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分诊方法范文

急诊分诊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分诊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诊分诊方法

篇1

【关键词】 分诊;病人满意率;护理程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16-01

随着医学的发展,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病人需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的准确分诊,目前,由于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就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使医疗投诉次数明显增多,医疗投诉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分诊错误所导致的医疗投诉。正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医院都将“零差错”、“无投诉”作为医院发展的管理目标[1]。因此,研究提高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就显得特别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194596:,2012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228787,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分诊护士均为谢护士。

2 分诊工作方法

2.1原有分诊工作方法

2011年1月份,谢护士从其它岗位调出到分诊岗位,未经任何关于分诊工作方法和知识的学习、培训,未对分诊工作方法进行探索、研究,直接进行分诊工作。

2.2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谢护士进行分诊工作一年,经向各科室医师及病人调查发现,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不高,从2012年1月份开始,改进原有分诊工作方法,采用如下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2.2.1 认真学习诊断学的理论知识

分诊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内科腹痛、外科腹痛、急腹痛、妇产科腹痛、癌性腹痛、炎性腹痛、各种性质的头痛等疼痛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热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并掌握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2.2.2 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

分诊护士经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后,如果仍不能确定该病人属于哪个科别的病人,向有关科室的医师电话告知该病人的疾病情况,得到有关科室医师确认该病人应该到有关科室就诊,再告知病人应该去有关科室就诊。口腔科的病人,需要等候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诊治,也可以向口腔科医师打电话为病人进行预约诊治。如朱女士,于2012年2月4号上午8时来院准备补牙,分诊护士可以先打电话询问口腔科医师:“现有需要补牙的朱女士需要候诊多少时间才能够轮到她补牙?”,口腔科医师回答说:“下午1点半”, 分诊护士就可通知朱女士下午1点半来补牙。

2.2.3 认真学习并掌握传染病的理论知识

积极参加医务科组织的关于院内感染的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掌握传染病的分诊工作流程。分诊护士需不断地加强学习传染病知识,因新的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层出不穷,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疾病、甲型N1H1流感等,这就需要分诊护士掌握这些新的传染病知识。

2.2.4 虚心向医师求教为病人的切诊方法

护士在护理学校和护理工作生涯中,学习了护理知识和实践了对病人的护理,但对病人的切诊仍然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分诊护士须向各科的医师虚心求教,掌握对病人的切诊方法。

2.2.5 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进行分诊工作

分诊护士运用“护理评估―医疗诊断(原为护理诊断)―实施(给予分诊)―评价(即由医师或病人进行评价分诊的准确性)―如果分诊护士为病人分诊错误―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改进措施”方法为病人进行分诊工作。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分诊工作是整体护理意义的延伸,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意义。如:病人陈某,女,83岁,因慢性下腹痛来院就诊,护理评估: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分诊护士经观察得出医疗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给予分诊:通知导诊人员带领病人去妇产科就诊,经妇产科医师检查,无妇科疾病,妇产科医师评价:此患者不是妇科病人,应该去康复科就诊,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向康复科医师求教,康复科医师解释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和腰椎骨增生虽然都有下腹痛的表现,但病人腰椎骨增生仅有下腹痛,但没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而慢性子宫内膜炎性疾病既有下腹痛,也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的分泌减少,导致腰椎骨钙减少而致腰椎骨慢性增生,腰椎骨慢性增生可导致慢性下腹痛,经向病人询问,陈女士无白带增多的表现,分诊护士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为分诊护士没有询问患者的白带情况,导致分诊护士为该病人错误分诊。改进措施:如果再次遇到此类病人,一定要询问病人有无白带增多的表现。

2.2.6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对病人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观察病情要细致;对病人要热情;视病人如亲人;坚守岗位;学术求精。

3 结果(见表1)

2011年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的比较表(表1)

由表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明显降低医疗投诉

如病人张女士,45岁,于2011年4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妇产科就诊,张女士在妇产科侯诊厅等候了约1个小时,才轮到张女士诊治,妇产科医师告知张女士,肿物属于外科疾病范畴,请张女士到门诊外科就诊。张女士火气大发,向有关部门投诉,诉说让她白等了1个小时。又如病人赵女士,42岁,于2012年6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门诊外科就诊。赵女士能够得到准确分诊,未有投诉发生。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见表2。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表(表2)

由表2看出,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从2011年的10次将为2012年的零投诉。

4.2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如患儿陈某,6岁,于2011年3月就诊,因腹胀(但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就诊,被分诊护士安排到外科就诊,经外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腹胀属于内儿科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由于分诊错误,患儿的诊治不及时。如患儿成某,5岁,于2012年3月因腹胀来院就诊,分诊护士观察患儿,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经观察和综合分析,安排患儿成某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医师及时为患儿成某进行了诊治。

4.3 对传染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就诊流程符合规范

如患儿张某,4岁,于2011年5月因手足部皮疹就诊,分诊护士认为患儿患有皮肤病,被安排到皮肤科就诊,经皮肤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患有手足口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有独立的手足口疾病病区),因此,不准确的分诊不但造成患儿就诊不方便,更造成患儿就诊路线不符合规范,易造成手足口疾病传染给其他小儿。又如患儿赵某,5岁,于2012年4月因手心、足心皮疹就诊,分诊护士仔细处观察患儿,疾病诊断拟“手足口疾病”,分诊护士安排导诊人员带领患儿按照院感科指定的传染病人就诊路线到内儿科科室就诊。

4.4 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导诊人员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总服务台的其它工作,如:各种检查报告单的发放、解答病人的药物咨询、双向转诊、免费测量血压等工作。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见表3。

2011年和2012年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表(表3)

由表3看出,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平均1小时/天。

4.5 减少了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又由于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候诊时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候诊时间见表4。

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表(表4)

由表4看出,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减少了平均20分钟/人次。

4.6 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由于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在其它科室的候诊时间,使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因此,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见表5。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表(表5)

由表5看出,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有统计学意义。分诊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对医疗服务满意。

4.7 减少了各科室医师不必要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对门、急诊病人进行了准确分诊,从而使各科室医师减少了对非本科病人的不必要的体格检查、问诊及书写病历等工作,从而使各科室医师有更多的时间对本科病人进行详细的诊治。

5 结论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能够明显提高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门、急诊病人对门、急诊分诊护士满意率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投诉,现有分诊工作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6 分诊工作进一步改进建议

因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建议把护生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规范的护理教育课程,同样,在护理工作中,建议护理部把护士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护理理论和操作考试范畴。门、急诊病人病情复杂,需要掌握全面的医学和护理知识的高年资护士才能够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

篇2

关键词 急性腹痛 诊断

资料与方法

1994~2004年以急性腹痛原因待查收入急诊留观者512例,男228例,女284例;年龄 14~85岁,其中14~30岁120例,31~40岁118例,41~50岁92例,51~60岁30例,61岁以上152例。

结果

本组 512例除腹痛外,还分别伴有发热、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痛、咳嗽、皮疹及血尿等症状。24小时内明确诊断者482例,占94.1%。诊断主要依据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以及临床资料及C等辅助检查。其中属于内科系统疾病者343例,占71.2%;普外科92例,占19.1%;妇产科38例,占7.9%;泌尿外科5例,占1%;胸外科4例,占0.8%。另有30例(5.9%)诊断较难,28例在24小时后经进一步检查或剖腹探查明确诊断,2例经反复留观、住院检查始终未能明确诊断,病因见表1。

讨论

28例急性腹痛延迟确诊的原因:本组 512例中28 例24小时后确诊,延迟确诊的原因为缺乏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检(3例);腹部刀扎伤,开始未能查出伤及肠道,2天后检查伤口有肠内容物渗出,方诊断为外伤致小肠穿孔;腹型紫癜患者未询问出腹痛前皮肤紫癜病史;宫外孕误诊为感染,未查盆腔情况,未查腹部移动性浊音。①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全面认识,盲目依赖实验室检查(13例)。②缺乏跨学科知识,思维范围局限(6例)。③几种疾病并存,掩盖病情(3例):多见于老年人,因上腹痛诊断为急性胃炎,经检查同时存在胆石症1例;同时存在肺炎及胆囊炎1例;同时存在泌尿系结石、胆石症1例。④少见疾病(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有报道该病占住院病例的0.07%~0.13%[1];腹痛伴大便次数增多,诊断为急性肠炎,最后确诊为膀胱破裂1例;另1例腹痛最后经MRI确诊为腰脊髓腔出血。

28例急性腹痛延迟确诊的体会:我们认为对腹痛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切忌以自己的意愿引导患者,而造成病史的不客观。应全面系统查体,尤其腹部查体甚为重要。①要注意区别是外科系统还是内科系统腹痛。诊查急性腹痛时,特别是在手术前,首先应除外非外科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要注意区别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腹痛。功能性紊乱腹痛是间断性、游走性、一过性或不规则性,缺乏明确定位,一般不超过3~6小时,即使超过6小时,也渐趋好转。②要正确认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由于神经的反射作用,一些疾病所致疼痛往往不是在疾病发生部位,常被误诊。而有些腹腔外疾病的症状又明显地表现在腹部,腹腔外脏器病变所致的急性腹痛患者占12.01%[2]。急性心肌梗死因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心脏迷走神经,可引起腹痛[3]。

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现代化检查手段,如 B超、血管造影、C等,可为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诊断急性腹痛提供有利条件。须认真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经常不断地进行腹痛部位的检查,适时剖腹探查是十分必要的。剖腹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段春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9:472-476.

篇3

【关键词】基础滑移隔震;时程分析法;振型分解法;解析解

建筑减震[1]的优势表现在地震历程的中后期,建筑隔震[1]的优势表现在地震历程的前期,地震发生时破坏力最强的阶段往往发生在地震历程的前几秒[2],所以建筑基础滑移隔震逐步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算法常用的是等数值算法[3],其时间积分步长的合理选择对计算结果的精度的影响很大,并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决定时间积分步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1)结构的最小自振周期,(2)输入地震波谱中所包含的最高频率。实践证明数值算法会有较大的时间损耗,而且计算精度及稳定性也不好保证,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精确解析解且计算在整个历时过程无时间衰减的基础滑移隔震多自由度(mdof)结构地震反应时程算法的研究。它通过对结构滑移、啮合两种状态边界条件的判断及振型分解法运动方程的建立,并通过对两种运动状态下解的正则坐标的坐标变换实现了两种运动状态的衔接,从而实现了计算机的仿真,成功找到了本问题的精确解析解算法。

1.无阻尼多自由度结构在滑移状态下的运动方程及求解

设有一层的剪切型具有滑移隔震基础的mdof结构,基础的质量为,向上每层的质量依次为:结构在时刻处于滑动状态,为基础在本时间段在总整体时间坐标系里的绝对位移,为第层的绝对位移函数;为第层柱子的总刚度,为结构的总重量,为基础和地面滑动平台之间摩擦材料的动滑动摩擦系数,为基础和地面滑动平台之间摩擦材料的静滑动摩擦系数,为已知的地震动函数,为提高计算精度,本文采用的是摩擦力模型,则基础下表面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则有运动方程:

(1)

其中;

,它们皆为阶矩阵,方程(1)解的形式为:

(2)

由于结构在滑动时会出现一个平动振型,与其对应的结构自频是零,那么上式中的正则坐标中将出现分母为零的状态,这样一来计算机运算时将会逸出并致使计算中断,所以必须对上式中的与对应的正则坐标进行化简!

================

+

+

====================+

+。

其中: ;。

这里是结构的第个固有频率;是结构与对应的第个固有振型。

分析:若当时,与其对应的平动振型为:,若在时刻;

,则有:

,这里,由此可以发现结构的整体滑动的原因就是由于本平动振型的出现使结构会发生大幅度的平移的可能。

2.无阻尼多自由结构在啮合状态下的运动方程及求解

若在时刻基础滑移结构由于静滑动摩擦力的过大会导致基础和地面平台之间咬合在一起运动,这时结构的运动状态将和上节所说的大不一样:这时基础的运动状态是明确的,它的速度和加速度都和地震动函数对应的一样,这时候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个自由度的结构,我们可以将一层楼盖的质量改为,向上依次为,结构的各层位移函数依次为。则结构的运动方程如下:

(3)

和式(1)相比这里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已发生了变化:阶数皆为,且这时的

=

=。

这里的k11为(1)式中刚度矩阵左上角的第一个元素,为时刻基础的位移函数,它相当于(1)式中的。式(3)的解的形式为:

(4)

注意(4)式中的与(2)中的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数据的具体取值和(3)式中的、有关。同时注意(3)式所对应的结构的固有频率不会有零的情况存在,所以(4)式的计算机运算不会溢出。

3. 结构啮合、滑移两种运动状态切换临界边界条件的判定方法

当基础的速度和地面平台的速度相同时刻将是运动状态转换的关键时刻,这时结构是继续滑动还是和地面啮合运动?又当二者咬合到什么时候又开始滑

?若是继续滑动的话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保持不变还是相反?这两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边界条件的判定问题。

当=0 时,结构的基础和地面不再发生相互运动,这时候静滑动摩擦力将会发生作用,而且通常它比动滑动摩擦力要大得多,这样一来结构的减震效果将会变差,所以要重视静滑动摩擦力对结构的影响。

3.1 结构滑动后是否啮合的判定方法

显然当=0 时,如果>,结构继续滑动;

如果<,结构开始啮合。

3.2结构啮合后是否松开的判定方法

当=时,若有:

>0

且>0 或

<0

且<0时

结构将会开始滑动,否则的话结构将会继续保持啮合状态。

3.3结构滑动后是否继续滑动的判别方法

当时,若结构过点后继续滑动,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必变号。这种情况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通过左侧邻近时的值来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当时,若结构过点后继续滑动,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由左侧邻近时的值来判断,若,再比较它们的更高阶导数,依此类推。

4. 振型分解法下的编程运算和计算机仿真

多自由度无阻尼基础滑移结构动态仿真的目的是全程模拟结构各层的运动状态,跟踪结构的任何构件瞬态的位移和内力响应,从而可以预测结构的抗震能力。

编程运算[6]的基本思路是:由结构的初始条件和力边界条件确定结构的第一个运动状态,当结构进入临界点时,由临界点的结构参数和外力参数确定临界点过后的下一个运动状态的力边界条件和运动类型,并将第一个运动状态末结构的位移、速度做为第二个运动状态的初始条件,就这样上一个运动状态的终点就是下一个运动状态的起点,循环往复就象接力赛一样直至需要的时间里程。

5. 谐波地震动下的程序计算实例

工程算例:下面为一无阻尼单层滑移基础隔震结构,千克,千克,,静滑动摩擦系数=,动滑动摩擦系数,结构无限弹性,初始静止,求当地面发生简谐震动:时,结构底层基础和一层楼盖的时程位移曲线。

图1 基础滑移隔震实例

经计算本系统有两个自振频率:,对应的振型为:;,对应的振型为:,亚自振频率为:;对应的振型为:(1);重力加速度为:,将以上系统数据输入计算机便得出各层的时程位移曲线(图2、图3、图4):

图2 底层基础的精确解析解时程位移曲线

图3 一层楼盖的精确解析解时程位移曲线

图4 振型分解法下的精确解析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图5 0.01秒步长计算3000次时

近似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图6 0.005秒步长计算6000次时

近似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图7 0.0025秒步长计算12000次时

近似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注:以上各图中红色表示的是滑移状态,绿色表示的是啮合状态。

6. 计算实例结论分析

通过上述实例的两种时程分析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的对比(即图4与图5、图6、图7的比较及计算机磁盘数据库里的数据对比):当时间历程到20.236秒时,0.005时间步长、6000次运算的时程法算出的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为-13.22665米;0.0025时间步长、12000次运算的时程法算出的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为-13.15306米;0.001时间步长、30000次运算的时程法算出的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为-12.72314米;而本文的振型分解时程算法计算出的本时刻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精确解为-12.23766米。由此看出时程算法是依靠逐步缩小积分时间步长及增加运算次数来提高精度的,并逐渐靠近精确解;本文同时发现:在前30秒的历程中,振型分解法没有任何计算时间损耗,而算法却有不同程度的时间损耗,请看表1:

表1 法下

有效计算时段随时间步长的衰减情况表

计算控制步长(秒) 计算次数(次) 理论控制计算时段长度(秒) 实际有效计算时段长度(秒)

0.01 3000 30 28.4347513847724

0.005 6000 30 29.2344803916257

0.0025 12000 30 29.5952483279541

0.001 30000 30 29.8460827020333

由此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振型分解时程法同样适用于基础滑移隔震mdof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计算,并为其它数值近似算法提供精确解析解;本时程算法不需要精心选择积分时间步长,没有计算时间损耗,并且具有计算性能稳定、精确度高的优点

;所以它可以为其它近似数值算法提供较精确的对比参照解,以检验其它基础滑移隔震mdof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本时程算法可以推广到真实地震波下的结构计算;但计算机仿真实践实例发现本算法也具有计算速度慢的缺点。

参考文献:

[1]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2] 李宏男.建筑抗震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张相庭,王志陪等.结构振动力学(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4] 朱伯芳.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5] 张国瑞等. 有限单元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6] 刘瑞新等.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 张延年,李宏男.双向耦合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结构振动控制及其优化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第1期(vol.27, no.1).

篇4

关键词:EMD 机械 诊断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047-01

很多人对EMD并不是很了解,用通俗的话来说,EMD就是经验模态分解,它是由美国的黄鳄博士所提出的一种信号分析方法,由于EMD方法在理论上能够应用于任何类型的信号分解,因此在处理非平稳以及非线性数据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正因为EMD具有如此明显的优势,以它作为基础,来研究机械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相信能够获得一定的积极成果。本文就基于EMD的机械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进行一定的研究。

1 机械系统振动模式的EMD分析方法研究

1.1 瞬时频率和固有模式函数

构成EMD基本原理以及算法核心的两个基本概念有两个,一个是瞬时频率概念,另一个是固有模式函数概念。对于瞬时频率来说,力学上振动频率的概念是单位时间内震荡波的个数,其实质就是表征信号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体特征,由此可见,对于瞬时频率来说,其定义可以与正弦、余弦函数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并且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其次,在固有模式函数方面,黄鳄博士等一些研究人员在总结瞬时频率有意义的单分量信号的时候,认为应该在满足条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固有模式函数的概念。经过一定的讨论和研究,众多的科研人员认为,固有模式函数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整个数据长度中极值点和过零点的树木必须相等或者最多相差一个。第二,在任意的数据点,局部极大值的包络以及局部极小值的包络均值必须等于零,换言之,信号需要关于时间轴局部对称。从以上的表述来看,瞬时频率以及固有模式函数对整体的研究工作而言,是一个明确的理论基础,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进行,否则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1.2 EMD的基本原理

EMD方法主要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首先,信号最少要有两个极值点,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极值点能够为EMD方法提供一个最合理的范围,当工作人员利用机械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的时候,必须在某一个合理范围内取值,否则没有办法制定针对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其次,特征时间尺度通过两个极值点之间的时间长度定义,这个要求和上一个是相互呼应的,在未来的工作中,准确的定义不仅可以良好的处理问题,同时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现阶段的机械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很多的隐藏问题,如果能够针对各个工作状态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势必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检修,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如果信号数据没有极值点,或者只存在最大值或者最小值,但是存在变性点,那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微分一次或者几次来获得极值点,之后通过积分来获得分析结果。综上所述,EMD的基本原理必须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否则很有可能造成结果不理想或者结错误结果。

2 EMD中的端点效应和信号序列延拓技术研究

基于EMD的机械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需要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来进行工作。在此,本文重点介绍EMD中的端点效应和信号序列延拓技术。利用这一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彻底解决一些恶性问题,避免重复发生的情况。

2.1 端点效应的抑制方法分析

针对EMD的端点效应问题,我国在长期的发展当中,已经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处理技术,并且应用到了实际的工作当中,也就是现阶段的信号序列延拓技术。主要分为极值延拓、周期延拓、预测延拓以及波形延拓等一系列的方法。如何根据旋转机械振动信号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提出适用性强的信号序列延拓方法,更加彻底的将EMD方法应用于机械振动模式分析,就需要对现有的信号序列延拓方法的特点、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

2.2 现有延拓方法在机械振动信号处理中的不足分析

对于现有的延拓方法来说,并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在应用到机械振动信号处理的时候,存在较多的不足。首先,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EMD分解结果,适用性较差。其次,应用价值不高。最后,随着高科技的盛行,很多的机械振动都出现了新的问题,固守原来的方法,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突破。

2.3 信号序列端点优化对称延拓方法研究

信号序列端点优化对称延拓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信号以及其中包络线的偏差评价函数最小化计算,来获得最理想的信号端点值,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延拓信号的上、下包络线。两端将最大化的逼近原始信号两端点。之后的工作较为简单,通过在EMD后续筛选IMF过程中抛弃两端延拓的数据,从而将端点效应释放到原始信号之外。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处理机械振动中的端点效应问题,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建立新的方案,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对策。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的机械振动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应用机械设备的工厂和企业不同,同时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有所偏差,因此在应用上述方法的时候,还应该有效的考虑到地方性特点。

3 结语

本文主要基于EMD的机械振动与诊断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现有的发展情况来看,基于EMD的机械振动与诊断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并且在很多的方面都需要进行努力。由于部分细节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此,还需要将端点效应进一步去分析,通过掌握更加透彻的原理,将方式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基于EMD的机械振动分析与诊断方法一定能够得到更加积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伟,魏洪兴,陈殿生,等.基于经验模分解和最小二乘支持矢量机的装载机载质量动态测量混合建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8(2).

篇5

【摘要】目的:探讨笑气(氧化亚氮)吸入与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单胎、头位、足月临产的初产妇共446例,行笑气吸入镇痛136例和行低浓度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镇痛150例为观察组,而同期未使用镇痛药物160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三组的产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等;结果:笑气吸入和硬膜外阻滞镇痛的产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产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分娩镇痛;笑气;硬膜外阻滞

Effects on maternal and fetus with different reliefing labor pain during delivery

Liu Jianfei Jiang Lian

【Abstract】To detect the effects on maternal and fetus with nitrous oxide inhalation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reliefing labor pain during delivery.Methods:446 cases of single fetus,cephalic,full-term parturients,primiparous pregnanci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oberved subgroups including 136 cases with nitrous oxide inhalation and 150 cas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 ropivacaine plus fentinyl for epidural anesthesia,and 160 cases with untreated subgroups as control. The degree of labor pain,duration of labor, delivery way, Apgar sco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etc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Results:The degree of labor pain between oberved subgroups with nitrous oxide inhalation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were compared,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degree of labor pain for oberved sub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P0.05).Duration of second stage of labor for oberved sub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Analgesia during labour;nitrous oxide;epidural anesthesia

分娩阵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持续的疼痛给广大产妇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为提高围产期质量,解除分娩期疼痛,我院开展了笑气吸入及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通过对两种分娩镇痛方法进行临床对比分析,以寻找更为理想适宜的无痛分娩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选择住院分娩的正常初产妇446例,孕周37-42周、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无产科并发症、合并症,胎儿情况正常。在征得产妇家属及产妇同意后,136例笑气吸入镇痛组,无笑气吸入禁忌症;150例硬膜外阻滞镇痛组,无硬膜外阻滞麻醉禁忌症;160例为对照组,3组孕妇年龄、孕周、体重、身高、宫颈Bishop评分等有关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设备与方法

1.2.1 笑气吸入镇痛:笑气内含50%氧化亚氮和50%氧气,使用设备为北京键生键世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护生”无痛分娩装置。该装置由自控呼吸装置、气瓶及推车组成。气瓶与自控呼吸装置相连,后者由一个供气阀和一个自动活瓣的面罩组成,两者用软管相接,在活瓣自动控制下进行吸入性供气,流量每分钟4-7L。笑气组在宫口开大2-3cm以后,开始自动吸入质量分数为50%的笑气,在预计宫缩即将来临前20-30秒产妇手持面罩、扣住口鼻、作深呼吸3-5次、取下面罩,待下次宫缩来临前再次吸入。如此反复,直至宫口开全停止吸入笑气。胎儿电子监护仪全程监护胎儿。

1.2.2 硬膜外阻滞镇痛:产妇正式临产,宫口开大2-3cm时,于第2、3腰椎硬膜外穿刺并置管,首剂注入0.2%盐酸罗哌卡因+芬太尼(2mg/L)10ml,之后接装有0.1%盐酸罗哌卡因+芬太尼(1mg/L)自控镇痛泵(PCA)持续给药3-6ml/h宫口近开全停止给药。分娩结束后拔出麻醉导管,镇痛后对产妇常规进行多参数心电监护,观察母体生命体征。胎儿电子监护仪全程监护胎儿。

1.2.3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估尺VAS评分,使用横向从左到右背面刻有0-100mm数字的移动标尺测定。疼痛尺上标有0为无痛,100为剧痛等字样。指导产妇有宫缩时移动游动尺标,标出疼痛值。专职人员立即在尺的背面读熟并记录。0-30mm为无痛或自觉可容忍的轻微疼痛,40-70mm为疼痛缓解不明显或无缓解,80-100mm为剧痛。

1.2.4 观察指标:观察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羊水性状、记录产妇用药后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不适主诉及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用药前三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笑气组及硬膜外组用药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各时间点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三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三组VAS镇痛评分(mm,x±s)

组别(例)宫口开大至1-3cm用药1小时后宫口开全胎儿娩出后

笑气组(136)90.1±25.432.7±30.010.8±19.53.8±6.8

硬膜外组(150)91.2±26.331.6±31.210.7±20.04.0±5.9

对照组(160)89.2±22.890.5±8.395.4±13.096.4±2.5

2.2 三组活跃期及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时间笑气吸入组、硬膜外镇痛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各产程时间、剖宫产数(x±s)

组别(例)加速阶段(min)最大倾斜阶段(min)减速阶段(min)第二产程(min)第三产程(min)剖宫产(例)阴道分娩(例)

笑气组(136)44.38±12.42114±18.1060.20±27.149.22±24.18.4±0.5116120

硬膜外组(150)45.42±10.82112±19.2059.10±28.250.20±25.28.3±0.6118132

对照组(160)42.18±8.44116.4±25.6849.2±19.869.20±25.17.8±0.922476

2.3 三组产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500ml者笑气组12例(8.8%)、硬膜外组15例(10%)、对照组16例(1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催产素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催产素使用指征无差异(P>0.05),三组阴道手术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催产素应用、阴道助产分娩(x±s)

组别(例)产后出血(ml)Apgar评分

1min5min催产素应用(例)阴道助产(例)

笑气组(136)272.2±1.377.62±1.898.81±0.549212

硬膜外组(150)273.2±2.377.61±1.368.76±0.3610815

对照组(160)271.7±3.247.97±1.408.9±0.368010

2.4 羊水污染率及产妇用药后的反应情况:三组羊水污染率笑气组为17.5%、硬膜外组为17.4%、对照组为17.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笑气吸入组出现轻微头晕10例,轻微嗜睡8例,停止吸入后5分钟内消失。

3 讨论

分娩疼痛主要来源于子宫的强烈收缩、宫颈的扩张、先露部下降压迫等疼痛的冲动由脊神经传递入脑,引起强烈的疼痛感觉。同时机体对紧张的反应可释放大量与紧张相关的激素如儿茶酚胺,使产妇痛阈值降低,产妇感到疼痛难忍,使得孕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34倍,导致低碳酸血症,引起胎儿酸碱平衡紊乱。高危妊娠者疼痛所致的O 和CO 交换量的减少是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有些产妇因惧怕疼痛而要求进行剖宫手术,导致剖宫产率增加。因此为产妇制造一个安全无痛的分娩环境是围产医学发展的需要。理想的分娩镇痛应该最大程度地满足以下要求:(1)对母婴影响小。(2)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安全可靠。(3)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分娩过程。(4)产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5)必要时追加局麻可满足手术需要[2]。

笑气即氧化亚氮气体(N O)的俗称,是毒性最小的吸入性镇痛或麻醉剂,为无色、有甜味的惰性无机气体。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及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而产生药理作用[3]。对呼吸道无刺激,与血红蛋白不结合,对心肺肝肾功能无损害。吸入体内后显效快,30-50秒即产生镇痛作用,停止吸入后数分钟作用消失。最显著的作用是镇痛作用强而麻醉作用弱,质量分数为30%-50%或亚麻醉质量分数为80%才有麻醉作用[4]。笑气吸入镇痛是否影响产程,国内外各家报导不尽相同,从本实验的结果证明笑气吸入镇痛对活跃期及第三产程时间无影响,但第二产程时间笑气组比对照组短,两组在使用催产素的量、例数指征无明显异常。两组在剖宫产率及指征无差异。分析第二产程时间,笑气组比对照组短的原因如下:产妇吸入笑气镇痛后,产妇的疼痛消失或减轻,消除了产妇的紧张恐惧情绪,安静合作,改善了大脑皮层下中枢的调控作用,使子宫收缩协调,盆底肌肉放松;同时由于疼痛的缓解,产妇体力消耗减少,于第二产程能有效地用力,因此第二产程缩短。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笑气吸入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阻滞镇痛比较,具有以下优点:镇痛效果好,能缩短产程,不影响分娩方式;不抑制胎儿呼吸和循环功能;不增加产后出血量;操作方便。笑气用于分娩镇痛的主要副反应为头昏,多数孕妇能忍受,其他副反应为嗜睡、唇周发麻、咽喉瘙痒等发生率均不到5%,笑气吸入方便易行,产妇乐于接受,更适合于基层医院运用。

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连续腰段椎管内阻滞,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局麻药[6]并有抗炎作用[7],在低浓度下具有感觉与神经阻滞相分离的特点,不影响子宫收缩。小剂量芬太尼能增加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研究证实对新生儿呼吸、循环均无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能迅速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二者联合使用降低量,降低局麻药浓度,减少不良反应。分娩过程中全程监护胎儿及新生儿评分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提高了母婴的安全性。硬膜外阻滞有效地解决了产妇的产痛,同时使用产妇自控镇痛泵(PCA)技术,可通过设置冲击量、背景流量、PCA量来控制给药的剂量和时机,使用药个体化,确保安全。这种小剂量、低浓度的给药方法,不影响产妇的肌力和交感神经,产妇可以自由活动、进食,硬膜外阻滞使盆腔及肌肉组织松弛利于胎头下降,同时由于镇痛效果好,消除了部分产妇因惧怕疼痛而导致的人为因素剖宫产,从而降低剖宫产率[5]。本文结果显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方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异议。通过3组对比研究,产后失血量及新生儿出生结局均无差异,说明该方法不引起产后出血增多,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无差异,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需专人监护母婴情况,需要具备有一定医疗条件的医院使用。

参考文献

[1] 蒋沁蓓. 分娩镇痛[J].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3):62-64

[2] 陈丽,韩伟,孙荃. 罗哌卡因应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77-4479

[3] 邵华江,陆杏仁,成卫军等. 笑气吸入性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16(2):83

[4] 关菊莲,李彩霞,王莉. 笑气吸入性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3):161-163

[5] 贾真,徐建国. 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现状和进展[J]. 医学研究生报,2007,20(12):1333-1335

篇6

关键词:耗能减震;振型分解法;时程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Q33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物通常在其主体结构的单斜支撑、交叉支撑或人字型支撑上安装耗能减震元件或耗能器形成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耗能减震结构采用“二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在小震作用下,耗能减震装置及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且耗能装置给主体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刚度使耗能减震体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满足第一水准要求;第二阶段,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输入结构体系的能量可通过耗能装置的往复作用或产生滞形来消耗,迅速衰减结构的动力反应,避免主体结构过早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从而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即满足第三水准的要求。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法有美国在FEMA中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和日本2000版的抗震规范以及Cavil与Priestley等人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但研究人员从近些年来发生的地震中调查和研究发现,结构的地震损伤(或破坏)不仅与建筑物的层间位移密切相关,而且与地震过程中累积的滞回耗能有很大关系,因此,以位移和能量同时作为结构抗震性能的指标,可较全面综合地评估结构抗震性能。但由于高振型与静力加载模式的影响,以及延性与当量阻尼的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得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到目前为止仅局限在概念阶段,没有得以发展。

2.能量分析法

耗能减震的原理可以从能量角度描述,在地震过程中结构体系内部能量的消耗、转换和存储必须与输入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能量相平衡,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如式(2.1)及式(2.2):

对于传统抗震结构:

(2.1)

对于耗能减震结构:

(2.2)

式中——地震过程中输入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总能量;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动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耗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滞回耗能;

——耗能装置(或元件)的耗能。

在(2.1)与(2.2)两方程中和并不消耗能量,只是能量的转换,和可忽略不计,因为其仅占总能量很少部分(约为5%)。在传统抗震结构中,主要通过消耗输入到结构中的地震能量,因此,结构构件消耗的能量越多,其本身遭到损伤或破坏就越严重;而对于耗能减震结构,耗能减震器(元件)充分发挥耗能作用,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状态,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而结构本身耗散的能量很少,即可近似认为地震能量全部由耗能减震装置耗散或吸收,则方程(2.2)可简化为[1]:

(2.3)

这样,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既简化了计算,也使结构的安全储备得以提高。

3.基于等价线性化的振型分解法

工程抗震设计时,我们仅关心各质点反应的最大值,可结合运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谱理论,按式(2.4)求得对应于第振型各质点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及所产生的作用效应(位移、轴力、剪力、弯矩等),再将对应于各振型的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从而求得多自由度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效应。

质点对应的第振型水平地震作用:

(2.4)

式中,为质点的质量,为第振型参与系数,为质点第振型的位移反应,为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记录,为第振型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反应。

由式(2.4)可得

(2.5)

令(2.6)

为对应于第振型自振周期为的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影响系数,可根据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影响系数确定。

从而,对应于第振型质点的最大地震作用为:

(2.7)

利用规范给出的曲线,按式(2.7)可方便地求出对应于某一振型各质点的最大地震作用,再按照一般的结构力学方法可求得结构对应于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位移、轴力、剪力、弯矩等)。

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如假定地震时地面运动为平稳随机过程,则对于各平动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均和开方”法(SRSS法)确定,即

(2.8)

式中,S为结构某处总的地震作用效应,而Sj为对应于第j振型该处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在多遇地震情况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分析是结构抗震计算的主要方法,它将地震作用等效为水平力作用到结构上,然后按照静力学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属于静力分析方法。这种计算方法与实际地震反应有一定的差距,不一定能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只有在等效阻尼比不是特别大时才能保证所计算的地震反应具有良好精确度。

4.时程分析法

4.1时程分析法的概述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动力分析方法,它将整个结构体系看作一个弹性振动体,将地震时地面运动产生的加速度、速度、位移作用在结构上,然后运用动力学的方法研究结构的振动状态。明显地,时程分析法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更能真实反映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地震作用下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为[2]:

(2.9)

其中,、和分别为耗能减震体系主体结构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与刚度矩阵;、和为结构体系的加速度矢量、速度矢量与位移矢量;为耗能减震装置提供的水平恢复力;为单位列向量。由于该式为非线性方程,为简化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将其进行等效线性化后再按振型分解法进行求解,简化后的运动方程为:

(2.10)

其中,、和分别为耗能减震体系的总质量矩阵、总阻尼矩阵与总刚度矩阵。可分解成,为主体结构的质量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质量矩阵;可分解成,为主体结构的阻尼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阻尼矩阵;可分解为,为主体结构的刚度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水平刚度矩阵。

从上述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式(2.10)可以看出,除了选择合理的数值解法以外,还需具备合理模型及各种参数[3]:(1) 整体结构的力学模型;(2) 确定结构的弹塑性恢复力模型及结构的总刚度矩阵;(3) 确定结构的总阻尼矩阵;(4) 合理选择地震波。从运动方程出发,我们逐个分析运动方程中所需要的模型及参数。

4.2结构的特性及恢复力模型

恢复力特性曲线是结构变形与恢复力的力学关系曲线,由于该曲线具有滞回特性,故又可以称为滞回曲线。该曲线体现了结构(或构件)的强度、刚度、延性、耗能能力等性能特征,滞回环的面积可评估结构(或构件)吸收能量的能力。在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结构屈服后需要重新组成刚度矩阵,因而需要建立变形-结构力的弹塑性关系。在弹塑性阶段,力与变形的关系相对复杂,其滞回曲线包括两大要素,即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为便于实际工程应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提出多种计算模型,其中较为常用的有双线型模型和退化三线型模型,分别如图2.1和图2.2所示。双线型模型主要适用于钢结构,退化三线型模型主要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2.1 双线型模型骨架曲线 图2.2退化三线型模型骨架曲线

4.3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及刚度矩阵

目前,结构体系力学模型的种类比较多,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地震反应时,应根据计算目标、结构的特征等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结构主要的计算模型有三类[4]:层间模型、杆系模型、杆系-层间混合模型。

4.4质量矩阵

实际工程应用分析时常采用集中质量法,将连续问题离散化,形成多自由度体系,组成集中质量矩阵。当采用层间模型时,质量集中于各楼层所处位置;当采用杆系模型时,质量集中于各节点处。

4.5阻尼矩阵

阻尼随结构的材料、构造、形式、几何尺寸、荷载等多种因素变化,导致阻尼值非常离散。目前采用的阻尼理论有两种,分别为粘滞阻尼理论与复阻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对多自由度振动方程进行振型分解,对于类型单一的材料或均质材料,进一步采用瑞利阻尼假定,即可将多自由度体系方程中的粘性阻尼矩阵[C]写成质量阵[M]和刚度阵[K]的线性组合形式,即阻尼矩阵为[5]:

(2.11)

其中,α、β为与体系有关的比例常数。

4.6地震波的选用及调整

4.6.1地震波的选用

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必须输入地震波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不同地震机制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很大影响,因而,地震波的合理正确选择对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十分重要,时程分析所选用的地震波可以通过拟建场地的实际强震记录、典型的强震记录、人工地震波这三种方式得到。并应根据场地特性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

4.6.2地震波的调整

选用地震波应全面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即强度(幅值)、频谱特性与持续时间,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桂霞.软钢阻尼器在钢框架结构中减震性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2] 胡幸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3] 张敏.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2.

篇7

【关键词】 发药;差错;分析;防范措施

1差错定义与分类

发药差错,根据有关文献中的用药错误分类[1],根据导致发药差错的原因不同因而其界定不同。其中,包装相似差错定义为:指由于药品外包装极为相似,导致错发药物,如陕西步长出厂的稳心颗粒和脑心通颗粒,包装颜色、大小、印刷字体都极为相似;错发患者定义为:指由于发药时不呼叫患者名字,张冠李戴发错药。

根据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发药差错,现将其汇总、分类如下:

1.1药品错发

1.1.1药品漏发、多发,发放的药品数量上错误,有的药品处方为多盒,只发放了一盒,有的药品处方为一盒,而发放了多盒,均达不到治疗效果。

1.1.2药品错发:①药品规格发放错误,如阿托品注射液,有5mg、0.5mg两种规格,如将5mg 发为0.5mg使用;②药品品种发放错误,如将具有相同降压作用的雅施达发为压氏达;③药品剂型发放错误,把外用药发为片剂;如替硝唑栓发为替硝唑片;④发放对象错误,张三的药品发给李四等。

1.2药品发放交待不清

1.2.1用法、用量交待不清,特别是服药时间、服药顺序交待不清;1.2.2含有相同药物成分的同类药品在同时服用时应减量或遵医嘱交待不清;

1.2.3许多药品剂型特别,使用时不可破坏其结构,以免影响疗效,如: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以及肠溶胶囊等;

1.2.4有的药品包装具有特殊性,未强调用法造成患者使用的错误,如:利福平滴眼剂,内附药片,须先溶解后滴眼。若不交待清楚,有的患者只用不含药物的溶剂滴眼,达不到局部用药的目的,且无治疗作用;

1.2.5习惯性思维引起差错。特殊情况下因患者病情变化需改变用量用法,而药师不认真核对处方,仍习惯性思维按常规的用量用法向患者说明,出现差错。

2产生的原因

2.1药品种类繁多,许多名称、发音、外形、包装、剂型、规格等相似的药品,容易出现药品调剂差错;

2.2药品在药架上摆放位置发生改变时,药师仍习惯从这个位置取药并不核对就发给患者,造成错误;

2.3工作中精神不集中药师在工作中态度不严谨,说笑打闹,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发药差错的重要原因。

2.4业务水平不高,对药房药品的规格、剂型、用法用量、适应症及商品名和通用名等有业务知识不能熟悉掌握

3防范与措施

3.1思想上高度重视。始终牢记发药差错无小事,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的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为宗旨,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中出现失误的人员,要进行处罚,对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要进行奖励,做到奖惩分明,确保发药不出现差错。

3.2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药品调配处于整个医疗服务链的最后一环,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而严重的药品调配失误甚至回危及患者的生命[3]。因此,要不断提高药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为提高药师的业务素质,采取岗位练兵的方式,结合工作实际,对门诊药房药师进行技术考核,使大家找出自己在业务技能方面的不足,自觉“充电”,提高业务素质。

3.3建立复核发药制度,提高发药准确性。复核发药是防范发药差错的重要措施,杜绝一人既调配又发药的同时,应当保证调剂人员。 一名发药药师应配备两名调配人员。调配药师接到处方,经过“四查十对”后,先通过电脑进行处方审核,包括药名、药品数量、规格、剂型等,如有差错立即纠正,这是通过电脑一对处方。调配时,药师通过处方调配药品,然后把所调配的药品再和处方核对,做到通过药品二对处方。调配完毕,交于发药药师。要使差错不出门,发药药师必须再次认真全面地审核一遍处方内容,逐个核对处方与调配药品、规格、剂量、用法、用量是否一致,逐个检查药品的外观是否合格(包括形状、色、嗅、味和澄明度),是否在有效期内等,确认无误后方可发药。通过人员复核处方药品,这是三对处方。一旦出现差错事故,在积极进行补救措施的同时,应及时查找出现问题的环节,分析原因,建立差错登记,集体学习讨论,总结教训,杜绝再次发生类似错误。总之,建立复核发药制度,可提高药品发放的准确性,有效地扼制差错事故的发生。

3.4医师处方要用通用名。《处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师开具处方应使用经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化学药品的品种很多,名称各异,使用药品通用名,在一定意义上还可有效地区分与原来习惯用名相似的药品,如他巴唑(甲巯咪唑)和地巴唑、消炎痛(吲哚美辛)和消心痛(硝酸异山梨酯)等。

3.5促进药品码放管理,提高调配准确性 。药品的正确码放有利于药品的调配,在实际工作中,只允许受过训练并经授权的药学人员往药品货架上码放药品[2],相同品种而不同规格的药品分开码放,包装相似或读音相似的药品分开码放,在易发生差错的药品码放位置上,可加贴醒目的警示标签,以便药师在配方时注意;

3.6要建立药品质量检查登记本,效期药品登记本等,对近期药品及时处理,以防将过期变质药品发给患者;

3.7重视发药交代环节[3],指导患者安全用药。向患者交待有关用药注意事项,避免误用、误服。应该印制“药师提示标签”,发药时贴在相应的药盒或药袋上,便于患者服用时参考,如“此药需2℃一8℃冷藏”、“用此药避免饮酒”“服药期间不要驾驶汽车”“勿与抗生素同服”“此药与其他药同服间隔一小时”等等。向患者交代一些药物的特殊储存条件和方法,如氧氟沙星、吡拉西坦等注射剂需闭光保存。向患者交代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如退热药再次服用必须间隔4小时一6小时,达喜、达美康等应饭前30分钟服用,拜唐平应进餐时服用等等。

结束语:药品发放差错会直接导致用药的安全隐患,因此防止药品发放差错是安全进行药物治疗最基础的保证。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准确发药的重要性,根源上杜绝发药差错,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陆进 张爱琴.美国医院用药错误防范[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3,1(1):45

篇8

【关键词】翼片;动力学;ADAMS;FLUENT

1.引言

空投滑翔体与飞机分离一段时间后滑翔翼展开。此时滑翔体具有较高的水平运动速度和一定的竖直运动速度,翼板在展开机构和在空气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迅速展开,运动到极限位置与限位固定锁紧装置发生碰撞并锁紧。该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明确翼板的展开方式,掌握翼板的动力学参数,对翼板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对包腹翼展开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翼板流体动力学仿真计算,得到了翼板的流体动力方程。在此基础上,应用ADAMS建立了翼板展开过程的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了翼板在展开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

2.系统动力学分析

2.1 坐标系

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开翼时间比较短,忽略系统纵向速度变化,并且假设滑翔体不动,受到系统运动反方向的气流,这样该系统就简化成一个二自由度系统,建立如图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oy。为了更方便进行动力学分析,采用广义坐标系θ1、θ2来描述该系统,其中θ1是翼片1的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2为翼片2的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A、B分别为翼片1和翼片2的质心。

3.动力学仿真

在ADAMS中建立模型,如图3所示。

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展开过程中翼片2首先开始动作,绕两翼片的连接轴旋转展开,只到两翼片限位机构发生碰撞并锁定,在此过程中翼片1保持不动,当两翼片之间锁定之后,一起绕翼片1与滑翔体之间的轴旋转展开到位。整个过程用时0.18s,两翼片所受最大流体力分别为730N和623N,翼片展开最大角速度为1336°/s。

4.结束语

本文对翼片展开全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翼板的流体动力特性、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为翼片结构的强度校核提供了输入,对翼片的设计和修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同类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快捷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莉,任茶仙,张铎.折叠翼机构展开动力学仿真及优化[J].强度与环境,2007,34(1):17-21.

[2]谭湘霞.折叠翼弹性动力学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801教研室硕士学位论文,1999.

篇9

关键词:仿真 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仿真技术

一、引言

仿真是对现实系统的某一层次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人们对现实世界中某一层次的问题做出决策。计算机仿真就是建立系统模型的仿真模型进而在电子计算机上对该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的研究过程。计算机仿真技术即以计算机仿真为手段,通过仿真模型模拟实际系统的运动来认识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也称计算机仿真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控制系统分析、研究、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特点

1.模型参数可根据要求任意调整、修改和补充。人们可以得到各种可能的仿真效果,为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提供了可能。与传统的实物实验相比,具有运行费用低、无风险、方便灵活等优点。

2.系统模型求解快速。运用计算机仿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仿真运算的结果,为生产实践提供最及时的指导。

3.仿真运算结果可靠、准确。在机器没有故障的前提下,只要系统模型、仿真模型、仿真程序科学合理,那么计算机的运算结果是准确无误的。

4.实物、实时仿真直观、逼真。这一特点使它在一些复杂工程系统中例如核电、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仿真技术是一个迭代过程,即针对实际系统某一层次的特性(过程),抽象出一个模型,然后假设态势(输入),进行试验,由试验者判读输出结果和验证模型,根据判断的情况反复修改模型和有关的参数,不仅效率低,也存在环境、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很难达到实验者满意的仿真效果。而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建立被仿真的系统的模型,并在试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实验,它具有高效、安全、受环境条件的约束较少、可改变时间比例尺等优点,已成为分析、设计、运行、评价、培训系统尤其是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

三、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仿真大部分是以电子模拟计算机为主机实现的,在部分特殊应用领域内也有以液压机、气压机或阻抗网络作为主要模拟设备的。由于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精度较差等缺点,从70年代初开始,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仿真得到发展。从70年代末起,以数字机为主机的各种各样的专用和通用计算机仿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转贴于 由于高性能工作站、巨型机、小巨机、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在80年代人们对智能化的计算机仿真寄予了希望,也在综合集成数字仿真和模拟仿真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在更高层次上的数字模拟混合仿真技术,在一些特定的仿真领域内,这种智能计算机仿真和高层次的数字模拟计算机仿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80年代初推出了一些仿真机,SYSTEM10和SYSTEM100就是这类仿真技术的代表。90年代又开始了交互式仿真和虚拟仿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系统工程与科学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工程领域扩展到非工程领域,在社会经济系统、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医学系统、能源系统、教育培训系统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展望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未来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

1.仿真技术的网络化

众所周知,现在已经开发研制出来的仿真系统有很多,它们不能互相兼容,可移植性差,实现共享困难,与开发的高成本、低效率、长时间不成正比,更不能充分加以利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采用兼容性好的计算机语言来编写仿真系统,其次是采用网络化技术实现仿真系统的共享。尤其是后者,在将来的仿真系统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仿真系统的网络共享,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收费来弥补开发成本的不足。

2.仿真技术的虚拟制造

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大方向是在虚拟制造技术领域的深入应用。虚拟制造技术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在计算机上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出厂以及企业各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这使得制造技术不再主要依靠经验,便可实现对制造的全方位预测,为机械制造领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中鲜 MATLAB建模与仿真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多关节机械手;振动;动态特性

0 引言

随着智能装备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械手臂的使用,机械手臂不仅效率高,而且国产化的不断发展也使其成本在逐步降低。但是机械手臂的振动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很好的解决,当机械手臂在某时刻的固有频率和激励源频率相同或相近时,手臂的振动不断放大,严重影响机械手的定位。

1 机械手臂模型分析

如图1所示为机械手臂简化图,机械手由三条手臂构成,分别为臂1、臂2、臂3,每个手臂之间通过电机转动连接,臂1为最末端关节,上面安装手爪来抓取物品。

通常对多关节机械手臂的抑制方法有以下几种:结构优化设计、反馈控制、输入指令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延杰在《硅片传输机器人手臂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机械工程学报)对机构优化设计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从反馈控制研究对机械手臂振动的方法。

J为转动惯量矩阵,τ为广义力矩矢量。

2 动态特性分析

将整个机械手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固有频率为系统的固有属性,对多关节机械手臂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并根据公式1,得出固有频率公式:

ω为系统的固有频率,A为模态振动矢量。由于机械手臂在运动中的位置始终变化,其质量矩阵为时变矩阵,所以系统的固有频率随机械手臂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其值非定值。

3 机械手臂振动检测

(1)检测硬件原理图

使用msp430系列单片机相应速度快,处理能力强,性价比高,故选择型号2553作为核心处理芯片,以压力传感器作为振幅检测元件,构建硬件检测电路,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传感器的检测数据通过AD574转换为数字量传输给单片机处理,单片机对数据滤波及分析后将结果传输给上位机。

(2)检测结果

振幅传感器安装在关节处的电机上,构成半闭环控制方式。通过实验得到振动数据,通过数据绘制其时域振动波形图。

通过检测振幅的变化来调整机械手的运动规律,使其振动避开固有频率,保证机械手安全运行。

4 结语

以多关节机械手臂为模型,建立动力学公式,进一步求出系统固有频率表达式。利用MSP430单片机及振幅传感器为核心元件构建硬件检测电路,测得关节处电极的振动规律并将振动数据传输给上位机控制中心,为下一步的抑制振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童.结构振动的时滞鲁棒控制及其实验研究[D].上海,2014.

篇11

    一、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原则

    1. 先外部后内部

    数控机床是机械、液压、电气一体化的机床,所以故障的发生必然要从这三者之间综合反映出来。所以要求维修人员掌握先外部后内部的原则,即当数控机床发生故障后,维修人员应采用望、闻、听、问等方法,由外向里逐一进行检查。

    例1:一数控车床刚投入使用的时候,在系统断电后重新启动时,必须要返回到参考点。即当用手动方式将各轴移到非干涉区外后,再使各轴返回参考点。否则,可能发生撞车事故。所以,每天加工完后,最好把机床的轴移到安全位置。此时再操作或断电后就不会出现问题。

    外部硬件操作引起的故障是数控修理中的常见故障。一般都是由于检测开关、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电气执行元件、机械装置出现问题引起的。这类故障有些可以通过报警信息查找故障原因。对一般的数控系统来讲都有故障诊断功能或信息报警。维修人员可利用这些信息手段缩小诊断范围。而有些故障虽有报警信息显示,但并不能反映故障的真实原因。这时需根据报警信息和故障现象来分析解决。

    例如:台立式加工中心采用FANUC-OM控制系统。机床在自动方式下执行到X轴快速移动时就出现414#和410#报警。此报警是速度控制OFF和X轴伺服驱动异常。由于此故障出现后能通过重新启动消除,但每执行到X轴快速移动时就报警。经查该伺服电机电源线插头因电弧爬行而引起相间短路,经修整后此故障排除。

    2. 先机械后电气

    由于数控机床是一种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复杂的先进机械加工设备。机械故障较易发现,而系统故障诊断难度要大一些。

    3. 先静后动

    维修人员要做到先静后动,不可盲目动手,应先询问操作人员故障发生的过程及状态,查看说明书、资料后方可动手查找故障原因,继而排除故障,

    4. 先公用后专用

    公用性问题会影响到全局,而专用性问题只影响局部。

    5. 先简单后复杂当出现多种故障相互交织掩盖、一时无从下手时,应先解决容易的问题,后解决较大的问题。常常在解决简单的故障的过程中,难度大的问题也可能变的容易,理清思路,将难度较大的变得容易一些。

    6. 先一般后特殊

    在排除某一故障时,要先考虑最常见的可能原因,然后再分析很少发生的特殊原因。

    二、 数控系统自诊断技术及故障排除方法

    所谓系统诊断技术,就是利用数控装置中的计算机及相关运行诊断软件进行各种测试。

    1. 自诊断技术

    1) 开机自诊断:数控系统通电后,设备内部诊断软件会自动对系统中各种元件如CPU、RAM及各应用软件进行逐一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显示出来,如检测发现问题,系统会显示报警信息或发出报警信号。开机自诊断通常会在开机一分钟之内完成。

    有时开机诊断会将故障原因定位到电路板或模块上,但也经常仅将故障原因定位在某一范围内,这时维修人员需查找相关维修手册根据提示找到真正故障原因并加以排除。

    2) 运行自诊断:运行自诊断也称在线自诊断,是指数控系统正常工作时,运行内部诊断程序,对系统本身、PLC、位置伺服单元以及与数控装置相连的其它外部装置进行自动测试、检查,并显示有关信息,这种诊断一般会在系统工作时反复进行。

    3) 脱机诊断:当系统出现故障时,首先停机,然后使用随机的专用诊断纸带对系统进行脱机诊断。诊断时先要将纸带上的程序读入RAM系统中,计算机运行程序进行诊断,从而判定故障部位,这种诊断在早期的数控系统中应用较多。

    2. 人工诊断技术

    数控系统的故障种类很多,而自诊断往往不能对系统的所有部件进行测试,也不能将故障原因定位到具体确定的元器件上,这时要迅速查明原因就需要采用人工诊断方法。人工诊断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有:功能程序测试法、参数检查法、备件置换法、直观法、原理分析法等,现简介如下: 1) 功能程序测试法:这种方法将数控系统中的G、M、S、T、功能的全部指令编成一个测试程序,穿成纸带或存储到软盘上在进行诊断时运行这个程序,可快速判定哪个功能出现问题,这种方法一般在机床出现随机性故障时使用,也可用于设备闲置时间较长重新投入使用时测试用。

    2) 参数检查法:一般系统的参数是存放在RAM中的,一旦出现干扰或其它原因会造成参数丢失或混乱,从而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这时应根据故障特征,检查和核对有关参数,在排除某些故障时,有时还需对某些参数进行调整。

    3) 备件置换法:是将系统中型号完全相同的电路板、模块、集成电路或其它零部件进行互相交换比较,或利用备用的元器件替换有疑点的部件,从而快速有效地确定故障部位。

    4) 直观法:直观法是利用维修中常用的“先外后内”的原则,利用观察零部件的工作状态、听声音、摸发热等方法,进行逐个检查,如利用视觉可观察内部器件或外部连接的形状上的变化;利用听觉可查寻器件发出的异常声音;利用嗅觉或触觉可查寻过载、高温等现象;等等。

    5) 原理分析法:当采用其它检查方法难以奏效时,可以从电路基本原理出发,一步一步用万用表、逻辑表、示波器等工具对测点进行检查对照,最终查明故障原因。

    3. 高级诊断技术1) 在高级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 自修复诊断:自修复诊断一般是指在系统内设置不参与运行的备用模块。自修复程序在控制系统每次开机运行,当发现某模块有问题时,系统会把故障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同时自动查寻备用模块,故障模块的工作即被备用模块取代,维修人员可根据提示更换下一故障模块。自修复诊断方法需要较多的备用模块,这会使系统体积增大,价格提高。

    3) 诊断指导专家系统:近年来,随着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自动翻译和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数控机床上。诊断专家系统以专家知识、经验为基础,自动模仿专家利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活动,这就使普通工作人员同样能对故障做出具有专家级水平的诊断结论。

篇12

【关键词】数控机床 常见故障 分析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84

数控机床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机、电、仪一体化高效的自动化机床,以其精度高、效率高、能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复杂零件的加工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得到推广及应用。其产生故障的复杂原因也经常给维修人员造成不少困难。下面对数控机床经常出现的一般故障进行检测分析,以期提高数控机床的工作效率。

一、感官分析法

感官分析法就是利用感官分析来判断故障可能产生的部位。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检测分析,通常需要细致、认真地观察机床故障的现场状态。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却是数控机床故障分析的首要切入点,不仅适用有故障报警系统的较为先进的设备,而且也适用于没有故障报警系统的早期数控机床。

二、利用数控系统的硬件报警功能

现代CNC系统中设置了众多的硬件报警指示装置。因此在处理数控连续过程中,如果直观法不能奏效,可以借助审视报警装置,观察有无报警指示,报警指示灯可判断故障所在。在数控系统硬件电路板上有很多的报警指示灯,借此可大致判断出故障所在的位置。

三、利用数控系统的软件报警功能

CNC系统都具有自诊断功能。在系统工作期间,能用自诊断程序对系统进行快速诊断,一旦检测到故障,立即将故障以报警方式显示在显示屏上。维修时可根据报警内容提示,检查机床的故障所在。

四、利用状态显示的诊断功能

数控系统不但能将故障诊断信息显示出来,而且能以诊断地址和诊断数据的形式提供机床诊断的各种状态。这可以帮助检查数控系统是否将信号输入到机床,或机床的开关信息是否已输入到数控系统。总之,可将故障区分出是在机床一侧还是在数控系统一侧,从而缩小数控机床故障的检查范围。

五、及时核对数控系统参数

系统参数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机床的性能,甚至使机床发生故障,整台机床不能工作,而外界的干扰有可能引起存储器内个别参数的变化,所以当机床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故障时,可对数控系统的参数进行核对。

六、备件更换法

对机床故障进行分析发现,电路板有故障时,可用备件板进行更换,迅速确定故障电路板。但是,用这一方法时需注意到下述两点:第一,要注意电路板上的可调开关的位置,换板时应注意使被交换的两块电路板的设定状态要完全一致,否则将使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甚至出现报警;第二,更换某些电路板之后,需对机床的参数和程序进行重新设定或输入。

七、利用电路板上的检测端子

在电路板上有供测量电路电压和波形的检测端子,以便在调试和维修时确定该部分电路工作是否正常。但是,在检测该部分电路时,应熟悉电路原理与电路的逻辑关系。在电路逻辑关系不熟的情况下,可用两块一样的电路板对比进行检测,从而发现电路板的故障所在。

八、分析机械传动部分

篇13

关键词:乐广高速第T10合同段;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维修保养

中图分类号:U26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企业中机械化设备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机械化设备及数量都在量上有了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的解决了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的维修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如何减少机械设备的故障率,提高机械设备的经济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1机械设备常见的故障表现形式

机械设备常见的故障形式有以下几种:(1)性能异常。性能异常是指由于受到运行环境和长期使用带来的老化影响,机械设备常会出现动力性能变差、最高转速下降、油耗量增加、产生振动和噪音、难以操作等性能异常故障。这是由于机械设备运行时间较长,内部元件损坏或者老化导致的。(2)外部故障。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常会出现位移、歪斜或者倾斜、部件偏移等现象,影响其正常运行。设备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的可以明显观察到的外部故障,是在较复杂作业环境中运行的机械设备常会出现的故障。(3)噪音。机械设备产生噪音是出现故障的一大表现。一般情况下,响声较沉闷且机械设备出现一定的振动现象时,可以预见设备内部出现了较大故障,需要立即停止设备运行并进行检修。机械设备产生响声的原因有很多,要根据情况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专业的检查。(4)产生异味。机械设备内部的一些非金属材料出现脱落或者受到内部温度过高的影响,会产生焦臭味。如非金属材料受到机械设备摩擦、导线的绝缘层被烧坏、机油泄漏等,都会导致机械设备出现异味。(5)温度过高和漏油故障。温度过高一般由两种原因导致,一是机械设备长期高负载运行;二是机械设备内部的电气系统或其他机构出现故障,导致更多热量产生。漏油也是机械设备常见的故障形式之一,大多是由于机械设备的油液密封部分出现破损,致使机油、油、制冷剂等油液泄漏。

2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

2.1无损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指在被检查的机械设备不被损坏的基础上,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由于故障的出现所带来的变化,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测。无损检测不以损坏机械为前提,这是其一大优点。目前,无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和磁力检测等。无损检测对于改进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和提高机械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振动检测技术。

振动检测技术指利用正常运行的机械设备与出现故障的机械设备之间动态频率如振型、传递函数等的不同,来判断机械设备是否存在故障的技术。对处于生产运行中的机械设备,可以利用其在运行中产生的动态振动信号对其实现不停机条件下的故障检测和诊断;对于静止的设备,可以通过对其施加人工激励,根据设备对人工激励的反应,判断其是否存在损伤故障。振动检测技术的准确性高,各种检测设备完善,在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中是较为理想的检测方式。但振动检测对技术人员和诊断设备的要求较高,涉及的知识很多。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振动检测技术向着更加智能化和便于操作的方向发展。

2.3温度检测技术。

温度检测技术温度是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的一个突出的表现,通过温度所传达的信息也可以用来对机械设备故障进行检测。温度检测技术一般包含非接触式测温和接触式测温两种。对于机械设备中难以到达和存在危险的部位,常采取非接触式测温,例如旋转部位的温度测量;对于需要连续检测的一般性设备部位,常采取接触式测温,如测量设备轴承的温度。利用温度检测技术进行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简单易行.且结果也较为明显,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做出分析和判断。

2.4铁谱分析检测技术。

这是一种通过对机械设备油中的磨损颗粒进行检测,以在不解体机械设备的前提下对故障进行诊断的技术。铁谱分析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油液分析和磨损颗粒分析两个部分。相比其他的机械设备故障检测技术,铁谱分析检测技术效率较高,可以实现对故障的前期发现,其在液压设备等的故障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铁谱分析技术对设备和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容易因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结果不准确。

3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措施

3.1实行机械设备的强制保养。

强制保养是指对保养进行硬性的规定,必须安排专人,按时按标准完成设备的维修保养计划。对此,要提高管理者和设备保养技术人员的设备管理意识,明确设备保养的目标和责任。对机械设备故障不够重视,只注重完成眼前的生产计划,不在机械设备故障的早期对其进行处理,必然会导致设备内部磨损加重、部件寿命缩短、材料消耗增加,直至造成设备停机,生产完全无法进行,甚至带来更大的安全事故。建立机械设备的强制保养制度,是现代设备管理的重要部分。

3.2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

机械设备中的一些设备具有一定危险性,一旦出现故障会对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造成很大的伤害,对于这些特种设备要加强检查维修,制定定期和巡回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故障,以防引起更大的损失。

3.3建立维修保养制度。

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定期、定班和巡回保养维修制度。按照各级保养维护章程进行维修工作,低级的保养由机械操作人员负责进行,高级的保养维修由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实时收集机械设备的运行数据,再利用概率统计法、模糊理论等对故障出现的规律进行统计,从而计算出合理的维修保养周期,预防机械设备故障的发生。

3.4加强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技术的管理。

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技术复杂,需要根据机械设备的特点和出现的故障类型进行科学的选择,这就需要企业做好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技术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专业的维修保养队伍,以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作为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主力,注重装配工艺,优化维修工艺;其次,要加强与机械设备厂家的合作,建立协作关系,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及时要求厂家进行专业的检测维护;最后,要严格按照机械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手册进行保养维修计划的制定和维修技术标准的执行,以实现维修保养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

3.5合理选择维修方式。

从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规律分析可以得知,故障一般包括具有规律性的磨损故障和具有突发性的随机故障,对于不同故障的检测和维护,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规律性的磨损故障一般是由机械设备部件长期运行带来的磨损、老化失效所导致的,可以对其磨损、老化的规律进行观察和记录,适合采用状态检查法来检测其发展的程度,从而对故障做出预防;对于偶发性的随机故障,其发生概率与时间没有关系,一般出现在机械设备重点零部件上,要严格按照使用规则和期限,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以降低随机故障的发生概率。

结束语

机械设备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做好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和维护工作是保证生产安全、高效进行的基础。机械设备的结构复杂,涉及的技术种类较多,对于其出现的故障,要选择合理的诊断技术来确定故障原因,并利用合理的维修技术恢复其运行。

参考文献:

[1]崔彦平,傅其凤,葛杏卫,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发展历程及展望[J].河北工业科技,2010(4)

篇14

我院为分析急诊护理对急腹症患者并发症预防效果的作用,特选取81例急腹症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比较其与一般护理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急腹症患者进行住院治疗的162例,其中男性70例,女患者92例,年龄在14-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8±4.76)岁,其中34例阑尾炎、31例胆结石、15例胆囊炎、15例肠梗阻、13例急性胰腺炎、7例心肌梗死、3例大叶性肺炎、10例肾结石、7例消化性溃疡穿孔、6例腹膜炎、4例输尿管结石、6例宫外孕、5例卵巢囊肿蒂扭转、4例急性盆腔炎、2例黄体破裂,病程均在4-48小时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协助医师稳定病人病情后遵医嘱转运至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

观察组则给予急诊护理,具体包括以下主要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就诊后,护理人员立刻进行病情评估,了解疼痛部位、时间、程度、性质及既往有无类似发作,观察患者表情、姿势,测量血压、脉搏,查看有无休克体征,如有,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根据病情情况给予相应及其他护理措施,期间患者出现疼痛加剧,或突然缓解后又进行性加剧现象应及时报道医师;2.严格遵循四禁原则:禁饮食、禁用止痛药物、禁灌肠、禁用泻药以免掩盖病情,向患者解释原因并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减少心理应激,从而减轻患者疼痛;3.陪同患者完成相关辅助检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大致判断患者可能疾病类型,以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4.对于危重患者,快速给予抗休克及各项生命支持,稳定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稳定,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5.所有治疗及护理措施详细做好记录,并标注对应时间,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必要时还可充当法律依据;6.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患者转运至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费用及满意度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以患者入院72小时内发生为准,超过此时间段不计入统计分析;平均住院费用以患者入院至出院当天所有医疗费用总和计算,包括患者家属自费药物的费用,但不包括患者饮食及其自己要求而与本病无关的检查费用;满意度判定:患者出院时,采取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总分100分,80分以上计入满意率统计,计算两组患者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相比,*P

2.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护理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情况(X±s)

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