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低碳经济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探矿工程技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1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高速,正因为如此,对于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效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与日俱增,相关部门应该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而不是一味地浪费或者损耗资源。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降低能源的浪费,保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指导意见。只有全面普及我国低碳经济意识,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证未来的经济建设更加稳定持久。
1.1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正是由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开发与建设,所谓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营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以及理念都是围绕低碳展开,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经济开发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目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由三低三高组成,而三低主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三高主要是指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模式就是在以上几点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方式的开发与建设,保证经济发展处于健康绿色的状态。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种良好体现,只有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才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保证环境不被破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结合的目的。
1.2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更重视节能
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过程中,主要重视的就是节能。一直以来我国的资源浪费以及生态破环现象都是比较严重的,根据目前已有的数据显示,我国能源系统率比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相差比较大,同时,城市环境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城市建设效率更高,最主要的就是重视重工业产业中电力、钢铁以及石化等生产耗能较大的产业发展,只有保证以上多个行业的发展能源消耗能够有所控制,那么节能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优化。
1.3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产业革命
之所以应该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开发,是由于低碳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产业革命,这种革命形势主要是通过改善传统的能源消耗方式以及能源开发方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优化能源结构,这样一来才能够不断促进低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利用效率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达到更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使得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活等不同的方面发展效率更高。正是由于低碳经济不断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所以低碳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产业革命,而这种产业革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相关部门对此应该提高重视。
2探矿工程技术与低碳经济
为了保证低碳经济发展能够更加顺利,最主要的就是开发更先进的技术,保证探矿工程发展效率能够有所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矿工程技术的开发效果一直以来都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要想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愈来愈好,相关部门对于技术质量的提升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度。下面论述的就是探矿工程技术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联系:(1)明确探矿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保证探矿工程过程中钻探的方式应用,这样才能够找出更多的能源,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发掘出更多的清洁型能源,而一旦清洁型能源被大力开发,就能够代替传统能源为社会提供动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对社会以及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对于低碳经济也是存在很大的促进作用的。(2)提升探矿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不断扩大其服务范围以及领域,保证各种资源的开发效率。所以,重视探矿工程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3探矿工程技术在能源勘探中的应用
3.1钻探工程技术在地热能中的作用
利用探矿工程技术能够有效得到地热能,而利用地热能可以保证全国各地的能源消耗大部分被清洁型能源代替,久而久之就能够实现能源的低碳利用与循环。目前,开发地热能需要进行大量的钻探工作,所以,钻探技术在其过程中尤为重要。
3.2钻探工程技术在干热岩热能中的作用
钻探技术在干热岩热能的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开发和勘探过程中,首先通过深井将压水注入低下2000~6000m的岩石,是钻探设备渗透进入岩层缝隙并且吸收地热能量,将岩石裂缝中的高温水和气提取到地面,最后通过热交换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
4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详细论述,我们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重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有从根本上降低能源的浪费,才能够保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多种环境以及资源紧张问题。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提升探矿工程技术的应用效果,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效率,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国民生活质量能够有所提升。
作者:陈伟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循环 耦合 结构 途径 国有林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长期的过量采伐,导致许多国有林区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衡,国有林区深深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之中。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2010年的两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业要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界定
低碳循环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为指导,以高效能、高效率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谓林区低碳循环经济,是指在林区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
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低碳循环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国有林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此系统的结构构成图如图1所示。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
1.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循环经济手段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循环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高维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是由低碳循环经济、低碳循环社会和低碳循环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循环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环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3.复杂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系统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循环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低碳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4.涌现性。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四)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保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利用、林业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经济,特别是要把资源循环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途径,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资源利用、资源回收、能源生产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个方面,实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的永续发展。
根据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点,立足我国当前国情,以两者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基础,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单行发展的困境。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致力于两个重点:
第一,以低碳经济补充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同时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形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此一来,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无法解决的能源循环困境就可通过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经济单行发展的现实经济效益瓶颈也可被循环经济突破,从而刺激个人的低碳消费、企业的低碳生产和林区的低碳流通,推动国有林区低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在具体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积极推行能促进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实现两者正效应的叠加,做到一举两得。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监测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按照碳汇和减排的要求,加强林业低碳循环森林培育业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营造,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储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过程中,科学整地、施肥和抚育,减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释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森林培育的减排。
2.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将管护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强化管护人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管护森林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管护经营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机制。
(二)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森林资源(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循环利用
实施清洁生产,既需要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推动,又需要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执行。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率。林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木质或非木质资源―产品―剩余物―产品”,它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实施清洁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回收处理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森林资源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的耐用度和抗变性;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强度;尽可能强化相关森林资源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区域产业代谢,构建林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建立林区低碳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建立绿色森林资源原料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林副产品加工、种植和驯养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多重需求;发展高科技绿色森林产品深加工业,用高科技来发掘森林资源的无穷价值;强化森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维护森林资源未来发展潜力。可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园区,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四)实施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增强低碳消费意识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低碳农业相关知识,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媒体和公众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五)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茎、叶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还包括各类可作为能源的木制品废物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规划与措施,以促进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六)加强政府对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强政府对低碳林业发展的指导,制定农村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和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循环林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环林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评价机制。
研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广低碳循环林业技术并建立林业示范区。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推广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林业机械节能减排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探索发展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
建立林产品低碳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低碳林产品实行低碳认证,并给予这些林产品一定价格补贴,改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1CC14)]
参考文献:
1.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2)
3.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
4.王锋.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5.陈钰.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及对策分析―以河西走廊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关键词: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的设计属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设项目,设计风景园林,既与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建设水平相关,还会对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在设计风景园林过程中,设计人员需从城市环境的构成特色以及与园林主要建设目的进行考虑,重视对不同城市地域特征的了解,让风景园林设计最大化发挥自身美化城市的效果。
1 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1.1 文化特征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遵循地域人文特征的发展规律,并使其得以延续,是现代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风景园林设计中展示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及社会特色是一项重要的目的,所以,园林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相搭配。比如,丽江、青岛等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就针对旅游城市的特点,让其风景园林可以充分展示出城市的风景特色;洛阳、杭州等地设计风景园林,则应突出城市文化底蕴,表现城市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内涵。由此可见,地域中包含的人文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风格,加强重视风景园林设计中具备的文化特征,更加突出风景园林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效果。
1.2 自然及应用性特征
地域中的自然特征,比如,地形、植被、气候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统一的地域之中,不同的自然特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比如,以山地为主的重庆、四川等城市[1],根系较发达的乔木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较少种植草皮,因为乔木类对土壤有较强的稳固能力,使土壤能够较好地抵抗雨水的冲刷。同时,乔木具有高大、繁茂的树冠,可以很好地发挥遮荫、避暑的作用,对那些高温、高热地区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
由此可见,风景园林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分析不同的自然因素、地域建设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确保风景园林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其特有的应用性质,不同地域对风景园林设计的预期效果存在差别,有的园林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需求,园林就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在园林中设计更多的休息区以及自由应用区,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便利。
2 地域特征下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分析
2.1 调查地域自然特征
城市中的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植被应用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绿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2]。所以,设计人员需在规划之前,了解城市具备的自然天气以及水文条件等,通过查阅当地自然地理档案的方法,更加全面地收集信息,充分分析城市中的自然特征,使植被的挑选更加合理。尽量使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设计出来的景观会更加适合地域的自然特征,还能够突出园林的自然美,土生植物在园林中也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生长,更好地体现园林设计的科学性。
2.2 了解地域文化,调查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目的
为了让风景园林设计风格能符合地域文化特征,设计人员应深入市民生活之中,通过观察、访谈、阅读城市史志等方式,掌握城市的文化及风俗[3]。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使风景园林更具独特性,避免发生园林风格大同小异的状况,也使园林景观可以更好地与城市风格相融合。比如,杭州的西泠印社是浙江篆刻家的聚会之地,其风景园林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金石创作的特色与气质。
另外,设计风景园林时,设计人员应调查不同地域园林设计的投资数额以及实际应用目的,调查投资金额状况是为了在设计中,可以更加合理地选择相关植被资源及建设材料,使风景园林规划与城市应用的实际需要相一致。调查应用目是为了确定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模式,使风景园林最终的设计风格可以与地域建筑的整体要求相一致,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自身所具备的应用意义。
3 结语
风景园林的设计只有将地域特征作为主要参考内容时,才能实现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点,并且实现人文地理、历史与地域建筑的自然融合,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结构状态。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实现风景园林与城市建设整体形象的有机结合,突出风景园林的人性化、地域化特点,使风景园林设计获得长久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字:城市;道路景观;地域性;文化;历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 道路景观设计地域性特色综述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通行必不可少的要素。纵横的道路网络构成城市的骨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构成城市形象有五大要素,而道路便处于首要地位。由此研究可发现道路是展现城市外部空间景观最集中,最突出的载体[1],在构成城市形态,反映城市形象特色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地域性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的自然地理,历史底蕴,人文风俗,特色景观等元素的综合,更能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在全球化以及国内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地方特征与风貌特色正逐步丧失[2]。因此对于道路景观的设计,我们不应仅追求单纯外表上的形式美,而更要将超越单纯美的城市固有内涵美融入其中,突显地域性特色,延续城市历史与文化,彰显特色的同时也能够给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市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道路的地域性特征,就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特有文化,艺术,历史意义等在道路景观中的表现。那么,如何在道路景观设计中体现城市地域性特色呢?经过一系列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地域性特色可通过道路线形,行道树,种植带植物景观,小品,铺装,雕塑,节点等多种形式表现。下面就以泉南高速公路兴国互通连接线绿化设计方案为例,来详细阐述道路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
二. 泉南高速公路兴国互通连接线绿化设计案例分析
1.项目背景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平固江上游,也是我国著名历史红城之一。
泉南高速公路兴国互通连接线全长4.45km,60m宽路基长2.218km,24m宽路基长2.33km,位于兴国县长冈乡潋江镇,路线途经长冈乡上社村,集瑞,榔木,潋江镇芳塘湾,终点接至桥头,是长岗乡与潋江镇之间的交通枢纽,并将沿线各村落联系起来。道路南面滨河,设计内容主要为对60m宽路段两侧绿化带,60m宽路段和24m宽路段的填方边坡,人行道进行绿化设计及主路与河堤景观带进行景观设计。
2.现状分析
泉南高速公路兴国互通连接线为下高速进入兴国的迎宾大道,现状仍未完成铺路工程。24m宽道路周边分布有村落,60m宽道路周边多为田地,村落稀少且距离较远;植物主要为常绿乔木及护坡地被,集中于沿河堤岸线分布,密度较大,长势良好,观赏性不足;河堤驳岸未修整,沿河堤有轧好土路。河内水位较浅,局部为田地及沙滩,水景自然。总体景观较凌乱,缺乏统一性,以及对城市特色风貌的展现。
3.设计原则
3.1地域性原则
对于泉南高速公路兴国互通连接线的道路设计我们希望营造具有个性特色的景观效果。作为兴国交通运输的动脉和展示兴国外部空间的景观带,该连接线的设计更应当与兴国特定的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继承文脉,凸显特色。
3.2生态原则:
充分考虑道路沿线水资源利用和植物景观层次,将道路景观和原有乡村生态要素相结合,改善道路生态环境,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3.3安全原则
充分利用视觉原理和心理作用,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色彩运用,发挥绿化引导,示意和心理调节作用,营造安全、舒适、高效的交通环境。
4.设计主题
魅力兴国,红飘万里
道路景观设计以红色地域特色文化为主旋律,展现兴国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打造魅力兴国景观。
5.详细设计
将整体道路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设计,分别为红城雄姿段,浩气长存段,魅力兴国段。以红色飘带寓意的植物种植带贯穿其中,形成统一的整体,突出表现兴国红色地域文化特色。根据兴国县城市总体规划,此泉南高速公路连接线为城市一级公路,设计车速为80KM/H,按照相关公式将路侧分车带标准段定为100米长。
5.1红城雄姿
红城江山雄图阔,革命辉业将星璨。
此段为泉南高速公路兴国互通连进入兴国县的入口阶段,长约1300米,宽60米,力求彰显城市红色文化,打造鲜明标志性景观,表现历史洪城的雄姿。入口滨河景观带采用大块面红色模纹体现恢弘的气势。红色模纹前立景石,镌刻有“红城雄姿”,周边点缀红枫等起到点景作用。后方以高大乔木林形成背景,烘托恢弘气势。沿滨河带由秋冬季红色叶树种南天竹和红叶石楠分层次种植而成一条曲线延畅,源远流长的红飘带,随风飞扬,象征兴国红色革命历史的辉煌成就,战士的宝贵精神永存心中,革命事业中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和开拓的勇气是我们建设兴国伟大事业的动力。“红飘带”前点缀五针松,红梅等姿态优美树种形成前景。其后是现状已有临河岸的乔木群落,枫香,枫扬,樟树,竹林,皂荚等,整体林相,季相变化丰富,林冠线富有节奏韵律,从而前,中,背景相过度,谐和,统一形成层次丰富,壮观的“红飘带”景观,将兴国地域红色文化历史豁然现于眼前,给外来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增强了兴国人民家乡自豪感。
5.2浩气长存
正气轩昂燃星火,建设兴国神永存
此段长约900米,宽60米,同时包括道路转弯处一三角形场地。滨水景观带植物造景延续“红飘带”,大块面的红色系象征英勇,顽强不屈,满腔热血为祖国的浩气。这种精神将随红飘带遍布于兴国每一寸土地上。松,梅,竹“岁寒三友”的种植也表达出兴国人民颂扬,继承这种宝贵精神的品质。转弯处三角形场地设有火焰状红色模纹,背景林为枫扬,乌桕,樟树等,在秋季营造绚丽景观。100米标准段植物仍以红色为基调,彰显兴国红色地域文化。红继木,春鹃模纹,整体构图曲线流畅,活泼,层次丰富。
5.3魅力兴国
前程伟业展赤旗,奋起飞虹霞万丈
此段长约2000米,宽24米,南端至桥头结束。滨河景观带相对于60米宽处的较窄,且道路周围分布有村落,人流量相对较多,因此在滨河景观带应设小型休闲广场,游步道等,为附近居民提供滨水休闲活动空间。景观带自然式片植红枫,樱花,雪松,红梅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地被种植矮牵牛,红叶石楠,红继木,红枫形成红色基调贯穿其中,将点滴兴国发展踪迹与亮点谱成一曲红色山歌来展现兴国风采魅力,将在未来分展赤旗,辉煌发展。
5.4小品
银杏广场设有景墙,以图案和文字形式介绍兴国山歌起源,风格特色,辉煌成就,从而展现兴国山歌地域文化,丰富道路景观。
道路局部铺设有风水太极图案的铺装,代表兴国堪舆文化特色。
5.5树木保护
现状道路与滨河景观带之间存在深度、宽度不一的沟,许多树木生长于边坡,在填坡时难免会对树木造成伤害,因此对现场原有树木的保护工作也是本次设计的一个重点。乡土树种形成兴国县骨干,基调树种,代表着兴国地域性统一绿化风貌,因此维护现状不仅是保护生态的要求,也是展现城市独特风貌的重要一面。
三.结语
将地方性、文化性、艺术性、历史性等符号或空间特征融入道路景观设计,赋予其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不仅能够使道路形成创新个性,更能体现城市独有的特色文化历史风貌。它记载了城市发展的足迹与光辉,加强了市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寓意着城市高速,美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彰显城市魅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丙秋 张肖宁.道路铺装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吴伟.城市特色―历史风貌与滨水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Key words: The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more and more tends to the competition of soft power lik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based on the regional brand is in favor of fully playing the basic role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is helpful to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public product, and correct market failure, is conducive to the specialized division, and is helpfu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关键词: 地方政府间竞争;区域品牌;产业集群
Key words: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regional brand;industry cluster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20-01
0引言
传统的基于商品和初级生产要素的地方政府间竞争至少存在以下五点弊端:第一,政府主导经济增长,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破坏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正常运转。第二,侧重与政绩考核有关的经济增长等指标,追求“短平快”,在支出结构上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第三,地区间重复建设,低水平的专业化导致市场割据和地方保护主义。第四,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割据。第五,只顾盲目招商引资,却没有真正改善投资环境,导致企业根植性差。第六,地方政府间竞争是导致粗放型增长的重要原因。对照这六点弊端,本文将探讨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六个特征。
1基于区域品牌的政府间竞争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传统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往往促使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政府应该是一个“裁判员”,应该处在一个利益超然的位置,如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其后果必然是破坏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正常运转,而且还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实践也证明,集群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如广东省和浙江省)的市场化程度也越高。所以,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必然要求各地政府安排科学有效的集群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活力,对市场信号做出迅速的反应,不断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和创新商业模式。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许多靠政府的“无为而治”发展起来的集群,开始孕育出一个日益庞大的公共权力机构。一些政府官员借助手中的公共权力进行寻租,使得当地的投资环境不断恶化。
2基于区域品牌的政府间竞争有利于公共品的有效供给,纠正市场失灵
传统地方政府间竞争难以全面有效地提供公共品。我国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是“德、能、勤、绩”,政绩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可是政绩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政绩容易考核,而隐性政绩在考核体系中所占权重不大。
近年来,为了打造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竞争力,不少地方政府都开始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投资,致力于纠正市场失灵。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第一,知识具有外溢性,如果不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扼杀创新企业的积极性;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能够给社会经济带来正的外部性,所以国家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支持人力资本投资。以我国晋江、温州两地的制鞋行业为例。尽管我国鞋类产量和出口量很大,但技术创新、开发设计力量薄弱,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大部分产品属于来料加工。福建的晋江鞋业在起步阶段,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低,技术投入少,普遍存在剽窃、模仿行为。
3基于区域品牌的政府间竞争有利于促进各地专业化分工,避免恶性竞争
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是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都占优势,而是根据比较优势来选择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产业;区域核心竞争优势通常寓于某些独特的产业部门。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凸显区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集群内大量中小企业致力于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而结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独特的产业规模优势,具有集群外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能力。所以,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只能着眼于构建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尊重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避免恶性竞争。
4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有利于构建开放性经济
在传统的地方政府竞争下,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采用贸易壁垒来分隔市场导致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增大,导致价格水平在地区之间呈离散分布,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则有助于认清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着眼于全球市场来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浙江省以出口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契机,积极打造出口区域整体品牌,促进出口区域中广大中小企业上档次上水平。
5基于区域品牌的政府间竞争有利于增进要素、财富的根植性
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能够增进企业的根植性。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品,区域内的企业不仅可以借助区域品牌提升知名度,而且还可以享受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和服务。比如,为解决企业产权不明晰留下的后顾之忧,推动本土优秀企业上市,晋江市各级政府极力帮助集群内企业改制上市。一方面,晋江民营企业初创时期大多是亲朋好友、乡亲邻里合伙创办,当初的入股资金虽然参差不齐,但金额相差不大,可是企业做大后,原先微小的差别现在可能演变成巨额资产和分红的产权归属问题,这将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为了化解中国股市流动性过剩问题,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优质上市公司的供给,让国民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中国有不少优质的民营企业曾因为“出身”不好,而被迫到纳斯达克等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将利润拱手让给国外投资者。
综上所述,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较量,哪个地区的政府能够较好地完成这六个方面的工作,哪个地区的政府竞争力就较强。这六个方面是:①营造良好的集群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②积极有效地提供公共品(如知识产权保护和人力资本投资),纠正市场失灵;③依据比较优势,促进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改善商业生态环境,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④取消地方保护主义,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区域经济的开放性;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进要素、财富的根植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