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教育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教育教学方法要有创新的智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教师不但要吸取更多丰富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潮流。教师不会像医生那样越老越宝,教师人到中年时,不但要面对年轮的压力,知识转型的压力,家庭生活的压力,孩子叛逆期的压力等。在这些压力下,如果我们缓不过来,就会让自己的心灵沙漠化。我们在吸收过去的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要有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这里有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好的道理。以前,有一个以编织草帽和卖草帽为生的人,有一天,去集市卖草帽,天气炎热,就在大树下休息,当他一觉醒来时,发现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原来树上有好多猴子手上都拿着一顶草帽,怎么办呢?他想猴子最善于模仿人了,于是他先把草帽放到右手高高举起,然后把草帽扔到地上’猴子见了也学着做,最后把手中的草帽扔到地上,草帽失而复得,这个人非常开心,他回到家里,把这个经验告诉儿子,儿子也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由于子传父业,有一天,孙子也挑着草帽去卖,一觉醒来,也发现树上的猴子都拿着他的帽子,孙子就按照爷爷传下来的方法做了一遍,这一次可奇怪了,猴子就是不肯把帽子扔下来,当他转身要走的时候,背后有一只老猴子,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啊!”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老师来说,方法和经验是宝贵的,如果不改进我们的方法,那只会止步不前了。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一位勤思考,有创新有智慧的人。
二.课程教学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位教师,我们有的是专业的课程知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是正在讲什么,而是怎样讲。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到树的主干,也就是课文的脉络,然后再帮助学生清扫枝叶即理清细节。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文章通过记叙“我”在东京所见所闻所历的几件事,来表现我对藤野先生深深地怀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文中写“我”见到中国的留学生,盘着像富士山一样高的辫子,在日本赏樱花、学跳舞都非常反感,最后弃医从文,都表现了“我”强烈的爱国之情。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我对藤野先生那种对学术严谨的态度的敬仰和没有民族偏见的生活态度的深深怀念之情。可见,文章在形式上多散,所叙事都是为主旨服务的,这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深刻得多了。这就是我们在教学课程中的教学智慧。其次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懂得融会贯通,例如,讲朱自清的背影,如果你都不投入、不感动,就无法带动学生去感动、去感恩了。学生就无法为那种深沉的,不用言语的父爱,所动容了。
三.教育教学的管理智慧
教师不仅是班级的主导者,同时也是班级的管理者。面对班上的几十位学生,首先我们要有友善的态度,让学生愿意与你亲近,与你交流。其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欣赏每一位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多为他们喝彩,优秀的学生会做的更优秀,因为每位学生都会尊重欣赏自己的人。其三,要理解差生关爱差生。学生从教师的言行态度里获得关怀、赞赏、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将促进他们向着老师所教导,所期望的方向努力行动,不断发展。总之,我秉着“面向全体、偏爱差生、教书育人”的观点来管理学生。
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也在做有关智慧教育的相关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韩国注重学生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韩国的企业三星、LG、SKTelecomden等企业也积极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终为智慧教育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计划实施推动了中学教育向着信息化发展,同时有这样的企业作为范例,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影响这样的因果联系,最终真正地实现了智慧教育的真正含义。在这样良性循环作用下,信息技术必然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学校对待智慧教育的认识也必然更加深刻。反思我国中学教育,可能部分地区的学校接受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推动智慧教育的阻碍,而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个别地区的水平也在提升与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全国智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勇于将智慧教育与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我想在信息科学的推动下,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突破,同时中学教学对老师教学方面也会有更大提高,对中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二、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教师教学的思考
美国智慧教育的推进,是从企业和政府联合入手,采用学习、评价,教育设施等方式出发,关键注重教师技能的培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中学教师的退休人数多于新教师的上岗人数的现有情况下,有很多高校师范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以正能量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经历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单单经历体验已经不再是当代教师从教育人的唯一途径,得更多经历体验的教师就会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就会越好么,答案不是绝对的,重要一点还是如何能够把这种经历体验以一种发人深思、富有情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的老师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收效甚少。那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经过教育反思就已经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递给了学生,最终可以说是误导了学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但是这条预定的轨道有些时候已经偏离了正常教育应该规定的范围,一旦重复教育,后果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存在误区没有及时纠正,学生深受影响。作为年轻老师,在教育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放松。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时这些还不够。智慧教育的层面是将教育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教育技术和技能也提到了教师从教的日程上来。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的师德应该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导向影响学生,并能收到预设的教育效果的德行影响。对于当代年轻教师,缺乏对学生品行的实际指导,如我们是不是在就餐时自己肆意浪费,而教育学生时还夸夸其谈,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淡然处之,认为粮食危机不会影响到当代人,或者我们教育孩子时,孩子是否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现代的初中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个人、企业去关注与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与教育下,我们的教育才是最有智慧的教育。
三、结语
从教十多年来,接触并使用过很多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新课改这几年里,更是学到并使用了不少的新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适合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课堂。总之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要讲究英语教育教学的智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自学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使学生从苦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
一、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1.适应期:其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着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预习前,教师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课堂上释疑,并将有关的材料发给学生,他们首先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讨论。
2.半自主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一周内要上的内容,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决一部分难点,课堂上进行以某组主讲,其它各组提问,这样学生间相互动起来了。教师讲学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课堂的听课效果大大提高。
3.自主期:“以课本为依托”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相互补充,教师总结,测试预习效果。实际上,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贯穿着三个阶段的是自测,即设立学生题库。学生根据所预习的内容,以组为单位各出一份试卷,进行互测互检,教师将这些试题汇编就是他们单元复习的资料。
二、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一位教育家在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认为教师只有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感染和吸引学生,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记单词词汇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恰恰就是单词词汇了。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记英语单词感兴趣。
记单词是十分枯燥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到一处。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几十个单词抛给学生,规定用多少时间给我记下来。学生一定会非常反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酝造一个非常宽松的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记的话,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把记音标和单词的任务完成了。
三、主要实施途径
实施途径是教育机制的组成部分,是理论的实践形式。培养中学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促进自学能力形成。
1.在管理上,建立学习小组,研究初期强调每位学生认真做好预习,辅之以检查督促评比;中期以特色为主,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后期互帮互学,小组竞争。
2.在教学上,以人为本、以情为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操作上,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作调查。一是对前期水平和后期水平作对比,二是了解学生对待预习和阅读的前后不同态度作比较。
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反馈,不断调整充实研究的内容,使研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因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个案研究法:抓好两头带动中间,通过对好差两头个案追踪调查,有更多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带动全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近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得到了领导、同事的热心帮助,我的学生与我一同成长,我学会了许多英语教学法的智慧,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健康人生观,即:乐观、自信、进取!我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自豪!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成功的教育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及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小学生近乎一张白纸,那么开启激发主体发展的关键就是教师了。有智慧的教师除了常规教育教学,会更加注重挖掘当今教育存在的现象,寻求解决策略或是拓宽影响。我觉得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修炼,以达到成功的教育教学目的。
一、蹲下来看学生
个别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定位为“高大严”,有点“”,冰块脸、命令式,一心想着镇住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不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和体验学生,并成为我们追求常态教育有效的重要工作。
1.辅导与教育中,蹲下来看学生
回想工作初期,面对捣蛋鬼和懒散生,容易急躁、发飙、埋怨,往往出力不讨好。试看看学生眼里藏着的求知欲,伴着一脸的无辜,即便是学困生,也是难熬。静心想一想,小学生是孩子一个,谁爱他多一点就跟着谁。耐心引导与帮助能提高师生乐观接受“挫折”、勇敢跨过“挫折”的能力。批评教育时避免一些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语,要用“从零开始的心态”去面对,多想想“他较以前有进步了”“再鼓励和引导会做好的”,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现在的我,常讲“有进步”“再来一次”“没关系,你可以的”。
如果不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就不容易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容易淡化学生的优点。因为每一个孩子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然而长时间地努力表现,都听不到赞美的话,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或者当他们带有一定期待的时候没有得到肯定,就有可能放弃。
2.蹲下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如果不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就不容易了解到他们上一学段学得怎样,在学习某个新知识时需要哪些旧知识来迁移,也就没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铺垫,影响知识的顺利探究和掌握。既要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尝试、探索,还可以使一些教学活动达到“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把数学难点转化为直观理解。如,在教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白“两个运动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必定相遇”这个抽象原理,不如来个体验:同座位两位学生以走路的方式表达相遇的情景,在演的基础上加上条件与数据,还可以用双手鼓掌的动作,简约地把数学问题呈现。
要成为小学生需求的解救者,我们必须蹲下。
二、善导学生
教育中常常出现:只是告诉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不能否定这种教育没有效果,问题在于事倍功半。要克服说教这一毛病,就要把教变成导,而且要善导。善导要有“四心”,即有爱心、耐心、诚心和信心。学生的每一种不良行为都有其独特成因的。记得上一年,新接手的班总是有人不见了东西,不管是讲理说教还是三番五令,都不能喝止。还演变着从一支笔、两把尺,到一群人不见了一堆用具。我决定来一次侦查,在缩小的范围内,得知陆同学的爸妈长期在外工作,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只带弟弟在外,留下两姐妹在外婆家寄住。我跟孩子们商量:这位同学能交出文具,可以原谅她吗?孩子们看着我一周来为此事团团转,欣然同意了。单独谈话有突破性的进展:“用这种方式引起大家注意是不对的,可以在学习上的进步、自律友善、助人为班等方面,让大家关注你、认可你。我知道你只是一时糊涂,相信你会把那些文具放在一个地方保管得很完好的,是吗?”她点了点头,眼泪往下流。她遵守了约定,在第二天的中午,我在办公室等到了一大堆完好无缺的文具。我也遵守了约定,没有在班里讲出她的名字,反而引导孩子从“完好的文具”这方面来讲,这位一时糊涂的同学是善良的。慈爱与尊严从来不对立,要开诚布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同时要对特殊生倍加关怀。一年之后的陆同学,助人友善,成绩从不及格到七八十分,凌乱的头发整洁,还带着蝴蝶结呢!
在善导过程中,同时展现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是最深刻的,影响最深远的。
三、在教学实战中彰显实力
教师要想课上得好,教学效果显著,除了不断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扎实的专业本领,更要有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智慧。
1.突出“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新授课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点对齐。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我会把计算与问题解决结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我出示带标价的铅笔、圆珠笔、橡皮、卷笔刀。引导:“同学们最需要什么?”多让学生讲,激发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紧接着引导:“想买到它们,先来看看价钱。”出示上面文具图片的课件,学生说出每件文具标价表示几元几角。“你想买其中的两件文具的话,会出现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出两道加法的问题:(1)一支圆珠笔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尝试解决问题,讲演计算过程和算理。(2)一支圆珠笔比一支铅笔多多少钱?学生独立解决。持续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空间,在生活实践中悟理,师生教与学都显得轻松。
2.发挥互相评价的作用
有时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接龙评价”是我们班常用评价方式,在练习时,完成最快的前几位会得到我的面批面改(走到座位前),该生是全对的,才有资格帮其他人评价;每个被评价者是全对的就有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评价资格,如果有错,我会与该生讲解,他只有改正好,同时得到我或全对者再次评价了,才有资格评价他人,最后剩下的几个,就需要一对一的辅导。经过实践,接龙评价还可以改良成小组间的比赛。我不忽视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自己独特的想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他们交流想法、开展互评的最好时机。“你认为他说(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要改?”“如果是你,应该怎样做?”等蕴含信任和期待的评价引语,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助的学习气氛中得到发展。在与同伴的一次次讨论、质疑中,学会欣赏别人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批评性思维的方法,当意见达到科学的统一时,课堂就真正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天地。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追求教育理想,紧贴地面而行!”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可以在平凡的岗位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经验积累中执着地实现自己的教育智慧之路!
这个暑期,我和本校九位同仁共同加入了一个序列读书活动。策划这个活动的是我们的带头大哥孙旺老师,他牵头组建了“一线教师教学互助工作室”。因为关注语文教学,因为乐于交流互助,我们加入了这个非官方的专业成长团队,一起思考常态教学中的问题,共同追求专业成长的快乐,暑期集体读书活动正是在孙老师倡议下开展起来的。
常听领导说“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听其言外之意,是对教师不满情绪的安抚。“培训是福利”的思维是在转移教育与政府的矛盾,偷换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忽悠。这种被逼式的集体培训,内容多为永远正确的套话、大话或新鲜前卫的观点、案例,形式上多为领导的指示和所谓专家的报告,理想是多么美好,现实是多么糟糕,听多了,大同小异,对一线普通教师几乎没什么实在的帮助。许多乏味的任务式的培训占用了教师宝贵的假期,是对教师假期福利的一种剥夺。
当然,教师培训本身的重要意义勿庸质疑。只是当下各种教育教学主义、模式泛滥,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行动又根深蒂固,一线教师所缺的不是洗脑革命,而是结合区域或学校实际大力开展行动研究。如果上面把各类大规模培训的钱投到学校,扎实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才是我们一线教师最迫切的需求呀。如此花大钱组织短期速成培训,还不如买两三本书发给老师,任其假期自由阅读。
所以,暑假才是教师最大的福利,有两个月时间,远离琐碎的教学任务,远离应试评价的竞争压力,让生活慢下来,让心静下来,可以反思平时的教学细节问题和工作困惑,做点小研究;可以看书、看电影电视,痛快享受精神生活的愉悦;还可以陪孩子游戏、陪家人散步,享受自在的天伦之乐。如果,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期待和规划,那么,暑期是学习充电的最佳时间。基于这个认识和期望,孙老师为团队成员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互助成长的平台,大家有计划地同读一本书,及时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主动读书学习可以促进专业成长,相互激励和交流所得,可让读书活动变得更有趣味。
上面文字好像是在发牢骚,有些离题绕远。若没有行动,只好发牢骚,就算清醒得理,只是图一时痛快而已,与人与己毫无益处。好在我们已打开了书页,开始了阅读,心里便有几分踏实。
先说为什么选择余映潮老师的新书阅读?
有三个原因吧,一是,余老师系统科学的课堂教学艺术和典型通俗的案例给一线广大普通教师帮助极大,他老人家迷恋三尺讲台,乐于践行,苦思不倦,他课堂上呈现的精彩有泥土的芬芳,他的课堂和教学艺术离一线教师最近;二是,余老师有认真执著、乐于追求教学真理的精神之美,有平易质朴、务实沉稳的人格魅力,他老人家从不炫耀高深的理念,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训导虚言,有的是一节节课堂上的躬身示范,当我们面临教学问题或职业倦怠时,他随时会给我们激励和启迪;三是,我们有在课堂现场一睹余老的风采,老当益壮的情怀和课堂上的奇思妙想让人折服,我们最喜欢阅读和品味他的课堂教学实录,我们能从中体悟到教学的成功和职业的幸福。
这本书属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语文之道”系列,取名“致语文教师”,余老的意思是,要把自己对语文的情怀和智慧系统地呈现给广大语文同仁。书的副标题是“余映潮教育教学智慧40则”,内容有“成长智慧”、“教学智慧”和“治学智慧”三部分。余老师与我们分享的三个主题是:一是,关注专业成长目标,在艰苦修炼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幸福;二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在熟谙课堂教学艺术中做智慧的教师;三是,掌握优秀治学方法,具备优秀教师素养和终身发展的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读专业类书籍?
学科专业类书籍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如“教学法”、“课程标准”之类,在师范学校有系统的学习,工作以后,往往在应试成绩的压力下,疏于更新,多数学校没有理论学习的措施与氛围,加之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一旦专业追求没有了目标和兴趣,基础理论知识结构会有严重的缺陷,当我们长时间只凭借课本和教案来应对教学时,我们已经OUT了;另一类是学科行家的实践经验。如专业成长心得和教育教学策略方法之类,这类书籍比较实用。可以激发年轻教师的教学激情,引导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还可以帮助其在课堂上活学活用,快速入行,少走弯路。中年教师认真研读,可以比照自我教育教学过程丰富的体验,启发思考自我专业成长的规划,梳理总结得失经验,关注自我专业困惑,借鉴名家经验和理论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突破专业成长瓶颈,体会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和教育事业的幸福。所以,亲近大家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看得更远;潜入名家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做得越来越好,更有信心。
关注身边现状,如开展两类专业书籍阅读,要关注几个问题:
一是,应该有个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序列阅读丛书。我们许多老师严重缺乏一定量的科学阅读,少基础积累,我们一思考就头疼,想做研究,却无从下手。虽然,现在的信息量海量,获取也方便,但总该有个贴近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序列从书,让我们一线普通教师阅读计划清晰些、目标明确些。
二是,自上而下应该想法子营造教师快乐阅读的氛围。从身边实际看,大部分教师并不喜欢阅读,原因有:应试竞争的挤压,没有时间读,从没有阅读的爱好或养成习惯,对工作顺其自然别无它想。大部分教师主观困境和想法很自然,期望或强逼所有教师爱上阅读,是不现实的。但并不代表无法改变,外在环境如能在引导、激励、帮助教师阅读上下点功夫,可以有很多措施方法吸引更多的教师乐于阅读。
【关键词】智慧教师;智慧教育;体育教学
一、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是集维持型、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某些特点于一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类教师,其显著特征是拥有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机统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石。理论智慧是关于什么和应是什么的智慧,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观念等,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教材和工具并指明方向。教师的理论智慧体现了教师力求把握教育普遍规律的愿望和能力。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在教育规律的支配下,将教育理论的普遍规律与教师的特殊教育经验有机地整合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能恰当处理随机生成的具体问题的智慧。它是关于怎样做的智慧,是决定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因素。教师的实践智慧体现了教师应对经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即生成性因素的愿望与能力。教师的情感智慧是指教师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承受挫折、自我激励和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它是关于如何做得更好的智慧,是教师获取理论智慧、实施实践智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动力和调节系统。“智慧型”体育教师是智慧型教师的下位概念,“智慧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体育老师也都应该具备。“智慧型”体育教师也是集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于一身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和主动适应的能力,以充分的理论知识及其创新能力作基础,在实践中既不墨守成规、传统呆板,又能灵活机动、巧抓时机地开展工作,在情感智慧的调配下,能恰到好处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二、怎样做智慧型体育教师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学习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使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为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同时也使他们为了适应现代体育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素质,以求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是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二是在不断更新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采用培训、进修等方式,全面更新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以增强体育教师的知识面,从而全面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加强体育教学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以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思路,并大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就能变单纯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使其掌握锻炼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智慧型”体育教师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到的教师类型,智慧无极限,但可以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在这一点上与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三、体育教学如何对学生产生体育智慧
学者吴甘霖分析了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九种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阿基米德支点。
耍实现体育课堂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关健在于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比原有的教学方式更好、更强、更有效。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好就好在它更多地强调了体育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同时获得;强就强在它更多地注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有效就有效在它更多地突出了学习策略获得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内在关系的形成。
创新素质是个体以生理条件为基础,把外在获得的信息内化成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相连的心理品质,是个体思维独特性的产物。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它是创新的动力源,解决“想不想创新”和“敢不敢创新”的问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创新精神不同于某种单纯的创造技巧或创造方法,它更多体现的是人的一种个性倾向。某一创造技巧或创造方法可以通过专门训练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但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却不可能在短短的几节课就能获得,严格地说,它不是“教”出来的,是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育”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教育教学实践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要保证并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在这一点上,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如,自我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元认知策略,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向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为什么”会引导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估计、精细的检验,以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训练与考验。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某一 “点”上与新课程结合起来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然后以点带面,让教师的智慧在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教师的人生意义得以升华,从而变“阻力”为“动力”,让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l]叶强.智慧体育一体育信息化必然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5):117一119.
关键词 智慧教学怀特海教学模式
教育的真谛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有所体验,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人们较多地关注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忽视了通过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价值,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都处在“潜伏”阶段。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智慧培养,即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智慧”,已经刻不容缓。
一、怀特海教育思想概述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是过程哲学流派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数学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都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与使命[1]。但是,如果单纯地让受教育者掌握、占有大量僵化、机械、空泛的知识是有害的,它只是让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僵死的知识(dead know ledge)”和“呆滞的思想(inertideas)”[2]。这种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却未能加以运用或检验,又没有与其他思想观念有机融合,最终成为制约与控制受教育者开拓创新的束缚和阻碍。在怀特海看来,启迪智慧是学校教育更加伟大和根本的目的。“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2]在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上,怀特海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接受奇特想法、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教学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关联性、变革性、反思性、生成性的教育性过程。教师将学科概念、公式、原理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变得鲜活,智慧得到发展。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教学中唤起智慧。教师应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人。
二、智慧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目标多维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遵循的教学价值取向不同,对于学生知识和智慧培养侧重也不相同。受赫尔巴特理性知识观的影响,传统教学在教学价值取向上较为关注学生对外部对象世界的认识和理性知识的掌握。之后随着人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实践教育学派的兴起,教学价值趋向多元化。一方面,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学生的德性和情感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日益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智慧教学的主要目的。智慧教学是知识与智慧共生的活动,既要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又要让学生体验到智慧生成、思想沟通的愉悦,因此它的目标是多维的。智慧教学模式目标定位要始终围绕智慧的核心――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外部对象世界的认识和理性知识的掌握也很重要,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也是智慧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度情感参与,培养良好德性和情感等价值观念也应成为智慧教学的目标。
2.过程优化
智慧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围绕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合作、对话、探究等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发挥每个学生最大潜能的原则,运用动态生成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为不同水平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立足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回归真实。其次,要创设各类教学情境,通过场景直观再现或环境虚拟、模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要强调通过课堂互助学习、课后辅导答疑、课外交流解惑等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专题讨论、分组教学、课题研究等方式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在情境教学中鼓励学生加强与教师、同伴之间的深入交流,拓展教学情境。其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乐学、会学,真正让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进行思维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学生知识得以成长,智慧得以发展,思维得以启发。
3.环境民主
智慧教学认为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过程。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创造性获得释放,个性得以体现。智慧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应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教学中心从教师移向学生,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注重教学活动中话语权的分配,做到师生平等对话和分享,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充分的发言权、选择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的能力。其次,创设平等尊重、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潜能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不能忽略它,而要尊重它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作为具有独创性的主体自由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不同的见解和多元观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感受,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
4.高效低耗
智慧教学模式的本质是高效低耗。它的基本要求是“规范教学”,高一层次是“有效教学”,最高层次是“智慧教学”。因此,智慧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其显著标志是:正确处理教学内容选择上的丰富性和理论性,科学平衡教学计划上的适切度和频率度,合理兼顾教学效果和实施力度。因此,智慧教学一方面要做到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量大、质量高,师生以尽量少的时间和较小的精力投入,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以及创造性智慧的发展,也要重视情感培育和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实现教学多维目标。
三、智慧教学的运行模式
1.前提:提升学习参与度
智慧教学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力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智慧教学的关键。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自信心能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力,更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功。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评估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充分认识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客观地建立学习目标和期望值。同时还应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和放松的心态审视学习,让学生看到发展的空间和成功的可能性,从而减少顾虑,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其次,重视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智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采取措施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并学会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教学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针对个人能力和特征选择学习方法。再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其中话题是智慧教学的有效媒介,恰当的话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由地思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惑。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努力思考,分析问题关键所在,积极调动相关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引领智慧向纵深发展。
2.方法:重视学生主动探究
智慧教学强调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究、自由讨论和尽情表达的空间,要寻求多样的探究学习形式,如采访、调查、讨论等引导学生充分探究。要关注探究过程,寻找教学时机。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激发潜能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活动。智慧教学要求教师要在生成中动态把握教学进程。教师不能将教学看成预设的过程,而是关注细节,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想法、创意及时捕捉,因势利导。通过教师和学生智慧之火的碰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启迪学生智慧,达到教学活动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提供丰富的探究环境,拓展智慧学习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教学资源,营造真实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组织有序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教师要提供方便有效的交流方式,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或研究团队开展协作,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辩论、竞赛、交流等方式,让不同观点通过质疑―认同―补充―修改这一过程,能够共享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成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领悟。
3.途径:实践中获取知识
经验是发展理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学生的理性知识向智慧转化的载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学内容同学生的经验和个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关注理性知识的传授,还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创造。与此相对应的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就应该“动”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做中学习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实践的价值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整合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所有的学科知识如果都采取实践的方式获得是低效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除了要适合采取实践的形式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在对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提升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要重视启迪学生的实践智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乐于思考、善于发现并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发现的问题,使实践智慧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升。让学生参与实践实质上是对教学进行有效的延伸,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系统。对教师而言,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教学情境复杂多变,如何对教学进行有效管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活动是动态生成的,但也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重视课前的计划与安排,在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前提下,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监控,使实践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范畴,做到自主有序、生成有法。
4.目的:提升教师教学智慧和学生学习智慧
肖川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提到:“没有智慧,教育只是知识、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连,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4]可见,智慧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充满智慧地教,学生要满怀智慧地学。教学智慧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机智、巧妙地进行教学引导,解决教学问题的观念和能力。教学智慧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感受教学自由、自主的快乐,改进教学效果。学习智慧就是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灵活地选择和改进学习策略,自觉地反思学习行为,培养智慧素质的能力。学习智慧是具有智慧特征的学习,其核心是培育智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训练,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和思维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修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创新融合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智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充满着智慧,教学进入高效运转的状态,实现学与教的和谐统一。
――――――――
参考文献
[1] 杨丽,李长吉.论怀特海的课程思想.教育探索,2010(1).
[2] 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
[3] 袁小军等.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 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长沙:岳麓书社,2005.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13-01
教学作为一种科学性极强、艺术性极高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教学从单纯地关注知识、能力等问题转向对个性发展、个性教育的关注,时代更加需要教学的智慧。教师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掌握教育专业知识,这是人们的共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如果教师专业发展仅仅停留于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方法,甚至于形成教育教学艺术,也仍然是不够的,更需要形成教学智慧。本人把在教学中对教育智慧的理解说出来,与大家共勉,以得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我心目中的教育智慧
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来源一方面是教师个体对整个教育教学现实的个人感受;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前人总结的理论的个人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可以表现为教师个体的可以言说的理念或看法,更多地可能是一种缄默性知识。
从内容上看,教学智慧主要包括组织材料进行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内容呈现的智慧,师生沟通对话引领学生的智慧,教学方法选择和应用的智慧,教学过程组织管理的智慧,个别化教学策略应用的智慧等方面。
从层次上看,教学智慧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技能熟练且恰当运用阶段。教师在掌握了教学设计要求、常规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管理等多种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且恰当地运用教学智慧,师生交流正常、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第二,机智应对突发性教学情景阶段。教师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对课堂中生成的各种问题机智面对、有效引导,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阶段。教学体现了教师的才学与教学活动自然契合、师生沟通交流融通和谐,教师的聪慧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情景呈现出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统一状态。
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呢
教学效果的高效性是对教师是否具有教学智慧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陈桂生先生把教学智慧分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学生的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呢?陈桂生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对学生、教学、任教学科等方面,一定具有较深刻和准确的观察与认识,不仅追求高效率――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追求高境界――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不仅富有技巧性的执教行为,而且课堂上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行云流水般自然贯通,师生之间真情交融、用心投入并共同参与,达成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教师和学生都从自觉走向自由忘我、探求智慧的新天地。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达成教学的高水平和高效率,既好又快地达到教学效果。这里所谓的“好”,不仅指对当下具体的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追求,而且是包括对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追求;不是刻意强调现代新的教学技术的运用,而是强调在现有的条件下,节约师生的人力、财力成本,尽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学智慧是实践性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和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在一定的教学实践场景下,现场的直觉反应能力和现场的执教行为水平。教学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而逐渐生成的。换言之,教学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在实践中形成经验。
一、引言
教育是一项兼具永恒性和时代性的事业。教育本身具有跨越时代而不变的价值特性,即永恒性。但是,教育又不能无视社会的变化——教育需合理适应教育系统中伴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因素,即又具有时代性。目前,信息技术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变革着社会文化和经济形态,带来崭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人才观的冲击下,以单纯的“知识传递”为取向的教学存在的根基已经动摇,智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正越来越受到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甚至有学者指出,智能化技术促发了教育系统的“形变”,而智慧教育则将引发教育系统的“质变”。
综观国内外智慧教育的相关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智慧教育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智慧教育内涵认识的不同,导致了智慧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一种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育为研究取向,从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教育的推进策略、教育的智慧化管理以及智慧型门户情感化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另一种以促进学生智慧增长的教育为研究取向,从现象学的视角对智慧教育进行研究。无论对于哪一种取向的智慧教育研究,归根结底都必须回答一个核心的问题,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尽管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出,智慧教育的实施需要智慧教学法、智慧学习实践和智慧学习评价,并且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是智慧教育实现的三个境界。但是,智慧学习环境如何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法是智慧教学法以及新型教学模式是什么等相关问题的探究还不明晰。
本研究从本质上深刻反思了智慧教育的缘起,并且从真实学习这一全新的视角论证了智慧的生成源于真实学习的观点,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真实学习视域中智慧教育的内涵以及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样态,以期为智慧教育的研究者和期望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智慧教育理念的广大教师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二、辨析:智慧及智慧教育
(一)智慧
英文中与“智慧”对应的词有三个:“Smart”“Intelligent”和“Wisdom”。首先,这三个词都具有心理学层面的含义:“Smart”通常指一个人具有较高的心理准备度,能够在语言和行动层面上迅速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反应;“Intelligent”通常指人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以及正确的决断力和理性,能够有效地使用推理和决断能力解决新的问题;“Wisdom”是一种综合利用知识、经验、理解、常识以及见识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或由此能力而产生的结果。“Wisdom”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而对智力、创造力和知识的应用。达到这种平衡的途径是在短期和长期中,通过对自我利益、人际间利益和外部利益的协调,以实现对已有环境的适应、重塑和对新环境的选择。因此,“Wisdom”不仅仅关注于自我利益或其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更强调在自我、他人以及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三方面利益的共赢。其次,“Smart”和“Intelligent”两个词还具有计算机智能技术层面的含义:“Smart”通常指通过电子传感技术、计算机智能等技术,使机器设备或系统能够达到类似于人类适应性决策的水平,例如智能导弹、智能机器等;“Intelligent”指在计算功能方面能够依据持续发生的事件对计算操作进行修正。
以上三个词中,“Smart”和“Intelligent”可以是理解为人或系统的一种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技术手段,而“Wisdom”是人所具备的一种能力结果。因此,“智慧”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应该根据应用情境进行区分。
(二)智慧教育
以上对“智慧”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通常包含心理学意义上的“聪敏、有见解、有谋略”和技术上的“智能化”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下关于“智慧教育”存在两个研究取向了。实际上,“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和“以培养学生智慧为目的的教育”这两种智慧教育的研究取向并不矛盾——促进学生智慧的培养和发展是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是教育之“永恒性”的体现;而当前是信息时代,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和共享的步伐正在推进,教育教学时空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教育教学方式正在历经重大变革,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愈加强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由智能技术所构建的智慧教育环境则是实现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之“时代性”的体现。
既然“智慧教育”是一种“教育”,那么对智慧教育的两种研究取向便应该统整于教育之永恒性和时代性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如下界定:智慧教育旨在通过各种网络和智能化技术所打造的智慧化学习环境的支撑,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和按需供给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促进学习者发展和学习者智慧提升的教育目标。
三、缘起:为何要从知识走向智慧
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与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与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原理或关于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总和。知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实践和探索中产生的数据经过处理转化为信息,信息经过加工上升为知识,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便是科学。知识存在的形态也是多样的——世界经合组织在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将知识的形态归纳为四种:“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知道是谁”(即,知道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信息)的知识。
关于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认为,知识是已经获得并存储下来的学问,而智慧则是运用学问去指导生活、改善生活的各种能力。知识能为人类提供对各种复杂现象的解释,但是知识本身是不足以被用来应对真实的生活和复杂世界,对知识的合理利用靠智慧,从知识走向智慧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也是新的知识观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从知识走向智慧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
当今世界较之以往任何时代都不缺乏知识。然而,当今世界却受到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面临的重重危机的困扰。全球变暖、热带雨林等自然栖息地的减少,以及相伴而来的大量物种的灭绝;20世纪以来的战争,全球财富的巨大差异,人性的冷酷以及大批量生产的文化消费品在内容上的琐碎不堪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深深地禁锢了人类探寻幸福的脚步。
上述问题是与全人类共同命运息息相关的问题,必须由人类共同面对。然而,在我们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付出努力之前,必须明确地意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of London College)的教授、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尼古拉斯·麦斯威尔(Nicolas Maxwell)在深刻反思当前的全球危机之后认为,当前全球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并没有伴随着全球智慧的增加。17世纪科学技术的诞生同时也带来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而引发的环境的退化问题、全球变暖问题、战争以及全球贫富差距的扩大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如果缺少智慧,增强的活动能力可能会对人类带来益处,但更可能带来危害。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或者简单地讲,在全球一切危机背后的危机,是缺乏智慧科学的危机。从总体上讲,我们当前的科学研究主要关注于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我们的教育活动也主要限于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这些做法只能加剧目前的全球危机。既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活动能力,那么智慧更应该作为一个影响全人类发展的“必需品”而不是“附属品”得到相应的增长。因此,尼克拉斯·麦斯威尔呼吁,为了保障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一方面应改变学术研究的本质,促进全球智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注重发展学生均衡各方利益、合理运用知识的智慧。
(二)从知识走向智慧是新的知识观对教学变革提出的要求
传统的知识观普遍认为知识是确定不变的。因此,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记忆、理解等方式从书本中习得确定性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教师采用稳定的方法规训学生的行为,将书本中所呈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活动。然而,目前这种以稳定方法传递确定知识的教学,其存在根基已经动摇——美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存在着知识结构的危机,由于时间是不确定的,事实是不确定的,现在是不确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知识也是不确定的。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发展性、主观性和开放性。把知识当作事实进行记忆式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与新的知识观相对应,新的学习观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从对真实实在的记忆转变为对真实的查证和改造”。“学习的过程是将思维中的联通模式实例化的过程”。那么教学自然就应该是通过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和体验性的环境,以支持学生查证现实和改造现实。并且,教学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制造意义”的过程,更主要是帮助学生“丰富和扩展意义”的过程。
从知识观的角度讲,知识从其生产的整个过程来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传统和模式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等都不可分割,因而知识具有“文化性”而非“客观性”,具有“境域性”而非“普遍性”,具有“价值性”而非“价值中立性”。能够在不同的文化、境域和价值取向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即是一种“智慧”。因此,教学变革应该创造条件,通过赋予知识之“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智慧”。
四、何以:真实学习及其视域中智慧教育样态
智慧提升的基础在于知识的获得与融通。知识的获得与融通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知识所固有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的属性从根本上要求学习在具体的文化和境域中发生。既要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境域以及价值取向中运用知识的“智慧”是新的知识观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挑战。真实学习(Authentic Learning)的理论和实践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真实学习的内涵及其对教学设计的要求
真实学习也称实境学习,是一种在与现实问题和学习者兴趣相关的情境中,允许学习者探究、讨论和有意义地建构概念和事物之间联系的教学方法。真实学习涉及强调建立所学知识和现实世界的事件、问题和应用相联系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技术。其基本理念是:如果学习的过程是在真实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发生的,学习的主题是与学习者的生活相关的,那么学习者将更感兴趣于他们所学的知识,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概念和技能,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在真实学习中,学习者不再是抽象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相反,他们以根植于现实的方式体验和应用知识。因此,真实学习是通过建立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沟通与对话,同时赋予知识以“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从而提升学习者的智慧。
真实学习具有九大要素,分别为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可供他们参照的专家表现和解决问题的可视化过程、多重角色和视角、学生需要进行协同知识建构、反思、清晰地表达学习任务和个人观点、真实的评估。这九大要素对教师设计真实学习的启示如下页表所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真实学习可以发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也可以发生在由虚拟现实等技术所创造的物理层面高逼真度的学习环境,甚至是能够促进真实问题解决过程的具有“认知真实”的虚拟学习环境中。无论是物理存在的实体学习情境还是学校教育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具有“认知真实性”的虚拟学习环境,都能够为真实学习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因此,真实学习既可以发生在非正式学习中,也可以发生在正式的学校课堂学习中,并且这两种学习情境将逐渐融合。
(二)真实学习视域中智慧教育样态
在传统的教育中,知识的生产方式、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的相对固定性和单一性导致教学总是与校园、教师和教室相关联,教师和课本成为知识的载体和权威。一方面,或许由于教师认识不足,或许是学校本身环境的限制,亦或是技术的局限性,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很难创造真实学习环境以支持真实学习的发生。而另一方面,当学习者处于家庭、社会、工作等学校外的真实学习场域时,尽管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任务,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但是恰恰由于教师的缺席和学习资源的缺乏,学习者的真实学习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以上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者所学的知识与知识应用场景之间的割裂,并最终导致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似乎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但是在真正的情境中却缺乏随时提取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智慧。
实际上,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早已意识到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但是如何弥补学校教育之“真实性”的缺失,同时满足校外场域中的学习需求?长久以来,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常常力不从心。
近年来,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以任意方式进行与真实世界相关联的学习成为可能。顺应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历史潮流,实现教育发展的新跨越,是当前教育不容错失的机遇。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就是以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升学习者智慧为理念,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支持下开展的贴近学习者真实世界、符合学习发生的自然过程,具有开放性和按需供给等特性的教育方式。真实视域中的智慧教育样态如下页图所示。
1.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支持个体生命活动全场域的学习需求
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学校、家庭、企业以及公共场所等贯穿于人类生命活动的各个场域。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既支持学校场域中的正式学习,同时也支持家庭、企业及公共场所中的非正式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能否在真实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技术的支持下为学生设计且有认知真实性的情境和学习问题,提供更具吸引性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促发学生之间的协同知识建构,以及能够以完整的、真实的、有意义的方式进行的学习评价。而在学校外的场域,由于其本身便是一个真实学习的情境,学习者面对的问题都是与其自身生活和工作等息息相关的真实问题。此时,智慧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所创造的智慧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认知伙伴。
2.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以真实任务的解决和学习者智慧及主体性的发展为核心
真实学习视域中的知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摆脱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产业主义教育模式而开展的。在智慧学习环境中,“知识就像水电等资源一样,在网络或网格中流通,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像接水或用电一样方便获取”。因此,未来的教育将是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是超越了狭窄专业知识的关于培养真实任务解决能力的教育,是形成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多样性理解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学习者智慧发展和主体性提升教育。
3.真实学习视域中智慧教育以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同知识建构为主要形式
随着全球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和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大力推进,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学习共同体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开始凸显。学习共同体在教育系统中的广泛形成是对以培养标准化人才为主的“工场型学校”的挑战。实际上,目前国外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以教育创新项目的方式广泛应用虚拟交互平台建立学习共同体。例如,牛津大学、英国开放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都基于PIVOTE虚拟学习系统建立了全球范围的学习共同体,斯坦福大学的PBL实验室则基于Teleplace平台开展全球协作课程。
全球化的、跨学校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同知识建构是真实学习视域中智慧教育的重要环节。针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进行协同知识建构,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逻辑地表达,通过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多种视角的共享,培养学习者在全球视野下的团队协作能力,发展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智慧;另一方面,当学习者在真实学习情境中遇到学习问题时,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专家或者是其他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学习者都可以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或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非正式学习中教师缺席的问题。除此之外,学习共同体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专家表现和解决问题的可视化过程,以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总之,在协同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间不仅仅进行了知识的传递与共享,更多的交互指向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元认知层面。
4.“人-学习环境”系统将成为真实学习视域中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久以来,“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为特征的教学系统一直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样态。然而,随着网络通信技术所创设的智慧学习环境的兴起,革新传统课堂教学系统的愿景将成为可能。在智慧学习环境中,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将融通,教师和学生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游走于真实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和真实与虚拟相互融合的学习空间之间,以课堂为中心的神话将被打破。不仅如此,时间的限制也将被突破,传统教学的双边性,即教与学在同一时间中的双边活动将转化为单边活动与双边活动混合的活动样态,也就是说教与学的活动将会分离,因此,书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特征将不复存在。随着“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消解,传统的“人-人(教师-学生)”教学系统将转变为“人-学习环境系统”,在该系统中,“人”指的是学习者,“学习环境”则包括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学习平台、认知工具以及真实的和虚拟的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在这样的教学系统中,学习者更易于突破传统社会角色的限制而重塑自己的交互角色,同学习环境中的其他参与者平等对话,实现自身主体性的全面提升。
五、结束语
人类生命智慧提升的过程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原点。教育的过程就是满足个人发展、促进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教育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将贯穿于人类生命的全部过程,充斥于人类活动的全部场域。学校固然是教育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场域。然而,从真实学习视域中看,教育的场域从来都不只局限于学校,教育的目的也远远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人对于多样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在不同情境下权衡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智慧。同样道理,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关键也不在于把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或传递知识的工具,而关键在于促进学习者将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认知伙伴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事实上,正是学习情境和任务的真实性才彰显了技术的必要性。因此,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将通过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智慧学习环境适应性地满足学习者个体活动全场域中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协同知识建构,发展学习者个体智慧,推动全人类的文明进步。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五课教研;语文教学智慧
一、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积极应对
(一)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必要性
教学智慧不是僵死的、现成的,而是生动的、生成的,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1]新高考改革引发的语文学科地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需要语文教师更智慧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当前高考命题正在进行变革。例如,阅读量有变化,以前卷面大概是7000字,现在大约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考生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2016年增加了5%~8%;阅读内容更具思辨性和扩展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站在新高考改革的高度上形成对课程系统的新认识。教师应创造性地借鉴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开发不同的课程内容。另外,语文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重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部编本”教材“写作自成体系”的要求,以“国学”“文学”“写作”三条主线为核心,形成“三维一体”的课程结构模式,破解新高考改革实践层面的坚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做到这一切都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
(二)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可行性
实践性是智慧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师仅仅靠理论是无法将教学智慧转换为教学效果的,必须根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行。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突破教书匠的桎梏,灵活运用课程理论,站在课程系统的宏观角度看待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编出更适合学情的校本教材。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可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从纵向去追寻它的来龙去脉,从横向去进行比较分析,以取长补短。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提供了实践场。
(三)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能提升自我境界
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时,其教学行为也会跟着变化。有智慧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活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陈梦稀所言,“教师劳动有着独特的创造性,创造性主要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是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2]。培养生动活泼的人是师生生命活动和教学智慧发展的归宿。尽管新高考改革下语文教师教学智慧指向的依然是高考,但是其背后是以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为支撑的,它以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为目标。悬思—苦索—顿悟是治学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生智慧的三个境界,也应是教学智慧的三个境界。教师进行智慧创新的时候往往处于顿悟阶段,这是灵感变为智慧的质变期。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生成教学智慧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即关注教师及其实践本身的境界。
二、“五课教研”是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实践场
(一)“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历练场
“五课”是指教学常规中的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五个环节,这是教研的基础性工作。“五课教研”与一般的“五课”工作有所不同,它是将“五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包含着认知性、文化性以及存在性的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追求教学的真、善、美,不断生成新的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而达到自由和谐、开放创造、共同成长的语文教学境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五课教研”提供了教师进行实践的教学现场,提供了教师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多层面历练场,能促进教师多种能力的整合和提升,是教师语文教学智慧生成的助推器。
(二)“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交流切磋的合作场
“五课教研”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师徒结对、观摩课、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模仿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水平。不同的教师进行切磋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有利于教师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同仁的教学经验,实现在评判、借鉴基础上的群体语文教学智慧的共同提高。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交流切磋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与辨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取舍。
(三)“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动力场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具有较强专业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忙于教学实践,而忽略了自身研究意识的增强与专业能力的发展。“五课教研”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日常教学常规中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与研究的领域里探寻教育真理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五课教研”能切实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并以此为内生动力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简言之,“五课教研”是连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教师学习和探究的有机结合路径,是加速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依托“五课教研”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策略
(一)对于备课,教学设计是抓手
教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确定教学设计、写教案等一系列的工作。教学设计是备课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过程中所有成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反馈等,做具体的策划和安排,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首先,教师必须把握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明确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其次,语文教师要熟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认识到知识的连续性与扩展性,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最后,教师要熟悉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备课,教师应形成新的正确的课程观与教学观,认识到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注重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与利用。教材内容不是封闭的,教师备课时要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结合,教师不能仅仅做“传声筒”“搬运工”。做到这些,备课过程就是对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长的过程。
(二)对于上课和听课,细致观察是重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检验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现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产生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事实上,在动态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完全控制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别、智慧差异得以凸显。教师不仅要注意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更要注意少数学生的细微变化;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学科思想方法、发展完善的人格,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品格教育。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听课则更是教师对同行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智慧的全面、综合的观察与判断。听课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反思与评判,可以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改善,也可以引发教师对课堂现象的讨论和交流与对现象背后的课程观、教学观的研究,还可以引发教师寻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堂变革突破的路径。听课不仅是教师学习他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我检验和自我反思的有效方法,能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教学实践智慧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以提高在职教师学历水平为目的的教育。如: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渐向大学专科、本科发展, 中学教师则开始追求本科、研究生学历。从对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学历达标情况的调查研究来看,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比较低,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类教育还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短期的、不同层次的在职教师的培训。如: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校长培训、教师岗前培训、新课程实施之前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培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然而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改进,中小学管理者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对此很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继续教育中缺乏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继续教育中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以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基础”不实。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然而,从目前看,表现为教师教育的课程门类少,实践训练的时间短。教师教育课程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学时少,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 学时(每周3 学时) ,少的只有36 学时(每周2 学时),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未来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而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视的。如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 课时) 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过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及实施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偏差。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是教师入职培训。入职培训是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因此许多国家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把关很严,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从我国目前的培训看: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而且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高作用不大。
3.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催化”不力。学校是教师教学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因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学校的政策导向、帮扶措施、激励手段和学校文化等,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外部原因。经常性的课堂行动研究让教师采取自省的计划、实施、观察和再思考这一螺旋循环方式,运用设计、行动、观察、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和反思的程序,利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然而现在许多学校教师业务学习,共性的要求多,结合教师具体的实际情况的少,结合学科的研究少,分析课堂情境的更少。许多学校专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不多,忽视课堂行动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课堂问题”不确定,因而也没有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4.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动力”缺乏。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动力”是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体意识是建立在教师的自我认识、职业认同程度、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基础上的综合反映,它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持、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稳定性,教师可以“一劳永逸”;由于教师被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其个人需要和专业发展受到漠视,许多青年教师开始工作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工具意识,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愿望和动力;由于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成就感不高;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等,因而表现为专业发展动机和信心不足,专业发展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根本谈不上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
二、中小学继续教育中培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对策
1.确立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的继续教育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师教育的主导潮流,成为一切教师职业者的必然选择。教师继续教育不应以取得学历、学位或晋升为主要目的。教师职业标准要求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什么和怎么教,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负责的品质,成为开发学生智慧、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导师。中小学继续教育应以此为基准,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特性的提升,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赫伯斯特在总结美国师范教育发展历史时认为:“我们已经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一味追求公共教育中教师地位的专业化,而忽视了培养我们课堂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现在需要的是把两者协调起来,使我们的教师像真正的专业人员一样发挥作用。”很显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了。
2.变革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课程体系,形成教师课堂管理技巧。目前承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任务的,主要是培训实施单位的学科专家和课程研究人员。整个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基本上是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思路展开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被排斥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的。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很难保证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理论课程偏多,不实在、不实用。而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对其实践给予切实指导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他们的经验,并且将培训过程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合理搭配,有机结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并没有在该问题上做出突破。很多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和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明显地成为“两张皮”。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尤其注重培养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能为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打好基础。如在英国,教学法课有“教学材料的准备”、“教科书的使用”、“教学材料的使用”、“教案的制订”、“评价方法”、“小队教学”、“低能儿童教学”、“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的管理和组织”、“黑板的利用”、“视听教具的利用”等,教学技能课有“学校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的成因与因材施教”、“学习环境”、“表达技巧”等,这反映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趋势。
3.改革“讲课―听课―考试”的培训模式,加强交流与反思。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讲课―听课―考试”,受训教师顺利通过了课程考试, 便认为是完成了继续教育的任务,把短暂的面授学习作为获取学历的唯一途径。在这种“唯学历化”的追求中, 在学历提高的表面现象之下, 掩盖了学力不足的事实。
尼利(A.M.Needy)1986年对新教师备课时的认知进行了训练,结果发现受过训练的教师在教学上优于未训练的教师。这表明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是可教的。教师经常进行交流,观摩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起研讨、分析,学习、研究专家教师驾驭专业知识、有效教学监控、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教育机智等的本领,这样可大大缩短教学的适应期,从而加快教学成长的进程,促进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是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核心因素是教师自身。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必须满腔热情和充满激情地关爱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与进步,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一个方面。这样就会培养起自己对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厚情感,就能深深地领悟教学活动的本质内涵,并把这种领悟逐步转化为责任感、工作热情和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就能形成一种自尊、自信和较为强烈的主体意识,促使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Day: Developing Teachers : the Challenges of Life -long Learning [R].Promising Practice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00.
关键词:阅读;教学智慧;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24-02
据一项专业的调查显示,当前有77%的教师认为阅读对于教师自身及教学而言非常重要,22%的教师则认为阅读对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关系与作用都不大,仅有1%的教师不曾阅读或没有思考过阅读于自身或教学的意义。从这一项调查数据来看,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的教师肯定了阅读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并仍然保持着阅读习惯,正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并逐步地将其转化为教学智慧,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来。
一、阅读于教师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他所追求的事业境界应该是成为人师,以其自身的品、德、才、情,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其终生受益。而要实现达到这一境界,阅读是重要的途径。在阅读中,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培养其道德情操,有利于其专业精神的塑造。其实,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其实就是选择了将自己的生命、智慧同学生捆绑在一起,一起共同成长。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能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简而言之,教师在阅读中可以不断地重构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二是有利于教师知识视野的拓展及其专业结构的完善。所谓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等。而实践证明,通过阅读确实可以很好地深化教师其自身的本体性知识,丰富其条件性知识,还可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其实践性知识的效果。三是通过阅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增强其科研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是一名能师,能将其毕生的智慧与知识传授给其学生,而这样的传授需要更多的智慧,是需要长时间慢慢地阅读、慢慢地养成,就如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成长不仅需要土壤,还需要阳光和雨露,在不知不觉间,才会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而这个果,正是作为人师所希望看以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长。
二、影响教师阅读的因素
影响教师阅读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阅读时间。据中国教育先锋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老师每周上12~14节课,也就是每天2~3节课,需要2~3小时备课,1小时处理作业和有关学生的事情。如果担任班主任,每周增加一节班会或思想教育课,还需要早晚看班,处理班级中偶发事件等等。有的教师还要上早晚自习辅导课。再加上家庭琐事,这样算下来,一天所剩时间无几了,如果再加上家里的孩子,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时间或精力去阅读了。二是与个人理想和心态有关。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也包括教师。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社会各个行业逐步发展与繁荣起来,对比于教育工作的清贫,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也失去了教育热情和兴趣,对事业的追求不再放在教书育人之上,更多的是在业余时间经营自己的其他事业,因此在教育事业上很难再有继续深造和探索的精神,更不要说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养成了。三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氛围和引领。这一点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周围环境,特别是学校。
三、实现教师阅读的途径
在教师生涯中,属于教师的阅读时间其实并不少。诚如上文提到的有的教师一天要上三四节,再加上备课要两三个小时,再处理一下学生的作业或其他相关事情,一天就过去了,没什么时间阅读,其实不然,个人认为在备课的两三个小时里,其实也是教师阅读的有效时间,再者“时间是挤出来”的。因此,要加强阅读,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以实现:
1.转变理念,培养阅读习惯。当你把阅读当成一项重要的事情来做时,你一定会为它安排出时间,不会受一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所影响。例如,午休或晚上睡觉前都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这时候都不仅环境安静,个人的心里也相对比较安静,阅读起来相信会事半功倍的。
2.博览群书,提升阅读层次。多方面多层次的阅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理论素养,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例如应加强其学科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的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的阅读,以及人类文化视野――背景性知识的阅读。在实践中,大凡优秀的教师,他们都拥有和一直保持着阅读习惯,博览群书,都会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教学智慧的生成就是从阅读中来的。
3.构建平台,优化阅读环境。一所学校的好坏,其师资力量是关键。因此,学校应为教师创建或完善其学习环境、阅读环境,并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和措施,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例如:建立教师阅读机制,将其正式地纳入管理体制中;多组织和开展教师的阅读活动;创造和提供学习机会及成果交流平台;营造校园的阅读氛围等。
综上所述,阅读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而言,其效果及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将其养成,并始终坚持的一种习惯。因此,不论是学校或教师,都应从思想上认识这一点,重视阅读,重视教师知识结构的创建与更新,重视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16.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教学智慧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2-02
自2012年“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便备受关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将“互联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年,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探索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了免费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行之有效,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再适用于信息与智慧时代的学生群体。因此,面对“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冲击,教师若要培养智慧型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教学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内涵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由于扬提出,此时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改变。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即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单单是指互联网+教学或学习,更是指“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智慧教育,也就是师生间通过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模式。
伯明翰(2004)[1]从道德角度定义教学智慧,认为教学智慧表现为道德上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与形成,进而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田慧生(2005)[2]提出教学智慧是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教育境界,其特点为和谐自由、创造开放、关注个性以及崇尚智慧。韩大林(2007)[3]把教学智慧定义为一种教育方面的真、善、美融合一体的教学境界,体现了教师应对形形的教学环境的综合素质,教学智慧不仅是教师对教育人生与世界的真理认识,还是教师追求完美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谢敏(2016)[4]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并界定教学智慧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技术与人文间和谐美好的、高度平衡的状态。
结合“互联网+教育”和教学智慧有关定义,“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和学校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理论与感想,积极学习与掌握智慧时代新型的信息教学手段与方式,并通过恰当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其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必备品质则表现为学生自身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
2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师知识结构、课堂环境、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政策五个方面。
2.1 教师教学观念
当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并未使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4]。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时代与智慧时代下仍旧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去看待和思考各类教学问题,立足于教育内部来审视教育的信息化,并未已全然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在教师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和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未改变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改变其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心态。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来统筹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知识来培育智慧型学生。
正如王石曾说: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5]。同理在教育界,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不会取代教师的,但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会取代不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因此,当互联网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以开放的思维来接受课堂教学的种种改变。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变革。
2.2 教师知识结构
智慧的生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授知识来促进学生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智慧品性。从本质上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学生智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所学的知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更是与教师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知识结构不仅仅作用于更好地培养智慧型学生,还是促进自我教学智慧生长的基础和动力,教师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6]。
首先,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担任某一学科所必须具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教师所具备的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越扎实,理解学科知识越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越游刃有余,并且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学生的突发性质疑。其次,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育心理学、文史哲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的有力保障。最后,实践性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教学工作和反思教学成果所形成的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所得到的产物,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
2.3 课堂环境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环境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环境主要包括关键性教育事件、师生关系和教室环境三个方面。
2.3.1 关键性教育事件
关键性教育事件是在教师发展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教育事件,这类教育事件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然而,关键性教育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教师通过对关键性教育事件进行敏锐觉察、专业判断以及理性反思,并剖析出关键性教育事件所含有的教育思想和赋予关键性教育事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从而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正如大卫・特里普所说,“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寻找其中有规律的普遍意义,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关键作用。”[7]这就要求教师从日常变幻莫测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炼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键性教育事件。
2.3.2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形成的相互关系[8]。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过程中的授受关系,还包含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师生间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再只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时代和智慧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教师的权威建立于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再作为资料库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和智慧,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领路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实的教师威信。
2.3.3 教室环境
“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相比传统的课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学者们将“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称为“未来教室”。未来教室环境是一个集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空间等多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环境[9],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无线网络、数字摄像、甚至3D体验等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使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乐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在课外学生能够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未来教室环境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班级规模大,座位编排不合理等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发挥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教室环境是未来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4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是全校师生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制度[10]。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学校是人表现、发挥和确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场所”。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会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例如,一个学校热衷于通过教学改革来追求声誉、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提升为关乎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学了。由此看来,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心热情,而且能够引导教师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提升教学智慧,进而培养出智慧型学生。因此,学校文化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前提,同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5 教育教学政策
教育教学政策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教育教学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它在本质上是政党、政府和其他有关组织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政治行为,也是教育利益和权利分配的相关规定。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政策通过强制性来保障实施教师奖惩、职务评审、教师考核和聘任、教师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以此来激励、鼓舞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同时,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看法和意识形态,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铺垫了良好的社会气息。而且,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一定的约束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可以说,生活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都离不开教育教学政策。教育教学政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断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11]。
只有充分了解、深度剖析并理解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各类因素,才能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教师、学校和社会间形成教学合力,促进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达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ermingham & C. Phronesis.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 (5):55.
[2]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 (2):50-57.
[3] 韩大林,刘义霞.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与基本要素[J].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70-73.
[4] 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 王石,王石.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 万科王石 互联网思维[EB/OL].
[6] 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2):3-5.
[7] 邓妍妍,程可拉. 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J].中国教育学刊,2008(9):66-69.
[8] 蒋玉兰.重新认识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4):63-64.
[9] 陈卫东等.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10] 徐春梅.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智慧形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育智慧;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29-03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极大改变了课堂结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教师的教育智慧,这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因为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进行是否彻底、开展是否顺利的重要标志。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教师全方位思考,努力利用新课程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催生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的提高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真正实现了师生的互助。
一代师表陶行知先生把没有问题看作是“教死书、死读书”的人做的事,他认为,“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也就是说不但不劳力,而且不劳心,只会接受现成的知识,不会有任何形式上的创新。因此,他非常注重师生的问题意识。他认为要成就学问,质疑问难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敢问、勤问、问到底是陶行知先生一贯倡导的治学思想。
一、问题是财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有问题意识的人是渴求进步的人,是不断进取的人,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也是有责任的人和有敬业精神的人。因此,在学习上,学生是主体,而问题是财富。教师如果善于运用教育智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则教与学的过程,将会合二为一。
(一)学生是主体,问题是财富
闻名遐迩的山东杜郎口中学牢牢地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一突破口,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给学生,他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鼓励、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样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把学生的水平发挥到极致,真正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这种讨论式的学习使问题可以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合作讨论来解决,使学生的成绩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都能学得会、听得懂。上课讨论时,学生坐、站均可,听、讲都集中到前面,这使得他们的好动得到宣泄。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信心,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所以,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上做文章。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歧视任何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需倾向于学生最大的参与度。只有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增强了信心,教师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当然,提出新问题是教学研究的最重要一环。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敏锐地感受和觉察到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形式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
(三)问题意识的误区
问题意识并非要学生或者老师都提出问题,并非问题越多越好。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设计大量问题,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教师、同学之间频繁发问,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就仓促应答,失去了探究问题的意义。因此,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又不会降低问题的质量。
因此,在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前提下,锻炼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也很重要。学生提出问题,本身也是他们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培养他们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
二、智慧是艺术,要善于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就是言说真理并通过听从本性而按本性行事。”有人认为智慧是知识,也有人认为智慧是力量,是辨析力、判断力、发明力和创造力的总成。人在紧急时间会产生智慧,是因为他在那个时间利用他自己的思考、行动,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教育方面,智慧是艺术,是教育艺术,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智慧是艺术,争做智慧型教师
作为教师,必须拥有教育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因此,教师必须在平时尊重学生的心灵,弘扬个性,努力做到深刻、独到、广博、机智,善于启发并拥有绝招。
当然,问题具有两面性,问题可以成为我们的垫脚石,但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绊脚石,这全在于人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只有让有问题意识的人及早发现问题,并积极应对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说,问题的解决可以为教师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及教育案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给教师带来教训,会令教师产生教育智慧,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在解决学生问题中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
问题,即需要研究讨论并要加以解决的矛盾、疑惑。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师的工作能力,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凸显教师的教育智慧,可极大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教师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催生的教育智慧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可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教育智慧的根本用意所在――离开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教育智慧本身就是一句空话。
历史学科,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往往是寥寥数行字,人间几百年。所需要讨论、需要研究的内容实在太多,给我们留下思考的问题太多。新课程的实施、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电影电视的影响、古今文化的碰撞、新旧制度的对照、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现象与本质的区分,所有这些都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去解决,去探索。比如,伟大的,书上区区几个页面,但需要解决的问题却很多。教师可充分组织材料,结合乡土历史同学生共同探讨学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求全体学生的理解掌握,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在活动结束时,评出“最佳问题”和“最佳答案”,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智慧,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通过思考、想象、理解、表达来解决问题,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杰出的才能以及强大的理性能力。
(三)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育智慧不是小聪明。看到过好多关于读不出学生姓名的事例,有教师用“我故意不读,考考你”等手段,即使达到了目的,这也不是教育智慧,充其量只能说是临场应变。
其次,作为开发民族智慧的人――教师,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教育智慧,积极进取,不断进修。可以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沙龙,让教师谈教育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共同面对问题,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共享教育教学智慧。
最后,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起来,提出问题的能力高起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美国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所以说,教师要善于培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享受新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