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采购管理理论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 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层次划分 财务模式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财务层次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又译作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用来协调公司制企业内部不同利害关系者之间的利差和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习惯和制度的统称。具体的说就是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之间所特有的“三会四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三会四权”既是公司产权结构,又是公司治理结构。首先,产权结构是治理结构的基础。有股东会的出资者所有权,才会有其最终控制权;有董事会的法人财产权,才会有其经营决策权;有经理人的法人权,才会有其经营指挥权;有了监事会的出资者监督权,才会实施其监督职能。只有在这种产权结构基础上才会有公司治理的健康运作。其次,治理结构是产权结构的实现形式。只有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康运作条件下,“三会四权”才能得以正常发挥功能,产权结构的各项权能才算真正到位。
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在治理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会涉及到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三个层次。公司财务的这三个层次在整个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都是实现股东财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导向模式比较
我们按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主体的不同,以及由此决定的财务导向不同,可将财务模式分为:
1.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主要适合于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采取授权资本制和实行二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即治理结构只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组成。所谓经营者主导型财务模式就是以经营者财务为主导地位的财务运作体系。客观上企业经营者具有对资金运动的直接控制权,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就使得企业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经营者财务在企业财务中处于核心地位。
2.出资者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这种模式适应了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其重要特征是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和双层委员会制,双重委员会即监事会和董事会,监事会的地位通常高于董事会。一般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股权相对集中,特别是法人之间相互稳定持股(如银行、创业家族、基金会和其他组织),以及银行对公司的持股和干预(如股票托管制度和持股人投票制度),使得股票市场对公司筹资及监控的作用相当有限,从而使立足于企业内部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监控公司成为可能。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表现出以出资者财务为导向的财务运作体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财务处处以出资者财务为核心,来进行运作和管理。当然,并不是说这时经营者财务可有可无。
3.业主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以东亚、拉美为代表的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公司被家族及其伙伴所支配,股权相对集中地控制在家族手中,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市场监控力度较小,监控主要来自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与这种治理结构相适应的财务导向是业主型财务管理模式。业主主导型财务模式容纳了出资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全部内容,使得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成本最小,企业资产运营中实现的经济效益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股东财富。
4.内部人主导型的财务模式
这种模式产生于以前苏联及中东欧转轨经济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型公司治理结构中。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存在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需要进行重组,同时又继承了原有较为混乱的法律体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由于国有股权主体的缺位和某些制度上的真空,使得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几乎全部控制在经营者手中,公司的筹资、投资、运用及分配侧重体现为经理层的奋斗目标。这种“超强控制”造成企业财务政策持续性差,财务风险大,资本运营效率低,成本高。
三、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发展基本取向
我国现行公司制企业采用的是“一会两线”的并行构架模式,即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是一条管理层次线,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则是监督层次线,并最终归于股东大会。这在我国目前企业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外部监控十分薄弱,表现突出的问题有两个:董事会独立性不强;监事会的作用有限。这一状况决定和限制了我国目前公司财务仍然停留在专业财务主导型的对内财务体系上。
面对我国目前内外部监控机制不完善,以及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社会经济环境,无论是外部监控还是内部监控机制,对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司制改革都不一定适合。基于这种现状,发展多方监控主体并存,以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因为抛开原有的主管上级行政机关、党委、工会,单纯依靠“三会四权”及不成熟的外部监控体系显然是行不通的。应改变国有资产的委托关系,变换产权和债权的约束模式,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利相互制衡机制,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改变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的监控。
参考文献:
在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采购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单纯讲授纯理论知识一方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法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为改变现有的状况,本学期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讲授《采购管理》。根据剖析岗位任务———明确主题任务———设置项目情景的开发思路,构建《采购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采购管理工作相应的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掌握了采购管理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采购管理》课程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了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课堂是知识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老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具体的岗位项目为导向,以能力和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以学生、实际任务、实际操作技能为中心。学生通过做任务、做项目,教师通过演示、传授、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所以说项目教学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更融洽。
2.2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项目教学法,这种通过完成一个个实际工作任务、进而完成项目,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采购管理实务》以一个大型超市为背景,将其采购业务设计为一个大实训,这个大实训包括以下9个项目:采购认知、采购组织设立、采购计划制定、采购方式选择、采购谈判、采购成本分析、采购合同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绩效管理。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巧之后就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我在讲授采购谈判这部分内容时,就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实训任务主要是一次具体的采购谈判。其教学环节实施如下:
2.2.1确定采购谈判内容
教师在课前确定项目背景:卡斯美超市准备从红星电器公司购进一批落地电风扇;谈判大致目标:①为相互同意的质量条件的落地扇取得公平而合理的价格;②要使供货商按合约规定准时与准确地执行合约;③确定执行合约的方式;④与供货商取得互利与持续的良好关系。
2.2.2组建采购谈判小组
按照自由组合和教师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5~6人组成,通过指定或推选出组长,组长应承担采购谈判任务的总体统筹和决策职责,并且可以根据组员的专业特长、能力特点对每位组员进行角色分工和任务安排。每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的谈判角色,在完成采购谈判任务的过程中和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气氛,培养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
2.2.3正式采购谈判前的准备
为完成谈判任务,各小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在正式采购谈判前,各小组需制定一份详细的采购谈判计划书,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对己方和对方的企业进行SWOT分析,详细列出双方的优劣势、外部环境分析,同时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进而确定具体的采购谈判目标、谈判议程、谈判合同文本、谈判策略、应急预案等内容。教师在学生制定采购谈判计划书的过程中可以就如何制定合理的谈判目标以及科学的谈判策略予以重点指导。
2.2.4正式采购谈判
在正式采购谈判环节,谈判双方按照申明价值、创造价值和克服障碍三个步骤进行谈判。根据供需双方的需求,双方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磋商,不断调整各自的需要,缩小双方存在的分歧,最终成交。值得注意的是,谈判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越充分,课堂上模拟采购谈判的效果就越好。在正式采购谈判环节,各小组的计划性、应变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得到充分展现。在采购谈判中,教师可谓是导演,是整个谈判过程的推动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2.2.5点评及总结
任务完成后的点评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方式。学生的自我评定重点在于对照最初的采购谈判方案、内容,分析自身在采购谈判中存在的问题和分工配合情况,总结谈判过程中运用策略、目标实现情况以及经验教训;小组互评主要是通过挖掘各小组在谈判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其他小组的表现;教师在学生自我评定和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对谈判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点评,一般采用的评定标准包括书面资料和综合表现两个方面,其中书面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资料:准备阶段收集的双方背景资料、采购谈判计划书、谈判合同文本以及谈判过程记录等资料。综合表现主要考核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个人谈判应变能力、团队协调配合能力、谈判技巧运用情况和谈判策略的运用情况等。点评部分可以制定出详细的评定考核表,由教师和各小组组长共同对各小组及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定考核。在采用项目教学法讲授采购谈判这部分内容时,发现总结分析是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实现课程的闭环管控。总结分析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各小组提交商务谈判方案、谈判过程记录、谈判合同文本以及个人、小组总结等文字材料。需要提到的是,要求学生在进行个人总结时要阐述清楚在采购模拟谈判中承担的主要工作和所学习到的技能、知识,并结合自身以及小组的表现,分析采购谈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以后改进的方法。通过个人总结,能够让学生对采购模拟谈判的各环节进行反思,更有利于对采购谈判理论知识以及实操技能的掌握。
3结论
【关键词】连锁超市;商品采购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37-01
连锁超市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好坏影响到超市未来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连锁超市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为连锁超市制定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便推动超市采购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一、连锁超市采购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采购业务的规模较大,内容比较丰富
连锁超市为了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消费需求,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消费者愿望。连锁超市进行采购产品的种类繁多且范围较广,包括日用品、食品、服装、鞋帽、纺织品等多种产品,而且这些不同类型的商品其中又包括不同种类和品牌。除此之外,连锁超市本身规模较大,在采购工作中更要对采购成本进行考虑,所以在采购各种产品时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和巨大的需求。
(二)采购质量的稳定性较高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连锁超市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连锁超市需要对自身的品牌建设加以重视,要重视顾客口碑的传播方式。顾客通过对连锁超市商品质量的评价和传播,进而扩大连锁超市的影响力,这是影响连锁超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产品质量上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且在消费者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很容易失去这些消费者。所以,连锁超市应将商品质量问题放在首位,放在采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采购价格要求较高,价格要求低廉
连锁超市之间的产品大致相似,而顾客进行消费选择时,价格因素是影响其购买的关键因素。因此超市相对低廉的价格是真正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所以连锁超市进行采购时,一方面要实事求是根据采购规模大小对各种商品的采购价格进行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各供应商的商品采购价格定期进行比较,在保证采购商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质优价廉的商品,以便连锁超市节省采购支出。
(四)产品供应商选择上具有复杂性
连锁超市采购商品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有时候表现出来一定的稳定性,但当顾客出现新的消费需求时,连锁超市为了满足顾客的种种需求,在选择新的产品供应商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采购工作中在进行选择商品供应商时,应该进行必要的集体讨论,以便决策更科学合理。同时也要对新的供应商进行必要的试销期测试,让其产品经过顾客的检验。由于连锁超市在进行采购时常出现这些问题,因此采购工作的管理与控制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二、连锁超市采购工作的控制和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
连锁超市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慎之又慎,作为采购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在制定计划前要根据市场的商品需求正确的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避免出现盲目、分析不透彻的失误。因此连锁超市进行商品需求预测时应该对一定时期内的一定市场范围的消费者支出进行预测,对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支出在消费总额的比重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同时也可以根据供应商与销售人员的问卷调查,获取消费者的其他消费信息。
(二)加强与商品供应商之间的密切交流
通过与商品供应商之间的交流,增强双方的信任度和友好度,为双方进行长期合作打好基础。同时也要设法减少供应商与其他超市进行交流,将供应商与自己的其他竞争者合作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三)超市加强自由的品牌建设
连锁超市加强与供应商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由品牌的建设。供应商在向超市提供商品供应时,有的商品质量较高但没有品牌,超市可以改变思路和策略,对这些商品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推销这些商品。同时也应加强对这些商品的加工和包装,提高商品的附加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供应商的利益,也可以实现连锁超市的品牌效益,两者实现双赢。
(四)集中进行采购,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超市在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时,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分摊到各项工作中,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总部在进行统一进货时,可以大规模、大批量的进货,这样可以减少各个店铺采购成本,增加连锁超市的利润。尤其是在生活必需品上,超市应该采取大批量的进货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同分店多次采购的成本。
三、结语
加强连锁超市采购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是提高连锁超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采取规模化的进货方式等手段,可以加强采购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另外连锁超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占据主导位置,必须做好采购工作,加强采购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峻峰,徐同胜.浅议超市商品采购管理[J].企业经济,2006(7):48-49.
摘 要 本文重点关注在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电力消费需求减弱的经营状况下,电网企业应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管理,建立以资本经营为核心,以全面预算和收支两条线为手段的集权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
关键词 资本经营 集权式 控制
一、背景及现状分析
(一)电网公司行业特性分析
电网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以南方电网公司为例,其固定资产占其总资产比例一直持续在60%以上,其中2008年南方电网公司固定资产约达到总资产的70%。电网企业的资产种类复杂、生命周期长、技术更新快,且受市政规划、电网规划等因素影响大、改造频繁、管理难度大。而规模庞大且高速增长的资产必然带来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费、修理费、运维费用、财产保险等供电成本的急速增长,给企业运营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同时,闲置资产、不需用资产、低效和无效资产还占有一定比例,资产使用效率亟待提高。
从近年来的资产处置情况看,资产处置形成损失率仍较高,除了技术更新、规划改造等主要原因外,还存在着浪费现象。由此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程度、建设全面覆盖的信息系统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供电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存在很大的空间。
(二)外部环境分析
除企业内部特性外决定经营发展外,企业外部环境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1.社会用电需求增速放缓,上网电价调高,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受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放缓等因素影响,全国电力近年消费需求明显减弱。以南方电网公司数据为例,2009年全年售电量5239亿千瓦时,比2008年增长6.2%,相较2002-2007年社会用电量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明显放缓。且2008年调整上网电价,增加了电网购电成本,盈利能力受到不利影响。用电需求增速放缓和购电成本增加,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电网投资规模扩张,企业资本支出压力增大
自2005年起,全国电网建设步伐逐年加快。以南方电网公司数据为例,2006-2008年,公司资产总额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35%。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1亿元,其中电网建设投资915亿元,同比增长91.5%,增幅巨大。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司债务规模2006-200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53%,总资本化比率加速提高。受企业投资规模扩大影响,资本性支出给企业资金流构成较大压力。同时债务规模的扩大推动财务费用快速走高,公司资金成本不断增大。
综上所述,电网企业内部和外部均面临着制约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如何把握“企业效益为重,社会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如何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如何平衡财务管理控制力与灵活性的关系,如何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如何筹划管理增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如何在一系列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综合最优,这些都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资本经营理论简述
1.资本经营 (Capital Operation)定义
资本经营又称资本运作、资本运营是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不断地与其它企业、部门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以达到本企业自有资本不断增加这一最终目的的运作行为。
资本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注重利润和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要重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资本经营类型
资本经营类型内容非常广泛,从不同的方面分类,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
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存量资本经营和增量资本经营。前者是指投入企业的资本形成资产后,以增值为目标而进行的企业经济活动。资产经营是资本得以增值的必要环节。企业还通过对兼并、联合、股份制、租赁、破产等产权转让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后者实质上是企业的投资行为,因此,增量资本经营是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筹划和管理。包括投资方向的选择、投资结构的优化、筹资与投资决策、投资管理等。
从资本经营的形式和内容来划分,可以将资本经营分为实业资本经营、金融资本经营、产权资本经营以及无形资本经营等。实业资本经营是以实业为对象的资本经营活动。金融资本经营是以金融商品(或称货币商品)为对象的资本经营活动。产权资本经营是以产权为对象的资本经营活动。无形资本经营是以无形资本为对象的经营活动
本文着重从提高电网企业资本运营效率方面来引入资本经营理念来论述构建经营型财务管理体系。
二、以资本经营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通过对经营现状的分析,电网企业应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管理,建立以资本经营为核心,以全面预算和收支两条线为手段的集权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通过整合存量资产、理顺产权关系、提高企业固有资产的运营能力和筹划管理增量资产两方面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一)提高存量资产运营能力
1.整理存量资产、理顺产权关系
电网企业通过做好电网资产清理和接收,充分发挥电网企业资产密集的整合优势。首先对存量资产的规模以及使用状况进行清查清理,核实资产,夯实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其次剥离低效不良资产,对闲置资产进行再利用,提高资产质量和运行效率。再次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接受代管县和农电机构的优质电网资产,整理扩大存量资产,为电网企业存量资产运营奠定统一基础。
2.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通过对资产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生产运营、退役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综合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四大业务的横向融合。结合资产管理现状,对管理对象实施统一的管理标准,应用标准编码方案,逐步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资产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辅以信息手段支持,建立评估考核体系,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产使用的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综合最优。
3.合理安排维修计划,降低可控成本
资产修理费支出是电网企业可控供电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设备可利用率得以增加收益,以优化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及相关资源与活动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统筹规划,建立集团资源优化配置渠道
各地电网分子公司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电网规划发展并不平衡,只有通过集团公司的统一调配,建立有效的各分子公司资产管理沟通途经,根据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安全性能要求,加大对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对闲置资产以及基建、专项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设备物资的合理调配,深化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才能确保设备物资能用必用,提高电网企业整体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科学筹划管理增量资产,控制经营风险
电网企业应结合国家行业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高资产、高比例营运资金流的特点,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在满足其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需求的情况下,规划投资,保持企业合理债务结构,对增量资本经营进行科学筹划,对筹资渠道、对象的多样性不断进行开发,以便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
通过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对于国家或地方的电网重点建设项目,筹集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投资,争取优惠的偿债条件,减轻电网企业自身融资压力。
2.争取金融机构稳定的授信额度和长期借款
认真研究国家信贷政策,建立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坚实的银企关系,获取稳定的长期和短期资金流。以南方电网公司数据为例,截至2008年南方电网公司在多家大型银行获得了累计约2,690 亿元的授信支持,为电网建设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3.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引入低成本长期资金
利用电网企业优质的固定资产和良好信用,发行无担保企业债券等各种方式进行筹集资金。以南方电网公司数据为例,通过持续发行企业债券等债券市场融资品种,同时引入保险公司作为投资者,有效扩大债券投资者群体,有效提高了企业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水平,降低融资成本,为公司电网建设提供了低成本、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截至2010年3月31日,公司累计在债券市场融资528亿元,其中发行企业债券228亿元,发行中期票据150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150亿元,累计节约利息支出超过20亿元。
4.融资租赁
利用杠杆租赁融资方式满足电网建设高压电网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通过充分发挥杠杆租赁以小博大的杠杆优势,由金融租赁公司牵头,联合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为特高压项目建设筹集巨额资金。
5.战略联合
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股权结构,加强资本运作。加强金融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高金融资产盈利能力。
三、构建以资本经营目标的集权式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
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通过对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运营管理,能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建立突出资金安全高效运作和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集权式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统一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构建统一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通过公司各分子公司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会计业务规范,统一会计科目设置和报表设置,确保各项财务工作规范、有序和高效。
(二)统一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统一的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实施对下属单位会计信息的随时调用和跟踪监控,建立全企业财务分析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各分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运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系统化,进行实时财务控制,实现现时报告和远程在线处理,便于迅速整合财务资源,有效地作出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对市场迅速反应的能力。
(三)高度集中财务决策权,整合企业整体财务资源
通过高度集中融资决策权、对外投资决策权、重大资产处置权、资本运营权、资金管理权、成本费用管理权、收益分配权,整合集团内部财务资源,调动资金运作。其中:
高度集中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决策权。电网企业应集中超过资产负债率安全线的举债融资,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融资决策权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控制集团的融资风险。
高度集中重大资产处置权。电网企业应集中集中审批各分、子公司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关键设备、成套设备、重要建筑物、限额以上的资产等重要事项的资产处置。
高度集中资本运营管理权。电网企业发挥资本集中和财务专家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制定资本运营管理权限,管理和监控集团资本运营活动。
高度集中资金管理权。电网企业实行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企业总账户实时监控各分子公司资金支付情况。集中统一管理整体资金及各子分银行账户;调剂内部资金余缺;主持企业内部往来结算管理,组织整体流动资金管理;控制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
高度集中成本费用管理权。电网企业通过预算控制手段对各分子公司各项供电成本费用指标进行考核,从而集中成本费用管理权。
(四)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落实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结合存量资本管理,以降低经营成本为核心、成本驱动因素分析和标准作业成本法为主要方法,结合资产经营考核和绩效管理,实施经营性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编制年度、季度预算,下达资产运营指标如内部资产报酬率、万元资产供电量、可控单位供电成本、闲置物资利库率等一系列指标,深化成本管理,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对预算的实施实行过程管理,检查和监控预算执行过程,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处理建议,审核预算目标的调整,考核各子、分公司年度经营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五)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资本性项目预算管理
结合增量资产管理,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杜绝没有资金来源或负债风险过大的资本预算。通过集中对外融资管理权,由企业统一筹划资金来源,确定融资方案,严密监控资产负债率和借款风险,实施负债总量控制和资本结构调整优化。
(六)以收支两条线为控制手段,实时监控全面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
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对下属子分公司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强调资金使用全过程监控。在充分考虑合作银行的网络服务、资金调拨效率、合同费用和资金监控、资金信息服务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银行系统建立集团总账户、子账户,由此对子分公司资金的使用全过程实行实时监控,有效地强化对内部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同时通过合理调度盘活内部的停滞资金,利用各项资金的时间差与空间差,做到资金的总体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通过在电网企业建立以资本经营为核心、以全面预算和收支两条线为手段的 “经营性、控制性”集权式财务控制体系,有效规范分子公司的财务行为,整合内部财务资源,调动资金运作,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并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在市场变动中的应变力和承受力,从而达到规模迅速扩大,资产迅速增值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民杰.保险集团管控模式比较研究.
[2]刘文斌.中国企业集团管控探讨.
[3]赵梅阳.谈谈集团管控.全球品牌网.
[4]王吉鹏.集团管控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系;经营型;控制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当前企业市场经济竞争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现代企业体系,核心就是要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风险的有效管控,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战略为目标,通过对企业经营的管控。实现风险有效管控、资源优化配置,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企业集团管控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以“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为切入点。立足于广东电网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分析探索“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一)什么是“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
“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从预算、资金、核算、资本、风险、组织等方面,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全方位的财务管控,及时、完整、准确、科学地反映经营现状并预测未来,提供决策支持,有效管控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化管理体系。
“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相对传统“核算型、事务型”的财务管理体系,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 以实现企业战略为目标
“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按企业战略目标设置财务管理的子战略目标,实现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协同,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财务管理体系,未以实现企业战略为目标,战略导向不足。
2 以资源有效配置、风险有效管控为目的
“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管控。反映经营现状,预测未来。提供决策支持。目的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管控风险;而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财务管理体系,由于只是反映企业经营过程和成果,未能预测未来并为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有效管控。
3 以业务财务协同为特征
“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对经营管控过程中。强调业务财务的协同,通过业务财务的无缝连接、高度融合。实现财务对业务的管控和决策支持,并共同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仅仅是业务的价值反映。业务财务未实现协同。
4 以预算、资金、核算、资本、风险、组织六大体系为内容
“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从预算、资金、核算、资本、风险、组织六个方面对企业经营实施全方位管控。预算、资金、核算、资本、风险、组织这六大管理体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对经营的财务管控。
(二)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就是要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风险的有效管控,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对企业经营实施全方位的有效管控,能反映企业现状并预测未来,提供经营决策支持,有效管控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了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所以。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三)“经营型、控制型”是当前国内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主流模式
当前,国内外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正以“经营型、控制型”为主流模式,经营性、控制性特征明显。
在国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出现首席财务官(CFO)制度。CFO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CFO是CEO的合作者、战略的管理者和资源的整合者。在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财务经理是新创业项目的顾问。负责提供决策支持;在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财务总监的工作就是协调公司经营、管理风险和期权计划。可见,国外公司的财务管理,经营型、控制型的特征非常明显。
在国内,财务管理也正逐步由“核算型、事务型”转向经营管控,转向风险管控和资源配置,转向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越来越多企业的财务人员,从预算、资金、资本、风险等方面对经营进行管控,为经营提供决策支持,引导资源优化,促进企业战略实现;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总会计师,在组织领导本单位财务管理的同时,也协助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生产经营做出决策。可见,国内公司的财务管理,经营型、控制型的特征也逐步明显。
二、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广东电网公司的必然选择
(一)庞大的资产和复杂的组织架构,需要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来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有效管控
作为国内最大的省级电网企业,截至2009年底,广东电网公司拥有资产2244亿元,年供电量3391亿千瓦时,营业收入2106亿元,现金流入流出量达3136亿元和3128亿元,拥有21个供电局、6个中心机构、4个修造物资企业、50个县级供电企业子公司和其他业务13个子公司,人员108 899人。
庞大的资产和现金流、复杂的组织架构,需要强有力的财务管控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风险的有效管控、实现公司“创建国际先进省级电网公司”的战略目标,而这。就需要在公司内部构建起与企业战略、经营、资源协同的、完整高效的“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集团化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制度”的管理定位,需要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来落实集约化的管控
“集团化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制度”的集团管理定位,需要集约化、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来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风险的有效管控,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这。需要靠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来落实。
三、广东电网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现状
(一)现状
经过多年的实践,广东电网公司已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体系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第一,战略导向型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预算初步实现从财务规划、目标分解到预算编制、监控调整全过程管理,有效管控经营,配置资源。
第二,资金集中管控和标准化运作已初具规模,资金安全、有效运作,基本满足经营需要,同时也以资金为载体。实现对经营全过程的管控。
第三,―体化的会计核算体系已初步构建,比较真实、完整反映地企业经营过程及成果,基本满足企业决策及经营需要。
第四,集约的资本运营体系已初步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也开始贯穿并应用到生产经营中。
第五,风险识别、风险考评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已初步建立,风险基本可控、在控。
第六,组织体系规范有效,各级财务各司其职,财务管理职能得以履行和释放。
也就是说,广东电网公司已初步建立起涵盖预算、资金、核算、资本、风险、组织等六个方面、初具“经营型、控制型”特征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存在问题
尽管广东电网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已初具“经营型、控制型”特征。但随着企业“创建国际先进省级电网公司”战略的推进、经营管理的变化以及全球化视野的扩展,财务管理体系仍存在以下不足:
1 战略导向不足
在广东电网公司,基于战略的财务规划尚未全部完成,需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预算管控、资金集中、会计核算、资本运营、风险控制、组织体系的战略子目标也尚未明晰。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全从企业战略出发、实现与企业战略协同,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导向明显不足。
2 业务财务联动不足
在广东电网公司,业务与财务尚未实现无缝连接,财务管理尚未完全渗透、管控各业务,也未能对经营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科学、快捷地预测未来,支持业务发展。
3 组织架构不完善
在广东电网公司,作为参与公司战略制定、参与公司重要经济问题分析和决策的总会计师在分、子公司缺位,尚未从组织上保障财务参与公司战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影响财务管理经营性、控制性的深度和广度。
4 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尚未建立
在广东电网公司,生产与财务系统尚未整合,资源尚未实现实时共享。影响财务管理经营性、控制性的实施。
5 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广东电网公司。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稀缺。多数人员电力知识的缺乏、管理能力的不足、决策支持、系统思维意识的不强,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经营性、控制性特质的发挥。
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影响、制约了财务参与经营、管控经营的力度、深度及有效性,影响了财务管理对公司资源配置、风险管控、战略实现的支持度。而这,需要靠广东电网公司构建起更完善的“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
四、构建“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一)基本原则
针对广东电网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要在广东电网公司内部构建起完善的“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战略导向原则
“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既然是以实现公司战略为目标,那么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必须从公司战略出发。按公司战略目标设置体系构建目标,从属、服务于公司战略目标。支撑公司战略目标实现。
2 集约化原则
集团管控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广东电网公司的核心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集中管控为原则,实现各体系的集约化管理。
3 一体化原则
集约化管理要求制度、流程、管理上的一体化,“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全省一体化为原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省一张网,管理一体化”。
4 业务财务联动原则
“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业务、财务的无缝连接、高度协同,财务对业务实行有效管控,同时也提供决策支持,业务、财务共同支撑企业战略实现。
5 分步实施原则
“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公司发展状况相匹配,随着公司战略的实施和管理的推进,选择不同模式,有序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二)基本思路
根据以上原则,广东电网公司“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为:从公司战略目标出发。以集约化、一体化、业务财务联动为原则,分步实施,在2011年前,通过加强预算集中管控、资金集中管理、会计集中核算、资本集中管理、组织集中运作。建立集约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集团总部的管控力度,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管控风险,支撑公司“到2011年底成为国内领先的省级电网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在2013年前,强化集团管控,全省形成统一的预算管控中心、资金运作中心、会计业务处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风险管控中心、组织运作中心,实现集团化、一体化管理,资源配置与战略同步,风险管控全面高效,综合运营效益效率提高,支撑公司“到2013年底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
根据以上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从预算、资金、核算、资本、风险、组织六个方面,分近期模式和远期模式进行广东电网公司“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近期模式:集约管理,突出加强“六大集中”
以集约管理为主线。通过加强预算集中管控、资金集中管理、会计集中核算、资本集中管理、风险集中管控、组织集中运作。建立集约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集团总部对资源的调配和控制能力,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管控风险,支撑公司“到2011年底实现国内领先省级电网公司”的战略目标。
1 预算管控体系――预算管控一盘棋
通过财务规划、KPI财务指标中长期规划的制订,“大预算”的实施,成本费用预算准入的实施,预算准入模型的优化。成本精细化的推进。战略、效益导向预算考核体系的完善,强化经营风险管控,强化资源高效配置,强化业财联动,强化预算战略支撑,实现预算管控一盘棋。
在集团内部,根据公司战略制订公司财务规划,确定资源配置路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创先目标,制订KPI财务指标中长期规划,纳入公司财务规划,引导业务规划编制,并以价值形式体现业务规划,实现业务规划与财务规划的有效衔接;推行部门预算归口管理,公司统一由财务部门下达预算,变“大业务大财务”为“大预算”管理,实现业务、财务协同:结合成本标准化成果,实施成本费用预算准入,经营领域全面实施预算准入;优化预算准入模型,预算准入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精准地随战略目标的实施而引导资源投向;从企业
维度及资本性支出类别维度。搭建资本性支出预算一次、二次分解模型,完善预算目标分解,引导资源流向;深化成本标准化管理,规范资源流向;完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战略、效益导向,引导资源高效配置。
2 资金管理体系――资金管理一个池
通过电费户“一市一行一户”管理、子公司收支两条线管理、分子公司账户零余额管理、集团大额资金集中支付、构建模型确定合理资金存量、强化账户异动监控,提高资金管理集中度、精细度,强化风险管控,优化财务结构,提高资金效益。实现资金管理一个池。
在集团内部,结合“电费核算中心”运作,推行电费账户“一市一行一户”管理,精减账户数量;子公司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分子公司实施收、支账户零余额管理(收入账户实时归集,支出账户日间透支日终补足)。发挥资金“蓄水池”作用i依托资金管理中心,实现集团大额资金的集中支付,加强资金集中和监控;构建模型确定合理资金存量,精细资金调度,降低融资比例,优化财务结构,提高资金效益;完善账户实时监控,突出异动控制。管控资金风险。
3 核算管理体系――会计核算一本账
通过压缩会计核算级次,取消内部模拟市场,实现各类报表由账到表“一键式”生成,实现地级市会计核算集中,提高决策支持时效;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满足管理需要;统一核算标准、流程,提高核算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程度,实现会计核算一本账。
在集团内部,压缩会计核算层次,取消内部模拟市场,优化核算体系,实现各类报表由账到表“一键式”生成,实现地级市供电局“一本账”核算。降低数据集中处理时间,提高数据处理准确性和效率,提高快速反应和决策支持时效;完善核算信息系统功能,满足管理需要;规范核算业务标准、业务流程。提高核算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程度,真实、完整反映经营情况。
4 资本运营体系――资本管理一条线
通过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行资产精细管理;简化固定资产类别,降低管理成本;缩短资本管理链条,推进资本优化集中;强调效益导向,盘活存量低效资本,优化资本投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本高效集约管理。实现资本管理一条线。
在集团内部,实行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四大业务的横向融合,资产实物管理实现与价值管理的统一,提高资产管理精细度;通过工程项目标准化设计,简化固定资产类别,降低资产检修维护成本、备品成本,降低资产管理成本;清理产权关系,逐步将县级子公司变为分公司,压缩资本管理层次,实现资本集中管控,促进集团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清理集团资本,盘活存量低效资本,规范资本向核心产业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5 风险控制体系――风险管控一张网
通过风险识别、评价,明确关键控制点。建立风险信息库,搭建风险管控模型,建立监控指标体系,有效管控风险,形成风险管控一张网。
在集团内部。梳理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明确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建立风险信息库,实现风险动态管理;构建风险管控模型,确立监控业务指标,建立监控指标体系,实现风险的定量分析。
6 组织管理体系――组织架构一体化
通过压缩管理层次,明晰管理界面,规范机构设置,完善组织架构,编制团队建设规划。建立职能明确、层次分明、定位合理、富有前瞻性、协调性、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实现组织架构一体化。
在集团内部。取消直属县级供电局财务机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实施扁平化管理;明晰各级财务定位、管理界面、管理职责,合理分工,有序管控。职责划分体现集约原则,集团总部形成战略决策中心,二级机构为管理责任主体、执行单元(集团总部管理重心在于规划和制度的制订,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审批,集中预算审批权、资金计划审批权、投、融、筹资权、机构设置权等;二级机构管理重心在于执行以及过程管控);规范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统一管理模式,岗位设置体现经营性、控制性;完善组织架构,分公司、子公司增设总会计师岗位。实现财务人员向管理层渗透,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从组织上保证财务管理对经营的有效控制;视条件成熟程度,逐步将50个县级供电企业子公司变为分公司,并入地级市管理,实现同质业务同一管理。统一供电业务管理模式,消除子公司发展瓶颈,促进资源在集团内的有效流动和配置,提高公司整体效应及管理水平;地级市向新并入的县级供电企业外派财务组,减少管理层次。
编制团队建设战略规划,设定近、远期建设目标,分步实施;设计不同层次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需求,完善培训机制;设计合理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二)远期模式:强势总部,实现“六大中心”
强化集团管控,全省形成统一的预算管控中心、资金运作中心、会计业务处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风险管控中心、组织运作中心,实现集团化、一体化管理,资源配置与战略同步,风险管控全面高效。综合运营效益效率提高,支撑公司“到2013年底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战略目标的实现。
1 预算管控体系――一个预算管控中心
集团形成统一的预算管控中心,全面完成战略导向型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搭建企业级信息系统,管控灵活精准,决策支持及时快速,预算考核体系科学高效。资源配置与战略同步。
在集团内部,搭建企业级信息系统,通过ERP整合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固化业务流程,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及时快速提供决策支持。支撑企业战略实现:深化并完善预算“战略规划、目标设定、预算形成、监控调整”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决策分析能力,完善决策支持;不断完善预算考核体系,引导资源战略化、效益化配置。
2 资金管理体系――一个资金运作中心
依托资金管理中心实施集团集中账户、集中支付管理,集团形成统一的资金配置和运作中心;加强资金管理模型构建,科学管控、调度现金流。高效、精准配置资金资源,资金集中度高、效益高。
在集团内部,依托资金管理中心,实行集团集中账户管理、集中支付管理。资金高度集中,运作效益突出;优化资金管理模型的构建,高效、精准配置资金资源,融资比例合理,财务结构稳健优良,资金管理成公司新利润增长点。
3 核算管理体系――一个会计业务处理中心
压缩核算层次,实现集团“一本账”管理;成立“会计共享服务中心”,集团形成统一的会计业务处理中心,负责会计业务处理,实现会计业务处理与财务管理分离,会计业务处理专业化、高效化。财务管理精准化、经营化,实现对外部的快速反应并迅速转化为决策。
在集团内部,整合分、子公司会计核
算。压缩核算层次,优化核算体系,实现业务自动处理、合并自动抵销、报表自动生成,实现集团“一本账”管理;成立“会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会计业务处理,实现会计业务处理与财务管理分离,促进会计业务处理专业化、高效化,财务管理精细化,决策支持精准化;优化数据分析、加工模型,完善数据分析,提高预测的科学性。
4 资本运营体系――一个资本运营中心
资本实行一级管控,集团形成统一的资本运营中心,资源投向核心化,配置战略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深化,提供资源配置的分析、决策支持,资产使用实现综合最优。
在集团内部,结合集团会计核算一级集中,集团资本实行一级管控,形成统一的资本运营中心,资源投向核心产业、优势产业,并随战略目标实现灵活流动,高效配置,支撑战略目标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继续推进、深化,提供资源配置的分析、决策支持,资产使用初步实现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综合最优。
5 风险控制体系――一个风险管控中心
依托企业级信息系统,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实现预算、资金、核算、资本、组织等风险管控协同,集团实现风险一级管理。形成统一的风险管控中心;风险管控战略化、系统化、专业化,风险防范控制能力与经营发展协调一致、完整全面。
在集团内部,依托集团一级集中核算。集团实现风险一级管控,形成统一的风险管控中心,实现管控一体化、标准化;优化流程监控、模型监控、风险库监控,实行定期风险回顾评价制度,完善控管控机制;依托企业级信息系统,协同预算、资金、核算、资本、组织风险管控,实现风险系统化、专业化管控,风险管控完整高效。
6 组织管理体系――一个组织运作中心
通过取消分公司、中心机构财务机构,集团实现一个组织运作中心,实施“大财务”管理;成立“会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会计处理与财务管理分离;改总会计师制为外派财务总监,建立目标一致、结构完整、高效灵活、富有战略性、资源性、系统性的组织架构。财务资源整合与战略同步,全面支撑企业战略及经营。
在集团内部,取消分公司、中心机构财务机构(人员工资、考核全归集团管理)。集团向各分公司、中心机构外派财务分部。变二级管理为一级管理,完成扁平化组织架构的构建,集团形成一个组织运作中心,实行“大财务”管理。整合财务资源,实现财务资源配置与战略化;改总会计师制为财务总监制,集团向各分子公司、中心机构外派财务总监,参与分子公司、中心机构经营决策;集团成立“会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会计业务处理,外派财务组负责财务管控,会计业务处理与财务管理分离。实现会计业务处理专业化、高效化,财务管理经营化、精准化;50个县级供电企业子公司全部变为分公司,并入地级市管理,取消财务机构。财务分部向其外派财务组,实现集团统一的财务集中管理。
六、构建过程中需考虑的相关问题
在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集中与效率、ERP建设与系统风险、近期模式与远期模式等问题,协调好、处理好这几个问题。
(一)集中与效率问题
集约化、一体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趋势,集中管控有利于战略实施、经营管控、资源整合,能带来规模效应;但集中同时也带来对外部变化反应变慢、主动性积极性下降、管理成本增加等问题。在构建“经营型、控制型”的财务管理体系过程中,需充分考虑集约的适度性、匹配性问题,确保集约的有效性。
(二)ERP建设与系统风险问题
ERP系统由于具有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管理模式、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战略实现等作用,被普遍视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但ERP系统的建设存在复杂性高、实施难度大、应用周期长、投资大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与企业条件是否匹配、与管理目标是否一致、与企业自身要素是否协同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也是决定ERP系统应用是否成功的关键。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解决好一致性、匹配性、协同性问题,明确目标、系统规划、统一协调、以人为本,稳健地推进系统的建设。
(三)近期模式与远期模式问题
近期模式与远期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与公司战略、资源、发展的协同,近期模式与远期模式并无严格的界限。在协同、匹配的前提下,远期模式也可提前到近期模式下实施。
【关键词】财务集中管理;会计机构;职能设置
近年来,许多企业集团开始开展财务的集中管理。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财务软件、管理软件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对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原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同志在2008年中央企业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财务集中管理是国内外优秀企业经营管理的共同特点和普遍趋势”,“中央企业要大力推进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集团化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压缩管理链条,减少管理级次,努力实现财务资源的集团化运作和集成式管理”。
广东电网公司作为南方电网公司下属最大的省级电网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和中央的号召,不断致力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实现高度集中管控的集约化财务管理模式。随着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机构成为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对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会计机构及职能设置问题进行探讨。
一、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概述
(一)财务集中管理的涵义
财务集中管理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集团公司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告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财务集中管理要求把企业集团所属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部列入母公司的核算和管理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日趋集团化,许多集团企业的组织结构倾向于扁平化和网络化,跨行业、跨地区的情况大量出现。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整个集团的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管,而建立财务的集中管理是加强财务监管,控制财务风险、促进集团公司稳步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财务集中管理的优点
财务集中管理有利于强化资金控制,从而最有效地使用全集团的存量资金。实现资金的有效运转。财务集中管理为落实财务管理措施和集团的重大决策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核心企业监控能力,杜绝所属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保证了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统一协调。财务集中管理可使集团的各个子系统在有效实施战略规划中产生聚合效应。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本。财务集中管理可以使公司决策层得到最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在对下属企业实施绩效考核时有理有据,有利于有效实施绩效管理。财务集中管理可使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大大提高了成员企业经营协同效率,降低了经营风险,并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信息沟通、降低财务费用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有利于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会计机构设置的原则
会计机构是指单位内部设置的办理会计事务的组织。会计人员是指依法在会计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数量与质量都相当的、具备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与工作要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素质和数量的会计人员,是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
(一)会计法对会计机构设置的要求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会计业务繁筒情况决定是否设置会计机构。但是。无论是否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会计工作必须依法开展。
《会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依法实行会计监督;拟定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参与拟定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办理其他会计事务。
(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对会计机构设置的要求
1 在纵向的核算层级上,建立扁平化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从组织架构上要求压缩管理链条,减少管理级次。对电力企业而言,需要取消分局和用电管理所的二级会计独立核算部门,将会计核算职能集中在省公司总部和地市供电局(分公司)及子公司两个层级,实行“机构统一、人员统一、制度统一、资金统一、核算统一”的“五个统一”。
省公司总部可基于局域网或远程网的集中核算运作方式,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子公司和分公司仍然作为会计主体,并单独设账核算;各分、子公司仍然拥有理财自和资金使用权。省公司总部按照批准的所属单位资金收支预算和有关规定进行资金使用控制,并负责向各单位及时提供会计资料和信息,满足各单位经营管理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做好核算服务。
2 在横向的管理职能上,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
我国传统的财务与会计机构设置模式是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会计机构,财务与会计不分家。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单一型模式已不能满足大中型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比传统上会计机构扮演的“账房先生”角色,未来财务管理职能更强调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监控和决策支持作用,将财务管理置身于战略伙伴的高度。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双重职能。为更好地突出和落实这两种职能,需要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设置一个高效的财务与会计机构,将原分散在会计机构各业务分部中的核算职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按业务类别涉及的专业职能,按照适应性、明确性、高效性、成本效益和全面性的原则设置相应的管理中心。
三、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会计机构及职能设置构想
(一)横向会计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定位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集团公司总部财务部门可按财务管理核心职能设立财务战略规划、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监控、综合管理等“七大中心”(图1),各司其职、共同协助。
1 财务战略规划中心
财务战略规划中心的管理职能是研究、策划集团的中长期筹资策略、多元化投资战略、资本运营、税务规划等财务战略规划,其主要职能包括:参与规划集团资本运作方案。制定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的对外投资决策方案和利润分配、股利分配政策;制定集团会计核算制度与程序、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规范;制订集团对外担保管理办法:汇总编制全集团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实施负债总量控制和资本结构调整优化;审批所属单位重要资产的处置方案,落实集团内各单位的集团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分析研究国家的税法、费用征管规定与基金管理制度;制定集团税费管理政策及税费筹划方案。
2 预算管理中心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集团预算管理应紧紧抓住效益预算与现金流量预算,不断拓宽预算管理的范围,提高预算精度,加大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真正使预算起到刚性约束的作用。因此,预算管理中心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协调并组织集团公司各部门年度预算及相关预测的编制,并编制集团企业年度预算或预测;制订集团财务指标并对集团内所属单位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参与评议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理预算;参与集团融资、投资计划的编制工作;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反映公司经营情况、预算指标完成情况及财务预警,并对公司业务及经营提出建议;配合财务战略规划中心对集团融资、投资、利润分配和股利分配提供财务意见;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分析、汇总。
3 资金管理中心
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降低资金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是集团资金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集团公司总部财务部门可以成立资金管理中心集中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资金,其管理职能主要有:参与制订集团具体筹资方案并负责开展融资活动;统一管理集团内各所属单位的银行账户,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核定集团内各所属单位对外付款的定额,审核预算外付款申请;主持集团内部往来结算管理,组织集团流动资金管理;控制全集团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
4 资产管理中心
资产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的管理,以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从根本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团资产的利用率,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其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制定集团的资产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工程决算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检查督促实施:根据集团整体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提高投资效益的研究;确定集团最佳存货水平,审核物资采购合同,组织对闲置资产进行回收、保管、调剂利用及处置;负责固定资产建卡工作。并对资产进行动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办理集团资产的调拨、转让和报废手续及申报资产损失;开展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的资产评估、产权转让有关工作;组织办理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分析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管理建议;组织编制集团及所属单位的资本性投资项目年度预算。
5 会计核算中心
信息技术环境下,财务集中管理的前提是财务核算的集中,只有核算层面集中,能够提供统一、真实、共享的会计信息,才能进而实现控制层面和决策层面的集中。会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会计管理体系的运行,具体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业务,其职能包括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政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统一对应由母公司核算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指导集团各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督促各所属单位及时提交各种会计资料,编制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编写有关财务报告及汇报材料;建立健全集团财务分析系统,及时分析和掌握各单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为其他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基础财务数据。
6 财务监控中心
财务监控是企业为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而在企业内部采取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措施,是确保企业自身能够持续经营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业务监控。因此,集团企业会计机构应设立独立的财务监控中心,对集团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其主要职能包括:参与审核集团公司重大经济合同的订立,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财务监督;开展内部审计和效能监察,审查集团内部各单位管理控制制度的履行情况,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分析投融资、企业重组并购、重大风险业务领域的财务风险,提出风险控制标准和措施。制定风险预案。实行风险预警、风险分析评价和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加强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实施效果的评价;建立稽核制度。审核记账凭证、会计报表、财务报告。
7 综合管理中心
综合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会计机构的日常管理事务和提供后勤保障,其主要职能包括:负责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各项外部检查和审计工作;负责有价证券、收据、发票、财务公章、银行印鉴的保管及使用管理;负责纳税申报、税费缴纳等税务相关工作;统一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规划,并负责系统的应用管理及日常运维工作;组织进行集团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负责开展对集团总部及各所属单位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绩效考核、资格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编写财务工作计划及总结、会议纪要等材料,负责部门内的文书处理。
8 “七大中心”相互关系(图2)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设置的会计机构中,财务战略规划中心是“七大中心”的“指挥部”,它管控着集团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其他管理中心在其统筹规划下有序开展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履行各自管理职责;会计核算中心是财务数据的“生产基地”,它负责为其他管理中心的分析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财务监控中心发挥着“眼睛”和“保健医生”的作用,对其他管理中心的管理活动查漏补缺和提供改进建议;综合管理中心是整个会计机构的“后勤部”,为各管理中心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方面提供各种软件及硬件支持。
(二)纵向会计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定位
1 会计机构隶属关系
集团总部统一建立会计机构,总部财务部为整个集团会计机构的管理中心,由总会计师直接管理。各分、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由集团总部财务部直接指派。各分、子公司会计机构必须接受集团总部财务部的统一管理、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集团下属各分、子公司具体的会计机构设置应能承接上述七大中心的管理职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保证集团总部管理制度和经营决策的有效执行。
2 相关职能定位
集团总部财务部负责全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政策的制订、投融资决策、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财务风险监控和管理、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培训和考核等。
各分、子公司财务部为二级核算部门。负责所在单位的会计核算,为集团总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财务数据资料,并承接总部财务部在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管理方面的相关职能,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在各分支机构的落实。各分、子公司财务部应积极参与所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本单位的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荣融.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促进中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EB/OL].中国政府网,2008-04-16.
[2]何玉英浅议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1].企业经济,2007(3).
[3]李立宁.对企业集团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9(6).
关键词:采购管理;教学改革;采购经营沙盘
一、背景
采购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对采购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采购管理》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一门核心课程,它围绕采购管理工作流程展开教学,内容涵盖了采购组织设计、采购需求分析、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供应商选择与评估、采购方式确定、采购商务谈判、采购合同签订、采购绩效评估等模块。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采购管理的理论知识,更以培养学生能从事商品采购管理工作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二、采购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很多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基于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来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笔者认为这些教学设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上述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教学设计应有效果,学生也无法真正从教学设计中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如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由于采购涉及企业商业机密,要获得真实的案例相对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对案例背景资料有距离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差。其次,由于与采购管理课程相配套的软硬件资源不足,目前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计中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体,实验教学缺乏,学生无法参与采购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不能切身体会采购不同环节之间的关系,也无法体会采购对企业整体运营的影响。再者,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遵循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在具体活动和工作任务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素养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
三、采购经营沙盘在采购管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采购经营沙盘的设计思路
采购经营沙盘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商品采购交易平台,它把采购管理工作流程清晰展示在模拟沙盘上,把枯燥抽象的管理理论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沙盘,每组同学分别完成采购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两个角色的企业模拟经营。通过采购经营沙盘,学生可以参与采购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掌握采购管理的关键理论,体会商业博弈和采购管理的重要性,还可以在沙盘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强化团队协作,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采购经营沙盘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
采购经营沙盘将采购管理工作流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沙盘的操作流程,将采购管理的理论知识穿插讲授。采购经营沙盘流程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采购需求分析。采购企业根据获取的市场订单,进行订单汇总、合并和优先排序,结合产品的库存情况,物资消耗定额、物料清单,利用MRP理论知识,对产品和所需原材料的需求进行核算。(2)采购计划与预算编制。为配合企业的销售和生产,对原材料的采购数量和时间制定详实的采购计划,同时,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制订采购预算,作为采购成本控制的依据。(3)采购方式确定。利用系统提供的招投标采购、询价采购、议价采购、公开市场采购、反向拍卖这五种采购方式获取物资。比较不同方式获取的物资价格,掌握每种采购方式的特点、适用条件、操作流程。(4)采购洽商。编制供应商评估标准,完成供应商选择决策;进行采购商务谈判,模拟企业谈判博弈过程,掌握谈判要点,刺探同行商情,争取获得最低的采购价格;掌握采购合同基本格式和主要条款,起草、修改和签订采购合同。(5)采购合同履行。定期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跟踪订单的执行过程,完成采购物资的验收入库和财务结算。(6)采购绩效管理。根据沙盘的运营结果,进行采购成本分析,考评采购计划和采购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总结采购管理工作得失。(7)全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利用采购模拟沙盘的平台,学生还可以学习与企业不同部门间和外部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商务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体会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对企业成功运作的重要性。
四、采购经营沙盘在教学改革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与做并重,理论与实操结合
采购经营沙盘提供了很好的实操平台,但从上述可以看出,采购经营沙盘的模拟必须以掌握采购理论知识为基础,离开理论知识积淀的实操就是无本之木。如要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MRP知识就是根基,因此,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结合沙盘操作流程分阶段进行理论讲授,实操与理论穿行;也可以先进行理论学习,再集中沙盘操作,但在课时分配上,要保证理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40%,这样学生才能驾驭理论知识,做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沙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学习,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在实践中掌握采购经营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对操作过程进行点评,还要引导学生面对采购经营困难时能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总结经营得失,达到学生真正获得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
3.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沙盘教学
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沙盘模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的短板。如学生利用沙盘模拟掌握了线上采购的方法,而对商务谈判技巧和商务礼仪的学习,系统却无法提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沙盘教学,取长补短,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效果。如结合身边的采购实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设计谈判背景资料,让学生在面对面商务谈判中,运用谈判技巧,实现谈判目标,学习商务礼仪;开展班级辩论会,如“企业在商品采购时成本越低越好”等,让学生更加透彻理解采购管理对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
4.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采购经营沙盘将理论知识通过实操体现,因此,沙盘的运营状况既能很好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领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进行动态跟踪考评。通过设计合理的考核体系,知识与能力评价并重,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的全面衡量。总之,采购经营沙盘在采购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采购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难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难的问题,更多的是让这门课教学生动性增强,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培养岗位职业技能和素养,增强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晓丹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采购管理课程开发[J].广州职业教学论坛,2013(2).
[关键词]采购管理;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6.32.061
近年来,企业逐步将采购视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突显出了采购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因而企业对采购管理人才的选择标准及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采购是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采购人员不仅要对采购理论知识熟知,更应熟知采购工作的基本流程。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基本都开设有采购管理这门课程,但是由于目前各院校对采购管理课程没有统一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师教学本课程的侧重点以及教学方法也有巨大差别,培养出来的采购专业人员也就不尽如人意,难以胜任采购工作。本文以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步入企业后能尽快熟知采购管理工作,满足企业对采购管理人才的需求入手,对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 采购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课程教学以传统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我校课程教学手段已转向用多媒体教学,其教学方式仍是老师将课本知识要点罗列出来,用些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或进行布置作业式的分组讨论练习,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堂上学生参与度还不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实验课程时间少而且与理论课程分开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甚至是不同的教师讲授,加上针对性的实验教学配备设施也不齐全,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知识的汲取仅是教师注入式教学为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对于采购管理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有必要进行教学上的改革。
1.2 教学内容编排缺乏连贯性,科学度不够
采购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这门课程是专业课程,课程基础体系包括采购的基础知识、采购的计划管理、采购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管理、采购成本管理等内容。目前,采购管理的教材种类比较多,基本以抽象的理论性内容为主,很少列举有能根据实际来操作的案例,或者实验性的内容,而且大多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章节连贯性不够,与实际的采购工作流程不相符。
2 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2.1 模块化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加拿大、美国就已提出,它是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注重培训学生技能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运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相对于实践操作以及运用能力较强的课程比较实用,并且结合每一模块的实际案例再加以演练,使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角色转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设计思路
当前企业用人新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采购管理课程组织以采购岗位能力需求作为出发点,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中采购岗位技能基本要求作为基础内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基于采购工作流程模块化进行教学,并融入企业采购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案例过程中掌握采购管理理论知识,使学生熟悉采购一线工作的作业流程。为了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增加实践课程训练项目,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采购问题的采购模拟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有特色的项目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实现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过程的项目化及考核方式的项目化。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实践。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的职业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3 采购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3.1 采购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采购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体会采购的工作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实际采购过程步骤进行安排,学习有一定的顺序性,每一个模块间是基于采购工作流程来进行设置。
3.2 采购模块的教学实施
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实施是以“案例分析―总结及评价―实践训练”为基本主线来进行教学。基本课程教学实施步骤就以“采购谈判”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能规划好采购谈判步骤,掌握谈判技巧。项目实践任务主要是一次具体的采购谈判。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表所示。
3.2.1 案例分析
采购谈判模块的教学,笔者是以“某连锁企业采购谈判策略和技术”作为引入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例,根据对案例中所蕴含的采购知识和规律进行挖掘,即分析案例。因些在案例讨论之前分层次地进行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与讨论题:①采购谈判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②采购谈判收集哪些重要的材料?③通过这个案例谈谈采购谈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④这个案例用了什么技巧进行谈判,你还知道有哪些技巧?学生带着设置的四个问题再深入地理解案例材料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层层突破,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2 总结及评价
根据以上设置的问题,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得出结果,按题序逐一进行解决,问题的得出也正是本模块理论知识点的总结,然后再对于学生没涉及的知识点,教师再适时地进行补充。评价是对学生分析案例的一种肯定,小组间可进行互评,作为平时成绩。对于发言人以褒为主,充分肯定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得出的结论。通过分析案例设置合适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性学习来总结出知识点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案例的分析与实际操作训练拉近了距离。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3.2.3 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是对理论知识点操作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确定采购谈判的内容。教师课前与企业联系,确定谈判项目:南城百货超市准备与石埠农场进行就农超对接合作;谈判大致目标:①对农场提供的农产品质量要求,合理的价格及配送方式;②使供应商能按合同执行;③确定合同的执行方式;④与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
第二,组建采购谈判小组。根据学生性格和能力每5~7人为一组,并选出组长1人。组长安排好各组员的谈判分工及任务,组员间要积极沟通配合。并设定两组对应,分别为谈判的双方。
第三,采购谈判前的准备。各小组全面了解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如制定计划书,收集、整理双方企业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详细列出双方的优劣势、外部环境分析,同时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进而确定具体的采购谈判目标、谈判议程、谈判合同文本、谈判策略、应急预案等内容。对谈判进行充分准备和详尽规划。教师在学生制定采购谈判计划书的过程中可以就如何制定合理的谈判目标以及科学的谈判策略予以重点指导。
第四,采购谈判。在正式采购谈判中,双方根据谈判目标,按照陈述条件、进行商议、达成协议这几个步骤进行。各小组长要把握好时间与谈判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力展现各小组的各方面素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第五,评价与总结。谈判结束后进行评价,以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可先设计好评分标准。通过评判谈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实现课程的闭环管控。评价结束后,小组写出采购谈判报告,各组员总结实践体会。
4 结 论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模块化、结合案例分析、根据采购流程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与练的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但采购管理课程设置可能还需在实践教学过程不断的摸索,才能形成更好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采购管理实践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荷华,黄中鼎.采购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08(8):144-146.
【关键词】练兵;管理;提升素质
物资装备部组织在2012年组织了物资供应技术比武,90家单位的4000余人参加了比赛,江汉油田有125人参加,32人进入复赛,6人进入决赛,无缘奖牌。集团公司在2013年组织了业务竞赛,共设9个专业的业务技术比武和16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 98家直属单位的7704名选手参加了预赛和复赛,2299名选手参加了决赛,其中物资供应专业奖牌24枚,此次江汉油田物资供应专业有175人参加,61人进入复赛,13人进入决赛,但仍无缘奖牌。
1 面对现状,江汉供应人该如何练兵,该如何赶超兄弟单位,位居中石化前列
淡起江汉供应的岗位练兵,江汉供应人有着光荣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在“工业学大庆”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学铁人标兵”红旗供应库的保管员陈蓉。她能对自己管理的750项14万多件机电器材,全部做到了“活账本”,还练出了“活尺子”和“活磅秤”,能够闭灯发料,大大方便生产单位的领料。20世纪80年代后,一代又一代的供应人传承了红旗总库岗位练兵的优良传统,坚持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在“太阳神杯楚天绝技大赛”中,我们有一等奖郭俊的“蒙眼摸轴承“和三等奖叶惠琴的”闻油料“。从大庆传承和发扬的岗位练兵活动造就了一大批业务素质过硬的技术能手,一直为江汉供应人引以自豪。
可如今我们又“败”在哪?练兵的新路又在哪?
从上面江汉油田参赛情况细细分析,江汉供应练兵也有可圈可点的亮点。一是,经营管理序列有各业务科室科室长,专业技术序列有计划员和采购员等,操作技能序列有保管员和调运员,三支序列队伍人员并肩作战;二是, 2013年比2012年进入复赛、决赛人员都增长了一倍;三是,物资供应专业技术比武,唯有江汉油田的操作技能队伍人员杀入决赛,令各参赛队称赞。这都说明我们的供应队伍练兵是有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能做到全线掌握。“败”是因为决赛方式,是以现场闭卷答题、现场问答和上机操作等方式进行。我们的选手不能做到对自己工作业务流程掌握外,还能掌握其他业务流程环节。
如今的物资专业技术比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很紧密,面对新局势和新挑战江汉供应人将如何练兵?本人提出“三学、三转、一利、一结合”练兵方式供大家探讨。
2 “三学”即向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学习
各单位要广泛宣传典型,经营管理人才要学安喜,做“公道勤奋的好经理”。专业技术人才要学习闵恩泽,做“勇攀高峰的好专家”。技能操作人才要学习米钰林,做“新时代的技能大师”。组织学习《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中国石化人〔2013〕667号》文件,向张泽林等158名金奖获得者学习。引导广大供应人以获奖选手为榜样,做 “出以公心做人做事”,中国石化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转”即依据2013年物资供应专业技术比武的通知要求,调整江汉供应岗位练兵重心。一是,将参加练兵的对象重点从基层各库转移到机关各业务科室,即从事物资供应管理和采购业务人员,包括处级、科级干部。二是,练兵学习的内容从《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石油石化物资供应管理》、《中国石化物资采购技术指南》书本转向实际操作的案例分析、现场问答等。三是,根据比武管理组、化工组、煤炭组、材料组、动设备组、静设备等的专业分组情况,针对性地研究,结合岗位合理组配6个专业组的人员等。
3 “一利”就是充分利用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
2011年,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开通运行,初步配套涵盖职业素养、基础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国际化等相关内容课程600多门,开展管理、技术等专题实时课堂转播,积极探索在线培训课程与面授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未来将把培训放到互联网上进行,在世界任何角落,只要能登录互联网,就可以接受远程培训,丰富了各级各类供应人培训内容,拓展供应人培训手段,促使供应人开展自主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能。为各级各类供应人的学习、锻炼与发展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针对我们江汉物资供应练兵现状,应将物资装备管理的《中国石化物资电子商务培训》、《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作为江汉物资供应管理人员的必修课程。让书本里的招标、竞价、框架协议不在是简简单单词语,并通过课程中的操作演示,更加快捷的了解物资供应工作的业务流程,系统主要功能等,更好的掌握物资供应专业理论知识,把基础打好,打牢。鼓励供应人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以往的要我培训,变成现在的我要培训。
4 “一结合”即学会岗位练兵和“虚拟练兵”相结合
为更好的激发供应人练兵学习的潜力,让全体供应人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能准确掌握和不断优化,提高供应人对制度的执行力,应将每年举办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与集团公司技术比武内容相结合,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学会岗位练兵和“虚拟练兵”相结合,推荐举办模拟商务谈判、案例分析答辩,业务技能游戏闯关擂台赛等。
机关各业务科室主要以模拟采购业务模式和方式,开展虑拟的框架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等,让基层各库人员积极参与,更直观地熟悉物资采购业务流程操作,并组合ERP测试系统,直接实战操作练兵。分季度组织人员,分A、B组代表供应商和采购方,模拟商务谈判、案例分析答辩让基层供应人体验物资管理的主业务。
各库房就组织业务技能游戏闯关擂台赛。(1)业务流程接力赛,就是各部门根据岗位业务流程,编排闯关规则,分组团队操作过关。例如;按仓储业务流程,可按“开单―发货―吊装―系统过账―记账”编排,由4人组合闯关,以答题准,时间快者为胜。(2)每月擂台赛,可按项目组织,如物资管理理论知识竞赛、物资摆放竞赛和“活账本”发料竞赛等。物资管理理论知识竞赛,就是在规定时间(5分钟)内答题最多者为擂主。物资摆放竞赛就是对形状各异的物资,在规定时间(5分钟)内,完成五五化摆放项数最多的为擂主。“活账本”发料竞赛就是让保管员做到心中有账本,同一库内,抽取3项等距离的不同架位、区位、楼上的物资,发料时间最短的为擂主。季度挑站擂主赛,擂主与挑站者一问一答,答题正确量多的为新擂主。年度选出总冠军。
关键词:ERP 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工作过程
一、高职ERP管理课程的特点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是建立在当前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融合各种现代管理思想,涉及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一个管理平台。因此ERP不只是一个软件这么简单,而是蕴涵着先进管理技术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思想。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毕业生有较强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中开设的《ERP管理》课程是一门学科交叉、综合性知识强、重实践应用的课程。
二、当前ERP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模式不利于高职学生
目前在高职ERP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纯理论教学模式,一种是纯实训教学模式。纯理论教学模式着眼于理论教学,主要阐述策略和模型等抽象性知识,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纯实训教学模式又把ERP当成一种软件来讲解,对ERP所包含的理论体系缺乏理解,因而在实际的ERP操作中必然会存在诸多困惑。
2、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ERP管理》课程是一门涉及管理工程、信息工程、系统工程、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多个学科,而且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高职院校《ERP管理》课程师资主要有两类人员,一类是从事管理类课程的教师,一类是从事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由于前者懂管理但缺少信息技术知识,后者懂信息技术但缺少管理知识,从而导致管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隔离。此外上述两类教师普遍均为非“双师”教师,理论功底相对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当前该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依靠一张嘴、一双手以及一些多媒体课件,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也以成功案例为主,缺少反面案例及国内ERP管理案例,缺乏对案例的背景资料、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等的深入分析。
三、《ERP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重构《ERP管理》课程
首先将《ERP管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企业ERP沙盘模拟、ERP理论知识、ERP软件实训以及ERP综合实训,每个模块又基于工作过程展开教学,其中:
(1) 企业ERP沙模拟:该部分课程主要是借助物理沙盘,将学生置身于企业的虚拟环境中,模拟企业主要运作过程,从而从感性上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研发、生产排程、采购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会计等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认识ERP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2) ERP理论知识: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企业ERP沙模拟之后,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ERP沙盘模拟中所涉及到ERP概念、原理和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及ERP管理有较深刻认识;
(3) ERP软件实训:这里借助ERP软件作为应用平台,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将企业业务与ERP软件功能有机融合,通过对学生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以及期末业务处理等业务操作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ERP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2、加强师资培养,努力打造“双师”教师
为提高《ERP管理》教学效果,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激励机制,从方针政策上扶持“双师”素质人才的培养;其次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委派该课程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承担一定ERP管理项目或任务,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进修学习以弥补和提高ERP管理的知识层面。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学生充当“演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法:首先要精心挑选和组织案例,使ERP案例具有现实性、系统性和明确的思路,例如在本课程的“ERP理论知识”教学中,通过“认识生活中的ERP——饭局”案例将ERP中的原本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活生生地带到了学生面前,并贯彻到学习始终;其次在案例教学中采取互动的形式,即课前布置案例预习,课堂上围绕案例进行“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深入剖析”。
(3)实践教学法:它对培养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ERP软件实训”和“ERP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学生对ERP软件的动手操作和实战演练来加强学生对ERP管理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进考核方式,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考试是评价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主,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如下面公式所示:
《ERP管理》考核成绩=项目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训成绩(60%)
四、结束语
通过重构《ERP管理》课程、加强师资培养、改进教学方式、手段和考核方式,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以加强,为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姬小利.ERP原理、应用与实践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一、提升医院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升会计核算质量的必然选择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较为简单,且核算基础一般为收付实现制,这也使得会计核算信息可能存在滞后,或是难以反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基于此,国家财政部专门针对医院下发医院财务制度,规范医院财务核算管理。同时,为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建立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国家正在酝酿制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具体准则。对于医院类事业单位而言,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关键在于财务数据能够及时反应真实经济活动信息,使得数据源准确,其分析结果才会准确。因此,提升财务管理首先需要提升会计核算质量。
(二)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必然选择
经济组织营运活动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医院类事业单位而言,医药、医疗耗材等存货,以及由此衍生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均是事业单位营运管理的重点。加强财务管理,可以在分析医院类事业单位经营所需材料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游经济组织和自身产业地位,运用财务管理方法,制定医院类事业单位的最佳库存政策、赊购政策等制度,优化医院类事业单位的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医院类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
(三)提升经营决策质量的必然选择
运用财务会计信息,经过加工,运用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为经济组织决策,提供有支持性作用的依据,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功能。对于医院类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外部民营企业的竞争,财务管理的决策职能发挥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在医院进行投资建设医院建筑的决策选择中,在引进购买医疗大型设备的决策选择中,财务管理的决策理论与方法都是医院类事业单位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医院类事业单位进行可行性分析中,财务管理信息更是决策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医院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升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核算基础相对薄弱
医院类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往往存在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状况,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医院的业务相对单一,核算相对简单。同时,长期以来,国家对于医院类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亦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有的公立医院设立多名财务人员长年从事收费工作,由于收费工作技术含量较低,且基本与会计核算脱钩,财务部门的专业素质直线下降。又如有的公立医院财务部门习惯于粗放型核算,只管医院的资金进出,而没有建立各科室的辅助账目,使得分析数据依据基础薄弱。
(二)营运管理水平相对较弱
医院类事业单位看似是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但其市场化程度正在与日俱增。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医院类事业单位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机遇,赢得发展空间。但现实操作中,医院类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在营运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微小。如有的公立医院对存货缺乏管理,往往在药卖完之后,才想起购买,使得医院时而存在买不到药的情况。又如有的公立医院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缺乏意识,疏于对供应链的管理,使得医院原本可以获得的营运资金收益,难以落地。
(三)决策依据提供仍有较大难度
医院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决策的支持力度不足是其财务管理存在的又一大关键问题。财务管理就是利用会计信息,为决策者加工出参考结果,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在医院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往往没有意识到可以借助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做依据,财务部门亦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如有的公立医院在心脏专用设备采购中,对于是否应该采购,以及应通过境内采购还是境外采购等事项找不到数据,不知道如何分析,以帮助决策。
三、医院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升的主要改进措施
(一)不断提升财务核算信息质量
一是建立医院类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制度,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国家要求,加强财务核算制度的建设与宣贯。二是突出提升财务人员素质,通过引进高等院校专业学生、加强内外部专业培训等措施,迅速提升医院类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三是细化财务核算内容,分别科室、部门建立会计有关科目的辅助核算与分级处理,为财务管理建立准确的数据基础。
(二)不断提升营运管理活动水平
一是对医院类事业单位营运管理涉及事项充分分析,如存货、原材料、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科目,都是营运管理的重点科目。二是建立营运管理涉及存货、往来账项有关制度体系,如存货管理制度、采购赊购制度、营运资金管理考核制度等。三是加强营运资金运转绩效评价管理,分析营运资金管理产生的实际效用,发现问题,制定措施,不断改进管理。
关键词: 项目管理; 中医管理理论; 预案管理
Abstract: This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oject management, point out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each project management goal must be found restrict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final factors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called "basis". West Coast Medical Center in the project organization,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y.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pla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项目与项目管理
项目定义:项目是一项为了创造某唯一产品或服务的时限性工作。
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的定义指,一般来说,施工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施工项目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实现按期、优质、安全、低耗的项目管理目标。项目管理的具体特点:
(1)施工项目的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
(2)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
(3)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随不同施工阶段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各阶段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差异很大,因此管理者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优化组合资源才能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效益。
(4)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
(5)施工项目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
二、“中医”管理理论
“中医”项目管理是笔者根据现代项目理论和管理实践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论。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由此可见,中医最精髓的思想是通过整体观,通过探寻病理形成,运用科学方法使人的各项生理机能达到平衡优化,使人保持健康。而中医受到人们诟病的是它的预测手段不够科学,存在着经验管理。如果把人看成一个项目,那么中医的思想就是项目管理的思想,就是通过有效的预测或规划,使项目运行平衡有效,最终保持健康运行,对于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形成机理,消除形成阻碍的原因,最终使运行回复正常。“中医”管理理论在管理指导思想上是整体、平衡、预测、控制、规避。对于中医学科中对预测、控制不够科学的地方,“中医”管理借鉴了西医的方法,在管理方法上运用的是目前普遍使用和认可的系统论方法、目标管理方法、量化管理方法、预案管理方法。
表1
“中医”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终管理目标,实现价值转换。而管理的对象是对最终管理目标产生影响的因素;
管理的积极目的是通过预控达到目标,消极目的是通过对管理中的偏差进行纠偏;而终极目的在于预控达到目标而非纠偏;
当出现目标偏离时,应分析影响目标偏离的因素,而非仅仅关注目标本身;
有效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是管理预控的主要手段。
“中医”管理理论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主要观点:
1)管理的最终目的:对于承包商而言,其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提供规定的产品,即进度和质量。所以承包商的管理目标是利润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对于发包人来说,其最终目的是在在规定的时间获得规定的产品,并且不超出自己的成本目标。因为在这个项目管理的成本也是在其出售产品获得利润的成本。所以发包人的控制目标在于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2)影响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项目组织结构与组织模式;管理工具的合理选择;材料及采购管理; 风险管理;其中风险管理又包含:合同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和。
3)中医管理理论常用的管理方法:预案管理法;目标管理法;
与“中医”管理相比,现代管理理论更倾向于科学管理,将管理目标进行分解。这种管理比较高效,并且受人的影响较小,管理成败的关键更多在于管理目标是否分解的当、管理方法是否运用的当。尽管这种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目标分解的过程也撕裂了其目标间的内在联系,更像西医的“治标”,直接面对的“病”本身,所以并不能说最完美的管理。就像人们常说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性是建立在目标和方法的精准,而艺术则是整体协调、平衡的代名词。只有将两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管理艺术的科学化和管理科学的艺术化。
三、“中医”管理理论所运用的管理方法
1、预案管理
预案管理是在项目管理中每项工作开始前,首先制定详尽、可行的预案,明确达到管理目标所需要实施的手段和过程,使之最终达到管理目标。
预案管理的内容:预案在先、样板开路、结点控制、及时调整、一次成优。
预案管理的重点在于预案和调整,项目管理中每项工作设置预案,符合中医管理理论中的预控思想,在根本上、在源头上做好管理工作,使实现目标的最重要工作。当预案与目标有偏差时,就要进行及时的调整。
2、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四、中医管理理论的工程实践运用
1、运用工程概况:西海岸医疗中心位于奋进路与五台山路交汇处,项目总投资10.8亿元。综合楼地上24层,地下2层,门诊医技楼地上5层,地下1层,建筑总高度99.5m,建筑面积19500m2,是一座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工程于2008年10月20日开工,2010年8月31日竣工。
2、运用具体运用
本工程具有体量大、工期紧、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如何管理成为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基础。根据“中医管理”理论,我方将项目的组织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控制点。最终选择了矩阵式组织结构。见表2。
表2
项目部矛盾处理原则:对于日常管理、生产施工等发挥施工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项目进行竞赛,采取横向部门指令为主的强矩阵组织结构;对于执行职能部门相关规定,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时,则以纵向部门的指令为主,表现为弱矩阵。即职能部门制定统一制度、统一标准,可以要求施工队强制执行,但无权对施工队的日常管理等进行干预。这样既可保证施工任务的连续性,又可保证标准的统一性。
根据工程的实践表明,西海岸医疗中心项目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管理,大大降低了各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提高了效率。施工队为日常项目部,作为公司的一级固定组织而存在,人员比较固定,相互比较了解,相互配合默契。在作为大型项目的基本施工作业单位时,能很好的完成项目的组织目标,作为项目经理的管理难度较小。而对于纵向的职能部门管理,因其在日常企业管理中,同样作为管理者和考评者,与各项目之间的相关责任人也比较熟悉,管理难度也较小,对于标准更容易统一,相互配合难度较小。
根据“中医”管理理论,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组织,组织结构形式选择是否恰当,将对整个项目实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选择组织,就是“中医”理论中的“规划和预防”,解决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王祖和项目质量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物资管理 成本控制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 A
一、物资的管理。
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石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能体现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还是企业赖以生存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表现。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效益,其成本控制则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1.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资是保证工程质量要求的一个基本单元,也是工程质量保障的第一道防线。这就要求采购部门对进入工程实体物资的生产厂家要进行多方的调查、评价、分析比较,然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供货方,作为其合作伙伴。同时在物资进货控制上,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构件等应有出厂合格证和材质报告单,必须经有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检验,检验合格,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或工程要求标准后,方能让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使用。在物资使用中,实施质量监控制度,对供方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强调把质量控制贯穿于供前、供中、供后的全过程。严格执行“谁采购,谁负责”的采购制度,形成有效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确保物资采购供应质量,规避不合格材料进入工地。
2. 对分包方材料质量控制尤其要严格,对构成工程实体的主要材料,由项目部门统一采购管理,分包方没有主材的采购权限,这样做限制分包方为了眼前利益,在工程中使用质次价低的材料,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二、导致物资供应的问题点
1、“关系单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中国人最愿意讲人情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是这样。通过拉关系而被吸收到合格供应商的队伍当中,那么作为“关系单位”本应更好地利用这个特殊的关系做得更好,以此达到快速发展壮大,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大部分的“关系单位”没有长远的发展观念和对下游公司的服务意识,没有把下游公司的供应需求以及对自己要求的改善措施作为一种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机遇。而是得过且过,只想依靠其中的“硬关系”捞上一笔,也就是说,这些关系单位的利益追求只建立在短期的发展之上,而不是着眼于发展成为一个长久的大公司,并且还摆出一副“我行我素,看我多酷”的架势,着实让人感觉很头疼。可是到头来,“关系单位”把自己和采购单位一起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采购单位实际上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损失――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供货质量差带来的修复费用,因物资供应问题持续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导致施工现场人员士气低落、计划调度部门排产困难的种种问题,“关系单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处理好物资供应中“关系单位”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持续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2、采购职责长期不变给物资供应管理和企业发展带来危害
人与人之间接触时间长了,通过个性的不断了解,就会产生感情,这种感情包括:利益型和非利益型。而所有具有买卖关系的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型的感情。一个企业中,如果负责各类物资采购的人员岗位始终不变或者轮换的频次过少,则对物资供应管理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物资采购类别长期不变,那么采购员与供应商之间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建立一种利益型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就对物资供应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时间长了,这些利益型的感情也容易演变成“关系单位”,就会对物资供应质量、交货期等物资管理带来影响,加入到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的行列当中。而定期地(可以是2-3年)轮换采购管理的各自担当的岗位,则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这种利益关系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提高各采购人员的岗位技能,互相学习,对提高企业的物资供应的管理水平有积极的促动作用。
3、采购管理技能低下、考核不严是造成采购问题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企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采购环节频频出错。经过大量的事实证明:采购管理技能低下、考核不严格是造成采购问题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自学能力低下的员工无法获得新的采购管理理论知识,同时企业不对采购员进行采购管理方面的培训,错误地认为凭采购员自己的思维判断、上级的指导,再加上他们在工作中独自摸索,就可以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长期下去,就对自己原来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形成一种习惯,导致采购管理问题的整改显得步履艰难,进展十分缓慢,就更别提什么管理方法创新了。同时,企业的考核力度无法跟上(当然也有“关系单位”的特殊关系在其中作怪),也纵容了采购管理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导致低级的同样的管理问题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出现,物资采购问题总是牵制施工现场,使企业内部环境不能快速应对外部环境,不能满足施工工期的需求。企业的整体战斗力被削弱了,企业还能生存多久?
三、物资的成本控制
1.实行招标采购。
企业或项目部在施工全过程中,施工材料费用约占施工总成本的60%左右,控制住了材料费,就控制了项目总成本的绝大部分。施工单位想要控制施工成本,应高度重视材料管理和使用,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材料损耗。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采用的是材料采购权归属相关业务部门,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使工程在低成本投入下的情况下顺利完工,在工程承包制中,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工程开工前,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反复认真地熟悉和分析工程设计图纸,根据工程核定材料需求数量,提出材料申请计划,申请计划应做到准确。在采购材料前,物资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结合造价信息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物资采购人员所采购的材料价格不能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
(2)实行材料招标采购。材料费是由材料单价(含运杂费,下同)和消耗的材料数量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中材料单价的高低又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成本的高低,是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材料单价是由市场的供需决定的,供给大于需求,材料单价就会下降,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会上升;面对极丰富的物资市场,各种物资良莠不齐。多头采购容易造成质、量、价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工程质量、成本控制得不到保障,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及连锁负面影响。同时在质量同等条件下,小规模的采购不能得到大幅度价格优惠。因此,必须改变以前的购货方式,将企业内的所有工程项目,其主要材料包括辅材全部实行招标采购,选择同样价格但质量好或同样质量而价格低的同品种、同规格的供应商,以降低材料的采购单价。
四、实施全过程控制
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水泥、砂石料、燃油、混凝土方面要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的领取、入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的环节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特别大的工序,最好由项目部直接管理。
(1)要加强物资计划管理。物资计划要及时、准确、全面。一要防止“大计划”或计划不全;二要严防无计划或超计划采购。
(2)加强验收管理。防止进货过程中的缺斤、少尺、短方、丢件等现象。
(3)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要推动材料的合理使用和节约,做好每道工序的材料预算工作。
(4)把好材料质量关。严格控制材料的规格和质量,使其符合使用要求,以避免大材小用、长才短用、优材劣用等不合理的使用现象。
(5)现场供货。供货尽可能直接到施工现场,以减少原材料、半成品等在施工现场内的运输距离和倒运次数,控制操作损耗。
(6)坚持中间分析和核销。在施工过程中,要分阶段(可按分部分项工程为阶段)进行材料使用的分析和核算,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材料超耗。
(7)组织物资回收、修旧利废。对施工用的器具及配件要实行领新交旧制度,防止材料的流失。对周转材料要积极调剂,加快周转,及时维修,提高周转次数。
五 、把控制成本作为开辟第二利润源、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1、计划管理环节
计划管理是物资供应工作的起点,也是材料成本的开始。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三个量的确定。
① 物资需要量。物资需要量是企业各部门在计划期内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而需要的物资数量,是物资计划编制的基础。它是以企业各用料部门计划期内提报的需用计划为基础、平衡现有库存为条件,按每种物资具体规格确定的
② 物资供应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关系到本计划期应该要多少物资才能满足企业正常的施工需求。
③ 物资采购量。物资采购量是在物资需要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的量而确定的。
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施工需要的物资,不是要多少就买多少,而是在先利用现有库存量和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后,不足的部分才向市场购买。换言之,如果企业的库存和内部可利用资源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就不会发生采购。计划环节还把企业修旧利废、回收复用、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等企业内部可供利用资源纳入施工用料安排,减少了新材料的投入,减少了计划期物资采购的数量,也减少了采购费用和仓储费用的发生。加之这些物料在以前期间已经消耗,进入了消耗期的成本,再投入时不重复记入投入期的成本,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2、采购管理环节
采购是企业用资金向市场购买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它涉及物资买价、采购费用等材料成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买价,占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大,能导致采购成本的升降。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降低买价是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降低买价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 通过及时付款获取价格折扣。目前,供应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一些供应商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往往在付款方式上有所优惠以鼓励购买者及时付款。如现金采购,优惠采购金额的5%;1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3%;20天内付款优惠采购金额的1%等。企业如采购资金充裕,采用及时付款的方式,能获取价格折扣,降低材料买价。
② 通过批量采购获取批量价差。企业采购的显著特点就是数大量多,供应商不会忽视这样的大客户,会在价格上有所优惠。如一次购买1000件,单价为10元/件;一次购买2000件,单价为8元/件;一次购买3000件,单价为6元/件等。企业的采购如果在量上能形成规模,则可以获取批量价差,降低物资买价。
③ 分析物资价格变动规律,在价格回落时购买。企业用的许多物资,经过分析,能找出一些价格变化规律,如企业生产需用的一些季节性较强的商品,在销售淡季购买,能节约不少采购资金。
④ 大宗材料和设备,用招标采购或竞争性谈判采购。这两种采购方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价,使企业在采购中处于有利地位。
⑤ 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与之签订长期合同。与诚实信用、信誉度高的供应商长期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质量,还可以得到其付款和价格的优惠。
3、储备管理环节
所谓储备,是企业为避免或减少出现停工待料等事故的发生而储存的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不同形态。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储备一定的物资是必要的,但不可因为其必要而无节制地储备。众所周知,如果储备过多,会增加仓储费用、装卸搬运费及不合理损耗。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储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即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
要做到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现在许多企业推行的零库存管理方法值得借鉴。零库存不是没有库存,而是库存数量近似于“零”。作为一种先进的库存管理理论,它可以解决库存管理中的部分浪费现象,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减少库存占用资金和仓库仓储管理费用,解决库存物的老化、损失、变质等问题。
结语物资管理工作是一件复杂繁琐的管理工作,它里面牵涉到了采购和供应两方面的利益关系,尤其在现在生产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降低材料成本,一方面要保证生产物资的正常供应,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只要我们抓住供应工作的重点环节并把握该环节的要点,就能够在保证施工用料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实现企业控制材料成本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振兴.物资管理中如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J]全国商情.2014
【关键词】工程认证;项目管理;案例讨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1课程概况
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和对学生知识传授的直接性,忽略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差,进入社会适应性不强[4],而工程认证的培养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5],增加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工程认证提出毕业生具有项目管理能力,使得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成为工程认证的重点关注对象。项目管理是一门集工程、管理、技术、经济、法规等众多学科内容为一体,同时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它不仅涉及工程技术、人员管理、成本分析、风险规避等专业的内容,而且与国家政策和法规等密切相关。显然,传统单一的板书或PPT授课方式虽能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架构,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开展面向工程认证的项目管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势在必行。
2工程认证下课程教学目标设定
传统课程目标主要突出对整个课程的九大知识领域中的了解或者掌握情况,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有较完整的认识;掌握项目范围确定、时间排序、成本分析、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协调、风险管控、采购规范等相关内容;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练习,综合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传统目标相比,工程认证背景下,则更加注重对课程支撑点的体现。由工程认证标准可知,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需要体现出该课程所支撑的我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所列的十二项毕业基本要求的一个或多个指标点[6]。结合本专业项目管理所支撑的两个指标点提出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原理,具备人力资源规划、团队组建、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按需求独立或团队完成工作,胜任团队成员角色和责任,充分发挥作用;(2)掌握项目成本经济分析与决策方法。能对项目成本进行估算和控制,结合时间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等相关知识实现项目分析与决策。教学目标设定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将围绕着这两个指标点的实现进行来进行案例设计,要求学生在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这两个目标的达成。
3案例讨论驱动式教学实施过程
为适应工程认证人才培养需要,结合项目管理课程特点,本文提出工程案例讨论驱动式教学设计课程改革。采用“案例选择——团队组建——总结与阐述——组间答辩——评价与反思”的思路进行。具体实施过程如下:3.1案例选择案例选择对目标达成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案例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项目管理课程所要支撑的指标点和所需要达成的目标,选择支撑目标1或目标2的完整工程项目作为案例。3.2团队组建成员的确定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关键。这一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团队组建,确定每组项目经理和成员关系,由项目经理对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在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整个过程中要体现经济决策分析。3.3总结与阐述由项目经理对各成员的意见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团队统一的方案,并上台进行阐述。3.4组间答辩项目经理对本团队方案阐述后,通过其他团队成员提问,由项目经理或团队其他成员进行现场回答,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反应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提高案例讨论教学效果。3.5评价与反思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对成功的团队进行肯定,对出现的不足进行反思。同时,在案例讨论评价过程中将综合考虑教师评价、团队自评和团队互评的评定模式,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客观性。
4优点与效果
案例讨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角色与观念转变,培养学生团队组建和分工合作的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分析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后做出决策方案的知识运用能力。亦能培养学生将掌握的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实用能力。因此,通过案例讨论驱动的课程教学改革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解决问题系统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本科高等教育工程认证专业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经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项目管理课程案例讨论驱动式授课模式验证,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授课方式具如下优越性:(1)学生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2)突出了工程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主体进行了转换;(3)体现了学生的差异性,培养了学生个体分工和团队合作能力;(4)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和知识总结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5)有助于培养学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