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
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
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文言文短小精炼,且朗读起来昂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旦学生养成语感,能够更好的判断文章大意和词语涵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通过大量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再次、把握母语学习的特点。
1、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零起点的,特别是口语能力。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吕叔湘先生在拨乱反正之初就第一个站出来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上,强调实践、积累、感悟、熏陶。吸取母语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母语习得论”。学习母语,有两条渠道:一条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模仿和练习,无师自通地掌握母语,学术界称为“母语习得”;另一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课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母语,称为“母语学得”。学龄前儿童掌握了口语,就是通过习得这个途径。入学后学习母语书面语,走的是学得之路。不能只重学得,忽略习得。
另外、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
关键词:高中语文国学经典传统文化
一、诵读国学经典,体验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
(一)留足诵读时间
给学生留出适当的诵读时间,是提升学生国学兴趣的重要基础。大多数高中生囿于课时安排,无法抽出过多的时间去阅读。鉴于此,教师应当给学生留足诵读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体验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记忆、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高中生系统学习国学知识最关键的一点。在晨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诗经》等。教师也可以利用每周或每月举办的荐读会向学生推荐书目。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诵读,在共同诵读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交流,积极促进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并及时规范学生的诵读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留一部分诵读时间,有了时间的基础,再加上学校的氛围,学生就会逐渐喜欢上国学经典。而国学诵读又能减低学业压力,更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
(二)拓展诵读渠道
为了营造更加轻松活泼的诵读氛围,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诵读渠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诵读机会,如利用课堂或自习时间,选择《三字经》《庄子》《千字文》等可读性较强的经典作品安排学生诵读并交流。无论是晨读时间还是课外时间,这种诵读一定要有规律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制订一份时间表,让学生有计划地诵读。就高中阶段而言,这种诵读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在于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学生应对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提供支持。
二、融入国学经典,优化阅读教学
丰富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将语文学科与国学文化相融合,推动课堂从传统型向现代化和多元化转型,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促进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在学生对高中语文中的国学精粹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去感悟传统文化。
(一)利用媒体激趣
在网络时代,大多数学生把目光放在流行文化上,而缺乏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国学经典让大多数学生有一种畏惧感,尤其是在与文言文的多次“交锋”之后,学生基本丧失了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笔者认为,畏惧心理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节点,倘若不能及时突破,必将影响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以事先利用多媒体展现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该诗的写作背景,并让学生了解蜀道的真实景象。这就为随后的课堂讲解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尤其是针对重点诗句,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学生可以充分结合之前的背景介绍,更为精准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情感。这样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课堂趣味,做到既有趣又有益。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逐渐与教学相结合并被运用到了日常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借助活动提效
在教学中举办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教师应适当举办国学经典阅读和分享活动,并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必要的物质奖励,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举办这样的活动,首先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链接经典拓展
为了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教师很有必要给学生补充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并与课本中的知识相衔接。例如,《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拓展《孟子》中的其他经典篇章,并在讲解中丰富学生对孟子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带动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三、借鉴国学经典,提升习作水平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许多高中生比较惧怕的语文学习内容之一。大多数学生的写作都流于形式,题材陈旧,语言单调,情感空泛,难以表达出内心所想,更有甚者,自己写出的作文自己都不愿意读。在这一问题上,阅读国学经典作品是一个破解之道。国学经典文化底蕴深厚,其谋篇布局和思想精髓可为学生当下的写作提供模板。高中生在国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中,认真记忆名段名句,运用到日常的作文写作中,必能使文章整体出彩,尤其是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精神,更能升华学生作文的深度。笔者认为,即便是阅读国学经典的白话版读物,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所帮助。国学经典作品中,尤其是唐宋时期的一些散文中,其整体的谋篇布局及写作技法都值得学生借鉴和模仿,也能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方面的心理障碍。
(一)通过经典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是理解经典,而对国学经典的深度理解又可促进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消化与吸收。当学生真正从国学经典中汲取了营养,他们就有可能将国学经典中有用的素材内化成自己的作文素材储备,这样就便于在写作时自由使用。但必须注意的是,通过阅读积累国学经典素材,必须以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为前提。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则有可能得不偿失。以李清照的词为例,学生在阅读和积累的时候必须正确区分作者南渡前后两个时期词作情感色彩的变化,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在运用时符合语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对诵读的经典诗句科学分类,如田园类、边塞类、离别类、怀古类等,学生要根据不同的类别反复记忆,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在运用的时候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改革 现状研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现状,重点抓住影响教学成效提升的关键环节进行突破,扎实有效推动教学改革深入进行。部分教师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成效处于低位徘徊,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素质化的要求,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为目标,带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但是部分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三个不到位”现象:一是部分教师课改理念领悟不到位,还是抱着应试教育的陈旧思想,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应对高考这一终结目标,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能力,重成绩不重素质,这样的观点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二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到位,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灌输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将所有应知应会知识点罗列出来,进行传授巩固和记忆,课堂教学舍不得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没有能够创造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思维,导致课堂教学改革停于表面、流于形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三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不到位,有些学生虽然应试状况较好,但是在语文综合素养方面却存在着一些短板,普通话发音、朗读能力、书写方面、理解能力、构思创作能力等等,并没有得到协调发展。
二、切实转变理念,夯实推进措施,有力保障语文教学改革深入进行
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当牢牢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与方向,号准教学改革的脉搏,以扎实有效的措施保障语文教学深入开展。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始终秉承课改理念不动摇。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学习落实作为重中之重,从思想上转变认识,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一要事、第一要责,将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始终沿着这样的方向不动摇,并且要广泛汲取其他老师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坚定不移地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只有坚定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够有效克服片面的应试理念,才能够将教师的精力从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灌注式教学等方面解放出来,为素质化教育的推进拓展空间。二是要始终推进模式优化不放松。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始终紧扣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阵地,坚定地推进教学改革,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变化,坚决摈弃灌输式、单向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对学生进行被动灌输,要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善于质疑,善于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设置一定的学习线索、学习载体,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充分动起来。无论是对于优秀生还是对于学困生而言,都要设置分层的问题作为引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另外,教师还要做到收放自如,在放的环节放得坚决彻底,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收的环节要瞄准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疑难之处进行点拨引导,以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共同完善等等。以这样的有效措施优化课堂模式,使语文课堂成为民主开放的课堂,成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兼顾的课堂,成为素质化的课堂。三是要始终着眼全面发展不偏差。高中语文教学面对高考这一终结目标固然 没错,但是在抓好应试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以能力培养为抓手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效提升。教师要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例如结合普通话发音纠正问题,对学生进行朗读方面的能力训练,既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韵味、读出感情;结合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学习借鉴能力、自主创作能力,将阅读理解和学生作文创作联系起来,建立逐层深入的能力培养体系。教师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总结梳理能力,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学习方面的经验技巧,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借鉴提升,让语文学习更加轻松快乐,这一点也是学生能力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性感悟体验阅读整体主导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中曾这样描述语文这一学科的地位,“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高中语文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变化,过去我们一直在探讨,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也有人说:语文课也就是,阅读课文,对准字音,理解字词,缕清文章结构,总结中心思想等等固定的模式。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一段时间里,一直被这种枯燥乏味的固定模式和应试的答题技巧讲解所霸占着,语文的人文艺术性和课堂的活力被彻底压制着。真正的语文课堂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过一种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扎实的语文素养,提高包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
但是从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状况来看,还是不容乐观的,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即便是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但是一些老师在备课上还是主要围绕着考点来的,重点还是集中在知识点的梳理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体验被严重的扼杀,迸射活力激情的语文课堂被枯燥乏味的固定模式和应试的答题技巧讲解所压制着。
那么,如何才能是高中语文课堂散发出文学性和人文性的艺术魅力呢?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人为本,面对所有的学生而进行人性化教学,我们知道,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较之以中小学语文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同时较之以中小学的它也是更具难度的,所以一些老师都选择避重就轻,采取重点讲授让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的方法,只注重分数的提高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教学中,首先做到的一点就是: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有的教师总有这样的误解,在高中的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这不是耽误时间吗?实则恰恰相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并不是机械地把书本上的文字语言转化成用嘴表达的语言,而是通过感悟体验,用自己的话来感悟理解,有时候还要有读者和作者的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达到一种默契的情感共振,所有这些,都是教师用语言传授所代替不了的。
学生阅读是情感体验和感悟认识的过程,教师最好不要对文本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这样也势必会对学生的整体感悟有影响。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和认知水平,考虑到情感体验的不同,只做情景的烘托和适时的引导即可,仅仅给那些体悟不深刻的做点拨,让他们最终能豁然开朗。最终还是让学生自己亲身去感悟、体验。
二、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新课程改革倡导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意在重新唤醒学生主动自觉自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语文这一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他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每课知识点的累加,而是循序渐进对文本阅读、理解、感悟、欣赏和体验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盲目地文本中的知识点剥离出来,强塞加给学生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过程,同时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根本没有体现,只有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对文本进行从整体山共进行把握和分析,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文章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情感表达。
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而非主体教材绝不是不可动摇的圣旨,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二者是一个有机互动整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让他们豁然开朗;当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懂得点拨,让他们重回理性的思考;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也能把腐朽变神奇,把复杂变简单,让学生能够亲近,而不却步;当学生有求职拓展欲望时,教师要敢于以自己独特见解去填补审视,等等,教师课堂的地位不可或缺,但千万记住是主导而非主体。
此外,教师还要敢于从教材中脱离出来,也就是不要固守着教材不放,要敢于跳出语文教语文,从课堂走到课外,不断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走向多彩的生活。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都不是特别重视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只是按照教材来教学,甚至有些教师就不讲综合性学习部分。我们这些错误的观点就会导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性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把语文停留在口头上和教科书。
这种封闭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得不到体现,学生只是一部知识接收机器。丧失了语文的功能和趣味。“让学生学会快乐的学习”的呼声越来越大,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关键词 创造性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Creative Teaching
LIAO Xiaoli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creative teaching is the needs of reality and the call of society,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a brief statement in the meaning 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Analysis teaching problems exist in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creative teaching, which gived some solving strategies, and point out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language creative teaching l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reative teaching;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同志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对怎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创造性地学”的教育观。因此研究和倡导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创造性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是培养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教师屈从高考,片面强调升学率和外部评价,培养的学生头脑死板,高分低能,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如何摆脱现状,走出困境,时代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开辟创新之路,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才能的人。
1 创造性教学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创造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何谓创造性教学?较为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观点:(1)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2)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3)创造性教学是适应未来的教学;(4)创造性教学是适应人类创造本性的教学。①我们认为创造性教学应该是教师采用一定教学方法,借助教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地传授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创造技能,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教育活动。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②
创造性教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1)问题性。创造性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2)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动反映的不足。探究意味着独辟蹊径,也意味着尝试错误、克服困难,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2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创造性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的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一方面影响到输入大学人才的整体人文素质,另一方面,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高中语文教学的好坏成为了学生语文能力是否有一个质的飞跃的关键点。目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没有意识到学生在这个阶段发展的重要性,更忽视了创新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呼唤,显示出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2.1 高中语文教学观念落后
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认为,语文的教学说到底就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本身就枯燥乏味,根本无创造性可言。何况在我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知识教育是首要的,若是重视创造性教学就会弱化学生知识的学习,在高考面前会吃亏。学校教师为了替学校吸引好的生源,片面追求升学率,十分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学方法,把学生能取得高分视为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然不顾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死板
时至今日,那种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没有退出教学舞台。在很多高中学校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老师在讲台上十分卖力地讲,而学生形同木偶,只是机械地做笔记,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根本就没有消化。教学方法常常是一生平,二背景,三层次,四思想,五特色五个方面。③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套路毫无兴趣。
2.3 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师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教材,深得其中的要旨,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受教材的限制,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学生的发展。
2.4 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认可
随着现代学校管理模式越来越强调趋向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迫使教师们将目光锁定于关注外在的评价和业绩,他们普遍喜欢听话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那些不循规蹈矩、思想活跃的学生则视为“不听话的” 、“骄傲的”学生,对于不盲从、好争辩的学生则被斥责为“不尊敬老师”的学生。总之,无视一切别出心裁的、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一心要求他们向高分看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往往被扼杀在摇篮中。
3 解决高中语文教师创造性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相关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意涂鸦式”教学以及“揠苗助长式”教学已经明显的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这样的教学无视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途索然无味。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借鉴和运用各种新方法、新技术来优化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3.1 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创新
树立新的创造性教学观是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创造性教学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才,就是要发展学生气质、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心灵世界的独特性。美国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每个人的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出现的早晚各不相同,并且创造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一定是优秀的,甚至有些学生的某些学习行为与老师的要求不符,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多下功夫,正确地加以引导,给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3.2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师就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要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有创新的冲动,教师应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这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创造性教学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另外,了解新的科技发展动态也是必须的,能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创新能力的认知,有助于即使发现和引导创新能力的发展。总之,我们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在书本上,还要面向社会,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3.3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教学的启发式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一大法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还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享受到拥有知识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高中语文教学要适当地运用网络技术,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多维化,丰富教学表现力。高中语文教学信息量大,内容枯燥,多媒体有助于信息加工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快捷地接收知识。
3.4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要做到创造性教学,还需要科学的评价方法。逐渐抛弃“分数至上”的做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高中学生的表现力很强,他们总希望在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表现自己的知识技能,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多方面作出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异想天开要加以理解,对学生的点点滴滴创新都要加以重视和肯定。总之,外在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5 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创新
教师创造性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学生,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比较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而且要勇于探索,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使教学艺术不断个性化。另外,创造型教师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复杂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改进我们的教学,才算不辱于教书育人的使命。
积极大胆进行教学创新,是我们语文教学摆脱传统窠臼,走出瓶颈的必由之路。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中语文创造性教学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超前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从根本上革除片面的“应试教育”,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高中语文创造性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应试教育”不可能带领我们走向教育强国,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我国的教育工作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坚持这个根本方针不动摇,它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我国的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就是缺乏创造能力,我们要致力突破这个瓶颈,改革传统教学,倡导创造性教学,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注释
① 靳玉乐,李森,沈小碚,刘清华.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重庆出版社,2001:342.
② 康菁发.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051.
一、 重难点
语文提问需要找准语文学习的核心和目标,在课堂设计以及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这样的语文提问才能有的放矢,更有效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以此提升语文学习的质量。
文章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课文的节点,一般会在文中隐藏,也牵连到重点的词句。只有学习好知识,学生才会有豁然开朗的心境。在难度比较高的课文中,节点都会比较明显,也非常浅显易懂,篇幅比较小的诗词也是一样。在难度比较大的语文段落中,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启迪和开发思维。教师抓住教学重点为学生设计问题时,需要有全局性的思考,以这个重点揭示出文章的中心,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从重点入手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 到开发,并且探求其 中的乐趣。例如,在学煜《虞美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字――愁,然后从诗词的内容到写法进行剖析。在这个节点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抓住诗人的基本情感走势,然后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背景,体会诗中的亡国之恨和思家之苦。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文中出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学生在联想到以前学会的借景抒情以及直抒胸臆两种写作方法时,进行对比,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目:“你怎样看待作者的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二、 细节
细节学习遍布语文课程的每一个角落,这也就像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师,只要能够找出,就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提问,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郑板桥的诗中曾经有一句叫做“一枝一叶总关情”,龚自珍也有“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叹,教师需要增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感悟以及品味能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语文课本当中有很多经典的著作和人物形象,人的细微小动作或者是语言都能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忽视细节,要从小看大,从轻看重,以此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学习《项脊轩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作者回忆自己的母亲、祖母和妻子,只是选择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思考在这段文字中,有哪些细节性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对于整个文章有怎样的作用?”有学生注意到了作者的祖母在离开书斋时的动作――“一手阖门”。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这样的细节是祖母害怕打扰作者读书,体现了对作者的一种关心。“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呼?”这样的话语则表现了祖母对于作者考取功名的希望,也极大地突出了亲情这个主题。文章在细节上,有层层递进的描写,让学生的情感也有递进的表现,学生的内心也会受到感染,这样的细节描写能够为提问提供材料。
三、 延伸知识点
学生可以将自己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勾连,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有其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的内容,让知识之间纵横交错,一个知识点可以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沉郁顿挫的风格是非常明显的,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诗文进行反复的朗读,了解诗人的情感。问题也层层递进,如:“读过这首诗以后,你认为作品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人在这些景物中蕴含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复杂的情感?”
四、 矛盾点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效果 思考
现在,具有较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纷纷要求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子只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当老师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反思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当然,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坐等,有责任思考在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我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集体教研
教师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应悟有己见,教有己识。这需要全方位地锻造自我。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求新。教师个性特长得以发挥,自然形成教研组整体教研优势。奖优促后,适当的压力可以化作改进提高的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扎实做好教研工作,形成团队合力。
1.加强有意识的自我阅读,不断学习求新。读书学习是语文老师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手段。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与选修教材涉及相关文学、文化、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几乎与语文构成联系的领域都有涵盖。只懂得语文教材,甚至只精通选修教材对新课程语文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开阔阅读视野、学习领域。诸如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选修教材领域、相关史哲学科内容,甚至理科科技类等著作,都应当有所涉猎,尽可能在学科“业专”的基础上做到广博。
2.扎实推进实践教研,营造研究氛围。教学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做到“有效教研,促进教学”。采取集体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既利用集体智慧,又发挥个人特长。首先,开展组内常规教研课活动,每个学段内每个学年组开展一次集体教研课活动,由设计、讲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等五个环节组成,年级组内选择内容,教研组研讨,最后教师撰写教研文章,组长进行总结。其次,切实做好学校承担的国家、省市级语文学科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参与专题研讨和教研论文评审、教学竞赛等活动,并做好研究的阶段总结和课题结题工作。
二、教学中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渗透强度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发现自己正处在被人进行严肃教育之中时,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宜以渗透、熏陶、渲染为手段,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德育任务。保持学生愉悦的心境,可以极大地增强德育效果。语文课堂教学有许多寻常环节,学生往往处于无意注意之中,如果教师能捕捉机会,巧妙地“借机”发挥,就可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层次。
三、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要让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得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信心,而且大大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四、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思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中追求效益,从指导中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中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地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项: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异步教学;教学建议
一、注重教学引导的多元化
近几年,尽管异步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教师仍凌驾于学生及课堂之上,尤其是高三时期,为了应对高考,不少教师形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于课本教材只是粗略处理,并未真正对学生进行熏陶以及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高三复习时,学生并没有充足阅读空间与时间,老师追求命题把握,单一地教授解题技巧,展开严格化机械练习。然而,在语文新课改下,提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使语文教学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是课堂主体,教学重点应是充分发掘学生放潜能,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在异步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成不变,固守单一化、僵化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粗读课文,同时并让几位学生来复述故事梗概,以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双双殉情中可看出两人各有何性格;文章主旨是什么?等。在教学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进行分角色扮演,以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特点,人物情感。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若想构建有效语文课堂,那么则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面。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指导、调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异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化教法,使其多元化。如讨论式教学、问答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在实际异步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简单地设置这些教学方式,而应将课堂教学向生活进行延伸与拓展,如语言迁移、情景迁移、情感教学、激趣教学、实地考察与感知等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个性,同时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使学生更愿意进行语文学习,进而提升整体素质。例如:教学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对当地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实践体验,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又如学习《雷雨》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小话剧表演,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与作业设置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基础,也是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课标下,提倡多元化学习方法,这也应是异步教学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生而言,其生活阅历、经验、视野等方还略显不足。而通过查阅资料,共同收集信息,互相讨论,才可碰撞思维火花。因此,在异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而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性,使其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知。同时还应突出语文实践性,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其次,在异步教学中,不管是教师引导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非常重视作业设置与检查。作业是课堂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巩固,可以检验学习成果与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有效作业具有如下特征:围绕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精到典型、题型有趣、多样化,可独立完成等。在异步教学中,是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的,这要求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科学设置作业,注意分层化作业,注意作业的与时俱进,展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试卷形式的作业,而应添设更多的开放性作业,比如日记、随笔等,让学生持之以恒,则能积累语言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彰显个性。
四、注重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导向、考核、信息反馈功能。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把握评价方向,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表现,从而提高其学习信心。在异步教学课堂上中,教师要改进评价策略,由三维目标来全面评价学生。譬如,评价时,教师可从学生不同方面的表现展开综合评价,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技能与方法、学习动力与成绩、内容掌握、学习拓展、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同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采用积极评价以及正面评价,主要以激励方式进行,以唤起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习动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全面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应延伸至课外,将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有机结合,特别是那些学生能力良莠不齐的班级。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展开分层评价,按照不同层次来制定出不一样的评价细则与评价标准。例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时,当进行语段语段鉴赏时,教师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赏析意境、分析写法以及内容把握方面,当然,教学评价也需划分为三种掌握程度,以增强
一、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缘由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运用“空白艺术”的认识不够全面,总是认为全盘给予才是最为稳妥的,不愿意在教学中进行“留白”的尝试。其实,在教学中发挥“空白艺术”的作用,是一项教学艺术,是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优化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要求。
1.运用“空白艺术”是语文学科自身的需求。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了实现在一定的篇幅里面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思想主题,需要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科学安排,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是对主要情节进行提炼与浓缩,将相对次要的情节进行空白处置,另一方面是将一些重要情节进行空白处置,让读者自行意会与揣摩,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哪一种空白处理手法,都为读者开辟了广阔的想象与发挥空间,这样的结构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空白艺术”的运用成效,更加深刻、全面地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造,完成教学目标。
2.运用“空白艺术”是教学过程优化的需求。“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过程中,“思”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思考,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给予”,还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创设空白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学习活动。教师如果过多地运用给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属于奠定的灌输模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素质化程度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在教学中设置空白环节,是教学过程从单向灌输模式走向探究自主模式的重要途径。
3.运用“空白艺术”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精神应当从青少年时期抓起。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有效定位,其中创新精神是重要的方面,语文课堂应当全面有效地体现和落实这一目标,为学生创造积极拓展思维的机会与平台,如果所有的环节与内容都是教师直接叙述讲清楚,必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惰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着力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途径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教学空白,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与设计流程,不拘一格、灵活运用,主要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空白、教学流程空白以及教学延伸空白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搭建积极思维、深入思维的有效平台。一是利用教材内容空白启迪学生思维。教材中许多地方在内容安排与文字处理方面很有特色,创造了欲说还休的意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为文章补充完整的结局,这一环节可以为教师有效运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内容上的空白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寓意,有效深化教学成效。二是设置教学过程空白引导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把所有的内容都采取直接给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较低,思维活跃性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一些空白环节,摒弃教师给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发掘文章延伸空白拓展想象空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文章的拓展环节设置教学空白,以此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效果。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置一段空白:“如果诗人真的获得了三天的光明,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还有三天的光明,你会怎样做?”通过这样的教学空白,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们通过深入分析对比,对主题理解更为透彻,提高了学习成效。
三、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成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探究能力,是深化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一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空白艺术”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与发掘者。二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运用“空白艺术”,能够为学生拓展思维提供契机,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深入,长此以往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空白教学的氛围中,积极开动脑筋,与同学进行合作研究,对于拓展思维宽广度以及提高创新意识、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字词释义 难点 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36-01
1. 高中语文字词释义教学的难点
1.1 字词成语的内容很多,本身没有太多的确定性
从总体上讲,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包含的方面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要掌握高中六册语文课本上的生字词,同时还要分门别类地总结并掌握与课本相关的词语、成语,学会准确地认识字词,音调、字形都要求准确无误地读写;在文言文中除了掌握课本上的实词和虚词,还要在字词释义的教学中学会拓展,总结相关的实词和虚词。由于高中的语文在这方面的考察上没有确定的考试内容,这就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种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考试的盲目性,使得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击破。这是高中语文字词释义教学的最大的难点所在。
1.2词语的多重意义往往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力
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词语的多重意义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尤其是在文言文中,有关虚词的认识和解释是一个难点。例如“以”字的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等,在这几句话中,以的解释有着很大的不同。类似的还有,之、而、于等等。很多的学生在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学习中,不能够把这些字词的意思完整地理解和归纳下来,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往往会把这些意思理解偏,很难做到准确地理解。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是另一大难题。
1.3 字词释义学习的重心认识
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对这些知识重心的认识上的偏颇,高考语文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语文课外的知识,对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直接考察的很少。但是又因为教学大纲要求对于语文课本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习和考试两方面的冲突,给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教学造成了困扰。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和浅显,但是要想取得考试上的成功,就需要旁征博引,努力地学习语文课本之外的字词释义的相关内容。因此要想取得高中语文教学的成功就需要实现字词释义学习重心的稳固,权衡各种因素,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略。
2. 如何取得高中语文字词释义教学的突破
2.1师生应在平时的阅读和训练中积累并理解词义
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语文的平时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总结和归纳,将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一一总结下来,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强学习的效果。就拿高中成语的学习来说,容易出现的积累问题是:谦敬错位、褒贬误用、对象不当等,例如,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心劳日拙:做坏事的人费尽心机,即越来越无法得逞,处境一天不如一天,含贬义;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不能用在青年小伙子身上;形容创业的艰苦。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得出来,很多的成语释义需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临阵磨枪。
2.2联系特殊的语境来辨别词语的意义
文言文的虚词尤其需要的是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释义,拿“之”来说,它的意义有很多,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自然之子;表示修饰,莫逆之交、不速之客;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虚用,久而久之;动词,往,到,吾欲之南海;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果单单是给出某字的意思,就很容易地把意思理解偏,只有结合相关的语境才能够充分地理解这些字义。这种学习的方法也正好给字词释义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尤其是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先大致地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推断出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2.3重视对于课本内容的回顾和把握
从整体上说高中的语文学习是比较注重能力的训练和挖掘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于课本的知识,很难将语文学习好;但是如果完完全全地忽视了语文课本的学习,这种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要先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重要的字词掌握好,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扩充和总结,力求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的语文素质提高,这样对于解决字词释义的问题就显得很简单。在这里所说的语文素质,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文感悟能力、灵感等等,能够在不自觉中将语文的字词释义问题解决好,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不断地取得考试的成功。所以要想不断地实现语文字词释义学习的提高,就要求能够将课本和课外这两方面权衡起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反思 切入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与实施,将备受关注的语文教学带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反思教学的得失,成为时下新课程的探讨热点。然而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备课教案的最后一个栏目——教学反思(或称教学后记),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自觉地认真地将它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这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我们在此栏目应留下些什么呢?笔者以为,结合教学实际,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以“三维目标”“学生本体”“教师主导”为基本切入点,选择性地进行有效反思,不失为反思策略。
一、反思三维目标落实的情况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性质不同,三维目标的具体呈现与落实举措就有差异。语文学科的每一堂课几乎都可以让三维目标得到或显或隐的呈现,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课堂的使命在于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在于传生以道。因而,离开或忽略语文的工具性本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抛却或无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则会将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教学中容易出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彼此排斥或厚此薄彼的情况。我们不能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政治课、历史课、美学课,也不能将语文课上成识字造句的文字游戏课、文章解剖课。课程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意识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否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努力实践三维目标,总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达成程度,反思实践三维目标的策略及其过程恰当与否和改进意见。
由于高中生的语文工具性方面的知识技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经验,随着他们身心的发展需要,学生会更爱上语文课。语文课堂中蕴含着特别的文化存在、文化滋生、扩展的因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用个性化的感受、思维或对话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寻找到自己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价值世界,成为有体验的人,有感悟的人。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加强人文性方面的实践是备受欢迎的。然而,虽然学生学习体验的特殊性让语文学科充满魅力,也使学生本体的体验不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转移。不同特质的学生主体,必会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阐释文本,内化生成富于个体特色的人文品质,导致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收益没有标准答案可查。所以,课后的反思点如能对人文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将能更有效地实践促进学生主体人文性的发展。
当然,课后反思关注三维目标的点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只关某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教学目标意识,注意重点与难点的确定,要注意随机应变,文体不同反思的关注点应有所不同,单元不同反思的关注点也不同。文学类作品更重情思体验,与实用型文体更重理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以人为本强化三维目标的实现生成和整合,我们以此作为反思的核心是必要的。
二、反思学生主体发展的程度
因材施教的理念古已有之,近几十年教育界也高奏学生主体之歌,然而学生主体得到实践和发展仍是课改中心和批判原点,课堂上的学生显然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个性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教育活动成为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以学促习”,从而促进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教学知识的传授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知识能不能直观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应以学生灵性发展为检验依据。教师的反思,必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发展的实践。
当然,学生课堂的发展依然有据,反思要将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与三维目标的实战联系起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要在听说读写之内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其外的花样翻新。将听说读写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检验的出发点是有指导性意义的。有的课堂,学生热热闹闹,貌似动了起来,所谓的个性张扬,却失去了主要目标。花里胡哨的合作探究,形式倒也扎眼,却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不能实践训练技能,不能增进学生的体验,更不用说提高创新能力。这就更要求教师对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主体实践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在学生的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下狠功夫,教给学生怀疑的精神,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能力,更利于实现新课程强调的内化、整合和生成功能。因而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知识,教会学生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出发作探究文章。课堂应当尽力以教学重点难点为圆心,以学生的质疑解难为半径开展教学活动。课后甚至课堂中,就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深入性及独到性、提出问题的有效度及视角度、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及透彻性、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等能力进行广泛深入的反思,对教师提供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性与自由性、愉悦性与民主性等进行反思,把发展学生主体的言语力和思辩力相结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突击方向。
三、反思教师主导践行的程度
高中语文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小大人”,摒弃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观念,才能赢得学生。不能赢得学生的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语文课堂建设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人”的关系。构建人道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宽松、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是语文追求的必要的特定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参与者、交流者、合作者、促进者角色。反思的任务,理应涉及到教师自我角色的认知与评定,调改及提高。
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并非意欲弱化教师的功能,而是更加理性地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教师只有真正深入解读文本,把握好教学三维目标,努力创设好教学情境,充分践行教师的主导性,才能让学生主体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才能保证课堂的优质高效。教师精益求精地备课,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参与,提问,解疑,启发,诱导,促进,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课前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必要的。如今网络时代多媒体得以充分利用,课件满网随君下载,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充分理解课件的创作意图,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更没有进行充分整合,于课堂之上“照本宣科”,无异于鹦鹉学舌,影响学生思维发展。试问,现代化教学于语文学科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岂能做一个不作为的懒惰者失却了教师的主导性?那种以为既然新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学就以生成来决定课堂也是极其错误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教就是最好的教。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学习道家大搞无为而治,全部让学生自治的“放羊式”行为是荒谬的,结果必然误人子弟。
一、有效性教学的教学理念
有效性教学中的“有效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它的具体要求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提高;而有效性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师为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系列行为和策略。就整个有效性教学而言,可以这样理解,即凡是能够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率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性教学。
就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树立教学平等的教育理念。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和学生放置到同一高度上去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二是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效性教学并不仅仅是指学生文化课知识成绩的提高,而且还要全面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共同进步,不但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
同时,有效性教学理念具体贯彻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突出“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教学效益。这里的教学效益强调时间与效率观念,但并不仅仅是指“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以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二是关注合理量化。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有效性教学的评价而言的。有效性教学的评价一方面不能简单地以数据进行量化,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放任,没有评价依据。而是应该全面权衡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进行评定。三是关注教学反思。有效性教学不是一个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而是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一个长期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回顾,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有效性教学的成果。
二、如何开展有效性教学
1.教师的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主导作用,既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也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指挥者。因此,想要开展有效性教学必须抓好教学这一重要环节,突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具体到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而言,可以从备课和课堂活动两个方面具体开展有效性教学。
(1)有效备课。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备课环节的有效性:一是严格遵循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理清教学目的,明确课文编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后续教学工作。二是吃透教材内容。这里提到的吃透教材内容,并不仅仅指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课文知识的熟练掌握,而是还强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班级学生情况的语文学习之路,因势利导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三是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备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次提前演练。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开展情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生情况等内容,选取一条最适宜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2)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近几年新兴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以近似真实的情境模拟再现教学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二是建立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理论研究表明,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地去建立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2.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教学水平怎么样,都要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判。教学过程中“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呢?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文学诗词;鉴赏
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进,大学语文课程也在不断的改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教会学生相关知识和培养学生品格情操并重的课程。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进行文学诗词作品的鉴赏,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健全的人格和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者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高效文学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文学诗词鉴赏课的特点和意义
现阶段,国家和教育界的专家和领导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教育。为培养学生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和情感,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该重视其人文主义教育。高校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情感和个性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人格和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文学诗词作品是几千年来文人先贤创造所创造的,传达出的是丰富的情感和体验。高校教师应该重视文学作品鉴赏课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引导。比如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感受作者的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建立坚强的品质和个性是非常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师应该注意对文学作品的合理运用,重视合理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审美和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文学作品鉴赏课是非常有意义的,值得学生和教师的重点关注。
二、文学诗词鉴赏课学习的重点
为了提高文学诗词鉴赏课的学习效率,研究者通过进行相关资料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的教学思考,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高校语文教学的更好发展。
1.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语文教学是不同于高中应试的语文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文学知识,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少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综合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合理的课堂设计。教师应该转变其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文学诗词鉴赏的教授与学习。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和人文情境。诗词作品中,有些是隐含的历史文化,有些传达的山河之美,有些则表现的是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对教学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为目的,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开发与利用文学诗词作品中的美学资源,以增加学生的文学感受与底蕴为目的,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课的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鼓励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加将课程学习与社会适应结合起来,更好的感受和认识世界,以此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提高其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2.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进行文学诗词鉴赏课教学时,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课教学与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经历和感受能力不同,其阅读的能力和获得的感受也不同。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鉴赏课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该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思考与表达,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进行鼓励,不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武断的评价,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好的接受和感受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水平。
3.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课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提高其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教师还应该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普遍运用在我国的教学工作中。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的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感受。诗词文学作品中,往往传达的是美好的事物与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文学之美,从而培养其内在的人格和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诗词鉴赏课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合理安排教学环境,设计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好的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与感受。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和表达,结合人物的经历讨论其自身的感受,更好的学习作者表达的感情。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和音乐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学习环境中,增强自身的感受,更好的感受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感情,进行自我心理建设,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文字之美,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重视文学诗词鉴赏课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人格素质,形成健全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