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科研团队培养范文

高校科研团队培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校科研团队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科研团队培养

篇1

关键词:科研团队;科研创新;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06-0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知识创新的任务,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任务越来越多地交由高等学校来承担,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研究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学位条例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在创新方面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探析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各类模式、方法、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并且能够产出创新成果的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的文化之魂,是解决“为什么做”这个问题的来源,是奉献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综合分析评价能力,等等。研究生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善于发现问题和追求真理精神的研究生,能够运用已有理论和研究方法去探索、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历史或现实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培养效果不显著、成果不明显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创新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还是以简单的完成学位论文和帮助导师完成基础性的科研工作为主。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在某些原则上达不成共识,建立不了共同目标,甚至在导师中也存在简单的目标,即让学生按期毕业。在从事的科研活动中,部分导师把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和私有财产,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劳动,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研究生大量精力外移

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研究生把精力大量放在单位实习上,一般在结束研究生课程后,会进入相关企业职能部门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等,使研究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可以说,这是当前研究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

3. 创新方法和能力缺乏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研究生教育基本可以归纳为两年制和三年制两种模式。科研时间短,科研任务重,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设计或迫于学校规定在研究生期间必须在公开杂志上的压力而抄袭他人著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反映创新困难,无法突破已形成的理论。同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不注重对论文数据的收集和归纳,已有的科研成果无法传递和累计下来,很多研究生甚至对创新方法和能力缺乏合理定位。

4. 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以单干为主

研究生在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中,以单干为主,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又造成了资源的重复购置和资源利用的浪费等,无法达成最大效益的资源共享,从而导致了在学术观点上的制约性和闭塞性。同时,个人从事的科研活动无法接触学科前沿,产生大的创新成果。

5. 有违反科研学术道德行为

当前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捏造、篡改科研成果、实验数据和引用资料;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提供答辩的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文章上,将他人的成果、观点和思想据为己有的现象。这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研究生不动脑、不思考、不求解的思想。

二、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型的提出

科研团队的概念由团队衍生而来,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定义为“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而对于科研活动来说,采取团队合作研发的模式正是科技人才主动应对知识经济时展需要,改变传统专业、学科研究体系的组织模式的一种制度变革和创新,其作用在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共享,提高对知识的储存、传播、应用的效率,增强对知识的整体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团队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划分,按照高校科研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不同分为学术团队与项目团队;按照团队成员工作地理位置远近与采用的联系方式不同分为集中式科研团队与分布式科研团队;按照团队成员不同组成分为师生团队、教师团队;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结构、所属学科与擅长的科研领域,划分为学科团队、跨学科团队。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科研团队,是这样一些群体组织:他们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领导,以重点实验室或者工程中心为依托,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为内容,拥有合理结构的学术梯队,人数不多的骨干人员且技能互补,分工合作、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互相承担责任,具有整体互动功能的系统组织,同时,研究生又是团队的重要成员。

将高校科研团队的载体模式融入到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成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新的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突破了单独的导师指导的制度,形成了在导师负责制下的集体指导与不同研究方向导师间的交叉指导;把握了学科前沿方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研究生进入科研团队,既培养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沟通协作精神,等等。

三、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 团队目标能够明确创新愿景,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科研团队一般具有共同的科研目的和愿景,追求科研成果的持续产生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使科研团队持续发展。因此,团队目标和共同的愿景,能对研究生产生持续的高端的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而一个不追求成果和提高的团队,就不会进步,最终将导致所有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停滞不前,科研成果无法产生,对一个团队和团队个人都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说,团队目标对于明确创新愿景,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团队文化能够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养

团队内倡导的“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能够不断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能够在团队内形成学术争论和学术批评的浓厚氛围,使每个成员有平等的学术地位,有可以自由发表的学术观点,有受到尊重的学术成就,使每个成员相互学习和协作,敢于突破和尝试,勇于挑战和超越。团队内创新理念、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不断影响着孜孜不倦的学习氛围和争创一流的学术氛围的形成。不断鞭策和鼓励研究生开拓创新,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可以说,科研团队创新素养的文化氛围成为推动研究生开拓创新的源源动力。研究生创新素养传承的文化氛围是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动力。导师和高年级学生追求创新精神的态度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传承,对于提高低年级学生追求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代代传承的创新精神能激励后来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团队结构能够保证团队稳定,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条件

学科负责人或首席教授能准确把握学术研究方向,让团队接触到高端前沿的课题。学科带头人或首席教授,在学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团队负责人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帮助研究生较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参与研究学科前沿课题,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科研创新条件。科研团队内多位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可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拓宽研究思路。高校科研团队能够把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协作,为实现共同学术研究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一个集合体。团队里其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能融合不同学科领域或至少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高校科研团队具有为数不多的核心骨干成员,这个核心骨干成员一般为学科团队中的几位教师,核心成员组相对于其他团队成员,特别是针对项目的研发是比较稳定、不易变动的。因此,对研究生的持续培养,以及对已有科研成果和共有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率。

4. 团队资源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保证沟通协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研究团队内各位导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可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资金充裕的高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学校建设,存在资源浪费、重复购置等现象;而资金短缺的高校则存在设备资源紧张的情况。如何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已经成为困扰和阻碍高校建设的一个难题。组建科研团队后,能够同时提高高校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采购以及资源闲置;并且使得科研经费更为集中,加快团队的科研平台建设。沟通协作机制既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研究生处于充满竞争、相互学习的管理机制下。团队群内的研究生相互间的学习和竞争,能促进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提高。同时,研究生进入科研团队,既培养了科学研究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也为优秀的领军式的人物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5. 科研项目能够培养创新能力,保证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校科研团队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团队运作,其主要绩效就是产出科研成果,保证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中,能够不断启发研究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运用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综合分析评价能力等。通过整个过程的交叉融合,从而不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保证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在科研项目共享的过程中,又能很好地实现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保证科研绩效产出的最大化。

6. 保障激励机制促进科研创新,有效推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团队具有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激发其对科研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反复实践的热情。通过对科研团队中研究生进行制度化的考核方式,量化研究生综合考评制度,通过整体考核和个人考评,同步推进研究生培养目标。在科研团队间及团队内部成员间同步加强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优秀硕士生提前攻博或硕博连读,奖励杰出优秀科研成果的科研团队和个人。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通过学院、专业(学位点)、方向三级管理体制,以科研团队模式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交流,以及不同研究方向间的相互衔接和写作,并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以至最终的归档进行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伍百潮,包健.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促进学科持续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篇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知识创新的任务,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任务越来越多地交由高等学校来承担,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研究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学位条例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在创新方面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研究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各类模式、方法、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是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且能够产出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的文化之魂,是解决“为什么做”这个问题的来源,是奉献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综合分析评价能力,等等。研究生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善于发现新问题和追求真理的研究生,能够运用已有理论和研究方法去探索、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历史或现实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培养效果不显著、成果不明显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还是以完成简单的学位论文和帮助导师完成基础性科研工作为主。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在某些原则上达不成共识,建立不了共同目标,甚至在导师中也存在简单的目标,即让学生按期毕业。在从事的科研活动中,部分导师把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和私有财产,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劳动,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研究生大量精力外移

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研究生把精力大量放在单位实习上。一般在结束研究生课程后,研究生会进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等,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可以说,这是当前研究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

3. 创新方法和能力缺乏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研究生教育基本可以归纳为两年制和三年制两种模式。科研时间短,科研任务重,有的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设计而抄袭他人作品,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反映创新困难,无法突破已形成的理论。同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不注重对论文数据的收集和归纳,已有的科研成果无法传递和累积下来,很多研究生甚至对创新方法和能力缺乏合理定位。

4. 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以单干为主

研究生在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中,以单干为主,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造成了资源的重复购置和资源利用的浪费等,难以达成最大效益的资源共享,导致在学术观点上的制约性和闭塞性。同时,个人从事的科研活动难以接触学科前沿,难以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

5. 有违反科研学术道德行为

当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时存在捏造或篡改科研成果、实验数据和引用资料的现象,还存在将他人的成果、观点和思想据为己有的现象。这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助长少数研究生不动脑、不思考、不求解的思想。

二、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型的提出

科研团队的概念由团队衍生而来,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定义为“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而对于科研活动来说,采取团队合作研发的模式正是科技人才主动应对知识经济时展需要,改变传统专业、学科研究体系的组织模式的一种制度变革和创新,其作用在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共享,提高对知识的储存、传播、应用的效率,增强对知识的整体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团队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划分。按照高校科研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不同,分为学术团队与项目团队;按照团队成员工作地理位置远近与采用的联系方式不同,分为集中式科研团队与分布式科研团队;按照团队成员不同组成,分为师生团队、教师团队;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结构、所属学科与擅长的科研领域,划分为学科团队、跨学科团队。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科研团队,是这样一些群体组织:他们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领导,以重点实验室或者工程中心为依托,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为内容,拥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人数不多的骨干人员,且技能互补,分工合作,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互相承担责任,具有整体互动功能的系统组织,同时,研究生又是团队的重要成员。

将高校科研团队的载体模式融入到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成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新的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突破了单独的导师指导的制度,形成了导师负责制下的集体指导与不同研究方向导师间的交叉指导;把握了学科前沿方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研究生进入科研团队,既培养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沟通协作精神,等等。

三、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 团队目标能够明确创新愿景,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科研团队一般具有共同的科研目的和愿景,追求科研成果的持续产生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使科研团队持续发展。因此,团队目标和共同的愿景,能对研究生产生持续的高端的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而一个不追求科研成果的团队,就不会进步,最终将导致所有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停滞不前,对一个团队和团队个人都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说,团队目标对于明确创新愿景,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团队文化能够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养

团队内倡导的“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能够不断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能够在团队内形成学术争论和学术批评的浓厚氛围,使每个成员有平等的学术地位,有可以自由发表的学术观点,有受到尊重的学术成就,使每个成员相互学习和协作,敢于突破和尝试,勇于挑战和超越。团队内的创新理念、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不断影响着孜孜不倦的学习氛围和争创一流的学术氛围的形成,不断鞭策和鼓励研究生开拓创新,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可以说,科研团队创新素养的文化氛围成为推动研究生开拓创新的源源动力。研究生创新素养传承的文化氛围是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动力。导师和高年级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传承,对于促使低年级大学生追求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代代传承的创新精神能激励后来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团队结构能够保证团队稳定,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条件

学科负责人或首席教授能准确把握学术研究方向,让团队接触到高端前沿的课题。学科带头人或首席教授,在学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团队负责人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帮助研究生较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参与研究学科前沿课题,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科研创新条件。科研团队内多位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可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拓宽研究思路。高校科研团队能够把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协作、有着共同学术目标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一个集合体。团队里其他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能融合不同学科领域或至少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识,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进行指导。

4. 团队资源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保证沟通协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科研团队内各位导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资金充裕的高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学校建设,有的存在资源浪费、重复购置等现象;而资金短缺的高校则存在设备资源紧张的情况。如何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已经成为困扰和阻碍高校发展的一个难题。而组建科研团队,能够提高高校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采购以及资源闲置;并且使得科研经费更为集中,加快团队的科研平台建设。沟通协作机制既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研究生处于充满竞争、相互学习的管理机制下。团队内的研究生相互之间学习和竞争,能促进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提高。同时,研究生进入科研团队,既培养了科学研究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为优秀的领军式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5. 科研项目能够培养创新能力,保证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校科研团队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团队运作,其主要绩效就是产出科研成果,保证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中,能够不断启发研究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运用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综合分析评价能力等。通过整个过程的交叉融合,从而不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保证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在科研项目共享的过程中,又能很好地实现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保证科研绩效产出的最大化。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团队精神;高职院校

引言:

现如今面对大型而复杂的社会,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团队合作不但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集思广益,获取新思路,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发挥其他强大的力量。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必将走向社会,走入到激烈竞争、复杂而庞大的社会中去,如果特例独行,不懂团队合作,必然不能适应社会,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大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大学校园的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很难经常性的活动,所以,把团队精神的培养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是不错的选择。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团队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新型社会人才的需求

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现代教育也面临着不断的创新,高职院校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育的革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现代教育注入活力。纵观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更新。高职教学单纯的致力于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地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整体素质的培养,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具有分工明细化、专业化的特点,诸多的项目都需要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人合力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尤为重要,因为以一个人的工作效益是无法和团队的效益将比较的,因此必须促进对教学中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以及团队创新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往往他们研究的重点多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或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现在提倡“1+N”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这个“1”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N”种能力的培养,团队精神作为这N种能力中重要的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多放在班级活动上,或是学生干部团队上,这样面对的群体和活动的次数都受限,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团队精神的培养要讲求持续性和长久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长期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道德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逐渐转向快节奏的发展模式,随着媒介的不断革新,诸多网络文化迅速的崛起,民众道德素质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当前,众多的企业对团队意识日益的重视,更将团队意识与分工合作机制作为企业重要的文化理念,且集体意识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基本的道德素质,由此,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尤为重要,应促进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分工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秉承民族的优良传统,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全能型人才。

针对当前学生的团队观念状况,制定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形的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并从不同的教学活动入手,根据对不同学级、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研究,采用各种教学活动形式进行团队精神的贯彻,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通过一系列的班团活动,将团队精神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使得学生明白分工合作,集体策划的重要意义,通过不同的集体活动,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使得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的团队工作理念,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革新教学模式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教育自身的革新机制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亟待更新,随着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对学生的多种模式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性、综合性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机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当前,诸多的高职院校都只是单纯的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一味地增设专业理论课,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化以及教育机制的固化,使得整体的高职教育机制不能够有效的运转,导致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抗打击能力弱,合作意识差,团队分工不明确等等现象,甚至有许多的学生面临就业难的状况,因此,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增强对学生综合性、全面性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培育学生团队意识的举措

(一)实行分组教学模式

首先,从基础上进行促使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在学生入学初期,便对学生进行分组,将每个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由所在组的成员对分组进行命名,首先,通过命名的小细节便潜在的提醒着每个小组成员他们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小家庭,每个成员都是小家庭的一份子,其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爱好与特长,进行小组内的分工,分别设立有卫生情况的负责人,文艺方面的负责人、各科的学习代表,由于不同的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不同的班团活动中便可以凸显不同的优势,使学生在简单的学习和生活中便明白团队的重要性,并使他们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由此,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更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之间互相改进,不断成长。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实行分组教学模式,利于学生互相之间进行知识的探究,也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也创新了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模式趋向多元化。

(二)分组教学模式的细化

论及小组成员的互相促进,具体的来说,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彼此的“影子”,每个成员在生活或学习中,会不断的发现发觉每个同学潜在的长处,并知晓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样有助于彼此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要慎重地选择每个团队的组长、计时员等,要由大家互相了解之后,多次讨论后共同选举出来。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分工不同,要各取所长,擅于发挥自己的长处。目的是让大家明确团队中每个人在团队中的都是无法替代的,树立自信。

然后,针对课堂的教学任务,每组成员共同完成,并制定详细的有关团队的奖罚方案,在课堂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受奖,团队中有一人影响课堂秩序的,团队成员一起受罚,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自制力,更有效的是,在有同学出现开小差的时候,团队的成员会善意地提醒,而不是“事不P已,高高挂起”,加强了课堂的管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协调组织好多支团队,团队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方式,通过制定相应的绩效方案,最后对每个团队的成绩做出评判。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在课堂内,组织好学生,充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并能从身边的队员身上发现闪光点。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内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以及作为老师如何进行N支团队的管理。有很多同学性格偏内向,不擅于沟通和发言,会在团队中被埋没。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团队游戏,适应穿插在课堂中,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每个团队进行课下的团队活动,培养团队间感情。

(三)积极开展班团活动

适当的开展班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时能够达到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在侧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进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丰富的班团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譬如开设主题班会,举行环保或福利院等公益活动,亦或是设立拔河、篮球比赛、合唱比赛等等一些团体类的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有效的增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包容、相互配合的团队意识。

(四)增设相关选修课,增强团队精神的宣传力度

将团队精神纳入学生的选修课中,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的灌输,使得学生对团队合作具有初步的理念。将团队意识、分工合作机制等纳入正式的课程,使学生对分工合作机制具有深刻的理解。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有众多的高校和大型企业在进行团队课程的设置,由此可知,团队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将团队合作机制纳入高职教育课程,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使得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机制,懂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深切关系,使学生亲自参与到讲座中,使得团队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让学生从入学起即培养团队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并通过奖罚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处事态度,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全能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焦文渊.如何有效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J].2012(9)

篇4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激励机制

科研团队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个体研究,以科研团队为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集体性、开放性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挑战,以往的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难于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同时,由于受到国际科研竞争的压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研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开发研究为内容,由技能互补且具有共同科研目标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人员组成。高校科研团队与其他工作群体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高校科研团队一般是为了从事国家级、省部级或学校自身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工程化研究等科研活动而组建的,而从事的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风险性和长期性。

科研活动以揭示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发展应用途径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具有极高的创造性。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需要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学术水平,也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高度抽象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好奇心。因此,培养科研工作人员获取、归纳知识的能力,保持和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探索力是保证科研活动成果开展的前提。

科研活动是对规律的探索,而探索的过程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且受到科研工作人员本身知识储备和研究经验的制约,因此科研活动的过程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科研活动的风险性就意味着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能仅仅建立在任务的完成度上,而忽略了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科研活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性和探索过程的风险性决定了科研活动具有长期性。并且科研活动的成果的积累往往与投入时间呈指数关系,即科研活动开展的初期是知识积累和尝试的过程,随着活动的推进,成果才能逐渐取得。许多获得重大科研成就的人员和团队都有很长的很久周期。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也要求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毅力。因此,科研活动的长期性要求对科研团队的评价不能仅从局部时间点上去着眼,且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而给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

第二、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大体上由本校或不同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由优秀的中青年担任科研带头人,由青年科研工作者担任研究骨干负责具体科研活动的执行。而青年科研工作者往往面临着谋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等多方面的压力。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踏入社会不久,如何谋生以保障自身或家庭的衣食住行是其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能够为中青年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科研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处于其个人科研事业的初期,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依然存在增强知识储备、提高科研素养、扩大科研交流范围的需求。因此,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活动的同时,也应注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和激励,使其维持对科研的热情。

第三、高校研究团队一般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原创性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团队的每个科研人员都具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各个成员间快速的交流与反馈,因此高效研究团队的组成结构往往为扁平式,需要体现人员的平等性且便于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二、现有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团队在任务性质、人员组成、组织结构等三个方面具有以上的特征,只有针对以上特征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的科研潜力,完成科研任务。然而,现有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往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1)团队分工不明确。有些科研团队建立后,管理责任不明确,团队负责人或是成员纠缠于一些日常管理实务,是的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有些团队负责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使得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相互协作,导致团队绩效不佳。

2)学科交叉不畅通。科研团队中的人员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学院、高校。然而,F有制度往往没有建立一个畅通的跨单位合作平台,使得各项资源在使用时存在困难,阻碍了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

3)考核方案不科学。现存普遍的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制度还主要是整体考核,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忽略了对承担不同职责人员的分类考核,忽略了对团队人员合作的考核,不利于激发所有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

4)激励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科学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现有的机制还是以个人为导向,科研绩效考评与职称级别评定挂钩,把竞争引入到了团队激励中去,极大的打击了部分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导致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冲突,影响了团队建设与发展。

三、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方法与激励机制

基于上述对高校科研团队特点与现有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自身体验,从团队分工、平台建设、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团队分工

从学校层面,应简化科研事物办理流程,并为科研团队指定财务等专业指导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投入,将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

加强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使其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尊重团队成员,学会合理授权及分配任务,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与成员一起完成项目规划,明确内容、要求和预期结果,制定阶段性检查工作。

2.平台建设

打破学科、学院、学校间软硬件资源使用的壁垒。现有资源往往存在重复购置、某单位长期闲置而需要的单位无法使用的情况,亟待发展远程资源使用技术,建立规范的资源共享制度。

建立人才信息库,构建内外信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学科碰撞的机会。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国际交流从现有的简单的邀请外籍专家做报告发展成包含在校授课、学生交换、科研合作等方式。特别需要注重团队青年研究人员的输出和培养,以快速提升团队的科研实力

3.考核制度

从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考核目标转变成兼顾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的考核目标,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团队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消除一刀切试的考核方法,实现综合考评。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考核指标,对从事战略性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及其科研人员适当延长考核年限,给予宽松的发展氛围,全面评估。

高校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应该兼顾整体与个人的评价,建立公平公正的科学评价,消除团队中的带头人为主的考核政策,明确团队中个人的贡献,对促进个人科研工作的热情起到积极作用。

4.激励机制

科研团队的科研进展与每个科研个体息息相关,因此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经济收入的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避免简单分类或者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对于具有特殊贡献的工作,应当建立经济奖励制度,对于严重违反团队基本原则的建立经济惩罚方案。

配合物质激励,注重精神激励。培养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间的良好关系,并通过表演、鼓励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工作中的成就感,保持并提高每个科研个体的研究热情。

对青年成员,着重成长激励。关注青年成员的个体成长,提供个体发展机会,综合考虑成长发展需求在成果方面给予适当的优先安排与考虑。

四、结束语

本文以科研团队这一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主体,首先分析了研究高校研究团队在研究任务、人员构成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重要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了现有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经验提出了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与激励的几点建立。期望通过文本的讨论,为高校研究团队的管理方案和激励机制制定人员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江翠翠. 基于科研F队特征的高效科研激励模式探讨[J]. 科教文汇,2010(1): 1-2.

[2]夏代云,何泌章,李炳昌. 高校创新性基础科学研究团队特征研究 -- -- 以卢瑟福-盖格-马斯顿团队为例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31(6): 144-149.

篇5

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中,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第一,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集中表现为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团队服务与管理运作的流畅性;第二,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为科研成果的保密性以及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这是促使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科研成果能够不断突破创新所打下的坚实基础。这里对管理制度意识的强化过程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工作中的关键部分,管理制度意识的强化过程主要在于对参与者的责任感进行不断的开发,将大局观的意识不断进行渗透,最终达到对管理制度的严格遵从,并且逐步形成科研管理制度的意识,这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关键点

1.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广泛的科学文化素养

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实施过程需要参与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广泛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扎实的专业基础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广泛的科学文化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有力保障,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然而专业基础包括基本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过程,通过不断的科学实践将其基础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深化,在此期间需要对知识点以及知识面不断延伸和发展,从而确保基础知识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而广泛的科学文化素养则是知识面不断拓展的成果,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运用与研究使科学文化不断提升。提升空间不断扩展,这对于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而言显然是最为有利的条件。

2.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

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的提高是改变传统科研管理运作的最有力的方法,良好的服务意识主要体现在团队意识的形成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团队意识让高校科研工作参与者以及管理者能够意识到科研成果的出现既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合作,也离不开参与者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团队意识的形成让每一个参与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成员认识到有其他成员在为自己的努力而服务,使得科研工作开展势头保持强劲。只有这样,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中才能形成良好的运作环境与运作氛围,自身对其他方面的服务意识也会油然而生。在高校科研工作中,服务能力的形成则是建立在良好服务意识形成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参与者具有广泛的服务意识,通过管理运作过程的有效实施进行不断的磨炼以及长时间的配合形成一种服务意识惯性,只有这样,服务能力才能够快速地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是由很多细小的方面来形成的,同时需要参与者自身的意识以及能力不断提高作为基本保障,加之长时间的默契配合才能促使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顺利进行。这些都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广大高校科研管理者以及参与者们的高度重视。

3.高效的协调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

高效的协调能力主要是指各个环节配合的默契程度的充分体现,这一能力的提升所体现出的正是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高效性。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需要高效率、高精度完成科研工作,其中,协调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校科研管理运作是通过若干个单位来统一调动与协调配合来完成的,协调过程是各个单位之间形成默契配合的“纽带”,协调能力的提高则是加强“纽带”之间韧性的过程。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则是对科研工作统一领导的具体体现,是加强科研攻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中,对于攻关难题的解决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综合管理能力是提高攻关水平的关键因素,对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的基本现状

1.在科研团队文化方面

在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在团队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对团队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或者建设过程过于单一的情况,对于团队文化的意义认识较少,对“团队文化对于科研工作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并不明确,这种情况是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存在的基本现状之一,这种现状会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对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协作能力的提高带来较大的阻力。这一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在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不断地解决,其解决方法主要在于对团队核心文化进行深刻的定义,同时对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工作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为后期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这是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团队文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是团队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的体现。

2.在科研考核制度方面

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应在“统筹一体化”的视角下开展,而对于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考核制度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科研团队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对其考核制度的不重视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考核制度不够严谨、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已经成为影响科研管理运作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现状,高校科研管理团队应从思想上不断转变,对其考核制度的完善以及健全的考核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能在“统筹一体化”的视角下开展。解决这一现状的主要手段在于对考核制度的管理方法加以改进,考核制度建立过程应遵循“集思广益”的思想,同时将考核内容逐步做到全面,另外对其灵活性也应该充分体现。对于考核制度的更新过程也应该按照严格的要求实施,只有这样,考核制度自身的权威性才能体现。考核机制的健全是保证考核制度实施的有效方法,健全考核机制的主要手段在于对考核模式的丰富,在科研管理运作中不断地实施,使得考核过程成为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考核过程形成一种固定的工作模式。这是逐步完善高校科研考核制度的主要手段与方法,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

3.在科研团队管理制度方面

严格的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统筹一体化”实施的关键部分,也是重要的保障性因素。在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管理制度较为模糊、针对性不强这一现状较为突出,它也是影响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其效率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一现状还应该通过进一步的完善过程加以保证,主要的手段在于科研团队的管理过程统一性,围绕这一点进行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需要结合科研管理项目的特点来展开,对科研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对科研成果进行绝对的保护。在实施科研管理制度时,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只有这样,管理目标才能实现,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才能顺利开展。

4.在科研团队组建方面

科研团队建设过程过于单一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存在的基本现状之一,同时也是不能迅速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运作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团队组建方面,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注重单方面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自身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科研成果的运用以及深入研究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十分顺利,导致科研过程进展缓慢,科研工作准确性得不到充分的保证这一结果的产生。科研团队组建过程是需要经过缜密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的过程。结合科研工作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充分的沟通交流,提高科研人员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科研工作团队组建的标准,使得科研工作迅速取得效果,并能够满足科研管理运作的需要。这一现状在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也是影响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现状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加以改进。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应保持高度的统一性,这正是“统筹一体化”所体现的最基本的要求,针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运作存在的现状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下面就结合以上的现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

四、“统筹一体化”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的改进策略

1.统一高校科研团队运作过程,打造先进的团队文化

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科研工作的性质不同所导致的,然而科研团队的运作过程并不是截然不同的,运作过程也存在一定的相同性,这些相同点可以相互借鉴,同时也能够形成高度的统一。比如,在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管理工作就存在很多的相同方面,对团队的管理过程以及对管理制度实施过程都存在一定的相同点,这些相同点之间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模式来进行,从而达到相同的效果,使得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达到预想效果。另外,对团队文化的形成过程注重深入挖掘,使得团队文化有所创新,同时将这一文化理念能够进行深入的贯彻,促使高校科研团队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行动高度一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团队是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基石,同时更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的基本条件,“统筹一体化”主要强调的观点正是管理的一致性,这是当代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需要进行改革的主要方面,加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工作是保证高校科研管理运作的有效前提和主要策略。

2.统一发展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阶段的考核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是高校科研工作开展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进行不同阶段的考核与认证过程来实现最终的科研目标。在科研管理运作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应该进行阶段考核,并且将考核逐步发展并形成机制,将其作为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研团队的管理进行阶段考核,同时也应该对科研阶段成果也进行阶段考核,这是对科研团队进行有效监督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证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目的与方向正确的有效方法。科研阶段考核机制的建立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研究与分析来得以实现,针对科研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革,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过程,保证考核过程具备真正的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使得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阶段考核机制的建立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考核模式与考核规律。在此基础上,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才能实现稳步开展,这也正是对其改进的主要策略之一。

3.“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

“与时俱进”是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使命,也是高校科研管理运作恒久不变的话题。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配合,这正是高校科研工作顺应时展的主要体现形式。传统的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并不注重管理运作过程,只是单纯地重视科研实验步骤的顺利开展,并没有任何外界条件加以充分的保护,产生的后果往往是科研实验效果不够明显、科研课题不够深入发展等。建立先进的团队管理制度正是解决这些遗留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改变传统高校科研管理运作过程的主要策略。主要做法是对团队管理制度的加强以及团队管理机制的不断形成和完善,比如,在科研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其保密措施应进行相应的加强,上报流程应进一步地完善。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体现为对平时科研管理运作工作开展形成一定的模式化,使得工作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运作的惯性,这也是“统筹一体化”的内在含义。

4.“开拓创新”构建科学的高校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