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景区管理模式范文

景区管理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景区管理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景区管理模式

篇1

关键词:农业扶贫;旅游扶贫;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探讨

1引言

旅游扶贫的核心任务是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该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贫困地区需要拥有可以吸引旅游者远道而来的旅游资源。景区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集中表现。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不仅影响目的地旅游扶贫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形式,而且景区经营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区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及居民对发展旅游扶贫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国内外旅游扶贫相关研中究比较欠缺的环节。因而,以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术界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实践探讨提供一些实际指导意见。

2我国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2.1政府主导过渡,景区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旅游扶贫地区至始至终采取政府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这是十分值得商榷的。旅游扶贫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否则就成了旅游计划经济了;政府的一揽子“服务”也会打击企业的入资入股的战略性和居民参与旅游扶贫发展的积极性。

2.2景区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忽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我国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大都由政府直接领导,在景区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常出现多头重复领导、权责不清、多部门意见和利益冲突,或者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导致景区经营综合效率低下。在人才利用方面,单独由政府机构外派人员任职景区经营管理机构,或者从当地临时聘请,直接上岗操作。这种任聘方式不仅使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的工作难以灵活展开和充满创造性的发展,也阻碍旅游扶贫地区扩大经营的需要。

2.3过渡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

旅游扶贫地方政府为了早点干出政绩,减轻自身工作负担,在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把一些旅游资源廉价租赁、转让给开发商垄断经营,虽然短期效益明显,但当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体现,环境保护很难落实。且关注眼前经济效益,只重开发不重保护,只重利用不重投入,在景区大量建设现代化的基础实施和娱乐场所,破坏了旅游扶贫地区原有的宁静与古朴,导致原有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2.4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低,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当前很多贫困地区旅游业搞起来了,整个地区也富了,但最贫困人口并没有充分地享受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利益。因为在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过程当中,他们忽视了旅游扶贫最终目标是要使得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社区居民应该成为景区经营管理的当家人。

3旅游扶贫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路径优化

3.1起步阶段的政府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景区在开发建设之初要面对各方面的困难,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设施的统一规划,旅游景区经营相关规则的制定等都需要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景区经营管理之初应当采取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同时,政府不仅要对景区开发与管理进行宏观规划,而且要为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参与景区经营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2发展阶段的企业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标的经济实体,景区要做大做强,不仅需要开发商投入资金,而且企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以使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得到完善和发展。为避免企业主导型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如忽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排斥社区居民的参与等,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提高企业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责任感和公益心。

3.3成熟阶段的社区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贫困、文化贫困等问题,必须要让旅游扶贫从他助形式变为自助形式,切实让居民参与到旅游决策、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旅游监督管理、旅游利益分配的全过程当中,成为旅游扶贫的主人翁。实现社区主导型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一是社区居民要具备景区经营管理的能力,二是政府和企业要舍得放权,引导居民以入股、融资或者合伙等形式,从小项目着手,让社区掌握景区的经营管理的部分所有权和经营权。

4总结

篇2

关键词:景区 收费系统 管理模式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收费系统模式众多,具体现象有种类繁多的门票、电子检票与人工检票并存、收费管理权限不清、收费系统安全性差、门票销售混乱等现象,严重因扰了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从景区收费模式的设计入手,探讨景区收费模式的规范化、科学化设计,加强景区运营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消除景区运营混乱的影响。

一、景区收费系统在景区开发运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运行高效的景区收费系统是规范景区运营、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增加游客满意指数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国内景区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其特点主要有:

1、景区收费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景区收费系统的有效性是指为保证景区经营目标实现的所有收费管理活动和达到经营结果的程度。一是景区收费系统机构为保证完成景区运营管理的有效性,二是运行管理实施具有操作有效性。

2、景区收费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的合理性

景区收费系统的合理性是指景区收费系统设置可以满足运营管理需求,且运营管理具有经济成本最小、费用发生控制在理性范围内。一是机构设置要满足收费运营管理要求;二是人员及费用开支要做到最省。

3、景区收费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景区收费系统运行中的相关岗位要分离、做到相互牵制,且收费管理过程中的费用收取与缴交过程中的资金安全保证。

4、景区收费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的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景区收费系统应立足于景区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具有运营管理上的可操作性。

二、景区运营中的收费系统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综合当下景区运营管理,发现景区运营管理主体众多,收费系统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门票种类繁杂,不利于宣传与存留

经了解,国内景区收费门票主要采用定额票式,大体上有二类:一种是税务部门规定的铜版纸式,另一种是明信片式门票。

2、收费点设置、运行存在运营管理的天然安全缺陷

收费点依据景区地势而设,大多比较偏僻,存在钱款安全隐患,这是无法避免的。这不仅存在于钱款运输过程的中的问题,也存在于收费过程中的钱款丢失、抢盗风险。

3、营销人员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收入流失问题

景区范围广大,景区内检票难度大,很多旅游景区运营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运营人员与游客勾结,私自收款现象很普遍,影响运营收益。

4、检票方式有高科技与原始人工检票共存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旅游景区发展迅速,各种企业集团争相进入旅游市场,但因景区受自然条件和自身实力问题影响,很多景区还存在原始运营阶段,手工检票现象仍然存在,与现代高科技应用存在很大差距,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不利于提升景区形象。

三、景区运营中的收费系统的管理思路

1、电子门票与邮政名信片相结合,达到规范化、系统化

我国各景区的门票主要依据自身条件而设,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上。如浙江的普陀山景区、安徽的九华山景区等发达地区的著名景区,都采用了电子检票方式和明信片方式相结合的门票体系,落后的偏远地区,受自身管理水平所限,大多不采用明信片式门票,或虽有采取,但也没有与电子门票结合起来。在此我们认为:景区门票应采用电子门票与邮政名信片相结合的门票体系,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景区,提升景区经营形象。

(1)电子门票方式是科学技术发展并投入应用的伟大进步

电子门票技术是采用RFID射频技术与门票相结合的方式,把电子科学技术应用于景区管理。目前,RFID射频技术在国内外都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且成功的利用RFID射频技术的电子标签检阅功能对景区的电子门票进行检索,方便游客进入景区、公园,这种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目前受到很多5A景区的青睐,被广泛采用。

电子门票系统的建立,可以覆盖整个票务管理计算机网络,做到实时管理的能力,能够实现从售票、检票、补票、退票、点票、结算、分析等全过程的监控与信息共享。游客根据自身的喜好,可以选择不同的景点,购买不同的景点门票,在通过出(入)口时,利用电子扫描系统进行简捷的电子标签检阅,简化了检票管理,提高景区检票效率。这时,电子门票就可以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系统会自动识别放行。同时,系统还可以通过后台监控,把人员通过记录传送到数据库中,在管理分析时,就可以做到随时了解、分析到目前为止今天的游客人次、目前的在游人次,统计当月、当年累计游客流量、各景点的游客流量情况,等等。

(2)邮政名信片方式的门票体系便于统一规范与利于宣传

邮资明信片门票,在国内的旅游景点推广已很普遍,除了具有普通门票功能外,还具有邮寄、收藏的功能,同时提升了景区服务质量,通过邮寄、流通后,具有了多次宣传的功能。

门票采用了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邮资明信片式门票,使门票更具收藏价值,给广大游客留下永久纪念,同时对于集邮满足集邮爱好者的需求。通过亲朋好友之门邮寄、集友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可以达到让更多的潜在客源通过门票欣赏了解景区,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提升景区知名度,增加未来景区客流量,促进景区旅游运营管理,更好地保障了股东投资回收。

采用明信片门票,由于门票本身的内在价值,游客就不会随便丢弃,可以避免传统门票使用的废纸满天飞的现象,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景区统一采用明信片方式,就可以起到旅游市场规范化效应,便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

2、加强资金管控力度,实行刷卡,代替现金交易

现金支付成本高,安全性差,不利于防范偷盗、推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首先,现金支付成本大,现钞押运、保管、反假等成本高。其次,现金支付难以保证资金安全。景区偏远的天然因素,容易发生现金被盗被抢等现象。第三,现金支付为违法行为提供方便。现金支付对支付事项而言具有模糊性,容易导致交易线索中断,造成景区收入流失。

而非现金支付安全、高效,非常适用于景区结算支付。非现金支付可以减少社会成本,提高资金安全性。可以消除假币带来的危害,减少消费者携带大量现金和景区经营现金的缴存与保管所带来的风险隐患,确保资金安全。

3、实行财务管理收费、营销部门管理票据相结合的方式

景区收费系统管理涉及门票的使用计划、发放、领用、核算、结报、缴销、统计分析等全过程和门票的销售款的收取、缴款与票款核销等全过程两个方面。门票是有价证券,其流转过程应有财务部门的全程参与,便于保证经营安全。

笔者认为,门票收费系统应分属两个部门,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营销部门负责门票的使用计划、发放、领用、核算、结报、缴销、统计分析等全过程,财务部门负责门票的销售款的收取、缴款与票款核销等全过程,两个方面交叉运行,各司其职。控制流程图如下:

四、结论

文章通过如何制定景区收费系统统一规范,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现行景区落后的管理模式,实行科学、系统的景区收费系统管理,规范景区运营管理。作者认为:实行电子门票与明信片相结合的门票模式,规范景区门票制作格式;为保证景区收费系统安全,应尽量采用刷卡消费,减少现金交易,保证资金安全;规范景区门票销售内部控制流程,参与部门和岗位应相互牵制,防范景区收入流失风险。

参考文献:

[1]魏建新,盛一萍,魏超,葛宇.通行费票据管理系统在道路收费工作中的应用[J].交通工程,2012年1期(总第85 期):190-192

[2]韩昱,王琪.山西非现金收费系统支付卡选型研究[J].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12年第3期:97

[3]朱建国.加强通行费票据管理之我见[J].交通财会,2010年第12期(总第281期):33-35

篇3

    一、关注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生存的条件

    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倒闭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

    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教育、逃避和审美。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的体验。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PineⅡ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乐“三感”

    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区实现他们“求补偿、求解脱”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补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游客希望得到的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特征是:

    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

    (三)最优体验标准:畅

    什么是最优体验呢?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着《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二、均衡利用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战以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

    (一)经济增长主义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而且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条重要假定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这两条假设加剧了中国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破坏。

    (二)资源保护主义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社区方法(Community Approach)

    是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给未来下一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指导可持续旅游的4个重要工具是:娱乐机会谱、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

    三、“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生产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实现景区的资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统一。正如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的经营信条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快乐!”地中海俱乐部的“完全无忧无虑的度假、全包的假期与一次性付费”经营理念就是要让游客真正享受快乐。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

    (一)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二)项目配置原则

    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一、第一与多样。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其次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工业社会之后,技术的隔离和社会忧伤与焦虑创造了对社会互动经历的需求。比如电话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但技术不能替代真实的互动,当顾客的口味与偏好转向老式价值时,景区必须提供社会互动的体验。

    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梯度开发或循环利用,“减”人数“增”植被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景区资源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比如在温泉度假区,50-63℃温泉水用于供热采暖;37-50℃用于洗浴;30-35℃用于养殖(鱼、虾、蛇)与景观用水;20-25℃用于农业(浸种、育秧、种菜、养花)、泳池用水、湿地用水;10-20℃农田灌溉。或循环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休闲度假村,其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猪肉、鱼、蚕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钓、或作为旅游商品购买。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

    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暂时的景点关闭;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设置固定参观路线;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国的敦煌和九寨沟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苏州开始通过政策杠杆与价值杠杆来达到保护园林的目的。在碧峰峡,为保证统一规划,万贯集团斥资1000多万搬迁了景区内的数十户农产,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别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复自然状态。

    (四)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广东、贵州与海南纷纷仿效并且在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

    (五)景区服务:亲切感的源泉

    员工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地中海俱乐部,导游是地中海俱乐部的灵魂。像朋友一样与游客同吃同住同娱乐,与游客打成一片。又像一个节目主持人,风趣幽默、恭谦勤快、对游客有求必应。在共同营造景区氛围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对游客的服务行为上,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悦的行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与游客接触的每一细节。现在的服务业特别重视服务情景中的员工与游客面对面接触的真实时刻管理,这一切都为了给游客一个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mihalyi, M.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York, NY: Harper & Row, 1990.

    [2] Gunn, Cilare, A., Tourism Pla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Third Edition, Taylor & Francis, 1994.

    [3] Keyser, Heid, Tourism Devel 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374.

    [4] Pine Ⅱ, B. Joseph, and James H. Gilmore,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97-105, 1998.

篇4

一、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缺乏专业人才。目前很多景区处于一种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状态,上层员工不懂经营管理,只知坐收门票,景区发展后劲不足;一线员工缺乏服务意识,景区服务质量上不去,导致很多游客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景区缺乏专业人才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国内院校中旅游专业开设景区方向的少之又少,人才培养不能满足需要;加之旅游景区一般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生活单调,工作条件差,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此外,我国景区很多属于事业单位、国有林场、村办企业,与酒店、旅行社相比,人才流动性相对较低,旅游景区亟需的人才,由于用人机制的限制,却无法招进来,富余人员、绩效差的人员也很难淘汰出去,旅游景区人才发展陷于两难境地。

2.缺少人文关怀。景区员工对游客态度冷漠源于景区对员工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旅游属于“情绪型产业”,它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服务,游客则从这些服务中获得美好心情。旅游景区一线员工直接接触游客,作业对象是有各种需求的人,优良的服务质量不仅要求员工有较高的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管理者如果缺乏对一线员工的关怀,忽视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会极大影响其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如果只注重短期业绩或一时的失误,而轻易惩罚或解雇员工,则会使其社会形象受到损害,还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积极性。

3.培训力度不够。一些景区的票务人员公然与游客争吵对骂,缺乏职业素养,安保人员衣冠不整,言行粗鲁,一看便知缺乏规范的岗位培训。尽管许多景区明文建立了培训制度,也开展了一些培训工作,但是由于重视不足或经费限制或培训方式落后和内容陈旧等种种原因,此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员工素质得不到提升。

4.薪酬制度不合理。一些景区仍然是大锅饭的做法,无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景区导游、景点演员缺乏工作热情,神情麻木,动作敷衍;景区环卫工人消极怠工,垃圾桶废物溢出,没有及时清理等,排除其他因素之后,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5.淡旺季人员管理难。这是绝大多数景区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旺季时游客量的突增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而淡季时,就出现了人员的闲置。有些景区为了节省成本,平时景区除了售票窗口,其他地方基本见不到景区员工,一旦人手不够,就采取拆东墙补西墙式地调配员工,或在旺季时临时通过各种渠道匆匆招聘一些员工,不仅数量得不到保证,质量上也难以达到要求。

二、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建议

1.吸引专业人才加盟。景区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落后的用人机制,形成组织精简、人员配置合理、管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为了吸引一些专业人才,景区应制订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为专业人才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同时还可邀请一些资深专家学者作为景区顾问,为景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所谓人本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要求景区把员工看作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其中心思想是充分尊重每一名员工,把员工当作渴望得到关怀、理解和尊重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维护他们的权益,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健康向上和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样做既能够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工作热情,又能够提高其对景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每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是景区的一部分,真心诚意地为顾客服务。

3.建立健全培训体制。对员工的培训首先不应仅仅着眼于其素质和水平的提高,而是把它作为企业精神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景区每一个员工包括安保人员、参与经营的社区居民,甚至洗手间的环卫工人,都要接受企业文化培训课,以便让他们认识景区的历史传统、成就、经营宗旨与方法、管理理念和风格等。然后才是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等方面对其进行全员化、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系列培训。在传统内部培训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员工及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到著名旅游院校进修或到管理先进的景区参观学习,培训方式上也要力求新颖有效,如采用拓展训练等方式增进员工的团队精神。

篇5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 行政管理 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 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篇6

关键词:关键利益主体;古村落旅游;企业租赁;宏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14-02

一、“关键利益主体”介绍以及对应分析理论框架构建

(一)“关键利益主体”相关内容介绍

古村落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而我们从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垄断性旅游开发经营权作为主要关注点来审视和界定古村落旅游中的关键利益主体,结合国内的古村落开发实践及有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外来企业和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古村落所处的一级地方政府,即市县级地方政府。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外来企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指以控制,或者至少是介入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与经营为主要目的大型外部投资商;另一类则是经营餐馆、旅店等的小规模旅游商业的外部资本。本人研究的外来企业主要指前一类,它们的介入直接改变了古村落旅游地的利益主体格局。当地社区主要指古村落型旅游地的村民。本文基于关键利益主体的视角,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对引进外部大型投资商的古村落型旅游地管理体进行分析,并针对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相信会对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分析框架

1.地方政府

在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市县级政府起着具体操作、部门协调等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这里重点要讨论的就是这一级地方政府。从我国古村落旅游地的管理现状来看,上级政府将古村落的管理权和监督权委托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成为古村落的日常管理主体-充分责任主体和财政支持主体。事实上,地方政府在古村落遗产的管理中,面临着多重目标和任务。地方政府不仅负有引来投资商发展古村落地区的旅游业、搞活地方经济、让更多的人接受古村落遗产地的教育功能,实现古村落遗产资源的文化价值。同时,作为监督者,在发展旅游时考虑古村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保护古村落遗产。

2.外来企业

随着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外部资本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中来,使他们成为古村落旅游地的重要利益主体。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本文研究的外来企业主要指以控制,或者至少是介入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与经营为主要目的大型外部投资商,它们的介入直接改变了古村落旅游地的利益主体格局。这些外来企业在政府机构的引导和监督下,通常通过获得古村落一段时间内旅游的经营权,进行旅游地开发、旅游资源利用、环境改造治理等商业开发行为,凭借古村落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些企业在政府机构监督下致力于古村落旅游地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推介旅游产品和旅游地形象。

3.当地社区

当地社区的居民在古村落型旅游地中不但是古民居的所有者,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民情等本身构成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当地社区的存在及其对旅游发展所持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的存在与发展。从我国古村落旅游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当地社区居民最大的利益需求就是通过发展古村落旅游地的旅游业来增加就业、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社会福利和生活状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可知,社区对古村落旅游地的利益分享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一是要求按比例分享旅游地门票收入;二是要求旅游地经营税收按比例提成;三是要求旅游地经营者向当地社区缴纳一定的资源使用费,以配合当地社区的发展要求。一般来说,当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认识要经历一个过程,最初社区居民对古村落旅游地的资源保护认识不够,在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能够意识到旅游的开发影响到其生存环境时,他们对古村落旅游地的保护才开始重视。

二、案例的“关键利益主体”分析及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探讨

古村落的旅游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政府投资经营、企业租赁经营、个人承包经营、村民集体经营。黄山宏村的中坤模式属于是企业租赁经营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研究古村落型旅游地经营管理模式之企业租赁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宏村的这种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宏村具体情况介绍

宏村始建于公元1131年,因该村落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效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的旅游业正式开始于1986年,但是一直以来宏村旅游业发展都是步履维艰,直到1998年中坤工贸集团入驻宏村,宏村将十年的经营权转让给该公司,并且成立了京黟旅游开发公司,一揽子承包经营宏村古村落的旅游,宏村的旅游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98年至今,宏村旅游门票收入持续上升,宏村旅游业也一直持续稳步发展。外资的引进虽然带来了诸如雄厚的外部资本、先进的管理理念、营销体制、景区先进的管理人才等等优势,但是由于关键利益者之间的种种矛盾的出现,在这期间关键利益者之间进行了很激烈的斗争。

(二)宏村旅游管理与开发经营中各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分析

1.地方政府角色分析

在这场招商引资中,黟县县政府以古民居旅游资源和古祠堂群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权为投入,形成股份合作经营态势,与外来资本――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共同组建了“京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宏村,其旅游开发与经营权被县政府所控制,并且承包给了外来资本,当地政府及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不干涉经营者的开发管理活动。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地方政府肩负着对外来企业的引导和监督的责任,不能让其盲目的开发;同时,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有很多公共物品是外来企业不愿意或者无力提供的,如非游览线路上的古建筑,社区的基础设施,居民的公共福利等,因此需要由政府来提供。

2.外来企业角色分析

1998年,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租赁经营黔县境内包括宏村在内的三个主要古村落和以餐饮、住宿为主的中城山庄,总投资2 518万元,经营期限为30年,同时,其在黔县成立京黔旅游开发总公司,负责宏村旅游景点的日常经营活动。于是就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入驻宏村后,引进了雄厚的外部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营销体制。中坤集团利用宏村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再结合其先进的管理和营销体制,进行旅游开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中坤集团不仅需要建设旅游地点设施,也要适当负担旅游地周边配套设施建设。

3.当地社区角色分析

企业租赁经营模式下的宏村,在其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过程中,当地社区居民对于旅游开发决策和旅游的收入分配完全没有发言权,在直接承担了旅游开发成本的情况下却得不到充分补偿,很多就业机会被外来者获取,只有一小部分人通过提供住宿、出售旅游纪念品和跑运输等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由于对旅游开发决策和旅游的收入分配没有发言权,且在旅游收入分配过程中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村民对于公司的旅游开发始终抱着漠视的态度,也不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什么。如果政府也不作为的话,那就真正面临维护主体的缺失了。

(三)宏村旅游管理模式总结分析极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宏村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各关键利益主体的角色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引进外资经营的宏村来说,是一种企业租赁方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租赁模式的经营方式虽然有很多优点,如可以引进雄厚的外部资金、先进的管理模式等,但是在引进外部资本之后,就会使得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势必会给各利益主体之间带来众多的矛盾。在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中,一开始就发生了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的错误。居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古民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当地村民私人所有或者村集体所有,如果政府仍旧像在出让公共类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营权时那样单方面与外部旅游开发商直接立约,而将村民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合适的。

三、对策分析

对于企业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本文已经分析了其优缺点,那么针对现行宏村旅游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缓解问题的措施。具体如下:(1)政府应该强化自己作为规范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另外利用自己独特的平台和资源,有针对性地充当旅游市场上的营销者和引资者的角色。各级政府应该互相配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地介入古村落的开发。(2)作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所有者的村民主体应该是旅游开发中的主体;而且社区的参与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收益分配的层次,而是应该扩展到旅游开发决策的全过程。(3)关于外来资本,我们比较倾向于外来资本和社区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为开发提供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有利于落实古宅文物的维护和环境的治理。总的来说,应该建立古村落旅游关键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对租赁经营模式的古村落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洪波,吴建华.试析旅游景区中的权力关系及其管理体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51-55.

[2] 郝迎成,郑丽丽.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措施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97-198.

[3] 张国超.我国文化遗产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研究[J].天中学刊,2009,8(4):67-72.

篇7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 特殊性 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 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 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 公共经济学导论[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 旅游资源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 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篇8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随时间、地点、内容、经营主体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截至2005年年底,库区农业人口1339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90%以上,而库区农民年人均收入仅为2809元。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既是移民的需要,又是三峡库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上,一般是从经营内容上进行划分,但这种划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研究的需要,因为它忽视了研究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个深层次、关键的问题,即农民利益保障的问题,故此,笔者从保障农户利益为出发点,从经营管理中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来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一、从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划分的三种模式及其弊端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农民户、外来经营者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当地农户的利益问题。目前库区农业生态旅游从利益博弈的主体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乡村集体主导型、外来投资主导型三种模式。

1.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中,主要的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当地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外宣传营销;制定、实施、监督或强制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使用进行集中控制,并协调旅游开发各方的利益。在这种经营模式之下,库区大多数农户由于缺乏管理所必需的知识与资金,故一般出租住房或者土地获取租金,经营管理者主要是外来承租者。这一模式短期效果显著,长远缺乏内生激励机制。这种模式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约束来实现的,如通过罚款、补贴、行政管制避免乡村环境、文化和品牌被破坏性地使用;制定规章制度对污染环境、乱搭乱建等行为进行处罚;用整体规划对当地建筑进行严格控制;用补贴方式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但在这种机制下,农民户和外来经营者、外来经营者与外来经营者之间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库区乡村旅游的客源以一日游为主,冷热分明,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客人比较多,外来承租者在交纳了房屋租金后,只能从农家菜中获得主要收益,在这种压力之下,承租者在公共资源、客源等方面的争夺非常激烈。更为不利的是,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风情的主要承载体的农民户的淡出,使得游客无法看到乡村的生活原态,从而使乡村旅游品牌价值慢慢地流失,旅游目的地逐渐走向衰落。

2.乡村集体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社区或者村社,为了谋求长期的共同利益,村民自发借助政府或自建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依靠外在的政府强制力量或者只在有限范围内、较小程度上依靠外部强制力量来进行经营管理。所以,在村社内部一般会形成有一定行政资源、经济资源的组织,村民给予该组织一定的权力,并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村社中的经营户自觉遵守自治规则。这是一种以敞开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作为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说,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是出自村民内心自发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而建立起来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有一定的约束机制,比较容易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均衡。但这种模式有很强的假设条件,就是当地居民必须要有足够强的自治意识与素质;其次是必须排除外来经营者取代当地农民经营户的可能;再次是管理委员会必须要有足够的权威,值得广大村民信赖。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或者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旅游开发建设、宣传促销等各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再则,经营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完全符合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特点,但经营户普遍没有办理工商许可证,因此,从本质上说,大多数的经营户属于非法的无证经营。并且,这种模式中,管理组织对经营户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在说服教育上,对于经营户的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非法行为以及消防、卫生、环保、安全等反面的隐患,由于他们不是合法的执法主体,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同时在管理组织和经营户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因为管理组织会收取经营户一定的费用。

3.外来投资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外来投资主导型模式,是由外来投资者从农村社区外部带来旅游开发的资金,以资金输入的方式取得乡村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使用权,政府或者乡村集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乡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外来投资者,是“景区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方式。这是一种开放型、全民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好游客、农户、外来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外来经营者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唯一的使用权主体,回收成本和获得利润的动机使其市场性更为明确。在租赁或承包期内,经营者需要权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收益,故能更多从游客需求出发关注乡村整体文化与环境的保护和品牌的维护,从而作出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决策,注意维持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关系。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强而约束机制较弱,特别是外来投资者在承租期届满时的低效率短期行为容易发生,因此必须由政府制定有力的监管措施。另外,在这种经营模式中,一般政府牵头,因而政府必须能代表当地乡民的利益,这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政府本身的行为。

二、三峡库区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分析

1.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前提――发挥政府宏观职能

库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经营户会被淘汰出局,最终出现少数经营户掌握大部分经营机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已出现过。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经营模式,作为地方政府都应该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做好以下工作:①确定与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相吻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编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规划为蓝本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②进一步完善政府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负责整体向外的推广营销。避免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激励机制的不足,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③改善库区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设置专项经费,保证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把反哺农业的工作落到实处。④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政府应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归口管理。可以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形成政策聚焦,促进其健康发展。

2.经营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股份合作制

在政府发挥宏观管理职能的前提下,股份合作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理想模 式。(1)有利于吸纳外来资金。库区乡民收入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要想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外部资

金注入和管理技术的引进。而本地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最基本的土地入股基础上,有资金入股的以资金入股,有技术、劳力的可以以技术、劳力入股。但为了保护本地乡民的利益,外来资金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须让本地乡民取得控股地位,切实保证本地乡民的利 益。

(2)有利于乡村风貌的保持。“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采用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为了更好地提高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接待环境,改善本地基础设施。同时也会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注重乡村风貌、风俗的保护,使其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库区的移民安置。截至2005年年底,三峡库区应迁农村人口315180人,实迁农村人口300494人,三峡库区本身条件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落后,也无力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故发展股份合作制的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库区城市与农村收入上的差距,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有利于农户参与管理。通过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引入新的资金的同时也能带来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农户处于控股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会自觉关心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自觉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同时公司化的运作,也要求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必然会提高农户在文化、卫生、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素 质。

(5)有利于协调好各方利益。公司对目的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每个乡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员工。他们要进行上岗培训,要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公司或行业制定的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服务,游客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乡民自身的利益也得到提高。而公司也会在对目的地硬件环境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娱乐、观光旅游设施统一建设,对目的地的风格进行统一包装推向市场。同时公司企业化运作会极大地提高目的地接待能力,满足库区巨大的客源需要,这样,既有利于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也在维持乡村风貌的同时,维护了村社的长远利益。

(6)有利于管理模式的转化。股份合作制将使传统的家庭式的经验型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公司的利益和当地农户的利益紧密相连,有利于农民摆脱小农狭隘、短浅的思想束缚,从长远来考虑公司、村社的未来。这就要求其能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推出满足市场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乡村俱乐部、主题农园/庄、民俗民风体验式旅游等,这样可以促使其效益不断增加,改善库区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集团是目前“人力资源外包”的理想实践基地,在企业集团内部引进“人力资源外包”理念是人力资源部更好的履行企业战略发展伙伴和服务职能的有利模式。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得以人力资源价值和成本的确认,企业集团可成立人力资源事业部,专业为集团内部企业提供人力这一特殊资源的供给和开发。

1.现代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获得和配置资源。企业集团的规模、涉及的行业、地域覆盖度等都比单体企业大,可以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地区等更大范围内获得资源、配置资源。发挥规模优势,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是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当组织规模较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较多,而且人员问题因为人员数量和组织层级显得更为复杂时,在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就需要设置一些独立的部门承担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由于专业部门的存在使得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非常规范,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人力资源经理也能够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参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制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营目标指导人力资源各专业部门的活动,掌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并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在更大的组织中,人力资源职能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可以更加专业化。人力资本内部转移的能力增强。企业集团的内部选拔时候,可以在下面成员企业中进行选拔,选拔的对象多,企业集团内优秀人才有了更多的内部流动机会,有利于提拔和留住优秀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迈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我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必须得到不断地提升,以保障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需要。

2.现代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别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二者在性质上已有了本质的差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它从被看做为一种单纯的行政事务性管理活动的框架中脱离出来,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并成为组织生产效益的部门。

3.企业集团内部引进“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现实意义

企业集团下的各公司,不管是以独立核算的事业部设置还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对企业集团来说,都存在着机构重叠、用人过多、信息沟通困难等缺点。

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分析,主要弊端在于:1、事务性的工作各自为政,势必增加劳动的投入,缺乏规模经济;2、各公司协调困难,人才信息及人员岗位配备缺乏空间;3、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削弱了竞争力,4、对人力资源的规划难以与企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相匹配;5、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思路方面难以确保相对一致,不利于企业集团文化建设,6、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难以保证专业化。

“人力资源外包”理念的引进,正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存在的缺点,这里所谓“人力资源外包”是指集团人力资源部作为各分(子)公司的总,为企业集团各下属公司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工作。

人力资源部作为企业集团各下属公司的“承包方”,能够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工作,不存在对企业机密泄露的担忧,同时更加能够保证企业集团内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转贴于目前,很多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本还存在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子,但集中化程度不够,至少非基于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理念的贯彻,并且随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分权管理的经营管理思维下,人力资源管理有逐步下放的发展势头,这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整体趋势相违背。专业化,集中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更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职能。

4.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深远影响

如何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并通过持续有效的人力资源价值提升活动,使人力资源更加具有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要求,是目前企业管理者所头痛的一项工作。同样,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身的价值评估也面临着尴尬。

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大,依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它应成为企业予以核算和监督的重点。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想。传统的关于将人力资源信息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讨论大多是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基础,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少之又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使用者的迫切需要,并且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有了提供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人力资源价值信息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有了可能性。能科学、准确的对人力资源价值和成本进行会计确认,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人力资源事业部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5.人力资源事业部模式的前景

人力资源既然是资源,就有其成本和价值,当人力这种特殊的资源为企业作出的贡献大于获取其的成本,其差值即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难理解,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价值所在。人力资源工作者通过在人力市场上获取超过其成本的具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这为人力资源可以成为独立的成本核算,自负盈亏提供了可能。

成立人力资源事业部,人力资源工作者充当了资源的买卖角色,从人力资源市场获取资源后转让企业集团各公司,对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及培训等工作实则为“售后服务”,人员流失自然有人力资源部承担损失。以直接经济手段激励人力资源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和专业化,同时突显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

6.结论

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从内部的“人力资源外包”到人力资源事业部管理模式的发展,是顺应管理专业化和信息化的要求,通过集中管理获取规模经济,降低工作成本。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成熟,得以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确认,基于这个前提,人力资源事业部的模式很有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静棠.集团化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8,(20).

篇10

随着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现有管理机制仍暴露出诸如单纯注重注采管理而忽视投入产出比、地面地下各自为战等一些矛盾和问题,渐渐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为此,采油矿在油藏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区块目标经营管理模式,以区块为开发主体,坚持地面服从地下,以优化决策和运行调控为重点,实施最佳油藏经营方案,实现了油田开发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区块;目标管理;油藏经营

一、区块目标经营管理模式的提出

区块是指投入产出能够独立核算和计量的地质基础单元或地质基础单元组合。按照尽可能细化的原则,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成本管理区块。区块目标经营管理的责任主体是指直接从事区块生产经营的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

区块目标经营管理是依据油藏经营理念,以区块为管理对象,遵循油藏开发规律,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开展的成本预算优化、过程控制、核算管理、经营分析、评价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产量、工作量、成本和效益的高度统一。区块目标经营管理突出成本管理与生产管理的紧密结合,注重成本动因源头控制,是实现成本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区块目标经营管理模式的内容

1、指标分解:就是在对区块现状、潜力和措施效果等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遵循油藏开发规律,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优化”的原则持续优化的油气区块产量、工作量安排为基础,实现成本投入的合理高效配置和油气区块的经济开发,包括产量预算、工作量预算、成本预算和利润预算。

2、过程控制:就是在区块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项成本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控制,其重心是强化对可控成本的控制,通过“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区块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包括月度预算、预警控制和项目控制。

3、核算管理:就是以各项生产指标为依据,及时归集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核算其完全成本,是开展经营分析、评价考核等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包括生产指标统计和成本费用核算。

4、经营分析:就是在预算合理分配、核算准确归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手段,结合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成本运行的合理性、有效性,揭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降本增效提供决策依据,促使区块目标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包括生产运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

5、评价考核:包括评价和考核两个方面,评价就是期末在区块经营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块生产经营管理指标完成情况的综合评判,为下一步改进生产运营、优化成本投向提供决策依据。考核是在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责任主体的考核和奖惩,落实管理责任,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区块目标经营管理模式包括预算优化、过程控制、核算管理、经营分析、评价考核五个部分,五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算优化是区块目标经营管理的基础,只有保证了成本、工作量和产量的合理高效配置,才能使过程控制、核算管理、经营分析和评价考核这四项工作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离开了成本、工作量和产量的合理高效配置,实现油气区块的经济高效科学开发只能是一句空话。过程控制是实现区块目标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核算管理是区块目标经营管理投入和产出状况的真实反映,经营分析是区块目标经营管理过程降本增效的决策依据,评价考核是实现区块目标经营管理目标的保障。

三、区块目标经营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合理设置区块,明确经营管理主体

采油矿目前共有15个开发单元,为明确区块目标经营管理的主体,根据区块的油藏类型、油区面积、地面管理等实际现状,采油矿将区块进行重新合并调整,分成了4大区块管理单位:分别是纯西管理区包括C2、C69、C75、C6等4个区块,梁南管理区包括C7、C56、C47、C41、LNS2、C26等6个区块,纯东管理区包括C5S2、C17、C5S4等3个区块,纯371管理区包括纯东新区、C7S4等2个区块。

通过成立区块管理单位后,采油矿以区块作为经营主体,进行竞聘承包,确定单位区块经理,区块管理单位内部又进行了区块的再次分解承包到分区经理,进一步把区块经营任务分解到单井,确定每一个区块、每一口单井的责任人,形成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控制体系,将各项指标细化分解到到区块、班组、单井或单台设备,责任落实到人,围绕产量、成本投入、措施和日常维护管理进行优化配置和分工,实现产量、投入、管理的匹配统一。

(二)配置产量成本,指标分解到区块

1、区块经营指标分解

产量预算编制以产量递减法为基本方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首先对老井产量、新井产量和措施井产量分别测算,然后进行优化调整;工作量预算以零基预算法为基本方法,合理确定为保证目标产量完成所必须投入的工作量;成本预算区别不同成本费用项目的性质,按预算工作量和相应的单位价格(定额)进行测算。

区块预算遵循“优化论证在先、预算编制在后”、“业务量预算在先,价值量预算在后”的原则,根据上级下达的产量、成本指标,从效益最大化目标出发,进行产量预算、工作量预算、成本预算和效益预算。

2、做好区块潜力分析

(1)增储增产潜力

采油矿所辖各开发管理单元由于开发方式不同,针对各单元在油藏开发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确定增储上产的方向。

水驱单元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在断层边部、油水井排间、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区域,可通过打更新完善、上下换层生产等措施挖掘富集剩余油,同时做好水井治理工作,继续加大水井作业方面的投资,不断提高水井层段合格率及注入质量,为油井开发夯实基础。因此,重点优化选井原则,加大单元整体措施力度,加强水井注入质量,及时根据动态需要调整分层注入情况,保证注采平衡。

(2)管理降耗潜力

针对现场管理、机制运行、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优化,以提高工作运行效率、优化设备运行指标,达到管理降耗的目的。

一是节能降耗的潜力:目前我矿在用变压器中有26台为S11以下变压器,变损较高,可通过更换节能变压器进行节能降耗;抽油机电机仍有48台属高耗能设备,通过更换节能电机进行节能降耗。二是优化生产运行的潜力:继续加大内部改革力度,为减少运行环节,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同时为提高生产维修效率,将单井维修工作量由管理区承担,各项生产信息的交流反馈、措施的执行将更加及时准确,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运行的节奏和生产时率。三是管理机制的潜力:通过经营机制的转变,进一步增大管理区产量、成本的压力,同时通过将重点可控成本、新井产量运行等纳入项目组管理,使产量、成本由单位区块经理、分区经理和各项目组按责任大小共同承担,可使压力分担更为合理,增强分区块单位和相关项目组的产量、成本的意识,通过机制的转变,将使产量、成本的运行更加有效和可控。

(三)完善预警机制,过程控制到区块

1、建立月度预算机制,确保过程目标可控

区块年度生产经营任务确定后,需要落实到月度组织落实,由分区经理和根据各个开发管理单元生产开发规律、年度措施计划安排及现状潜力对年度预算工作量和成本预算等指标进行分解,形成月度预算指标。以区块管理单位为主体制定月度预算的运行方案,归口项目组参与运行方案的共同论证,按月组织运行。在实际运行中,月度预算的编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以全年计划目标为基础,每月对单元实际完成产量及成本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找出超欠原因,并分析单元下一步生产潜力,根据单元下月措施工作量安排,预测工作量大小,调整下月产量及成本,分月进行产量及成本修正,形成动态的监控体系,实行“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产量及成本预算处于受控状态之中。

2、建立预警控制机制,确保预算动态可控

采油矿充分应用网络平台,采用网页浏览查询形式建立了盘库井口产量预警、水井注入预警、重点井预警、作业井预警等完善的预警系统。预警体系涵盖了采油矿生产的多个方面,各责任主体生产运行过程中可以非常直观、及时地看到产量成本的变化趋势,做到了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如产量预警体系,包括分单元、分单位、分支线的预警曲线,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单元单位的产量变化趋势。

3、建立成本项目控制,确保重点费用可控

在区块目标经营管理过程中,拓宽成本管理思路,积极推行项目管理,不断优化重点性投入的结构及方向,实现成本管理由单纯地控制成本向有效实施成本管理的转变,尤其对电费、作业费等重点性投入实施项目组负责制。严格全面预算管理,按照“谁决策、谁控制、谁负责”的原则,以工作量为基础,分解成本指标,实行月度预算控制、季度考核兑现,实现所有费用都纳入审批预算,所有项目有人负责控制;项目组由主管领导任总负责人,相关专业人员成立项目组,年初制定项目组目标及考核奖惩办法。项目组成员对本项目组负责的成本进行优化控制,确定成本投资的方向、力度及时间等,确保成本在投资期限内发挥最大效益。

篇11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管理模式;运行环境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模式现状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设高速公路。通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总结,全国各个地方在管理服务区这一块也是有很多经营管理模式的,就现在而言,我国将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分为了三种基本的模式,有自主经营、全部外包和混合经营[1]。

1.自主经营

何为自主经营,自主经营的主体是我们的高速路管理部门建立的专门管理和经营服务区这一块的公司,让他们对区域内的服务区进行管理和经营,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案例,比如像油品这种国家垄断行业的商品,一般都是用合作的经营模式来管理,但是这种合作的目的还是想达到自主经营的目标。所以把这种合作经营模式也都一起划到自主经营模式内[2]。因为是自主经营模式,可以把让一家单位来对服务区进行统一的管理,让整个区域都可以联合起来经营,这种模式能够更好的调动整个区域里的资金和设备,让整个区域里的工作人员素质统一,设备统一,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统一,这样能够产生更好的效益。不过这种模式操作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因为管理比较统一,对于员工的需求量大,这就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成本投入,这样利润就会大大的减少。

2.全部外包

全包的经营模式是高速公路公司对外进行招投标,中标的公司来对服务区进行管理,但是服务区的卫生和形象考核以及收取租金的多少都是由高速公司的相关部门来负责的。所以这种模式的服务区经营管理的成本压力较小,而且它的经济利润也还是不错的,但是承包方一般都比较看重服务区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其雇员的素质普遍偏低、经营环境的改造投入较少,这就会导致整个服务区的服务水平和环境大打折扣,和自主经营模式下的服务区的环境是有很大差别的[3]。在这种模式下,服务区的公共设备和卫生环境是很难维护好的,产生的社会效益较差。

3.混合结构

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和专业从事服务区管理的公司进行合作,这就是混合结构的管理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公司根据服务区的特点进行规范和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为难度大的项目提供服务,提供比较有特色的服务。这种部分自主经营和外包经营的混合结构,用对外出租的方式,把一些有难度的经营项目外包给一些专业化的公司进行管理,这样公司不仅够专业,而且经验也是比较先进的,用符合市场化、专业化的经营手段,能够让服务区的更加的多样化和更具有特色。

二、服务区经营模式的适用原则

高速公路的属性就是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突出它的公益属性,要把服务区的效益提高到最大化。所以,自主经营、混合结构还是外包经营,都适用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服务是关键。高速的服务区它是封闭的,专门为旅途司机和乘客而设置的,所以,公众的利益是首要的,必须要坚持放在首要位置,服务区的定位就是为出行的人们提供安全便利和最优质的服务。

第二:统筹经营。高速公路的首要原则还是服务,所以在服务的原则之上,还要兼顾到社会的效益和经济的效益。内部的管理水平也要提高,服务的水平和经营的效益也要有所提升。

第三: 资产要完备,功能要尽量的发挥。高速公路不仅有公用设施的作用还有商品设施的属性,所以,高速服务区的经营必须要保值和增值,它的服务的功能也要充分的发挥,当服务区的功能充分的实现了,那么它的效益就可以实现最大化。

第四:政策导向的原则。 政策的导向是非常的重要的,不管是自主经营的模式还是全部外包的模式,都要有政策作为导向,还要符合国家的产业作为导向,要遵守国家交通的运输规范,不能以牺牲国有的资产作为代价。

第五:要选择比较有实力的承租人和优秀的承租方案,在采取对外承包这种模式的基础上,我们选择的承包人实力够不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必须对承租人的资格进行严格地调查,只有严格的调查了才能选出优秀的有实力的经营管理者。

第六:共赢的原则。服务区是高速公路上非常重要的服务设施,服务区能不能很好的经营和管理与高速公路公司、承租商以及客户都有很大关联,彼此是相辅相成的。服务区经营得好,那么就会提高高速公路公司、承租商的经济效益,经营得好对顾客而言就会得到更好的服务,所以他们三者之间是互利互惠的,只有三方一起努力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三、影响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模式的因素

服务区是高速公路里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要最大化的优化服务区的功能,首先就要认真的总结和分析哪些要素是影响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的,并且要把总结出来的要素作为以后优化服务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整体来说,要素主要有两大点[4]:第一是在服务区上班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素质以及服务质量等,这是主观层次。第二就是高速路的线路规划和道路施工等要素,这些是比较客观的层次,下面我们就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1.对经常使用高速路的人的需求进行调查,我们国家的所有高速公路现在的车流量都在逐步的增大,但是对使用着来说,一般的时段使用者的人数都是比较稳定的而我们的服务区效益好不好和这些使用高速公路的人的需求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还受到我们承租方的经营方式的影响。

2.某段服务区的经营管理是会受到这段的车流量的影响的,在一些地方特色比较浓厚的路段,地方特产比较繁多的服务区,一般是比较火爆的,这也会给这段路带来更多车流和人流,在我国浙江省有阳澄湖、嘉兴等这些出名的服务区。这些服务区引入的经营项目具备浓厚的地方特色,从而也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3.往往服务定位对于服务区的经营模式有一定影响,而经营模式对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利用灵活的经营模式是具有优势的,它可以把更多的民众吸引过来,从而拉动更多的消费。

四、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1.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优化经营管理方式

“万达模式”也算是商业地产的一个标杆,是最近几年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也有很多的学者去研究和探讨过[5]。所以服务区也可以从中借鉴两点:第一,先统一规划,然后再招后建。就是先选地址,然后进行整体的规划,再整体招标,确定单元经营商,这些经营商可以自己参加到建筑的规划和布局当中,这样装修好之后就可以直接经营,不需要再重新装修,这样就可以省下一些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装修时间。第二就是租赁经营,物业自管,这样物业管理和经营活动就会没有必要挂钩。经营商就只需要负责自身的经营活动,这样就会有专门的人负责专业是事。

2.创建服务品牌、推行品牌化战略

高速公路服务区不单单是管理和经营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服务的竞争。有一定的服务品牌在那里,就说明有着高质量和高品位,是大家的选择。所以好的品牌就会有更多的人去选择,这样就会花费比较少的成本让自己更有竞争力,也可以留住更多的司机和客户。服务的品牌代表着服务的质量,是服务区一个关键的形象,司机、旅客以及社会会对它有个评价,这样就会留住一些比较忠实的客户。服务的品牌对于服务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就意味着有比较稳定和忠诚的客户,也意味着有持久和稳定的收益。

3.引入新渠道、加快信息化建设

服务区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可以利用微商或者是电商的方式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服务区的服务更加的多元化。要增加盈利的能力,营运的成本要尽量的控制,可以通过每天的销售数据来分析,可以为将来服务区的发展或者是升级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4.丰富产业链、适时涉足物流产业

管理运营服务区的单位可以依托高速路网的完善、自有车辆通行费的减免等优势,以及服务区宽广的场地和周边的闲置土地资源等这些优势,积极的去发展服务区的物流配送这一块的潜力。把一些地段好的服务区作为物流中心,和一些其他的企业联合起来,在满足自身的情况下,可以去参与到地区的食材配送。特别是在便利店的快消品、餐厅的农副食品、冷冻食品运输这一块,可以采用“一区多用”的原则,把服务区建成开放式的服务区,最大限度的利用服务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向集合采购、运输、储备、配送、中转这一整套完整的物流服务模式方向上发展,充分的发挥服务区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去利用它,带动服务区周边的一些乡镇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提高自身的服务品质,为我国高速公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结论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一个社会公益的设施,首先要保证它的社会效益,在这个基础上尽量提升其经济效益。要多元化的经营的模式,比如,可以自营、合作经营或者是租赁经营。在文明服务的前提下,要让资产有一个良性的循环和保值增值。要让高速公路的公共服务更加的优质,当然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完成,特别是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

参考文献:

[1]陈素洁.关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管理研究[J].交通财会,2014(2).

篇12

关键词:钻井技术管理 提速提效 钻井模式化管理

一、前言

近两年来,由于钻井队伍人员更新速度过快,使得钻井队自干部到职工整体技术素质下降。在钻井施工中出现了种种复杂情况和钻井事故,严重影响了钻井速度。面对这种钻井形势,我们在钻井技术管理方面紧跟公司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提速提效”的工作目标,针对“加强区块钻井模式化管理提高钻井速度”开展技术管理创新。

通过努力,在钻井技术管理方面,从钻井区块模式化管理细节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根本上落实了“三个一”口井施工方案:一区域一模式、一口井一方案、一环节一对策,成效显著。

二、问题提出

我们对渤海钻井一公司影响钻井速度的因素逐个进行分析,发现存在许多需要修正的问题:例如有些技术交底太过于形式化,针对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的技术措施既笼统又模糊,且对区域钻井模式化执行力度不足;外协单位的仪器经常坏;桩837桩606区块地层较为复杂等因素影响钻井速度。通过深入分解,对提高钻井速度各种不利因素全部分类调研。找出主要因素如下:

1、井队对钻井区块模式重视程度不足;

2、区块模式格式不统一;

3、供应库断料缺料;

4、钻井液材料抗温差;

三、问题解决对策与实施

实施一

1.为提高钻井液现场管理人员编写区块钻井模式的水平,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极度关心“钻井工程技术交底和钻井液技术交底”编写这项工作;组织技术专家 “开诸葛亮会”,对重点探井、深井、大位移井展开讨论,取长补短,由主管技术的分管领导亲自把关,进行验收、签字。

2.二开由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承包专家)到现场,召集井队正副职、司钻、技术人员进行交底。

3.为进一步提高井队对区块钻井模式的重视程度,今年公司组织了不定期检查井队正副职、司钻、技术人员对区块模式的知情情况,并进行考核奖惩。

4.现场管理人员按钻井施工重点环节跑井、住井,填写“技术检查验收记录”;

实施二

1.统一钻井工程、钻井液技术交底格式、内容。

2.在统一区块施工模式格式的基础上,技术交底中细化分井段钻井液处理技术措施,认真研究不同区块、各层段钻井液施工要点。

3.通过同区块临井实钻资料,很好的优选出最适宜的钻头、水力参数、钻具结构;及最优的钻井液体系、性能参数、材料配伍,为提高钻井速度提供了模式化、数据化的有力保障。

4.由于钻井速度的提高,钻井以快制胜;区块施工模式配套技术措施保障了井下安全,减少了钻井事故,从而钻机月速大幅度提高。

实施三

1.由于渤海供应库在材料计划、材料使用方面受油田定额控制,在钻井生产旺季时常断料、缺料。我们需要做好单井钻井液材料计划及每月公司材料计划,重点关注抗高温降失水防塌材料的计划运行;分段钻井液材料用量要提示明确,让井队提前5-7天上报钻井液材料计划,以充分保障现场钻井液处理剂的及时到井。

2.保证我公司与二级库材料计划的联系渠道畅通,掌握各种必需材料的计划与库存。

3.对于容易发生断料、缺料情况的抗高温降失水防塌材料,要保证重点探井、深井、大位移井的使用。

实施四

1.根据室内实验结果、同时结合现场应用,我们优选出抗温(超过130℃)抗盐效果较好的部分钻井液抗高温降失水防塌材料。

2.抗温材料投入要采用一次性投入,按技术交底中材料用量,在东营组中下部,离沙河街组150米左右,分两三个班连续加入抗高温降失水防塌材料,快速完成钻井液体系转化,达到技术交底中要求的钻井液性能指标。

3.以补充胶液形式维护钻井液高温高压性能稳定,为后续钻井施工和完井电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效果分析

1.钻井区块模式

通过公司上下对钻井区块模式执行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钻井区块模式化管理大见成效,钻井速度大幅度提高。2011年钻井一公司完成区块模式13个,2012年1-8月完善区块模式3个,另外新增完成区块模式16个,总计29个。

2、钻井速度对比

对比2012年1-7月份我公司动用钻机与去年同比减少0.16部钻机,完成进尺同比增加53731米;平均井深2252米,同比增加28.15米;

五、结论

1、本次钻井技术管理创新活动切实规范了我公司钻井区块模式,向着模式化、数据化钻井产生了质的飞跃。

2、为钻井实现“三个一”口井施工方案,提高钻井速度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何生厚.数字油田的理论、设计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

[2] 姜伟.海上密集丛式井组再加密调整井网钻井技术探索与实践[J]天然气工业. 2011(01).

[3] 王正,樊迎春,陈小元,司旺辉. 兴瓦油田定向井、丛式井整体开发钻井技术[J]. 西部探矿工程. 2007(04)

篇13

关键词:

正文:

经济新闻从其发展前景来看是很有前途和潜力的,它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出现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客观形势要求新闻报道在反映社会性经济问题时,增加理性的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但是作为经济新闻,它应服务于大众,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以人为本"的报道与创作,无不要求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打造经济新闻的立体化模式。

一、 开拓角度,宏观取材

社会主义经济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四个领域,然而,经济新闻在报道具体经济工作时,往往容易就生产谈生产,与其他三个领域很少联系。因此说到经济新闻,有人就会把它与农业"四季歌"、工业"三部曲"联系起来,认为经济新闻就是"政策条文+措施办法+数字效果"的计划报表式的报道,象八股文一样枯燥无味。经济新闻要进一步开拓新角度,不断扩大报道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已经把整个社会的经济行机制和领域联成一体,因此,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确立宏观经济意识。确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头脑,敢于并善于抓住经济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开拓新的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报道有重大突破,取得更佳宣传与传播效果。

二、 理性分析,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所谓新闻的分析性,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种报道形式。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1. 理性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通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三、 以人为本,贴近读者

人是社会的主体。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新闻,多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人的欲望与需要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归宿。人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尺度。经济新闻同样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树立人为本的思想

当今时代是竞争的时代,经济新闻也有其竞争性,还有把握住人的心理,才能赢取更多的读者。这就要求每个经济新闻工作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让自己的报道吸引更多的读者。经济报道应以人为中心,把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求充分地表达出来,抓住经济主体人的一切活动,把写人与写企业发展、经济演变共同融于新闻中,让读者在读经济新闻的过程中感觉是在与人对话。

2.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匠心独运

经济报道应以明晰、生动、准确、迅速见长。既要避免因报道蜻蜓点水、掠影而言之无物,又要避免因报道枯燥冗长,严辞艰深而拒人千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群众,将经济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经济新闻采写中,处理业务性与新闻性这对矛盾时,新闻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务于新闻性。有些记者把大量经济学术语堆砌在报道中,以为这就是以深度见长的经济报道,结果适得其反。专业术语的业务性很强,许多外行人对它十分陌生,如果我们在写新闻时注意用通俗的描写,就会使读者顺利地接受我们地宣传。运用好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专业术语是经济报道贴近读者的重要手段。

作为经济新闻就用精确的数字和人物生动的语言表达经济主体。着力刻经济主体的内心世界,报道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取得视觉效果,把最有趣的东西传达给读者,让他们对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有所感应,进而有所悟、有所知,以引起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兴趣。

3.以经济新闻的实用性和服务性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作为经济新闻,要想充分展现其真实性和服务性的一面,把最前沿的东西写出来,必须带领读者"回归新闻现场"。这个现场,是企业的生产现场、职工的生活现场、企业家的调研现场,把最有趣的东西传达给读者,让他们对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有所感应,进而吸引读者。

篇14

【关键词】电网运行方式管理;全景式;运方管理模式

1.地区运方管理现状

SCADA系统目前作为电网运行方式管理的主系统,承担了电网运方管理的核心任务,其运方管理相关功能主要有:电网设备基础数据库、电网运行状态显示界面以及相关高级功能。通过SCADA系统可以方便的查看电网当前运行状态,但作为新环境下的运行方式管理主系统还有所欠缺:

(1)电网设备基础数据库是SCADA系统的基石。但是在目前的SCADA系统数据库中,只有是否存在设备的记录,而没有设备详细运行信息资料。

(2)电网运行状态显示界面清晰展示了电网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这也是SCADA系统的主界面。但在显示设备一次运行状态时不能够显示二次运行状态,也不能显示网络一二次配置的详细情况,另外,在大多数地区应用的SCADA系统中,对于整个网络运行方式和潮流分布的显示尚还欠缺,而这些都是运行方式管理工作所亟需的内容。

(3)SCADA系统拓展了多种高级功能,包含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潮流计算、稳定计算等各个方面,但涉及到具体的运行方式管理工作时,例如历史运行方式显示、运行方式核查、年度运行方式制定等工作,这些功能则尚未包含。

(4)SCADA系统还缺乏电网运方管理需要的相关智能化功能。如自动识别方式薄弱环节并告警、自动判别不合理的电网方式安排、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健康状况等综合给出运方分析报告等。这些高级功能的引入需要新技术的应用,也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

2.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2.1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基础资料库研究

基础资料库应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设备与电网基础信息数据库、设备与电网运行状态数据库、运方核心业务数据支撑平台以及运方核心业务资料支撑平台。设备与电网基础信息数据库记录了电网设备存在与否和电网络联接的基础数据。设备与电网运行状态数据库是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的记录系统。运方核心业务数据支撑平台涵盖了运方业务和电网运行的核心数据。运方核心业务资料支撑平台结合设备与电网基础信息、运行状态数据库,囊括了电网运方管理的所有资料。

2.2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动态展示系统研究

不仅电网运方显示需要更加直观的展示界面,运方管理系统数据库也需要显示和维护系统。在原有的运方管理模式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直观的界面,运方工作需要在不同材料中互相切换,降低了运方工作的效率。研究建立新型运方管理动态展示系统,充分展示基础资料库中电网的运行信息,提高信息查询和维护工作的精度、速度和准确度,是新型运方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动态展示系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更直观显示系统运行方式展示界面,二是建立基础资料库的交互展示界面。

2.3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高级拓展功能和智能运方管理研究

有运方基础资料库和新型动态展示界面作为支撑,将大大便利于运方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前面提到的方式核查和年度运方制定工作,只需要通过展示系统与基础资料库中的基础信息、运行状态和业务资料进行交互更新,可以简单的实现运方高级拓展功能。

有了基础资料库的数据支撑,结合智能电网和大数据技术,给智能运方管理工作提供了可能。目前,笔者从四个方面展开了智能运方管理工作的研究,分别是电网数据准确性判别模块、电网运行状态准确性判别模块、电网运方数据分析系统、电网运行状态分析系统。

2.4 建立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模式:技术支撑和管理措施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基础资料库、动态展示系统、高级拓展功能和智能运方管理系统相结合,将涵盖整个运行方式管理工作,大大降低运方管理工作复杂度,全面提高运方管理工作水平,构建完成全景式电网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结构图

在实践中,系统的运行管理还采用了“横纵结合,快速迭代”的工作原则。“横纵结合”就是将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电网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系统要切实满足电网运行管理的要求,系统的开发管理人员不仅要软件能力强,更要电网业务精,掌握电网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快速迭代”是指系统应用工作及时迅速的反应电网变化情况,反应系统运行情况,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团队立即分工协作,优化系统运行,保证系统与电网运行同步。

3.小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