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

篇1

首先我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归纳,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拓展、综合、实际应用、创新、实验等环节,让同学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学生热爱物理学这门学科,最终收到了一点效果。

1 对知识点的拓展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表面上听懂了,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就不会应用了,实际这还需要老师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如:凸透镜成像中“像”的描述。在描述像的性质时,必须弄清以下的问题。

(1)“正立与倒立”:是将物体以主光轴为参照标准进行比较而言。

(2)“变大与变小”:是物体在移动时,后来的像与原来成的像比较而言。如果后来的像比原来的像大,就叫变大;如果后来的像比原来的像小,就叫变小;如果后来的像与原来的像一样大,就叫大小不变。

(3)“放大与缩小”:是物体成的像与物体比较而言,如果像比物体大,就叫放大;如果像比物体小就叫缩小;如果像与物体一样大就叫等大,变大不一定放大,变小也不定缩小,如u>2f时,当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时,成的像是缩小的,但却是在变大。

(4)“实像与虚像”:实像是光经光学元件(或小孔)后,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它既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也能用眼睛观察,如小孔成像,凸透镜在u>f时成的像。虚像是经光学元件后,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只能用眼睛观察到,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如平面镜成像,凸透镜u<f时成的像。对于凸透镜成像而言,实像与物体在凸透镜两侧,虚像与物体在凸透镜同一侧。另外,知识点的拓展如弹簧的串联和并联;热岛效应的原因分析与改进;电源短路和局部短路的识别;用测电笔检查电路故障等。通过知识点的拓展,可以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心应手。

2 对知识点进行综合

如司南版九年级物理中第十三章《了解电路》中电路图与实物图的互化,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1、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由实物图画电路图,应先找清电流的路径,可以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着电流的方向逐个寻找,直到电源的负极,所画的电路图中各元件的顺序应与实物图保持一致,可以从电源的正极画起到电源的负极终止。此点应注意:电路图中各元件符号的位置安排要适当,既不打乱各元件的顺序,又能使图美观。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通常情况下串联电路的连接简单而单一,只要对照电路图,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逐个顺次地

将实物图中的各元件连接起来即可。而对于较复杂的实物图的连接,可分以下三步来完成:

①在电路图中任选一条单一回路,并对照这个回路在实物图中将相应的元件连接好。

②对照电路图把所选回路以外的元件分别补连到实物图的相应位置(此法称为补路法)。此点应该特别注意:实物图中连接的顺序必须与电路中各元件的顺序一致。关键要找好分点和汇合点。

③适当调整连接法,使电路连接更美观。

3 对知识点进行创新

学生对所学知识必须加以创新才能真正体现了知识的灵活运用,否则只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司南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在对反射面的位置的确定中,我是这样为同学归纳和总结的: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及平面镜都会发生光的反射,“面”的意义是指这些物体的表面,同数学上的“平面”一样,不包含厚度的意思,它实际是两种介质的一个界面。如玻璃小镜的反射面就是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

4 实际应用知识点的训练

篇2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篇3

1.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科学的尊重之心和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以辩证、科学的视角去正确看待历史。初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互动性教学中,将有自由的时间和充足的机会去积极思考、辨析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听取其他同学的想法,借鉴和学习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和积极想法,从不同的视角多层次、多方面地深入分析和重新填补、构建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

2.初中历史的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而教师也不会失去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控制和总体把握,通过及时、良好有效的引导点拨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学生在对话和讨论的过程中,将历史学习中遇到困难和产生的独到意见都提来出交流或者彼此分享,而当学生之间不能够沟通解决的时候,教师及时加入学生的互动引导点拨,以设计问题或者提出暗示性指导的形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方案设计的策略

初中历史的互动性教学方案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方案应该涵盖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历史信息。教师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出明确科学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接受和学习。因此在设计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引用的历史资料和介绍的历史信息做出筛选和调整,避免让课堂教学活动偏离成以不具有实际教学意义的故事为主,而有效地使用一些涵盖着丰富知识内容的历史资料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穿插展示蕴藏历史知识点的图像或者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比较能力和历史归纳总结能力。历史图像和图片或者真实质朴,或者鲜活绚丽,向学生还原出一幅幅信息丰富的历史画面和历史场景,学生在观看图像和影片资料的过程中自然地认识并学习到历史知识内容,寻找并整理隐藏在其中的历史信息,思考历史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归纳能力。

3.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灵活并善于运用手边的现代科技工具。现代科技教育教学辅助工具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强历史教师与初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将历史资料内容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或者旁白,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一、课件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特点

1.直观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有效生动地再现历史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完整有效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读懂历史,帮助学生有效融入历史学习中。如讲世界近代史中的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可以将世界变化及人类发展的劳动变化通过图例演示出来,并在相关图例上配上相应文字解释引出相关变革及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关联性的认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从直接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学生进行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培养出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死记硬背的文科性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举个例子:当学到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战争的第一课的烽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期间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下1840―1842年两次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并且思考外国列强是如何通过两次打开中国大门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中的关键知识点留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从而分析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让学生通过主动探讨培养自身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培养出的主动探究性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财富。

3.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中走出来,将更多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所在,从而更容易地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举个例子:七年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贞观之治的影像片,还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反映唐太宗期间的影视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多媒体程序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利用

1.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应该主动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及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开拓自己的诱导性思维,并且不断培养自身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自身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是教师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2.注重演示与讲解的结合

进行电教活动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学习中国现代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可以链接纪实等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在之前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第二:会议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避免收听过程中的盲目性,既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忱。

3.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突出重点,讲解中心内容,但过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历史教学的本质价值,从而以旁观者的心态听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有效学习初中历史知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件教学的利用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还能从根本上带动学生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初中历史课件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有效掌握多媒体课件技术,从而寻求最佳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让初中历史未来发展道路更宽广。

参考文献:

[1]温金香.浅析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篇5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对于初一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和运用这些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对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渐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能从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发现这些资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种“新观点”不是哗众取宠的、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最终形成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习惯;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92

初中历史记录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不仅内容极其丰富、繁杂,而且离现实生活遥远,不能够借助实验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知识重现。这无疑对学生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渗透记忆方法,减轻学生历史学习负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和提高学习质量呢?

一、巧设情境,趣味记忆

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可以赋予知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记忆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秦统一货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在生活中或影视作品中一定见过贪图金钱的人吧?我们经常称钱为‘孔方兄’,说贪财的人‘掉进钱眼里’了,同学们知道‘孔方兄’指的是哪种货币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A形方孔的钱币,教师继续说道:“没错,这些贪财的人都是掉进了钱币的方孔中了,那同学们知道圆形方孔的钱币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吗?”这时教师再将秦统一货币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秦统一货币的影响和意义,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思考和记忆历史知识,要比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直接为学生讲解秦统一货币的影响和意义,而是先利用“孔方兄”“掉进钱眼里”这种有趣的表达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加生动、有吸引力。这种教学情境更能够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圆形方孔铜币的形成和发展逐渐产生了探究兴趣,提高了其理解记忆的质量。

二、寻觅联系,规律记忆

教师要善于从不同属性、不同角度寻找历史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关的现象、任务、事件联系起来,形成历史规律,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在教学元末农民战争元朝封建统治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元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教师可以将其与之前学习过的秦末农民战争相联系,带领学生回顾秦末农民战争的发展和历史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两次农民战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告诉学生元末农民战争也有相似的历史作用,而且元末农民战争最终了元朝封建统治,促使后继的明朝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样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农民战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农民战争的理解。

初中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比如时间、性质、内在联系、历史时期等都能作为知识间的联系点。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抓住了元末农民战争和秦末农民战争两个同类事件的联系,没有急于分析和讲解元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而是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两次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次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又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负担,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遇到同类事情时也能寻找事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理解记忆效率。

三、分门别类,归纳记忆

初中历史知识较为繁琐,教师除了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记忆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提高学习质量。

篇7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 惠民.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篇8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篇9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技术优势误区有效性兴趣

历史教材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组成的,但是很多学生认为历史不是主科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的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生动和有趣,是初中历史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它通过形象直观的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和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历史教学的高效性。本文将归纳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优势和容易走入的误区,以帮助更多的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一、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一)科学性强,实效性高

初中历史教材中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为主,更侧重于教学的趣味性,要求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要求不高,新教材的编写更符合初中生注重直观感受、逻辑分析能力不够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符合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融为一体更加符合人脑的科学使用,多信息的处理使人的左右半球同时工作,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很少考虑将历史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效果不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节奏、知识的呈现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了主动探究,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开始思索人生、思考未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的人生发展轨迹。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历史知识更为生动、形象、直观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珍贵的文物图片、资料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现象以动画或者纪录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这些原本远离学生的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比如,在讲解祖国统一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播放了和的录像资料,通过视频的播放,缩短了历史和学生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优化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

(三)多媒体技术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把学生引入历史知识的殿堂,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变得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可以图文并茂地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将直观的历史形象和自己的思维融为一体。比如,在学习这一历史事件时,我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播放了有关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更为真实地体味当时的中国所遭受的一切。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学生被这些惨烈的场面刺激,爱国主义情绪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继而,我又引导学生发表对当今中日关系的见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洗礼,进一步理解了历史知识。

(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的板书虽然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可是教师的书写、时间的限制和黑板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演示教学所呈现出的板书是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的,字体的颜色、大小都可以进行设置,这样的板书更为合理、醒目和美感,学生在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中穿插的一些图片和音乐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也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容易走入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有着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和优势,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地照搬照用,很容易走入一些误区,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

(一)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美感,忽略历史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技术能够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画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明白,再好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历史知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是不能替代教师的。

(二)向学生罗列太多的历史知识,反而导致学生无法掌握

历史学科是一门很严肃的社会学科,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45分钟要效率,但是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限度。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快速获取大量知识,但是盲目地加大知识的容量,会让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反而会使学生一无所获。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独特的优势,也容易让我们走入一些误区,我们要扬长避短,使历史学科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加涅主编,张杰夫译.教育技术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3]李建平.会诊课程改革新课堂[J].中国教育报,2003.

篇11

一、认清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用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二)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等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

二、明确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教育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独立地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对于初一学生,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种习惯。

对于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上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步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能从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发现这些资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已的新观点(这种“新观点”不是哗众取宠、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最终形成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到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习惯。

篇12

    我们知道,初中历史学科首先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教育,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对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认知方法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的教育。历史学科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他们在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见解、观点。要体现这一效果,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清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用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二)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等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

    二、明确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教育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独立地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对于初一学生,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性行为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种习惯。

    对于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上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步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能从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发现这些资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已的新观点(这种“新观点”不是哗众取宠、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最终形成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到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习惯。

篇13

历史学科在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那么初中历史教师怎么才能正确实施历史教学呢?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以下五点:一要认真识记历史知识,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二要初步掌握和运用学科理论体系,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做到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论从史出”。三要有再现历史的能力,能对历史知识归纳、比较和概括。四要能独立处理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理论彻底解决问题。五要具有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既反对空发议论,把历史课教成政治课的做法,又要反对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记几个人名、地名、事件名,摒弃“史论结合”的做法。初中和高中对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论部分可以放大,但不能讲成理论课。而在初中教学中应以史实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记住历史教训,努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历史自身发展的轨迹,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2 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及过程,其前提是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以体现出驾驭知识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让学生从知晓史实开始做到“知其然”;二是理解,即“知其所以然”;三是总结概括,形成观点。这样教师就做到了把握史实、“史论结合”、“以史为鉴”,进而可以实施“高起点、大容量、深挖掘、精表达、重练习、讲运用”的整体教学,以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考试,还能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正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3 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使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条件,在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搭好知识的桥梁,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产生神奇感和兴趣,必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探索,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参观访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讨论;要开展课外活动,如“学历史、看现在、知未来”活动,以启发学生树立超前意识,培养其超前素质,开辟素质教育的新境界;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以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篇14

关键词: 兴趣 情境教学 问题引导 实践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75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新课改进程中的创新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探究,提高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分析,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学是否能跟上教学大纲的进度,学生是否能够取得较好的历史成绩,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严肃、压抑的氛围中学习,影响了他们历史素质的提高。新课改后,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归纳等方法来进行学习,不断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进行学习,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师生情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以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教学最终目标,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够获得进步,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历史课堂氛围和谐、活跃,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并能够条理分明地畅谈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点,提高历史综合能力。教师在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不在同一个时空,对于一些重难点很难理解。这时,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进行探究,实现高效学习。

三、利用问题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历史学习中,只有多思、多想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思考的过程就是质疑、答疑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问题来对学生引导。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进行,同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使问题能够突出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掌握教材内容。问题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使他们明确教材的重点内容,通过有目的地解决问题,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利用问题进行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探究问题: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深入地进行了知识探究,并了解了爆发的历史原因和背景。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中国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爆发是历史必然发生的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高了他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高效进行。

四、结合故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很多,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掌握大量的知识点会让他们感到枯燥,在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厌烦,时间一长,他们会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掌握他们的历史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上课一开始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感到新颖的同时,深深地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激发他们想要了解更多内容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探究。例如,在教学《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在中的小故事,让学生对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并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

五、加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注重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历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所谓实践课,即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收集资料,和其他同学共同交流的历史课。每月两次由学生自己设计一堂历史课,选择与历史教学进度相关的历史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课前自己寻找史料、归纳总结;课上登台阐述观点、组织讨论、质疑解困;课后小结心得、撰写论文。此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地主动学习,达到拓宽知识面、深化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本着立足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自助式”教学,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探求历史发展的轨迹,考察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撞击点,争做学习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实践课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如对历史材料的搜集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再认再现能力、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阐述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