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特点范文

职业教育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职业教育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职业教育特点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证照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50-02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修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考察。除重点考察了修平科技大学外,还参访了2所科技学院,2个工业园区、3个化工类企业,一个职业证照训练所。听取多位专家、学者及老师的讲座,并多次与其进行座谈、研讨。对台湾职业教育特点有了一点思考。

一、职业教育体制完备

近些年来,制造、加工业已是台湾的重要产业,企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显突出。为此,台湾职业教育经过多次改革探索,体制已趋于完备,多层次、多学制、全方位的灵活的职教体系基本形成。台湾职业教育总体上分科技大学与专科学院两类。专科学校目前依其修业年限分为二年制及五年制两种。二年制招收职高毕业生,五年制专科招收国中毕业生。科技大学的招生层次为四年制与二年制双轨,普通班与在职班共存,日间部和夜间部兼顾。二年制招收专科学校毕业生,四年制招收职高毕业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还可进研究所深造,研究所设有硕士班及博士班。目前台湾职业教育已成为普通学术教育系统之后的另一条重要教育通道。

二、校企合作办学紧密

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台湾每所职业学校都能根据专业特点,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多由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他们不仅要及时为学校提供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为学校提供教学决策依据,参与校内教学改革,还直接担任教学工作,这些来自企业的学历层次高,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现已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如修平科技大学建立了企业专家库,2700名教师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企业的生产技术专家。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学校为企业发展输送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成为台湾高职院校办学的突出特点,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

三、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特点鲜明

由于台湾地域的限制,所学范围过于狭窄,在面对产业环境变迁时,自我适应及再学习能力较为不足。因此,一般科技院校已将特征突出的专业改制为涵盖面更大的通用性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已经调整由单一行业课程转变为群集课程。即突出对职业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夯实基础核心能力。如修平科技大学化工系就只有应用化工专业,主要开设基础化学工程方向的课程。但在学生学习后期,依据就业形势选定具体专业方向后,可通过证照考试,强化专业操作技能。学校对证照考试培训非常重视,学生一般毕业时会考得1到3个专业证照。

四、学生能力本位的学习意识得以突出体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更新。学校的功能不仅只是提供一个取得学位文凭的途径而已,更重要的是应该满足社会上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于继续学习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办学都有日间部、夜间部、进修部多种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修平科技大学就是如此。

台湾教育界的共识是职教学校在终身学习社会中,必须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必须更加强调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职业教育专家更是感到,在未来就业市场上最需要的是具有统一的基础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职业市场的需求。另外,除了基础能力的加强外,技职院校也必须营造更开放自由的学习风气,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我成长与学习的乐趣。

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及素质教育

台湾的职业院校同样重视办学理念的确立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修平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诚、正、精、新”作为校训,以“师生手足情,合作如家庭;胸怀人文心,技术最专精;结合产官学,提高竞争力”为教学理念,力图培育具有现代墨翟精神、人文素养及专业技术的产业实用人才。校园展板、景观雕像、甚至化妆间(即便所)处处体现校园文化的气息。点点滴滴,成为该校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的积淀,给人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为养成学生自动自发、勤劳动手和爱校借福的生活态度与刻苦耐劳的人格特质,劳作教育课已作为为新生必修课程。办学实践和办学理念颇具时代性,又切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六、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

修平科技大学教师60%为博士,有些职业院校70~80%具有博士学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占70%以上。台湾地区对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严把教师进校关;二是教师实行聘用制;三是对教师学历要求高;四是重视实践技能提升;五是重视使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六是重视教师的教育理论研究。师资队伍总体素质高,结构合理。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台湾的技职教育及其改革与发展动向. 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1997,1.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特点

我国职业起步此较晚,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普通教育课程的体系,适应两型社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太完善。正确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是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自身、符合职业教育课程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一、职业教育课程个性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整合,其重点是传授操作技能,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是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既有别于高教课程的理论性,又不同于普教课程的基础性。

另外,职教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从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其中职业教育主要担负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他们是一批掌握成熟的技术和服务规范的人才.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对社会创造直接价值,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工程施工员、农艺师、车间主任、工段长、护士长、、统计、导游、以及企事业机关的中高级职员等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这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按学科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与生产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

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短暂的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十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大大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环节中,缩短了对知识的验证期,缩短了与就业单位的磨合期。如: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中就包含了实验验证、实训模拟、代岗实习、代岗作业、创作设计等内容,这些实践内容有绝大部分是在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里完成的,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学生就有机会去了解或熟悉以后工作的性质,有时间去经验和调整下一步学习的重点,为明确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提早做出相应的计划。当然,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并不排斥必要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讲求理论性,这种理论性课程结构强调宽基础(与专业相关的姊妹学科),以利干学生后续的发展。保证主干学科,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高新技术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

(四)职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但要适应职业世界和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而且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要求具有灵活性。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CBE(能力本位课程模块)、MES(技能培训模块)教育方式,这种模块化的特点是将对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重心。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还能够较为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模块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根据就业需要和个人兴趣随时转换方向,是一种比较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另外,灵活性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应变性,以提高其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的趋势正是这种灵活性特点的反映。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点

通过以上的各种分析可见,职业教育课程是具有自身明显特点的。

第一,职业教育课程具有应用性的基本特点。首先,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具有实用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面向应用的,课程开发人员是依据工作市场调查的结果设置所需的专业,其课程内容具有定向性的结构特点。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职业体现 特色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劳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的是对学生“技能”和“应用技术”的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当今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材组织上基本还沿袭着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思路,在教学手段上也没有什么独到的地方,没有真真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为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高职教师观念上仍把高职教育看成高等教育中的“此等教育”,采用简化普通高校教学内容的办法进行教学,没有形成高职教育自身的体系,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怎样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呢?应该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诸多方面应该改进和完善,每个环节都应该突显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有机结合,应该把职业培养的思路“渗透”到高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具体而言:

1、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上,应该体现“专”的特点。应该是越具体、越明确越好,不要盲目求“大”、求“广”,学什么、学后干什么应该非常明确。譬如,“食品”专业能不能具体到“酿酒”专业,“高分子材料”专业能不能具体到“塑料材料的加工与成型”专业,“工业加工”能不能明确到“模具加工”。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体现在“专”上,体现在“具体”上。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用性专业人才的,专业设置上当然应该跟上整个经济的发展节奏,与时俱进。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培养人才,就开始什么样的专业。其实,就应该赶这个“热潮”。譬如今年开设的“房地产营销”专业,明年是不是改成“电子商务”专业。高职教育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要突出实用性的特点,这样,高职教育才有活力。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基础课涉及的内容应该广泛,即所谓“宽基础”。但课程难度应该降低,应该省略掉诸如解题技巧一类内容。高职院校由于学时上的压缩,大部分基础课程教材通过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精简而来,知识点比较凌乱,不连贯,不便于教学,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涉及的知识面应该要更广,特别是要注重与专业理论上的衔接。可以尝试一种类似科普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实训和实验教学中,不能绝对将理论和实训在课程上分开,而应该理论和实践同步教学。教学形式应该多样,既有课堂的教学,也有实验室教学、实训模拟现场的教学,还可以到生产车间或者以后的工作场所开展生产实践教学。

3、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应该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力求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学生知识面要广,要使学生具有适应职场要求的能力。

技能比赛是高职教育工作中一项重大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应建立技能大赛的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比赛项目,建立技能大赛与其他相关工作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4、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学生的生源,既有普通高考的学生,也有中职高考的学生,层次差别很大,而且,每年还有差别。高职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具有多样性,要有灵活性,还要有针对性。

上理论课的时候,如果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可以马上转入车间或者实验场所进行实践性教学,如,在讲述“模具的结构”的时候,学生学习有困难,可以马上带学生到校办工厂或者实训中心,打开模具,给学生进行演示,效果很好。

实验室实验教学时,也要注意与理论的结合,如果发现学生理解不了实验上的问题,应该停下来转入理论课的教学。实训的时候,更是应该将现场的问题结合理论进行教学。如“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在车间操作注射机的时候,如果打出来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出现次品,就应该马上停下了,召集学生进行现场分析教学,分析产生次品的原因,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5、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应该不断提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修学习,特别是要尽量要加强实践性学习,让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但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养成团队教学的观念,理论课和实践课老师可以分别由不同人来担当,可以采取两个老师同时开课的形式。

总之,高职教育要讲究实效,开展具有多样性、创新型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2]董仁忠.论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3).

[3]杨东进.从高职就业情况反思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4]别业舫.《择业与创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148 页.

[5]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高等教育研究》,

2006 年第11 期.

篇4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历程;特点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因此,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其改革和发展更应有世界的眼光。美国是世界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也较为先进,通过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分析研究,也许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

一、美国职业教育的历程及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类生产方式也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美国社会那时的生产方式己不能适应变更的社会生产关系了,因此美国工人的失业人数剧增。旧的工人不能适应有更高技术要求的新工作,而正处在发展状况的新的生产领域也因为缺少有技术的熟练工人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职业教育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58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并明确表示政府将在经济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和专业门类都大大增加了,其中服务业占了相当的比例。职业课程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许多企业也参与了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形成了美国职业教育钓一个信—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美国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美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真正的成熟期应该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强大冲击下,职业教育走向成熟,并进一步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当美国社会进入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终身教育必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而职业教育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形式,它必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以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工作技能的内涵和水平,要求教育进行相应改变,帮助学生为适应这种新经济特征做准备。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了生涯咨询与指导,体现了升学预备性教育与就业预备性教育统筹、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结合、学校里的普通教育与企业内的职业教育交替进行等发展趋势。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1.教育体系完善,功能齐全、方式多样。美国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有:一是副学士学位课,一般为二年,学生毕业可转入大学(学院)继续深造;二是职业培训证书课,分为两年制、一年制、不到一年的短期培训课,重在就业的岗位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三是学徒培训课,学徒可在职业技术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接受培训。总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与300多个职业有关,专业领域主要包括类:农业综合企业、工商业、市场与销售、建筑与工程制图、家庭经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和技术培训。

2.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能力为本,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美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课程开发、教学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并突出实践教学伪重要性。美国职业技术学院规模较大,教学硬件建设十分先进,建有实习车间,教学环境就是工作环境的模拟,有些课程甚至到企业去完成,使学生置身工作现场,教学效果非常好,学校各专业科目和课程经常调整,针对市场行业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教学科目和课程。同时,学校和各大公司和企业联系紧密,互动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要素比较;特点

职业教育课程是培养人具有特定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总体方案。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因此实施方案——职业教育课程必定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特点,即在性质、功能及总体框架方面,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课程具有共同之处。同时,因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诸多特殊因素,职业教育课程又会表现出一些独立的个性。

一、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研究现状

(一)美国职业教育研究者Curtis R.Finch和 John R.Crunkilton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定向性(Orlentation)。面向生产或就业,其终极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而且是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这样,职业教育课程是定向于生产过程(学校设计的经验和活动)以及产品(经验和活动的结果)。

适应性(Justification)。基于特定地区的特定职业需求。

针对性(Focus)。直接帮助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校教育目标(1n-school Success Standards)。“上手”或熟练应用。

校外实践教育目标(Out-of-school Success Standards)。课程成功的标准必须根据以前学生取得的成功来评价,表现为工作能力、技术能力、职业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及企业决策能力。

学校、工厂、社区的关系(School-Work place-Community Relationships)紧密。职业教育负责维持农业、商业及相关工业领域的强大关系,强大的学校、工厂、社区合作关系即为课程的高质量和成功的表现。

政府参与(Federal Involvement)广泛。政府参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政府被视为职业教育的支持者.如提供特殊设备;但另一方面,政府的一些不适当措施又限制了职业教育课程的灵活性。

响应(Responsiveness)快。对社会中的技术变迁具有较大响应力,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对经常变化的工作岗位作出响应,不同领域的新发展必须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中,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胜任该工作。

后勤保障(Logistics)的必要性。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时,整合合适的设备、装备及其他教学资源是所有人的主要关注点。保证一门职业教育课程成功实施的后勤工作是复杂而费时的,后勤保障是绝大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昂贵性(Expense)。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比普通教育课程的开发费用要昂贵得多,它包括以下几部分支出:一是基本费用,如供热费、水电费等;二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需要一些特殊设备;三是设备的升级费用;四是设备的保养费。

(二)台湾职业教育研究者陈昭雄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课程目标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课程内容直接反映科技进步;教材弹性化以适应地方性差异;教学方法多样化,配合学校特色;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教师具有行业技术专家、教学专家及辅导专家的身份;专业招生和专业设置一般通过人力规划;设备昂贵,属于高成本投资。

(三)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黄克孝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在课程目标方面,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定向性。职业教育对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都有具体的行业、专业或工种的职业方向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也因职业的类别、水平等要素的变化而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二是直接性。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均是在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技术人才,因而职业教育课程与生产直接相关。三是兼容性。以前职业教育的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随着整个社会基础教育向高中阶段的转移,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兼顾培养对象文化程度的提高。

从课程内容方面看,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职业导向性。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设计必然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二是技能主导性。职业技能的获得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操作技能与现场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的重心所在。三是内容适用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适应当时、当地所属的特定行业、职业的要求。

从课程模式方面看,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由于对象、地区、行业、职业等门类众多,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必然趋于多样化。二是应变性。应变性首先表现为对有效需求(或称“可靠培训要求”)的变化的适应,应变性还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从课程运行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昂贵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条件要求非常高,要有较大的设备、人员和资金投入,通常要几倍于基础教育,甚至与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当。二是开放性。职业教育课程方案在开发及实施时均需密切与社会各方保持广泛的联系。三是个性化。一要彰显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二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定向性。首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从事操作、服务和管理的应用性人才。必须针对这一目标,根据各个职业领域基本职业活动确立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等。其次,区域经济与行业水平的不同,使得课程具有地区及行业特色,具有地区、行业的定向性。

应用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应用性,表现为课程内容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职业技能训练,所传授的是能在生产、服务中直接应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整体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具有整体性。现代职业教育力图构建一个封闭的教学系统,即课程实施要加上课程评价。整体性特征实际上是职业活动系统(包括计划、实施、评价)整体性的反映。

(五)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刘春生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岗位针对性强。即针对一个工作岗位或一群工作性质类似的工作岗位。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上找到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针对性。随着工作环境变化的加速,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增强,课程对职业适应能力也应加强。

对社会需求反应快。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作出最快的反应,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实践。毕业就能上岗或经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校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性课程必须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社会参与职业学校课程的制定与实施。多数职业学校设有由工商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开发、审查和评估所设课程及其实施方法。

(六)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张家祥、钱景舫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阐释

职业定向性。职业教育专业或工种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有的甚至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

实用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职业态度的养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

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灵活性。一方面,职业教育要适应职业世界与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

二、以要素比较的方法探讨职业教育课程特点

以上学者们的阐述既有从职业教育课程本身出发的,也有通过与其他教育种类的比较来分析的。在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整个职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要分析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需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进行比较。

在课程开发方面,普通教育通常运用学科式的方法及教师的反省法,职业教育运用实证方法,如任务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

在开发主体方面,普通教育为教育专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等,职业教育为产业界专家、技术人员、经济界及教育界的专家等。

在课程目标方面,普通教育的目标是一般化的,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具体的。

在课程内容方面,普通教育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职业教育重点传授实践性技术知识。

在课程评价方面,普通教育有较多的评价标准,而职业教育具有客观标准。

在编排方式方面,普通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职业教育采取功能模块化的方式。

在开设顺序方面,普通教育按照知识点的累积形成能力,职业教育则通过能力培养来理解知识点。

在课程实施场所方面,普通教育的现场经验是有限的,而职业教育有很多的现场经验、操作经验等。

在课程实施结果方面,普通教育是知识本位的,其产出的是知识点,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其产出的是规则、程序等。

在课程服务方面,普通教育旨在满足群体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注重个性化,旨在满足个人的需要。

在课程反馈方面,普通教育的反馈是很模糊的,职业教育能获得即时的、可测量的反馈。

在认知方面,普通教育以知识能力为主,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主。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点

(一)应用性

首先,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具有实用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面向实际应用,课程开发人员应依据调查结果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具有定向性结构特点。

(二)综合性

首先,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为准则进行开发,某一门课程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具有兼容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课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通常分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类型多,各种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一些动作技能课,需要多种形式的教学媒体来传递。再次,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具有综合性,各种层次、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是其课程内容的接受者。

(三)适用性

职业教育要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关注市场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适时地更新课程。首先,各专业课程内容要与地区、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相适应,这样职业教育课程就表现出多样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课程要与各生产要素相适应,要与不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相适应,要与技术的变迁相适应,因此它又表现出应变性的结构特点。

[参考文献]

[1]Curtis R.Finch.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M].MA:Allyn & Bacon company 1999.5th ed.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姜大源.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与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7,(8):11—15.

[4]张家祥等.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刘春生等. 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双元制” 办学特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187-02

德国不但以精湛的机械制造业闻名世界,而且有一套成熟、健全的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支撑。现在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国职业教育可取之处。德国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及办学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总的来说,德国职业教育具有两大显著特点。其一是“双元制”。以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一元。[1]在德国,学员全部来自于企业。德国的高中学生毕业后,要先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再到培训学校学习。在培训学校的第一年,学生要接受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主要是专业技能培训阶段。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学员入学相对简单,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并不容易。学员不仅平时成绩要好,获得企业的首肯,毕业前还要进行口试、笔试、技能操作等多项考核。

德国职业教育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职业教育学校众多、普及率高。德国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以后,有2/3以上的人会选择职业教育。德国目前有各种公立和私立职业学校,专业五花八门。世界上最新涌现出来的技术、学科,只要达到实操阶段,不出半年,在德国培训市场上都能找到传授的学校。

一、体现在办学形式上的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主要体现在,师资培训与资格认证等方面。

1.严格的师资培训与资格认证机制

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属于公务员。与教育官员享有同等社会地位,终身不被解雇,并享有免缴劳动保险费等权利。但是教师资格的获得非常难。要获得教师资格必须通过两个阶段的培养。第一阶段,应接受大学4~5年的正规教育,在此期间要学习一门职业方面的专业(例如动漫设计)为第一专业;一门普通教育领域的第二专业(如数学)和教育学课程。同时,他们还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相关专业的企业实习。完成以后,才能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教师职位一级考试)。之后,教师进入第二阶段,到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预备实习。每个实习教师须选两个以后要教的课程或领域。第一年结束后,校长在进行旁听和评定教学方法后,决定是否让他独立讲课。如评定合格,第二年他们每周独立讲课,同时每周两个半天在职业学校教学法研究班继续学习。2年的见习期满后,再参加国家的第二次教师职位考试(聘用考试)。经过两个阶段的学习和考试合格后,才能担任教师。[2]

德国各联邦法律中明确规定,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师资资格培养和认定,普遍实行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模式,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检验师资的质量。

在德国,对企业中的培训师傅也有严格的要求。《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只有在人品方面、专业上和教学上合适的人才能做培训员的工作。通过多种要求的限制,提高了企业培训师傅的整体素质。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职业培训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中进行,互为补充,以企业培训为主。受训者兼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在企业接受培训是学徒身份;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教育,是学校的学生。在德国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使实践、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挂钩。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工人、职员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3]

3.市场经济下的课程设置

德国课程设置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专业课程完全是综合化的一门课程。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安排,二者既分工又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立足国情,放眼未来,既考虑到今天的市场,也为明天的市场做准备,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社会市场的适应性和超前性。[4]

4.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1974年D•梅腾斯的题为《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命题》论文中:“为明天工作的人”要具备“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在从业者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关键能力”的培养,德国职业教育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5]

4.完善后续教育机制

教师可享受持续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德国有的州设有专门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如汉堡),有的州则由职业教育学院承担(如梅克伦堡),大学教育系也承担一些继续教育工作,教师培训进修机构与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系非常密切。

5.法律保障下的办学机制

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目前,德国有35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都由国家颁布了统一的培训法规,规定了职业名称、培训期限、应获得的技能和知识、考试要求和培训大纲等,且在不断完善中。这些法律、法规规范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政府拨款办职教

德国职业学校的经费,根据州和地方办学机构之间的职能分配情况,由州政府和地方共同负担。对于公立的职业教育学校,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办学机构负责校舍设备的建筑、经常的维修和管理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并还可得到州政府的或多或少的补助。得到国家承认的私立学校,根据州的规章制度,州政府给予业务和人事费用的补助。为了确保经费的落实,德国政府还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来筹措职业教育经费。[6]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师资培训与资格认证需要加强完善

严格职业教育教师持“证”上岗的准入制度,并且这个制度应由国家通过法令加以保障。现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其结果是学生也没有很强的动力与实践能力,学到的可能也是已经淘汰的技术,而教师与学生这种缺乏动手能力将最终制约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加大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这里,德国师资培训与资格认证机制值得我们借鉴仿效。

2.课程设置需要调整完善

如果要使课程设置符合时代需要,就要以工作结构为基本依据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排列顺序应反映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而不能以知识本身的逻辑为线索来展开。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对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开展一系列项目化教学改革。根据企业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将每门课程与工作过程相协调。在项目中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把文化课、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来完成。要通过项目教学,来锻炼学生分析和综合、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交往与合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诚实、敬业,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关键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7]

3.加强与企业结合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生产实践的锻炼,因此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最好模式。

在我国企业对学生去实习实训是作为一种与学校建立关系的手段,并非是因为企业需要,有时,企业将这种学生实习还看作是一种负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让企业、行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真正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职业在技能标准制定、技能测试等方面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才能建立真正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职教育的质量。

4.增强法律意识,完善职业教育立法。

从德国职业教育的立法来看,它有一整套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涉及到国家各部门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企业和学校,相互之间形成分工明确、互相监督、便于协调的运作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虽有《职业教育法》这一职教大法,但在许多方面教育立法还很不完善,原则性的规定较多,缺乏实施程序和具体步骤,使得法律形同虚设,所以我国应该规范职业教育立法,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法律的宣传,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存在法律阶位低、单项法不配套、数量少等问题。基于此,我国应逐渐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总法,以职业教育投入法、农业职业教育法、企业培训法、就业与职业培训法等若干行政法规为主体,辅以大量的职业教育行政规章、职业教育法规、众多的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构成的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当然,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优点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也很多。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有选择地积极接纳吸收,不应该照搬照抄。我深信:只要我们积极地借鉴、合理地采纳,我国职教一定会越办越好!

注 释

1 中国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系列教材[(音像制品•录像)ECD].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

2 徐 朔.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历史和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4(5):56~59

3 詹 鑫.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参与培训的机制[J].职教通讯,1999(11):45~46

4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1~159

5 高玉萍.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及对我们的启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

篇7

一、正视现状,关注差异,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职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不一样,普通高中是为升学而实施的教育,而职业高中是为学生就业生存和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因此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更应贴近学生的客观实际,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中职语文教学除了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之外,更应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运用和提升,这就要求广大中职语文教师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语文教学现状,包括教情和学情,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准确、科学、灵活地定位课堂教学目标,力求课堂上人人有所为,个个有作为。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做到两个“结合”,即教学与专业结合,课堂与学生结合。教学与专业结合,要求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进行合理地取舍、重组和优化,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课堂与学生结合,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密切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铸成他们的成长。例如,在教学《人生的境界》这篇课文时,我们必须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要求和难度要适当降低,同时要和职业特点联系起来,因此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初步了解冯友兰的人生及其哲学思想;2.个性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3.思考交流如何在未来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我们没有必要像解读普通高中课文那样对文本内容及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而是应将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巧妙地渗透于未来职业领域,为学生的生存服务,这一点才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紧扣专业,联系生活,重点培养两种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习基础文化知识课程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职语文课程依然是一门服务性的基础课程,不仅服务于其它课程学习,更服务于学生的职业需要,乃至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必须紧扣学生的专业特征和专业需求,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存时代,重点培养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和岗位竞争的两种能力,即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基础写作能力。

众所周知,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求职与就业,在这一过程中面试和应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过关,怎能在求职与就业中多一份胜算,又如何让用人单位信任和欣赏。因此口语表达交际训练必须摆到重要的位置,并逐渐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和方式。平时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上用3~5分钟让学生上台进行说话训练或对话训练,内容形式不限,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语文写作教学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其中应用文必须作为训练的重点,因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主要接触的是请假条、计划总结、通知启事、自我介绍等特殊应用文体,而小说、诗歌、散文自然与中职学生的需要相距甚远,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

三、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践行学生本位思想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地处理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辩证关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师生双向互动活动,积极践行学生本位思想,可以推行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新做法,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学生的口说起来,让学生的脑转起来,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表现,如写作、表演、绘画、歌唱等方式都可以成为文本解读的形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要求教师为学生的朗读提供充足的时间,为学生的表达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学生的对话创造有利的平台,不断提升朗读能力和口语能力;让学生的脑动起来,要求教师积极唤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有效思维运转,善于提出问题,并对问题持有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鼓励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学《中日学生打工竞赛》这篇课文,便可以设计一个随文练笔:请针对中日学生打工中的不同表现谈谈自己的感想,要求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随文练笔其实很好地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以自己独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不仅突出了“练”,同时凸显了学生的“本”,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未来的职业需求。

四、淡化分数,分段评价,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地方在于没有系统性、严密性和规定性的考试评价体系,换句话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根本目的不在于应试而在于应用,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淡化学生的考试分数,实施分段评价机制,努力提升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笔者在所教班级中做了这样的尝试,将语文教学评价内容分解为以下四点:1.语文基础知识;2.阅读分析与理解;3.口语表达与交际;4.专业应用文体写作。每学期进行考查评价时可以分段实施,如平时考查、期中考查和期末考查有机结合,每次考查选择和确定一项内容,集中复习,重点辅导,逐个过关,待到期末对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查漏补缺,整体把关,全面推进,这样以考查为手段,以评价为形式,淡化了考试分数,却促进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可以在期末组织一次全班性的专业应用文体写作,包括写一封自荐信,设计一份合同,完成一份报告等等,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结合专业,考查了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时代性;多元化;职业化

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天,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经从以知识教育为起点到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再到今天的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职业教育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正是职业教育特征的体现。要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就要紧跟时代变化,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

1.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要突出“职业化”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早在1917年就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黄炎培先生还把这个目的精炼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为群服务”。黄炎培先生的“有业”与“乐业”的思想,正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应突出的“职业化”特色。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才能使学生“有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才能使学生在“有业”后“乐业”,而且不至于很快的失业。职业教育是社会的各类单位、企业用人前的一道工序,学校的任务就是要满足这些单位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学校明确为什么样的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人才培养中就要突出其相应的“职业化”特色,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比如,订单式培养模式,就突出了“职业化”的特色,所以,这种培养模式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而且规模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各类职业院校,要解决就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必须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化特色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2.课程设置要突出“时代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都没有国家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的专业执行行业大纲或行业标准;有的专业执行的是多年前的大纲,大纲的内容严重老化,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社会的需要;还有的专业只有学校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只能靠实践来检验,并且根据企业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突出“时代性”特色,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瞄准企业的需求,合理谨慎地设置大纲和课程。

许多人都听过“麦当劳”如何选址的故事,首先是目标群的锁定,然后是人口、经济水平、消费能力、商圈研究、人流测试、顾客能力对比、可见度和方便性的考量、抽样统计、问卷调查等等,制定的规范手册就有千页之多,麦当劳在选址中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以缜密调查为基础的,把工作做在了前面,所以麦当劳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学校的学习培养方案是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远非一家快餐店能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疏忽和怠慢,在培养方案的确定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内联系,又要考虑企业需求;既要考虑国家或行业的要求,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培养方案。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与企业共合作。第一,合作办学,共同开发、设置专业,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共同进行项目开发与研究;第二,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第三,合作就业,与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通过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质量反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科学地实施培养过程、适时检测过程运行状态并及时进行状态参数的调整,保证课程设置与时代变化同步,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篇9

通过对《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所述的类进行考量,我们可把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称为文科高等职业教育。“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目前或许尚有争议。但对于规模越来越大、涵盖领域越来越广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进行针对性研究,探索其规律和特点,以便于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差别评价,从理论到实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面向三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社会各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各级各类学校应运而生。各级各类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完成各自的任务,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因此,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应该有符合自己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视产业依托,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文科高职主要服务于第三产业,工作对象大多涉及人和由人所构成的社会,主要是面向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此,文科高职主要培养各类从事基层管理、现代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社区工作者、各类秘书、企业会计、市场营销、文化创意、传媒设计、书记员、导游、保险、物业管理等从业人员。这些“非物质性技术人员”大多是将决策付诸实施的“执行型”管理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因而文科高职主要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以及初、中级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为主要培养目标。

强调“宽”、讲究“杂”的教学内容设计

文科高职主要对接现代服务业、社会公共事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文科高职人才从业的主要特点是服务人、服务社会。文科高职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包括文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通识教育。

一方面文科高职注重专业核心知识和理论传授的同时,在培养专业技能方面也放宽了口径。既要使学生掌握适应当今社会的专门职业技能,又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在出了校门以后,能够持续提高职业技能,能够灵活地自我调整,更能够独立思维。另一方面文科高职重视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拥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综合素质,重视技术教育人文化,强调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要求学生具有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调查分析、信息收集整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基本的人文素养。强调“宽基础、专技能、强应用”,讲究“杂”,知识体系如同“W”或“M”型。其知识、能力的组成是拼盘式的,注重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拼合。也就是说,文科高职知识构建中的弹性相对较大,要求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多、了解的知识面广。这样就能够以比较宽广的素养应对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比以往变化快得多的人才市场。

以社会为课堂的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获得面向某类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文科高职面对的实训情境和场景存在多样性、难以复制、过程难以重现等特点,这也决定了文科高职教育实训的特殊性和困难。文科高职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社会性实训,以社会为课堂,充分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形式,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实现技能训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文科高职的实训平台理应在社会上、在社区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因为任何仿真实验室都不可能真正复制出真实而多样的现实生活和复杂人群的生活状况。在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文科高职不断总结、认真凝练符合文科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课内实训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实训学期、拓展实训基地,形成“课内实训打基础、实训学期专技能、顶岗实习强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文科高职要面向实际,与行业优秀代表建立合作关系,把大学办到街道、办到社区、办到企业,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建立文科高职独有的“校园―社会”合作“互益”机制。

强调复合能力培养的能力结构

文科高职在注重与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能力标准学习的同时,更强调培养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关键能力,并把这种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文科高职注重业务之外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具有多工种的复合能力,以及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参与计划和决策的能力,特别看重个人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合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事业心、批判性思维等。文科高职把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追求目标,用综合素质教育观取代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文科高职更加关注学生未来继续发展的潜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情商。总之,文科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

创设情境、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文科高职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让教育回归本质,解决教书和育人两个问题,实现知识习得、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养成的有机统一。文科高职教学以情境教学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真实性或准真实性的情形和景象,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文科高职教学中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成学生的德性和人格内化,追求“至善”,培养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批判精神在内的综合素质。

多元、综合的质性评价标准

质性评价是多元主体的评价取向,强调评价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的文化性和情境性,将评价的范围扩展到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内的评价对象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文科高职教育一方面注重与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能力标准的学习,另一方面更强调教养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关键能力,即成功地适应未来职业生活所必须的广泛的迁移能力,更多地需要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乃至用跨专业的视角解决问题。用人单位也习惯于要求文科高职培育的人才应涉及学科比较丰富,涉及更多的人文内涵,要求人文素养较高,对于个人的合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创新能力、直觉、事业心、批判性思维等特别看重。文科高职毕业生面对的工作情境与课堂中所学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完全不同。因此,对文科高职人才的评价标准有别于标准化评价,而显得多元、综合,属质性评价。文科高职所培养的人才即使是同一个体面对同一个服务对象,由于时间、地点、场合、情绪的差异都可能导致不一样的评价结果。

篇10

一、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定义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有两个优势:一是建立与区域产业对口的精品专业,培养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可能建立与区域内企业联合发展的机制。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区域生源共享,联合开发双证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向学校投资可望得到直接回报,投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优势互补。

二、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特点

(1)服务范围的地域性。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规划切合区域实际的专业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用工单位、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沟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3)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上远远超出了职校学生就业预备教育的范围,而要承担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多项任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主办及校企联办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即在区域内形成以初职教育为基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体系完备、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体制的开放性。一是对外链接上,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应该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与区域经济零距离对接,而不是关门办学、与市场脱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职业教育本身要彻底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无力,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5)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要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6)职教体系的融通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开通普教与职教的渠道,架设中职与高职的桥梁,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

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原则

(1)坚持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原则。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以提高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为导向,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工学结合紧密、办学质量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专业集群,强化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带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3)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原则。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制胜之本,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力量,科学规划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升专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4)坚持科学布局、动态调整原则。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集群布局,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策略

(1)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首先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新的专业布局基础上,选择一家或两家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对应产业集群内的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进行建设。增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领航”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创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特色和优势,促进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深化校企融合与产学合作,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

(2)推进集团内职业教育专业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完成以对接当地产业集群建设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整合方案。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职业学校在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实现以专业调整为核心的院校布局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职教集团整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集团内各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品牌专业建设要依据统筹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分布; 加强集团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使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形成专业集合优势,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以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实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统筹规划,调动区域职教集团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强校际间联合,打造集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推广、展示产业示范功能的基础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面向社会开放设施先进、管理先进的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利用区域职教集团资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扩大服务功能。通过建设,使之成为区域职教集团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也成为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篇11

关键词: 新加坡职业教育 特点 启示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还是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成功的理念与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下文将通过分析该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俱进、与企业发展同步的特点,提出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点重要启示。

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对象分为三类:一类是职前教育,招收的学生年龄13~18岁;另一类是在职培训,招生对象年龄19~62岁;还有一类是失业培训,招生对象年龄也是19~62岁。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工艺教育学院(ITE)、理工学院(Polytechnics)和大学(Universities)三部分构成。

(一)工艺教育学院。

工艺教育学院(ITE)成立于1992年,在新加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学院。工艺教育学院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劳动者,特别专注于学生的职业训练,理论学习时间占30%,技能训练时间占70%。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近20%左右的学生还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高级证书,有近25%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申请进入理工学院继续接受深造,其余的则可选择就业。工艺教育学院除了为中学毕业生提供全日制的技术培训外,也为社会上的在职人士提供培训课程,为他们创造进修和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还提供各类型在岗人员技能培训和课程进修,为在岗的员工举办技能水平鉴定考试。

(二)理工学院。

新加坡有5所理工学院,分别是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这些院校开设的课程以工程、科技及管理课程为主,各有优势,错位发展。理工学院的办学突出实用性原则,办学宗旨是“配合工商业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ITE一样,理工学院除了完成中学毕业生的全日制教育外,还担负着终身教育的使命,利用自身资源与专能为工商界提供人力开发课程及有关服务,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理工学院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升入大学,继续学业。

(三)大学。

新加坡有3所大学,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这些院校的课程包括商业、工程管理、医药、实用科学及生物化学等。大学学生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新加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他们的理想和目标。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两个特点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提高全体国民劳动力素质和终身受雇能力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把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产业生存、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则是将配合企业需求,培养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作为办学宗旨。通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新加坡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者之间已建立了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亲密关系。

如今,新加坡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明天的技术,培训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的目标,旨在使职业教育不是消极地等待经济发展的召唤,而是以一种超前的眼光,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尽可能组织超前性的专业培训,从而能够主动地为产业结构提升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历程,职业教育理念紧随经济发展形成转变,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大约每10年就进行一次经济战略调整,每次调整,职业教育都配合经济战略目标的调整变化核心理念,有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更新与世界科学技术进展同步,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详见表1)

(二)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各学校董事会董事均包含有企业主,专业咨询委员会也会聘请相关的企业主担任委员。企业主常常向学校提供资金和一些先进的实习设备,并在学院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并熟悉这些设备。学生也可到合作企业实习,企业主主动给予学生一定补贴,为学生尽快实现人生角色转换提供重要帮助。同时,企业也有了充裕的人力资源库和很好的项目开发合作伙伴。

新加坡职业教育创设了一种被各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的,注重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工厂”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工厂”并不是实际的工厂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注重职业教育校企紧密合作的理念,教学中模拟和模仿企业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专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各类实训(科技)中心承接、完成企业项目实现人才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学生在校所学内容,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设计的课题,参与的实践常常来自真实的工业项目,最后能制造出真实的产品。这种教学环境、企业氛围和就业环境的高度统一,使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新加坡职业学校选聘教师的基本条件是有5年企业实践经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每年还必须参加培训,40%的教师都与企业有合作项目,专业教师每2~3年就要到企业接受6个月或一年的培训,通过企业技术应用,为教师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在教学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花很大精力用于实践上,学校所设专业、科目都十分注重实用性,课程安排以完成项目和生产见习为主,许多课程直接在车间开设,实践考核占学生成绩一半以上。每年假期中,学生还必须有八周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实习,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最新发展方向。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点启示

种子的萌发离不开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政府的强劲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的学习借鉴应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以辩证的态度分析其成功原因,研究其核心精髓,将之内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方可产生真正的效用,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东施效颦。我认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应结合当地支柱经济发展特征,确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

比照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呈现出的轨迹是:初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开始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他们都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详见表1)如今,新加坡企业已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和创新密集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早已不合时势,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才能达到他们的理想需求,为此,他们现阶段就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说,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我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陆地面积,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域,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支柱产业并不相同,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就不应该统一。各区域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特色,确立各自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制教育后就直接选择了就业,他们没有任何技能优势,只能从事低端劳动,并不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应主要围绕初级技能、特色技能培训展开,举办在职培训班、特种技能培训班等,国家和企业承担学费支出,使当地青年能免费接受培训,提高生存本领和技能水平,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已基本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中职毕业生可能已不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些地区可相应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强势提升职业院校的硬件、师资、科研等各方面的实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二)同一区域的职业院校之间,应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篇12

论文摘要:借鉴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与社会关系处理的明确思路、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有力领导和扶持,我国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产学结合、师资建设,推行职业资格标准,发挥行业指导机构的作用,推行多元化办学体制,增加职教投入,构建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

笔者于2005年9月2713至2005年12月2731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西南悉尼学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参观、访问和交流。虽然中澳两国文化背景、社会政治制度不同,但澳大利亚对职业与继续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对职业教育与社会关系处理的明确思路,职业与继续教育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对职业与继续教育的有力领导和扶持,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

(一)培训管理机构

澳大利亚具有比较健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及培训体系与标准的制定。1973年3月澳大利亚教育部成立了“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TAFE委员会);1981年11月成立了“国家TAFE研究中心”(NCTR);1987年至1992年先后成立了“就业、教育和培训部”(DEET)、“国家就业、教育和培训董事会”(NBEET)和“职业教育就业和培训顾问委员会”;1992年成立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随后又对政府教育机构及VET和TAFE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合并。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的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管理监督国家和各州、领地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专项资金;制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有关导向性重要政策;建立完整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二)资格框架体系

培训框架体系即国家培训框架(NTF)、认证框架(ARF)和资格框架(AQF)。澳大利亚积极构建培训框架体系和培训标准,1995年建立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AustraliaQualiifcationFramework),它规定了初等与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的分立与贯通,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衔接;随后建立的培训框架规定了培训机构的资格确认、注册以及高水平的VET质量标准,逐步建立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培训体系。

AQF共有12级资格。普通高中教育为10~12年级,主要进行学历教育,TAFE学院主要提供技术与继续教育,大学主要进行的是学位教育。三类教育从学历资格看,大学与TAFE学院颁发的学历资格是不同的,但具有互补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格证书全国统一标准,以达到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注重职业技术的实际技能考核,共有四种证书和两种文凭,依次为:一、二、三、四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各级证书和文凭之间的连续关系不受培训机构或地域限制,全国通认。

(三)培训标准

澳大利亚于1997年开始引入、实行与推广“培训包”(TrainingPackage),并以“培训包”内容及要求作为职业培训、认定和评估标准。“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连续性的和全国所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能的总和。它由国家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ITAB)、其他行业为基础的机构或企业开发,内容包括国家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国家资格培训框架。与AQF具有不同层级特性一致,“培训包”内容也具有不同的层级,而且各层级内容之间具有相互衔接的关系。“培训包”的引入将行业技能需求和职业培训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能力标准与AQF资格直接联系起来,并规定出学生达到能力标准所需的最低考核要求。

(四)培训机构

澳大利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主要有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部分私立的培训机构、成人社区教育机构和一些企业的培训中心。其中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最大的公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TAFE既是教育机构,也是执行政府政治和经济政策的载体,是澳大利亚义务教育后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特色(VET: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一)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特色

1.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国家政策。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个紧密结合行业的全国性的整体,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框架提倡全国认可的学历资格,从而使这些资格能在各个行业、各州以及各教育系统得到公认并使用。

2.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理念。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办学重点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良好机制。参加培训的人员、地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很灵活,从而造就了澳大利亚独特的终身教育体系。

3.具有高层次的技能培训项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覆盖范围广泛,从短期培训到文凭、高级文凭项目,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

4.建立了以行业为主导的培训系统。澳大利亚相关行业组织积极协助政府提供最新的岗位要求及近期就业信息,以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组织学习者进行技能考核。职业院校要按照行业标准组织教学,其课程设置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每一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哪些课程等问题均由各相关行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组织根据就业市场信息、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而定,并保证学习者通过相应标准的考试。

5.模块式培训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TAFE学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一体化体系,其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结合的。课程的目标就是技能标准的实现,理论和实践都为岗位技能要求服务,围绕能力标准组织教学内容,这种内容没有理论和实践之分,实现的方式主要是实践的方式、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顶岗的方式。这是TAFE教育的一个基本的、显著的特征。

6.建立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认可框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于1998年采用了澳大利亚认可框架。基于认可框架,全国各州对其培训机构进行注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予以相互承认,并保证全国统一的培训标准。

(二)TAFE学院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办学主体

1.办学规模大。新南威尔士州共有l2所TAFE学院,负责监控其各个校区的教育与培训情况并提供教学设施和相应的服务,所开设的课程涉及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各个领域。

2.课程种类多。TAFE的课程几乎涉及各行各业,主要包括:会计、园艺、应用科学、建筑、艺术与设计、美容美发、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制造业、酒店管理、商学等。

3.资格证书全国承认。TAFE学院开设的课程多数可颁发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下的国家资格证书。这些资格已经获得各州的相互认可,课程质量也必须达到既定的标准。

4.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培训。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产学结合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或行业是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者,企业首先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TAFE学院等培训机构派人与企业的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数,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TAFE院校是实施者;二是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照产学结合的方式实施。

5.构建升学通道。TAFE学院与大学联系紧密,为学生提供深造机会。很多TAFE学院课程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学院与大学的课程衔接与学分互换协议,获得学历资格的认可,直接升人大学的相关专业攻读学士学位。

三、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结合,实施职业岗位型产学结合势在必行。企业应成为高职学院发展的驱动力,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另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应该首先与本地企业、社区紧密融合,职业教育只有立足本地才是有生命力的,这种良性互动将会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师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TAFE的师资队伍可以称之为职业性的师资队伍。TAFE对教师的任用资格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专职教师必须有四五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在学历上要具备学士学位。职业院校的教师既应有大学本科学历,也必须有5年以上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并应具有工程师资格。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特殊素质要求,职业院校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师资轮训制度,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及联系制度。

(三)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是建立在明确的行业或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基础上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谓就业导向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人数等都以实际职业岗位及其要求为杠杆,以订单为依据,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上岗。高职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研究和实施“订单式”、“工学交替”、“双元制”等模式的教学改革。

(四)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指导机构

我国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的推行、劳动准人制度的建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不足,进展缓慢。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在统一行业技能标准下,采用灵活的培训考核方式,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不同学校、不同类的教育体系之间能相互承认课程、学分的制度;严格培训制度、严格考核标准,使职业资格证书在各行业有良好的质量信誉,为我国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劳动准人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

我国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依法授予其相当于国外行业协会的实际职能,设专款专人负责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修改,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进行认定,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执行情况定期调查,征求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加大对行业职业教育的管理,切实对本行业的职业教育提高质量负起责任;对国家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推行多元化办学体制,增加职业教育投入

政府应当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经费的管理与投入,帮助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或通过接待学生实习参与院校的管理与实践教学。要鼓励公私联合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创办职业教育,不断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职业学校内部、职业学校之间,正规职业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竞争力和就业率。

篇13

[论文摘要]加拿大是一个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联邦制国家。本文论述了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体现了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的特点,这些教学特点对于我国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特殊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点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点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点

(1)教学形式新颖,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每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点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点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训练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安全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安全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训练;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与大学联办)和一年制研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考。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与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遇到实际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与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商量对策、分头准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 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4

职业教育是特指教育制度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民族职业教育是在民族地区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直接培养该类职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以此来促进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地区的发展。本文结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找出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

 

1.1民族职业教育区别于民族地区普通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制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民族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对师资的特殊要求方面与普通教育相区别。

 

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为终身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民族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强某一岗位的所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但在现代社会,职业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快乐的源泉,展现自我的必由之路,所以劳动者健康的劳动者素质也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而普通教育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

 

1.3课程结构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的3年学习期间里,前一年半抓紧理论课程学习,在后一年半时间内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至社会,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虽然也学习普通文化课,但它学习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以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课程为主要课程,在安排方面留有约整个学制一半时间是在校企合作方进行实地操作实习,不忘职业教育初衷,为学生的职业提供基础。而普通教育以其培养目的为核心,安排课程主要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

 

1.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区别

 

由于民族和社会等环境的原因,民族文化特征突出,每个民族都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这些特有的文化地域经济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与非民族地区的教育存在区别,我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学费方面,第二是对学生的资助及奖励政策方面,第三个方面是教育设施方面,包括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恩施职中采取免收学费,只收取住宿费与书本费,以此鼓励家长送孩子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术。而其他非民族地区,经济相对发展些,奖助学金评比更加严格,人数比例相对降低,除了国家省级院级以外,其他专门针对技能岗位的奖学金较少。但由于条件原因,非民族地区学习条件更好,基础设施也更充分,设备更新相对更快,学生实训机会更多。

 

1.5民族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方面旨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需要将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进入主流社会,适应主流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技能高考,同普高生一样可考入省内本、专科院校。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2+1”,“3+2”,“1+1+1”等教学模式,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通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比如学生前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到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一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地区人才走出去。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妥善设计好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这三门课程,通过大量类似或接近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通过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给学生投课,大大提高了讲课的效率。职业学校需要两类师资:一种是偏重理论型的,负责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另一种是偏重于实践型的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的实习。

 

未来民族职业教育将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日趋完善,将培养成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而又很紧缺的专业型人才,不仅会为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富强,快速发展作出贡献,其积极输入到社会的各专业人才也将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