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生儿的护理范文

初生儿的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生儿的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生儿的护理

篇1

【关键词】新生儿 扶触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79-02

1 扶触的起源与现状

1.1 近代按摩起源于1881年,早在1904年一位心理学家发现按摩会给新生儿带来生理益处,对心理也非常重要。因此于1958年开创了科学的按摩研究。1875年美国R:ce的研究又发现按摩婴儿神经、经体格发育的益处。1986年美国逐阿密大学对早产儿开始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1年由美国公司帮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对按摩进行专门的基础新生儿和应用的研究机构---扶触科研中心,(TRI)位于逐阿密大学医学院。目前北美、南美、欧洲都有许多国家开展婴儿扶触,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扶触的主要目标

体格方面的目标,能减轻焦虑、紧张、改善睡眠,维持良好的各系统功能包括:消化、中枢系统的发育、机体的认识与协调能力、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加免疫力。

1.3 情感的目标

对自身的主动认识,发展婴儿对扶触与感受的敏感性,拓展扶触者与婴儿之间的交流情感。

2 扶触的好处

2.1 扶触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可提高脑部的发育,有益于脑电波的改善,可促进食物吸收,使奶量摄入增加,体重增长。实践证明,扶触的婴儿体重中均每天增长8g,科学的研究表明,扶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增加。

2.2 可增加机体免疫力

当新生儿面临病情危险时,机体免疫力将受到严重影响,而接受扶触以后,机体免疫力将得到大大提高,扶触也能减轻疼痛和不适感甚至可以缩短治疗过程,使婴儿对疾病有抵抗能力,更好地适应外界的刺激,减少疾病的发生。

2.3改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使不规则的呼吸和心率得到改善,对抢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扶触为抢救新生命争取了时间,扶触也为进一步救治赢得了关键性的时间。

2.4促进婴儿的肌肉协调

扶触后的婴儿易安静入睡,全身舒适,易改善节律性睡眠,有较成熟的睡眠习惯。

3 改善了皮肤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3.1 循环保持了皮肤的清洁和弹性

扶触后,可使婴儿改善缺氧状态,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可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费用。

3.2 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按摩人员应衣帽整齐,首先温暖双手,并在掌心上涂上婴儿油,室温在28℃、室温达到后再做扶触,室内放温馨的轻音乐,选择良好的两次喂奶之间的时机,尽量不要在婴儿太饥饿或烦燥的时候做扶触,把握住良好的时机,再准备好干净舒适的扶触床。

3.3 操作者要动作规范,按常规手法适中,操作前应对婴儿做全面体格检查,最好在沐浴后,夏日上、下午各一次,手法要轻,坚持天天不间断,否则会影响效果。按摩人员通过边用温馨的眼光和亲切的语言与婴儿忘情交流,当婴儿习惯扶触的感受时,婴儿面对操作人员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4 方法

扶触组在传统轻柔的扶触方法基础上,改良脊背提法、扶触次序从前额、下额、头部、胸部、腹部、四肢、脊背、臀部,同时要掌握扶触手法和力度,以轻柔为主,在扶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婴儿反应,出现哭闹,肌胀力提高,肤色发生变化应暂停。

5 按摩手法

5.1 国际通用法、国际改良法、头足背中国改良法经络推拿。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国际通用法,因国际通用法已得到明确的促进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5.2 头面部

两拇指从额部中央向两侧推、两拇指从下颌部中央向两侧以上滑动,让上下唇形成微笑状,两手从前额发际扶向脑后,最后两中指停在耳后处轻轻按压。

5.3 胸部

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方向对侧上方交叉推进在胸部划成一个大交叉。

5.4腹部

两手依次从婴儿右下腹、上腹向左下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划半圆。右手指腹向右上腹向右下腹(Ⅰ)。右手指腹向右上腹经左上腹经左上腹滑向左下腹(L)。右手指腹自右下腹经右上腹、左上腹划动向左下腹(U)。

5.5 背部

婴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

5.6 四肢

两手抓住婴儿一支胳膊交替从上臂交手腕轻轻挤捏,从上而下搓滚,对侧及双下肢做法相同。

5.7 手与足

用两拇指的指腹从婴儿掌面、脚跟交叉向脚指方向推进,并捏拉脚趾各关节。手的做法与足相同。

6 扶触可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加快

6.1 通过我院4800例的扶触实践表明,临床上更加体会到,接受扶触的婴儿头围、身长、体重增长较快,依据扶触作用的生理学说证实,扶触后胃肠蠕动增强,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致使奶量增加。

6.2 扶触是婴儿的需要

分娩过程中,受到产道的扶触,胎儿各部位外周感受器受到刺激,因为触感是原始的感觉器官,皮肤是体表最大的感觉功能,特别是初生的婴儿,他们渴望身心扶触的继续,因此扶触是婴儿的需要。

7 扶触的注意事项

7.1 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扶触。当婴儿觉得疲劳和饥饿时或烦燥都不适宜做扶触,确保扶触不受干扰。

7.2 注意室温保暖。扶触前需温暖双手,动作先轻随后增加压力,以便使婴儿有一个适应过程,开始5分钟,待婴儿适应后再继续15~20分钟,操作时不仅轻柔,而且要有力度。

7.3 新生儿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动作不能太多重复,边作边望着婴儿,进行眼神交流,说些亲切的语言,与婴儿进行情感交流,让婴儿倍有亲切的情感。

8 要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

篇2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近年来,由于对初生婴儿出生时常规注射维生素K 1,此病发生率已明显下降。[1]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出血症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情重,死亡率较高,幸存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做好新生儿出血症颅内出血患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对提高新生儿出血症颅内出血患儿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10月我科收治了1例新生儿出血症并颅内出血的患儿,经治疗后,效果满意,现将观察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新生儿,足月顺产,35天,体重4.8kg,因不哭闹,反应差,神志不清1天,到我院儿科门诊治疗时转入我科。入科时查,患儿神志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4mm,对光反射消失,右2mm,对光反射迟钝,前囟隆起,张力高,双侧巴氏征阳性,全身无瘀斑,呕吐胃内容物一次。头颅CT示左侧额颞枕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并脑疝形成,全程母乳喂养.入院后予脱水,补充维生素K1,止血治疗及行左侧额颞枕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引流术,术后继续予脱水, 补充维生素K1,止血,并加强抗感染等治疗,10月14日患儿病情好转,予拔除头部引流管,10月18日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自主睁眼,哭声响亮,吸吮好, 双侧瞳孔等大,为1.5mm,对光反射灵敏, 予转儿科继续治疗。

1. 2 病因

1.2.1 孕母维生素K通过胎盘量较少,胎儿肝内储存量低。

1.2.2 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细菌,维生素K的合成少。

1.2.3 母亲在孕期曾使用抑制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

1.2.4 吸收少:有先天性肝胆疾病、慢性腹泻等可影响维生素K吸收。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和瞳孔、肌张力的观察:意识改变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中占重要地位。如有烦躁不安,易激惹,脑性尖叫,拒乳,呕吐,两侧瞳孔不对称,扩大,各种反射(吸吮、对光反射击、拥抱反射等)消失,肌张力增高就有可能再出血或出现脑疝先兆。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吸吮反射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开始好转。

2.2 囟门张力的观察:正常新生儿前囟为2×2cm,平软,囟门饱满,紧张,表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

2.3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体温、脉膊、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体温可表现中枢性高热或不规则热。呼吸过快:表示脑缺氧或颅内压增高。呼吸过慢:提示脑疝。血压过高:提示颅内压增高或脑血管痉挛。血压过低:提示循环血量不足,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4 惊厥:如面部肌肉痉挛和颤动、口角肌肉抽动、两眼凝视、斜视、眼球震颤或眼球上转困难、四肢抽动、角弓反张、肌张力增强及反射亢进。应随时观察并认真记录抽搐的部位、间隔时间及频率,及时报告医生,给予解痉处理。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安慰家人,做好家人接待和解答,让家人了解治疗过程,使他们给予最好的配合。

3.2 做好基础护理:做好皮肤的清洁,预防压疮,加强口腔护理,保持患儿的舒适,注意保暖。

3.3 绝对卧床休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安静,患儿应绝对卧床,特别是发病24内尽量不要搬动,医护合作,直至病情稳定。一切治疗,操作要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尽量避免选用头静脉穿刺,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小儿烦躁而加重缺氧和出血。

3.4 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防止窒息: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根据病情合理用氧,因新生儿鼻黏膜柔嫩,为避免损伤鼻黏膜,应选用头皮针作鼻导管,最好用面罩或头罩吸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机械通气其间加强无茵操作,防止继发感染。

3.5 保持管道通畅:防止管道扭曲受压,保持管道引流通畅,保持管道的密闭。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以及病人颅内压的改变情况,如果出现剧烈头痛,昏迷程度逐渐加深、加重瞳孔的改变,应立即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性,并通知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3.6 保持电解质平衡:在使用降低颅内压药时,要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因此要使用集尿器,倒入量杯,准确计量,每日记录出入量,定时监测血糖,血气分析,了解电解质,酸碱平衡。

3.7 饮食护理:新生儿消化功能差,胃容量小,喂奶要少量、多次,温度适宜,以防呕吐或呛咳而造成的窒息。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免哺乳用力而加重出血,可以使用胃管鼻饲。

3.8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有渗出要及时换药。做好疼痛评估,给予充分的止痛措施,减轻患儿痛苦,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每日更换引流袋。

3.9 躁动的护理:使用床挡或约束带,加强看护,必要时使用镇静药。

4 小结

通过新生儿出血症并颅内出血患儿的观察及护理,笔者深深体会到,密切观察病情及精心的护理是协助医生诊断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患儿度过危险期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及时的抢救,这对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篇3

抚触即按摩,源于英文Touch,是经过科学指导的、有技巧的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新生儿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序、有手法技巧的抚触,通过对新生儿皮肤感官温和刺激促使婴儿健康发育。抚触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正逐渐被临床护理所重视。我科新生儿抚触自2016年1月开展,1月-10月共对998例新生儿进行抚触,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新生儿抚触的方法

1.1 人员培训

选拔临床经验工作并富有爱心的护理骨干,经过中华护理协会新生儿抚触技术专业课程培训上岗。

1.2 准备

室温26°C~28°C,房间内温暖,安静,温馨,柔软舒适的抚触台、柔和的音乐。抚触者温和亲切洗净双手,修剪指甲,双手涂润肤油以滋润新生儿皮肤,减少皮肤间的摩擦刺激。

1.3抚触时间

新生儿出生24小时沐浴后进行首次抚触,以后每天上午沐浴后进行,每次15分钟。

1.4步骤

抚触前先将按摩油倒在掌心(千万不要直接倾倒在宝宝的皮肤上),并将手搓热,按摩时要随时保持双手的温热。①头面部(舒缓脸部紧绷)取适量婴儿油或润肤乳液,用两拇指腹由额头的中央至太阳穴,两拇指从额部中央向两侧颈部滑动,让上下唇成微笑状,两拇指从前额发迹抚向后脑,然后中指移向两耳乳突后停顿。宝宝头顶天灵处的头骨因为没有闭合,不能碰,指头经过时必须翘起来避开。②胸部(顺畅呼吸循环)双手交叉放在两侧肋源(正对腋下肋骨边缘处)四指合并右手向上滑至宝宝右肩,复原,左手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注意,四指经过时要分开,避开宝宝的。两手交叉做,在胸前划一个大的交叉。③手部(增加灵活反应)将婴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轻轻挤捏,然后用手指按摩手腕。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只手。双手夹住小手臂,上下搓滚,并轻拈婴儿的手腕和小手。在确保手部不受伤的前提下,用拇指导从手掌心按摩至手指。④腹部(有助于胃肠活动)两手依次从婴儿的右下腹向左下腹顺时针方向划半圈,用右手从婴儿的右腹至右下腹画一英文字母“I”,由上腹部导左下腹划一个倒置的“L”,两从右下腹部再至左下腹部划一个倒置的”U”,做这个动作时,再送爱的语调向婴儿说:“我爱你”婴儿会很喜欢的。⑤腿部(增加运动调节功能)按摩婴儿的大腿,膝部,小腿及裸部,然后按摩脚裸及足部,双手夹住小腿,上下搓,交轻拈宝宝的脚裸和脚掌,在确保脚裸部首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脚后侧后跟按摩至脚趾。⑥背部(舒缓背部肌肉)用自己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对着宝宝的脊柱,其余两指分别对着脊柱两边凸起处,双手交替向下划至尾骨,双手四指指向宝宝背部两侧,以拇指处手掌轻轻地由宝宝脊柱向两侧滑行。

除了正常新生儿做抚触,还对早产儿做抚触。做每步动作时用柔和的语调和鼓励性的语言和新生儿沟通交流,要求抚触动作轻柔、力度适中并与宝宝进行目光交流。做背部抚触时帮助宝宝抬头爬行,每天记录宝宝抚触时的表现情况,如宝宝每天的体重、吸吮及睡眠情况、反应灵敏度、胎粪排泄和黄疸消退情况[1]。

2.抚触效果

98%新生儿抚触前哭闹、摄奶量少,经过适当抚触后睡得安稳、易饥饿、摄奶量明显增加,生长发育好。产妇经过抚触与新生儿互动、交流身心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促进了母乳喂养的成功。

3.体会

皮肤是最大的感官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将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相应的支持。因此可通过充分的抚触,传递触觉、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1)促进婴儿智能发育,增进食物消化吸收,调节婴儿睡眠节律,提高婴儿免疫力[2]。(2)通过抚触这种非语言的感情交流方式增强新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接触。(3)抚触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淋巴系统,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力,应激力和智力。(3)抚触可以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强睡眠,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更能促进家人与孩子亲情交流(4)通过抚触保持了宝宝皮肤的清洁和弹性,尤其对生病的婴儿可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觉,缩短治疗过程。(5)抚触能改善早产儿的生理功能,更有效地促进其生长发育。

护士给予产妇进行新生儿抚触指导,拉近了护士与产妇沟通的距离,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新生儿抚触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非常的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4

一、生育权的概念

生育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人权的组成部分,1974年《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对这一权利阐述为:“所有夫妇和个人都享有负责自由地决定其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以及为达此目的而获得信息、教育与手段的基本权利。①”,1980年制定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也规定:“男女有相同的权利,自由负责地决定其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并有机会获得使他们能够行使这种权利的知识、教育和方法。②”,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7条也明确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由上可知,生育权(又称生殖权利③),其主要包括生殖健康(保障)权利、知情选择权利、健康及安全保障权利等,而本文所指的生育权是指生殖健康权利,因此,本文所指的生育权是指在合法的婚姻内并符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男女任何一方都有要求对方配合和协助生育子女的权利。

二、离婚诉讼中生育权存在情况及衍生的问题

离婚诉讼中涉及生育权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1、女方生育权保护的情况。即女方在怀孕期间作为一方当事人离婚时,女方要求出生胎儿,而男方反对的情况。此种情况,由于胎儿和母体在一块,即胎儿出生予否的实际控制者为女方,所以产生的问题较少,仅产生在违背男方意愿出生胎儿后,男方对子女有无抚养义务和是否有要求该子女赡养的权利。 2、男方生育权保护的情况。即女方在怀孕期间作为一方当事人离婚时,坚决反对出生胎儿,而男方要求胎儿出生的情况。此种情况下,由于男方对胎儿的出生无实际控制权,处于被动地位,保护其生育权产生的问题较多。首先是男方有无向法院提出请求禁止女方堕胎并保证胎儿健康顺利出生的问题,如果女方违反了该请求,男方有无获得赔偿的权利。其次,胎儿出生后何时向男方交付的问题。第三,女方对此种情况下出生的子女有无抚养的义务和是否有要求该子女赡养的权利。第四,女方何种情况下可以免除出生胎儿的义务。最后,在诉讼开始后女方将出生后的子女交付男方前,双方在生育权问题所产生的权利、义务。

三、生育权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

生育权在离婚诉讼中有没有保护的必要呢?保护生育权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生育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权利,在不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和政策的前提下,在任何时候都应予以保护,特别是在离婚诉讼中,保护生育权更显其必要性和特殊的意义。例如,农村的男子离婚的再婚率是非常低的,特别是一些家庭贫困的男方或靠姐妹换亲等陋习结过婚的男方,以及一些婚姻存续期间发生残疾或严重疾病的男方再婚率更是低的可怜,在此种情况下,保护他们可能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生育权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离婚案件中还存在一方由于疾病或不可修复的绝育手术而丧失生育能力的情况,这部分人的生育权也是必须保护的。通过对生育权的保护,不但可以促进离婚诉讼的顺利审结,体现法律公平的精神和保护弱者的效用;对于社会的稳定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农村,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由于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农村仍然沿用“父老子养”的传统养老方式,保障公民的生育权,对于农村的养老制度,减轻社会负担也有重要意义。

四、如何保护生育权

要解决离婚诉讼中的生育权问题和构建我国离婚诉讼中生育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必须首先找出离婚诉讼中生育权纠纷存在的症结所在。离婚时,反对胎儿出生一方无非是怕孩子出生后的抚养问题及孩子对他人造成损害所承担的赔偿责任。此外,作为生育子女的母方还可能考虑由出生孩子对自身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只要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生育权作为一种权利,是涉及男女双方的事,不能一味的保护一方的生育权,而忽略对方的权利,应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而不能顾此失彼。在保护生育权中,即要使这种权利得到有效的保护,又不能增加对方不合理的负担。

因此,笔者认为,免除不主张胎儿出生一方以后的抚养义务及其他一切责任是保护生育权的有效方法,况且对于另一方的生育权并无影响。在离婚时,一方当事人主张的生育权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诉讼请求提出来,法官可以径直判决,无需中止到孩子出生后恢复离婚案件的审理,可以把该诉讼请求的解决方法在法律文书中加以确定,并给付其可以执行的内容。同时这样做也并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关于“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因为“子女”是在父母离婚以后出生的,即“子女”在父母离婚时还没有出生,所以并不符合该条父母离婚时孩子已经出生的情况。不主张生育权的一方,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关于收养后养子女与生父母之间的关系,用法律的形式来消除他们之间的血亲关系。由于不主张生育权的一方对出生后的子女没有抚养的义务,因此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其亦无主张子女赡养的权利,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体现养子女对有血亲关系的生父母无赡养义务也是一致的。在男方主张生育权的情况,鉴于胎儿的保护和出生由女方实际控制,为了更好的保护男方的生育权,有必要对女方科以一定的义务。应允许男方在诉讼过程中或诉前提出保护胎儿防止女方对胎儿加以伤害或堕胎的保全性质的请求,法律也应对该请求予以保护,对于因女方的过错造成男方生育权无法保护的情况,由于严重的伤害了男方的感情,并影响了其老年的生存权利,应允许男方向女方提出损害赔偿的权利,同样男方也应在提出生育权后至实际抚养孩子前,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医疗条件提供必要的营养费和医疗保障费。并应当对女方给予一定的身体康复补偿金。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在女方身体虚弱及其他一些不易生育胎儿的情况下,女方对男方的生育请求权应有抗辩的权利,法律也应对该抗辩权予以支持。另外,在何时交付婴儿方面,应按照医学标准在既保证产妇恢复又保护婴儿健康的前提下,合理的确定一个婴儿交付的时间。离婚诉讼中生育权的保护是一个新问题,并已大量的出现,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需要更多的人的关心和努力,以达到规范和调整这类案件之目的。

    参考文献:

①《世界人口行动计划》第14(f)段

篇5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1499g的早产儿。国内报道死亡率为63%~74%.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周后,“生理性体重减轻”可以下降10%_15%.一周后,早产儿体重可以恢复,如早产儿感染、营养供给不足,则生后早期的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下降,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我院共收住极低出生低体重儿18例,出生体重均在1500g以下,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

1 护理措施

1.1 保暖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常升降不稳定,又因其体表面积大,散热快,对外界温度适应能力差,体温多偏低或体温不升,因此应注意保暖。

体温不升的患儿,应尽早置于婴儿保温箱中,并根据公斤体重,成熟度和病情,给予适中(指能维持正常体温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对体重为1200~1500g的患儿箱温为32~35摄氏度,1000~1200g的患儿箱温为33~3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50~60%。

注意调节病房的温度,一般保持在24~26摄氏度,晨间护理时可增加到27-28摄氏度。

1.2 喂养

目前主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予早期适量喂养,以利于刺激肠蠕动和胃肠激素分泌,减轻黄疸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减少坏死性肠炎发生等。但由于受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限制,要尽可能采取母乳或配方奶粉,根据病情、个体差异灵活掌握奶量并采取循序逐渐的原则增加,奶量从2ml开始,由小到多,少量多次。视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喂养方式,奶液温度要适中,每次鼻饲前均应从胃管回抽,以了解胃排空情况、胃滞留物的性质和量,根据残奶量决定是否注入新鲜奶液及注入水量。鼻饲注入速度要慢,最好能让奶液自针筒利用压力作用自然流入。鼻饲后采取头高脚底右侧卧位、并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呼吸、肤色、腹部情况,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等。鼻饲要尊循无菌原则,包括器具消毒,指导产妇掌握正确挤奶方法以防止奶液污染,插胃管按无菌规程操作,鼻饲用注射器每次更换等。

1.3 呼吸道管理

1.3.1 呼吸治疗

震颤扣击代替传统单纯叩击,取用小号面罩用手腕力量轻轻地从肺边缘向肺门,从下至上对肺底部、两侧前胸、腋下、肩胛间等部位进行叩击,震颤频率120~140/min,叩击力度适中,以略感患儿身体震动为宜,每个部位叩击2min后吸痰。临床证明此法较单纯叩击损伤小,减少颅内出血可能,不影响呼吸,排痰效果明显。

1.3.2 吸痰

吸痰时两人配合,动作轻柔、敏捷、迅速、边吸边转动吸痰管,避免持续吸引气管某一点而损伤该处粘膜,每次吸引小于10s,吸痰时严格无菌。

1.3.3 氧气吸入

使患儿颈部伸直,间断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这样既避免低氧,又预防氧中毒。

1.4 控制感染

1.4.1专人专室管理,保持隔离。

1.4.2 空气管理

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人员过多都可增加污染的机会。室温保持在24~26摄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每日通风换气。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尽量减少单位时间内病室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每月做空气培养。

1.4.3 物品管理

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内物体表面每日两次;所接触患儿的被服经高压消毒后使用,每日更换,病室内物品每月做细菌培养。

1.4.4 家长探视管理

进行健康宣教,增加家长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探视;探视遵守隔离制度。

1.4.5 工作人员制度

①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凡工作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病灶、皮肤疾患、肝脏、胃肠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暂离监护病室,待康复后再返回工作。②入室服装:医务人员入室带口罩、帽子、换工作鞋、工作鞋每日更换、工作服上衣选用长袖,一切饰物取下。③洗手:洗手是预防院内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进入病房前及进行各项操作后必须严格、正确的洗手。

使用暖箱者,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暖箱表面两次,隔日彻底消毒暖箱一次,并对病菌易繁殖的水槽做消毒前后的细菌培养。暖箱水槽选用开放式,易于清洗,水槽内无菌蒸馏水,每日更换。

2 体会

篇6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供给;护理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54-02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I BWI)是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到2012年收治的6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男性有34例,女性有29例,胎龄最短的为28周,最长的为32周,体重最轻的为1000g,最重的为1500g,平均体重为1325g。所有新生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均痊愈出院。采用随机的方式将63例新生儿均分成三组,三组分别为静脉组、肠道组、混合组,三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体重、分娩方式等都基本相似,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处理和护理 对于3组新生儿均实行保护性的隔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各项操作,防止新生儿发生胃肠道的感染,同时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晰,每天定期对病房内进行消毒,确保新生儿所在保温箱温度的适宜性,确保保温箱是无菌的环境。对新生儿使用的各种用具和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每天对新生儿的体重进行测量和记录以确定需要补充的营养量,同时对新生儿的尿量进行计算,避免由于护理方法不当使新生儿出现并发症。

1.2.2 特殊处理及护理 ①静脉组。对于静脉组新生儿采用全静脉的方法进行营养供给,具体的供给方案为: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按照5:1:1的比例进行静脉注射,其中氨基酸和脂肪的用量从0.5g/kg/d开始,每3天按照0.5g/kg/d的幅度梯度增长,直到3g/kg/d终止。葡萄糖按照4-6mg/kg/d的速度进行输注,其中加入水溶性的维生素等物质,静脉营养采用专用通道的方式进行输注,其他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等采用另外的通道进行输注。②肠道组。对于肠道组的新生儿就是通过胃肠道对新生儿给予营养的供给。具体供给方案为:主要营养物质为早产儿配方奶粉,开始时所有的奶粉采用胃管鼻饲的方法给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奶粉采用胃管鼻饲的方法给予,一部分奶粉通过新生儿自己进食的方式给予,当新生儿每天自己进食奶粉的量达到20毫升之后,停止鼻饲方法供给。对于奶粉量从每天3ml开始,根据新生儿的体重状况,每天增加1-2ml,每隔2个小时对新生儿喂奶一次,为了降低感染的发生,对新生儿喂奶用具进行及时的消毒,每周更换一次鼻胃管。③混合组。对于患者组的新生儿采用静脉注射和胃肠道供养的混合方法,对新生儿进行营养供给,具体的方法如同上面静脉法和肠道法,各种营养物质的用量是上述两组新生儿用量的一半。

1.3 观察指标 对新生儿体重的增长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对于统计得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得到两组数据之间有P

2 结 果

3组新生儿体体重增长情况和并发症情况,见表1。静脉组和混合组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好于肠道组的新生儿,其中混合组的新生儿体重正常速度最快。同时,混合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4.76%,明显高于静脉组新生儿9.52%和肠道组新生儿9.52%。并且混合组和静脉组以及肠道组的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统计学比较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采用混合方法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体重增长速度,同时能够显著的降低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比率,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 讨 论

随着医学技术和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变得越来越高。在对极低体重新生儿进行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营养的供给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在临床上通常采用的营养供给方法就是全静脉注射,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引起并发症的比例较高。因此,探究极低体重儿营养供给的方法成为现在临床医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对新生儿采用混合营养供给的方法,不仅能够供给新生儿所需的营养,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不愧为一种最佳的营养供给方法。分析可以得到极低体重新生儿的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全,对其采用肠道法不断体重增长速度过慢,同时还会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综合考虑可以得到混合方法是最佳的方法,应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风英,陈自励.极低出生体重儿全静脉营养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73.

篇7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098-01

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6月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31例,除有1例经抢救12 h后家属放弃治疗外,其余均抢救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1例患儿均符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标准,男14例,女17例,出生体重<1 000 g者2例, 1 001~1 250 g者7例, 1 251~1 500 g者22例,孕周28+1~36周,重度窒息3例,轻度窒息5例。胎膜早破5例,胎盘早剥1例,重度子痫前期7例,其他围生期高危因素7例。出现呼吸暂停及呼吸窘迫19例,高胆红素血症24例,感染11例,其他并发症10例。住院天数最短5 d,最长65 d,平均34.6 d。

2 护理

2.1 保暖

在进行复苏的同时注意保暖,复苏后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远红外线台或保温箱内,尽量减少暴露时间。根据胎龄、日龄、体重及状态,适时调整温箱温、湿度,使体温维持在36~37℃,测体温q4 h,体温高于36.8℃下调箱温,低于36℃上调箱温。维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

2.2 呼吸

解除一切可以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肩下放置软枕,避免颈部弯曲,随时备好吸痰装置。31例患儿中19例出现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暂停、青紫,根据低氧程度采取不同的氧疗方式。为了保证早产儿氧疗的安全性,有学者提出氧疗时必须密切监测效果,包括临床观察及血氧监测,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氧疗时必须持续血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监测[1]。吸入的氧浓度以维持PaO2在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SpO2在90%~95%为宜[2],当SpO2>95%时应下调氧流量。

2.3 喂养

极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呛咳、呕吐、胃食管反流、喂养不耐受、排便延迟等问题。31例患儿中,经口喂养5例,经胃管饲喂养15例,经十二指肠管饲喂养10例,以静脉营养补充者8例,在喂养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喂养耐受情况,喂养量根据耐受力而定,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原则,见表1。

表1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情况

俯卧位可促进胃排空,降低反流的频率,减少反流物吸入,缩短哭闹时间,喂奶后给予俯卧位,每次30 min,并加强监护[3]。每天详细记录出入水量,准确测量体重,为了减少患儿因肠蠕动迟缓而导致的胃内残留、腹胀现象,改善消化系统内环境,进行早期腹部按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 控制及预防感染

控制及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出生体重低、是否进行医疗侵入性操作、病房空气细菌培养、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与新生儿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4]。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各项处置集中进行,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空气、物品及设备严格按照消毒规范处置,湿化装置每天更换蒸馏水,病室地面湿式清扫,每天通风2次,每次30 min。

2.5 基础护理

待体温稳定后每天沐浴及抚触1次,以保持皮肤清洁和促进血液循环,病情较重的患儿给予温水擦浴,每次便后清洗臀部,保持脐部残端清洁、干燥及口腔清洁。输液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监护仪探头要按时更换部位,减少患儿的哭闹,以避免皮肤擦伤、破损,避免留置针针柄受压,按时更换,手镯、脚镯随体重的增长适当放松。

2.6 发育性照护

是一种适合每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哭闹和呼吸暂停的次数[5]。是以早产儿为护理中心,视早产儿为主动合作者,模拟子宫内环境,旨在促进其最适当的发育,较常规护理更人性化,也更个体化[6],通过减少不良刺激、遮盖温箱、调暗灯光、非营养性吸吮、安抚、拥抱、抚触等。帮助极低出生体重儿以有限的能力适应外环境,促进生理平衡。

3 小结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极差,甚至完全没有,极易合并一系列并发症,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通过临床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完成各项技术性护理操作的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也尤为重要。保障能量供给、合理喂养、预防感染是患儿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患儿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叶天惠,胡腊先,刘佑芝.早产儿氧疗与护理安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55.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4.

[3]王梅英,郑晓蕾.58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27-528.

[4]胡小云,邓全珍,肖伟秋.新生儿病房285例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32.

[5]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108.

篇8

【关键词】 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原因是由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和缺氧性脑损伤,常见的出血部位有硬膜下、室管膜下、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围生期内的早产儿极易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致死率较高,并且预后差。现随机选择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并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41±1.56)岁;早产儿38例,足月儿62例;有产时窒息病史58例,其中轻度窒息31例,中度窒息19例,重度窒息8例;颅内出血原因:缺氧58例,产伤36例,维生素K1缺乏6例。

1.2 方法 对100例患儿的意识状态、各项生命征、囟门变化和惊厥等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

2 结果

治愈95例,死亡3例,放弃2例,治愈率为95.00%,病死率为3.00%;出院半年后随访治愈的95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智力正常86例(90.53%),发生后遗症9例(占9.47%),其中继发性癫痫3例,脑瘫6例。

3 讨论

3.1 病情观察

3.1.1 意识状态 该病患儿的初期意识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易激惹、闹性尖叫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将出现嗜睡、昏迷及肌张力减弱等。意识状态常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新生儿自身系统形成有关。所以,当患儿意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时,应立即报告主治医生,行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以免延误病情[1]。

3.1.2 各项生命征 加强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征情况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如体温、呼吸节律和频率、瞳孔、心率等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或者呼吸暂停。呼吸的改变往往提示着病情的进展,如呼吸深大常常提示患儿颅内压较高,呼吸浅慢则提示病情危重等等。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34例患儿出现过呼吸节律的改变或呼吸骤停,经及时救治后33例患儿病情好转,2例抢救无效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关系,双侧瞳孔多表现有不对称、固定、对光反射减弱或迟钝。

3.1.3 囟门变化和惊厥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囟门变化可反应颅内压的情况,如囟门紧张、突出提示颅内压升高;囟门平软提示患儿病情平稳或颅内压下降病情好转。惊厥是该疾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详细记录患儿的发生部位、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当患儿出现持续发作是,应立即报告床位医生做及时的处理[2]。

3.2 护理措施

3.2.1 健康教育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较重而且病情变化大,若没有事先告知患儿家属患儿病情的特点,或者许多的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好自身的情绪,而产生医患之间的矛盾。患儿诊断明确后,告知该患儿家属目前的病情、治疗方案、措施和预后等,以获得家属积极配合和理解,同时需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使患儿家属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自觉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3]。

3.2.2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中,要保持患儿合理的室温(26.0℃-27.0℃)、相对的湿度(55%-65%)和安静的环境。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若因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应注意合理的,以减轻头颅的血肿为宜。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给氧,如取侧卧位或仰卧位,避免误吸呕吐物引起吸入性肺炎,并给部分缺氧的患儿低流量的吸氧,将血氧浓度控制在50-65mmHg之间。对患儿行一切护理治疗或非护理治疗操作时,都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操作过程中要尽量轻柔得当,避免因操作引起患儿的烦躁,影响治疗效果。

3.2.3 康复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后期的有效康复治疗,能减少该疾病带来的后遗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家庭都选择将患儿带回家中行康复治疗,所以在这些患儿出院时,需要对家属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指导。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的后遗症,治疗的时间大约3-6个月。康复治疗的内容应包含康复训练方法和婴幼儿的基本护理常识,并建议家属定期到指定医院检查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3.2.4 注意事项 首先,婴幼儿在出生前的早期准备和产程中的应对。如建议早产孕妇行绝对卧床以减少宫缩;及时抢救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的新生儿;对早产孕妇行剖宫产,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早产儿造成脑损伤等等。其次,正确评估已经出现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对患儿行全方位的精心护理。最后,在出院前,对患儿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培训,并建议定期的随访,尽可能的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后遗症,并改善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学文.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0(09):23-24.

篇9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特点和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对收治的40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在肺出血前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是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患儿反应差、烦躁、发绀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三凹征、SpO2下降、气道内吸出血性液是肺出血早期表现。结论:早期发现、及时使用呼吸机正压通气是抢救的关键;加强呼吸管理、保证营养供给、加强保暖、预防交叉感染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新生儿;肺出血;呼吸机正压通气;护理

The early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 (a report of 40 cases).Liang Jianhong,Yu Yongmiao,Li Guihua,et al.(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Guangdong 52602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arly features and nursing observation points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Methods: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40 cases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Results:Hypoxia,infection,premature,low weight and hypothermia were the high risk factor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The early signs of pulmonary hemorrhage were poor response,dysphoria,cyanosis,dyspnea,apnea respiratory difference,three depression signs,SpO2 decreasing and bloody liquid in airway.Conclusion:Early discovery and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is the key to rescue the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strengthening the respiratory management,assuring nutrition supply,keeping warm and preventing cross infection is the bases of successful rescue.

【Key Words】Infant;Pulmonary hemorrhage;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Nursing

肺出血是新生儿期多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我院新生儿科2003~2007年收治新生儿肺出血40例,由于重视早期发现、及时应用呼吸机正压通气和注重综合护理,抢救成功率达76%,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早产儿24例,足月儿16例;体重

1.2 肺出血发生时间72h 9例。

1.3 早期临床特点及出血情况:40例患儿中发绀加重、经皮测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33例,反应差并有、口吐白沫、呼吸浅弱继而出现呼吸暂停28例,烦躁、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12例,皮肤发现出血点、瘀血、瘀斑8例,注射或抽血部位出血难止17例,从胃管内回抽出少量血性胃液15例,40例均从气道内吸出血性痰液,听诊肺部均闻及广泛细湿音。其中口鼻有血性液流出12例,气管插管内喷出血性液5例。

2 护理

2.1 警惕肺出血高危因素,早期发现: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是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等[1]。本组新生儿肺出血中,缺氧37.5%,感染25%,早产儿60%,低体重儿70%,低体温65%。新生儿肺血管内皮细胞因缺血缺氧再灌注或感染后产生的氧自由基而损伤,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血。本组病例发病第一高峰在生后24h内有62.5%,生后24~72h内发病15%,生后>72h发病22.5%。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接触最密切,因此,要熟悉肺出血的发病特点,细心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肺出血治疗成功意义甚大。

2.2 根据肺出血的早期特点,加强病情监护:凡有肺出血高危因素的患儿均应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尤其是生后3d内,应用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增加巡视次数,每15~30min巡视1次。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血、瘀斑、注射或抽血部位难止血等;对患儿突然出现的反应差、烦躁、发绀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三凹征、SpO2下降,特别是气道内吸出血性液,应警惕肺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尽早使用机械通气。

2.3 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护理

2.3.1 插管前准备:调试好的呼吸机、吸痰器、新生儿喉镜、适宜的气管导管、吸痰管、无菌手套、复苏器、听诊器、胶布、生理盐水、1∶10000肾上腺素溶液等;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台上,保持中性环境温度,吸净口腔及咽部分泌物,便于暴露声门,头靠近床沿,颈后垫小毛巾,头后仰,使下颌、气管、剑突成一直线以开放气道,保证插管顺利进行。

2.3.2 机械通气的护理:①肺出血急性期应保持患儿安静,减少搬动,气管内每次滴入1:10000肾上腺素溶液0.1ml/kg,如出血未能控制可重复滴入,给药间隙以复苏器加压给氧,通过扩张肺泡,压迫肺泡表面的毛细血管,起到止血作用[2];禁忌拍背,吸痰负压

2.3.3 脱机护理:当患儿肺出血停止,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全身情况稳定,可将呼吸机参数逐渐调低,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可撤机。拔管前充分吸净气管内、口腔、鼻腔分泌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阿托品,以减轻喉头水肿;拔管后即予肾上腺素0.25mg、地塞米松1mg、生理盐水2ml雾化吸入,头罩吸氧。呼吸道分泌物多、黏稠时,为了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应每2~4h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吸痰1次。

2.4 注重综合护理:①加强保暖:在护理新生儿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注意保暖,尤其是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基础代谢率低,肌肉活动少,糖原、棕色脂肪少,产热有限,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较薄,散热快,如保暖不当则容易引起体温不升、低血糖、酸中毒、低氧血症,应置患儿于暖箱或远红外辐射台上,设置温度30~35℃,保持体温在36.5~37.5℃。对于低体温者要缓慢复温,每小时测体温1次,并根据体温每次升高箱温0.5~1℃,经8~12h恢复体温至36.5~37.5℃,严重低体温患儿一旦给予快速复温并吸高浓度氧后,肺出血迅速出现[3]。②做好静脉输液及出入量的管理:肺出血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由于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的出血性肺水肿。因此静脉补液不宜过多,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用微量输液泵控制滴速3~4ml/(kg・h),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衰、肺水肿,诱发肺出血;保持输液通畅,防止液体外渗,同时准确记录出入液量。③保证营养的供给:排除消化道出血后尽早给予鼻饲喂养,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观察残奶情况,视消化情况逐渐增加奶量,同时配合静脉营养的应用,保证患儿能量的供给。④严防交叉感染: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用物每次用后更换;及时清倒接水器中冷凝水,防止倒流;湿化罐内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1次,呼吸机管每周更换2次。⑤注重基础护理:肺出血患儿病情危重,抵抗力差,应做好口腔、脐部、皮肤、会阴的清洁与保护。

3 结果

由于对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等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提高警惕,当患儿出现反应差、烦躁、发绀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三凹征、SpO2下降、气道内吸出血性液等症状时能及早发现,报告医生,及早给予机械通气正压给氧、加强保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本组40例患儿中治愈26例,死亡8例,病情好转放弃治疗6例。

4 讨论

新生儿肺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综合征,由于原发病因多,临床症状表现不一,病情变化快,临床上常因疏忽对新生儿肺出血早期症状的观察,而错过了早期诊断、治疗的时机,造成新生儿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具有2项以上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进入新生儿监护室作好监护,尤其是生后3d内,加强病情观察,早期发现新生儿肺出血的先兆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及早给予呼吸机正压通气、确保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的关键。加强呼吸管理、适时有效吸痰,控制出血,加强保暖、低体温者经8~12h缓慢复温,控制输液量和速度,保证营养供给,预防交叉感染,做好基础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306~307.

[2] 池翠微.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观察和抢救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4,10(5):425~426.

篇10

1 临床资料

2例患儿胎龄28周,早产,自然分娩出生后青紫窒息,经们打足底5分钟后出现微弱哭声,尔后出现程度不同的口周发青、、呼吸不规则、有叹息样呼吸,生后一直未进奶水,10小时左右分别排出墨绿色胎便,门诊以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硬肿症收入院。查体:长子体温35℃、脉搏128次/分、呼吸不规则、体重1.2千克,次子体温不升、脉搏130/分、体重0.9千克。患儿均为未成熟儿外貌对外界刺激反应差,呼吸表浅且不规则,有叹息氧呼吸,哭声弱,全身皮肤黏膜嫩、发亮、毳毛多,面颊部及大腿外侧均有硬肿。

2 护理观察

2.1 复温及,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调节功能差,患儿又有硬肿,故患儿入病房后首先予热保温箱。将保温箱调至34℃,患儿用棉被包裹,外置热水袋,一小时后将患儿放入28℃暖箱中,每小时提高箱温0.5~1℃,即希望在12~24小时内使体温恢复正常;复温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发生肺出血。长子24小时体温升至36.5℃,次子经24小时体温升至36.3℃。体温升至正常后箱温温度维持在30~34℃之间,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之间,以后每两小时测量箱温及体温各一次,并记录之。尽量减少打开保温箱门的次数,医疗护理操作均应事先计划好,并将用物准备齐全,集中进行,从侧门操作,严禁打开顶盖玻璃。

2.2 供给足够的液体和热量 合理喂养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的关键。患儿入病房时均无吸允反射,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主张提早喂哺,以防发生低血糖。由于患儿母亲有乙肝,故为给予母乳喂养。给予1:3乳2毫升,滴管滴入,每两小时一次;以后每天每次增加1~2毫升/千克4天后患儿出现吸允反射能自行进乳,逐渐改为1:2、1:1至全奶,量也随着日龄增加逐渐增加,两次喂奶之间给予少量糖水,每次喂奶后轻轻拍打患儿背部,排除患儿胃内空气,并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观察患儿有无呕吐、腹胀、体重是否增加,以了结患儿的喂养情况,另外,给予白蛋白、氨基酸、血浆等支持疗法。

3 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消毒隔离工作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保存病房空气新鲜,紫外线消毒每日两次,每次消毒30分钟,保温箱、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两次,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穿隔离衣、隔离鞋,患感冒人员禁止接触患儿,加强皮肤护理,每日用油涂擦皮肤数次,每次便后用温水擦洗臀部,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每日至少两次,发现微小病灶及时处置。

4 给养的护理

入院时由于患儿乏氧严重,故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流量0.5升/分钟,两天后改为喂奶前后给养数分钟,持续吸氧不超过三天,氧浓度

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篇11

【关键词】 极低出生儿体重;系统护理;并发症

极低出生体重儿多为早产儿 , 新生儿体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 2 方法 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护理方式 , 出现黄疸的新生儿接受蓝光治疗 , 每天照射时间 >12 h, 连续 3~4 d, 对出现发热、皮疹、抽搐等症状患儿进行输血、白蛋白输注治疗 , 同时静脉滴注 5%碳酸氢钠 (3~5 ml/kg)。将新生儿安置在隔离病房 , 间隔 4 h对病房内消毒 , 每次 1h, 同时用“84”消毒液擦洗新生儿暖箱 , 及时更换暖箱内小垫 , 间隔 1周更换暖箱 , 并对病房内及暖箱内空气进行检测 , 保证 100%合格率 , 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时进行手部消毒。

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观察组患儿系统护理干预 , 具体如下:①患儿食用早产儿配方奶与新鲜早产儿母乳混合喂养 , 采用 1ml无菌注射器由患儿口角喂养 , 具体速度依照患儿吞咽速度而定 , 首次试喂白开水或者 5%葡萄糖溶液 , 无不良症状后可喂养母乳与配方奶粉混合物 , 最初喂养 1~3 ml/kg, 间隔 2~3 h 喂养一次 , 依照患儿的耐受情况增加喂养量。②在对患儿进行辐射治疗时 , 医护人员轻触患儿 , 播放舒缓音乐 , 保持室内安静, 同时护理人员用轻柔语言及目光与患儿交流 , 缓解其紧张情绪 ,保证愉悦安静的状态 ,医护人员在油辅助下对患儿头部、四肢、胸腹部及背部进行轻柔按摩。

③帮助患儿采取平卧 , 头部偏向一侧 , 适当抬高床头 , 避免患儿出现返流引起窒息 , 用枕头托起患儿肩部 , 保证头部、肩部、颈部在一条直线上, 避免颈部弯曲引起的气管受压 , 出现窒息现象。④保持患儿眼部、口腔及脐部的卫生 , 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儿眼部 , 用制霉菌素及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 , 保证口腔内清洁 , 同时患儿浴后用 75%酒精对脐部进行消毒 , 清洗时注重褶皱多的地方 , 避免胎脂参与引起的皮肤糜烂 , 患儿皮肤娇嫩 , 皮下脂肪较少 , 患儿容易出现压疮 , 因此医护人员要间隔 30 min帮助患儿翻身 , 同时用红霉素软膏保护患儿臀部, 避免出现臀红。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 , 计数资料采用 t检验 , 组间对比采用 χ2检验 , P

2 结果

2. 1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 1周、2周、3周及 4周时对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进行比较 , 治疗前及治疗 1周时 , 两组患儿体重比较 , (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2周、3周及 4周, 观察组患儿体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 ( P

3 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胃消化及吸收功能发展尚不成熟 ,吞咽及允吸能力较差 ,喂养较为困难 ,因此早期胃肠喂养对于患儿的存活及后期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满足患儿机体发展、体重增长的需要尽量不禁食 ,若必须禁食则依照患儿具体病情进行 ,避免长时间禁食。母乳内含有大量婴儿所需营养 , 同时具有杀菌作用 , 因此在新生儿喂养时 , 尽量选择母乳喂养 ,然而医护人员需要将母乳喂养方式等知识告知产妇 ,避免引起其他疾病。通过抚摸能够刺激小儿的运动感觉系统 , 减少患儿应激行为 , 而新生儿肠蠕动较慢 , 排便功能较差 ,通过抚摸能够促进其肠胃蠕动 ,改善其对喂养的耐受性 ,同时加强了其对营养的吸收能力。选择合适有助于减少胃食管返流, 同时能够减少呼吸暂停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极低出生体重儿 23例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齐鲁护理杂志 , 2011(6):17-19.

篇12

【关键词】新生儿;抚触;促进;早期发育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34-01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的有规范的对新生儿全身按摩, 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使婴儿得到感触的满足和情感心理上的安慰, 产生良好的生理心理效应。据国外研究报道[1],抚触可促进婴儿体重的增加及应激能力的提高。新生儿抚触是指通过对新生儿皮肤进行科学、温和的刺激,促使新生儿健康发育,增加母婴情感交流,稳定新生儿情绪的一种科学的护理技术[2]。

1 抚触环境

房间布置色彩柔和、温馨,温度26~28 ℃,湿度55%~65%;抚触时放一些柔和的音乐;预备好毛巾、尿布、换洗衣服、按摩油。

2 抚触时间

新生儿于出生24小时后, 2次/日, 15分钟/次, 每次间隔6 ~ 8 小时, 在进食1小时后进行抚触。住院期间由培训过的医务人员操作, 出院后由受过培训的家属进行操作, 继续坚持抚触至少4个月, 定期随访。

3 抚触顺序

新生儿抚触的顺序: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

3.1 头部抚触 : 用两手拇指指腹从眉间向两侧滑动;两手拇指从下颌上、下部中央向外侧、上方滑动;让上下唇形成微笑状;一手托头,用另一只手的指腹从前额发际向上、后滑动,至后下发际,并停止于两耳后乳突处,轻轻按压。

3.2 胸部抚触 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方(两侧肋下缘)向对侧上方交叉推进,至两侧肩部,在胸部划一个大的交叉,避开新生儿的。

3.3 腹部抚触 食、中指依次从新生儿的右下腹至上腹向左下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画半圆,避开新生儿的脐部。

3.4 四肢抚触 两手交替抓住新生儿的一侧上肢从腋窝至手腕轻轻滑行,然后在滑行的过程中从近端向远端分段挤捏。对侧及双下肢的做法相同。

3.5 手和足抚触 用拇指指腹从新生儿手掌面或脚跟向手指或脚趾方向推进,并抚触每个手指或脚趾。

3.6 背和臀部抚触 以脊椎为中分线,双手分别放在脊椎两侧,从背部上端开始逐步向下渐至臀部。新生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以脊柱为中线,双手食指与中指并拢由上至下滑动四次。

4 抚触的注意事项

①抚触前应剪指甲、洗手;婴儿过饱、过饿或烦躁哭闹时不宜抚触;开始抚触时动作应轻柔,逐渐增加压力,让宝宝慢慢适应,每个部位4~6次;抚触力度标准是做完之后如果发现孩子的皮肤微微发红,则表示力度正好;如果孩子的皮肤不变颜色,则说明力度不够;如果只做了两三下,皮肤就红了,说明力量太强。另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力度也应有一定的增加。②抚触时观察婴儿的反应,出现哭闹、肌张力提高、肤色改变应暂停;不要强迫婴儿保持固定姿势;脐痂未脱落前不要按摩腹部;抚触的时候应该不断的用亲昵的语言、目光与婴儿进行交流;抚触时要让产妇和家属积极参与,并教会抚触手法,婴儿出院后继续由母亲或家属抚触,定期随访。③确保抚触时不受打扰,可伴放一些柔和的音乐帮助彼此放松。每次洗澡后抚触约10分钟为宜。④记住各部位安全点:双手捧起宝宝头部时,要注意他的脊柱和颈部的安全。另外,千万不要把润肤油滴到宝宝眼睛里。腹部抚触的时候,要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有利于孩子胃肠消化。新生儿的脐带还未脱落时,抚触一定要小心进行,最好不要碰到它。注意关节的保护,不要在关节部位施加压力,要自如地转动其手腕、肘部和肩部的关节。

5抚触意义

5.1抚触可提高新生儿智能及促进智能各方面全面发育的机理,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皮肤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神经系统的外感受器官,通过抚触皮肤刺激了新生儿脑神经细胞及其它神经系统的发育。

5.2抚触能够促进新生儿神经与行为的发育。进行分组比较测评得出抚触组新生儿在智能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抚触可提高正常新生儿的智商及促进新生儿智能等方面的发展。

5.3抚触组多数新生儿对声源方向辨别、动态图像注视、语言组织表达早于对照组。

5.4另外,在家庭生活中,母亲在抚触过程中的语言、对视、愉悦的情绪和表情、母子亲情交流等都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构成了良性刺激,帮助新生儿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

6 讨论

新生儿在出生时初步具有视、听等功能,新生儿的视觉、听觉功能在新生儿出生时非常弱化,但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器官,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为中枢神经的外感受器,抚触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加强免疫力和应激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新生儿的哭闹,增加睡眠。抚触是对婴儿的良性刺激,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了迷走神经的活动。抚触通过调节婴儿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抚触有助于婴儿体格生长发育,增加免疫力,促进神经系统及智能发育等,尤其在新生儿疾病状态下,抚触作为辅助治疗护理方法,直接让患儿受益。抚触能减少新生儿患病率, 促进其健康成长。通过抚触可调节婴儿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有利于促进婴儿内啡肽, 5- 羟色胺, 肾上腺激素等的分泌, 从而减低应激反应, 增强免疫应答[3] 。

抚触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医疗价值,由于在国内起步较晚,要取得同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参与到抚触的行列,应将婴儿抚触的早期教育引入到产科护理,使这项适合于健康或有病婴儿,既简便易行,成本低,效益好,且有安全有效的育儿护理技术能在全国得以深入普及,让广大婴儿受益,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云清,陈兰兰,申永凡.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1):69.

篇13

新生儿抚触是这一种新兴的育婴手法,同时也是当下最流行的护理手法。触觉属于是人类感觉器官中的一种,经过相关权威资料表明:对新生儿采取抚触护理手法可以有效缓解婴儿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双手的触摸可以让婴儿很大程度的获得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满足,使其感受到温暖和安稳以及关怀。同时还可以刺激婴儿感觉器官的发育,使其神经系统的感知力得到有效增强。为了进一步分析此研究,以下做了相关实验同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一年之内的新生儿200例,男孩89例,女孩111例,体重分布在3.6kg到5.8kg之间。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观察组中男孩有43例,女孩有57例;对照组中男孩有46例,女孩有54例。并且这些新生儿均为母乳喂养,母子身体健康,无其他病症产生。对于两组新生儿性别、体重、身高、年龄等各方面自然信息所产生的差异对本次实验没有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护理方法

分别对两组婴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抚触式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

2.1常规护理:(1).环境方面:新生儿的房间要保持清洁明亮,阳光充足,室温保持在22度到24度之间,每天定时通风;(2).生活用品:婴儿的衣物餐具等生活用品保持干净整洁,存放于单独的位置,每天对其进行消毒;(3).衣物护理:婴儿的衣物选择柔软的布料,尽量宽松平整,避免伤到婴儿,对储藏过久的衣物提前进行晾晒,避免发生细菌感染;(4).进餐护理:在喂母乳时,保持好母亲的个人卫生,提前对相关部位进行擦洗。(5).皮肤护理:小婴儿的皮肤很薄且柔软,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保持其卫生。每天用温毛巾对其进行擦洗,尤其便后更要及时清洗。在婴儿脐带未脱落之前不可使用盆浴,洗澡时选择刺激性小的婴儿专用香皂,必要时浴后擦少量爽身粉。(6).五官护理:清洁好婴儿的鼻孔以及耳道,切记不可随意挖,如若出现堵塞状况及时用棉签擦除。而且婴儿口腔黏膜比较脆弱,不能随意擦洗,以免伤害婴儿。(7).预防感染:尽量让婴儿远离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避免引起细菌感染。

2.2抚触护理:(1).护理前准备:在进行抚触护理前,先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要调节好室温,保持适宜的温度。确保室内安静整洁,准备好舒缓悦耳的音乐与色彩艳丽的图片以及护理过程中需要的毛巾、润肤油等等,要保证在抚触护理前一小时进行喂奶。同时医护人员要保持双手干净。(2).抚触过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婴儿实行抚触护理。首先医护人员的双手要保持干燥温暖,然后将婴儿慢慢轻柔的托起放入卧具内,之后将润肤油缓缓的涂在婴儿身上,同时伴随舒缓悦耳的音乐,从面部开始轻柔触摸,然后继续往下额头、两侧太阳穴、脸颊、下巴等部位都要进行按摩,往下到胸部,再由肋骨向上轻柔按压,一直到肩膀。之后再对婴儿的胳膊进行抚摸,从肩膀一直到手指,再继续往下倒婴儿的腿部,脚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婴儿身体的灵活性还可以增强婴儿的感知力。而且对婴儿的腹部进行顺时针抚触,可以有效促进婴儿体内的胃肠蠕动,但是一定要注意手法要轻柔、适度,因为婴儿身体比较脆弱,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会使其产生不良反应。最后一点就是背部的抚触,力度要适中,可以促进婴儿的肌肉发育。在抚触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时间要控制好,最好保持在10到20分钟,不易过长,每日进行两次。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观察婴儿的反应,出现不良现象一定要及时停止手上的动作。同时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手法的普及,让其可以自己动手对婴儿进行抚触。抚触结束后每天都要对婴儿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包括:体重、身高、睡眠情况以及进奶量等。

3、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1.从两方面进行评定:(1).睡眠时间:良好:睡眠时间大于20小时;一般:睡眠时间为12小时到20小时;较差:睡眠时间小于12小时。(2).睡眠天数:优秀:两个星期内有12天以上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较差:两个星期内睡眠时间不足9天。

2.统计学方法:对本此实验张所产生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最终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检验,P

4、实验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中有55名婴儿睡眠时间在20小时以上,32名婴儿睡眠时间为12到20小时,睡眠时间在12小时以下的有13例;对照组中睡眠时间20小时以上的有29人,12小时到20小时的有46人,12小时以下的有25人。同时观察组中睡眠质量优秀的婴儿有73人,较差的有27人;对照组中睡眠质量优秀的有52人,较差的有48人。

篇14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婴儿;疾病;护理

出生体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男12例,女8例;体重1150-1490g;胎龄32-35周;单胎18例,双胎2例。入院年龄1h至3d。

1.2 临床方法 采取恒温箱保暖复温、监护呼吸、控制血糖、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对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给予蓝光治疗及营养管理。早产儿出院后必须随访,第一年的前半年就1-2个月随访一次,后半年2-3个月随访一次,以后仍需半年随访一次,随访的重点是神经系统发育、生长发育、营养评估、行为测试等。必要时进行头颅B超或CT、脑电图等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相关科室进行处理与治疗。

2 护 理

2.1 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

2.2 观察病情变化 ①电监护仪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注意呼吸暂停情况,如患儿呼吸减慢,呈下降趋势,即予物理刺激,促使其自主呼吸恢复,发绀不能改善时给予复苏囊加压给氧[2]。②观察黄疸情况,黄疸高峰期每4小时经皮测胆红素(TCB)1次,如TCB>18.1(8mg/d1)即给予光疗。注意有无嗜睡、烦躁等核黄疸的早期表现。③每班听诊肠鸣音1次,注意有无腹胀、呕吐。

2.3 做好保护性隔离 专室收住,专用物品,专人护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病区。做好病房物品表面和空气消毒。入室前用流动水洗手,穿隔离衣裤、专用室内鞋、戴帽子、口罩,接触患儿前后用流动水洗手或速效手消毒剂擦手。接触患儿的所有物品均消毒后专用。暖箱固定专用,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3]。

2.4 室温夏天维持在24-26℃,冬天维持在26-28℃,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

2.5 孕周小于34周及吸吮吞咽反射不协调的早产儿给予鼻饲;吃奶有发绀的患儿,应分次喂养,必要时在吃奶前后给氧半小时;可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微量喂养。

2.6 体温护理 患儿娩出后应马上擦干水分,并用干燥、预热的毛毯包裹,尽快置入暖箱,并不宜,以防大量的不显性失水。暖箱内温度和湿度根据患儿孕周和体重调节。

2.7 呼吸管理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除口鼻腔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暂停频繁经应用氨茶碱无效或吸入氧浓度0.5L/分,PaO3仍60mmHg,应采用无创CPAP,仍无效则改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随时监测血气,必要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2.8 预防核黄疸 密切观察黄疸的进展与转归,遵医嘱补充白蛋白。血清胆红素接近17112mol/L时,应及早光疗,必要时可予以换血[4]。

2.9 加强脐部与五官护理。

2.10 健康教育 ①在不违反消毒隔离制度的前提下,探视时鼓励父母参与照顾患儿的活动,如抱抚、亲自喂奶等;指导家长配奶、沐浴等方法。②指导家长家庭基础护理及早期干预的方法;强调定期专科门诊随访的重要性;患儿出院后即与当地社区服务部门联系,按时预防接种。

3 结 果

经过对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临床治疗。平均住院32d,存活出院18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

4 讨 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反应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因其特殊性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不但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情重、病程长、变化快、病死率较高,要提高存活率,不仅需要正确的治疗措施,还需要增加护士责任心。勤巡视,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和精心护理,把握每一个护理环节,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组有1例患儿死于呼吸衰竭[5]。所以一旦发生呼吸暂停,要即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规范合理使用呼吸机,如压力支持通气以及常频机械通气。同时选用氨茶碱、纳络酮等药物兴奋呼吸中枢。压力支持通气作为一种全新理念的机械通气模式能明显地降低患儿的呼吸功能,使人机关系更加协调,提高机械通气的质量,可有效地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之,良好的护理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淑红.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01):176-178.

[2] 刘晓燕.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3):103-104.

[3] 卢丽.极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呼吸暂停经口胃管喂养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20):121-122.

友情链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