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前景范文

医学影像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影像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前景

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系统 差异化竞争

医学影像系统是医院医疗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代表民生重要福利的行业,医疗正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瞩目的焦点,一些新型病症的出现让人们开始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探究疾病成病原理的重要手段,而医学机构和组织也急需要进一步对相关病症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前沿科技作为基辅的影像医学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追捧,因此我国医疗影像系统和相关设施设备在市场上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可以说,医学影像系统开发成为了医疗领域必然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

一百多年以前,伦琴发现了X射线,从而为后来医学影像的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这么多年以来,医学影像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除了将X线应用到医学影像中以外,一些非X线的成像技术也逐渐被一一开发,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B超、核磁共振(MR)、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机)等等。

1. 1常规X线成像

X线成像作为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成像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应用最多、推广范围最广的技术,但科技发展让数字化技术成了X线成像的新突破,包括影像板技术(CR)和电子板成像技术(DR)。影像板技术是让影像板取代了传统的X线胶片成为了影像载体,影像板通过X线照射感光后经过激光扫描就得到了数字化的影像,其主要特点是便于进行携带、储存,且影像板可以重复利用。电子板成像技术是指曝光利用多个微小的X线感光元件排列形成的电子成像板,可直接形成数字化影像。

1. 2CT成像

CT成像早在1972年就被应用在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其基本原理是利用X线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需要进行检查的人体部位(且要求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探测器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将其转变为可见光,再通过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最后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储存和进一步处理。现今螺旋CT技术的应用让传统CT成像在质量、速度和成像方式等多个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让CT诊断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1. 3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关节病、脊髓病等病症上,该技术在这些病症上的独特优势令其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技术成果最多的成像技术。成像速度从最初的几分钟每层到后来的几十分之一秒每层,再到后期的3D、4D处理影像和核磁共振透视等,目前的磁共振成像因为抗血管生成因子辅助MR功能成像等多个新技术的持续开发与应用,已经将磁共振成像仅用于大体解剖水平向分子水平甚至基因迈进。

1. 4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ET技术是指利用人体或生物代谢所必需的某一种物质,例如蛋白质、葡萄糖、核酸等,用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标记,通过观察该物质在代谢过程中的聚集和分解等活动情况来反映生物代谢的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诊断。一般临床应用较多的是氟代脱氧葡萄糖,用于观测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1. 5图像储存与传输技术(PACS)

PACS技术是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典型代表,主要分为图像获取系统、控制系统、显示工作站三大部分,如果只是医院或者科室内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则称为mini PACS(微型),若是整个放射科的设备联网则被称为radiology PACS(放射科),另外还有全院PACS,其未来还有可能发展至区域乃至全球PACS。

除以上几类医学成像外,还有超声成像、介入放射学等也是医疗领域应用较多、发展较为成熟的医学成像技术。每一种成像技术都根据自身不同的成像原理应用于相同或不同的医学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成像技术还会有显著的进步甚至会有新的成像技术诞生。

二、医学影像数字化带来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学影像为国家医疗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卓越的贡献,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医疗水平,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让医学影像数字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但同样医学影像数字化也带来了许多现实性的挑战。

2. 1思维方式的变化

对于传统的医学影像工作人员而言,对于医学影像的思维方式很多还停留在二维图像、单纯诊断以及反映真实大体机体状态等层面上,事实上医学影像已经从反映大体病理转向了分子和基因水平,图像维度也早已从二维发展为了三维甚至四维,从单纯诊断发展成为了以诊断为辅助的治疗方向。因此利用医学影像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乃至科研人员应当及时完成思维方式的过渡和转变,用动静结合、宏微观结合、结构功能结合等多个方面来看待和学习研究医学影像,将医学影像前沿技术应用到医疗中去,发挥其应有的医学价值。

2. 2工作流程变化

在上文所提到的图像储存与传输技术(PACS)不仅已经实现了过去胶片向数字化信息的转变,更是医学影像数据信息从“硬拷贝”向“软拷贝”的转变。在形成医学报告时,未来甚至现在的工作流程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已经习惯于传统阅片形式的老医生们在操作流程上会不够顺利,加上对电脑技术的应用不熟练,更难以实现“纯熟经验”与现代先进技术的融合。

2. 3医学影像技术手段的选择和费用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检查等方式,现下的CR、DR、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PET、PACS等技术虽然能够获取更多地医疗信息数据,图像更为清晰,使诊断更为精准和方便。但对于一些较易观察和诊断治疗的病症如急性脑出血等利用CT技术就已足够,其相对螺旋CT等技术所消耗的医疗费用更低,检测结果由一张或几张图像反映反而要优于其他方式形成的几百张图像分析。因此影像学医师不仅要熟知各类技术的应用操作方法,也要学会分辨病变的特征,采取最合理的检查手段,缩短诊断时间的同时也降低费用消耗。

2. 4保密与安全性问题

对于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而言,所有针对病患的医学数据信息都是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医学影像设备进行储存,或者所有实质性的资料、电子信息资料等都由档案科一并封存归档。但现代的医学影像设备尤其是诸如PACS等技术设备实现了设备之间的联通功能,相当于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和储存方式,这种功能虽然相对外部社会只是属于医院的内部使用,但不能否认其有被盗取、损坏的可能性。因此,在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时必须利用数字认证或其他保密手段以确保医患的隐私权不被侵犯。

2. 5影像科管理问题

由于各类医学影像技术还在不断地被开发和更新,医疗机构对于设备以及人员的如何配置成为影响医疗机构技术水平高低以及资产合理利用与否的关键问题。经调查发现,与其他科室相比较,医学影像科是占医疗机构固定资产三分之一的大科,人员与设备重组和搭配关系到医疗机构科室建设以及相关技术教研工作。如果不能正确合理进行配置,很容易造成人员或设备浪费,且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控制项目费用成本也是维持机构生存的重点之一。

三、医学影像系统的差异化竞争

差异化竞争包括多个方面,例如市场差异化、价格差异化、功能差异化、包装差异化等等,医学影像作为一种产品,且是未来市场前景强大的产品,要想以自身独特的个体特征赢得市场自然也不能排除利用差异化竞争策略进一步打开市场。根据现代医学影像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小型化、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等特征,其差异化竞争策略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考虑:

3. 1市场定位的差异化

当下绝大多数正规医疗机构都已经配备了基本的医学影像系统和相关设备,如X线成像设备、CT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波成像设备等,虽然PET、PACS等技术仍然是医疗机构购置热点,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已经由生产者主宰转变为了消费者主宰,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在满足民生医疗基本需要的大众化需求之后,更应该转向攻克一些顽固病症所在的个性化市场,也就是由大众化市场向定制市场以及细分市场进军,利用更有个性特征的市场群进行医学影像系统的功能性提升。

3. 2模版开发的差异化

虽然不同医疗机构所开设的科室基本相同,但不同医院所擅长的医学领域并不一定相同,且对于不同的医疗机构,医学影像系统所具备的应用功能也不同,有以医疗为目的的,也有以研发为目的的,还有以教育为目的的。因此,医学影像系统必须对不同的应用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应用。医学影像系统通过对系统流程的更改,可以令线上编辑处理、图像数据上传速度等功能进行改善,同时为避免大部分系统模板存在功能单一、分类混乱等问题,还应该拓宽思路和方法,研究开发更多特色功能和高级功能。

3. 3产品种类和层次的差异化

目前所开发的、经由医疗机构普遍应用的多是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医学影像系统设备,即使是一些利用了前沿科技所开发出来的产品正常情况下在一般的医疗机构中应用价值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一方面是由于一般性的医学影像系统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医疗所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具有与设备相匹配知识及操作水平的医疗人员所造成的。因此未来医学影像系统的开发必须打破概念模糊、定位不清晰、产品种类多但技术不精的难点,从产品本身性能以及市场定位层次出发提升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与普通影像设备不同,医疗影像系统属于专业性较强、功能性明显的系统技术,因此医疗影像系统在宏观层面来看不仅要平均着力,提升民生医疗水平,也要从微观层面体现其在细分市场和客群之中的价值,既要做大做全,也要做优做细,不仅是为了产业盈利性质,更是为了社会安全和进步。

篇2

关键词:就业 发展空间 前景 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学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一、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个医学影像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人,占35.8%,女生22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人,占61.3%,其中女生13人,男生6人,县级以下医院7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学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就业率达到100%。

二、就业前景分析

1、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年代,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学生来解决这种矛盾。

3、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三、就业对策

1、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2、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

篇3

[论文摘要]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出发,强调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驾驭数学,有助于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养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进行等式运算的时候,当一个数字或运算项从等号的一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的时候往往忘了“变号”,就是说忘了改变数字或项前面的加减号或正负号。原先以为这只是孩子们粗心马虎所造成的,因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了提醒学生仔细认真方面。 

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践让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粗心马虎造成的,而是因为学生们没能真正理解一个等式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例如,我在纠正一个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时候,他迷惑地说:“老师,为什么一个数字从等号这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就要将它的前面的加减号改得与移动前完全相反呢?”他甚至还打比方说:“如果我从一座桥的西端走到东端,难道我就从男生变成了女生了吗?”当时我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的问题,只是告诉他这是运算法则的要求,不这样做就是错的。过后便忘记了。 

有一次,我在书店中不经意间翻到一本李开云老师的《小学数学知识树》,作者在书的前言中提出“努力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辩证全面地考虑问题的习惯”,让读者通过基础知识这些“枝叶”,去理解蕴藏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那个学生的话。显然他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他又试图去理解,他是想在理解的基础上改正自己经常犯的错误。而我却没有及时地给他以正确的引导,只是从运算规则的角度让他仔细认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此后,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我除了教给学生们等式运算的概念和规则外,更加侧重引导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样做的理由——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等式的等量关系。如果不将移动的数字或者项前面的加减号或者正负号改为与移动前相反的状态,那么就改变了“等式”的特性,破坏了等号两边的等量关系。等式的两边体现的是一种平衡、对等。往更深里说,等式体现了一种公正平等的精神。如果不对移到等式另一边的数字或者运算项前的符号加以相反的改变,那么就破坏了这种平衡和对等,等式便不再是等式了,是对公正平等精神的人为破坏。在平时的等式运算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这样的延伸后,我发现学生们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的比例降低了很多。 

这个例子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学几乎将全部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教授上,而忽视了对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挖掘,而这正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其实,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通过接受数学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更加完善的人格。“数学精神,既指人类从事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意向性心理的集中表征,又指人类对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观念等不断概括和内化的产物。”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的数学教育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向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转变,有助于引导数学教育由短期功利性向终身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助于促进从单纯提高数学知识水平向数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整合的转变。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驾驭数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其数学成绩和学习效果也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意识、数学观念在内的数学精神融入数学课程和数学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李开云《小学数学知识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日】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4 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教育研究》2000.3) 

篇4

关键词:一对一;移动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6-0030-03

一、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这一背景下,仅仅依靠黑板、粉笔、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此,我国在本世纪初推出的《基础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学习工具”;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强调“教育信息化”。放眼世界,很多国家都重视“教育信息化”,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教育信息化革新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是在先进教学理念引导下,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运用提供的平台与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无边界和学习无时限的优势,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成为可能。在人手一机的“一对一”学习环境下,学生不但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还能实现即时互动、小组合作、课外交流等学习方式。这些在传统教室环境下难以做到的事情,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因此,我们认为,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项目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价值的一项探索。未来,学生电脑将是教育信息化一个新的建设方向。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是未来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预示着一场教育变革的悄然兴起,意味着新学习时代的来临。

二、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是一场教育教学的变革

电子移动教学本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对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学生培养等有哪些影响?最大价值在哪里呢?在项目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教育的时空关系、师生关系和教育组织形态等。

1.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改变着教育教学理念

技术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是伴随着技术、教学工具的变革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的全新环境下的教学,融入了信息技术的环境条件,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局限,拓展了教与学发展的空间。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有人开始怀疑:我们过去一向秉承的一些理论在当今时代还能不能行得通,或者过去理论培养出的孩子们能不能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是不是做到了足够尊重等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电子移动教学不仅是给了学生一台机器,而且给了他们一种全新的理念。在一人一机的环境里,学生通过网络与师生进行分享,而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安排;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已知探究未知,这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这为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及终身学习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别是,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把学习带到课堂之外,让学习更加轻松,并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学习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非正式学习理念得到实现和发展,这也是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的一大突破。

2. 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改变着课堂教学方式

PaPert曾说过:“当每个人都买得起铅笔时,学习方式将会随之改变”。同样,当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能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实时交互功能的计算机时,我们的教学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

在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环境下,学生课堂学习的范围不再受教室围墙的限制,学生不但能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和书本上固定的内容,还可以通过上网获得更多的课外学习资源;学生不但能与本班的同学和老师互动讨论,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向专家请教,听取这些专家的意见,或利用信息技术把位于不同学校的教室连接起来,共同听同一个老师的课。总之,学生电脑(如ipad等)“把世界带进课堂”。教室之内的世界,将越来越丰富;教室之外的世界,将会借助网络越来越多地走进教室,学生的学习范围得到扩展,教学知识量得到扩充。

第二,教师教学方式得到变革。

课堂上,师生人手一台小型联网电脑,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或在线交流讨论,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参与到课堂中,这不仅提高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也大大扩展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广度、深度、参与度。特别是,在这一环境下,教师能够即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补救教学,实现课堂的实时互动和反馈。例如,课上进行一些题目的检测时,学生完成题目,把答案上传给教师后,教师可以马上看到哪些同学做对、哪些同学做错,全班正确率是多少、每位学生完成题目的时间等,针对学生不同错误的情况,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既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单向灌输式学习的不足,还加强了分层辅导,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电子移动学习的根本和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环境下,每人一台电脑,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教学并即时反馈。与过去教师点名提问学生不同,一对一的硬件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平时不爱说的孩子)有机会上传发言、参与讨论,为师生搭建一座信息沟通桥梁。平板电脑方便移动,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合作。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注意力更集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四,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者,而在一对一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获得学习内容途径得到拓宽。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不去请教老师,而是跨越时空界限和同学、网上专家进行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不再是关注知识性内容的系统讲授,而是整个课堂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引导。这样,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削弱,师生关系已不再是传递和接收学习内容的关系,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助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等等。

3. 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时代对他们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来自联合国IT行动小组的一句话:“未来的孩子不仅仅要掌握文字,更重要的要了解和高效地使用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孩子除了文字之外还需要掌握这些技能:技术和媒体的读写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等。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这些技能。

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态度,促进学生与他人的沟通协作,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品质。比如学生遇到问题通过上网搜索答案,这既突破传统的请教老师获取答案的途径,还让学生在求索未知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环境的长期熏陶下,学生将平板电脑的使用当作一种基本技能,成为一种“素养习惯”,一种“学习生活方式”,课堂中的学习体验又会自然而然拓展到日常生活,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生活。

三、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无尽潜力。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一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推广中,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1.教师的观念和技能

人的观念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在内心里赞同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是推动教育变革、使师生大受其益的非常好的教学方式,教师才喜欢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如果老师认为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没有什么优势可谈,那么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将很难真正实施。另外,必要的技能是完成任务的保障。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对教师操作电脑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娴熟的平板电脑操作技能,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真正造就高质量的课堂。但是,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的转变,需要一个学习、接受、内化、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时间。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相关技能。

2.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

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的推进面临的第二难点在于教学资源。必须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设备的作用。因而要全面推进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与专家基于课程要求及现有资源的开发将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这也为我们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重视电子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

3.环境设备的配备

要实施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必要的教学设备如平板电脑等是不可缺少的。在当前,由于多数人们的购买力有限,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还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要在我国大面积地实现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还不太现实。因此,我们认为,两公司还要加快硬件开发力度,争取政府扶持,让用于教学的平板电脑的价格降到多数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教师观念、课件资源、硬件设备等方面是电子移动教学项目推广中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期待我们各方共同努力探索,为电子移动教学的大面积推广铺平道路。

四、对未来的展望

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环境,为每一个孩子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无缝隙链接,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成为现实。学生每人一台平板电脑,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拓展,学习的方式和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电子移动教学项目将实现承借信息化搭建起教育跨越发展的桥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把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项目推向深入,共同迎接新型学习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程军.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主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2).

[2]张浩,祝智庭.一对一环境下的学习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08(4).

[3]边锋.“一对一”点燃学习火焰[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28).

[4]余胜泉,陈玲. 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观念 家庭文化 情感缺失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56-02

据调查,我国学龄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的学龄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心理专家认为,“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社会、家庭、幼儿园是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主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生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孩子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造成了恶劣影响。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充实的今天,注重家庭教育环境建设,营造民主和谐、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龄前儿童对社会行为还处于好奇阶段,模仿是孩子了解社会的最好方式,孩子喜欢模仿父母,以期从父母身上学到更多东西。父母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言谈举止以及生活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有一个公益广告,妈妈给孩子洗脚后,妈妈走了,孩子偷偷跟在妈妈后面,却看见妈妈端着盆在给奶奶洗脚……然后那个孩子端着盆,向妈妈走去,说“妈妈,洗脚”。这只是一个广告,却是一个最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儿童的心灵,塑造儿童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相反,问题儿童则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一面镜子。

二、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大量调查显示:问题儿童多来源于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常见的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有:

1.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

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为孩子过分担心、包办代替、姑息迁就、许愿哄骗、百依百顺。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这就形成了“溺爱”。溺爱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从而限制了独立意识,容易形成任性固执、骄横跋扈的个性,缺乏抗挫折的能力。他们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凡事多从个人角度考虑,自私任性,并且过分依赖、胸无大志!

2.父母婚姻的影响

现在的学龄前儿童,父母离异率高,孩子在情感上就更找不到依靠,情绪容易低沉、抑郁寡欢;个性压抑,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一个家庭里,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家庭的和谐度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据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主任匡桂芳介绍,医院曾调查了600多个3岁到6岁孩子,其中30%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同时,根据医院的接诊情况,学龄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最多,占到看病总数的80%,学龄前的儿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3.教育观念的冲突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主要讲述了现代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分歧的问题。教育是一种资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有很多家长存在着“不打不成器”等错误教育观念,但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直接的伤害,这种伤害以爱的名义,但却产生了恨的结果。同时,与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则引发孩子行为问题的另一原因。在这些经常发生教育观念碰撞的家庭里,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方严格教育,一方却倍加袒护;无法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拉锯式的冲突中被搁浅着,要知道家庭教育走向哪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王冠军认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即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4.不健康的家庭文化导致父母情感的缺失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泛滥,家庭里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包围着孩子,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的兴趣大于对学习的兴趣。并且,有些家庭中父母主要的消遣、休闲的方式就是玩游戏、看电影等无节制的家庭娱乐活动。更有甚者,不愿孩子打扰自己,给孩子下载个游戏玩,找个动画片看……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又怎能喜欢学习?学龄期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应该有心灵上的和情感上的寄托。相对于丰厚的物质条件而言,孩子们其实更期盼心灵上的关怀与慰籍。从调查来看,问题儿童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忙于工作、生意和应酬,逃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在情感上就疏远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教育形同虚设,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由于父母感情长期缺失和不健康的家庭文化的影响让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例如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孤僻、缺乏责任感等行为问题。

由此可见,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也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普及家庭教育常识,提升家庭教育环境水平,对子女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关注学前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环境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67-01

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峻。2013年1月14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一份名为《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提出,尽管中国政府竭尽全力在解决环境问题,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之中,仍有七个位于中国。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不仅仅是城市的环境问题严重,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水土流失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都在影响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环境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需要我们一代代不懈的努力。大学生作为当代国家建设者的主力军,其在各个方面发挥的作用比其他群体强大很多,对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所谓环保意识既包括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同时也表现在人们为保护环境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环保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实践才能。[1]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环保知识的接受以及环保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的。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接受的环保知识包括平时不经意间浏览的和学校刻意安排传授的。校园当中存在大量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手乱丢手帕纸、烟头、塑料袋等生活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离开教室不关灯和吊扇等。以上不文明的行为对我们的校园环境造成破坏,显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不仅是自身修养能够决定的,还需要学习环境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大学生在我国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3%左右,其对环保责任的认识对我国的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2]。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其环保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生活中接触的知识环境也会对其环保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基于安徽某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用于统计分析学生所学专业对其环保意识存在的影响。本次对该校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学生环保意识问卷调查,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弱程度,是否具有良好的环保习,是否具有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另一方面,调查问卷也是对大学生很好的一种提醒形式,通过提醒唤醒大学生心中对环保本有的责任心,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

1.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例如,对"自认为环保意识如何?"近40%的同学认为很强。而对于其中的"是否关心环保方面的问题?"93.52%的同学关心或比较关心。而当看到水流不止或房间灯没关时,有88.27%的同学会立即关掉;而认为与自己无关的同学仅占2.38%。而在"认为个人在环保过程中作用"中,过80%的同学们认为会起到非常大或比较大的作用。在"是否对破坏环境问题表示反感"中,95.84%的同学会非常反感或一般反感。对"禁塑令"的态度问题,有55.26%的同学非常赞同,37.01%的同学会觉得支持但不方便,仅有3.62%的同学反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54.86%的同学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谋求幸福,32.99%的同学认为人应利用自然,不过仍有2.6%的同学认为人应征服自然。在"科技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中,55.54%的同学认为不太同意。由以上可见,多数同学的环保意识较强,但仍有少部分同学环保意识较低,有待学习和改善。

2.从所学专业与环保有关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对比上来看,相差不多,与环保专业有关的学院学生的环保意识略高于其他专业的同学。在环保意识一题中,统计的结果相差不大;在见水流灯开是否立刻关上一题中,与环保专业有关的学院的92%要略高于其他学院的88%。而在对环境破坏是否反感一题中,与环保专业有关的学院的63.52%要高于其他学院的55.82%。在人与自然关系一题中,与环保专业有关学院有57.32%的同学认为应顺应自然,与其他院的55%接近。整体分析发现,所学专业与环保有关学生的环保意识要略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3.从学环境专业与同个学院内其他非环境专业对比中看,环境专业的环保意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具体来看,在环保意识一题中,环境学生38.75%认为很强,略高于学院整体的34.26%,但在个人在环保中起到作用大小一题中,认为非常大的资环有39. 74%,远高于其他专业的29.72%;同样的,在对污染环境行为是否反感一题中,67.95%的环境同学认为非常反感,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55.82%。同时,在关于"禁塑令"看法一题中,环境的非常赞同的53.75%也是高于其他专业的46.15%。

二、结语

环境专业同学的环保意识、对环保的关注程度要略强于其他专业,可见平时的专业导论概论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与环境专业同学院的学生的整体环保意识、环保关注度略高于其他学院的同学,可以认为是在与环境专业同学的交往中的互相影响起到了些许积极作用。但是调查中发现一个普遍性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环保实践方面做得不足,没用把自己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到平日的生活当中。今后,对于大学生教育的知识指导实践方面还有待加强,让专业知识指导实际行动也是当代教育需要提升的地方。校方也需要组织更多关于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培养的集体活动或者讲座。把国家建设主力军的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养成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感,对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形成拥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经济应用数学;数学建模;教学;融入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这一重要基础科学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数学方法更是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新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又向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数学建模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是经济问题与数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本文就我院开设的《经济应用数学》课为例,阐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应用数学课是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学科和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在经济管理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科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备的数学基础。但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感到困惑,不清楚学量的数学定理、公式与经济乃至自身的专业有何联系。除去学生中学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等能力和情感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充实。《经济应用数学》开设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每周四节共48学时,根据学生水平制定的教学进度,只能完成《经济函数》、《行列式与矩阵》、《概率论初步》等教材前三章的数学概念和理论教学,而体现数学应用的《线性规划问题》等章节却因课时不足而忽略或只是简单提点。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则以理论讲授为主,使得数学与经济的融合不够。

(二)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是数学专业科班出身,对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了解也不够,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强调逻辑性与数学自身的体系性,却不能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不能很好的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有效的结合,弱化了本门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服务性”。

(三)数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多以传统的“一讲一练”的方式为主,考核方式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数学定理、公式的运算,及简单的经济函数概念、例题的掌握,没有强调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性,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体现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实用性”,是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引入经济数学模型,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是这一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数学建模相关概念

(一)数学模型与经济数学模型的概念

数学模型是数学思想精华的具体体现,是对客观实际对象的数学表述,它是在一定的合理假设前提下,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简化,基于数学理论和方法,用数学符号、数学命题、图形、图表等来刻画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当数学模型与经济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经济数学模型也就产生了。

所谓经济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经济现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实践经验,归结成一套反映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和一系列的具体算法,用来描述经济对象的运行规律。所以,经济数学模型是对客观经济数量关系的简化反映,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量的依从关系的数学描述,是经济分析中科学抽象和高度综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数学建模的概念

数学建模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和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模型,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确定能否多次循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在经济应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中,主要以定义讲解、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忽略了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距甚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经济应用数学》体现不出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实用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学而不会用”的消极情绪。而数学建模是社会生产实践、经济领域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过适当的简化、抽象而形成数学公式、方程、函数式或几何问题,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无所不能,同时能够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数学知识及方法结合到经济问题中并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由于数学建模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可以从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大胆创新,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开放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因此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观察、联想与归类能力。

(三)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数学建模过程需要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进行,在讨论、学习的建模过程中培养了小组成员间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协调,有效的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实现“主动学习”的教学效果。

四、如何在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根据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的课程定位,它是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学习后续课程服务的,在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其“经济应用性”,在教学中应做到:

(一)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在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数学概念、公式、公理,但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使学生能敏锐的将现实的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简单数学建模实例

如:1、在讲解需求函数等经济函数的概念时引入数学模型。在模型的解答过程中,学生对需求函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运算自行总结出需求函数的几种常见类型的函数表达式;2、在讲解弹性分析一节时,引入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降价促销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探讨价格变化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抽象归纳出需求弹性的公式;3、在积分的经济应用问题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可通过“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问题,结合微积分的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除了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开拓学生视野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篇8

关键词:多元化 管理机制 “竞争性”教育

0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途径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窄,大多面临的是就业、专接本、专转本、出国留学或其他情况,本科院校的学生可以直接工作、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出国留学等,就业的口径很宽,可选择性很强,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差异性很大。加之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当前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需求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使二者之间产生了差距。如何协调学生多元化的背景与就业工作的发展趋势成为当前的主要难题,本文选取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管学院的2013届毕业生进行分析,结合该校就业工作现状,力争通过学生生源构成、生源所在地区、工作单位的行业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比对,探索研究不同环境变革下学生对工作单位的具体选择标准。

1 构建完善的就业体系

该院已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为主的两级就业管理机制,就业工作主要从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四个方面开展,根据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合理安排相关活动的举办时间,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90后”的学生思维活跃,观点新颖,但对待个人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市场化的单位需求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学生无法适应新时期下的择业环境,如何建立个人的自信和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成为当下学生面对的难题,多元化的背景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从侧面也在要求学校工作重点的转移,单纯的提供工作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构建一体化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成为高校当前亟需改进的重点,就业指导和服务逐渐成为就业的重心工作。

2 样本分析

2.1 样本概况 该院2013届毕业生共有13个班级,生源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自主单招毕业生以及对口单招毕业生三类构成,总计625名毕业生。其中工程造价292人,工程监理137人,建筑工程管理153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42人,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该院毕业生仅有五位同学因个人原因(部分同学因就业单位需要学生取得毕业证书以后才能签订就业协议)未能及时就业,其他同学中477人参加工作,96人专接本,42人专转本,2人参军,2人参加“西部计划”(图1)。四个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工程造价99.3%,建筑工程管理为98%,工程监理100%,房地产经营与估价100%。

2.2 工作分析 针对2013届毕业生,该院主要从两个阶段开展就业工作:第一阶段,2012年10-12月,通过邀请企业、督促学生自己联系工作单位等方式先解决一部分同学的就业问题;第二阶段,2013年3-6月,该院学生在这个阶段都在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本身就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的阶段,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可以让学生迅速做出去留的判断,另一方面,通过专场招聘会以及校企合作等手段为找不到单位的同学提供工作岗位。

从2012年11月开始,该院每周一汇总四个专业的协议签订情况,并于周二的学院例会进行数据的通报,图2为该院学生从2012年12月-2013年6月的协议签约情况,同时和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分析,2012届毕业生在第一学期签约数量较多,而2013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第二学期签约,同时,第二学期为该院大三学生的顶岗实习阶段,很多学生在返校时将协议带回上交,这也是导致2013届毕业生6月上交协议数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图2)。

图2 近两年毕业生签约情况对比

2.3 生源与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在统计2013届毕业生的同时,该院对应届毕业的生源也做了细致的分析,截止至2013年6月30日,该院共收到学生上交就业协议493份(部分专接本同学也上交了就业协议),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生源地的统计,我们可以对比2013届毕业生的签约工作省份和生源分布(表1),其中江苏省的毕业生较多,针对已交协议的同学,该院也充分分析了学生签约工作省份(图3)。(学生生源所在地总数据是625,学生签约省份主要针对上交协议的学生进行统计。)

由于该校地处江苏,所以江苏本地的毕业生较多,此类毕业生在就业时会充分考虑家庭等因素,最后选择还是留在江苏工作,同时,由于沿海地区建筑施工业相对而言比较发达,中西部省份城市的学生在毕业后更愿意先在沿海城市工作几年再回老家,因此,该院大部分毕业生最终的签约单位都分布在沿海省份。

图3 2013届毕业生的工作省份

由于该校的职业教育背景,这也加大了学生毕业时进入国有企业的难度,在2013届毕业生当中,只有24位同学进入了国有企业工作,大部分同学进入了民营企业。该院学生就业方式很多,大部分同学都是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少部分会选择自主创业或者其他灵活就业的方式。

3 结语

多元化背景下的学生就业工作形势将会越来越复杂,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设置专业,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和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学生就业工作并不只是从学生大三时才开展,这是一个长效性的工作,相关的创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必不可少。学校和学院层面还要构建完善的就业指标评估体系,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充分拓展就业市场并加强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

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工作团队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成长,就业工作团队不仅仅要胜任当前的就业工作,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深入学生群体当中,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管理和指导举措,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学生就业工作一方面需要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全院所有老师的参与,基础性的工作同样不可小觑。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新的信息和动态,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性”教育,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做好铺垫,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不仅能够好就业,而且能够就业好。

参考文献:

[1]戴勇.不断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2]李红.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

篇9

笔者采用影响因子求和法,对我国23所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国内国际期刊上公开的影响因子总和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这些中医院校的学术研究竞争力。

1 文献回顾

对各中医院校竞争力的评价以往一直是靠主观印象,没有客观指标,显得表浅和笼统模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各种综合评价方法,但对中医院校评价指标不全,深入研究不够。在学校竞争力方面,有些学者也写过类似的文章,主要有:①“五所中医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1],作者利用多种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等5所中医药院校的科技量、科技成果完成量、专利发明申报量。采用趋势分析和计量学的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5所中医药院校的科研竞争力。②“《中草药》1990-1997年度引文统计分析”[2],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法及《sci》、《cscd》评价期刊质量的有关指标,对《中草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刊出的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评价该刊的质量,了解一些中药学研究的特点与现状,发现一些中药学特殊的规律,为文献服务工作的改进、期刊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③“我国高等中医院校1997-2005年论文统计分析”[3],作者以CBMdisc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7-2005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在国内期刊上公开的总数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科技论文产出现状和分布规律,进而了解全国同类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地位,为领导决策,也为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拓宽思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④“1997-2001四所中医院校〈学报〉论文引文分析比较”[4],作者根据这4所学校的学报刊载论文为统计源,对其引文进行比较分析,具有客观性及实用性。⑤“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医药院校排序分析”[5],客观评价了大学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⑥“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实现”[6],作者依据高校科研管理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模型,并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使科研竞争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量化,从而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笔者在借鉴以上学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抓住中医药院校发展中最关键的要素——论文学术能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运用影响因子计量和的方法来评价各中医院校论文学术竞争力。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①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出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2001-2006年各个专业(中医、中药、针灸、人文社科)公开发表在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以及SCI收录的期刊上的文章数目。②利用pubmed数据库检索出在被SCI收录的外国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检索方法:选择数据库“pubmed”,再for一栏里输入“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点击“go”即可查询。因考虑到学校的英文名已改为“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则每个学校查询的时候必须查询两次。在这个过程中,会查到一些在非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如“yaoxuexuebao”等,则必须把这些文章的数目去除。

2.2 评价方法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是对文献或文献集合获得客观响应,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观度量。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7]。具体算法为: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总数)。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笔者在统计时采用的方法是:将每年每个学校在某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乘以某一年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最后把所有的影响因子相加,然后作出比较。根据高校发展趋势,专科类高校都在向多科类高校发展。笔者统计分类时按4个类别来区分,即将论文分别归为中医、中药、针灸、人文社科4个类别进行统计,最后加总计算。

转贴于

2.3 结果分析

在一般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中医类、中药类、针灸类、人文社科类4项比较,中医类最多,其次是中药类,社科类最少。中医类:广州中医药大学遥遥领先,影响因子总和高达761.55,其次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类:广州中医药大学仍然最多,为391.8。针灸类:天津中医学院位居第一,达到78.45,广州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人文社科类:南京中医药大学以8.1排名第一。从总数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位居榜首(见表1)。在核心期刊上影响因子总和情况:中医最多,中药其次,针灸较少,人文社科类最少。中医类:广州中医药大学以绝对优势稳持第一。中药类: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为516.6,比最少的山西中医学院高出54倍多。针灸类:和前面的情况相似。人文社科类:山东中医药大学排名第一,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以11.55分并列第二。从总体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仍然是排名第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名(见表2)。在权威期刊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差不多,但在人文社科类,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更少,很多学校几乎都为0(见表3)。被SCI收录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普遍都很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各个中医院校的影响因子都为0。总和排名前三位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见表4)。从总体排名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以2 698.615分位居榜首,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其影响影子总和分别为1 643.756、1 640.677(见表5)。表1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一般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注:各地院校均为中医药大学或中医学院(下同)表2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核心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表3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权威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 表4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SCI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表5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各种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

3 结论

笔者采用影响因子求和的方法,利用CBM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查询,统计分析了2001-2006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的论文学术竞争力。评价方法是先分别对各个中医院校在各种期刊(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SCI)上发表的各个专业(中医、中药、针灸、人文社科)文章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在各种期刊上的影响因子采取求和的方法最终得出: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位居前三名。各个专业论文量比较:中医类最多,中药类其次,针灸类较少,人文社科类最少。总体上看,各个中医院校在权威期刊,尤其是SCI上发表的文章尚少,但整体学术力呈不断提升的态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香.五所中医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23-226.

[2] 霍 红,李 政.《中草药》1990-1997年度引文统计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3):77-81.

[3] 黄瑞敏,赵文竹,林晓华.我国高等中医院校1997-2005年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6):74-76.

[4] 李宝英.1997-2001年四所中医院校《学报》论文引文分析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3):92-94.

[5] 程 勇.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医药院校排序分析[J].中医教育ECM,2002,(1):9-12.

[6] 张冬丽,师伟力,矫文成.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4):43.

篇10

【摘 要】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得出目前影像专科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就业,毕业的影像专科生要看准医院的发展前景及给予你的发展空间,不要盲目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要求,一味的追求效益及医院规模,更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为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 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 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 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县级以下医院7 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 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 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 人,就业率达到100%。

2 就业前景分析

2.1 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 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 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 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 年代,电子计算机X 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 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 转贴于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 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业对策

3.1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 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总之,带教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篇11

【关键词】方言 英语语音 汉语语音 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05-02

一、引 言

语音是语言的最基本形式,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外壳和外在基础,任何一种有声语言都离不开语音。语音的正确与否对顺畅的读写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学好语音是学好任何语言的基础。英语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对提高听力,强化口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方言语音与英语语音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构成了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负迁移因素。

二、研究现状

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认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奥的林(Odlin)对于迁移的定义是:迁移来自于已习得语言(可能是错误习得)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它是一种影响。1994年,埃里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在此本文主要讨论此理论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①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促进外语的学习。这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正迁移。②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种影响叫负迁移。

三、方言与英语语音

著名语言学家A.C. Gimson认为,一个人要学会说任何一种语言,必须学会其几乎100%的语音,而只需掌握50%~90%的语法和1%的词汇就足够了。语音是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如,“好”,普通话发音为hǎo,而青海话读hāo,陕西话则读hào,可见方言是按照语音来划分的。“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4]方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青海省的方言差异很大,省境内方言不但类别多,而且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以民和县为例,境内就有十几种不同的方言,乡与乡不同,甚至村与村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英语发音就会遇到一些特殊困难,因此也可以从母语方面探究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语言首先是由语音组成的,语言的作用首先是交际,交际的首要形式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离不开语言的发音。英语语音是英语使用者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个别语音可以有变化,但变化不能超出该音音位变化所允许的范围,否则就会引起发音错误。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影响根深蒂固,在中学阶段对口语的不重视和没有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使得很多学生口语练习非常少,甚至几乎没有,或是采用不当的练习方法,反复加强和巩固了错误的语音。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方言中的负迁移影响英语语音从而造成的语音方面的错误是突出的。

四、方言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从语言上看,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语言中的音去感知不熟悉的语音。”[5]学习一种外国语的人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本族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从而会不自觉地把本族的一套发音习惯迁移到外国语中去。

汉语语言负迁移。各地不同的方言都有各自独特的语音体系,方言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给英语发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音位系统不同,音位的分布互不对应,发音也各不相同。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容易用母语中接近的音去顶替英语语音。英语把音段音位分成元音和辅音两类,汉语则把一个字音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并加上超音段音位的声调。两者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也有性质上的差异。与汉语相比,英语中单元音居多且互相发音差异较小,并有长短元音之分。如英语中的/i/和/i:/不仅有长短音之分,而且发音部分也不相同。/i:/和汉语的“衣”发音相似,但与/i/不同。由于汉语中没有长短音之分,初学者易用“衣”代替/i/,在连贯的语句中又易把长音/i:/读成短音。英语中的长短元音能区别词义,这就会造成听者理解上的错误。例如英语单词sheep和ship,其元音字母分别发长元音/i:/和短元音/i/,大多数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念出或听出这两个单词。而且受汉语母语的影响,中国学生易在一个辅音结尾的单词末尾多加一个元音/E/,而且不同方言地区的学生有其受母语深远影响的顽固语音,如湖南的分不清/h/和/f/,湖北、四川的分不清/n/和/l/,/s/和/sh/,/dz/和汉语拼音中的/j/,广东的分不清/h/和/g/,/v/和/w/,青海的分不清/a:/和/ai/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就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得出结果:受方言语音影响较小,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学生,其本族语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越小,反之,那些方言重,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其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大。

语言具有表意性,语言的表意性就是语音传递说话者用词汇概念表达的一系列思想情感。当语音无法正确地传递说话者的思想,或无法用已有的语音知识去感知说话者的词汇概念时,这种语音肯定会给说话者或听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汉语是将音调特征作为词的结构的一部分,因此汉语被称为声调语言,即汉语中的音调可区别字义,如搭dā(to take)、答dá(anwser)、打dǎ(hit)、大dà(big)。汉语中的句调受字调限制,无论怎样改变,原有的字调不变。而在英语中音调随句子或短语的需要而变化,单词的音调变了,其意义不变。这种音调模式是句子或短语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词的结构的一部分,因此英语被称为语调语言。

英语用语调表示疑问或陈述,表达说话者的口吻情感和其他信息。因此,中国人说英语时很难把握语调。尤其是中国各省区方言众多,方言不仅在语音上相距甚远,即使是同一个省同一个县也有不同的语调习惯,这样就给我们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五、结束语

方言对外语学习者的负迁移越小,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易提高。外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随着目的语知识的增加,学习者不断克服各种迁移,最终实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imson, A. C.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3rd edi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0

2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篇12

关键词:社会需求;导向;医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对策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加,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加大,在严峻就业下,医学毕业生要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变医学生就业观念及就业方向,树立准确择业观,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正确面对成败得失,医学院也应积极采取有效解决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一、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分析医学生就业前景的影响

1.医学生就业状况

近些年,医学院招生规模不断增大,医学生毕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人才供需间逐渐失衡,不同层次毕业的医学生,已由原来供不应求向专科供过于求、本科平衡及研究生的供不应求转变,与普通医学院相比,重点院校的就业率要高一些,而同所院校中,影像学、预防及检验等专业的医学生因毕业生少,需求依旧旺盛,但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就供应高于需求,就业率相对低一些,但整体看来,医学生的就业率依然处于下降趋势,大城市就更是趋于饱和,医学生大都愿进入大城市当中的医院工作,但随着多年补充完善,二甲以上医院的医疗人员基本饱和,甚至出现了超编状况,同时,这些医院对应聘人员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除非常优秀人才及个别岗位外,医院大部分人员均要在硕士及博士学历以上。

2.就业体制不健全,择业观陈旧

医学生就业困难是我国社会体制不健全的具体反映,在社会需求导向下,劳动力间的供需并不是很平衡,劳动力的结构层次不是很合理,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样,医学生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及大中城市,在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大量医疗人才充实,但很多医学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这些单位,择业观较为陈旧,认为县级以上的医院才有可能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在就业方面,竞争意识不足,就业期望值较高,还有些医学生认同的就业面窄,非专业岗位不接受。

3.医学院扩招专业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目前医学院与市场供需不相匹配,矛盾较大,特别是医学生实际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教学质与量关系没有处理好,并且医学院专业设置也不是很合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方面缺乏规范全面的评价体系,在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较为落后,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没有毕业生,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相对过剩,像麻醉、影响及护理等专业的毕业较少,社会需求量较大,不合理设置使得学校与社会需求相偏离,影响了医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前景。

二、影响医学生就业前景的解决对策

1.鼓励学生考验,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近些年,随着大量医学生毕业,市场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专科毕业生供过于求,本科生也逐渐趋于饱和,研究生学历的社会需求空间还相对较大,在社会需求导向下,考研成为医学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鼓励学生考研,这样不仅输出优秀人才,还缓解了就业压力。目前大部分实习医院的实习时间是5月份,医学生来到实习点之后不久,就面临考研冲刺,这段时间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考研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根据这种情况,医学院可调整一下实习时间,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至大五第一学期,在最后学期安排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程,对于考研学生能在考前两月请假,并专心备考,到考试结束之后,再到实习医院补上实习,学校应该针对考研学生给予有关辅导,并针对考研学生心理、英语及政治等方面给予指导,学校可请有经验教师实施考前辅导,提高学生考研成绩。

2.完善就业市场,调整就业意向

完善市场体系,需要健全的服务、竞争、监督管理及调控等机制,应积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的就业市场,政府应利用宏观调控方法,对医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规范,并改革就业、人事及户籍等制度,对毕业生管理及用人单位进行规范,保护毕业及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还应建立就业渠道,实现供需双方资源的共享,还应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提倡医学生到边远地区就业。医学院应该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与信息化地就业服务制度,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加强社会需求分析,并指导学生及时了解有关的就业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技巧锻炼,减少就业障碍,在医学院低年级,还应设置职业规划的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方面的指导课,并组织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进行全面学习,让学生找准定位,端正思想,认识到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医疗市场必将向基层单位市场转变,医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个人价值、目标观及社会价值结合的统一标准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及主动的就业态度。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强化实习环节

医学院应依据市场需求状况,合理设置课程,对于需求量大的专业,应增加招收人数,需求量少的专业,减少招收人数,并强化实习环节,实习环节是医学生工作能力提高的主要方法,对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可把实习生分成大轮转及后期分流两部分实习,大轮转实习主要是依照正常轮转顺序来实习,而后期分流实习又可按实习时间分成正常大轮转与后期分流时间,前半部分为8个月,后半部分为4个月,依照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要求进行培养,像影响、急诊及麻醉等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好,有意从事此方面的学生,就可实施后期分流培训,这样就业面就要比大轮转学生的就业面要高一些,通过实习环节,为自身就业前景增添砝码。

结束语:

随着医学院规模扩招,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对医学生就业前景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医学院应调整学生就业意向,让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同时,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工作能力,增强医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医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篇13

论文摘要:课堂提问是推行实施新课改“对话教学”和“互动教学”,改变课堂沉闷、枯燥、松散、低效状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教学手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展开教材知识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寻求、发现、探索知识中开启思维,“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艺术,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技巧性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深化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智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发挥提问作用

最有效的学习源于思考,而思考源于疑惑。具备启发性、开放性、适度性和反馈性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启发性提问。“提问”要体现“善启诱思”,以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启发性的“提问”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正确思维,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形成自我、正确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深化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我国的环境问题”时,笔者先提出“我国的环境现状如何?”这一问题,让学生一一列举各种环境污染的现状。接着给学生讲述“竭泽而渔”和“杀鸡取卵”的典故,并提出“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结合这些典故,阐述我国局部环境恶化的原因”和“如何改变我国的环境现状”等问题,学生们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逐步深入地思考,透过现象探寻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的实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得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治理环境污染”的正确结论。

2.开放性提问。以“开放性”问题,引出学生“开放性”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散性思维,形成自我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政府的责任”时,笔者以“如果你是市长,你如何代表政府向人民承诺并兑现承诺”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联想,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展到书本内容以外,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适度性提问。在恰当的时机,以直问和曲问、正问和反问、追问和联问等多种方式,提出与学生知识水平和现状相适应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的连贯性的系列问题,使学生既感到有些困难和压力,又有信心和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更清晰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回答的问题更详细、更准确、更规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求实精神,提高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馈性提问。反馈性是选择肯定、赞扬并适度纠正的方式,适时对学生的答案和答题活动作出评价,对学生的创造性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在成就感体会中增强自信,保持学习热情,以帮助学生分析答题的误区和难点来适度柔性地纠正学生的答题错误,消除学生的心理焦虑和厌倦情绪,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也可用启发式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正确思维,自我纠正错误,以增强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还可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补充,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在辩论中求得正确和完善的答案。

二、多样教学形式与多种提问方式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民主、互动、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组织同步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和社会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活动,以轻松愉悦的气氛感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互动,通过适时适度的“提问”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使所有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互补、用心解答问题。

例如,在讲《劳动者与就业》之前,先设置“怎样理解就业”,“我国的就业现状怎样”,“劳动者就业权益状况怎样”等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看、请教家长或与周围的人沟通去了解我国现实的就业情况和劳动者的工作状况。

多样教学形式与多种提问方式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和带动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在培养学生自主性与合作精神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发展。

三、结合社会关注点设问,增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理论性强且抽象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对于缺乏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存在许多困惑,较难理解和掌握,但政治课的内容又与现实生活和时事密切相关。所以,可将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或社会时事热点融入政治课教学内容中,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将抽象化为有形,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即时性与时代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在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象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例如,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时播放“奶制品检出三聚氰胺事件”的相关视频,首先让学生了解奶粉事件造成的惨痛后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类似现象或事件还有哪些”,“如何防止这样事件和类似现象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质检总局对奶粉事件中渎职质检人员的严处及针对奶粉事件的一系列公告,从时事热点中直观感知问题,并通过思考和深省分析问题缘由,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学生对政治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前后知识关联设问,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利用新课标高中政治课教学前后单元、课、目间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在新知识学习前,先设置一些能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旧知识,探究和思考相关新知识的问题,以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新课。

例如,在讲“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先提出“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低,而有些商品价格高”,“为什么房价会不断上涨,而轿车的价格却逐步下跌”,“各种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变动,而价格变动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呢”等一系列问题。

如此引导学生回顾复习旧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探究相关的新知识,求解这些问题,有预习、有准备、充满兴致、集中精力地投入到新知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将具备启发性、开放性、适度性和反馈性的课堂提问融合到多种教学形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结合社会关注点设问,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春普.做课堂中的“善问者”[J].文理导航(上旬),2010,(10).

[2]江新.试析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

[3]夏爱忠.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提问[J].新课程(教师),2010,(5).

篇14

【关键词】 高中英语 环境 和谐 表达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注重学习情境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和思维的影响。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富有人文化和情趣式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鼓励他们在情趣式学习环境中主动表达和交流,增强认知体验。建构和谐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和宽松自由学习情境中主动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语言表达思维,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准确性和地道性。

1. 以自由情境为前提,引导学生积极表达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使得他们渴望追求自由。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心理需要,以创设自由情境为前提,为学生提供积极表达的机会和载体,不仅深受学生的喜欢,还能够更好地彰显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中,注重自由学习情境的创设,就是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话语权和主动交流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才华。围绕民主、平等、互动来优化课堂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表达交流过程中能够创新思考,主动交流。教师在创设自由情境中,多深入学生的学习交流过程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和教师对话,使得师生关系更为亲密和融洽。学生在自由情境中的认知表达,能够有效推动课程教学双边活动的顺利开展。

创设这样的自由情境,能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更为活跃和高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六Unit 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 Stand-up for your health”教学中,播放一些卓别林等戏剧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中不断深化认知感悟。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Why do we need laughter in our life?”和“Laughter is good for our health”来主动表达交流。学生在这样轻松表达环境中,不仅能够拓宽认知思维,还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深化理解感知。

2. 用互动情景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交流

和谐学习情境能够为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提供必要的载体支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不仅能够感受课程的生本主义教育理念和人文化关怀,还能够养成主动表达交流习惯。

通过互动情景运用,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和激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注重学生群体之间的语言表达交流,让学生能够大胆表达和主动交流。针对课程学习内容,运用任务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要求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形成深刻的认知感悟印象。以这样团队学习的意识来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不仅给学生营造了语言交际化的学习氛围,更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运用的理性感知,促进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内化生成。

通过这样的互动,改变学生由被动交流向主动合作探究转化,不断提高语言运用的技能水平。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 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学习中,建议学生在完成“Reading A”思考题目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两种药物的特征,以科学家、医生、患者等不同身份和角色来围绕How to think of the two medicines?来相互表达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阅读学习内容的感知。这样的互动,不仅体现了教师对课程学习内容的优化,更能够帮助学生展示学习交流才能,形成主动表达学习的良好环境氛围。

3. 创真实情境为补充,培养学生创新表达

和谐的学习情境与英语课程倡导运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交流有着异曲同工之效。通过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语言表达更为灵活和深刻。

围绕语言表达学习情境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心理,以活动实践体验为根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够让学生接受和认可。像在西方节日的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接受中,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化的背景、传说、民情风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可建议学生就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和中国一些传统文化来相互对比,让学生在相互对比过程中不断深化认知,提高语言表达的情趣。同时,可建议学生通过观看原声电影、英语学习沙龙、英语辩论等形式来优化学习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为丰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主动表达中增强语用技能。

4. 结束语

综上所言,通过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富有情境和趣味化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潜能。利用和谐学习情境的正向迁移来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和主动表达,更能够增强学生认知体验,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