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教学范文

儿科护理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科护理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科护理教学

篇1

我校使用的《儿科护理学》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王雁主编的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规划教材,该教材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为目标,突出实用性与理论知识“够用”的特点,教材内容既包含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又与护理临床实际密切配合;把“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内容中,在对患儿实施护理的同时,对其健康史、发病机制和身体状况能够正确认识,并适当介绍本学科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进展。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该教材突出了婴儿抚触、中药外敷、推拿按摩、拔罐等中医特色护理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实现了中西医护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特色,填补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实用护理教材的空白,使中西医护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全面的护理理念与思路。该教材一经使用,反响强烈,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病案讨论、角色扮演、PBL、学生讲课、课间见习、教学实习、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媒体配合使用,如PowerPoint、CAI课件、VCD、录像等,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利用模拟医院、教学基地、网络平台建立课堂实践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巩固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临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以及中医护理技能操作的训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护理文化内涵的创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始终坚持“用爱心领航,用责任护航”,并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是生存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赢得生存竞争;二是文化教育,其目的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意义。护理教育显然属于后者。因此,护理教育的人文定位应该偏重人文知识传播和人文精神养成,而不仅以人文学术的专深为目标。因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护理教育者真正树立育人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实行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结语

篇2

儿科护理的特点是评估难度大、观察任务重、护理项目多、操作要求高。这就需要儿科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护理患儿。课堂教学是护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儿科护理人才,是儿科护理教学的主要任务。

1儿科护理教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地位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其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是帮助护生将课堂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使护生具备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2影响儿科护理教学质量的因素

2.1学生素质低,学习目的不明确近年来,中职护理专业招收的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未能考上高中,加之年龄较小,进入卫校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学习护理知识。有关资料显示,54.08%的中职护生听从父母意见而选择护理专业[1],对学习毫无兴趣。

2.2读书无论影响缺乏学习动力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护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护士社会地位低,不受尊重,没有发展前途,护理工作只是简单的打针、输液,无形中对其造成负面影响[1]。有些学生意志薄弱,自觉性差,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动力。

2.3儿科护理教材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儿科护理内容琐碎,数字多、公式多,理论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加上课时少,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少,学生难以记忆和掌握相关知识。另外,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功底不扎实,业务水平不高,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教学质量。

3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3.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进步的强大力量。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临床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根据临床需要、专业特点、生源等调整授课内容,删繁就简,打破教材常规,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同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加大信息量,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彻底改变“教得累,学得难”的局面,把学生由“要我学”的消极态度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态度。

3.2不断探索新的、灵活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由于儿科护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性差,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法及时将自己的疑惑传递给教师;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为学生解惑。这就需要教师探索新的、灵活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启发诱导法、案例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法、自编歌诀法、图示法等)适时运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果[2]。

3.3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突破了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出优势[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简洁性,弥补单纯说教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开阔教学空间,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增加单位时间内知识的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快乐、兴奋中接受知识。新晨

3.4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目前,许多学校的考试模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试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试题若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则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这就要求采用多元化考试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把平时考核(如口试、随堂测验、单元测试、阶段性考试、实践操作、病例分析等)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英.中职护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1(11):34~35.

篇3

【关键词】“少教多学”;儿科护理;中职护理专业

教学在对于学生的儿科护理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选用“少教多学”的方式,避免在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时对其进行干扰,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与氛围。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教授的知识与学生摄取的知识量对等,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无法跳出原本的教学框架,只能按照老师教学的方式去进行操作。这大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建立与创造力的提升。“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正很好的处理了这种问题,可以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值得老师们去尝试。

一、“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儿科护理科目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属于外部的影响因素,并不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是以学生对于儿科护理科目的学习必须靠自己的主动与积极,同时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做学习的主导者,而非被主导者。学生对于专业的内容是否很好的理解,一是靠其自身的努力,二是老师合理的导引。只有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老师对其进行合理的导引,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的结果。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不是无条理性的学,而是应该确立合理的学习的目标,有目的性的去学习。只有学习有了计划,才能有动力。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马上就要进行临床的实习,是以更应该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操作能力。护理是一门需要学生拥有极强的耐心与细心的科目,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也会学习到一些专业以外的东西。3.可以培育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运用的能力。对于儿科护理学的学习,不只是理论上的,还有实践上的,并且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学生要熟记护理的操作流程,并且操作娴熟。老师如果选用“少教多学”的方式就能将对理论的教学部分缩小,侧重到学生实际操作上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二、“少教多学”教学的方式对老师的要求

首先,老师要对“少教多学”的理念有一定的体会,其中的“少教”并非缩小理论教学的部分甚至是免去这部分,而是有目的的教,并且对理论内容进行高度凝练。老师在对学生儿科护理科目的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学,为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同时老师要进行启示性的教学,让学生独立的进行学习,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为自己的学习建立科学的计划。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凝练,对重点的专业知识多加讲解,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学习。

三、“少教多学”的具体方法

1.老师们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老师们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要明确老师在此过程中真正的定位。老师们要对学生不合理的学习习惯进行一定的指导,同时要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除此之外,老师要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这些都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更加的显著。2.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好的学习方法能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才能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这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过分依靠老师,而是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的实践,才能大大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加强自身的创造力,开拓自己的思维,对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对于儿科护理科目的学习中,学生才是整个流程中的主体。是以老师要明白自己在其中的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用“少教多学”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独立的思考,提升其创造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内容通过实践操作进行很好的运用。只有学生懂得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才能达到学生自我专业水平提升的学习目的。

作者:曹法同 单位:新乡卫生学校

篇4

笔者从一次简单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约有70%以上是独生子女或双子女,同时察觉因家庭的宠爱,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尤其是关心、爱护、团结他人的素质较低,缺乏对他人的体谅、理解和同情之心,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被服务的癖习。而当今我们面临的小患者绝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家属非常器重,一旦有什么三病两痛,全家上下心急如焚急于求救最好的医护。家属对医疗和护理技术要求更高,更全面,尤其是身心护理。现在我们培养学生除基本的专业技术外,高尚的职业素质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方面上更显重要。“良知”是儿科护士素质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良知”教育是培养优秀儿科护理人材的内容,笔者在从事儿科护理教学中时时关注该内容的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效应,现将其教育操作方法汇报如下:

一、从职业的要求用正面事例启发学生的“良知”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这样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其意思表达了护理工作对患者病情的康复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小儿患者身上更是如此。因此,在讲授儿科护理学首场课时,作者讲了这样一个平凡的小故事:1997年某月某日,正值节假时期,某市级医院儿科收治了一位因肺炎并心力衰竭的极危重的昏迷病儿,值班护理人员少,有一位护士被安排特别护理班,正在此时她家里来电,告知其父病危速回。怎么办?她知道父亲原有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史,很少来电要她回家的,此次病情肯定不轻。科主任及同事们都要她回家照料一下,她想了想坚定地说:现在人员那么紧,病人那么多,大家都忙不过来,等几天病儿稳定后再说。言语平平,但字字铿锵有力。该病人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转危为安。自后患者家属知道此事,被感动得流着泪说:“谢谢她,谢谢她……我们终身难忘”。讲完后,发现我们很多学生眼圈红红的,有的也被感动得流了眼泪。由此达到了启发学生良知的目的。

二、用反面事例激发学生的“良知”

无高尚的护理责任感可导致病儿不必要的身心损伤,本人讲授“婴儿腹泻病儿的护理”时举例说:某年的一个冬天曾有一个基层卫生院收治了一名8个月的婴儿腹泻患儿,该患儿精神状态很差,大便次数多达20余次/天,总是把衣服、被子、床单和身体弄脏。家属多次请求护士换被子和床单,并希望借用其办公室的炉火和水壶热点水给患儿洗洗身子,护士均没有允准,结果在入院第3天患儿皮肤出现了溃烂(褥疮),家属感到难受极了,气愤地要求转院治疗。讲到此,同学们个个感到痛心,说这些护士太没有良心,责任心。用以激发了学生的良知情感。

三、用行为树立学生的“良知”

篇5

1.1课前准备(1)教学方法准备。将一般护理技术中的婴儿床使用、体重测量法、婴儿沐浴法、婴儿抚触、更换尿布法、臀部护理法、脐部护理、全身约束法8项操作,按新生儿科病房为新生儿做晨间护理的模式及先后顺序进行编排。(2)物品和环境准备。与实验老师共同商讨实验室的安排及教具的摆放,保证符合操作设计要求。授课教师认真设计每项操作间的衔接及婴儿安全保护手法和措施。

1.2组织方法第1次实验课2学时:学生在多媒体实验室观看各项技能操作的CAI课件,然后由授课老师讲解并演示每个单项操作,学生分组练习,授课老师巡回指导,后30min,再次观看各项技能操作的CAI课件。第2次实验课2学时:教师将8项操作以正常的操作速度连贯完成,然后放慢速度再演示一遍,边操作边讲解连贯操作的结合点,并强调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和婴儿安全保护要点。学生分组练习,授课老师巡视并指导,后30min,各组选派1名同学进行现场演示,其余同学观看,演示完毕后请同学们评价,老师进行最后总结。

1.3授课方法第一步:观看各项技能操作的CAI课件。第二步:逐一讲解每个单项操作目的、准备、步骤及注意事项。第三步:学生分组练习,授课老师巡回指导。第四步:再次观看各项技能操作的CAI课件。第五步:解释连贯操作目的和意义。第六步:设置工作场景。(1)环境准备。关闭门窗、调节室温在27℃左右。(2)操作者准备。了解病情以判断婴儿能否做晨间护理;操作前洗手、戴围裙。(3)婴儿的准备。喂奶前1h。(4)操作台准备。物品按使用先后顺序摆放,遵循安全、方便原则。婴儿体重磅秤调零。第七步:讲解并示教连贯操作。教师将8项操作以正常的操作速度连贯完成,然后放慢速度再演示1遍,边操作边讲解连贯操作的结合点,并强调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如动作轻柔,关爱婴儿,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等)和婴儿安全保护要点[1]。第八步:学生分组练习。学生练习时授课教师巡视指导,并回答学生提问。第九步:选派同学进行现场演示,其余同学观看,演示完毕后请同学评价。第十步:教师进行最后总结。

2结果

发放自制问卷80份,收回80份,回收率100%。经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此方法的教学效果满意者76名,基本满意者4名,满意率为100%。

3讨论

3.1紧密联系临床,有利于学生依序连贯地掌握护理技能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将分散的护理技术优化组合后,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掌握护理技能[2]。传统的实验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逐一讲解并示教每个单项操作的步骤,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整合护理技术操作是按新生儿科病房为新生儿做晨间护理的模式及先后顺序,将临床上联系密切,操作时先后进行的8项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进行重新编排,有机地整合成一个综合实验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时要求学生按照“一浴二测三抚触,四脐五换六臀护,包裹入床才结束”顺序进行连贯操作,这样既有利于记忆,又使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系统性,以便于学生依序连贯地掌握护理技能。93.75%学生认为此方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95%学生认为此方法有利于全面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3.2模拟病房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孙静等[3]认为医学毕业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根据临床工作实况,全程模拟病房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熟悉了新生儿病房的真实工作环境,了解了新生儿护理的特点,体验到临床护理岗位的要求,这样有效缩短了新生儿科护士岗位适应时间,为将来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实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并掌握护理技能操作,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动作轻柔,关爱婴儿,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注意婴儿安全保护,操作前后要洗手,预防交叉感染等,使学生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和消毒隔离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小结

篇6

关键词:教学法;儿科;护理实训

实训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业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1]。在护理教育中,由于受传统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人们对教学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的学问观,较偏重理论教学与考核。而目前中、高职护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势必影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同时由于各卫生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2]。本文旨在研究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多种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为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

1对象

以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多种教学法。

2方法

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讲授示范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训操作;实验组采用多种教学法,针对不同实训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讲授法、循证护理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然后书写实训报告,最后在所有实训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对学生进行考核。

2.2观察指标

采用统一设计的考核表进行评估,并抽取10%的考核表对有无缺失、正确书写等进行复核。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满分各为100分;教学评价、满意度、教学效果、综合评分,满分为100分。

2.3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并进行校验核对修正。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检验水准。

3结果

共572人,对照组291人,实验组281人。平均年龄为(18.25±1.60)岁。女生占99.5%,男生占0.5%;汉族占86.5%,少数民族占13.5%。

3.1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分析

实验组理论成绩为(79.69±5.58)分,实训技能成绩为(93.00±5.57)分,高于对照组的(76.37±8.37)分、(89.31±9.18)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实训技能成绩分析

实验组各项实训技能成绩中,小儿体格测量、婴儿抚触、小儿心肺复苏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教学评价

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评分,对照组为(84.06±7.68)分,实验组为(93.46±5.00)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17.47,P=0.00)。对于实训教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对照组选择一般的较多,而实验组选择以满意为主(P<0.05)。同时,实验组对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方面的评价以满意为主(P<0.05)。

4讨论

4.1多种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儿科护理综合能力

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且各种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有时相互重叠、相互联系,在临床护理教学中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学生学历、气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训时间、实训内容等不同情况客观、灵活、交叉运用,以取得最佳效果,最终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3]。本次调查显示,实验组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多种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4]。重理论、轻实训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实训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提高儿科护理综合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有积极意义。

4.2多种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方面有明显优势

良好的临床护理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临床实习的兴趣,使之形成创造性思维,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行为,并能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5]。本次调查发现,实验组不但理论和实训技能成绩有所提高,而且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热情、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多种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梁宇,黄双丽.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J].护理杂志,2011,28(7A):71-72.

[2]陆秀花,王新宇,潘岩,等.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8(3):97-99.

[3]赵世莉.多种教学方法在国内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125-127.

[4]李平.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41-142.

篇7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医学模式、健康观念的转变及维权意识的提高,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儿科护理教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在注重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关注对学生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但与此同时,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也存在如下问题。

1.1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较传统

(1)中职《儿科护理学》教材1~5章概念、公式较多,属于识记内容;第6章与临床结合紧密;7~17章多为系统知识,知识呈递进关系,而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学过就忘,机械记忆。

(2)对于中职护理教学,无论是学校或学生,都对内科、外科、护理基础非常重视,而对儿科重视程度远不如这些课程,课时安排非常紧,加上教材内容多,故教学任务较重。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及讨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2学习兴趣低、临床经验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差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学习兴趣不高,对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反感。临床见习少,见习期间实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案例分析能力差,缺少评判性思维能力。

2概念图的作用

2.1辅助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熟悉教材,取舍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结构。医学知识都是概念性的知识,知识点多且枯燥,教师在备课中运用概念图可以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出概念的记忆关键点,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同时借助软件把概念图加入课件中,能使知识点可视化、直观化,有助于课堂教学。

2.2有效学习的工具

通过概念图的绘制,能理清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温故知新。在绘制过程中,必须要归纳关键词,锻炼了学生的整合能力。绘制的过程也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绘制前必须理解相关知识点,这使学生必须主动学习,同时,通过资料查找、相互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中职学生的想像力丰富,绘画能力好,绘制概念图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使其快乐地学习,边学边画,动手动脑。

2.3教学反思和评价的工具

师生通过概念图的制作教授修改再设计的不断循环往复,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或学习,从而提高了自学能力。绘制过程可以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思维活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未能掌握的知识点,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图是非常有必要的。

3概念图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3.1利用概念图,让学生建立整体知识结构

(1)在知识点归纳中的运用: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学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没有对知识点很好地归纳,没有整体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板书,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做笔记。在每一章节授课前都先给出空白的概念图,让学生填写,如第2章的生长发育规律,首先填写4个小节的内容,然后找出每一小节中的关键内容填入概念图中,再根据关键内容逐步展开,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图。教师讲解时逐个讲解,讲解完后利用概念图归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在知识难点中的运用:儿科护理后面部分大多是系统性的疾病,发病机制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比如佝偻病、肺炎、肾病综合征等的发病机制,通过概念图建立知识框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图为例。

3.2利用概念图,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案例分析都有一定的格式和书写要求,多倾向于线性思维,但概念图提供了更有效的组织、计划护理方案的方式。概念图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框架的构建,注重各方面相关信息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符合现代医学模式整体护理的要求。以肺炎案例概念图为例。

3.3利用概念图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儿科教学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过程中,教师觉得儿科相较于其他课程知识点集中,题型难度并不大,但在平时的考试和练习中,学生却反映儿科很难,要记忆的内容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通过“连一连、涂一涂、填一填”等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巩固旧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各知识点间一些新的联系,因此,绘制概念图不仅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教学反思

概念图运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从教师角度来说,它能辅助教学设计,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说,通过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运用概念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不能生搬硬套。

(1)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阶段有选择性地运用。对于一些系统性疾病中与解剖生理知识、已学知识联系较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2)概念图在运用过程中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明确的任务及考核和评价机制。如果是小组间的合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和答疑,否则容易出现偏离学习目标的情况。

(3)概念图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更注重知识的梳理过程。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要按照简洁的原则,要精不要多,要有层次性,注意运用不同的颜色、图形绘制。

篇8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儿科护理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79-02

培养高质量儿科护理人才是儿科护理教育的核心和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对儿科护理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面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作积极的处理,调整教学思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反思。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将教师的“学会教学”和护生的“学会学习”结合起来[1]。本文对反思性教学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课前反思、课堂反思以及课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课前反思

1.1反思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行动的指南[2]。反思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培养护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1.2反思教学设计

了解护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护生的学习状态,根据每次教学具体内容及以前教学的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如何导入新课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绪论学习时,讲解儿科护理的发展现状与和就业前景,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必考的科目之一,激发护生学习的动力。此外,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 护生可以对周围的亲戚邻居等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当护生为人父母时,知道如何科学地养育自己的子女,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如何选择性的复习基础知识引导出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如何以问题的形式引出儿科疾病护理知识的层次,如何把握知识难易度,怎样进行人文知识的交叉引用和护患纠纷防范意识的渗透等课程准备,形成良好的授课设计。

1.3反思教师的知识储备

上好课必须以雄厚的知识作为后盾,所以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广泛阅读和积累与本教材相关的各种新兴学科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和合理的调整。比如讲到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时联系目前已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婴幼儿早期教育进行育儿理念和知识的渗透,从而使护生感到有新意,而不是单纯的书本上使护生感到乏味的抽象概念。

2.课堂反思

2.1教学模式的反思

反思是否实施以护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教师的课堂内容进行是否生动活泼,充分吸引护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活动中密切注视护生的反应,努力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2.2教学方法的反思

2.2.1讲授教学法

在课堂上, 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恰当的引用俗语、顺口溜,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小儿的运动发育的内容非常烦琐,引用“二抬四翻六会坐, 七滚八爬周会走”的顺口溜来概括小儿大运动的发育, 简单明了,便于护生记忆,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2.2.2启发式教学法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3],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与成人不同的特点。护生在学习儿科护理前已经完成基础医学和桥梁医学的学习,教师须以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纵向知识的联系,引导护生对新旧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习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时,先布置护生课前复习生理学和生化学中的维生素D 和钙的来源、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生理作用,通过复习相关的知识点,引导护生推导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由此引出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使护生犹如蚕丝剥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易于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2.2.3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护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4],所以要有选择的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学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时,复习基础知识时可以利用板书由同学们画出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再使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胎儿血液循环从而引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畸形,使静态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难懂的内容易于理解,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2.2.4角色扮演法

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不同的角色扮演让护生亲身体验来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肺炎患儿的护理时,由护生分别扮演患儿、患儿家属、护士,设置场景,护生对肺炎患儿进行护理评估、护理操作(指导有效的咳嗽、胸部叩击、雾化吸入、引流)、健康指导等进行表演,其他护生当观众,对角色扮演的效果给予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对不足之处给予矫正,表现好的予以表扬和肯定。

2.2.5 PBL教学法

该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5]。在PBL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对病例的设计进行反思,如何利用病例让护生在讨论中发现自身知识不足,提出问题;如何提出假设引导护生合理推理,训练护生形成良好的分析和推理习惯。例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病,选择典型病例提出问题,通过上网、查阅课本、医学书籍等相关资料,分小组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班讨论,护生先进行概括总结, 再由教师对讨论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广泛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理论知识来解决。

2.3课堂气氛的反思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优点、长处、进步等方面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赏识教育意识,应该鼓励护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护生对问题质疑,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对护生的鼓励可使护生树立信心,积极愉快的心情能激活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护生的认知活动过程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3.课后反思

3.1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如何成功运用了某种教学法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如何完美的解决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把这些教学中的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 指导今后的教学。

3.2反思教学的失误之处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对于每堂课的教学失误应正视它、总结它,引以为戒,失败的教训可以转化为成功的经验。反思教学失误,大到知识性错误,小到语言表达的精准。

3.3反思护生学习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教学中会经常出现护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护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哪些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 教师对这些问题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 有利于日后抓住共性问题对症下药。

总之,反思是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过程[7]。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学生,并且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教师应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的反思能力,将反思潜移默化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反思与不断学习是教师适应时展和职业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郭颖梅.刍议反思性教学在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运用[J].经济师,2012(3):115-116

[2] 杨昌蓉.反思性教学:提高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11(3):43-45

[3] 赵红,唐云梅.小儿外科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的特殊性[J].医学信息,2008,21(7):1199

[4] 杨会容.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1):78-79

[5] 许丽璇.PBL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6):324-325

篇9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儿科护理教学 护理人文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整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关注[1]。由于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可能会引起患者家属的投诉。这样,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小儿护理较成人护理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所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人文关怀对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十分重要。

一、充分认识护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护理人文精神是护士从业的精神支柱。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不仅包括护理工作者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而且包括自己对护理价值的理性追求提升。对护理学生培养的人文精神是在现代条件下从事护理事业的精神支柱,也能提高护士对其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影响并决定着护士的言行和护理质量。

2.护理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模式的需要。

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而服务是无形的商品,给人带来的远非物质和感官的满足,所以要求护士理解人,关怀人,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护士具备宽容、豁达、博爱的胸怀,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因此人们把护理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要求护士既关注医疗护理技术,又熟知人文知识,理解护理专业的价值,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学会关心病人、服务于病人,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因此,加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1.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教学始终,不同年级都应具有不同的培训内容。首先是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如开设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护理礼仪、护士形体训练、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法律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护理领域中互相渗透、融会,为护理添加新的文化因子,导致护理内涵的深化、护理层次的提高,从而促进护理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5·12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们懂得热爱、学会奉献、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成为有教养、有品位、有尊严、有内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照顾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气质、仪态、行为等由内到外散发出知性之美的专业人才。

2.注重在儿科护理操作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护理实验操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在操作课上,除了使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训练。教会学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包括安慰性语言、赞美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告知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形体语言、询问性语言等)达到护患间的沟通。

比如:为了减轻和消除患者紧张怕痛的心理,可根据患儿不同年龄、个性特点进行引导,1岁内的以逗为主,夸其皮肤白、眼睛大、头发黑等使其家长欢心。2岁以上的男孩夸其坚强、勇敢,女孩夸其聪明、美丽。在给患儿做治疗时,应礼貌称呼患儿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在打针或输液、采血时,说一些鼓励性语言:“我知道你最勇敢了,你肯定会不哭的”,“小男子汉,你最坚强了,不怕痛的”等;对于一些能够合作的患儿在穿刺时,则让他们起一个榜样的作用,同时暗示、激励患儿,这样小孩子心理上能接受,就能很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此外,还应当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提供微笑服务,如主动触摸患儿、微笑面对患儿、主动表扬患儿,表达关心、体现理解、安慰、支持,使患儿有安全感。

3.开展“第二课堂”,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它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与传授,而“第二课堂”的开展,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拓展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服务。因此,为了拓展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地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及行为,可组织护生进入幼儿园,社区,孤儿院等和幼儿亲密接触,了解幼儿的心理,提高护生和幼儿的沟通能力。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采取积极的措施,为护理学生顺利走上儿科临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情境教学方法;儿科护理;应用

0引言

在实际的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无法全面、有效地掌握儿科临床疾病的病理、症状、检查方法、护理原则、诊断和护理措施等,无法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分析和解决护理问题的水平不高。因此,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水平。

1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教学法主要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形象、具体丰富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儿科护理知识,熟悉和掌握在特定场景需要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1]。教师在具体进行情境教学之前,应该详细设计课堂教学中采用的特定情境。

2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设计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幼儿生长发育中的护理时,教师如果一味遵循课本的章节照本宣读,介绍幼儿生长发育的概念、有关评价指标以及相关计算公式等,就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2个6个月大小的幼儿,一个是5.6千克,身高56厘米,另外一个是5.1千克,身高63厘米,设置问题:这两个幼儿哪一个的营养发育状况更好?学生由于都知道,6个月大小幼儿的标准体重是6.5千克,可是他们都不符合标准,学生就会充分展开思考,怎样利用有关指标评价幼儿的生长发育。[2]学生在自己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带着这些问题听教师讲解,就会获得良好的听课效果。

2.2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模拟情境。

教师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介绍幼儿溶血症患者的护理时,一般学生都知道出现溶血的母亲血型是O型,幼儿是A型血或者是B型血。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如果班里的女学生现在是O型,以后生的婴儿是A型血或者是B型血,会不会出现ABQ溶血的情况[3]。根据这些联想问题,教师一边帮助学生分析,一边解答疑问,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科护理的知识,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发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儿科护理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严密性。

2.3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幼儿的临床症状创设具体的情境。

教师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选用事先制作好的现代多媒体幼儿临床片段,通过形象、丰富、直观的展示,强化学生对儿科护理的认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幼儿惊厥护理时,由于分析幼儿惊厥的原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具体讲解之前,把制作好的多媒体视频展示给学生看,视频中一个4岁儿童发生全身抽搐,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这个小孩可能有过什么病史?之前应该做过什么检查?主要的病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进行护理诊断?提供什么护理措施[4]。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将学生的回答与儿科临床护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通过在多媒体上展示问题的答案,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儿科护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4设计实验教学模拟情境。

在儿科护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模拟科病房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创设一定的模拟情境,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机会。比如:在讲解幼儿窒息复苏全面护理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所用物品的准备,实施幼儿全过程复苏护理。通过这种实践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3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实施效果

在儿科护理学专业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取情境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从以往的被动接收逐渐向主动探索转变,临床护理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与教师能够很好地进行课堂互动,教师授课的模式丰富多样,形象生动,有效改变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进而活跃了儿科护理教学的课堂氛围。在儿科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对情境教学方法的报道和应用还比较少,可是情景教学方法是将现代先进心理学所表达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思考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的作用,同样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主要几个问题:第一,在设计具体的情境问题时,要以当前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不能为了重视情境应用的效果,忽视儿科临床知识的实践应用。第二,教师需要按照教学的实际需求,选取合理、科学的情境教学方法,不能够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生搬硬套不适宜的方法。第三,在具体应用情境教学方法时,要结合儿科护理的实际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情境和模拟情境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注重其新颖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完善儿科护理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寇敏.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护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09(23):2145-2146.

[2]曾丽娟.情境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鄂州大学学报,2014,(7):89-91.

[3]侯军玲.儿科教学中实践情境教学法的实施[J].新校园(中旬刊),2014,(10):107-107,186.

篇11

一、儿科护理一对一分阶段目标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进行一对一分阶段目标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是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的言行举止将会影响到实习护生未来的临床工作。所以带教老师一般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临床技术操作能力、扎实的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基础等,选择能够在学生实习期间以身作则、喜欢带教、并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中高年资质的护士担任老师,并能够在带教之前,医院组织其进行相关带教工作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够真正任命为护生的带教老师。其次主要的带教模式是一位带教老师负责一位护生的不同实习工作,一般说来实习护生的实习周期是三个周,实习阶段分为一个周的初级责任护士阶段(主要是进行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以及专科的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两个周的高级责任护士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护理技能,学习护理的专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学会与患儿及患儿家属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一对一分阶段目标教学法不仅是一位带教老师负责一位实习学生,同时还应该要根据护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和分阶段目标(主要是知识目标、态度目标和技能目标)教学的实施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一般是分为A(超过目标)、B(达到目标)、C(未达到目标)三个等级,总的带教负责老师进行教学实习环境、实习计划、注意事项、实习要求的介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带教老师的特点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实习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式主要是:首先是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形式进行考核,考查学生对基础护理理论知识、专科护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是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考查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以及实习的态度和素质;最后将两门考核成绩进行汇总,统计出学生的实际分数,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同时也采用无记名的问卷方式组织学生对带教老师以及分阶段目标教学法的评价。

二、儿科护理一对一分阶段目标教学的应用效果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一对一的分阶段目标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按照阶段目标管理一位护生,能够保证整个带教过程完整且连贯,带教老师十分清楚护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护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习计划的调整,进而保证整个教学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护生逐渐掌握基本的临床病理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提高整个护理教学的满意程度。学生与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搭配学习和教学,能够形成比较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热情进行学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不仅提高了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护理教学的满意度。除此之外,一对一的分阶段目标教学法能够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在护生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就能够不断锻炼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带教老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护理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带教老师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来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束语

篇12

1.1教学方法

(1)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收集、编写临床典型病例,病例难度适中,紧扣临床;并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好导入的问题。(2)在儿科护理学的课堂上,向学生呈现病例,跟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病例讨论后发言,授课教师进行总结;(3)课堂教学结束后,派发给学生一份设计好的典型护理病历,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完成该病例的护理病历。

1.2效果判定标准

考试评价:满分100分,理论课占80分,护理病历书写考试占20分;问卷调查:教研室自行设计针对授课效果以及学生感受进行评估的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0分,回收60分,回收率100%。

1.3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成绩及病例分析比较

两组教学方案理论考试成绩及病历书写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组30名学生理论考试得分为78.45分,高于对照组60.67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得分为17.76分,高于对照组学生12.53,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总分分别为86.21和73.2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比较

两组教学方案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如表2所示,实验组学生对于案例教育的满意率,包括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各项内容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探讨与思考

病案导入教学,是基于实操性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典型病例的分析与讨论,来完成教学要求。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临床典型病例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并能培养学生临床的思维模式。

在病例导入的教学过程中,病例的编写与问题导入设计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病例之前,要做足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对学生情况的调研,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是对临床病例的选择,临床病例分成两种情况,有紧扣临床实际的典型病例,也有紧扣护士资格考试的病例,在导入时我们采用的是紧扣临床的又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病例。教学导入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提问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每个问题之间又要环环相扣,最后要把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埋在问题中,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实现。在病例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分组的人数安排,一般在4~6人/组,由学生自行决定发言代表,在学生发言时要适时提问,在提问中加深讨论,并对提出新问题的同学加以鼓励,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

篇13

【关键词】 教学方法;思维点拨

众所周知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灌输型的讲授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能的培养。这种方法培养的人才多属“知识型”,而缺乏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及实践技能和技巧。因此不符合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使培养的人才由“知识型”转向“技能型”,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们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运用“思维点拨法”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1 思维点拨法

1.1 质疑点拨 学贵有疑,教师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设疑、质疑、答疑,点拨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参与意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质疑点拨得当,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就加深了对构成问题条件的认识,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这种质疑点拨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转换思维方式和提高思维水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也有利于把课堂讨论引向深入。

1.2 举例点拨 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举出恰当的实例,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引申到所要解决的比较抽象、难懂的问题上。举例不仅可使深奥的理论通俗易懂,复杂的问题简单明了,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很多抽象的理论,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但一经举出一两个典型例子,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1.3 讲评点拨 错答讲评更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时难免答错、做错,关键是学生如何对待和处理自己或别人在学习中的错误。有的学生为分数而学,认为反正已经错了,改了也不能加分,因而一错再错;有的认为那是别人的错,与己无关,其结果是别人走的弯路自己又走一遍;有的只是对对答案,而不分析错误的根源,就错论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此,笔者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试卷或分析教学反馈中各种错答信息,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利用一定的时间,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学生一起讲评、分析。

2 实验方法与对比结果

2.1 具体做法

2.1.1 对象 2007级高护班。2007级11班46人,2007级12班45人。

2.1.2 内容 儿科护理学(专科教材)。

2.1.3 方法 11班为实验班采用“思维点拨法”。12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思维点拨法”的教学模式为:预习—自学—讨论—发言—总结—测验。预习:课前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给学生布置预习题。自学:课上学生按教师设计的问题讨论纲要深入自学教材。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发言: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所提问题。总结:教师针对讨论发言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并对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加以总结。测验:结合所学内容以笔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实验结果

2.2.1 为检测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同命题考试 结果见表1。表1 两种教学方法授课考试成绩

两种教学方法(除第一次)考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

2.2.2 学生反馈信息 为检测“思维点拨法”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课程结束时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赞成者为35人,占该班总人数的76.1%;不赞成的8人,占17.4%;没有表态的3人,占6.5%。可见大多数同学表示赞同,只有少数人表示反对,这主要与智能与心理素质有关。

3 讨论与体会

3.1 “思维点拨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考试结果可见,实验班除第一次结果较低外,以后均处于领先,而对照班成绩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思维点拨法”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传统讲授法。因为“思维点拨法”注重的是启发,培养的是自学能力,所以它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最初实验班成绩较低是因为开始实行该教学法时学生不习惯,各方面能力还不适应之缘故。

3.2 “思维点拨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运用“思维点拨法”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多年来,传统讲授法给学生养成的习惯是只注重笔记而轻视书,他们的学习是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很少有人发现和提出问题,不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思维点拨法”则不然,该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导、启发、讨论等方式,不但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问题,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思维点拨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思维能力较强,但表达能力较差,原因是紧张,缺乏锻炼。通过课堂讨论、发言、提问等训练,他们克服了紧张状态,表达能力明显提高,锻炼了日后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

3.4 “思维点拨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中采用“思维点拨法”虽然讲的内容少了,但并非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该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这样课前才能制订出适应学生能力的讨论纲要,课上才能出色地指导学生讨论并及时准确无误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篇14

目的:本文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及其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进行实习的护士随机选取150名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150名实习护士平均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且对两组实习护士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对实验组的实习护士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对对照组的实习护士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然后,对两组实习护士的考试成绩、病历书写质量、对教学的认知水平等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之后,实验组实习护士与对照组实习护士在考试成绩方面没有产生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对比发现,实验组的病历书写质量以及对教学的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的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也会对实习护士的相关技能掌握产生积极作用,但是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更加能调动实习护士进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实习护士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吸取教训,从而解决临床护理中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其临床护理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因此,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使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 儿科 临床护理教学 应用研究

对于医学的学习,在进入正式的工作阶段之前通常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专业实习,因为护理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问。其同样需要相关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同时临床的实习也是医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主要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实习护士为重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侧重于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这样更加能够培养实习护士的临床操作经验和能力。目前很多医院已采取此种教学方式。此次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150名实习护士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实习护士的考试成绩、病历书写质量以及教学认知水平等进行对比后发现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较好,以下为详细报告。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两年期间所接收的实习护士中,随机选取150名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150名实习护士平均分成两组,即实验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而且对两组实习护士分别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教学方法。实习护士的实习期均为4周,其中对于那些经常请假以至于实习期不足4周的实习护士排除在外,不进行统计,而且两组实习护士在年龄大小、性别分布、学校类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其对比性分析的结果较为可靠。

2.具体的临床护理教学方法

对我院选取的150名实习护士分别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教学方法,其中对实验组的实习护士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对对照组的实习护士仅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具体教学方式如下:指导老师将实习护士随机进行小组划分,一般以5人为一组,且每组分别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相关课程问题的传达以及各种琐碎事项的通知。尔后指导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的准备工作,通过分析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及儿科临床护理教学的具体特点,制定与儿科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一些操作培训,而且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易于出错或者难以理解的实践操作科目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之间均具有逻辑性和递进性,从简单慢慢过渡到困难。指导教师抛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并从中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整理并发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表意见,相互沟通。最后让老师进行点评和指正。然后,对两组实习护士的考试成绩等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

3.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有资料和临床统计数据均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实习护士在采取不同的临床教学方法之后,表1即为两组实习护士在考试成绩方面的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然而,根据表2可知,实验组的病历书写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实验组的教学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在儿科的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也会对实习护士的相关技能掌握产生进步,但是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更加能调动实习护士进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实习护士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吸取教训,从而解决临床护理中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其临床护理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因此,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使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