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现象范文

旅游文化现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文化现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文化现象

篇1

关键词: 岷江上游地区; 藏羌民族; 民间; 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88-02

一、民族民间文化概况

岷江上游地区,拥有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藏羌文化,尤其是活态的非物质形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它们以固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为依托,表现出颇为丰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其主要情况如下:

1. 音乐:从民歌看,藏、羌民歌包括山歌、劳动歌、酒歌、舞蹈歌以及祭祀、丧葬歌五大类,以及某些特定习俗或用途的民歌(如羌族的“出征歌”)。羌族、阿尔麦藏及部分嘉绒藏族、白马藏族均有二声部或多声部民歌,如羌族北部地区的“古纳”、“尕罗”(山歌)、“沙蒙”(劳动歌)等,阿尔麦藏族的“纳玛”(酒歌)、“色娄”(男女对歌),嘉绒藏族的“嘛呢”(祭祀歌)。最具特色的是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诗中的描写。

2. 舞蹈:阿坝州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在九寨沟县,既有安多藏族草地风味的“卓”舞,又有白马藏族的“攫(所谓“十二相”)、“圆圈舞”、“火圈舞”;在理县,嘉绒族舞蹈则有“达尔嘎”、“五屯卓”等。而在多民族共居的松潘县,重要舞种有羌族的“莎朗”、“铠甲舞”,还有回族的“花灯”,而回族“花灯”又是极少有的流传下来的回族舞蹈品种;在羌族主要聚居区域茂县和汶川,除了“莎朗”、“铠甲舞”,尚有“布兹拉”(羊皮鼓舞)、“巴绒”(礼仪性舞蹈)等。

3. 戏剧:羌戏和藏戏都属于具有原始艺术魅力的戏剧。羌戏是一种古老别致的仪式性民间戏剧,又称“释比戏”。羌语中,“释比”是巫师的称呼,日常生活中,他们主持各种祭祀仪式为人驱邪治病解祸,主持婚丧嫁娶。羌戏的剧目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以及《 斗旱魃》、《众母舅祈雨》等。其表演原始古朴,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作为中国藏戏的分支之一,四川的藏戏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阿坝的藏戏又包括安多藏戏和嘉绒藏戏,剧目除了《文成公主》、《朗莎雯波》、《顿月顿珠》等八藏戏外,尚有新编历史剧《牟尼普赞》等。

4. 民间工艺:无论藏还是羌,服饰工艺、新织工艺、刺绣工艺、金属工艺等等,都丰富多彩。如羌族挑绣,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是羌族妇女的必修课,从小就受训练。图案多取自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花草、瓜果、飞禽走兽之类,内容多表现吉祥如意,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古羌文化的写照。其针法除挑花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平绣等,不同的针法形成多样的风格。按传统习俗,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有自己的挑花腰带、围裙和胸兜。

5. 节日风俗:有藏历年、羌历年、若木纽节、黄龙寺庙会、羌族转山会、回族开斋节、牟尼沟卓锦节、松潘节,等等。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可谓各民族繁衍史的“活化石”,是其生活习俗、宗教文化、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转山会又称祭山会,乃羌族传统习俗之一。

二、民族民间文化与当地旅游开发

就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而言,九环线上拥有“九寨沟格萨尔王营盘”、“九寨沟藏羌风情晚会”、“山菜王”、“桃坪羌寨”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初步形成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大阿坝文化旅游网络。

民族民间歌舞对岷江上游旅游业的文化注入,丰富着旅游的人文内涵和提高着旅游的人文色彩,同时也创造了令人羡慕的市场效益,这在九寨沟等地有鲜明体现。如今,仅仅在九寨沟风景区内,就有十几家民族艺术歌舞团(并非公办性质,乃社会力量组建的民间职业剧团),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如今,对于远方的游客来说,白天观风景,晚上赏歌舞,已成为九寨沟旅游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汶川的三江生态旅游区,也有类似的民族歌舞表演。如位于三江的潘达尔酒店,其周末晚会就融藏、羌歌舞、民俗于一体,既有舞蹈“萨朗”、“花儿纳吉”,又有体育类游戏“推杆”,还有融人羌族祭祀民俗、婚姻民俗的节目,给游客带来愉快的精神享受。有别于九寨沟的民间职业剧团这里的演员们则全是店里的年轻服务员。该酒店外形系藏式建筑,内部装修在汲取民族风格的同时又很现代化。该酒店名称也很有意思,据知情人讲,“尔”即尔玛指羌族,“潘”即番指藏族,“达”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是“和”、“秘”的意思,显然经营者意在借藏、羌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和招引游客。

又如茂县的餐饮企业“山菜王”,如今已是名声在外的企业。不但其硬件环境布置全部采取羌民族风格,而且吸收羌族民俗为来宾们进门时举行隆重而富有特色的迎宾仪式,并以羌族姑娘歌舞伴餐;让来宾在享受有地方特色的口福之乐时,也实实在在地欣赏一次羌族民间文化风情。“山菜王”经营者对羌族民族民间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正是促使该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目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岷江上游地区除了九寨沟等地外,绝大多数地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停留在家庭和作坊式阶段,成规模和大的企业还没有。事实上,“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对藏、羌民族节日风俗的开发,对羌族挑绣等民间工艺产品的开发,对藏戏、羌戏、回族花灯、民族歌舞等表演艺术的开发,对各种民族性游艺娱乐文化的开发,从以人文为旅游注人鲜活灵魂这个大目标看,其中可供大做文章的空间还很宽阔。这里,对于这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认定,从上级部门到一般民众,都有一个提高认识水平和强化自觉意识的问题。

(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岷江上游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有面临变味、流失甚至断绝的危险,具体表现在:

1. 年轻一代不学、不说羌语

据了解,年轻一代不学、不说羌语的现象在沿江顺公路的交通发达地区十分突出。羌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语言对于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如果羌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连民族语言也丢失了,其后果的严重性当不言而喻。这说明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族往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严峻挑战,实质上它反映出相对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某些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心缺乏。

2. 羌笛演奏无继承人

羌笛是羌民族最具特色的乐器,乃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自西汉以来就闻名于史。“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己”,这是汉代马融《笛赋》中说的。据了解,目前在九寨沟里的某些文艺晚会上,游客有时也能见到吹奏羌笛的表演。不过,调查得知,目前在羌族地区,真正会演奏羌笛的人数在10人以下,而且年龄最小的也在50岁以上。除此以外,羌族独具特色的多声部民歌,目前会演唱者也是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音乐文化遗产几乎没有年轻的传人。

住宅追求时髦

3. 房屋装饰追逐时髦

经都江堰沿岷江河谷而上,公路两旁新盖的羌族民居尽管仍依照本民族建筑“累石为室”的传统,但在片石垒砌的外墙面上大多贴上了白色的瓷砖,显得非常刺眼。诚然,随着时代社会发展和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希望将自己的住宅按照他们眼中的“时髦”方式加以美化,这愿望和要求无疑都是合理的。然而,当地人这种以贴瓷砖为“时髦”的选择,在今天大城市的人看来已是过时的。试想,在通往九寨沟的这条黄金旅游线上,在这个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一个域外旅游者或考察者兴致勃勃地到来,一路上所见都是这贴着西式白色瓷砖的所谓民族建筑,会留下什么感受和印象,这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王大悟.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J].旅游科学,2009(02).

[2] 伍鹏.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01).

篇2

关键词:岜沙古村落;文化现象;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岜沙位于贵州省江县丙妹镇,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苗族部落,和外界的接触少,是中国最后一个部落与刚刚开始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对于其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研究必将有益于该地区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贵州省作为一个拥有少数民族大省,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着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群。而正适逢国家大力提倡保护和弘扬民族经济的大好时期,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必将成为我省一个旅游开发开发的一个新亮点。在今后的民族旅游开发中,将岜沙作为这项研究的先驱与示范,探讨怎样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将给予今后我省民族村落的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予以启示。

一、观岜沙现象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的效用及旅游的目的所作的定性。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文化旅游最普遍的解释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民俗和宗教等方面”。[1]岜沙的文化资源主要表现在节日活动和风俗活动以及民间工艺艺术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思岜沙文化旅游。

(一)表演内容形式的单一性

岜沙苗族表演内容较多,但形式相对单一。参加表演的全是本村寨里的男女老少,他们只有在干完农活闲暇时才会参加表演,没有固定表演时间且表演不专业,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较西江千户苗寨专业表演落后一些。

表演节目单调

1、岜沙苗族最具特色的首先是放枪迎客进寨。放四枪到八枪不等。此节目时间较短,只有一个放枪迎客的动作,没有其他的表演内容。

2、跳太阳舞。根据插秧劳动习作改编而来,围绕太阳而跳,意在歌颂崇拜太阳,他们认为他们的衣食住行均是太阳赐予的。

3、吹芦笙。芦笙节是岜沙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时间为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当地又称之为“跳坡”。村寨中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男的吹芦笙,女的吹筒,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在活动过程中,必须面向太阳,不得转身,否则视为对太阳的不尊重。男女虽盛装出席,重视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但从表演形式来说较单一,除了吹芦笙放枪就没有其他的内容,简言之,观赏性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的目光甚至引起他们观看下去的欲望,更不用说利用这个节目推销衍生品。

4、迎亲。形式很简单,两个男人用竹制的简单花轿抬着一个姑娘,只能说这是一个仪式或一个过程,没有任何表演成分,唯一和客人互动的是新娘将用芭蕉叶包好的粑粑给客人,向客人要红包,意在吉祥如意,这样一个形式却充满了功利性质。

5、镰刀剃头。岜沙人独特的剃头方式是用镰刀剃头,剃头的那把镰刀就是他们的守护工具。这也是他们的成人礼。镰刀理发是岜沙的传统表演,除了观看这一理发过程外,没有其他的表演,很多不知情的人只会觉得新奇,用镰刀剃头,很多游客不知道其中的意义所在。

(二)节日内容形式的简化

岜沙一年中主要过春节、映山红节、吃新节(又称秋千节)、芦笙节和苗年,其中以春节和芦笙节最为盛大。这些节日虽为岜沙苗族特有的热闹节日,但早已今非昔比。如今的节日正如中国其他地区所有节日一样正在逐步走向“简约”风格。首先一目了然的便是形式简化。不再似以前那样形式繁复多样,场面虽气派庞大,但有“走形式”的成分掺和在里边。其次是内容简化。就拿春节来说,在岜沙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逢过春节前好几个月就要准备好过节的“吃穿住用行”,在春节期间,岜沙人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在的小孩子过春节,大多不知道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等“罕见”的活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心态简化。不论重视节日与否,都是一个心态问题。出现这一现象,无非就是村民忙着追求高品质生活,节日什么的过不过也只是个形式。就是这样不重视传统节日的心态,导致过节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心态变了,节日的意义也就越来越简约化。毫无疑问,这样的现象严重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使传性

“贵州民间工艺美术之所以独树一帜,在于它历经数百年而不变,始终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也由此得以显现,始终保持着实用――审美的综合价值结构,具有较强的功利性”[2]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使得现代化的商业活动毫无疑问地对岜沙苗族原生态经济活动进行冲击。在商品活动中传统文化性质往往会被忽略,民间工艺与市场结合的必然性迫使传统民间工艺“变味”。传统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取代。现代工业带来的就是妇女很少用织布机织布,而是买既现成又便宜甚至“做工精美”的机械布。饰品师父们也有多余的闲暇时间,因为机器接替了他们的工作。诸如此现象数不胜数,工艺品繁花似锦,但意义何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工艺必然与旅游相结合,但旅游追求利润的目的促使民间工艺与文化背道而驰,文化含量不胜从前。岜沙地区为发展经济,一味迎合游者现代的时尚品味,将民间工艺品注入流行元素,满足客户需求。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经济固然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人们的心态似乎从“朴实”变得“虚荣”,被经济“迷失了心智”,忘了自己的老本――传统文化,传统民间工艺。民间工艺传承的是岜沙人历代的民族精神文化和特有的手艺,民间工艺品承载的是岜沙人特有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元素,象征着岜沙苗族古朴,独特的创造力。

二、思岜沙文化旅游

(一)现代文化对岜沙传统文化的冲击问题

在岜沙新成长的一代人中,已经开始有南下打工的青年,接触到了繁华的现代社会,开始接受现代文化,产生了摒弃传统岜沙文化习俗的倾向。例如少部分打工青年回来以后已经较少地去穿着传统的岜沙服装,更多的是接受现代社会的流行服装。另外电视开始进驻村民的家中,村民的思想开始汉化;同时,到岜沙旅游的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岜沙本地的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在岜沙的少部分建筑中现在出现了一些水泥构造。这与传统的木质吊脚楼等建筑显得些许突兀。所以如何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本地村落文化,如何引导村民提高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事关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问题。

维持村落文化的相对纯洁性。对于旅游产业带来的商业与表演活动应在主要村寨之外进行,而村落在旅游过程中仅作参观和游览之功用。比如在村寨外设一迎宾活动场地进行一些民族特色表演活动与一定的旅游商业点,避免在村寨中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以维持自然村寨自身的相对纯洁性。“首先是要努力维护和保持生物的多样性,达到原生态;其次是努力保持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种文化多样性,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创的状态。”[3]所以避免旅游产业的商业化影响到村落文化本身的民族景观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尽可能的避免旅游者带来的文化和经济上以及环境上对岜沙自然村落的干扰,这对保护和维护岜沙古村落原始文化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保守的古村落思想对旅游经济开展的制约

岜沙人在与外界游客的接触中,居住在公路两旁的居民最先尝到了旅游经济带来的甜头,但是在村民中,关于旅游收入分配这方面上发生了纠纷。例如滚圆亮建立了一旅游客栈“滚月亮之家”,但遭到部分村民的反对,对其房屋实行剪断电线,断水等行为表示异议。另外岜较闭塞的部落文化环境中,至今还有比较排斥一些关于照相机等器材的行为,认为其将带走灵魂等原始思想。因此,在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如何寻找到一个村民能共同接受的收入分配方式与让村民接受一定的现代文化是一个关系到旅游产业能否开展的问题。

开发文化产品的衍生品。岜沙苗族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阶段,从目前状况来看,一方面要维持好最本质最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发展态势发展本地区经济。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状况中,在传承中发展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所以,发展文化旅游,发扬民族精神,展示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同时开发相关文化产品的衍生品至关重要。如此才不会走上“吃老本”的道路。利用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相关文化衍生品。岜沙苗族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传统节日、民间手工艺品、特色表演等等。“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的文化旅游要长远发展,单靠旅游地的本体资源吸引游客和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的衍生品,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尽量利用衍生品吸引游客目光,达到游客购买、消费、体验的目的。利用岜沙古朴的相对原始的建筑开设特色旅馆或者酒店,内部可设苗族歌舞剧表演。利用众多特色节日进行宣传,增加游客体验环节,如吃新节(秋千节),芦笙节等游客可同当地居民一起过节,利用节日造势,生产相关节日的特色衍生品,吸引游客消费。

(三)旅游产业带来的对岜沙部落传统文化的冲击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旅游者带来的经济和文化冲击可能使得一个村落文化或者是村落文化景观发生改变。例如贵阳市花溪区的镇山村。镇山村作为一个屯堡文化和布依族村寨的特色建筑群吸引着贵阳城市的游客作为一个近郊游的理想地点,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中为了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盖起了水泥砖房,抛弃了传统的石板房,以至于该存了丧失了特色,游客逐年减少。“在综观民族村镇旅游发展过程的现状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性体现为一下几个方面,这些破坏性显性地表现在语言、服饰、发型、饮食、建筑等方面。”因此,在岜沙旅游开发以后的时期中,怎样保持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提高村民对村落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是一个事关旅游开发后对于文化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紧迫问题。

以文化人来传播村落文化。“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旅游是一种文化性的活动,他所做的消费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性的消费,旅游者是在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将村落文化景观作为吸引国内文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吸引文化界来当地采风,通过文化人传播村落文化。笔者认为可以在某些特色地区开展一些主题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以此传播当地村落文化和民族文化。在之前与摄影家协会的联系中,笔者的想法得到了肯定,以此作为采风活动,必将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扩大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也能促使各界人士投身到民族村落文化的保护中,也将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高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在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只有提高村民自身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保护的问题。需要让村民认识到自身独特的文化才是旅游产业中吸引游客的亮点,并且也是自身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只有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才有民族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计。因此,动员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发的保护行动才能使得特色文化得以保存。

三、总结

从文化旅游视角浅析岜沙古村落现象,目的在于从现代旅游与传统古村落文化发展的“夹缝”中发现二者的不和谐之处,以发展和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合理利用文化旅游这一现代手段发展岜沙古村落文化。对岜沙当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出适合发展岜沙旅游业的独特之路,这对提高贵州文化旅游价值和丰富贵州文化旅游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将岜沙古村落特有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化旅游这样一个“时尚”的经济活动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将岜沙文化展示在国人面前,更有利于发展本土经济,宣扬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会昌、王云海《中国旅游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

[2]杨晓辉等著《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

[3]魏小安《多彩贵州,多姿发展――魏小安谈贵州旅游》,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篇3

[关键词]象山县 渔文化 旅游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49-01

前言

近年来,我国沿海渔村日益崛起。象山县旅游以当地渔业文化为基础,结合旅游观光,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对传统渔文化造成了冲击,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已成为象山人民关注的问题。

一、渔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象山县围绕当地特有的“渔民俗风情”,开发了渔民俗博物馆、渔民俗节事庆典模式和渔民俗专项旅游模式等一系列民俗旅游项目,旅游业迅速发展。在开发中,象山县渔民俗的文化遗产在各地的渔村、渔港得以基本保留,徐福东渡传说、开洋节和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总体来说,象山渔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二、象山县渔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

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区,三面环海,地处世界黄金海岸旅游资源线,西接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的浙江腹地,北部的象山港是全国著名的深水良港,大多数村落依然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光,为渔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渔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象山渔文化溯源于境内的塔山文化,塔山先民以海为伴,以渔为生,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始耕海牧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渔文化习俗。

2.内涵丰富。象山渔文化传承了“人海和谐”的核心思想,渔民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出海捕鱼,从每年6月1日休渔期开始,为期三个半月禁捕;渔民们还会举行“开洋”“谢洋”等传统仪式,举行祭妈祖典礼,感恩大海。

3.习俗特殊。由于独特的滨海位置和长期的耕海牧鱼生活,产生了独特的生产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当地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渔区特有的风俗、信仰和崇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三)旅游客源优势

象山县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是国家级旅游客源集散地和客源地,也是象山县渔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客源市场,游客消费意愿强,消费能力高,为象山县渔文化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

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渔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象山县处于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起步阶段,经济效益较好,但简单的将传统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不挖掘渔文化新内涵,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将失去竞争力。

(二)渔文化旅游结构功能单一

象山县渔文化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旅游资源结构功能较单一。在节庆或是活动中,游客的参与度较低,体验性不足,甚至不能较好的感受到传统渔文化的内涵。

(三)城市化对传统渔文化的冲击

随着象山县经济发展,渔民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景区出现了城市化,加之对渔文化旅游资源环境的认识偏差,部分渔村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风貌,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利于渔文化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过度捕捞对渔文化资源的破坏

休渔期的目的在于对幼鱼资源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实际上有大量幼体在休渔前已经被捕获。而每年的3、4月份,象山渔民的作业渔场从北向南转移,追捕大量处于生殖洄游的繁殖群体,导致海洋资源处于持续衰退之中。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渔文化内涵的表现和开发

笔者认为,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古迹的前提下,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传统渔文化内涵的表现力。其开发可从象山人民包容开放的渔民俗、勇于拼搏的精神、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念三方面进行深入,打造象山县渔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二)渔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笔者认为,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才足以吸引游客,可以把零散的景点串联起来,在象山县内开发一条以渔文化为主线,充分整合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等因子的特色旅游线路,着重突出渔家风情。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渔家风情体验型、出海捕捞参与型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自体验浓厚的渔文化氛围。

(三)加强渔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保护

象山县渔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多重价值。笔者认为,应对当地渔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开发现状等,并对当地渔文化进行一个系统整理,制定保护措施和接待游客的人数限制,确定长远目标。

(四)适度捕捞

休渔时间段应做出调整,落实休渔期的实际意义。笔者认为,针对某些需要重点保护的鱼类,政府可以针对其产卵特征,制定出特殊的保护条款。此外,还要严禁偷捕现象,让象山沿海鱼类资源得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篇4

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独创性三个方面述评了世界学界关于旅游业对文化影响的研究现状,认为当旅游控制在一定规模时,会对当地居民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游客的人数持续增加甚至超过当地居民人数,就会导致物价上涨、交通拥挤、新的疾病的出现等;并会与当地文化产生冲突,药物成瘾、酗酒、之类的不良现象会增加。

【关键词】

旅游业;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独创性



本文以“the cultural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to national region”和“tourism industry impact on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region”为主题,利用百链外文搜索引擎(/)搜集到相关文章共7篇。通过对这些文章进行研读,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独创性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一、研究方法

《旅游业对尼日利亚埃菲克族文化的影响》(Tourism industry impact on Erik's culture, Nigeria)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包括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这些问卷分发给300名被试者,回收问卷293份。采用简单的百分比和多重回归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确保被试者是来自埃菲克族,问卷通过族长们每个月的例会进行发放,并有详细的填写说明方便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完成问卷。《伊朗的国内旅游》(Domestic Tourism in Iran)采用搜集法搜集相关材料,并研究大量外文资料,利用必要信息建立文章框架。《旅游的持续性和健康影响在高海拔探险、文化和生态旅游——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个案研究》(Tourism Sustainability and Health Impacts in High Altitude Adventure, Cultural and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 Nepal's Sagarmatha National Park)采用问卷法搜集数据,并采用SPSS(版本10)对数据进行频率分析、卡方检验、因子分析。《扶贫旅游:居民对加纳卡库姆国家公园的期望、经历和感知》(Pro-poor tourism: residents' expectations,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in the Kakum National Park Area of Ghana)一文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卡方检验。《中国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与预期》(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in China: Progress and prospect)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旅游业对中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的影响——需要一个元叙述吗?——开平碉楼的个案研究》(The impacts of tourism at a UNESCO heritage site in China - a need for a meta-narrative· The case of the Kaiping Diaolou)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法和聚类分析。这篇文章用到的问卷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聚类分析包括SPSS分析和CatPac分析两种方法。《当代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Contemporary Tourism)一文采用了Iridex模型。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研究方法进行研读,分析得出大部分文章采用问卷法、进行卡方检验,并选取一个点进行个案研究。

二、研究内容

《旅游业对尼日利亚埃菲克族文化的影响》一文拟探究十字河州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尼日利亚卡拉巴尔地区埃菲克族文化的影响。根据EBCA,确切地说埃菲克族是在1301年移民到卡拉巴尔的。在欧洲传教士到来之前,埃菲克族用他们自己的传统方式崇拜“Akwa Abasi Ibom”,全能的神。然而,现代的基督教徒是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而出现的。卡拉巴尔的埃菲克族拥有丰富的文化,这体现在他们的语言、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等方面。传统意义上,埃菲克社会被族长制所控制,这种制度使女性高度依赖于男性。因此,女性的经济生活和食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她们的配偶。通过所谓的“Nkugho”,“育肥房间”机构对女孩子提供性教育,教她们家庭生活,如:怎样照顾自己的丈夫,看起来更女人,准备传统的埃菲克食物。此外,论文中罗列的埃菲克族文化还包括独特的传统服装、娱乐(街舞、礼品共享和访问)、烹饪、珠作品、埃菲克语言等方面。调查结果通过4个表格体现:第一个表格是“被试的社会人口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第二个表格是“研究变量的描述数据和内在联系”,变量包括狂欢音乐会、埃菲克音乐、年底庆典、埃菲克舞蹈、埃菲克服饰;第三个表格是“埃菲克文化在年底花车节中融入度的差异分析”;第四个表格是“埃菲克文化在年底花车节中融入度的多重回归分析”。

篇5

我国是一个含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其中少数民族在社会进程中总会面临文化发展的问题。而在多元文化元素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与主流文化元素的碰撞时,由于文化的差异性,通常存在着文化发展的问题。黎族,作为中国最南端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问法对白沙县罗帅村的黎族文化的原生态性进行分析。认为,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旅游活动给黎族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挑战,它的原生态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一、白沙县罗帅村的概况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城东南,鹦哥岭西麓脚下有一个村庄,这个美丽乡村的名字叫罗帅村。现在有56户,大概250多人。2010年8月,按照当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充分尊重当地老百姓意愿”的原则,海南天涯驿站旅游项目开发有限公司与当地村民以合作开发了“天涯驿站罗帅雨林山庄”。这是海南省首个集农家乐、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房车营地、自驾车驿站于一体的农村生态旅游项目,为探索海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是白沙“美丽乡村”计划的首个项目[1]。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

公司确定的“白沙罗帅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在住房改造中采取了企业+村民+政府的投资结构,即企业扶持每户5万元,政府扶持每户2万元建材,不足部分由农户向银行贷款。建成后的新房给每个农户留出了1―2间可用作客房,发展理念是共同致富,把旅游开发当作终身事业[2]。据村民说,村民住的房屋分为大小两种,小的三室一厅是14万,大的五室一厅是19.8万,其中村民需要1偿还给政府和企业一半的钱款。征用村民的土地,名义上为村民们建房子,但是村民要以还钱的形式给企业才可以住房。3年调整20%,5年上涨20%。企业也提供给村民在公司上班的机会,但多数是临时工,没有签订合同,也没有五险一金,村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企业经常拖欠村民的工资。但是我们从企业负责人那了解到企业与村民关系良好。这说明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村子是个王姓的村子,绝大多数都姓王,有些村民是老一辈从内陆迁移过去为了融进村子而改姓的。现在村里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主,青年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村民主要是种植水稻、蔬菜、橡胶、槟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满足自己家庭的需求再提供给公司。企业以付钱形式从村民家里拿鸡、鸭、鹅、酒提供给客人。村民对现在居住的房子满意,但也有抱怨(房子漏水无人处理)。如今走进罗帅村,已有多间客房对外开放。在干净的巷道两旁,一栋栋小洋房门前贴着有趣的剪纸标记,一个笑脸代表家里有企业的员工,一个话筒代表家里可以唱KTV。墙上还有宗教或代表黎族的一些统一标志。此外还注意到门口还贴有不同数目的红星,这是通过星级评定来激励村民搞好卫生。五颗星是卫生情况最好的家庭,可领到一桶食用油,四颗星有一袋米,三颗星的奖励是沐浴露。我们了解到主要是通过物品摆放是否整齐以及卫生状况来评判。

二、旅游对罗帅村的文化影响

首先,喜食稻米制品。其中“竹筒饭”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主食。他们还会自制糯米酒;其次,喜食野味、腌制食品。黎族人食用的野菜品种很多,至今还有10多种。在过去,他们也会上山捕猎,比如一种名为“飞狸”的动物,像老鼠一样,但是可以从上往下飞。还会捕食眼镜蛇等动物。还有一种佳肴,鱼酸。制作方法即将鱼的内脏淘尽、晾干,搓上盐,再和炒熟的糯米饭搅和均匀,一起放入洗净的坛中,将坛子口封严实,待糯米饭发酵发酸,鱼腌透腌熟,便可取之食用[3]。

但是据我访问的情况来看,现在居住在罗帅村的村民受旅游的影响,现在保留自己民族的饮食较少,通常都是为旅客服务,以旅客的喜好为主,旅客想吃什么,他们提供什么。比如三色饭这种特色,现在也在慢慢地消失。有的是因为说大陆旅客吃不惯,有的是说小孩不吃等等原因导致村民吃三色饭的次数也在慢慢变少,黎族独有的饮食正在消失。日常生活饮食渐趋向汉化。多数村民在经营家庭旅馆时,为了迎合旅客的口味,逐渐在改变制作的方法。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现在海南省共存在5种黎语。白沙县存在2种,村里讲的是同一种。但是因为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普通话才是通用的。据我们调查,村里的小孩很多都不懂得黎语,家长也很少教他们说黎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孩会讲一点黎语。甚至存在这种情况:附近的学校要求讲普通话,如果你讲黎语别人就会嘲笑你,因为别的同学都讲普通话。所以黎语在慢慢地被人遗忘,如果黎族人都不会讲黎语,让人不禁有些许悲哀。

而黎族的竹竿舞,黎歌都被开发成为旅游发展的商业表演或非商业性的日常表演,据了解是表演一次200元。这虽然传承了黎族文化,但是会造成民族特色逐渐失真。本来应该是在特殊的节日唱歌跳舞的,但现在却为了商业利益改变了表演的初衷。想象一下,未来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黎族歌舞吗?当时,我们有访问一个参加黎族歌舞表演的阿姨,我们希望她唱几句黎歌。她想了很久,解释说有点记不清了,不能乱唱会被别人笑话。虽然最后还是唱了几句,但是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黎歌不再那么普及。一个经常参加黎族歌舞表演的人都有思考很久才能回忆起来黎歌怎么唱,让人有点惊叹。

旅游开发对罗帅村的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体现在:(1)发展旅游业,建设家庭旅馆使得农业用地被开发为商业用地,较多村民外出打工。(2)旅游开发间接抬升了当地物价水平,村民家自酿的糯米酒价格低廉,但转手至酒店时就抬高了几倍。(3)为适应日益增加的游客,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开始加速建设[4]。我们了解到罗帅村后面的鹦哥岭,正在洽谈修栈道的事宜,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山岭的原生态性。(4)最早的时候黎族人住的房子应该是船型屋,是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也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形式。但是据了解,之前的房子都被推掉了,统一建成了现在的这种小别墅。可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没有注重保护传统建筑。(5)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有3 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技艺即将失传,况且黎锦这样的服饰只在特定的节日穿,小孩子是不能穿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它消失的速度。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旅游业发展要与地方特色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海南省儋州市白沙县罗帅村为例,利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研究旅游开发对罗帅村的黎族饮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黎语、日常生活方式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饮食文化受旅游开发的影响,日常生活饮食渐趋向汉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或菜系,没有较大的影响力。(2)为了对外交流方便,黎族语言被普通话所代替,黎语日渐消退。(3)黎族的特色文化逐渐失去民俗风情,取代的是商业化。(4)旅游开发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影响较大,没有很好的传承与保护黎族文化。当然,也因为开发时间较短,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此,我有几点建议。第一,对黎族特有的饮食文化进行规划和整理,形成一种菜系,扩大影响力。这个工作应该由村民和企业共同完成,由政府大力支持。村民把具有黎族特色的菜肴整理成完整的菜谱。由企业对厨师进行相关培训,通过村里有经验的村民的教导,保证做到原汁原味[5]。并且根据菜肴的特点进行推广。现如今新媒体发展迅速,大家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居多。少数民族文化和食品都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异域风情,在利用网络营销时可充分的展示它的魅力。而且在宣传的同时可以与消费者和读者进行互动,扩大其市场的影响力、占有率[6]。

第二,鼓励人们讲黎语,在学校开设黎语课程,保护传统民族语言。政府要弘扬黎语的珍贵,创造保护黎语的氛围,而不是任由大家歧视黎语。学校应该提供黎语课程,教导大家学习黎语。同时,村民或家长可以时常用黎语与孩子交流,更好的传承黎语文化。企业可以设置体验黎语的娱乐项目,这样既增加了游客的兴趣,又扩大了黎语的影响力、知名度,一举两得。

篇6

目前,虽然我国有较多乡村在发展农业旅游,且不少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较多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小城市附近的乡镇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

1.1旅游特色缺失

人们走出户外是希望看见不一样的田园景观,体验别致的田园生活。但是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目前郊区推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是“看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虽然这些都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处处都一样、次次都相同,也难以吸引游人,所以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会下降。

1.2旅游景点分散

目前,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多是小打小闹,而且处于比较分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分散在各自乡镇,缺少合作,各自为战。同时景点的知名度尚未展开,这些都成为发展的瓶颈所在。

1.3规划难以实施

旅游项目的前期投入较大,且成本的回收需要较长时间。在现今较多实施的项目中,由于资金问题,前期规划的深度不够,难以指导项目的实施,且缺乏宏观意识和远见。由于缺失规划,各类用地参差不齐,必要的公共设施又比较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建设缺乏远见,整体风格难以形成,难以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

2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2.1旅游基地概况

荆州川店镇地处荆州古城西北隅,毗邻荆门、当阳两市。人文景观奇特,享誉三楚。三国遗址、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就是川店悠远而深渊历史文化的见证。全镇版图面积164km2,耕地面积4930hm2,人口3.49万。双店村位于川店镇中部,毗邻川店镇政府,被荆川公路贯穿,位于川店镇政府确定的荆川线旅游服务经济带,是荆州城区到熊家冢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基地处在丘陵地区,地形有一定的高差起伏,地质地貌条件良好。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中心有两片较大的居民区,一片为原有的居民点,一片为还建小区,小区东北面有一片较大的水域。荆川公路沿线以及基地东南面有两片较大的林地,整个基地被水渠环绕。荆州市旅游规划将长江北岸的八岭山地区及长湖地区作为荆州古城游览区。主要景点有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荆州水利文化景观及沙市都市观光风景。荆州城区的旅游影响将通过熊家冢的吸引作用辐射到川店镇,将给川店镇的农业观光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力发展荆川线沿线的农业观光服务,将使双店村成为向观光游客展示川店镇新农村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去熊家冢旅游的一个休息娱乐场所。

2.2旅游开发策略

2.2.1文化策略川店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享誉三楚。熊家冢的开发为川店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旅游成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熊家冢的旅游服务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一定能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川店镇有香樟、土鸡、鲤鱼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农村土特产。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2.2.2环境策略休闲农业旅游具体类型较多,在规划过程中力求打造休闲种植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吃、住、玩、游、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体验园。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环境,因此优美环境的塑造是决定农业观光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园区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保持原貌,适度改造。游客来到农村观光,主要是来体验农村生活的趣味,找到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园区环境的塑造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适度地进行改造,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乐趣。双店本身被开发改造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环境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第二,注重细节,突出创意。观光园的档次除了表现于自然景观的整体效果外,更表现在一些细节之处,不论是花草的放置,还是亭桥的位置,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景观的设置需要注重创意,既能体现农村文化风貌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三,有机联系,共生共融。每个区块的环境要有有机的联系,从一个景观节点到另一个景观观节点要有衔接和过度,使游客舒适方便地穿梭于各个景观流线。

2.2.3建筑策略从市域范围来看荆州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融入了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感。从镇域范围看,川店镇有熊家冢古墓,传统文化同样占主导地位,这些都决定了双店村农业观光园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应遵循古朴的原则。观光园公共建筑的建造应当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削弱乡土文化的吸引力。

2.3功能分区

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地物地貌,借鉴现代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组织各个区块的功能,使之有机联系形成一个自然连贯的旅游流线。将休闲创意农业园区分为:入口接待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瓜果采摘区、林木观光区、生态渔庄、民生民俗体验区、新农村住宅区、农家乐餐饮区、传统农业观光区、精品农业生产区等10个区块。在毗邻荆川公路的地方设置入口接待区。在进入观光园中心的主要道路两边设置瓜果采摘区。在原来有林地的位置设置观光林业区,有水塘的地方设置生态渔庄。对原来住宅集中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装修改造,设置民俗民生体验区。将观光园末端的住宅区修建改造成休闲农家乐餐饮区。荆川公路另一侧的大片农田区域设置成传统农业观光区和精品农业生产区,作为二期发展备用地。

2.4效益分析

2.4.1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对于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生物物种共生模式及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在莲菜种植中的运用,将对规划区内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既丰富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同时,通过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的联动开发,推动规划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条件。

2.4.2经济效益无论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还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经营模式,都是适合规划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有效地解决规划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问题,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值;同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丰富和提升规划区的产业结构,成为规划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为规划区带来更多的产品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带来可靠保障。

篇7

我们在写论文参考文献是要选择有一定可信度的书籍,引用当中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引用是可以作为论文的根据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鉴赏。

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玉.绿色化学的兴起与发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唐有祺.化学通报.1998.

[3]吴棣华.化学进展.1998

[4]王京.人民网北京.2000.12.

[5]汪恕诚.瞭望.1996.第49期

[6]颜苹菲.建立绿色化学,减少环境污染[J].现代化工,1998

[7]朱清时.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现代化工,1998

[8]黄培强.绿色合成:一个逐步形成的学科前沿[J].化学进展,1998

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闵恩泽傅军.化学通报,1999,(1):10.

[2]梁文平唐晋当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前沿――绿色化学[J].化学进展2005,12(2).

[3]AnastaRT,WarnerJC.GreenChemistryTheoryandPractic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4]王大全.中国的绿色化工[J].广州化工,2000,(4):1―3.

[5]田观领.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21―22.

绿色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纪红兵,佘远斌.绿色化学化工基本问题的发展与研究[J].化工进展,2011,5.

[2]杨海贤.绿色合成技术的新进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3]姚国欣.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30.

[4]林永达,陈庆云.化学进展,2012,10(2):228.

篇8

【关键词】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源流;传承

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巫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和图腾崇拜支配下的重要采集方式、渔猎方式及其成果。巫文化传承到农耕时代,就演变为傩文化。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大湘西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年秋,在澧水下流津市境内的虎爪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打击石器,距今约40万年。这表明40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新晃波州、中方荆坪等多处人类早期遗址考古发掘表明,早在二三万年至十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古沅陵上堡乡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遗址。澧沅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更多了。早在1986年底仅沅陵县境内就发现了十五处之多,《怀化地区先秦文化考古综述》载,早在一万年前左右,该地区就已经有了农业。澧县彭头山遗址和临澧城头山遗址表明,这一带在九千至一万年前,人们就已经修建房屋,集聚而居,从事农业耕作与祭祀活动,留下了稻作与祭祀遗址。距今七千四百多年前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有“太阳与鸾鸟”结合的人面獠牙纹和人面鸟爪、口长象牙的神农氏头像纹。这表明该地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

《楚辞》中的相关内容表明,屈原在被流放沅湘时,溯沅水经沅陵、辰溪到溆浦一带,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巫傩文化,创作了《九歌》、《山鬼》等名作。先秦之时,湘西就已经盛行巫傩文化。后世《楚辞》的注释者们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如《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蛮俗好巫,每词鼓舞,必歌俚辞。”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盛襄子先生在《湖南省苗史述略》中对此作了概括性总结。他指出,“发明农业,奠定中国基础;神道设教,维系中国人心,是三苗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三苗是蚩尤部落遗民,聚居于洞庭及其以西一带。系现今苗瑶黎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盛先生强调指出:“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可见,在远古时,洞庭三苗人皆可巫,始创并盛行着巫傩文化。

湘西一带傩事经书内容也表明,大湘西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出现了巫傩文化,傩文化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傩公傩母是漫天洪水后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始祖,是带领子孙种植水稻进行农耕的农神。他俩的子孙祭祀祖先,祈求他们佑护自己,而逐渐形成巫傩文化。这一带傩文化祭祀的诸神中,多为女神、女祖神、女神兵等等,女性比例大,可见其母系氏族的遗风。这表明傩文化在这一地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已出现并逐渐盛行了。

可见,早在一万年前,大湘西的先民就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为傩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实践基础。七千四百年前,以洪江高庙人为代表的湘西人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三苗时期及至楚秦,荆南沅水一带就已经盛行巫傩之风。

几千年来,傩文化经历着兴盛衰落的演变历程。明清以前,巫傩文化盛行于宫廷、军队、寺院和民间,形成宫廷傩(国家傩、天子傩)、军傩、寺院傩、乡傩和民傩。明清至民国,宫廷傩和军傩逐渐淡化而衰落,中原一带的巫傩也因种种原因而逐渐衰落。与此相反,以沅陵为代表的湘西一带,巫傩文化却处于中兴状态,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傩坛声乐与江西戈阳高腔融合,形成了崭新的辰河高腔。二是傩坛戏剧化、傩戏系列化,形成独特的系列辰河戏。此后,汉戏、阳戏、灯戏、土地戏先后搬上傩坛,使傩坛祭祀与戏剧相结合,形成多种腔调、多种锣鼓点子、多种面具相配套的傩坛声乐、器乐、歌舞、戏剧的傩文化艺术体系。三是傩坛数增加快,从业人员多。明清至民国,由于湘西一带社会生活较为稳定,人口增加较快,经济发展平稳,在“人皆信巫”的环境中,原已盛行的傩事活动就更加频繁了,傩坛数也就迅速增加,原来数村一坛发展为一村数坛,一个乡多达30余坛。傩坛数量的增加,进行傩事活动的巫觋人数及其协助人员也就相应增加,加上傩戏班子的演出人员,傩文化队伍就比较庞大。

之后,湘西人崇信鬼神的观念逐渐淡化,笃信巫傩者越来越少。文化革命期间,傩事活动因其迷信而被批判和禁止、傩事器具和经书被收缴封存,有的甚至被烧毁,傩文化处于历史的低潮。

改革开放之后,傩文化活动才在民间逐渐复兴、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家界等地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傩文化作为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才被社会各界重视,湘西各县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着手恢复傩文化活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怀化市文化局等单位,先后举办了层次和规模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会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湘西一带的傩文化活动。

近些年,大湘西傩文化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村民基于巫傩文化信仰自发进行的零星的傩事活动,这同历史上的“民傩”是一致的;二是理论界对大湘西傩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活动。三是政府部门、经济组织或个人等,对傩文化的保护开发、娱乐性节目演出、文物收藏等活动。

村民自发进行的傩事活动是大湘西傩文化活动的第一个层面。其宗旨和目的,归结起来主要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六畜繁盛,人丁兴旺,健康长寿,家和邻睦,国泰民安。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冬季。

傩事活动因阳教与阴教的不同而不同。阳教活动主要有还傩愿、安坛、接龙谢土、明香大会、打洞求雨、三十六解(又叫打翻邦或打解)、打保护(又叫度关)、传法度职、招魂、送白虎等等;阴教活动主要有:上刀山、下火海(又名下雪山)、钢针穿喉、筛子端水、九牛推车(如大方桌自转)、金线吊葫芦(如用穿了线的针吊起一升米)等以及现已绝传的赶尸、撒竹叶成鱼、攀云遮日等等。这些阴教活动展示的是巫傩绝技。现在湘西一带做的较多的傩事活动主要是还傩愿。它因意愿不同分为恩傩、寿傩和喜傩等不同形式。还傩愿的时间有长有短,一个昼夜谓之单傩,三个昼夜及其以上谓之夹傩。在现代文明进步条件下,傩文化意识正在现代化中淡化。一般人家几十年只做一次,一个村子一年到头也只那么一户到二三户做一次,大多数乡村多年都不做。

傩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主要是坛。坛是由一名掌坛师为主进行傩事活动的最小单位。一坛,除了度了职的掌坛师外,还有尚未度职的徒弟,少则一人,多则数人。据抽样调查,沅陵县七甲坪镇现有40多坛。全县约有200余坛。每坛以2人计,估计有400余名“老司公”(度了职的掌坛师,土家语叫“梯玛”,苗语叫“闹沙”)和300余名学徒。泸溪县40余坛、桑植县20余坛。其他县市区的傩坛数、掌坛师的人数要少一些。有的县区已无人会做,如鹤城区、武陵源区等。傩坛活动的坛职人员,除了掌坛师、帮坛师之外,还有锣鼓师(或锣鼓手)、傩戏演员和勤杂人员等组成。现在的“老司公”年龄大都在七十岁以上,不少人已经八九十岁。

傩坛敬奉的傩神众多。敬奉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其他神因傩事活动形式不同而不同。如“安坛”祀奉的有放牛童男神、养猪玉女神、除凶化险的五猖神、招财进宝的三霄姐妹神、主人丁兴旺的男女生殖神和兵将神等。“接龙谢土”敬奉的是保五谷丰收的地母龙神。这些神祗,除了主神为雕塑像之外,一般以画像的形式张挂在傩堂正中和左右两壁,是老司公非常珍惜的艺术品。

傩事活动的礼仪、程序大体分为开坛、请神、敬神、祈神、娱神、酬神(谢神)、送神各个环节,各种傩事活动都要占卜问卦,卦象表明主管神同意或默许,才能往下开展活动。由此形成一系列祀神问卜的操作规范。

傩事活动中,老司公一般身穿对胸、长襟、大袖、背绣蟠龙红色天师袍,头戴天师帽,外镶五佛冠。手执的法器主要有:司刀、令牌、水牛角、牌经(即绺旗)等。唱诵的经典教义主要是傩公傩母繁衍人类的创世说,盘古神话,湘西先民农耕劳作史话、反抗压迫的民族史话等。

傩事活动离不开鼓乐。乐器主要有鼓、大锣与小锣各一,大钵、小钵与唢呐各二。由此配器,形成一系列的锣鼓点子。依照傩事程序和老司公唱词的主旨,配以适当的锣鼓点子,适时的燃放鞭炮,使整个傩坛歌舞与锣鼓点子、鞭炮响声协调有序,热闹非凡。

傩戏是湘西一带傩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演傩戏的目的一是娱神,一是娱人。傩戏的种类剧目相当多,尤其是沅陵、泸溪一带的辰河戏,形成“十本”、“八记”、“六袍”、“四印”、“四阁”、“四亭”、“连台四大本”和“四大稀有剧目”的庞大系列。还有阳戏、汉戏、灯戏、土地戏等,其他的剧目主要有姜女戏、龙女戏、搬开山、搬算匠、蛮八郎买猪、教女等等。傩戏表演的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戴面具,傩面具是一个系列,因角色而异,多至四五十个。

湘西一带的傩文化传承演变到现在,就是由以老司公为代表的巫傩从业人员,傩坛、傩神系统、祭祀礼仪、问卜规范、经典教义、傩歌傩舞、傩乐、傩戏、傩面具、傩衣帽、傩法器、傩经、傩神造型(雕塑或雕刻、画像、剪纸)、傩坛布局、傩事程序、傩咒、傩诀、傩符篆、罡步、行为禁忌等要素的有机体系。

这些年来,大湘西一带傩文化活动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政府部门、高校和文化艺术界组织的学术性研讨活动。1991年,怀化市文化局在洪江市的黔城召开了一次全国文艺界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傩文化现场表演采取封闭管理方式,外界鲜为人知。1998年,沅陵县文化局在该县七甲坪镇召开了一次国际傩文化研讨会,会议期间,该镇文化站为这次大会组织了一场三天三夜的夹傩,表演了上刀梯、踩火铧犁、咬烧红的犁头、踩红炭、滚刺床等巫傩绝技。这次研讨会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后,沅陵、泸溪、吉首、麻阳、新晃等县先后举办了多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引起人们对湘西傩文化的高度关注,吸引了一批中青年爱好者跟老司公学习,引起了各地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傩文化,也引起各地旅游开发商、文化经济开发商的关注。

这些年来,傩文化活动最突出的层面,就是随大湘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傩文化保护与开发热潮。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交替的这些年,张家界市旅游开发商们,在挖掘土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傩文化中的傩技、傩戏等搬上了舞台,使傩文化进入了市场。继之,吉首、凤凰、沅陵、麻阳、新晃、怀化、会同等地先后把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上前台,整个大湘西从北至南走上傩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瞿湘周.古老·神秘·豪放——沅陵巫教和傩文化调查纪实[r].泸溪:泸溪民族教育印刷厂(内部印刷),1999.

[2]周明阜,等.沅湘傩辞汇览[m].香港: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

[3]金承乾.沅陵傩歌唱本40册(收藏)[g].沅陵.

[4]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沅湘傩文化之旅[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5]贵州民院民族研究所,等.傩戏论文选[c].贵阳:贵族民族出版社,1987.

[6]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乡村文化旅游;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22-02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乡土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与传统大众旅游形式相比,有着个性鲜明的特点,其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卖点在于是农村和农业自然景观和农村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优美的田园风光、悠闲的生活节奏、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当今社会,人们工作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差,人人都向往一处世外桃源,得以摆脱喧嚣与烦恼,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出于对旅行费用、时间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都会理性地选择就近的周边郊区去旅游,乡村旅游存在巨大发展潜力,而且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可以预见,未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心将向农村转移。然而,中国多数农村地区受制于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差等诸多因素,无法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导致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低,要想发挥其后发优势,就必须抓住政策机遇和信息技术带来的超常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信息技术和旅游业曾被预言为21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两者的融合定会产生更大的驱动力。

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领域,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本文主要探讨这些技术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应用方法和途径。

一、借助信息技术开拓乡村文化旅游市场

网络传播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今天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明天就有可能是地球另一端家喻户晓的地方。身处这样的时代,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不能坐等游客上门,目前,乡村文化旅游客源绝大部分来自周边省市,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征,出游形式是与家人、好友结伴而行,或者单位组织的集体出游,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很少,网络是他们出行前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所以旅游经营者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范围。这些工具包括网站、博客、微博、论坛、常用工具软件中的植入广告,如QQ登陆界面的景点推广等。其中官方旅游网站和官方微博因其信息具有权威、可靠、及时的特点,在消费者心目中有特殊的低位,非常有必要加强其建设和使用,这方面已有成功范例,据报道,延安市旅游局于2011年5月开通上线新浪微博后,截至2013年3月1日,延安市旅游局新浪网微博粉丝已超过65万,在全国地市旅游局官方微博粉丝数排名第一,其广泛的传播力和良好的互动性,进一步提升了延安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见微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而官方旅游网站更是一个综合性的互动平台,可以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于一体,在开拓市场,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景点

乡村旅游景点大多以自然村、镇为单位,乡土资源分散,靠常规方法实现区域内整体规划比较困难,而且发展旅游业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民居、农田、植被分布、水土流失情况都需要动态监测,这些都是常规方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的。遥感技术在这一方面却可以发挥优势,它不仅具有所获得的图像清晰度高、信息丰富、形象直观、现实性和立体感强等特点,以及视野广、可重复观测的长处,而且在资源调查方面具有客观、动态、综合、快速等突出优点,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景区规划和资源考察可以提高规划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并且加强对旅游景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借助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立体展示乡土资源

在乡村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田园风光,更希望体验和领悟农村传统文化比如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及独特的地方文化,而这些乡土文化离城市人群已经很久远,单纯靠口头描述缺乏吸引力,而且讲解人员的讲解水平参差不齐,会影响游客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展示的事物更加直观、形象、易懂,比口头和文字描述的东西更有吸引力,加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这些多媒体信息中加入交互元素,能够带给人强烈的交互体验和感官刺激,这些技术应用于针对实地旅游的游客进行展示或者放到网络上让潜在游客事先感知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门槛会越来越低,基于全景图的虚拟现实是一种容易实现、成本低的技术,可用于构建虚拟农场或展示景区全貌,提高游客实地游览的兴趣。

篇10

关键词:虚拟现实;湖湘文化景区;3ds Max;Zbrush;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4008603

1虚拟景区与旅游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 VR)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这种系统生成各种虚拟环境,作用于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沉浸其中[1]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旅游、娱乐、教育、艺术以及军工等方面。 虚拟景区与虚拟旅游是在现实旅游景观造型的基础上,通过模拟仿真来构建一个能使用户产生沉浸感,并具有交互性的虚拟环境[2]。我国虚拟旅游景区表现形式有3种,分别是二维虚拟旅游景区、三维虚拟旅游景区和 360°全景漫游虚拟旅游景区。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虚拟景区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水平不高,交互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目前国内虚拟旅游系统由于在景点还原表现形式上的缺陷,导致旅游系统交互性不强,用户只能被动接受景点图片,无法主动对景区进行深入的交互和探索,导致旅游系统对用户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2虚拟旅游系统设计思路 地处衡阳的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本文以石鼓书院为蓝本,设计开发一个虚拟旅游系统,实现传播湖湘文化的目的。 所谓虚拟旅游系统就是用户与虚拟旅游景区的交互平台,除了构建虚拟景区环境外,还需要一个角色在虚拟环境中被用户控制,通过鼠键控制人物视角,遍历整个旅游景区。本例以3ds MAX软件构建三维虚拟旅游景区,再加以Unity3D等游戏引擎在电脑中再现现实世界。湖湘文化虚拟旅游系统三维模型设计与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湖湘文化虚拟旅游系统的实现包括虚拟旅游环境的开发和虚拟交互平台设计。虚拟旅游环境开发包括模型和三维场景构建;漫游平台设计包括三维图形显示和输入命令控制。

3虚拟旅游系统模型构建

3.1系统模型构建

3.1.1现场数据资料采集 为了能准确直观地进行景区建模设计,需要到石鼓书院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景区重点建筑进行测量,得到场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建筑的长宽高数据,然后根据采集数据和地图以一定比例进行缩放,形成一个固定的比例尺,使模型各部分比例缩放相同,模型更逼真。同时对石鼓书院景区建筑细节进行拍照,利用3ds MAX中的网格进行建模以增加模型的精确度。3.1.2地形模型建造 虚拟旅游区场景最基本模型是地形,地形的比例直接影响各建筑之间的位置,所以地形模型与现实地形比例应与建筑模型比例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把地形对建筑的影响控制到最小,从而达到更逼真的效果。 本例中利用百度地图的准确性,把石鼓书院整个平面图导入3ds MAX中,将整个地形勾勒出来,然后确定各建筑的位置,再根据各建筑所处地形,在3ds MAX中采用多边形拉伸、挤压、衰减等命令完成地形模型的构建。地形包括平坦地形如道路、台阶等,凹凸不规则的自然景观地形可采用层叠法得到。3.1.3植物模型建造 植物属于自然景观,是虚拟旅游区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现实景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多样化点缀人文景观,衬托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植物在景区中分布广泛,场景范围较大,而且植物多样化,考虑到实时漫游需求,在虚拟场景中应减少真正的植物模型,以植物贴图办法来显示效果。同时为减少工作量和资源消耗,在自然景观中拟采用相同的植物模型,采用层叠法达到效果。 在 3ds MAX中使用多边形挤出工具做出树干,然后用若干平面交叉在一起形成树叶,得到一个植物模型,在虚拟场景中同类树可共用一个模型,以节约系统资源。3.1.4水体模型建造 石鼓书院位于湘江和蒸水河的交汇处,水体为动态水体,需要表现出波纹、涟漪以及倒影等效果,在3ds MAX中运用噪波衰减配合关键帧实现波纹运动,产生水面涟漪的效果,在Unity3D中直接创建,再根据需求分别进行渲染3.1.5建筑模型建造 石鼓书院是个古人文景区,建筑皆为古建筑,雕梁绣柱、殿堂楼阁、高台厚榭、朱甍碧瓦,一些细节如建筑檐角、雕纹等很难在虚拟系统中刻画还原。 石鼓书院旅游区建筑平面图采用 AutoCAD完成,然后导入到 3ds MAX 中建模。阁楼内部结构复杂,采用粗略建模。根据阁楼对称特点,得到阁楼内部基本结构,然后根据采集的景区照片分别对建筑的屋顶、外侧门窗、四周屋檐采用精细建模、次精细建模方式。外侧面大部分采用精细建模,再在Unity3D中整合。建模过程中模型面数要尽可能精简,以保证系统流畅运行。3.1.6人物雕像模型建造 人文景区大多有许多雕像,石鼓书院也不例外,像石鼓书院的石鼓、大观楼前的先贤孔子都是雕像,在3ds MAX中建模需要花很多时间。本例运用ZBrush 软件,采用雕刻方法刻画人物雕像,得到次模型后再导入3ds MAX中对雕像细节进行调整,使其与现实更逼真。

3.2系统模型优化

由于虚拟旅游系统资源有限,为了能蛟谟邢拮试聪率钩绦蛟诵辛鞒,在模型建完后需要对模型进行优化。在3ds MAX中,模型的面数对系统流畅程度影响最大,模型的面数越多,系统消耗资源就越大,从而导致游戏流畅度降低,所以模型优化工作之一就是减少模型的面数[3]。 减少面数并不是对模型面数随意减少,只有那些直接添加材质而没有贴图并且看不到的面才能优化,否则会导致模型或贴图变形而影响模型外观。 因为没有参照物,初步建立的模型一般存在数据量大、比例不协调等问题。比例协调物体的建模效果能增加三维场景的真实感,这需要在建模时注意协调模型间的比例,并适当降低模型的面数。场景三维模型初步建成后,在3ds MAX环境中除去冗余的多边形,同时调整贴图模式,减少Vary灯光使用等,通过这些措施优化模型,以达到提高系统运行速度的目的。

4材质及贴图制作与优化

材质及贴图是三维建模完成后在物体着色方面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拟真的方法,能使整个虚拟旅游系统真实感更加强烈,本例贴图和材质制作过程包括现场照片采集、处理图片、贴图渲染。 石鼓书院属于古式阁楼建筑,大部分是木质结构,材质相似,而且建筑的部件都是单一材质,无需UVW贴图。为了减少工作量和系统资源消耗,模型大部分多边形直接赋予材质球即可。本例先采集建筑物材质照片,然后通过3ds MAX软件进行材质模拟,得到接近最真实的材质后导出材质球,最后在模型完成后直接赋予材质。小部分使用贴图方式,如门上的对联、石碑上的碑文等。 对三维模型赋予材质和贴图后,需要对模型赋予塌陷命令,将模型转化为可编辑多边形,目的是减少建模过程中出现多余的命令,降低内存和CPU的占用率,提高电脑运行速度。对模型使用塌陷后会把所有附加在三维模型上的修改器、材质贴图等固定在模型上,此步骤在模型完成建模与材质赋予之后进行,否则塌陷后模型将不能进行修改。

5引擎设计与实现

模型设计完成后,将其导入Unity3D中实现交互功能。Unity3D是由Unity Technologies开发的可创建互动内容的多平台综合游戏开发工具[4],如三维视频游戏、建筑可视化、实时三维动画等类型创建。

5.1模型导入准备工作

由于Unity3D与3ds MAX两个软件的开发商不同,模型不能直接从3ds MAX导入到Unity3D中,需要在3ds MAX中进行一些设置,使模型在导入Unity3D后不会出现错误。 在软件3ds MAX导出模型前,需先在3ds MAX中将系统默认单位设置进行修改。3ds MAX中,默认的单位是毫米(mm),而在Unity3D中默认的单位是米(m),两者相差百倍,如果不进行相应处理,会出现unity中模型非常小的情况。 另外在三维模型导出前,必须在 3ds MAX 中把模型的方向轴 y 轴设置为向上。因为在3ds MAX中,模型的z轴是向上的,而Unity3D中是y轴向上。导出模型前必须确认所有多边形整合好且方向轴Y向上,如果部分多边形方向轴y轴没有向上,则这个多边形在Unity3D中将会与模型脱离,形成模型散架。 在3ds MAX中处理完后,将模型以.maxl文件格式导出,然后导入到Unity 3D软件中形成虚拟旅游系统场景。

5.2功能实现

虚拟旅游系统包括人机交互、碰撞检测等功能。人机交互功能是实现漫游的重点,本文使用第一人称控制角色遍历虚拟场景,从而实现人机交互。碰撞检测是控制角色与模型间的物理反应,在Unity3D中,对物体分别添加相应的碰撞器,设置障碍物,当角色遇到障碍物时,不会出现穿插、陷落等bug现象。模拟物体遇到障碍物时的物理反应,如当角色遇到墙壁时不能继续前进等。 添加碰撞器后,需要对模型添加场景光照(Lightmapping),以增强场景立体感,使场景看起来更加真实。在Unity3D中,先选定模型然后在Inspector视图勾选Static复选框,使得模型标记为Static,Unity3D会默认这些物体为不移动的静态物体,然后这些标记为Static的模型会受到场景灯光的影响。接下来修改灯光参数,如光源方向、Bounces 数值、Resolution数值等,最后生成Lightmaps。 Unity3D自带人物插件,下载安装即可,只需要修改一些参数即可控制角色动作,如前进、跑步、跳跃等,用户可通过鼠键来控制角色漫游,实现人机交互。

6结语

本虚拟旅游系统借助3ds MAX建模还原虚拟场景,结合Unity3D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设计制作了石鼓书院虚拟旅游系统,使景区具有更强的展示效果和视觉表现力,促进公众关注和了解湖湘文化,实现便捷的互动旅游。

参考文献:[1]张占龙, 罗辞, 何为,等.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J]. 算机仿真, 2005, 22(3):13.

[2]蔡翊. 基于Unity3d的金丝峡地质公园虚拟旅游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2.

篇11

关键词:乡村旅游 优势 劣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42-01

一、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为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现代乡村旅游有一些代表词,如:游居、居游、野行、轻建设、第二居所诗意栖居、场景时代等。按照历史划分,乡村旅游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乡村旅游,它是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产生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另外一种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其时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放假时间段。对比传统乡村旅游,现代乡村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会充分欣赏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而现代的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体验乡村乐趣,还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为当地带去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地区文化交融。

二、法库县基本情况简介

法库,位于辽宁省北部,南北纵距60公里,东西横距80公里,区域面积达2320平方公里。县内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属丘陵平原区。山丘面积占34%,耕地面积占62%,水面面积占4%,境内河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9l,长5732公里,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温度较高,冬季寒冷。此外法库县有矿产资源丰富,乡村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开发乡村旅游。

三、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文化的优势分析

(1)法库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部。如巴尔虎山、五龙山等山地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绿化率覆盖面积大,并且作为一座古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在法库的历史中曾经出现了多位宰相,现有宰相故里、白鹤之乡的美誉。

(2)政府政策支持,法库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政府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政府特别扶持法库瓷器厂和法库奶源地,与大企业辉山乳业等达成投资共识,使这个地方更加具有投资价值,并且曾经多次邀请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前去讲座,为法库的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带来专业人士的意见。

(3)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利,客运站、大型商超和大型货运站一应俱全,是沈阳周边的一个大型停靠站,有机场和高速通道路口,紧挨沈阳。

(4)土地价格便宜,由于是沈阳周边的城市,地价有很大的优势,比城市里要更加便宜。

(5)原有产业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法库已经成型的陶瓷业和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的乳业经济效益较好,基础设施健全,为乡村旅游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当地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四、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文化的劣势分析

(一)盲目建设项目,破坏生态

近些年法库县大肆建立化工厂和接受沈阳重工厂外迁,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空气污染严重,并且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无法饮用或饮用出现问题。

(二)村民旅游文化意识薄弱

更多都是小农经济,导致除了农民很少出现其他工种,过于单一化,村民受教育程度低。

(三)缺少科学技术和人才引领

法库更多的是人工种植,少有机械作业收割和播种,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缺乏创新,没有采用科学灌溉和种植。由于当地教育水平有限,本地缺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

五、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的策略

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有以下建议:法库县政府应与旅游大企业合作,招商引资,加强当地游玩建设和完善经济链条;同时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符合本土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游玩;并且加强工厂建设限制,并且限制已有工厂减少排污,保护当地环境,尽量做到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法库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发展的局限性,比如,政府会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陶瓷产业上,并没有基于旅游投入较多的开发关注和资金投入,虽然现在已经对外打出“宰相故里,白鹤之乡,山水法库”等宣传语,但是吸引游客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法库县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开发地区旅游业。

参考文献:

篇12

成立以来,抓资源整合、抓工作融合、抓业务组合,企业品牌初步树立,行业影响力明显加强。可以说,汽运集团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旅游集散,壮大于和仁仁租赁的整合,发展于三晋文旅的组建。现将该公司发展现状、下一步发展思路,以及工作中的难题和思考建议进行汇报。

一、企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三晋文旅注册资本1亿元,截止目前,认缴3200万元,资产总额3802.44万元,净资产3302.14万元,资产负债率13.16%。现有职工114人;拥有营运车191辆;拥有子公司5个,分公司18个。其中,控股子公司2个,分别是仁仁汽车租赁公司、旅游集散中心;全资子公司3个,分别是晋游国际旅行社、晋创意文化交流公司、太原仁仁汽车销售服务公司。

2、生产经营情况

三晋文旅稳步推进各项业务,加快发展旅游投资、交通服务、文化创意三大主营业务板块。

(1)做精做细旅游业务。

 旅行社线路方面,整合地接中心、国内专线、省内专线、出境、影视制作等11个部门。与百思特旅游联盟,新世界等省内国内共40余家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国内游、出境游等业务。

运营托管方面,与“又见五台山”、红星杨旅游发展公司(武乡八路军文化园等)、双合成工业园区签订了运营托管协议。

门票采销方面,与省内外500余家旅行社,50余家票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累计获得15个省内景区的市场最低价票务资源。成为“又见五台山”全国三家商之一,祁县千朝浪屿水世界全省四家之一;与携程、同程、驴妈妈、途牛等线上主流旅游网站建立长期深度票务合作。

酒店资源采控销售方面,整合的24小时订房中心,截止目前预订房间数2.8万间。掌握省内最全的酒店资源和最低预定价格。分期付款投资五台山五峰宾馆房源,并成为临汾金都花园大酒店全省旅行社独代,保证资源优质优势。

旅游市场营销方面,一是拓宽广告宣传载体和营销渠道,与山西新闻网、太原电视台等诸多新闻媒体展开紧密合作。与阿里巴巴旗下菜鸟驿站合作,在全省各大高校81个站点设立旅游服务咨询点,撬动大学生市场。二是针对旅游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和节日主题,积极开展相应营销活动,主办“千人骑行”公益活动,承办首届“太原旅游文化建设成果展”,协办“龙城100”赛事、“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峰会”,并在服务的同时将业务嵌入其中,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智慧旅游方面,打造粉丝经济,企业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在2个月内,关注人数已达2.8万人,图文消息推送次数及阅读总人数达11万人次。打造“i游旅行”电商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目前已经实现上线运行交易。

(2)做优做强交通服务

传统租赁方面,对分公司实施年度责任承包经营,将租车业务扩展到已有旅游门店,推进“旅游+租车”融合发展。抓住公车改革机遇,积极拓展固定大客户,签约中标17家合作单位。

旅游交通方面,继续开通运营景区直通车。截至目前运营景区直通车线路53条,班次3190趟次,发送游客9.5万人次。此外,积极开拓景区换乘交通业务。

汽车后服务市场方面,延伸汽车租赁产业链,设立万国汽贸城仁仁二手车展厅,以“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模式运营二手车,一个月实现销售二手车12辆。下一步,将在柴村设立4500平米展厅,打造集汽车销售、汽车租赁、金融服务、汽车维修、美容、保险、手续办理、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二手车交易平台。

“互联网+汽车租赁”方面,与携程、悟空等线上平台合作,开展线上租车业务。自主研发安卓版和IOS版手机APP “易租车”,已在各大应用商城上线。

(3)做实做好文创业务。

文创酒店方面,在平遥明清街投资运营了具有明清仿古特色的文化创意酒店——光绪行宫,试水文创酒店领域,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营销,开业至今40余天,接待1228人次,营收20余万元。同时,挖掘和放大光绪行宫文化底蕴,开发主题系列文创产品,让客人把当地生活美学、人文情怀带回家。

文创商品方面,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晋心晋意”文创品牌,加大对以非遗传承、工艺美术品和富含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研发,推出多系列创意类旅游纪念品,其中四款被省旅游局选定代表山西省参加了5月24日—27日在义乌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

二、经营发展的思考与定位

总结这几年来企业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探索经验,正因为我们致力于打造资源整合商和平台运营商,不以利小而不为,从无到有、以实起步、以小起步,坚持轻资产、平台化运作,企业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的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得到的政府重视程度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有。仅靠现在的经营业务、经营体量、拥有的资源无法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围绕能司的六大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贯彻旅发大会精神,下一步就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重点将在创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全过程涵盖在文化体验上,在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延伸、供应链集成、价值链提升”上下功夫,我们确定了“123456”发展战略:

“1”就是“明确一个战略目标”,即:到“十三五”末,将公司打造成为营收10亿元、利润6000万元的国内知名文化旅游旗舰企业集团。

“2”就是“坚持2个引领”,即:价值引领和文化引领。

“3”就是“创新三大业务板块”,即:旅游投资、文化创意、交通服务三大板块。

“4”就是“打造四大平台”,即:打造智慧旅游平台、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旅游资源整合运营平台、文化旅游项目投融资平台。

“5”就是“加快五化发展”,即:经营网络化、业务协同化、服务品质化、管理精细化、发展特色化。

“6”就是“打造六型文旅”,即:创新文旅、智慧文旅、品牌文旅、安全文旅、廉洁文旅、幸福文旅。

三、下一步发展路径

围绕“123456”发展战略,下一步我们重在要回答清楚“我们要做什么”和“我们要做成什么”两个问题。当前一段时期的工作核心是在做好现有产业精耕细作、挖潜增效的同时,积极创新实践,做好“跨界”和“旅游+”的文章,推进企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性、跨越式的发展。重点抓好七个“+”:

1、积极发展“旅游+金融”,开展投融资及景区开发

旅游景区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将加大投融资能力建设,与银行、基金、投资公司合作,打造文旅投融资平台,积蓄大资本、大运作的作用与效能。按照打造支柱产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收购、合作、新建等途径,进行旅游资源、资产整合,推进芦芽山天池国际滑雪度假区、晋中全域旅游、太行大峡谷、运城夏县架桑景区等3-5个资源基础好、发展前景广的主要景区及其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打造企业跨越式发展新动能。

2、积极发展“旅游+露营地”,构建房车旅游露营地网络和文旅综合体

前期我们与省旅游局共同推进“全省汽车旅游露营网”事宜,已作为全省唯一重点项目于5月15号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旅游产业投融资促进大会上签约,并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展为期2个月、遍及11个地市的调研,通过筛选,已经有29个景区场地纳入项目备选库。其中,在近期召开的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上与长治市旅游局、晋城市旅游局成功签约8个房车旅游露营地项目,总金额3.06亿元。

而且,按照能司安排,就与SK(中国)、兵器集团就成立合资公司,打造房车与自驾游营地网络事宜,已出前期策划案,并进行了三方洽谈。其中,太原晋阳湖房车旅游综合体项目和大同文瀛湖综合体及房车旅游露营地项目已分别与两地市政府进行沟通,选址及地块已初步明确。大同项目已在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上与大同市政府成功签约,总金额20亿元。搞房车旅游露营地是我们的切入点,是我们占领市场先机的出发点,但通过房车项目,掌握低价土地资源,吸引各类资本,推动建设旅游商业综合体,使营地、综合体遥相呼应,做强做精是我们的落脚点,力争把此项目打造成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营地连锁经营品牌。

3、积极发展“旅游+文创”,引领山西文创行业新风尚

本着“向传统文化要活力,向固态文化要动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大对非遗传承、工艺美术品和富含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开发更多新、奇、特、美、精的特色文创产品,做好代工、销售、品牌文化和载体延伸四篇文章,在核心城市及景区打造1-2处古村落,开发5-10处特色酒店、特色餐饮,通过自营和加盟等形式连锁复制,打造新的文创载体。

同时,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线上“礼库”电商平台,实现游客扫描商品二维码—线上下单—各地市分仓及配送中心送货到家,提升游客购物体验。

4、积极发展“旅游+交通”,打造专业服务集成提供商

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应用新能源电动汽车,大力发展旅游直通车、景区小交通、高端商旅、汽车租赁及汽车后服务市场等方面,打造旅游交通专业服务集成提供商,构筑绿色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按照领导的安排,在大运新能源快客公司的组建中,围绕运游结合,实现“双百台”的目标,即,班线车百台、旅游车百台。

5、积极发展“旅游+智力”,打造管理团队输出品牌

山西旅游行业运营托管团队多为省外企业,我们将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提高人员专业素养,推动自有人才团队、运营模式、管理经验等智力输出,打造省内首家“智力、管理和品牌”输出型企业,改变现在“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格局。

6、积极发展“旅游+规划”,打造旅游规划设计服务企业

引进省内外知名专家,高起点介入策划与规划设计领域,以创造美好旅游体验,实现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规划落地与市场化运营为导向,提供旅游详细策划、旅游详细规划、旅游专项策划规划等服务内容。

7、积极发展“旅游+互联网”,搭建智慧旅游平台

利用自有“i游旅行”电商平台和“i游旅行”综合管理平台,配合自身渠道及资源优势,拓展线上渠道,打造山西线上旅游商业综合体,成为国内知名、省内第一的线上OTA(线上旅行社)。

四、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措施及建议

为确保上述七大发展路径顺利实施、加快推进,使文化旅游这一产业支柱真正站立起来,需要全面考虑资金、土地、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更离不开能司的大力支持与帮扶。

1、关于资金来源。在项目建设上,我们拟采取PPP、BT、BOT等模式建设推进,减轻建设资金压力。在项目推进落地上,恳请能司给予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以使其轻装上阵,在此引导和孵化作用下,我们尽最大努力撬动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实现以小博大。

2、关于土地和景区等资源的取得。优先考虑以无偿划拨、无偿划转、免费占用、集团化重组整合或股份合作的方式取得,节省大量市场交易成本。而且,楼阳生代省长在出席旅游发展大会主题会议时指出,“要大力推进景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利益关系”。鉴于此,恳请能司与省市政府加强高层协调,借助行政手段或“行政+市场”手段,将部分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权以行政划拨或市场方式授予,助力企业快速壮大。

篇13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这意味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高职的发展行列,旅游类高职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专业发展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除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硬实力以外,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专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软实力。以“先做人、后做事”的价值导向,营造高职旅游类专业文化氛围不仅结合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关键词】

高职;旅游类专业;文化氛围

1 专业建设中渗入“先做人、后做事”文化氛围的意义

旅游黄金周、自驾游、出国热等的日益兴起,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旅游大国,中国的旅游人才也在逐渐遍布国内外各类旅游行业,在《2014年旅游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中,来至企业的专家纷纷表示在用工选择中,相比职业技能而言,企业更加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和职业情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发展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生素质和专业建设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旅游类高职各专业发展迅猛,招生人数日益增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将专业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即专业建设中融入素质教育,学生管理中结合专业发展、行业要求共同提高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瓶颈。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也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是两者相互融合的纽带。而就专业建设而言,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发展的软实力,更应成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专业建设应注重专业文化的创建与培植,注重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文化的积淀。因此,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将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先做人、后做事”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学生在旅游行业中取得长足发展,传承专业建设中作出的成就。

2 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中营造“先做人、后做事”文化氛围的途径

2.1 环境育人,营造文化氛围

学院环境是大学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发展精髓的提炼。通过对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内外环境的建设,线上、线下媒体相结合进行宣传教育,研究和提炼旅游专业文化建设的经验,通过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去感染、陶冶师生,使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能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并内化成风格、习惯,从而打上专业文化的烙印。

2.2 制度育人,完善文化体系

通过对校企文化、专业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以各种形式,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相关制度文件,使制度文化真正成为指导、规范师生的行为指南和动力源泉。这一文化体系从内容上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实习实训质量控制、学生素质标准等;从方式上,体现为过程监控与评价考核相结合,将制度融合到校企文化中去,落脚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去,将制度的制定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上。结合企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与专业人才素质培育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在学生校内学习、实训,校外实习、就业面试等各个层面都应设计相应的过程监控和评价考核指标,建立校企共育、教师教书育人的跟踪制度、学生自我评价制度、用人单位回访制度,保证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素质教育,道德考核不断档。

2.3 人文素质教育,丰富文化课堂

人文素质包括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诸方面教育的整合体。对于高职而言,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入”是课程教育贯彻和落实“先做人,后做事”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和“办什么样的专业”和“怎样办专业”这一战略性问题。因此,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中应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会贯通,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的形式实施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课堂理论方面:开设职业道德必修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在实践实训方面:通过专项实训与课堂实操,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校外实习实训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课堂方面:基于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等方面,将道德观、价值观渗透到专业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将科学性和人本性统一起来,为学院顺利进行道德育人活动构筑一种高品位的和谐校园文化课堂。

3 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中营造“先做人、后做事”文化氛围的实践载体

3.1 综合各类文化元素,优化人文环境

旅游人员的职业态度、意识和精神的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不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培育而成。通过对与旅游专业相关的各类文化元素的整合,优化教学区和办公区的人文环境。

一是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的建设应围绕“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思想,将职业道德、态度和职业精神融入到环境建设中。如设计文明提示标识、标语,分别安装在教室、实训室、楼梯间、走道、办公室等师生随处可见的地方,随时提醒师生“友善待人,节俭待物”。在教室或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的不应仅仅是旅游业的文化、行业的发展信息,还应有市场对人才职业价值观要求等与职业道德、态度等息息相关的信息;通过网页、微博、宣传栏、文化墙等载体,对优秀校友、榜样人物、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形成《旅游专业文化建设案例集》等具有指导性、传承性的物化成果,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环境知晓“以德为首”、“做人为先”的道理。

二是校企融合的环境文化建设。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形式进行。因此,除了要在学校营造出“做人为先”的人文环境外,企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文化通过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兑现等方面,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养成,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使学生真正由学生角色转变到员工角色,实现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借鉴企业的竞争文化,建设与之对口的校园竞赛文化;同时,校园的公益文化、服务文化又可以合作为推手,对企业文化起到辐射、渗透作用,增强企业服务社会的非经济价值意识。

3.2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文化体系

一是学校制度建设。在强调学生职业道德的同时,教师做为施教者更应处处做为榜样影响。完善教师、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准则,完善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制度,完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顶岗实习、生涯规划为链条的企业文化体验制度,完善综合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制定《教师礼仪行为规范》《教师育人工作考核办法》等对教师教书育人提出指导性的要求;规范教师职业化着装、教风等行为,对学生产生榜样教育。此外,在学生教育方面:建设一至两门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等必修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使其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实训周,通过实训专周,帮助学生增强服务意识,端正仪容仪表,习练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校外实习实训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旅游类专业学生实习指导手册》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完善学生素质培养制度体系。

二是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校企合作文化融合的顺利进行还需要一整套制度体系来保证。从实现校企融合的制度化、系统化和实效化上下功夫。要建立校企文化融合的共建、共用、共享制度。包括高职院校对外办学方面的各种机制和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高职院校建立的产学一体化、校企业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以及订单培养、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机制体现校企融合的文化建设制度化。与学院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也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如接受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制度、接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与高职院校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制度、订单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制度、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制度等,保证企业文化通过各种制度化的约束,不断渗透和影响专业文化的建设。

3.3 利用第二课堂,创建行为文化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将“以德为先”的做人理念体现在学职业价值观中,形成一种从业态度,直接影响到服务行为。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服务,对他人关爱,久而久之,这一切会内化成学生的意识和习惯。通过校内职业技能大赛、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活动、公益活动、礼仪讲坛、书香讲座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4 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在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校园文化的渗透同样重要,无论是对一所院校或是一个专业而言,都极具传承性,意义深远。专业的文化建设理论核心的制定应该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遵循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不能一撮而就,以偏概全。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也应该因旅游类各专业的个体特点利用多样的实施载体而设计形式多样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专业内涵的物化成果。

【参考文献】

篇14

一、中国古代旅游史研究的局限性

然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旅游史的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其一,古代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留于文字叙述,缺乏量化指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文献资料停留在对文化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虽然能抽象的表示出古代旅游的发展的大致变化,但是缺乏具体的量化数据。如果对古代旅游的发展状况用具体数据表示出来,一定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出古代旅游的发展进程,找出古代数据与现代旅游发展的数据差距,具体研究其优势和劣势,从而加以完善和提高。

其二,旅游史在时间分布上研究较多,地域分布上研究较少。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笔者发觉大部分学者对旅游比较兴盛的时期研究较多,而且研究的面也非常广,比如近十年来提到唐代旅游的各类报刊书籍就高达六百多次,但是对于秦代旅游研究却少的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对某一具体,旅游现象的具体研究了。笔者认为对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都应该重点研究,不能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只用于研究兴盛的原因、伴生现象等等,只有全面均衡的研究才有利于对旅游史整体情况的把握。

其三,旅游文化的差异性缺乏横向和纵向上的联系和比较。旅游文化的影响因素很多,时空变化了文化现象就截然不同,在近十年来大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某一种文化现象,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朝代的文化现象,但是对于相似或者相反的文化现象缺乏具体的联系和比较,这样就不利于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不同,不利于洞悉文化现象的本质。比如对于妇女出游的研究,有唐代出游研究,那么秦汉、魏晋、宋代、清代等等妇女出游的研究却没有,这样对妇女出游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就缺乏完整性。

第四,旅游经济史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相关行业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史和通史研究较多。通过对近十年来的各种研究成果的总结,笔者发现对于旅游古代史的研究,对旅游文化的研究特别多,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某些领域研究比较深入,能够比较确切的将整个历史进程的各种文化现象较为科学的分为几个合理的阶段。比如《中国旅游文化史纲》中将整个旅游文化的发展分为旅游文化的滥觞时期、旅游文化的勃兴时期、旅游文化的隆盛时期、旅游文化的新变时期、旅游文化的穴结时期、旅游文化的转型时期。笔者认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古代旅馆的历史与形成、古代交通的历史与形成、古代的向导服务、古代景区的历史与形成等。

二、中国古代旅游史研究的建议

针对以上局限性,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一,研究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旅游史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强、系统性高的学术工程,从现阶段的研究来看,更要进一步在纵向上伸长时间,在横向上拓宽空间,并且使特殊的旅游现象深入研究,在横向上和纵向上找出其关联以及异同。

第二,多角度、多层面、多重关系进行研究。旅游活动不单单是一种文化现象,古代旅游更是一种经济活动,应该从经济视角对旅游文化的各种现象用具体的数据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得出量化的指标,以便现代旅游真正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只要不断地丰富和创新研究理论,深入挖掘和整理有关史料,革新研究思维,以虔诚的史学态度、批判的史学远光和崭新的史学思维,去进行新一轮的旅游史研究,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才会走上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不断超越的良性发展轨道,旅游史的研究才会在不远的将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彭勇. 中国旅游史[M]. 郑州市: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6.05.

[2]梅毅.试析中国旅游的历时性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