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经济来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建立饲料基地,种植高产饲料作物
农村养猪除需种植玉米、蚕豆、豌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应大量种植高产优质的牧草,以解决粮食不足和降低养猪成本。
1.种植高产优质牧草
(1)黑麦草:有一年生和多年生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是禾本科,黑麦草属短期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存活3-4年,在我们地方的温和季节的情况下,多年生黑麦草寿命4-5年。夏播时,当年生长迅速,可获得产量。第二年产量最高,三年以后减少,慢慢死亡。
多年生黑麦草的根须发达根系浅,主要分布于15cm深的土壤中。茎直立,略扁、中空、光滑、浅绿色,高80-100cm.。疏从型,分支多,叶片深绿色,叶面有光泽。性喜欢温暖潮湿气候,适于年雨量1000-15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地区生长,生长温度10-27摄氏度,不耐炎热,35摄氏度生长受阻,能耐寒和霜冻,抵抗力强。耐湿不耐旱。光照强,日照短,遮蔽则不利生长。
发育快,产量高,其特点:①产量高,再生能力强,一个季节可以收割3-4次。②是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枝叶青嫩,猪、牛、羊、鸡鸭禽类动物都喜食,并可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③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或多种维生素。④能耐寒,抵抗力强,遮蔽则不宜生长发育。
(2)聚合草:聚合草是从俄罗斯引进的优质高产畜禽饲料植物。聚合草有三大特点:一是产草量高,再生能力强;一个生长季节可刈割2-3次。二是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聚合草枝叶青嫩,气味芳香,经切碎或打浆后,猪、牛、羊、鸡等禽类和草食性鱼均喜食,并可显著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三是聚合草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或多种维生素;从资料上查看,聚合草开花期鲜草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24.3%,粗脂肪5.9%,另外它还含有大量的尿素和VB12,可以预防和治疗畜禽肠炎。
(3)苦卖菜: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植物,喜温暖湿润性气候,既耐寒又控热;生长快,产量高,亩产可达5000kg左右,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少,利用率高,适口性好,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用苦卖菜喂生长育肥猪可以防止便秘,喂母猪能提高泌乳及仔猪增重。
2.种植块根、块茎和瓜类饲料
如甘薯、南白姜、马铃薯、南瓜、和芭蕉类饲料。此类饲料水分多,粗纤维少,有机质消化率高,无淡浸出物及胡萝卜素含量高,具有味甜,适口性好,产量高,茎叶可充分利用的特点,可增强猪的食欲,增加采食量,是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3.种植水草和叶菜类饲料
如水葫芦、浮萍、包心菜、牛皮菜、白菜、油菜等。此类饲料的产量高,水分大,适口性好,易采食,是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这种饲料作物镁盐含量高,常带有寄生虫,且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所以饲喂时要注意加工、贮存管理,生喂时要定期驱虫。
二、合理利用农业加工副产品
农业加工副产品主要包括粮食加工、油菜作物加工和制粉、制糖、酿酒的副产品,是农村养猪的好饲料。
1.糠麸类饲料
是养猪业中常用地一种,它是由稻谷、蚕豆、豌豆经加工而获得的副产品。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较高,磷和维生素B丰富,而钙和胡萝卜不足。因此,使用此类饲料时要注意搭配青绿饲料及补充矿物质饲料。
2.饼粨类饲料
包括大豆粨、花生饼、菜籽饼等。是常用的蛋白质补充料。一般含粗蛋白质35-45%,富含赖氨酸和色氨酸。菜籽饼含有毒素,饲喂时应注意加工调制,可以蒸煮或用1-2%的石灰水浸泡3-4d,中途换水脱毒。可与充足的青绿饲料搭配饲喂。
3.糟渣类饲料
包括酒糟、糖渣、粉渣和豆腐渣等。其特点是含水分高,不宜保存,各种养分含量不全,矿物质不平衡,胡萝卜素极端平凡,所以饲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猪群的要求合理搭配使用,并注意补充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妊娠母猪不可多喂酒糟。豆腐渣内含有控胰蛋白酶,易阻碍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熟喂可破坏其控胰蛋白酶,提高蛋白质消化率。腐败、霉变、冰冻的糟渣不可用来喂猪。
三、广泛采集野生饲料
我国地域辽阔,饲料资源丰富,大量野生植物的茎、叶、籽实都是猪的优质饲料,广泛采集野生饲料是解决猪青饲料的捷径。野草、野菜、水草和树叶、野果等种类繁多,因生长季节不同,其营养价值也有很大差异。主要特点是营养价值较高,含粗蛋白质高,钙多磷少,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较全面。例如:洋槐叶粉—(将鲜槐树叶采集晒干后制成粉)含粗蛋白质20-25%左右,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胡萝卜素和VB12含量丰富,在日粮中添加5-10%的洋槐叶粉,生长育肥可提高增重18-20%,每增重1kg可节约精料0.12kg,用来喂妊娠母猪可增加产仔数和初生重,用来喂公猪可以提高种公猪的品质。松针粉是一种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维生素饲料,含粗蛋白质12%以上,含有畜禽需要的营养成分,是一种优质的饲料添加剂。
四、扩大动物性饲料和矿物质来源
动物性饲料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比较全,生物学价值高,几乎没有粗纤维,消化利用率高达70-90%,并含有植物性饲料最缺乏的VB12和D,其他维生素叶很丰富。钙磷含量充足,比例适宜,是猪最好的蛋白质和钙、磷、维生素的补充饲料。动物性饲料的种类很多,如鱼粉、骨粉、蛋壳粉、血粉、蚕蛹粉、羽毛粉等。
1.鱼粉饲料
在产鱼区,将一些食用价值不大,鲜度差得低劣鱼类及鱼头、内脏等废弃物经洗净、沥干、蒸煮、压榨、烘干和粉碎加工制成鱼粉饲料,可作为猪蛋白质和矿物质的优质补充饲料。
2.蛋壳粉
蛋壳粉是猪的优良矿物质饲料,含粗蛋白质12%,钙34.9%,磷2.2%。将收集来的蛋壳用清水洗净、煮沸、浸泡、消毒后晒干或焙炒,其后碾碎,添加在仔猪饲料中饲喂,能促进骨骼的发育,提高生长速度。用来饲喂妊娠母猪,能提高仔猪成活率,使仔猪健壮,发育良好。用来喂公猪,能提高品质。
关键词: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01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虽然有了一定的调整,但主要的产业依然是传统的形式,基本上农村的住户多数是靠外出务工、种植粮食及饲养家禽牲畜等来赚取生活资金。有关数据表明,现今我国农村人口靠外出务工赚取家庭经济来源占总经济数目的40%,其中种植农作物所获得的资金占总资金的45%,而剩余的15%收入是来源于养殖家禽以及牲畜。总体来讲,农村在发展自身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依然把外出务工和传统的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传统的农耕方式使得农作物增产较难,因此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动到城市中去,形成了农村缺失年轻劳动主力的不平衡现象。农村居民在饲养家禽方面所投入的技术以及精力不大。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农产品在市场所占劣势地位,受教育程度不高及思想理念的影响,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不愿走出农村,导致农产品难以得到很好的销售与推广效果,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时代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建设
2.1经营模式需转变,产业结构待调整
进一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规划要不断进行完善,这样有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产业结构达到多元化、立体化、系统化的目的。从农村的知识观念,乃至建设经济的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将小康社会全面而又系统地建设起来。
2.2基础设施要加强,经济发展要推动
农村想要发展经济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建设,基础设施的完整性与能否很好的发展农村经济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努力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质量,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并且可以使农村的各个产业得到更好的经营与发展。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一定的重视,这对更优秀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方面工作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真正改革和进步。而且值得关注的是,不仅需要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精力与资金,还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与经济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特点,发展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农业生态,鼓励商业投标以及招商引资,使得r村特色得到更好发挥,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始完善,到发展农村地方特色,进行招商引资的商业化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建设农村经济。
2.3不断强化农民思想方面的教育,提升农业产业的理念
就目前农民本身落后的思想和观念现状来讲,更需要各乡镇村的领导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宣传,从而使农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都能得以提高。例如:在村里的宣传板中展示农民大胆的创新和实践事例,引导农民改变落后思想,大力宣传农民生活当中的农业大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构建农村的文化站体系,更好地为科技兴农服务,并通过文化站为农民宣传和推广先进的生产和种植技术,真正达到农民增产农业增效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开发更多兴农的农业产业项目,多在农民致富的途径和渠道上出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农村最基层的领导干部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多去为农产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因地制宜的进行招商引资以及创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来源,避免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失,达到从多个方面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
2.4努力创造发展机遇,鼓励大学生投身到农村建设当中
关键词:政府职责;中国农村;空巢老人
1 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现实问题
(1)经济来源。农村空巢老人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即经济来源。一般情况下,空巢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非正式供给,包括家人和亲戚的供给,而并非正式的供给体系供给,如政府部门等。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甚至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劳作,以获得经济来源。调查发现,农村在养老制度方面,并不十分完善,其本身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无保障,而且除外工作的子女难以改善家庭状况,空巢老人不愿意为子女们增加经济负担,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来源更为紧张。另外,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还和子女的供养能力和供养意愿有关系。农村空巢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生活贫苦。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是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2)生活照料。随着年龄的增加,空巢老人有着越来越强的依赖性。生理功能弱化,需要照顾,而在照顾空巢老人方面,尚无完整的体系。老年人群本身自身肢体行动不敏捷,如果老年人群长期自己生活,无人照料,则在生活方面会产生多方面的问题。现实生活中,老人们通过和老伴的相互扶持,使生活得到满足。
(3)医疗卫生。人体衰老后,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加大。农村在医疗卫生方面,尚不十分完善,医疗环境差,病后难以及时治疗是农村医疗的现状写照。老人们收入低,经济来源有限,加上隔三差五的生病就医,使得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更见窘迫。
(4)精神供给。老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对精神生活的质量十分在意。对于长时间独自生活的老人,其对生活目标不明确,容易引发多种病症,以精神空虚、孤独难耐等为主要表现。虽然现阶段的科技比较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然而,依然未能改善老人们同孩子们之间的联系。精神需求是老人们的第一需求。
2 政府职责视阈下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策略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需要政府承担起自己管理和社会责任。社会要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空巢老人目前局面。通过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城市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善老人们的生活状况。老年群体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积极开发老年群体的潜能,提高代际互助关系,可以使得空巢老人转变为健康的、快乐的、积极向上的空巢老人。现阶段,新农保的实施,不同养老模式的推行等,均是实现互助养老的制度基础。当然,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完善,将年轻群体也吸纳进来,效果将会更好。
(1)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保障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完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政策,对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完善农村的养老制度,完善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
(2)建立农村社区养老保障体系,是保障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直接措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适应老人生活的各项活动、健康服务等,使得老人们精神生活有所改善。生病后有地方医治。
(3)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加大执法力度,保障老人们的合法权益。我国已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对老人们的权益维护、家庭赡养等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民政、社会保障等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调研,及时发现这些法律法规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制定更加全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并推动其不断完善。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财政投入和宣传力度。政府应调整财政结构,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在确保老年人基本物质的同时,加强尊老养老方面的宣传力度和强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孝道人文环境。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之一。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站在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度积极改善现状,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利益迫在眉睫。相信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庄桃李.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基于重庆市城乡空巢老人对比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
[2] 孟传慧, 田奇恒.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现状及服务体系构建探讨[J]. 价值工程,2014(7).
关键词:农村经济形势;“三农”问题;解决措施
在社会主义体制的带领之下我国农村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三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三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行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三农”能够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积极研究并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的建设都十分有利。
1目前我国农村及农村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就开始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带领及鼓励下,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得以飞速提升,农村经济现状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经济来源的途径更加丰富
农村经济水平提升最直接的表现是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及消费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之下农村居民的经济贸易也逐渐发展,农村居民不再只是依靠农业生产才有经济收入,其经济收入的来源也越来越丰富,致富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村的经济水平也飞速提升。
1.2农村农业生产能力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稳步上升,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维持在一个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状态。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养活我国人口绰绰有余。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农村人口的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原因有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化的进程加快等。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农业技术已经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大规模自动生产,这使得农村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农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村经营模式。一些农村居民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创新农村经营模式,从而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农村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大棚蔬菜、无土栽培等农村种植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村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也随之不断提升。
1.3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也越来越受重视。当前农村不再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了,相反,农村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农村没有公共基础设施、环境脏乱差等现象已经荡然无存。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农民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意识越来越浓烈。
2“三农”面对的巨大挑战
2.1农业经营模式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农村大部分居民都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从而导致了农村耕地大量闲置的现象。此外农村居民经济水平得以提升,其消费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于是许多有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都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民生活的压力增加。农村经济得以提升,其消费水平也不断增加,因此农村经济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这使得农村逐渐城镇化。对于农村经营模式问题国家要积极颁布相关政策限制农村经营模式的不合理转变,并颁布一些鼓励农村农业生产的政策来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从而抑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缓解农村耕地大量闲置的现象。
2.2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的不协调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其不仅增加了城市人口生活的负担,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城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了农业生产在农村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低,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的生产十分不利。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与城镇发展不协调最直接的体现,农村与城镇发展的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对于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均衡农村与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2.3新农村建设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正在全面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仍然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此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且这种现象覆盖的面积还十分广泛。这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而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问题国家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村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帮助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从而帮助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
3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三农”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对于我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及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探究“三农”,分析当前农村经济现状,以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三农”问题解决措施,以帮助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陆佳琦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龙伟.探析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J].财经界,2015(3).
[2]高学章.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J].北京农业,2014(33).
根据国家农业部的规定,县级以上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承担农村的审计工作,但是很多省市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职能不清,县和市级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职能混乱,有的被划分为行政单位,有的被划分为事业单位,这就造成了农村的审计工作只限于查清经济的状况,查明情况,出具审计意见书,不会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经济监督和被审计人员的不法行为进行处理。这就是农村的审计力度和效果都远远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原因。
二、村级财务管理仍较混乱
农村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制度的不完善。财务工作的职责没有分工明确,财务的相关资料应该是由专人保管,但是目前农村的情况是分散给村长,书记或者是会计的手中。同时农村的项目繁多,细小杂乱,没有明确的账目。用款的支出没有正规的凭证,白条借款其款项的用途令人怀疑。另外农村的财务人员是不稳定的。农村的村长或者是书记一旦撤换,财务人员也会被撤换,农村领导者会选择自己信任的人作为农村的财务人员,无论他是否能够胜任,被撤换的财务人员一般不会交清村内的财务情况分析表,这就造成了农村财务的断片,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难度。
三、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农村审计组织体系首先要完善农村的审计机构,强化农村自身的财务职能。每个乡镇应该建立自己的审计小组,专业的人员对本乡镇的村级财务开展经常性的三年一审的工作。一是村级要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启用农民审计职能。二是要提高农村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三是要引进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的财务审计的专业素养。另外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农村的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完善审计工作制度。首先是普及农村经济的法律法规,让农民群众能够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农村经济活动的相关制度,并且要求严格执行,制定出的制度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相关的法律。二是做好农村经济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农村经济活动的监督。三是完善农村审计工作的评价系统,制定出农村审计工作的标准,要求农村的审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促使农村审计工作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
(三)把握农村财务审计的重点农村的审计工作要防患于未然,预防农村经济的违法乱纪远远要比出现问题之后惩治要有作用,所以必须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做好审计工作。首先村里的账目可以由乡镇管理、专业的会计人员集中做好审计方面的工作,这就要从农村的经济来源入手,审查农村各级人员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审查农村相关的财务支出是否有合法的手续,每一项支出是否合理,支出是否能够找得到根据。二是对村干部的监督工作,做好农村干部的经济审查工作,农村干部的职权在哪里,审计监督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三是要维护农村基层的经济权利,做好农村重大事项的决策审计,通过做好农民切实关心的问题的审查工作,将审查结果公开让农民知道,保证审查结果的公正,客观公正地评价各项事件的执行情况。
(四)处理审计结果要及时在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充分地掌握审计单位的各项信息和情况,确实查找出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问题,让审计结果更加的有据可依,取得当地群众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审计结果出来后,要及时对被审计单位做出经济活动的调整建议,监督被审计单位尽早做好矛盾的处理工作,解决审计所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要让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及时得到处理,不合法的款项要及时归还和兑现,有问题的人员要及时处理,保证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1、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农村地区,基层管理队伍不大,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也有待提升,多数为村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现代化科技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从领导方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2、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村民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日常开支庞大。除了用于子女教育上,家用电器,住房条件都有很大需求,而这也是不菲的支出。
3、农村地区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由于受地理条件、交通水平的限制,视野不开阔,缺乏冒险精神,顾忌比较大,难以全副身心对新事物投入。另外,接受高新科技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方便,科技转化率比较低,致使先进科技与农业发展脱节,农业发展缓慢,基本上维持着原有水平和管理模式。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应当明确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任务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从而统揽“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工作。把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目标。把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大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可依靠的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经济文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不断增强。其次,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念,不断推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转型,逐步改变农业方面对现代化资源利用的情况,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农村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使所有资源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村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科技贡献率,把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率,将产品增收从加大成本方面向加大现代化科技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跨越。
2、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让村民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永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可以逐步缩小与现代化的差距,带领村民找到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会对现代化科技进行运用,增强科技转化率,了解发展的大方向和外界经济发展水平,横向纵向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意义
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只有首先对当前时期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明确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研究当前形势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3)研究当前时期下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一)缺少资金使得统计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
农经统计工作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顺利开展,但是当前并未把统计项目列入财政预算当中,导致抽样调查没有运行资金,使得工作停滞,而难以拿出资金开展人员的培训工作,统计人员无法接受系统的培训就会使技能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影响到统计结果的质量。
(二)农经统计工作方式落后
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需要统计的项目增多势必会增加农经统计的难度,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必须要改进工作方式,使工作效率上升到新的水平。但是目前农经统计依然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测评体系存在空缺,很多技术难以实现的统计项目则采取估算,缺乏严谨性、全面性。(四)农经统计的项目众多,难度大农村经济统计的项目众多,本身就具有较大的统计难度,同时人员的流动量大,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来源是城市,而农产品的种类多也会使销售渠道变广,农经统计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策探究
(一)重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
上文中分析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有关部门对于农村经济统计的不重视,认知上存在误区,对待农经统计工作较为消极,只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随便算一算,从而导致人员的工作态度敷衍消极、资金投入低等不良影响,因此各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农经统计工作,将其作为日常重要的工作,上升到法规的层次,并且给予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负责农经统计的部门也应该争取到更多的权益,不断提高部门人员整体的业务能力,协助政府解决经济问题,从而树立权威感,体现自身的价值,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农村经济的复杂化,有必要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对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农经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包括计算机设备、人员培训、工作环境改善以及登记账册等众多方面,尤其加强统计基层的建设力度,为后续的农经统计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三)提高人员素质
统计的具体执行者是统计人员,因此统计人员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质量,因此统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优化统计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人员培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安排人员定期统一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工作协调、报标方式的协调等;第二,以开会的形式进行培训;第三,向统计人员发放统计知识的小册子,让人员随身携带阅读;第四,派遣统计人员到外地参与统计,吸收先进的工作理念,最终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第五,让专业能力强、资历深的统计人员现场协助统计人员工作,对其工作不正确之处及时指出并且协助纠正。
(四)提高农经统计的现代化水平
仅仅靠人力观察农村经济的变化情况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准确率也难以保证,所以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促进农经统计的信息化进程,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分析计算,当然统计人员必须掌握数量的计算机技术,懂得数据创出等基本技能,在防止操作失误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三、结束语
关键词:农村;初中;辍学;控辍
(四)经济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无论从相对的角度,还是从绝对的角度说都是落后的。虽然有的地方比较富裕,但就农村的整体来说,多数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农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得到的收入,由于土地有限,而且多数靠传统方法耕作,收入更有限。据在内蒙、吉林调查,2002年很多农民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而同年供一个初中生读一年初中的费用是400多元。在内蒙,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约占辍学人数的71%。困难的家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常年患病,家中没有劳动力;另一类是家庭耕地少导致收入少,供孩子上学有困难。尽管学校对贫困的学生有一定的补助和减免措施,但是学校的资助能力有限,而家庭困难的学生比例较大,有的学校需要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多,学校对学生的补助很多是轮流的,今年给这一部分学生补助,明年给另一部分学生补助,没有能力把所有应该补助的学生一补到底,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过补助的学生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有的学生家里年年靠借钱交书费、杂费,今年借,明年还,一些初中学生不想让家庭再负债而走上辍学之路。
关键词:农村;新型;养老保险
一、我国老龄化问题概述
作为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在我国人口比重占有相当比重。统计报告指出,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10%。预计21世纪中期,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届时全国总人口的20%。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呈现出与发达国家城市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相反的特点,我国农村老龄问题尤为突出。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09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65.82%。因此,设立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解决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养老保障问题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核心问题。
二、我国传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分析
根据养老经济支持的不同来源,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分为自我供养,家庭供养和社区供养三种模式。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供养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社区供养及自我供养,因经济来源的不稳定性,在农村养老模式中占较小比重。
(一)自我供养
即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主要是以土地为保障)以供养自己。以这种供养模式养老的老年人,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得以满足之外,同时从自己创造的价值中获取一定的精神需求。另外,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资源,由消费人口转化为了生产力,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这种供养模式普遍存在于低龄、健康的老人群体,且具备谋生所需的必要物质条件,如土地、生产技能、积蓄等。所以,这种养老模式不具普遍性。
(二)家庭供养
家庭供养是我国传统观念中普遍认可的养老模式,即以血缘、婚姻或抚养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中可从事生产的人口(通常情况下,即子女)赡养老人,这也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供养模式。老人除了在物质层面得以保障外,在精神层面也得到传统观念所看重的“老有所养”和“天伦之乐”的满足。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4-2-1”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结构,子女面临着双方家庭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供养压力,家庭供养模式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在农村,子女对老人的抚养能力的缺失,逐渐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由于传统的以土地为依仗的生活模式开始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力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家中老人的照顾和供养逐渐失去保障。因此,家庭供养模式在当今中国社会形态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三)社区供养
社区供养即集体供养,其供养主体是地方性社区或集体,在实施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农村社区(集体)养老辅助保障制度:该制度主要运用于1949年到1955年,基于我国农村互助合作社的集体生产模式,将以家庭为单位的供养责任部分转移到了以合作集体为单位的供养方式,对家庭养老模式起了辅助作用。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导致了集体经济模式的瓦解,该制度也失去了立足的基础而逐渐消逝;二是“五保”老人供养制度:即由国家和集体保障农村的“三无”老人/残疾人(无人赡养,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衣、食、住、医、葬这五项基本需求的制度。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指出:农村五保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拨出;地方有集体经营收益的,可从中安排资金用以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社区供养制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社区供养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地方财政制约。地方性经济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社区供养能力的强弱;二是五保供养制度的供养对象主要集中在“五保”人群,而不能覆盖其他有需求的农村老年人群。另外,我国现行的社区供养制度,更多是经济层面的供养,而忽略了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满足的保障。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形态的巨变,探索和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传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作为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政府将给予大力的支持。不同于传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筹资模式,新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二是新制度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待遇方式。以本地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设立缴费基数,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缴费比例,由参保人员根据自身承受能力自行选择。此外,对基金账户的管理进行规范,纳入财政统一管理。
三是新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了基本一致,通过调整缴费基数,可以基本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立足于“惠民”,以国家、政府为责任主体,针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提供可行性对策。该制度的推广必将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其生活水平,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同时,有助于缩减城乡差异,减低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践中的挑战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投入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前,我国所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依据是基于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修订而成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远远落后于现实中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个地方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无据可行。
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政策支持的滞缓,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农村保险水平偏低
根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农民缴费标准为2-20元/月,共设10档。执行过程中,农民多选择按最低档2元/月缴纳。则10年后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额为4.7元,15年后为每月领取9.9元。所获金额难以解决养老问题。
(二)政府补贴实施情况差
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所规定的筹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应当由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承担。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集体补助和国家补贴并没有真正得以保障和实施。
(三)保值增值实现难
为控制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在专业银行设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账专管,专款专用。养老保险费只能用于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不得进行其他的直接投资。如此单一的投资渠道很难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第一,现有工作人员不足,办事效率不高,业务能力不够满足逐渐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管理工作的需求;第二,基础办公设施不齐全,包括自动化办公设备的缺失及各类表、单、账、卡、册的文件管理系统不完善。
五、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应对我国农村地区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话题的主要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繁荣和谐的人文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主要因素:
(一)加强政府的主体作用
养老保障是一种政府行为和社会保障政策,必定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为责任主体,开展和推动养老保障,以确保国民生活和利益的基本保障,是政府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实现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1.政策引导: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政策用以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实施;
2.制度建设:政府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的安排中央/地方等不同层面的经济职责作用,结合现有的养老保障措施,推动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法律保障:政府需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完善合理的法律依据,明确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帮助规范该制度的实施和管理;
4.经济支持: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薄弱的前提下,政府的财政支持是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实施的重要经济来源;
5.舆论宣传:通过政府的舆论影响,从精神建设层面宣扬养老意识,引导人民的敬老、养老的正确价值观。
(二)完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管理措施
除前述政府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在政府的政策辅助下,结合多种渠道筹措养老保险资金。同时,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组织机构,引入第三方先进管理模式,加强监管机制,切实保障筹措来的农村养老资金的管理运营并提高其保值增值作用。
(三)提高养老保障意识
通过各层面的传媒宣传,提高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意识,从而提高其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使农民明确认识到该制度的必要性和保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多来,卢清华,马柳颖.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S1).
[2]沙玉霞.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从调查的情况看,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艰巨。调查中发现,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农产品县场已受到严重冲击。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跌、销量减少。二是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去年1-3季度,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支出同比上涨40.6%,整个农业生产成本同比增加了近40%,而农产品收获后价格却普遍下跌,成本上涨和销售价格下跌使农民收益严重缩水,农民依靠提高农业效益增收的困难明显加大。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形势已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将危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形势趋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县外出务工或就近转移就业的农民工约有10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我国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日益严重,用工减少导致农民工返乡回流明显增多。据调查,去年年底我县农民工提前返乡人数比上年增加了近30%,在岗农民工工资水平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今年上半年多数企业用工将会进一步减少,许多农民工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的岗位。据反映,一些农民工已回乡3个月,按月工资1000元计算,每人收入减少3000元。农民工的大量返乡和春节后就业难度的加大,将直接影响农民的务工收入。
三、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县域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去年四季度以来,因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县域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二是中小型工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不少中小企业遇到销售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和外向型企业尤为明显。据调查,由于能源和原料上涨,许多中小企业去年上半年高价购进和储备了大量钢材、煤炭等原材料,但自去年10月份以来,宏观形势急转直下,工业品出厂价格不断跳水,有些产品甚至低于上半年所进原料的价格,造成许多企业严重亏损,有的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不堪重负关门倒闭。三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对前景预期不确定,导致国内外投资者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下降。
四、社会潜在问题增多,为维护农村稳定带来新的压力。调查发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开始由经济层面波及社会层面,并影响农村稳定。基层同志反映,金融危机已影响到部分农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一些无技能、年龄大的农民,出现“活难找、钱难挣、日子难过”的现象,这部分人收入本来就低,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人又失去了工作岗位,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顿。不少农民工靠长年打工为生,如因外出打工受阻而失掉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将会积淀对现状不满的情绪。此外,农民工中年轻人比例大,他们大多不会做农活且精力旺盛,如长期无所事事,更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多元化,一些地方多年积累的干群矛盾、土地承包纠纷等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有可能使这些矛盾交织叠加在一起,因偶然事件而引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应对危机影响的措施和建议
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见底,特别是对农村的冲击具有滞后效应,其消极影响尚未充分显现出来。2009年将是新世纪以来我县农村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正确判断形势,统一思想认识。目前,我县农村经济所受的影响虽不如沿海地区严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这种冲击正在快速由沿海向内地、由工业向农业、由城县向农村蔓延渗透,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盲目乐观。一些基层干部认为,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是外向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县,我县农村经济不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拿出应对问题的有效措施。另一种是悲观失望。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困难,由于靠老经验老办法难以奏效,致使一些基层干部面对形势束手无策,产生了悲观情绪,寄希望于上级出政策出办法来解决,拿不出应对措施。这些错误认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要克服危机,必须破除这些错误认识,全面分析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既要充分估计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又要看到发展的潜力和机遇,通过深入实际,把握动态,摸清实情,找准对策,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2、加大统筹力度,确保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看到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危机中蕴含着许多机遇。今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将大幅度增加投资,省里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是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当前钢铁、水泥等建材价格相对较低,农民工集中返乡也为农村开展各类建设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劳动力,正是开展各项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些机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全力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落实好国家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以及扶持油料、生猪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抓好国家和省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把重点放在抓立项、抓落地、抓开工上,确保工作进度和项目质量。抓住机遇,提升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尽快解决“村村通”工程“进村不能入户”等问题,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同时,根据我县实际,再研究策划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中国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变迁等社会现实,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不公、农村养老机制发育不全等问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保证农村老年人福利供给,解决农村养老困境,便成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口特征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1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 8827.4万人,占总人口的7.10%。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本世纪20年代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3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从文化水平看,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当前农村老人中未接受过教育的占51%,小学文化占34.7%,初中文化占8.3%,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0.2%。从家庭结构看,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数,占农村家庭户比重的22.02%;其中单身老人户所占比重为2.36%;一对老年夫妇户所占比重为2.26%,隔代老年户所占比重为0.46%。论文参考。[1]
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种,即老人自己的劳动收入以及子女供养。从劳动就业状况看,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为65.85%,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高达76.32%,60岁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4.06%。在老人的经济来源中,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46. 8%;子女供养所占比重为29.3%,社会保险和救助只占老人经济来源的3.2%。[2]
在养老福利产品供给方面,政府没有对农村老人提供其它福利供给支持,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根据2006年底参与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537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06%,领取养老金的仅有35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 06%,领取养老金的仅有355万人,占农村老年人人口的6.6%,除居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老年人难以享受到养老金保障。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传统上我国农村的养老一般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的家庭发挥着照顾老年人的衣食起居和进行精神抚慰这两个最重要的养老功能。论文参考。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决定必须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比如,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家庭规模缩小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的矛盾等越来越突出。
1.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呈弱化趋势。由于农村中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首先是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如今,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土地的流转价格越来越低,在有些地方,经营土地甚至成了农民的绝对负担。其次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负担加大。如今我国的家庭出现了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也就是一个小孩要抚养六个老人。象这样的家庭结构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只能使老年人生活贫困,年轻人不堪重负。最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无依无靠。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第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脱离实际。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在农村几乎是一个模式、一种制度。第二,制度设计有缺陷。一是缴费方式问题,完全依靠个人缴费,缺乏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论文参考。二是基金管理和运营问题,基金管理一般以县级管理为主,管理手段落后,没有统一的、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严重滞后。1992年12月推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到2003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5427万人[3]。并且,当前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制绝大部分只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关注很少。
3.社区养老机制薄弱。第一,从整体上讲,老年服务体系不健全,仍属空挡。最具有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而且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供参观用的“展品”。 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等没有建立,甚至许多农村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一切都还由家庭承担。这种服务体系很难满足农村老年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要求。第二,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保护。先行农村社区建立程序不明确,既没有专门机构,也没有形成制度,使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监督不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由于子女的不孝导致的赡养案件日渐增多。致使农村“空巢老人”的权益得不到维护。
三、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制约农村养老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民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才能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2.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农村社区养老和家庭养功能的不断弱化,未来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将越来越困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在农村建立养老社会保障的原则:一是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保障人民晚年的基本生活为宗旨;二是由国家制度作保证,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带有一定的制度强制性;三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和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
3.做好制度和政策的宣传工作。农民对新出台的政策规定一般不会主动的关心,这就有赖于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今后,我们应该主动的将所有的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而不是被动的等他们加入,这样才体现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和福利性。
4.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加强农村人口教育质量,倡导关爱老年人的农村社区人文关怀氛围。农村社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和福利需求,而且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辅导、社会参与支持等服务以促进农村老人的社会适应水平。同时,通过在农村社区开展各种社会工作服务,如社区教育、社区组织动员、农村社区建设等,加大农村社会尊老、爱老、护老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促进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以及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环境的改善,推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我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对我国农村的稳定来说极为重要。可以通过发挥民间组织力量的介入,将农村老年人组织起来,形成老人间相互照顾、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支援关系网络,帮助并推动农村老人以群体或组织的形式参与农村社会生活,提高老年人在家庭和乡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监督和保护农村老人的权益;其次,借助民间组织在资源使用中的相对专业性以及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避免农村老人福利服务提供中的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成彦.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老人问题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N].人民日报, 2006-08-11(14).
[3]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4年)[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3月.
[4]方青,宋文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性思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游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和法律对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5(11).
[6]谢慧娟,李桂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7]王平,彭现美.家庭结构对农村家庭养老影响分析.安徽财经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经济 发展
自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国经济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农村相较于城市发展较为落后,受到地理环境较为偏僻,交通状况不够便利,老龄化较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在新形势下,要深入分析出现这些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出现的原因,采用合适的鼓励政策进行扶持,引进基层管理人才,壮大管理队伍,使农村经济能够快速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土地上的农作,种植经济作物获益。虽然我国现在在向工业大国转变,但是在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主要还是靠农作物的种植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天气状况也对种植作物的种类有影响,作物的收成好坏受天气影响很大。土地种植对我国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工作,那会对我国的经济体系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土地种植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开发新品种,增强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新的播种方式,靠机器设备进行播种收割,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技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生产落后,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十分严重,靠种植农作物收获的利润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较大,而且在种植收获时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收入少且非常辛苦。这种状况导致了很多农民选择放弃土地种植进入城市打工,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的人才和劳动力都向城市流动,会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缓慢,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于是农村的发展陷入了发展落后,年轻劳动力和人才外流,农村发展更加缓慢的恶性循环。
(三)农村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制约思想解放
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靠大量劳动生产力的支持,还需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带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人们接受足够的教育,提高知识水平,思想上才会获得进步,能够更快的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高素质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对先进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更是少之又少,他们的日常工作情况都是靠祖祖辈辈流传下的经验进行,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农村的经济当然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如今社会竞争力日益激烈,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一)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发展
只靠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过大,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的经济收入。生产结构单一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开发多种生产模式,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大仪器设备在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对农业种植实现科学化管理,也要促进农林牧畜业的均衡发展,使农村的生产结构多元化,提高应对恶劣环境天气的应对能力,受天气因素制约的影响减少。
(二)政府制定惠民政策,加大基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生命力。免征农业税,减小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减小农民的负担。还要对认真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农民进行耕地补贴,刺激农民的劳动动力,以更加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生产中。给农民充分的权利对土地进行支配和处置,从而有助于农民根据当地的特色和地域特征选择种植的农作物,发展地方特色,提高农作物收益,促进农民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建立起新型的农业种植体系。
(三)加强农村的教育建设事业,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
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在农业种植和生产结构调整方面不具有创新性,主要是延续祖辈传下来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不利于农村的建设向现代化转型。要加强对农村的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对农民进行科学理论宣传和教育,使农民充分了解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和农业种植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鼓励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促进生产结构的多元化,创建新型的合作经济模式。促进农村的生产高效化,以点带面,扶持重点产业,带动其他次要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集体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日益先进的现代社会,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也应该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农民的生产强度,提高农作物生产质量和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引进管理人才,带领村民有目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新时期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樊丽英.赵立军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如何快速发展[J].才智,2014,(07).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金;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前言
随着我国政策体制的改革,取消了农业税,使得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减少,同时在物价飞涨的市场经济下,农村集体经济活动运行资金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对农村集体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很多农村在集体资金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引起相关的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效率和质量。
2.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2.1资金来源较少,日常运转较困难
随着我国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农业税被取消了,同时财政资金受到严重阻碍,无法达到基层,使得农村集体资金来源大大减少。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农村粮食种植工作都难以开展,农村公共事务被弃之不顾。
2.2投资路径狭小,资金利用效益低
大部分集体资金被财政项目所占用,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其一,农村集体资金被大量用于公共物品供给中,而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却相对缺乏,在投入资金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导致农村集体经济活动无法开展,经济效益达到降低[1]。其二,在农村集体资金相对缺乏、财政支付障碍的影响下,使得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资金不足,无法达到供给需求,同时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3会计监督松懈,资金流失较严重
由于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资金分配不够透明公开,导致暗箱操作、贪污公共财产等违法行为的产生,使得民众对其中不公开、不透明的制度产生抵触的情绪,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发严重的问题。再者,由于资金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督管理过于形式化,导致资金滥用、浪费问题的产生,而有些资金管理人员假借名义,私自挪用公款,导致资金的严重流失。
3.农村集体资金管理解决对策
3.1完善集体资金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上级代管机制,主要是在乡镇区域经管站中建立储存账户,将每个村子所有资金都放入账户内保管,每个村子都具有一定的资金使用权利。当村子需要挪用账户内资金时,必须进行挪用登记,经村委支部审核签字,经管站认真核实后,才可挪用资金。其次,实行资金支出审批制度。为了防止资金乱用现象的发生,导致资金的严重流失,必须实行资金支出审批制度,只有审批合格,才可使用集体资金,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3.2做好集体资金的预算管理
通过对集体资金进行预算管理,以提高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在对农村集体资金进行进行预算编制时,必须遵守“以节俭为主、量入而出”的原则。对本年度农村的集体资金收入状况有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并按照农村集体经济资金收入状况制定资金利用计划,对专项资金利用进行严格的规划和控制,以保证农村的集体资金整体收入和支出处于平衡的状态[2]。再者,必须后期农村集体经济运营中,必须严格按照资金预算计划来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以避免资金超支问题的产生,使资金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3.3提高资金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人作为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重要因素,对资金筹集、分配及投入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资金管理组织的建立,提高资金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定期对资金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其次,强化管理组织的社区服务和经济带动职能,以形成合作性的管理组织,提高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4采取集体资金分类管理方式
由于有些集体资金收支金额相对较小,收支工作较为频繁且难以控制,因此必须采取分类管理方式。按照集体资金性质及来源,并与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可将农村集体资金分成两类,即代管资金与人会基金。人会基金主要是农村集体资金建立后累积下来的资金,而代管资金就是除了人会基金外累积下来的资金。代管资金是流动性的资金,没有开支限制[3]。通过对集体资金进行分类观念里,以避免“吃积累”问题的产生,使得集体资金能够合理的累积和使用,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5实行集体资金管理公开制度
村委会应该根据集体资金管理规定,实行资金分配公开制度,定期把农村集体资金收入、支出、债务、债权等情况公开给村民,同时对村民热切关注资金使用问题也要及时告知和公开。村委会可每个月、每个季度公开一次,并保证集体资金公开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当集体资金状况公开后,必须及时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通过实行资金管理公开制度,对集体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证集体资金的安全。
3.6对集体资金进行有效的清查
针对集体资金存在的家底不实、账目不清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支清查队伍,以对农村集体资金进行有效的检查,以保证集体资金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清查队伍主要村纪委会、财政部门、农经站及审计部门等组成,而清查内容主要有资金收入、资金支出、债权债务、历史问题等,在做好账目清查工作的同时,必须对农村集体家底进行严格的盘实。
4.结语
为了保证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对农村集体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组建资金管理队伍、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做好预算管理、实行公开制度、进行有效清查、采取分类管理等措施,以对农村集体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及监督,并提高农村集体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惠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 姚淑玲.加强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对策[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8(3):78-80.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一、制定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和长效机制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政策性金融是财政扶植农业的形式之一,必须大力发展:
1 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
2 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建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和呆账损失的弥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渠道,增加农业发展银行资金。可将邮政储蓄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
3 研究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专门法规或条例,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等加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
(二)通过政策和法律引导,发挥商业金融的支农作用
必须加强而不是继续削弱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这一点在宏观上应予明确。这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
1.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在信誉和资金实力上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2.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不是一日之功,何况,农村政策性金融并不需要完全另起炉灶,充分利用现有商业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是一种低成本的选择。关键是制定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农村金融业务的政策。(1)要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入。(2)针对农民抵押难的问题,研究适当修改商业银行贷款制度,如对支农信贷实行单独考核等。(3)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制定专门法律,或通过修改现行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有义务为其经营业务所在社区提供金融服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本社区信贷投入。
二、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是当今热门课题,一般具有五项基本内涵:
1.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2.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3.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4.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5.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城镇化有助于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提高农户的经济来源和抗风险能力。人口集中后,农户借贷的信息成本随之降低,交易更加便捷。城镇化也有利于政府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活动的内在报酬率。农户自身也会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提升素质,培养金融意识。
总之,许多现在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来解决,我们应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三、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
(一)必须明确积极对待非正规金融的态度
主张对非正规金融采取严厉打压措施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非正规金融具有高利贷、高风险的特征。毫无疑问,高利贷的存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是必然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非正规金融在改革开放后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来自外部的强制打压是无益问题的解决,结果只能促使其以更隐蔽的方式开展活动,同时也为高利贷的存在滋生了土壤。
同样,高风险也不应作为其被打压的理由。金融理论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监管的目的不在于只是用武断的方法简单地“管住风险”,而是要在发展中“消除风险”。
从监管难度上说,民间金融实际上比国有银行更加好管,因为你可以对民间金融进行严厉的、有经济意义的惩罚,甚至把它关掉。对国有银行,多数经济性惩罚是没有意义的,也很难对其实施破产性处理。因此政府的正确选择是放弃自己作为制度唯一供给者的思维惯性,承认非正规金融生存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借贷双方的正当权益,并采取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以有效补充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要加以规范和严格监管,促进其按照市场规则参与竞争,实现健康发展。
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部门改革的现状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抑制现实来看,商业化、合作化、政策金融方面的改革仍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与障碍,农村正式金融无法有效地供给资金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的作用就不能低估乃至否定。
(二)加强规范市场
在充分发挥正式金融安排的作用的同时,鼓励和发展符合国家法律规范的农村非正式金融,让农村非正式金融登堂入室,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措施是:1,允许正当合理的民营金融组织出现,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发展地方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支持。2,适时推进民间金融合法化,将其纳入农村金融体系范畴。3,发展和培育私营性、股份制非存款型金融机构,允许投资者以自有资金在农村经济的特定领域进行投资,这样不但可以填补正式金融安排留下的市场缝隙,也可以将非正式金融有效纳入统一的监管之中。
参考文献:
1 郭晓鸣,四川省农户金融供求现状调查,农村经济文稿,2005,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