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的理解范文

旅游文化的理解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旅游文化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文化的理解

篇1

关键词 文化遗产;吸引力;泰山;旅游者感知

一、引言

作为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来源于自身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因素,如何认识这些因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是遗产旅游研究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实际旅游时,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判断,旅游者的感知情况决定着吸引力的强弱。据介绍,国内外旅游感知研究往往为旅游企业提供市场定位战略,或进行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目的地形象策划等[1]。其中,有研究者提出了旅游者的数量与其感知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此作为旅游需求引力模型[2]。也有人通过旅游地市场因子分析,对比分析旅游地间的吸引力状况,得到各自的旅游地吸引力因子,完成旅游地市场现实定位[3]。关于中国世界遗产旅游者感知的个案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对同里镇旅游者感知的分析研究[4],对武当山认知要素、满意度、景点感知度、形象定位的研究等[5]。上述研究多关注影响旅游感知的因素、感知行为的模式、旅游地形象特点与形象定位,而对于旅游者所感知的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特性及吸引力系统内部结构的分析则较为薄弱。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了解文化吸引力系统特性及内部结构,探讨旅游吸引力与遗产地整体文化的关系,有必要选取相关遗产进行个案研究。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据有关研究,在中国的遗产地中,泰山在旅游者中几乎到了无人不知的程度。被调查者表示想到泰山旅游和认为泰山“旅游最旺盛”的比例都比较高[6]。泰山旅游的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对于许多有代表性的泰山文化资源在旅游方面的价值已有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如关于泰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7],关于泰山石刻旅游价值的研究等[8]。这些研究对于认识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促进旅游发展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缺乏更为具体的定量分析,比较注重特定类型的人文资源,缺乏泰山文化系统的整体感。而且,在研究角度上基本是从研究者的主观认识出发,或者从旅游供给的角度分析资源价值,缺乏对旅游者感知情况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及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确定哪些因素构成了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并对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系统的吸引力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泰山的旅游吸引力可以看作是多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吸引力,或者可以认为是资源的组合吸引力[9]。这样的方法和思路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或“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基本相同[10]。但本研究更注重分析泰山旅游吸引力的系统构成,以及旅游吸引力系统与泰山文化系统的关系,以期为国内遗产地旅游吸引力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问卷内容设计

(1)有关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感知问题

依据泰山旅游活动的历史及现实情况,借鉴有关泰山文化资源研究的现有成果,本文将泰山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名人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平安文化、传统政治文化、鬼文化、封禅文化、泰山文学与艺术、国际化活动、民俗文化、泰山人文化、石文化、美食与特产文化、称号文化等15个方面共63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分别从旅游者是否知道、旅游者的感兴趣程度和旅游者的评价3个方面考察旅游者对泰山旅游资源的认知。填写问卷时,旅游者根据自己对旅游资源的知晓程度,在各项资源后打“√”或“×”;对于对资源的感兴趣程度和评价,采用李克特(R.A.Likert)5点量表尺度进行测量,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中立”,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旅游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填写1-5之间的数值,数值越大,表示旅游者的感兴趣程度或评价越高。

(2)开放性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旅游者的看法,还设计了三个开放性问题,询问旅游者最希望增加的旅游体验设施及文化活动,在泰山旅游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3)旅游者的个人信息

包括旅游者来自哪里、年龄、性别、旅游动机等方面的问题共16个。

2.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于2006年4月28日开始,2006年6月10日结束。本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492份,其中有效问卷319份,回收率82%,有效率53%。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样本的宽泛性,600份问卷发放方法如下:(1)200份由笔者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在红门、桃花峪、天外村及泰安、济南火车站对已经到过泰山的旅游者发放,并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访谈调查;(2)200份由旅行社导游对旅游者进行调查,由导游收回问卷;(3)200份由饭店客房服务员放在客房,由客人填写后收回。

3.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中泰安地区及省内的旅游者占总数的68%,说明泰山的旅游市场主要是近距离市场,吸引力范围主要是省内及周边地区;接受调查者以年轻人为主,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近78%;总体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0%以上;职业或社会身份构成中,学生最多,达40%,其次是企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及公务员;家庭收入中,1000至3000元者最多,近半数;旅游目的类别以观光为最多,40%的旅游者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近80%的旅游者停留时间在三天以内;上下山的路径以红门为最多,上下山的方式以徒步形式为最多。样本的基本情况显示,泰山旅游者主要来自省内及周边地区,年轻人占多数,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停留时间不长,活动内容及方式比较传统。

三、旅游者感知的吸引力系统结构

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泰山的文化旅游资源中被旅游者感知为构成泰山旅游吸引力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限于文章篇幅,在此只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而对问卷的开放性问题及旅游者的个人情况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不作讨论。

1.泰山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成分

对问卷涉及的63项旅游资源,测量其因子载荷并进行因子分析,能够反映出该资源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整体吸引力的关系。在此之前,对样本进行了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以判断观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为0.934,大于0.5。根据Kaiser(1974)的解释,如果KMO值大于0.9,表示“非常适合”因子分析。另外,参与因子分析的63个变量的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值是9427.901,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这两种检验的检验数据表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最后,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VarimaxwithKaiserNormalization),以“特征根\特征值”和碎石图为标准来选择合适的因子数(Hair,Anderson,Tatham&Black,1995;Norusis,1994)[11]。

最初,指标10“冯玉祥墓和冯玉祥小学”和指标11“小泰山”被提取为因子13。然而两指标间的可信度系数等于0.587,表明它们不存在内部的一致性。指标1、6、8、32、33、46因其在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因子负载小于0.5,故被剔除。通过可信度分析,其它被提取因子的可信度均大于0.6,说明问卷是有效的。剔除这8个指标后,剩下56个指标被提取为12个因子(见表1)。也就是说,在所调查旅游者的感知中,这12个因子是符合泰山文化特性的,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

2.泰山文化旅游吸引力因素的结构

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特征值)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11]。根据各个因子变量的特征值,可以把泰山文化旅游资源分为3个层次(见表2):

特征值E>4的三个因子为核心吸引力资源,分别是称号文化(E=5.684),特产与美食(E=5.391)和宗教文化与道教景点(E=4.222);

特征值2

特征值E

作为核心吸引力资源的三个因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最强,在旅游者的感知中,代表着泰山文化的特性。从三个因子的构成要素看,称号文化是人们对泰山文化的概括,特产与美食是泰山环境和当地生活传统的产物,宗教文化与道教景点则主要是中国固有宗教的内容。由此可以认为,在旅游者眼中,泰山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原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表1 因子分析提取的泰山旅游吸引力的12个主要因子(N=319)

表2 主要因子的特征值与吸引力强度

对文化旅游资源三个层次的划分,主要是体现具体文化因素在旅游者主观评价的泰山整体吸引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客观构成的结构关系。泰山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吸引力的大小有时无法科学地反映具体因素在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对旅游者吸引力较高的因素可能是容易被感知的表层的形象,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理解。在因子分析中,特征值最高的是[BF]“称号文化”[BFQ],即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4A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这些因素是在对泰山某方面或整体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概括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需要以具体资源为基础。整体与个体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本次研究表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吸引力较高,但一些重要的具体资源特征值较低,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图1 泰山文化旅游吸引力的结构

四、旅游吸引力系统与泰山文化系统的关系

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指标10、11、1、6、8、32、33、46因可信度较低或旋转后因子负载太低被剔除。但是在未经过旋转的载荷矩阵中,除了指标1“旅游体验的三重空间”因子载荷(用“L”表示)低于0.5外,其它指标的因子载荷均约等于或大于0.5,相对较高的均值说明这些文化资源是旅游者比较关注的。而它们在统计归类过程中被剔除,则说明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传统文化系统在性质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通过对因子分析中被删除项目的分析,可以初步认识旅游吸引力系统与泰山文化系统的关系。当然,问卷设计的项目无法包容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部内容。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毕竟只是当地文化资源中具有代表性、独特性或在一定条件下被旅游者所认识的资源。

泰山国际登山节的感兴趣程度与评价指标都很高,说明其影响力很大,受到旅游者重视,社会评价较好。该项目被剔除,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它过于强调经贸和体育娱乐功能,与旅游者认识的泰山文化形象有一定差距,这说明竞赛性的登山节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文化传统并不协调。

泰山庙会、泰山石敢当、旅游体验的三重空间、小泰山都是泰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项目的剔除可能与调查对象有一定关系。本次接受调查者多为年青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还需要一个过程。

岱麓游览区和桃花源景区的有关景点开发相对较晚,旅游者感兴趣程度和评价都较为一般,围绕这些景点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需要加强。

冯玉祥墓和冯玉祥小学属于近代革命文化的范畴,与泰山传统文化系统有一定距离,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则应注意与泰安地区现代革命文化资源进行统一协调与规划,寻找不同的发展模式。

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旅游者感知的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只是泰山文化总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并不能孤立存在,而需要总体系统的支持。而且,泰山旅游吸引力系统本身及其与其它文化资源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旅游吸引力系统也没有清晰的界限。旅游吸引力系统的构成及特点依赖于旅游者的感知,不同的旅游者所感知到的吸引力系统有所差别。即使是相同的旅游主体,因感知环境、条件的变化,旅游吸引力系统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总体系统中的因素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化为吸引力因素,而吸引力系统中的因素也会由于种种原因失去旅游吸引力。

表3 因子分析删除项目的各项指标分析

五、结语

像泰山这样的遗产类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明确其旅游吸引力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对于正确认识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见,旅游者普遍认同的是泰山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特性。当然,某类因子在旅游吸引力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的文化价值,以及遗产文化系统的真实结构。如泰山的石刻、以帝王封禅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在泰山遗产文化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旅游吸引力只处于次级地位,表明对遗产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判断应重点考虑旅游者的感知。

本次调查也能反映遗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泰山符号文化因子数值最高,说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化倾向明显。正如研究指出的,我国多数遗产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符号旅游”阶段,缺乏对遗产旅游价值的深层次开发与研究,也很难让游客充分领略遗产资源的自然与文化内涵[12]。称号是文化系统的符号,有赖于具体资源的支撑。而具体因子数值相对较低,说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稍嫌欠缺,长此以往,泰山的整体吸引力也会受到影响,陷于空洞化。

一些重要的文化资源项目特征值较低,反映出文化资源系统的一致性存在问题。尤其是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国际登山节;而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项目数值较低,提示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注意文化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由于文化系统的复杂性,对文化资源的认知有一定难度,即使对于相同的资源,不同人群的认知也相距甚远,如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不同特征的旅游者。本研究只是对于一部分旅游者关于泰山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结果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注释:

①虽然因子载荷大于0.5指标才是有意义的,但为更全面反映主要因子的内容,结合指标间的可信度数据,本表中列出了因子载荷接近或大于0.5的指标。为了便于比较,将各因子均值统一转换成李克特(R.A.Likert)5点量表形式。

参考文献:

[1] 郭英之.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3(2):280-284.

[2] 王海鸿.旅游吸引力分析及理论模型[J].科学经济社会,2003(4):44-47.

[3] 杨玲,胡小纯,冯学钢.旅游地吸引力因子分析法及其数学模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6-69.

[4] 刘莉,陆林.江苏省同里镇旅游者旅游感知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2):220-223.

[5] 肖静.世界遗产地武当山旅游感知形象研究[J].十堰技术学院学报,2006(2):35-37.

[6] 朱NBD2E#,吴旗涛.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5(5):21-25.

[7] 崔凤军,袁明英.泰山宗教文化特征及其旅游开发研究[J].岱宗学刊,1999(2):10-13.

[8] 刘水泰.山石刻的旅游价值[J].泰山学院学报,2003(5):6-12.

[9] 陈岩英.旅游地的吸引力系统及其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4(3):16-21.

[10] 毛瑞谦,刘春燕.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6(8):40-44.

[11]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92-298、307.

篇2

一.引言

文化管理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业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贴近文化底蕴这一深层次的东西。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并从多个方面得到了支持与发展。但是,发展就会带来相关的问题。文化的渲染逐步被商业化所取代,一些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与带动下变得偏离了主旋律。这些现象表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需要进行适当妥善管理,从而保证文化与旅游的双重保障。

二.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结合传统文化的旅游模式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分析,其更好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以吸引游客的目的,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而从能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也正是因为作为游客身份的国民对于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才促使了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的发展。从基本形式分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文化旅游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众多较为成功的文化旅游的案例。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王朝的历史遗产,对于我国国民而言,充满着莫大的吸引力。故宫是清代君王生活、从政的地方,人们都有一颗帝王之心,都憧憬着这一代表着权利与地位的圣地。因此,这一简单的理由,就足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鱼参观。如此,文化旅游的游客源就有了保证,对于其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要真正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拥有了游客源这一基础后,还要进行文化的结合以及文化的旅游式传播演示。仍然以故宫为例,游客来到了故宫必然是有目的性的去探寻这里的奥秘。但是故宫的奥秘众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性供游客参考,必然会如走马观花般毫无收获。因此,作为相关的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应该从传统文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故宫的整体脉络进行必要的划分。例如,将故宫的整体景致进行分块处理,在进行游览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游览。这样目的性较强,也能保证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了解最多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魅力。让游客真正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并在游览过程中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

总体上可以这样总结,即文化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有值得游客游览的文化景观;在拥有了这一基础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搭建与设计,从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业。

三.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管理

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得以大力发展,在收获利益与效益的同时,却也伴随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复杂而多样化,无法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但是,却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去分层解析,避免一些弊端的发生,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保证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旅游带来了文化的破坏。文化旅游的文化破坏主要体现在一些实体传统文化,例如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这样的文化圣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举动,造成文化古迹的损坏。很多传统文化的旅游景点经常会遭受一些有意或者是无意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就要重点加强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在一些重要的景区添加游客提示牌,提示以及警示游客注意对这些重点景点的保护。

(二)文化景区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出行游客必然会携带一些用品,而这些用品就成为了景区的主要污染源。游客往往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因为比较劳累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随手扔掉这些垃圾,造成了文化景区的污染。对于此类问题的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景区内垃圾箱的分布密度,在各处路口以及不同的景区节点处安置垃圾投放设备。并采用一些劝导式话语,提醒游客要保护景区自然环境,注意环保。

总之,妥善合适的管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非常有利。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简化解法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它是在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中实施的。学生学习时缺乏相应的实验验证和系统的规律性。加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浮浅,因此,利用孟德尔遗传规律中所学内容来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对于不善于进行加工整理教学内容的学生,传授利用分离定律对自由组合问题的简化解法就显得举足轻重。

就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系来看,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况且,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例比较简单,因而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是简单易行的。

一、配子类型问题的简化解法

例1.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可能有多

少种?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问题,再依据分离定律分别讨论:

基因型Aa 产生的配子A,a 有2种

基因型Bb 产生的配子B,b 有2种

基因型Cc 产生的配子C,c 有2种

基因型dd 产生的配子d,d 有1种

以上每对基因所得配子自由组合后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2×2×1=8种。

二、基因型、表现型类问题的简化解法

1.若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杂交后代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数和表现型种类数

例2.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杂交,各对基因独立遗传,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多少种表现型?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遗传,再依据分离定律来求解。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2种表现型

Bb×Bb后代有3种基因型(1BB,2Bb,1bb);2种表现型

Cc×cc后代有2种基因型(1Cc,1cc);2种表现型

根据3对基因的遗传规律得:

子代中基因型有:3×3×2=18种

子代中表现型有:2×2×2=8种

2.若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某一具体基因型或表现型子代所占比例

例3.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求子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bbCc个体的概率?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遗传,再依据分离定律来求解。

Aa×Aa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

Bb×bb后代中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

CC×Cc后代中基因型为Cc的概率为

考虑各对基因的遗传得:

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为:

综上所述,在遗传规律的学习中,不仅局限于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原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定律的基础上,适当对孟德尔定律进行扩展。这既丰富了学生对遗传学发展的认识,使学生不会误以为全部生物的遗传秘密都被孟德尔所发现,后人的研究空间还很大,同时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和遗传规律的再认识,了解了基因的独立遗传和互作关系。通过简单的分离定律解决复杂的自由组合类问题,可以达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高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它是在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中实施的。学生学习时缺乏相应的实验验证和系统的规律性。加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浮浅,因此,利用孟德尔遗传规律中所学内容来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对于不善于进行加工整理教学内容的学生,传授利用分离定律对自由组合问题的简化解法就显得举足轻重。

就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系来看,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况且,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例比较简单,因而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是简单易行的。

一、配子类型问题的简化解法

例1.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可能有多

少种?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问题,再依据分离定律分别讨论:

基因型Aa 产生的配子A,a 有2种

基因型Bb 产生的配子B,b 有2种

基因型Cc 产生的配子C,c 有2种

基因型dd 产生的配子d,d 有1种

以上每对基因所得配子自由组合后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2×2×1=8种。

二、基因型、表现型类问题的简化解法

1.若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杂交后代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种类数和表现型种类数

例2.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杂交,各对基因独立遗传,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多少种表现型?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遗传,再依据分离定律来求解。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2种表现型

Bb×Bb后代有3种基因型(1BB,2Bb,1bb);2种表现型

Cc×cc后代有2种基因型(1Cc,1cc);2种表现型

根据3对基因的遗传规律得:

子代中基因型有:3×3×2=18种

子代中表现型有:2×2×2=8种

2.若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求某一具体基因型或表现型子代所占比例

例3.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求子代中出现基因型为AabbCc个体的概率?

先转化成一对一对性状的遗传,再依据分离定律来求解。

Aa×Aa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

Bb×bb后代中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

CC×Cc后代中基因型为Cc的概率为

考虑各对基因的遗传得:

篇4

一、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瑶族文化的开发背景

荔波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不仅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荔波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近几年来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当火热,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荔波旅游品牌。其中瑶族是荔波四个世居民族之一,分为三支:白裤瑶、青瑶、长衫瑶;总人口有5800多人。由于当地的瑶族长期生活在深山之中,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药浴、自然崇拜、盘王节、丧葬习俗、禾仓……这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

二、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瑶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荔波文化绚丽多姿

(1)荔波瑶族文化丰富。神秘古朴的瑶族节日:盘王节、过大年;有独特奇异的建筑,其保存着传统的瑶族建筑风格,以粮仓为代表;有妙趣无穷的婚恋习俗,抢腰带和凿壁谈婚;有神秘庄严的丧葬习俗,以请铜鼓、跳猴鼓舞、砍牛等形式为代表;有多彩的瑶族服饰,最具特色的白裤瑶中女子的装束――两片瑶;有历史悠久的养生之道――瑶浴;有热情奔放的文体娱乐,以陀螺竞技、打猎舞、猴鼓舞等为代表。

(2)布依族民族文化独具品味。荔波的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9%,其布依族文化享誉贵州。布依族花布远销海外,布依族傩戏、矮人舞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是旅游文化不可多得的部分。

(3)水族文化神秘传奇。水族特有的水书、水书先生吸引着海外游客前来探秘,想一睹其真容。而水族的民族节日,如端节、卯节等都为开展民族节事旅游提供了足够的舞台。

(4)其他各民族风情绚丽多姿。荔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布、水、瑶之外,世居民族还有苗族。同时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都是荔波文化的延续,地方特色明显,为旅游产品打造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文化相态多样,底蕴丰厚,尤其是他的瑶族文化更是神秘多姿,而这就使荔波瑶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有了丰富的源泉。

2.生态资源珍贵立体

(1)优良的自然生态为养生休闲提供了条件。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之称的荔波,全县有林地116.14万亩,活立木储存量5007.9万立方米,森立覆盖率达49.1%。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瑶族文化的开发提供了绝佳的载体,也为瑶族养生休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优美的水生态令人沉醉。荔波境内全新较大的河流水系有:打狗河水系(包括樟江干流和方村河支流)、三岔河水系和甲料河水系。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成为良好的旅游造景资源,并利用于开展多种依托于水的旅游活动。

3.良好的交通和地理区位

荔波,地处黔南边陲,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近年来,随着荔波支线机场正式通航、麻驾高速、驾荔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省道206建成通车,以及省道312即将投入使用,荔波外部交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4.市场优势

凭借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这一标志,荔波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在全国都是十分可观的。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是主要客源地。而荔波特殊的地理位置,周边相邻的地区都有较大的城市人口,以及荔波长期开展旅游的一些固定消费者都为荔波瑶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稳定的地方消费市场,成为了该项目生存的基本保障。

(二)机遇

1.荔波瑶山古寨的开放是最大的机遇

瑶山位于距小七孔景区6公里,距荔波县城31公里

从荔波县城沿樟江河顺流而下30多公里,便进入了风光绝妙的小七孔景区。这便是铜鼓桥。过了铜鼓桥,溯樟江河谷坡地上行几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瑶山瑶寨瑶山。这里靠近大小七孔景区,非常有利于连成片大造休闲观光游。

2.贵广高铁与沪昆高铁的机遇

贵广高速铁路广州到贵阳的时间仅至4小时,到桂林为2小时。沪昆高速铁路是一条东起上海,西至昆明的东西向铁路干线,预计2016年底全线通车,全程只10小时。高铁的“快旅”将促进“慢游”,只要把握得力,将吸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游客进入岑巩来享受原生态的休闲度假旅游。

3.市场成熟度的机遇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普遍快速提高、中产阶级群体日渐庞大,不满足于观光体验的成熟旅游者群体对度假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应运而生。

(三)挑战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瑶族文化与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同质化,对于其瑶族文化未来的旅游发展将是个很大的威胁,同时也存在合作的空间。

1.周边民族旅游竞争强手如云

东南部收到广西的壮族文化的牵制,同时有“世界瑶族在中国,中国瑶族在广西”的影响,造成了在荔波开发的瑶族文化缺乏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东南部受到“歌舞之州、生态之洲、美酒之州、百节之州”称号的黔东南的制约,尤其是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贵州较为成熟的民族村寨;北部又受到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制约;西部的独山在民族文化这一块较为薄弱,缺少突出的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旅游的产品以吸引客源。

2.与周边存在合作的空间

广西、广州都有开发瑶族文化的旅游产品,瑶族的支系繁多,各地的瑶族除了共同的民族特征外都有自身的特点,相互间合作,无论在产品打造还是市场营销上都能打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瑶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策划

为加快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瑶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充分利用项目区内河流,山地,森林,历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荔波瑶山和洞塘瑶寨为核心,整合周边资源,发展原生态瑶族文化休闲养生度假游。营造瑶族村寨的乡村情调,打造原生态露天瑶族生态博物馆,助推荔波成为全国有影响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

(一)总体策划思路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瑶族文化的开发总体定位是:级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原生态瑶族文化体验游的村寨。营造“碧水荔波,神秘瑶山”的市场形象。

1.国际标杆,生态标杆,主题旅游,度假和养生视野

以瑶族的瑶浴为突破口,充分利用项目内的水体做足养生。以荔波本身生态环境依托,利用荔波的旅游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塑造瑶山瑶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塑造东方瑶都。开发健身产品,绿色生态产品,突破观光困境,打造“瑶族生活方式”,一种慢节奏的养生度假生活。

2.以瑶族文化为制高点

瑶族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包括瑶族女书、瑶浴、瑶药、自然崇拜、婚恋习俗、丧葬习俗、文体娱乐、饮食文化、生产方式(山地打猎)、图腾崇拜等。

3.成为荔波旅游的缓冲地区。

站在全县的角度思考其功能。瑶族文化开发的区域可与大小七孔景区,茂兰连成一片,形成旅游带。它就正好是全县旅游休闲度假的中心,也是旅游中转服务的中心。是荔波旅游的缓冲地区。

4.正确处理好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荔波瑶族文化的开发是与荔波旅游融为一体的,因此借助传统文化符号与自然山水综合开发,既能古为今用,也是对传统的开发性的保护。以瑶山古寨为代表的荔波瑶族村寨可以考虑原地复原。坚持部分遗产原地复原,更多遗产创新利用。采用原生态露天民族博物馆的形式,既可以很好地开发瑶族,又能保护文化。

(二)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瑶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总体产品构成

休闲度假的核心是能够借助吸引物让游客留下来。核心吸引物是以荔波山水为载体的瑶族文化。

1.打造以“碧水荔波,神秘瑶族”为核心的原生态瑶族露天博物馆

包括瑶族的铜鼓,狩猎山区,表演场地,瑶族建筑,瑶王殿,瑶浴体验馆、瑶药展示厅和购买点。配套漳江风景名胜区和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等。

2.打造大型瑶族狩猎体验区

挖掘瑶族同胞山区打猎的历史遗迹,展现瑶族狩猎文化的内涵,将其打造成荔波旅游的一张文化品牌。其主题可考虑,瑶山围猎、瑶王殿的神秘面纱、热情怪异的舞蹈、庄严肃穆的丧葬文化、活力四射的婚恋习俗等。

3.仿瑶都文化休闲街区

设计体现新、奇、趣、异,增强观赏性和吸引力。包括瑶族美食街、瑶族农家生态园、现代娱乐街、瑶族文化广场、瑶族文体娱乐表演馆、瑶族旅游商品市场,泛采用标志性文化小品,以体现古街区特色魅力。

4.打造有瑶族建筑特色的酒店群

以瑶族原民居为原型,修建生态环保型酒店。让人们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方便之时,尽情享受瑶族民居的魅力,体会瑶族文化的独特。

(三)重塑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瑶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格局

以荔波瑶族文化为核心,呈圈层结构向外扩展

1.第一圈层,精密关联层

第一层一荔波瑶山瑶寨为基点,扩展的休闲与度假体验包括,瑶寨寻古与生活体验、畅游大小七孔、荔波布依寨休闲观光、茂兰徒步,骑行等。

2.第二圈层,度假支持层

以荔波旅游综合体为中心,向外扩展3-4日旅游线。荔波县内通往独山、都匀、黔东南、三都、广西的省级公路都是四通八达的可以荔波旅游综合体向四方扩展,形成自然与人文感受居家的3-4日短程度度假光“瑶家度假生活”。

3.观光扩展层

向周边县域扩展,向其他省的瑶族地区扩展。以瑶族文化体验游为主题,连接广西到广东甚至可到东南亚国家。形成大板块的以荔波为出发点的瑶族文化体验圈。

篇5

关键词:粉尘 游离二氧化硅 检测 透滤问题

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058-02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粉尘既污染了劳动作业环境,而且还是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若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吸入过量性粉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可能引发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其中,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作为常见生产性粉尘的一种,在矿山生产中的采掘作业凿岩、爆破、运输,在修建水利、铁路等工程中的开挖隧道、采石作业,以及在玻璃厂、石粉厂等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游离的二氧化硅粉尘。若工作环境中通风除尘条件较差,劳动者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可能引发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1]。目前,矽肺已然成为了我国影响面最广,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职业病。因此,通过对检测过程中透滤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切实做化对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检测的质量控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卫生学意义。

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具体概念

游离二氧化硅是指没有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结构的二氧化硅(SiO2,石英)。天然二氧化硅主要分为晶体型和无定型这两类,其中游离二氧化硅多是以晶态形式存在的,化学性质稳定。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较好的抗酸性,但难溶解于水。在自然界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分布非常广泛,它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其中,约有95%以上的矿山中含有不同含量的游离二氧化硅,石英中97%以上,砂岩中80%以上,花岗岩中65%以上均是游离二氧化硅[2]。在我国目前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等矿山的凿岩、爆破和运输的工作中,在修建铁路、水利等工程的开挖、采石等作业中,以及在玻璃厂、石粉厂等生产工序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

2 焦磷酸重量法的基本原理及透滤问题的提出

2.1 焦磷酸重量法的基本原理

在245 ℃~250 ℃时,焦磷酸能够溶解硅酸盐及金属氧化物,而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几乎不溶解于焦磷酸,利用热焦磷酸处理含有硅酸盐和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并将处理过的样品容易进行过滤,使游离二氧化硅以残渣的形式存在。最后称量残渣,即可计算得到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具体含量。

2.2 检测过程中的透滤问题

某粉尘样品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4―2007)中,焦磷酸重量法要求的步骤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当使用慢速定量滤纸对焦磷酸已处理完成的样品溶液,实施过滤操作时,发现滤液呈现为乳白色分散状态,和正常的透明滤液有着较大差别。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滤液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发现,滤液中含有大量的固态二氧化硅。以上透滤问题的出现,极大影响了检测的结果与精确度。

对本次透滤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该粉尘样品粒径在5μm以下的游离二氧化硅占有较大的比例,而检测中采用的慢速定量滤纸的平均孔径在5μm左右。利用慢速定量滤纸对溶液进行过滤时,一部分样品粒子会通过定量滤纸进入到滤液中,从而发生透滤问题。

3 针对透滤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解决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中的透滤问题,本文分别设计了两组对比试验,一组是采用不同标准的石英样品进行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以判断不同粒径粉尘样品的透滤程度;另一组则是采用实际生产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样品进行检测。

3.1 标准石英样品的透滤对比试验

分别选取两种标准石英样品,本文中选用了Min-U-Sil 5和Min-U-Sil 15。其中,Min-U-Sil 5的粒度分布在0.5~10μm之间,粒径在5μm以下的粉尘粒子占96%;Min-U-Sil 15的粒度分布在0.4~15μm之间,粒径在5μm以下的粉尘粒子占61%。

先分别将两份试验样品放置于烘箱内干燥2 h,然后再将样品称取到25 ml的锥形瓶中,加入15 ml的焦磷酸摇动,使样品全部湿润。然后将锥形瓶放在可调电炉上,迅速加热到245 ℃~250 ℃。取下锥形瓶,在室温下冷却至40 ℃~50 ℃,并加入蒸馏水稀释,利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滤液再使用0.45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最后分别对滤纸残渣和滤膜上的残渣进行灼烧、称重,计算得出具体的残渣量与回收率,实验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2的微孔滤膜残渣率中可以看出,采用Min-U-Sil 5标准石英样品时,慢速定量滤纸的平均透过率为15.87%;采用Min-U-Sil 15标准石英样品时,慢速定量滤纸的平均透过率为40.78%。Min-U-Sil 5样品中粒径在5μm以下的粉尘粒子占96%,相较Min-U-Sil 5样品中的61%明显高出,也由此说明了粉尘样品中小粒子含量百分比越高时,检测中的透滤问题约严重,也越容易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

3.2 实际生产作业环境中粉尘样品的透滤对比试验

在某铁矿作业场所的同一地点,分别采集125 mg和130 mg的粉尘样品。然后再根据上述的操作过程进行检测与过滤。其中,首先利用慢速定量滤纸进行过滤,然后再用0.45 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最后分别对滤纸残渣和滤膜上的残渣进行灼烧、称重,计算得出具体的残渣量与回收率,试验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粉尘样品1中滤纸残渣重量为44.83 mg,滤膜中的残渣重量为3.63 mg,计算得出其透过率为7.5%;粉尘样品2中滤纸残渣重量为47.15 mg,滤膜中残渣重量为5.57 mg,计算得出其透过率为10.56%。也由此判断出在实际生产作业场所中粉尘样本的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中,也同样会出现透滤问题,需采用0.45 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

同时,对试验中利用0.45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的滤液进行检测,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平均值为55.26%,而卫生部给定的相关参考值范围为51.23%~62.99%[3],证明了这种方式,能有效解决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中的透滤问题,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

结果分析:从对比试验1和试验2中可以发现,检测过程中透滤问题的出现,与粉尘样品中小粒子含量百分比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有效解决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碳检测的透滤问题,可对滤液采用0.45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从而确保检测结果与检测精度。

4 结语

本文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出发,就检测过程中透滤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通过具体的对比试验分析,得出了采用0.45μm孔径的微孔滤膜进行再次抽滤,可有效解决游离二氧化硅检测中的透滤问题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黄仁东,刘敦文.安全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