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基础学习范文

护理基础学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基础学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基础学习

篇1

一、系统学习与重点掌握相结合

在学习一门新课程时,先要了解课程的考试大纲,根据大纲中每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在教材的相应部位做不同标记。一般来说,要求“熟悉”和“掌握”的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也是学习的重点。然后,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地了解课程内容,并对重点内容进行理解、记忆,以达到真正地掌握和熟悉教材的基本知识的目的。纵观以往试卷可知,试题内容虽然突出重点,但仍涵盖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故全面系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有:1.从总体上认识和了解课程的内容有助于适应试题覆盖面广的要求。以往试卷的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其中,以选择题的覆盖面最广,也最灵活。2.可以将课程前后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便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患者的清洁卫生一章中提到特殊口腔护理的对象有高热病人,在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一章中提到高热病人要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3.发现重点、难点,以便重点学习。学生只有深入地理解重点和难点问题,才能以点带面,带动对一般问题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融会贯通《护理学基础》的基本知识。

二、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护理学基础》讲的许多内容都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来记忆。例如在铺床法中提到的卷筒式套被套和我们生活中缝被子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将被套正面向内,平铺于床上,棉胎铺在被陶上,再将棉胎与被套一并自床头卷至床尾,自开口处翻转、拉平。又如在病区的物理环境温湿度的调节中讲到室温过高时用空调、风扇等调节,而室温过低时可采用取暖炉、火炉等;当室内湿度高于室外时,可开窗通风,湿度过低时可在地上洒水,冬天可在暖气上或火炉上放水壶等蒸发水汽来提高湿度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在记忆的时候不用死记硬背,只要和实际联系起来就可以了。

三、充分利用临床见习课和实习课

充分利用临床见习课和实习课。我们能够获得临床感性认识,从而使课堂理论和临床实际相结合,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见习时我们通过接触病人,从教师示范到自己实际操作,能在实践中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再通过看书学习加以提高。这种由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方法,比单纯课堂授课更生动、形象具体,学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动口、动手来观察病情、加强操作,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扩大视野,激发求知欲望。

四、记忆与思考相结合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全书中操作的内容很多,对于操作的内容我们不要死记硬背,结合要点说明去理解记忆。有些人认为学医只要能背书就能考出好成绩,这是错误的。记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帮助记忆的方法有多种,其中积极的思考是最有效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铺床时叠大单是左压右,而叠被套却是右压左?铺床时为何要翻转床垫?铺麻醉床时枕头为何要横立于床头?平车运送法中在推行中为何要小轮在前,在上下坡时为何患者头部为何要位于高处,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地记忆和掌握这些知识。

五、巧妙利用比较法进行学习

比较法是近些年流行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在学习上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正确地推断、鉴定、验证知识,易于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这就是比较法。比较学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许多专门的学科,大量地运用在各种研究领域,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途径和发展的前景。

在读书学习方面,比较法带给人们更多的学习、研究和深入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对于异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护理措施,我们就可以比较记忆,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几乎每项护理措施都有心理护理、休息的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对症护理、健康教育等,心理护理主要针对病人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进行护理。在护理中应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给予精神安慰。病人都需要好好休息,都需要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等。病情观察包括伴随症状、治疗效果的观察,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相同的地方也有些许差异。体温异常的病人要定时测量体温,而血压异常的病人要密切观察血压等。脉搏异常则观察脉搏的脉率、节律、强弱等。呼吸异常者则需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节律、声音、形态有无异常;有无咳嗽、咳痰、咯血、发绀、呼吸困难及胸痛表现。饮食护理中高热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少量多餐,多饮水。异常血压患者则选易消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呼吸异常者则宜食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避免食产气食物。关于对症护理,高热病人主要是降低体温,我们常用物理降温法或药物降温法;体温过低则给予保暖措施;呼吸异常者必要时则可给予氧气吸入。健康教育主要从教会患者自我监控,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六、不断复结,串联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知识点,把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就像我们吃的葡萄,一拎一串。例如关于进针角度我们可以总结:皮内注射法是针头与皮肤成5度角,皮内注射法是针头与皮肤成30-40度角,静脉注射法是针头与皮肤成15-30度角,肌内注射是90度角进针,等等。不同浓度的酒精其用途也是不一样的:在给病人床上梳头时如遇长发或头发打结不易梳理时,可用30%乙醇湿润打结处,再慢慢梳理开;在给患者做背部按摩时则将两手掌蘸少许50%乙醇,以手掌的大小鱼际肌作按摩;消毒时我们常用70%的酒精;而燃烧消毒时我们则用95%的酒精。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要死记硬背,而要巧妙地运用学习方法来帮助记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效果分析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疾病也逐渐呈现出复杂性和变异性。为此,这也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变革,护理学逐渐由理论教学转移到临床实践上。然而,尽管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理论学习同样不可忽视。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护理学临床实践阶段中,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往往存在着不牢固的情况。由此可见,基础阶段的教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应该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原本基础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由原本的“掌握”修改为“在基础学习中进行部分操作”。

1实践方法与过程

1.1实践对象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和并分析出结果,从学校中抽取护理学专业大一的学生共63名和大三的学生65名作为实践对象。可以肯定的是,这两批学生都是通过我国高等教育录取考试来到我校学习。这也就是说,排除了两批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同时,两批学生由同一批老师教学,这也就排除了教师水平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1.2实践方法与结果

首先,采用阶段性学习的方法。按照学校的教授进度和教学方案,将护理学中的基础课程课程分为3个时间段来学习。第一个学习阶段,也就是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学年,该学年学生处于适应期,学生学的都是护理学最基本的课程,在此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大三的学生在该学年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学习;而大一的学生则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基本的临床实习。第二个学习阶段,也就是大二学年,该阶段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因为有了相应的基础知识积累,所以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大三学年的学生也是按照此方案来进行。第三个学习阶段,也就是大三学年,在阶段学生要进行相应的临床实习。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大三的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适应,很多理论知识掌握的较为死板,无法实际的运用,并且有时会犯下低级错误;而大一的学生虽然掌握的护理知识尚不完整,但是对于临床实践较为熟悉,懂得灵活运用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结论和讨论

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能够得到3个结论和启示。首先,阶段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在上述的试验中,我们对大三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的。结果很明显,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全的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入第三学年开始临床实践,使得学生感到实践陌生,在加上之前学习的知识已经遗忘,所以学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频频出错,再加上就业等压力无时无刻侵扰着学生,使得学生对自己能力产生了怀疑。而对大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入少量的临床实践,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将基础知识记得更加牢固,这样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十分有效。以往的教学中,总是喜欢先将全部的基础知识授予学生,然后在让其实践,但效果不佳,反而从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培训,使得学生不再将知识学死,不再将掌握基础知识作为学习的目标。而是更加重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阶段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阶段性学习能够实现基础课程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完美衔接。通过上述的实验可以得出,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到临床实践中,有着明显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表现在经验不足,错误频出上。同时由于此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练习,所以学生很容易将基础知识忘记或者生搬硬套,不知道灵活变通。而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临床实践,使得学生对实践不会感到陌生,在变学习基础知识边实践中,懂得如何应用所学,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变通。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和较长的时间来适应临床实践,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最后,阶段性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的情感。通过实践可以得知,没有经过阶段性学习的学生进入大三之后开始临床实践,由于缺少经验,使得错误频出,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职业产生了怀疑,对职业的情感也有所下降。而经过了阶段性学习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由于有了类似的经历,所以更显得从容不迫,在是将中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职业情感。

3小结

总而言之,护理学基础课程阶段性学习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增加职业情感,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欣,康晓风,李箐等.临床阶段性学习对学生基础护理知识和职业情感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147-149.

[2]张欣,张颖,刘微等.对不同学习阶段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5(5):498-500.

[3]李丽萍,丁禾,刘玲.实习护生职业情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39-1940.

篇3

【关键词】小组学习法 护理学基础 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03-02

小组学习法,是一种学习方法,具有速度快、质量高、印象深、趣味性强等优点。而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护理专业课的基础,在培养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组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实验研究,对小组学习法在护理学基础中实施的效果作了系统分析,相信对护理学基础的教学能有一定的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护理专业2012级护理4班(58人)为对照组;2012级护理3班(60人)为实验组,两个班均为女生,年龄16~18岁,学生的性别、年龄和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教学总学时180,其中理论80学时,实验100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演示,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学习及操作练习;实验组采用小组学习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2.1实施前准备

实施小组学习之前,向学生说明此种学习方法的意义和实施要点,使其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引导学生合理分组;每项技术操作练习前根据课堂目标做好预习,在课堂内及课堂外实验室开放期间,学生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有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导。

1.2.2 小组学习法实施

(1) 分组

将实验组学生分2大组,每大组再分为3个小组,每小组9~10名学生,每大组由1名教师带教,采用分组教学法教学。每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为组长,要求组长做事认真、操作能力较强、有一定号召力,能督促本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并负责管理本组实验物品。每个小组再分成2个操作小组,每个操作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

(2) 课堂学习

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教授理论,示范操作技术。课堂上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老师先展示临床病例,提出问题,供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言,组与组之间交流,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涉及到情景教学,让小组成员互扮护患角色。每一项技术操作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小组成员根据课堂学习目标互相督促、讨论学习,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指导。

(3)课后开放练习

利用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化练习,由小组长监督学生练习并做好练习记录,教师定时抽查。

(4)座谈

课程学习完毕考核前与各组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3 效果评价

课程学习完毕,对照组及实验组均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理论考核由课任老师从本校的试题库中抽题形成试卷,试题难度及知识点覆盖率均符合《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操作考核时,2组学生均从操作考核试题库中随机抽取1项操作进行考试。理论、操作成绩单列,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平时考核组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比较

3 讨论

3.1 提高了学习效果

小组学习法(Teamwork System)又叫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具有速度快、质量高、印象深、趣味性强等优点。组内各成员互相讨论,集思广益,较个人学习能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质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在课程考核的成绩中,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阐述自己的看法,辅以教师的引导,更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调查发现,100%(58/60)的学生认为与小组学生在一起练习操作要比个人单独练习效果好,实验课练习操作过程中,一名同学动手,其他同学认真看并指出错误之处,边看边学,提高了学习效果,课后的强化练习中,更强调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指正,如有问题,集中之后再与教师讨论,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个人练习无人指正的缺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制定、明确学习目标,使分组学习目标化、规范化,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个人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小组学习法无论从课内到课外,都强调学生自我管理,互相促进,每个同学作为小组中的一员,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操作过程中学生互问互助互学,形成了一种“组内竞争,组间合作,组组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小组学习中表现得更好、更出色,所以十分重视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缺点。

3.3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医学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自学能力是个人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是工作生命力长盛不衰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与渔”的教学方法是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小组学习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预习阶段,只有主动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分析归纳资料才能获取信息,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这种有规律的学习模式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3.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课后积极进行练习,抽取2项技术操作进行平时考核,不合格者由本组组长督促其利用课外时间练习,本组同学也要给予其帮助。平时考核有效地促进学生重视平时的练习,组长及本组同学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培养了学生互助互爱的精神,也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小组学习以团队为载体,避免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的个人主义,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都是互帮互学、相互竞争。另外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座谈,及时发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学习不仅以解决一个问题的本身为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习者的自身知识得到扩展,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断沟通、互动,既提高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协调沟通能力,而协调沟通能力正是当今专业护士必需具备的素质。

4.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的基础,对往后培养学生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实际的护理技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而小组学习法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有着速度快、质量高、印象深、趣味性强等优点,通过本文的有关探讨,相信小组学习法可以帮助到护理学基础的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团队学习;教学方式;内科护理学

在医学界、社会文化、人们生活质量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对医院护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与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而在传统的护理学中,其教学方法的引用很难满足现代护理学水准的要求,现阶段护理学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模式上都有所改进与创新,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案是满足当前护理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更加明显。

1 内科护理学教学以及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1.1 内科护理学教学

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内科护理学占有着非常重要位置,在该学科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巧与方法的学习等等。并且对疾病知识的教授内容也比较全面,包括发病机制、发病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多种护理与知识的学习。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就现阶段护理学专业教学情况开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各种制约教学因素有碍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学会学习能力的掌握也受到影响。

现阶段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现象仍很普遍,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动性低,积极性低,填鸭式教学居多,对教学资源不善于发现与利用,实践教学形式化,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导致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效率低,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因此,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进行改革与创新。

1.2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营造学习氛围,组建学习团队,感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团队学习中是以建立团队目标为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将总目标分为不同的子目标,根据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培B方向进行相应的角色安排,在教师的指引与教授下,由学生为自己所要实现的目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并在实施中挖掘学生潜力,从而对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与锻炼。

护理实践教学中,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案可行性较高,实际学习与锻炼中,学生能够根据目标,更积极地采用各种学习手段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配合来解决问题,进而取得更为有效的护理成绩,规避风险性大,使得学生对合作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与体会。护理作为一项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同时又属于社会化、大众化的工作属性,在日常工作中合作与协作十分常见,因此,通过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2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往的内科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基本教学流程为:①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对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解析;②通过结合医院内科临床病例,给予知识意义的证实;③学生根据听到的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④做好笔记,要求将重点知识牢记;⑤复习上一节课程所学内容,加以巩固。整个课堂中教师作为主体负责讲解,课堂教学以讲、说、问、答为主要教学与学习策略,其形式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只能从片面讲解中领会。

在以团队为基础学习中,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其教学形式、教学氛围、师生主体地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实际实践教学中,从中对护理知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问题为何而出,答案为何而解,对内科护理学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实际护理操作的锻炼、合作意识的认知、个人素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流程基本如下:

2.1 教学内容

教师选取适合的内容,如:高血压、冠心病与心力衰竭等,结合教学材料、临床病例等,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测试、讨论等内容,实践中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分析与谈论等课时。

2.2 团队小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小组,各小组由5名学生构成,选取1名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学习,整个学期组内成员尽量不变动。

2.3 课外准备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团队学习任务,其中应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各组成员均应借助不同的学习渠道,如:图书馆、课本及网络资源等,主动了解内科疾病发病机制、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并制成课件,以便于课堂上应用。

2.4 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后,通过学生讨论,以便于了解其学习状况,如:肺心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内科护理的不足等,各组成员经交流、总结与陈述后,不仅可掌握重点与难点内容,还可明确学习中的问题,在课堂后20min,由教师解答各组的疑惑。

2.5 教学评价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评价包括个人成绩、团队成绩及个人贡献,其中最后一项由组长负责打分,具体考量内容有出勤率、参与主动性、与同学相处情况等。在实际应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准备,了解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合理设计每堂课,同时充分考虑各学生的特点,如:成绩、兴趣及性格等,组成有效的团队,待布置学习任务后,指导、鼓励学生开展自学,使其感受探索与思考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3 应用效果

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使其有效掌握了各种护理技巧与方法,并增强了其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激发了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经学者对比研究,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不仅提高了其学习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还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国内学者经研究显示,TBL组的教学成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与本研究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高职;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16-02

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严重缺乏,依赖教师的讲授,被动或消极地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护理技术操作中,对实习教师的模仿过多,没有自主的学习管理能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其课程改革有非常大的关系。针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

本次研究选取就读于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人,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前和改革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进行调查对比,具体的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分为观察组39人与对照组39人,两组学生在入学时采用自然分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等一般情况没有差异,P>0.05,教师、教材以及评价的内容基本相同。

(二)研究方法

1.观察组的课程改革方法。第一,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在学生入学后,《护理学基础》的任课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组织开展以“护士的角色与素质、护理发展”为主题的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护理专业,增加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了解自主学习对护理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自我学习的技能。第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计划。将《护理学基础》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考核的标准以文字的形式告知学生,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对教学计划及课程考核标准进行适当的修改,这样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获得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判断。第三,运用分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合作学习。将观察组的学生分成3~4人不等的小组,然后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的护理操作分为多个项目。领取具体的操作项目后,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试验的前期准备,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完成对项目操作的预习,画出操作流程图。在教师授课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评价和指导,课后,做好实验操作用具的回收和管理。项目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课程的考核。

2.对照组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做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大纲及教师主导的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在入学后不对学生进行《护理学基础》的引导,不开展相关的“护理专业及护理课程”的主体讨论活动。具体的护理操作由教师进行,学生不做任何参与。课后,教师不布置任何相关的护理技术操作任务。在具体的课堂中以理论性的知识讲解为主,很少设计相关的实验操作项目供学生操作学习。

(三)评价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管理、学习自控能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的预习、查阅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课上的认真听讲、具体护理技术的自作、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自我评价及检测。

(四)统计学方法

相关的数据全部录入Excel软件,采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进行检验,P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前后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对比

(二)两组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比较

对观察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采用有区别的教学方法,然后对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自主学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并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职业护理教育是培养大量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较强护理技能及护理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现在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护士需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掌握较为扎实的护理技术,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护理学习专业中的细节问题,针对《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护理操作中熟练掌握技能,并能尝试性地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现阶段护理专业教育中,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力求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扼杀了学生的自我创造性和自我认知,使学生缺乏对护理专业法深入了解,对自身学习护理专业的意义没有清楚的认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在学习能力及适应性方面弱于本科学生,加上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弊端,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并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基于这样的情况,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选取就读于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观察组采用《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增加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了解自主学习对护理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自我学习的技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有自己的判断;运用分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合作学习,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对照组采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做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大纲及教师主导的授课计划进行教学。观察组学生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的学习,其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管理、学习自控能力以及查阅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都有提高,具有明显的差异,P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结合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护理学基础》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立足《护理基本技术》,对《护理学基础》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护理素质,推动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值得在具体的护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1]裘兴梅,马小琴,谷娟娟,等.《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107-108.

篇6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协助下,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迅速,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为主的教育教学手段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1世纪的护理教育应面向未来,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护理专业越来越强调护士的终身学习。将未来的护理工作者培养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已成为国际护理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护理教师的职责除了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即自主学习。笔者通过讲授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护理学基础》,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授课态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在职培训、集体备课、国内外进修,攻读学位等多种途径与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够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授课期间教师应满怀热情,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喜爱,引导学生喜爱学习,主动学习。通过介绍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护理前辈的事迹,感染学生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二、做好课前准备,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中的重要环节。虽然很多教师每年都在反复讲授同样的课程,甚至不用备课也能讲,但再次认真准备,查找资料,就能够在原有授课基础上有一次新的飞跃。第二,制作教学幻灯片,内容应精炼以知识要点、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主,不能将授课内容全部放在幻灯片上,以免过多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疲劳感、厌烦感,影响授课效果。第三,针对不同内容安排授课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常采用讲授法,讲清概念、作用等相关知识。第四,在授课内容上教师应合理安排授课进程,对重点内容则必须要讲透。同时应提前做好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真正做到将课堂交给学生,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三、精选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精选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可以在教学中选用问题式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

(一)问题式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能培养其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我要学”的目的。

1.在预习与复习环节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每节课后都可以根据教学大纲重点和难点的要求,设置相关问题让同学预习新内容与复习学过的内容。教师提前做好计划,将预习和复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准备好,同时推荐学生可阅读哪种书籍,借助何种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带有习题式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便于完成学习任务,在阅读相关书籍或利用网络资源时又会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可逐渐由被动预习到有目的的预习。复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过知识的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逐渐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因此每次课都要留预习题和复习题,让学生按时完成,教师一定要及时采取提问、讨论或随堂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与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必要时给予指导,督促学生完成,这种方式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十分有益。

2.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在授课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讲授口腔护理操作内容时,可以提出连续问题,第一,在擦拭口腔过程中是用镊子夹棉球擦拭还是用止血钳;第二,镊子和止血钳配合拧棉球时二者能否相互触碰,不能触碰时二者如何配合使用;第三,这项操作应注意什么。随着三个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好奇心增强,求知欲增强,最后教师点拨释疑,促进相关知识达到升华。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兴趣浓,让学习变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直观教学法

在授课中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能够积极认识到学习目标,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由于《护理学基础》有很多内容都是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因此采取播放视频或将实物带到课堂,都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选取新颖的操作视频,可以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的共鸣。运用实物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热冷疗法授课中,将热水袋与冰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直接比较二者区别。血压测量一节,将血压剂带到课堂上,现场操作,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对专业的热爱,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四、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树立学生自信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内容需要上实验课,在课前安排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包括理论知识的准备如操作的目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等内容,也包括课前模拟操作过程的准备。进行实验课时,教师示范后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操作,由于准备充分,学生可以很快进入到操作中,达到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地看、仔细地想,细心地操作,达到学会、学懂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也增强了学生面对未来的自信心,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刻,为即将从事的事业感到骄傲,也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准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护理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总结。

(课题来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牛耿,李晓惠. 《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

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评价[J].现

代护理, 2006,12(17):1655-1657.

[2]姜安丽,林毅. 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

篇7

一、研究对象

2012级240名新生入学后,根据个人的入学成绩进行分班。相同的分数段的学生随机分到6个班级。选取1班作为实验组,2班作为对照组,每组40名学生。两组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二、方法

1分组情况

实验组采取异质搭配。将40名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按照学习成绩、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性格、家庭背景,学生对任务和活动实施自我管理所表现出的个人行为特征,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建过程参与了学生的组合意向。对照组将40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5人。

2实施方法

实验组采用异质小组合作式练习与考核方法,每项护理技能操作平时成绩由两个方面构成,小组互评占30%,教师抽考占70%。小组互评成绩是组内其他成员对其的评价,小组互评在课外练习时间完成。教师考核采取抽签的方式抽取各小组中的一位学生进行考核, 其考核成绩作为所在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练习与考核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抽查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所得成绩即为学生的平时技能操作成绩。

3效果评价

对于两组学生的技能考核、平时成绩进行比较,对两组课外练习出勤率进行比较。

三、结果

1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如下表所示)

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

组别例数操作成绩实验组40855±79对照组40785±83t值5604P值

实验组出勤率为92%,对照组出勤率为67%。

四、讨论

(1)提高了技能练习的效果。“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训项目多,辅导任务重,每小组的人数也较多, 在实训课堂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逐一进行指导、纠错,因此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为此在操作训练结束后随意抽小组一位同学进行考核,并将学生最关心、最具有切身利益的技能操作成绩与小组每位成员挂钩,由于抽考学生为随机性,从而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她们感到人人身上有担子, 个个身上有责任,促使学生重视课堂练习,认真研究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2]。

(2)提高了实验室开放的效果。护理实验室在课外活动时间及周六周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以帮助学生强化训练技能。组长记录参加学生名单及训练情况,作为小组互评成绩的依据。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训练,使出勤率高达92%,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度。

(3)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护理学是一门理念与实践并重的专业,通过护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还要有与医生、患者及医技人员等密切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团队精神正是我们学生所缺乏的,我们“90后”的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给学生学会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知道任何一个组员落后了都会影响小组的整体成绩,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提高了学生技能实训的成绩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口试考核;基础护理学;应用效果;满意度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护理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为中心[1]。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考核方式很关键,所以考核方式要预先仔细地筛选和计划,因为一个良好的、合理的测试系统可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口试考核是众多考核方式之一,本研究探讨口试考核法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状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山东医专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共计860人,均为2012级高考应届专科生,统一选用教材《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小寒主编)。按照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授课,对随机抽取的1~8班共410名学生实施期中、期末2次口试考核,另8个班460名学生未进行口试考核。1.2研究方法1.2.1研究实施口试组学生自学习《基础护理学》课程后,在课程进行到一半及课程结束时分别进行一次口试考核,然后与非口试组学生统一参加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期末理论考试及护理操作技能考核;两次口试考核结束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及护理操作技能考核的成绩。1.2.2考核方法1.2.2.1制定口试考核法细则由年资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口试题命题小组,命题小组梳理《基础护理学》课程各章节中的知识点,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同时按照难易搭配比例恰当、尽可能避免重复的原则制作题签,每签包含2~3个小问题,总题签数多于班级学生数的两倍。学生随机抽签后口答问题,监考教师根据评分标准和学生表现现场评分。1.2.2.2口试考核法评分标准百分制评分,其中知识点表述正确(占70%);仪容举止端庄得体(占15%);普通话清晰流畅、表达自然(占15%)。1.2.2.3期末理论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均由不承担本研究对象《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命题,按教务要求出题,单选题60个(占30%),多选题10个(占10%),填空题10个(占10%),名词解释5个(占10%),简答题5个(占20%),病例分析题2个(占20%);总分百分制。1.2.2.4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护理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包括更换床单法、生命体征测量法、吸氧法、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术5个操作项目,监考教师以学号顺序将学生划分5人1组,以抽签方式确定其考核项目,5人对应5项操作项目,避免同组学生重复考核同一操作。每一操作项目均按百分制计分,80分以上为考核合格,比较两组学生考核合格人数。1.2.2.5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内容自行设计,编制学生对笔试与口试两种考核方式的认知及满意度问题,其中以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形式评价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满意度[2];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与访谈。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学生对口试考核的认知状况及满意度期中、期末口试考核后对口试组410名学生发放关于考核方式认知及满意度的问卷,问卷设计8个评价项目;其中第8项为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调查,在表2中列出。问卷回收率100%,且全部为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表2。2.2两组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口试组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明显高于非口试组学生(P<0.05),见表3。2.3两组学生期末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合格人数比较两组学生均考核更换床单法、生命体征测量法、吸氧法、密闭式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术5个操作项目,5人1组抽签后确定其中一项操作,口试组与非口试组单项操作项目总考核人数分别为82人、90人。统计显示口试组各考核项目生合格人数明显多于非口试组(P<0.05,0.01),见表4。

3讨论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求护士能够具备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和面对临床问题进行应变处置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既往采用过传统的笔试、笔试+操作考核、笔试+阶段性抽考+操作考核等考核形式,近年来开始不断探索应用口试考核。在这些考试改革中,口试考核是对笔试的重要补充形式[3],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起到积极的意义[4],它克服了传统笔试一味使学生死记硬背以及押题、抄袭、侥幸的弊端[5-6]。在口试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学生在提问范围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将个人学习的成绩以及情感兴趣得以展现,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7],问卷调查中也证实85%以上的学生赞成口试考核法有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增强个人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等。口试考核促使学生提前意识到想考核时回答好问题,不仅需要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复习、理解掌握课程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个人现场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为此学生进行积极地备考,在备考的过程中其各项能力和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逐渐向“以考促学的目标”靠拢[8]。口试考核现场为学生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的锻炼提高与检验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考核现场学生要即时回答问题,必须在短时间内去思考分析,寻求问题答案,选择回答问题的方式,大脑快速调动运转,思维得以训练加强。因此口试考核中展现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不单纯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也是在对其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等进行评价[9]。通过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实施口试考核研究,也取得如下几点体会和收获:其一,对教师而言,口试考核可协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口试考核是一种更为直观的现场测试,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学生的整体回答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可直接投射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立即反馈的机会[10],从而促使教师针对问题,适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在对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与操作考核的统计分析显示出口试组的成绩明显高于非口试组,操作考核的合格比例明显高于非口试组。其二,在考核中教师发现学生总体基础知识薄弱,整体综合素质不理想,面对教师提问,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应对、不知所措,有时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缺乏自信等,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者表现突出。说明学生十分缺乏此类训练,这是今后针对学生培养教师需要努力和改进的一个方向。其三,个别口试考核试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题目过大或操作性题目难以用语言表述,需要进一步地修正和完善。其四,口试考核实施过程中需要承担考核任务的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核工作量大,课程需要足够的学时和师资来保障考核任务的完成。口试考核既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形式,同时也是鞭策学生学习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2,11]。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口试考核法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及护理操作技能成绩,并得到学生肯定,值得在教学中应用推广。同时为适应社会对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仍需要继续加强《基础护理学》课程考核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刘莉,唐文玲.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实践[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7(3):220-222.

[2]黄英,李雪兰.口试对学习成绩影响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90-91.

[3]董淑英,童旭辉,祝晓光,等.综合考核在生物科学专业药理学考试中的应用及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98-1400.

[4]由莉颖.市场营销专业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3):51-53.

[5]李丽,马克涛,李新芝,等.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增加口试考核必要性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111-113.

[6]李雪梅,孙国平,黄朝阳,等.传染病学口语考试对教与学的反拨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68-69.

[7]沙爱龙,杨丽娟,江春雨.动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考核及口试效果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10,11(19):30-31.

[8]覃俊达,谢小瑜.口试在“微生物检验”课程实践考核中的应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120-122.

[9]陈波.“口试操作”考核方式在大气环境监测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3,(5):46-47.

[10]施红译.医学教育精要[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0.

篇9

1 人?橐蛩?

1.1 教学管理者

教学管理者是课程考试制度的制定者,一方面,他们要以上级管理者的政策为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来自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实际困难,所以常常会选择现成的、固有的、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简单易行、容易控制、风险小、省时省力。

1.2 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是课程考试的执行者[4],对传统的考试模式比较熟悉,对创新课程考试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各医学院校不断扩招,护理专业学生逐年增加,总课时量成倍增加,任课教师工作量大,大部分护理教师是女教师,平时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家庭,继续学业,为晋升职称做准备,非常忙碌,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考试改革,并且任课教师大多是从事护理专业研究的,从专业学习到成为教师,都很少有机会学习课程考试理论及评价技术,也很少有自行学习的动机,基本上是凭老教师传授经验和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实施课程考试。改革课程考试模式的难度与工作量均很大,而且要付出大量精力,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与压力,大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畏难情绪,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意愿不强,热情不高[5]。

1.3 护理学生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生源的持续减少,出现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的现象,学生缺乏坚实的学习功底和较好的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不强,面对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学生畏难情绪较大,并且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综合性考核需要较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是护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学习课程多,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少,时间和精力都难以保证,效果不佳。

2 制度因素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任课教师、学生、招聘单位等都是看重学生的卷面分数和各种及格率、通过率,而非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在考核教师时,多注重课时量而非学生考试情况,《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多在每学期期末,教师要整理教案,书写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出卷、阅卷,时间紧,任务多,任课教师往往愿意选择简单易行、评分标准简单、难出差错的考核模式,考试后的试卷分析也常常只是流于形式。教师晋升职称时,科研分数比教学分数所占比例大很多,导致大部分教师把心思放在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及编写教材上,而非课程考试改革上,对于以追求学术地位为荣的教师来说,探索、改革考试模式无疑是一件付出大而收益小的事情。

3 设备设施因素

《护理学基础》包含出入院护理、清洁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排泄护理等8大基本理论模块和20多项基本护理技能,内容多、实践性强,除去讲授基本知识之外的机动课时不多,想要进行综合性课程考核,课时难以保证,并且实验用物、考试场地、教师人数、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相关图书等都不是很充足,较难满足开展创新型综合性《护理学基础》课程考核的需求,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考核改革的难度较大。

篇10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篇11

一、信息技术

从不同的层面切入,信息技术的含义可谓非常广泛。笔者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参考已有的相关定义认为,信息技术的含义为: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等相关技术进行技术架构,依靠光纤、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支持,完成对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加工、储藏以及显示等内容的一门现代化技术。其最终目标在于拓展人的信息功能的外延。

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大领域,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而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常见的信息技术运用形式有:微课、MOOC、空间课堂等等。这些新型的模式与方法为提高基础护理教学的课程质量提供帮助。

二、信息技术与基础护理教学结合的优势

(一)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基础护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学科研水平,如此才能走在医学科研的前端,为学生带来最新的教学知识与理念。此外,信息技术能够令教师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其日后的工作开展也能提供一定帮助。

(二)改善教师教学方法

基础护理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基础护理技术与能力,因此,实验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微课等新型模式进行课堂演练,尤其是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课程的生动形象性。这样既能改变教师原本枯燥且不生动的教学方法,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

(三)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于信息收集、处理等一系列能力的内化。年轻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显然更喜欢数字媒体课堂。这种借助科技渲染国的课程形式非常兴起,生动的表达方式也更能让学生融入课堂之中。因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具有较高可行性的。

此外,在提升信息素养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技能与对护理内容的理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能够最终达到优化教学形式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也更加积极主动。

二、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信息技术与基础护理教学而言,是对其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因为传统教学理念的误区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信息技术很难在基础护理教学中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开展基础护理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提升学生技能认知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和数字网络等形式来丰富基础护理教学课的表现形式,以图像、语言、动画等信息来增加课堂的信息含量。而多种形式的运用还可以丰富教师的表达能力,帮助教师获得更好的掌控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静脉注射”这一堂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开展教学,然后让学生们自行展开讨论,在充分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演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对生活中的原型零距离地接触来提示对事务感性认识,最终达到增强专业情感体验的目标。

(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信息技术所承载的诸多信息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中的一种,通过相关的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将课外的专业知识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无形中融会贯通。这样的方式打破了课堂内和课堂外的传统壁垒,让学生在互联网、微课、空间课堂上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专业护理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护理水平。此外,信息技术能够带来国内外最新鲜的基础护理资讯,让学生始终能够尝到最新鲜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其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激发其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斗志。

篇12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学习积极性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理论和操作相结合。中职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活跃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担任护理学基础几年的过程中常寻思,现分享如下。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记住学生的名字

开始教师应首先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尽可能多的学生名字。“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记住学生的名字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了解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如果能在课堂上迅速地叫起学生的名字能更亲切更有利于提问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叫出学生的名字,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会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尊重,更有利于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上了这个教师,就会对教师所教的课程充满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于是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2变换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在理论课中变换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经常变换一下教学模式,不能每天给学生一样的口味,就像每餐吃鱼,再美味也会使人吃腻,教师应该经常变换一下“菜式”,这样才不会乏味。理论课讲授前,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难点。上课时,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寻找问题答案,从而轻松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调查发现,学生喜欢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目标很明确,有针对性。这种方式使学生们避免盲目和满堂灌。尤其对于内容简单的章节,如头发和皮肤护理这章节内容。上课前的复习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今天全班听写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下次课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回答正确者加分,再下一次直接情境导入新课教学。

2.2在实训课中变换教学模式

传统的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以教师示教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强调操作步骤的规范性,忽视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死记教师的操作流程,练习时只是一味地模仿教师动作,而不明白为何要这样做。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展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完理论观看完视频的基础上,不违反无菌操作的原则下,可以按小组讨论自由地先练习,自主探究,发现操作中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学生带着问题再看教师示教,与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比较。这时,学生的疑惑得到解决。避免出现灌输式的教学,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比如:鼻饲法、灌肠术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也可以教师随机先让一位学生先操作一次,学生指出该学生的不足。做得好,加分,做得不好,减分,学生有压力会认真做好预习工作,有利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定期随机考核,或自愿报名,考核优秀者做小教师,考核其他学生。如药液抽吸要求所有学生通过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下一个注射环节。或在班级搞技能大赛,对优秀者颁发奖状,也可以调动积极性。

3结合学生生活经历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常上课时,教师会讲很多临床经验,但其实学生的经历也是宝贵的课堂资源。在讲静脉输液流程时,由于很多学生都打点滴的经历,让学生上讲台讲讲她静脉输液的经历,学生讲地生动形象,将要注意的查对、排气、进针都讲得非常清楚。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边听边回忆起自己打点滴的过程。在另一个班级,让参加市技能大赛的选手分享经验及示范一遍。学生也是非常积极认真听,向这位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解决他们共同的疑惑,该学生也得到了锻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护理学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课程的导入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上课前提问学生:希望掌握什么内容?你认为哪点对以后的工作很重要?应用启发式教学激起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带上教具直观教学,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如讲血压这个章节时带上血压计,讲注射器构造时带上注射器。让学生去摸摸去看看,印象更深刻。护基教师还应该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真题进行教学。谢丽明学者说:有目的性的教学对护生而言无疑像注入一针兴奋剂,极大地提高护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护基教师要参考每年执照考试的大纲,有针对性地分析考点,让护生有备而学。

5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和游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胜的需要会更强烈。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提高。比如在单元自测题中,笔者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竞赛前笔者已将答案收齐,因此学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宿舍的1床为一组,2床为一组,以此类推。每个宿舍8个床位因此可以分成8组。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不重复回答问题。回答一题加一分,回答错误扣一分最终的得分为本组得分,得分前三名的小组每人分别加3、2、1的平时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说回答错误,继续抢答,于是学生进行认真地讨论又继续抢答。最后公布正确答案后教师再点评。或者按列按宿舍进行问题抢答。笔者尝试过给学生玩游戏也收到不错的效果,如轮流做一个手势,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必须按教师相反的指令做手势,教师说向上学生应该向下的手势,说向左学生应该向右的手势。手势错误,学生要准确回答一个问题方可坐下。学生对于这样的游戏非常感兴趣。当然,教师可以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游戏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小结

如何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多反思多总结多交流,通过记住学生名字,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进步给于肯定和表扬。开展竞赛游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课堂互动,应用以上方法,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谢丽明.互动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5A):1208-1209.

篇13

1.环境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教学,教师授课注重设备的管理,担心学生不当的操作对仪器设备造成损害,对学生的指导和课堂氛围的营造则显得不足,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过于担心设备,给学生造成心里负担,这样就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操作,根本谈不上对操作问题和理论的研究。想要改变这样的教学观念,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师必须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由于大多数学校实验操作时采用模拟人,学生只能机械化的完成操作步骤,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仅要给其护理,还要有关怀和安慰,让病人感受到护理者的善意?学生在练习时,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在护理病人身体疼痛的同时关怀病人的内心世界,这是最不应该被忽视的部分。

2.情景教学融入真人实验

传统的教学中常常出现拟人练习时难投入的情况,所以提出来在情景教学中融汇角色扮演,由真人参与实验处理问题。通过情景再现,使学生有更强的代入感,由于是对真人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操作中的每一步,在不断的练习中积攒经验,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会加倍用心,不少学生对实际操作的恐惧心理也会减少,避免了日后在工作中产生临床恐惧症。教师应该提前告诉学生实验的内容,让大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后教师应该对情景教学做出总结。但要注意真人实验也要有选择性,如病人的床单更换、各类注射等可进行真人模拟,但涉及内脏器官的相关操作就不适合真人实验,这是为了预防学生产生负面情绪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把案例教学带入PBL教学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典型的案例让案例情景再现,让学生融入场景。在案例中,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可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但不能过多的指导,让学生在模拟练习中得到锻炼的机会,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实验中,将案例教学带入PBL:(1)模拟案例的场景,教师布置作业时将下节课的病例资料发给学生,在该病例资料中,要包含教学内容,学生在拿到资料后,通过对病例的研讨,发现病例中存在的问题;(2)开始教学后,教师先讲解重点内容,然后放映影片,使学生能够对接下来的操作有一个大体印象。学生在模拟中,要独立完成操作的各个部分,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要着急,要自己分析,观察,对出现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互相探讨,再由老师给出正确的指导;(3)在之前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采取的小组实验操作,在操作时,小组中要有一名成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解答,上交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是通过小组成员在实践操作中所得,而不是自己一个人通过理论或者杜撰而写;(4)老师在查阅上台报告后,总结出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肯定学生的劳动,对学生操作正确的地方给予表扬,对错误或者不足的地方,及时修正并做示范性操作;(5)学生在教师总结后,可再次上台操作,一是巩固当前的知识,二是便于教师发现新问题,进而更好的锻炼学生,使学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4.学习合作模式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理论的讲解、操作的示范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醒学生在操作中应该注意的方面,以及应该着手解决的方向,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操作时,小组内部成员之间通过角色的互换,不仅能掌握专业技能,对整个环节也能有更好的体会,不断的交流感受和想法,纠正操作中的错误、点评不足之处,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而暂时无法得以解决的,可将问题归纳后,写上自己的分析,上交给老师,教师通过学生的分析,指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白自己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和值得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艳华,陆萍静.《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8,14

篇14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技能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48-02

一 技能考核的重要性

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是护理人才为全人类服务必须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因此受到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护士操作技能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医院护理工作的总体质量,所以要求每个护理人员都应具备比较高的动手能力,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以达到医院对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因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不但要重视操作技能的练习,也要重视操作技能考核,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方法之一。

二 技能考核现状

1.操作技能考核指导思想过于简单

目前护理技能教学主要是老师讲授示范操作技能,学生模仿老师动作,只要学生能够较准确地记住每一步动作,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成绩。该种方法侧重于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学生练习的次数多,就能熟练地掌握住动作。但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部分学生存在懈怠偷懒的情况,不利于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2.护理实验技能考核时间短,不能全面反映每位学生的操作水平

本学院护理学生众多,上课时间比较紧张,用于考核的时间也比较短,往往90分钟时间要考核50名学生左右,因此很难在细节上考核学生,只能从大概的流程和重要的操作步骤上考核,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爱伤观念、无菌观念等方面不能做到很好的观察,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3.无益于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示教课的基本流程是老师事前告知学生要学习的操作,学生提前预习操作流程,然后教师再用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手法讲解,因此多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动作虽然标准但缺乏灵活性。规范标准的语言、规范的动作虽然可以使操作变得优美规范,但是不能体现出操作中的精髓,操作中的人文关怀也得不到体现。而且实验器材老旧,与日益更新的临床脱轨,学生实习后普遍反映学校所学所用的东西与临床差别很大,需得重新学习。而学生在上实验课时不能举一反三,单纯记住教师的示范步骤,对实验课缺乏兴趣,操作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因人施护,没有整体的护理观念。

4.考核中病人失真或用模型,许多操作要点无法真正体现

护理技术操作难度不一,考核面对的对象可能是真人,也可能是模型。如果技能考试在模型上进行,因为人体模型设计简单,有些技术要点无法考核,如男病人导尿中尿管通过三个狭窄的处理,灌肠时病人所出现的突况都无法通过模型实现。这种考核方式所给的分数,只能说明学生对步骤的记忆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操作技能。另外,要对实现最优护理服务,与良好的沟通、护士的爱心、责任心等息息相关,这些都难以通过人体模型考核进行评价。而目前用真人达标的项目也因为“病人”而出现许多偏差。达标中的病人都是自己的同学临时当病人,因而在操作中难免出现“放水”的情况。进行考核的同学也因为操作对象是自己的同学而忽略必要的解释沟通等步骤。

5.技能考核分阶段进行,难以做到学生对之前所学的技能“温故而知新”

因为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多,每一项技能考核完成之后,就接着要进行下一项操作,因此难免会出现学生遗忘先前所学的操作,而学生只要在达标前突击一下就可以蒙混过关,等到学完所有操作,学生已经将之前学过的技术忘记,这样对全面掌握护理技术无益。

6.技能考核后缺乏对出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不利于纠正错误

因为考核的时间短任务重,多数教师考核后没有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做细致分析,只是大概地总结一下,也做不到对每个同学进行操作后分析,不利于因人施教,往往是考核结束,评价也结束,考核质量无法提高。

三 对策

1.重视技能考核中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理技能考核要改变传统的考核重点,加强其他素质的考核,如学生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人文关怀等内容。

2.采取多样化的技能考核方式

第一,单人逐项考核法,即每项操作学习结束后,短时间内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此种方法比较常用,实施简单,能够直观明了地考核学生对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此种方式的弊端是实施考核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为了节省时间不能充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二,小组逐项考核法,即每项操作学习结束后,短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方法。具体实施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进行技能考核的同学,该同学的成绩代表全组的成绩。此种方法节省时间,而且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此种方法的优点:(1)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同学产生责任感,因为要代表其他同组成员的成绩,被抽到的同学为了能够使所有人得到好的成绩,会加倍努力地练习。(2)可以激发小组内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评价、鼓励、支持、帮助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种方式的弊端是以个人成绩代表全组成绩,的确存在不公平性,而且对小组的团结性有很大的挑战。

第三,随机抽签考核法,即所有操作学习结束后,每个学生随机抽取一至两项操作进行考核。此种方法一般是期末所有操作结束后进行。优点是学生事先不知要考核的操作,督促学生对所有操作进行复习,利于全面掌握。考核总体需要的时间短,能减轻教师负担。缺点是不能考核学生每项操作,存在很大偏差,而且考核是在期末进行,遥遥无期,部分同学在平时没有压力感,练习时懈怠不积极,只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才突击一下,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所有操作的掌握程度。

第四,小组案例考核法,即以往的考核内容只是单纯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内容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采取小组案例考核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方法如下:学生学完所有操作后,教师将所有操作融入到临床常见的案例中。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案例,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内容。一个案例中往往包含多项内容,如理论知识考核,通过案例让学生分析病人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护理诊断,根据诊断进行合适的护理操作。案例考核法有多项优点:(1)此种方法可以考核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随机应变能力等,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案例考核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考核法包含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可能发生的情况,让学生对此做出分析与判断,并做应急处理,教给护生沉着、冷静、遇事果断的应对方法,以提高护生的应急能力。(3)案例考核法提醒学生要注重法律意识。案例考核法可以使用接近标准化的病人,即事前将病人进行培训,包括对疾病状态的表演,与护士的沟通,甚至适当制造一些护患纠纷等。通过案例考核法,学生可以增强自己处理医嘱的能力。接近真实情境的操作考核,让护生更贴近临床,更感到肩上的重担。尤其在护患关系紧张的时期,更可以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提醒学生注意细节,防止因为一点疏忽而触及法律。(4)案例考核法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教师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高低,编写不同难度的临床案例,因此可以督促教师多阅读案例,多接近临床,充实自己除课本以外的临床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添上出彩之笔。

四 结束语

护理学基础是护生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后用得最多的一门课程。技能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手段,既可以督促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也可以通过最佳的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摸索出适合本院校学生的技能考核方式至关重要,也是每一位护理学基础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石敬萍.《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实训与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