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宣教范文

儿科护理宣教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科护理宣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科护理宣教

篇1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儿科护理人员1名,年龄2~35岁,平均年龄(24.95±6.12)岁,护龄(5.67±3.36)年。选取2013年4月~2013年6月来本院儿科治疗的患儿家长2例,其中男68例,女132例,年龄25~65岁。

    1.2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培训、端正态度和实践学习。首先进行理论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临床和预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深入了解健康宣教的工作内容。其次提升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强化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摆脱传统护理观念的束缚,树立服务至上的工作准则,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增加患儿及家长的亲切感。最后进行实践学习,在护理工作的进行中将健康知识传授给患儿及其家长,要求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沟通技巧,并针对每个患儿及家长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教。

    1.3评价指标分别对2名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包括疾病知识知晓率、药品知识知晓率和预防知识知晓率3个方面。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后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3讨论

    3.1由于护理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健康宣教已成为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大多数患儿家长缺少儿科医学常识,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在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要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儿科疾病、药品及预防知识。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规范化的培训是当前护理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3.2本研究发现,通过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健康宣教培训,患儿家长的疾病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37%升高到培训后的92%、药品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23%升高到培训后的82.5%、预防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26.5%升高到培训后的89.5%,三项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与莫瑰婷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儿科护理人员经过规范化的培训后,端正服务态度,工作主动积极,同时丰富了临床、药学以及预防等专业知识,更好的满足了患儿家长的需求。另外,规范化培训可以让护理人员充分学习到沟通技巧,提高患儿家长接受信息的效果,因此,住院期间患儿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篇2

关键词:公选课;行为导向;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65-02

一、理实一体化的导入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近几年来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以致用、行为导向的教学特色。一体化教学试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技能训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在学习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1]。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按照学到的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成功感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这门课程是我院我科室开展的全校性的公选课程。公选课是能够让全校大学生发展兴趣、培养爱好、张扬自我个性、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的课程[2]。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传导,医学相关专业的选课学生会觉得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因为无医学背景,听课内容较多,会丧失兴趣和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导入理实一体化教学,精选操作性强的、实用性高的知识,对学生边教边学,边学边做,推进公选课建设,保证学生真正从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这门公选课上学到实用知识和操作本领,保证公选课的质量和鲜明特色。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1.“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一体化的同时教学模式一体化。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率取决于吸引人的各种感官进行感知的程度[3]。在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课程中,我们强调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比如在妇产科部分的知识中关于女性怀孕过程、分娩机制、产褥后护理等的教学中,学生起初对这些知识是好奇的,但如果单靠讲解理论,会让学生感觉空洞枯燥,所以我们为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具有表现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实地去考察我们的妇产实训室,让学生在标本、实物、模型等的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中去感受女性生殖系统,及其怀孕后的生殖系统的变化,以及通过他们操作了解生产分娩的整个过程,最后到产褥后的护理,通过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刺激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开拓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的了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过程。从这个方面说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之一是具有完善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实施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2.理论贯穿实践。实践是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这门公选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巩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实践作为一种技能训练,它对学生要求较高,很多必须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理论贯穿实践,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学习方法、采用模具实验等方法来进行。在儿科部分知识中,如婴儿换尿布、婴儿沐浴、婴儿抚触、婴儿被动操等教学,最好就采用这种边讲边练的方法,先讲述理论部分,接着就是学生演练部分。实际性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亲自体会,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的行动,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真正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这个过程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实践中,他们能给模具孩子换尿布了,能洗澡了,能抚触了,会给婴儿做被动操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同时,一些不能进行操作的实践,我们便通过大量的音像、影像纪录片、医技多媒体动画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通过这种实际操作或者多媒体动画的感官刺激的主动性的体验式学习,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情感、价值、态度的内心认同,而不至于停留在简单的听课的阶段。让学生通过这种上课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和管理,并且做出自我评价,自己有没有参加到实践的过程,有没有通过音响记录片真正学到实用性的知识来促进学生的自律性。

3.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大都采用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主动探索性较差,学习不积极。在我们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我们改变教学观,通过学生主动行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与国外的教学理念接轨。老师在其不多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还要从学生以上的感性认识及实践行动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形式。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知晓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帮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效果。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进来了,通常50分钟的上课时间里,教师讲课仅仅占到30%左右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全部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教学过程完全围绕学生来展开。

当然,家庭产妇与婴儿的照护这门公选课在我校作为一门校内公选课程,仅仅开设两年,还不是很成熟。但从选课的人数急剧增加可以看出,我们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让学生肯定的。优点在于内容丰富、浅显易懂、操作性和实用性强、视点独特、教学方法多样。但目前毕竟理实一体化教学开设时间较短,教学经验积累不丰富,不同的教学项目实施效果和可实施性不同。因此,探索、总结、完善和发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把行动作为导向,边学边做作为研究重点,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借鉴和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上去,是教师的当务之急[4]。

参考文献:

[1]丁辉.理实一体化在西餐教学中的探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27(1):88-91.

[2]黄睿,王延宗.提高公选课质量,构建和谐校园[J].科技信息,2007,(30):541.

[3]陶丽云,李晓芳.《护理基本技术》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与研究[J].当代护士,2005,(6):87-89.

[4]韩卫红,贾莅彦,蒋靖.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50.

篇3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在儿科开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轻患儿尤其是家长的心理负担,增加他们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提高

护理质量[1]。

2 儿科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儿科护理工作繁忙、任务重、要求高,护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陪护人员多,不固定;住院时间短,周转快;外地及农村患儿多,久治不愈,情绪急躁,难以配合教育;家长溺爱患儿,提出过高要求,难以建立依赖关系;病情急,难以把握教育时机。

3 儿科健康教育的内容

主要宣教内容包括医院、科室环境、医院规章制度、责任护士、床位医生的介绍。根据不同患儿的病情,向患儿家属介绍患儿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预防的有关知识,介绍治疗用药的作用、疗效、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饮食及休息指导、住院安全指导、出院健康指导、交待复诊时间。

4 健康教育的实施

患儿入院时应热情接待,及时为患儿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治疗环境,以诚恳的态度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耐心地向陪护家长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有关制度等,使其尽快熟悉环境,适应住院生活。介绍有关床位医生、责任护士及病区护理人员情况,通过语言和行动的交流沟通,使患儿及陪护人员增强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收集患儿的健康问题,结合患儿病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制订符合个体需求的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并予以实施。

病区的走廊设墙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刊登一些预防保健小常识,图文并茂,从而增加健康教育的范围和力度。健康教育渗透住院的全过程中,当患儿病情出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宣教,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反复多次,深入浅出地讲解,强调重点,并及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认真做好出院指导。出院指导以自我护理、预防疾病等知识为主,耐心向陪护家长讲述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如何调节患儿饮食、增强患儿体质,告诉家长医院的咨询电话。出院后及时进行随访,了解患儿康复情况,及时做出指导。

5 实施体会

5.1 适时宣教 在患儿安静、陪护者注意力较集中时时行重点宣教。刚入院时不应马上宣教,掌握教育计划与随机相结合的原则。刚入院时患儿家长心急如焚,关心的只是患儿的病情,对其他一切无心关注,所以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宣教,以达到应有的效果[2]。如晨午间护理时介绍不同年龄患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护理注意事项;雾化吸入时示范有效拍背方法;输液时讲解疾病特点、药理作用,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喂奶时指导正确的喂奶姿势及喂奶后注意点防止呛咳;出院时交代家庭护理要点、复诊时间。

5.2 按需宣教 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护士用声、光、色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其恐惧感;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用讲故事、做游戏来满足其好奇心,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对学龄期儿童,以正面鼓励和讲道理来帮助患儿克服对注射的恐惧心理,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对家长的宣教,有意识地选择患儿的主要陪护者作为对象,在其最需要的内容上作详细的介绍,如服药时家长想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高热、腹泻时家长最希望了解疾病的过程、治疗方法;恢复期家长最想知道的是疾病的预防知识;4~12个月的患儿家长最想了解添加辅食的方法等[3]。

5.3 反复宣教 对新更换的陪护者、老年陪护者,必须由家长配合的护理技巧,如尿标本的留取方法、输液部位的保护等,护士要反复多次讲解、示范,直至其掌握为止。

5.4 因人施教 儿科陪护较复杂,有老师、外地民工、青年、老年,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对文化层次低的家长,语言应通俗易懂,表达清楚明了,尽量少用医学术语,让陪护者听明白听清楚,对一些重点内容应反复强调。对文化层次高的家长 可简明扼要,有重点进行宣教。

5.5 因病施教 结合患儿所患的疾病和家长关心的知识进行宣教。如高热时,配合治疗措施,指导家长可采取给患儿松解衣被,多饮温开水以助降温;腹泻时指导正确的饮食护理以及臀部皮肤护理等。

参 考 文 献

[1] 陈伟玲.儿科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体会.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4):410.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选的形式,将2013级参与到儿科护理学中接受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60例护理专科生视为本组研究的对象,其中55例女性,5例男性。除在教学中对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指导与传授之外,同时还需安排组织学生依照健康教育主题的不同,深入医院进行社会实践。 

1.2方法。 

①教学计划:将儿科护理课程视为重点内容,对若干个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拟定,每一主题的社会实践课时不得低于12课时;②健康教育主题确定:重点人群;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疾病特点与临床表现。护生是教师指导下,学习对儿科患者的程序性健康教育和随机行健康教育,在程序化健康教育中,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预防措施和患儿及家属说明;在随机化健康教育中,对病区环境、管床医师和护士进行介绍,对患儿相关的饮食营养、休息和睡眠、疾病常识根据病人需要随时提供。③教师选择与学生组合:学生依照不同的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自由组合,并成立对应的健康教育小组,由组织能力强且高度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对健康教育的组织、策划、联系以及协调等过程负责。由教师作为主题总指导。学生先整理收集到的材料,交由教师并与其一同讨論计划,最后由教师展开可行性分析,待明确后再予以实施。 

1.3效果评价。 

学生对健康教育模块改革的认同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总计分四个部分,内容包括综合素质2项(4分)、态度5项(10分)、技能8项(16分)以及知识5项(10分),总分40分,展开问卷调查,分为“不认同(0分)”与“认同(1分)”。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15.0数据包中展开处理,其中组间差计量资料则通过(x±s)表示,组间差异经t值检验,各组间数据对比后获得的P值小于0.05时,表明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改革健康教育模块后,护理专科生有关儿科健康教育的综合素质、态度、知识与技能均提高较明显,与实施前相比有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表1对专科生改革健康教育模块前后相关问题 

评分情况对比(x±s,分) 

时间技能态度知识综合素质总分 

改革前(n=60)10.25±0.714.85±1.064.74±1.301.03±1.0129.63±1.58 

改革后(n=60)14.52±0.577.95±1.027.84±1.142.85±1.0236.84±2.74 

t41.946518.848613.760511.340420.3889 

P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3讨论 

大部分的学生在我国当下教育体制下已经习惯了常规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但护理教学有所不同,其涵盖着与人交流的艺术,是理论知识实践于临床相结合的过程。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们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并且护理技能、服务态度、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P<0.05,黄明桂[3]研究结果基本上一致,表明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改革,可提升护理专科生自主交流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能为学生后期进入临床儿科护理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善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了解病情、配合治疗、减轻痛苦、缩短病程,促进康复,对儿科护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可以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以程序化健康教育为主,随机化健康教育为辅。在程序化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生在责任护士带领下对患儿进行全面、客观的护理评估,收集与患儿健康、疾病有关的资料。根据所收集资料,列表制定针对性的健康问题,以明确健康教育方向。随时根据病情的进展,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在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宣教形式上进行完善。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系统的、按时按步的宣教。随时对患儿及家属的理解掌握能力进行评估,以便及时改变宣教形式或进行必要的二次宣教。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程序化健康教育内容之外健康问题,由当班护士带领护生行随机化健康教育宣教,适时进行评价,弥补程序化健康教育的不足,随机化健康教育宣教包括环境、护理和疾病三个方面。护生在责任护士指导下向患儿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公共设施、住院须知、病房管理制度等,消除患儿及家属的恐惧感、陌生感,增加安全感、信任感。对病区病人的随机化宣教,使患儿及家属在需要帮助时,很明确自己该去找谁。输液过程中随机化宣教,包括输液的目的、所用药物、滴速、防止跑针注意事项、留置针使用注意事项、输液过程中液路是否通畅的观察,患儿输液不畅的简单处理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并及时处理,以及患儿输液后反应的简单观察等。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的宣教:涉及到儿科室包括腰穿术、硬脑膜下穿刺术、雾化吸入、鼻饲、洗胃、吸氧、吸痰等操作的健康宣教,使患儿及家属简单了解并积极配合。对饮食的随机化宣教:根据患儿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维持机体需要,有些还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的一方面。对作息的随机化宣教:说明休息、锻炼与疾病的重要关系,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对疾病本身的随机化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使患儿及家属对疾病有些简单的认识,掌握一些可以在生活上避免疾病恶化的方法及观察疾病进展的方法,疾病的预防方法,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疾病,同时能理解护理人员所做治疗护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是当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而在培养护理专科生时除了需加强其专业理论的培养,并且还需重视技术方面的培养,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其能够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教育、交流等能力,在掌握教育理论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指导,从而使学生达到知、行与信的要求;护生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克服自身的胆怯心理,把对患儿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形式解释清楚明白,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护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知识和语言能力的不足,会促使护生努力学习儿科护理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应对护理情景的知识、护际关系等知识,做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护生在网上时间增多,容易被网络游戏等所吸引,增强护生的浮躁性,对此,老师应予以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网络信息有所甄别,利用碎片化时间,一点一滴积累健康教育知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儿科护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生可以增强自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面对患儿及家属的急躁焦虑等情绪给予适当安抚;护生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向患儿家属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培养护生的谦虚谨慎的优秀个人气质品质。 

通过对儿科护生的健康教育培养,护生的儿科护理知识、技能、护理态度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4],教师也通过护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儿科护理教育教育教学进行进展性创新创造,更好地培养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健康教育模块的改革能使学生思维得到活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最终成为社会及专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于芹.PBL教学法与传统带教法在新生儿科临床带教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1(33):4-5. 

[2]李小红,孙继红,高凤莉等.组织实施护理 PBL 教学查房的行动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5):4382-4385. 

篇5

【关键词】儿科健康教育宣教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11-02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2012年5月――2012年8月在本科住院的780例患儿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80份,其中患儿为男性410例,女性370例。

12调查内容包括①患儿住院期间对所患疾病、疾病用药、药物副作用、各种检查及饮食、活动的了解及掌握情况。②护士教育的内容是否是您所需要及感兴趣的?③护士是否主动为您解答?④通过教育,您是否学到一些自我护理保健知识。⑤护士的讲解是否通俗易懂,让人记忆深刻?

13方法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教育时机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

131健康教育一日宣教内容的制定本科根据儿科疾病的护理常规、治疗、检查、预后,健康教育按标准化,预计住院天数设计为表格,见表1。即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为患儿及家属做宣教,健康教育要贯穿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要连续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直至患儿出院。

132健康教育一日宣教的实施由病房责任护士按照表格制定经行,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每日和病人经行宣教。入院时由护士为患儿做入院宣教,包括住院环境、病房设施、病友介绍、陪护制度等,住院后责任护士要对患儿及家属经行各种特殊检查及治疗、用药宣教。由于儿科陪护人员不固定的特点,我们做健康宣教时可以反复进行,爸爸妈妈在时讲解,爷爷奶奶在时再经行宣教,保证陪护的所有人员都能掌握疾病及用药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时机,合理安排时间,如做晨护时,摸摸、抱抱或逗逗患儿,询问患儿夜间体温、睡眠、咳嗽、饮食情况,对家属的询问给予满意的解答;静脉输液或换液体时,向患儿及家属讲解药物及副作用。进行健康教育时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状态下及疾病缓解期,此时陪护心情比较平静,适应的环境可以达到良好的宣教效果。责任护士要及时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要贯穿整个住院期间。责任护士轮休期间,由责任组长负责,护士长不定期做检查。每次进行健康教育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对上一次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一日宣教单后,病人满意度由90提高到100,健康教育覆盖率由93提高到100,基础护理合格率由90提高到100,见表2。

3讨论

31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病人家属的满意度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实行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融洽了护患关系。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落实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32强化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护理人员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健康教育,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完整性,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33提高了自身素质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护士必须不断充电,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病情患者的需要,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服务患者,视患儿为亲人,打消了家长的焦虑,得到信任,深受患者及家属好评。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于是对护理工作投入更多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4小结

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来传授健康知识,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一日宣教的实行,即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使患者减轻了恐惧与不安、焦虑,得到了患者的好评,达到了高质量、高标准的护理要求,可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篇6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实习是我踏出临床工作的第一步,等待着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艰辛,我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7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实习是我踏出临床工作的第一步,等待着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艰辛,我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8

关键词: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拔针;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18-02

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工作之一,也是患儿治疗的重要手段。儿科门诊存在输液多、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疲于应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护士在输液结束时拔针也存在较大纠纷隐患,因此,在儿科门诊输液管理中,如护士的治疗操作不规范或缺乏对护患纠纷的认识,缺乏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良好的沟通技能,会引起各种矛盾和纠纷,严重威胁到输液安全和护士的人身安全。近年来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结束时因拔针引发的纠纷呈增长趋势,本文回顾性的分析我科2010年4月-2011年4月发生的40例因拔针而引发的护理纠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输液室及医院相关科室的纠纷接待处理记录,至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共处理有关拔针引起的投诉事件共计40例。

2 结果

拔针时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服务态度差6例,沟通不良8例,操作疏忽12例,健康宣教不到位12例,其他原因2例。

3 原因分析

3.1 护理人员方面

3.1.1 人员结构: 主要涉及16名护士,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3名,护士9名。护理纠纷发生与原因请见表1,表2。

3.1.2低年资护士比例大幅增加,年轻护士的护理经验不足是导致护理纠纷的一大原因,从表一,可以看出在拔针时引发的护理纠纷有70%来自于工作5年内的护士,其次由于年轻护士有一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个性独立,服务意识不够,认为我们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一定要迁就病人。没有意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从表二可以看出拔针时引发的护理纠纷有70%来自于80后的护士。

表1 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

工作年限服务态度差沟通不良操作疏忽健康宣教其他原因 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 1-3年37.5%615%615%615%1 2.5% 3-5年12.5%25%37.5%25% 5-10年12.5%12.5%25%1 2.5% 10年以上12.5%25%210%

表2 不同年龄护士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

年龄服务态度差沟通不良操作疏忽健康宣教其他原因 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例数百分比

20-31岁410%8 20%820%7 17.5%1 2.5% 31-40岁12.5%25%25%1 2.5% 大于40岁12.5%25%37.5%

3.1.3 语言失度和护患沟通的缺乏[1], 儿科输液室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情绪急躁,有时护士只注重护理操作,而忽略了给患儿必要的和鼓励[2],未顾及到患儿家长情绪与心理,使他们产生不满。有时候在拔针后由于未与家长交接好,导致棉球脱落针眼处出血时,护士也不考虑家长心疼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指责家长为什么没有按压住穿刺点,本组40例纠纷中就有6例是因为棉球按压不到位而护士未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导致的,4例因为拔针时胶布带下较多头发,家长不满但护士却说那是正常的,家长认为护士对孩子冷漠无情,没有爱心,引起纠纷。

3.1.4 护士换位思考不够:儿科输液病人护患关系的建立,类似与急诊护患关系的特点即建立的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3]。家长心疼孩子,往往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不愿意等待,而输液室护士由于常年对待各种疾病的输液病人,对病人的基本病情已经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常常会激发矛盾的发生。本组中就有6例因为护士拔针时服务意识薄弱,遇到不理解的家长时,与家长起争执从而引起纠纷。

3.1.5 护士缺乏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未严格按照护理程序执行操作,护士认为拔针是最简单的护理工作,忽略了拔针时的各项护理技巧,从而导致了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对病人的伤害而引发投诉。本组有8例是因为护士操作不当造成患儿皮肤划伤等原因而引起纠纷。

2.1.6 健康宣教不到位:护士工作量大,在为病人拔针后没有多余的时间为家长做健康宣教。没有告知家长相应的医学知识。本组中有6例是因为输液结束拔针时,由于患儿的不合作或护士未向家长交待按压针眼的注意事项,导致棉球掉落,针眼处出血,家长认为该护士拔针方法错误,而引发纠纷,其中有3例对护士进行暴力侵袭,被保安及时阻止。

3.2 社会因素

3.2.1 由于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病人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护患关系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家长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冲突越来越多,原因越来越复杂和细化,家长的要求不止局限在医生看病,护士打针上,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而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若没有及时改变护理工作模式,就不能适应病人日益更新的各项需求,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

3.2.2 由于媒体宣传对医学科学存在误导,人们对医学从传统的“感恩”和“宽容”转变成如今的“提防”和“埋怨”,[4]使得一些家长对医疗机构,心存偏见,当治疗效果未达到他们的预期效果时,就会借故将脾气发泄在护士身上。而输液室是儿科门诊的最后一站,儿科输液环境嘈杂,输液等候时间长,加上就诊的其他环节可能遇到过不愉快,有些家长认为小护士可以欺负[5],所以在输液结束时遇到不愉快时,就将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

4 对策

4.1 按需合理分配人力资源:高峰时段按需排版,由于输液室巡回护士工作量大,护士往往是因为忙碌而忽视了与家长良好有效的沟通,同时忽略了对患儿和家长的健康宣教,针对平时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因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改善服务流程,应在人员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多安排护士从事巡回工作,并根据输液室高峰等特点弹性排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在输液高峰期安排2-3名巡回护士,同时开放多个静脉注射台,已减轻患儿排队时间,缩短就诊流程,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4.2 规范拔针流程:通过由护士提供建议的方式,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选取符合临床的实际操作的流程,在科室学习中开展模拟拔针训练,使用最科学的拔针方法。规定在拔针时必需使用规范化的标准语言,提出输液室十大爱心用语及10大禁忌用语。让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有流程可循,护士长在发生纠纷后有据可循,可以由此判断护士有否违反流程执行操作。建立投诉纠纷追溯机制。

4.3 改进敷贴材料,努力提供便利的医疗用品:针对发生的纠纷事件,分析硬件原因中有较大一部分是因为原有胶带遇汗容易脱开,且胶带容易过敏,导致静脉的反复穿刺。家长心中已有不愉快,所以后来比较容易发生矛盾,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原有的胶带在去除时对头发的粘性较高,往往在去除胶布时会带下患儿较多的头发,患儿疼痛而剧烈哭吵,家长认为护士没有爱心,暴力拔针。针对此2项原因,在用对比实验使用2种胶带后,选用了不粘头发的3M无纺布透气宽胶带,同时降低了头皮静脉的复穿率,且暂无皮肤过敏事件发生。有效降低了因为此类原因引起的投诉。

4.4 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同时依法施护:孩子生病家长一定是焦急万分,要充分理解家长为人父母的心情,对于部分家长的迁怒与埋怨,护士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要用宽容与博爱的心去看待身边的所有事情。并不断加强年轻护士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投诉率与考核挂钩。科室内部实行传统传、帮、带老模式和沟通技巧的系统化培训新模式相结合,同时积极对投诉案例开展全科讨论与改进,实行每位护士均能身临投诉案件中,发挥集体的智慧,提出整改。科室定期学习法律知识,使护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并对部分纠纷以法律的观点进行大家点评与分析,做到理论结合实践,使一切护理活动都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4.5 对不满情绪家长的及时评估与干预:对护士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课程学习,遇到输液过程中患儿遇到突况,护士要及时对该病人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本组在新拔针流程制定后,发生一例家长看管好动患儿不力,导致患儿反复静脉穿刺,家长已经到达愤怒与自责的边缘,表露出强烈的不满与愤恨并已经开始有怨言,拔针护士评估后及时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耐心讲解安慰宣教后针对病人特别好动的特点,建议其进行静脉留置。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与静脉留置班做好交班,成功留置,病人安全的输完了余下的3袋液体并于第二,第三天安全的输完了全部液体。3天输液结束后病人很开心的感谢了该名护士,对其进行了表扬。

4.6 加强健康宣教: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健康教育应采用家长教育为主,患儿教育为辅的方法[6],注射时护士将健康宣教单发给病人,并做好口头的健康宣教,已及静脉输液的相关注意事项,拔针时护士要与家长做到手手交接与口头交待。告知家长拔后按压的部位,方法,力度与时间,确保穿刺点血止后才能离开输液室。在输液大厅安装电视机,将健康教育处方用多媒体的形式滚动播出,并穿插孩子爱看的动画片和音乐,做到寓教于乐。

5 小结

在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管理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现代医学和社会模式的不断转变,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给护理队伍带来冲击,良性的积极运用,不良的用积极的手段去转变它,为我所用。儿科输液的安全不仅仅停留在护理操作,法制教育和遵章守纪上,更多的是,如何不断的从生理与心理上去满足患儿与家长的各项需求,及时评估并提供心理干预,让患者觉得输液就诊过程中也是一种持续就诊被服务过程。同时加强护士的自身修养,提高操作技能,改善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让护士在严谨、和谐、向上的气氛中成长。只有做好这两者间的平衡,才能有效的让输液护理工作安全,有效,高效的完成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吴萍.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5):932

[2] 郑亚华.输液室护士受暴力行为侵袭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杂志,2005,4(3):229

[3] 席淑华.协调急诊护患美系的重要性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176

[4] 杨黎星.小儿静脉用药实际量与医嘱用量差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56-857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服务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我院儿科几年来人性化服务所带来的效果。结果 采用人性化护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表示满意。结论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  人性化  护理  儿科  应用

        由于儿科病房的特殊,其管理难度相对比成人科室要难。为了使儿科病房管理能适应病情千差万别的患儿及家属不同的住院需求,为体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自2004年始我科试行了人性化护理管理。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营造人性化管理的氛围

        在院里的支持下,儿科地砖及病室的墙壁上都印有动物图案、认图识字表等,使病区气氛活泼、充满童趣[1]。护理人员身穿粉红色的服装,护士站对面就是具有特色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问候语及科室的联系电话,使病房的气氛变得自然活泼,一走进病房就感觉到病房的整洁舒适与温馨,病房内备有干净松软的被褥,温度适宜的中央空调,每个病室都装有电视机,病房设有六人间、三人间、二人间、单间,供不同经济状况的患儿选用,为患儿家长提供了方便舒适的就医环境,听着舒缓高雅的背景音乐,看到护理人员整洁的服装、温馨的笑容,均使人赏心悦目,倍感家庭的温馨、亲切、舒适,全面体现了人性化管理,消除了儿童住院的恐惧心理,营造了一个轻松、祥和的就医环境。

        2  制定人本服务流程 

        科室全面开展了“六个一“温馨服务活动: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壶开水、一张一日清单、一张整洁的床铺、一张爱心联系卡。从患儿入院起各班护士对其层层负责。新入院患者除危重外一般在半小时内由分管护士及时完成入院宣教及治疗护理。根据不同年龄的患儿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护士长及时向患者做自我介绍并行双向承诺书签字。将亲情化服务贯穿于患儿住院的始终。科室要求每一位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健康宣教能力和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  护士整体素质建设

        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养成阅读药物说明书的好习惯,明确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及毒副作用,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对专科护理知识,应带着问题反复学习,反复实践,不断从临床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从理论知识中获取临床经验,通过这种循环式的积累,提高护理专业技能。

       4  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

        科室下大力度提高新护士的穿刺技能,科室利用模型对新护士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培训,由老护士将多年积累的穿刺经验传授给新护士,帮助新护士提高穿刺水平。为减轻患儿痛苦,我科于2005年始开展了头皮留置针及温馨静脉输液,使患儿在不知痛苦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静脉穿刺,减轻了患儿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感,深得患儿家属的好评。大大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  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工作

        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要及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为患儿制定一套健康计划,通过精美的板报、宣传手册及定期召开座谈会和学习讲座的形式,来宣传防病治病、饮食要求、用药指导、体育锻炼等相关知识,消除了患儿家长心中的疑虑,同时尽量使患儿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影响患儿的治疗,对于即将出院的患儿也要跟踪健康宣教,以减少疾病的复发。还可以通过定期随访,了解患儿的需求及病情变化,必要时做出药物调整,使患儿在出院后仍能感受医院的优质服务。

        6  转变服务理念

        打破以往一人一个班的工作制度,不以岗定责,而是因人设岗,使其在自己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责任效能。改变旧的排班方式,实行弹性排班和双岗制。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激发护士们的工作热情,使护理服务由被动变主动,缩短了护患距离,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于2004、2005连续两年取得全员护理质量第一名的好成绩。

        7  讨论

        针对儿科的人性化服务,必须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年龄、流行季节、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母乳喂养等常识,能较满意地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增加家长对护士的信任,另一方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根据患儿的具体性格特点、饮食习惯、经济条件等来制定人性化的护理计划[2]。使患儿及家长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进而减少护患纠纷,提高儿科整体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1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功能已从单纯的护理转向护理、预防、康复和保健等综合性护理。护士的职能在扩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近年来,使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在儿科门诊开展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在就诊及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改善了服务态度,从而提高了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使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从原来的85%提高到95%。

1 儿科门诊健康教育的程序

1.1 收集患儿及其生活资料 由于儿科门诊量大,患儿起病急、变化快,家属就诊心切。儿科门诊分诊护士应在患儿候诊过程中,首先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并了解其就诊原因、心理问题、生活习惯等。在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心情缓解后可针对性进行有关疾病的饮食、营养、治疗的宣教。

1.2 确定目标,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我院在发放问卷表调查患儿其家属对健康的需求中发现,家属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用药的指导、疾病知识的指导、家庭自我防护的指导的需求是重点。我院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提高保健意识。我院制订了儿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介绍、治疗、用药、护理、预防等,编订成健康教育手册,图文并茂,以便取阅。并每月定期召开患儿及其家属工休座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每月根据季节性出板报,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3 健康教育的实施

1.3.1 对护士的要求 由于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受环境影响大,所涉及科室多,需反复排队等,患儿及其家属易产生心理波动。要求护士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水平,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护士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属,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增加其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护士长可根据患儿就诊时间、门诊量适当调整护士上班时间,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

1.3.2 加强护士的培训 组织护士学习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在各个环节中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由于儿科门诊对象特殊,要求也高,我院对儿科门诊护士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包括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与患儿的沟通、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健康教育技巧、对家属的指导等。例如:2岁以下的患儿可以利用声、光、色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恐惧心理;学龄儿童可通过讲道理、正面鼓励其克服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1];对其家属则注重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对静脉穿刺部位的保护、对患儿的喂养及护理、复诊的注意事项等。

1.3.3 健康教育的内容 包括就诊须知、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1.3.4 健康教育的方法 (1)口头宣教: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健康教育方法。护士应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期望,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针对不同个性,及时、恰到好处地提供宣教。在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要注意掌握治疗性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宣教的预期目标。(2)发放宣传材料:将健康教育内容制订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宣传卡片,交给患儿及其家属阅读。护士仍然要给予必要的解释,以保证患儿及其家属能正确地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3)出板报、播放电视录像:可根据季节性宣传带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4)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举办学习班:制订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学习计划,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认真讲解,还可以请有经验的家属做相关操作的示范,家属们互相交流、讨论、提问,从而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5) 开展咨询热线电话:解答各种有关疑问,指导有关健康知识及相关应对措施,使其能针对性地了解有关疾病知识,解除顾虑,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4 健康教育的评价 我院护理部制定了儿科门诊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及评分表,要求门诊护士长定期抽查,评价患儿及其家属是否接受与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强调护士要更注重健康教育实施后的效果。护理部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得到患儿及其家属的反馈意见,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更进一步地提高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2 讨论

2.1 开展儿科门诊健康教育,满足了患儿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在实施儿科门诊健康教育中发现,护士在宣教过程中,处处以患儿为中心,随时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周到的服务,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患儿及其家属也逐渐主动参与配合治疗护理,建立了理想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实施后的效果,已使护士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强化了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信念,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护士大多数是中专毕业,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以往护理教学涉及较少的领域,大多数临床护士未受过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改变后,人们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以及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也迫切需要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实施健康教育,促使护士主动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学习沟通技巧,使护士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增加,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2.4 改善了护患关系 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护士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护士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52

小儿与成人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防御功能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未臻完善,免疫力低下,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易受环境气候影响而感染各种疾病[1],作为年轻的父母亲,他们对孩子的喂养,保健等知识了解也不是很多。特别对患病的孩子更不知如何护理,儿科病区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来,在儿科护理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作用,得到社会及家属的承认和好评。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小儿需要实施整体护理

小儿心理方面的原因:小儿入院后对他们所居住的新环境比较敏感,易产生好奇、恐惧和焦虑心情,特别是他们记忆具体,对所接触护士的表情,语气、行为很容易作为他们心目中“好”与“坏”的标准而记忆储存。

小儿生理方面的原因: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特殊照顾,患病后更需要良好的护理,对他们的饮食、睡眠、卫生、保健和疾病的预防,教育都是不能忽视的环节。

对责任护士的要求

儿科责任护士首先必须具备充实的专科基础知识,同时有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及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的先兆症状[2],能为医生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配合医生查房,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并冷静、准确的解决问题。

儿科责任护士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度的责任感,较好的身体素质对儿科工作充满热情,她们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在24小时内完成对入院患儿的护理病历提出护理诊断,做好护理计划,并严格实施计划,做好治疗和基础护理工作。

选派责任护士:外出学习院内护士电视示教,外出学习是提高责任护士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她们把学到新的护理技术业务带回医院,通过电视示教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护理队伍得到同步发展,以提高总体护理素质。

整体护理在儿科病房的作用

整体护理的分工及职责:护士24小时负责,8小时在班,使护士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护理患儿,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减少住院患儿好奇恐惧和焦虑心情,如有的小儿拒绝打针吃药,看到护士就哭闹不止,要求回家,通过责任护士频繁接触,使他们熟悉环境,通过用儿童语气的对话和有意义的游戏活动[3],减少患儿不良情绪的发展并能主动与护士说话和玩耍,责任护士与小儿的密切接触还可随时观察危重患儿的精神状况,缺氧程度、保暖措施和居室的环境是否适宜等。

责任护士与患儿关系的作用:责任制护理开展后,患儿与护士比较容易亲近了,他们愿意让责任护士为其治疗(如打针,发药、输液、灌肠)等见到穿白大褂的护士就哭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改善了情绪,保证了住院期间身心的健康。

责任护士的义务:根据小儿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需要,责任护士有义务对患儿及父母进行保健和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使他们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营养需求,教育方法,做好出院指导。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健康检查,计划免疫和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宣教。

儿科整体护理的优点:从整体观念出发,使小儿从住院到恢复健康,责任护士在对疾病观察和护理过程中,掌握他们在生活、心理、饮食、营养、睡眠习惯上的不同点,能对患儿做出正确的指导和健康宣教,同时又使患儿父母对孩子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对预防疾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儿科病房实施整体护理以来,体会到整体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具有长远意义和重要作用,合理的分工也影响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4]。

参考文献

1 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徐继晶.如何正确处理儿科护患纠纷.中外医学研究.2011,9(3).

篇12

1.针对儿科疾病特点和病种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及儿科心理护理内容

1.1 整理了儿科心理护理时机与技巧基本知识手册

主要内容有:(1)对于刚入院的患儿,家属的心情是尽快减轻患儿病痛,此时,就不能机械的进行心理护理,要等医生为患者诊治,家属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后进行心理护理、住院须知等;(2)喂养知识要在母亲开始给患儿喂奶时进行,并讲解如何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预防鹅口疮等知识;(3)药物知识要在患儿安静病情好转时进行,口服药给药法要在开始为患儿喂药前为家属讲解示范;(4)协助换尿布时,为患者宣教臀部护理知识及脐部护理知识;(5)晨间查房时为家属讲解小儿疾病知识、保温及卫生知识;(6)巡视查房时,根据患者家属需求为患者家属宣教有关各方面知识;(7)患者痊愈,将要出院时宣教基础免疫计划、健康体检、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知识等等。

1.2 根据婴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1)住院婴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焦虑和恐惧感,如哭闹,反抗,避开和拒绝生人。住院时间长时,可表现为表情呆滞,抑郁及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护理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婴儿和母亲正在建立信任感的过程不致中断,如住院期间让母亲陪伴在患儿身旁,保证母乳喂养。通过母婴对视、照顾增进患儿舒适,安全感。给婴儿以身体上的接触如怀抱、抚摸等,以满足患儿身心需要。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如放一些明快而轻柔的音乐,在病室布置上力求做到不单调,有色彩。配置一些适当而安全的玩具,这样能使患儿不觉约束,感觉象在家中一样。除上述措施外,护理人员应做到:①向父母了解患儿在家时的习惯,尽量满足患儿的需要,如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带到医院,以减轻患儿的焦虑;②要加强巡视观察,必须强调的是患儿的心理变化是观察的重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等是否有效,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生命体征的观察;③做好母爱的替代工作,做到爱心,细心,热心,耐心,恒心。(2)住院儿童心理特点患儿住院后会产生害怕新环境,害怕与父母分离的情绪,对医院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分离性焦虑及神经心理发育发生退步现象。其可能形式有:羞怯,疑虑,甚至产生孤独和反抗。所以,向父母了解患儿在家中的生活习惯,尽量适应其习惯;对儿童病房尽量多摆放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卡通人物为主,使人心情愉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使患儿随时得到护士的帮助。

1.3 倡导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

对患儿来讲,护士扮演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儿及家属造成深刻的心理影响。护士要注意仪表和风度,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态度热情和蔼,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让患儿感受到母爱。加强非语言方式与儿童沟通,如护士通过和蔼表情态度,温柔语言声调等,增加患儿积极信任的情绪,对患儿起到安慰作用。选择机会让患儿适当表现其自主性,如让患儿自己吃饭,与小病友一起做游戏等,让患儿对护士有姐姐、老师、朋友的感觉。责任护士应象母亲一样关心接触患儿,以缓解其因疾病,陌生环境引起的恐惧和不安;对那些执拗,骂人,踢打的患儿尤其要宽容,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不能用一种不理不睬的态度对待患儿,要用一颗宽大包容的心去接受、感化患儿,以促进治疗顺利进行,体现护理人员的高尚情操。对婴幼儿可抚摸、搂抱,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道理、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1.4 结合患儿心理特点

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减轻患儿对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适时安慰鼓励患儿。运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解释住院的原因,告知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就可以不用打针,使患儿确信住院是为了洽病而并非惩罚。诊疗操作完成后,鼓励患儿勇敢坚强、漂亮干净等,并表示坚信他会越来越棒的。这样,很多患儿能顺从地接受治疗。

1.5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儿童患病后家长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情绪倾向可以转化为患儿的情绪倾向,会直接影响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作为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家长的抱怨都忍让在先。适时地向家长介绍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诉他们稳定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儿的配合,减轻患儿的痛苦,并利于疾病的康复。

1.6 建立了心理护理效果评价制度

确保心理护理有效落实。进行每月一次的“心理护理有效率”调査,采用患儿和家属对心理护理内容知晓率的调查问卷,由专职的调査人员,每月一次对心理护理的患儿和家属进行有效率的调査,并将结果进行总结,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以及治疗效果均有大幅度提高。

1.7 经验反馈

将总结的有关经验内容由护理部反馈给儿科并对儿科全体护士进行经验培训,同时充实、改进了“儿科健康宣教时机与技巧”学习手册的内容,成为儿科护士对患儿心理干预的“掌中宝”,要求儿科全体护士尽快改变健康教育宣教方法和习惯,要求宣教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要富有同情心和爱心,时刻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出发,为患儿着想。

2.体会

篇13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 儿科;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095-02

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1],是指同一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以便提高护理质量[2]。由于儿科住院患儿的特殊性,针对健康教育知晓率低这一主题,笔者所在医院普儿科自2011年12月开展第一期品管圈活动以来,取得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院普儿科分别对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对照组:QCC开展前(2012年12月3-9日)1周内的50例出院患儿;试验组:活动开展后(2013年3月1-15日)90例出院患儿。两组患儿年龄、病情、治疗、住院时间及家属的文化程度、种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QCC小组 组圈前参加护理部组织的QCC相关知识培训,于2012年11月14日成立品管圈,通过投票方式选举1名圈长,圈员(9名)自愿报名参加,护士长为辅导员。每个人结合儿科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投票方式进行选取,最终以“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得票最高而成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健康教育即住院患儿及家属对健康宣教内容全部知晓,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床位医生、床位护士、病区环境及制度、饮食指导等。健康教育知晓率=健康教育知晓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其衡量指标:每周患儿及家属健康教育知晓率。选题理由,(1)对医院而言: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有利于提高医院在社会的形象及满意度,使得医院进一步发展;(2)对患者而言: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及出院后的相关疾病知识的防治。

1.2.2 现状把握与目标设定 设计健康教育知晓率的查检表,内容主要包括:入院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安全风险、饮食指导、检查结果告知、防偷防盗告知、用药宣教、出院指导等内容。调查对象为2012年12月3-9日的50例出院患儿(对照组),由责任护士在患儿出院前根据查检表的内容询问患儿或家属,选择相应的评分分值,结束后汇总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出改善前患儿家属健康教育知晓率:74.0%。结果见图1。

图1 改善前健康教育知晓率柏拉图

根据80/20原则显示,本次品管圈的改善重点定为:疾病预防的宣教、饮食指导、出院带药宣教、检查结果告知、防偷防盗告知。目标值设定主要是降低未完成率(改善前未完成率为26.0%),根据调查结果设定目标:改善后,患儿家属健康教育知晓率为89.6%(未完成率降至10.4%)。

1.2.3 原因分析及对策拟定 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采用QC手法分别对本次品管圈的5个需改善的重点进行要因分析,绘制出“系统图”,从而找出健康教育知晓率的主要原因:(1)护士方面:未进行相关内容的宣教或宣教不到位又或护士本身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2)患者方面:部分家属文化程度低,不能理解;过分溺爱患儿,依从性不高;部分患儿家属更换频繁,更换后不能及时更进宣教;(3)其他方面:缺乏通俗、易懂、形象的宣传资料或宣传视频。

1.2.4 对策的拟定、实施与检讨 “品管圈”组织成员运用循征护理的手段[2],针对各要因制定相应对策:(1)科室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拟定学习计划,每日晨会时进行相关疾病的学习,并不定期进行效果评价。除注重学习之外,科室还关注护患之间的沟通;(2)制定统一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实施记录单[3],责任护士每日按记录单有计划、分期分段的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适时评价,不断完善,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3)制定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手册,由责任护士发放给患儿及家属;(4)制定患儿喜欢的健康教育动漫视频,上传至病房电视,方便患儿及家属随时观看;(5)加强出院指导:制定出院指导手册及健康教育处方,由责任护士做好出院患儿的宣教工作并发放手册及处方。以上对策均由责任护士同步实施1周(2013年1月17-22日),并在对策实施后进行数据统计,由护士长每日查房时通过询问和观察患者的行为[2],了解护士宣教情况,进行效果确认,每周不定期进行健康教育知晓率的质量督查。

1.3 评价方法

比较QCC开展前(2012年12月3-9日)与活动开展后(2013年3月1-15日)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实行QCC活动前,调查50例出院患儿(对照组),健康教育知晓率为74.0%,活动开展后通过一系列的对策实施,对90例出院患儿(试验组)进行调查研究,健康教育知晓率为89.6%。两组患儿的健康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的健康知晓率比较 %

组别 时间 健康知晓率

对照组(n=50) 2012年12月3-9日 74.0

试验组(n=90) 2013年1月17-22日 80.0

2013年3月1-15日 89.6

表2 两组住院患儿及家属健康教育知晓的不良数量(不知晓率)比较 例

组别 疾病相关

知识宣教 饮食

宣教 出院带

药宣教 检查结

果告知 防偷防

盗告知

对照组(n=50) 30 26 25 20 15

试验组(n=90) 4 6 2 3 7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规范了护理工作,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健康要求的提高,现代护理模式已发生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3]。儿科继康教育的对象比较特殊,不仅是各年龄段的患儿,还包括患儿的家庭成员,牵涉面广,内容多,要求高,加上儿科住院患者多、周转快等,使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年轻父母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3-4]。品管圈的开展规范了护理工作,有力的提高了健康教育的知晓率。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活动中,组织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各抒己见,分工合作。通过“QCC”活动,对护理健康教育中的缺陷进行原因分析,自己制定改进措施,使护士们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热情及积极性[2],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同时通过定期讨论,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个体自信心[2]。

在品管圈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品管圈的开展同时使同事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基层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1]。儿科第一期的“QCC”活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将会持续存在,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也是笔者所在医院一直努力的方向,从而促使患儿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秀芳.品管圈活动对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9(4):1089-1090.

[2]倪栋梅.品管圈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7-98.

[3]卢保恋,陈伯香,吴祥和.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黎族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1,22(9):147-149.

篇14

【摘要】 目的 总结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及在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的隔离措施。方法 对379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相关护理措施及对其中131例收住儿科病房的手足口病患儿采取隔离措施。结果 对379例患儿,特别是16例重症患儿,通过采取相关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且在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无一例院内感染发生。结论 尽快掌握手足口病护理要点;在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可以大大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隔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急性迟缓性麻痹等,个别重症者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本院本组病例为2008年4月10日—2009年9月20日共379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248例收在医院另设的隔离区,由于2009年6月广东省卫生厅通知手足口病可收住儿科病房,所以其余131例手足口病收住儿科病房。379例中重症16例,无一例死亡。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8年4月10日—2009年9月20日共379例,男273例,女106例,3岁以下178例,3~5岁135例,5岁以上66例,其中危重病例16例,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加强心理护理,做好疾病宣教 手足口病家属因对本病不甚了解,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慌,耐心向患者家长交待病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患儿多有恐惧心理,哭闹不安,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病房内可适当摆放一些动画片、玩具分散患儿注意力,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182例在就诊前1~2天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对住院患儿建立床边隔离,密切监护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给予对症处理并做好记录。

2.3 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 379例病例均出现皮疹,2天内出齐,2~6天后消退。保持皮肤清洁,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干燥,衣服要宽大、柔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剪短患儿的指甲,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皮疹处也可涂抹炉甘石洗剂以减少患儿的不适,皮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涂抗生素药膏。臂部有皮疹时保持臂部干燥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感染。患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儿喂奶的前后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溃处涂蒙脱石散,以促进愈合减轻疼痛。139例因为口腔疱疹抗食的患儿涂蒙脱石散第2天就能进食。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棉签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2.4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手足口病主要致病原以EV71型病毒和柯萨奇A16型病毒为主,引起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主要为EV71型病毒[1]。

2.4.1 神经系统 16例重症患儿13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1例有肢体抖动,1例高热后出现抽搐,1例先嗜睡、颈硬、昏迷。密切观察患儿瞳孔的变化,发现患儿有肢体抖动,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立即报告医生,如有呕吐立即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的发生。观察腹部是否膨隆,有无尿潴留的发生,必要时导尿,严禁按压排尿,以防脑压增高引起脑疝。保持大便的通畅,以防便秘用力排便引起脑压增高。

2.4.2 心肺衰竭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快、呕吐咖啡样物、吐泡沫样痰等,应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两路输液通道,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必要时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心率异常增快与体温不成比例,心慌,心肌酶谱检测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常增高,应高度怀疑发生心肌炎的可能[2],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记录24h出入量。

2.5 做好消毒隔离,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发通过粪-口途径,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品等可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菌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做好消毒隔离尤为重要。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严格将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3]。

2.5.1 隔离 第一步护理人员应分开护理病人,病区内护士每天分两组,一组护理手足口病人,一组护理非手足口病人。病区内拖地板的工友也是分开负责手足口区与非手足口区卫生清洁工作。

2.5.2 清毒 EV71病毒对紫外线、干燥敏感,因此病室空气保持相对干燥,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2h。隔离病房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医护人员做诊疗前后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对出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先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h,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后方可收治病人。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儿后,均应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洗手消毒液消毒。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应专用。听诊器、血压计用后酒精擦拭,体温计含氯消毒浸泡。病区内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仪器等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2.5.3 患儿排泄物及生活垃圾处理 患儿大小便需经2000mg/L有效氯浸泡处理30min后,再倒入厕所,厕所用漂白粉和含氯消毒液每日2次喷洒。患儿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用垃圾,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

2.5.4 患儿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在院内使用的物品尽量遗弃,因病毒在50℃可迅速被灭活,个人衣物更换后用50℃以上热水洗涤或熨烫。也可在阳光下暴晒2h。

2.5.5 加强隔离宣教 在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因为病区里还有大量非手足口病患儿,为防止引起院内感染,必须对手足口病家属及非手足口病家属做好宣教,禁止手足口病患儿离开隔离区,禁止非手足口病患儿进入隔离区。不仅口头做宣教,病区还贴大量的醒目的标志让家属一目了然哪里是手足口病隔离区。对非手足口病家属更要做好宣教,跟他们说明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是省专家的意见,我们已做好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不会引起传染,以免引起家属的恐慌。经过我们的宣教没有一例非手足口病家属表示不满。

2.6 饮食与休息 手足口病患儿在病毒感染后如再继续剧烈活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更易致病毒性心肌炎,因此,患儿应当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增加营养[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以温凉、清淡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咸等食物。对于因抗食、厌食而造成的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及时补水纠正酸碱失衡。

3 讨论

在儿科病房收治手足口病只要落实好隔离措施,加强宣教,就不会发生院内感染,更有利患儿的康复。16例危重病例有11例出现肢体抖动,如果没有一定的儿科工作经验很难发现,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及早抢救可防止病情的近一步恶化。手足口病收在儿科病房不仅有利于病情的观察,且在治疗及抢救重病人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大大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手足口68例临床分析.少儿急救医学,2006,12(6):559.

2 胡晋怀,胡晓峰.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及临床意义.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19(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