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文化旅游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南端,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移民汇集,文化交汇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丰富。海南旅游文化如黎族文化,拥有文化遗存,如船型屋,橄榄形建筑。黎族的纺织黎锦等,其中8项以上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术,黎族树皮制作技艺等;海南除了黎族文化,还有丝路文化、海南的宗教文化、早期南海渔民的闯海文化、红色娘子军的红色文化、以及海南卫星发射基地的航天文化等。在海南博物馆展示着市井街、黎村苗寨、大象谷、欢乐广场、体验馆、观音庙、妈祖庙等。古朴、典雅、精致、厚重的各色主题雕塑将布置在古道的不同地点,沿线区域还拥有黎锦、刺绣、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动漫吉祥物的发展凸显文化内涵
海南国际旅游岛吉祥物的产生历程来看,历来的吉祥物应该具有鲜明的外在特征,同时主要特征要能突出的表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城市内涵。比如海南的科技内涵或者人文自然风等内涵,并且在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应该贯穿海南动漫吉祥物设计的理念始终,并且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多元文化得以诠释。通过传递海南国际旅游岛合作,健康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突显出海南的社会价值。动漫吉祥物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浪潮中也得到逐步的发展,如第十三届,海南岛欢乐节在海南省屯昌县举行,吉祥物设计以“屯昌黑猪”、“屯昌黄鸡”和“梅花鹿”为原型,形象可爱,积极健康,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人群的普遍认同;反映第十三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理念和精神;具备灵活性和商业开发价值,适用于各种尺寸;创意原理令人信服,能使其故事化和人格化。凸显欢乐节“文明提升素质、欢乐促进发展”思想,塑造海南 “阳光海南、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体现欢乐节“欢乐、喜庆、文明、和谐”的氛围。
三、旅游文化元素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海南动漫吉祥物相继推出,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南旅游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正在提升。旅游文化元素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增加了设计的动漫吉祥物的文化内涵,动漫吉祥物只有和文化结合,才能增强吉祥物设计的历史感。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去认可。将旅游文化应用于现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于海南动漫吉祥物的设计,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突出海南的民族风格以及旅游文化的体现。应该融入海南旅游文化元素的研究和再利用,使得海南的吉祥物设计更具旅游文化特质以及文化信息。
四、动漫吉祥物设计中体现旅游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旅游礼仪;礼仪形象;基本原则
在当今旅游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比拼旅游业服务者的职业素养、客户关系的处理、职业形象设计、行业礼貌语言运用等礼仪方面成为了主流,本文提出切实有效的旅游礼仪的基本原则,为我国礼仪不断融入到旅游服务中提供科学的参考。
一、礼仪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近年来旅游企业的不断完善,旅游设施等硬件设备已经趋于完美。所以现阶段旅游国家基本都是在旅游服务与质量等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而旅游礼仪是旅游服务的灵魂,好的礼仪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旅游国家的精神风貌。著名的希尔顿饭店就是靠微笑服务的礼仪管理让客户感受到上帝式的待遇。由此可见旅游人员的礼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要素之一。
1.旅游服务者的礼仪形象可以反映旅游国家形象
旅游业的兴衰与旅游国家是分不开的,旅游业是国家的窗口行业。旅游者大部分来自五湖四海,都是短期的了解某一地区,所以对于此国家地区的印象基本上是从旅游服务者的礼仪形象进行评判。由此可见旅游服务这的礼仪形象可以反映旅游国家形象,不注意旅游服务者的礼仪修养的培训往往会对旅游国家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成功的礼仪形象会给旅游者带来美的享受
旅游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欣赏美的活动。所以旅游不能离开审美活动,旅游涉及到审美的所有领域,一切的形态。旅游者就是想通过旅游探寻各种事物的美感,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而旅游者不但将自然景观作为审美客体,也将旅游礼仪作为审美的一部分。相对于旅游景观来说,旅游礼仪可以通过旅游工作者的行为举止当中动态的体现。旅游服务人员具有礼仪的微笑、风度、打扮、语言的运用不仅仅能够带动起游客对自然的赞叹,也可以唤醒游客内心深处的情感力量,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意境。由此可见,旅游礼仪能够达到强化旅游者的审美感受,是旅游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3.旅游礼仪的好坏决定旅游服务纠纷是否能够有效解决
由于旅游涉及到了游客的衣食住行,让所有的游客都达到满意是不可能的,所以旅游服务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处理好旅游服务的纠纷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论旅游纠纷的原因,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如果保持礼仪大国的形象,有理有据,不予任何旅游者争吵是必要的。如果旅游纠纷责任在于我方,必须要求旅游服务人员进行认真的道歉,做好处理问题的姿态。如果责任在于游客,应当保持应有的大方得体,做到耐心倾听游客的诉求,礼貌的作出必要的解释说明。和蔼与风度永远会打动游客。无谓的争吵只能是的旅游矛盾激化,违背了旅游服务之上的宗旨。礼仪修养可以有效的弥补。
二、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特点研究
1.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具有物质性
这里的物质性值得实在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各种硬件设备。物质是旅游礼仪的基础,是让客户满意的最基本的要素,有了良好的物质保证才能发挥出礼仪的优势。旅游的物质包括了在旅游安排中的产品质量与数量、规格与程序。所以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也要有过硬的物质保障,业务知识与服务技巧等多方面的支持。
2.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更具有精神性
礼仪是旅游服务的软实力,是旅游服务的灵魂所在。服务质量主要靠的是礼仪修养的体现。旅游中的礼仪包括了服务客户的意识、处理事务的态度、效率、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等多种方面。
3.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具有直接性
旅游服务直接面对的就是旅客,在服务的过程中旅游工作人员的礼仪姿态、行动修养等都是直接的展现在服务对象面前的。旅游者能够凭借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多种渠道感受到,有时是决定游客对本次旅游的基本认识。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礼仪不周、言行过失等就会为旅客带来不良的印象。
三、旅游礼仪在旅游服务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以上对礼仪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分析,可以看到礼仪是旅游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旅游礼仪在旅游服务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1.真诚原则
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各有不一。而礼仪是最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真诚待人的服务宗旨,会打动每一位游客。利用旅游服务者的微笑与得体的举止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任何虚情假意,矫揉造作都会影响游客的兴致,使得对旅游地区甚至国家产生厌恶。旅游公司在违背了礼仪美学的同时,也失去了稳定的客源。
2.一致性原则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应当本着接待礼仪一致性的原则。对于所有的游客都能够一视同仁。礼宾的所有过程都能够保持同样的优质水准。无论是接待内宾或者外宾,游客的身份有何种差异,旅游服务这都要保持满腔的热情,带着平常心接待每一位客人。不能凭借游客的着装等因素分别的对待,本着游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真诚的有礼貌的对待每一位游客。保持较高的服务水准,不能够出现前松后紧的错误做法。应当以周到的礼节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走。
3.主动性原则
在旅游接待客户的过程中,礼仪行为应当积极主动面带微笑,接待过程中展现我国独特的利益风采。旅游服务人员要做到以下四点。即眼勤:要对游客的需求与困难及时的发觉,眼观六路。对客户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等准确的判断客户是否满意服务。对于合理的要求应当及时的满足;嘴勤:要对游客的各种问题进行回答,及时的询问游客的需求。在景点主动地介绍历史文明,对于游客的询问应当耐心的讲解;手勤、腿勤:指的是旅游工作人员应当利用实际行动帮助客人所遇到的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旅游业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接待国际旅客的数目将会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我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为我国旅游业创造了天然的财富,但是要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还要在旅游服务中重视旅游礼仪,从而提高我国旅游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蒋景萍.现代礼仪[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旅游城市、文化导向、文化特色
中国境内的旅游地点,一般人都会知道北戴河、山海关。可是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不知道其实这两个地点是隶属秦皇岛市的,它们是秦皇岛的两个旅游区。也就是说在秦皇岛的旅游形象推广上,对于秦皇岛文化的部分导向系统不明晰,各景区相对独立,所以在旅游现状上才会各领,不能形成整体文化氛围的旅游城市形象。秦皇岛对于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推广的过程,急切需要清晰、明确的执行。针对秦皇岛城市性质设计的文化氛围,笔者从秦皇岛市城市旅游文化出发,通过秦皇岛的地域特色分析和文化导视系统的概念、文化特色、文化内容的分析,确定文化导视系统在秦皇岛旅游城市的城市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导向系统在秦皇岛旅游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市导向系统是帮助旅游者顺利完成旅游的最主要的视觉信息辅助系统,如果能从我市城市旅游文化出发,对城市文化的导向系统进行严谨的视觉信息的设计规范,对促进我市“文化旅游”的平台建设,提高“旅游城市” 的整体氛围,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文化导向系统则是针对秦皇岛城市文化所设计的城市导向符号,在旅游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上能够促进旅游内容的完整性和明确性。文化导视符号能够帮助旅游者或者城市中的人认识秦皇岛自身。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城市的景观,因为它不仅仅对城市的认知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它也和旅游的环境共同构成城市的旅游内容。它也将成为旅游城市必备的市政建设之一。
如果把道路或者建筑建设比喻成城市的硬件建设,那么导向设计系统无疑就是城市的软环境。城市导向系统是城市形象、特征、文化的综合和浓缩。秦皇岛,沿海而居。是国内著名旅游避暑度假胜地。自从确立推广秦皇岛这个旅游城市形象以来,政府也对于城市导向有了一定的关注,例如:设立盲人站牌来解决部分弱势群体的交通问题。但是对于外出旅行的人而言,旅游方面的导向系统设计还不够系统;对于居住在城市中人而言,几乎感觉不到秦皇岛的旅游文化,不能在城市的各个地段都明确凸显秦皇岛城市文化的专属特征。而明晰、系统、有内容的文化导向系统必定会使旅游城市的品牌化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也可以用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形象。文化导向标识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识别系统,还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二、秦皇岛旅游城市的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概念
以“建设宜游城市,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把秦皇岛建成“休闲之城、魅力之城、宜居之城”,旅游立市的各种战略一直实施得如火如荼。2011年,我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达到2127.4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4亿元,并荣膺“2011年度最佳休闲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市”“城市休闲国家标准试点市”三项荣誉称号,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为了更好提高城市形象,城市形象一直不断更新变化,市政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是在文化导向系统上还没有很好的规范,在不同的地点或者路上看到的景观也几乎没有关联性。特别是在步行的旅游景点中,以在求仙如海处旅游景点为例,就有多处关于历史发生时间的记录,什么八卦阵、古代攻城的兵器等等,多是文字的注解,并没有形成符号化或系统的设计。只有把这些具体的历史文化提炼出来,符号化、景观化、系统化,让他们也重复的形式入住整个城市,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才会对它们更有认知。旅游的人也才会在逛街或者观光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形成明显的文化链条和印记。
三、秦皇岛旅游城市的文化导向系统的文化特色
秦皇岛旅游城市的导向系统应该它特有的城市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城市文化的提炼是一个旅游城市导向设计的核心。时间在流转,历史在发展,秦皇岛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仅发生了一次求仙活动,它有其自身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历史积垫,虽没有在历史课本上形成历史事件,但是像耀华玻璃、昌黎葡萄酒、集发植物园、北戴河疗养院等真实地存在这个城市中,并且和秦皇岛一起成长中。它自身就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通过对这些文化的整理,形成具体的文字和符号,把它们建设到步行的地点,让人们在旅游进程中了解秦皇岛这些特有的文化知识,和特有的秦皇岛温暖。以最佳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文化信息或符号。这就是秦皇岛的文化导视系统特殊的艺术魅力。
四、秦皇岛文化导视系统的内容设计特色
在城市的内部和景区内部也应间断性地作出与旅游知识相关联的文化类导视标识,以加强旅游者对城市知识文化的了解和印象。在生活的空间打造旅游景点,北京土城路地铁站站点融入了“青花瓷”概念进行艺术设计。青花瓷式的壁画中透漏着浓郁的中国式美丽。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站的“水立方”的概念设计。像在美国肯塔基新港的河道改建工程中的导视系统设计中使用了9个最能体现城市历史的图标,每个图标都代表着城市的一段历史。这 9个图标被广泛地应用城市中,行走在城市的任何一处,这些图标都会时刻向人们提示着这里的历史。韩国城市内也是这样做的,把与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制作成文化导视系统,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文化导视系统成为城市景观,来做信息导视。让这些导视系统本身就成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它本身具有导视的功能,而艺术化的设计给受众带来的又是新鲜的视觉体验和文化记忆。这也是凸显旅游城市导视系统特色的地方。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
1.1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范畴。根据Jordan(1997)二分法的原则,专门用途英语分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个分支。而旅游英
语涵盖了职业和学术两个层面。笔者根据多年旅游英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认为旅游英语与普通英语在教学原则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异;而在教学内容、方法上更应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密切相关,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旅游管理本身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旅游企业也都从基层做起;同时它又具有涉外性质,要求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
1.2旅游英语教学的特点。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旅游英语的主要对象是未来的导游,导游与游客进行交流,目的是引起游客在情感、观念及行为上的互动。游客对语言的理解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导游和游客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成为双方互相沟通的障碍,而消除这种障碍已成为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2.文化教育的相关概念。
2.1旅游英语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手段。
学习旅游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外国游客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与他们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使未来的旅游人才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便成为旅游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涉外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更要求中西文化并重,使之有机结合,兼收并蓄。因此,文化渗透是旅游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1]
2.2中英文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2.2.1汉英文化中的俗语差异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汉英文化中俗语差异的比较是渗透跨文化因素的方法之一。语言交际的目的是文化上的沟通,而语言交际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化误解。例如,中文里的“东风”是指严冬过后,从东面大海吹来的和暖春风,是春天的象征,也有“有利的形势”之意。此外,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喻指“破坏爱情生活的人”,如在陆游的《钗头凤》中“东风恶,欢情薄”中所指。而英国的地理环境正好与中国的相反,由东面欧洲大陆吹来的是寒冷的东风,令人讨厌。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那首Ode to the West Wind中所颂扬的“西风”则与中文中“东风”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人在形容女子红润光洁的肤色时常用“面 若 桃 花”,而 英 语 中 则 常 用 apple blossom(苹果花),或者直接用 peach(桃子)来指代。在象征远离尘世烦恼的世界时,我们常用“世外桃源”,而英语中 lotus land有同等意义。又如,英文中 heath(石南)是英国特有的生命力非常强的常青灌木,代表顽强的生命力之意,而在中国则用松树表示此意义。这些英汉俗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中的差异并能灵活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2.2.2灵活运用典故和俗语处理翻译问题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典故和俗语来处理翻译问题是渗透跨文化因素的方法之二。典故和俗语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是社会文化和民族情感在语言中的浓缩。虽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俗语和典故,但是总体来说人类的文化是相通的,所以熟练和创新地使用这些典故和俗语是减少文化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翻译“中国美女西施”时,如果只是译成“Chinese beauty Xishi”则显得单薄、平白,对于没有此文化背景的人来讲,如果不加入一大段历史故事介绍,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在情感上的认知的;而译为“A Chinese Cleopatra”,西方人就会很容易理解,因为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女王是西方人熟知的通过美色控制权力的人物。这个翻译虽然在意境上不能完全重合,但只需稍加补充就能快速达到交际功能。又如,翻译中国名酒杜康酒时,译为 “Dukang,a Chinese Bacchus”,因为Bacchus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这样就能非常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熟悉英语典故“Barmecide feast”的人,就会知道它所表达的意境和中文里的画饼充饥是一样的。中国人常说的“富不过三代”,直接用英语谚语“The father buys, the son bigs, the grandchild sells, and his son thigs”就非常贴切。又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英语中就有两种谚语可来表达:“The finger that touches rouge will be red”和 “Keep good men company and you shall be of the number”。由此可见,掌握英语中的典故和谚语并在翻译中灵活应用,是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3.教学中增加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互相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2]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应注重跨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的中文素养,增加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经典书籍的双语阅读量;培养学生对于汉英文化中俗语差异的比较意识;加强学生灵活应用典故来处理翻译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教学中增加文化教育的方法和建议。
1、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重学生的专业及职业需求,教学内容与方法应以此为基础。应以听、说为主,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旅游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提高专业阅读和翻译能力。
2、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 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
化视野。[3]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与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忠.浅谈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442.
论文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与发展,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世界、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列入名录的遗产项目给遗产地带来的知名度的提高和人们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好奇与探究是必然的,无形中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集中在偏远地区和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民族成分构成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云南省为例,云南省率先确立了“文化立省”大战略,旅游业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并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云南省还设计了多条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二月街”民族节、苗族“赶花节”等。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生存环境恶化,开发工作困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逐渐失去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条件的变迁、技术的发展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地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第一,是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等认识不清,调查了解和掌握不够;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第三,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
2.开发模式单一,缺少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遗产地居民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遗产地居民的极大热情往往会导致对科学规划工作的干扰。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民俗村、寨、博物馆在一些地区比较时髦,致使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景观越建越多,且形式上大多雷同。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造景观泛滥,导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仅发挥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反而会使遗产地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3.资金投入不够,开发力度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较好的地方一般都位于西部地区或偏远的民族地区,而“老、少、边、穷”一直是用来特指这些地区的同义语。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则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导致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开发力度,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至今还未开发利用。多数地方没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不能正面主导、参与这项工作。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旅游开发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只有采用开发式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才会活生生的传承下去,才不会让我们的文化遗产消失。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转贴于
(一)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越发达,当地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赖于旅游业,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就越重视,自然也就会自愿和竭力地加以保护。事实上,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到重新发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如果这种源于经济原因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能够同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则这种保护就将获得更为有力的保证。
(二)旅游开发可以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吸引力是关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弘扬地方与传统文化,进一步惠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如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靠国家或地方政府十分有限的财政拨款,旱涝不保,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将参观游览的门票等旅游收入,全部或部分地用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使得保护工作有了更充足的资金。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民族文化因它在旅游市场上占据的优势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许多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这些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展示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了各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内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群体的旅游者在民族旅游中获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的认知和再认识,总之,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推动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变迁朝着健康的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
[2]杨丽.我国博物馆特色旅游开发刍议[J].经济地理.2003,(1).
[3]李宗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知识产权,2005,(6).
[4]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