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的原理范文

医学影像的原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影像的原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的原理

篇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研究以专业理论课医学影像成像原理为基础,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积极将“过程性知识架构”的模式应用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设计和实训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来。

1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目标及实践

以过程性知识架构的课程建设,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的课程目标

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依据,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需确定课程教学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结合课程确定具体的、可检测的培养目标。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为:①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及图像形成过程;②熟悉医学图像的组成要素及评价流程;③能够正确评价医学图像质量并分析影响因素;④能够通过影像设备控制台处理医学图像。学生对医院放射科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有初步的认识,养成基本的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形成严谨求实、勤奋钻研的学习态度。

1.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工作实际进行搭建,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从以陈述性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过程性知识的工作进程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研发学习项目,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最贴近的职业环境模拟。实训平台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设计探究式的学习过程,结合工作岗位任务组织开展技能训练活动。

1.3 以工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内容及行业标准,选择、设计贯穿于学习项目的工作实践中,作为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载体,实践内容的选择要具备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可行性,学生在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内容的学习讨论中,将所学知识与岗位工作建立良好的衔接,所学即所用。

1.4 课程建设过程

1.4.1 分析确定职业工作标准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工作标准。为此,组织教师深入到各级、各类医院的放射科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研讨确定职业工作标准,职业工作标准涉及3种工作岗位、4大类医学影像设备、27个核心工作能力和21条岗位工作规范。

1.4.2 制定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课程标准根据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工作标准,将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中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相关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开发和整合,明确课程性质,对接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适用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性知识体系,改变传统的陈述性知识体系框架,实现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标准。

1.4.3 制定教学内容及课程学习项目

(1)组建包括医院放射科专家、骨干教师和一线放射技师的项目开发小组,进行放射科岗位职责研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典型工作流程及知识点,设计学习项目。教师和放射科技师要共同研究并制定工作案例,以保证学习项目和工作案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符,提升学习项目的实用性。

(2)医学影像原理课程的工作体系框架按照工作内容分为普通X线成像、CT成像和磁共振成像3个项目,每个项目按工作流程分为采集、重建、评价处理和进程设计,进程下分23个教学任务。如普通X射线成像,按照采集进程设计X射线产生、投影及感光任务,重建进程设计计算机X射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信息转换任务,评价处理设计医学图像评价、处理任务。教学实践贴近工作任务,在课程设计的实践内容中,有实习案例、工作案例、医患案例及科学研究案例等,将课程涉及的职业技能、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很好的贯穿其中。

1.4.4 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1)医学影像原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实训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参考,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实施方案中引进了案例教学法,将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23个教学项目,并创设了工作岗位基本一致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学习讨论、总结归纳及设备操作等教学活动。同时,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为保证理论考核内容与职业标准的一致性,课程考核参考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题型及方式进行了改革,节选资格考试题库样题,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建立了课程的考试题库,考核时随机抽取例题进行课程考核。

(2)为体现课程的理论性以及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后续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反馈内容,评价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在医院见习和实习中,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学生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掌握程度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1.4.5 开发课程实训平台

根据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足的特点,在过程性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实训条件,以工作过程引导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过程性知识,达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放实训室第二课堂,积极开展课前的实训室案例探究,在课堂上围绕实训设备的操作开展教学活动,创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氛围。

2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应用效果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设计了工作体系的过程性知识结构。在不断研讨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案例法为教学方法,以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为实训平台,基于过程性知识架构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过程性知识结构包括普通X线成像系统、CT成像系统和磁共振成像系统从医学影像数据采集流程、医学图像重建流程和医学图像评价处理3个层次设计教学的内容,过程性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教学奠定有序的理论基础。同时,过程性知识体系的内容架构充分对接工作岗位的任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直观和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实施和评价方面,对接职业岗位,开展案例教学和问题引导式教学。同时,对接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课程的考核采用与职业考核形式、内容一致的模式,通过学校和行业两方面进行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 比较影像学;影像诊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3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逐渐发展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打牢基础,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了解影像学在中医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典型病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典型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引入教学中。

比较影像学是影像学的一个分支,根据对照比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种成像技术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1]。为了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影像学已被部分医学院校引入到教学中。

1 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法现状

典型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2]。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学中,除了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课时少,教学内容多。②学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基础薄弱。③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对影像学相关内容不理解,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对检查方法选择无从下手,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结合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 ,授课过程中放弃按部就班, 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对比[4-5];为了使学生理解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相关知识的结合,将影像诊断学中的西医内容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与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及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较影像学在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2.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理论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影像诊断学理论既抽象又难于理解,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我们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及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强调每种检查方法的优点、缺点、成像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印证的关系;同时应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应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能力。

2.2 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特点,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异常困难,在阅片时不知如何得出诊断结论[6],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疾病的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同时指出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掌握通过分析图像得出诊断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央型肺癌时,将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转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现的疾病的图像列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影像学表现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中央型肺癌,肿块靠近肺门;周围性肺癌;肿块边界有毛刺,可出现空洞;肺错构瘤可出现爆米花的钙化;转移性肺癌肺部可见多个病灶。通过比较讲解后,学生对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印象深刻,同时学习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扩宽了知识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现的方法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2.3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

现在,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常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7]。②尽量避免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③避免重复检查。④经济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检查法中的表现特点及局限性[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同时结合疾病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体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伤史、体征为脊柱的部分节段触诊有压痛等,脊柱正、侧位片上,有时骨折线显示不清,仅表现出椎体形态不自然,而且不能显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损伤的情况,就需要进行CT检查,CT能显示相应的节段的脊柱椎体是否有骨折表现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需行MRI检查。这样讲解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显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显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据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的特点,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达到辅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的目的。

2.4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涉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应用于中医研究的领域、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中医相关技术在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较感兴趣但又觉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用对比的方式与西医的相关内容一起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乱,伴有肺气肿可出现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气虚型的患者出现肺纹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纹理多呈条索状,走向规律,肺气肿征象少见,寒痰型仅见肺纹理略增粗[5]经过讲解后,学生不仅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同时还了解了影像学可用于中医相关症侯的诊断及了解相关症候的影像学表现。

3 应用后的教学效果

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后,通过一年的教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也有很好的评价。我们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96.7%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理解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了解各种检查方式的优缺点、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对学习影像诊断学理论有帮助。

4 展望

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和医疗费用日见增长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医疗资源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发展比较影像学势在必行[13-14]。为了让学生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医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强调加强学生对西医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学生相关临床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影像学诊断的典型病例教学当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比较的内容太多,比较的方法不恰当,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结合教学实际,让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新海,张现坡.比较影像学简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5.

[2] 梁杰,李响.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4(10):261-262.

[3] 张洪涛.典型病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9(30):1102-1103.

[4] 吕红玲,闵晓黎,雷亿成.浅谈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必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19):55-56.

[5] 张东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74-75.

[6] 吕佳南,董红梅,胡洋,等.发展比较影像学的策略[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10(34):68-69.

[7] 杨超,邢新,薛春雨,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整形外科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9,3:68-69.

[8] 邵学谦,张文华,鲁砷,等.典型病例库的建立及其在普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学报,2009,30(18):2305.

[9] 黄文,郑健.“典型病例导入式”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9,38(6):45.

[10] 娄飞云,熊韵波.多媒体典型病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8):841-842.

[11] 罗章伟,黄江河.比较教学法在核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4,32(4):388-389.

[12] 王叙馥,左书耀,张勤.比较影像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82-83.

[13] Stolberg HO. Evidence based Radiology:a new approach to the practice of radiology [J]. Radiology,2001,220(3):566-575.

篇3

关键词:图像融合;医学图像;多模态;小波变换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122-04

1 背景知识介绍

图像融合是指综合两个或多个源图像的信息,以获取对同一场景的更为精确、全面和可靠的图像描述。它将不同传感器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多幅图像,或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间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多幅图像,经过一定的图像处理算法,提取各自的有用信息,生成一幅能够更加有效地表示目标信息的新图像。从信息论的角度讲,融合后的图像将比组成它的各个子图像具有更优越的性能,综合信息大于各部分信息之和,也就是说,融合的结果应该比任何一个输入信息源包含更多的有用信息[1]。

图像融合通过多幅图像间的冗余数据处理,提高图像的可靠性;通过对多幅图像间的处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与单一、孤立的原始图像相比,经融合得到的图像更适合人或饥器的视觉特性,可以提供更多的目标信息。比如,由于受到云、烟雾、照明环境以及传感器固有特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单一传感器所获得的图像信息不足以用来对目标和场景进行更好的检测、分析和理解.将一些成像条件相同、镜头聚焦目标不同的多个图像,通过图像融合技术处理可以得到一幅目标清晰的融合图像[2]。

图像信息融合按信息抽象程度的不同(也对应完成不同级别的功能)可分为3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像素级(原始数据)融合、特征级(或目标级)融合、决策级融合。

图像融合从配准的图像出发,经过特征提取、属性判决而得到融合结果。上述三个层次与图像工程的三个层次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实际中要根据需要选择和结合不同层次融合的特点,获得全局最优的效果。

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也是当前国内外在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医学图像融合则是指对医学影像信息如CT、MRI、SPECT和PET所得的图像,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它们综合在一起,实现多信息可视化,对各种医学影像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2 多模医学图像融合技术

2.1 多模医学图像融合的主要步骤

多模医学图像的融合是建立在两种或多种不同模态医学图像配准基础之上的,它可归纳为三步,如图1所示。

第一步是预处理。对获取的两种或多种图像数据分别进行去噪、增强以及分割图像特征的提取等处理,统一两种数据格式、图像大小和分辨率,对序列断层图像做三维重建和显示;第二步是配准。配准是指对图像寻求一种或一系列空间变换,使它与另一图像上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上的一致。配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两幅图像之间的几何位置差别,包括平移、旋转和比例缩放等基于对特征空间、相似性准则和搜索策略的不同选择,配准方法可分为基于全局域准则的方法、频域傅立叶法、基于特征的匹配法和基于弹性模型的匹配法;第三步是融合。图像在空间域配准后便可选择不同的融合算子和融合规则进行融合。本文主要讨论第三步融合,以下介绍的各种融合技术都是在配准之后的基础上进行的。

2.2 医学图像融合算法

目前常用的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包括:加权平均法、多分辨金字塔法、小波变换法、基于假彩色技术的融合算法及基于调制技术的融合算法等。下面就其中几种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由于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在图像融合技术中的重要性,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

2.2.1 简单图像融合方法

像素灰度值极大(小)法:设g1(x, y), g2(x, y)为两幅输人图像,f(x, y)是融合图像。则像素灰度值极大法为f(x, y) = max{g1(x, y), g2(x, y)}

此方法只需要对两幅配准图像取对应点的极大值即可。像素灰度值极小法思想相同,只须取原图像对应点的极小值即可。这些方法简单,效果一般,应用有限。

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同是一种最简单的多幅图像融合方法,也就是对多幅图像的对应象素点进行加权处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适合实时处理,但实现效果及效率较差,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权重系数。

基于图像分割的融合方法:这种方法是以一幅待融合的图像为基准,从另一幅图像中分割出感兴趣的部分(通常是病灶),然后对两幅图像进行配准,建立空间映射关系,将一幅图像上的特征映射到另一幅图像上。比如我们可以利用CT图像空间分辨率好的特性,以它为基准,再利用MRI图像对软组织成像清晰的特性,从中分割出病灶,经过配准、融合得到新图像。该方法的特点是图像的融合效果好,难点在于如何自动准确地分割出ROI。医学图像由于其对比度低、细节丰富、边缘模糊等特点,分割更为困难。常用的边缘检测算子有Roberts、Sobel、Canny等。其中Canny算子因其有良好的信噪比而使用较多。文献[7]提出一种用改进的Canny算子对病灶轮廓提取的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小波或神经网络等智能方法进行病灶特征的提取。

2.2.2 多分辨金字塔形分解融合法

这是一种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图像融合方法,其融合过程是在不同尺度、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分解层次上进行的。高斯金字塔、拉普拉斯金字塔、梯度金字塔、比率低通金字塔及形态学金字塔被统称为多分辨金字塔。多分辨金字塔方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图像融合方法。在这类算法中,原图像不断地被滤波,形成一个塔状结构。在塔的每一层都用一种算法对这一层的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得到一个合成的塔式结构。然后对合成的塔式结构进行重构,最后得到合成的图像,合成图像包含了原图像的所有重要信息。

2.2.3 智能图像融合

2.2.3.1 神经网络方法

自1986年BP神经网络模型诞生以来,神经网络在各种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神经网络适合于非线性建模,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能力。在进行图像融合时,神经网络经过训练后把每一幅图像的像素点分割成几类,使每幅图像的像素都有一个隶属度函数矢量组,通过对其提取特征,将其特征表示作为输人来参加融合。文献[11]给出一种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神经网络融合算法,文献[12]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神经网络(KBNNF)融合算法。

2.2.3.2 演化方法

演化方法模拟自然界生物演化过程,具有自适应、自学习和鲁棒性强等特点。另外,演化计算对于刻画问题特性的条件要求较少,效率高且易于操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中。文献[13]给出了基于进化策略和HIS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其效果优于传统算法。

2.3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

2.3.1 图像的二维小波分解

图像是二维离散信号,对它的分析和处理需要使用离散二维小波变换。Mallat提出了小波变换的快速分解与重构算法,利用两个一维滤波器实现对二维图像的快速小波分解,再利用两个一维重构滤波器实现图像的重构。

二维小波分解和重构各使用一组滤波器,分解使用一维分解低通滤波器L和高通滤波器H;重构使用一维重构低通滤波器L'和高通滤波器H'。在分解阶段,首先使用低通滤波器L和高通滤波器H对图像的每一行进行滤波得到两组矩阵系数。然后,使用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对两组系数矩阵的每一列滤波。这样,1副图像经过第1级小波分解,产生4副子图像LL、LH、HL和HH。3幅细节子图像LH、HL和HH分别包含原图像在水平、垂直和对角线3个方向上的高频信息,而近似子图像LL是原图像低通滤波版本。另外,这副子图像还是下一级分解的输入。因此,一幅图像经过N级小波分解产生3N+1副子图像。在同一分解级上的子图像尺寸相同。合成运算首先对子图像的每一列使用低通滤波器L'和高通滤波器H'滤波,然后对得到的图像的每一行滤波。

图像经二维分解之后,分别得到图像的低频分量、水平高频分量、垂直高频分量和对角方向的高频分量,下图是图像经三层小波分解的结果。

上述过程即金宇塔形小波分析,另外对图像的分解还有树状小波分析、多小波分析、提升小波分析,它们较之于金宇塔形小波分析,具有更多优点,在试验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现今大部分对小波图像融合的研究重点一般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使用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和不同的小波分析方法;二是后面讨论的在进行系数融合过程中对融合策略的改进及融合算子的选择研究。

2.3.2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过程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就是将待融合的原始图像经过特定的小波变换得到小波图像序列,在不同的特征域(如高频和低频图像)上的图像序列采用不同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以得到小波图像序列,最后将融合后的小波图像序列经过小波逆变换(重构),得到多传感器图像的融合图像。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过程(如图3所示)。

两幅图像融合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对A、B两幅图像分别进行小波变换,建立各待融合图像的小波金子塔图像序列;

2) 分别使用不同的融合算子作用于各个分解层的不同高频子图像以及最高层的低频子图像,从而得到融合后的小波金子塔图像序列;

3) 对各分解层进行小波反变换,最终所得到的图像就是融合图像。

2.3.3 基于小波变换的融合规则

基于小波变换进行图像融合的关键是系数组合,即为获得质量尽可能好的融合图像,以适当的方式合并系数的过程.合并系数的方式称为融合法(Fusion Rule).融合法则由活动水平测度(Activity-Level Measurement)、系数分组方法(coefficient Grouping Method)和系数组合方法(Coefficient Combining Method)组成,对这三者的不同选择形成不同的融合法则[17]。

目前小波域的融合规则主要分为两种:基于单个像素的和基于区域特征的融合规则。前者主要包括:(1)小波系数的直接替换或追加;(2)最大值选取;(3)加权平均等。后者主要包括:(1)基于梯度的方法;(2)基于局域方差的方法;(3)基于局域能量的方法等。

基于像素的融合规则在融合处理时表现出对边缘的高度敏感性,使得在预处理时要求图像是严格对准的,否则处理结果将不尽人意,这就加大了预处理的难度。基于区域的融合规则由于考虑了与相邻像素间的相关性,降低了对边缘的敏感性[18],所以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

2.4 不同融合算法的评估

由于图像融合技术所面向的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至今尚未找到普适的参量能对所有的图像融合结果作标准量测。不同融合方法的结果,可用目视判别:优点是直接、简单,可直接根据图像处理前后的对比做出定性评价,缺点是主观性较强。

为了进一步客观定量评价融合效果,从融合图像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对不同类的图像融合结果所采用的定量评价参量有熵、交叉熵、平均梯度、标准偏差、光谱扭曲程度、互信息量等,且不同的文献资料对这些参量的具体定义存在差异。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定量评价指标。

1) 信息熵

图像的熵值是衡量图像信息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融合前后的图像其信息量必然会发生变化,计算信息熵可以客观地评价图像在融合前后信息量的变化。根据Shannon信息论的原理,一幅图像的信息熵为。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如果融合图像的熵越大,表示融合图像的信息量越大,融合图像所含的信息越丰富,融合质量越好。

2) 交叉熵

交叉熵(Cross entropy)亦称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交叉熵直接反映了两幅图像对应像素的差异,可用来度量两幅图像间的差异,确定各种融合效果的优劣。交叉熵越小,说明融合后图像与标准参考图像问的差异越小,即融合效果越好。若标准参考图像为尺、融合后图像为F,则参考图像尺与融合图像F的交叉熵为:,式中pRi表示参考图像尺中灰度级i出现的相对频率;pFi表示融合图像F中灰度级i出现的相对频率。

3) 平均梯度值

平均梯度是敏感反映图像对微小细节反差和纹理变化特征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图像的清晰度,一般平均梯度越大,图像层次越多,融合后图像纹理越清晰,融合达到了提高空间分辨率的目的。

这里,M和N分别是图像的行数与列数。

Ix=g(i+1,j) - g(i,j)

Iy=g(i,j+1) - g(i,j)

式中g(i,j)为(i,j)像素点的灰度值。

3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

作为当今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医学图像融合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已经应用在影像诊断、临床治疗中,国外已经有了产品化的融合软件系统。

3.1 图像融合在颅脑成像的应用

由于脑组织有颅骨的限制与界定,相对较为固定,容易确定标志进行准确配准。目前,临床主要进行颅脑的图像融合。融合图像精确定位颅内病变,提高诊断准确性:形态学成像与功能成像的图像融合,可精确定位功能图像所示异常改变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丁里等研究认为,SPECT与MRI融合可精确判断rCBF减少的范围及部位,为脑变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诊断提供标准化方法。例如:融合图像可精确确定脑变性疾病rCBF减少及消失区,尤其当其位于额叶、颞顶枕交界等与神经心理功能有关区域时,融合图像研究结构和功能改变与临床神经心理改变之问关系更佳。

原发癫痫病灶的准确定位一直是困扰影像界的一大难题,许多学者利用融合技术对此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于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对癫痫患者分别进行SPECT检查,将二者的图像相减,再分别与MRI图像融合,可使功能损伤的解剖学标记更准确,以SPECT所示的局部脑血流定位大脑新皮质的癫痫灶进行准确定位,从而为立体定向外科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3.2图像融合在体部成像的应用

感兴趣区在图像采集中无变形和失真是图像融合的前提。由于多数体部脏器的形状不规则,又易受呼吸运动影响,较难做到准确匹配,故图像融合应用于体部成像的报道还比较少,主要从受呼吸运动影响相对较小的颈部和盆腔开展研究工作,但是对受呼吸运动影响较大的肝、胰和肺等脏器也尝试进行融合。Magnani等证实,CT/PET对非小细胞肺癌侵犯纵隔淋巴结的分期诊断,融合图像比单纯应用CT或PET更为准确。

4 多模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前景

4.1 图像融合技术新进展

在图像融合技术研究中,不断有新的方法出现。像素级图像融合的最新进展[22],主要有图像融合理论框架、实时融合系统集成、统计学方法、新的图像分解方法、神经视觉生理学方法图像融合与图像处理算法的互相结合、基于成像物理模型的融合方法、自适应优化图像融合研究、基于图像融合的目标识别和跟踪算法研究等。

其中新的分解方法有:

1) 矩阵分解法:文献[23]认为从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图像,可以看作是融合图像乘以不同的权重,故可以使用非负矩阵分解技术来进行图像融合。

2) 易操纵金字塔分解:易操纵金字塔是一种多尺度、多方向、并具有自转换能力的图像分解方法,它把图像分解成不同尺度、多方向。与小波变换不同,它不止三个方向的子带系列,不仅保持了紧支集正交小波的特点,而且具有平移不变性及方向可操纵等优点。使用基于拉普拉斯变换、小波变换的融合方法,即使待融合的图像间存在较小的配准误差,也会引起融合图像的严重退化,出现双边缘以及虚假成分,而基于易操纵金字塔的融合方法能够克服这些缺点。

3)Hermite变换:由于Hermite变换基于高斯梯度算子,所以对图像融合来说,具有更好的图像表示模型。

4.2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难点与存在的问题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难点与存在的问题目前,医学图像融合技术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与不足。首先,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广义融合模型尚未形成。以至现有的技术方法还只是针对具体病症、具体问题发挥作用,通用性相对较弱。研究的图像以CT、MRI、核医学图像为主,超声等成本较低的图像研究较少且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脑,肿瘤成像等;其次,由于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的差异,其图像采集方式、格式以及图像的大小、质量、空间与时间特性等差异大,因此研究稳定且精度较高的全自动医学图像配准与融合方法是图像融合技术的难点之一;最后,缺乏能够客观评价不同方法融合方法融合效果优劣的标准,通常用目测的方法比较融合效果,有时还需要利用到医生的经验。

4.3 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前景

在图像融合技术研究中,不断有新的方法出现,其中小波变换在图像融合中的应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非线性配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融合中的应用将是今后图像融合研究的热点与方向[25]。目前,图像融合主要应用于体层成像。随融合技术不断进步,其在非体层成像方法(例如:x线平片、超声等二维图像)的应用逐渐增多,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随着三维重建显示技术的发展,三维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三维图像的融合和信息表达,也将是图像融合研究的一个重点。另外,在医学图像的压缩、计算机辅助科学、图像存档及通信系统、远程医学等方面,图像融合技术,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医学图像融合可综合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势,提供丰富信息,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和观察疗效均有重要意义。医学图像融合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各个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发展的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医学图像融合技术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图像融合可能成为临床常规应用的方法之一。

5 结束语

近十几年来,图像融合技术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很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理论仍然不够成熟,因此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缺乏完备、系统的理论。目前,对数据融合的方法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许多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糊理论等在数据融合方面的应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整套完备、系统的理论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此外,还需要研究建立相应的融合标准和评价方法。2) 快速实时算法。由于图像的特殊性,在设计图像融合算法时一定要考虑到计算速度和所需的存储量,如何得到实时、可靠、稳定、实用的融合算法和硬件电路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3) 对于像素级融合而言,作为一个广义上的图像预处理,对目标探测识别的贡献很有限,而且应用也很受限。要想从图像融合中获得目标的更多信息,就需要特征级融合乃至决策级融合。而研究特征级和决策级图像信息融合的文献没有研究像素级融合问题的文献多,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要研究领域,图像序列以及视频信息的融合问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小波变换用于图像融合有不少优点:图像经小波分解后,不同分辨率的细节信息互不相关,这样可以将不同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分别组合,产生多种具有不同特征的融合图像;图像在不同分辨率水平上的能量和噪声不会互相干扰;融合图像的块状伪影亦容易消除。图4为使用Dabechies小波进行分解并进行融合的例子。

基于小波变换图像融合的优点,小波变换在医学图像融合中的应用已经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是融合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而且目前多分辨小波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多分辨图像融合的一种主流技术。由于小波分解的快速算法能实现图像的实时融合,我们相信采用基于小波分析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Hall D I, Llinas J.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sensor data fusion[J]. Proc IEEE,1997,85(1):6223.

[2] Pohjonen H. Image fusion in open-architecture PACS environment[J].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2001(66):69-74.

[3] 郭利明. 图像处理及图像融合[D].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4] Vaquero JJ, Pascau J. PET, CT, and MR image registration of the rat brain and skull [J]. IEEE Trans Nucl Sci, 2001,48(4):1440-1445.

[5] Aiazzi B, Alparone L, Baronti S, et a1.Context-driven fusion of high spatial and spectral resolution images based on over sampled multi-resolution analysis[J].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Sens, 2002,40(10):2300-2312.

[6] Hill DL.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 Phys Med Biol, 2001,4(1):6.

[7] 曲桂红,张大力,阎平凡.一种基于图像分割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3,22(1):1-4.

[8] Burr PJ, Adelson EH. Merging images through pattern decomposition [A]. In: Proe SPIE Appl Digit Imag Proe VIII[C]. San Diego, 1985:173-181.

[9] Poh IC. Van Genderen J L. Multi-sensor image fusion in remote sensing: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 Int J Remote Sens, 1998,19(5):823-854.

[10] Toet A, Van Ruyven LJ, Valeton JM. Merging thermal and visual images by a contrast pyramid[J]. Optic Eng, 1989,28(7):789-792.

篇4

关键词:医学;独立学院;就业;影响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高校更是视大学生就业为生命工程,采用多种模式以促进就业。医学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关乎生命安全,近些年,医学独立学院蓬勃发展的同时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人们往往将独立学院学生和其他批次学生比较,忽略医学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给其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一、高等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对就业的影响

1.高等教育改革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有限的就业岗位必然导致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大。与此同时,十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也逐渐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对无社会经验且供需比失衡的大学生而言,就业更加困难。

2.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对就业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不同医改进度下医疗机构提高准入门槛影响就业。各省市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度不同,部分城市医改后社区及小医院重点接待常见病,大型医院接诊疑难杂症。这就出现了医学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与社区及小医院等用人单位岗位空缺同时并存的局面。新医改导致中小型医疗机构人员流动频繁,而大型医疗机构重实用轻培养,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就阻碍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2)医疗机构运行体制对就业的阻碍。部分医疗机构运行体制陈旧。招收人员不考虑层次结构,不能做到同工同酬。此外各地不合理的用人标准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限制,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及妊娠歧视等。这些因素会给女性毕业生造成不小的就业压力。

二、经济压力影响毕业生择业

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表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往往伴随着较低的失业率;反之,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然而这在中国并不完全成立。中国经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高速增长,这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率,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间的变动态势与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有关。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加深,经济结构变动对医学独立学院的就业产生很大影响,突出表现在经济导向影响毕业生择业偏好。

1.毕业生就业偏向经济发达地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加大。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医改增加了对毕业生的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提供的工资等(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有限,形成地区就业不平衡。

2.经济作用下的生源地就业现象突出。作为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独立学院较重视经济效益,招生地域配比、教学资源配比及就业去向等重要因素在经济效益面前有较多让步,这造成独立学院学生生源地就业现象突出,生源地区承受就业岗位有限,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较大压力。

三、社会对医学就业期望和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冲突

毕业生就业观念产生冲突的原因很多,表现在社会对医学就业期望过高、家庭因素的影响和不合理就业观念的阻碍。

1.社会对医学就业期望过高限制就业。据统计,有95%以上的医学类毕业生从事医疗及相关行业,大部分进入各级别医院,小部分从事疾控、血站、计生、医药器械等相关行业。医学毕业生往往不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此外,医学人才培养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使得毕业生眼高手低,求学期间人力资本的投入(求学期间花费)与产出(工资收入)形成巨大反差,基层单位及社区、小医院无法补偿毕业生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

2.家庭导致生源地就业多及学生自主择业意识差。在与学生家长访谈中,较多家长希望学生毕业后留在身边工作。在对学生实习前的问卷调查(不记名)中有半数以上学生愿意到非生源区域就业;而在毕业生就业统计中,有近70%毕业生回到原籍(地级市标准)就业。此项调查中护理专业分布较多,且女生非生源地就业多于男生。

3.不合理就业观念的阻碍。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问题,如“一岗定终身”的陈旧就业观念,过分注重和盲目攀比单位的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及单位发展前景等,却忽视考虑自身发展需求。

四、人才培养与市场供求的矛盾

1.大学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当今大学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学校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实践环节,导致技能型人才奇缺。

2.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有待提高。医学独立学院办学成本较高,未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匮乏。

综上所述,医学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既受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双重影响,也受经济和社会期望的制约,同时人才培养与市场供求的矛盾也不容忽视。因此医学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N].人民日报,2002-09-12(01).

作者简介:徐争,男,硕士,就业指导,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就业部,讲师。

篇5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电子病历 医学影像系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管理已迈入网络信息化,其中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重要组成部分,取代传统的手写纸张病历,运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与再现;医学影像系统是应用于医院中管理影像诊疗设备如CT、MR等产生的医学图像信息系统。电子病历与医学影像系统共同成为医疗决策支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通过调取患者电子病历及其相关医学影像信息,开展诊疗活动。此外,医院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系统还关系国民医疗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制定、执行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从两者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应用技术方法出发,探讨现存的问题并做出展望。

1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卫生经济已得到初步确立,医疗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多数医院已基本完成医疗设备、基础建筑的配置,医疗机构发展方向已转入深化内涵、加强管理中来,特别是在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之后,各医院结合自身情况,已逐步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由传统的物质、经济信息管理,过渡至整个医院信息管理,由传统的单机系统至信息网络化。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用,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共识。信息系统下辖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住院病人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各个系统相互覆盖,各有侧重,以配合医院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目前,我国各大医院普遍使用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配合相关软件、设备构建医院网络,基于计算机语言访问数据库,完成信息的传输。在此种背景下,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系统等针对性较强的理念诞生并被运用于实践,极大的提高了管理的效用。

2 电子病历概述

2.1 电子病历的效用

(1)电子病历适应医院网络信息发展需要:目前,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得到推广,使用电子病历代替传统纸张,通过光电讯号实现网络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差错,提高诊疗质量,为管理提供便利。

(2)电子病历可提高异地信息传递的质量与效率:电子病历通过局域网甚至是互联网可实现异地传输,为远程医疗提供了基础,当患者转诊时,电子病历可通过区域共享,节约诊疗时间。目前,部分西方国家已基础实现国民健康信息网络化,实现电子病历实时传递。

(3)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相关部门可通过电子病历,统计、分析,归纳出有价值的信息,评价国民健康水平、医疗资源消耗情况等,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进而减少资源消耗。

2.2 电子病历发展方向

电子病历牵涉甚广,关系医疗、管理等多个行业,关系个人、社会,家庭、国家等各个阶层,从国民卫生角度考虑,建立国民电子病历已成为必然,是构建国民医疗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电子病历内容缺乏规范指导,地区间、各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内容差异较大,电子病历仅在内部传递,严重影响区域间信息传递效率。此外,电子病历传递缺乏制度保障,地方医疗经济壁垒较大,医疗改革力度不够,电子病历难以实现地区间共享,甚至受到人为阻挠,其它地区电子病历难以得到本地认可。

3 医学影像系统概述

3.1 医学影像系统效用

目前,医学影像设备已成为重要的诊疗工具,医学影像信息成为重要的患者信息,是医院开展诊疗活动的依据。医院影像信息存储多由胶带、胶片、图纸等载体完成,丢失、损毁等情况时有发生,迫切需要高效、可靠的管理。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相关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目前技术条件已能满足大容量影像信息的存储、传递。

3.2 医学影像系统现状

医学影像系统构建的目的在于为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教学、科研提供便利,整个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医疗机构在管理医学影像系统时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多与病历系统相结合,建立连接实现联合以便诊断,其它教学、科研领域调取影像信息则比较困难。因此医院在构建医学影像系统时,应综合考量,单独设立、区域共享,以满足各领域活动需要。

3.3 医学影像系统发展方向

医学影像信息常通过图片、影像进行传递,容量较大,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其型号、功能各有不同,在传递影像信息中可能出现冲突,特别是部分影像信息严重失真,像素、色素、几何分辨率等较差,信息经传输后已不能满足需要[4]。因此医疗机构在开展医学影像信息建设时,应具有全局意识,配备协调性良好的设施设备,缩短处理流程,实现影像设备信息传递,保证信息质量。

医学影像信息不同于文字信息,特征性并不明显,目前尚无有效统计、筛选、比对、分析的技术手段,给信息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科研、教学人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利用人工方法处理海量的信息,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需要更加智能化的处理、传输技术。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疗体系改革仍在不断深入当中,医疗信息全国区域内跨省共享,已成为必然。医院应适应社会发展,在构建自身医疗信息网络时,加强电子病历、影像学系统的制度化、标准化,增添先进的处理、存储、传输设备,以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用,提高医院诊疗效率,为国家政策开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顾艳,韩志东.加强电子病历质量安全监管功能[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6):62-63.

[2]郜凯华,李楠,谢铮.组织因素对实施电子病历系统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11):26-28.

[3]唐晓东,罗娟,关晓峰等.新版电子病历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有效集成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07):656-658.

[4]庞涛.信息化水平应体现医院综合实力―记2013华南医院信息网络大会[J].中国信息界:医疗,2013,5(05):24-24.

[5]胡志坚.集成平台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9(04):59-65.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评教 影响因素

目前学生评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中各要素进行综合认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体系,从学习者的角度对教学工作进行的定性与定量的评估。

有效地组织学生评教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某高职院校实际测评数据,对学生评教结果进行分析。

1.研究方法

以某高职院校2010―2011学年两学期新校区两个系在校生网上评教数据为对象。该校每学期集中组织在校生生对授课教师评教,两学期两系学生参评率为96.7%和94.6%。评分数据经由计算机处理后采用Excel2003录入,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年级学生评分差异

调查对象为三年制大专院校,在校生为两个年级,由上表可知,一年级学生评分比二年级学生评分低,两个年级学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

2.2不同系学生评分差异

调查对象新校区只有两个系,由上表可知,不同系学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

2.3不同课堂规模学生评分差异

由上表可知,不同课堂规模学生评分有显著差异。

3.结论与讨论

3.1高年级学生对教师评分高。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学生对大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和要求差异,以及除课堂教学外的自身兴趣、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评教结果。一年级学生对大学教学的认识和要求还部分停留在高中教学模式上,评价标准与他们心中的标准有一定差异,因此评分比较低;随着大学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对大学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小,要求也逐渐降低。另外,大部分学生参与各种团体、协会,与教师关系更融洽,因此对教师的评分较高。

3.2由于不同系学生专业教育不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率不同,不同系学生评教标准不同,导致评教结果不一致。护理专业是调查学校的重点专业,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学生普遍认同率高,但药学专业学生有部分调剂学生,专业认同率相对较低。另外,同系学生经常在一起学习、生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统一思想和认识,形成某系学生对大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看法,以及集体内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的传统,导致不同系学生对教师评价的结果不一致。

3.3高职院中小班授课,有利于开展讨论等形式的教学,较好地实现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教学效果较好。合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很多见,教师在合班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师生互动较少。合班教学的主要为公共基础课或教师人数不够的课程,所以合班学习的学生对本门课缺乏兴趣或由于听不清讲课,看不见黑板或投影,课堂秩序差等问题,影响听课效果。合班中学生对教师评价较低。

4.结语

学生评教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学生评教在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影响了评教作用的发挥。为了使学生评教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对评教的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对评教结果进行认真反馈,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田海霞,孙丹,张晓为,李春田.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加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2]丁志华.影响学生评价教师的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2,(3).

[3]诸葛剑平.高校学生评教现状调查与实现评教有效性的训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

篇7

关键词:  高海拔; 高压氧; 血流动力学

    高原缺氧是影响进驻高原人员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人力无法改变高原低氧环境,因此,寻找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对抗高原缺氧的有效途径之一[1~2]。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on,HBO)医学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新学科。近年来有人采用高压氧治疗高原性疾病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3~4],但在高原现场用高压氧改善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尚少见报道。为此我们在海拔3 700 m 对某部官兵进行了高压氧干预性研究,以观察高压氧对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受试者为进驻海拔3 700 m 已经过半年体格锻炼的20名男性官兵,年龄18~24(20.05±1.47)岁,平原出生,上高原前经全面体检确认健康。

    1.2  方法   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采用高压氧前(对照组)和高压氧干预2次(A组)及5次(B组)后进行比较。两组在海拔3 700 m 进行高压氧预治疗前在上午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安微电子计算机厂生产)检测血流动力学,在28项参数中选取脉率(P)、每搏量(SV)、平均动脉压(mAP)、主动脉排空系数(BK)、总周围阻力(TPR)、肺动脉楔压(PAWP)、冠状动脉灌注压(CCP)、有效血容量(BV)、全血黏度(η)及微循环半更新时间(ALT)等10项有代表意义的参数对比观察。高压氧预治疗采用浙江康健医疗设备厂生产的HKC18型高压氧舱进行。治疗方案:0.2 MPa[2ATA],(30’×2+10’),每天1次。两组在进行完高压氧预治疗后第2天上午用同样方法和指标检测血流动力学对照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以(x±s)表示,组间差别显著性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见表1、2。可见高压氧两组较对照组P、TPR、ALT、η、PAWP、CCP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SV、mAP、BK、BV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 表1  两组血液循环及周围阻力参数比较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表2  两组心脏功能及血管状况参数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义(P﹤0.05)。

    3  讨论

    在高原特殊低氧环境中,机体可吸入的氧减少,肺泡氧分压相应降低而影响血液中的氧含量,使组织细胞出现缺氧;另外,低氧可致细胞内产能装置线粒体结构破坏,酶失活,因而影响细胞对氧的利用,其最终结果是能量代谢障碍和造成血液循环受影响。由于在高原人体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流速减慢,使人体血流动力学的脉率、总周围阻力、全血黏度、微循环半更新时间、肺动脉楔压及冠状动脉灌注压增高;有效血容量、每搏量及平均动脉压降低[5~6]。我们曾研究并分析青年人在高原长时间居住后血流动力学出现低血容量、低排出血量、微循环迟缓、高周围阻力等一系列不利于血液循环的改变[7]。

    高压氧的作用机制是调整人体呼吸系统肺泡通气/血流比例,提高肺氧分压和血氧张力,高压氧可以提高血浆溶解氧的浓度,增加血液与组织的氧含量和氧储量,提高血氧弥散率和增加组织内氧有效弥散距离,改善组织的缺氧状态,恢复正常代谢及功能,有利于改善组织细胞的无氧酵解,减少酸性物质的产生,纠正酸中毒,调整酸碱平衡,利于泌尿,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维持[8]。

    高压氧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高压氧干预是通过提高组织氧含量和储氧量,对组织的缺氧起着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两组高压氧组较对照组血流动力学的脉率、总周围阻力、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全血黏度、肺动脉楔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降低(P﹤0.05);每搏量、平均动脉压、主动脉排空系数和有效血容量明显增加(P﹤0.05)。两组高压氧组间各参数对比差别不显著。说明高压氧2~5次后均有降低血液黏度,减轻周围阻力,增加有效血容量,纠正机体供氧状况,增加心脏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在高原用高压氧可以迅速而明显的改善进驻青年的血流动力学,这对于加速机体对高原的适应,改善高原工作能力和提高未来高技术军事作业效率与作战能力有一定的深远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 伟,朱永安,张 芳,等.富氧室在海拔3 700 m 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02,12(5):386-389.

[2] 王 伟,哈振德,张 芳, 等.不同药物对海拔3 700 m 移居青年做功量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3,14(4):217-219.

[3] 段晋庆,张喜年,刘宏斌,等.特高海拔现场高压氧治疗对高原肺水肿病人肺动脉压的影响[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4,25(4):301-304.

[4] 王 伟,陈占诗,张西洲,等. 高压氧与一氧化氮对人体高原脱适应的作用[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 ,1998,5(4):225-227.

[5] 王 伟,张 芳,朱永安,等.富氧室在海拔3 700 m 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西藏医药杂志,2002,23(2):1-2.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进驻海拔3 700 m 半年的2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采用高压氧前(对照组)和高压氧干预2次(A组)及5次(B组)后进行比较。两组在高压氧前后分别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结果 两组高压氧组较对照组P、TPR、ALT、η、PAWP、CCP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AP、BK、BV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对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高海拔; 高压氧; 血流动力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hyperbaric oxygen (HBO) on hemodynamics in youths at high altitude. Methods Twenty youths acclimatized the altitude of 3,700 meters for half a year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group A (n=10, HBO for 2 twice) and group B (n=10, HBO for 5 times). Hemodynamics were tested before (control group) and after HBO.Resul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ulse (P), TPR, ALT, η, PAWP and CCP reduced, and SV, mAP, BK and BV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oth in Group A and B (P<0.05). Conclusion Hyperbaric oxygen can improve hemodynamics in youths exposed to high altitudes.

Key words: high altitude; hyperbaric oxygen; hemodynamics

高原缺氧是影响进驻高原人员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人力无法改变高原低氧环境,因此,寻找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对抗高原缺氧的有效途径之一[1~2]。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on,HBO)医学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新学科。近年来有人采用高压氧治疗高原性疾病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3~4],但在高原现场用高压氧改善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尚少见报道。为此我们在海拔3 700 m 对某部官兵进行了高压氧干预性研究,以观察高压氧对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受试者为进驻海拔3 700 m 已经过半年体格锻炼的20名男性官兵,年龄18~24(20.05±1.47)岁,平原出生,上高原前经全面体检确认健康。

1.2 方法 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分别采用高压氧前(对照组)和高压氧干预2次(A组)及5次(B组)后进行比较。两组在海拔3 700 m 进行高压氧预治疗前在上午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安微电子计算机厂生产)检测血流动力学,在28项参数中选取脉率(P)、每搏量(SV)、平均动脉压(mAP)、主动脉排空系数(BK)、总周围阻力(TPR)、肺动脉楔压(PAWP)、冠状动脉灌注压(CCP)、有效血容量(BV)、全血黏度(η)及微循环半更新时间(ALT)等10项有代表意义的参数对比观察。高压氧预治疗采用浙江康健医疗设备厂生产的HKC18型高压氧舱进行。治疗方案:0.2 MPa[2ATA],(30’×2+10’),每天1次。两组在进行完高压氧预治疗后第2天上午用同样方法和指标检测血流动力学对照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以(x±s)表示,组间差别显著性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见表1、2。可见高压氧两组较对照组P、TPR、ALT、η、PAWP、CCP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SV、mAP、BK、BV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 表1 两组血液循环及周围阻力参数比较与对照组比较,①P

义(P﹤0.05)。

3 讨论

在高原特殊低氧环境中,机体可吸入的氧减少,肺泡氧分压相应降低而影响血液中的氧含量,使组织细胞出现缺氧;另外,低氧可致细胞内产能装置线粒体结构破坏,酶失活,因而影响细胞对氧的利用,其最终结果是能量代谢障碍和造成血液循环受影响。由于在高原人体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流速减慢,使人体血流动力学的脉率、总周围阻力、全血黏度、微循环半更新时间、肺动脉楔压及冠状动脉灌注压增高;有效血容量、每搏量及平均动脉压降低[5~6]。我们曾研究并分析青年人在高原长时间居住后血流动力学出现低血容量、低排出血量、微循环迟缓、高周围阻力等一系列不利于血液循环的改变[7]。

高压氧的作用机制是调整人体呼吸系统肺泡通气/血流比例,提高肺氧分压和血氧张力,高压氧可以提高血浆溶解氧的浓度,增加血液与组织的氧含量和氧储量,提高血氧弥散率和增加组织内氧有效弥散距离,改善组织的缺氧状态,恢复正常代谢及功能,有利于改善组织细胞的无氧酵解,减少酸性物质的产生,纠正酸中毒,调整酸碱平衡,利于泌尿,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维持[8]。

高压氧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高压氧干预是通过提高组织氧含量和储氧量,对组织的缺氧起着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两组高压氧组较对照组血流动力学的脉率、总周围阻力、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全血黏度、肺动脉楔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降低(P﹤0.05);每搏量、平均动脉压、主动脉排空系数和有效血容量明显增加(P﹤0.05)。两组高压氧组间各参数对比差别不显著。说明高压氧2~5次后均有降低血液黏度,减轻周围阻力,增加有效血容量,纠正机体供氧状况,增加心脏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在高原用高压氧可以迅速而明显的改善进驻青年的血流动力学,这对于加速机体对高原的适应,改善高原工作能力和提高未来高技术军事作业效率与作战能力有一定的深远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 伟,朱永安,张 芳,等.富氧室在海拔3 700 m 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02,12(5):386-389.

[2] 王 伟,哈振德,张 芳, 等.不同药物对海拔3 700 m 移居青年做功量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3,14(4):217-219.

[3] 段晋庆,张喜年,刘宏斌,等.特高海拔现场高压氧治疗对高原肺水肿病人肺动脉压的影响[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4,25(4):301-304.

[4] 王 伟,陈占诗,张西洲,等. 高压氧与一氧化氮对人体高原脱适应的作用[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 ,1998,5(4):225-227.

[5] 王 伟,张 芳,朱永安,等.富氧室在海拔3 700 m 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西藏医药杂志,2002,23(2):1-2.

[6] 王 伟,曹荣成,白国顺,等.吸液态氧对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04,32(3):1-2.

篇9

【摘要】

目的:探讨体育干预对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了解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以体育手段给予干预。结果:体育干预后,医学院校贫困生与全国常模相比在人际关系、敌对、抑郁、偏执等4个因子上由极显著差异降至显著差异,恐怖因子有显著差异降至无显著差异。贫困生自身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后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5因子产生了极显著差异,强迫因子产生了显著差异,只是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体育活动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贫困生;体育干预;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activity of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 at medical Universitys an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Symptom checklist list90 (SCL90)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then interven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was used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obviou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stility, depression, anxiety, and paranoia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and that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model were improved to be noobvious,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error was improved to be in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e within personal comparison, students' somatization,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and paranoia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as obviously significant alleviated, and compeller was significant improved. Despite the above mentioned improvement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unhealthy mental status still remained the same. Conclusion: Physic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KEY WORDS] Impoverished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贫困生作为医学院校的一个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因较大的经济压力等因素而产生心理负担重、自卑心理、抑郁、敏感多疑心理、人际交往消极退缩等不良心理变化。心理研究证明,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单纯经济上的帮助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贫困。[1]

周忠林等.体育干预对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30 min的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气愤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活力感保持在高水平(Weinberg,Jackson&Kolodny)。本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三所医学院校的部分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采用体育活动给予改善,目的是为探讨体育干预对贫困生的心理活动的影响,为培养贫困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王征宇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该量表包括10个因子90个项目,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该量表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用于评定测试者1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干预项目:选用便于开展、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编排,刻录光盘。由研究对象所在学校体育教师组织实施。

1.2 研究对象

海南医学院、昆明医学院、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等三所高校的部分贫困生,其中男生366人,女生282人。初测发放问(卷症状自评量表)648份,回收问卷646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共642份(其中男生362名,女生280名),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9%。后测发放问卷623份,回收问卷621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共619份(其中男生349名,女生270名),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9.3%。

1.3 研究方法

1.3.1 体育促进法

体育活动项目:混合篮球赛、足球抢圈游戏、趣味游戏、校内定向运动、自行车、羽毛球、现代舞、太极拳等。同时,每学期开展一次男女生篮球赛,每学年开展一次趣味运动会和一次校园体育文化周活动。

1.3.2 问卷调查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于2008年9月~2009年5月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前、后测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贫困男、女生SCL90得分情况

贫困男、女生SCL90得分比较见表1。表1 贫困男女生SCL90得分比较(略)

由表1可知,贫困男、女生在强迫、恐怖两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贫困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比较结果见表2。表2 干预前、后贫困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略)

由表2可见,体育干预前贫困生除恐怖这一因子得分和全国常模分是有显著差异外(P

2.3 干预前、后贫困生SCL90得分比较

虽然干预后,贫困生人际关系、敌对、抑郁、偏执、这四个因子和全国常模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等另外几个因子无变化,只是焦虑、恐怖因子降至无显著差异。但比较表2中干预前、后贫困学生自身得分发现,体育干预后,贫困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个五因子产生了极显著差异,强迫因子产生了显著差异,只是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没有产生明显变化。

3 讨论

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家庭、社会、经济等原因,总体上心理状况不如同龄的普通大学生。本次采用SCL90量表对3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各个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除了恐惧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个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研究对象所在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贫困生与全国常模相比在人际关系、敌对、抑郁、偏执这四个因子上由极显著差异降至有显著差异,恐怖因子由显著差异降至无显著差异。且体育干预后,贫困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个五因子前、后产生了极显著差异,强迫因子产生了显著差异,只是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没有产生明显变化。上述3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体育干预使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因子中六个因子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变化,体育干预后贫困生的SCL90得分明显下降并接近全国常模分数,由此表明,体育干预可以较好改善贫困生的不良心理病症。

贫困生人际关系、敌对、抑郁、偏执、这四个因子和全国常模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等另外几个因子无显著变化,这表明体育干预并没有彻底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病症。诺瑟等人(North, McCullagh&Tran, 1990)通过20年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休育锻炼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高校贫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一样具有经济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等特点,然而由于这一群体在贫困面前的无辜性、所处年龄的特殊性、承受压力的多重性,使得其脆弱性比其他弱势群体更为突出。[3]所以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体育促进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心理疏导机制,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必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缓解其心理压力,对一些产生了心理障碍的同学也给予心理辅导和帮助。

因此,建议高校管理者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组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提供专项活动经费、辅导教师等,引导贫困生积极进行体育活动。同时开设心理卫生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疏导机制,选派心理教师或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活动。

参考文献

1 徐克选.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4952.

篇10

关键词:微博;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3G乃至4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无线网络的逐层覆盖,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媒体,其140个字符的碎片化语言表达、从关注到评论再到转发的一体化流程、个性化的信息资源、裂变式的信息传播和社会化的媒体平台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成为当今社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媒介之一。伴随着微博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微博的概念

1.微博的定义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微博的三大特性

(1)草根性。微博的草根性很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与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

(2)背对脸:创新交互方式。微博是背对脸的交流,就好比一个人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他背后看着他怎么玩,而他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博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

(3)原创性:演绎实时现场的魅力。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大多数传统媒体。

二、微博与独立学院大学生

1.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1)独立学院大学生目前普遍为“90后”,是网络时代的“原著民”。“90后”是目前的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普遍在青少年时期就早早接触到了互联网,学会有效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与“70后”“80后”们后天习得互联网使用技术相比,可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著民”。他们的交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同学聚会、家庭聚会等形式,人际交往呈多元化趋势。

(2)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与人沟通存在一定障碍。独生子女家庭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导致孩子的依赖性增强,加之网络使人的实际沟通能力远远低于虚拟沟通能力。因此,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从而更加依赖微博等网络沟通方式。

2.微博吸引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原因

(1)微博能提供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生理上已成年,但他们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对自我满足及个性张扬的需求较大,渴望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造力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微博发表看法、上传图片和视频、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进行情感的宣泄,从而满足其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

(2)微博能提供情感化的发展需要。微博之间的交流由于没有面对面的尴尬,加之独立学院大学生情感活动相对强烈,容易激动和冲动,思想活动和行为易受情感的支配而表现出易变和犹豫不决。大学生利用微博更容易表露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方便快捷地与他人沟通,进行网络信息交换。

(3)微博能开拓人际交往的范围。独立学院大学生通过微博建立人际网络,对自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博通过即时交流,以开放、平等的交流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发展空间。

三、微博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微博带来了新的机遇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了解、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进行网络舆情分析,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它既便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又便于把握学生的社会心理,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促进校园稳定。

2.微博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微博”为载体构建的网络社会,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信息鱼龙混杂,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把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它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载体都形成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04).

篇11

【关键词】独立院校 学生满意度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60-01

一 独立院校概况

独立院校与大学的院系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它具有完全的民办性,也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其运作的经费来源较为特殊,并非由国家财政支持,而是由独立院校自身通过各种方法募集而来。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它对中国教育事业发挥的积极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当前,中国的独立院校数量已超过300所。2008年,教育部批准4所独立学院转为民办本科院校,之后的一年又有1所独立院校成功转型,由此可见,我国对独立院校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

二 独立院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满意度与其对学校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关联,当学校的现实情况能满足学生的期待,学生就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反之,如果学校的真实条件与学生的期待出现较大的偏差,就会造成学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1.师资力量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师资力量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为重要。一名具备较高素养的教师不但能使自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也能使学生接受其所在院系。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也会对学生的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课上,高素养的教师如果能和学生间保持有效沟通,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课堂产生较为良好的观感。同时,如果教师也能在课外与学生间保持有效联系,就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传统印象得到改观,在心灵上与教师拉近距离,对教师的满意度自然随之升高。

2.就业有效性

经过调查,有405名学生希望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职业,占有效调查人数的比重为29.5%,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就业的有效性对学生的满意的影响程度显而易见。

3.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在调查结果中,有563名学生认为实验室设备、校园网和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平,占有效调查人数的41.0%。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校的校园环境、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提升独立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策略

1.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学校应对教师组织相关的培训,让教师了解与学生的相处之道。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要在学习的同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实现知行同步,如此师生之间便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对院校的满意度。

2.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

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建设,为增强学校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毕业季与正规企业进行合作,举办大型校园招聘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方面提升学校的建设水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建立健全学生补助制度,加大对经济条件困难学生的补助。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校的整体实力会得到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必然随之提升。

3.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结合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抓住机遇,开展专业建设和改革,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多元化合作”联合培养,“双师型”团队建设;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在学院层面加大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应多开展一些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专业学习相关联的活动,培养学生具备立足社会的素养。

四 结束语

独立院校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生的满意度会对独立院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独立院校必须走出一条特色化办学之路,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办学影响力和成长发展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针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教师和学生等角度对能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寻找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胡大白.论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发展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115~116

篇12

笔者采用影响因子求和法,对我国23所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国内国际期刊上公开的影响因子总和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这些中医院校的学术研究竞争力。

1 文献回顾

对各中医院校竞争力的评价以往一直是靠主观印象,没有客观指标,显得表浅和笼统模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各种综合评价方法,但对中医院校评价指标不全,深入研究不够。在学校竞争力方面,有些学者也写过类似的文章,主要有:①“五所中医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1],作者利用多种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等5所中医药院校的科技量、科技成果完成量、专利发明申报量。采用趋势分析和计量学的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5所中医药院校的科研竞争力。②“《中草药》1990-1997年度引文统计分析”[2],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法及《sci》、《cscd》评价期刊质量的有关指标,对《中草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刊出的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评价该刊的质量,了解一些中药学研究的特点与现状,发现一些中药学特殊的规律,为文献服务工作的改进、期刊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③“我国高等中医院校1997-2005年论文统计分析”[3],作者以CBMdisc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7-2005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在国内期刊上公开的总数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科技论文产出现状和分布规律,进而了解全国同类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地位,为领导决策,也为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拓宽思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④“1997-2001四所中医院校〈学报〉论文引文分析比较”[4],作者根据这4所学校的学报刊载论文为统计源,对其引文进行比较分析,具有客观性及实用性。⑤“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医药院校排序分析”[5],客观评价了大学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⑥“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实现”[6],作者依据高校科研管理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模型,并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使科研竞争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量化,从而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笔者在借鉴以上学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抓住中医药院校发展中最关键的要素——论文学术能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运用影响因子计量和的方法来评价各中医院校论文学术竞争力。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①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出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2001-2006年各个专业(中医、中药、针灸、人文社科)公开发表在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以及SCI收录的期刊上的文章数目。②利用pubmed数据库检索出在被SCI收录的外国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检索方法:选择数据库“pubmed”,再for一栏里输入“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点击“go”即可查询。因考虑到学校的英文名已改为“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则每个学校查询的时候必须查询两次。在这个过程中,会查到一些在非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如“yaoxuexuebao”等,则必须把这些文章的数目去除。

2.2 评价方法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是对文献或文献集合获得客观响应,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观度量。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7]。具体算法为: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总数)。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笔者在统计时采用的方法是:将每年每个学校在某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乘以某一年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最后把所有的影响因子相加,然后作出比较。根据高校发展趋势,专科类高校都在向多科类高校发展。笔者统计分类时按4个类别来区分,即将论文分别归为中医、中药、针灸、人文社科4个类别进行统计,最后加总计算。

转贴于

2.3 结果分析

在一般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中医类、中药类、针灸类、人文社科类4项比较,中医类最多,其次是中药类,社科类最少。中医类:广州中医药大学遥遥领先,影响因子总和高达761.55,其次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类:广州中医药大学仍然最多,为391.8。针灸类:天津中医学院位居第一,达到78.45,广州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分别位居第二、第三。人文社科类:南京中医药大学以8.1排名第一。从总数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位居榜首(见表1)。在核心期刊上影响因子总和情况:中医最多,中药其次,针灸较少,人文社科类最少。中医类:广州中医药大学以绝对优势稳持第一。中药类: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为516.6,比最少的山西中医学院高出54倍多。针灸类:和前面的情况相似。人文社科类:山东中医药大学排名第一,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以11.55分并列第二。从总体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仍然是排名第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名(见表2)。在权威期刊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情况差不多,但在人文社科类,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更少,很多学校几乎都为0(见表3)。被SCI收录文章的影响因子总和普遍都很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各个中医院校的影响因子都为0。总和排名前三位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见表4)。从总体排名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以2 698.615分位居榜首,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其影响影子总和分别为1 643.756、1 640.677(见表5)。表1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一般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注:各地院校均为中医药大学或中医学院(下同)表2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核心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表3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权威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 表4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SCI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表5 中医院校2001-2006年在各种期刊上的影响因子总和情况(略)

3 结论

笔者采用影响因子求和的方法,利用CBM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查询,统计分析了2001-2006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的论文学术竞争力。评价方法是先分别对各个中医院校在各种期刊(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SCI)上发表的各个专业(中医、中药、针灸、人文社科)文章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在各种期刊上的影响因子采取求和的方法最终得出: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位居前三名。各个专业论文量比较:中医类最多,中药类其次,针灸类较少,人文社科类最少。总体上看,各个中医院校在权威期刊,尤其是SCI上发表的文章尚少,但整体学术力呈不断提升的态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香.五所中医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23-226.

[2] 霍 红,李 政.《中草药》1990-1997年度引文统计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3):77-81.

[3] 黄瑞敏,赵文竹,林晓华.我国高等中医院校1997-2005年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6):74-76.

[4] 李宝英.1997-2001年四所中医院校《学报》论文引文分析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3):92-94.

[5] 程 勇.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医药院校排序分析[J].中医教育ECM,2002,(1):9-12.

[6] 张冬丽,师伟力,矫文成.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4):43.

篇13

关键词: 历史课 教学艺术 艺术性

假如历史课堂教学不讲究教学艺术,那么,学生对历史课就会没有兴趣,学习也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僵化的状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何为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它是指审美化的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教学的实施行为的审美特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内涵的主要表象。那么,如何评判某节历史课上得是否具有艺术性?现代研究通常认为,看一堂历史课是否具有艺术性,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下面我从这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首要特征

现代语文教育家、武汉教育学院教授韦志成认为,“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首要特征”。历史教学作为传授人文知识的科学活动,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科学性特征,加上教育对象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科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并驾驭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而且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知识能力等因素,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实现使学生得到教育和发展的教学目的,否则就谈不上历史教学艺术了。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云天雾地地海吹,化正史为演义表演,甚至不顾历史学科的真实性的严肃要求,编撰起“伪历史”的做法。因为,这样虽然愉悦了课堂,但却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科学性原则,其结果只能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误差。

重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树立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可见,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特征和要求。

二、创造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创新的历史。当今世界一切形式和内容的竞争,说到底都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是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素质。创造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能力并非天赋,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从本质上讲,教育从来就是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学校教育任重道远。历史教学是所有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身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当前很多的历史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其弊端就是极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克服这一弊端,就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培养出智慧“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舞台?变“以本为本”为“以人为本”,树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本质是求新、求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悟出历史的真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他们思维敏捷,不墨守成规,喜欢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努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包括上网查阅在内的预习准备,登台阐述对某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开展课堂辩论会;让学生模仿老师上课;让学生根据时空要求、事件性质等标准编写归纳历史知识网络图表。给学生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并且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给予评定表扬。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必将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使学生在具体的有趣轻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针对历史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能够从众多的历史问题的分析中获得认识,进而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历程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这样规律性的结论:统治者实行开明政治,体民、养民,重视科学技术,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富强,反之,如果统治者昏聩无能,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不重视科学技术,不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落后,直至走向衰败灭亡。

三、情感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美妙乐章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作用,进行情感教育,逐步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三个纬度的目标。现代教学论更认为:情感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这么说,从本质上讲,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有着情感的存在。历史教学是教材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交融的过程。只有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才能演奏出历史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而要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首先需要正视和处理的就是教师的情感性问题。

实践证明,教学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在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情”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要在教情和学情方面多作思考,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多下工夫;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等方面修养,努力做到语言传情、教态传情、设疑生情、设境生情,做到以情导思,以情激情,使学生获得智力和情商的同步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最大限度地获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四、灵活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给予展现,教学中的方法选择需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是:教师备课只备课本,不备学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讲解、板书、念课文、抄笔记与做作业等成为历史课的主要活动,师生彼此之间沟通少,缺乏互动。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把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等经过教师的消化,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体现,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甚至于厌倦。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灵活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及科学探索精神。这些都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式,还是自主式、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学,都各有优点与不足,教学过程中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切忌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五、魅力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为此,历史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上,追求引人入胜的形象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借鉴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追求风格独具的个性魅力;以高度的人格力量,塑造新时代教师的教态魅力。凡此都集中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价值。一个有教学魅力的历史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对教材处理得得心应手,讲课时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了,知识的源泉注入他们的心田,能力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智慧得到了开拓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艺术。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的同时,还必须遵循课堂教学艺术审美特征原则,这样才能实现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融合,取得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1.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一版.

[3]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

篇14

关键词 医学生 创新创业 能力 培养 影响因素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medicos have a strong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s very important.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sadvantag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n this paper, it is analyzing from two aspects of themselves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summarizing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medic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o help find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feasibly improve medico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areers.

Keywords medico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raining; influence factors

0 引言

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难以快速有效地解决,当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仅仅取决于学历的高低,更要靠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医学生更是如此。医学是一项人类与疾病作斗争,以战胜疾病、增进健康的科学,因为医学上各种疾病的变幻莫测,治疗对象的个体差异,使得医学成为了一项非常深奥的科学。身为医学生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对医学生的学术研究、科研探索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可使其在工作上突显优势。①近年来随着医学毕业生逐年大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专业对口薪酬合适的工作对部分医学毕业生来说是件难事,因此自主创业不失为一个好出路。只有了解影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并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促进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1 自身影响因素

1.1 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很多人都认为学医是一个好出路,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觉得在毕业后只有在医疗机构工作才不负众望,才对得起辛苦付出的几年学医生活,父母也希望孩子毕业后可以进入医疗机构上班,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安安稳稳过日子,因此医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不高。在校园课余时间比较少,学习氛围浓厚,很少有人把较多的时间用来做科研创新项目,而且做科研创新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因此他们也很少有做科研创新项目的想法,即使有这样的想法,也找不到足够的人组成团队,或者因为团队里各个人的看法不同,就放弃科研创新项目。在种种思想压力下,医学生只好放弃将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创新创业,而去专攻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认为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个人的重要性,少有创新创业的意向。创新创业意识支配着该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态度及行为,②若其意R不强,创新创业能力则难以得到发展。

1.2 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

医学生的课程繁多,学习任务艰巨,所以他们大多只关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课余时间更多的是用于预习和复习专业课程,课外活动参与度不高,与外界交流甚少。这种紧抓学习不松懈的精神固然值得学习,但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准备,比如需要有团队的支持、学校的支持、资源充足、资金到位等,在开展过程中也会遇上很多困难,在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不足的情况下,种种创新创业的想法往往只能纸上谈兵,难以得到实践,也无法解决在开展过程中的难题。

1.3 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自信

医学生课程专业性强,课时紧凑,平时课堂上的学习跟创新创业相关性甚少,课外也较少钻研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储备量不足。③创新创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创新创业实践达到的高度。④创新创业实践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合理思考和应用,还要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一件事能够做成功首先要有满满的自信,而这自信来源于个人知识的储备程度。很多医学生因为自身知识面的局限性而胆怯,甚至是逃避,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创新创业能力难以得到发展。

1.4 缺乏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然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现不足,才能完善自己。而将创新创业想法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需要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如:扎实广泛的专业技能、科学的创新技能、团队合作技能、人际协调技能、人员管理技能、风险的防御技能等,⑤实践能力的匮乏必然影响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若创新创业项目无法开展,想法得不到实践,势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

2 外界影响因素

2.1 家庭方面的影响

(1)父母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用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引导其正常、健康的成长。⑥若父母从小就善于从各方面培养孩子自主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大胆设想、勇于实践的能力,那么孩子的创新创业思维必定得到发展。若父母总是对孩子的想法进行干预,过多地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或者总是策划好一切让他们照着走,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产生思想上的依赖,遇到问题懒得思考甚至不会思考,这将会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的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改变,他们喜欢追求平稳、安逸,在他们眼里好好学习,找稳定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有时甚至反对孩子创新创业,担心孩子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受苦受累,客观上促使部分医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动力,阻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⑦

(3)大部分医学生在校所需的费用都是由父母提供,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创新创业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而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靠父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当综合家庭经济状况等各方面条件来看时,他们宁愿选择舍弃创新创业的想法也不愿用父母的血汗钱来投资到一件未知结果是成是败的事情上。

2.2 学校教育的影响

(1)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更应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适当展开创新创业的课程和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⑧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非常注重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强调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的应用,却忽视了知识的相互联系、交叉和融合,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⑨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众多,虽然有部分课程与创新创业相关,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授课时较少,学分较低,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而且医学院校大部分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不具备专业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信息量少。⑩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注重学生是否汲取到相关知识,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学生也只是报着修满学分的心理去上课,没有过多的兴趣和思考。学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力度不足,没有引起学生重视,这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原因之一。

(2)教育体制不完善。首先,医学生专业课程多,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主讲为主,忽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疏导。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引用新的教学模式,如PBL、LBL等,但仍没能广泛地频繁地实施。新教育方式在实施前需做的准备工作较多,实施起来也相对复杂和困难,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大多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其次,在期末综合测评中,学科成绩的比重高而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比重相对低很多,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学科成绩是最主要的参考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都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Z

(3)导师队伍小,学生缺乏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纠正,使学生的想法逐步步入切实可行的轨道上,在实践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指导,由此可知合适的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如今本科生导师制在许多高校得到大力推行,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已得到实践检验和认可,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明显比普通高校生强很多,可见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项目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选导师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担任导师的教师需具有足够的责任心、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等,不仅要有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同时要有能力使学生的知识面横向拓宽,纵向加深。\在综合各方面来考虑之下,能够选为导师的教师占较少部分,导师队伍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缺乏导师的正确引导,其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提升幅度不大。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对医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导致医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看待自己能力高低与否会产生偏差,认为只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顺利毕业就能够到医疗机构上班。医学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大,这给医学生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使医学生缺乏就业的紧张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它需要的是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人才。现在社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积极性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鼓励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实际的便利。我国在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相对薄弱,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缺少实践的机会和资金的支持也是阻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一大因素。]若社会能够大量融资投入到这方面,这将是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种实际鼓励和巨大的帮助,有助于培养勇于创新创业的医疗人才。

3 结语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认识到影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协同培养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优秀医学人才。

L鼙究翁馕阄鞲叩冉逃萄Ц母锕こ滔钅浚?014JGB198);右江民族医学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专项课题立项项目(JGZZ2013-03);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右医教字[2014]39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广西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下转第160页)(上接第34页)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3]16号);2016年广西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民族医药教学团队(桂教高教[2015]93号、桂教高教[2016]6号)

*通讯作者:黄锁义

注释

① 李江滨,余勇珠,黄国滨,等.科研创新能力对本科医学生就业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3(30):27-28.

② 范春,陈旭东,王莲.医学类本科生创业意识影响因素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14(4):173-176.

③ 冯修猛,周雪,李雪梅,等.现阶段医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医学信息,2010(8):1993-1994.

④ 赵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建党与思想教育,2014(6):63-64.

⑤ 徐善玉.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以及对策探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1):172-173.

⑥ 曾庆森,冯勤辉,王文裕.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及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11):236-238.

⑦ 许倩,方晓东,周峰,等.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35):82-83.

⑧ 张小勇,范璐,王英,等.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15.34(4):51-54.

⑨ 吴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0):15.

⑩ 杜晓莉.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865-867.

Z 卢艳军,季英鹏.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3):14-17.

[ 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 张忠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