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生儿科护理工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科是整个医院中护理风险很高的科室,患儿年龄特殊,无家属陪护,从进入新生儿科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操作均由护理人员进行,在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都潜伏风险。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1 新生儿科存在的主要风险
新生儿科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象风险,也就是已经显示出来或稍加观察即能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易于及时发现并消除,另一类是潜在风险,也就是不易被人发现或根本无法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相对于外露风险,所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更大。
1.1表象风险
1.1.1 体质风险。新生儿科的患儿都是从刚出生到XX天,正常情况下,最大不会超多XXX,尚不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状况,患儿本身的体质孱弱,患病后身体机能差,使得病情变化迅速。这就对护士的观察能力及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如果护士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况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患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1.1.2 感染风险。新生儿科危重病人多,加之患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在当下病房紧张,床位之间间距较小的现状下,不同疾病患儿混住造成了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护理人员的双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旦清洁不到位,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消毒不到位,也极易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1.1.3 损伤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患儿皮肤薄嫩,极易发生皮肤压伤性红臀。输液时高浓度液体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以及外渗致使局部皮肤坏死。因称重、沐浴、摄片、吸痰等治疗环节使患儿脱离氧环境导致难以逆转的低氧,时间一旦没有控制好,严重的可能引起脑损害。
1.2 潜在风险
1.2.1 人员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劳动强度强、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高体力付出,加上过快的人员更新,以及对于新仪器、新设备使用知识的缺乏,使得护理人员整体水平不稳定,技术不够,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容易造成患儿发生危险。
1.2.2文书风险。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的文书。书写护理记录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真实地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但由于护理人员人手不足,忙于应付,使得书写记录不全面、不规范,出现漏记或错记的情况,从而影响对患儿的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制定。
2 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风险的存在容易造成工作的失误,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在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必须予以消除。首先必须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消除风险的方法。
2.1 医院及科室的不合理安排。院方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安排不尽合理, 护理人员配置不按床护比例或是岗位安排不明确、不合理等, 使得她们不能兼顾到患儿的各方面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增加。另外管理层危机意识缺乏或管理方法不当,忽视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也直接导致了护理风险的增加。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护理人员缺少必要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新仪器,同时加上年轻护士工作经验的缺乏,对新生儿生理特点不熟悉,在遇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安全隐患。
2.3 夜班过多造成护理人员身心疲惫。由于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少,相比较其他科室而言,夜班更多,过多的夜班导致:①心理负荷过重。护士值夜班基本上是一人,夜间病人病情变化大及其他突发性事件等潜在性因素, 造成护士夜班工作量大、风险高。②强迫性担心。夜班责任重大,总担心事情出错,表现为不自信, 做过的事情重复检查或反复回忆,惟恐出错。③睡眠障碍。频繁的昼夜轮班扰乱了人体生物钟节律,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体力恢复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 影响日趋明显。
3 风险应对方法及措施
3.1 完善并规范护理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①护士长根据工作量的变化及时合理调配人员,防止护理人员忙中出错。②规范工作职责,修订各班工作流程,制订紧急风险预案等。③及时总结发生的缺陷事件,对每起缺陷事件认真总结,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3.2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强化风险意识。针对临床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科室定期组织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并熟悉仪器的操作事项。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现有知识加强和巩固、新知识和新业务培训及考核。
3.3 改善新生儿科室的环境。医院由于业务用房有限,新生儿科的病房布局欠合理, 面积有限。应定期对新生儿科病房保持通风, 并对室区的环境质量进行每月一次的检测, 如果发现一项不合格项, 立即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并且定期对科室内的物品进行消毒,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患儿的逐年增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高, 因此医院应该正确面对护理风险, 定期在新生儿科室内开展护理风险教育, 并且不断地完善护理管理和安全制度, 护理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积极改善护患关系, 这样必定能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 提升护理品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生儿;儿科护理;护理纠纷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医疗护理服务相关工作所承担的风险系数也在提高。新生儿的健康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因此其相关护理所肩负的责任格外重大,如何有效防止新生儿护理纠纷便受到了广泛关注。鉴于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显得十分关键。如下,笔者选取了10例新生儿科护理纠纷例子,对纠纷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防范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儿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发生的10例新生儿护理纠纷例,男6例,女例;年龄范围在12min~22d。10例护理纠纷事由分别是:2例新生儿家属未遵守医院的探视规定,在院方说明新生儿抵抗力与免疫力差,不合理探视会造成流行感染几率增加的情况下,强求探视,因此发生纠纷;2例发现新生儿身上有发红现象,怀疑是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1例新生儿面部略有发胖,其家属认为面部有浮肿现象;1例家属要求对新生儿进行具体标识,怀疑抱错孩子;2例出现收费差错,在病区预收款处互相推诿责任时矛盾极化;2例在护士接待时认为其态度不好,导致矛盾。
2 原因分析
2.1护士方面
2.2.1 护理工作人员缺乏"慎独"精神,责任心有待加强。新生儿由于不能够表达自身的需求,除了护理人员以外无第三方监管,这便要求护士具有"慎独"修养和强烈责任心。部分护理人员明知新生儿身上有发红迹象,也迟迟不通知医师进行诊断处理;未按照规定进行巡视,导致新生儿面部抓伤等。
2.2.2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有待改善。在进行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护理人员工作方法不当,说话举止欠妥当,语言描述不够恰当等问题。在护理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状况,如上述新生儿家属强烈要求在非合理时间内进行探视,并不听原因解释;护理人员未详尽做好新生儿标识工作,或未向家属解释清楚表示方法,使家属存在是否有"错抱婴儿"的顾虑;未告知家属新生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导致家属认为其发胖是护理不当所导致的浮肿等,工作态度有失恰当只能激化矛盾[1]。
2.2.3 新生儿科护理观念太过陈旧。尽管医院行医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理解患者,增强服务患者意识,然而,还是有部分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在医院看病处于被动方,忽略了患者的实际感受。
2.2家属方面 很多家长对于新生儿过分溺爱,在孩子离开大人身边后便缺乏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不能很好的配合医院的探视制度,经常违规探视;另外,部分家属对于院方新生儿科的消毒情况存在怀疑,过分增加对医院护理的期望值。
3 预防措施
3.1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沟通。在进行新生儿护理之前,护士应为家属耐心、细致的解释医院规定的日常探视制度、新生儿科护理流程及医院的消毒制度,另外还要为其介绍管床医生并交代每日费用等,在要求家属签字的同时,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向家属发放意见调查表,询问其关于新生儿护理的具体要求及疑问,以此作为护理工作质量的改进依据,待新生儿家属填写好意见调查表之后,及时整理、归纳,并针对家属所提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在产生新生儿科护理问题后,悉心听取家属陈述,并弄清事情的详细过程,以中立的态度,设身处地的为家属解释疑问,避免产生误会与纠纷[2]。为有效防止"踢皮球"现象的出现,新生儿科应建立其"首问责任制",凡事都由首位接待的护理人员负责。
3.2 护理人员要提高深度修养。慎独者能够在独处环境中坚持道德信念,自觉履行职责。由于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其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本着爱心、责任心来接手新生儿科护理工作。有效落实新生儿护理流程,做好日常新生儿基础护理,如按时定期为新生儿修剪指甲,减少划伤几率;若需要对其静脉注射,要兼顾考虑到新生儿健康和形象两方面因素,选对针型和注射方式,避免反复穿针带来的痛苦,及刮掉头发对新生儿形象的影响。
3.3 护理人员要妥善处理纠纷。当护患纠纷产生时,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争取尽早解决问题。要争取新生儿家属的理解,必要时可采取有效方式疏导其不满与顾虑。要尽可能以平和的态度控制态势的发展,若纠纷比较严重,可以请相关领导出面进行解释,争取在处理问题方面达成相互谅解和共识[3]。
3.4认真做好入院、出院查对关工作。在护士与家属交接新生儿时,应当面核实好新生儿的姓名、性别、床号等信息,由护士为其佩戴腕带和胸牌,若新生儿由产科转入,也要保证信息核对。坚决杜绝先抱入,再佩戴腕带和胸牌的现象,避免出错。在新生儿出院时,由两位护理人员将床头信息与新生儿信息进行仔细核对,确认无误后才可出院。
参考文献:
[1]吾洪,姜岚.浅析儿科护理纠纷及其防范对策[J].贵州医药, 2004,28(07):672.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3-02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都是从出生到足28天的婴儿。新生儿期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这段时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加强防范,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做好预见性护理,避免各种护理安全意外的发生。
1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不等,新进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接受专科培训时间较短。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只求完成任务,工作中缺乏思考。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求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而且还需具有较强的慎独精神。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中,大多由于护士服务态度不好,与家属沟通欠缺,应变能力不足。另外新生儿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家属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增强。
1.2护理不周时有发生,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无陪护,患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各种需要和不适无法明确表达。在进行新生儿基础护理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发生红臀、尿布疹、鹅口疮、交叉感染;新生儿沐浴时发生的烫伤、受凉;使用暖箱、蓝光箱、烤灯等设备不当引起烫伤。巡视患儿不及时或巡视时未发现问题引起的后果,如异物压伤、抓伤患儿自己,双足擦伤、输液渗漏,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3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交接班时和护理过程中以及患儿出院时不认真查对床头卡、胸牌、双手圈,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入院体查不认真,检查患儿不仔细就可能未发现患儿某些身体缺陷和异常,未及时与家属沟通就遗留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从而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有时遗忘医嘱,甚至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用药和护理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1.4护理记录书写不认真,不规范。护理文件是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疗纠纷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护理记录更为重要。但部分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如记录不严谨、不及时、不准确、医护记录不吻合,不能体现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甚至还存在刮,擦,涂等现象。
1.5新生儿病房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病房护理工作琐碎、繁杂,事情较多,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要求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静脉输液频繁,液体滴数要求准确,静脉高营养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容易渗漏而需重新穿刺频率高。患儿易哭吵加上各种仪器噪音使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加上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对新进人员强化培训并严格考核,使她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新生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爱心、细心、同情心、耐心,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使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科室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班职责,并定期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及相关的护理法律及责任,尤其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巡视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如自己能力无法解决及患儿受到伤害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做相应处理。
2.3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患儿身份识别制度,交接班提前10分钟到岗,执行床头交接班,认真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核实患儿身份。患儿外出检查或出院时均由2名护士同时检查、核对患儿信息无误后再与家属一起核实患儿身份后方可让家属抱离病房。
2.4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记录的要求和规范。加强医护沟通,保持记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书写护理文件。
2.5医院领导重视新生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团结协作精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总之,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使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不断加强与家属沟通能力,不断强化新生儿住院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的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达到新生儿安全康复出院,家属对医院信任感增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生儿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88,4:19-20.
[2]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余贵妍,王玉芬.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66.
[4]缪二梅.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防范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14:97-98.
1护患沟通不到位
儿科护理在医院医疗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由于医院儿科的患儿情况多种多样,家长是患儿的主要“代言人”,沟通起来更为复杂也需要更多的技巧。医院内科的护理人员一旦与患者的家属交流沟通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引发纠纷。因此,解决医院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2儿科护理细节管理不完善
目前,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依然延续的其他科室的护理制度,没有针对儿科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关的护理细节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新生儿科室的细节护理特别重要,必须建立起新生儿科各项规章制度:如新生儿病房(NICU)管理制度、新生儿重症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探视陪伴管理制度、新生儿入、出院管理制度、消毒剂使用管理制度、病历书写规范管理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新生儿护理常规等。但是,目前儿科护理制度能够达到全面制度建设的情况依然较少,这也使得细节管理无法开展。
二、儿科护理细节的纠纷防范对策
1建立家属与护理人员的沟通渠道
建立家属与护理人员的沟通渠道,使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站在一起”,而不是形成对立面,在满足患者合理需求的同时,缓解医患矛盾。尽量使护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护理人员要重视肢体语言的作用,在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过程中,护士的面部表情、手部动作、身体姿态可以传达关怀、爱护、理解、宽容。诚挚温馨的笑容,亲切谦逊的态度,融洽护患关系,并观察家属的细节表现如何,是高兴、焦虑、抑郁等。总之,制度建设与态度转变是建立沟通机制,避免出现纠纷的关键。
2提供业务能力,加强细节观察
儿科护理人员要形成细节观察和护理的能力必须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院方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并鼓励护理人员出外进修,养成护理工作细致观察的能力。其次,要重视院内培训,持续保证管理质量的提升。例如:当护理人员出现差错时,采取引导、帮助的态度,同时耐心与护士一起对照制度及相关管理规定认真分析,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后,采取相应对策。在查找的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分析护理人员是否正确地开展了细节观察护理,对忽视细节管理的人员要进行重点培训,保证业务能力的提升与细节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步发展。
3缓解护理工作压力
为了更好的调动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就要不同程度的减轻儿科护理工作的压力。首先,要增加护理工作人员,相对于其他科室,儿科的护理人员数目要增加,确保护理人员有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时间和经历。其次,开展“一对多”的陪护模式,在护士的指导下,实行护理员专人陪护,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日常生活护理。以此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同时也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
4完善细节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进行细节管理的关键,总体的管理制度建设理念要本着“以患儿为中心”转变观念,加强医德教育,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开展“优质服务”的制度建设,提倡微笑服务,不说服务忌语。加强服务意识,改善由服务态度差引发的纠纷问题。同时,确保优质服务过程中对患儿家属的问题必须耐心解答,使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对患儿需要注意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患儿及家属有被重视和被尊重感,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儿科患儿及陪护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次,要制定“首问负责制”,与经济挂钩。将制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结合起来,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对细节管理的重视度,以此来刺激儿科护理人员重视细节观察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护理效果。
三、总结
【关键词】新生儿;母婴同室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92―01
为寻求更科学的护理方法,我们对传统的新生儿护理方法进行改进,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的80例产妇及家属(丈夫)为对照组,同月分娩的60例产妇及家属(丈夫)为实验组。两组的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新生儿出生后放在寄养室,每日由护士定时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包括沐浴、脐部护理、喂养、更换尿布、衣物等;每天定时送到母亲身边短时间接触和喂养并由专人指导。实验组改变护理模式,新生儿出生当天,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士迎接产妇和新生儿,祝贺产妇的生产,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协助产妇角色转化。根据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实施新生儿相关护理,让家属参与,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由专业护士介绍并演示新生儿一般护理知识和技能,每日由同一专业护士对新生儿护理进行评估。对不正确处予以指出,循序渐进,反复指导。新生儿出生第三天,让自理能力基本恢复的产妇协同家属为新生儿换尿布、衣物、喂养等,根据家属及产妇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中。出院时对两组家属和产妇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及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及家属基本情况、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判定标准: (1)在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及技能每个项目中能正确回答或示范4个子项目及以上者为掌握,2~3个子项目为基本掌握,1个及以下为未掌握。(2)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综合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方法:满意度用百分率,日常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实验组60例中有58例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满意率96.6%,而对照组80例中仅有70例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满意率87.5%。
3讨论
3.1母婴同室护理方法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促进母性角色达成,使产妇快速进入母亲的角色中去:母性角色达成是一种经过一段时间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过程,母亲在此过程中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母亲需要有照顾孩子的能力,对母性角色感到快乐和满足。分娩是一种正常生理过程,但住院环境使产妇进入患者角色,特别是传统的护理模式,新生儿护理绝大部分由护士承担,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不利于母性角色之获得。母婴同室护理分娩后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士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开始2天由护士和家属承担新生儿日常护理,使产妇得到充分休息,产后第三天产妇对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程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直观认识,同时产妇自理能力基本恢复后,可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让产妇协同家属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护理,如喂奶、洗澡、尿布的更换等,母亲通过母乳喂养眼神的交流和触摸而认同婴儿,而且这种温柔和体贴的感觉是建立母子关系不可缺乏的要素。与孩子肌肤的接触有利于感情的建立,顺利完成角色适应。
3.2母婴同室有利于产妇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新生儿护理方法,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实验组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如换尿布、母乳喂养、新生儿水浴、新生儿抚触等都能掌握,对新生儿的护理得心应手,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
3.3母婴同室有利于新生儿早与母亲接触,进行母乳喂养,促进乳汁分泌。
3.4母婴同室有利于调和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的评价不可能脱离患者进行评价。实验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6.6%)高于对照组(87.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是对照组新生儿护理完全与产妇家属隔离,产妇及家属不能看见护士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十分缺乏,加之对新生儿的一切变化特别关注,新生儿变化快随时都会变化如不及时告诉家属,产妇和家属又看不到孩子,使产妇和家属会产生担心和怨言,对护士的满意度下降。而护士整天忙于应付这些简单的护理,超负荷工作,护理工作得不到承认,没有成就感。护士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与患者产生矛盾,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实验组改变这一状况,产后由专业护士主动接纳新生儿,评估产妇及新生儿情况,实施新生儿护理,介绍新生儿护理知识,让家属和产妇循序渐进学习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2~3天后,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特点,如生理性体重下降、“马牙”、新生儿黄疸等,产妇和家属已有初步了解,对一些简单的日常护理,如为新生儿更换衣服、尿布、新生儿喂养等可以单独完成,这样就不会对新生儿不知所措,而且对新生儿的一些变化都能看见就不会特别担心和护士发生矛盾了,护士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危重患者的护理上,使工作有计划进行,护士工作顺心,护患关系融洽,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24-631.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2007,35(2):99.
【关键词】新生儿;细节;优质护理;满意度;
1 新生儿科的特点及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
1.1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差,易感染。我院新生儿科为层流式无陪护病区,消毒隔离制度
要求严格,患儿家属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进入。本着优质护理的目的,从人性化服务角度出发,我院从建筑上就以内为病区,外为走廊的格局,让患儿家属在外走廊透过玻璃就能够看到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和自己孩子所处的位置,平复了家属的情绪,降低了家属的忧虑心情,提高了满意度。
1.2 为了强化新生儿科的护理服务,让每个人都明白优质护理的含义。科室举办了“假如我是患儿家属”为主题的讨论会。从家属的角度出发,从一位母亲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提出了如何更好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当好新生儿的“母亲”。
1.3 由于新生儿大脑及其他系统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不具备语言沟通能力,只有被动的接受护士的各种治疗与护理。因此,新生儿科的护理便产生了一种误区,即只重喂养、只关注单个疾病的护理,而不去考虑新生儿作为一个人的全方位需要。抚触便成为护理人员与患儿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护理人员以微笑的脸庞、爱意的目光、温暖的双手去接触患儿的身体,用这种特殊的语言,让患儿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柔与舒适,也为患儿创造了良好的刺激。
1.4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人是生产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够实施管理,首先的条件就是人员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为了优化和提高人员素质我们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4.1 举止稳重、言语谨慎、仪表端庄、善解人意,具有慎独精神,能够换位思考的考虑问题,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
1.4.2 提高护士的操作水平,练就高超的专科技术。结合临床,交流操作的成功经验并由护士轮转进行小讲课,掌握理论知识,规范操作技术,提高操作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从而使患儿得到了优质护理服务。
1.4.3 强化法律意识,保障护理安全,在护理活动中,共同遵循护理规范操作。
1.4.4 巩固基础知识,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创造机会提高在职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1.5 改变病区管理模式,落实责任制护理。我院新生儿科病区实行区域管理,分为普通患儿病区、早产儿病区、NICU病区和隔离区,每个区域均有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组成,负责本区域内患儿各项治疗与护理工作,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全面履行护理职责。
1.6 细节决定成败。落实基础护理,便从细节做起。在新生儿科,面对不是睡觉就是哭闹的患儿,护士工作既要小心谨慎,又要富有爱心。认真的观察病情,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变化;精心的人工喂养,保证患儿不出现呛咳;细心的更换尿布,防止红臀的发生;严格六步洗手法,预防交叉感染。让基础护理不图虚表。
1.7 强化专科护理。病情允许时,为患儿进行每日一次的沐浴和两次抚触;脐部护理每日两次;按时做好预防接种;对早产儿实施“鸟巢护理”,让早产患儿感受到全身温柔的接触,并能够减少早产儿热量的散失,维持各项生理指标的稳定,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缩短住院时间。
1.8 加强语言沟通,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1.8.1设身处地的为家属着想,理解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期望。每日下午设立一小时探视时间,家属进入外走廊,由各区域护理组长陪同,尤其对新入院患儿的家属,介绍病区环境,说明患儿的治疗与护理情况,讲解每日沐浴、抚触、喂奶及换尿布的时间与方法。热情、耐心的接待,委婉、礼貌的用语,让沟通从心开始,让语言传递温暖。家属心中得到了安慰,我们也得到了家属的理解与信任。
1.8.2出院指导。耐心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沐浴、抚触、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黄疸、几种特殊生理状况的观察;预防接种的时间和地点。同时将留有科室咨询电话的宣教卡片送至患儿家属手中,便于家属回家后对讲解内容的遗忘和出现问题的咨询。
1.8.3需要跟踪的患儿,科室派专人进行电话回访,解答和解决家属提出的问题并给于正确指导。为患儿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护理服务。
1.9 优质护理服务抓住细节、重在质量
1.9.1新生儿护理是一项特殊的护理工作,护士要有极高的责任心,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让家属放心的工作态度去面对每一位患儿。落实责任制护理的模式,让护士有了自己的患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这种明确对应关系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更为有利。
1.9.2色彩是刺激患儿视力神经的一种方法。用卡通画把病区布置一新,在紧张严肃的工作中,让患儿受到良好的刺激。外走廊利用图文并茂、言简易懂的宣传画,介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洗手的重要性,新生儿科仪器设备使用的目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传形式,提高了患儿家属的认知水平。
1.9.3根据科室情况,每月组织一次有相同疾病患儿家属的座谈会。由高职称护士用多媒体方式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知识,解答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不仅促进了医患间的沟通与交流,还为医患之间搭起了沟通、理解、信赖的桥梁。
2 结果
2.1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抓住了细节,提高了质量,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明显提高。护士用自己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患儿家属的信任,提高了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2 改变护理管理模式,加强护患之间沟通,护士服务思想转变,密切了护患关系,从而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2.3优质护理服务中,护理组长、责任护士都由学历高、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来担任,绩效考核也有侧重。所以护士中自觉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因而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操作技能更加娴熟。护士整体形象与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2.4由于护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增强,观察病情更加仔细,执行医嘱正确及时。因此,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也同时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患者共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33周~42周,平均年龄(37.5±0.5)周;对照组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患者年龄38周~42周,平均年龄(40.0±0.5)周。其中新生儿窒息30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40例,早产儿10例,其他12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家属沟通联系,告知患儿一般病情,并要求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做好监护工作。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措施,以新生儿为中心,将新生儿看作自己的亲人,如同弟妹一样地照顾;护理人员要更加勤快地巡查,在基础巡查的基础之上,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实施24h全天监护的值班管理,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做好交接班工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时统计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发生情况,包括新生儿护理纠纷等。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对护理工作满意的人数达到98例,护理满意度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0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新生儿风险事故发生统计分析
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人员前馈性控制措施之后,新生儿护理纠纷1例,跌倒患儿0例,风险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中风险发生率为8.00%,对照组风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关键词】新生儿科;医院感染;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同时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尤其是低体重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1]。新生儿科病房由于以上所述的自身特点,防止医院感染是一个重要课题,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科病房防治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更显突出。
1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和原因
1.1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粘膜薄嫩,易于破损,本身处于不通风的房间,皮肤排汗不畅,容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尿布皮炎、红斑等,常发生在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医护人员和探视者常为传染源。
1.2脐部感染: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垫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污染而发生感染。
1.3口腔感染: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尤其是以出生一周以后及早产儿多见,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及带菌的医护人员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尿布。如果口腔护理不当,容易引起白色念珠菌入侵,并大量繁殖。
1.4肺部感染: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能力降低,尤其早产儿吸吮力低,如喂养不当,极易发生误吸呛咳从而引发肺部感染。
2新生儿病房制度规范化是防治医院感染的保障
2.1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半年健康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皮肤粘膜、肝脏、胃肠道或其它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能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2.2坚持对陪人、探视、参观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与患儿接触前要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2.3坚持手消毒制度,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室之前,应先在洗手间用肥皂、刷子在脚踏式自来水下洗刷双手直至肘关节以上,在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常规床边手消毒。
2.4坚持新生儿病房分区制度,新生儿住院期间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特殊感染与普通感染患儿分开。
2.5坚持新生儿科病房每日的清洁工作分区进行,新生儿科病房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清洁卫生工具要分开,进出清洁区必须更衣换鞋。
2.6坚持清洁卫生消毒制度,新生儿科病房每日通风,冬季2次,夏季4次,每次15~20min,不具备生物净化条件病房可采用紫外线、化学消毒剂喷雾、乳酸烟熏、臭氧、空气净化机等方法消灭空气中的致病菌,每天用清水洗净的拖把拖洗地面4次,若有体液或血液污染地面需及时用消毒液拖洗。门、窗、窗台、墙壁、桌椅、台面用清水抹布擦洗,每日1次。新生儿床、暖箱、开放暖床、新生儿推车、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
2.7新生儿病室内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婴儿用的粉扑、油膏、沐浴液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奶瓶奶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应单独使用,双消毒,定期进行细菌培养,特别注重细节检查,如蓝光箱排风口、灯管无灰尘,暖箱各窗户、湿化器、空气过滤材料、各衔接处严格清洗消毒,无污迹。光照疗法用眼罩、纱布、手套,每日消毒灭菌,纱布用后弃去。患儿出院后对使用的温箱、用具进行终末消毒。
3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关键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安全护理的基础,当护士的素质不符合护理工作的要求,就会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2]。作为护理人员,尤其要关注如下工作:
3.1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注重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如喂奶后必须为患儿拍背,并保持患儿头偏向一侧,多给患儿以。
3.2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儿皮肤、口腔清洁、粘膜完整,感染性疾病应床旁隔离,自觉履行严格消毒措施。
3.3强化新生儿科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的训练,如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新生儿心肺复苏、鼻饲管置管、留置针静脉穿刺、头皮静脉穿刺、光照疗法等。
3.4新生儿科病房的护士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对有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加强巡视,每30~60min观察1次,每班床边交班时查看留置针情况,发现局部有渗出、留置针脱落等情况应及时拔除,气管插管患儿应及时观察插管位置,通气是否有效,每日进行口腔护理1次,防止口腔感染。
4小结
新生儿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与能否有效防止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息息相关,做好新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就能更高效、更科学、更安全地防止新生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一、常见的安全的问题
1.1窒息:喂养时不当,人工喂养的橡胶孔较大易呛奶.溢奶。食物及呕吐物误入气管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1.2意外伤害:小儿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但无主动防范意识,易坠床,烫伤,触电,误服药物或将一些小型食物,如花生、瓜子、葡萄干等,塞入鼻或误入气管等造成意外伤害。
1.3医院感染:由于小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全,尤其是低体重新生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常见的感染有:
1.3.1皮肤感染;
1.3.2脐部感染;
1.3.3口腔感染;
1.3.4肺部感染等感染后常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1.4医务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够,人力资源缺乏,技术水平低,工作不够熟练对危重病人抢救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等。
1.5护理管理因素:管理的意识淡薄、疏忽大意,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工作的督促检查不到位,对新护士及科室业务技能培训考核抓的不紧。
二、护理对策
2.1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针对院内感染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日提醒,调,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让每位护士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坚决做到一次性物品不反复使用,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雾化吸入,吸引器等装置,均做严格消毒处理。病房定期用紫外线消毒,出院病人终末消毒。对住院患儿每日专人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确保患儿无褥疮发生。
2.2强化病房设备管理,新生儿病房的暖箱,蓝光,电源等定期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幼儿及儿童病床加床档,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并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危险地段有警示提醒。2.3因儿科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随时会有急诊的患儿及新生儿需要抢救,因此抢救物品及药品除了做到定人保管.定量储存.定位放置.定时清点,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外还要做到严格班班交接,人人掌握四定三及时的要求。
2.4儿科护士长应针对护士对专科操作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来对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如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法、留置针静脉的穿刺法、新生儿ABC复苏术、更换尿布法、喂药法、脐部护理。暖箱的使用、蓝光疗法、气管插管的护理等都应熟练掌握,加强儿科新护士业务技能训练,做到每人精通业务,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
2.5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长时间住院的新生儿及有并发症和存在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的患儿,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如皮肤护理,脐部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对留置针加强护理,暖箱每日擦拭一次每周消毒一次。鼓励母乳喂养,提高患儿免疫力。
1.1加强新生儿使用医疗器械与设备的管理对使用中的新生儿保温箱,每周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1次;保温箱内水槽的水应使用灭菌蒸馏水,每天更换,每天对水槽进行消毒处理;对使用后的保温箱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后,再用灭菌蒸馏水擦洗干净备用;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患儿使用后的奶具用清水洗净,高压消毒;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与消毒。
1.2落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认真评估呼吸机使用的指征,尽早拔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呼吸机的消毒管理,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重复使用的呼吸机管道送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
1.3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管理制度每月对护理人员手的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抽查,做到定时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的医务人员操作前后洗手意识不强,还有的强调工作忙,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医院感染科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洗手教育,检查对手部卫生观念的认识。同时完善环境设施,改善洗手环境;治疗车、护理车上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处理。
1.4加强新生儿科环境管理新生儿床位数满足医疗救治的需要,足月新生儿病室温度控制在22~26℃,早产儿室控制在24~28℃;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每天进行通风换气2~3次,避免对流急风。NICU内配置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器,确保新生儿室内的空气细菌指标≤500CFU/m3,NICU内的空气细菌指标≤200CFU/m3.
2结果
2.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率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共调查新生儿8854例,新生儿感染124例,感染率1.40%。见表1。
2.2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2007年1月-2010年12月环境卫生学监测共计1083份,合格1061份,合格率97.97%。见表2。
3讨论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治疗的84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采用如文中所述的窒息复苏及护理措施。结果:有56例转至儿科进行下一步的治疗,26例进入母婴同室病房进行后续观察,2例患儿放弃治疗。复苏成功率达到了97.6%,并且没有一例患儿出现并发症。结论:细致、及时、科学、准确的护理工作是新生儿窒息能否成功复苏的决定性因素,不仅能够有效保障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能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所谓新生儿窒息,就是指新生儿在娩出后,呼吸受阻,进而导致气体交换功能出现障碍,诱发pH值降低及二氧化碳潴留,一般是子宫内缺氧的延续。只要是能够引起胎儿与母体血液与气体交换的因素,都能够诱发功能窘迫、宫内缺氧或胎儿出生后1min内无呼吸仅有心跳的问题,最终导致与呼吸衰竭有关的一系列并发症。为了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次研究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治疗的84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1712例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有84例出现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4.9%。其中,有74例为轻度窒息、10例为重度窒息。男性患儿为46例,女性患儿为38例。
1.2 方法
1.2.1 窒息复苏及护理方式: 对于新生儿的窒息,应以预防为主,在分娩之前,医护人员就应该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以便使对窒息的抢救更加及时、有效。参与抢救的人员应有儿科医师、产科医师和护士,且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具备相应的复苏技术。我院对于这84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主要采取以下复苏及护理措施。
(1)新生儿的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全,而窒息则会使其热量产生能力下降,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就容易使新生儿的体温失衡,最终导致一系列的器官功能损害及代谢功能紊乱。为此,我院的医护人员先将窒息新生儿放置在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在将温度控制在30~32℃之后进行窒息复苏。另外,新生儿出生以后,医护人员应注意立即使用干毛巾将附着在婴儿身上的黏液、羊水擦拭干净,同时确保操作台的干燥度。
(2)呼吸道的清理及呼吸重建: 由于新生儿经常会将羊水吸入,因此确保呼吸道的通常对于窒息复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在娩出后,需要对其咽部、口鼻进行两次清理。第一次是在头部娩出后,将婴儿口鼻中的羊水和黏液挤净。第二次是在肩部娩出后,使用纱布对婴儿口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另外,在新生儿首次呼吸之前,还要注意使用吸痰管将仍滞留在其呼吸道内的羊水和黏液清理干净。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操作后,患儿仍然没有自主呼吸,就必须要立即采取措施,促使其自主呼吸的恢复。首先,应该对患儿的背部进行快速摩擦,对其自主呼吸能力进行刺激。若无效果,则立即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式,即先将患儿的口鼻用无菌纱布覆盖,一只手将颈部托起,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对患儿腹部进行轻压,避免气体进入胃部。随后,对患儿的口鼻均匀呼气,直至患儿的腹部略微隆起为止,置于腹部的手此时进行轻压,以帮助患儿将气体呼出。
(3)药物治疗: 如果在进行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按摩0.5min后,新生儿的心率仍没有出现显著的回升,就应使用1:1000肾上腺素按照0.1~0.3mL/kg的比例进行静脉注射。大多数的重度窒息患儿都会伴有混合性酸中毒,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对酸中毒进行纠正,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脑组织因缺氧所受到的损害,方法为静脉注射8~10mL 5%碳酸氢钠+0.1g维生素C+10mL50%葡萄糖溶液+10mL25%葡萄糖溶液,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的不同,可重复给药。
1.2.2 窒息复苏后的临床护理: 对于窒息患儿的成功复苏,只是整个护理工作的开始,成功复苏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将患儿转入监护病房提供更加严密的临床护理。复苏后的新生儿大多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因此需要对其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控,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了控制。监控的主要内容有颅内压、血压、呼吸、心率、体温、脉搏等体征变化内容,同时也要对其排尿、肤色变化等给予关注。
若温度较低,新生儿的新陈代谢就会加强,容易导致高二氧化碳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低氧等问题。所以务必要确保患儿的干燥、温暖,尽可能降低热量的流失,使其体温稳定在36.5~37.5℃之间。
一般来说,窒息复苏新生儿的哺乳应有所延迟,其原因在于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呼吸能力还比较弱,此时哺乳容易引起呕吐反应。大多数患儿可以在2~3d的禁食之后,根据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原则进行试喂。肾功能或心功能受损的患儿,则应将每日静脉输液量控制在<60mL/kg的水平,同时对其尿量进行观察和记录。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84例新生儿经过如上文所述的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有56例转至儿科进行下一步的治疗,26例进入母婴同室病房进行后续观察,2例患儿放弃治疗。复苏成功率达到了97.6%,并且没有一例患儿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一般是子宫内缺氧的延续,胎儿、孕母、分娩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问题,而这些因素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胎心监护、B超、体检等检测手段予以发现,所以,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会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细致、及时、科学、准确的护理工作是新生儿窒息能否成功复苏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将极大的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有效保障了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能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大幅降低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使患儿未来的康复治疗得到更多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翠卿.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2):2039-2039.
1983年7月,18岁的以优异的成绩从高邮卫校毕业,踏上她所钟爱的护理岗位。1985年,由于表现出色,她被领导选派到南京儿童医院进修新生儿护理。面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在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儿童医院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学习,阅读了大量关于新生儿专科护理的书籍,尽可能多地参加科主任查房以及特殊病种的护理工作。她刻苦钻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更是对她充分肯定、夸赞有加。回到医院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为科室的管理与发展提出了10多条合理化建议,有力推动了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发展。
医学是一门永远追求进步、不断要求发展的科学。为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她不断通过书籍与网络去汲取养分,并把学到的新理论、新观念及时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更新技能、更新操作,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服务态度。通过多年的临床磨练和刻苦钻研,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了周围血管动静脉换血、股静脉留置针、腋静脉留置针、新生儿气管网插管等技术操作,特别是针对肥胖患儿静脉穿刺方面更有“神”的美誉。
输液困难是新生儿科的特点,危重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而且是多条静脉同时开放,一般的静脉穿刺留置根本无法顺利完成治疗。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翻阅大量的书籍文献,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首届picc学习班,并且在省内率先开展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技术,在没有别人直接经验可借鉴下,硬是凭借平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操作基本功,第一次操作获得了圆满成功。在以后学习工作中,她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在非常规部位及疑难病例穿插刺方面,在导管定位研究方面,导管后期维护等方面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获得了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连续三年举办“江苏儿科新技术新项目”学习班,并多次受邀省内各类学习班授课,将最先进的技术毫无保留的进行传播。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早产男婴,由于出生后长时间输液,额头、脚等处已无法再扎针,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就在南京的护理专家们束手无策之时,她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安排好手头工作,火速赶往南京。当她将picc导管从男婴的肘正中静脉插入其上腔静脉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根输液导网可以长时间停留在患儿体内,这一高难度技术动作,挽救了新生儿的生命。现在她已是省内数十家医院picc运用方面的指导老师。
如果说技能知识储备显示了护理人员的“硬件”水平,那么对病人表现出的人关怀,则是护理人员的“软件”。深深感到新生儿护士长肩头的重量,在她的脑海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生命是神圣的,应该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二十七年来,只要是病人需要,病情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就连在家休息也常规打电话到科室里询问在院病人的情况。她所在的科室建立了新生儿转运系统,为了积累经验,规范转运流程,降低风险,她不分昼夜,不管路途远近,更不考虑家中有无困难,只要基层医院有需求,她就出诊,在途中她在监护患儿的同时,也会与患儿家属恰当的沟通,让家长从内心感到支持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转诊,她编写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转诊程序,此程序使用7年来转诊工作未曾出现任何不良事件。
某儿童福利院在短短2个月内先后送来数十例患儿,均患同样菌株感染的重症肺炎。凭着职业敏感,她考虑到可能是该福利院消毒隔离存在问题,便提出去该院作现场察看及空气和物体表面培养。当时距离春节仅有4天,天气寒冷,风雪交加,该福利院领导认为过了春节天气转好后再去,但她回答是“时间不等人!”在现场,发现居室通风不良,孩子保暖过度。两天后空气培养结果证实了她的判断,她立即为该院制定了消毒隔离方案。从那以后,该院儿童生病率大大下降,保证了患儿的安全,也节约了大量的开支。
对困难家庭患儿的关心和呵护更是温馨体贴、无微不至。市区有一位叫东东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儿,每1-2个月都要来院输血一次,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在6年内已耗资近40万元。为了减少东东住院天数以节省开支,每次她都在东东入院2-3天前与血库联系备血,保证患儿24小时内入、出院。,东东到上海做干细胞移植,家人问东东有何愿望,东东说希望的陈妈妈能来上海为他看病。遗憾的是东东的干细胞移植未能成功,在精心按排下,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地为东东进行了切脾手术,手术效果超出了预期,久违的笑声重新回到了家中,东东可以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了。东东的家长逢人便说,孩子生了这样的病是不幸的,万幸的是他们碰到了这样的好人。
以前,新生儿换血只能依靠外科医生切开脐静脉进行换血,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成功地应用留置针在周围血管动静脉之间进行换血。大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感染可能,此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她撰写的论文《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被评为-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8例新生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5例。9例新生儿肺炎,7例母婴血型不吻合而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12例新生儿湿疹,20例新生儿黄疸,10例新生儿脐炎。
1.2护理方法
认真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对新生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医院需要定期培训护士掌握基本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她们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身为一名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细心、耐心、爱心,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一定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学会不断调整个人心态,提高个人和新生儿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取得家属的谅解,提高家属的信任感。
(2)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疾病的护理知识与值班职责,并及时考核。以让每位护士牢记自己的职责及相关的护理法律责任。尤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必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比如: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新生儿脐炎,此时要求护士先洁净切口,消毒各种手术工具,一般在消毒杀菌以后,在患儿患处涂上硝酸银以干燥伤口,在7~14d脐炎会彻底消失。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新生儿体征异常,但个人没有能力解决必须第一时间向主治医生报告。
(3)按照医院的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在进行交接班时提前10~20min到岗,并且还要认真核对患儿身体状况。新生儿外出检查或者办理出院手续时,由2名护士实施同步检查,当核查新生儿信息没有错误以后再和家属共同核实新生儿身份,随后让家属抱走。
(4)要求医护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要求护士认真书写各种护理文件。医院的相关领导也需要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关心爱护每1位护士,对待新生儿科室的护士们可以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以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加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合作,对护士们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释放压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比较,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记录合格率、新生儿家长满意度与未实施护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病房属于高风险病室,患儿的病情变化速度快,护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难点,经本院分析,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护理不周全的现象较普遍。因为新生儿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病房没有陪护,而新生儿又无语言表达能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个人的真正需求。在对新生儿实施基础护理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安群问题:尿布疹,红臀,交叉感染及鹅口疮等;用暖箱、烤灯等设备时诱发的烫伤;在对新生儿沐浴时受凉;新生儿抓伤自己;输液渗漏等。
(2)未严格执行医院的查对制度。护理在交接班或者新生儿出院时没有认真核对床头卡、双手圈以及胸牌,诱发差错事故。新生儿入院时未认真进行身体检查,其肢体存在缺陷或者异常,没有和新生儿家属进行及时沟通留下安全问题。护士护理技能欠完善,缺乏护理经验,当发现新生儿病情恶化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3)新生儿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护理活动,是医院处理医患纠纷事件的有效证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新生儿病房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护理记录显得更加重要。但是少数护理人员忽视护理记录的书写,记录不及时,不规范准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护理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个别还出现严重的涂、刮、擦等不良现象。
【关键词】新生儿的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69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94-02
1 前言
新生儿在医学上是指出生并不足29天的婴儿。在这个时期不仅是胎儿延续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的发育的基础时期。在新生儿期,婴儿的各项功能处于不断调整,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阶段,因此这个时候的婴儿的生理功能与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很容易染上病,甚至夭折。因此护士应该不断提高护理的质量,避免护理中隐患产生。
2 新生儿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2.1护理之中的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良莠不齐,经验不足,更有甚者,有的护理人员本身的责任意识以及责任感不强,工作中只求效率而不管质量。对于护理中的新生儿这一特殊的人群,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着扎实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有着加强的责任意识,有着良好的服务态度,良好的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家长放心。
2.2由于新生儿的身份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没有陪护人员,患儿无法进行语言沟通),因此在护理之中出现疏忽的情况比较常见。在新生儿中,容易出现红臀,交叉感染等;在新生儿沐浴的时候,可能会发生烫伤等情况。
2.3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的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在护理以及在患儿出院的时候不认真核婴儿的床头卡等证明身份的物品,造成新生儿身份弄错的事故。在新生儿入院的时候,对于新生儿的体检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的隐藏病情,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2.4护理工作中的工作日志记录不认真,不规范。因为这些日志是护理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在时候出现医疗纠纷中的重要凭证,因此护理记录日志非常重要。但是有些护士没有认真记录,这样就不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以及完整性,有时候还会出现涂改的痕迹。
2.5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较其他类型的护理工作更加的琐碎,繁杂,再加上新生儿本身身体素质不高,病情的变化周期非常短,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密切的观察患儿的病情。新生儿易哭闹加上不配合更加会使医护人员心情很烦躁,如果还有不能良好的休息以及很好的心理调节,护理人员很容易精神紧张,并且工作的积极性会降低很多。
3 防范措施
3.1加大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各项素质的培训,定期开展专业护理知识的学习以及护理工作实践的培训,还要在培训后进行严格的考核,让医护人员从思想的深处理解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作为新生患儿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耐心,同情心,更要具备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不断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身的心态,不断强化自身的护理水平,并且加强自身与新生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能力,尽量达到让新生患儿家长信任,增加家长的安全感的目的。
3.2严格执行科室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各种不同的疾病的常规护理,加强各自的责任意识,并且开展定期考核。这样做可以让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以及法律义务和责任。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做好基础的护理工作,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应该及时上报上级解决
3.3严格执行交接班以及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制度。对于护理人员交接班,要求提前十分钟到,并且在床头交接班,认真的核实新生患儿的真实身份。对于新生患儿出院或者外出的时候,要求有两位护理人员同时检查,将患儿的身份核实清楚无误后再与家属共同核实然后家属方可带患儿离开。
3.4定期开展对于护理记录知识的培训,并且还要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这样能够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护理记录书写的要求与规范,以免造成以后的麻烦
3.5医院要安排足够的医护人员,帮助医护人员降低工作强度。还要对其工作提出支持与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增强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4 小结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新生儿护理的工作中,贯穿着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并且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并且在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现自我问题,改正问题,最终达到优质的新生儿护理水平。同时也要加强与新生儿家长的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强化自身在医疗服务中的法律义务以及责任。尽全力得到新生儿家长对自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新生儿高高兴兴出院,家属信任医院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桂凤.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2-06
[2]储辉.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
[3]曹颖.临床护理不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水电医学,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