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特别是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已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它使高校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使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受到重大的冲击。不少学生在对待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方面,相信“过时论”,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产生怀疑,认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主张,忽视的指导地位;有的学生对我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地位的认同度在减弱,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从而回避和淡化政治是非,或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缺乏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试问,如果我们的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连信仰都没有了,我们的教育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我们还谈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前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就是有力证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一个没有军事实力的国家,难免一打就败;而一个没有意识形态防线的国家则会不打自败。
一、高校大学生中出现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因
1.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途径潮水般地汹涌而来,它们往往极力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方式的优越性和不可超越性,以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虚假化或隐或现地削弱、贬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心理,由此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冷漠和排拒。
2.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时期,种种变化导致人们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由此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来,从而导致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消解。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显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矛盾和冲突逐步凸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社会不公的加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也直接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对于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认识和理解,出现模糊化和离心力不断增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理论的教育效果。
3.大众文化世俗功利性的负面影响。随着大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高效结盟,使得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出现了畸形膨胀的趋势。其结果是经济的发展无法掩盖精神的贫乏和道德的颓废,一味追求感官的享乐、低俗的时尚堵塞了对理想和高雅文化的追求。这种负面影响折射到大学校园,势必导致大学生重视当下感受、关注个人利益、推崇享乐主义、忽视人之为人的崇高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不愿追问或者无力追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让模式化、情感化的娱乐享受取代应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考,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产生拒斥心理。
此外,国际上不同意识形态之争,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兴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态度,部分大学生甚至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了信心。
二、“两课”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建设中的措施
1.“两课”教育理念应有新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致使我们的教育质量观存在着“重技术教育”轻“价值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早在1967年,哈贝马斯在《民主体制中的大学-大学的民主化》一文中,就曾针对当时欧美国家大学日益滋生的功利之风指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给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大学教育还应该包括其他三个项目,即学生应具备某项事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外必须要的品质及制度;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该社会的文化传统的传播及发展的地方。科学及技术当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除了它们之外文化还包括其它的东西,像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2.要求“两课”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市场经济在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不小的冲击。正如有位学者所指出:“追逐金钱的活动,在中国从未形成这样的一种全民参预、铺天盖地、来势汹汹的金钱潮;对金钱意义的张扬,也从来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藐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在这10多年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教观念已渗透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致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的差别。” 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激情慢慢被金钱所窒息,职业价值和奉献精神渐渐被物欲所浸染,职业精神、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正在日渐消逝。高校“两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极大地危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专业素质提高和个人发展;而且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职业道德缺乏、教学人员流失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也使学生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必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力量,影响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要求“两课”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实践早已证明,在“两课”教学中,空洞的纯粹的理论说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对学生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它早就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本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当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两课”教学中,讲清楚基本的理论是必要的,但理论的讲述绝不能采取纯说教的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强化实践的功能,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4.“两课”教师要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调研,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沟通、互动的建设,加强高校的网路平台的建设。现实中“两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缺乏深入、准确的了解,因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不够深入,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吸引力,使“两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了。因此为提高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更为了及时准确地把握、引导学生的思想现状,就教师而言,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也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课”教学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使其成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典范。要学马列、信马列、讲好马列。注意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动向,及时研究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环节,在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与学生一起,敢于研究探索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各领域的后备力量,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为之解决疑难,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两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一项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工作,是我们的良知所在、党性所在、事业所在、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参考文献:
[1]黄元全:《“两课”教学必须加强针对性》,《思想研究》,2005.3。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3]刑永富、吕秋芳:《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1。
关键词:教育网络平台 意识形态 思考
信息化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推行意识形态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我院在推行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建设了“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和“中国梦”精品视频课程网络平台。两个平台的运行为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再运行的过程中也汲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在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可以进一步改进优化的地方:
1.突出主题和多样化结合。我院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平台网站依附于校园网站之下,优点是方便学生快捷登录浏览,缺点是网页设计呆板,缺乏个性化色彩,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内容上以文字为主,视频等其他内容不足且文字内容更新较慢,如我院“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内容基本是一学期一更新,一学期一考核。半年的长周期难以应对突发性、敏感性问题的及时报道解析。半年的更新周期也使平时登录的学生人数寥寥,学生登录学习多集中在考试时段,形成了为了考试才会登录学习的景象。建议意识形态网络平台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考虑多主题的结合,将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主题也纳入其中,进行多板块嵌套,丰富内容亮丽网页界面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娱乐等主题表面与政治主题无关,其实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可因势利导,将政治教育的目的潜移默化其中。切实处理好思想一元性和传播多样性,网站主题内容的严肃性和网站形式的活泼性之间的矛盾。取使网站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
2.完善网站运行评估机制。我院意识形态网络平台有专职教师进行网络建设,同时有教务、学工人员在网络技术层面提供支持。但评估人员目前空缺。如我院“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在内容上基本上就是一位专职老师独立决定内容的主题和考核的内容,我院其他老师未能有效参与、审核。一人负责制虽然有利于提高平台运行的效率,但内容上缺乏审核把关,易出现内容不精等缺陷。只有加强评估、管理工作才能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才能优化高等教育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意识形态网络平台的功能。
3.建设意识形态网络辅助平台,助力思政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应该积极更新教学手段,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电子刊物、电子版校报、手机报等形式扩大宣传的实效性。探索在QQ空间、微信公众号建立新的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丰富内容,唱响主旋律。利用新的辅助网络平台,把单向的宣传教育转化为互动交流,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
4.发动学生团体,充实运营队伍。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网络平台教育运行过程中,也要使有热情,有责任的同学积极参与到网站建设中,这样不仅有效解决网站运行人手不足的情况,也可以群策群力更好的办好平台建设。学生本身是网站平台服务的对象,选取优秀的学生参与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获得实践锻炼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切实把好“审核关”、“引导关”。
5.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政策支持。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时承担了较为沉重的一线教学任务,交流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与公办院校相比相对较少。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给教师以成长的机会。对教师的培训首先是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角色,从知识体系的传授者变成思想的传播者。其次,应该在技术上加大培训,使老师熟练掌握平台的各项功能,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以利于时效性很强的事件的分析报道。最后应增强网络平台信念的培训,学校应组织教师参观、交流、学习意识形态平台建设突出的学校,在培训中增强教师运用平台的整体素质,激发他们使用平台的积极性。
在政策上学校要加大对教学的重视。从高校考核来看,高校基本上是越来越重视科研,教学则相对不受重视。科研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关系到职称评定和收入的提高。而教研的评价和激励则相对滞后。学院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评估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为了生存在完成沉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不得不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要把平台建设好、维护好也需要学院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
我院意识形态网络平台在弘扬主旋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起过巨大作用。但实践上也暴露了一些不足。要克服这些不足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在政策、资金上给予相应支持,学院德育中心也需要把相关教师组织起来,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状态,群策群力,使意识形态网络平台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功效。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下的译者任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领高校国防教育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以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党建工作探究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高校公民意识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量 增强高校统战活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探析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选择。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育人功能,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途径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融入到学校教育和建设全过程,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灵魂,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高校的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的基础上各个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激发师生热情,便于学校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作为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工具。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把握时代性的基础上牢牢紧握主流价值取向,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高校的教育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创新和发展的需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和谐校园环境创建离不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生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形态,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和思想保证,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力量源泉,也是道德基础。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保驾护航,努力营造出一种积极、奋发、创新的和谐校园氛围,可以确保高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和发展,不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
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知识的同时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使大学生自觉与不自觉的接受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知行合一,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之中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政课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利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开展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于校园群体及校园环境之中,直接反映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它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是相辅相成。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认知。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紧抓住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首要任务,使之入脑入心,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的衡量标准。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成功的贯穿于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具有一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引导者和引路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重视培养一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加强思政课乃至全体教师的师德建设,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模范作用,教学过程中传递正能量,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教育之中
大学生是各种新兴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微信、飞信、QQ、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特别是在校园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抒怀,传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校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高校在做好网下教育的同时,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设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集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红色网站,在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高职;会计专业;行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93-03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上大班授课、课时量少、与专业无关等问题使得英语课程很难引起大多数学生的重视。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发言少,与教师的教学配合少,课后用在复习和写作业上的时间少,这些问题给英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理念。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课堂现状及分析
英语学习受专业特色的影响 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应基于工作过程去选取,但会计工作的流程中不需要财会人员使用双语记账,因此,实际工作中用到英语的地方并不多。加之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差异,原版教材中有许多案例是基于西方经济环境背景下编写的,这就意味着很多案例并不适合中国经济现状。沿用这些案例就脱离了中国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理解基于中国实际的专业知识,也无益于今后学生的工作需要。此外,财会人员的工作大都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因此,分组教学难以设计;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考核基本都是笔试的形式,内容也基本为做账、核算等书面任务。因此,学习成果难以展示等问题均成为课堂教学安排的困扰,导致学生对行业英语学习缺乏实践观念、应用难以实现的现状。
英语学习受学生能力的影响 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技校、职高的学生。前者通过了高考,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报考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英语成绩不甚理想,甚至有人报考非英语专业就是为了降低对英语的要求。后者英语基础较差,大多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这些学生在用英语来表达时,总会遇到词汇量小,语法混乱,表述不流利等问题。这些负面的影响往往使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打消学习的兴趣,形成既学不好英语,也不愿意学英语的心理暗示。表现为课堂上往往过度沉默,对教师的课堂组织不予合作,课后更没有复习和自学的动力。
英语学习受教师水平的影响 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要求基本是研究生以上,即使是本科毕业的英语教师,其本人所受的高等教育也是学术类研究型的。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之后直接从事职教教学工作的。这样,以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造就的师资队伍中,大多数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与用人单位联系较少,在实训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面的驾驭能力不强。理论型、教学型教师偏多,技能型、实践型、创新型教师较少。加之学校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教师的赴企业培训与实践,因此,高职英语教师面临着从自身做学生时所熟悉的教学方法,向适合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高职学生英语教学方法的转型,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行业职业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待加强。
在这个转型的阶段,由于缺乏对会计行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很多教师还局限于讲解词汇、搭配、句型和各种语法知识,严重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学前提。
生态式艺术教育
对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
(一)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概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在现代生态观指导下的课程教育。这种课程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门艺术综合为一体,强调不同门类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链接,强调在多种学科链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元视角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①。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多媒体将各种与之相关的材料运用于教学的方法,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方法。
行业英语虽有一定的专业特色,但高职英语教学注重的是在某行业中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因此,会涉及行业生活、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学习英语时是有一定难度的。传统的阅读式英语教学在行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是有局限性的。而生态式艺术教育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取与实践任务相关的图片、歌曲、广告宣传片、影视对白等,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将异域的风土人情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年轻人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特点使这种教学形式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的论证
首先,生态式艺术教育符合多数学习者的学习形态。
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关于学习形态的概念②,并制定了学习形态量表,提出四种具体的学习形态,主要是适应式实验学习、分离式独立学习、聚敛式集中学习及理解式配合学习(见图1)。
对高职学生的抽样测试显示,121个测试样本中③,以适应式实验学习形态为最多,达77人,占总体样本的63.6%;分离式独立学习者29人,占24%;聚敛式集中学习者10人,占8.3%;理解式融合学习5人,占4%。这表明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技能动手操作,高职学生中有些人想象力丰富,知识获取更多是依靠具体经验的感受得到(参见表1)。
研究表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大于动脑能力。而生态式艺术教育可以还原行业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保证经验的体会与获得,结合高职学生感性的特点,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承载的情感内涵。
一个学生偏好于一种学习形态,特别是非常强烈的学习形态,会使得他在这种学习形态中充满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致。而生态式艺术教育又往往能创造性地保证开设适应多种学习形态的教学情境。因此,这不仅能适应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形态,而且能因人而异地保护不同形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生态式艺术教育使学习任务生动、鲜活。
生态式教育可以突破传统会计专业课教学中的记账核算等教学任务,引入情境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使学习任务生动鲜活。
1.穿插游戏的情境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会计专业术语和会计英语的专业表达方式以后,充分利用会计专业英语的单一性、相反性和简约性,以猜词游戏(如学习英语时常用的cross words,hangman)、数字游戏(如24点)等形式让学生易于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词汇和表达形式进行巩固记忆。比如猜词游戏,可以将英文会计专业术语以幻灯片显示给全班学生。请两个学生参与游戏,其中,一个学生面向大屏幕,另一名学生背对大屏幕。面对屏幕的学生用英语对看到的会计术语进行解释,对面的那名学生根据其描述猜出该术语。如遇到有些学生在作游戏时出现紧张、词不达意的情况,可以让其他人参与帮助,指出描述术语解释过程中的不明确之处,或提出更容易理解、更简单的表达方式。做完游戏,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总结游戏中出现的相关术语及英语表达方式,以巩固记忆。再如cross words或hangman这种小游戏很容易在网络上下载游戏软件,上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软件设计与所学会计知识相关的词库,进行游戏。课后学生可以将软件的手机版下载安装到自己的移动设备自行游戏。这种教学方式可调节课堂气氛,丰富作业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很多高职院校都配备了先进的专业模拟实验室,并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专业沙盘大赛等实践演练。英语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英语教师可以在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的同时,将英语课堂带入专业模拟实验室。对模拟实习的任务和过程用英语进行讲解,使学生与先前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对比和类比,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独立使用英语实习材料进行练习。在此次模拟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着重体验一下会计英语模拟实习与专业中文实习的不同之处,在比较过程中总结出常用的、关键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应用会计英语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并且在贴近实践的演练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学校有充足的模拟实验室供学生和教师进行双语的重复课使用,需要校方和教务部门对行业英语教学使用模拟实验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协调实验室的使用。
3.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案例教学模式。在经济生活领域有很多国内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等资料都是对公众公开的,尤其是英美国家上市公司的材料都是英文,任课教师可将其作为案例安排学生在课后先进行分组研究,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将分组研究总结出一些格式文件常用句型、句式进行分享和对比。还可以组织有能力的学生对财务报告进行书面或口头的分析,采用presentation、情境对话或模拟会议等形式将分析的成果加以展示。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专业知识来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专业英语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再次,生态式艺术教育可解除传统思想对教师的束缚。
国外教师在教材的选定和教法的使用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这样不仅能极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能因材施教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国外很多学校的教学只有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只有纲领性的要求,而教材则由任课教师自选,且教学过程并不拘泥于所谓的教科书,而是选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因此,社会上大量有关书籍、报刊、文章等都可用作教材。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教学内容新、时代感强、学生感兴趣。
这种做法正是生态式艺术教育所倡导的从生活中汲取原汁原味的教学素材,经过训练有素的教师的精挑细选、精心编排,呈献给学生最贴近职业环境的课堂教学。这种做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值得我们探索和推广。
注释:
①“生态式艺术教育概念”的提出是由中国社科院著名美学家、艺术教育家、博导滕守尧教授经过多年的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成果。
②即个人在吸收、处理和保留新知识与技能时所表现出的自然倾向、习惯性和偏好的方式。
③研究学生学习的形态,依据库伯对学习形态所提出的12项测试题(试题略),让学生对四种描述学习形态的项目,依自己适合度对每一题组加以排序,再依据得分算出学生的学习形态形式。
参考文献:
[1]任谦,鞠兴祥.职校生学习形态探究[J].职教通讯,2010,(4).
[2]蔡阳,马海峰.“1+N”会计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9(2).
[3]廖素清.借鉴国外教师培训模式探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培训途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碳排放;生态创新;高管团队异质性;经济绩效;火力发电企业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19
中图分类号:C936;F243;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6-0086-0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LIU Ziyang, CHEN Jin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from 2009 to 20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rmal power firms ecoinnovation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Through the data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profit of the company, it develops the measurement index of eco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while on the longterm is positive; Besides function heterogeneity, TMT age and tenure heterogeneity are a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TMT heterogeneity has no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long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rmal power firm
生态创新由于兼具环保、经济的双重优势而备受关注[1]。国内外有关生态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波特假说的验证,即恰当的环境管制能刺激企业实施生态创新(弱波特假说),进而提高竞争力(强波特假说)[2]。弱波特假说已得到支持,而强波特假说却存在争议[3],焦点在于生态创新在环保的同时能否真正带来盈利。
相关研究表明,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4~6]、负相关[7]、U型或倒U型的关系[8]。
学者们得出不一致结论的可能原因在于生态创新在不同时期内产生的经济影响不同。因此,在对时期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存在三个相互作用的阶段,表现为复杂的N型曲线关系。
高管对环保持支持态度能促进企业的环保实践[9],高管文化水平也与生态创新正相关[10]。可见,高管认知将作用于企业生态创新。高阶理论认为,高管的背景、经历、价值观等会对组织决策及绩效产生重大影响[11],而高管在这些维度上的不同也必将导致其认知存在差异。因此,相对于同质性的高管团队而言,异质性高管团队的决策过程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必将因其认知多样化而表现得更为复杂。那么,这种复杂的认知会如何影响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创新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目前,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火力发电行业环境成本最高,如何降低火电行业的碳排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全部源于国内火力发电行业上市公司,以期能对火电行业的环保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
关于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存在两派观点:传统派和修正派。传统派指出,实施生态创新使资源从原生产领域转移到了相对陌生的环保领域,既增加了投资风险,也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导致效率下降[12],不利于经济绩效的提升。修正派认为,生态创新能满足环保要求,进而帮助企业获得合法性这类杠杆资源[13],撬动诸如政治(税收优惠)、商业(顾客偏好)、社会(公众拥护)等资源[6]。这类资源通常难以模仿,因而具备竞争力[14],能促进经济绩效。
可见,传统派侧重资源配置方式被破坏,修正派侧重异质性资源的获取。杨静认为组织惰性(破坏资源配置)、柔性(获取异质性资源)同时存在于生态创新的实施过程,并随实施的深入,两者的作用程度也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创新、经济效之间呈现两阶段、倒U型曲线关系[8]。本文认为,在两种机制的作用下,生态创新、经济绩效之间呈现的是更复杂的三阶段、N型曲线关系(如图1):(1)初期,因生态创新的实施还不深入,资源配置被破坏引致的成本小于合法性带来的收益,经济绩效得到提升,但持续时间很短;(2)短期,随生态创新实施的深入,资源配置的破坏引起的效率下降越发明显,合法性带来的收益难以补偿成本,造成经济绩效下降;(3)长期,经过学习和调整,组织适应了生态创新,其优势得以发挥,投资逐渐产生回报,最终提高经济绩效。本文将重点分析(2)、(3)阶段。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a: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
H1b: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显著正相关。
12高管团队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有关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决策理论和社会类化理论。前者认为异质性高管团队具备多元的视角和知识,有助于深刻、全面地理解问题,能提高决策效率,促进绩效[15]。而后者认为异质性易导致团队成员根据人口统计特征对其他成员作内、外的区分,既不利于合作也阻碍了信息交流[16],降低了决策效率,对绩效存在负面影响[17]。
两种理论均能解释高管团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18]。然而,尽管国内也有研究认为异质性高管团队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内外联系,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19],支持了信息决策效应,但在国内背景下社会类化理论的解释力却更强[20]。可能的原因在于,国内背景下信息决策效应的发挥受到时限。团队成员的类化并非短期内就能形成,短期由于类化程度不高,社会类化效应的负面作用尚不明显,信息决策效应能够得到发挥;但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类化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导致沟通产生障碍,信息决策效应被抑制。因此,异质性的优势可能更多表现在短期。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a: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2b: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火力发电行业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剔除在考察期内上市的公司(1家)及数据不全的数据(4组),最终得到164组有效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回归分析,以同时控制截面和时变两种效应。
22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221自变量
生态创新。过度的碳排放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如某项行为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能带来盈利,那么该行为属于生态创新的范畴。基于以上思路对生态创新进行测量。
国内火电企业用于发电的原料主要是煤炭,其燃烧产物是企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依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公式计算碳排放:
E=∑ni=1ECi×Si×EFi(1)
式(1)中,E为碳排放量,ECi为能源i的消耗量,Si为能源i的标准煤折算系数,EF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
通过手工整理企业年报中供电量及供电煤耗的数据计算煤炭消耗量:
C=K×R(2)
式(2)中,C为煤炭消耗量,K为供电量,R为供电煤耗。供电煤耗指提供单位电量消耗的标准煤量,因此按式(2)计算即得折算成标准煤后的煤炭消耗量。那么,火电企业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E=K×R×EFC(3)
式(3)中,EFC为煤炭的碳排放系数。相关机构测得的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本文取平均值来计算碳排放量。
为直观反映生态创新环保、经济的双重内涵,本文将其测量指标构造如下:
EIDn=En-1NPn-1-EnNPn(4)
式(4)中,EIDn表示第n年的生态创新度,En为第n年企业碳排放量,NPn为第n年剔除了物价变化后的企业净利润。式(4)表明,如企业该年度的单位净利润碳排放量与上一年度同比减少,那么减少的程度可反映该年度生态创新的程度。
222因变量
经济绩效。ROE、ROA等会计指标主要衡量了企业的短期盈利能力,难以反映长期绩效。已有学者采用Tobins Q值来测量长期绩效[16,20,23],即公司市场价值(股权、负债的市值之和)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本文沿用薛有志等学者的方法,分别以流通股股价78%和86%的折扣来计算限售股股价[23],并据此计算Tobins Q值:
TobinsQ1=TS×TSP+RS×TSP×(1-78%)+DPTAP(5)
TobinsQ2=TS×TSP+RS×TSP×(1-86%)+DPTAP(6)
上式中,TS、RS分别为流通股股本、限售股股本,TSP为流通股股价,TAP为总资产账面价值,DP为负债账面价值。用ROE、ROA测量短期经济绩效,用Tobins Q测量长期经济绩效。
223调节变量
高管团队异质性。主要考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三方面的异质性。用标准差系数来反映年龄、职位任期这类连续变量的异质性。系数越大,异质性程度越高。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高管简历,以高管进入团队之前从事时间最长的职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各种职业的高管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使用赫芬达尔指数来计算职能背景异质性:
H=1-∑ni=1p2i(7)
式(7)中,pi为第i类职业的高管人数占团队总人数的比例,n为职业的种类。H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明异质性程度越高。
224控制变量
选取企业年龄、企业规模、高管团队规模和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以企业成立时间到观察年度所经历的年限来计算企业年龄,用观察年度内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高管团队总人数及其平均年龄来反映该观察年度的企业规模、高管团队规模和高管团队平均年龄。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2为描述性统计结果,包括变量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矩阵。从相关关系来看,初步显示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更准确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
32回归分析
表3、表4分别报告了生态创新对短期、长期经济绩效的回归结果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在短期、长期内的调节作用。回归前进行了VIF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模型M11、M21检验了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显著负相关(ROE,β=-0027,p
模型M12和M22、M13和M23、M14和M24分别检验了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M12和M22显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二者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
节作用(ROE,β=0760,p
p01)。假设H2a只得到部分支持。
模型M31、M41检验了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回归系数为正,与假设H1b的预测一致,但不显著(Tobins Q1,β=00002,p>01;Tobins Q2,β=00002,p>01)。而模型M34、M44显示,在新增了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相关变量之后,生态创新对长期经济绩效的解释力增强,二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obins Q1,β=0001,p
模型M32和M42、M33和M43、M34和M44分别检验了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职能背景异质性对生态创新和长期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M32和M42显示,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1,p>01);模型M33和M43显示,职位任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Tobins Q1,β=-00003,p>01;Tobins Q2,β=-00002,p>01);模型M34和M44显示,职能背景异质性的调节作用也不显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2,p>01)。假设H2b整体上未得到支持。
4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我国火力发电行业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火电企业的生态创新行为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及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火电企业实施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存在负面影响,但有利于长期经济绩效的提升;(2)高管团队年龄、职位任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短期经济绩效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职能背景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明显;(3)高管团队异质性对生态创新与长期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从结论上看,通过适当调整团队成员来提高年龄、职位任期异质性可缓解生态创新对短期经济绩效的负面效应。但高管的变更往往是为了适应公司战略的发展要求,如仅为追求降低生态创新的短期负面作用而变更团队成员,未免效率低下。因此,本文结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如高管团队已在年龄或职位任期上具备异质性,那么这将成为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优势。
本文的理论贡献有:(1)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揭示了高管团队存在适当程度的异质性将有利于火电企业生态效率的提高;(2)从生态创新的内涵出发,运用企业碳排放量和净利润的数据,构造了生态创新的测量指标――生态创新度;(3)在以时期为标准对经济绩效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之间的三阶段N型曲线。
本文的局限在于:一方面,实证研究的数据仅来源于火电行业,因此结论可能并不能完全迁移到其他高污染行业;另一方面,生态创新度的构建依赖于碳排放量,而目前有关企业碳排放的精确计量研究还不成熟,且行业间由于碳排放源的不同也将导致其计量方式存在差异。所以,生态创新度的普适性还有赖企业碳排放的计量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James P.The Sustainability Circle:A New Tool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1997,2(5):52-57.
[2]Porter M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193-246.
[3]董f,石磊.“波特假说”――生态创新与环境管制的关系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2013,33(3):809-824.
[4]Irene Eleonora Lisi.Translating Environmental Motivations into Performance: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5,29:27-44.
[5]黄蝶君,赖作卿,李桦.政府规制、生态创新与农业企业生态及经济绩效[J].软科学,2016(9):28-31
[6]彭雪蓉,魏江.生态创新、资源获取与组织绩效――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5):60-65.
[7]Stanwick P A,Stanwick S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nd Organizational Size,Financial Performance,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7(2):195-204(10).
[8]杨静,施建军.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曲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3):95-99.
[9]李怡娜,叶飞.高层管理支持・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资源承诺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3,25(1):120-127.
[10]彭雪蓉,刘洋.行业可见性、创新能力与高管认知对企业生态创新行为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5):68-77.
[11]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12]Walley N,Whitehead B.Its Not Easy Being Gree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3):46-51.
[13]Zimmerman M A,Zeitz G J.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414-431.
[14]Baum J A C,Dobbin F.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5]Simons T,Smith K A.Making Use of Difference:Diversity,Debate,and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in Top Management Tea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6):662-673.
[16]Ndofor H A,Sirmon D G,He X.Utilizing the Firms Resources:How TMT Heterogeneity and Resulting Faultlines Affect TMT Tas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6(11):1656-1674.
[17]Haleblian J,Finkelstein S.Top Management Team Size,CEO Dominance,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s of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Discre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4):844-863.
[18]贺远琼,杨文,陈昀.基于Meta分析的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9,23(1):12-16.
[19]任兵,魏立群,周思贤.高层管理团队多样性与组织创新:外部社会网络与内部决策模式的作用[J].管理学报,2011,8(11):1630-1637.
[20]王雪莉,马琳,王艳丽.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中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槔[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4):80-93.
[21]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2减排量的确定[J].化工进展,2006,25(12):1467-1470.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文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0
[本刊网址]http://
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有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分,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文化思想呈现出开放、自由的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
(一)西方非主流思想的文化渗透
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影视文化、网络游戏等途径传人我国,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一些大学生自身的分辨力和自制力并未达到十分成熟的阶段,长此以往,其思维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受到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互联网技术的隐蔽性和快速性成为西方非主流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催化剂,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来宣传他们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等,他们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盲目崇拜,而对本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不加重视,最终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高校思想理论课缺乏吸引力,功效甚微
思想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工具,由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和固定,与急剧发展的社会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节,导致目前高校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成效较低。而高校教师作为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大多数的思想理论课的教授过程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教的过程忽视学的过程,启发性不够,课堂仍然是把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讲课方式单调,对新问题、新现象关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思想理论课的实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作为高校管理者,对高校理论课的课时安排上不够合理,课时安排少,在上课时间设置上显示出不重视的态度,像一些高校将思想理论课安排周末,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这一课程的抵制心理。此外,由于高校理论课主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学生的应试心理较强,对这门课多存在思想上不重视、心理上多抵触,最终高校思想理论课在意识形态教育上的功效也不显著。
(三)大众传媒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不足
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内容和导向对人们意识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其手段更加多样,文化传媒的传播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改革的深入也带来了传媒体制的变革,产业化的运作体制成为当今大众传媒的发展大势,市场在文化产业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一味地强调收视率、发行量使得大众传媒在传播目的上一度被扭曲。从营利的角度出发,大众传媒更多的受到市场和经济效益的限制,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趋利性,在利益的驱动下文化传媒逐渐失去其作为信息传播的独立性,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过度依赖娱乐和低俗文化来增加收视率,造成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非主流思想充斥在影视文化之中,对西方文化多加膜拜而不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盒宣传,青年大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视听环境中耳濡目染,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中趋向“西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选择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四)高校管理者在意识形态监管上的经验欠缺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转系统,有“小社会”之称,是社会意识形态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者作为这一独立系统的负责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部分高校管理者对意识形态的管理经验不足,尤其是对于新进的辅导员,他们刚刚脱离学生身份就来做学生工作,难免在学生管理上方式、方法不够熟练和灵活,对于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思想的关注不够全面,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层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校的发展、教学管理上,对于大学校园的意识形态管理不够重视,在对高校理论课的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思想理论课的实际情况,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同时,校园中对于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活动较少,加上对学校意识形态监管的力度不够,使得青年大学生在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不够清晰和坚定,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校园中广为传播并深受大学生的追捧,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 意识形态工作 有效性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高校办学方向,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校园安全稳定。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切实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建设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党对高校的领导,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是高校党委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坚决抵制错误思想和言行,同时加大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二是高校党委要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如个人自学、集体学习、研讨交流等形式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领会系列讲话精神,确保高校党委干部忠于党、忠于人民,加强高校党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高校各部门和各学院要像抓教学科研一样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确保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二、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第一,着力提高专职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主动加强学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做到真信真懂真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系列讲话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另一方面,高校要对教师加强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训,强化他们的政治意识、底线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大学的学术自由并不等于‘任性’,学习西方的知识,其目的是为我所用,而不是被西方知识特别是其中价值观操纵,教师不能把课堂当做个人随心所欲的秀场”[1]。
第二,着力提高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一方面,高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其朝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辅导员选拔、考评、发展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实现辅导员队伍由量到质的提升,由组织推动到自我发展转变,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对行政部门的管理干部队伍进行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规律及要求,增强他们依法开展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能力,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着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长期化、常态化。采取师德师风模范评选、师德师风宣讲教育等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同时建立高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搭建投诉平台,形成有效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好教师聘用政治关,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2]。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师资引进、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三、切实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监管能力
第一,强化课堂纪律。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守从教的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线,强化课堂中的纪律意识,坚决杜绝课堂中出现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和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否则,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应注重对教材政治思想水平的审查,杜绝进入大学课堂的教材出现传播西方政治观点和普世价值的现象,同时,以创新话语体系为着力点,进行以为指导的教材体系建设,确保在大学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二,提升对新媒体的治理水平。首先,加强舆情引导。对于网上的错误观点和舆论,高校有关部门要及时发声,引领舆论的正确走向,并且针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采取“网上舆情,网下处置”的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其次,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强化法制理念,着力制度建设,对于网上的错误言论和观点要及时引导,对传播错误观点并造成严重后果者要依法严肃处理。除校园网外,高校要建立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并且利用这些公众平台引导大学生理性上网,同时,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网络传播规律、网络新技术,真正使网络空间一片清朗,促进高校校园和谐发展。
四、切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学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为此,一要创新教育形式。既要发挥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站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有效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反映大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和社会经验日趋丰富的特点,抵制错误思想,针对高校师生作为社会知识精英群体的特性,传播正面声音,畅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主渠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生中的传播力。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以学生社团为核心开展活动,学校党团部门要做好对各项活动的审批,不断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三是改革创新理论宣传方式。理论宣传要客观、真实、全面地解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理论宣传过程中将党和国家的利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增强理论宣传的亲近感和真诚感,通过提高理论宣传的可信度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新媒体时代引领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新媒体时代深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探析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 微信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治理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风险与应对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论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下的校园教育环境建设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分析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特征及教育对策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刍议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程文忠.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朱源源,聂立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作用机制[J].河南高教,2015(9).
[4]张震环.“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境遇及路径探索.当代继续教育,2015(10).
[5]郭志钦.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
[6]王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7]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8]张一,罗理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
[9]曾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10]姚望.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科学社会版),2015(2).
[11]张标.微博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与策略[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6).
丰台区现有体育教师310人,每年都有一批新毕业生加入到体育教师行列之中。2010年7月统计我区30岁及以下青年体育教师144人,占全区体育教师总数的46.5 %,其中女教师57人,占青年体育教师总数的39.6%。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已成为我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生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区小学体育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我区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丰台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对策干预。
三、结果与分析
按照《丰台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方案》的进度安排,我们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进行了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口令和队列队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1.制定出丰台区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口令与队列队形”考核评价量表。对于口令与队列的考核评价,各类教材中都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与要素规定。我们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动作要领的理解,将口令的评价按照声音洪亮、音调变化、节奏准确三个要素进行评价,将队列的评价按照身体姿态、规范准确、队列动作讲解三个要素进行评价,以上两项内容根据评价要素均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标准,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进行考核评价。因评价要素和标准是结合动作技术要领和总结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来确定的,因此既便于体育教师结合评价要素和标准掌握教材,又便于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2.提高了我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口令与队列队形”的基本技能。通过“口令与队列队形”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我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能够正确的运用口令,队列动作规范,讲解准确,培训实效性强。
从对青年体育教师不记名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在培训前后的技能有一定提高”很符合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28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88.9%;认为“已经掌握本次培训的基本功动作”很符合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22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84.7%。以上数据说明,本次培训对青年体育教师口令与队列队形基本技能的掌握帮助很大,认可度较高,培训实效性强。
本项教材培训前后,我们分别下发了两张 “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自我反思记录表”,由体育教师自己对培训前后口令与队列队形基本技能进行自我评价。从评价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培训后有64位青年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口令掌握很好,比培训前增加了50人,所有参加培训的青年体育教师达到了一般水平;有69位青年体育教师认为自己队列队形技能掌握很好,比培训前增加了54人,143人达到了一般水平。
3.注重发挥青年体育教师的才能,参与兴趣高,态度认真。本轮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培训,注重发挥参加培训教师的能力。培训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每位参训教师都进行示范演练,学员之间相互观察、相互指导,活跃了培训氛围,体现了学员培训的主动性,调动了学员们的积极性,使老师们能够按时、乐于参加培训活动。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口令与队列队形教材的培训,认为“对本轮培训很有兴趣”很符合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33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92.4%;认为“能够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训练”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39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96.5%;认为“本次培训发挥了自己才能”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26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老师的87.5%。由此可见,本轮培训青年体育教师培训态度积极,能够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训练,他们的才能在培训中得以发挥和展示。
4.提高了青年体育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反思对课堂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外,还特别注重对青年体育教师反思技能的培训,并提出可结合以下几个反面来撰写反思:
①培训的内容是什么?②我对培训教材的理解?③我在培训中的表现?④培训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应用的?⑤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改进?⑥我的课堂教学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⑦参加培训的感受或对我的影响?通过对青年体育教师反思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培训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青年体育教师们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项教材培训后,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都认真撰写培训反思,并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好方法进行梳理总结。
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文化 价值 内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gnitive Features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under New Conditions
ZOU Ping
(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plays down, the apparent existence of fuzzy cognitive valu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university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practice, many colleg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system, and efforts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the main path is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visual - listen - feel trinity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ed; strengthen and build life practic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ideology; culture; value; internalization; practice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意识形态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突出作用。党的十七大、十先后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当前社会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混杂性、功利性、模糊性等特点,如何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及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强化其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内化融合及其对大学生实践的指导引领作用,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受关注的领域,必须直面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动态地掌握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实际,切实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认同情况,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内化程度。
1 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认知特征
当前,我国正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观念领域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交织碰撞,社会思想、价值观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同时,网络信息时展方兴未艾,尤其是近两年手机网络的新发展、微博等资讯交流工具的广泛运用,人们越来越被“信息大爆炸”所衍生的巨大能量所包围,面对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海量信息,面对文化价值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环境,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世界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观念意识形态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观念淡化的总体倾向明显。当下,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实利主义,注重实际和眼前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知识学习、轻视道德人格培养;关注个人和小团体、忽视集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待意识形态问题也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冷漠,主要表现在大局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漠,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对非娱乐性质的集体活动兴趣不大;在理论学习方面,重视专业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其无用。同时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个性,突出自我,他们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价值观,对统一而具权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往往抱以排斥或质疑的态度,这使他们对共同的意识形态的问题有所回避,表现出淡漠的情绪,不愿意过多谈论,不关注、不感兴趣。
(2)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价值认知上的模糊化。面对当前社会充斥的多种多样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部分缺乏辨别能力的人往往容易模糊认识、丧失方向。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逐步稳定的阶段,他们富有年轻的热血和激情,对社会矛盾问题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对于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还不具备成熟理性的分析鉴别能力,可以说,大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存在思想认识模糊混乱,容易盲目跟风,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识往往也很片面,对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不自信,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出现的某些问题认识模糊,只看到现象和表面,看不到原因和实质,对某些问题一味否定,却又说不出合理的原因,因此,当一些错误认识通过华丽的包装,在似是而非的说理之间宣传某些歪曲论调,大学生就容易受到蒙蔽,使自身陷入迷惑。
2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程度的具体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得到认知主体的认同,并融入认知主体的观点信念体系当中,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逐步作用于认知主体的判断、行为等实践活动。意识形态功能主要通过社会成员主体的内化过程得以发挥,只有通过内化,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才能影响主体实践,成为主体实践的指导。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总体淡漠化的局面,高校必须立足实践,多方面着力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养成的体系,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内化程度,通过内化使青年大学生群体自觉地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成长成才,在其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而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越来越突显出其弊端,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在新的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实践性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立足实践、面向社会、联系实际并在授课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就是将这种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新模式。例如有学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①实践性教学模式能够有力地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有关理论,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因此,也有学者直接将内化的过程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要素,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心组织下,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利用图像、案例、情景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社会,体验人生,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②可见,只有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引导和带动大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理论。
2.2 加强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构筑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化程度要求高校大力营造多层次、全覆盖的校园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宣传栏、广播、刊报、影视、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空间,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思想内容融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办公室文化;三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于各种各类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与校园的节庆文化、晚会文化、社团文化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关思想内容。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体系构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和各种活动成为大学生所见、所闻、所感,还可以通过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长久地鼓舞、陪伴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路径相结合,从进入大学开始,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设定自我成长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为指导,制订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和学年计划,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定期进行总结和分享,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激励。其次,注重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校外生活体验平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升华思想。第三,应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能有效感染和带动大学生的辅导员队伍,在师生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内容的认识。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性及内化路径研究”,项目负责人邹萍,项目编号2013SZKT04
注释
① 姜廷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功效及特性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郑向东,申群喜.健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社会纵横,2007.7.
② 陈友放.创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新模式.职教论坛,2010(12).
参考文献
[1] 马艳青.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摘要:随着网络普及度的深化和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应加强相关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与路径建设。
关键词 :网络背景 高校意识形态 安全建设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关乎党的执政安全。通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可以使我国大学生对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与攻击进行有效的防御,不受域外国家某些不良思想的干扰,逐渐提高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高校师生坚定信念,与我党保持同样的思想方向,从而为执政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巩固基层基础。
2.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需要。某些高校没有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与作用,没有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联系,从而导致思想建设远远达不到党建工作的要求。有些干部对工作持敷衍态度,甚至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也放松要求,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教师以及党员干部都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起足够的重视,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相联系。
3.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后备力量,决定了我国的命运与发展前途。一些有着不良居心的域外国家也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导致我国某些大学生出现了较为极端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得到持续加强,以此来保障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信息建设的不断完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我国国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变大。高校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前沿,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要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网络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工作环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每种意识形态都是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在我国现阶段,正确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化不断积淀的重要保障,不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的意识形态会破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延缓发展进程。
第二,由于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传播的强力冲击,意识形态的管控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其便利性和普及性不断提高,大量的网民加入到这个群体中,大学生作为新观念、新思想的传导者,是新型媒体的主力使用群体。而新型网络的自由性又给意识形态的管理和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第三,在网络环境下,域外国家的思想渗透变得更加直接,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环境的自由性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但是这套体系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域外国家的思想利用了网络思想的自由性,将其思想和观念强加给我国的大学生,这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有巨大风险的,因而给防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途径
1.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我党应注意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的科学决策能力、洞察预测能力以及调查分析能力;第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2.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载体保障。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借助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第二,增加网络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加大“红色”网络资源论坛、网站的建设力度;第三,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尽量排除不良信息。
3.加强思想建设。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加强思想建设。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第二,坚持意识形态中排他性与兼容性的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以及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
4.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注意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对此,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确保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二,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不断适应新型媒体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载体保障,加强思想建设,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和价值观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随着高校办学越来越融入国际化和社会化,大学的任务早已不止单纯地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当前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多种文化和思潮的交融交织交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改革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网络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等,都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高校需要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多元的形式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张力与合力。为此,高校可构建“防、管、控、导”四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知情权和主导权,以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防――争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高校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涉世未深的青年来说,好奇心的驱使会让他们极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特别是大学校园的开放特征,会让学生接触到形形的各类人员。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信息时代,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学生接收到的各类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无论是现实环境还是虚拟环境,都需要进行过滤和净化,就像保护未成年人的“净网”行动一样,要尽可能筑造一道思想上的防护屏障,不能等出了问题再来解决,必须争取主动,预防在前,做好防范工作。
(一)注重防范意识培养
当前,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防范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重视只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没有层层落实在行动上。学校要加强全校师生思想上的安全防范教育,针对学生,要把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新生始业教育,让学生刚进校门就树立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对西方错误思潮、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等提高警惕;结合时事形势,经常开展专题性的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知识讲座,使学生对传播错误观点和思想文化的人和事增强判断力和鉴别力;通过课堂、网络、移动通信等多种途径进行提醒,通过互加微信朋友圈转发警示案例,防止学生卷入社会矛盾或被错误思想利诱参与非法活动;建立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倾向性、苗头性的不良思想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针对教职工,要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将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培训内容,使新教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研讨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将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纳入工作职责或考核内容,增强教职工主动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注重防范外来人员
大学校园中,外来人员进出校门的情况往往较多,意图不轨人员混入其中往往带有隐蔽性,难以识别,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虽然高校一般都设有门卫,一些高校也实行外来车辆、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但仍有漏洞。学校要注意防范,一方面可加强保卫人员的培训,强化校园进出物品的检查,并邀请国安、公安人员传授经验和技巧,提高对不法分子的辨别能力,对高校中曾发生的不法分子散布信息、组织活动等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案例进行梳理,摸清其特点和规律,使保卫人员和学生安全员对类似情况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根据本校实际安装多功能门禁系统和识别系统,减少人工管理的漏洞。同时加强校园巡逻,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法活动,增强防卫针对性。
(三)注重讲学内容审核
高校崇尚学术自由,一些人认为学术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不大,往往对报告、讲座等疏于管理,缺少审核,对报告人的讲课内容未进行严格把关。学校可组织各类报告、讲座,请在学生当中威信较高的主讲人作为学术知名专家,其言行将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不经意的几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术研究可以有批判,但对一些所谓的“学术专家”打着学术研究旗号极不负责的言行必须遏制,对于这些情形,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以免被这些思想影响。为此,要拉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一方面,要对校内举行的各类论坛、讲座、报告等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政治审查制度,并安排政治立场坚定的师生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可建立联盟,建立讲座、报告“白名单”和“黑名单”信息库,建立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防止因讲座、报告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良影响。
(四)注重网络信息防护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虽然给高校的电子办公、管理服务等提供了便利,但各种有害信息的泛滥,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4]。由于高校一般都建有校园网,网络端口是校内网与校外网互联的大门,高校要通过技术防护手段,严把网络传播信息的入口关。如可加强校园网信息的安全监控,对于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且必须经过校园网络端口传播的一些明显带有抨击、肢解、遮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学校可通过设置关键字、链接举报和自动记录等方式,对此类不良信息开启自动过滤功能,并定期通过一定的关键字扫描网络信息,及时发现和消除不良信息,净化学生所接触到的校园网络,尽可能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其远离不良信息的侵蚀和蛊惑。
二、管――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摩擦和碰撞,不能听之任之,不仅需要引导,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不仅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责,更要为学生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格的影响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和示范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为师者应有的形象,要在道德上、思想上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为此,高校应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情况作为衡量师德师风的首要条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形成规矩写入大学章程和师德规范,对教师中出现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加强学术规范管理
高校倡导学术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借学术研究的途径传播错误思想。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观点或是明显带有误读、曲解观点的研究,应慎重对待,防止大面积传播,在批判基础上加以引导,并尽可能减少其影响。要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保持政治敏感性,禁止将尚未定论、正在研究中的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学术课题作为教学内容,防止学生参与政治敏感问题的课题研究,保护学生不受偏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风下成长。
(三)加强重点人群跟踪
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想观点,往往是从少数人开始发端,如果不引起重视,任其传播不及时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高校应在苗头信息刚出现在少数人身上时就要给予特别关注,要在平时工作中多途径了解教职工中有无偏激思想和言论,发现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师生当中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心理健康呈现不良趋势、负面思想和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出现苗头性问题及时介入;对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采取结对帮扶等措施助其进步,避免引发其他负面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情绪;对思维活跃、思想成熟度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教师,特别是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多提供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使青年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更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氛围。
(四)加强媒体阵地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作用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和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变得越来越强大。当前大学生已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网络力量”,他们更乐于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表意见,大学里处处可见“低头族”。于是新媒体必然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手段和工具。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使新媒体为我所用。[3] 当前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建设,并将新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但吸引力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对传统媒体阵地要继续坚守,继续抓好校刊、校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台和其他校园自媒体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舆论阵地延伸。如加强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统筹管理,进行网站建设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管理的校内网站群系统和微博、微信官方平台;加强网站和新媒体的内容审核和建站审批,丰富正面引导的传播内容,通过网站、QQ群等传递正能量;积极开发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中国梦教育的新媒体应用,开发在线微课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网络信息时代努力提升互联网和新媒体阵地的话语权。
三、控――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知情权
及时掌握校园动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或是问题处理不及时,某些事态极可能扩大影响,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高校必须主动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把控意识形态的动态和变化,监控和及时处理不良事态的发展,保持校园的稳定。
(一)全面研判思想动态
全面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可以让高校领导者更好地把控工作的全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定期安排管理者去教室、寝室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场所调研,定期安排管理者和管理部门与师生面谈的接待日活动,也可召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师生座谈会,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所思所想,知道师生真正关心的事,在哪些问题上存在不满,及时处理一些矛盾和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积聚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可进行层层发动,逐级落实责任,在各个层面经常性开展思想动态研判活动,通过讨论会等方式多方听取意见,多渠道了解师生思想实际,以前瞻性的角度对当前的状况和下一步的趋势进行科学预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二)全面监控舆情动态
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递极其迅速的情况下,特别是一些虚假信息真假难辨,广泛传播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和媒体舆情进行监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发言人及时师生所关心事件的权威信息,杜绝影响稳定的各种猜测流言的传播和蔓延;可广泛发动党员和学生干部,留意校园网、外部互联网和新媒体当中的舆论动态,织密舆情监控网,及时在各个层面沟通汇报,掌握最新情况;可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邀请专家对他们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针对性培训,在突发舆情危机时参与讨论,发表评论,进行正面引导,尽可能消减负面信息的影响,避免事态扩大。
(三)全面延伸信息员队伍
意识形态工作除了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外,也要关注发生在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情况,这类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各个层面的信息员来收集。一些不稳定因素往往从小事开始发生,小问题不引起重视,往往会由小变大,扩大影响。为此,需要全面延伸信息获取的覆盖面,可在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寝室、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当中,广布“眼线”,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员队伍,协助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通过信息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师生当中涉及政治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有效发现和处置隐患问题和突发事件。
四、导――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
(一)增强思政课改革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主力军。在课堂上传递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导大学生确立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直接的途径。但理论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加之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没有将理论结合实际,也没有从身边的事物切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启发学生思考,“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推行课堂教学创新,将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设一些结合时势的讲座、专题报告,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解读当今热点时事,引导大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形势发展和焦点问题进行审视和判断;改革思政课考评方式,突出形成性考核,并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构建以行为养成为核心的学习生涯考评体系;将中国梦教育纳入思政课内容,组织多形式、接地气、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不同专业(群)特点定制思政课学习辅导书,结合专业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针对性。
(二)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培养优秀品格、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结合社会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感,相比理论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吸引力。但目前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对经费的支持也比较有限,常常会让人觉得“为实践而实践”,而没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同时,实践活动的安排有较大的随意性,实践过程也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社会实践真正起到教育人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为此,高校应积极拓展普适性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实践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根据目的意义设置学生社会实践体验需要完成的主要指标,增强社会实践考核的针对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体验,感悟生活,通过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创业活动、企业调研、职业规划、热点讨论、体会分享、演讲赛、辩论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教育途径,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增强自我教育的生动性
在校大学生大多都已是成年人,应当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通常以树典型的正面教育为主,形式单一,激励作用和影响范围有限。此外,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进行自治,通常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做得多,自我教育方面做得少,学生自我教育的载体仍有所欠缺。因此,高校需要创新形式载体,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更有效地开展。如可组建“学生讲师团”,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学生骨干,组建宣讲队伍,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引导和省市讲师团专家的培训,使学生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的主人翁和践行者,扩大“学生讲师团”巡回宣讲的覆盖面,用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感想体会等来教育同龄人,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产生自我教育的共鸣效果。
关键词 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96-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青少年,是我们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的重要对象,因而,创新青少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模式,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和研究的思政教师必须对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对策和建议。
一、新时期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信仰状况
青少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敏锐, 自我意识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正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政治信仰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
第一、部分青少年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的关注中心从政治转向了经济和人文等方面,不再把政治放在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同时西方文化的涌入亦使青年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去中心化”。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青少年更加关注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问题。他们重视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关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此时他们还是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弱势群体,在这样的荡涤中或裹足不前,或无所适从,或偏激狂热,从而造成政治信仰缺失。
第二、部分青少年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态度不积极。思政课仍然是学生政治方面知识的基础来源。青少年认为我们有必要上思政课,但是思政课程也需要改进,老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政课不能再一味的读读课本教条,这样很难激发青少年的热情。同时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把大量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青少年在早期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及政治信仰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青少年处于校园的亚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不健全,多数尚未形成政治价值认同,在此状况下,必然直接影响他们政治信仰的状况。
二、青少年意识形态冲突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东西方文化冲突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渐弱。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取向,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国家利益高于社会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其价值取向以强调自由和竞争、张扬个性,崇尚人权等为特点。这两种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但如果一方处于劣势或没有做好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应对,则容易导致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渐弱,给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手段、新阵地。无限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打破了国家的界限,使互联网上各种文化思潮并存、激荡。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利用其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网络作为向我国青少年渗透其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大肆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作用,容易造成人们意识形态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迷茫。
(三)在多元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导致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烈冲突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采用各种方式对他国实施文化渗透,企图同化、消解他国的文化传统,从意识形态上进行。民族虚无主义是基于一种错误的、偏激的、割裂历史的文化反思,是对本国、本民族缺点的放大和对本民族传统的完全抛弃,以及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不加分析的过度美化和采纳,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进而威胁到高校乃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思路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导向与灵魂。同时,当今中国文化渐趋多元,就会有多种其他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虽然有些敌对意识形态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挑战,但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补充。因此,要维护青少年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把握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兼容并蓄、多元整合的文化态度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主导地位。
(二)拓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向青年青少年传播中国化成果理论,特别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青年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职理论教学队伍是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和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其次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追求真理,注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再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现实视野,一切从中国的发展历史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聘要严格把关、考核,并定期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思想和业务知识跟得上时代脉搏。尤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要在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唱响和唱好主旋律,必须要有一大批精兵强将,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真正有能力把当代青少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团结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
(三)增强青少年社会实践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培养载体的选择和社会实践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增强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力和实践感受力为目的,建立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社会实践方式,强化高校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参与的角色意识,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具体来说,首先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要实现连续性与阶段性;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使青少年社会实践体现物质利益与义务性相结合;再次在实践活动的覆盖度上要使得社会实践体现普遍性和独特性相结合;最后在实践推动上使社会实践的指导和支持具有社会性和合作性。最终目标是使社会实践成为青少年觉悟提升、素质拓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恩亮; 高军,外国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13/09
2、张勇; 杨瑞华,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06
3、燕道成,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意识形态的负面效应,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13/02
H省是我国中部一省份,高校云集、学生众多。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H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杂音、噪音也此起彼伏,一些学生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偏离,道德情操下滑。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鼓吹所谓意识形态多元化、“普世价值”等,竭力同我们党争夺对高校学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高校是传道授业、培育人才的基地,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上游和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潮的策源地,也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前沿阵地。因此,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当前,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师生的思想空前活跃,有着很强的话语能力。如果主流声音得不到很好的传播,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就会在学生中占有市场。信息化时代,为高校有效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充分利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学生们的精神需求。
【试题】
1.为什么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当代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网络在改变他们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思想态度、价值取向和人格养成。你认为高校应该如何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呢?
【答案要点】
第一题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政治问题和方向问题,能否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培育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职责。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过硬的本领和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做人思想的工作,当前人的思想意识多元化、复杂化,这决定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工作。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学生,这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