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影像病例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十二指肠; 恶性肿瘤; 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93-01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很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千分之一,最多见为腺癌,其次为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类癌等其发生部位为降段、横升段及十二指肠球部等,临床多为老年人,但目前中青年有发病率上升趋势。其主要症状为十二指肠梗阻、出血、黄疸以及消瘦。我们通过我院诊断的30例病人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对我们正确的诊断有所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30例病人均病理证实,男20例,女10例,其中50岁以上25例,约占83%,临床表现以上腹疼最多见,其次为黄疸、呕吐、上腹部包块等。30例病人中十二指肠钡餐低张对比检查22例,CT检查16例,胃镜检查18例,20例做手术切除,10例剖腹探查,腺癌占24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3例,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降段最多,占20例,水平段6例,升段2例,球部2例,其中3例恶性淋巴瘤侵及多个部位。
2 结果
放射线阳性性征象①肠腔狭窄18例②充盈缺损8例其内可有小溃疡③肠腔内龛影5例以较大不规则龛影为主要表现,溃疡位于腔内可有环堤、指压迹以及尖角改变,附近粘膜破坏④肠腔内动脉瘤样扩张,是粘膜下神经丛或肌层受侵所致,此征象为恶性淋巴瘤特征性表现。CT阳性征象包括①肠壁增厚、肠腔狭窄②局部软组织肿块,显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肿块密度不均匀③梗阻性黄疸显示为胆总管中上段以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增大、胆总管下端突然中断④周围淋巴结及肝脏多发转移。
【关键词】 SAPHO综合征;影像学;文献
1967年,Chenet等建议将SCCH和三种皮肤病即严重痤疮(爆发性、聚合性),化脓性汗腺炎,头皮蜂窝织炎共同称为SAPHO综合征即滑膜炎-痤疮-脓疱疹-骨肥厚-骨炎综合征[1]主要症状包括掌跖脓疱病和骨病变;国内报道甚少,本文将我科近期诊断的1例SAPHO综合征报告如下,以期提高同道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8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前上胸部及腰部疼痛2月,加重一周,2012年12月4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查体:双侧手掌、脚掌多发白色皮疹,突出皮面,米粒大小,局部有脱皮(见图1)。左侧胸锁关节处局部隆起,压痛明显,双肩关节活动受限,脊柱活动受限。自述症状持续数日后可自行缓解,但反复出现,先为手足掌的脓疱病,继而出现上胸部、背部和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脓疱病好转时疼痛减轻。辅助检查:ESR 23 mm/1 h,CRP正常,RF阴性,抗核抗体谱阴性,ENA多肽阴性和HLA-B27阴性,T-SPOT实验阴性。
2 影像资料
CT显示:左侧锁骨胸骨端肥厚、软组织增厚隆起;胸10椎体前缘骨破坏及硬化,周围软组织增厚;MRI显示病变信息更多:左侧锁骨胸骨端肥厚、隆起、信号异常;局部软组织肿胀;胸8右侧胸肋关节处信号异常;胸10椎体、右侧胸肋关节信号异常;腰2椎体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见图2~4。
3 讨论
SAPHO综合征包括骨关节症状和皮肤表现。关节病变以中轴为主,骨病变多表现为无菌性骨炎、无菌性骨髓炎和关节炎[2], 成人骨病变多见于胸锁关节区(65%~90%),特征为锁骨、上部肋骨前端和胸骨柄骨肥厚,及其间的软组织骨化,也可发生于脊柱(33%),长骨(30%)、骨盆(13%~52%)、下颌骨(
4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脊柱关节病、结核、骨转移等相鉴别。有人认为脊柱关节病虽与SAPHO综合征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应予区分,SAPHO综合征的表现为骨炎和硬化,而非真正的关节炎。骨结核多为肺结核或肠结核继发而来,本例未发现肺结核及肠结核;胸骨结核病变局限或广泛,常呈密度不均的空洞样骨质破坏,可呈多囊状、膨胀性骨破坏,亦可为偏心样破坏,伴有周围软组织内寒性脓肿;本例无结核中毒症状、T-SOPT实验阴性,可排除骨结核;骨转移瘤多呈成骨性或溶骨性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有恶性肿瘤病史;本例经各项检查可排除恶性肿瘤,虽有软组织增厚、但未见肿块;并且增强扫描延迟强化;病变椎体边缘以肥厚及硬化为主要改变;可与转移瘤鉴别。
5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MRI较X线及CT检查更敏感:该患者X线胸椎片及腰椎检查无明显异常,CT检查发现左侧胸锁关节肥厚、隆起,胸10椎体前缘骨增生、软组织增厚;而MRI检查发现了更多骨改变:上述病变显示更加确切、又发现胸8右侧胸肋关节病变、腰2椎体异常;通过增强扫描病变性质更加明确。排除脊柱关节病、结核及肿瘤,在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SAPHO综合征的诊断过程多比较曲折,容易被单纯诊断为皮肤或是骨骼的疾病,确诊往往经历数年;随着该病报道增多,影像科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刻;在诊断时,需紧密结合临床,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参 考 文 献
[1] Brandsen RE.SAPHO syndrome. Dermatology,1993,186:176-180.
[2] 张卓莉,和芳,邹海平,等.SAPHO综合征六例.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952.
[3] 刘记存,高静,王臻.获得性骨肥大综合征二例.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239.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免疫重建;影像学
艾滋病是一种由HIV病毒引起的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进行攻击,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若两者同时感染则会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使病情加速发展,导致患者快速死亡。在临床中通常选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配合抗结核疗法进行治疗,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修复免疫系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在免疫重建的过程中机体会对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致病原出现炎性反应,在临床中称为免疫重建炎性综合症。本院将选取120例艾滋病合肺结核并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患者的影响资料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120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的胸部DR及CT资料,120例患者年龄平均为31.6±21.2)岁,女性46例,男性7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市疾控中心进行诊断且诊断明确。所有患者均予行HAART治疗,患者在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状况,体温38~40℃。
1.2诊断标准 ①AIDS和结核病的诊断: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制订的《艾滋病诊疗指南》与2001年《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户》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1]。②IRIS诊断标准:均符合"艾滋病病毒相关IRIS国际网络研究组织"(INSHI)提出的IRIS诊断标准川:①HAART后出现反应:正在接受HAART且出现病毒学应答,HIV-RNA病毒载量下降;②HAART启动后感染或炎症状况暂时或一过性出现临床恶化③症状不能由如下几种情况解释:?HAART前己知并成功控制的感染,在病程预计时问范围内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治疗失败依从性不佳[2]。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整理,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对病灶的好发部位进行统计。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2 结果
肺部病变出现或原有病灶增多,影像学表现:位于两肺野75例(62.50%,75/120),上叶和(或)下叶背段17例(14.16%,17/120),右中叶和(或)下叶28例(23.33%,28/120)。形态主要表现为斑片状72例(60.00%,72/120),大片状16例(13.33%,16/120),磨玻璃样影10例(8.33%,10/120),结节状或肿块15例(12.53%,15/120),条索状7例(5.83%,7/120),伴空洞22例(18.33%,22/120),钙化11例(9.16%,11/120),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69例(57.50%,69/120),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57例(47.5%,57/120),心包积液18例(21.6%,18/120)。继续HAART治疗后,好转87例(72.50%,87/120)表现为肺部病灶吸收或消失,淋巴结缩小,胸腔或心包积液减少或消失;17例(14.16%,17/120)肺部病灶基本相同,死亡16例(13.93%,6/38)。
3 讨论
肺结核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的机率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缺陷程度相关。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症状在临床诊断中相对困难,本病的临场症状并不典型,体征也不明显,且实验室检查为阳性的机率较小,因此影像学就成为检验本病的主要手段[3]。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胸部影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本院的120例患者中在进行HAART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感染反应,患者的CD4+细胞数有所增高,HIV病毒载体数有所下降。对患者的发病部位进行统计中发现,多数患者病灶部位均在两肺野处,少部分患者病灶部位位于右中叶和(或)下叶,另一小部分患者病灶则位于上叶和(或)下叶背段。
本病胸部影像特点是病变明显呈多元化改变,主要以血行播散与多肺叶受累为主,病变的形态、密度以急性炎性渗出为主要影像特征,其中斑片状影像较为常见,条索状影像以及钙化影像出现较少,纵隔淋巴结肿大伴坏死、胸腔积液比较常见。本病的发病机理与激活免疫应答有关[4]。在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中,HAART能够有效的阻断HIV病毒的复制,改善T淋巴细胞数量,但在治疗前期患者由于CD4+、CD8+细胞不断被激活很容易出现异常的免疫应答现象,导致感染情况加重[5]。在普通肺结核患者中其主要的免疫细胞为T细胞而在艾滋病肺结核患者中由于T细胞被破坏导致免疫状态被抑制,在进行HAART后会激活被抑制的免疫细胞[6]。此时胸部影像会出现广泛的炎性浸润病灶,主要呈现为片状,密度影较高,边界模糊不清,纵膈淋巴结肿大坏死、胸腔积液出现。治疗前患者胸部CT影像显示病变多呈现弥漫性分布,通常分布超过3个肺叶,且病变部位与常规肺结核病变部位不同。病变的形态以及密度呈现为多样性,其主要以粟粒影、结节影、肺段与亚段实变影多见,未有患者出现空洞现象,纵膈淋巴结通常会肿大液化甚至坏死,多数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现象。
综上所述,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胸部影像学表现呈多部位、多肺叶分布,肺结核不典型部位亦常见受累,常见多发斑片状、大片及结节状影,常伴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伴坏死,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发生率增高。影像学是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可以动态观察肺部病灶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林焕兴,叶演红,袁彩霞,等.艾滋病合并肺结核肺部影像学表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分析(附48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17(03):49-30.
[2]黄华,陆普选,刘水腾,等.艾滋病患者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0,15(06):72-73.
[3]王青,夏俊,罗泽斌.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7(11):111-113.
[4]卢亦波,宋树林,覃春乐,等.38例儿童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19(14):79-82.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细胞因子;IL-8;TNF-α;IL-10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s of benazepril on the level of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ANG Ren-zhong,Shandong Liangshan People’s Hospital,Liangshan 272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plasma cytokine IL-8,TNF-αand IL-10 inessential hypertension(EH)patients and observe on the effects of Benazepril on the level of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EH.Methods In our study,plasma cytokine was measured byELISA in 52 EH patients and 30 controls.Results Plasma level of IL-8 and TNF-α in E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Essential hypertension;Cytokine;IL-8;TNF-α;IL-10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亦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许多血管性疾病发生的最危险因素,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故对患者高血压的有效控制和积极的治疗,对上述疾病的一级预防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仍在不断探索中,除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精神社会心理压力以及神经内分泌机制外,近年来发现免疫炎症反应是高血压发病的另一个重要机制[1]。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机体的各种免疫和炎症反应,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因此,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重要治疗目标。贝那普利(洛丁新,北京诺华公司)是第三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和慢性心衰的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苯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48~75岁,平均(58.3±11.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诊断标准。健康对照组3O例,为健康体检者,年龄和性别与高血压组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心瓣膜病、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
1.2 服药方法 治疗组患者服用苯那普利治疗,每天5 mg,共服药6个月。若1周后血压控制不满意(>140/90 mm Hg)者,逐周增加剂量,最大达每天10 mg。定期监测血压,采用水银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肢血压,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用药期间不服用其它降压药物。
1.3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于服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服药后6个月再次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后心后取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IL-8、TNF-α和IL-10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SSPS 12.0软件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2.2 贝那普利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贝那普利治疗后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明显下降(P
3 讨论
细胞因子是一种由造血、免疫系统或炎症反应中的活化细胞产生的,能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诱导细胞发挥功能的多肽、蛋白质或糖蛋白。细胞因子也是体内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介质,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乃至胚胎发生、生长发育等各个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相互作用对机体防御疾病和维持生理恒定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的密切关系[1-2]。
IL-8是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趋化因子,不能被血清灭活,因而能在局部累积发挥持续作用 。它的生物活性与炎症关系密切,在病理情况下IL-8可以诱导激活趋化中性粒细胞聚集,可以趋化并激活中性粒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活化和吞噬。粘附于心肌细胞表面,产生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损伤心肌细胞 。本文研究表明,血清IL-8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显著升高,而抗炎治疗后患者血清水平明显降低,说明IL-8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TNF-α是重要的炎症促进因子,既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又可激活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能释放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E2(PGE2)和肽类白三烯等。白细胞激活时产生的氧自由基可直接使平滑肌收缩或间接使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失活和减少PGE2释放,进而影响血管张力,导致血压增高。另外,激活的白细胞还能启动血小板的聚积,形成血栓,增加微循环阻力,TNF-α可从多种途径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使平滑肌细胞内的Ca2+呈快速的升高,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3]。本研究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而在进行治疗后出现明显下降,表明TNF-α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IL-10是细胞因子网络中为数不多的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和终止炎症,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抑制Thl型细胞产生正性调节因子如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多种炎症因子,调节和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损伤,发挥对血管内皮和心脏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可能与高血压患者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Th减少,T8增多,Th/Ts比值增大有关 。IL-10由Th2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同时又可抑制由T细胞亚群产生的细胞因子,因而高血压的IL-10减少与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相关[3]。
综上所述,免疫炎症反应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机制,其中IL-8、TNF-α和IL-10是体内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它们可通过直接的细胞毒作用,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导致内皮功能障碍;激活炎症细胞,促进其它炎性介质的释放,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内膜增厚,导致血管重构阻力的增加。使血压增高;产生ET等血管收缩因子,从而加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苯那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调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免疫紊乱,是具有良好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理想降压药物。
参考文献
[1] Cymeys M,Chyrek R,Bogdanski P,et al.Evaluation of acutephase proteins in hypertensive and obese patients.Pol Mukeriusz Lek,2003,15(88):352-35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776);中国中医科学院第八批自主选题(Z0291);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联合创新研究项目(ZZ070817)
[通信作者]*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评价,Tel:(010)64014411-3302,E-mail:
[作者简介]姜俊杰,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Tel:(010)64014411-2802,E-mail:
[摘要]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疏血通注射液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全国18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信息系统中使用疏血通的数据,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的设计方法,对比使用疏血通后,发生过敏反应患者与未发生过敏反应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病情、过敏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基于现有数据,表明疏血通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可能是入院病情、单次给药剂量、合并用药。结论:提示临床上使用疏血通时,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应谨慎用药,并注意给药剂量、合并用药的选择。该研究的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过敏反应;真实世界;巢式病例对照
疏血通注射液(以下简称“疏血通”)由水蛭、地龙的提取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1]。既往多次疏血通临床安全性试验证实:疏血通引起的不良反应多数为过敏反应[2-4]。为了解真实世界中疏血通发生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全国18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使用疏血通的数据,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NCCS)的设计方法,分析疏血通发生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并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丰富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内涵[5]。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全国18家三级甲等医院HIS中使用疏血通的数据为研究对象。HIS中,每条数据由患者的一般记录、诊断记录、医嘱记录、理化指标检查记录等构成。
1.2病例筛选与分组
采用回顾性NCCS的设计方法,根据开始至停止使用疏血通后是否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具体如下,病例组:开始使用疏血通至停止使用的时间范围在0~24 h,期间仅使用1次。停止使用后的24 h内使用了地塞米松注射液,且使用疏血通前与使用中均未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者。对照组:开始至停止使用疏血通时间>7 d,且用药期间未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异丙嗪(非那根)、氯雷他定、维生素C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常用抗过敏药物者。
1.3统计方法与软件
根据数据特点,本研究分别采用四格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Wilcoxon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作为统计方法。四格表χ2检验是当每个格子期望频数>5时使用。如果观察资料的期望频数T
2结果
2.1分组
按照1.2的方法进行匹配,结果病例组208例。对照组以年龄±5岁,性别相同作为配比条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符合条件的患者中按照1∶4进行配比[6],结果共832例。
2.2匹配效果分析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观察匹配效果,见表1,2。2组的年龄字段中,病例组缺失67例,对照组缺失99例,最终病例组纳入141人,对照组733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组间无差异,匹配效果良好。2组的性别字段无缺失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组间无差异,匹配效果良好。
2.3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现有的HIS数据库信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考虑可能成为过敏反应影响因素的有入院病情、过敏史、单次用药剂量、合并用药。故根据数据的不同,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进行上述过敏反应影响因素的筛选,结果如下。
2.3.1入院病情HIS数据中,入院病情分为一般、危急。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入院病情比较情况见表3。经卡方检验统计,P1,95%置信区间均>1,因此,从统计学的角度说明:入院病情为疏血通可疑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而,从2组的入院病情所占百分比可知,病例组的入院病情危急患者较对照组多,说明病情危急的患者与病情一般的患者比较,发生过敏反应的倾向更大。
2.3.2过敏史2组的过敏史分布情况见表4。经卡方检验统计,无显著性差异,且OR与95%置信区间均
2.3.3单次给药剂量2组的单次给药剂量分布情况见表5。给药剂量属于等级资料,将单次给药剂量分为如下等级,6~12, >12 mL,再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数据。结果显示,P
2.3.4合并用药采用logistic回归建模分析,逐步选择法筛选变量,根据合并用药的频数纳入分析,对何种药物与疏血通联合使用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可疑危险因素)或不容易发生过敏反应(非可疑危险因素)的程度作出判断,见表6~7。
由表6可知,以上药物的OR均
由表7可知,以上药物的OR均>1,且95%置信区间包含1,即与疏血通同时使用以上药物者过敏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称之为可疑危险因素。且OR越大,风险越大。
3讨论
基于现有数据,表明疏血通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可能是入院病情、单次给药剂量、合并用药首先,入院病情危重的患者较病情一般的发生过敏反应倾向更大,原因可能为病情危重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相对较低,因而容易发生药物蓄积而引发过敏反应,提示临床上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使用疏血通时,应谨慎对待。第二,本研究结果显示,单次给药剂量相对较大的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提示临床上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疏血通,但仍不能说明剂量是发生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第三,联合用药是药物相互作用的基础,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将单一药物的疗效变成多个药物的综合疗效,而不良反应的出现则是药物相互作用不良效应的体现[7]。因此,联合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本研究结果显示,疏血通与腺苷钴胺、阿司匹林、前列地尔合用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提示临床上将疏血通与上述3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应谨慎。
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导致疏血通发生过敏反应的可疑因素,方法学上是可行的[8-9],但局限性在于HIS提供的是回顾性数据,且本研究的数据是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推测获得,因此,本研究得出的可疑过敏反应影响因素仅做参考,进一步的验证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药理学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姜俊杰,李霖,谢雁鸣,等.真实世界中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8):3180.
[2]李百强,鲁仲平,方洪壮,等.疏血通注射液大样本临床使用安全性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10):592.
[3]刘静,刘芳,李培红.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2(7):646.
[4]孔飞飞,谭兴起,郭良君,等.疏血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1):1046.
[5]Xie Y, Tian F. 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urgently for re-evaluation on post-marketing medicines in China[J]. Chin J Integr Med, 2013, 19(7): 483.
[6]肖颖,赵玉斌,谢雁鸣.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796.
[7]于星,张惠霞.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道不可忽略药物相互作用[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