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篇1

当前,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7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农业经济的社会地位已经越来越弱,这就要求农业必须积极吸收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创新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多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十分快速,但是国家的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使得农业技术创新始终缓慢发展,处于滞后在状态。在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中,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低于其他产业,投资强度与非农业的差距十分明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农业推广体系的不完善就会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下,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体系不断地变化,从政府主导模式转向市场化模式。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造就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急剧减少,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等不良问题的产生,进而阻碍了农业的整体发展。

1.3 农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匮乏

由于资金投入和政策等问题,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收入越来越低,已经无法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导致大量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开始另谋生路,从事商业工作。农业技术创新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建设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不良影响。

1.4 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创新属于应用研究,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分配在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但是基础研究的经费却明显不足,这样不合理的资金投入分配,给农业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潜力,减少基础研究的投入将会使农业技术创新失去坚实的后盾,进而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 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

2.1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想要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完善问题,必须要加强农业技术供需之间的紧密联系,建设健全的农业技术中介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有利的帮助。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政府可以加强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在农业院校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促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不断更新发展。

2.2 合理优化布局科研机构

面对科研机构不合理这一问题,政府应该鼓励进行分工合作,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业科研组织等,积极推动科研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从而才能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2.3 吸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农业技术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农业企业还应该吸收一些新人,富有创新能力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农业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

2.4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与农业相关的企事业从事农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都应该综合到生产成本中,政府积极加大投入,合理分配,才能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政府还可以尝试鼓励企业个人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投资,以此为农业技术创新吸收更多的资金,才能激发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3 结 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农业资源的约束发展,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农业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世界上各国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仍旧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倍受重视,这就需要我国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篇3

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农业灌溉用水比例逐渐下降,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务农人数减少,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因此,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要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当前,我国农业科研与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前沿性科学研究能力增强,良种培育取得新突破,杂交稻单产超过900公斤大关,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二是建立健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转化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达到了既定目标;四是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取得明显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率较低。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率不足50%,而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高达80%;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不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多以单项成果为主,而现代农业需要的是综合配套技术,同时,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无法完全将自身定位于整个农业的大系统中,许多创新立项不是来源于市场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是来源于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技术供给过程中呈现出单一成果多,综合配套成果少;增产成果多,增收成果少;技术创新成果适应性差、不成熟、不配套的特点。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农业技术创新需要具备雄厚的实力基础。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其中包括科学研究设备、科技人才和学术环境等,农民和一般的企业很难承担。第二,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收益与创新成本并不直接相关。有的农业技术产生的价值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技术创新的创造者无法独占其带来的全部价值。有些技术一旦问世,立刻可以全球推广,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第三,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使用不会阻止其他农民对该技术的使用,而垄断一项新技术则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比如,新技术的创造者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者农民垄断这项新技术的使用权,并且农业利用生物有机体自身繁殖功能进行的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中会反复使用和传播新技术。例如,露天大田的实际生产情况,除极个别技术之外,其他技术都是公开的,所以不可能实现理想中的保密状态。在公共品范围的界定上,西方主流学派认为,所谓公共品是指在消费上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第一,排他性。对农业技术而言,一旦一项农业技术问世,那么要想阻止其他人使用这些农业技术,则需要付出及其高昂的成本。从理性人假设角度出发,每一个拥有农业技术的主体所从事的活动的目的,都是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这就会造成农业技术拥有者要么放弃农业技术创新,要么将通过投入巨大成本研发的农业技术公布于众,其后果就是创新主体缺乏创新动力。第二,竞争性。对农业技术而言,消费者的增加几乎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几个组织使用这项技术和一个组织使用这项技术的成本是一样的。这样就导致农业生产主体都缺乏研发动力,大家都在等待搭便车,农业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就产生了,但是技术创新主体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后果也会导致创新主体缺乏创新动力。综上,农业技术基本具备公共品特性,所以公共品供给理论影响着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进行、传播和使用的诸多环节。

二、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1.负面影响。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和其他技术创新不同,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以及政府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缺乏动力等方面。一是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是政府主导的公共科研机构,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技术科学研究风险大、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以及成本收回困难,私人投资既没有动力也很难有实力参与研发。同时,农业技术的非独占性使农业科技创新在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非常困难,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收益与成本不成比例。另外,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展现需要的周期较长,成效在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这样就导致科研机构更加看重自身利益,盲目追求高新技术的研发,脱离了生产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的成果实际转化率比较低。二是政府与科研机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缺失。主观上,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大、见效慢,在反映政绩方面效果平平,所以地方政府缺乏投资积极性;客观上,作为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农业技术成果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农业技术推广基本上为义务的免费服务,从而导致了科研人员在科研中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重视,带来了农业技术的供给不足。三是搭便车情况较为普遍。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不具有排他性,搭便车问题就排除了私人市场提供农业技术的可能,致使农民不会主动付出较高成本去购买农业技术,地方政府部门也不会主动投入巨大力量进行农业技术研发创新。另一方面,即使农民花成本采用新进技术,地方政府也投入巨大力量进行了研发创新,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产量,但随着效仿越来越多,也会导致农民先期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另外,产量的增加常常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近年来,一些地方在采用了新技术之后,农产品产量大增,但是最终却没有使农民的收入增加。2.正面影响。综上,可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应该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这种理念的形成,必将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巨大影响。从理论上看,一方面清晰界定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有利于政府部门从观念上认可农业技术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促使政府部门下决心、花气力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这样,其他职能部门的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也会加大。另一方面,根据公共品相关理论,公共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每个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如果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都与总消费量相等,消费品的价格就是所有消费者支付价格的总和。如果由政府来提供农业技术,那么这项技术研发所需的经费分摊到数量巨大的农业用户上,每个用户分摊到的数额是很小的。这样一来,政府必须从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通过对每个进行农业生产的用户进行少量投资,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从实践来看,逐步建立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农技研发体系和推广体系势在必行。比如,由天津市农科院和武清区政府合作的占地3000亩(1亩=0.0667公顷)的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地主体工程已逐步建立起来,农业部近年来推广的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实施等,都表明各级政府部门在实践中注重了农业技术的公共品性质。

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85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指的是:研究人员在成功研究一项农业新技术或新成果后,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边传播,并逐渐被大众接受、使用的全过程。以我国实际情况为为基本出发点,学习借鉴国外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加速我国农业技术的扩散与使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发展历程

国外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研究最早始于上个世纪初期,并将扩散概括为模仿定律。扩散研究广泛涉及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地理学以及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十分复杂,因其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农业技术创新采用行为的研究,它以农民为研究对象,以诱导农民行为为最终目的,方法上侧重对经济行为的分析,重点影响研究农业技术创新采用的各个因素;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农业技术创兴扩散的整体特征为对象,重点研究扩散过程中,影响扩散的因素、扩散的速度、扩散渠道等。另外,在对农业技术创新分类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公益性技术扩散、经营性技术扩散及中间性技术扩散等。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扩散研究十分有限,研究分散,成果较少,还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化。尽管如此,也需要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

1.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辨析

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上,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农业技术创新采用、农业技术推广等。对于创新与扩散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两者有关系,认为扩散是创新的后续子过程,创新是技术研究的源头,要研究扩散,必须先创新;另一种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关系,扩散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规律性的独立系统。

1.2影响扩散的因素

影响扩散的因素主要有: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和效益性、技术适用的地域环境限制、经济社会环境等。在分析出影响因素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加大政府诱导行为和政策支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户素质等。

1.3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模式有以下三种:传播型、交互型和指导型。传播型的扩散内容为单一的农业技术,以大众媒体为主要的扩散渠道,扩散方式以面对面传授、示范为主,其缺点在于传播速度满、传播周期长、受众面小。交互型是以互联网、农业专家系统为载体,扩散内容广、速度快、质量高。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是传播型,并逐渐向指导型甚至交互型过度。

2国内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比较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国外扩散研究始于农业,研究内容宽泛。国外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实力研究众多,这些研究结合了农业技术的特性,针对性强、可信度高,能真实反映具体内容。兼顾微观和宏观研究。对微观行为和宏观定量化数学建模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起步晚,虽有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对成功扩散的研究多,是百姓的研究却很少,着重关注已完成的扩散,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监督的研究广泛,但缺乏微观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将对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探讨和简要分析。

3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未来发展

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实证研究,提高成果的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关注扩散现象的空间过程研究,农业技术的扩散不仅是时间过程,也是一个空间过程,应加大地理学科的研究与应用,发挥学科专场。例如,一项农业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状各异的区域的扩散路径、扩散速度都会不同,通过对他们的跟踪调查,可得出不同的空间扩散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农民素质低、农业规模效应、经济效益低等特点,重视中国特色研究,切实结合中国国情展开工作。

4结束语

我国从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外先进经验的指导下,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和改革,从而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李同升.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国际经验及国内趋势[J].经济地理,2006.

篇5

[关键词]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创新联盟;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115-02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述

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关部门都大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但总体来说,短期项目的合作较多,战略层面的合作较少,许多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依赖资本扩张和资源过度消耗实现增长的情况较多,产学研结合机制也尚未从根本上实现突破,合作形式比较松散,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持续有效的内在动力。近年来,一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总结产学研结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了一种新的合作关系,即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政府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为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政府利用市场机制而促成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攻关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制定技术标准,进行技术推广。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但只有当企业也是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时,才能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国内外实践证明,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是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推进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由“生存型”转向了“健康型”,消费者对未来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单体现在数量上,而更多地体现在质量与品种的优选上,需要更多的卫生、营养、无污染的农产品。同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我国就提出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将是绿色农业,在保持农业高产、高效、低耗的同时,产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因此,当前形势的发展对农产品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技术要求有更高的突破,需要在优良品种选育、绿色循环生产等“绿色技术”上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

相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唐山市的农业企业比较少而且规模都很小,上市企业就更少,受人员与资金的限制,作为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者对技术创新的参与有限,农业技术创新还主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然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往往是“自己有什么就推广什么”,而农业企业是“政府给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农民则是“什么赚钱就种什么”,这就导致供求双方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完成技术交易,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大量农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停留在科技创新阶段,无法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影响到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和整个农业的竞争力。

构建和发展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打破界限,有效整合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信息和服务,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突破重大共性技术,并快速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是解决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的重要举措。

唐山市首先在农业领域开始了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步伐。2010年9月,唐山市迁西县板栗研发中心、河北省板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联合17家板栗生产基地、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了河北省板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体来说,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为提高唐山市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其他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步伐还有待加快。

3 推进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支持

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不但涉及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还涉及农业、科技、教育、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府行为对联盟的组建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各级科技部门负责全面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负责制定联盟成立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并围绕农业重大技术创新需求,沟通协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系,做好组织推动联盟构建的日常工作。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当强化自身职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和支持联盟的建设,营造有利于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3.2 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协议

联盟成员共同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是各方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知识产权归属的重要依据,是保证联盟成功运行的关键。联盟协议的制定应尽量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联盟协议首先应规定联盟的目标、成员任务、运行机制以及制定与联盟运行相关的项目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文件。联盟协议的重点则在于要对合作创新的投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产业化收益等问题的分配进行说明,对技术研发失败、技术泄密、市场变化等风险的控制、承担进行约定。同时,还要提高联盟成员欺诈和背叛行为的惩罚力度,以使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不受侵害。此外,针对联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对协议进行补充,从制度环境上为联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3 构建沟通交流平台

研发机构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之间农业科技的合作创新涉及投融资、技术研发、中期试验、成果转化、营销管理等多个阶段,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联盟成员间容易产生争议、摩擦,影响其技术创新的效率,切实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沟通交流平台,是联盟稳定发展的基石。首先,建立联盟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制定情报互通、技术交流、人员交流等制度,加强联盟各方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共享。其次,建立联盟合作学习平台,通过正式学习形式如讲座、报告和非正式学习形式如座谈、研讨等,加速联盟成员间创新知识的流动速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产业化。此外,联盟还需建立冲突协调、争端处理制度,以妥善处理联盟成员间的摩擦,增强彼此的信任,最终实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方的多赢局面。

3.4 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科技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营造有利于联盟发展的经济环境,如引导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联盟成员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具体来说,可对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给予优先或低息贷款,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充分运用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金融工具支持参与联盟的运行,并增强金融政策的针对性,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开发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对联盟企业给予上市融资的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以转移联盟技术创新的风险。

3.5 完善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

政府财政税收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有限的R&D资金向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倾斜,完善有关农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如给予新成立的联盟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或奖励,加大对农业重点领域中的关键性技术和共性技术联合研发的补贴力度,并制定专项引导资金,支持联盟组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获得的创新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税前扣除或税收抵免、税收优惠的结转或追溯、加速折旧、提取技术准备金等。

3.6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部要建立起监督考核机制,构建科学、全面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就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成员贡献、成员间技术信息的交流、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协议的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估和反馈,以激励和约束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行为,自觉维护联盟协议,并使联盟能够针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善联盟的管理。

为确保农业技术创新方向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保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科技部门也要组织或委托相关机构对联盟的运行、管理进行监督考核。围绕联盟的发展目标和当前农业的技术需求,制定评估方案,并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创新性、技术水平、应用性、产业化前景,以及经费的使用进行重点考核。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益比较显著的,要给予奖励;而考核未达到标准的要及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未达到标准的要取消联盟资格,并不再享有相关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