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护理评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两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2)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病死率。(3)患者对护理的整体满意度,由普陀区人民医院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其具体内容包括:是否及时向患者沟通;对患者心理指导是否到位;护士是否经常巡视;对护士的各项技术操作是否满意;对护士的语言、态度及形象是否满意等。调查结果分:1(非常满意),2(较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差),5个等级,其中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较满意率。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急腹症患者中外科84例分诊正确82例,内科66例分诊正确65例,妇科60例分诊正确55例;对照组外科79例分诊正确70例,内科71例分诊正确62例,妇科60例分诊正确51例,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急腹症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分别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10份,有效回收为1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关键词] 急诊外科;疼痛评估;镇痛药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09-90-04
[Abstrac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hich is highly centralized with critically and acutely ill patients, is also with the highest fluidity of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 key place where complicated patients are taken care. Therefore emergency nurses are supposed to choose pain assessment tools correctly and timely, manag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s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skills of their own in the analgesia.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in (acute abdominal pain) in the emergency surgery patients, the methods on pain assess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kinds of drugs on analgesia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Key words] Emergency surgery; Pain assessment; Analgesia
随着疼痛管理模式及疼痛管理理念的转变,临床对疼痛治疗的要求也逐步的进行了调整,对于疼痛的观念的认识,不仅有效地控制疼痛,还要对疼痛进行综合评估、治疗疼痛。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莫过于临床工作的一线人员,作为护士,最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故应具备正确评估疼痛的能力[1]。美国疼痛学会主席詹姆士・坎贝尔对疼痛的重要性提出了新的认识,提出疼痛作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的第五项生命体征,而且要求在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常规的测定和记录[2-3]。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急诊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疼痛患者的疼痛管理。
1 急诊外科疼痛特点
急诊外科常见病种:各类创伤、急腹症、蛇咬伤等。以急腹症疾病的发病为多数。
急腹症的特点:(1)不明原因的腹痛,较突然其病情变化快;(2)体温一般会在37.5~42℃,一般的改变对于疼痛缓解不明显;(3)腹痛部位
也较明确,患者会拒绝按压疼痛部位;(4)腹部有典型的腹膜刺激征,肉紧张、反跳痛痛和压痛都会存在;(5)外观及用手可看到或摸到腹部包块或肿物。疼痛特点:阵发性腹部绞痛大部分为梗阻性病变;持续性的腹部疼痛多为炎性病变;爆发性难以忍受的腹部疼痛一般为空腔脏器穿孔等[4]。
2 疼痛评估
根据疼痛时间规律,可以判断疼痛是否为慢性或是急性、间断性或是持续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短,常规急诊镇痛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临床上很难控制,时间一般约持续1~3个月。作为急诊外科的一线医护人员对于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能准确的评估,是疼痛管理模式的第一步[5]。有些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医务人员很少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同时一些认知障碍者以及比较特殊群体中危重症患者中,疼痛的评估实施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显得尤为困难,一般被忽视。
根据评估方法不同可分为多维度(multidimensional scales)和单维度(unidimensional scales)两类,单维度主观性强,但是存在局限性;多维度是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感受结合在一起,较全面的反应问题,更有实用性。多维度评估方法经常多指对于观察患者的多面性,比如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不同时间的睡眠质量、情感交往、人际关系、精神等[6]。
2.1 单维度量表法
疼痛工具的应用可以更好进行完善患者对于疼痛程度的判定。单维度量表经常适用于运动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未受影响的患者。临床上一些客观方法可以让患者更准确和及时的评估自身疼痛程度[7]。对于急诊疼痛的评估还应考虑患者本身的地域人文,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既往疼痛阈值以及患者的家庭情况等。有效的疼痛评估可以予以患者及时的镇痛治疗。
2.1.1 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量尺的应用即为一般设计为线段评定法,在使用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主观意识将自己疼痛程度标记在线尺上,从左向右所画线段长短即认为是该患者主观上的疼痛强度感受。社会的进步也带动该方法的蜕变。例如在量尺上设置成竖直形式以便于卧床患者应用,增加一些可以自由滑动的标识等。视觉模拟评分方法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具有较高的信效度[8-9]。
2.1.2 数字评定量表(Number Rating Scale,NRS) 单维度评估量表是应用范围最广的[10]。通过询问患者,让患者指出现在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通常用10个数字代表大小不同疼度。一般等级可分为5个: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这种数字评估方法较适应于临床青少年阶段,在国际上也较为通用[11]。一些特殊的ICU患者在使用NRS时,我们学会运用学习的技巧性和方法,使患者在第一时间能够清楚的表达和给予人性化的帮助等。
2.1.3 面部表情评分法 面部表情量表大多为评估儿童疼痛强度而设计,包括一系列进行性痛苦的面部表情,患者可以选择其疼痛强度的面部表情,也具有比较好的效信度。
2.1.4 语言评分法 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是由不同等级的疼痛词汇组成,可将疼痛分为:(1)一度疼痛;(2)二度轻疼痛;(3)三度中疼痛;(4)四度重疼痛;(5)五度剧疼痛[12]。
2.1.5 五指法 我们运用最简明的方法,用自己手指的长度的不同让患者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手指不同所代表的疼痛级别不同。大拇指表示一级剧烈疼痛;食指表示二级重度疼痛;中指表示三级中度疼痛;无名指表示四级轻度疼痛;小指表示五级无疼痛。这种无需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简单易懂,比较适合语言交流困难的患者[13]。
2.1.6 长海痛尺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用自己在临床上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总结,研究和制定了新的评估工具-长海痛尺。赵继军等[14]在研究了NRS和VRS的相关性后对两者进行组合形成了“长海痛尺”,长海痛尺很好的体现了数字评定量表和语言评分方法的优点,更适合与在临床上使用。对于术后的急性疼痛患者,我们能迅速评估,使之方法简单,也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肯定。
2.2 多维度评估法
疼痛是不同复杂的主观感受体验,是对单维度评估量表所进行的完整。
McGill疼痛情况调查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 是这几年运用较多且对于疼痛评估较为全面的一种多维测量工具,不仅全面评估疼痛的部位、强度、时间特性,而且在情感及感觉方面也能做到。这种疼痛调查问卷形式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4类,别为评价类、感觉类、情感类和非特异性类,他们按照所给78个词汇的意思不同,对其进行排列[15]。目前已广泛使用于临床和疼痛研究[16]。
疼痛工具的应用和方法我们一直都是呈现一个比较生动的画面,去观察,能及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的弱点,对症处理。不同的疼痛工具的运用对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评估疼痛是有所帮助的。我们应该在临床运用的疼痛评估工具中研究新的方法,以最简洁可行的疼痛工具解决最实际的问题,然后普及和选择使用疼痛评估工具[17]。
3 镇痛药物
镇痛药(analgesic)是指缓解痛的一类药。该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an”(即“没有”)和“algos”(即“痛”)。镇痛药通过不同的机理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对痛觉中枢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其他感觉中枢很少影响。对于国内目前大多数急诊患者在急诊科的诊疗中,镇痛治疗仍被忽视[18]。疼痛所造成应激反应过强、免疫力下降、高代谢、高氧耗等不利因素影响了一些急诊患者的最终预后[19]。在一些国内外的杂志、报道和临床实验的文献中,明确指出早期使用镇痛剂在急诊中无疑是对急腹症患者缓解疼痛有重要作用 [20]。
对于患者的腹部触诊也能顺利进行[21]。有研究表明,在镇痛治疗的时机中,92.8% 选择先抢救原发创伤,仅有6.5%的医生选择了立即镇痛,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1 麻醉性镇痛药物
如吗啡、芬太尼、可待因、哌替啶等。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剧烈的疼痛和晚期恶性肿瘤上。如果与中枢神经类药物在一起使用,效果镇痛更好。其不良反应主要有:产生依赖性、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咳嗽反射抑制、便秘、尿潴留、扩张血管性等[23]。
静脉注射阿片类镇痛剂的方法已经被急诊医护人员广泛接受。阿片类镇痛剂的使用,增加了急诊镇痛剂的种类也是最常用的镇痛药物,但静脉给药时,需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形态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医护人员要定时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动态评估,从进而调整使用药物的剂量[24]。
3.2 非麻醉性镇痛药物
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有:(1)常见的是胃肠道刺激或溃疡;(2)影响血小板聚集;(3)抑制子宫收缩;(4)过敏反应;(5)肾功能损害。作用机制是使前列腺素减少而产生镇痛作用从而抑制环氧化酶(COX)[25-26]。
3.3 辅镇痛药物
对于一些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在临床上是可以治疗一些神经痛的患者。若与镇痛药物同时使用时可提高镇痛效果,并能减轻或防止镇痛药物的副作用,若单独使用没有镇痛作用。
4 镇痛护理
4.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作为加重临床疼痛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是不能被镇痛药物所控制的。护士和患者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减轻疼痛的程度及心里的恐惧。急诊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起到关键的作用,可以简单了解病人当时心理状况,然后给予支持,以消除不好情绪[27]。
4.2 药物应用护理
急诊护理对于一些特殊的急诊疾病处理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护人员熟练的急救技巧、心理沟通能力、护理措施和高度的责任感等多方面能力都具有较高的标准。作为急诊医护人员,应该在处理急诊过程中应相互协作,要及时准确的观察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包括一些疼痛所发生的时间、性质以及患者的对于疼痛的承受能力等。全面的听取患者主诉,从细小的观察以及患者对于外部反应判断疼痛的程度。三级止痛方法:从第一阶段非阿片类开始,如消炎痛栓、阿司匹林,强痛定(布桂嗪),平痛新(奈福泮)等。如果不能缓解疼痛,可以此基础上加弱阿片类镇痛剂,比如丙氧酚、可待因等;疼痛剧烈时可用强阿片类镇痛剂,如杜冷丁(哌替啶)等。镇痛药物的使用决定权由医生来最终决定,其与护理人员的工作也紧密相连。护士对于不同疾病的所造成的疼痛,应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从生理,心理,以及周围环境的改变来及时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疼痛的阈值。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因此在给药等量的药物后,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与反馈。
4.3 平静镇痛护理
平静镇痛也是一种重要的镇痛护理方式,它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原理是将各种不同的镇痛模式以及一些相关的治疗药物关联起来进一步加强协同作用,使镇痛效果进一步提高。
5 小结
急诊医学是算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临床医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也是临床的主要学科和重点学科。急诊患者的特殊性考验着国内外医疗机构和从事医学临床的医护人员,急诊外科患者的疼痛的评估及术前镇痛的效果实施需要医护人员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对于急诊急救人员的业务能力、规范细化院前救援职能、实施院前预警、落实急诊外科与院前急救的有效衔接将有助于提高急诊外科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秋实,郭明贤,崔艳,等. 成年患者的疼痛评估[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1): 2185-2187.
[2] 贺丽春,陶新陆,张莉芳. 对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1):40-41,44.
[3] 陈基琳. 综合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2015,36(4):790-791.
[4] 王俊东,夏平. 100例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4-45.
[5] 高万露, 汪小海. 患者疼痛评分法的术前选择及术后疼痛评估的效果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92-3894.
[6] Davis M, Walsh D. Cancer pain:how to measure the fifth vital sign[J]. Cleve Clin J Med,2004,71(8):625-632.
[7] 袁,肖水源.疼痛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5):331-334.
[8] Figueiredo RR, Azevedo AA, Oliveira Pde M.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visual-analogue scale and the 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in tinnitus patients[J]. Braz J Otorhinolaryngol,2009, 75(1):76-79.
[9] Kimura T, Hayashida K, Araki Y, et al.How valid is the self administered visual analogue scale for assessing the health status of elderly people?[J].Hiroshima J Med Sci, 2008,57(3-4):85-92.
[10] 邹秀珍. 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12):78-81.
[11] Tighe PJ, Riley JL 3rd, Fillingim RB.Sex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pain events following surgery: a review of 333,000 pain scores[J]. Pain Med,2014,15(8):1390-1404.
[12] Sloman R, Wruble AW, Rosen G,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linically meaningful levels of pain reduction in patients experiencing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J]. Pain Manag Nurs,2006, 7(4):153-158.
[13] 刘丽宇,黄春燕. 规范疼痛评估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6): 922-923.
[14] 赵继军,陆小英,赵存凤.数字疼痛量表和描述疼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和改进[J].中国现代护理,2002,8(9):660-661.
[15] 叶S,刘敏杰,张兰凤. 外科护士实施术后疼痛循证评估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1423-1426.
[16] 黄轶忠,武百山,何明伟,等. Mcgill疼痛问卷在三叉神经痛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23-227.
[17] 刘冬华,徐凌忠. 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及应用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4,12(3):200-202.
[18] 刘冬华,闫华,任晓风,等. 急性疼痛服务组织的构建与实践[J]. 护理学杂志,2012,27(12):68-70.
[19] Aloosi SN, Khoshnaw N, Ali SM,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tenson's duct injury by using double J stent urethral catheter[J]. Int J Surg Case Rep, 2015,17(2):75-78.
[20] 林红玉. 急诊患者疼痛的护理应对[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2):124-125.
[21] 陆劲松,刘励军,熊玉宝,等. 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现状的调查[J].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8):715-717.
[22] Southerland LT, Richardson DS, Caterino JM,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recidivism in adults older than 65 years treated for fractures[J]. Am J Emerg Med,2014,32(9):1089-1092.
[23] 何晓华,骆惠玉,林燕,等. 应用品管圈降低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发生率[J]. 天津护理,2015,23(6):536-537.
[24] 蒋太权. 瑞芬太尼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疼痛反应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5,22(17):94-95.
[25] 舒敏,黄镭. 程序镇静与镇静在急诊中的应用[J]. 亚太传统医药,2012,8(6):188-189.
[26] 吴昊. 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疗效[J]. 实用癌症杂志,2015,31(2):181-184.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心理评估;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63-01
1 急诊科护理人员基本要求
1.1 素质要求
1.1.1 心理素质: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调节和管理情绪,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正常心态,这些均有助于护士尽善尽美做好护理工作,赢得患者的信任和遵重。
1.1.2 文化素质:要求护士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患者的地域风俗习惯及、饮食文化等。
1.1.3 礼仪修养:要求护士的站、坐、走姿、持物及对话姿势大方、得体、有美感。工作中优雅的仪表仪态和文明用语,可以充分体现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形象。
1.2 技能要求 要求护士具有坚实的基础护理技能、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和本专业领域的拓新能力。能够熟练地完成临床常用护理技能操作;能参与病室的人性化管理、协调护患 ,学习掌握病房常用设施的维护、维修和保养;具有科研意识和写作能力,能主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本专业的新理论新动态新问题,撰写论文,总结经验。
2 急诊科护理人员常见心理缺陷类型
2.1 自卑型 护理人员每天面对的人群“非富即贵”,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和自卑情绪该型主要表现为在患者面前畏首畏脚,不敢直视患者,不能与患者流利沟通等。
2.2 逆反型 部分护理人员在为急诊救诊的患者服务过程中,刻意维护自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与患者“顶牛”、“对着干”。
2.3 盲从型 具有盲从心理的护理人员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在“强势”的患者和上级领导之间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2.4 家长型 此类护理人员多为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认为每一项护理工作都是对患者有益的,患者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护理人员的要求和安排。
3 心理缺陷原因分析 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护理人员个体因素,也有社会环境造成的普遍因素。
3.1 个体因素 由于个人生活、成长的背景和环境不同,其人格特点也千差万别,有的自我认识不足,过低评估自己,缺乏自信心,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有的工作生活过于顺利,没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心理防御能力低,心理调节能力差,各种焦虑、对立情绪长期积累,容易形成逆反心理;有的是对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容易产生盲从心理;还有个别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某种条件优于常人,过度的自我相信,容易产生家长心理。
3.2 社会因素 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都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与护理人员的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等有密切的关系[2]。
3.2.1 医患需求差异 急诊科服务的对象各有差异包括各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外宾公司企业老总、海外侨胞等,文化素质各有高低,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也有不同,往往因为护理人员细小的失误都可引起急诊患者的强烈反应,医患关系紧张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科室;加之社会舆论导向问题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举证倒置制度,使护理人员处于被动位置,护士面临工作和举证的双重压力,紧张水平和紧张反应性增高,表现出不耐烦、易怒、言谈举止失常,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护理心理失衡。
3.2 2 新旧两种护理观念的冲突 传统的生物医药模式已发展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临床护理模式更崇尚整体护理,医疗护理服务已不再局限于病人本身,更加侧重于患者心理护理。多数护理人员学历水平不高,人文知识浅薄,社会沟通能力差,不能满足患者多元文化护理的需求。同时护士自身期望的“白衣天使”与现实工作中的“高级保姆”形成鲜明反差,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热情。
3.2.3 护理人员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在传统的护理工作中,护士首先是专业人员,其自身价值突出体现在技术能力上;在急诊工作中,服务功能远远超出了技术工作,很多生活上的琐事也要由护理人员完成,大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同时,由于多数医院人员编制不足,护理人员倒班多,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4 心理评估 定期开展心理评估,建立评估档案,完善心理干预机制是有效缓解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增强护理人员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培养护理人员开朗、谨慎、豁达的心理素质的有重要手段,对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4.1 评估目的 及时有效的心理评估是掌握护理人员心理动态,为制定心理疏导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2 评估对象 急诊科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人员
4.3 评估内容 心理紧张度、心理耐受度、心理压力来源及原因。
4 4 评估方法 观察、调查和心理测验。
4.5 评估要求 评估项目科学、评估指标量化、评估结果保密。
5 干预措施
5.1 岗前教育和岗位培训 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岗前教育和在岗培训,可以有效预防护理工作失误,增强护理人员心理防御意识,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减少心理缺陷发生的几率。
5.2 构建和谐团队 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缺陷表面上是个体问题,实际上是护理团队的整体隐患。团队的领导者应该象对待每个家庭成员一样等待、关心每一个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苗头,有效开导、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定期组织开展会餐、郊游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5.3 大力弘扬护理工作重要意义,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医院要充分利用5-12护士节、护理技能竞赛、年终评优等敏感工作上突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展示护理人员的风采,树立榜样、带动群众。
6 小结 总之,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诊科护士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积极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也要关注护士、信任护士、理解护士;医院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前提下,用人所长,充分发挥每一个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不断选拔优秀护理人员,充实到急诊救诊的第一线,促进急诊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祚燕,等.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要求及现状分析[J].华西医学,2008.3.
[2] 温馨浅谈护士的职业素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14. [3] 王雅芳.急诊护理工作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2,19(2):81-82.
[4] 何贵蓉,李小妹,顾炜,等.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0-701.
[5] 戴琴,冯正直,谢刚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7):490.
[6] 扬鸿芳.护理人员不良心理状态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河北护理杂志,2002,7(1):30-31.
[7] 俞立农,何志成.护理职业冷漠的危害性及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0,7(3):206-207.
[8]周晓琴,蔡春岚,陈命家.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43.
近年来,看了各种网络媒体频现急诊室暴力报道让人触目惊心。我院急诊室护士在承担预检分诊、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危重患者护理、肠道感染护理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工作中,经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是发生职业危害的高风险科室。为保证急诊护士能安全、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根据护理职业风险评估工具的5个维度[1]即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危害,提出以下防护对策,供各位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借鉴,同时也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
1 职业伤害因素
1.1 工作环境危害 根据王翠萍,李秀萍[2]对90名临床一线在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职业性疲劳及心理压力者90人,占100%,突发事件导致心理压力者82人,占91%。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压力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我国逐渐实行全民医保的现实工作中,医院对护理队伍的配备还不完善。导致护士总数与实际工作量不成正比。而人们对急诊工作的要求又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能满足病人需要导致护患冲突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长期繁重且一成不变的护理工作容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
1.2 事故性危害 急诊护士在实施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过程中常不知道病人的健康状况且在毫无有效的防护措施下实施抢救工作。在院前抢救过程中因时间紧急、光线不明亮、患者躁动不配合、家属的怨骂等造成针刺伤、跌伤及被家属打伤的可能性较大。并且在发生事故性伤害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
1.3 物理性伤害
1.3.1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急诊护士陪同患者或抢救患者时经常受到X线照射。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因子(紫外线)大多是对人体有害的,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而高浓度臭氧吸入后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2]。
1.3.2 噪音污染 急诊病人的呼救声、救护车的鸣笛声、监护设备的报警声及拖拉各种仪器的声音导致急诊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产生应激反应。
1.4 化学性危害
1.4.1 消毒剂的危害 人们都说:“一进医院,就有一股特殊的来苏水味道。”这对长期在急诊室工作的护士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它里面隐藏着多少护士所受的职业危害?急诊护士经常接触到的消毒液有: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固定剂:戊二醛、甲醛。以及临床上各种高级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及各种废气、污染气体等。这些通过经皮吸收、吸入、摄入而引起眼睛、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的损伤易引起白细胞减少、脱发、月经异常、高耐药性等[3]从而危害护士的健康。
1.4.2 水银的危害 来自于体温计、血压计、荧光灯以及电池等医疗用品的水银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而输液器、输血器、输血袋等占医院25%的卫生材料是PVC产品,含有戴奥辛,研究认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4]。
1.5 生物性危害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传染性疾病不断涌现,如结核、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感等。据性病艾滋病中心刘康迈书记介绍:近年来艾滋病病例报告数一直以平均每年30%至40%的速度快速增长,加上流行的危险因素还广泛存在,艾滋病在中国31个省市正以迅猛的速度和超强的威力将其魔掌伸向各个角落,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安全问题。因此,急诊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性更加严重。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社会支持与理解 保证护理人员的配置合理,降低工作强度。环境及布局合理,优化各种抢救仪器的配置。建立良好的护患、护护、医护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中始终保持乐观、开朗、平和、稳定的工作情绪。宣传护理精神,大力推行人文关怀,争取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1)护理管理者加强急诊护士职业安全培训,包括科学洗手、戴口罩、穿隔离衣、针刺伤的处理等。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制订合理的防护措施。使用后的污染针头严格装入锐器盒内并毁形。禁止使用后针头回套。处理打架、斗殴、精神异常及有自伤或伤人的事件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并告知家属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2)建立护士职业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针刺伤的登记、处理及跟踪检查制度,建立传染病人的信息登记及相关标识,建立职工档案,定期体检和预防接种。(3)呼吁全社会及法律界人士建立健全维护护士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保障急诊护士的合法权益,还急诊护士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2.3 对物理性伤害的防护
2.3.1 对X线的防护 照射前将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如遇抢救病人时应穿戴必要的防辐射衣物。还可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在消毒灭菌过程中不能直视或近距离接触紫外线灯光,必要时用眼罩保护双眼。
2.3.2 噪音的防护 学习和有效应用应对外界压力的技巧[5],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及急救仪器的使用。培养对急诊病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将急救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当的分贝,并在工作中注意“四轻”。
2.4 对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接触并使用消毒剂时戴手套并注意浓度、剂量适宜。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等应密闭保存防止外泄。接触抗肿瘤药物时, 熟练操作规程, 防止药液或雾粒逸出, 必要时戴手套或眼罩; 配药室安装排气扇或空气净化装置, 减少呼吸道、皮肤的吸收。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纱布时应戴手套, 孕妇停止接触细胞毒性药物[6],有效管理各种监测仪器如体温计、血压计、荧光灯,确保完好,如有破损应立即更换防止汞泄露。
2.5 对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急诊护士参与病人抢救前应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眼罩等。学习相关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对已确诊为传染病病人时,应单间隔离,做好环境、物品、仪器的准备与终末处理,护士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破损,如有破损应用防水敷料包扎伤口并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完成后应用消毒液浸泡手5~10min[7]。总之,有效运用防护措施降低急诊护士的职业危险,是完成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有了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投入工作,才能使病人满意,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 李红,宋亦男,王小芳. 护理职业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制与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51-654.
2 王翠萍,李秀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现状调查.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0): 106-107.
3 贾晓燕,李荣香.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调查. 护理研究杂志,2001,15(2):74-95.
4 罗洪.医院的环境污染与防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450.
5 杜淑美.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因素及健康维护.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19(10):623.
【关键词】抗震救灾 护理 伤口评估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当地人员大量伤亡。153野战方舱医院接到任务后,快速反应、快速机动、迅速展开。收治了大批量的伤员。 门急诊接诊伤员中成功救治11526例局部外伤的伤员,并对其进行了伤口评估、分期处理和护理, 大大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减少病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11526例均是从地震中救出的伤员,成人10270例,其中 男6428例、女3842例,年龄16~91岁 平均年龄 42岁;儿童1256例 其中男700例、女556例,年龄4 ~15岁,平均年龄8岁。
2 伤口分布情况与致伤原因
所有伤情都是地震所至,坠落伤600例,挤压伤2750例,砸伤1540例,颌面部损伤344例,急性伤口2396例,慢性伤口1450例,混合伤口1430例,污染伤口550例,感染伤口236例,细菌定植伤口230例。(见表)
二 评 估
1 伤情评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严重的特点,在震后灾区,我野战方舱医院接诊是批量就诊伤员。大多数病情急,伤情重,护士需要迅速对伤情做出评估,简单询问并记录病史,优先抢救危及生命的伤员。清除伤者口鼻分泌物,畅通呼吸道,仔细查看伤口出血量的多少,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伤者有无意识丧失和烦躁情绪。通过评估使2780例危及生命的患者优先得到救治,保全了生命。
2 营养与饮食评估 创伤使伤员处于高代谢状态,因此应注意其蛋白质、脂肪、能量及维生素的补充。维生素在促进上皮细胞正常生长、分化过程中,对伤口愈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保证充足的物质供给伤员。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1]门急诊在救灾期间接诊了344例颌面部严重损伤的伤员,我们赴前线抗震救灾的医务人员有3名具有三级营养师的资格,她们利用可现有的条件给配置了适合伤员卡路里的膳食,并通过鼻饲注入,两周后,伤口明显好转。
三 护理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野战方舱医院门急诊有60例伤员,在住院期间突发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痰鸣音亢进,立即给予吸痰,运用相关药物,其中5例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解除了窒息症状。
2 伤口护理 观察伤口的损伤情况及出血量。伤口颜色、渗液量及其性质(脓性、血清性、血性)、伤口气味、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的范围、伤口面积、深度及潜行的方向和深度。[2]当伤口出现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时,应立刻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给予及时的处理。接诊36例伤员股骨骨折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局部固定和抗生素治疗后,30天后有所好转,转入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地震发生后伤员多,伤情复杂,医务人员应最大限度的抢救尽可能多的伤员。根据伤员病情缓急,合理安排救治。参加救灾护士需凭借个人临床知识、经验并配合医师对伤情作出准确的评估。根据等级护理不同,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及时做好记录,为治疗、抢救提供准确依据。
4 饮食护理 由于震区条件有限,我野战方舱医院获得资质3名三级营养师与炊事班战友共同配备了合理的膳食,并制定根据伤员伤口需求的一周膳食计划表,告知伤员宜进食的饮食,多食新鲜水果,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5 心理护理 精神和身体的创伤给伤员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生活、工作,再加之震后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丢失,会使灾区人民长期处于心理应激之中。做为前线的护理人员应观察其心理变化,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安慰、解释、鼓励并耐心向伤员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结合成功病例介绍治疗效果,减轻伤员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伤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6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伤口的严密护理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伤口的进展、色泽、有无红肿、疼痛及渗出液的性质和量。在我们护理的11526例局部伤口患者中,未发现一例并发症的发生。
四 结 果
野战方舱医院门急诊接诊11526例局部伤员中,转入后方医院4330例,留观2314例,死亡20例,治愈4862例。
五 讨 论
地震与其它自然灾害存在不同之处,来之突然,损害性大,伤口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伤口往往是局限的,而对伤者的影响是身心整体的。只有给予全身心的护理才能使伤者尽早康复。在救治现场对伤者护理不但需要过硬的操作技术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提高对伤口的治愈率、减少其病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所以,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应开展针对性训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能力,才能应对不同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各种困难。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使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促使伤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何永红,任春霞,黄 杰 老年创伤骨折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规律探讨现代医药卫生 2012,1 第28卷第二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而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是一种得到普遍推广的新型输液器材,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一般可以保留3-5d[1],最多可以达到7d,能有效地保证输血输液的需要。使用静脉留置针既可减轻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又可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
1评估
1.1血管因素老年患者血管因素差,皮肤松弛,血管易滑动,而且血液粘稠度高、血压高,容易引起液体外渗、肢体肿胀。
1.2患者配合程度患者的精神状态、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的配合程度。
1.3留置针因素留置针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留置针的使用与留置时间。留置针的型号从小到大规格有:18G、20G、22G、24G。如果选用的留置针因素偏大,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会增加机械性摩擦及血管壁损伤,从而增加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1.4操作因素穿刺部位、穿刺技巧及固定方法,直接影响留置时间。如果选择关节附近的血管留置,导管不易固定,在血管中反复多次移动,可能造成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长期卧床者在下肢远端使用留置针,易形成静脉血栓。
1.5封管因素封管方法与技术、封管液的选择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因素。恰当的方法可延长留置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6药物因素高渗性、高刺激性、高浓度、高分子药物的化学作用,可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因为这些药物会引发液体外渗和静脉炎。或者在药物输入速度过快,速度甚至大于血流速度时,静脉压与血管壁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受阻,进入血管的药物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血液稀释,增加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使血管壁失去了正常的血液供应,结果同样导致静脉炎[2]。
2护理对策
2.1做好留置针留置前对患者的评估和指导置管前护士应将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和家属,让其了解有关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包括:告知患者穿刺肢体勿用力握拳或提重物,勿抓挠;洗漱时防止穿刺部位进水预防感染;穿刺部位有红肿、疼痛、痒感时,应立即报告护士,以便及时予以护理等。对昏迷、躁动、精神失常不能配合的患者给予置管肢体约束,避免留置针抓脱和滑出,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输液过程中要告知患者适当活动留置肢体,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2.2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穿刺前应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窦、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固定的血管。由于上肢静脉干线短,下肢静脉干线长,选择部位时应先上肢后下肢。[3]一般选择上臂中段血管,以利于患者洗漱行走。输注化疗药物应尽量避开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血管,因其对强刺激性药物更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
2.3穿刺技巧与固定方法选择血管,常规消毒皮肤面积8cmX8cm以上。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度-30度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前行1-2cm,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入外套管,松开止血带,透明敷料固定。[4]护士能熟练掌握留置针的穿刺技巧与固定方法,是预防留置针并发症的根本保证。
2.4防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或者患者凝血机制异常有关。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对凝血功能差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使用生理盐水溶液封管,1次/8h[1]。对于一般患者临床应用研究表明,肝素液封管明显优于生理盐水溶液,[5]即100ml生理盐水+肝素钠12500u/ml每次注入3-5ml,肝素浓度为125U/ml,维持时间可达24h以上。保留时间延长,封管时,将针头斜面插入肝素帽内均匀推注封管液即可达到正压封管的目的,正压封管液速度不宜过快,确保留置针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血液和药液。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止导管堵塞。对于躁动、抽搐及不配合的小儿患者,用敷贴和胶布进行双重固定,必要时用弹力绷带加定,有效防止导管堵塞。
2.5静脉炎的预防
2.5.1严格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贴敷面积,待干后才能穿刺或更换套管针。套管针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细菌你行感染,造成细菌行静脉炎。
2.5.2减少机械刺激选择较粗的静脉,避开关节,穿刺一次成功,操作时动作轻柔,用护肤膜牢固固定,减少套管来回移动,以减轻对血管壁内的机械损伤。
2.5.3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每次输注药物结束采用生理盐水溶液冲管,能减轻输注液体特别是高渗液体对血管的刺激,进而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6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根据实践,久病卧床的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明显高于上肢。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选择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参考文献
[1]中华护理学会.高新技术与现代护理1400问[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0:9-12.
[2]庞富连,王玉珍.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7):929.
[3]吕金萍.套管针在烧伤患者输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33(4):201.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的院外抢救也成为医院工作向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延伸,因此急救医学、灾难医学成为了如今急诊医学中发展越来越成熟和日益重要的学科。医院急诊不仅承担院内住院患者、转运如急诊等病人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同时也承担起院外抢救的社会重任[4]。目前医院急诊的院外抢救,随着抢救设备的更新、抢救技术的完善和急诊医务人员对抢救技术的熟练掌握,急诊的院外抢救时效性和抢救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急诊网络的完善为院外抢救的成功率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从接到抢救讯息到派出急救车到现场,在事发现场进行安全评估、患者病情评估与分拣到开展紧急抢救与治疗,从现场救治到病员转运到从院内,院外抢救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工作模式。其中离不开信息时代急救网络带来的讯息传递,更离不开急诊医务人员日趋成熟的抢救水准,同时也离不开越来越密切的医护合作程度。
2急诊护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护理工作也产生着巨大的进步。急诊的护理工作更加能够适应临床急诊医学工作,在急诊预检、急诊评估和抢救、配合医生治疗和护理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急诊科室所遇到的患者及病种没有专科性,护理工作也自然会面临各种不同类型的患者和病种,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因此急诊护理工作也随之成为了集急救、护理与医生的全科护士。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如预检分诊、分拣病人,以及面对急症患者能够及时准确的启动应急预案、做出较为准确的护理评估工作等[5]。这些工作是否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完成且准确将患者分拣,对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与抢救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急诊护理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3.1急诊预检系统的发展趋势
急诊预检系统是应用一定的预检、分拣标准,对病人进行快速、有序、及时地分类、分流的流程与方案。一般地,当急诊患者来就诊之前都会需要经过一定的预检分诊,也就是将患者进行快速分类并指导就诊的过程。这样的工作能够保证患者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不致耽误病情以及浪费医疗资源。在急诊预检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急诊护理评估工作。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护理评估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主要是在评估工具方面,首先是院内急诊护理评估方法主要是ISS、NISS和APA-CHEII等评分方法。院外护理评估方面主要是CRAMS和其与创伤评分程序相结合的评分方法。那么院内与院外护理评估的结合,即院外采用CRAMS与创伤评分程序结合,进行院前急救的护理评估方法,转运到院内,就需采用ISS或NISS评分法进行评估。在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过程中,即患者病情转入较为稳定时期,采用APACHEII评分法检查患者病情发展与预后判断[4]。通过一系列的急诊预检与评估工作,确保了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救治。
3.2急诊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了护理团队的管理、临床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以及优化与增加服务项目来提升社会效益等几个方面。急诊护理工作特点主要是病种或病情复杂、危急,并发症较多。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强的评估能力、抢救水平以及病情观察与监测能力。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和护理团队素质的提高对于护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5]。因此加强人员的培训、分层管理、资格认证和定期考核都是较常采用的管理方法。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面,在科内、院内等层面定期对急诊护理质量进行考核,以及关注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和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量等的满意程度等几个方面,来了解并发现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进一步发扬的经验,再通过经验总结、调整与完善各项工作并形成计划,接下来再实施,再发现问题、再改进。在一系列循序往返的改进过程中将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最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让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具有更高满意度[6]。其次,在扩充服务范围和提升急诊的社会效益方面,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急诊所遇到的患者及病种都相对复杂和不固定,护理工作中也需要按照个性化的护理方法,对不同的患者进行特定有效的护理。
4结语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91-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患者都经过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等方式进行诊断后确诊,患者均无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心衰、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2~77 岁,平均年龄为(60.11±11.21)岁,急救所需时间平均为(2.56±0.64)h;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1~76 岁,平均年龄为(58.32±8.21)岁,急救所需时间平均为(3.04±0.59)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的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一般性护理方式。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使用急诊护理方式,具体表现在:
①成立急诊护理方式的管理小组,并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积极征求专家的意见,收集急诊护理的相关资料,根据科室的护理工作具体情况成立急诊护理等级责任体系;改善传统的三班固定排班形式,并以日常护理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对上班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合理使用医院护理资源。
②定时为急诊科护理人员开展专项急诊培训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具体的护理方式、详细的护理内容、急诊科专项的急救技能训练和急救模拟练习等。
③实行具体的急诊护理方案,要求急诊分诊护士在接触到急诊患者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伤痛程度等进行评估,即能在接收到急诊患者后 1分钟之内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安排患者进入急诊护理的专项通道,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至急救室,将急救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1]。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对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和急诊室抢救时间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患者开展急诊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所需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②根据两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率进行对比[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取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独立样本主要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取X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0.54±0.24)min、(41.24±5.78)min、(82.51±22.15)min、(11.52±3.14)d明显少于对照组(2.34±0.36)min、(55.31±76.19)min、(130.12±36.32)min、(13.10±4.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两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率进行对比,其中对照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的例数为20例,复发率为32.3%;研究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的例数为4例,复发率为6.5%。由此可得出研究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的临床特点包括:发病早、病情发展快、发病早期出现较高的死亡率;根据研究调查显示,患者在发病的一个小时内出现死亡的概率为20%左右。对急性心肌梗患者尽早使用急救干预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进而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急诊护理方式是以临床护理方式作为基础的新式型急诊科护理形式,充分考虑到急诊科护理工作所需承受的强度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殊病情等特点,应尽量缩短接收患者至实行手术停留的时间,加快急救速度,因此,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有限时间内为患者实行规范急救干预护理措施,同时做好预见性和规范化护理工作[3]。
实行急诊护理方式能进一步提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在有效的时间内对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救治,对挽救患者性命,改善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和急诊室抢救的时间为(0.54±0.24)min和(41.24±5.78)min,以及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为(82.51±22.15)min和(11.52±3.14)d都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急诊护理方式能减少救治患者的时间,加快抢救速度,同时有效降低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桂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7):228-236.
【关键词】 护理流程优化 心肌跟死 急诊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82-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病情重,常可危及生命,且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呈明显上升趋势[1]。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因此在急救的“时间窗 ”对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具有关键作用[2]。而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快速的急诊心肌梗死护理流程值得我们探讨。目前,我院对急诊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急诊科护理流程优化的时间为节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36例,有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范围45~71岁,平均年龄57.5±3.5岁;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间壁及广泛前壁28例、下后壁18例、高侧壁14例;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5例,有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范围44~70岁,平均年龄56.9±3.8岁;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间壁及广泛前壁30例、下后壁17例、高侧壁13例。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ISFC及WHO的相关规定;②患者无精神疾病,未昏迷;③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且排除脑中的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急诊科常规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急诊科优化后的心肌梗死护理方案如下。
1.3.1 建立领导小组,培训护理人员
根据医院已有的医疗资源,对急诊科进行高资历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选择优秀人员组成护理流程优化组,并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科室的护理制度。制定责任划分制度,采用专职护理模式,拟定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内容包括急诊分诊,出诊,抢救等内容,且每项内容有一名高资历护士负责监控;优化排班方式,根据每天患者数、护理工作量、难易程度增减上班时数,并保证每班都有至少1名高年资、高水平护理人员值班。
由流程优化小组组员接受院内急诊科、心脏内科及心胸外科的高水平专家的培训,包括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步骤、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实训,并且需要通过院内组织的考核,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1.3.2 接诊优化
改变传统模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挂号。由120急救车送诊的患者,急救车随车护士要提前通知急诊分诊护士提前等待接诊,并迅速送至抢救室;自行就诊者由分诊护士及时送至抢救室,并提前通知医生做好准备。
1.3.3 分诊优化
实行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护士接诊患者后要立即开始出诊,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和初判,并做出危险评估。及时通知医生并入室即开展心电图检查。护士协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症状不典型者先到诊室由医生诊断后入抢救室。
1.3.4 救护流程优化
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出评估后要在2min内给予氧2~5L/min,在3min测量血压,5min内建立左下肢静脉通道,10min内护士做血压、心电图、采集血标本查血常规、心肌酶学、凝血系列、心肌标志物等,通过询问病史,结合心电图、心肌标志物检查以帮助医生确诊心肌梗死诊断。按照定时、定人、定位、定责的模式进行抢救。认真落实 “危机值”报告制度。
1.4 观察指标
严密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等。满意度调查分为3个等级,即不满意、较满意、很满意,将较满意以上统计为满意,由患者家属填写并当场收回。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早期病死率高,且近些年的发病率正逐年递增,已成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若不及时得到相关救治,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规范、及时、有序、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护理流程,是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是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改善长期的预后的关键[3]。
我院对急诊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接诊优化,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前“120”护送和自行就诊者重症入抢救室,减少了挂号、等待医嘱、缴费等环节对患者病情的延误,确保了患者的安全[4]。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成立专门的优化小组,加强急诊护理管理,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采用“四定”模式进行抢救能够提高医疗工作这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医生诊断治疗同步,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合理安排组合抢救操作,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抢救至确诊救治的时间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流程优化在心肌梗死急诊患者的抢救中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菊兰.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8C): 130.
[2]吴新萍.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疗, 2013, 32(20): 146-148.
[3]王松玲, 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 2012(2): 101-102.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胸痛;抢救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84例急诊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电脑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0±2.5)岁;发病时间0.5~10h,平均发病时间(5.0±0.5)h;疾病种类:心绞痛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肌炎8例,夹层动脉瘤3例,自发性气胸8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5.3±2.3)岁;发病时间0.5~12h,平均发病时间(5.5±0.5)h;疾病种类:心绞痛9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心肌炎9例,夹层动脉瘤4例,自发性气胸7例,其他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带领家属排队挂号,简单分诊后实施抢救。试验组实施优化护理流程:(1)所有主治医师及护理人员参加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服务技术等;定期开展模拟急救训练,提升综合护理能力;制定急救流程及管理制度,规范急诊操作。(2)优化分诊,接到出诊通知后,护理人员在2min内出诊,接诊途中联系家属,了解患者病情,指导家属帮助患者采取正确,告知患者不必慌张,以最快速度完成接诊;告知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当前状态,做好急救准备,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评估严重程度。(3)为危重患者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对症治疗,如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监护、绝对卧床并吸氧,肺栓塞患者平卧、保持气道通畅、请专家会诊,对于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直接送放射科检查[3]。
1.3观察指标
(1)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2)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4];(3)不良事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发生率[5]。
1.4数据分析
选择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5.24%,护理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6.19%,护理满意度为69.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为19.0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1(a)-0194-03
Influ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on emergency efficac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OUYANG Hua
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Pingxiang 33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for emergency patients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Methods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in 96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research time was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admiss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mong them,the study group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7) and 50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measures,46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from April 2015 to March 2016) 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ime of venous blood,rescue Success rate.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triage assessment time,ECG monitoring time,venous blood collection time,intravenous medication time and treatment time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Emergency care flow optimization;First aid effect;Nursing satisfaction
急诊是医院重要的部门,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情通常较严重、危急,护理操作较繁杂,工作量大[1-2]。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各项急救准备工作,配合医师进行抢救,以保证急救顺利完成。本次研究则主要探究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016年4月~2017年4月)50例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对照组46例(2015年4月~2016年3月),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5.38±11.47)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18 h,平均(8.43±2.11)h,17例创伤性休克,10例农药中毒,23例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45.51±10.68)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24 h,平均(9.62±3.50)h,14例创伤性休克,11例农药中毒,21例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比较,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X线、CT、MRI等措施检查,明确相关诊断[3];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次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允许下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昏迷、听力损伤、精神疾病等患者;抢救过程中死亡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一般急诊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主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包括开通静脉通路,遵照医嘱予以急救药物,监测患者各项体征等。研究组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开展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接诊时间的优化:院前急救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诊,与患者家属电话联系,了解患者状况,抵达现场后进行院前抢救,做好途中监护运送至急诊科。提前通知抢救室做好急救准备工作。②开通绿色通道:急诊室优化接诊流程,先抢救,后挂号缴费,听到救护车鸣笛声后,急诊人员至门口接诊,急诊医师做好相关准备,初步诊断患者病情,对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分诊治疗。③急救程序的优化:构建定时、定人、定位抢救模式,定时是指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做好院前急救检查工作,包括连接心电监护、血压检查、予以吸氧、开通静脉通道等操作;定人是指急救室组长和相关急救人员完成抢救工作,护士长、责任护士协助抢救;定位是指急诊人员分工的定位,急救室高年资护士对患者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与医师交流确诊,站在头位负责患者呼吸系统支持及现场指挥,较低年资站在腰位负责循环系统支持,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低年资护士负责物品准备、记录等,其他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监测血样,将血液标本送至检验室,检验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半小时内追踪检验结果。④沟通和护理文书的优化: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情况,耐性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根据急诊部门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规章制度,简化急诊护理文书,制作急救患者抢救记录、交班报告模板,实时记录急救过程。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进行记录,并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业务水平、病情解释等内容,按百分制计分,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90分)、较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等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在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急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如何迅速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是抢救的关键[4]。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是将原有护理流程重新进行整合、改进,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急救护理工作效率[5-6]。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优势主要见于以下几点:①急诊科常规急诊护理比较被动,缺乏紧迫感,容易浪费抢救时间,且分诊时间较长,各个科室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医师接诊通知较晚,提示科室之间欠缺沟通[7-10]。②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则能有效缩短分诊时间,且能及时与主治医师进行沟通,能在患者抵达医院时可立即开展抢救,避免分诊医师在接诊时无紧迫感[11-12]。③急诊护理流程促使抢救人员在接诊之前先了解患者病情,做好针对性抢救准确工作,而且开通了绿色服务通道,且应用先抢救后缴费的模式,能有效降低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13-14]。④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能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地开展急救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促使护理人员自身职业素质、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均得到提高[15]。医疗机构内部也可积极安排急救相关培训课程、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对于培训后成绩优异者或比赛获胜者提高一定的待遇,颁发相应奖杯以及奖金。
急诊护理以患者为工作重心,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及致死率为工作目标,因此需不断优化急诊护理抢救流程,但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与患者、其他科室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同时在抢救中迅速准确判断病情,预测病情未来进展,尊重并保护患者隐私、自尊,并通过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告知其抢救目的及方法等措施,消除患者顾虑,获得患者信任,改善其不良情绪,促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及护理依从度,保证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71-02
急性心肌梗死又可以称为心肌缺血性坏死,该疾病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患者心律不齐、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胸闷以及血清心肌酶增高等一系列症状[1]。有效的护理干预在现代医学服务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急诊护理路径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改善治疗效果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了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到的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协议书,同意接收调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5至79岁,平均年龄(58.7±4.2)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36至77岁,平均年龄(57.3±4.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①成立急诊护理路径专用小组,以护士长担任组长,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专家等方式,结合实际情况,确立急诊护理相关责任制度。依据每天实际工作量调整上班时间,取消固有三班倒模式,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对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救模拟演练、主要急救技能训练等等。③落实急诊护理路径,护士需在1min之内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价,并将患者安排至急诊护理路径专用通道,以便急诊患者快速到达急诊室。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②计算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内,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死亡率高、进展快、发病急,1h之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可高达20%[3]。急救干预工作开展越早,对患者抢救效果与意义就越重要。急诊护理路径作为新型急诊护理模式,具有缩短急救延迟时间、降低手术时间的作用[4]。通过规范化与预见性护理,在有限时间内能够提高患者急诊护理质量,对挽救患者生命有着重大意义[5]。同时,患者与其家属均可以主动参与到治疗护理过程中来,在帮助患者掌握治疗与护理计划的同时,形成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互相促进,协同护理的局面[6]。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抢救时间与评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复发几率、提高救治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红.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J].现代养生B,2014,10(3):158.
[2]张佳,喻秋平,李蓉,等.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抢救特点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2):670-671.
[3]蔡莉,张海英,李菲,等.急诊内科昏迷患者54例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4):337-339.
[4]李江.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分析与治疗[J].医药前沿,2014,13(27):163-163.
[关键词] 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为急诊科常见的循环系统急症,AMI患者的病情危急、病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需及时接受有效的急救治疗和配套护理[1]。急诊护理流程的有效优化被多次证实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抢救和急救护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中的护理优化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为为试验组,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2~60岁,平均(46.9±12.8)岁;试验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30~62岁,平均(47.8±1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纳入研究,可以纳入研究。纳入标准要求如下[2]:(1)入院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配合完成遂放着;(3)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且获得批准。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被指导卧床、心电监护、吸氧,同完成开放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等常规急诊项目。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更新了急诊护理流程,试验组护理内容如下:(1)简化院前抢救及转运流程:要求急诊室于呼救电话5分钟内完成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的有效的病情沟通,并确保患者维持卧床、给氧、心电监护,随时沟通患者病情;(2)创建责任人负责制,第1负责人为接诊护士,怀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被要求于10 min内即被送往抢救室,同时保持患者绝对卧床,完成常规急诊检查项目,同时有效完成心肌标志物检查、心电图以进一步明确诊断;(3)缩短交接流程:在送至手术室、导管室的过程中,确保患者随行有监护仪、简易呼吸囊、除颤器以减少转运风险,另有一名护理人员随行并负责患者的护理记录、病历等相关资料,并确保病情交接的完整性;(4)心理护理:于护理期间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及时沟通,询问患者感受,尽量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直至抢救结束。
1.3疗效评价标准指标
本次研究中,急诊护理评价指标主要分为急诊指标和护理指标两方面,急诊指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min)、急诊停留时间(min)、急诊时间(min);护理指标主要包括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于出院时问卷调查记录患方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l5.0软件,计量资料均以(X±S)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t比较;计数资料均以(%)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卡放比较; P
2结果
据统计,试验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结果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X±S ,min)
急诊停留时间(X±S, min)
急救时间(X±S ,min)
抢救成功率(%)
患者满意度(%)
试验组
33
0.5±0.3
10.2±3.5
45.2±13.5
90.91(30/33)
75.76(25/33)
对照组
33
2.0±0.6
21.2±7.4
65.2±13.8
75.76(25/33)
54.55(18/33)
3讨论
近几年,国内外普遍关注 “时间窗”对AMI治疗的重要意义,提倡缩短急救时间。因此,我院与2013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更新,临床效果较为理想[3]。
据文献整理报道[4], IRA开通时间的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急诊室前处理时间、确诊时间、转至导管室的时间、发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准备时间等,这也是护理优化的重点内容。本次研究中,急诊护理流程的重点内容即为简化院前抢救及转运流程、急诊接诊流程、优化 PCI 术前准备流程,降低转运风险,试验组患者无一人于转移途中发生死亡。另有多份报告结果显示[5],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充足的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紧张情绪对病情的干扰,提高依从性,确保临床治疗有效。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急救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结果,且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提示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不过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有待进一步更新、改进。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较好,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中可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雪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作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25):111-112.
[2] 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3] 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关键词】系统性护理;急诊输液;心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09-02
医院急诊科患者心理状态与常规临床门诊及住院患者显著不同[1]。这种特殊的心理改变对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反应性有重要影响。为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于此类患者治疗反应及效果的评估,笔者设计了相应的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本院急诊科收治并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150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7.53岁,男女比例为48/27。平均时间2.45小时。治疗组75例,患者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44.95岁,男女比例为46/29。平均时间2.13小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输液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急诊输液相关护理,即:按医嘱执行输液操作,进行注意事项解答及定期巡视患者。
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如下:
(1)接诊患者时,配药护士与输液护士专职到人,输液护士在接诊患者时即开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简述,并进行初步的输液健康知识宣教,避免患者独自等待配药输液的空白时间段出现。
(2)完成输液后,指导家属配合进行舒适调整,包括摆合适便于患者主观舒适感,输液部位处理确保安全。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情的进展及输液治疗目的。着重强调输液的各种常见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应对心理准备。消除患者及家属疑虑。
(3)采取按患者病情分类的定时巡视护理。对于存在重度焦虑抑郁患者,每5分钟巡视一次,对于一般急诊患者,每10分钟巡视一次,巡视内容具体系统化:剩余药量,输液速度,患者脉搏及心率,患者体温,患者个体症状改变,家属及患者疑问解答。
(4)输液后护理:完成输液后,及时为患者拔除输液针,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止血。向患者介绍输液后注意事项,参照医师医嘱,向患者宣教治疗后的饮食及康复知识,向患者强调定期复查。
1.3评估标准
在完成输液后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主观满意度调查。心理状态评估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为满意、一般、不满三种选择。
1.4数据统计
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治疗组SAS及SD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分析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被现代的社会医学模式代替,在患者心理波动极大的急诊科,对于患者的心理关注成为护理的重要内容[2]。相关研究显示,急诊患者的心理波动中,焦虑与抑郁情况显得尤为突出[3],因此,本研究采取针对性的焦虑与抑郁情况调查。选用SAS与SDS两种国际公认检测指标进行检测。为了确保急诊护理的安全有效,同时兼顾对患者心理情况的特殊照顾。本研究采取了系统性的护理路径对策。首先,在医师完成治疗并下达医嘱的同时,护士即开始分工协作。输液护士与配药护士分开,是为了消除传统治疗中,患者独自等待配药无人关照的空白期,减少患者在等待治疗中因不了解病情,焦躁不安等导致出现焦躁、恐惧与或抑郁情况[4]。在全程输液过程中,采取按病情分级,定时巡视的策略,确保每一位患者均接受合适的观察关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也避免了由于极个别危重患者的特殊照料,而导致护士对其他患者的护理观察缺失。最后,在整个输液护理中,特别强调提前宣教,包括输液前对患者进行输液反应宣教,输液中对患者进行病情进展宣教,输液后对患者进行出院随访宣教,这些“预防针”式的系统护理宣教策略,有效的消除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疑虑[5],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也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提高对治疗的认识及满意度。总之,本研究采取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对策,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情况和治疗满意度,这种新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红卫, 李智. 人性化护理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9): 108-110.
[2]郦玲娣. 护理干预对门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2012, 10(7): 751-752.
[3]何水芬.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输液患者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29):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