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实习内容:熟悉外科常见病的诊断处理和手术适应症。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外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熟练掌握外科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前备皮,术前术后护理,熟悉换药,拆线,包扎,各种引流管与胃肠减压的使用与装置,掌握了外科常见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污染敷料的处理。希望在下一个科室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外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了外科常见病的术前护理以及护理宣教,了解了心电监护和各种仪器的使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各项技术操作,以及静脉输液,给氧,肌肉注射等,较好完成实习计划。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优
内科
实习内容:学习并熟练应用护理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整体护理。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内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管理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无菌操作技术,及时完成护理记录及交接班记录。熟练掌握护理文件书写,病情观察等。希望在以后学习工作中能够更完善自己。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内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较好完成实习计划。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优
妇科
实习内容: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妇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基本掌握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阴道分娩,产程观察处理。熟练掌握听诊胎心音,骨盆外测量,阴道冲洗,灌肠。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妇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基本掌握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阴道分娩的基础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产前产后护理等知识,望能继续努力,能争取更大进步。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急诊科
实习内容:初步掌握各类急诊病人的处理原则,护理实施及各项施救技术。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熟练掌握了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规程。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急诊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熟练掌握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等技术操作,圆满完成实习计划。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优
儿科
实习内容:熟悉疾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了解其诊疗常规,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儿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能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新生儿的各项生活护理,以及新生儿培养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希望在接下的科室能更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转眼间,一个多月的外科实习生涯已告一段落,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以、***思想、***理论为指导,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外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对科室的急、危、老、重患者,能迅速熟悉病情并作出应对。通过学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护士。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无菌操作技术,基本了解了内科常见病的护理及护理操作。熟练掌握护理文件书写,病情观察等。希望在以后学习中能够更完善自己。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内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基本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较好完成实习计划。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外科
实习内容:熟悉外科常见病的诊断处理和手术适应症。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外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熟悉掌握外科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前备皮,术前术后护理,熟悉换药,拆线,包扎,各种引流管与胃肠减压的使用与装置,掌握了外科常见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污染敷料的处理。希望在下一个科室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外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掌握了外科常见病的术前护理以及护理宣教,了解了心电监护和各种仪器的使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各项技术操作,以及静脉输液,给氧,肌肉注射。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妇科
妇产科
实习内容: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妇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基本掌握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阴-道分娩,产程观察处理。熟练掌握听诊胎心音,骨盆外测量,阴-道冲洗,灌肠。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妇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基本掌握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阴-道分娩的基础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产前产后护理等知识,望能继续努力,能争取更大进步。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儿科
实习内容:熟悉疾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了解其诊疗常规,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儿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能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新生儿的各项生活护理,以及新生儿培养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希望在接下的科室能更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妇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无菌观念强,基本掌握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急诊科
实习内容:初步掌握各类急诊病人的处理原则,护理实施及各项施救技术。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急诊科;护理教学;教学质量;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对医护人员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作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对护生临床护理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态度、临床综合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1]。常规的临床实习教学侧重于学员基本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护理本科生基础知识扎实临床能力薄弱的特点,缺少整合急救知识技能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其面对疑难疾患时,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判性思维等临床能力,不能在临床实习环境中迅速做出决断并及时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因此存在着教学时数与教学容量相矛盾的情况。新的临床教学需求催生新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帮助本科实习护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2-3]。本研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对急诊科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带教模式进行改进,探讨在特殊的环境及有限的时间内,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带教模式对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7月—2019年5月来我院急诊科实习的78名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18年7月—12月实习的护理本科生为常规组,共38名护生;2019年1月—5月实习的护理本科生为改进组,共40名护生。两组学生实习时间、轮转区域相同。两组学生临床实习均由具有急诊临床带教资质的老师完成。
1.2方法
1.2.1常规组。按照常规的临床护理带教管理模式:1)由急诊科护理本科生总带教老师进行整体带教管理;根据实习教学大纲,统一安排理论培训及操作示范;根据临床带教老师班次情况,进行临床带教老师分配和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实习排班。2)临床带教老师负责对本科实习护生进行临床实习指导,包括急诊工作流程介绍、临床技术练习与讲解、急诊常见病护理知识讲解、急诊常见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培训;3)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总结、出科考核。
1.2.2改进组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质量改进带教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临床教学问题分析:根据学生对临床教学的反馈意见,对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根据现有的问题,针对性进行教学模式改进。2)计划阶段:①设立急诊带教专职岗位,负责护理本科生急诊科临床实习期间教学管理工作。②改进急诊科带教计划,结合急诊工作特点及护理本科生实习时间、临床学习需求,把临床带教计划渗透到带教任务中,以确保本科实习护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③实行区域护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确定临床实习导师准入资质,选拔护理人员担任区域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导师,负责护生在各区域临床实习的全程临床教学。④临床实习导师/带教老师培训:由急诊护理教学组人员对临床实习导师进行临床带教方法与技巧培训,不定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予以指导。3)执行阶段:①入科教育,让护生全面熟悉急诊科室文化,使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心中有数,有条不紊。②由区域临床实习导师根据教学计划完成临床实习带教任务,结合护生学习需求,实施个体化施教,积极解答护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帮助护生解决临床实习问题。③采用多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护生急诊基础理论与专科操作的同时,以学生为主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帮助护生建立起临床护理思维,扩展知识面、巩固基础;培养护生应急应变能力;发挥护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其临床综合分析能力4)检查与处理阶段:①实行周总结、出科总结,及时了解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②实行教学双向评估制,临床实习导师/带教老师对护生、护生对老师的双向评价,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模式持续改进。
1.3观察指标
以出科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综合能力评分以及学员教学满意度为评价指标。出科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为护生出科考核实际得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26.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以(x-±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共纳入78名本科实习护生,其中常规组38名,包括33名女护生和5名男护生;改进组40名,女护生36名,男护生4名。常规组年龄在21~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92±0.53)岁,改进组年龄在21~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20±0.72)岁,学历均是本科。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学历均没有差异(P>0.05)。
2.2两组教学效果比较
常规组和观察组出科理论考核得分无差异;两组技能考的得分和综合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3讨论
3.1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改进组出科技能得分(96.00±1.50)分,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采用持续教学模式对急诊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能够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求[4-5]。持续教学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方法,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研究显示[6-7],采用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临床带教老师能把“带”与“教”切实落实到实处,能够弥补急诊护生临床教学管理体中的缺点与不足,提高急诊护生临床教学效果。在急诊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护生实习积极性、主动性更强,知识、技能的掌握度更好,急诊临床能力更高。
【关键词】急诊;新护士;岗位培训
急诊岗位的特殊性与经常面临的紧张度导致了急诊工作环境的高压力状态,这对急诊护士的专业素质,应对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临床工作的新护士而言,如何实现从学生到专业护士的角色换位,尽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在从事专业早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专业成长及发展,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1]。在医院及护理部连年成功开展岗前培训后,本科室也着手于科室内岗位培训,4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报告如下。
1对象
选择本科室2009――2012新招收的护理应届毕业生共38名,女28名,男10名,平均年龄23,除一名学历为硕士外,其余均为本科。
2培训内容及方法
2.1培训过程①新护士报到后首先参加医院及护理部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介绍,规章制度,护理程序及优质服务,护理质量管理及病人教育管理,关护理念,CPR及14项基本护理操作等,并通过相关考核。②进入临床科室后进行科室岗位培训,完成相关理论及操作考核。
2.2科室培训内容根据急诊工作背景及需求,培训主要有传统培训项目:科室介绍,工作环境,职责制度,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护理操作,工作流程,抢救设备及仪器使用等;特色培训项目: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护理信息系统管理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2.1急诊常见护理常规、操作、仪器使用请科室资深护士以授课的方式讲解急诊工作流程及常见急症处理,如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流程、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流程、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流程等。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自学包括内、外、妇、儿急症理论知识。组织观看技能视听教材,老师在旁讲解急救流程中相关急救仪器的使用操作、医护间的配合等,然后组织练习,老师点评指导,适时评价总结,进一步提高新护士急救技能。
2.2.2急诊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2]。对安全管理的学习包括环境安全,病人安全-6项国际病人安全目标,员工自身安全。通过停电、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详细讲解及具体事例分析加深新护士的安全意识。另外,组织学习结合本院特点制定的意外事件(Event、Near-miss)报表,持续质量改进(CQI)项目,主要涉及分析护理错误发生原因及危害性和补救方式,总结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改进护理操作和服务流程。
2.2.3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应对工作场所暴力在急诊科有极高的发生率,针对医院及急诊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可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3]。科室内有专门关于暴力应对的培训和管理[4],一方面介绍中国医疗现状,工作暴力发生时间及原因,预防方法,并进行了顾客服务意识培训,包括语言、仪表、操作,流程、书写等的优质服务,避免暴力事件发生;另一方面介绍同事间支持系统,以同事间支持及有效地小组模式促进新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使之产生归属感。
2.3科室培训方法
2.3.1岗前培训制定岗前培训手册,在一周内采取自学及讲授结合的方法,对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术及监护设备,抢救仪器进行讲解示范指导。
2.3.2岗位培训第一阶段时间为三个月,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指导工作方式,在岗前培训基础上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讲解各班职责和工作程序,熟悉各班工作;根据班内患者的护理内容进行各种护理操作,讲解护理常规;在专人负责带教前提下,完成岗前培训手册中培训项目的check-list,并由科室总带教模拟急救场景,设置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项,进行床边综合考核并通过。
2.3.3岗位培训第二阶段时间为9个月。使新护士逐步适应临床环境,实现从一对一的“跟班”急诊新护士到有独立工作业务能力的急诊专科护士的角色转变。每月根据岗前培训手册,进行理论及操作的回顾,查漏补缺,进一步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种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提高急诊临床的护理质量。
3结果
3.1护理理论及技能水平普遍提高在岗前培训考核及三个月床边综合能力考核中,通过率为100%,check-list完成及时,每个月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均以较好成绩(>85分,满分100分)通过。
3.2同事评价较高主要通过带教老师评价、科室同事评价、护士长评价和自我评价。
3.3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科室内新护士的工作意外事件发生率减小。
4讨论
4.1岗位培训提高了新护士考核通过率,激发其在临床中学习的兴趣新护士进入临床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相关的学习环境及压力也相对改变,在岗前培训中激发新护士工作、学习、生活动机意识尤为重要[5]。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更能引起新护士的期待与认同。以自主、讨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调动新护士的学习,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在培训后的考核中理论及技能均顺利通过,同时也体现出培训质量,为进一步完善岗位培训提供了宝贵经验。
4.2增强了新护士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角色换位新护士面临学院到治疗、护理、健康宣教等角色转换的压力,应关注他们的需求,如:病情环境适应较差,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缺乏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差,容易出现差错;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不止如何回答等[6]。岗位培训内容满足了新护士的需求,不仅充实了理论操作知识,更是从安全管理,护患沟通,应急处理等多方面引导,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更顺利的成为一名专业护士。
4.3提高新护士护理理论和技能水平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是新护士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前提,因此,无论怎样变革岗位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始终要放在重要的位置[7]。在岗前培训中统一培训使其在上岗前就打下扎实基础,在其后的岗位培训中反复复习,并在临床中得以较好的应用。
4.4提高新护士的职业素质在系统的培训中,新护士的业务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护士的提高。通过护理文化、制度及优质服务等人文理念教育不仅让新护士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更激励护士产生集体归属感,从而促进整个护理团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夏吾吉.浅析新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198:78-79.
[2]曾任英,钟伟英.新护士岗前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80-81.
[3]陈祖辉,王声.护理学杂志[J].2004,19(15):3-6.
[4]潘红英,桂蒙,孙蒋会,等.急诊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45-447.
[5]王惠芬,谭文勇,夏桂兰,等.新护士岗前培训模式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9):48-50.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49-02
在急诊科中,昏迷是各种疾病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糖尿病昏迷其病因相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糖尿病酮性酸中毒、糖尿病非酮性昏迷(亦即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昏迷;且在患者昏迷后,病情的变化也较快,这就使得得临床治疗难度提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治疗不及时常导致死亡[1]。而这类患者在急诊就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其无法在进入医院治疗中就能第一时间够获得对症和护理,故而,必须要通过提高对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的有效性,来降低患者的生命风险[2]。在急诊治疗中,对患者的护理措施基本都是常规标准化的流程,相对而言不够细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各个医院的急诊室患者流量大,面对的疾病种类很多,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而随着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该院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常规护理进行对症改进和调整,更加注重时效性与有效性,通过实施针对性急诊护理措施提高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质量。现对该院糖尿病昏迷患者护理效果回顾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昏迷。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2.10±6.34)岁;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2.38±6.23)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要在入院后给予相关的检查诊断,且给予静脉补液治疗。治疗中需要为患者预留胃管。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患者的血糖浓度低于13.9 mmol/L,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对应的流食补充。在对症急诊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其护理主要包含患者病情监测、给药、与家属进行沟通等基本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急诊护理。其护理内容有:①在患者因昏迷就医时,必须要第一时间与家属或相关人员沟通,且第一时间配合医师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检查,诊断其昏迷原因,进行病情评估。根据患者昏迷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糖尿病昏迷临床多存在糖尿病酮性酸中毒与糖尿病非酮性酸中毒两类。在诊断中对于血糖明显增高,且血酮增高,pH值下降的患者,视为糖尿病酮性酸中毒;反之则视为非酮性酸中毒。对于前者需要给予胰岛素注射,从而调节患者的血糖状况,纠正其酸中毒;而对于后者,需要适当的给予患者注射生理盐水,从而纠正其水电解质平衡,使得血容量逐渐恢复,从而使血压正常化[3]。对低血糖患者10%葡萄糖糖液维持治疗,严密监测相关指标,配合医师做好进一步针对性治疗和护理[4]。对乳酸中毒性昏迷患者则需迅速补液、纠正酸中毒,并做好抗感染的治疗和护理[5]。所有病情严重、抢救效果不佳患者均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②在患者苏醒、意识恢复正常后,需要及时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告知,且结合患者的文化、职业等情况就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讲解,以提高患者警惕性。③心理护理。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会因为疾病的长期存在,而导致其负面心理相对严重。而一旦发生昏迷,多数患者会产生恐慌、焦虑等多种情绪,从而使得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发生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及时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且适当的为其提供该院治疗该种疾病的成功案例,以引导建立其治疗信心。④并发症护理。不少到糖尿病昏迷患者需长期卧床,须做好压疮等并发症预针对性防护理。如预防压疮护理措施主要有定时翻身,拍打易发压疮部位,至少1次/d[6]。⑤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必须要就其饮食、用药、运动等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提高其生活的健康水平。对于昏迷后自理能力缺失的患者,需要与之家属进行沟通。针对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嘱其进行对应的锻炼,促进患者更好康复,从而提高其自理能力。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状况,并且对患者病情治疗情况进行记录。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的意识清晰,生活自理,无其他并发症;有效:患者意识清晰,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尚未恢复;无效:患者昏迷状况继续。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昏迷是指患者由糖尿病诱发的一组以意识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包含糖尿病酮性酸中毒、糖尿病非酮性昏迷、低血糖昏迷和糖尿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昏迷,均为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其危险系数较高,如果没有加以重视且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一般来说,糖尿病昏迷不会在没有其他条件下发生,也就是如果患者仅仅患有糖尿病,其?T发昏迷的可能性不大。在临床调查中显示,在如下几个情况下,其诱发的可能性较大:①处于应激和感染状态;②水分严重缺失;③高糖分摄入与输入;④部分药物的大量使用;⑤具有其他脏器疾病[7]。由此可见,糖尿病昏迷本身的发生可能性比较低。但是,这几个情况都是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时的常见情况,故而其发生率就相对增加。而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不知道自身患有糖尿病并发症,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的症状缺乏典型性,不能引起患者重视。在这种状况下,患者如果发生昏迷,危害性也就会相对增加,并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危急生命安全。
3.2 糖尿病昏迷的诊断
糖尿病昏迷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极大的威胁,因此,对该种疾病的诊断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该种疾病的治疗时机。就临床对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救治而言,其主要诊断步骤为:①入院后立即对患者的血糖、尿糖、血酮、尿酮、血纳、pH、乳酸、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多种指标进行检验。②给予患者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并就患者尿常规与尿酮体进行检查。③诊断分型:如果患者的血糖明显较高,血酮较高,且尿酮呈阳性可以确定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如果患者血糖极高,且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现象,则可以判定为高渗透性非酮症性昏迷;如果患者因休克或者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而使得其存在血乳酸增高、酸中毒现象,一般为糖尿病乳酸性中毒;如血糖显著降低则可诊断为低血糖昏迷[8]。不同类型的昏迷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与护理方案,故而,在临床糖尿病昏迷的诊断分型对于其治疗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3.3 针对性急诊护理的优点
针对性急诊护理其更加注重整个治疗的时效性,在患者进入医院后,就及时对其进行一些保障性的护理措施。同时,就患者昏迷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诊断,采取对症针对性的策略来进行护理,能够最大程度的稳定患者的状况,并且使之在进入治疗之前的生理指标相对恢复。另外,针对性急诊护理中,其也包含了饮食、生活、运动以及心理护理等多个内容,从而使得糖尿病昏迷患者在治疗后,能够充分认识到该种疾病,且提高其生活中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该种疾病再发生的可能性,使得患者的心境较好,在整个治疗中会更加配合。
4 结论
为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增长和巩固急诊护理人员核心才能及整体技术实力。
2、培训目标
巩固专业思想,抓好三基与实践的结合,了解各种工作职责与程序,了解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3、培训内容
规章制度的学习
基础理论培训
基础操作培训
各班职责跟班
基础及重病护理
护理文件书写
急诊件的培训
4、培训时间
岗前集中培训:培训一周
临床后续培养:强化培训3个月
5、培训计划
【月安排】
第一个月:熟悉科室环境及规章制度,掌握各班次的工作程序、文件书写、基础及危重护理、专科护理常规及操作技能,提高穿刺技能。
目标:全面熟悉科室工作环境和各岗位职责,掌握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及工作程序。
计划: 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医疗安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
2、 开展思想教育,进行礼仪、礼貌用语的培训。
3、 介绍急诊科环境、布局、结构、人员。
4、 介绍急诊科日常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
5、 急诊科主要仪器设备及操作规程。
6、 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班职责。
7、 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程序、内容、目标。
8、 学习交接班规范。
9、 急诊科常见抢救药物、仪器的放置、使用与管理。
10、跟班学习各班次工作流程。
实施: 相关法律法规、院纪院规及礼仪培训由护理部集中学习培训。
2、 由科室骨干负责带领巡视各个区域,边看边讲解。
3、 对照实际工作,学习科室各项制度。
4、 由抢救班、治疗班、输液班各带教老师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个月:掌握急诊件,提高急救技能。
目标: 危重病人基础护理,晨间护理工作程序
2、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与记录方法
3、 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
4、 熟悉急救车内药品、物品放置的位置,各种抢救药品的作用
计划: 病情观察重点
2、 基础及重病护理
3、 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4、 讲解急救车及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
5、讲解常用药的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
实施: 临床带教老师一对一带教病情观察要点、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2、 各班次带教老师随机讲授,加强记忆。
3、 科室安排讲解急救车及急诊件的使用。
第三个月: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的培训与操作技能培训阶段。
目标: 巩固基础理论,掌握急诊科护理常规;
2、 熟练规范基础操作程序,如:铺床、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技术、肌注、皮试、输液等。
3、 掌握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如cpr、吸痰、吸氧、雾化、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各种标本的留取方法等。
4、 掌握急诊件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计划: 讲授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措施。
2、 培训基础及专科操作技能。
3、 结合实际工作交流护理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实施: 由教学组长安排每周讲课,做好记录。
2、 各班次带教老师随机讲授,加强记忆。
3、 护士长晨会提问,巩固知识。
4、 由带教老师示范各种专科基本操作技术、老师演示为主,边做边讲,然后培训者反复练习,带教老师负责指导。
5、 各班次带教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负责监督指导。
【考核】
采用单向考核、多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考核新护士的业务能力,一方面了解带教效果。考核成绩与奖金分配及转正挂钩。 单项考核
护士长协助带教老师,单独对培训者进行某一项指定的理论操作考核、如心电监护、呼吸机消毒保养、各种仪器操作规程、急救车上的抢救药物及常见疾病的抢救程序等。
2、多项考核
临床培训阶段考核的主要形式。考核培训者某一常见病人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工作方式、方法与效果,了解培训者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和方法熟练程度。
关键词:循环护理;急诊外伤;应用观察
循证护理是将患者的实际需要、科学的护理知识和临床知识与经验三者相结合,严谨、明智、准确地制定出临床护理方案的过程,其中患者的愿望和需要是循证护理的出发点,而找到最佳的、准确的临床证据是制定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案的关键[1]。急诊科每天都接纳大量外伤患者,往往伤势比较严重。为此,我院对急诊科的外伤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开展护理,获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外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男65例,女35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4.13±10.24)岁;其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5例,锐气伤36例,高空坠落伤员19例。急诊外伤类型:颅脑损伤39例,胸部外伤31例,腹部外伤员21例,四肢骨折伤9例。患者的文化程度:初中、中专者37例,高中、大专者32源例,本科及以上31例,职业类别:文职人员25例,工人43例,农民14例,服务人员18例。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60例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采用急诊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模式。
1.2.1针对急诊科患者及家属与护理人员常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根据护理人员多年经验,对普外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整理。①入院须知了解不足:一些患者及家属在进入医院诊治过程中,由于对入院须知了解不足,从而对护理人员工作有误会;②感染:急诊科外伤患者常由于外伤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③出血:急诊外伤手术患者机体创伤较大,对于血管创伤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也是急诊科一种常见问题;④疼痛:患者因上述手术和创伤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严重者影响睡眠,不利于临床护理;⑤不良心理情绪。
1.2.2循证支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期刊、数据库,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2.3相应护理干预 ①入院须知:患者入院后及时向其介绍医院环境,同时做到患者病房舒适整洁、通风良好,给患者宾至如归的感觉;②感染:遵医嘱实施抗生素消炎,同时加强对患者巡视,及时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观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③疼痛:患者入住病房后,除了常规护理之外,增加护患沟通与交流,向患者耐心讲解普外科疾病的知识,尤其手术前后的准备工作;④心理护理:普外科患者入院后很多因担心疾病对日常生活、美观及社会认可度的担忧,出现紧张、忧郁、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针对患者上述情绪变化,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1.3观察指标 参照NRS痛程度疼痛评分标准,0级:无痛;Ⅰ级: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Ⅱ级: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但应给予临床处置;Ⅲ级: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并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投诉率、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对比 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投诉率、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度情况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体现[2-3]。循证护理作为一门较新颖的护理模式逐渐引起了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循证护理核心思想是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及医院临床实际情况作为制定护理决策的理论依据,同时随时随地不断有效更新新的证据。
急诊科是患者流量较大、人员进出较多的科室,往往外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失衡,情绪不稳定,焦虑暴躁,可能因病情的恶化或发展,迁怒于护理人员。本研究通过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诊外伤患者,首先通过总结多年急诊科护患纠纷或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积累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列举和分类的方法将急诊外伤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入院须知了解不详细,除了在入院过程中可能与护理人员发生误会或冲突外,还可能在接受检查、办理住院手续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摩擦,增加了护患纠纷。患者入院开始主动询问患者疑难问题,耐心讲解住院后相关流程,避免患者及家属因住院手续不完备,造成的办理" 繁琐"过程。保持急诊室整洁、干净,尽可能减少患者感染的几率。患者护理前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临床护理,同时疾病常会使患者舒适度改变、睡眠方式紊乱甚至影响一些日常交流,产生烦躁不安、易怒不良情绪,影响护患沟通。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急诊外伤患者中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覃梅梅,梁飞龄,许春荣.循证护理在手术室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4):1009-1010.
1.1急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时间性强,所以一切工作突出一个“急”字,要分秒必争、迅速处理。这决定急诊护士应有巨大的潜能,投入高速度、高效率的工作。
1.2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因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遇有交通事故、集体急性中毒、传染病流行等,患者常集中就诊。所以急诊工作十分繁忙,要做到紧张而有秩序[1]。
1.3多学科性急诊患者病种复杂,疾病谱广,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常需多科人员协作诊疗。因此要有高效能的指挥组织系统和协作制度。
1.4易感染性急诊患者因无选择性,常有传染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5涉法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杀、车祸、打架斗殴的刀伤等。因此,要遵守医疗法规及要有高度的自控力,防止发生医患冲突。
2急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1承担急诊护理工作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能得到及时诊治和处置。
2.2承担急救护理工作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方案。对急危重患者以及成批伤员,要上传下达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急诊留观的重患者应及时配合医生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必要时给予监护。
2.3承担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急诊护理人员的抢救水平,加速急诊护理人才的成长。
2.4开展急诊护理领域科研工作开展有关收集急症、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可总结诊治、护理等方面的经验及规律,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进一步找出问题,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控。
3护士在急诊医疗中的多种角色
3.1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主力军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医师所制定的治疗和抢救方案固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关键在于确切地执行所指定的方案。如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抢救,就应严格地做好雾化、翻身拍背、吸痰、观察病情、无菌操作,如有一环失败,即前功尽弃。
3.2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先行官急诊护士也就是“一线人员”,在24h内与患者保持密切接触。患者一进急诊科,首先接诊分诊的是护土,是分诊护士把他们安置在抢救或诊治场所;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首先接诊的又是抢救护士,根据病情即作紧急处理;如患者留置在急诊科,又是护士进行巡回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以护士是首先接触患者、首先抢救患者、首先发现病情变化的“先行官”。
3.3护士是急诊工作的管理者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负责管理全科的一切设施,负责医疗物品的领取,负责抢救仪器的管理,从而保障了医疗用品的供应,保障了抢救仪器的完好备用状态,保障了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
4急诊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护理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是[2]:(1)急诊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2)急诊护士必须具有各科急诊临床知识和经验,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术。(3)掌握急诊分诊原则,鉴别分诊快而准,以缩短候诊、分诊和诊疗时间。(4)要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操作,掌握监护仪器、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技术。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阅读,掌握气管插管、除颤及小伤口的清创缝合术。(5)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6)掌握急诊常用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抢救患者时,按规定有权调度医院有关人员来急诊参加抢救。(8)急诊护士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语言精练贴切、能宽容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超级秘书网
5急诊护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规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各项工作制度、各岗位职责、抢救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制度、规范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有章可循。(2)健全常见疾病抢救常规,如呼衰、心衰、脑出血、心跳骤停、心梗、休克、中毒等的抢救常规,使抢救工作规范化,护理人员配合程序化。(3)健全抢救护理常规,如CPCR、昏迷、出血、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三腔双囊管等护理常规,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护理操作程序化。(4)建立急救物品的保障制度,要求急救药品、物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合格率100%。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补充[3];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消耗性物品要定位、定量、无过期。
【参考文献】
[1]范静.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8621087.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脑出血;护理效果
脑出血诱发原因较多,高血压、颅内血管畸形以及脑动脉硬化等都可能引起脑出血[1]。脑出血是急诊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一些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探讨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我院急救中心就诊的12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并对两种护理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救中心2013年10月1日~2015年10月1日就诊的12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将12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对照组中男36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4:1;年龄为29~82岁,平均(52.6±6.2)岁;病程20 min~6 h,平均病程(1.1±0.2) 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6~12分,平均评分(8.2±1.6)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10分及以上和10分以下的患者分别有30例和32例;其中脑出血的位置位于大脑半球的4例(占6.45%)、基底节区的30例(占48.39)、丘脑的22例(占35.48)和脑室的6例(占9.68)。观察组中男34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2:1;年龄为28~84岁,平均(54.2±6.6)岁;病程25 min~7 h,平均病程(1.3±0.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6~12分,平均评分(8.0±1.4)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10分及以上和10分以下的患者分别有32例和30例;其中脑出血的位置位于大脑半球的6例(占9.68%)、基底节区的32例(占51.61%)、丘脑的18例(占29.03%)和脑室的6例(占9.68%)。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脑出血位置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患者为急性脑出血,排除头部各种外伤致引发的急性脑出血。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监测其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常规病情评估。
1.3.2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2.1常规护理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医师实施边询问病情、边抢救,迅速询问患者的既往史、服药史等,检查患者意识、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等,护士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依据格拉斯哥评分结果,按照定人、定位模式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同时为患者提供一切急救绿色通道。
1.3.2.2加强病情的观察 当患者进入急诊科后,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呼吸深度、言语、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心律、心率、肢体功能等。
1.3.2.3呼吸道护理 脑出血患者常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容易阻塞呼吸道,引起患者窒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为此,护士要做好口腔护理,发现呕吐物及时清理。
1.3.2.4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家属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从而消除患者家属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问题。另外护士还应主动向家属讲解急性脑出血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家属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高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3.2.5健康宣教 平时按时服药,避免劳累、生气,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出院以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1.3.2.6转运风险 需要立即手术的,做好手术安排,并尽快行手术治疗,在送往住院部时要求医师护士各一名,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出现呕吐并引起窒息的情况,要确保患者静脉通道通畅,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常规评估。同时协带监护仪、氧气袋、病历、护理记录单等抢救仪器及相关资料送患者至住院部,详细交接病情、目前用药等情况。
1.4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两组患者抢救结局,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83.87%;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77%。
2.2两组患者抢救结局比较 对照组患者死亡7例,存活55例;观察组患者死亡2例,存活60例。
3 讨论
脑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均比较高,对此对于脑出血昏迷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急救也变得尤为重要[2]。另外,在脑出血昏迷患者中进行急诊护理程序,有助于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的健康[3]。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急诊抢救死亡率为11.29%,观察组患者抢救死亡率为3.23%,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分别通过急诊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77%,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3.8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丁永和.脑出血急性发病期规范化急救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7):2683-2684.
【关键词】整体护理;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41-02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属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具发病快、病情急等特点,若不及时予以治疗极易出现昏迷、休克,甚至死亡等危险,故临床针对该病患者护理需予以高度重视[1]。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案,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80例急诊DKA患者分别行不同护理方案的效果进行分析,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诊治的180例急诊DK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对其进行的护理干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中男女比例51:45,年龄22-75岁,平均(45.21±6.84)岁;研究组84例中男女比例44:40,年龄21-77岁,平均(46.71±6.24)岁;发病原因:无明显诱因20例,饮食或治疗不合理38例,胰岛素中断治疗122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及尿量等变化,同时做好血糖记录,备好急诊物品。研究组于此基础上行整理护理,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嘱患者用药期间切勿擅自停药或加减药量;正确指导患者如何使用血糖仪与胰岛素注射方法;告知患者运动量切勿过大,且合理控制运动时间。②心理护理:急诊DKA患者病情较严重,故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并采用温和的语气向其详细讲解DKA疾病发生原因及具体治疗方案,以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并缓解负面情绪。③饮食护理:DKA患者饮食需遵循糖尿病饮食相关原则,针对已昏迷患者则经胃管摄入流质饮食;嘱患者少食多餐,鼓励其多饮水。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护理效果:包括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患者舒适、疼痛及抑郁等主观感受;生活质量予以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估,共包含四个维度,分值均介于30-9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佳[2]。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疾病知识知晓率95.24%(80/84),舒适度60.71%(51/84),疼痛率4.76%(4/84),焦虑程度34.52%(29/84),对照组分别为80.21%(77/96)、34.38%(33/96)、17.71%(17/96)、47.92%(46/96),研究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
3.讨论
急诊DKA属临床较常见糖尿病并发症,一旦患者出现DKA症状,临床需立即予以有效治疗与护理,否则严重危及其生命安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180例急诊DKA患者分别行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指导。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疾病知识知晓率与主观感受(舒适度、疼痛、焦虑)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整体护理应用于急诊DKA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度,并改善其主观感受。分析原因可能为:常规护理通常仅注重患者身体护理,而忽视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整体护理中护理人员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并耐心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与胰岛素注射方法;鼓励患者多进行有氧运动。此外,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并采用温和的语气向其详细讲解DKA疾病发生原因及具体治疗方案,以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并缓解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护理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物质功能等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黄映华、陈雪云[3]等人文献研究结果类似,提示整体护理可有效改善急诊DKA患者预后质量。究其原因可能为:护理人员与结合目前最流行的护理模式,形成“生物-社会-心理”的模式,以满足急诊DKA患者心理、身体、社会及文化等方面要求,以利于患者康复[4]。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标准体重与劳动强度计算其所需摄入热量,且根据其体重变化合理调整食物的摄入量;嘱患者少食蛋白质、糖类及脂肪,多摄入纤维素[5]。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应用于急诊DKA患者,不仅可提高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与主观感受,而且有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顾兰,吴嘉维.饮食干预管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70-1872.
[2]常丽,曹玉芝,苏宏.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2例临床特点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6,15(07):644-646.
[3]陈咏敏.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3):2205-2206.
[关键词] 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为急诊科常见的循环系统急症,AMI患者的病情危急、病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需及时接受有效的急救治疗和配套护理[1]。急诊护理流程的有效优化被多次证实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抢救和急救护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中的护理优化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为为试验组,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2~60岁,平均(46.9±12.8)岁;试验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30~62岁,平均(47.8±1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纳入研究,可以纳入研究。纳入标准要求如下[2]:(1)入院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配合完成遂放着;(3)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且获得批准。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被指导卧床、心电监护、吸氧,同完成开放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等常规急诊项目。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更新了急诊护理流程,试验组护理内容如下:(1)简化院前抢救及转运流程:要求急诊室于呼救电话5分钟内完成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的有效的病情沟通,并确保患者维持卧床、给氧、心电监护,随时沟通患者病情;(2)创建责任人负责制,第1负责人为接诊护士,怀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被要求于10 min内即被送往抢救室,同时保持患者绝对卧床,完成常规急诊检查项目,同时有效完成心肌标志物检查、心电图以进一步明确诊断;(3)缩短交接流程:在送至手术室、导管室的过程中,确保患者随行有监护仪、简易呼吸囊、除颤器以减少转运风险,另有一名护理人员随行并负责患者的护理记录、病历等相关资料,并确保病情交接的完整性;(4)心理护理:于护理期间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及时沟通,询问患者感受,尽量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直至抢救结束。
1.3疗效评价标准指标
本次研究中,急诊护理评价指标主要分为急诊指标和护理指标两方面,急诊指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min)、急诊停留时间(min)、急诊时间(min);护理指标主要包括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于出院时问卷调查记录患方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l5.0软件,计量资料均以(X±S)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t比较;计数资料均以(%)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卡放比较; P
2结果
据统计,试验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结果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X±S ,min)
急诊停留时间(X±S, min)
急救时间(X±S ,min)
抢救成功率(%)
患者满意度(%)
试验组
33
0.5±0.3
10.2±3.5
45.2±13.5
90.91(30/33)
75.76(25/33)
对照组
33
2.0±0.6
21.2±7.4
65.2±13.8
75.76(25/33)
54.55(18/33)
3讨论
近几年,国内外普遍关注 “时间窗”对AMI治疗的重要意义,提倡缩短急救时间。因此,我院与2013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更新,临床效果较为理想[3]。
据文献整理报道[4], IRA开通时间的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急诊室前处理时间、确诊时间、转至导管室的时间、发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准备时间等,这也是护理优化的重点内容。本次研究中,急诊护理流程的重点内容即为简化院前抢救及转运流程、急诊接诊流程、优化 PCI 术前准备流程,降低转运风险,试验组患者无一人于转移途中发生死亡。另有多份报告结果显示[5],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充足的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紧张情绪对病情的干扰,提高依从性,确保临床治疗有效。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急救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结果,且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提示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不过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有待进一步更新、改进。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较好,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中可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雪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作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25):111-112.
[2] 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3] 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19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原有心绞痛加重、上腹疼痛、发热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依从性较差,并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临床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护理效果。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抢救过程中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为(36~77)岁,平均年龄为(59.5±1.1)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0.5~12)h,平均时间为(3.1±1.8)天;对照组有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35~79)岁,平均年龄为(58.7±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0.5~12.5)天,平均时间为(3.6±1.1)天。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并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等急诊护理流程,对于确诊患者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实验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方法如下:(1)建立急诊护理路径管理小组。根据我院情况建立急诊护理路径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通过广泛的咨询专家建议,并查阅相关资料及结合科室护理现象建立急诊护理等级责任制;根据护师每天工作量和难以程度调整上班时数;(2)加强急诊护理路径培训。患者抢救过程中加强护师急诊护理路径分析,加强护士急诊技能培训和急救模拟演练,使得护师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1]。(3)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急诊分诊护师接到患者后进行初步评估,在急诊1min内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并安排患者进入急诊护理路径通道,帮助患者快速送入急救室,且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责任到人[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6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等表示,并进行t检验,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进入急诊室时间为(42.76±12.81)min、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为(78.53±13.63)min、住院时间为(9.88±3.83)天,均短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h内死亡率高达15%-20%。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急诊护理路径和其他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它能够保证患者入院后得到有效的治疗,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保证患者能够安全、迅速的转运到医院,尽早进行灌注治疗,从而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纠正时间和入院后的检查和处理时间,为患者后续治疗赢得了黄金时间,提高的抢救成功率[3]。同时,急诊护理路径的石灰石能够保证护师在标准时间内采取规范的急救流程,能够有预见、按标准、主动地按流程进行工作,从而达到预定的急救护理目标,最大可能的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室的治疗护理时间,从而缩短了冠状动脉开通时间[4]。最后,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够增强患者的安全意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熟练影响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急救,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5]。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进入急诊室时间为(42.76±12.81)min、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为(78.53±13.63)min、住院时间为(9.88±3.83)天,均短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曾影红,王磊,路悦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9):36.
[2] 马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一年随访[J].现代医学杂志,2011,23(9):729.
[3] 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一、严格按照急诊科流程、布局要求,做好新科建设,完成年急诊科搬迁工作。
二、做好抢救病人、输液病人、留观病人的管理。
1、完善输液病人的相关管理制度,将输液病人分为发热区、腹泻区等,实行分区管理。
2、各类抢救药品、器械由专人负责,定时检查、定点放置、定期消毒、严格急救箱管理,保证院外急救的正常使用。
3、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留观病人的管理,并规范各项记录。
三、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标准,抓好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做好各项环节质控,包括护士长一日五查,科内质控小组督查及自查等。
四、继续完善并实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五、广泛开展留置针的使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风险因素;管理;急诊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期待也随之增高[1 2]。尤其是社区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人们群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 4]。风险因素管理是最近几年护理工作中较为新颖的概念,我院将其引入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且分析和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年龄35.6±10.6岁,急诊原发病:急性心肌梗死24例,心衰1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依据是否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3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特点、急诊原发病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P>0.05,提示两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 根据急诊科收治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风险因素管理:(1)风险因素管理评估:由急诊科资深护理工作人员共同讨论对急诊科一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因素管理方法。(2)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院感办组织的感染控制学术讲座,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进行感染性疾病的消毒和隔离操作技术的培训和现场演练,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1)风险因素认知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患者对急诊科常见的物理化学风险、微生物风险、暴力性风险、心理风险等情况的认知程度进行评价;(2)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如化
1.3.2 观察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率、急诊科护理质控评分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如表1)
2.2 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的比较(如表2)
3 讨论
风险因素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访者可能伤害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的过程。急诊科是一个专科性较强的科室,其常涉及急重患者,患流量大,各种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患者病情急、进展快,护理人员常会接触到携带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因急诊科收治患者紧急,一些患者病史询问不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急救工作,可能增加护理人员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性。急诊科常用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其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另外急诊科常会收治一些患者,由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和个人饮酒等素质不同,可能对医护人员出现肢体语言过当,恶语伤人、动手打人等情况。此时应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工作培训,减少职业暴露,坚持以预防为主要的方针。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遵循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沟通的原则做好急诊护理工作。本研究通过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有效的风险因素管理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临床工作质量。综上所述,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贾晓凤,刘恩君,闰晶,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0,22(2):387-389.
[2] 梅申聪,徐玉芬,孔晓霞,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