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科护理病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月我院2007级护理本科普通班、急危重症班学生共82人,其中男9人,女73人,年龄(22.9+2.45)岁。将2007级普通班4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授课法;2007级42名急危重症班学生设为实验组,采用“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前期所学医学基础课程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
1.2.1.1病例准备
教师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在每次理论课授课完成后,准备各小组的查新题目(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新知识、新动态),并查阅临床病例档案整理1~2个典型病例。这些病例涵盖前期的医学基础知识点、本系统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健康史资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带共性的问题:如该患儿发病的相关因素有哪些,该患儿的医疗诊断和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存在的符合本病的主要症状、体征有哪些,如何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和戚健康教育。
1.2.1.2实施教学
在理论课授课完成后,教师提前1周将典型病例、查新题目及相关资料印发给每组的学生,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讨论并查阅文献,然后在实践课上集中展示各组的讨论和查新结果。
1.2.1.3学生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性学习讨论形式。将学生5~6人分为一组,每个小组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小组成员轮流承担讨论的辩手、助理辩手、查新人及实验报告撰写者。
1.2.1.4讨论方式
以辩论的方式组织病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派1名辩手、1名助理辩手和1名查新人,随机回答病例讨论中的问题,并随时就不同意见进行反驳或补充。老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评定各小组讨论成绩。
1.2.1.5实践考核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践考核成绩,其利益、风险均摊。每次实验成绩以100分核记,实践成绩包括技能操作考核、小组病例讨论结果、查新内容、实验报告、查新报告、小组合作意识等,取其均值。
1.2.2传统授课方法
采用“示范一模仿式”的单一授课方法,即教师边讲解边示教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由学生逐一回示、练习;病例讨论以班级为单位,无具体责任人,教师随机提问,学生随意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实践考核成绩以个体为单位记录每次技能操作考核、病例讨论成绩、实验报告撰写成绩、考勤等,取其均值。
1.3评价方法
1.3.1实验、理论考核
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均采取传统的个体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统一的理论(闭卷式、满分100分)考试,其中病例分析题2题,共计20分;每次实验结束后同时评定实验成绩,共计10次取其均值。
1.3.2学习兴趣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ut,科护理学》实践教学
学习兴趣的无记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该实验方式和内容能否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沟通及表达能力、提高团队的协助精神、拓宽书本及课堂知识面以及是否赞成该项教学方式。发放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及有效应答率为100%。
1.4统计方法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4-标准差(x±s)表示,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O.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课后理论、实验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实验组的实验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理论考试病例分析性试题中,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P<O.O1)。
2.2两组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见表2。在21项调查内容中,以实验组排在前11位的结果顺序,其中实验组学生的提高沟通及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的协助精神、拓宽书本及课堂知识面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92.9%的学生喜欢“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
3讨论
3.1“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提高了学生沟通、表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将学习与实际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正是有了这种心理需要萌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日,且采取辩论的方式来组织临床护理病例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同伴身上直接学到一些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因此,“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形式下的我院学生,儿科护理学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实验考试成绩、理论考试中的病例分析性试题成绩明显提高。由此可见,“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并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团
队协助精神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会如何对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应用,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通过自己查阅教材或文献,寻找答案并将学科发展动态融入解决问题之中,从而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无疑在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学习过程中,拓宽了学生课堂及书本外的知识面;同时以“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实践教学评价是以小组平均成绩为代表值,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f3]。加之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学习不再只是个体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小组内的合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具有赏识和包容的精神H。为了实现小组共同目标,学习者必须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建立和谐愉快的合作环境,积极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相互帮助、支持、协作,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51。因此,以小组合作性学习为中心的PBL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日后进人f临床与患者沟通及团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重症监护;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由于儿童表达能力不及成人,为重症监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加上目前儿童多为独生子女,若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家长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心理情绪容易随着孩子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就目前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变化来看,心理方面的辅导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对患者病情的稳定与优化也起到一定作用。本文基于这一现象,对我院患者及家长展开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患儿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重症儿童共88人,这些儿童年龄最大13岁,最小2岁。男性儿童52人,占总人数59.1%;女性儿童36人,占总人数40.9%。
1.1.2家长资料每位患儿只选取一名长期看守家长进行研究,家长共88人,男性32人,占总人数36.4%;女性56人,占总人数63.6%。这些家长最大年龄45岁,最小26岁;在文化长度方面,最高学历为硕士,最低初中毕业。所有患者及家长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一般方法将这88名患者及其家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对。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即一般护理,不注重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式,采取各项措施改善患儿及家长心理问题。在一段时间后,医院发放症状自评量表对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展开调查评估。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并全部有效。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焦虑心理的护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反复高频率的向医护人员询问孩子病情,并且不安心治疗,希望能够提前出院等。对于这类患儿及家长,医护人员应加强病情讲解力度,让患儿及家长清楚了解所患病症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来消除焦虑心理,让家长了解医院的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患儿带到其它病房与同龄人多沟通。家长应将自己焦虑感的产生原因及时向医护人员表明,将焦虑表达出来是缓解的最有效方式。
1.2.2敌对心理的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环境不断挑剔,并且与其它医院硬件设施做出对比,严重时会要求更换主治医师以及情绪躁动。对于这类情况,医护人员应从自身行为上不断优化,树立健康良好的医护形象。面对家长的敌对情绪,医护人员应保持理解态度,不能影响到自身护理行为。要加强与患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患儿主动配合治疗。若硬件设施不及其它医院,可以通过高效的诊断与护理来弥补。
1.2.3恐惧心理的护理表现为情绪悲观,严重时会躲避检查治疗。这一行为会严重影响到患儿病情的稳定与康复。这种情况最有效的缓解方式就是如实告知家长治疗方案,并让家长做好相关心理准备。对于预后较差患儿,应多给予鼓励,并告知家长现代化医疗水平在此方面的成功案例,对恐惧心理起到宽慰作用。预后较好的患儿可以加大鼓励力度,让患儿及家长看倒痊愈的希望。
1.2.4敏感心理的护理常表现为行为上的小心翼翼与自责,多发生在家长身上,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当造成孩子受伤。心理上存在严重内疚感,对于孩子不合理要求也会尽量满足。对于这类家长,应及时指出行为上的不恰当方面,告知家长患儿需要在温度、饮食等方面注意事项,避免家长因自责与溺爱随意满足患儿要求造成护理的不良影响。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不难发现,观察组患者及家长在各项心理因子的测评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在自评量表中,得分越高代表此症状越明显,具体评估分数,见表1。
3讨论
目前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甚至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家长所表现出的通常是焦虑、敌对、恐惧与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对病情的描述往往会呈现出夸张现象,不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儿病情。同时,家长的紧张情绪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儿情绪,严重时会让患儿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病情的缓解。
综上所述,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及家长而言,心理护理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其紧张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家长在自我行为护理方面也能够得到更好帮助。本次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在心理素质的提升方面效果显著,对临床治疗的干预优化效果较强,让患儿及其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并积极治疗,使护理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另外,心理护理在医患关系的构建方面效果明显,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许艳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3(08):728-729.
[2]刘东梅,殷秀.层级式责任制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03):361-363.
[3]李树军,赵丽,姚金华,等.儿科重症监护室内患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3(14):73-75.
[4]彭剑雄.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家长焦虑心理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7):13-14.
儿科住院病人自我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患儿不能像成人准确告诉医护人员不适之处和自身的要求,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细心观察和照料,这使儿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增多,护士是接触病人最频繁的群体,儿科病区因周转快,陪护轮换频繁,增加了病房管理的难度[1],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特别重视潜在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管理策略进行有效干预,使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
1 儿科病房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1.1 环境设施风险因素:病人的特点决定了儿科病房陪护群体的存在,建立家庭式病房深受广大患儿及家庭的欢迎[2],但儿童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缺乏危险意识,病房阳台的开放式,小孩喜欢攀爬存在隐患。床铺虽然有护栏,但有的小孩淘气,好跨越有摔倒的危险。病房的设施如:管道供氧、负压吸引、呼叫系统、电源插座、24h开放的饮水机等等,在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伤害。
1.2加床和倒换床位增加了差错几率:儿科季节性的加床,尤其楼道加床,增加了倒换转床的次数,床位的改变护理人员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因病例、各种表格转换时的差错几率。
1.3 看护人员不能固定:儿科病房部分患儿有父母、老年人、保姆轮流看护,陪护的年龄、文化程度、带孩子的方式等的差异给儿科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日常交流带来难度和风险。
1.4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引入,使儿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护理人员配备没有增加。
1.5 治疗方面:
1.5.1静脉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引起患儿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造成其家长情绪激动,形成纠纷等风险因素。
1.5.2患儿的不合作:输液时多数患儿的不合作,不但在输液操作时加大难度,而且输液过程中部分家长看管不到位患儿随时可自行拔出针头,重新输液一方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另一方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纠纷的风险因素。
1.5.3输液过程的流动性: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常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易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
1.5.4小儿血管的特点:小孩因血管细且好动,输液时容易引起药物外渗,遇到血管活性药物或化疗药物,易导致皮肤坏死。
2 管理策略
2.1 环境设施的安全管理:病房设施进行安全加固,做好各种引导标示,多提醒家长看护好孩子,阳台封闭,窗户向上斜开。
2.2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护理人员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降低加床和倒床带来的差错。
2.3 看护人员的相对固定:让最了解患儿的家长多看护患儿,把患儿的习性告诉管床护士,或在床头放一记录小本,记录患儿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饮食情况等相关信息,给医护人员和其他看护人员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照顾患儿,减少看护意外。
2.4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需要增加临床护理人员,儿科护理人员配备和成人科室不同,儿科的护理操作有时需2名以上护理人员配合。
2.5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5.1护理人员技能方面:加强护士技术训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同时在各项操作中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
2.5.2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方面:儿科病房常有小孩的哭闹声,玩具的音乐声,甚至有家长的呵斥声,噪音大,常常会干扰护士的情绪,容易导致护士心浮气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打乱工作程序,容易出现差错事故。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境平和面对各种不合作的患儿和易激动的家长。
2.5.3培养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
在儿科病房医护人员随时会面对各种预料不到的不理解、责备、纠纷等,这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辨是非,快速整理好思绪应对好当下发生情况,这需要日常不断的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有不良情绪和纠纷苗头时及时找出原因,将事端在萌芽状态时及时解决,从入院宣教入手,告知住院的规章制度,护士应加强巡视,多告知、多宣教、多交流。
通过识别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及时采取管理对策,使护士能树立安全意识,自觉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把安全始终放在首位,明确只有病人安全,护理质量才有安全保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然而,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因此,护理风险的管理必须常抓不懈,使护理管理制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心理分析
1.1焦虑、恐惧 此类以5―10岁的患儿多见,且以初次入院的患儿最为普遍。由于病儿离开了温暖、舒适的家庭,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医院的特殊环境、特殊检查及紧张的气氛,都可使病儿尤其是初次入院的患儿产生不可言状的恐惧感。当他们看到医生护士穿着洁白的衣服,严肃陌生的面孔,加之周围患儿的哭声与自己身体上的不适,自然产生一种焦虑、恐怖的感觉。使他们恐慌不安,担心、害怕甚至哭闹不止。另外,此类心理问题也可由患儿父母的紧张、焦虑情绪直接影响而来。
1.2孤独、抑郁 此类患儿以10岁以上的儿童多见且以住院几天之后的患儿较多。由于患儿住院后,整天置身于单一的白调及特殊的气味之中,医务人员固定的操作如按时查房、定时打针等又极少与患儿交流,使患儿逐渐产生压抑感。医院内的空气、光线、活动空间与外界差异较大,也可使患儿感到乏味、枯燥、沉闷继而思念小朋友。由于他们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便倍感孤独而不愿活动,不思饮食,沉默寡言,易哭甚至睡眠障碍。患儿本身的家庭内部关系紧张,也是造成患儿上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3偏执、敌对 此类心理问题常发生于10―15岁的男性儿童,以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甚至逐渐恶化的患儿多见。这也是所有问题中最危险的一种。
由于患儿住院时间长,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或没得到较好的治疗,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都可产生强烈的反抗行为。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予合作甚至拒绝治疗。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仇视、敌视医生护士。常拿医务人员出气,损坏物品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患儿易激惹,固执任性。如不要某医生查房,拒绝某护士打针等。有此类心理问题者独生子女占一定比例。另外,父母婚姻障碍,家庭关系失调,也是造成此种心态不可忽视的原因。如得不到及时解决最易引发儿童神经症而导致心理变态。
2 心理护理
2.1熟悉儿童的心理特点,视每位住院儿童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后,很难一下子适应医院病房的环境,心里格外紧张。护士此时要主动接近,哄抱儿童,在时间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带患儿游戏、玩耍,增加护患之间的感情及心理沟通。消除患儿的焦虑、恐惧心理。对于沉默寡言的患儿,要主动引导他们说话,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取得患儿的好感,着意找出患儿感兴趣的事,并表示出相同的兴趣,以改变患儿忧郁、孤独的心理状态。对于有敌对情绪的患儿,不可用相同的态度回报他们。实际上,此时患儿的心理最易受到伤害,比以往更脆弱,更需要保护。所以护士要比对待一般患儿更耐心,要经得住委屈,以极大的爱心去接纳他们,以诚相待,争取得到患儿的信赖,而逐渐改变敌对心理状态。至于那些任性、固执的患儿要视具体情况给予顺从或纠正。
2.2注重语言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语言表达是一项艺术。护士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疾病的好转息息相关。不同的说话方式,在相同的治疗方法中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要避免指责、威胁、怒斥等有刺激性的语言,以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避免由此产生的医源性疾病。多运用安慰性、鼓励性、积极暗示的语言,以给予患儿心理上的支持。因此,护士要重视语言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另外,儿科护士还要具备慈母般的胸怀,温暖、体贴、爱护每一位患儿,对他们亲切的轻拍、搂抱、抚摸等,这看起来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儿童心目中无异于治病的良药,甚至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达到的作用。使患儿从心底产生莫大的心理安慰,感受到母爱一样的关怀,由此产生一种安全感,主动与护士亲近,并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骨科;老年人;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50―01
由于老年人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这给护理老年人带来了很多的难度。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处理能力,如果得不到合适的护理,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我院自2012年4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46例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在60-70岁23例,71-80岁19例,81-83岁4例;其中髋部疾病占34.76%(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粗隆问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各种腰部疾病占36.95%(腰椎间盘突出10例,胸腰椎压缩骨折5例,椎体滑脱2例),关节疾病占28. 26%(膝关节各种疾病9例,骨与关节感染4例),其他骨科疾病占27.78%。平均住院天数为28d。
2 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当老年患人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住院的病人,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已完全丧失,于是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老年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我们要根据老年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老年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护患之间相互沟通,使之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对待老年病人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经常与老年病人进行思想沟通。处处体贴照顾。
2.2 营养护理:个别老年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给我们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这样的老年病人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避免便秘。同时我们更应周到地做好生活护理,尽量满足其一切所需,不能表现出有任何厌烦的情绪,让病人依赖我们,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为进一步配合手术、药物治疗打好基础。
2.3 日常护理:每年有三分之一岁以上的老年人、二分之一岁以下的老年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可以归咎于很多原因。如原有外伤、肢体退行性疾病、环境、年龄、神志状况、原发疾病、所服药物、住院时间等,仍是困扰护士的主要问题之一。绝大部分老年病人喜欢安静,应尽量安置单人小房间,护理要尽量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如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洗手间夜灯,对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除了接受行走体疗外,还要向家属重申病人活动能力的障碍,护士要指导病人缓慢起立、坐下、上、下床等,坐轮椅时使用轮椅安全带,选用合适和专用的老年轮椅,协助病人变换等。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要加强生活上的护理,保持病人口腔、头发及皮肤的清洁,协助生活所需。
2.4 并发症预防护理:
2.4.1心、脑血管并发症预防护理。进入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的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通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此类病人。一经入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2褥疮预防护理。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或骶尾部垫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绵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上一定要职责到人,每班检查交班。护士长不定时抽查,人人重视,使大家认识到,预防褥疮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须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一年来无褥疮发生。
2.4.3泌尿系感染预防护理:保持会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擦洗会2次,尿潴留病人在留置尿管期间,妥善固定导尿管及引流管的位中沉渣,经常变换,以便引流通畅,定时、训练膀胱肌肉收缩。
2.4.4呼吸道并发症预防护理:老年人由于呼吸相对减弱,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病人人院后要求戒烟、戒酒,鼓励病人多咳嗽、咳痰,做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做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利稀释痰液。
2.4.5防止骨延迟愈合护理: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吸收利用率低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钙剂,进食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3 讨论
由于老年骨折病人心理具有特殊性,所以针对老年人心理护理,提倡人性化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在对老年骨折病人的护理中,要树立“安全第一,患者第一”的思想,杜绝或减少安全隐患。并且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病情观察细致,发现异常能够及时处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其尽快恢复基本功能。在老年骨科患者护理中,如果能充分掌握好老年骨科病人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老年骨科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关键词: 小儿护理; 小儿危重病房护理评分法; 护理效果;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 in Pediatric nursing.96 patients received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in Harbin Children's Hospital from July,2019 to May,2020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48 patients in each group.Research group received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and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Nursing effect,quality of life score,complication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45 patients having effective nursing in research group,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75%; there were 38 patients having effective nursing in research group,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9.17%.Nursing effective rate of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 6.3445,P < 0.05).Before nursing,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wo groups(P > 0.05).After nursing,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wo groups.There were 45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accounting for 93.75%; there were 38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accounting for 79.17%.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6.344 5,P < 0.05).Application of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 had significant effect,the nursing effect was good,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higher,and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ate was lower.It is suggested to apply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 Infantile nursing; Infantile critical disease nursing score method; Nursing effect;
小儿危重病不仅变化快,而且病症复杂。掌握治疗时机是临床治疗小儿危重病的关键,若是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不但影响患儿的预后,还可能导致患儿死亡。有文献报道[1],在小儿护理中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显着。为了验证这一结论,2019年7月—2020年5月随机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7月—2020年5月选择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危重病护理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8例。研究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0例,平均年龄(5.44±1.56)岁;参照组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9例,平均年龄(5.34±1.52)岁。患儿和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儿均符合小儿危重病的诊疗要求。排除患有其他内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的基本信息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定时检测,动态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告之患者家属与小儿危重病有关的治疗和护理事宜,及时应对患儿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2]。
研究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掌握患儿在治疗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患病程度,合理评估患儿的患病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划分患儿的护理等级。对分数低于70的患儿开展动态护理,时刻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若病情恶化,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对高于80分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并将患儿转入普通病房。监测70~79分患儿的动态生命体征,并转至重症监护室,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24例,占41.67%。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5例,占52.08%。护理效果不显着的患儿3例,占6.25%。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护理效果明显的患儿18例,占20.83%。护理效果一般的患儿20例,占41.67%。护理效果不显着的患儿10例,占20.83%。患儿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9.17%(38例)。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显着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 5,P<0.05)。
2.2 、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着显着,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达93.75%(45例),参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9.17%(38例),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4 5,P<0.05)。
3、 讨论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是一种新型的护理评分方式,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小儿危重病的护理中,既可保证患儿治疗有效性,又能提升患儿的护理效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率[5]。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的有效人数为45例,占93.75%;参照组患儿的有效人数为38例,占79.17%,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显着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显着显着,研究组患儿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45例,占93.75%;参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38例,占79.17%,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小儿的护理中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显着,护理效果更佳,生存质量评分更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建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慧心.小儿护理中实施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4):267-268.
[2] 王乐.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用于小儿临床护理中的可行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7):155.
[3] 张娟.小儿护理中实施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满意度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2):91,94.
【关键词】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患者;护理
一、耳鼻喉科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1月~2012年3月住院患者12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2岁。选取病例有: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顽固性鼻出血、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喉炎、急慢性呼吸道梗阻。职业:学生35例,文员50例,务工人员30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原发病和职业等一般资料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耳鼻喉科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当耳鼻咽喉科任何器官患病时,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由此可见,对患有耳鼻咽喉科疾病病人的护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医护人员所做的工作是一门高尚的科学技艺,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与交往,首先让病患愿意接受治疗并保持一个平和的治疗心态。因此,医院要更加重视对耳鼻喉科患者的护理。优质的护理,是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关爱,在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热情的同时也对患者疾病的治愈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1.3 护理结果
表1 护理结果图
组别 例数 耳疾治愈 鼻疾治愈 咽疾治愈 心理情绪改善率 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满意度
对照组 30 11 10 7 91.3% 23.3% 90.1%
观察组 90 33 27 27 93.3% 3.3% 95.6%
1.4由表1可以分析:
身患疾病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并给人们的心理增加负担,这是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的。因此,在此类患者进行手术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让患者思想顾虑,从而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协助治疗。护理者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给患者安排好合理的饮食。
二、耳鼻喉科患者手术后的护理。
在患者进行手术后,护理者要对患者及时的手术后的护理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恢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2.1对于耳源性颅内并发症者,护理者应该注意患者是否有面瘫的情况、眩晕的情况、头痛的情况以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一旦发现其中之一,就应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
2.2(1)对于鼻部或者咽喉部进行了手术的患者,我们应该对其伤口进行局部冷敷,并嘱咐患者如果有血液流入咽部应轻轻将血液吐出切勿咽下。这样有利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手术后的失血情况同时也避免了将血液吞咽对胃部产生刺激引起患者的不适。(2)对于患者伤口有敷料物的,护理者应该观察敷料是否松脱、移位或者渗血,一旦发现敷料物收到污染,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更换。(3)手术后,鼻腔有填充物的患者,护理者应该注意防止患者鼻腔内的填充物松动、脱落,我们还应该用湿纱布覆盖患者的口部,防止患者的口干现象。(4)患者的鼻腔填充物被取出以后,护理者应该观察患者的鼻腔内是否有出血的状况发生。并且要嘱咐患者尽量不要打喷嚏,不要用力擤鼻或者进行剧烈的运动,这样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同时,护理者还应该给患者配备麻黄素液滴鼻,防止鼻腔出血或者感染。
2.3对于进行了喉咙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给给患者进流质食物。如果不是口腔进路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给病人进食半流食或者是软食。因为做完手术后,患者的体质相对较差,消化能力不强。因此,这样的饮食能够增强患者对饮食的消化与吸收,对患者的身体恢复是很有好处的。对于进行了咽喉部手术的患者,我们应该让患者多卧床休息,尽量少讲话或者不讲话,这样有利于伤口部位的恢复。对于咽喉部气管切开的患者,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且要让患者按时的吸痰、翻身还要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我们的护理工作应该更加的仔细。
总之,患者做完手术之后,我们应该尽量的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术后环境,这样更加有利于病人的恢复。手术后,护理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状况、脉搏状况、呼吸状况以及血压变化状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患者的心情,使其舒适放松,促进患者的更好恢复。对于耳鼻喉科的患者,护理者还应该要求患者做好口腔的护理工作,给患者专门的漱口液进行漱口。
三、结论
耳部疾病通常包括了耳部形状异常、耳痛、耳漏、耳聋、耳鸣、眩晕等症状。患者的耳部性状异常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先天性畸形或者外伤所致。患者的耳痛症状主要表现为钝痛、刺痛以及抽痛,引起患者耳痛的原因是多方面,可能是炎症、外伤或者肿瘤。总之,导致人们耳部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做好预防工作。患者的鼻部疾病通常表现为鼻塞、鼻漏、鼻出血等症状。其中,鼻塞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鼻塞、间歇性鼻塞以及交替性鼻塞。鼻漏主要表现为水样性鼻漏、黏液性鼻漏、脓性鼻漏、血性鼻漏、脑脊液漏等。患者的咽喉疾病通常表现为咽喉痛、咽部感觉异常、吞咽困难、打鼾等症状。其中咽喉痛主要是由于咽喉内有炎症、溃疡或者是咽喉内有异物而造成的。打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患者过于肥胖、内分泌紊乱、老年性等原因造成的。咽喉感觉有异常主要表现为感觉咽喉有异物、咽喉堵塞、有明显的贴附感、咽喉瘙痒以及咽喉干燥等症状。对患者进行护理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对患者护理工作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以及患者的恢复状况,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患者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的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几率。
参考文献
1,胡伶俐.耳鼻喉科患者诊疗中的对策及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5)
2,周林琳.耳鼻喉科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26)
3,陈育花,林探花.耳鼻喉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0年8月第7卷第4期:42-43.
1、实施方法与质量控制
1.1实施方法(1)入院后,项目经理与患儿家属(即客户)做第一次面对面有效沟通,建立客户数据档案,了解客户需求,进行分析后与主管医师及护士共同为其定做住院方案。同时对医疗专家、医疗技术、医疗特色、诊治疗效、预后情况、服务流程等作具体的介绍与推广。(2)住院期间,项目经理要进行中途沟通(特殊检查、特殊用药前),随时发现客户的需求及反映的问题。项目经理每天下班前与科主任及主管医师、分管护士进行沟通,使需求尽快满足,问题尽快解决。(3)出院前,项目经理再次与客户进行一次长时间的有效沟通,了解客户在院期间各方面的感受,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进行出院关怀。(4)定期对数据库及面访结果进行统计,进行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分析,为科室提出改进措施,针对系统性问题进行服务流程的重新设计、流程再造与品质改善。(5)对客户的健康消费,给予指导与监督,做好客户的理财专家。(6)定期组织科室的健康教育及公共关系活动(如义诊、咨询讲座、媒体宣传、新技术新服务推广等活动)。(7)定期组织科室的客户关系管理及服务营销培训工作。(8)出院一周内,项目经理负责督促主管医师、分管护士对客户进行第一次电话回访,解答客户的疑问并进行健康指导。(9)履行对客户档案资料的保密义务。
1.2质量控制(1)客户关系管理部定期到科室对客户资料统一收集,进行信息系统整理,建立医院客户数据库,并进行分门别类的编排管理(专科分类、病种分类和地域分类)。(2)根据资料提供的疾病性质和出院医嘱提出的回访要求,制定出客户管理部A、B、C三级回访级别,确定回访对象和回访时限,检查、汇总各种随访结果,定期对服务规律、客户满意度和人员服务绩效进行分析、总结,给医院领导机关提供决策报告,给临床科室提供服务指导。(3)客户管理部定期召开项目经理例会、座谈会,对客户管理情况进行汇总、反馈,听取项目经理工作汇报、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客户管理工作。
2、结果
客户关系管理在儿科病房实施一年多以来,共建立客户数据资2855份,按照客户部回访要求,出院危重病患儿回访率100%,专科疾病如小儿哮喘、支气管肺炎等,一次以上电话回访率60%。住院期间,项目经理与客户三次以上沟通率100%,及时了解客户的心理,满足客户的需求,出院时调查,客户满意度达到98%以上。进行忠诚度分析,90%以上客户表示对医疗护理信任,会再次到本科室就诊。在科室住院病人,老客户现已达到30%以上。
3、讨论
[关键词] 耳鼻喉科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1 耳鼻喉科门诊病种的类型及心理特点
1.1急诊病人的特点和心理表现
病人对医院的就医环境陌生,就医环节流程不熟悉,常发生“一排、二等、三跑路”的表现,尤其是耳鼻喉科急危重症病人多,(1)急诊病人病情急;(2)极度痛苦;(3)恐惧不安;(4)择优心理明显。
1.2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许多慢性患者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不明显,到门诊复诊希望碰到最好的医师,获得最好的诊治方法,及早根治病患。(1)普遍存在失望、悲观、消极、自卑的心理状态。(2)对用药和治疗都存在戒心。(3)对正确的治疗及康复均无信心。
1.3畸形病人的心理特点
如先天性小儿、无耳、附耳、鞍鼻及外伤后所致的鼻、耳、面部畸形的病人,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大,承受刺激能力低、自尊心强、疑心重,对周围的人的言行举动都非常在意,总怀疑别人在谈论或讥笑、讽刺自己,对护士的眼神和语气都非常在意。
1.4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因年龄因素,和受其他患者情绪以及环境的影响,最易产生紧张感和陌生感;(1)患者对医院的就诊环境陌生;(2)比较注重医护人员的态度;(3)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服务质量比较关注;(4)需要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1.5专科检查治疗病人的心理特点
耳鼻咽喉科疾病具有多器官性、多管道性、多变化性及多交叉性的特点,病人由于鼻腔阻塞吞咽困难及听力减退、发音障碍、呼吸困难、疼痛等症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就医心切,常表现出极为矛盾的心理,即要求立即解除痛苦,又不愿意接受操作带来的不适。护士应详细地介绍检查处置的目的、配合技巧与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顾虑和心理负担,并通过熟练的专科操作技能帮助病人迅速完成诊疗,减轻痛苦。
2 门诊耳鼻喉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要求
门诊护士要把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捕捉就诊患者的情绪反应,把握好普遍与个别的规律,抓住主要的矛盾,解决好关键的人和事,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使广大的就医者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感到安慰。
2.1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消除陌生和紧张感
对初诊患者或家属进行反复耐心的门诊情况介绍,这对初诊病人非常重要。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护士的语言要清晰精炼、讲究艺术,服务态度要热情诚恳,使初诊者在心里对所在门诊有一个良好的评估,特别是对语言不通、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更要做到耐心、热情。
2.2掌握好优先的原则
处理好轻、重、缓、急的问题,优先安排急、危、重症患者就诊治疗,这是多数门诊就诊的基本原则,注意候诊者的心理疏导,减少因此因等候时间的延长而引起的焦虑、烦躁情绪,争取候诊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既可保证急诊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就诊环境的稳定。
2.3对慢性病患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对慢性病患及家属应有同情心,不计较病人的情绪好坏和说话方式,以情动人,以诚相待,取得患者的信任,帮助患者分析过去的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使患者树立与慢性疾病做斗争的毅力和勇气,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2.4对畸形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医德和心理素质,体谅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不窥视病人的缺陷,以高度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患者,让其感到没有人把自己当成特殊病人对待,给他一颗平常心,让他静心就诊,轻松治疗。
2.5专科检查治疗的病人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治疗的目的、特点,以及检查方法及配合事项,要用亲切、关心的语言嘱,患者在检查治疗时放松,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以增强患者接受检查治疗的信心和胆量,促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提高检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3 讨论
综合医院耳鼻喉科护士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始终遵循主动接待、主动指导、主动协调的原则,给病人以帮助,避免无表情、无语言、无手势的行为,尽可能把我病人的心理需求,捕捉病人的情绪反应,解决好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重主编.眼耳鼻咽喉口腔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8
1一般资料
38份护理病历均来自儿科病房。患儿年龄6~11岁。其中急性肾小球肾炎9份。肾病综合缸12龄一支气管肺炎6份,风湿性心脏病3份,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份。急性白血病3份,上消化道出血2份,病史由家长和患儿共同陈述书写病历者为率系大专学生f高中毕业经考试入学。修业3年),已见习过内、外科护理学。
2评定内容与标准
21病历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简要病史、护理体检、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心理社会因素、护理诊断、预期结果、护理措施等(因学生见习时对病人观察护理缺乏连续性,故不要求学生对其做出评价及达标情况)。
2.2评定标准参阅国内外文献.结合我系I临床护理教学具体情况而制定评分标准,分好、中、差3个等级好(90~100分):护理病历记录准确,系统完整,医学术语确切,重点突出,计划制定合理、有序,完全符合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中(70~89分):病历记录基本准确、完整,医学术语较确切,基本能突出重点,计划制定基本合理有序,基本符合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
差(<70分):病历书写潦草、凌乱,病历记录和体检与实际不相符,表达不准确,计划制定不合理,不符合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评定等级为“差”者,属于不合格病历,要求学生重新书写
3评定结果
38份儿科护理病历中,“好”8份,占21.05:“中”25份,占65.79:“差”5份,占13.16.
4存在的问题
4.1护理用语不规范:38份病历中有l2份,占31.58。护理用文的基本要求是语言简练,准确、清晰,应用医学术语。但在护理病历中常出现语言不够简练,如将“发热”写成“发烧”,“腹泻”写成“拉肚子”。
4.2收集资料不完整:38份病历中有9份,占23.68。学生在收集资料时,缺乏整体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1例8岁肾病患儿,激素治疗后出现了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因性格内向,孤独,她怕被小朋友讥笑,常一个^偷偷地流泪,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只重视患儿生理方面的问题,忽视了患儿的心理需求。
4.3护理诊断不恰当:38份病历中有7份,占18.42.
护理诊断书写不规范:根据NANDA(北美护理诊断协会)制订的148个护理诊断,如将“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写成“营养不良:低于机体需要量”,“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写成“潜在的皮肤完整性受损”等。
②护理诊断顺序排列不合理:在确定护理诊断时,应把威胁病人生命安全,需要立即采取护理措施的周题放在首位,分轻、重、缓、急,提出护理诊断如“肺炎”患儿出现咳嗽、痰多时,首先考虑的护理诊断为“清理呼吸道无效”,而不是“焦虑”。
将护理诊断和医疗诊断相混淆:把“脑出血”、“心衰”这些医疗诊断当作护理诊断。
4.4预期结果不具体:38份病历中有10份,占26.32.预期结果是通过护理手段使病人应达到的预期目标,而不是护理行动本身,如体温过高“所定的预期结果为:
①找出使体温升高的原因。
安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安全。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必须及时剖析病房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才能确保住院患儿的身心安全,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1 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1 环境方面的因素.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大多参照成人病房设计与构造,墙角、床头柜、桌、椅、治疗车等等都是直角,病床太高,没有条档,窗户没有护栏,暖气片未加保护,这些都容易造成患儿的碰伤、跌伤、烫伤,引发护患纠纷。在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流行季节,患儿人数急骤增多,病房拥挤,床位紧张。在房间内,走廊上加床,使恢复期与急性期患儿共居一室,易发生交叉感染,再加上儿童哭闹频繁,不良的气味等方面的因素,使患儿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病程拉长,费用增加。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1.2.1 工作态度不严谨,违反操作规程。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导致发错药,打错针。未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等,而发生各种护理差错。
1.2.2 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孩子是全家人的宝贝。家长往往要求护士穿刺时一针见血,而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与家长的要求往往难以达成一致。
1.2.3 服务意识不强,护患沟通不到位。由于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往往在求医过程中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护士对这种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和知情权的行为不能很快适应,同时没有作良好的沟通,导致护患关系的紧张。
1.2.4 儿科护士压力负荷过重,职业认同感差。儿科护士相对于成人科室的护士来说,心理压力更大,精神紧张,容易造成工作疲惫感。
1.2.5 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需要护士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各种护理记录的书写是证据的重要来源。而临床上许许多多的护理记录欠及时,不全面,与医生记录不一致,存在种种缺陷。
1.3 管理方面的因素
1.3.1 护理人员缺编。护患比例、医护比例失调。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范围不断扩展,护理工作量明显增加,但护士人数没有增加。
1.3.2 护士长忙于各项非护理事务而疏于管理,护士人力安排不合理。
1.3.3 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但执行力度不够。
1.4 病人及社会方面因素。
1.4.1 病人求医的快餐心理,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
1.4.2 病人价值观的改变和提高,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病人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向院方提出经济利益成为重要目的。极少数病人为了达到某种私利,要求无理索赔。
1.4.3 社会因素。某些媒体热衷于医疗纠纷的报道,造成舆论压力,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出现激化医患矛盾现象。
2 管理对策
2.1 医院要重视儿科病房的环境建设。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将病房涂上明亮鲜艳的色彩,在墙壁上悬挂图片和图画,减轻儿童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将墙角、床棱、门框、桌椅等等都改造成弧形,降低病床高度。设有护栏,从各方面减少对患儿的损伤。在儿科大忙季节,护理部实行宏观调控,分流病人,缓解压力,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患儿,避免交叉感染。
2.2 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增强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查房、护理缺陷、差错及事故隐患的分析讨论,并制订整改措施。
2.3 加强业务学习,技术培训,提高护士职业素质。工作中新老搭配,性格互补,既给年轻人锻炼机会,又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引起家长的不满情绪。
2.4 强化服务观念,加强护患沟通。根据病人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个性化的服务,公开收费标准,发放每日费用清单。重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同时注意沟通技巧,采用语言与非语言沟通,定期组织工作座谈会,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及时作出应答。
2.5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院领导应协调好后勤、药剂等辅助科室与临床科室的关系,减轻原本不属于护理方面的工作。护士长应加强对护理病房的管理与监督,抓好关键点,定期检查和考核,对薄弱环节及时改进,严加监控,防患于未然。
2.6 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出台护士带薪休假的工作制度,使护士有机会释放压力,保持健康的身体。
2.7 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学习,要善于分析问题,完善护理记录,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 结论
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儿科病区住院病人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5% 以上,护理差错发生率从2%下降到0.2%,对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科;夜间护理;护理安全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意外事件多,缺少主动告知症状的能力;儿科病房内护士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责任和职业压力较大;儿科夜间护理当班人员多为工作年限较短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执行医嘱和各种护理操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因而护理工作压力大,护理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儿科病房的医疗纠纷较多,夜间更是儿科病房各种差错事故易发时段。为减少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就诊安全及住院满意度,我们通过总结2012年以来我科夜间发生的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儿科开放床位45张,每月出院病人人数在300人次左右,儿科护理人员共14人,平均年龄32.5±6.4岁;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10人;学历分布:本科2人,本科在读1人,大专5人,中专6人。本研究共总结了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科室护理值班记录、总护士长夜查记录、科室月度护理质控记录、院护理部和监察科患者投诉记录,对我科发生的所有的夜间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资料进行总结,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汇总。资料显示,我科病房共出现夜间护理缺陷132次(其中严重护理缺陷11次),护患纠纷15次(其中严重护患纠纷3次),护理人员负主要责任的护患纠纷5次,未出现导致患儿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2结果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汇总表。
3讨论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可分为护理人员相关因素,护理管理制度相关因素,患者及家属相关因素,因此,应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护理人员因素
3.1.1制度执行不严格表现为夜班护士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如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物品不严,有过期甚至物品丢失未发现,不能认真查看交班报告,对病区整体患者情况不熟悉,床旁交班过于简单;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不能做到班班查对的原则,特别是后夜不查对前夜医嘱;违反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如配置液体不戴口罩,夜间输液时为图方便不挂输液卡等。
3.1.2业务技术水平缺陷由于夜班护士多以年轻护士为主,因经验少,事物处理能力不够成熟,在病情观察能力、静脉穿刺水平、熟悉及使用抢救设备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夜间入院患儿的静脉穿刺上引起患儿家属投诉次数较多,是引起护患纠纷最常见的原因[1]。
3.1.3护士自律性不足夜间病房内护士单独一人值班,这需要护士有严格的自律性,也就是“慎独”精神[2]。“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表明慎独精神具有独自、谨慎、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特殊品格和能力。护理工作的核心精神要求护士细致、细心、一丝不苟地为患儿服务,当夜间护理工作是个体独立承担的时候,护士的“慎独”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好坏[3]。夜间护士能否按照护理级别按时巡视病房,治疗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直接影响病区安全管理。
3.1.4工作压力过大研究表明,儿科护士是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4],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常常成正相关。儿科工作压力主要和儿科专科疾病特点、患儿不合作、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有关[5]。年轻护士专业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特别是新护士,由于上岗前只接受护士的基本技能训练,而专科性不强,在小儿静脉穿刺、危重儿急救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当夜班独自面对患儿及家长时,总是感到信心不足、精神紧张,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护理效果常常不理想,就会产生内疚、灰心、无能为力等心理紊乱综合征,更容易导致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
3.2护理管理制度因素
3.2.1儿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床护比是1:0.4,但临床护理人员的缺乏在我国目前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6]。我院儿科开放核定床位45张,应有护士18名,实有护士14名,缺口比为22.2%,且低年资护士占比达到71.4%(10/14)。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杂,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较多,加之患儿不配合治疗措施,护士工作量较大,配备更显不足。
3.2.2护理人员排班制度缺陷目前护理排班制度各家医院和病区各有不同,有传统三班倒、APN班、扁平化排班、整体护理两班倒等模式[7,8]。科学合理排班不仅要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弹性排班原则、合理搭配原则,还要注意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2.3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当儿科是患者数量有较强的季节性波动的科室,尤其在冬春季节,呼吸道感染高发,患儿数量猛增,护理工作压力增加,需要通过全院护理人力资料调配增援等手段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然而由于全院总体护理人员不足,且儿科专科具有其特殊性,调配增援的护理人员不能独立承担夜班工作,增援对减轻科室护理工作压力效果不佳。
3.3患儿及其家属因素
3.3.1夜间急诊入院患儿病情特点夜间急诊入院的患儿多病情较为危急和严重,如热性惊厥、持续性重症哮喘、脱水性休克等,急诊入院后需要护士迅速按照医嘱给予各种治疗措施,如建立静脉通路等。但重症患儿常伴有静脉塌陷穿刺困难、烦躁不配合治疗等病情特点,对护理工作要求相对更高,增加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3.2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患儿家属的常见不良情绪有:对疾病缺乏认识和对环境的陌生引起的焦虑情绪;对病程中病情变化过程的不了解引起的紧张情绪;对疾病不了解进而对治疗方案产生的怀疑情绪;对孩子接受各种侵入性和有创检查的不配合甚至反对心理;反复住院或病情较重患儿的经济负担引起的悲观心理等[9],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对夜间护理管理及安全体验造成影响。
3.4加强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护理对策
3.4.1强化护理人员的思想和法律意识教育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相应护理常规、操作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建立临时医嘱的双查对制度和方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科室设有“护士交班本”,具体规定了交接班内容,帮助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明确具体交接对象。急救物品、仪器由专人负责。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使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
3.4.2实行护士长晚查房制度护士长下班前带领责任护士巡视病房,重点了解新入院患儿的病情、医嘱、治疗护理落实情况,跟踪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查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检查抢救室及治疗室药品、物品及急救器械的性能,保证夜间抢救药品、器械的无短缺,设备性能良好。评估危重患儿夜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督促接班护士进行认真仔细的床头交接班,加强值班护士对危重患儿重点监护。
3.4.3改进排班方法实行弹性排班。根据病区护士的能力、资力等综合素质实行“新老护士搭配”值班制,低年资护士按照APN法排班,高年资护士全夜值班,轮科护士专人带教并实行跟班制。在危重患儿多,工作量超负荷时增加人力资源,指定二线值班人员,在病区工作需要时,保证随叫随到,以确保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落实。
3.4.4加强专科培训,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通过专科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才能更好地保证护理安全。强化服务理念,深化优质服务内涵,培养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士的自律性,尤其倡导护士夜间工作的慎独精神,促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减少护患矛盾和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荣德明,张英,谢功群.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2013,10(12):173-173.
[2]唐晓云.护士慎独意识和修养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2,31(25):154-155.
[3]张阿妮,姜东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慎独修养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31-732.
[4]李玉娟,韦翠花,李莉.儿科护士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5):2505-2507.
[5]蔡华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37-138.
[6]刘克英,胡海鹰,黎小慧.432名护士延时下班现状和补偿意愿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21):39-41.
[7]刘娟,刘春红.改革排班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2):134-135.
[8]吴燕红.扁平化排班模式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