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科护理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1-01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 [1]。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等中医护理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创伤小,疗效好,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使用西药的副作用,发挥了祖国医学的优势,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以下介绍几项中医护理技术在我院儿科的应用。
1 穴位贴敷
1.1 目的及取穴。
1.1.1 敷脐疗法用于肺系疾病症见咳嗽,咳痰以肃肺化痰;用于脾胃系疾病症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以理气和胃;改善小儿厌食症状;改善小儿自汗、盗汗症状。取穴:神阙穴
1.1.2 中药外敷助于退热。取穴:双侧内关穴
1.1.3 中药外敷改善小儿遗尿症状。取穴:双侧涌泉穴
1.1.4 冬病夏治有助于温阳利气,?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取穴: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
1.2 操作方法。
1.2.1 根据不同病症遵医嘱将中药研粉过筛,取适量药粉用醋(脾胃系疾病用姜汁)调成糊状 [2],均匀摊于大小合适的棉纸上,厚薄适中,将棉纸四周反折。
1.2.2 充分暴露穴位处皮肤,清洁局部皮肤。
1.2.3 用敷贴将包好的药物贴于穴位上。
1.2.4 观察敷药处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等不适。
1.3 注意事项。
1.3.1 摊药厚薄均匀,大小适度。
1.3.2 贴药通常保留4小时,如有红肿、瘙痒不适症状,及时停用。改善遗尿症状于晚间睡前贴药至晨醒起床。
2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2.1 目的及取穴:通过使用定向透药治疗仪,对药物离子产生定向推动力,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深入地透过皮肤快速进入病变部位,达到消炎止咳,解痉止泻的目的。取穴:肺系疾患取双侧肺俞穴 [3],脾胃系疾患取神阙穴。
2.2 操作方法。
2.2.1 正确取穴并清洁穴位处皮肤。
2.2.2 根据不同病症取药液于贴片上,每帖约2.5ml药液,将贴片贴于穴位上,并连接电极片。
2.2.3 打开电源,根据小儿年龄设置使用参数,按治疗键开始治疗。
2.2.4 观察询问患儿感受,对热的反应和局部皮肤情况,防止药物过敏和烫伤。
2.2.5 治疗事间为20分钟,结束后取下电极及贴片,关闭电源。
2.2.6 清洁局部皮肤,整理床单元。
2.3 注意事项。
2.3.1 使用时必须有护士或家长陪在身边。
2.3.2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烫伤等现象,如出现丘疹、明显发红可用肤轻松软膏外涂。
3 中药保留灌肠
3.1 目的:将中药汤剂自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通腑泻热、清热利湿止泻的作用。用于高热患儿助于退热及泄泻患儿症见便稀伴粘液,有或无腹痛症状。
3.2 操作方法。
3.2.1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去渣凉至适宜温度(退热剂凉至室温,止泻剂凉至39―41℃),倒入灌肠袋内并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约30―40cm [4]。
3.2.2 取左侧卧位,臀下垫治疗巾,抬高臀部垫小枕约10cm。
3.2.3 肛管前端,排气,关闭灌肠袋开关。分开臀部,暴露,轻轻插入直肠,婴儿2.5―4cm,儿童5―7.5cm [4],左手持肛管固定,右手打开灌肠袋开关,将药液匀速灌完,关闭开关,拔出肛管,卫生纸轻压。
3.2.4 指导家长将两侧臀部靠拢,尽量保留药液达1小时,至少30分钟。以达到药效。
3.3 注意事项。
3.3.1 灌肠前协助患儿排便,灌肠液一次不超过100ml。
3.3.2 灌肠时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影响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 刮痧
4.1 目的及取穴:刮痧治疗有助于发热患儿退热。取穴:大椎、双侧曲池穴。
4.2 操作方法。
4.2.1 协助患儿取舒适,正确定穴,检查刮痧板。
4.2.2 将刮痧油涂于穴位处皮肤上,手持刮痧板在选定的穴位上从上至下刮拭皮肤,单一方向(6岁以下患儿可用术者食指、中指指腹进行刮拭),刮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红色充血瘀点。
4.2.3 清洁皮肤,安置患儿。
4.3 注意事项。
4.3.1 刮痧手法正确,用力均匀适度,勿损伤皮肤。
在儿科护理教学的实践中,仍主要是理论介绍和教师的操作示范。一个教师指导10~20个学生,由于受空间和视觉的限制,学生很难全方位地看到教师的操作,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辛苦,且教学效果很差,并易引起医患关系不协调或医疗纠纷。而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微视频技术能将动态影像、图片、文字、声音等各种信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护理的情景再现和护理操作的生动形象演示,化静为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婴幼儿的医患矛盾,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高度共享、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信息查询利用等,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最终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微视频技术下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思考,本课题致力于以我校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设计和制作适合中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微视频资源、学习资源等;第二,微视频技术下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第三,探讨微视频技术下中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模式;第四,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融入微视频技术的效果研究。
三、微视频技术下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一)实验对象
本人和课题组的成员在中职护理专业分别担任是信息技术教学和儿科护理教学工作,此次课例整合研究选择了所教中职社区护理专业的班为实验对象,在教学中使用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
(二)目标设定
本研究利用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整合,进行实践探究,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儿科护理能力素质的提高。本研究提出以下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微视频技术来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进一步想通过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整合的教育实践,提高实训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儿科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效果评价与分析
在本次整合课程结束后,笔者向参与实验教学的学生发放了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整合效果和《学习目标》调查问卷各38份,收回有效问卷各38份。下面分别从学生儿科护理实训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分析、学习方法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四大方面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的统计分析。
1.课程的整合对提高儿科护理实训能力的作用
在调查对提高儿科护理实训能力的作用是否大时,选择作用大的占65.8%,不确定的占21.1%,没作用的占13.2%。可见在调查者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利用微视频技术手段的确有助于儿科实训能力的提高。
2.学生兴趣与参与度
在调查是否喜欢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教学整合模式选项时,71%的同学选择了肯定,这说明在此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法上,教师没有满堂灌,满堂教,同学们不再做被动操作的机器人,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学习方法分析
微视频技术应用于班级教学实践后,从调查“更注重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微视频技术或视频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提高”“自学能力或实训操作能力是否提高”三个问题中,86%的同学们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都认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整合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4.学习目标分析
在调查“是否达到了《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目标”时,选择是的76.3%,不确定的18.4%,否定的7.9%,可见应用微视频技术整合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
(四)结论
通过实践研究证明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整合能优化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实验,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整合微视频技术的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微视频技术进行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利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四、问题与思考
论文摘要: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增强师生互动,不断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儿科护理学》是重要的临床课程,也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散而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于一身,使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近年来在临床课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针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欠缺,多媒体教学将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声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弥补了儿科临床见习的不足。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1.多媒体教学弥补了儿科临床见习的不足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儿科护理学有1/3的学时为临床见习时间,一方面,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每个班级大约四十人左右,为了保证见习效果,往往都是分组见习,即每次见习都是带班级一半的学生去医院见习,另一半的学生在教室自习,所以每个同学的见习时间都相对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鉴于儿科疾病季节性较强,如夏秋季节消化道疾病多,冬春季节呼吸道疾病多;有些疾病的发病率也较低,如小儿糖尿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再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儿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典型病例越来越少,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小儿传染病,如小儿手足口病等,而儿科护理学只是一个学期的课程,所以有些疾病在学生的见习时间并不能看到真实的病例。应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把许多疾病临床体征的图片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播放,如拘楼病的肋骨串珠、枕秃等;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播放视频,如肺炎的护理、贫血的预防、新生儿的护理等;再者,又可利用网上资源及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借用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素材,把一些临床见习难以见到的疾病及近年新增疾病如小儿手足口病、小儿糖尿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的图片及视频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对这些少见疾病的感性认识,大大弥补了临床见习的不足。
2.多媒体教学使儿科护理学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
多媒体技术由于提供了清晰而逼真的图像、图形或动画,可以把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护理措施等由浅人深,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而有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为“难、繁、杂、多”的基础理论易于接受,克服了排斥心理。如先天性心脏病中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分流等,这些内容很难通过板书表达,把这样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既容易理解,又提高了兴趣;通过列表总结疾病的鉴别诊断,把大量的内容通过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完成了板书所不能完成的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全面、牢固。
3.多媒体教学使儿科护理学的综合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并有助于教学贯通
儿科护理学对每一个疾病的讲解基本都包括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所以儿科护理学教学同基础医学各学科联系十分紧密,它以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诸多基础医学学科为基础,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庞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系统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温故知新,相辅相成。
二、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互动交流性不强
良好的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在表演者的地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上。而在目前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部分注意力在电脑屏幕上,学生的注意力在大屏幕上,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被弱化,无法实现传统教学教师的“表演”功能。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强,有时教学效果反而达不到传统教学的水平。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课堂教学效果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增高而增强。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气质、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神采情感等身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增加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变为人和机器之间毫无情趣的信息交流。
2.不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讲”和“写”是一张一弛的缓冲过程,有利于学生记笔记。现代多媒体课件虽然较生动、形象,但由于课件内容是事先做好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讲”,加之有时课件的内容信息量过大,学生跟上教师的讲解,就跟不上记笔记。导致教学内容大多成了过眼云烟,上课就变成了看动画。有时上课时感觉气氛较好,但课后不利于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只是把教材的文字内容搬上电脑,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实际上只是电子讲稿,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编制课件内容,致使课件质量不高,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感。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不仅需要授课教师花大力气去搜集、储备相关资料、教学素材,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运用,这样才能制作出内容生动形象、具有较高水平的真正的多媒体课件。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单元授课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课件的内容多而庞杂,学生无法及时记录,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制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实效性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定的课时内给学生以最大、最有效的信息量,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的考虑利用某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有实效性。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选取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宜演示的内容。切忌图画太多、内容散乱。
2.简约性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是通过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共同实现的,学生接受课件内容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视觉的刺激。因此,投影的画面应符合听课学生的视觉心理。这要求在制作的过程中对画面的布局要以突出重点为基本,避免或减少易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前景与后景的色彩比搭配、字符的大小、图片的位置等,以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等相结合
关键词:儿科急诊;留观输液;安全护理
安全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护理质量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过程中,怎么样规范对儿科护理服务的行为,强化护理质量的意识,医护人员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保证在治疗及护理中安全为首,尽医护人员最大的努力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确保患者的安全[1]是护理人员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对于儿科急诊的患儿来讲,患儿的病情急、危,家属心切,就诊的时间较为集中,静脉输液作为急诊治疗中经常用到的治疗方式。在给小儿静脉输液时,穿刺时有很大难度的,用药的量较小等特点,短时间里大批量的输液,在护理上容易出现一些缺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儿科急诊科一共有医生10名,护士30名,儿科急诊科负责护理工作。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1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患儿男、女各有90例,0~5岁的有80例,5~10岁的有60例,>10岁的有40例。
1.2方法
1.2.1设置科学的操作流程 在儿科急诊处的一楼设置咨询台及挂号处,主要负责的工作有:核对患儿的病历本和输液处方以及药物单等等。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安排输液的顺序和床位,并且对患儿进行编号,配药以后,由导诊护士来按编号的顺序一次呼叫患儿,将患儿带领到留观输液室逐个予以输液,注射后由护士护送患儿到各自的病床,医院的医患人员要做到各司其职,这样既可以节约患儿的时间,还可以有秩序的为患儿进行护理,形成具有程序化的服务流程。
1.2.2实行弹性排班制 儿科急诊留观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治疗的时间也较为集中,而每一位患儿的家属都希望能尽早的进行治疗,这样很容易导致单位时间内,医护人员忙乱,甚至还会正常护理人与患儿之间发生争执,依照儿科留观输液的统计分析[2],在上午8∶00~12∶00和晚上18∶00~21∶00是患儿留观输液的高峰期,根据这个统计,医院可以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在这两个时期内增加护理人员3~5名。这样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1.2.3优化配药环境,加强安全管理 配药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留观输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留观输液患儿较多,使用药剂的品种也很多,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配药室凌乱,配药台面产生拥挤情况,为了不免这种情况发生,医院可以改进药剂的摆放设施,设计各层药柜摆放药剂[3],这样设置既可以避免药品混放,又可以提高配药的速度,从而可以避免药剂配错。
除以上措施医院还应该强化医护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与素质培训;设置2名护士人员对留观患儿进行巡视, 若巡视到有病情况变化的患儿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处理;加强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每季考核的成绩与年度的考核成绩挂钩。
2结果
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明显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儿科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4]。医院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使医院的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设置科学的操作流程节约了患儿的时间,有秩序的为患儿进行护理。同时,进一步缓解了护士工作的压力,还能够保证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护理质量和水平。
3讨论
儿科的急诊留院的输液是极其繁琐细致的一项护理工作。它要求护理人员树立起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优质的服务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才能够让患儿及其家属满意,从而减少护理工作上的缺陷,保证儿科急诊留院输液的安全。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安全护理的重要保证,因此护理人员就必须熟练的掌握护理的技能,提升安全护理的水平,护理人员应该热情主动接待患儿,主动介绍病区的环境,针对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予以详细的解答,以满足各种疾病和各种患儿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护理工作中,仍然有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都必须引起极其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医院的操作规范进行治疗和护理,同时,还要对自己的护理能力加以提升,医院还要对护理的资源进行科学统筹[5],从而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水平,彻底地消除护理和患儿之间的矛盾关系。
参考文献:
[1]潘小燕,采静波.实施整体护理中改进护士排班的做法[J].护理管理杂志,2013,4(1):57.
[2]陶艳,刘颖青,周荣慧,等.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安全护理管理[J].哈尔滨医药,2012,2:29.
[3]许美珍,陈志红.急诊输液患者的安全管理,儿科急诊留观输液的安全护理[J].华中科技大学,2013,16(5):309-331.
【关键词】儿科; 门诊;输液护理;风险;体会
儿科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窗口。小儿静脉输液具有穿刺难度大、用药剂量小、患者病情变化快等特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纠纷。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我对护理风险的认识及工作体会如下
1 儿科门诊输液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
1.1 护士方面
1.1.1 技术不熟练,缺乏观察力:护士穿刺水平低,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操作时动作不熟练、不规范,以致患儿家长对护士缺乏信任感。有时护士为力求达到“一针见血”,注意力往往过于集中在穿刺过程中,而忽略了对患儿病情的观察。
1.1.2 心理承受能力差:穿刺时患儿家长在场观看,易造成心理压力,对穿刺成功缺乏信心。特别是新护士遇到患儿哭闹、不配合而更加紧张,一旦穿刺失败,受到家长指责,护士心态失衡而影响穿刺成功。
1.1.3 护士缺乏风险意识,与患儿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儿科输液室环境噪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操作时会只注意护理技术的操作,而忽略了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往往无意间一句话、一个细微动作都容易产生误解引发家属与护士间的冲突。
1.1.4 护士在工作中没能做好“三查七对”:易造成差错。
1.2 患儿及家长方面
1.2.1 盲目乐观:儿科疾病大多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大多数家长认为门诊输液都是轻病,多比较乐观。如果病情不能较快好转,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患儿家属疼爱孩子,对静脉穿刺技术期望值过高,不会考虑个体差异,希望每次穿刺都一次成功,一旦不成功,易产生埋怨情绪。
1.2.2 患儿血管小,生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针头移位,造成外渗,增加患儿的痛苦。
1.2.3 患儿家长缺乏医学知识:输液过程中等候时间稍长,一瓶药液输完,有不等护士过来,私自更换输液瓶的情况;因担心孩子哭闹而擅自带正输液的孩子离开输液室,导致输液反应或发生意外时护士不能及时处理;部分家长因有其他事情,希望尽量缩短输液时间,因此擅自加快输液速度,极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的发生。
2 儿科门诊输液护理的工作体会
2.1 护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
仪表端庄,举止得当,要具备崇高的医疗职业道德,在工作过程中还要有爱心、有同情心和强烈的责任心,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工作中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虚心向同事或领导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穿刺率,及时准确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相关疑问,通过交流与沟通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的满意率。
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树立安全护理意识
检查待输入药物的药名、浓度、剂量、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色、浑浊、瓶身有无裂缝、是否做过敏实验及患儿的姓名、年龄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加强责任心。在输液任务繁重时,做到情绪稳定,忙而不乱,不能心存侥幸,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2.3 输液前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
输液前加强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认真记住患儿的姓名、诊断,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对初次就诊的患儿进行耐心细致的介绍,多表扬,善于使用语言进行鼓励,赠送小红花或科室制作的小卡片,以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告知家属输液的程序步骤,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的作用,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患儿及其家属做好思想准备,避免意外发生时的恐慌;对可预见性疼痛做出安慰,以娴熟的技术取得家属及患儿的信任。
2.4 合理选择静脉
对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尽量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穿刺时尽量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静脉,因穿刺此处不仅容易造成药液外渗,而且穿刺时不利于病情观察。
2.5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提高输液安全性
小儿发病急,且不能清晰的用语言表达不适感觉,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善于发现小儿输液过程中的不适反应,若小儿哭闹不休应观察其是否因输液静脉刺激、药液外渗或恐惧害怕所致,注意观察以排除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病情变化所致,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变化,正确调节滴速,及时更换液体,正确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另外,平时积极协同医生做好各类抢救工作,不断积累各种急救经验,便于巡视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如:关掉输液器、给予一定浓度的氧气、合适的、抗过敏药、强心药等,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2.6 输液后的护理
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去除输液护贴,行头皮静脉穿刺患儿输液护贴粘紧头发、皮肤不易去除者,可用棉签湿水轻轻擦拭后再拔除,避免因胶布粘贴原因撕脱患儿皮肤;沿静脉走向快速拔针,拇指沿血管方向纵行向上按压棉球,将两个穿刺点(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同时按压,防止穿刺部位渗血渗液。输液完毕嘱患儿和家属再留观15~20min,无反应后再离开,交代注意事项及第2天输液时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
2.7 对待病人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