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技术可行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以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先导。
区农业发展的新机遇。自去年8月份,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建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搞好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5万亩,重点建设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四个功能园区,各个园区协调配套,有机统一,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工作上,建设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一是注重抓了政策制定和宣传。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最佳优惠条件,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市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目前已有千余人次参观考察开发区,咨询投资政策,洽谈合作项目。二是加强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合与协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现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项目两项,还有几个科研项目正在商讨之中,为我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区内主干道路、供电设施、办公及科技培训中心等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招标建设中,为进区项目创造了较好的环境。目前,15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品、乳制品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4400多万元;高科技低温脱水食品、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个项目正式签约并准备动工,总投资1.7亿元。另外,波尔山羊养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剂等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临淄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业装备条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8.24亿元,较上年增长4.2%;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3亿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1元,增长7.5%农业科技贡献率也由上年的62%提高到65%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二、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围绕发展高效农业,我区始终坚持“市场为先、科技为要、效益为本”的原则,实施科技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全区农业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主导产品的品质及加工增值能力。在积极引导东部乡镇蔬菜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同时,对西部乡镇立足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大力实施“瓜菜西移”战略,并不断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搞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收到了以点带面、推动蔬菜持续发展的效果。2001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保护栽培面积占80%以上,年蔬菜总产量达16亿公斤,实现收入15亿元。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重点,突出抓了畜牧小区建设,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全区已建成畜牧小区50多处,生猪存栏9.5万头,年出栏肥猪13万头,家禽存养490万只,尤其奶牛得到较快发展,存栏量突破4000头,比去年增加一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到30%以上。在科技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下,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正在朝着布局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用科技打造名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WTO的加入,名牌已是产品流通的“通行证”,是“命牌”。对此,我区把创名牌、树名牌当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创汇农业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来抓。一是突出抓了“良种工程”,在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品种,培育传统特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特别是以淄博维生种苗公司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58个,改善了农产品品质,逐步培育创出了“绿帝”、“绿彩王”、“紫姑娘”等蔬菜名牌,畅销国内外。二是狠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注重把蔬菜标准化生产作为主攻方向,并在皇城设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中国优质蔬菜生产出口基地”。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我们利用信息网络,狠抓了国内国际蔬菜市场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先后加入了“农业部信息网”和“中俄商贸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并建立了临淄蔬菜信息网站,及时了解国内外蔬菜市场行情信息,在上海、呼和浩特、牡丹江等城市设立了蔬菜直销市场和销售办事处,随时了解外地蔬菜市场需求品种、数量、价格和商检标准,为产销两地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搞好服务。去年,全区90%的蔬菜实现外销,外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并通过满洲里等边贸口岸向俄罗斯、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蔬菜1200万公斤,创汇18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42%。
关键词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重要性;现状;问题;建议
1重要意义
1.1能为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和粮食安全性提供精确的数据
为了使获得的农业数据真实可靠并且具有全面性,需要对我国农业科技开展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更快地发展,为国家的相关重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所有要素和数据都进行采集,并进行科学保存和系统分析,以保证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并能以这些数据为依托制定出更符合农业发展特点的宏观决策。此外,做好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也能够同时解决农业环境、消耗资源、粮食产量、农业发展等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能够准确跟踪并掌握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机制[1-2]。这不仅方便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及深入研究工作,还能对未来农业的发展起到预警和预测的作用。
1.2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科学理论创新
从目前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究其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农业发展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质量下降以及地下水存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应用综合集成技术,该技术整体性较强的特点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整体提升。同时还应该了解到,农业科学的试验性很强,因而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系统动态监测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掌握。这样不仅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对探索自然规律、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在多种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有着较大的帮助。
1.3全面促进农业科技的资源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作用,其对于科学技术的革命和突破有着关键作用。在此前提下,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也在朝着社会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相关的服务和数据资源建设全面迈入数字化时代。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单项技术对生物、信息和工程技术进行了科技创新,并使其呈现集成化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大量基础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整理,这就需要依靠系统的长期性监测数据的支持,从而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现状
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来说也同样适用。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也基于此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以及创新而努力,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数据监测工作的要求下,我国先后在20世纪60要70年代建成了包括湖南祁阳、山西寿阳以及山东德州在内的多个环境科学实验站,并在“七五”期间投资近700万元建成数据标本库,从而组建了土壤肥力监测网络,对全国进行农业数据的监测和整理分析。编制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观测监测指标清单及标准规范,这些规范在作为后续观测工作的依据的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工作体系,不仅在多个方面(如生态环境数据研究、土地质量数据分析等)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也使我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的科技工作进入了系统化、全面化以及深入化的新阶段。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不充分
传统的农业数据监测通常是将其并到某一个科技项目中执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数据监测工作不是作为独立工作存在,因而对农学数据监测工作的规划就不够充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缺乏长远规划。再加上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众多,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机制,这就使当前的农业数据监测工作缺乏系统设计,继而在某些重要的学科领域有空白现象产生。
3.2各监测部门缺乏共用共享机制,监测网络尚未形成
由于各农业科研机构各自为战,严重缺乏合作和互动,这就使各机构不能进行数据互通并实现数据共享。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各监测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工作依据,共享方式落后,严重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从而影响研究成果的产出。
3.3对数据缺乏系统分析及正确的处理应用
虽然目前我国通过长期对各区域进行监测取得了大量的农业科研数据,但还缺少一个能将科学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的平台,这也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3.4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数据监测工作的投资机制还不完善,这就使监测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相关设备比较落后,限制了各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
4建议
4.1农业大数据前沿基础研究
各科研机构应对农业大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数据密集型的知识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并在结合当前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需求前提下,开展对于农业大数据的复杂性研究,从而更快地构建出复杂性模型,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3]。
4.2完善农业大数据的标准规范
应根据农业大数据的特点,基于协同方法对网络化农业大数据采集和监测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针对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和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化体系,使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有据可依。
4.3农业生物资源的数据构建
工作人员在进行监测工作时,要注意对农作物的品种、畜禽养殖资源以及产品效应进行数据监测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全面掌握其变化规律,以全面提升农业生物育种效率。
4.4农业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
进行生产要素的数据构建,主要是对农田土壤质量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长期的数据监测。这其中包括使用的肥料和农药种类、田间的水分含量、养殖过程中喂养禽畜的饲料类型以及用过的兽药,在对这些要素的长期观测中应掌握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4.5农业灾害数据构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遭受不同的农业灾害,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因此,要对可能会发生的农业灾害进行数据整理,包括虫害、动物疾病、农作物病原等进行监测分析,以便为农业灾害预判和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4]。
关键词: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应用研究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正处于发展和创新阶段,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空间较大。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设备的质量及可靠性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2018年12月底,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二条提出到2025年,实现我国农机装备质量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产量及可靠性方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第六条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提高农机装备质量的指导意见。
1相关概念
所谓可靠性,一般指产品在使用条件下可以按照设定的时间内能够持续不断实现既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具有下面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故障方面,其次是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定量的形式来表示,最后对故障的影响程度可以进行测定。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指用于对产品质量可靠性的定量及衡量参数,是一种概率。可靠性主要是指针对产品预计发生故障的频率及所产生的危害程度,是产品内在的属性之一。可靠性决定于设计者,因此设计阶段非常重要,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产品的可靠性,从而从根本上提前防范各类故障及问题的产生,提高产品的质量。
2可靠性与农机装备产品关联
为了清晰而准确的对可靠性进行定量,可以把农机设备的可靠性内涵规定为在一定的条件及时间下,装备或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实现既定功能的程度或能力。对设备来说,其可靠性越高越具有竞争力及实际使用效益。质量及可靠性越高,可以使用的时间越长,效率越高,成本越低,其无故障工作的时间就会越久。从狭义内涵来讲,“可靠性”,是指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有效期内没有产生故障的时间,从广义方面来讲,是指使用者对设备使用的满意程度及信赖程度。
3开展可靠性工作的意义
1)能够有效降低设备问题发生率,从而有效的提高安全性,尤其是一些设备需要人为进行操作,或者是与牲畜接触较多,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操作者及牲畜的伤害,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2)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避免出现故障造成设备维修产生的停机问题,从整体上提高设备实际的使用率。据相关统计,我国的一些农用联合收割机、耕作设备等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只有先进国家同类产品的1/3,其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在使用过程中故障不断,不仅需要较长的维修等待时间,同时安全性也不高,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降低了农机用户的使用欲望。3)减少不必要的维修成本,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益。4)对农机设备制造企业来说,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能够有效增加公司的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深入实践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走向世界的发展机遇,只有提高设备的质量及可靠性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4农业机械可靠性工作内容
4.1可靠性设计
农机装备在产品研发时,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技术指标论证阶段,第二阶段为产生生产方案论证及制定阶段,第三阶段为工程研制阶段,进行初步的产品设计及详细的产品设计,第四阶段为设计定型阶段,第五阶段才进入生产定型阶段。所以在整个农机装备的研制开发中,需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设计,每个步骤都要严阵以待,重视产品可靠性及质量的打造,提高设计的可靠性、生产的可靠性,最终打造具有高质量的农机装备产品。而且,在这些具体过程中要重视活动开展的组织性,加强管理,做好相应的规划,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4.2可靠性建模及预计
所谓农机装备及机械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是指产品内部的子系统及组件之间的框图(简称可靠性框图)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也就是系统成功概率及其构成单元成功概率间的关系式。通过建立可靠性模型,能够对装备进行可靠性分析,尤其对设备的可靠性进行科学预计。在进行可靠性预计时,通常是先对设备元器件及零部件进行失效率的预计,之后对农机装备产品单元进行故障率的分析和预计,包括单元内的全部元器件和零部件,最后根据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来求出这一设备的可靠性预计值。所以准确的可靠性模型是掌握和预计设备可靠性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预计任务可靠性时更是离不开。可靠性分配,是把农机设备的可靠性目标值根据相应的可靠性模型将其分配到具体的产品单元中,从而作为产品设计的依据,有利于提高产品可靠性及其支流,起到科学分配的标准功能。只有进行可靠性预计,才能有效提高农机装备产品的可靠性,特别是在研发阶段,有利于对产品研发的可靠性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在整个产品的预计及改进过程中,通过应用可靠性模型,可以对产品的可靠性不断进行考察和更改,从而使得农机装备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达到良好的性能,满足使用的高质量需求,提高有效使用率。
4.3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
通常来说,一个系统由多个部分构成,如农机装备产品,也包括了电源、处理器、存储器、执行设备及相关的辅助设备等。在产品工作过程中,每一构成部分都需要在既定的时间及条件下,完成既定的功能。如果某个部位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整个机器的顺利工作。从系统设计特征及工作要求来看,其组建故障模式及种类的不同与其所产生的故障影响也是不一致的。如联合收割机的螺旋叶片如果出现故障,与切割底板间隙过大,会使得推运器产生故障,引起割台螺旋的打滑,造成机器无法正常运作。所以,对于某一个农业设备要对其具体的构成部分进行逐一的分析,分析每个部位故障模式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可以将故障出现的种类进行很好的预测及应对,掌握产品的薄弱环节及关键环节,为设备改进及进行预防控制提供积极而有效的基础。
4.4故障树分析(FTA)
故障树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这种故障分析方法将农机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系统分析,对故障原因由内而外、从简入繁的进行层级分析,如树干形状,将复杂的故障进行系统化和简单化和动态化,通过相应的试验及使用进行相应的故障分析,这也是其他产品所较为常用的故障分析方法。故障树这一分析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故障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使得分析具有系统性,从简入繁,进行逐层演绎,可以综合分析包括人为影响因素及环境影响因素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并能够通过图形直观显示的方法,使得农机设备可以层次性的显示出产品失效状态,使中间事件的相互关联更加清晰,故障分析更加直观而清晰。
4.5最坏情况分析(WCA)
一般来说对于具有控制系统的农业设备,可以应用最坏情况电路分析方法来进行故障控制,在这种农业设备的控制系统中,需要设计和应用大量的有较高精密度的电路元器件。其故障预测分析方法可以采用WCA方法,通过采用模拟仿真分析,将电路可能经历的多种极端状况进行试验和分析,模拟不同的生产工作环境,将可能出现失真或漂移现象预先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电路性能及元器件的应力分析能力。在进行最坏情况的电路分析及元器件应力分析条件下,能够主动的找出影响电路性能的因素,以及元器件应力的影响因素,从而准确的找出产品的质量脆弱环节。尤其是通过开展电路漂移故障预测分析,能够使得产品后期的改进方向得以明确,提高电路的固有可靠性。WCA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评价电路的性能及其漂移:通过合理分析方法,可以评估最坏情况条件下的电路性能及其漂移。2)元器件评价:通过分析最坏情况下的电路中元器件是不是有过应力,可以为后期科学的选择元器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使得降额使用及设计更加合理,并有效的降低生产设计城堡,提品效益。在产品设计及开发阶段,在进行电路设计改动时,需要重新开展WCA工作。而这一工作需要较大的工作量,在软硬件、元器件模型库和相关数据方面都需要相应的支持。而工程研制任务书及合同中也对WCA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WCA能够从各种产品层次开始,如电路系统、单元电路等。对于相互独立的不同电路性能参数,WCA可对电路不同的性能参数分别进行。
4.6潜在电路分析(SCA)
对于一些大型的农机装备产品,所涉及的电子及电气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所涉及的科研单位也较多,不同的设计队伍及单位其设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设计过程中产品需求及设计也不断进行变更,所以在科研制作阶段是不可避免地留下潜在电路问题,这就需要各级设计人员及负责人要有深刻的认识,对潜在问题电路要进行详细的摸查,要系统掌握潜在电路的分析方法,在电路设计结束后,要避免将潜在电路分析遗漏,及时排除潜在存在问题的电路,加强跟踪,通过应用相应的设计准则避免电路出现潜在的问题。
4.7可靠性试验
对于农机装备来说,其可靠性试验的方法有多种,还可以进行可靠性强化试验等。尤其是可靠性强化试验,在产品的研制阶段,可以采取比相关的技术规范更为严酷的试验条件,来加速产品潜在缺陷的发生,从而为不断改进产品和验证产品质量提供条件。同时还可以结合农机装备的不同英语区域,进行区域差别试验,从而提高产品的区域适应能力。如在沿海地区,其土壤湿度大、盐碱成分高,可以开展盐雾试验。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改革;本科建设;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当前地方农业高校几乎都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高科技农业、地方新农村建设、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本科人才。多数地方农业高校是二类本科院校,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也是参照重点院校进行大而全的学科设置,而立足于地方性、农业性、应用性不是很多,致使学生培养没有恰当的定位,不如重点高校那样在理论上工程上深入学习和掌握,也不如高职院校学生那样实践和技术掌握的牢靠,从而使学生的就业前景暗淡,学科建设后力不足。本文在调研多个地方农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结合本校学科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开放式的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建设模式,以“知识-素质-能力”为原则,完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践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
1培养方案
地方农业高等学校在二类本科招生情况不是很好,第一志愿报考率不是很高,经常需要降低分数线来完成招生任务,新生的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相对不足。为此培养方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需求;要求培养方案具有弹性,不仅每年新一级学生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正在学习的学生培养方案也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社会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分析当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发现它与其他类型的学校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培养模式也大体相同,使农业高校的学生要和重点院校的同专业学生面向相同的就业市场,造成竞争力不足,另外重要一点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体现出农业高校的特色。为此要按照农业高校的定位重新规划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高科技农业和农业信息化为目标进行调整,要加入计算机在农业的应用、农业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中应用、精确农业等课程,专业课程也要以应用型为特征进行调整,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培养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科技服务的高级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计算机服务。
应用型人才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基准,满足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对大批计算机开发性人才的需要进行,能够进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农业网络建设与管理、软件系统管理、客户培训和服务、项目开发、设计和调试等方面从事工作,为此要加大计算机应用方面课程设置,侧重应用性、实践性环节,注重计算机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1]。跟随信息社会发展步伐,减少硬件的课程,比如模拟电子和电路、单片机原理和微型计算机原理,这些课程内容可以在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以实例引入。不应过多强调大而全的基础课程,应加强知识综合,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2实践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的实践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实践内容[2]。在课程试验中要大幅度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减少验证性试验或让学生课下自主进行。实验课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要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实践教学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系统化的进行学生的项目培训和知识组织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程设计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学,对已经学习过的某门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一人一题进行计算机项目开发,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应该以农业相关的项目为主,比如养殖业管理系统、种植业信息系统、粮食质量追踪管理系统、气候数据自动采集等等,培养学生与农业相关的信息系统或处理系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如果课程设计的题目较大,又综合已学过的多门课程,则采用多名学生协同完成,进一步增强学生交流能力、合作解决问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源程序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引用开源项目的部分内容,或把课程设计的内容融合到网络上协作的项目开发中,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也可以加快学生的项目开发经验积累和编程能力的提高。
毕业设计以解决农业信息化和高科技农业系统为主进行的设计与开发的综合性应用项目,把学习到的农业知识进行现实化、实用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毕业设计要按照软件工程和信息开发的标准编写文档、撰写程序代码,提交一个项目总结和程序系统,包括开发文档、程序源代码、数据库结构、配置文档和测试文档,这是本科四年的计算机知识总结和能力培养的集中体现,要学生独立完成,在答辩委员会的严格审核和测试下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不再进行包含大量基础知识和重复开发文档内容的撰写,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3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自主学习和互动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中心,减少讲授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讨论课、分析课、现场观摩课,补充新技术讲座。提高第二课堂的学时,教师多多参加学生自学辅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贯彻“知识-素质-能力”这个基本原则来组织教学和教学准备[3]。
当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为学生进行构建主义形式的知识掌握提供了基础。围绕教学大纲的知识材料以网络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辅助教学使学生随时得到帮助,也可以使学生一起协同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多媒体以丰富多样知识形式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自然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此要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利用情景、协作、讨论等诸多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校园网络的应用要充分化和高度化,让网络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有益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加大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使校园网上的应用更加丰富。即学校购买其他高校优秀课程资源或优良的公司开发的教学资源,快速构建学校的教学资源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要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学校的定位,进行各个课程网络资源的二次开发或原创性开发,使网络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本校的教学。
4考核方式
当前很多地方农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考试仍然是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分数判断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强调素质和能力来说不是很适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是爆炸性的增加,知识的获得变得非常容易,不一定需要记忆和严密的推理,关键是判断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否通过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关键指标,为此要采用符合学科的项目系统开发、课程报告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对当前的闭卷考试进行改良,以多种方式的综合为主,由知识测试、课堂状况考查和试验检查或试验设计能力组成。课堂状况考查比重加大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讨论课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独立地完成作业和专题报告,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激励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组织和表达能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5教材建设
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导下,地方农业高等学校都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电子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优秀教材,甚至选择了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材应用于教学。这对于应用型本科建设是不太恰当的,学生学习变得非常吃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知识,降低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现在的地方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为此要进行教材选择方向的改变,选择满足“知识-素质-能力”原则的教材,选择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当前很多出版社都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也陆续出版了很多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型教材。对这些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多数都不是非常适合地方农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此进行教材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比较迫切的任务,地方农业高等学校要联合起来,研究如何使教材内容满足本类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符合农业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最新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和能力。
6结束语
随着高科技农业对信息化要求的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地方农业高校中的地位大大加强,其本科专业建设变得非常紧迫。在总结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模式,按照“知识-素质-能力”的原则进行培养方案、实践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专业建设措施。当前社会需要创新能力更强的人才,培养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成为必要,为此各个地方农业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地方农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各个方面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8,(04):94-96.
公司在管理上采取“五化”措施,即“工作标准化、计划化、时间化、数据化、奖惩化,”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制约,又各自独立。公司实行“育、繁、推”一体化,从春季育苗播种开始形成标准化作业,育壮苗,育优质高抗的品种,以便投入大面积繁育时,各项指标突出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先后育出并推广龙盾103、龙盾104、龙盾105、龙盾106、龙盾107、龙联1号、莲惠1号等优质品种,成为省内举足轻重的、拥有高尖育种团队的企业。
天盈种子公司的企业宗旨是服务农民,公司制定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程序,根据所销售的区域公司建立了高素质的服务团队,以高级农艺师为首,带领部分技术人员为农民进行技术服务,走到了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和农民成为了朋友,真正的为农民服务到家,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客户群体也呈梯形增长。通过多年的经营管理,天盈种子公司已成为当地市场的标杆,创立了独有品牌。
2013年,天盈种子公司在监狱党委、农场的正确领导下,全体职工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实现了全年工作目标按计划完成。
在监狱和农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推行“靠科技精育良种、守信誉造福农民”的经营理念,在经营模式和经营思路上都有新突破,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先后在铁力、富锦、方正、同江、佳木斯、庆安、通河、抚远等地成立了分公司,在虎林、迎春、密山、鸡东、庆安、通河、萝北、名山等地设立了经销商,销售区域遍布第二、第三、第四积温带。在佳木斯地区,以莲江口农场种子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莲江口农场为基地的水稻良种市场已初具规模。在莲江口农场,以种子公司为核心的种子一条街,2013年有种子企业50余家,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种子集散地,并吸引了全省各地种业的加入,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态势,带动了地方经济,也带动了地方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季节性的经济繁荣现象,同时种业公司的科技指导也使水稻种植水平大大提高,目前莲江口农场水稻种植面积7200公顷,繁种面积近3500公顷,按每公顷增加收入2000元计算,繁种户共增收700万元,农民增产增收激发了种植户繁种的积极性,也为推动种业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公司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诚信企业,并被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农资质量安全示范店”,获得十大放心品牌称号。各项荣誉取得的同时,公司不忘“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座右铭,在水稻成熟期邀请经销商、购种大户和种子繁育户来单位参观,通过参观实验区让他们真正了解了优良品种的育成过程和种子如何提纯扶壮,解决了他们一直以来对原种的困惑,更增强了他们要到正规科研单位购买优良品种的决心。
关键词:农村供电;技术研究;县供电企业;探讨分析
Abstract: The rural power supply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and safety and stabilit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n this par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nd shortcoming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solution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further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relevant work,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rural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county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223.8+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于电力的要求以及依赖的程度,也在逐渐的提高。根据现阶段用户供电的可靠性指标,可以非常准确的对供电系统的供电工作能力进行判断,并且也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程度。对于电网的改造以及建设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之上决定供电工作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高低,并且也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所在。所以,还需要全面的对不足之处进行研究,全面的提升供电的可靠性,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确保供电工作的稳定与可靠。
供电可靠性的含义研究
深入细致的对农村供电可靠性的含义进行研究和探讨,是展开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供电的可靠性,一般指的是电力的用户大部分都可以得到可靠的电力系统供给的电能,这一点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出供电系统的实际供电能力。而供电的可靠性,则是全方位的衡量供电系统持续性的供电能力以及供电功能可靠性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是电力管理工作之中的重要项目。通过指标的衡量,可以反映出一个供电的企业实际的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状况,并且对供电管理的水平进行体现。要想提升供电的可靠性,就必须要提升供电装置的水平和技术,在有着完善的电网建设、健全的电网构架、充足的电源以及先进的电力设备装置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全面的提升供电的可靠性,为供电企业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从根本之上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农村配网的特征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对现阶段供电可靠性的含义和标准有着全面的了解。接下来,将针对现今农村供电以及配网等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的现状等,进行概述,力求为整改措施方案的提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电网的结构不合理。这一点是现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的农村电网为单电源、无备用电源的接线方式,并且使放射状或者树状的连接,而单电源其特征就是结构非常简单、运行和管理方便、经济、操作简便,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用户仅仅只能够从一个电源得到供电,当电源出现问题之时,则会导致用户的断电,所以其运行的可靠性不强。
(2)农村电网的供电面积广且用户较为分散。这一点是农村供电的实际特征和主要的现状,供电的线路非常的长,且供电半径较大,线路的分段比较少,这样类型的电网结构非常容易在设备出现故障之时,导致大面积的用户断电,所以,会造成极大范围的不良影响,供电的可靠性还需加强和提升。
(3)农村电网的设备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当前阶段社会飞速的发展、经济也是持续的进步,针对电网的改造步伐,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当中。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电网设备还难以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普遍的设备水平较低,诸如电网当中的导线,绝大多数的农村电网现今仍然使用的是裸导线,而裸导线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受到树木、鸟类以及腐蚀等的影响,增加了出现断线以及短路等故障发生的概率,为农村电网可靠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和不便,并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之上影响了地方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还需要全面的针对农村电网的设备水平进行提高。
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研究
科学合理的电网建设,是全面的提升农村电网可靠性的关键点和基础的工作环节,提升供电的可靠性,首先需要从电网的建设水平着手,全面的保证电网建设构架的完善和健全,并且对电网的接线方式进行整改,达到工作的预期目标。
(1)优化农村电网的结构,提升线路的联络率。这一点是基本的工作之一。根据现阶段农村电网的特征和结构方面的特点,需要增加相应的分段装置设备,针对树状以及辐射状的电网配置,一般需要使用分段连接的形式,将线路的主干线分为两段或者是三段,而针对最为重要的负荷分支线或者是负荷较大的分支线之上,也可以加装相应的分段式的开关,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在故障发生之时,合理的减小停电的范围,将故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而由于农村的配电网而言,需要使用容量大、体积小、操作和维护简便的设备,诸如真空开关、SF6开关、小型的封闭环网式的开关等等。而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可以使用手拉手式的线路设计,真正意义之上实现互联和互带,全面的提升农村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改造配网的设备装置,提升电网的绝缘水平。这一点也是全面的加强和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工作之一。目前阶段农村的电网采用的都是架空的线路,可以满足经济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供电的需求。但是此种类型的线路与其他建筑之间的距离,要求比较的严格,否则就难以实现供电的可行性。另外一个方面,如果在农村电网建设的过程当中使用地埋线缆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供电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其造价比较高,所以在农村当中也不具备进一步推广使用的价值。为了全面的解决这一难题,可以根据农村电网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的特点和现状,采用架空式的绝缘线路,此种设计的方式,与裸导线相比较而言,有着非常多的优势,可以全方位的解决电网线路在运行工作当中遇见的一些难题,并且还有经济方面的巨大优势。而绝缘导线并不存在外露的部分,所以与建筑物或者树木等相互的接触不会导致掉闸情况的发生,进而比较适合在树木较为密集或者是建筑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进行使用。
(3)进一步的推广配网自动化系统。中低压配网是农村电网建设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其工作质量的高低与自动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升其自动化的程度,可以全方位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当出现配网故障之时,需要使用常规的方式进行处理,诸如人员的巡检、抢修、调度的通知以及报警等等,这样的方式会进一步的导致影响范围的扩大,同时停电的时间往往也比较长,对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还需要提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从根本之上解决存在的问题。配网自动化是运用相关的自动控制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的管理技术以及数据通信技术等,将配网的实时运行工作状况、电网的基本结构、用户的基本状况以及设备运行的情况,进行集成,通过配网的装置进行实时的监控,全面的保证当故障发生之时,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和处理。同时,配网自动化系统还可以运用自动化的设备正确的对故障发生的位置进行判定,自动的对故障进行隔离,进而全面的实现故障的自行诊断以及快速的隔离,对于一些断电的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减少停电影响的范围,缩短了人工故障排除所需的实践,进而提升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提升农村电网运行可靠性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力求全面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电网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水平。
参考文献
张强.浅议电网建设和维护工作的开展【J】.电力建设,2009.8:34-35
近几年我国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工点种,牛耕田”的传统耕作方式,再加上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一些特殊机械、设备、设施的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没有其他更好的就业方式,人闲着不挣钱,不合算;二是政府部门指导思想有些偏差,重工轻农倾向依然存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重视不够;三是多数农民收入低,购机有困难;四是机械适用范围小,配套指数低、价格高,满足不了一机多能的要求;五是推广力度小,目前仅仅依靠农机推广部门一家组织落实该项工作,从人员、设备到社会影响力等诸方面,也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实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是对我国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改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强有力的改进和提高,各级各部门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到议事日程,并根据当地情况下大力气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各个技术环节落实到位,确保该项技术迅速推广普及。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加速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应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领导。积极宣传
首先有效地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力宣传普及发展保护相耕作的技术及重要意义,力争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次,各级领导首先提高认识,层层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强化领导合组织,把加速普及保护性耕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作到任务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地块;三是实实在在抓好县乡村三级保护性耕作试验田、示范田、对比田,举办培训班,召开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让农民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效果,让活生生的事实说话。
二、政策引导。多错并举
2004年以后,国家开始实行对农机具补贴的政策,虽然补贴资金量小,不能实现普惠制,但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所以必须利用好这些资金。一是对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补贴款保证专款专用,农机经费入农户。二是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金融部门多方筹措资金,用于保护性耕作的机具的购置。三是以抵押贷款的形式,鼓励农机大户、专业户购机。四是提倡社会多方集资,以国家拿一点、大家凑一点的方法,积极兴办股份制农机服务公司或农机协会。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部门联动。服务到位
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在主动与计划、财政、金融、科技、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搞好协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加强对农机生产商及农机产品的监督管理,对假冒伪劣的农机产品进行严格查处,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优化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市场环境;督促农机研究部门尽快研制出一机多能、质量过硬、价格合理、适宜农艺的机具,最大限度降低作业成本。
农机主管部门要加速普及力度,结合极具生产厂家及农机培训学校,抓好购机者、使用操作手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传授机具使用、维修、保养知识,以提高作业质量及机具使用寿命。
作物良种培育供应部门,要抓好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品种的繁育和供应。如培育抗倒伏,早熟高产适合机收作业的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对推动保护性耕作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四、健全队伍、提高素质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是将先进农机化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个复杂的再创新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队伍正是这种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农机推广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速度、质量和效果。所以健全农技推广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势在必行。目前农技推广队伍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两极分化,年龄偏大的同志虽然工作扎实、经验多,实际操作及综合能力强,但知识结构单一、掌握知识老化、退化知识和接受再教育能力不足。比如:计算机、外语等科目继续充电。相反,新毕业的农机技术方面的学生受编制所限,进不了推广单位。因此各级各部门应注意有关政策文件落实,从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上解决问题,加速保护性耕作推广与普及。作者简介:许玉胜,男,46岁,玉田县农牧局农机监理站副站长。倍液,后期防治叶斑病,可喷25%的多菌灵500倍液。
三、花生的适期收获
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的安石村,在凤庆县科协的帮助下,通过建立茶叶技术协会,创立“科普大院”、科普惠农服务站、举办农函大培训等举措,让广大农民靠科技提升了茶叶、核桃、林果等产业,靠科技致富集聚了经济实力,助推了临沧市“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全村789户村民中,已有68.5%的农户拆除了旧房,改建成新颖漂亮的砖混结构“小洋楼”或琉璃瓦房。如今,漫步在安石村的进村入户硬板路上,绽放的桃花、李花使你流连忘返、倍感清新。
近年来,安石村紧紧抓住临沧市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机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念好山字经、作好林文章。安石村的变化,仅仅是凤庆县科协积极参与新家园行动计划的一个缩影。
临沧市凤庆县科协是云南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县科协十几年如一日,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把本部门工作融入到全县中心工作中去。
凤庆县科协在参与新家园行动计划中,注意发挥县、乡、村各级科普网络作用,利用“科技周”、“科普月”、“全国科普日”等,举办了赶科普街、放映科普电影、发放科普资料、组织科普文艺演出、科普大篷车下乡、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专家讲科普等一系列活动,使科技意识深入人心,激发起广大群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长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劳动者,让凤庆县的广大农民走上了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路子。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者难与大市场直接对接,难与技术推广部门打交道,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和增收致富。在县科协的指导帮助下,全县相继建起乡、村产业技术协会135个,涵盖茶叶、核桃、蚕桑、林果、蔬菜、甘蔗、烤烟、养殖等产业。许多产业技术协会,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农户”或“支部+能人大户+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为会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组织会员参加农函大学习、办培训班、以会带训、交流经验、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普及推广实用技术,提高会员的科技素质,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大寺乡德乐村蚕桑技术协会,针对原有杂交桑品质量差、产量低的问题,与龙头企业――桐凤丝绸有限公司协调,引进优质嫁接桑,对全村1100亩桑园进行改良,设立桑用物资服务部,统一购进桑苗、蚕种、农药、化肥、蚕具等。建立了小蚕共育点,统一育出小蚕,并提供给养蚕户。
营盘镇秀塘村养猪技术协会,一方面努力争取贷款,帮助会员解决资金困难;申请财政补助帮助会员新建和改建标准化圈舍,招商引资5万元配套建设沼气池;在镇上的农贸市场参股制办了一个猪肉市场和生猪综合市场。另一方面,协会每年邀请科技人员开办讲座并现场指导养猪技术,发放养猪技术资料,组织会员交流经验和外出参观学习,使养猪产业步入了“品种优良化、饲料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防疫制度化”的正轨,促进了生猪产业发展,涌现出一批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大户和200头的典型户。
诗礼乡烤烟产业协会,多形式培训现代烟草农业种植技术,建立起11个漂浮育苗示范基地,统一供苗、统一技术规范,推动了全乡烤烟实现100%的高优种植,100%地膜化,100%施用腐熟农家肥,100%漂浮育苗移栽。
凤庆县科协还开展了以“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建文明村寨”为主题的“科普文明村”创建工作,和以“六有”(有科普组织、有活动室、有宣传阵地、有工作规划、有科技项目、有示范基地)、“两高”(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普遍提高)、“一新”(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富民示范村”创建工作。目前,已在全县创建起130个“科普文明村”和6个县级“科普富民示范村”。此外,相继创建了高优茶园科普示范基地、泡核桃高枝嫁接示范基地、蔬菜科普示范基地、石斛科普示范基地、龙胆草科普示范基地、科学养猪示范基地、氨化饲料养牛示范基地等示范基地。这些科普示范基地,一方面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还开发出石斛、龙胆草、姬松茸、红花油茶等新兴产业和推广氨化饲料养牛新技术,拓宽了农村增收致富门路。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高度关注,并且都已渐渐地认识到:只有进行课堂改革,从学生出发,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然而,笔者调查发现,虽然大家已经意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也积极投身于课堂改革的实践行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三数学课外作业布置有效性仍存在很多问题,无形中依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课外作业数量偏多。我们农村初三课外作业,有课本上习题要上交,总复习题要练习,有补充习题,有配套用书,老师三天两天地印刷一些“精选题”要形式完成,严重加重着学生的作业负担,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完全背道而驰,导致学生来不及完成,胡写一通,造成抄袭现象,甚至拒做。
2.作业形式不丰富。老师有时直接布置作业是某某书第几页到第几页,有时拿个练习印一下发给学生,为了学生有练习而布置作业。不考虑教学的需要,不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3.作业要求统一化。要求所有学生所有作业做得都符合老师的标准,没有完成数量或错误率高的可能就要受到老师不同形式的“教育”,导致部分学困生从心理上惧怕数学作业,甚至讨厌数学,或者产生我怎么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久之,他将自己定为“我是数学差生”,他们仅有的一些优点也许在这“恨铁不如钢的教育中”中淹没。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明确课外作业及布置有效性的意义。课外作业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主张“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现代教育普遍认为:课外作业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运用,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根据这种认识调整教学。布置有效性指的是布置后学生单位时间内作业的效率,布置的单位次数对学生能力发展所起的作用,显然,我们应该追求课外作业布置的高效性。
2.进一步学习研究《标准》对作业布置的要求。《标准》要求:作业设计“要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要控制客观题的比例,设置一些探索型的题目与开放性的题目,以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是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的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程序;农业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7.21.008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将研究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效果的媒介,作为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二次创造,也是提升农业产量与推动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但从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要想开展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必须要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程序,以现存问题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农业技术推广程序
1.1合理选取项目
主要是指收集信息、制定方案、选定目标的过程,作为推广农业技术工作的物质基础。一般情况下,农业技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借鉴引用西方国家优秀技术;国家农业科研部门及相关单位研究得出的结果;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扶持;农户个体生产经验。在实际选取项目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事先对技术推广所在地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土壤情况、经济能力、人文环境等多个要素,选定符合当地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
1.2试验
在确定推广项目后,不可即刻大范围的推广,而要经选定的技术随机选定试验田进行试验。在开展适应试验过程中,需要综合考量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保证技术可行性后方可进行普及。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开展开发性实验。对之前所选的农业技术进行改进,创新研发出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最佳方案。
1.3示范
是指设置样板,借助实践操作,向农民呈现出新成果的具体效果,也是对当地农民、机关干部、技术人员的培育过程,作为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程序,需要予以重视。在示范过程中需要展示成果、生产方法、技巧等。活动可以由专职人员组织开展,也可以由乡镇相关部门承办。从实际推广效果来看,选定科技示范园增强技术推广效果具备可行性。
1.4培训
培训主要是指技术输入,通过有效示范帮助农民更快地掌握农业技术,也是提升农民生产能力与科技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当前,培训的形式有许多种,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集体讲授新技术,由专职技术人员或是致富高手向农民讲授新技术及使用方法。例如定期开展经验分享活动,或组建农民夜校等;专职技术人员到现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指导,此类培训也最受农民喜欢的;媒体教育,具体包括农业技术宣传手册、电影、电视广播、公众号等方式。通过定期更新有关农业技术的知识,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科技生产能力。在实际培训过程中,需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取最为适宜的培训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培训作用。
1.5服务
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营销、政策、产品加工、物流等方面的指�В�简单地说是为农民提供从产前到产中到营销一整套的服务活动。要想落实好技术服务工作,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配合,联合新闻媒体、财政、产品营销、水电等多部门的合作。从调查研究结果中得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效果不佳,极大地影响农业科研成果转换的质量与效率。基于此,当地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引起重视,及时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广机制,结合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效果。
1.6普及
普及是农业技术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与影响力的过程,作为全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现,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十分多样,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政府部门主推;国家农业科研院及相关农业生产院校主推;经济市场中多家企业单位联合民间组织主推;大众媒体主推等。大众媒体作为最近几年兴起的信息传播媒介,具备速度快、范围大、成本低、见效快等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体逐渐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
1.7评价
评价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总结阶段,在推广农业技术活动结束后,需要对本次推广活动进行系统化、全面的归纳评价,整理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技术应用效果及时调整,从而有效研发新技术。
2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对象是农民,但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加之大部分农民对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了解比较少,导致在接受农业技术普及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另外许多农民只是一味借助过去的农业生产经验,对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因不了解更弃之不用。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制造了许多障碍,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2.2资金条件不充沛
在建设乡镇地区技术推广服务站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与精力。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乡镇部门多个岗位薪资待遇低,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不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的稳定。
3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建设新农村的社会背景,开展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定是发展方向。通过有效普及农业科研技术,既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益。因此,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新忠,李芳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回溯与展望[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24-33.
(农业领域)项目申报指南
2021年度忻州市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创新水平为目标,聚焦全市“三农”工作重点任务,支持相关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一、支持领域
1、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中药材产业重点县开展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抚育、良种提纯复壮、选育繁育等关键技术攻关及产品多样化研发;支持饮品(药茶)和酿品加工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支持亚麻系列、沙棘系列、富硒系列、中药材系列、杂粮系列、海红果与红枣系列保健食品(功能农产品)的研发。
2、聚焦小杂粮产业发展,支持小杂粮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聚焦精深加工环节,支持开展小杂粮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多样化研发。
3、聚焦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支持旱地特色高效作物以及配套抗旱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支持生态循环模式、艺机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生物肥药、节水设施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支持开展黄土高原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示范应用;支持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生产试验区。
4、聚焦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对丘陵山区小型农机、新能源农机、农业智能机器人等特色农业专用机械的研发、引进、推广和智能应用。
5、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支持重大疫病防控与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优势林果资源高效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支持农业农村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支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获取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主要农作物抗逆优质种质资源创新与发掘。
二、申报条件及要求
1、申报条件、要求、基本材料以及申报程序、时间、受理方式在严格按照《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度忻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要求执行的同时,需满足以下条件:
(1)申报单位为科研机构和院校的,项目负责人需为在职副高(含)以上科研人员,且有项目试验基地或合作企业,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对于纯理论性的探索和研究项目不予支持。
(2)申报单位为企业或合作社的,项目内容属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类的,需市级以上(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技术合作单位的企业(申报时需提供技术合作协议);项目内容属推广应用类的,需达到一定规模,且推广的技术或产品先进成熟、市场潜力大,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对已经在全市推广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不予支持。
2、项目可研报告要明确以下内容:
(1)项目提出的背景、技术开发状况、现有产业规模;
(2)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规模、分阶段年度目标、项目完成预期目标等;
(3)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路线、技术的合理性和成熟性,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本项目中的优势;
(4)项目投资预算:包括申请资金与自筹资金的具体来源和使用计划;
(5)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忻州市科技情报与战略研究中心
联系人:董淑英 13935014983
2、业务管理部门:忻州市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科
[关键词]拉开档次 装备制造业 技术选择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选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都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毕梦林认为技术选择是对特定的经济系统为了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1] 学者们对技术选择形成了许多假说,(Barro &Sala-I-Martin,1992;Baumol,1986;Williamson,1995),[2]对收入及收入差距进行了论述,但是,(Pearson et al1,1969;Romer,1994)认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 [3]为了解释发达国家的持续增长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的事实,Romer(1986,1990)认为经济增长由技术变迁驱动,而技术变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决策的结果。[4]我国1995年完成的“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首次界定了国家关键技术的定义、特征和选择原则, 选择出信息、生物、制造和材料领域中214项关键技术,124个重点技术项目。[5] 选择正确的技术及预见出未来的技术路线,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项目组立足沈阳科技、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跟踪、分析与评价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前沿,选择那些能够为沈阳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最大化贡献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为沈阳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未来十年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年度科技发展指南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在德尔菲调查基础上通过拉开档次评价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德尔菲调查中专家组就每个课题给出了11个方面的选项,包括预期实现时间、对沈阳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程度、沈阳市当前的技术水平、实现后的技术水平、对促进沈阳技术进步的重要性、5年内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5年内能否实现产业化、课题的发展的制约因素、课题发展的最优路径等。
评价指标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话可能存在重复而产生干扰,当然如果较少的话则可能有失偏颇,甚至忽略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使得结果失效。所以在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评价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整体性能,并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应和评价目标一致的一般原则。
由于评价的目的是比较技术课题对沈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技术方面的重要性;二是对沈阳市经济的重要性;三是对社会的重要性。根据评价的目的和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指标选取如下:对沈阳市经济的重要性选取1个指标:对沈阳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对社会的重要选取1个指标: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程度。没有选择预期实现的时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预期实现时间主要集中在2013年到2017年差别不是很大,对评价的结果影响无关宏旨,至于制约课题发展的因素和课题发展的路径和课题对沈阳市的重要性三方面,由于沈阳市前期规划及政府对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故对技术选择的结果影响也相对较小,所以未选入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的处理
由于体现技术重要性的5个指标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进一步分解成为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课题技术自身的进步,可表示为实现后的技术水平-沈阳市当前的技术水平;二是对沈阳市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仍用对促进沈阳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表示;三是5年内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实现产业化的可能性方面,由于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可用一个指标表示,表示为:
(5年内能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5年内能否实现产业化)/2
这样一共有5个指标:对沈阳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程度,课题技术自身的进步,对促进沈阳技术进步的重要性,5年内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实现产业化的可能性,分别用变量表示第i个课题的第j个指标结果。
三、基于德尔菲调查资料的拉开档次法评价
1.拉开档次评价法介绍
拉开档次法是一种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客观)赋权法。可以避免在确定权重系数时受人为的干扰。其基本思想是:权重系数应当是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的变异程度和对其他指标影响程度的度量,赋权的原始信息应当直接来源于客观环境,可根据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从几何角度来看, 个被评价对象可以看成是由 个评价指标构成的 维评价空间中的n个点(或向量)。寻求 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值(标量)就相当于把这 个点向其某一维空间做投影。选择指标权系数,使得各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尽量拉大,也就是根据m维评价空间构造一个最佳的一维空间,使得各点在此一维空间上的投影点最为分散,即分散程度最大。
取极大型评价指标的线性函数
(1)
为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式中是m维持定正向量(其作用相当于权系数向量),为被评价系统的状态向量。如将第个系统的mt个标准观测值代人上式中,即得
(2)
若记
(3)
则上式可写成
确定权系数向量的准则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质量”不同的系统之间的差异。如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求指标向量的线性函数,使此函数对n个系统取值的分散程度或方差尽可能地大。
而变量按n个系统取值构成样本的方差为
(4)
将代入式(4)中,并注意到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可知,于是有
(5)
其中为实对称矩阵。
显然,对不加限制时,上式可取任意大的值。这里限定,求式(5)的最大值。也就是选择,使得
(6)
对于(6)式有如下结论:
(1)若取为H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标准特征向量时,上式取得最大值。
(2)若H为正方阵(即H的元素皆大于0)时,则有唯一正的最大特征值及存在惟一一个与相对应的特征向量(如果不计正常数倍的话)。
将矩阵A中的任意两列(或任意两行)元素对换时,综合评价函数y的值不变。
由“拉开档次”法给出的权重系数,是通过指标观测值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各被评价对象之间的整体差异的原则下计算出来的,具有“再现性”和过程的“透明性”。
2. 拉开档次评价
求解最优化问题
(7)
得到权重为:
代入得到德尔菲调查的拉开档次法综合评价结果见表1。
四、技术选择
1.行业分布
(1)得分排名前10个课题行业分布
沈阳装备制造业最重要的前10个课题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6个,通用设备制造业2个,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个1个,所占比例见图1。
(2)排名前15个课题行业分布
最重要的前15个课题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6个,通用设备制造业7个,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各1个,所占比例见图2。
(3)排名前20个课题行业分布
最重要的前20个课题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个,专用设备制造业占6个,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各3个,所占比例见图3。
2.预期实现时间
课题技术的预期实现时间是技术选择重要依据,在排名前10课题中,预期实现时间集中2013年-2016年,特别其中预期有一半可在2013年实现,2014年和2015年实现的各2个,另外还有一个将在2016年实现见图4。
3.制约因素
制约课题技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基础设施、技术可行性和市场可行性。但制约前10个课题的发展因素主要是研发投入,基本占到一半。其次的制约因素是技术可行性和基础设施,但对于某些课题而言,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大,比如基础设施对排名第四的课题,技术可行性对排名第7的课题制约就很大。对所有前10的课题而言,人力资源和政策法规制约则很小见图5。
4.发展路径
技术的发展路径一般有四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引进模仿。排名前10的课题技术最优的发展主要还是集成创新,即综合多种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创新发展,但对排名第4的课题,专家组认为应该进行原始创新见图6。
五、技术选择建议
通过以上拉开档次分析评价,得到沈阳市产学研方面的主要专家对技术选择的倾向。总体来看,对沈阳的经济、技术和生活比较重要的技术有:沥青路面全厚度再生快速修复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国产化,研发中大型精密卧式加工中心,高档专用数控机床关键技术产业化,百万千瓦1Mn18Cr18N护环试制工艺研究,AP1000核主泵,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电渣熔铸大型水轮机固定导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飞机用新型D357铝合金铸造舱门制造技术研究,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技术研究,核二级泵国产化。
上述技术将对沈阳市的产业发展、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研发的不足可能制约这些技术的发展,这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的努力,政府和企业都应高瞻远瞩,克服当前资金方面的困难,加大研发的投入,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回报。沈阳市政府则可为企业打造一个较好的金融平台,使得企业更容易进行资金的融通,或者加大对研发投入的补贴,以促进技术的发展,为沈阳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毕梦林:技术经济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2] Barro R.:X. Sala-I-Martin. Convergen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2): 223-251
[3] Romer P.M. 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5: 3-22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农业旅游 必要性 可行性
一、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叉与渗透的产物,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将发挥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四大效益,而鉴于目前国内外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发展黑龙江省农业旅游是必要的,且有着重大的意义。
1.顺应市场导向和旅游发展趋势的需要
人类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农耕社会,沉淀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并形成难以消融的乡愁;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空间日趋缩小,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随着生活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着转变,厌倦了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生态、体验和教育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起舟车劳顿,更喜欢趋于近距离亲近自然的、生态与健康的休闲活动;还有很多城市人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如“北大荒”时期的知青),渴望旧地重游,体味过去;长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也缺乏对于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从热门拥挤的旅游胜地疏散到广阔的农村,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纯朴的民风,成为新的时尚休闲,满足了城市人舒缓工作压力、老年人向往闲适生活、年轻学子扩大知识视野和陶冶情操、外国游人感受中国乡土文化和风土民情等不同层面的多种需求。尤其在2006年“中国乡村游”主题的推出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定活动,大大推进了全国各地的农业旅游发展。国内外农业旅游发展热潮的到来,使更多的旅游者认识农业旅游,也使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到它的优势,发展农业旅游。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是顺应市场导向和旅游发展趋势的需要,必将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2.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农”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黑龙江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作物种植一年一熟制,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收入低,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发展农业旅游能够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国家旅游局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中,提出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结合。发展农业旅游完全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是农村发展和建设模式上的一种创新,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有效途径。
(2)促进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旅游所带来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的意识,更多地了解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而且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要讲究旅游业六大要素的配套发展,提供规范服务,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这促使劳动者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也带动了农村教育整体发展。
(3)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大量劳动力过剩,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发展农业旅游,农民在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开展旅游接待,经营各种形式的项目,亦农亦旅,这样既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能实现财富向农村的转移。由于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流通环节,增加附加值,不但满足了游客的旅游需求,也带动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脱贫致富。
(4)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旅游者在农业旅游中所追求、所享受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返朴归真的体验,幽静的田园,清新的空气,碧水蓝天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进行农业旅游的前提,在开发农业旅游时必须选择生态效益型的发展模式,防止过度开发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的农业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从而进一步地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3.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使传统的低效益农业向现代化高效益农业转化,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综合开发型农业模式转化,一直是我省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发展农业旅游,将多形式、多渠道地丰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协调农村经济结构的比例关系,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基地和市场建设。
(2)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现在很多的风景名胜区已经人满为患,尤其在集中假期更是超过了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而且传统的观光游览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层次的需要。开展农业旅游丰富了黑龙江省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延伸都市旅游产业链,也优化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开拓新的旅游空间,缓解黑龙江省旅游热点地区压力,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保护挖掘传统农村景观文化遗产的需要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农业的冲击和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已经或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传统农业文化面临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恶化等冲击。而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旅游,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使当地农民认识到农村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更加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和挖掘,使古老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扬。全方位地保存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农业景观与文化遗产,不仅对我省、乃至中国、对全球农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1.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市场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都市化现象显著,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到乡村亲近绿色自然、疏缓心理压力、参与户外活动便成为了城市人共同的心理需求。农业旅游市场也正是立足于城市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大城市人口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的所在,是占有绝对多数份额的目标市场。农业旅游的主要辐射范围在距市区1~2小时汽车的地方,而黑龙江省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5个,客源丰富,可见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的市场潜力巨大。
2.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技术可行性
科技是农业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2位,全省现有26个中央直属科研院所,121个省属科研院所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近12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列全国第七位。形成了以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大为核心,以省、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覆盖全省较为完整的农业研发和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9.5%,良种繁育、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应用居国内领先水平,这些都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了科技支撑。
3.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环境可行性
(1)自然环境优越。黑龙江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北端,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类型齐全独特的自然景观,蕴含着草原、森林、湿地、冰雪、火山、江河、湖泊、温泉、冷泉、珍禽(丹顶鹤)、异兽(东北虎)等;而且这些资源地域差异性较明显,黑龙江省西部旅游区域旅游合作中推出的西部旅游线就以其特色突出、差异明显成为中国“完美旅游路线”,囊括了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建筑、大庆的石油文化、林甸温泉、齐齐哈尔的鹤文化和尼尔基湖、五大连池的火山地质地貌、黑河的界江口岸,以及以大森林大黑土为核心资源的大兴安岭;除此之外,某些资源还有一定的垄断性,如在新的旅游合作项目――“中国‘四极’旅游”中,黑龙江省就拥有中国两个地理位置极点――北极漠河(中国惟一可以看到极昼及北极光的地方)和东极抚远(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为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
(2)经济环境充分。有了良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对游客形成吸引力,还要让游客真正走出家门形成市场,除了要游客主观上产生农业旅游的需求之外,游客自身还要具备两个客观条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钱” 和“闲”从1995年12月我国开始实行5日工作制,到1999年的十一黄金周和春节假期,加上逐步推广的带薪休假,再加上2008年新实施的法定节假日,增加的清明、端午、中秋等和修改后的五一节假日,都可以形成一个小假期的旅游,从时间上为人们满足自己的外出旅游提供了条件;2006年,黑龙江省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3.3%,比2001年下降3.9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结构提档升级;同时,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2006年达到9182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使得个人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明显提高,旅游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由于农业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近距离的城镇居民,其已具备了充裕的休闲时间和外出经济支撑,这标志着黑龙江省的农业旅游的消费前景是非常乐观的。除此之外,黑龙江省旅游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旅游接待设施日臻完善,形成了的配套服务体系,并具有一定规模,完全可以满足农业旅游的游客的基本需求。
(3)地理环境允许。区位因素是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捷、完善、快速的交通网络系统,成为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依托条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城市与各个乡镇之间基本已通公路,加上私家车数量增加十分迅速,使旅游目的地的可进性大大增强,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源市场。目前,黑龙江省的城乡道路、民航、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已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连接省内外大中城市和主要经济区的综合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
4.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可行性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共有46个少数民族,其中有满、朝鲜、蒙古、鄂伦春、赫哲等10个少数民族世居在此。不同的民族、习俗、节令性活动造就了种类繁多、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如各种生产生活的节律、器皿工具、房屋建筑、屋内陈设、礼仪、饮食、服饰及婚恋庆典、舞蹈、语言等;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深受人们欢迎,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及肇源等蒙古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那达慕大会;以农耕为主的满族和朝鲜族、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以牧业为主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都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东北二人转已有200余年历史,家喻户晓,龙江剧则是建国以来在二人转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乡土味浓郁,脍炙人口。以上的种种为黑龙江省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了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科技添翼 巨龙腾飞--科技厅孙尧[EB/OL].省略/,2004-11-3
[2]杨铭铎焦翠翠:黑龙江省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5):77-78
当前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具体表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客观规律、不考虑本身条件,而是按主观愿望办事,在那些适合某种节水农业措施或已有某种节水农业措施的地方,不作周密分析,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又去发展另一种节水农业措施;在那些水源极为贫乏,开采难度很大而适合发展雨养农业的地方,却不顾一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或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和农民接受能力,一味追求高新技术,造成盲目投入或重复投入等不良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指导节水农业发展的宏观区划和规划。各种节水农业措施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而定。因此,极有必要从宏观上在全国范围内研究节水农业发展的规模、类型、标准、潜力、效益和政策等问题,为决策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一个国家或地区,采取什么技术路线和战略措施实现节水农业,对节水农业发展关系极大,必须对与节水农业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体规划,以指导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土地条件、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条件。如在土地条件中,坡度大的山区丘陵区、土壤渗透性大的地区都适宜发展喷灌,而平原地区、特别是井灌区宜发展管道灌溉和渠道防渗。在气候条件中,多风地区不适宜发展喷灌,气候特别干燥蒸发很大的地区,必须认真考虑喷灌蒸发损失的问题。水资源条件主要考虑缺水程度,在严重缺水又需要发展灌溉的地区,应选择节水率高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或滴灌。技术因素包括采用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当前可供选择的有对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进行改造,如在井灌区实现管道输水,渠灌区衬砌渠道,大畦改小畦,采用节水灌溉制度等;运用新的灌水技术如喷灌、微灌、膜上灌及波涌灌等;采用综合节水技术,即在灌溉中同时采用工程、生物、管理等措施使之更加节水,如在实行灌溉的同时,选用耐旱品种、培肥改土、田面覆盖、加强用水管理等可较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社会因素主要应考虑灌溉发展的历史背景、作物布局、国力与经济水平以及科学管理能力。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发展节水农业的宏观决策很重视,结合本国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埃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灌溉规模很大,以引地表水灌溉为主,但国力有限,走的是改造更新传统的灌溉系统,发展节水地面灌溉技术为主的道路。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灌溉规模较小,水源短缺,但经济实力很强,则以喷灌、滴灌等高新技术作为其实现节水灌溉的技术路线。美国、前苏联等国,地面灌溉规模宏大,且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雄厚,既注意改造原有的地面灌溉系统,又大规模发展喷、滴灌等先进技术,既注意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又注意结合灌溉采用农业措施和用水管理措施,走的是综合节水农业的新路。
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节水农业到底应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同样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极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研究制定节水农业规划,以便针对我国的特点,对不同类型区实行分类指导,提出发展节水农业的总体规划,避免在发展上产生盲目性。
规划要在区划的指导下进行,计划要根据规划来安排,可通过调查研究,先制定节水灌溉区划,然后在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对节水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研究后,再制定节水农业规划。节水农业规划的内容包括:
(1)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作物结构、产量水平、需水量、灌溉农业现状及发展预测等因素的分析,分区评价水土资源的平衡状况和节水农业的必要性,以及节水农业应达到的程度和规模。
(2)通过对灌区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现有灌区的特点、形式及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分析灌区面临的问题以及农业生产发展对灌溉的要求。
(3)统一节水农业的衡量指标及其定义,确定指标的定量,研究制定我国现阶段应参照的节水农业标准体系。
(4)通过对水土资源平衡和农业发展要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节水的投入产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以及各种节水农业模式的已有经验等诸因素的论证评价,提出选择确定节水农业途径的原则及分析程序。
(5)根据节水农业的特点,研究确定分区要素和指标,进行节水农业分区,以指导各个不同类型区节水农业的发展。
(6)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因素,制定节水农业的规划,提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节水农业需要发展的规模和相应的投入。
(7)提出今后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建议。
2.没有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节水农业标准和定量指标体系
尽管目前采取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很多,但节水节到什么程度才算节水,效益高到什么程度才算高效,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国内外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前国内大多以工程形式来定,如实行喷、微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或大畦改小畦即为农业高效用水。由于没有一个定量的概念,工程之间的标准相差很远。有的地方将喷灌机拥有量乘上理论控制面积即为喷灌工程面积;有的管灌工程亩均管长只有2~3m地埋管,有的甚至1m也没有,全部为地面软管;渠道防渗到达什么程度才算合格也无法衡量。有不少所谓节水工程,由于片面追求降低投资,工程非常简陋,节水效果甚微;有的只采取某种单项技术措施,虽然少用了灌溉水,但效益提高不大。这些都给发展节水农业宏观决策带来一种虚假的印象,即发展节水农业只需很少的投入。如果不能用科学实事求是的方法反映节水农业的标准,将会给全国统筹安排带来困难,直接影响到节水农业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当前我国大规模发展节水农业的计划正在起动,为指导全国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保证节水农业工程的质量,制定我国节水农业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由于节水农业包含从水源到输配水、灌水、管理及作物耗水等环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又差异较大,节水农业的形式和规模亦不相同,因此节水农业绝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应该是一个体系,包含有一整套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指标内容。又由于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的程度不仅与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有关,而且更与国力有关,即受国家和农民发展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的投入能力制约。因此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应有阶段性,随着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指标也跟着提高。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情,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体系中不宜设指标过多、过繁以便于操作;指标不宜定得过高,以便大多数地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可按照用水指标、工程指标和效益指标三个层次建立节水农业高效用水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包括:
(1)用水指标。是直接衡量节水农业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当前我国采用的节约灌溉用水的技术措施有工程技术措施和非工程技术措施两种。对于工程技术措施而言应包括输水技术和田间灌水技术两部分,即水从水源经渠道或管道进入田间入口的输配水技术;又从田间入口进入到作物根系层的灌水技术。灌溉时的水量损失主要有:①渗漏损失,包括各级渠道(管道)渗漏(输水损失)和田间深层渗漏等。影响渗漏损失因素主要是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的透水性能、渠道衬砌或管材的材质及接缝(接头)的密封性,以及渠道或管道的水力要素等;②蒸发损失,渠道中的蒸发损失较小,约占其渗漏损失的1/20~1/50;田间蒸发损失则较大,与土壤特性、气候特性、作物覆盖程度及土壤含水量有关;③田面流失,灌溉水引入田间后,由于水流过大,灌水沟、畦规格与灌溉水流不相适应,水稻田的田埂不坚固,或采用不合理的灌水方法等,都会造成田面流失;④泄水流失,主要由于配水工作与田间灌水工作不协调,控制建筑物不完整以及不良的灌水习惯(如夜间不灌溉、长流水的串流等)所造成;⑤渠堤的决口或管道破裂跑水损失,由于质量不好,或超过安全流量(压力),以及巡护检查不周所造成。最直接反映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是灌溉水利用水系数,系数愈大灌溉用水的效率就愈高。非工程技术措施即是针对作物的需水特性,在不降低单产或总产的前提下,在作物的某几个或某个生育期减少或不供给灌溉水或改变供水的方式,以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直接反映非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是作物的节水灌溉定额。
(2)工程指标。是间接衡量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水程度的指标,即在无法或不易确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时,如何用相应的工程指标来代替。当前我国常用的农业高效用水工程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平整土地划小畦块、膜上灌、坐水点种以及水稻灌溉中取消串灌等措施。通过对这些高效用水工程技术措施的典型测定,可以找出达到一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时所需的工程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的指标,具有操作性强、农民易掌握的优点,是制定节水农业指标体系的重点。可考虑用渠道防渗衬砌率、亩均低压管道长度、田间灌溉工程技术要求等指标来表示。
(3)效益指标。是直接衡量节水农业效益的指标,节水农业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用较少的水投入取得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净产值。农作物的高产除和用水有密切关系外,还依赖于良种、施肥、耕作栽培和管理,因此反映产量的效益指标应能体现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的作用,可考虑用水分生产率来表示。农作物的净产值直接取决于投入和产出,与采取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以及管理水平有关,亦是反映某个地区、某种作物采用某种高效用水技术措施是否合算的主要指标,可用效益费用比来表示。
3.对采用综合技术发挥整体效益重视不够
我国在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而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形成综合技术。因此,常造成虽节水但产生效益并不高。
在工程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综合农业节水技术,发挥综合优势,达到节水、高产、高效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一个重点。水肥综合管理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肥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子,适宜的灌水可以促进肥料转化及吸收利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适宜的施肥也可以调节水分利用过程,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肥水同步监测确定作物灌水与施肥的时期和数量组合已在许多先进国家的农田管理中普遍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利用滴灌系统对作物同步供给水分及养分,这种水肥供给方式才真正做到了水肥同步。在利用耕作措施调控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充分发挥水、光、热等自然资源的作用,提高农田生产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于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国外的许多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除了进行大规模田间试验,研究覆盖的保墒、增产效果及效益外,还对覆盖后农田的水、汽、热交换规律及水盐运动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各种农业节水技术有时可以单独应用,但在更多情况下要考虑多种因子如何最佳组合,形成最为优越的整体,即多种措施如何综合集成,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以色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以色列建国40年来,在田间灌水全部采用滴灌和喷灌的基础上,结合合理的调整种植结构,水肥同步供给,大量发展保护地栽培等措施,形成了节水、高产、高效的技术体系,农田平均灌溉定额从1949年的每亩571m3下降到目前的371.4m3,但同期灌溉作物产量却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单方水的产值也提高了3倍,达到2美元,效益十分显著。
我国目前已有采取各种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约2亿亩,但这些面积上所采用的节水措施主要是工程节水措施,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各项非工程节水措施,比如综合农业节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以及全灌区的水源优化调度及灌溉预报技术应用的面积还很小。造成许多节水工程虽然投入很大,也配备了大量的节水灌溉设备,但田间用水效率并没能相应的提高。一些田块灌水时偏大,灌溉不均匀,水浪费现象严重,而另一些田块则在作物受旱较重时也不能得到及时灌溉,所以总的水分利用效率难于有较大的提高。在我国已有的灌溉面积中,非工程节水措施的应用程度还很低,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发挥巨大作用的前景也是十分看好的。非工程节水技术与工程节水技术措施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容易实施的优点。有许多技术农民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能够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实施,因而具有大范围、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基础。
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两方面的技术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覆盖从水源管理,经输水、配水,到作物吸收利用并转化为最终收获物的整个水分利用过程的节水技术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及利用效率。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能在我国已有的灌溉面积上推广应用,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15%,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达到每立方米1.5kg,则每年可节水600亿m3,不仅可以极大的缓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并可为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21世纪末增加粮食产量500亿kg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在提高工程节水技术的同时,也已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综合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上。根据不同节水农业区的自然、经济特点,采取合理施肥、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保墒、化学制剂、合理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选用耐旱作物及节水品种,以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优质和低耗的目标。但是,由于农、水专业各自的局限性,以及各专业多侧重于本专业的技术研究,在农、水两方面的适用技术如何紧密地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使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能充分发挥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远远满足不了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如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的水肥运动、吸收、转化利用规律;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技术如何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配水相结合;各种单项农业节水技术如何在不同的作物上及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综合应用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保证综合节水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
4.开发各种灌溉水资源力度不大
根据水利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我国目前在建供水工程供水能力约450亿m3,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约为330亿m3,再加新建引额济乌、引松济长、引江济淮等一批蓄水、引水工程,也只能新增加供水量1200亿m3左右,加上现有供水能力,使全国总供水量有可能在2010年达到6200亿~6500亿m3。根据需水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m3左右,供需缺口近1000m3,将比目前全国缺水量增加一倍以上。估计到2030年缺水额度还将大幅度增加,水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潜在威胁非常令人担忧。
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部分地区开发利用率已达100%~120%以上;黄河流域片,不考虑河道冲沙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也达到了64%~66%。水资源已处于严重枯竭状态。供水水源非常脆弱,调节潜力逐步减小,很难确保连续干旱年足量供水要求。北方地区随着流域开发程度加深,农、林产品数量成倍增长,流域蒸腾蒸发量(即耗水量)加大,土壤水利用量提高及潜水位大幅度降低,同等气候条件下,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都将显著减少。即我国水资源数量将趋于明显减少趋势,特别是北方地区。根据华北地区的资料分析表明,全区年径流系数50年代为0.18,60年代减至为0.15,70年代减为0.14,80年代已减至0.098。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80年代可能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只有50年代的54%。其中河北省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80年代所产的河川径流量只有50年代的45%。径流量减少,特别是中小水源径流量的大幅度减少,对北方地区现有供水工程的供水保证将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威胁供水量和用水安全性。根据水利部对1991年全国主要江河近1800多个水质监测断面资料、700条河流、近10万km河长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其中污染河长已达到4.6万km,占评价河长的47%,即全国约有近一半河流的水质已受到较严重程度污染(为Ⅵ类和Ⅴ类水),其中淮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73%,海河流域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69%,松辽流域占60%,黄河流域占71%,太湖流域占73%。可见,黄、淮、海三大流域片,既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说明水污染既与工业、城市废污水排放量及其处理程度有关,也与本地的缺水情况有关。即越缺水污染越严重,水污染严重又加剧了缺水。目前,我国许多灌溉渠道特别是干支渠道已逐步变成了工业、城镇的废污水排泄通道,越来越严重威胁农业用水的安全性。根据预测,我国2010年的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将比目前增加1倍左右,到2030年将增加到4倍左右,因此,21世纪水污染对供水的潜在威胁非常严重,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积极加以治理。
由于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分布不相匹配,要解决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格局。要根本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迫切需要修建一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根据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财力等条件,2000年全国需新增供水能力400亿~500亿m3,总供水能力达到5800亿m3左右,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010年全国总供水能力达到6500亿~7000亿m3,华北地区、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缺水问题得到缓解,农业缺水的严峻局面可望得到缓和。为实现上述目标,扭转我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严重的缺水局面和改善重要粮棉生产基地的水利条件,亟待兴建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重大水利工程,为我国21世纪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节水农业设备产业化建设步伐不快
目前,我国节水农业设备、材料生产企业小而分散,多以生产单项设备、产品为主,相当部分企业属作坊式,批量少、质量差,价格高。大多数企业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长期依赖国家的投入,技术改造困难,生产条件落后,难以接受新技术,不但产品陈旧,而且也致使当前我国有上百项节水农业新成果难以转化进入市场。我国已建的许多节水农业工程也因设备质量差、性能落后,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甚至报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由于我国目前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备和产品及材料的生产单一、分散且零乱,即使通过培训,农民也难以正确掌握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抑制了农民购买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一方面我国节水农业技术还比较落后,亟待发展,而另一方面我国节水农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又很不相适应,这已成为阻碍我国节水农业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必须改变现有这种小农经济发展节水农业的模式,而代之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即实行规模生产、企业化管理,将发展节水农业的全过程纳入产业化的轨道,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发展,促进我国节水农业设备生产上档次、上规模、增效益,确保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我国节水农业设备产业化建设步伐,可通过实施节水农业产业化工程来实现。产业化工程就是解决大规模发展节水农业条件下的工程设计、技术参数、工艺标准、质量控制、产品标准、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问题,完成由实验室向工厂、由小面积向大面积的跨越,实现科学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环境资源可行性的完整统一。促使生产企业自我投入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工艺操作的规范化和技术产品的标准化。为了适应市场,将把目前许多复杂的单项技术组装配套,物化为简单的一个产品成一套装备。使软技术硬化,使复杂的技术简单化。通过大规模的示范检验,将对我国目前上百个生产企业进行筛选、淘汰,形成一批名牌产品,不但能满足国内的发展的需求,而且要进入国际市场。届时,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不再采用推广的方式来扩散,而是通过积极的广告宣传,一定规模的示范、上乘的质量保证、优良的售后服务,使农民主动认识、接受和自觉使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
6.科学研究滞后,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技术在农业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获得显著成效,有关部门对推广工作很重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产生了一种偏向,认为节水农业的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要再强调开展研究,因此投入节水农业研究的经费增加得很少。尽管国家科委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九五”攻关计划,并开始实施,但节水农业研究需要和节水灌溉工程相结合,在工程经费不能很好落实的情况下,科研工作也很难取得进展。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农业技术大多数仍属低水平的,和国外比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现实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后劲不足的现象已在呈现。特别是节水农业设备和材料质量不稳定、性能较差、品种较少,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和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在渠道防渗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衬砌技术成本较高,影响大面积推广,急需研究成本低,防渗性能好而又经济耐用的新材料与新型防渗技术;高寒地区渠道衬砌防冻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要从材料、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特殊土类和湿陷性黄土、盐胀土或膨胀土适应大变形的防渗衬砌材料及技术可靠性差;我国中、小型渠道开挖与衬砌施工机械性能差,型号少,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大型渠道的衬砌施工机械设备更少。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件、安全保护装置、出水口及田间地面移动多孔闸管、量水设备不配套,大多没有定型,需要进一步定型配套,逐步达到标准化、系列化、工厂化生产;适用于渠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优质低价大田径低压管材管件基本是空白,需要进行试制并进行生产考核;引黄灌区管道系统防泥沙淤积技术及高寒地区低压管道系统的抗冻技术还不成熟;低压管道施工埋设技术设备还没有过关,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在喷灌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喷头转动不均匀,轴套易磨损,弹簧易损坏,摇臂易断,耐久性差;镀锌薄壁钢管技术不过关,易锈蚀,移动管道快速接头密封性差,漏水严重,球形挂钩易损坏;流量、压力调节阀品种少且不过关;喷灌泵站的自动调压控制系统及节能喷头等规格型号少、系列化程度低;大型喷灌机转动驱动部分漏水较严重,小型喷灌机效率低,性能不稳定;地埋喷灌用塑料管的接头和管件不规范,配套性差。在微灌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设备种类少,性能差,工艺落后,材质不耐老化,特别是施肥装置没有形成生产力;过滤设备种类少,性能差,堵塞严重,对高含沙水、污水、咸水等水质的过滤处理设备基本是空白;急需研制开发适合大田作物微灌的设备和技术;自动化控制设备和技术不过关,缺乏流量、压力调节设备。在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进行波涌灌的间歇阀没有定型投产;急需开发可以降解的用于膜上灌的塑膜;急需研制并大规模投产适合坐水种的简易机械;缺乏效率高造价低的平地机械、开沟打畦机械。在节水灌溉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非充分灌溉的基本理论缺乏系统研究;节水灌溉制度推广应用面积还较小;不同灌水技术,特别是喷、微灌条件下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不充分,仍沿用传统地面灌溉时的灌溉制度;在不同农业措施综合配套作用的节水灌溉制度研究得更少。
我国目前灌溉用水量35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7%,是最大的用水户。但我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只有40%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作物,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不到1kg,仅为发达国家的2/5;因此,针对上述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广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任务。
7.管理薄弱、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改善不大。基层灌溉管理机构实行自负盈亏以后,不少地方把多种经营赚钱作为管理单位的主要工作,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业,加上社会治安不力,灌溉设备常被破坏,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损坏严重,由于经费短缺无力更新修复,灌溉效益日渐降低。为了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发展节水农业保障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和落实水利基础产业政策。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束缚水利发展的旧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经营管理,搞活水利经济;依法治水,科教兴水;发展壮大水利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2)改善投资结构,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调整水利投资结构,水利投资应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以工代账、农业开发资金、外资、自筹和专项基金、社会筹资等方面。另外,要建立各级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制度,争取提高利用优惠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推广水利建设资金有偿使用的比例和范围,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和提高利用外资的比重,开辟水利工程更新改造资金的渠道,坚持和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
(3)统一规划、行业管理、充分发挥整体投资效益。建立适应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调控体系和国有水利固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于社会公益型、有偿服务型、生产经营型等三类不同性质的水利产业,应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经营管理措施。
(4)改革水价,提高用水效率和水平。加快水价政策,调整水价,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水利工程供水单位作为水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按规定收取水费。农业用水的水价按成本核定;经济作物用水水价应根据不同的经济作物,考虑市场经济和水源条件来核定水价标准;工业用水价应按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率核定;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可略低于工业用水水价。新建水利工程,要实行新水新价,并严格执行按计划定量供水,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和两部制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