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

农业信息化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信息化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信息化前景

篇1

关键词:农业生产;信息化;现代化;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47-02

引言

改革开放给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步入21世纪,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无疑是信息化浪潮对各大产业的冲击。信息化带来的最为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经济效果使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如何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何利用好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发展的新机遇、如何利用好信息产业发展中国传统农业,为中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中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国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重大战略,总理也曾多次对农业信息化工作做过专门批示。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其含义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其内在作用,即信息和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咨询服务业逐渐成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活动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二是其外在形式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表现为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2.农业信息化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2)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产品流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3)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了农业的分工。

3.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2)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指导农业生产、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3)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4)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6)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农业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在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丰富即时有效的相关信息,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备资源。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二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可利用的农业资源相对贫乏,而物质资源消耗却很大;农业信息资源丰富,但信息的加工层次和水平较低;农业信息需求迫切而农村的信息交流闭塞;农业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滞后等方面,现阶段农业中信息交流闭塞这一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1)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不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如何拓展,其本质内涵仍在于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把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当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动作用。(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通过与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信息对农业质能资源具有优化作用,知识型的信息农业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中的物资消耗、人力消耗、资本消耗,以较少的投入创造更多的财富。(3)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融入带来的影响。首先,信息资源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及时进行决策模拟,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最后,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和政策信息,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资源和技术的融入,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最终使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最优化。(4)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信息化使得农业科研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共享科研资源,加快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及相应对策

中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近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而同时,中国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没有遍及整个农村层面,尤其是网络设施,这样,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中国的农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不健全,农业数据库资源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时效性、共享性、开放性也较差。(2)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不足,主动学习相关信息知识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动性差,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低下。(3)部分地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虽然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自信息技术出现农业中后就被提出,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引起全国各地区的足够重视,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不够,这就严重拖慢了农业信息化的步伐。(4)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目前,国家已重点开发了一批农业科技信息数库、网络体系和信息产品等,但是普及应用程度仍不够,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中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才培养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缺乏从科研院所到镇、乡、村的梯队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这些严重影响了信息服务的质量。(5)农业信息采集渠道不规范、采集方法欠科学:目前中国采集的信息准确性差,权威性不强,主要是因为信息采集渠道不合理、不规范,如在数据库建设中指标设计不统一。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可行、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着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面对这些严重制约因素,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首先要明确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行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职责,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一系列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2)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示范等手段,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实现由“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型。让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信息服务根植于广大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快适应农业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相对缺乏直接制约着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4)制定农业信息化相应标准和制度:出台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中的信息采集标准,中国农业信息化监管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对信息的存储、名词术语、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技术规范、数据质量等统一规定,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采集及使用率。

结束语

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更是支柱性产业。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中,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趋势。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资源的不断挖掘,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化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以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8).

[2] 赵旭强.试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3] 汪冰.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1).

篇2

关键词:大数据;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

0引言

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数据潜在的价值已具备充分挖掘的可能,通过搜索、分析、总结等过程,数据产生的价值将不可估量。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包括农业机械行业的各个领域,但我国农机水平起步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应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大数据背景下农机行业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相关部委都对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农业机械的研发、购买等进行补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和能源、材料等共同成为驱动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各个传统行业发展的驱动剂。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环节的漏洞,可以及时发现哪些农业机械不按时年检、逃检等问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让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具备定位、测量、计算、管理、自动调度等功能,使得农业机械使用和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大数据在农机方面的应用前景

2.1开展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控制

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的系统,利用遥感、传感等技术手段,采集农业地理、土壤、气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归类、分析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再将这些数据作为农业机械操作的决策依据,帮助实现精准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如,可以根据土地的肥力等因素,进行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灌等,大大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节约了成本。也可以用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农业机械的操作提供决策。以收割作业为例,运用信息技术,不需要人工对作业的场地进行测量,只需通过GPS的定位就可以得出农业机械的运动轨迹,把经纬度进行计算,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对参与收割作业的机械的行驶速度、割台、脱粒等零部件的参数进行动态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收割物的掉籽率、机械故障率。还可以对收割作业的仓库进行监控测量,不仅可以精确计算出收割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评估农业机械操作员的效率。

2.2对大规模机械作业提供调度决策

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各类农业机械进行定位、导航和联动调度,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系统作业时,如果没有借助信息技术,管理者很难对作业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很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闲置或冲突,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协同效率。如果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各个农业机械的工作情况,通过专门的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根据作业场景的模板给出决策数据,帮助管理员对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合理的调配。另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管理,可以对各个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评估,为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空驶率提供帮助。

3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3.1为农业机械信息化制定行业标准

为了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为行业量身定做产业链标准,如统一数据格式、编写数据接口规范等。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农业机械的作业信息与农业地理信息、气候信息、土壤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还要开发一个便捷、直观、数据可管理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并引入虚拟管理技术,让管理系统具备智能化、网络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施集中化管理。

3.2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将农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大科研院所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力度,多给一下政策性引导。大力发展农业高等院校中农业信息类和农业机械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的培养,要支持和鼓励产学研联合技术研发,从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突破瓶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加强现有农业机械化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安排一些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3.3加大对农业机械智能化产品研发的政策支持

要重视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国内信息化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相关农业化机械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多引导和鼓励相关行业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对产业链中的电子控制单元、数据采集器、数据传感器、B/S平台、3S技术(GPS、CIS、RS)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行业的技术革新。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购买智能化农业机械和大型、高端农业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力度,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的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忠富.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2]李到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2(1):1-6

篇3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内容

1.1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

农业经济想要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更加专业性的农业经济建设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中,对于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十分重要,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农业经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进而保tiE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拓宽教育途径.对于现阶段的农民农业种植技巧及自身文化水平高针对性教育,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准的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2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

农业经济建设水平与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紧密关联,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指空气、水、土壤等要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需要对于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让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应用,完善已有的农业经济建设方案,创新农业生产建设模式,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2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2.1实现产业化经营

农业经济管理中最常见及困难的问题就是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农产品服务体系的缺陷已经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建设,还造成了农产品资源的浪费,农民已经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如果实现产业化经营,就能够让你农民与企业直接合作,不仅仅能够增加农产品销售价位,还能够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拓宽了农产品销售途径,保障农产品能够时节性销售数量。

2.2农业类型有传统性转变成知识型

农业传统种植方式中所需要的信息化水平有限,属于资源型建设,传统农业种植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与现代化的社会经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知识型农业方式在实际经济管理中能够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知识理论,农业生产更加系统化,完善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传统农业方式还是我国农业主要类型,农业信息化管理对于农业转型具有推动性作用。

2.3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

农业生产建设中的关键资源就是农民,我国农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农业生产建设主要是通过长时间的生产经验所总结出来,无法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产形式也较为落后。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加大农业教育强度.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对于农业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指导,让农民对于信息化重要性深度认识,加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进程。

3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1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闬

山西省太原市农业经济信息中心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与农业有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建设科学合理性规划,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政府部门应该对于经济信息中心的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同时对于经济信息中心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资金有效监管山西省太原市也应该积极鼓励农业专业性人才参与到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对于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资源科学化设计,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3.2建立农业信息化的管理

示范基地山西省太原市农业信息中心可以与有关部门共同为太原市的农村地区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增加太原市农民对于信息化认识。农民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对于信息化信息直观性感受。政府部门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可以进行资金上的保证,积极带领农民们对于农业信息化推广.增加地区周围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惠政策。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以计算机作为载体,农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于信息化中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查询,了解不同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3.3信息网络与传统的媒体相互结合

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虽然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十分显著优势,但是对于农业生产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农村地区的主要信息传播形式还是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能够更加直观性展示,在农村地区也具有广泛性覆盖,农民对于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也较为容易接受,因此传统媒体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相结合.能够能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7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

1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的问题

1.1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

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一项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工作,许多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农业系统里紧缺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缺少“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就是对农业和信息技术都了解。通过对全市、县两级专门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人员调查得知,毕业于植物病理学论文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人数还不到5%,他们主要是在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自学,然后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岗位上。因此,基层单位只能从事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就直接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2 农民信息应用能力较差

因为受到落后的农村文化经济、低程度的信息化以及很多农民淡薄的信息意识影响,在加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普遍是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都较低的农民,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认识不到信息作用的结果。

1.3 农业信息供给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求

农民、农业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以及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等是农业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由于信息产品使用者的不同,因此他们对信息的内容、精度及质量的要求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要求农业信息供给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要求。可是目前农业信息网络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新闻时政、农业科技类及转载其它网站的,市场前瞻性的、综合分析预测的信息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少,不能展示区域经济特色。

2 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一项集成的大系统工程,它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而且它还在市、县、乡各级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只要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将一切有利于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条件充分利用好,仔细筹划,统一部署,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必须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发资金和农业农村信息系统日常运行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统筹管理,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2.2 加快农村信息化

基地建设示范是一种形象教育,它的优点就是直观、现实、可供仿效,它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工作,在农村建设中所占地位低,农民对它的了解少,因此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示范建设有它的困难之处,同时这项工作也因此显的特别重要。选择一批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乡村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采取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办法,实现示范基地60%以上的农户拥有计算机,并能通过网络查询和获取信息,营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老年体育科研论文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2.3 做好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当今信息网络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及存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多点互联、无时空限制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一些信息传播上的问题。而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合理分工,才能提升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产业化的发展,我们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3 结语

目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新兴的、开创性的事业。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从农业机械化走向农业信息化。因此,如果想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那么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这是最有效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它的必经之路,主动迎接正在兴起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不断带动农民走向新农村建设的金光大道。

参考文献

篇6

一、新时期农业机械在农村中的使用状况

1.农机装备数量不高

2.农业生产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3.生产作业方式落后

二、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1.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变化,一是机械化生产由辅助、次要地位转化为居主导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格局逐渐优化、现代化。三是农业机械装备向技术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农业装备逐渐形成系列产品、成套设备、机器体系。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由重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开发型向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2.农业总体素质提高的特征表现为随着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大提高,从而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是农民素质提高、是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应用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农民由使用传统手工生产工具到使用现代农业机器,从凭经验、体力生产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生产。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以后,收入并不高的农民会主动加大农业机械化投人,逐渐成为我国购置农业机械的主体。

三、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能解决农村生产力问题

(1)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产值,在大量农民转移出去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农民迫切需要使用农业机械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作业项目,同时要求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致富手段和致富项目,以此达到高产值换来高收入。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保障。

(2)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主要有:①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②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营造和建设和谐农村,建立“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使文明之风进入千家万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与修养,连通城乡文明,拉动城乡互动的桥梁与载体。

2.农业机械化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是强大的支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提高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畜牧业中养殖业、农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农业机械化将为此提供技术和保障。

(2)农业机械化改善和美化了农村和城市的环境。机械化植树、造林、种草,为改造自然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美化农村城市的前提和手段,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农业机械化是农村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为农村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精准农业、标准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地方工商业建设、牧业建设、林业建设等诸方面都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为农村综合发展起到促进和保护的作用。

3.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

使用农机在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就降低了,社会也得到了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主要困难及解决措施

1.对农机的投入力度不足

(1)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2)农机科研创新、生产能力不够

(3)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覆盖面广的大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基层公益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农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机化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机信息化建设滞后;跨区作业以机收为主,其他作业较少,农机综合利用率还较低,规模效益较差。

2.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技术的实施载体。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把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和农民加大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争取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良性投资机制;进一步增加购机补贴资金规模,适度调整农机补贴方案和投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拉动效应;出台各种农机补贴政策,农村信用社要按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解决农户购机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2)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稳定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和队伍,建立以省市农机推广站为龙头、县级农机推广单位为骨干,专业性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生产和经营企业、协会、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大户和经纪人等为基础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公布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鼓励和扶持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农机化特色,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切实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步伐。

(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解决人机矛盾的重要手段。

篇7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教师; 专业化成长; 历程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38-002

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纵观各地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本人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10所,在职教师325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5%。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局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老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10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2.5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短缺,就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成长档案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职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态,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光荣。

3.用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职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能。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等。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农场型现代企业 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低碳经济在最近几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经济发展的热语。对于低碳经济,一般来说,就是以技术、制度和思维创新和变革为途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趋向,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借此确保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简单地说,低碳经济就是在尽量减少污染的情况下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以便既能为当今人类提供比较充分的生存保证,也能给后代人留下青山绿水。提起低碳经济,一般人会想到烟筒高高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造纸业、化工业,对于农业企业往往认为问题不大,进而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于农场型现代化企业而言,低碳经济提出的挑战或揭示的问题更为严峻及急迫,下面从必要性和严重性两个角度论述:

1.从必要性方面来看。目前的农业是以机械化和化学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尤其是在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农场型现代企业中,无论是小麦、水稻的种植还是鱼、猪的养殖,都对机器设备、农药、电力设备等工业品投入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工业品,现代农业企业无法发展。而这些工业品的存在及其应用又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进而对水体、空气甚至土壤都造成严重污染,形势严峻,这为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不容无视的现实基础。

2.从严重性方面来看。虽然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期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大,但对于低碳化发展而言,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农业企业涉及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及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化及可选择性不同,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是硬性的,是不可短缺的,粮食、蔬菜、鱼肉等在根本上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不具有替代性,尤其是水稻和小麦这样的主粮,任何其他物品是无法取代的。二是范围广阔的农村。在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因为有广阔的农村作为稀释污染程度的纵深,人类依旧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广阔的农村也普遍被污染了,人类就面临着没有退路的危险。可见,农产品和农村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的意义是根本性的,而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偏偏涉及这两个方面,这决定了其低碳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基于如上所言的迫切性及严重性,农场型现代企业除了低碳化发展外没有第二选择。农场型现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身产生的碳排放及相对应经济效益量度的测量,对此从单个农场型现代企业角度来看,最佳路径是推行低碳财务管理,其行为要素之一是彻底、准确而科学地推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所谓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给出的定义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① 通俗地说,环境成本就是特定企业为了缓解正常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是企业组织关注环境问题最直接的表现。

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环境成本信息主动、及时而真实地披露是对于其低碳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标志。农场型现代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标语及文件中,而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对此,最关键的表现莫过于敢于并主动在预算中为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安排转型资金,并据此支撑形成体系化的措施,确保预算执行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定期向外界主动披露相关预算执行情况和环境成本信息,确保低碳化发展名至实归。其次,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保证。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是相关部门及民众监督企业是否彻底落实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着眼点之一,更是环境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外界可以通过评判、监督、审计其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真实性、充分性及合规性来审视该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防止某些企业弄虚作假。在这种倒逼的压力下,企业管理层将会充分考虑企业信誉风险及政府部门相关处罚带来的资金损失甚至被关闭停止运营的风险,会更自觉而主动地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确保其低碳化发展措施得到落实。

三、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

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条目,可以借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7年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的办法》①的相关规定,结合农畜业的特色及特定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来说,一般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为避免、缓解污染而产生的费用支出,比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基于环境要求整改畜禽舍结构及设施、对养殖区进行消毒杀菌、通过沼气厌氧发酵等技术处理粪便等措施产生的费用、物力及人力成本。

二是企业委托给社会公共管理负责部门处理相关污染问题产生的成本,比如每年付出的水资源费、猪场排污费、绿化费等,该成本主要以费用为主。

三是企业运转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损失。任何企业都会产生适当的资源消耗甚至污染损失。前者一般由相关部门通过碳足迹核算解决,后者一般由因此造成的政府环保违规罚款等损失来衡量。

四是环保机构设置产生的成本。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大多数企业均设置了一定机构或者专门岗位负责环保问题,会产生一定额度的管理、薪金及所负责环保设计的购置、折旧费用。

五是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责任产生的费用。农场型现代企业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在特定农村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作为典型企业公民会主动协同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会产生捐款、捐物、技术支持、排污咨询等方面的成本。

六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企业发展成本。类似情况会使其面临信誉风险,地方相关部门可能会依法作出有关惩罚,这从根本上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带来的预期成本。

七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社会成本,包括周边被污染地域的民众在健康、饮食等方面损失及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治理相关问题付出的代价。

八是企业在用材林、生态林等方面的支出,包括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每年的更新和维护支出。

四、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模式及其选择

对于如上成本的披露模式,目前国内外没有定论,一般而言包括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常规财务报告中增加相关信息,这种模式比较简练灵活,重点显示关键信息,不过缺乏全面性。二是独立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全面而系统,不过不利于受众快速把握核心内容。应该说,如上两种模式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甚至都谈不上绝对完美而合适。其实,对于特定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及频率选择方面应该在充分考虑如下几种方面的基础上灵活动态把握。

一要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一般而言,规模大的公司在治理、管理及财务运行等方面比较复杂,涉及的利益分歧比较大,往往也是的重点,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二要考虑所在地域因素。在不同的地方,环境基础、承受污染的程度、民众及政府关注度不同,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经营的企业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三要考虑股权情况因素。在股权方面起作用的有两点:一是股权结构的复杂程度,股权相对单一的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低,反之则要求高;二是国有股所占比例的高低,国有股基于国有经济的特殊性,需要在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方面起带头作用,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详细程度、标准额度等方面的要求高。

四要考虑企业能力因素。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需要一定的企业能力为基础,否则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所涉及的企业能力主要有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能力,其中前两者是决定企业披露企业环境成本信息频率和水平的根本因素,后者通过影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制约具体披露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淑芳,胡伟.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 会计研究, 2005(3).

[2] 许家林,王昌锐.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1).

[3] 伍飞英,罗虹. 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13).

[4] 杨桦. 我国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 2010(2) .

[5]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6] 王小红,高民芳,宋玉. 低碳经济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 会计之友, 2011(20).

[7] 李晓花. 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

[8] 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9] 黎富兵,何华. 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1(11).

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信息化技术研究;任务;目标;措施

1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意义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同时也都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此外,也包括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区(县)交错接壤地带,即为城乡结合部。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城乡结合部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

农村城市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市化程度太低,把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口,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切实可行的。

2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任务与目标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对信息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城乡结合部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试点,突破对电子农务平台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应用系统。集成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等各类技术成果,在针对具有西部民族地区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引黄灌区农村、山区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分布特点,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开展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服务,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2];构建现代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新型农民培养;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适合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技术培训途径,形成适合不同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方案,并探索建立以科技特派员系统为平台,以农业信息化服务站多元化运行为依托,面向农户“技术+物质+信息”三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分析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和项目研究成果向西部民族地区扩散的机制,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面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重大需求,整合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和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研制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特点的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开展电子农务平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信息兴业”;以信息化提高农民收入,体现“信息惠民”;以信息化提高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体现“信息强政”。

2.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与建设措施分析

2.1.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面向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的重大需求,突破对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产业和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基于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根据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实际,利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自由组合和拆卸功能,开发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加快我国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围绕城乡结合型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等现代化设施,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开展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并探索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带动西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产业效益和农户的收入,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1.2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建设的措施分析。农村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及应用系统,需要各单位的多方共同协作努力,围绕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和任务的需求,遵循共同的原则,建立起信息准确、信息量大、易交流、易维护、易更新的农村数据库,并针对农村需求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3]。

重点针对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建立典型示范区;在公共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完善属地化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服务;推广应用种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的规范化,推广应用农村规划管理系统等,提高农业农村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管理溯源系统等,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化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农业产业链信息系统,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化升值和经营效益;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络,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实现相关应用系统正常运行[4];建立“三网合一”的信息综合服务与信息终端服务,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体系;并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交互式创意技术培训,分析研究成果向西部同类地区扩散和适合于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最终形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快速组合和重用服务。

通过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工作的实施,将大幅度提高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我国西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西部农村科技创新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参考文献

[1] 郑国清,徐丽敏,段韶芬.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计算机与农业,2002(6):17-20

[2] 许声毓.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新引擎[J].中国科技财富,2010(Z1):66-67.

篇10

关键词:农业 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发展

前言:在目前的情况看来,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的发展更加具有发展的前景,对于农业来讲,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信息化更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之间的贸易变得更加的频繁,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产品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显得颇为薄弱,这一因素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业走向国际的脚步。因此加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我国的农业技术生产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了,而首先要加快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但是在我国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使我国对于农业信息化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尽管我国没有一个对于农业信息化的统一的理解,但是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不外乎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农业的信息化过程包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同分享。因此,农业的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在农业的生产、消费的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以及电子信息化的装备来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在这种状况下可以更好的发展农业,增加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阻碍农业信息化过程的因素

2.1农民对农业信息化了解较少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农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农民多数对农业信息化不了解,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信息化,他们也不知道农业信息化能帮助他们在农业方面做些什么。这就造成了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基层推广的阻碍,而如果不能将农业信息化带入农民的家中,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2.2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及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还造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信息的传播体系不健全,这种设施落后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信息化的法规的不健全也导致了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保障,不能够形成规范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共享的网络,而农民自发形成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但是我国政府又不能在信息化的建设上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因此法规的不健全也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3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经提上了日程,但是我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陪养的不重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我国对这类人才培养的投入的资金少,培训的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在基层,农业信息管理的服务人员数量非常少,而且我国的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普遍偏低,很多农民对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使得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更加的困难。

3. 加快我国农业化建设的策略

3.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推广

要想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让农民、社会了解什么是农业信息化,要让他们了解到农业信息化可以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市场流通、生活消费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帮助他们建设农田、栽培农作物、指导他们关于农业方面的技术、帮助他们了解市场的需求甚至还可以统一的用信息化来管理农田或者是养殖场等。相信在他们知道了农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诸多优点之后,他们一定会主动投入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中。

3.2加紧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相关法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加快建设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加紧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我们要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产品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环节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同时还要向发达的农业国家进行学习,学习他们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借鉴国外立法与制度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样的,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完善农业信息采集、贮存、和传播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

3.3抓紧培养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因此我国要加紧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在农村开办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课程,重点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基层人才。政府要加大对这种人才培养工程的投资力度。相信这样做之后,我国一定会涌现出大量的相关的人才。

4. 结语

综上可知,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发展十分的重要,无论是经济上的建设还是世界影响力的提高都需要其作为助力。我们要学习国外的这一领域的先进理念,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农业信息化道路,争取早日的做到农业的信息化,这将是我国迈入发达国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杨成洲余璇何树燕: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考[J].农业经济,2009.3?

篇1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

1前言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长久以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于国内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个不争的事实。就此,随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这种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竞争力弱问题更为突出,大大制约着国内农业发展走向世界的脚步。为促进国内农业的高水平发展,非常有必要加快国内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良好的农业信息资源交流,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最优配置,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2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1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高科技发展产物,现如今的时代,信息技术与任何产业的结合,都将很好地助推本行业的倍增发展。同样,与农业产业结合,同样会起到意想不到增速效果。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发展,都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虽然农业劳动力成本较低,但是,同样管理、技术、经营等综合素质水平也不高。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注意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最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带动传统农业的飞速发展,将实现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

2.2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在经过的大量农业市场调查中,对本地市场中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不少农户不能适时地进行掌控和了解。农业信息上的闭塞,往往导致农业种植的盲目性,待本农产品上市收获时,往往不再有那么大的市场潜力,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极为惨重的,同样会浪费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在此,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只有充分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使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快捷准确的流通,使农民真正掌握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3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作一种产业来规划发展

由此,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另一方面我们洞悉到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此,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更是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

3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1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完善,同样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某种程度上来讲,信息化指标的高低,同样反映了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完善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则重点由如下几部分构成:1)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2)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3)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4)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3.2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保障地方粮食购销安全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信息的实时交流,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能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4结论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则体现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发展产物,能更好地带速传统农业倍增发展。二则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应该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其次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应该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预警粮食购销的潜在市场买家,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

参考文献

[1]林宝洁,谷永丽,魏晓军.呼伦贝尔市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6):114-116.

[2]夏晓波.智慧农业应多做“生态”文章[J].江西农业,2016,(20):16.

篇12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对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没有达到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1.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1.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应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1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尽快形成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物品的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国外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2.2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 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不少发达国家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都及时加强信息、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迫切渴望掌握现代信息化的工具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但我国农业信息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化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所以,我国应抓住机遇,借鉴国外立法与制度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完善农业信息采集、贮存、和传播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O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2.3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产品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环节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应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从而改善农业经营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降低农业经营风险,逐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有多元信息主体和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政府部门和信息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法规、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可满足农户进行农业信息检索、咨询、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上交易等服务需求,特别是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储藏加工等技术信息,这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尽快转变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形成信息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良性循环机制,及时将农业技术的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农业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篇13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对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优化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改善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1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其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的服务和管理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促进农业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网络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汇集农户的实际需要,利用采购招标等形式来降低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成本,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生活成本。而农民收入的提高会促进消费需求的上升,从而带动国内需求的增长,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在网络信息的引导下可实现专业化生产,产生各种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等,逐步从个体经营转变为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发展;能够提高农业整体的科技水平。科技含量的提高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出路,而网络可以提供廉价便捷、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服务与科技信息,有效指导和解决农民的技术难题,实现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目前农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调整种养殖结构,这也是如何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安排生产的问题,而网上虚拟市场具有将事后调节变为事先调节的功能,网站可为农户提供相关的技术与市场供求信息,加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减少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2.1提高政府信息化意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不断更新农业信息网络的内容,为农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系统化与必要的信息支持[1]。国家和省级网站应该对农业信息内容加以充实,构建科学的农业信息系统;县乡应该积极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的宣传指导与推广普及。这样才能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一定的技术与信息支持,促进农业经营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盲目生产经营。

2.2加强信息源建设

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围绕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加强农业信息源挖掘与开拓,做好信息采集与整理工作,做到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促进信息适用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提高,有效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需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加以盘活,发挥资源的作用,加快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构件系统完整的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促进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如农资质量监管、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资源信息等,并加强信息资源的数据分析,形成网络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信息资源检索平台。

2.3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工具,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使用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加以约束,促进网络利用率与可信度的提高。随着网络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不仅会增强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也会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发挥出农业信息网络高效、省力、省时等特点,进一步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

3结束语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有数量的信息资源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从而创设有序的农业信息化空间,促进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实现农民的增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农业;农业信息化;问题;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hope to be able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来装备现代农业,依靠数字化和信息网络来进行农业的管理经营,以实现农业的管理、生产、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提高农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的经营决策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应用空间。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阶段,如何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知识化、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点之一。农业的信息化,能够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又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解决农业现代化中遇到的困难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才能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得到应有的保障。

农村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的配置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民的劳动成果最终要由市场来进行检验。而发展农业的信息化,能够给农民决定生产经营、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农民对产销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引导农民对农业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农业产业化得以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的目标。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客观选择

农业能否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农产品是否有质量和特色方面的优势。而农产品在质量和特色方面的优势,取决于农业技术的优势。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其职能和技术的更新;能够迅速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把最新的技术和科技成果传授给广大农民,促进生产技术的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把农业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来,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职能。

当前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农民素质普遍不高

农业信息化最终的受体是农民,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据统计显示,我国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中,40岁以下打工或者务农的农民,具有初中学历的大约只有60%,其中有高中学历的约有20%,而具有专科或者以上学历的人几乎没有,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的学历层次就要更低。农民群体文化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农民在信息意识方面的薄弱,对于网络、电脑等知识的接受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缺乏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的积极性。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尚没有在整个农村的层面范围之内开展,由于政府部门对城镇信息化的建设较为偏重,致使农业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着严重的不足,网络、电话、电视等信息设施的使用还没有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目前,中国的农村有90%左右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电子化,农村计算机的使用和联网率只有15%-20%,尽管近年来农村网络用户的规模有所扩大,然而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速率仍然较为缓慢,还出现了省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缓慢,导致了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低下,为城乡统筹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制定详细的政策和规划,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投资。然而当前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依然不够,近几年国家财政基金在农业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下降,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也有很大幅度的下降。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经费不能够满足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导致了某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在刚刚起步的阶段,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信息产品方面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依然不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专门人才的缺乏。目前,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人才培养系统的投入也比较少,缺乏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人才队伍。某些农村地区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和更新的速度缓慢,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还有很多信息工作人员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之中,不能够主动进行专业水平的自我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缓慢,难以适应目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政府发挥扶持作用

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门高投入、高技术的社会公益性的项目,必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支持才能发展。因此,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相关创新实践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信息发展的示范和引导,并且对其中成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宣传和推广。

加快基础网络建设

国家应该注重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任务,加强电视、电信、计算机网络等农村信息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网络和电信服务价格予以规范,保证农民能够承受通讯信息网络的使用价格。还应该进一步放宽农村信息、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准入资格,实现农村三网合一的突破。把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列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围之内,在农村地区应该建立多用途的社区公共接入点,以向农民提供互联网等通信资源的接入服务。

强化对农民的培训

农民群众是农业信息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利用能力得到增强的关键。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利用电视远程教育、农村广播等途径来进行某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以及基层信息人员的培训,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小学、职业中学、技术学校等进行短期培训或者远程教育,对农民群众传授农业信息的搜索服务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通过这些教育培训方式使农民的信息意识得到提高,让农民能够有信息的收集、应用和反馈的能力。

出台相应的法规

农业信息的采集质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的建设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加强农业信息采集的质量,就应该出台相应的信息采集标准。政府农业信息化的监管部门应该重视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编码规则、数据的格式、名词术语、技术规范、质量等进行统一的规定,以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提高农业信息采集和使用的效率,促进信息的整合。此外还应该建立全套的数据分析机制,对历史数据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有用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再传播和再利用的目的。

四、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强,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和主要的动力。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加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非常迫切的任务,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卢秀茹,杨伟坤,高磊,王健. 新经济体制下农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