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影像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 改革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medicalimageology teaching and reforming.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image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 the modified measures were then proposed.ResultsWith the amendment of the teaching plan and progra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reform, the optimized course group was formed.ConclusionImproved course system of medical imageology,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grea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 in medical imageology.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
1.1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自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 放射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术的出现和介入放射学的兴起, 放射学已发展为诊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电子探头相继问世,计算机前处理和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使图像质量、储存、编辑、转录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已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腔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1.3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
医学影像学从内容上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度医学知识面。①解剖是基础:影像声像图实际上就是人体各组织声阻抗的分布图,各种检查方法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断面成像为基础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体解剖,了解正常断面解剖,树立平面和立体观念,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是关键: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与生理的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声像图。因此,掌握病理学与生理学知识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鉴别的病变,把声像图与其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③临床是目的:影像诊断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影像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2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学专业与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一直使用吴恩惠教授、张雪林教授、汪绍训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疾病为主线,深入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和超声医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似乎对于培养学生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大中型规模的医院,不论是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是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如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的临床医学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地位,而且使得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核医学教学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置早已从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超声医学仍然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所沿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 医学影像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是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实会很困难。尤其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该矛盾凸现的就更为突出。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因此,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时可以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相对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认识比较薄弱。
3 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几点粗浅的建议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超声、CT、介入放射学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进使用,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成立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着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3.2 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应该下设放射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1]。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影像学实验研究。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3 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现的条件,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超声诊断学图像的成像、观察及诊断的最后确立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技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越性:①节省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我国目前教学体制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而且医学影像学所涉及的方面几乎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节约大量教师板书和作图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中,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 M 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在二维超声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多媒体的声色、静动、图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实现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参与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模式转换。③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影像,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2,3]。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4]。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 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 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17(2):9294.
[3]徐珞,吴梅,孙向荣,等. 《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几点体会[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42(4):361362.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现状;未来;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X线、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CT、数字减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装置、磁共振成像所组成的医学影像学家族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医院现在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及医院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展望综述如下。
1 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型射线(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为夫人拍摄了一张手部x线照片,也是人类第一张x线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的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预后随访。在医学之外,还用于x线衍射分析和工业探伤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对人类作了重大贡献。1971年亨氏菲尔德发明了CT,将传统的X线的直接成像转变为间接成像,从而奠定了现在影像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MRI、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等影像学技术,以及近期出现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医学影像学在显示形态学状态之外,还能完成组织器官功能检查,并最终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成分和代谢变化。
2 医学影像学现状
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用的x线透视检查的应用逐年减少, 大型医院或者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已逐步取消透视, 而代之 以x线摄影检查, 且以DR检查占主导地位。传统 X线造影检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线脊髓造影检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结合光学内镜逐步取代 X线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和胆道造影等检查;然后是 DSA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随设备的逐步普及,CT已经成为临床(尤其急诊)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具有无创伤、 无射线辐射危 害,成像参数多、获得的信息量大,软组织对比度最佳等显著优点,是最活跃的影像学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很多重要疾病的确证诊断方法。超声以其设备普及、价格低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可在病床旁边实施和便于复查等优点, 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主要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技术。以早年的CT为起点,CT、MRI等设备开始提供横断层面影像。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今天已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上述的信息“重组”(reformation)为三维的、分别显示兴趣结构的、带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内窥镜的信息模式显示的“直观信息”。举例说,一个重度创伤的病人可能会有骨折、颅脑损伤、内脏损伤、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今天,只需用CT从头到脚在数十秒钟内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症处理,而放射科医师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别显示出骨骼、颅脑、内脏、血管等结构与病变,并给急症医师提供“直观的”兴趣结构的三维的、彩色仿真的诊断信息。这样的信息已经超越了大体解剖学的可视能力,达到了即使在手术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 型化、专门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临床普及应用。虽然目前MSCT主要生产厂家的设计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导致彼此设备的差异巨大,但是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CT机的构造(包括发生器、X线球管的结构和数量、探测器种类和排数等) 将发生实质性变改, 也许球管和探测器的旋转速度更快,使MSCT的时间分辨力突破50 ms大关,使心脏得到真正的“冻结”,而探测器材质的改进能显著提高MSCT的空间分辨力。 各种介入治疗成为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也在不断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及时、 准确,治疗效果更佳。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 由影像导航 系统直接引导外科手术入路、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并在术中直接应用MRI对病灶切除范围进行现场评价会逐渐普及应用。在影像学网络化的基础上,医学图像处理将成为常规,而服务器软件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同时后处理,并使图像后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伴随远程影像学的普及和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为快捷,图像更加清楚,影像学科医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诊断报告。
分子成像是医学影像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伴随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会有多种组织、器官特异性对比剂问世,这些新型对比剂能显示特定基因表达、 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真正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开发疗效监测对比剂(或称分子探针),以在最短时间得到治疗的反馈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除PET外, 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能直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监测疗效,在活体早期、连续观察药物或基因治疗 的机制和效果,以利于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将得到持续改进,并开发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学新技术。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还将导致影像学科内部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物理师、数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占影像科室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针对某种重大疾病可以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学医生的新型科室。医学影像学检查不仅在诊断与治疗的环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预防、健康体检、重大疾病筛查、健康管理、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康复等环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学科的地位必将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 贺延莉,王亚蓉,殷茜,等.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657-659
[2] 刘卫宾,韩冬.浅析普通X射线摄影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15-115
[3] 蒋震,沈钧康,宦坚,等.医学影像学研究生读书报告的方法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形势;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几年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1)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2)超声诊断,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3)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4)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5)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而且存在辐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而且还未达到极限,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如物理、计算机等)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动向,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5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16-03
胰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腹部病症,它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实性――假状瘤,胰腺囊实性状上皮性肿瘤,胰腺囊内新生物,腹腔内胰源等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胰腺疾病十分凶险,并发症多,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CT、MRI、B超、介入检查成为诊断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胰腺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新发现、检查方法、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胰腺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胰腺炎的影像学诊断
1.1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是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依据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种,其中后者易并发休克、呼吸衰竭和腹膜炎等,死亡率高达25%~40%[1]。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在CT上表现为弥漫或局限性肿大,坏死范围表现为低密度灶,胰腺周围脂肪消失,肾周包膜增厚,CT不仅可以了解胰腺的坏死程度,还可以观察胰外侵犯的范围,以及有无合并症。CT不但能在手术前明确胰腺炎的诊断类型,而且能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及作出预后的判断。CT增强扫描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分辨急性胰腺炎因炎症水肿引起胰实质密度降低还是胰组织坏死引起低密度变化,这对于我们诊断急性胰腺炎时明确类型,判断预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性作用。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由于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CT增强扫描时胰腺显示强化,表现为增强扫描区低密度[2]。
1.2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最常见的是对血、尿淀粉酶的测定[3]。影像学检查以往一直认为CT是检查胰腺炎比较理想的方法,近年来,随着MRI快速成像序列的发展以及脂肪抑制技术的出现,使得MRI检查大量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MRI对胰腺周围液体渗出、胰腺出血、胰腺组织坏死显示尤佳。邱德正等[4]报道:磁共振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分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提供病变的范围、程度及并发症信息。研究组全部病例进行MRI检查时均以横断面检查为主,因为横断面有利于显示胰腺全貌,T1WI采用2DFLASH脂肪抑制扫描,脂肪抑制T1WI能比较清楚地显示胰腺轮廓、大小及形态,对于胰腺肿大的诊断十分重要,后者可以显示胰周脂肪垫的情况。该组共4例,显示胰周脂肪信号不均匀减低,两者对胰腺坏死和出血的诊断没有差别,出血均显示为高信号,坏死显示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采用TSE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胰周液体、渗出情况。有组37例研究显示胰周有程度不等的液体渗出,其中29例是在TSE T2WI加脂肪抑制序列上得到显示,另有9例因屏气不好,SE T2WI图像不清而改做HASTE加脂肪抑制序列,也能清楚显示胰周渗出。增强扫描采用2DFldsh 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注射造影剂后,首先进行横断位动态扫描,动脉早期强化不甚均匀,实质期有18例显示胰腺组织坏死,表现不强化区,这些不强化区域在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通过本组病例研究发现,对于急性胰腺炎的MRI的增强扫描、动态扫描没有明确的意义,但实际工作中我们仍然推荐动态增强扫描。MRI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它不但可以了解胰腺的形态、大小及轮廓的改变,对胰周液体渗出十分敏感,可以通过胰内的信号变化及增强扫描了解胰内有无出血、坏死及其程度,有利于急性胰腺炎的分型,使临床治疗更有针对性,对病因学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1.3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CT表现
岳辉等[5]报道5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表现:胰腺弥漫肿大,胰头宽径3~6 cm,平均4.3 cm,胰体宽3~5 cm,平均3.5 cm,胰尾宽2.5~3.5 cm,平均3 cm。胰腺密度减低,测试CT值为15.9~38.9 Hu,平均33.5 Hu。增强后胰腺不均匀增强,CT值为38.6~57.1 Hu,平均50.8 Hu,突出胰腺表面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低密度的假性囊肿,呈单腔或分隔成多腔,囊壁厚薄较均匀,最小囊肿为1.5 cm×1.5 cm×1.5 cm,最大囊肿随胰腺表面。CT对于急性重症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临床病理分型较准确,可作为本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2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2.1 胰腺癌的表现
胰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已成为癌症致死的第4位病因。为提高早期小胰腺癌的检出率,彭勇等[6]对21位胰腺癌患者进行高压注射造影剂后动脉期和实质期快速螺旋CT增强扫描。胰腺平扫:21例胰腺肿瘤大小范围为1.1 cm×1.2 cm~2.0 cm×2.0 cm,其中5例位于钩突部,胰腺轮廓完整,血管及周围脏器无受累,伴有不同程度胆管、胰管扩张。有6例侵及肠系膜上静脉,1例累及12指肠。王西昌等[7]研究总结认为胰腺有如下几点可以作为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①胰腺出现局限性肿块或全部肿大,主要为癌肿的肿大,破坏了正常胰腺的比例关系;②胰腺癌可直接侵犯或包埋邻近血管,CT表现血管的改变、血管增粗,有边界不清或包埋后血管腔受压、变窄,一般多以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受累为甚;③“双管征”,主要胰头堵塞或压迫胆总管,造成胆管下段扩张,癌肿的增大使正常胰腺缩小,造成胰腺分泌障碍,使胰管出现囊珠样扩张,亦可引起黄疸等症状;④胰周脂肪间隙消失,表示胰腺癌已侵及胰腺附近,但亦可表示侵及胰周血管。总之,对于胰腺癌体积较大者CT诊断不难,对于癌肿较小,胰腺体积及血管、胰管改变不明显时,多采用CT扫描即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可以帮助对血管位置的判断。
2.2 胰头癌的MRCP特异征象
MRCP检查是一种简便无痛苦的有效诊断手段,其对胰头癌诊断有特异征象,包括了分子影像学和分子病理学的内容。鹏等[8]报道:35例胰头癌在MRCP上全部侵袭了胰头内的胆总管和主胰管,可见胰头癌这一病理改变的普遍性,这是我们的新发现,既往中外文献未见报道。胰头癌瘤体MRI上多数表现为等T1和等T2并略带混杂信号,少数低分化癌呈等T1长T2之表现。在中外文献的胰头癌MRCP的特异征象,在MRI上不能直观看到胆总管树和主胰管,因此单凭MRI影像胰头癌往往难以确诊。而MRCP可以清楚地显示胆管树和主胰管,因此它可以准确诊断各种胆、胰管的疾病,尤其是胰头癌。MRCP胰头癌的特异征象为:胆总管胰头段及主胰管胰头段或整个主胰管被癌瘤组织破坏中断,二者之残留近段多数有扩张并有信号增高,二者在正常情况下应与壶腹部相交,而胰头癌则不能相交,我们称这种特异征象为胆总管与主胰管胰头段破坏,胆总管残留段明显扩张,主胰管残留段多数扩张信号增高不相交征,简称为“不相交征”。只要MRCP上出现“不相交征”,就可以确诊为胰头癌。
2.3影像学对胰腺癌可切除评价
迄今为止,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方法。目前SCT对胰腺癌的可切除评价的准确性可达95%~100%,而评价可切除性的阳性预测值仅67%~80%,在不可切除的原因中,血管受侵包埋是最重要的指标,有些病例血管的受侵包埋甚至较胰腺内发现更早、更显著[9],因而血管受侵犯的范围及程度决定能否手术切除。严志汉等[10]研究:螺旋CT采用双期增强扫描,是目前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多排螺旋CT(multi-sliee spiral CT,MSCT)在一次屏气内能获得较大范围内的薄层高分辨图像,大大提高了Z轴方向上的空间分辨率,利于胰腺供血动脉的显示,在观察胰腺动脉解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胰腺供血动脉CT表现评价采用上述扫描方法,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总体上高于以往的研究。胰腺的供血动脉由多个相互连接、吻合的动脉网构成,熟悉动脉解剖,对于胰腺及肾周外科手术治疗非常重要,另外胰腺癌易侵犯周围的动脉,对侵犯程度的判断有利于胰腺手术前分期和可切除评价[11]。龙建新[12]报道,目前一般认为胰腺肿瘤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征象即无法切除:①肿瘤直径≥5 cm,但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胰周侵犯;②胰腺主要血管狭窄、包埋和瘤栓形成;③肿瘤侵犯邻近组织或血管,如肝门和胃部浸润,但单纯十二指肠受损除外;④出现远处或腹膜癌变征象,如肝转移或腹水形成;⑤区域性或远处淋巴转移。排除上述征象时方可认为肿瘤具有可切除的可能性。
3 胰腺肿瘤与胰源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3.1 胰腺实性――假状瘤
胰腺实性――假状瘤(sptpshi,SPTP)是近几年临床、放射科、病理科所关注的新的肿瘤实体,因组织发生尚无定论,病例非常罕见,其CT表现还未被人们正确认识,SPTP是胰腺一种少见的但多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据统计,截止2001年10月全世界共报道304例,SPTP好发于青年女性,偶发于老年女性和男性,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SPTP有如下几点CT表现可作为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①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CT平扫结构呈低等密度;造影后动脉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在增强后扫描呈低密度;②囊性结构为主或囊实结构比例相仿的肿瘤CT表现为实质部分呈附壁结节或实囊部分相间分布;③实性结构为主的肿瘤,囊性部分在包膜下;④肿瘤绝大部分来源于胰腺,呈圆形、椭圆形可有分叶;⑤肿瘤多有完整包膜,厚约2~4 mm,均匀包膜内壁光滑,增强后强化明显,与胰腺分界清晰,边缘完整;⑥不论肿瘤发生在胰腺什么部位,都不伴有胆总管或胰管扩张[13]。崔华等[14]报道:2例均为囊实性肿块,以实性为主,呈状,强化明显,囊性部分呈裂隙状位于中央或呈类圆形位于病灶周围,且有少许分离,囊性部分不强化,分隔有轻度强化。包膜完整,内壁光整,厚度均匀,强化明显。有1例出现了胰腺受压萎缩及胰管轻度扩张,门静脉受侵后,出现腹腔静脉迂曲扩张及脾脏增大,与缪飞等观点不同。对于发生于青年女性,位于胰头部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清楚,包膜完整,应考虑本病,在CT或B超引导下穿刺,获得术前病理诊断,对临床手术计划制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3.2胰腺囊实性状上皮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胰腺囊实性状上皮性肿瘤(solid-cystic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SCPEN)较为少见,生长缓慢,术后较好,手术切除往往可以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国内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国外文献报道亦多局限于CT和超声。不少学者认为该肿瘤具有某些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如胰腺囊实性肿块,境界清楚,肿块一般很大,但较少引起胆胰管扩张,其内密度不均,中央可见出血、坏死和囊变区密度高于水;CT增强囊壁和实性部分明显增强,而出血坏死区不强化。但亦有学者认为即使本病具有某些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亦不足以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而依赖于穿刺活检。本组 3 例CT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表现为胰头部巨大囊实性肿块,其直径约在10 cm左右,边界清楚,有纤维包膜;其中1例肿块内可见斑点状钙化,肿块囊壁及实性成份明显强化;3例均无肝内外胆管扩张,仅有1例伴有胰管扩张,但扩张程度较轻。3例患者术前结合临床特点均作出准确性的定性诊断。此外,本组1例MR检查的病例胰头部肿块在CT上类似肌肉组织密度,未明确显示肿块内出血及囊变区,但在T1WI、T2WI上却明显提示肿块内出血及囊变区[15]。
3.3 腹腔内胰源性假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胰源性假性囊肿多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4~6周内形成,由于胰腺组织出血、坏死和胰管破裂、胰液外渗,使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和炎症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形成液体未能及时吸收,积聚并被纤维组织黏连包囊而成,脾门及脾内胰源性假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沿脾门直接延伸到脾脏,侵蚀脾脏。胃脾韧带区胰源性假性囊肿:①胰腺假性囊肿沿脾门直接延伸到脾韧带;脾肾韧带与脾韧带是直接连续的,胰腺假性囊肿可以从脾门延续到胃脾韧带。②胰酶对腹膜的消化作用,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是胰腺分泌物中的蛋白质溶解酶造成的网膜囊区胰源性假性囊肿;网膜囊为一潜在腔隙,与胰腺仅隔一薄层结缔组织和壁层腹膜,急性胰腺炎时该处最常受累。腹腔内胰源性假性囊肿常多发,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病变早期密度高,边界欠清晰,密度低,与水接近,CT值在12Hu左右,密度均匀。CT检查可以明确显示胰腺病变的发展趋势,观察腹腔内假性囊肿的变化,使用CT动态随访病人,可及时发现上述情况,为临床医生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如介入手术治疗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6]。
[参考文献]
[1]钟守先.胰腺外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4-307.
[2]徐光炎.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附3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3):159-160.
[3]邓少伦.急性胰腺炎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应用概况[J].广西医学,2001,23(4):852-853.
[4]邱德正,雷益,陈志刚,等.急性胰腺炎的MRI诊断[J].使用放射学杂志,2005,21(2):147-148.
[5]岳辉,陈志安,黄长群.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病理分型及其预后CT预测评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4):271-273.
[6]彭勇,韩迎春,魏梦绮,等.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3(22):278-280.
[7]王西昌,王凯,魏正清,等.多层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7(21):768-770.
[8]鹏,席永昌,姜德福.胰头癌的MRCP特写征像的临床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7(22):810-813.
[9]朱捷,刘荣波,周翔平,等.螺旋CT对胰腺癌侵犯血管的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2,17(5):436-439.
[10]严志汉,周翔平,宋斌,等.螺旋CT胰动脉解剖的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1):854-856.
[11]朱捷,周翔平,刘荣波,等.胰腺动脉螺旋CT解剖的研究――正常表现及临床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21(3):260-264.
[12]龙建新.胰腺肿瘤可切除性的螺旋CT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6-7.
[13]缪飞,展颖,王晓颖.胰腺实性――假状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华放射杂志,2003,37(5):417-421.
[14]崔华,姚晓群,杨小军,等.胰腺实性――假状瘤CTz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12(22):1477-1479.
[15]章士正,谭华侨,邓丽萍.胰腺囊实性状上皮肿瘤的CT、MRI诊断[J].中华放射杂志,2003,109(37):935-938.
[16]王涛,李琳,董加萍,等.腹腔内胰源性假性囊肿的CT影像研究[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2):135-137.
[关键词]医学生;疑病倾向;新媒体;因素分析
当代新媒体背景下,互联网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手段和渠道,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搜病”愈演愈烈,造成疑病倾向心理的发生和蔓延。医学生更是其中的特殊群体,所学习的医学知识与疾病和健康有关,但还处于比较表浅、理性水平较低的状况,更容易产生医学生疑病现象。它是医科学生独有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1],是医学生在学习期间,用所学疾病的症状或某些典型表现对照自己躯体的某些不适,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表现。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可导致焦虑和恐惧情绪,引起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功能紊乱[2]。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媒体背景下医学生疑病倾向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有潜在倾向的学生进行初步评估和有效干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苏北某医科院校12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择范围是自愿参加的1~3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的发放综合考虑不同专业人数比例和性别比例。
1.2调查工具
1.2.1基础信息调查问卷:基础信息调查问卷包括性别、籍贯、年级等,主要调查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新媒体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新媒体的方式、时长、频率等度量。
1.2.2疑病评定倾向量表:疑病倾向评定量表选择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中的子量表,疑病子量表共包括32个条目,对于疑病倾向评定量表,计算出量表的原始分,查表把原始分转化为T分按照中国标准,T分达60分以上时对疑病症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WPS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初步汇总、整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x2检验及秩和检验对定性资料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医学生疑病倾向的一般情况
收回有效问卷1130份,以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中的疑病(Hs)子量表的T分≥60分为疑病倾向检出标准,检出358名有疑病倾向,检出率为31.68%,男生139名34.84%(139/399),女生219名29.96%(219/731)。
2.2医学生疑病情况影响因素的分析
2.2.1医学生疑病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对医学生疑病倾向与基础信息调查问卷、新媒体接触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疑病倾向与籍贯和身体状况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2医学生疑病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是否疑病作为自变量,以其他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籍贯、身体状况、家庭收入、担心自己的健康去新媒体搜索健康信息是主要影响因素。见表3。
3讨论
3.1关于疑病倾向检出率
1130名被调查的医学生当中,有358名被检出有疑病倾向,检出率为31.68%,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同类研究结果[2-3]相比较处于中等水平。医学生疑病倾向在性别、年级、户口所在地变量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与胡雯[4]、马珺[5]、马辉[6]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是不同籍贯、身体状况、家庭收入情况以及学生担心自己的健康去新媒体搜索健康信息等因素的检出率具有显著差异。
3.2关于疑病倾向的地区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籍贯的同学检出率高于其他地区,除了研究的被试选择主要是江苏地区这一主观条件外,客观原因可能与其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和网络的普及率较高、医疗资源与健康知识普及、对自我身体过分关注有关。
3.3关于疑病倾向的家庭状况差异
学生的家庭状况也是一大因素,家庭收入低的学生疑病检出率也高于一般情况,可能是家庭环境对于医学知识的健康教育较为缺乏,家长未及时注意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疑病心理倾向的产生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