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与诊断范文

医学影像与诊断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影像与诊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与诊断

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篇2

1人工关节特点及应用进程

自上世纪60年代末,在相关技术和材料问题解决后,人工关节置换才有广泛推广应用的基础,主要为经大量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就低摩擦在人工关节设计中的机制加以说明,在设计人工关节时,有低摩擦原理提出,在此种原理参考下,尤其是金属-金属组织被金属-高密度聚乙烯取代,表面有生物相容性涂层,增加人工关节的生物相容性、耐磨特点,关节置换术成功率居较高水平。人工关节置换术对关病、创伤等待引发的关节功能严重丧失进行修复治疗,使功能障碍、畸形、疼痛解决,可重建接近正常功能的关节。

2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概括及鉴别诊断情况

感染和假体松动为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前者发生率相对较低,后者多见,在症状上具类似性,多为假体所处部位有疼痛感觉,但在治疗方案上,二者有较大区别,松动需手术校正,感染需抗生素应用或引流治疗,故需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措施包括:①非特异性常规检查,即X线平片、白细胞计数(WBC)等,针吸活组织为进一步检查,有感染存在时,细胞培养为阳性,应用抗生素治疗者,易有假阴性出现。②核医学影像检查,在鉴别诊断中,为临床公认的金标准,采用Tc-MDP即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骨三相与炎症显像Tc-WBC即99m锝-WBC联合诊断[2]。其中,99mTc-MDP不足之处在于耗时、医疗成体高,医源性危险大,广泛推广受限。99mTc-MDP为动态观察,即对骨血池和骨血流改变早期观察,骨静脉显像延迟观察,二者有一定区别

鉴别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和假体松动,通常依靠核医学影像,其可对机体的代谢和功能进行反映,故早期对病变可提示,而X线仅在晚期有表现,但99mTc-MDP静态显像现还有不足之处,如特异性不强等,松动引发的骨感染与骨质增生均以病灶部位放射性浓聚为表现,而不能常规应用炎症显像,故仍需进一步研究[3]。

3核医学鉴别诊断进展

3.1SPECT/CT特点SPECT/CT即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获得的骨显像,其兴起,使核素显像作用明显提高,为解剖和功能显像的融合,改变以往SPECT显像不能正确定位的不足,实施一次检查,也可获取X-CT信息,故明显提高了确诊率。在临床工作中,对鉴别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与假体松动标准进行总结,具体包括:①正常:采用SPECT显像,具体表现在,有低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局部股骨头假体和股骨颈;骨-假体界面不存在放射性摄取;有代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假体柄周围和股骨颈;有低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局部股骨头-假体和股骨颈。X-CT呈阴性显示[4]。②感染:采用SPECT显像,有放射性过度摄取于骨-假体发生,且周围软组织内存在摄取放射性情况;应用X-CT检查,假体周围有低密度影可见,密度不均匀。SPECT显像有放射性摄取增高在双侧股骨,但左侧呈均匀分布,右侧过度摄取,且右股骨下段可见放射性异常浓聚。分析X-CT特征,骨质密切不均匀,骨皮质在右股骨下段不连续,多处可见低密度影。应用SPECTCT检查,周围组织内有放射弥散。经手术证实为感染。③松动:应用SPECT检查时,表现在:有放射性高摄取于着力点分布;有放射状摄取分布于股骨颈-假体周围和股骨头-假体;有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局部假体柄周围及股骨颈。应用X-CT检查特点,有骨高密度增生影在放射性摄取部位,假体可见骨间隙缝[5]。

总结SPECT/CT优点,其在假期即可对假体松动检出,周围骨与松动假体在活动时有间断性压力产生,增加骨损进程;机体修复中,骨损有促进作用,故成骨活跃代谢,表现为放射性过度摄取显像。骨SPECT显像对活跃的成骨代谢可灵敏、早期反应,诊断作用明确。在假体周围形成透亮带时,X线才可对松动做出诊断,病情多发展致晚期。另外,SPECT是有放射性浓集点出现,对成骨增生活跃可进行反映,为骨-假体受力点,与生物力学原理符合。若明确诊断假体松动,需骨穿,则放射性浓集点可为骨穿部位。同时,SPECT/CT也有其不足存在,即若为金属假体,可受伪影干扰,且缺乏较强的特异性。

3.2 18FDG-PEG诊断要点18FDG-PEG即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断层成像,为近年诊断假体感染与松动的最新手段,其有效、简单,显像图质量较高,有较高灵敏度与特异度。

篇3

    一、影像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检查目的 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反映肝的形态、结构变化与继发改变,是诊断与评价肝硬化的重要手段。X线钡剂:发现食管静脉曲张。超声、CT、MR检查:评价肝脾大小、形态、静脉曲张及腹腔积液情况。

    2.影像检查方案

    2.1超声虽在显示肝硬化病理改变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因其无辐射、操作方便、检查费用低、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仍然是临床检查肝硬化的首选影像手段。

    2.2CT反映肝、脾的形态、密度及结构的变化。CT增强扫描还可清楚显示肝门静脉高压的侧支循环。

    2.3MRI比CT、超声更易于显示肝细胞再生结节及其周围的网状纤维。增强MRI动态扫描有利于显示再生结节恶变,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断。

    二、影像诊断

    1.超声

    1.1肝大小、形态及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可见肝大,实质回声致密,回声增强增粗。晚期肝缩小,肝表面显示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多显示粗大点状或斑状。

    1.2肝硬化时由于缩小变形和肝组织再生或纤维化,而使肝静脉显示不佳。根据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径线的测量可推测肝门静脉高压症的存在。

    1.3腹腔积液:为带状无回声区,少量腹腔积液即可显示出来,而此时临床上难以发现。

    2.X线食管钡剂造影检查,食管静脉曲张表现为食管黏膜增粗,扭曲呈蚯蚓状改变(图2-1略)。

    3.CT

    3.1通常表现为肝体积缩小和肝叶比例失调,肝边缘呈锯齿状改变。

    3.2肝硬化肝实质密度可无明显改变。如伴有脂肪浸润,则表现为平扫时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区域相问,增强后肝密度可均匀或更不均匀。

    3.3严重肝硬化患者可见门脉主干增粗及侧支循环开放,常位于食管下端、胃底贲门区域和脾门附近。平扫为团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增粗的静脉强化明显(图2-2略)。

    4.MRI

    4.1肝的外形和轮廓与超声、CT显示的改变一致。

    4.2肝的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MR的重要价值在于能显示再生结节,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及稍低信号,无包膜。弥漫分布的再生小结节呈短T1信号,增强后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如出现动脉早期强化,提示再生结节恶变。

    4.3 MRI可显示肝门静脉及侧支循环情况,CE-MRA显示更加清晰直观(图2-3略)。

    三、结合临床

    1.有慢性肝病病史 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不明显,可以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腹泻等。晚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2.肝功能减退临床表现 消瘦乏力、营养状况多较差、食欲缺乏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3.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腹腔积液形成、脾大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4.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发现,如转氨酶增高,血清白蛋白进行性减少,球蛋白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乙型、丙型活动性肝炎所致者,多有乙肝、内肿杯志物阳性。

    四、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可能只表现为肝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中晚期肝硬化CT、超声一般都出现典型的肝大小、形态、密度、轮廓的异常以及脾大、肝门静脉高压改变的征象,诊断比较容易。血管造影不作为肝硬化的常规检查,只在不能排除合并肝癌时采用。再生结节有时需与早期肝癌鉴别,前者为肝门静脉供血而非肝动脉供血,CT或MRI扫描动脉期再生结节没有增强。

    五、临床演变与复查

篇4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CT室,江苏沛县 221600

[摘要] 目的 探究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应用CT影像学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慢性胰腺炎患者42例作研究组,选自同时期的胰腺癌患者42例作对照组,分析两组CT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情况。结果 两组的病变的边缘清晰、胰管全长呈现不规则的扩张、胰腺呈假性囊肿和胰腺钙化,以及胰腺的病变区肿大明显、平扫密度显示不均匀、增强扫描呈现低密度和胰管远段呈现均匀扩张,直接征象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且两组胆总管的扩张逐步变细中断、腹腔内出现广泛粘连和胰后肾的前筋膜出现增厚,以及胆总管的扩张呈突然性中断、胰周围脂肪层出现受累、胰周围的大血管出现受累和转移征象,间接征象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予以CT检查,两种病CT显示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存在显著差异,CT检查能作为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重要临床依据。

[

关键词 ] 慢性胰腺炎;胰腺癌;CT影像学;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106-02

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患者,由于临床症状表现比较相似,造成实际临床的区分诊断比较困难,因此医生需依据相关辅助检查进行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1]。临床通常应用CT影像学辅助检查方法,与传统放射诊断方法比较,CT影像学的检查能够客观、直接显示出胰腺和周围组织结构状态[2]。因此CT影像学的检测属于临床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主要且理想的鉴别诊断方法。本文主要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42例慢性胰腺炎和42例胰腺癌患者的CT影像学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慢性胰腺炎患者42例作研究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2±6.48)岁,病程为2个月~10年,平均病程(3.16±2.97)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的上腹出现间断性的疼痛并伴有腰背疼痛,偶尔会发生剧烈腹痛,存在明显厌油、呕吐等消化系统的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轻度的黄疸症状。

资料选自同时期的胰腺癌患者42例作对照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45±6.92)岁,病程为2个月~8年,平均病程(2.94±1.86)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的上腹部存在疼痛症状,出现明显乏力且消瘦,大部分存在黄疸症状,其中9例患者存在无痛性的黄疸且呈现进行性的加重。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相关标准中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相关标准中胰腺癌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两组患者均经过超声胃镜(EUS)、胰胆管的造影(ERCP)、CT、B超和组织学相关常规检查的临床确诊[3-4]。

1.3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已经被临床确诊为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疾病患者;年龄20~60岁。排除标准:患有其他胰腺肝胆类疾病者。

1.4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GE Light speed的多排螺旋CT进行检测。患者在检查前12 h禁止饮食,检查前20 min和检查前患者均予以600mL的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对患者腹部进行CT平扫,然后进行CT增强扫描。平扫由肝病上边缘直达十二指肠的壶腹部的下方,层厚度7.5mm,结合实际情况可进行2.5mm和5mm厚度扫描,且部分区域可进行重点的薄扫。CT影响学扫描包括肝脾胃和腹膜的后腔结构范围[5]。

将资料选自本院诊治的慢性胰腺炎患者42例作研究组,选自同时期的胰腺癌患者42例作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CT影像学检查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情况。

1.5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分析患者CT影像学表现,以及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的直接征象显示对照和间接征象显示对照情况。

1.6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完成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表现

研究组CT影像学检查表现:经过CT平扫后,病变部位呈现均匀分布,与脏器及周围组织的分界比较清晰,且部分的肿样边缘发现囊样的变化。经CT扫描增强后,显示胰腺假性的囊肿,呈椭圆形,囊肿壁呈现均匀薄厚,囊肿内部呈现水样的密度,且强化不显著;胰腺的体积出现缩小,并伴有不规则沙粒状的钙化,尤其胰尾和胰头的萎缩比较显著。

对照组CT影像学检查表现:对于胰头癌经过CT平扫后,胰腺头部出现明显肿大,内部存在1.5cm左右的低密度阴影区域,胆总管的中度呈现出突然性的中度扩张。对于钩突癌经过CT扫描的增强后,胰腺的钩突呈现肿大,密度呈现不均匀,且能够发现点状的低密度区域,同时发现腹腔的动脉干被胰腺的实质围绕。对于胰尾癌经CT扫描增强后,胰腺尾部发现6cm×5cm×6cm左右大小软组织的块状阴影,呈现不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后呈现不均匀的强化。

2.2两组患者CT影像学检查的直接征象对照情况

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的直接征象显示,研究组病变的边缘清晰、胰管全长呈现不规则的扩张、胰腺呈假性囊肿和胰腺钙化,均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研究组胰腺的病变区肿大明显、平扫密度显示不均匀、增强扫描呈现低密度和胰管远段呈现均匀扩张,均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CT影像学检查的直接征象对照情况[n(%),n=42]

2.3两组患者CT影像学检查的间接征象对照情况

患者CT影像学检查的间接征象显示中,研究组的胆总管的扩张逐步变细中断、腹腔内出现广泛粘连和胰后肾前筋膜出现增厚,均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胆总管的扩张呈突然性中断、胰周围脂肪层出现受累、胰周围的大血管出现受累和转移征象,均比对照组少,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CT影像学检查的间接征象对照情况[n(%),n=42]

3讨论

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病是由于机体胰腺功能和组织结构发生不可逆持续性的损害造成[6]。异常的组织结构包括腺泡萎缩、慢性炎症、胰管变型、假性囊肿和部分纤维化和钙化等病变;异常功能包含胰腺的外分泌或内分泌功能发生障碍等[7]。胰腺癌的发病为胰腺的外分泌腺出现恶性肿瘤,通常胰腺癌发现时处于晚期,属于临床预后效果最差疾病中的一类。由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影像学的表现及大体的病理变化非常相似,因此经常会造成临床误诊发生[8]。在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影像学的诊断中,CT检查是临床重要且较为理想的诊断鉴别方法。

本研究表明,两组病变的边缘清晰、胰管全长呈现不规则扩张、胰腺呈假性囊肿和胰腺钙化,以及胰腺病变区肿大明显、平扫密度显示不均匀、增强扫描呈现低密度和胰管远段呈现均匀扩张,直接征象比较差异明显均具统计学上的意义。表明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直接征象显示存在明显差异,能够用于临床疾病鉴别和诊断依据。

本研究中两组胆总管的扩张逐步变细中断、腹腔内出现广泛粘和胰后肾前筋膜出现增厚,以及胆总管的扩张呈突然性中断、胰周围脂肪层出现受累、胰周围的大血管出现受累和转移征象,间接征象比较差异明显均具统计学上的意义)。表明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间接征象显示存在明显差异,能够用于临床着两种疾病的鉴别和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予以CT影像学检查,两种疾病CT影像学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存在显著差异,CT影像学检查能作为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的重要临床依据,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高敏,吴艳艳,李庆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分析与鉴别[J].吉林医学,2011,24(13):416-418.

[2] 祝毛玲.计算机辅助诊断超声内镜图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学(消化系病),2012.

[3] 徐桂芳,邹晓平,张伟杰,等.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0,31(4):567-568.

[4] 张旭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中CCL20/CCR6的表达[D].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2011.

[5] 吴宏洲.CT影像学诊断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1(7):546-548.

[6] 马庆龙,张庆彦.慢性胰腺炎的CT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9(21):146-148.

[7] 张金丽.CT影像学诊断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34(5):572-573.

篇5

[关键词]卓越医生;PBL;行为导向;诊断学

[中图分类号] R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c)-0162-04

Exploration of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BL in the diagnostics teaching of "outstanding doctor"

MA Jian-mei1 NI Jing1 BAI Dan2

1.Diagnos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College Clinical Medical in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2.Otorhinolaryng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College Clinical Medical in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the first "outstanding doctor" class of our school in diagnostics teaching.Methods 13 grade students of our school in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experiment group (n=60) with the class of outstanding doctor students,the same period clinical professional class (regular class students) as control group (n=180).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BL teaching method,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xamination.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final diagnosis theory examination and medical examination operation,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history collection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 result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Outstanding doctor;Problem-based learning;Behavior-oriented;Diagnostics如何⒁窖生培养成卓越医学生,进而培养成“卓越医生”,成为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值得探索的内容。我校始终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在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我校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医生的临床工作能力,集中体现在诊断疾病的能力上,因此临床医学教学首重《诊断学》[1]。目前诊断学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难以培养出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处理、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卓越医学生。只有改革教学模式,强化技能训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培养卓越医学生的目的,而行为导向教学法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行为导向教学法又称实践引导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将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型,教师在教学中既是引导者,也是主持人,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组织及动手能力、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及综合概括等多种能力,并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最终达到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对学生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多维人格进行塑造[2-5]。这种教学模式对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现被世界各国认可,具体的方法包括情景模拟法、角色演绎法、主题讨论法和案例展示法等[6]。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过采用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以PBL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于1969年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提出,在加拿大 Mc Master大学被最早采用,至今已有200多所医学院校部分或全部采用PBL教学模式,现在成为国际上推崇的教育方式[8]。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无论是PBL还是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国外都已被推广应用,但是我国的教育环境不同于国外发达国家[9],尤其我校是一所二本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了一大部分,这些学生中小学接受的教育以“讲授灌输”为主,要达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必须探索适合我校教育特点和学生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笔者将行为导向法与PBL有机结合,以问题和案例为中心,讨论为主线,贯穿“情景模拟法、角色演绎法”等多种方法,应用于我校卓越医生班诊断学教学中,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5年13级卓越医生班学生60名为实验组,同期临床专业班学生180名为对照组,卓越医生班和临床专业班学生入校时随机选择编入班级。

1.2方法

1.2.1教材与课程设置 两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诊断学》(第8版),使用同一版本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授课教师、教学进度、实验设备场地和考试形式、题目一致。实验组教学采用行为导向法和PBL相结合,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1.2.2教学实施 实验组教学前教师设计教学情景、案例、讨论主题、思维引导方法,并根据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建立学习小组,每组约10名,由组长协助教师主持学习讨论,通过小组的学习力量激发组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进行实践活动和讨论[10],当讨论离题太远时给予引导、鼓励。小组长组织成员将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归纳整理并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最终用思维导图表达推理过程,教师负责最终课程结束时的总结、归纳。此外,应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同时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反复练习体格检查、穿刺等操作。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

1.2.3教学反馈评价 首先,实验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小组内互评,组员之间相互讨论及借鉴;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评价,以鼓励为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同时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小结。期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进行对比。在PBL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的总体评价上,发放24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100%。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提高、知识整合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等,可选择认可或不认可,由学生不记名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诊断学成绩的比较

在2015年期末诊断学理论考试、体格检查操作考试实验组学生平均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史采集和辅助检查平均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调查问卷评价

实验组对各项能力提高的认可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意味着创新与改革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强调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要求从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更新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一流的医学人才[11]。“创新”意味着改革原有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但一定要结合国情、校情。PBL和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国际上通用的^为成熟和先进的方法,但是我国教育现状和国外有较大差别,国外医学生经过四年综合大学学习后才进入医科院校学习,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些是开展PBL和行为导向教学的基础,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大多接受传统的讲授式教育,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边远地区,以我校为例,招收到临床专业学生入校分数达到一本线,但是课堂上教学互动效果较差,教师主导课堂,到了实习阶段,部分学生仍然不敢对患者进行处理,甚至见到患者就紧张得手足无措,更谈不上与患者良好沟通、采集病史、熟练的检查了。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若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依然是高分低能,远远达不到“卓越医生”的要求。因此我校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和PBL相结合,取其精华,结合学生特点进行了教学改革。

3.2《诊断学》教学改革是完成“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重要措施

《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历书写和临床诊断思维等;是具有操作性、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要求学生既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临床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医生的临床工作能力,集中体现在诊断疾病的能力上。完成“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进行《诊断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措施。我校首先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对教师进行“行为导向法与PBL”知识培训,要求熟练运用两种教学方法并理解其精髓,在课堂上承担“主持人”的角色。将这两种教学方法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面临难题时相互协作的本能,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拓展思维,在课堂上承担“演员”的角色。笔者常将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情景模拟”结合问题与讨论展开教学,通过营造一个逼真的工作场景,使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病案导入法”也是笔者常用的方法,选取临床典型案例,讨论分析,掌握疾病知识及操作技能[12]。其次是整合课程内容,相关章节整合在同一课时,如“晕厥”和“意识障碍”,“呕血”和“便血”。此外加强技能训练,将实践操作课设定为观看示教,小组练习,小组互评,教师测评考核,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练习,建立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最后,我校十分重视“教与学”的评价反思,不仅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必须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13],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分析病情、写好病案,同时也能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中掌握分寸,避免医疗纠纷。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的[14],因此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3.3行为导向法与PBL应用于我校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和成绩对比分析得出,行为导向法结合PBL应用于我校第一届卓越医生班《诊断学》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运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并且需要有网络和丰富的图书资源支持,课程教师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水平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课堂上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适当的干预和引导;同时对于接受多年传统教育的学生而言,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改变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有一定的难度[15],这些给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提出了挑战。

行为导向法与PBL结合应用于我校“卓越医生”《诊断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充分肯定了行为导向法与PBL是一种先进的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方法,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学生数量大,自学能力差,教师编制较少,科教研任务重,难以推广,笔者将继续坚持教学改革,探索更具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巧稚,刘文娜,赵翠芳,等.临床技能综合培训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6,17(7):85-86.

[2]钱红,刘理静.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0):1575 -1576.

[3]朱天民,李辉,阳杨,等.探讨建构主义倾向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医康复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 23(17):23-24.

[4]王春生.高职音乐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初探[J].艺术科技,2013,(9):303.

[5]袁爱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4,10(10):2332-2333.

[6]戚海林.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3,(21):130-132.

[7]陆媛,于德华,张斌,等.PBL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4,16(17):1880-1883.

[8]Newman MJ.Problem 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J].J Vet Med Educ,2005,32(1):12-20.

[9]杨立强,倪家骧,岳剑宁,等.浅析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临床医学教学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29(14):5768-5772.

[10]杨妍.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82-83.

[11]李晓杰,周万春,马国武.“卓越医生教育”背景下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2):5-7.

[12]卢璇,郭银桂,刘儒雅.中医?撇“傅既搿―情景模拟法在N1级护理人员中医操作培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5):169-171.

[13]梁阔,王亚军,方育,等.临床教学中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160-162.

[14]杨雪蓉,陆灏,陶枫,等.论医学人文教育在内分泌科临床实习中的体现[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