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

民间文化艺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间文化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间文化艺术

篇1

一、刺绣的发展历史

通过考察研究,刺绣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伴随着它出现的还有一些古典玉器、陶器等等。这就证明刺绣在远古时代已经被人们所创造。其实刺绣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更早,小时候都应该都听过远古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由此可以发现在那时候已经有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人员但是因为没有具体例证所以这只能是一种猜测。《周礼?考工记》中有句这样的记载“五彩备,谓之绣”首次肯定了刺绣在古代文化辉煌艺术中的地位。这样追溯起来其实刺绣与丝织物在古代时候被一起称作“锦绣”。平常看古装剧的时候都曾有这样的剧情:女子大多都擅长女红,在自己闺房里针线手绣或在纺织机前来回穿梭形成各种图案花纹。侧面反映出刺绣在古代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刺绣在古代民间艺术的长河里也是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在那种时期织与绣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因此在封建时期流行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更是反映刺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刺绣的作用不光体现在古代史在现代史中也是有很大的地位。早在14世纪中叶随着四大名绣的出现,刺绣在我国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下已经被推销在世界各地,并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古代的外国人都十分推崇中国传过去的丝织绣品。

二、刺绣的图案象征

说完刺绣的发展历史更不能忽视刺绣的图案所象征的文化。一定社会环境下有一定的文化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从刺绣图案的变化上就能看出来。在远古时期人们由于文化的落后导致刺绣只是停留在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形成花纹图案。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人们的文化视野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大,因此出现的花、鸟、鱼的各式各样的图案。

刺绣的图案在封建制度的等级影响下更是有了地位的象征,比如在皇帝的黄袍上必须绣上飞舞的五爪飞龙而且十二图案必须齐全而且每个图案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和含义,皇后穿图案是凤凰的礼服。而大臣们也有自己对应的官服每个职位所对应的图案都不同,文官武官也不同,文官穿绣有飞禽的官服,武官官服则绣凶猛的走兽。刺绣不只是在等级上有象征意义,在生活上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古代时候最重要的嫁妆就是刺绣了,女子经常会早早准备绣品嫁妆,为自己绣上一两副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图案去祝福自己以后过幸福美?M的生活。

三、刺绣的现代应用

只有发展着的文化才能永久留存,所以刺绣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迁,纵观现在刺绣其实在还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四大名绣。既继承了传统刺绣的优点又与现在的时代相结合,制造出来了许多优秀的刺绣作品,畅销国内外。随着机绣的日益改进逐渐代替的手工刺绣,这也满足了市场对绣品的需求。节省了人们大量的时间,提高了生活的品质。

近些年来由于复古风的推动下十字绣风靡全国,十字绣其实也是刺绣了一种简单形式,许多人都在自己闲余时间绣十字绣,不仅可以在闲暇时期做了有意义的事而且还可以为自己家里绣幅装饰品,可谓一举两得啊。当然送人也是不错的选择,别人收到你这么用心绣出的礼物,情谊会更加深厚。

现代社会随着刺绣的发展以及独有的美观等原因导致绣成的作品价格昂贵,因此出现了一批以刺绣为职业的人们。这些人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同时又为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以刺绣为职业的的人们是决对不会满足于刺绣只停留在作品;盛行方式的不同。他们积极创新,在图案上也有很大的发展。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并得到意大利皇帝和皇后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刺绣艺术体现了这门技艺的发展日益精湛。从此便出现的仿真派专门从事绣肖像。

201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更是出现了与瑰宝青花瓷相结合的刺绣礼服,这件礼服由范冰冰穿出,享尽世界好誉。这件礼服在当时霸占了许久的新闻头条直到现在依旧会被拿出做文章,在满足其商业利益下也弘扬了国家的民间工艺文化。

篇2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17-02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文化积淀形成的、有本地特色的娱乐方式, 在各种复杂的历史关系中不断变异、发展,就形成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在艺术形态上的反映,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艺术形态上的反映。

一、加强立法工作

只有有了法律的规制,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才能真正的规范化。立法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保护。第一,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机制。在国内法中应该将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机制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予以规范,包括政府的责任,公民的义务等均应该明确。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一般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工作,以便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的档案。第二,民族民间文化的使用与开发机制。部分人滥用民族民间文化,侵害民族民间文化。在立法时应当明确,主体不确定的民族民间文化作品应该属于产生它的群体。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使用,我国政府一方面要进行鼓励,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管制。鼓励各单位,各社会团体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开发,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同时,对于需要保密的民间绝技的传承方式、范围,为了更好的促进其发展,政府要给予限制。对于被认定为一些具有国家和民族特征的作品,不管其权利主体是否明确,国家均可限制其向境外卖断某种著作权等。第三,民族民间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给予重点保护和重点抢救,培养传承人。在立法时,应该明确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其录并制定其保持者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负有的义务等。第四,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中, 规定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立法中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最后还要明确破坏文化生态者应当承担的责任等。在此基础上, 规定强有力的法律责任条款,包括各种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以法律的威严来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对于文化艺术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加强领导,要确立政府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只有政府要重视某一事物时,才可以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真正做好这一工作。政府要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份责无旁贷的职责,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组成由文化、财政、旅游、商务、教育等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制定长远保护规划,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成立民间各类文化艺术研究会,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艺木遗产档案和数据库,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在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健全监督机制的基础上,解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保护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政府出面组织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评比,组织各种的竞赛,从而形成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激励机制,充分的调动各界在参与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作用。还要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资源整合及国际协调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促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逐步实现规范化。应该给予尚有活力的传统民俗活动以政策性宽容,以促进其不断的发展。例如,可以在在政府组织举办的庆典、开幕式一类的公共活动中,要求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礼仪形式,使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在国家机关、大中小学校、社会服务行业、演艺界,由政府组织或者是由各单位自己组织展开中国传统礼俗文化教育和行为举止培训。

三、充分发挥文化馆、生态博物馆的的作用

文化馆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文化馆工作条例中也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整理、传承、弘扬的规定。近年来,文化馆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与保护上的职能弱化了。我们要不断研究他们职能弱化的原因,并随时的发现他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并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鼓励他们举办各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技艺的展示及竞赛,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的发展。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统艺术等文化艺术遗产,在其原产地由居民进行自发保护,完整地保留社会的自然风貌、生产生活用品、风俗习惯等的一种博物馆理念。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要重视基层社区的作用。基层社区是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主要基础,是各种民间的文化和艺术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由社区民众集体创造和发展而来的,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族群性和凝聚力。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求人们完全回归农业时代,向现有的高度物质文明、缺乏人性的生活环境挑战。当地居民以良好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配合营造,保护当地原生态文化,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现阶段,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广州从化太平镇广裕祠荣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竞赛“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四、注重人才培养

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保护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重视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化艺术传承保护机制,加强对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保护,培养一批文化艺术保护工作者。对于边远偏僻地区的艺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设立特殊津贴,对他们的生活多给一些关心,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对特殊艺人实行财政供养制。对艺人在艺术上的成就,应给予充分肯定,通过精神、物质表彰鼓励,激发从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情。鼓励民族民间绝技艺人带徒授艺,培养传承人。鼓励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从事文化艺术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科学认定,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实物和资料的保存,防止流失。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艺术保护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良好氛围。

五、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要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保护,对原生态文化实行原地保护。保护区、保护基地要有特色,要有地域代表性。当然,单纯的对文化艺术进行保护是不够的,还要对其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加以保护。要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民族民间艺术搭建一个平台,如举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民间文化交流会、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等,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宣传、介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组建民族文化产业集团,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强劲的发展后势。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与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产,是本民族基本点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增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意识,加强立法工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馆、生态博物馆的的作用,注重人才培养,最后还要正确的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以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棣.陕西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途径[J].现代企业,2007,(12)

[2]图娅.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时不我待[J].内蒙古艺术,2008,(2)

[3]文钟善.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迫切性与对策[J].满族研究,2008,1

[4]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6

奖项:

1997年手风琴荣获《全国手风琴器乐考级(八级)》

2004年荣获《天津艺术与科技优秀奖》并且作品在天津科技馆展出

篇3

摘要: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美学等的文化结晶,以民众最能理解和传承的模式,在千百年来不断被积累及被丰富,继而作为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文中尝试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求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借此来促动其传承、创新、保护及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

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

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二、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

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

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篇4

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石。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发展自我思想意识与情感意识,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以多种学习方式完善自己,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协活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交流、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需要提升的文化艺术素质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能认识到各方面素质完善的重要性,并意识到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业务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但他们还是偏重于专业学科技能方面的素质完善,而对其他学科知识认识和了解较少。其实,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要义,而不仅仅在教学中进行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说教。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美术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升的文化素养有: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养、学科教学技能、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交流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具备合理的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质结构,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奋斗的基础,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顺利开展美术课程教学的保障,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维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维度和可能性。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完善,造就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新时代美术课程的设置对美术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关注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美术教育改革动向。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节来自好的习惯,日积月累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丰富内涵修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形成一种高效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民间生活,多接受传统美术方面及其他学科方面的新信息,多参加学术性的交流活动,如美术教学活动、美术采风活动、民间艺人交流活动等,形成一种善于反思、批判和研究的思想行为方式,在交流学习活动中拓展艺术视野,激发创造意识,健全自我人格魅力,展现出紧跟时代的优秀美术教师风采。

二、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毋庸置疑,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学是教师实现育人的组织和策划手段,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人才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应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所能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考虑效益,教学就会变得盲目而无意义”。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创造精神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队伍。因此,重视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美术教育前进的动力。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能力包括:美术竞赛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业余培训组织能力等,而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与制作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引领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整合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选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学科领域的资源数据库,创造更大的美术教学空间。

三、结语

篇5

一、充分认识民间文化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把社会文化艺术与幼儿美术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孩子们在文化艺术的海洋中遨游,汲取艺术的养份,更好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首先,文化艺术品鲜艳活泼的造型容易吸引幼儿,并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情趣,文化艺术中的许多工艺品或外形憨态可掬、形象生动,或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如:无锡的泥塑阿福、河南的布老虎、潍坊风筝等,这些文化艺术品,它既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又是室内摆设,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其次,幼儿通过对社会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幼儿通过欣赏、观摩以及自己动手去感受一些社会文化艺术,从而可以领略各种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培养自己的美感,让社会文化艺术在幼儿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二、让幼儿亲近民间文化,学会欣赏民间文化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保持了人类创造文化的最初形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要。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年画、窗花、剪纸、刺绣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很多纹样,可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学会运用这些纹样。剪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种类,它具有渊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因此,我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在幼儿园走廊上布置的“民间剪纸”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纸作品,窗户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对这些剪纸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幼儿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幼儿带来相互交流分享,活动后,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剪纸活动,看到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他们的喜悦不言而喻。

三、萌发幼儿对文化艺术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把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美妙的刮画;奇妙的染纸、剪纸;有趣的沙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班的作品墙上。当这些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

四、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幼儿个性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篇6

一、文化馆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县级文化馆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公益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主要表现在它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并且具有强于文化站和群艺馆的客观优势。县级文化馆一般具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所必须的设施条件,对当地群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能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开发和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具有与群众交流的便利条件,容易引起共鸣。以凤山县文化馆为例,其建筑面积为3039.32平方米,而且配备了馆务办公室、非遗文化研究室、音乐舞蹈室、美术、书画、摄影、戏曲山歌创作研究室、综合辅导室、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功能完备,设施齐全,这就决定了凤山县文化馆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二、文化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殊功能

(一)挖掘与整理。县级文化馆基于其特殊的群众基础优势,在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基层文化馆由于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因而与民众联系的最紧密,也就容易挖掘出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将其整理记录下来,使其得到保护,并以特殊的形式传承下去。

(二)展示与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包含持续拥有和展示利用两个层面的含义。文化馆作为特殊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民间艺术文化展示利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馆可以在前期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对已有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充分展示,比如凤山县文化馆举办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举行民族风情文艺晚会,用当地原汁原味的舞蹈和山歌演唱诠释了凤山的古老传说,将民俗民风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形式使得当地民间文化艺术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和可识性,非常有助于推动其传承和保护。文化馆的展示利用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创造,与当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东西,进而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跨时代的史料价值和当代的实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辅导与引导。文化馆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中的另一个特殊功能还体现在辅导和引导方面。这里所说的辅导不仅包括对文化传承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思想等方面的引导,还包括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辅导以及对当地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辅导,能够达到规范民众思想,启迪民众智慧的作用。凤山县文化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比如开展基层文艺骨干戏曲山歌舞蹈声乐等培训班,分别从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当地民俗与舞台艺术创作的关系,山歌的编创与演唱;戏剧小品编导演的基础理论与技法,舞蹈编导演的技法和作品分析等对学员进行辅导,为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三、发挥文化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功能的途径

(一)加强调研工作,注重民族民间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做好调研工作,加强对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在这方面,国家及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基层文化馆的重要作用,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投入,还要强化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文化保护意识,鼓励他们走入基层,走近百姓,将流传在民间的各类艺术搜集上来,然后加以整理研究,或搬上舞台,或编印成书、或制成音像作品等,使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保护。

(二)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随着我国人民平均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思想认知、观念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文化馆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抓住一切机会宣传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以及每个人的责任,利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来提升宣传效果。比如,文化馆可以借助自身的地域优势营造良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氛围,还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重视对已拥有和新发现的文化艺术的展示和利用,进而提高全体人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性。

篇7

关键词: 松江民间文化艺术 现代设计 再创作

一、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上海之根”是历史赋予松江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松江兴起文化建设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上海之根”亦是历史对于松江的馈赠,无论是从上海的发展历史还是松江的历史文化,抑或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来看,今天的松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历史文化的遗存,同时优秀的文化传统仍然在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府城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书画艺术、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并仍然在上海和全国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和作用。

目前松江地区较为著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代表主要有:松江顾绣、古乐《十锦细锣鼓》、松江剪纸、松江皮影戏、松江丝网版画等。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如搓绳、草编、竹编工艺等。这些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名声远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但随着城市化进程,这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在艺术传承方面已后继无人,濒临消失,更谈不上发展。

比如松江地区著名的皮影艺人有九亭陶鸿儒皮影戏班(已故,毛氏第四代徒),洞泾陆留其皮影戏班(毛氏第五代徒,现年83岁),泗泾余友三皮影戏班(毛氏第六代徒1921―2008,6),还有九亭毛耕渔的嫡孙朱国明(又名毛宝祥,1927―1993)。83岁高龄的陆留其老先生是上海地区健在的具有代表性的皮影传人之一。其他还有79岁的朱锦洪(后场和绘制皮影)、孙品同(79岁,乐队)、吴厚生(90岁,乐队)、唐洪官(69岁,副手)。这些皮影艺人们大多已步入高龄,有的已经去世,松江皮影艺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又比如松江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传统功能在不断减弱。一直以来,松江的民间剪纸艺人大多是凭个人的喜好,或者是家庭的影响在继续着剪纸手艺,手工艺者之间缺少交流和创新,只是艰难地维系着剪纸血脉,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亟待突破和创新。

二、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不足及逐渐淡化的原因。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松江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和重视,自2000年起,在松江区文广局文化馆的积极倡导下,松江区每年举办松江迎春剪纸展,有很多民间艺人积极参与和支持。时至今日,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剪纸展。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在文化功能上仍然表现出了一些不足:一是地面文物、历史遗迹在传播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有限。二是硬件设施相对不足,缺乏标志性的和较为完备的文化设施,使文化魅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三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缺乏有力的支撑。四是整合融汇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缺乏传承、逐渐淡化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缺乏现实基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载体不复生存,如:修祠堂、修家谱、祭祖等习俗未见延续,使得文化基因难以传承。二是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缺乏重点倾斜扶持政策。各类描写相关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展演活动等都极其稀少,或影响较小。三是人们普遍对此类文化价值缺乏认识,缺乏自觉发扬光大的传承责任意识。

三、科学系统地展开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让代表松江地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以现代的方式继续“活”在大众的生活中。

上海松江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对传承上海历史文脉、推动上海发展、全面展示上海悠久的历史和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文化艺术研究所与地方政府、民间艺术团体应该联合,改革现有的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宣传、教育模式,以艺术与科技手段重塑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双向交流、培养兴趣、鼓励探索和促进动手动脑的展示和活动内容,使大学生、普通公众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自动自觉地关注和传承。

具体可以利用科学的产学研方法,系统地展开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让代表松江地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通过现代设计来进行再创作。

(一)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与保护

我们认为,应当立即着手对松江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以避免因为民间艺人数量的急剧减少而导致松江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消失。可以充分发挥松江大学园区学生群体优势对松江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收集、调研;将大学生“走出去”与民间艺人“引进来”相结合,推动民间艺术走进校园,与学生形成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学生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现状进行收集和调研,并进行记录和整理。

2.通过采访民间艺人,以文字、录音、摄影、影像等方式记录和整理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工艺流程和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特征。

3.将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与其他地区相关艺术形式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在内容取材、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特点。

(二)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

松江正全力打造“上海之根”旅游休闲文化品牌,市场定位是以山水风光、老城古建、民间文化融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型旅游。到目前为止,松江旅游主要以古建筑、余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现代观光农业见长,缺少了松江地域长期积淀并能突出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的文化性内容。对于松江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正是为了让公众真正关心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积淀及其内容的文化价值,让公众了解目前松江民间文化艺术濒临失传的现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使公众树立传承和发展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责任意识。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组织大学生与松江民间艺人的交流活动,比如举行大学校园的人文素养讲座、松江民间艺术品鉴和交流活动、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类剧目欣赏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增强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感性认识。

2.组织学生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技艺进行临摹复制,提取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核心元素,进行再创作。

3.不定期在大学校园、居民社区等场所策划举办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系列展览活动。

4.组织学生以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进行校园创作活动,比如组织剪纸图案设计竞赛、松江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等。

(三)将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以新的艺术形式导入群众休闲娱乐生活

松江大学城的师生、松江地区不断膨胀的常住人口,具有接受和传承文化的数量基础,地铁9号线和发达的现代媒体是这一基础不断辐射扩大的有利条件。应整合具有推广和发展潜力的松江民间文化艺术,提炼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结合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和体验式的活动组织,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辐射松江地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具体措施如下。

1.搭建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体验平台。通过民间技艺与大学校园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怀疑探索和促进传承,体现科学的人文精神、方法和过程,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全面影响,发挥终身素质教育服务场所的重要作用,展现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精神魅力。

2.让大学生走进中小学教育场所,借助年轻人之间更加直接有效的沟通链条,将丰富的调研体验与青少年分享,使松江“上海之根”的品牌建设与青少年的爱家教育相结合,同时也是伴随上海国际都市化进行的文物博物馆知识的科普宣传。

3.把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开发的系列成果,通过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运用社区文化交流、展览和体验等多途径手段的实际操作活跃群众文化(包括特色地方节庆活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形成深入学生和群众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内涵、具有当代浓厚文化氛围的松江文化特色风貌区。

(四)发掘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经济功能,发展松江文化产业。

松江民间文化艺术除了急需保护的工作之外,亟待寻求一条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新型发展道路,只有在新开发的道路下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承。可以依托松江区文化馆的政府资源和松江大学城高校的专业设计资源,合力开发和推广创新型的松江民间艺术产品,把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充实到松江旅游休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利用现代宣传和营销手段,扩大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打造松江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为后期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寻求可开拓的依据。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调研,针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背景、工艺流程、传承方式、表现手法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结合新的表现载体、创意设计、创新形式等手段,开发出多个有内涵传承、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原始元素和构成结构。研究开发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作品,包括影视、书籍、书法、礼品。

2.将广富林、唐经幢、方塔、云间第一楼、博物馆五个文物遗址(包括松江十八景、松江新十八景)等特色景观,通过提取松江民间文虎艺术的独特技艺并进行再设计,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一系列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旅游休闲产品。

松江这方享誉“上海之根”的文化热土,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我们应该依托政府民间合作,大力保护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松江民间文化艺术,注重文化内涵,注重保护传承,确保文化有传人,特色能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军.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云间文博(第四卷),2010.

[2]程志强,沈伟,王春雷.上海之根:松江文化建设的战略品牌.云间文博(第五卷),2010.

[3]沈玉亮.松江皮影戏.

篇8

民间文化的产生是以传统民间社会生活为基石的。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大环境练就了民间文化的造物理念、生活方式、生产形式、信仰、价值观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如:在农耕时代下,人们的思想上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多子多福的期盼、对风调雨顺的期待、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佛”“神”的尊崇等,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将这些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蕴含在生活中,产生了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功能的剪纸、年画、皮影、民间玩具等等艺术形式,结出了丰硕的民间艺术果实,这些艺术形式具有“自给自足”“纯手工”“朴素”的特点,与生活紧密相关,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体现了在农耕文明历史条件下的传统民间文化特质。并且,民间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和存在产生着重要影响。正因如此,民间文化的发展和平衡对民间艺术的繁荣具有决定性作用,民间文化生态平衡性可以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反之,民间文化系统的生态失衡将直接导致民间艺术的落寞,甚至会使其退出艺术舞台。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精神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用上了科学技术带来的高效农具、住上了宽敞的高楼大厦、贴上了时尚的装饰画、玩上了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电子玩具等。从民间文化自身来看,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生态系统中,自然与社会要素都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下的农耕时代背景逐步消失,因此,民间文化的生态平衡性受到冲击。民间文化的失衡,使得生长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上并承载民间文化内容的民间艺术也丧失了其生存的土壤,导致了许多民间艺术作品粗制滥造、庸俗、肤浅并且种类在日益衰落、流失。民间艺术失去了广泛的民众基础,不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要么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退出市场,要么被认为是“古董”束之高阁,失去了原有的现实性和必要性。那么,该如何去拯救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呢?如何让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重新散发出光芒呢?

二、寻求民间文化及其艺术的发展

1.处理好文化发展,把握文化主流

民间文化根植于广大民众的生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诸多因素发生改变时,人们更快、更方便地接触到各种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形式,并快速地被感染和铺开,这使得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冲击。因此,处理好文化的发展,建立健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是寻求民间文化及其艺术形式发展的根本。民间文化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展,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身的提炼,即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将封建的、愚昧的、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部分进行舍弃处理,将现代文化中的内容融合在传统文化中,实现既有民族传统文化根基,又具时代性和生命力的中国民间文化的主体,形成现代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其次是融合外来文化元素,正确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壮大文化队伍,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使多种文化形式融合在文化队伍中,才能形成完善的、适合时代需求的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给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使民间艺术这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丰富和扩展民间艺术的形式与门类

在构建现代的、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民间文化基础上,丰富和扩展民间艺术的形式与门类,是对民间艺术的延伸与发展。张道一提出“民间艺术是一种‘母性’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民间艺术的“母性”特点就在于:它以文化根基为养料、具有繁衍发展的能力。这就我们需要抓住繁衍的内在动力,去发展更多的艺术形式。就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形式和内容来看,不管是剪纸、年画、泥塑玩具,还是皮影戏,它们都具有共同之处:是以民间固有的美学理念为审美尺度进行的造物活动,具有艺术性、民俗性,是生活和审美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理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真正‘为生活造福的艺术’”。也就是说,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魅力,是因为其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盼。那么,就造物物质本身而言,其造型形式、风格、内容、表现的手法、新的视觉形态就可以根据现时代的审美、时尚、甚至是新型材料等等方面去挖掘更多的素材和元素,提升和扩展已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美感、丰富素材及主题,使其更符合现代生活内容,更贴近人们的现代生活。这样的民间艺术就再不会是古董和文化遗产,而是民间艺术的再生和繁荣。

3.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

篇9

关键词:民间艺术;乡土文化;文化艺术

一、廉江本地文化艺术的种类

廉江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类别大约有十三种: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经近几年的普查搜集,属廉江本土文化艺术现存线索有100多条。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下,我市文化部门积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等工作。2006年,民间动物舞蹈《舞鹰雄》已被正式列入省级第一批保护名录;地方戏曲《木偶戏(粤西白戏)》、民间音乐《安铺八音》两项目列入市级第一批保护名录。2011年《廉江亻 歌》成功申报列入市级第二批保护名录,《廉江石角傩戏》成功申报列入省级第四批保护名录;2013年《木偶戏(粤西白戏)》列入省级第五批保护名录。

二、民间艺术保护现状

(一)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如廉江白戏、廉江石角傩戏、亻 木鱼、廉江亻 等众多民间剧团,坚持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为群众演出,为丰富地方群众文化生活作出应有贡献。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剧种被电影、电视打得毫无招架之力,加上许多艺人年事已高,艺术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廉江市民间本土戏曲、音乐艺术发展前景少喜多忧。

(二)许多民间传统技能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项目,如木偶雕刻、鬼儡戏、采茶戏、走马灯、{古胡制作等,其制作技艺和表演艺术的掌握者,大多人到老年,普遍面临技艺失传、徒弟来源稀缺的境地。其中石岭杂技、魔术基本失传;剪纸已处于濒危状态,即将失传。

(三)城市建设性对民间艺术资源破坏严重。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轰然推倒并碾碎。廉城古城区、安铺古镇等,还有农村中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群在集镇建设中遭到破坏。

(四)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遗产,由于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造成破坏、濒危甚至灭绝。

(五)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由于民间艺术保护经费不足,造成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无法开展紧急抢救而带来湮灭的危险。缺乏研究人员,民间艺术既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也难以形成精品,直接影响民间艺术的后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整体来看,廉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拯待改善。

三、加强民间艺术保护建议

加强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保护,是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市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和发展令人担忧,急需政府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以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真正把民间艺术资源利用、建设、保护、传承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民间艺术,建立健全的资料档案,列入《保护名录》,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三)提供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强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县、镇、村三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小组、专家小组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篇10

一、关注与欣赏民间文化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品色彩鲜艳、造型活泼,容易吸引幼儿的眼光,许多工艺品如天津彩塑、惠山泥塑、潍坊风筝、山西布老虎等,它们外形憨态可掬、形象生动传神、色彩艳丽夺目。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品,既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又是日常生活用品,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更能激发他们创作文化艺术品的愿望和兴趣。以美术活动《美丽的风筝》为例,风筝以它优美的造型、鲜艳的色泽、空中盘旋的舞姿,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心,我就借风筝这一素材,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风筝,感受中国人的聪明好学,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当向幼儿呈现一组组动物、人物、传统故事等类型的风筝时,孩子们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声。我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幼儿欣赏、讨论、交流这些造型独特的风筝,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更让民间文化艺术在幼儿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二、亲近与领略民间文化艺术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流传极广,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风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当风筝经过精心挑选布置展览时,孩子们通过风筝展览会欣赏、感受了风筝的美,这些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风筝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幼儿的创作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他们都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于是,我便利用孩子的求知欲望,重新设计了《制作风筝》这一美工活动。活动时,我要求幼儿尝试不一样的绘画形式、制作方法,可以在空白的风筝上用颜料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我还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风筝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扎一扎、糊一糊、绘一绘风筝,使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动手能力和自我创作能力。

三、感悟与创作民间文化艺术

《指南》在艺术一章指出“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我把民间文化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文化艺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基于上述,我巧妙地运用活动室内和室外的门、窗、墙面、走廊等,以各个节日为主题,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如元宵节的时候,我国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的民俗习惯,为了让幼儿更能感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的浓郁的民族文化,我在室外走廊悬挂上喜庆别致的宫灯、活泼可爱的羊羊灯、活灵活现的金鱼灯……这些美观新颖、琳琅满目的花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幼儿不由自主地交流着自己看见的花灯,好不热闹。丰富的节日活动不仅让幼儿们感受了元宵节欢乐喜庆的氛围,体验了赏灯猜谜舞龙的乐趣,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完美丽的花灯,他们的心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盏花灯。

四、传承与创新民间文化艺术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超越。过去民间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靠的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但这种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必须用开放的眼光加以分类,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所接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是我国辉煌的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教育活动,可让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大脑等多种感觉创造性地想象与表现,开发幼儿的想象潜能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美丽的家乡》活动中,我让小朋友在周末和家长先参观家乡的著名景点,小朋友被美丽的假山、弯桥、风车、宝塔、长江等感染,产生我来造家乡景点的愿望。活动前我给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让幼儿明白每个建筑物都有不同之处,他们很快地发现了这些建筑的外形、高矮、颜色等方面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幼儿根据老师的范例和点拨,画出各种各样的房子或心目中的建筑,再用剪纸的方法把高楼的屋顶、门、窗进行镂空装饰。同时,提醒幼儿在房子四周添上花草树木、假山小河,鼓励幼儿大胆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剪纸创新。活动中,我不忘鼓励幼儿大胆剪、大胆画,给幼儿一个广阔的空间。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着同伴间有趣的、欢乐的剪纸气氛。这个具有创意的剪纸艺术活动通过他们的想想、画画、说说、剪剪,既培养了幼儿的剪纸兴趣,还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幼儿在欣赏、传承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创造的兴趣,并启发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五、热爱与弘扬民间文化艺术

篇11

关键词:民间;剪纸;象征;谐音;寓意;吉祥

一、民间剪纸与吉祥观

剪纸是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早在纸出现之前,镂花工艺便孕育了剪纸的雏形,至南北朝时,已有了剪纸实物,到唐宋时期,剪纸的发展精熟而繁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剪纸已从包含信仰、传说、原始巫术等的形式,向民俗、艺术等更为深层的方向演进,工艺技法也从最初的单色剪纸向套色剪纸、分色剪纸转变。在此过程中,剪纸逐步实现了从装饰到情感、审美等功能的过渡,并广泛运用于张贴、点缀、刺绣、印染等生活事项。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剪纸不仅仅传递着民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更承载着一种“美之所依”的精神旨意,表达了剪纸艺人对幸福、祥瑞、美好的向往,体现了民间工艺对社会哲学的思考、对未来生活的预兆、对福禄寿喜的象征。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可见其对剪纸的赞美和热爱。如今,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已经融入百姓人家,成为一种美化生活的艺术瑰宝、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作为民间艺术序列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它犹如一股潺潺清泉滋养着民间文艺的生命。中国古代民间“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民间剪纸亦然。民间剪纸的吉祥观传递着民间艺人的美好构想,是剪纸技艺的必然属性和内在要求。吉祥观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精神祈祷和一种情感化的心理体验。不管是哪种解读,可以肯定的是吉祥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社会历史文化浸染,经过不断融合和发展,逐渐形成涵盖福、禄、寿、喜、运等具有民俗意味的祝吉方式,它与民间剪纸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紧密相连,使剪纸蕴含的人文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吉祥观在民间剪纸中的表现

1.象征表现

象征,以物喻事,是以感性为基础,显现事物形态的抽象性表达和某种特殊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剪纸中,象征表现作为剪纸的隐喻和内涵,有利于欣赏者提升审美水平,解读剪纸艺人的丰富思想,并为欣赏者提供了莫大的心理慰藉和满足。以吉彩琴的剪纸作品《石榴》为例,创作者在大红的纸上镌刻出镂空花样,以满枝的石榴花果象征美好、红火的生活,画面中跳跃的红色、速写式的形态和直观的表达,无不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同时,石榴自古就有“榴开百子”的意思,象征多子多福与福禄安康。从另一方面说,吉祥观念与象征表现既有具体的联系又有抽象的互补,在表现过程中,吉祥观念的表达虽然往往并不那么直接,但隐含着某种浪漫主义构想,激发了一种自由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剪纸艺术对美好生活的承载和期盼。

2.谐音表现

谐音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利用汉语中某些音同义不同的字,假借此字暗指彼字,通过语义双关表达吉祥主题。剪纸艺人常借助谐音的方法把动植物化为吉祥语,把美好的愿望通过图案暗喻出来。如,花生、柿子与“生”“世”谐音,两者拼组,谐音“一生一世”;又如,梅与“眉”谐音,剪纸艺人即以喜鹊站在梅树梢上的图案表示“喜上眉梢”;再如,鸡与“吉”谐音,鸡与鱼在一起,意为“吉庆有余”;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借文字谐音指物表意的吉祥文化观,为民间剪纸的发展增添了魅力。如,《松鹤延年》《福寿双全》等剪纸作品即是这种谐音表现的经典呈现。

3.寓意表现

寓意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托物寄意的,它主要借物之性、借物之意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反映物的内在特征。在民间剪纸中,寓意表现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形式,将吉祥文化观蕴藏于文字、物象的组合之中,借以表现剪纸的吉祥性。民谚俚语中有“鼠鱼多子”之说,所以民间剪纸中常用鼠、鱼喻示多子多孙。民间剪纸亦与民俗文化相关联,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剪纸艺人常喜欢用富含寓意的寿山、蟠桃、梅、兰等物象进行创作,表达祈愿、福瑞、长寿等吉祥观。可以说,这种蕴含吉祥观的寓意表现方式,为民间剪纸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民间剪纸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

民间剪纸在民俗生活中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它将祈福求祥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文化追求融入民俗生活,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多个哲学层面的内容。论及剪纸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可具体归纳为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两个方面。

1.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活动,包括巫俗、图腾崇拜等早期民俗习惯,也包括除夕、中元、白露、夏至等岁时节令活动,但无论是岁时还是节令,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烙印着民间剪纸所蕴含的图腾色彩。在民间,百姓非常重视岁时节令,因中国自古有重农传统,岁时节令的地位非常重要。审读剪纸历史不难发现剪纸与岁时节令的密切关系。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即反映出了剪纸用于岁时节令活动。在民间,岁时节令中自古有“吉纸祥事”之说。在春节,百姓喜欢贴“福”迎春、张“花”纳祥,以此辞旧岁、迎新年。正月十五更是有“莲花灯上贴剪纸,花灯节上闹灯花”的民俗。不仅如此,古时剪纸亦有招魂复魄、驱鬼辟邪的象征意义,唐代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就写道:“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这些从侧面揭示了剪纸文化与民俗生活互补相承的特征,又深刻地反映出了剪纸与岁时节令相伴而生的渊源。

2.人生礼仪

民俗学中将人生礼仪划分为诞生、婚嫁、庆寿、丧葬四个主要部分,这四部分形象地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在这四块内容中,剪纸均与之紧密相连且传播着某种重要的礼俗文化。以诞生礼仪为例,在以农业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结构中,“传宗接代”“香火永传”等思想盛行,造就了诞生仪式剪纸的出现。如,新儿降生后,农家要烧香祈祷,家里要贴上门福、送子窗花,准备附有大红剪纸的礼物,等待家中来人贺喜。《麒麟送子》《百子葫芦》等作品就体现出了这种仪式剪纸的朴素认知和深刻含义。又如婚嫁礼仪,新人结婚时,在门里门外都会张灯结彩,贴上清一色的“红双喜”装饰婚房,烘托喜庆气氛。在整场婚嫁仪式中,新娘的头饰、鞋服以及生活所需的被褥、蚊帐、妆台等上面出现的“鸳鸯戏水”绣花或纹样,它们的母本都源于剪纸。再如,庆寿、丧葬等仪式也与剪纸不无关系,如,《八仙祝寿》《鹿鹤同春》等作品就是孝寿文化的产物。

四、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为基础的环节,而剪纸艺术在民间文化发展中承担着引领作用,它引导着大众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视觉情趣,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民间文化这棵参天大树生长所需的养料和精髓。曾有人说“文化价值根源于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剪纸的文化价值也基于此。可以说,剪纸作为中国民间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与内涵的艺术形式,不仅表达着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淳朴民风,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价值观和伦理批判。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剪纸将哲学、美学等内容加工并融合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文化内核的智慧结晶。从一定程度看,剪纸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人美术和学院美术,它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回归于民间文化中最为单纯的真、善、美的起点,并引导着社会大众文化从视觉经验向审美体验过渡和演变。综上所述,剪纸艺术为人们理解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俗精神架设了一道审美桥梁,为全面推动民俗文艺的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炜.透视民间剪纸中的吉祥观念.大众文艺,2011(3).

[2]刘延山.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大众文艺(理论),2009(6).

[3]沈琰.民间剪纸艺术内容初探.艺术研究,2009(3).

[4]刘世军.中国民间美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篇12

陶瓷绘画艺术从其本质上进行分析,其是在陶瓷这个载体上进行绘画而形成的艺术,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不同,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陶瓷绘画主要是以线条、色彩为主进行图形的构造,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精神。中国陶瓷绘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花鸟;第二,人物;第三,山水。在中国陶瓷绘画内容中呈现出来的这三种内容,在陶瓷绘画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在中国历史中的石器时代,花鸟等图案出现时期,将石器时代的神秘的宗教图腾精神呈现出来。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艺术意境,虽然山水画受到中国水墨的影响,但是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绘画也呈现出来了一定的民间意味,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的自我意识,也是人们希望的寄托。从中国历史进行分析,陶瓷绘画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陶瓷的制作艺术、陶瓷绘画艺术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这一时期,创造出了非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工艺品。从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进行分析,明清时期产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种类、花样繁多,其中最为主要有青花绘画、五彩绘画等。陶瓷绘画在明清两个时代中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明朝初期,陶瓷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陶瓷绘画中的纹饰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元朝陶瓷绘画的风格,例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纤细,以淡雅、沉静为主。明朝嘉靖时期,彩陶发展到巅峰时期,陶瓷绘画纹饰鲜明、多彩。清朝康熙时期,陶瓷绘画中青花瓷的绘画苍劲有力,在色彩上、工艺上更加的鲜艳夺目,此时的陶瓷绘画作品风格,相对的娇艳,但是又不失淡雅。乾隆年间的陶瓷绘画主要以奢华为主,陶瓷品上的纹饰线条柔和、规整纤细、精致繁缛。虽然陶瓷绘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的革新,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在陶瓷绘画发展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明清陶瓷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2.1明清陶瓷人物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为官窑和民窑,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其陶瓷绘画中均体现着民间艺术精神。在明清时期,青花非常受欢迎,在陶瓷纹饰中以人物为主进行绘画的陶瓷工艺品非常少见,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图、仕女图、婴戏图等。我们以婴戏图为主进行分析,婴戏图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婴幼儿的嬉戏玩耍进行描述,将婴幼儿的天真烂漫体现呈现出来,婴戏图具有深刻的意义。明清时期,民窑陶瓷绘画中的人物简单而有神,表情生动,民窑陶瓷人物绘画,富有民间意趣,将百姓淳朴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又呈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力量,这种民间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窑陶瓷绘画中非常少见。

2.2明清陶瓷花鸟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花鸟绘画类型的陶瓷在明清时期非常的常见,在陶瓷花鸟绘画中,不仅有灵动的花虫鸟兽,还有代表地位、贵族气质的龙凤兽等。在明清时期官窑陶瓷绘画中,生产最多的是带有龙纹饰的陶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将龙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死后人们对民族图腾的崇尚,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官窑陶瓷绘画中的龙纹来源于民间艺术,是百姓对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窑陶瓷中龙纹绘画,体现着富有创造性民间艺术精神。明清民窑陶瓷绘画中,花鸟的绘画,多体现在灵动、自由、活泼等方面,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将最淳朴的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出来。在民窑中,动物题材的陶瓷非常多,龙凤是百姓最喜欢的动物,龙、风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对龙凤的喜爱,也是百姓对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着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从明清两代陶瓷绘画的发展进行分析,人物绘画、花鸟绘画的发展相对较早,而山水绘画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明清时期的陶瓷山水绘画工艺品较少。在明清时期官窑中的山水陶瓷绘画主要在永乐和康熙时期,在康熙时期的发展,有较高的成就。明朝永乐时期产生的官窑陶瓷山水绘画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该件官窑中的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翻滚汹涌的海浪,结合三足炉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一种雄伟气魄的景象,具有雄视天下江山的寓意,将当时皇室的盛世、审美、精神需求等进行充分的体现。在康熙时期的官窑山水绘画,富有文人气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广阔的视觉,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绘画图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着长寿多福,在官窑山水绘画中这些意象来自民间,体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民窑山水绘画中,山水风景是一种绘画装饰,是百姓对休闲、安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民窑陶瓷上的山水绘画,是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是百姓对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窑山水绘画发展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绘画是文人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将其心声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现出来,也将民间艺术精神进行了体现。

3民间艺术精神

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它是一个多概念的词语,可以将其理解为劳动人们的美术,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大众美术,民间艺术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创造的一种美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民间艺术的创作开始融入功利实用的动机,所以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为工艺品,而且这些工艺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实用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实用,一个是物质实用。在民间艺术精神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第一,祈子延寿;第二、驱魔辟邪;第三,招财纳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长期的发展和时间中,逐渐地形成民间传统艺术思想,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华人们智慧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无法替代的一种文化精神,是劳动审美、艺术创作的内涵。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充分地展现了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不仅讲究绘画的工艺技巧,材料的表现性,还需要强调陶瓷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表达性,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的融入,呈现出了陶瓷绘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历史,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民间艺术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的重要影响,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形成的灵感源泉,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精神,在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体现进行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民间艺术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民间传统艺术在陶瓷护绘画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扬民间艺术精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4小结

篇13

古老的东方文化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矿藏。穿越历史的长廊,大量的图案、剪纸、年画、壁画、服饰、编结、浮雕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远古先民留下的彩陶、制作精美的装饰器物、纹样,富于工艺之美和创造的奇迹,在生生不息的文化演进中,记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梦想。表现了东方文化浓郁的生活情趣,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记录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据考证,从图像符号到象形文字,从图式对话到情感交流,艺术发源早于文字。追寻人类文明的历史我们发现,所有的艺术都有他发源的根脉。早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以原始材料打磨工具,以天然物质作为材料、在岩洞、羊皮、石头上留下大量符号般的形象。动物是原始岩画中最重要的题材。在受到威胁又相互依赖,征服自然又相依并存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拙朴的绘画语言,武士、狩猎、丰收、舞蹈、还有图腾崇拜。另一方面,对母性的本能赞美,是他们可望延续后代的需要,对女性生殖的崇拜由来已久。在非洲、亚洲、大洋洲、人们不断发现人类祖先的聚集地,留下了大量原始艺术不朽的断简残边。考察的民间艺术发源的端脉,不仅是人们对审美的需要,更与先民们的精神信仰,祖训、教化、生存之道密不可分。那些通过诗歌、格言、神话、谜语,代表人类和宇宙的存在与对话方式所具有的特殊含义。人类创造的智慧在民间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从图形结构、色彩运用、造型意象方面对传统民间艺术考察就会发现:在手法上,民间艺术感性大于理性、纯朴稚拙、对形象的夸张、变形、随心所欲,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民间艺术的题材上、男耕女种、田园渔猎、人物花鸟、祥云走兽,即富于动人的生活气息,又凝结着世代相传的精神寄托。同样的题材、相同的造型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剪纸、泥塑、刺绣、布贴、蜡染等,因工艺不同也获得了不同的审美体验,丰富了民间艺术的视觉表达,涵盖生活各个角落,斑驳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参照借鉴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解读民间艺术的形式图语、审美情趣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民间的剪纸,多用象征手法造型凝练,折剪镂空,略带夸张、成为婚嫁、丰收、福禄祥和的美好祈愿。皮影最初用纸刻制,后来用驴、牛、羊等动物皮剪刻,装饰化造型语言以镂空映衬的传统工艺演绎出人间的喜怒哀乐,民间泥塑、泥人在传统匠师的技艺中,依靠自然色彩与夸张变幻的手法,憨态可掬神完气足。从京剧脸谱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那些美好的祈愿、远古的神话,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精神追求,是一部图像学的百科全书。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他发源于民间,感悟于生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各种艺术形式中都体现出和谐、圆满、吉祥的精神气象。历经漫长的演化,编织成文化根脉发育生长的基因。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凭空而来。解读民间造型元素,可谓意味深长,龙与风、代表了天地乾坤的阴阳调和,石狮被誉为神兽,以此镇宅,狮的造型庄重威严,宫廷内院昂然肃立,成双成对四平八稳极具象征意味。牡丹寓意富贵、荷花象征高洁、莲花与佛教故事紧密相连,寓意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鸟和鱼更富联想,鱼代表五谷丰登、连年有余,民间艺术早已把鱼的图像寓意表现得深入人心。此外牛羊、喜鹊、仙鹤、他们就像民间的图腾符号,不断出现在各类艺术作品中,物我相融透射出文化符号的精神指向,对此我们当抱以敬重,学会从中汲取养分。艺术的形式语言可千差万别但文化的基因不可缺失。

三、壁画创作中,传统语言与现代形式的融合

壁画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数壁画中蕴含着诸多传统民间的图式因素。纹样、人物、花鸟、走兽从佛教经典到历史故事,从田园渔猎到城市的变迁。经典的壁画作品往往揉进了民间乡土文化精彩绝伦的技艺,是民族情结的演绎。敦煌壁画正是无数无名的艺匠留下的旷世杰作。传统壁画在宗教方面主要是体现佛祖的修行经历、佛法记载的本生故事,天庭的各种奇幻意想,极乐世界的芸芸众生,使信仰者能够因此而赞叹佛法的神秘伟大,生修行信念。最丰富的想象都来自于民间。可以说: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发育的土壤。大师齐白石、吴冠中、韩美林的艺术无不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精神的滋养。齐白石早年做过木匠,作品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他以心写性自由舒放,在笔墨的幻化跃动中,花草、怪石、虾蟹、盎然成趣。他的艺术通俗中尽现高雅,是民间艺术精髓的集大成者。画家吴冠中明心见性的点、线面,大写意的手法,既有民间艺术的装饰性又饱含着现代构成的形式之美。壁画的形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工艺性特点,当然更重要的是艺术性。艺术家除在构思立意、经营构图、结构设计上围绕主题提炼创意外,还可以从民间的木刻、传统的纹样、动植物的变形上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在自然,民俗风情的表现上演绎变幻,可以从造形、色彩、材质三个方面切入。借鉴民间艺术手法,通过变形、简化、打散、排列、错落等形式手段以单元或多元的形态组合融入创作。色彩上要根据题材、环境、空间主题设计,或结合自然肌理本色,强调简约和色彩的民俗性、装饰化。木板、墙壁、铜版、材料有别、美感各异,材料应与壁画主题内容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用涂饰、浮雕、织物、嵌瓷等现代的工艺手段、有别于原有的技术手段,同样表现出整体的民间艺术氛围。凹凸感、斑驳感、抽象化、我们还可以将简化后的民间艺术造型、图案,用铜板、玻璃、不锈钢、铝板等现代材料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构建起交融沟通的桥梁,这也是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壁画创作中图像元素的间接应用,民间工艺的各种表现手法是潜移默化相互契合的。通过对民间图像元素的提取、演变、重构,也能表达民间艺术传统意象的目的,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始材料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篇14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 保护 文化站作用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历史的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以及激发人类创造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抢救、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过程中,个体、社团、社区、基层组织、政府都应负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也可以说,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要有一个从个人(团体)到社区(基层组织)再到政府的组织网络,而基层文化站在其中应起到上联下达的中枢作用。

一、民间文化遗产的涵义和特征决定了文化站的中枢作用

(一)、民间文化遗产的涵义和特征

民间文化遗产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遗产,是一种“自娱自乐型”文化。它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的异同,本文同意冯骥才的观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我们过去习惯称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以上涵义来看,民间文化遗产有这几方面特征:1、群众性和自发性,是草根文化;2、地域性,在一定的地区流传,是乡土文化;3、时间的连续性,由一代代传承人继承和创新;4、实用性和娱乐性,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人们的友好交流。

(二)、民间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征特别强调了基层社区的重要性

基层社区之所以备受重视,乃是因为它是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之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同时,它们也构成了社区民众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遗产的价值,首先是对于社区居民而言的。事实上,社区居民的态度,也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些遗产之被传承或被废弃的命运,要尊重民间文化遗产在各自社区里的存续状态和传承机制。

(三)、基层文化站具备了承担中枢作用的重要职责

文化站既贴近百姓,面向社区,又紧密联系和挂靠政府,是政府联系大众、推行大众文化的主要桥梁。由于基层文化站基本职能是社会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和协助管理社区(农村)文化市场,所以,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承担了调查、宣传、建档、评审、展示、交流、建基地等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这些职责和作用又可分为两个面向,即面向群众社区和面向上级政府,所以,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中枢作用便突显了出来。

二、基层文化站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探索

既然基层文化站具备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心和中枢作用,那么,他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哪些?又要注意哪些工作程序和把握方向呢?结合多年在文化站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主要应完成好以下两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基层文化站要面向社区、贴近民众做好多项基础工作

1、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第一手资料都是经过深入细致的实体调查研究所直接获得的。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由于它本身的散落性和民间性使它们大多处在一种“不为人所知”的状态之中,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一些很有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源项目就会被忽视,就没办法被挖掘并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2、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要使民间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就要大力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少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为此,要制定好有关社区和群体的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不断向公众宣传哪些方面对民间文化遗产会造成威胁和不利影响。

在培训方面我们特别有感受,每年我站都会在年初制定培训计划,培训麒麟舞和龙行拳的骨干,不但面向发源地的村落招收学员,还扩展到整个办事处,此外,我们还与辖区的大专院校联合,在学生中开展培训和训练。

3、建立和完善资料库

要真正完成好掌握、保护、抢救、利用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在科学发展的路径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建立和完善地方民间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库,包括文字、音像、图片乃至它的意义,它的研究价值,它的发展前景,它的保护路径等等。这些立体化的资料库健全了,它的保存、保护、宣传、传承和振兴才能进行。而基层档案的建立,不但使基层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制度化提供资料保障,也为上级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档案的建立及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4、制订好整体规划方案。

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民间文化遗产,如何组织展示,宣传,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如何建设传承基地,进行市场开发等等,都要在整体规划方案中体现出来。规划方案既要贯彻上级精神,也要取得上级的大力支持。

5、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参加有利于传承的评审活动。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本地区普查中获得的真实的采录文本,录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争取上级指导和支持,有计划地编辑出版。同时,还要积极申报有利于保护的各种称号。如我们小金口街道的就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麒麟文化之乡”、“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龙行拳传承基地”、麒麟舞和龙行拳分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小金口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文化站应紧密依靠政府,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有效工作

民间文化遗产要发扬,就要有更大的展示舞台,更多的资金扶持,更好的编排创新,乃至符合市场经济大潮的市场开发。文化站作为最基层,最贴近社区和民众的民间遗产的主管部门,要起到联系上级文化部门,及面向社会,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的作用。

1、紧密依靠政府创造展示平台

要使民间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要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一代一代的新人,展示是集宣传、练习、培训和交流的不可替代的平台,文化站在这方面应做到:紧密依靠政府组织参加各种展示活动,帮助建立传承基地,走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等。以我们辖区的麒麟舞和龙形拳为例,我们在给上级政府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意见的同时,还积极协助政府组织参加了从区到国家级的各类活动。如上海世博会、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广东省旅游文化节、全国渔歌邀请赛民俗文化展演及各类民间民俗比赛活动,获得省级以上集体和个人金奖41个,银奖23个。并参加中央台多个栏目拍摄活动,还到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等国进行文化交流。麒麟舞、龙形拳现均已走进校园,在校园设有基地,进行传习。现正帮助龙形拳传承人在其发源地的村建立传习基地。

2、鼓励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

由于民间文化遗产的自发性和地域性,传承人缺乏将其发扬光大的自觉意识和广阔舞台。特别是一些传承人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封闭意识,对传承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应主动、经常地与他们联系,说服、引导、培训他们,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向政府申请资金扶持他们。

3、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创新。

民间文化在时代相传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变异和创新,这样才有生命力。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请专家参与注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不能歪曲和走样,尽量保存其原貌和特色。如麒麟舞,就是对散落在几个村的套路进行整合,又保存了东江麒麟舞原始和古老的特点。即兴发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别于广府、潮汕以及北方各门派的麒麟舞。

4、组织队伍走出去展示交流。

民间文化遗产其特征决定了其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想发扬光大,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就要组织他们走出去、展示、交流和培训。小金口街道的麒麟舞和龙形拳就走了出去,前面已叙不在赘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传承人对游学的东南亚各国华裔青少年、麒麟团、世界龙行拳弟子进行教学,同时也应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邀请,我们派出麒麟舞、龙形拳的传承人赴马来西亚教学。

5、树立文化经营观念,加强文化市场开发。

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政府用钱养起它,要使民间文化遗产有生命力,除了就项目本身来说要改造创新外,还要靠自身对时代、对市场的适应性。在这方面,文化站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文化站要向传承队伍灌输自己经营意识和市场开发意识,向他们提供各种市场信息,鼓励他们按市场经济规律找合作人。对于政府行为的文化惠民活动,还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他们。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特别要强调保持项目本来特色。

综上所述,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站有着不可替代的中枢作用,任重而道远。文化站自身应练好内功,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

[2]冯骥才.文化遗产与传统节目保护.新华文摘,2007(7);

[3]于群,冯守仁.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4]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四条),2003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