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间文化艺术范文

民间文化艺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民间文化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间文化艺术

篇1

一、刺绣的发展历史

通过考察研究,刺绣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伴随着它出现的还有一些古典玉器、陶器等等。这就证明刺绣在远古时代已经被人们所创造。其实刺绣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更早,小时候都应该都听过远古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由此可以发现在那时候已经有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人员但是因为没有具体例证所以这只能是一种猜测。《周礼?考工记》中有句这样的记载“五彩备,谓之绣”首次肯定了刺绣在古代文化辉煌艺术中的地位。这样追溯起来其实刺绣与丝织物在古代时候被一起称作“锦绣”。平常看古装剧的时候都曾有这样的剧情:女子大多都擅长女红,在自己闺房里针线手绣或在纺织机前来回穿梭形成各种图案花纹。侧面反映出刺绣在古代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刺绣在古代民间艺术的长河里也是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在那种时期织与绣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因此在封建时期流行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更是反映刺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刺绣的作用不光体现在古代史在现代史中也是有很大的地位。早在14世纪中叶随着四大名绣的出现,刺绣在我国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下已经被推销在世界各地,并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古代的外国人都十分推崇中国传过去的丝织绣品。

二、刺绣的图案象征

说完刺绣的发展历史更不能忽视刺绣的图案所象征的文化。一定社会环境下有一定的文化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从刺绣图案的变化上就能看出来。在远古时期人们由于文化的落后导致刺绣只是停留在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形成花纹图案。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人们的文化视野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大,因此出现的花、鸟、鱼的各式各样的图案。

刺绣的图案在封建制度的等级影响下更是有了地位的象征,比如在皇帝的黄袍上必须绣上飞舞的五爪飞龙而且十二图案必须齐全而且每个图案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和含义,皇后穿图案是凤凰的礼服。而大臣们也有自己对应的官服每个职位所对应的图案都不同,文官武官也不同,文官穿绣有飞禽的官服,武官官服则绣凶猛的走兽。刺绣不只是在等级上有象征意义,在生活上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古代时候最重要的嫁妆就是刺绣了,女子经常会早早准备绣品嫁妆,为自己绣上一两副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图案去祝福自己以后过幸福美?M的生活。

三、刺绣的现代应用

只有发展着的文化才能永久留存,所以刺绣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迁,纵观现在刺绣其实在还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四大名绣。既继承了传统刺绣的优点又与现在的时代相结合,制造出来了许多优秀的刺绣作品,畅销国内外。随着机绣的日益改进逐渐代替的手工刺绣,这也满足了市场对绣品的需求。节省了人们大量的时间,提高了生活的品质。

近些年来由于复古风的推动下十字绣风靡全国,十字绣其实也是刺绣了一种简单形式,许多人都在自己闲余时间绣十字绣,不仅可以在闲暇时期做了有意义的事而且还可以为自己家里绣幅装饰品,可谓一举两得啊。当然送人也是不错的选择,别人收到你这么用心绣出的礼物,情谊会更加深厚。

现代社会随着刺绣的发展以及独有的美观等原因导致绣成的作品价格昂贵,因此出现了一批以刺绣为职业的人们。这些人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同时又为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以刺绣为职业的的人们是决对不会满足于刺绣只停留在作品;盛行方式的不同。他们积极创新,在图案上也有很大的发展。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并得到意大利皇帝和皇后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刺绣艺术体现了这门技艺的发展日益精湛。从此便出现的仿真派专门从事绣肖像。

201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更是出现了与瑰宝青花瓷相结合的刺绣礼服,这件礼服由范冰冰穿出,享尽世界好誉。这件礼服在当时霸占了许久的新闻头条直到现在依旧会被拿出做文章,在满足其商业利益下也弘扬了国家的民间工艺文化。

篇2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17-02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文化积淀形成的、有本地特色的娱乐方式, 在各种复杂的历史关系中不断变异、发展,就形成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在艺术形态上的反映,是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艺术形态上的反映。

一、加强立法工作

只有有了法律的规制,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才能真正的规范化。立法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保护。第一,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机制。在国内法中应该将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机制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予以规范,包括政府的责任,公民的义务等均应该明确。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一般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工作,以便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的档案。第二,民族民间文化的使用与开发机制。部分人滥用民族民间文化,侵害民族民间文化。在立法时应当明确,主体不确定的民族民间文化作品应该属于产生它的群体。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使用,我国政府一方面要进行鼓励,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管制。鼓励各单位,各社会团体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开发,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同时,对于需要保密的民间绝技的传承方式、范围,为了更好的促进其发展,政府要给予限制。对于被认定为一些具有国家和民族特征的作品,不管其权利主体是否明确,国家均可限制其向境外卖断某种著作权等。第三,民族民间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给予重点保护和重点抢救,培养传承人。在立法时,应该明确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其录并制定其保持者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负有的义务等。第四,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中, 规定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立法中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最后还要明确破坏文化生态者应当承担的责任等。在此基础上, 规定强有力的法律责任条款,包括各种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以法律的威严来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对于文化艺术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加强领导,要确立政府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只有政府要重视某一事物时,才可以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真正做好这一工作。政府要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份责无旁贷的职责,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组成由文化、财政、旅游、商务、教育等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制定长远保护规划,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成立民间各类文化艺术研究会,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艺木遗产档案和数据库,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在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健全监督机制的基础上,解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保护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政府出面组织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评比,组织各种的竞赛,从而形成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激励机制,充分的调动各界在参与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作用。还要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资源整合及国际协调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促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逐步实现规范化。应该给予尚有活力的传统民俗活动以政策性宽容,以促进其不断的发展。例如,可以在在政府组织举办的庆典、开幕式一类的公共活动中,要求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礼仪形式,使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在国家机关、大中小学校、社会服务行业、演艺界,由政府组织或者是由各单位自己组织展开中国传统礼俗文化教育和行为举止培训。

三、充分发挥文化馆、生态博物馆的的作用

文化馆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文化馆工作条例中也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整理、传承、弘扬的规定。近年来,文化馆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与保护上的职能弱化了。我们要不断研究他们职能弱化的原因,并随时的发现他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并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鼓励他们举办各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技艺的展示及竞赛,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的发展。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统艺术等文化艺术遗产,在其原产地由居民进行自发保护,完整地保留社会的自然风貌、生产生活用品、风俗习惯等的一种博物馆理念。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要重视基层社区的作用。基层社区是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主要基础,是各种民间的文化和艺术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由社区民众集体创造和发展而来的,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族群性和凝聚力。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求人们完全回归农业时代,向现有的高度物质文明、缺乏人性的生活环境挑战。当地居民以良好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配合营造,保护当地原生态文化,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现阶段,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广州从化太平镇广裕祠荣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竞赛“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四、注重人才培养

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保护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重视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化艺术传承保护机制,加强对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保护,培养一批文化艺术保护工作者。对于边远偏僻地区的艺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设立特殊津贴,对他们的生活多给一些关心,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对特殊艺人实行财政供养制。对艺人在艺术上的成就,应给予充分肯定,通过精神、物质表彰鼓励,激发从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情。鼓励民族民间绝技艺人带徒授艺,培养传承人。鼓励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从事文化艺术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科学认定,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实物和资料的保存,防止流失。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艺术保护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良好氛围。

五、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要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保护,对原生态文化实行原地保护。保护区、保护基地要有特色,要有地域代表性。当然,单纯的对文化艺术进行保护是不够的,还要对其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加以保护。要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民族民间艺术搭建一个平台,如举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民间文化交流会、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等,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宣传、介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组建民族文化产业集团,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强劲的发展后势。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与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产,是本民族基本点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增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意识,加强立法工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馆、生态博物馆的的作用,注重人才培养,最后还要正确的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以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棣.陕西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途径[J].现代企业,2007,(12)

[2]图娅.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时不我待[J].内蒙古艺术,2008,(2)

[3]文钟善.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迫切性与对策[J].满族研究,2008,1

[4]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6

奖项:

1997年手风琴荣获《全国手风琴器乐考级(八级)》

2004年荣获《天津艺术与科技优秀奖》并且作品在天津科技馆展出

篇3

摘要: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美学等的文化结晶,以民众最能理解和传承的模式,在千百年来不断被积累及被丰富,继而作为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文中尝试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求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借此来促动其传承、创新、保护及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

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

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二、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

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

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篇4

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石。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发展自我思想意识与情感意识,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以多种学习方式完善自己,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协活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交流、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需要提升的文化艺术素质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能认识到各方面素质完善的重要性,并意识到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业务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但他们还是偏重于专业学科技能方面的素质完善,而对其他学科知识认识和了解较少。其实,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要义,而不仅仅在教学中进行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说教。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美术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升的文化素养有: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养、学科教学技能、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交流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具备合理的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质结构,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奋斗的基础,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顺利开展美术课程教学的保障,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维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维度和可能性。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完善,造就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新时代美术课程的设置对美术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关注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美术教育改革动向。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节来自好的习惯,日积月累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丰富内涵修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形成一种高效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民间生活,多接受传统美术方面及其他学科方面的新信息,多参加学术性的交流活动,如美术教学活动、美术采风活动、民间艺人交流活动等,形成一种善于反思、批判和研究的思想行为方式,在交流学习活动中拓展艺术视野,激发创造意识,健全自我人格魅力,展现出紧跟时代的优秀美术教师风采。

二、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毋庸置疑,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学是教师实现育人的组织和策划手段,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人才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应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所能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考虑效益,教学就会变得盲目而无意义”。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创造精神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队伍。因此,重视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美术教育前进的动力。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能力包括:美术竞赛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业余培训组织能力等,而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与制作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引领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整合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选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学科领域的资源数据库,创造更大的美术教学空间。

三、结语

篇5

一、充分认识民间文化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把社会文化艺术与幼儿美术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孩子们在文化艺术的海洋中遨游,汲取艺术的养份,更好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首先,文化艺术品鲜艳活泼的造型容易吸引幼儿,并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情趣,文化艺术中的许多工艺品或外形憨态可掬、形象生动,或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如:无锡的泥塑阿福、河南的布老虎、潍坊风筝等,这些文化艺术品,它既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又是室内摆设,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其次,幼儿通过对社会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幼儿通过欣赏、观摩以及自己动手去感受一些社会文化艺术,从而可以领略各种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培养自己的美感,让社会文化艺术在幼儿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二、让幼儿亲近民间文化,学会欣赏民间文化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保持了人类创造文化的最初形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要。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年画、窗花、剪纸、刺绣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很多纹样,可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学会运用这些纹样。剪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种类,它具有渊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因此,我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在幼儿园走廊上布置的“民间剪纸”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纸作品,窗户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对这些剪纸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幼儿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幼儿带来相互交流分享,活动后,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剪纸活动,看到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他们的喜悦不言而喻。

三、萌发幼儿对文化艺术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把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美妙的刮画;奇妙的染纸、剪纸;有趣的沙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班的作品墙上。当这些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

四、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幼儿个性化艺术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