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科疾病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儿科 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 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
2 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 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 考 文 献
[1]尹慧贞.临床护理安全的相关分析及管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第3期.
[关键词] 儿科危重症监护病房;压力源;护士;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64-02
儿科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抢救新生儿及危重病患儿的场所,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加之小儿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护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导致ICU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远大于普通病房的护士,其过重的压力易对护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1]。本文就目前儿科ICU护士压力源的产生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ICU护士压力源分析
1.1 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
儿科ICU收治的患者年龄大多为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大多数患儿对自己的病情不能准确叙述,加之ICU患儿的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这需要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凭借其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密切观察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情况。另外,由于儿科ICU采取无陪方式进行护理,护士除了完成必需的治疗外,还需完成患儿的所有生活护理如翻身,擦洗,同时,护士需将患儿的病情及时告知家属,让家属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并与患儿的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因而其护理工作量大而繁琐。
1.2 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
在儿科ICU中,多数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常常视为“小公主”或“小皇帝”。在医院,患儿家属对护士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是,由于儿科ICU面对的护理对象较为特殊,患儿的情绪复杂,难免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况发生,导致护理工作很难进行[2],同时,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及法规的的实施和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目前民事医疗诉讼案例日益增多,这无形中加重了护士的精神压力。儿科ICU中急危重患者多,病情发展迅速,变化较快,患儿随时都面临生命危险,病死率较高。有时患儿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仍不能挽回生命,家属仍要求继续对其抢救甚至无理取闹,或提出高额的经济赔偿,致使护士精神上需承受较大的压力,并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加重其心理负担。
1.3 工作环境较差,薪酬福利低
在儿科ICU中, 患儿的哭闹声和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警报声不断刺激护士的的听觉;严肃紧张的抢救场面,家属询问病情时悲哀激动的面容表情无形中对护士造成压力。长期以来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敬和任何,但护士在医院的地位较低,护士群体得不到重视,工作付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补偿,往往工作量很大,但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较低,导致护士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4 ICU护士技术要求高
ICU护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同时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不断更新,给护士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护士在完成紧张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目前,在国内一些医院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大多数护士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知识层面较为狭窄,而ICU收治的患儿多为跨学科,常常合并几种疾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广博和深厚的专业知识[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ICU仪器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检查和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这对ICU护士提出更加严格的职业素质要求,以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身心准备适应社会的要求。
2 应对措施
2.1 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使命感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而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需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真正去关心和爱护患儿。在工作时,应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患儿身上,仔细观察每个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4-5]。
2.2 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实施人性化管理措施
护士长应注意护理工作压力对护士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护士需求并结合医院及科室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护士编制,合理调整科室人员配置,实行灵活的弹性排班制,以合理安排,有效分配人力。工作忙时可适当增加人员,以减少工作压力,保证ICU护士合理的休息和足够的的睡眠,以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调整。
2.4 创造和谐科室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建和谐的医护、护患关系及和谐的科室氛围,对于减轻儿科ICU护士心理压力十分重要。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及进取的工作氛围。对于护患关系,保持冷静平和与理解的心态,与患儿的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属的心情,对患儿多一些爱心,用人性化工作服务于患儿,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其家长的理解和信任[6-7]。
2.5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ICU护士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医院应鼓励ICU护士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仪器的使用,提高应对急危重症和突发事件的判断处理能力、操作技术水平、应急能力[8]。如有条件可定期对ICU护士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以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减轻心理压力。
2.6 注意自我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当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ICU护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会自我调节,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及寻找释放压力的正确渠道,提高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同时,如有条件医院可邀请护理心理专家定期开展讲座,帮助ICU护士进行心理沟通,语言沟通的技巧训练,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小结
儿科ICU护士作为特殊的护理职业人群,承受很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如果护士长期处于过重的心理压力中,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造成其身心疲惫,从而直接影响到儿科ICU的护理质量,因此,医院应采取相关措施努力减轻儿科ICU护士的心理压力,提升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护士自身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1-109.
[2] 郑旭娟,刘华平.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39-43.
[3] 张爱霞,蔡巧妹.儿科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115.
[4] 翟红,晏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6,35(21):1942-1943.
[5] 宋锐.儿科监护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11):319.
[6] 赵黛.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79.
[7] 田勇丽,仇丽芳,宋静.浅谈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8):615-671.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儿科,一旦病发疾病后,家长将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间接提高护理要求,给临床儿科护理带来巨大挑战[1]。故而,探究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成为临床儿科迫切解决的问题。下面,将我院资料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于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儿科住院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对象,将其分成基础护理对照组、优质护理实验组,50例实验组由20例女性、30例男性组成,年龄段6个月-7岁,平均(3.3±0.3)岁;疾病史3-29天,平均(12.2±1.2)天;50例对照组由19例女性、31例男性组成,年龄段7个月-7岁,平均(3.4±0.4)岁;疾病史4-30天,平均(12.3±1.3)天。100例患者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50例儿科住院患者行基础护理,如:为患者提供良好居住环境,加强病情观察力度,叮嘱患者家属按时喂药;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包括:①环境护理。根据儿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心理及生理特征,为患者提供独特的居住环境,消除陌生感;根据患者兴趣爱好于室内墙上张贴图片,或播放患者爱看动画片,提高治疗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于走廊内张贴警示语、祝福语等,这样不但可拉近护患关系,还可减轻治疗疼痛度;②健康教育。临床儿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耐心、详细的向患者家属讲解相关内容,以患者的日常饮食、服用药物等内容为主。并且,还需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于病房、走廊内摆放儿科书籍,于宣传栏内张贴儿科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提高疾病知识掌握度;根据患者家属文化程度、患者知识了解程度实施宣传教育,当然,该教育过程中需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增强患者兴趣[2]。于每周或每月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家属之间相互交流,增强记忆力;③加强护患交流。多和患者、患者家属交流,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另外,护理人员还可借助游戏来减轻患者恐惧,如:药物注射过程中,让患者扮演医务人员,引导他们模拟临床的药物注射法,从而减轻对药物注射的恐惧。另外,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积极改变自身工作理念、服务措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舒适护理,如: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亲自带领其实施临床检查、治疗,确保无缝隙的服务;耐心、详细的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于固定时间内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素养,促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此外,患者出院前期,护理人员带领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叮嘱其按时服用药物,按时回院复诊[3]。
1.3评定项目 评定临床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医院设计护理调查问卷发放到患者家属手中,让其根据日常护理服务填写量表,回收、统计总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分析数据,护理满意程度为计数资料,用%表示,X?检验,P
2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有区别,P
3讨论
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应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绍兴第二医院儿科进行治疗患儿21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联合组患者110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改良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两组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儿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的安全事件发生,明显改善护患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增加患儿住院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
风险防范护理;儿科;价值
儿科患者基本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难以准确的进行评估和预计,同时患儿对于治疗措施难以给予良好的配合,因此优质的护理干预管理尤为重要[1],本文中对在绍兴第二医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患儿21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50±0.50)岁;联合组患者110例,男70例,女40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0±1.00)岁,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例等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排除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遵医嘱在明确诊断后,进行静脉药物应用、局部皮肤处理、环境保持干净整洁、定期空气消毒、每天对室内外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等措施,同时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且实施汇报临床主治医生,帮助医生实施掌握患儿的疾病变化及时给予针对的治疗和处理[1]。联合组患者110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同常规组。风险防范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首先对患儿的年龄进行分组,同时对不同年龄患儿安置在不同的治疗病房中,对患儿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对患儿的疾病情况、年龄、家长的管理情况等均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明确患儿的危险发生性。针对患儿发生危险性制定适宜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计划[2]。严格依据预定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在住院治疗前同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沟通,对患儿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讲解,同时对预防和管理措施进行讲解,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和同意,避免发生监管中误解发生纠纷[3]。对年龄较小的患儿进行时时监管,对每个治疗室内配备专职护理人员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室内电源的高度和使用,同时对室内物品例如桌子、凳子等菱角进行安全软垫粘贴,避免发生碰撞受伤。对存在静脉留置针、引流管或是留置导管等患儿加强安全护理管理,24小时由家属联合护理人员监控管理[4]。
1.3临床评价标准
对患儿住院期间发生安全事件的比例进行统计、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对护理措施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发生安全事件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和安全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2。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
3讨论
儿科治疗患者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估计明显不足,同时也较容易发生危险事件和造成护理纠纷,给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态度等均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在儿科治疗中患儿的摔伤、坠床等事件较常发生,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增加。伴随近些年来医疗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对于儿安全护理干预逐渐受到的重视和关注[5]。因患儿年龄较小对自身行动中危险性估计不足,因此行为难以控制,尤其是年龄偏小的患儿进行相关的置管或是留置针等操作和日常维护中,常发生患儿自行拔出,造成危险事件发生。同时在治疗中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和干预也尤为重要,能够避免患儿误吸、误服等发生,给患儿造成损伤[6]。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难以针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管理满意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效果,在护理措施的实施中较为笼统,缺乏细致和针对性,同时同家属的沟通不佳时还会导致家属的误解导致纠纷发生[7]。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措施,在患儿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管理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单纯常规护理管理患者(P<0.05)。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安全事件发生,明显改善护患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使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细致化、针对性强,依据患儿的年龄给予安全事件防范措施,增加患儿住院治疗的安全性,同时也更好增加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8]。
参考文献
[1]李小兰.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外医疗,2014(8):141-142.
[2]左世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5):191-192.
[3]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85-186.
[4]刘妙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104-106.
[5]黄爱娣,范圳南,刘晓芬.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25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3):116-118.
[6]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9):92-93.
[7]牟志玲,韩衍臣,曲爱丽.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33):157-159.
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应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绍兴第二医院儿科进行治疗患儿21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联合组患者110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护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改良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两组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儿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的安全事件发生,明显改善护患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增加患儿住院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
风险防范护理;儿科;价值
儿科患者基本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难以准确的进行评估和预计,同时患儿对于治疗措施难以给予良好的配合,因此优质的护理干预管理尤为重要[1],本文中对在绍兴第二医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患儿21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50±0.50)岁;联合组患者110例,男70例,女40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0±1.00)岁,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例等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排除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遵医嘱在明确诊断后,进行静脉药物应用、局部皮肤处理、环境保持干净整洁、定期空气消毒、每天对室内外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等措施,同时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且实施汇报临床主治医生,帮助医生实施掌握患儿的疾病变化及时给予针对的治疗和处理[1]。联合组患者110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同常规组。风险防范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首先对患儿的年龄进行分组,同时对不同年龄患儿安置在不同的治疗病房中,对患儿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对患儿的疾病情况、年龄、家长的管理情况等均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明确患儿的危险发生性。针对患儿发生危险性制定适宜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计划[2]。严格依据预定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在住院治疗前同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沟通,对患儿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讲解,同时对预防和管理措施进行讲解,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和同意,避免发生监管中误解发生纠纷[3]。对年龄较小的患儿进行时时监管,对每个治疗室内配备专职护理人员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室内电源的高度和使用,同时对室内物品例如桌子、凳子等菱角进行安全软垫粘贴,避免发生碰撞受伤。对存在静脉留置针、引流管或是留置导管等患儿加强安全护理管理,24小时由家属联合护理人员监控管理[4.
1.3临床评价标准
对患儿住院期间发生安全事件的比例进行统计、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对护理措施的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发生安全事件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和安全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儿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P<0.05)。见表2。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
3讨论
儿科治疗患者年龄较小,对于危险的估计明显不足,同时也较容易发生危险事件和造成护理纠纷,给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态度等均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在儿科治疗中患儿的摔伤、坠床等事件较常发生,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增加。伴随近些年来医疗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对于儿安全护理干预逐渐受到的重视和关注[5]。因患儿年龄较小对自身行动中危险性估计不足,因此行为难以控制,尤其是年龄偏小的患儿进行相关的置管或是留置针等操作和日常维护中,常发生患儿自行拔出,造成危险事件发生。同时在治疗中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和干预也尤为重要,能够避免患儿误吸、误服等发生,给患儿造成损伤[6]。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难以针对每个患儿实施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管理满意达到最佳的护理管理效果,在护理措施的实施中较为笼统,缺乏细致和针对性,同时同家属的沟通不佳时还会导致家属的误解导致纠纷发生[7]。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儿科治疗患儿21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联合风险防范护理管理措施,在患儿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管理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患儿发生危险事件比例、护患纠纷发生比例、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越于单纯常规护理管理患者(P<0.05)。两患儿均没有发生因护理管理措施导致重症安全事件发生。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患者的疾病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防范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的安全事件发生,明显改善护患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使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细致化、针对性强,依据患儿的年龄给予安全事件防范措施,增加患儿住院治疗的安全性,同时也更好增加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8]。
参考文献
[1]李小兰.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中外医疗,2014(8):141-142.
[2]左世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5):191-192.
[3]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85-186.
[4]刘妙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104-106.
[5]黄爱娣,范圳南,刘晓芬.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25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3):116-118.
[6]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9):92-93.
[7]牟志玲,韩衍臣,曲爱丽.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33):157-159.
辩证施护是通过分析四诊获得各项临床信息及资料,并进行求证,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1]。而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作为儿科新进护理人员除应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外,更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提供相应的辩证施护。
1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指导日常护理工作
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辩证的最终目的,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因此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是做好中医辩证施护的根本保证,新进护理人员应规范化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学习小儿生理病理知识,掌握辩证方法、常见疾病病因病机和疾病间的发展转归等理论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做好辩证施护。
2树立辩证施护理念,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2.1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和主要特色,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辩证施护的理念,学习并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结合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
2.2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2.2.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通过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机、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辩证提供依据。
2.2.2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辩证施护 采取“四诊”“辩证”“实施”“评价”等步骤,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恰当的护理。
2.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累积护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2.2.4要培养整体护理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科室中建立中医护理的学习和应用氛围。形成科室护理前辈与新进护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将辩证施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3掌握辩证施护原则,体现儿科护理特色
3.1辩证施护原则
3.1.1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1.2标本同护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1.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的区别,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腹泻和肺炎是两种疾病,但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都可以给予发热的对症护理。
3.1.4辩证施护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5预防为主 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3.1.6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外上下联络沟通的有机整体,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病,病变的扩散较快,易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因此,儿科病护理也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局部与整体护理的结合,注重内外环境统一的调节,根据儿科病证特点,制订局部和整体的具体辩证施护措施,以及病情观察、饮食宜忌、心理调护、对外界环境的调节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使护理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2在生理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2],故儿科的辩证施护必须结合小儿病症特点,突出儿科特色,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使辩证施护准确无误。
4讨论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之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等特点,其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且病后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所以,儿科病的辩证施护,更应体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为使儿科病的辩证准确无误,护理及时有效,应该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及病证特点,坚持儿科病辩证施护的总体原则。在临床中,新进儿科护士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做到突出儿科特点,辩证施护及时准确;护理实施与疗效观察结合,随证辨护;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护理系统完整,以提高辩证施护的实效。
总之,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小儿病情变化迅速,作为护理人员,应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熟练应用辩证施护方法,对患儿实施及时准确、系统整体、形式多样的符合儿科疾病特点的护理方法,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疗效。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防范
作者单位:454750河南省孟州市人民医院
医疗风险管理是医院系统地降低医疗风险的经济损失及危害的管理,通过分析医疗风险,制定并落实针对性防范措施,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中,一旦发生护理事故,就会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严重后果,尤其儿科特殊群体,更需要有效避免护理风险,降低护理缺陷或护理事故的发生率[1]。所以,对于小儿科而言,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小儿科护理风险
11特殊药品、医疗设备潜在护理风险:药品管理中,尤其是品、限制性药品、剧毒药品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潜在风险。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执行医院有关药品管理、使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保存和应用,用药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仔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管医师,给予相应处理[2]。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确保医疗设备功能良好,对于老化、电源不通、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导致医疗设备运转不良,耽误患儿的正常抢救,造成严重后果,患儿家长有权追究法律责任。
12临床治疗中的潜在风险:危重患儿特殊用药期间,密切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各项护理操作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对于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需要复述一遍,待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于抢救结束后,立即做好记录。发现医嘱错误时,护理人员有权拒绝按照医嘱执行,一旦执行错误医嘱,给患儿造成严重后果,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承担法律责任。儿科用药需要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特点,严格计算用药剂量,计算时需要认真核对,避免粗心大意,严格控制给药速度,避免出现严重临床后果。静脉输液期间,避免应用紫外线消毒,加强输液巡视,避免液体滴空,指导患儿按照医嘱规定口服药物。
13临床护理文件中的潜在风险:护理文书需要客观、真实记录整个护理操作过程,是判断护理行为的正确性、及时性、有效性的主要依据,同样具有法律效应。儿科护理记录中,也要将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逐一填写,并妥善保存,一旦丢失,将承担法律责任。
14医疗护理中知情权的护理风险:患儿及其家长的病情知情权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所以,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需要事前向患儿及其家长做好解释,征得患儿家长同意后,方可执行。
15生物污染的护理风险:护理人员会经常接触患儿体液、血液,而意外针刺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一些以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例如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会通过针刺伤,感染给医护人员。
2防范措施
21明确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儿科护士长负责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时掌握各种护理风险信息,定时召开护理风险管理讲座,分析护理中的风险问题和潜在风险问题,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3]。
22制定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计划:识别科室的护理风险及安全隐患,对出现过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识别已经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制定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计划,针对性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并逐一落实。
23提高儿科护理业务水平:随着儿科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新兴技术的开展,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并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护理业务质量,给予患儿保障性的护理,确保护理安全性。
24尊重患儿的合法权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耐心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详细介绍疾病的治疗、预后、注意事项等各项问题,耐心倾听患儿的不适症状,充分尊重患儿及其家长,一旦出现失误,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以求得其谅解,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高度的责任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25规范护理文书:确保护理文书与医疗文书的同步性,详细、真实、及时记录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每个环节都要做好查对,发挥科室的质控作用,每天进行检查和核对,护士长每周对护理文书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进行科室通报[4]。
26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给予相应的行政干预。对于新进仪器设备,做好安全应用的相关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的熟练性。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性要求医院达到安全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降低医疗设备所致损失的发生率。医院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设备,针对感染科室人员,配备专门防护设备,并定期组织标准防护知识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
3总结
小儿科作为特殊群体疾病治疗科室,本身可能具有较高的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所以,儿科护理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长期执行,通过培训和讲座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护理意识,健全护理管理机制,系统化、科学化地推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杏哲 浅谈临床护理安全防范及管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1.
[2]法艳萍 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5):268.
【关键词】儿科; 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6-02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
2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
3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1]尹慧贞.临床护理安全的相关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7(3).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9-02
同其他护理有所不同的是,儿科护理由于患儿心灵较为脆弱,因而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额外对其心理加以关注和护理[1]。此外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年龄尚小,心智尚不健全因而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使得儿科的护理工作面临种种困难,其中尤以护理过程中潜在在不安全因素最为引人关注[2]。本文笔者便针对儿科护理中潜在的种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通过找出其不安全因素的主要诱因,最终找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的对象均为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一年间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共68例。其中男孩有37例,女孩有31例,年龄区间为2岁至10岁,平均年龄为(5.37±2.14)岁。在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中,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患儿有10例,因循环系统出现疾病而住院的患儿共12例,另外有24例患儿因消化系统疾病住院,以及22例患儿因精神系统疾病住院。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68例患儿的在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患儿相应的护理反应对其不安全因素产生的诱因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研究结果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干预以保证其治疗的效果。
2结果
2.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统计
根据对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的实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由患儿自身以及护理人员工作两方面因素构成,除此之外,院方的医疗设备以及人员同患儿之间的沟通等因素同样容易使儿科的护理工作引发一定的不安全事件[3]。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根据上表中所得出的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类对68例患儿的护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处理,通过对症下药给予患儿相应方面的护理,从而使得患儿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68例患儿最终均得以痊愈出院。
表 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3讨论
3.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根据本次试验研究的结果并结合近年来国内相关方面的文献报道来看,在儿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患儿自身的因素,大多数患儿由于心灵较为脆弱,特别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患儿面对自己的疾病而容易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从而在面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时往往会表现出抵触情绪,这样便使护理工作难以顺利的进行下去[4-5]。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心智尚未健全,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便加剧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不仅如此,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病情过于担心而对正常的护理干预工作进行干涉,从而也对儿科护理中患儿的安全因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像。
其次便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因素,有些护理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缺乏一定经验的护理人员对于患儿的护理操作不够熟练以至于护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从而对患儿的安全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距离来说,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某些护理人员对待工作态度不够认真,68例患儿护理中,有6例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发生了医疗药物以及器械误用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疾病治疗。此外,有些年轻的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够,本次研究中有4名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治疗时面临患儿的恐惧抵触而无从下手,占据患者总数的比例为5.88%。
再次便是由于院方所提供的医疗设备以及患儿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因素对患儿的护理安全所产生的影像。医院病房的设置是否合理,病床上是否针对患儿提供了相应的防护围栏以防止患儿从病床上滚落以及病房的卫生清洁是否到位,是否会有病菌感染到免疫力较差的患儿[6]。至于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沟通则由于一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低下,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沟通困难,以至于误导护理人员给予错误的护理干预治疗。
3.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针对以上几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我们进行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通过施行以下措施使得68例护理过程中潜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均得以顺利痊愈出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的干预对策介绍如下。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着重对其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并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监督其学习的效果。其次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多多同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长对患儿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向家长介绍讲解一些健康教育的常识以获得家长对于医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在缓解其焦虑情绪的同时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便是在保证为患儿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的同时加强和患儿之间的沟通。通过多多和患儿接触以获得其的喜欢和信赖,在和患儿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对其心理生理情况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举措使患儿获得更好的护理[7-8]。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中应当根据每一位患儿的具体生理心理情况给予护理干预,通过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降低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保证患儿的身体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赵晓青.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22):273.
[2]石塔芹.儿童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1(02):185-186.
[3]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52(03):287.
[4]李瑾.心理暗示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外妇儿健康.2011,2(03):117.
[5]韩春梅,顾琰.儿科护患沟通技巧及影响因素[J].甘肃科技纵横.2009,39(01):215.
[6]董波,孙晓萍,沙影丽,王宏.医疗服务中儿科护理人员常见不安全因素剖析与防范[J].吉林医学.2009,52(08):739-740.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中的干扰因素,提升儿科护理质量,总结儿科护理经验,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关键词】儿科护理 干扰因素 护理措施
儿科素称“哑科”,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因此 ,儿科经常是医院满意度较低、医疗纠纷发生较多的科室。怎样才能使他们满意呢?影响护理质量的干扰因素是什么?现对我自己在儿科护理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些陈述,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 影响护理质量的干扰因素
1﹒1 患儿的认知能力有限,护患配合难度大
由于婴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即便年龄稍大的患儿也不会或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病情,使护理很难从患儿处获得可靠的病情描述,患儿对疾病不认识,对治疗和护理不理解,又因为疾病的痛苦和家人分离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常会表现出不合作和哭闹现象,从而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1﹒2 小儿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力比成人差,而且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尤其是感染性疾病,有可能导致患儿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器官衰竭,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儿科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尽快做出诊断,迅速采取安全有效措施,以促进患儿的康复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3 护理人员扮演多重角色
儿科护理人员既要执行患儿的治疗任务,又要担负细致入微的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和情感照顾的重任,同时还担负着家长,朋友教师等多重角色。护理人员即是患儿权益的维护者,又是患儿住院期间病情信息的提供者,同时还是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可谓多种角色系于一身。
1﹒4 护理内容复杂
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为患儿进行治疗性护理工作,而且还需要完成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既要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做治疗,检查药物反应,又要注意患儿的安全,卫生,饮食起居,还要做好患儿因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且离开家人而出现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况的安抚工作……无论哪一个环节照顾不周,都会影响到患儿的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甚至发生意外。
1﹒5 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干扰到护理质量
作为患儿家长,在患儿的治疗和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史的采集和陈述,治疗的依从性等必须依靠家长来完成,家长的心理问题,往往会造成沟通的难度加大,治疗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具体的家长的心理问题表现为
1.5.1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甚至要求转院。
1.5.2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5.3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5.4 由于心疼患儿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5.5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对医院治疗环境和治疗能力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根据以上患儿及家属的个体特点和表现,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护理措施
二. 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儿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医院的管理制度,医疗生活设施等。介绍同病室的患儿及其亲属,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和适应环境。消除患儿及亲属对医院环境的恐惧,紧张心理。
2﹒2 让患儿亲属有知情权,消除家属的焦虑情绪
对于患儿的病情,必须要明白的告知其亲属,让其认识疾病,对患儿亲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减轻心理负担,正确面对现实。除了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外,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另外要注意患儿亲属之间的焦虑情绪相互渲染影响。因此在患儿病情出现好转或某一项检查有所恢复时,应及时告知家长,借此鼓励家长治疗的信心。
2﹒3 要有慈爱之心
在对待一些异常姿态或有生理缺陷的患儿,不能取笑奚落,要注意保护患儿的自尊心,更多的给与赞赏和鼓励。使其在家长的配合下树立信心,从而配合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举止得体。对患儿亲属要尊重,不能直呼患儿的床号,而应亲切的呼唤其姓名或小名。主动接近患儿亲属,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的种种顾虑和不满,回答问题态度要和蔼,对于一些家属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应予理解。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解释,劝告,避免发生冲突。
2﹒4 敏锐观察,勤巡病房
由于儿童不善于表达和不能主动呼唤医护人员,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到勤巡病房。特别是值夜班,更不能麻痹大意,要求护理人员要勤快,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时时处处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吸允能力,大小便性状,皮肤颜色,啼哭声音的变化,并认真分析,作出判断,及时为医生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
2﹒5 增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的信任感
患儿的主管医生及护士要尽量固定,少作变动。以取得信任,如果要做人员变动时,提前与患儿亲属沟通。另外对一些处于频死状态的危重患儿,其亲属尤其恐怖悲伤,他们害怕失去患儿。此时,医护人员应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婉转的讲明不良的预后,并安慰他们,帮助他们正视现实,对患儿死亡或终身残疾等后果应有心理准备,鼓励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2﹒6 注意安全,严格管理
儿童均有好奇,好动,乐于探索的特点,因此,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比如,护理人员离开病房时,一定要将护栏提起并固定妥当,以防患儿坠床。病房门户要严格管理,避免患儿走失。病区内不能摆放锐利物品,房门需设防夹装置,避免患儿碰伤,夹伤。桌面不能铺台布,以防拽脱台布后桌面的物品坠落砸伤。病房内不能放置暖水瓶及热水杯,以防烫伤。治疗室,换药室要严格管理,不能让患儿自行进入。对免疫力低的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的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毒措施,消毒剂的使用,对患儿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等。
2﹒7 随时给予健康指导和健康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在执行患儿治疗任务的同时,还要对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由于大多数患儿家长担心病情变化,顾虑重重。护理人员要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急家长所急。除了充满爱心,还要耐心的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并且以精堪的技术操作来取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合作。此外,护理人员在做治疗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比如治疗用药时不要哄骗,恐吓患儿。而要用孩子能懂的话语向其耐心说明,积极鼓励,以取得理解与配合。避免染上说谎,不诚实的毛病。对于家长不当的做法也应恰当阻止和引导。
2﹒8 护理人员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业务素质
大家都知道,一个患儿住院,有四个家长陪同,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就有四双眼睛盯着 你,这时,你一定要保持镇静,才有可能第二次穿刺成功。要不然,自己的心情受影响后,越打越着急,完全就不能穿刺成功了。所以,对于儿科护士来说,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业务水平
2﹒9 护理时动作要轻柔
测体温,脉搏时,要亲自为患儿夹,同时用手抚摸患儿,使患儿感到护士不仅仅是打针,发药时带来的痛苦,而且还有温柔的一面。扎头皮针注射时,应取合适的搬动患儿头部,翻转头部时动作要轻柔,并用手指抚摸头皮,仔细认真地选择合适的血管。轻柔的动作,不但可以提高成功率,还可体现我们高度的同情心,爱护之情。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与我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刘红﹒儿科护士的沟通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2002年第12期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护理;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15-01
为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自身体会,供临床工作者参考。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56例儿科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给予其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1年7月-2012年2月收治56例患儿,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14岁,平均(7.9±2.7)岁,病程1~24 d,平均(5.6±1.9)d。其中25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8例为小儿胃肠炎,13例为小儿心肌炎。家长年龄为22~45岁,平均(29.4±3.1)岁,文化程度多为大专以上,占89.5%,其余均为高中以上。
1.2 健康教育护理措施
首先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所有人员均参与讨论,实施期间定期进行方案的研究,随时根据开展情况进行方案的修改整理,并由专人负责记录。住院后首先了解患儿基本情况,包括其家庭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患儿家属一般多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特别关注。了解患儿病情后做出相应评估,告知患儿家长疾病发生的病因,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告知家长此疾病的好发季节,在此时期应多给患儿补充营养,注意防寒添加衣服。在流感高发期间应多进行室内通风消毒,饭前洗手,少去公共场所。高热患儿告知家长如何进行物理降温,并给予其指导,告知注意事项[1-3]。胃肠炎患儿应告知患儿家长注意患儿的饮食卫生,发病期间应多补充水,避免脱水情况。心肌炎患儿应告知家长让患儿尽量休息,避免劳累,以促进疾病康复。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尤其应注重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在与患儿沟通时应注意语言,多夸奖儿童,微笑面对,可准备一些玩具,配合语言沟通。与患儿家长沟通中应注意语气,多为家长考虑,治疗护理过程中劝导家长劝导患儿配合,以顺利进行治疗护理。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在出院时均进行满意度调查,并与上一季度儿科满意度调查情况进行比较,对患儿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并与上一季度患儿平均出院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病患出院满意度较上一季度明显上升,为99.8%,上一季度满意度调查为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向患儿及家长传输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家长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穿插地为其讲授此方面的知识,加深其认识,为日后预防疾病有促进作用[3]。另外健康教育还可加深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在治疗中给予积极配合,促进治疗护理疗效[4]。
本组资料显示,病患出院满意度较上一季度明显上升,为99.8%,上一季度满意度调查为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为患儿及家长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不但可避免患儿发生并发症,还可加深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信任,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5]。儿科实施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应注重于患儿及家长沟通,通畅的沟通有利于护理治疗措施的开展,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素敏.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控制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3,19(4):63-65.
[2]童春晓.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小儿哮喘治疗依从性及哮喘控制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8-21.
[3]王,赵世武,歧晓红.小儿哮喘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51-53.
[4]张鸿.健康教育在小儿哮喘护理应用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4):92-95.
关键词:中医儿科;多元化;辨证护理
辨证护理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在临床运用上,已有学者通过实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护理学特点,摸索出了“病、证、症”3个层次护理的中医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新认识,对中医护理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由于小儿在生理、病理上有其独特之点,中医辨证护理更应具有儿科特色。笔者认为,从儿科特点出发,中医儿科的辨证护理更应从多层面考虑。因此,本文在已有学者提出的“病、证、症”三个层面的护理基础上,试从多元性角度,探讨中医儿科辨证护理的特点和临床运用思路。意在完善中医儿科辨证护理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医儿科护理和儿童保育工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一、辨病辨证与辨症护理结合标本兼顾
辨病、辨证与辨症护理结合是中医护理实施的基本要求。辨病施护侧重于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考虑护理,重视病的内在实质的调理;辨证施护主要针对疾病阶段病情状态进行护理,针对病因,调整疾病阶段性的病变本质。辨病、辨证施护主要立足于病本质的调理,而辨症护理则是针对急症,为解除病标,缓解病情而设。三者结合,以辨病旋护指导辨证施护,以辨证施护充实辨病施护,以辨症护理辅佐辨病、辨证护理,三位一体,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儿科护理更须考虑小儿生理病理和病证的特殊性,做到病、证、症相宜,如:小儿“脾常不足”,易为六、乳食所伤而致泄泻,泄泻更易损伤脾胃,影响营养吸收。根据小儿病变特点,从病论护,应以保护脾胃、固本为原则,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食量,选用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流汁或半流饮食,减轻脾胃负担,保证营养供给,忌食肥甘厚味,及时补液,调摄寒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从证论护,应以审证求因为目的,针对不同病因辨证施护。伤食泻者,护理以消食化积为主,延长进食间隔时间,给服神曲、山楂等消导之品,摩腹以消胀化积;湿热泻者,宜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大便性状及全身病情变化,给服清热利湿中药,注意增液补津,忌辛辣炙博之品;脾虚泻更应加强饮食护理,少量多餐,经常服用健脾化湿之品,忌荤腥油腻、不易消化之食,或行艾灸、推拿法温脾胃助运化。当泻下急迫频数或伴呕吐不止者,则应先护其标,给予止泻、止吐,防止阴竭阳脱,恰当的对症护理有利于缓解病情,减轻病儿痛苦,提高疗效。只有准确把握辨病、辨证与辨症的护理关系,才能达到标本同护,全面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二、宏观与微观辨证施护结合客观准确
中医传统的宏观辨证法,仅靠医者直观感觉,由外揣内,对疾病本质进行认识,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臆测或片面性;而微观辨证则是利用现代医学的各种理化检测方法,直接了解体内的客观病理变化,并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变,归纳其证候,不仅能弥补由外揣内之不足,且能为内脏病变提供更加可靠的辨证依据;在宏观辨证基础上结合微观辨证,更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本质。中医护理以辨证为核心,护理措施的确定,也应以对疾病宏观的直观认识和微观的客观病理变化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尤其是小儿抗病力弱,易发病,病变迅速,在无病可辨,或出现“隐性证”,或证候复杂,或症状与病变不符的情况下,宏观认识往往只能处于模糊状况,而微观辨证则能对临床护理实施起到客观准确的指导作用。如小儿咳喘,早期咳喘不甚兼有表证,但肺部听诊呼吸音增粗,**线提示肺纹理增多,多由外邪犯肺或邪阻肺气所致,护理应以解表发汗,宣肺止咳,减除病邪对肺部侵害为原则,给服发汗宣肺中药,防腠理闭塞邪不外达。若咳喘逐渐加重,伴喉中痰呜,肺部闻及湿性哕音,**线可见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多为痰饮阻肺,护理应以宣肺、涤痰、定喘,消除肺部炎症为主,给化痰止咳剂或取肺俞、定喘穴行穴位注射,忌食油腻、甘甜之品,防助湿生痰。
后期咳喘症状消失,临床认为治愈,但肺部听诊仍可闻及湿性哕音,**线呈浅淡、散在、不规则片状阴影,说明息儿正气不足,病灶尚存,此期护理应着重于扶正补虚,增加营养,补养脾肺,并针对肺部病灶于背部肺俞穴及肺底部闻及湿哕音处拔罐,以利病灶吸收,加速肺部恢复。又如已有实验研究表明,小儿肺脾二脏病证易反复惟患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其原因机理是肺脾气虚与体内微量元素缺乏及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在以微量元素为指标的研究中,肺气虚证血清锌低下,与脾气虚证、脾阳虚证的情况相似。所以,经常给小儿服用健脾益气药物和含锌量较高的食品,可增强小儿肺脾功能,升高体内微量元素的含值,增强抗病能力,对预防小儿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辨病期护理随机应变
疾病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各阶段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也各有异,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病理变化实施护理,称为辨期护理。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变证复杂,病期界线不易划清,病情变化难以揣测,治护措施准确把握的差异性较大,因此,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由浅入深的动态变化,把握发展病期的病机和临床特点,是实施辨证护理的关键,辨期护理更针对阶段病变的主证,随病机应变,成效显彰。如小儿麻疹,病程一般可分为疹前期、见形期、疹没期3个不同病期,疹前期疹点未发,针对表证,护理当发散解表,助汗,驱邪外达;见形期热毒内蕴,疹点外透,护理重在清解邪毒,透疹外出,观察疹点透布顺序及色泽、形态、体温变化,透疹泄毒,补充水分,观察逆证;疹没期肺胃阴伤,更当养阴清肺,注意饮食调理,增加营养,助正气恢复。辨期护理还应结合脏腑病机变化、证候轻重浅深层次,作为决定护理措施的根据。
四、辨病势护理因势利导
病势是指疾病所表现出“证”的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的动态趋势和疾病证型变化、发展的趋势,它包括邪气发展之势和正气抗邪之势,是正邪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临证中辨别病势,以发展、变化的目光观察疾病的态势,顺势驱邪,辨势防变,因势利导,护理疗效可事半功倍。
4.1顺势驱邪
小儿神气怯弱,抗病力差,易感外邪,又因“纯阳之体”,受邪后易从热从火而化,邪热或充斥、或结聚,以致临床实证、热证较多。临证应审察邪气在表在里之动态趋势,根据邪势主流,采取恰当护理措施顺势驱邪。如:初感外邪,发热恶寒,病位在表,病势向外,护理当解外,顺势助汗驱邪外达,切忌凉水擦身,以防腠理闭塞,阻断病势外扬。病邪深入,或饮食郁滞,表现为但热不寒,病位在里,病势向内,护理当清内,但更须辨清邪势在上在下,或散或聚,予以清上或泻下;高热烦渴,热势散漫在上向外,当选气薄味轻之清热药,配合凉水擦身或针刺法,顺势透热降温,注意补充水分;热盛腹满便秘,热势结聚在下在内,当选气厚味重之泻下剂,配合润导或灌肠法,随势通里泻热,注意饮食清淡。
4.2辨势防变
小儿“心肝常有余”,热邪枭张,易内陷心包,引动肝风。临床当掌握小儿病变的传变规律,细致观察先兆症状,预测病变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将疾病控制在欲发未发或已发未盛之际。如小儿高热过程中,一旦出现烦躁不安,鼻柱发青,手足一时抽动,即为热盛发惊之兆,应积极降温、止痉,阻止病势的发展。
五、辨体施护因质制宜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阴阳生理平衡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昼夜消长发育不停,在变化中求平衡,所以具有脏腑娇嫩,易虚易实的特点,又因先天遗传和后天饮食结构、生活起居、地域差别的不同,儿童中存在着体质类型的差异。对于儿童的体质分类,李燕分为阳盛质、阴盛质和阴阳平和质三类,温振英以阴阳为纲,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分为阴阳平和型、滞热型、气虚型、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也有分为正常、燥红、迟冷、腻滞、倦怠、晦涩等类型的,并认为小儿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病因、病机成正相关,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也有不同的易感性。如:肥胖小儿易患湿疹、腹泻、喘息;燥热质易患红臀、痱子,不易患水肿;阴盛质易患水肿,不易患红臀、痱子;营养性贫血多由脾气不足,生血功能薄弱造成;厌食多与嗜食厚味,久则伤胃阴,过食生冷伤脾则气虚,久致气阴两虚有关。因此以疾病为系统、以体质为背景,辨明体质差异,“因质制宜”确定儿童保育与治护措施,改善病理性体质,有助于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
5.1辨体质综合调理
辨体施护也应从饮食营养调理、生活起居调护、慎用药物以及心理调理等方面考虑。如阳盛质小儿,感邪后易从热而化,护理应以清热润肠为原则:服用清热生津的药物,慎用大苦大寒伤阳之品,选食甘寒凉类食物,如苦瓜、冬瓜、萝卜、绿豆等,忌食辛热之品,如韭菜、辣椒、大蒜、羊肉等,多饮开水,保持蝻气通畅;衣着宜薄,以免汗出太过;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勤于锻炼,避免情绪烦躁,养成合群、讲道理的性格。阴盛质体质偏寒,多见于易感儿、久泻及贫血患儿,护理应温补脾肾,气血双补:服用健脾益气温阳的药物,宜食辛甘温补的食物,如羊肉、鸡、荔枝、桂圆等,忌食苦寒滑腻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鸭等;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多予鼓励,少予训斥打骂,培养健康的精神情感。针对体质特点,采取综合措施调整不良体质,维护优良体质,有利于促进机体阴阳平衡,增强小儿抗病能力和疾病的康复能力。
5.2区分年龄段养护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体质特点上存在差异,随个体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而演变为若干个不同的体质阶段,每个阶段内,体质随个体的自身发育,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对外界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御病能力及发病特点、病证规律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小儿不同的生理阶段,根据其体质、发病及病理特点,区分年龄段按“因质制宜”原则制定不同的养护和预防保健措施,并随年龄增进而循序渐进,这也是辨体施护的体现和要求。
六、辨时护理把握良机
辨时护理是根据人体节律的规律变化,按不同的时间节律实施护理。人体生理与自然界季节、昼夜的阴阳变化有密切关系,人的生理病理应季节、昼夜节律的存在和周期性变化而变化,辨时护理注重天、地、人的统一。因此,顺应自然规律,掌握小儿在不同周期内的生理节律、疾病的发展规律与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观察病情,把握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实施各项护理措施,能提高护理质量,取得最佳疗效。
6.1据昼夜节律观察病情
人的生理病理活动与环境、疾病种类以及时辰、气候季节有关,并随昼夜、季节变化呈现出多种节律性,能把握时间及疾病的节律性特点,可有效地观察病情及护理。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小儿发热体温常于下午或夜晚明显增高;支气管哮喘多发生于每年10月~次年3月,且在一天中深夜24时一次日3时(子、丑时)发作频繁,多因小儿肺气不足,卫表较虚,抵御外邪能力弱,冬春季或夜间寒邪较盛,寒邪侵袭肺卫,引触伏痰而致哮喘发作。
6.2据昼夜节律择时服药
按照人体的生理节律选择服药的最佳时刻,可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如:催吐、利湿、益气补阳药宜清晨或上午服,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顺应人体气机的升浮进行,效果最佳;滋阴养血药宜于入夜服用;安神药和抗皮肤过敏药,一般在临睡前30min服下;助消化药宜在饭前10min服下,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充分与食物混合;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30min服,可避免或减少刺激,消除副作用;泻下药宜空腹服,可使药物较快地发挥最大疗效;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前服,以截其未发。同时,小儿药食亦可按季节选择,做到天人相应,春秋宜温补,冬宜大补,夏宜清淡。
6.3.据时间节律按时施针
人体气血在经脉中循行,随时间不同可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合,开时气血旺盛,合时气血衰落,依据气血按时盛衰的变化施以针刺,运用得当,收效显著。如:寅时为肺经气血旺盛之时,按照“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肺经实证,宜在气血流注肺经,肺气方盛的寅时针刺,泻肺经的子穴尺泽;肺经虚证,宜在肺经经气流注时辰刚过,肺气方衰的卯时针刺,补肺经的母穴太渊旧。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护理特色,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从全方位探讨中医儿科护理的新模式,拓展中医儿科护理层面,是儿科临床的实际需要,有助于中医儿科护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推广,提高儿童保育及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志华。王美兰。刍议中医护理之层次观[J].辽宁中医杂志,1998(9):柏。
[2]谭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虚证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1(7):8-10.
[3]曾庆明,雷悦。略论<伤寒论>因势制宜治则[J]。江西中医药,1992(4):43.
[4]李燕。125倒夏季出生足月健康新生儿体质分型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20.
关键词: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现状分析;具体措施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我科室自开展优质护理以来,以患者为中心,以"优质护理,尽我职,暖您心"为口号,开展了一系列优质护理活动并且制定出了具有儿科特色的优质护理措施。通过2013年全年每月对患儿家属随机问卷调查,以及对每季度对医护人员随机问卷调查,分析现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患儿家属对优质护理问卷调查结果 2013年我科室共收入3672人,每月随机调查患儿家属20人,全年共调查240人。通过全年对患儿家属满意度问卷待查,可以看出2013年优质护理平均满意度分95.36分,满意度率为96.035%。
1.2医护人员对优质护理问卷调查结果 我科室儿科病房共有医生7人,护士17人。每季度对医护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医生组调查5人,护理组调查7人。2013年全年共调查医生20人,护士28人。见表1,可以看出2013年优质护理医生平均满意率为90%,护士平均满意率为92.9%。
2优质护理具体措施
2.1"暖您心"的优质护理服务
2.1.1温馨的儿科病区环境 针对患儿对医院和护士的恐惧心理,为给患儿营造一个轻松的就医环境。我科室在病区走廊、穿刺室以及护士站等地张贴卡通人物,病区电视播放动画片,使病区充满天真与童趣。护理人员的工作服也由传统的白色变成了粉红色,从整个外表着装上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在患儿病床床头安置了呼叫器,方便患儿获得护士的帮助。
2 1.2各种健康教育活动 根据我科室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我们建立了儿科健康教育手册,每个病房都悬挂着一本健康教育手册,方便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疾病与护理知识。在科室大厅处,我们设置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每季度根据好发疾病进行更新,并有专人负责。针对手足口病、腹泻病以及高热惊厥等疾病,我们制作了健康教育处方,在疾病好发阶段将健康教育发给患儿家属,促进家属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2.1.3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每月我科都会开展公休座谈会,根据当月常见疾病给患儿家属讲解相关知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科病区每间病房也悬挂着责任护士的照片,帮助让家属认识责任护士,在需要帮助时第一时间找到责任护士,拉近护患距离。我科室每一种仪器上面都悬挂着仪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小卡片,当责任护士告知之后,家属通过小卡片能够再次明白仪器的注意事项,消除家属对仪器使用的各种焦虑。
2.1.4欢庆"六一"儿童节 每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科室都会组织欢庆六一系列活动,增进患儿与医护人员的感情。例如装扮病区,给患儿一种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为每一位患儿分发小礼品等。
2.2弹性的护理排班模式 科室改革了传统的排班模式,实行APN排班。把病区护士分为AB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三名护士组成,组长由高年资护士担任,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在科室较繁忙的阶段,如晨间、午间及晚间适时增加护理人员,保证患儿治疗及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优化人力资源。
2.3简化护理文件书写 以前护理文件书写内容多,范围广,护理人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护理文件书写。在开展优质护理以后,我们缩短了护理文件书写的时间,优化儿科护理文件书写的内容,制定了儿科护理文件书写表格,用数字和符号代替文字,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到病房观察患儿病情,了解家属的心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4加强专科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护理人员继续学习的激情。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护士业务水平。每个月科室护理人员学习专科知识、疾病护理常规、药物使用、应急预案等知识。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低年资(0~3年)每个月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高年资(3年以上)每季度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绩效挂钩。
2.5优化护理流程 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新老搭配,为患儿提供全程、全面的护理服务。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简捷有效的流程。如入院流程、出院流程、抢救流程等。
2.6培训服务礼仪规范 护理工作是集知识、才能、爱心、责任、礼仪于一体的技术职业。针对于这项特殊的服务,采用书本知识、视频观看与现场模拟等多种形式,并且由专人定期培训。
2.7完善保障系统,确保优质护理落实 通过后勤工作社会化,领药、送标本等非护理都由相关职能部门完成,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儿在一起。科室配备了必要的基础设施,科室增设了微波炉、便民箱等生活设施,方便了住院患儿。
3 结论
通过2013年全年随机对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优质护理问卷调查现状分析,我科室优质护理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优质护理工作得到了显著的成效[1]。极大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各种高效的护理手段的方法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拉近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 儿科护理 有效沟通
【abstract】 analysis of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in pediatric care and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nurse’s own factors, factors and family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communication measures accordingly, and thus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reduce care disputes.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沟通是将思想、感受、意念传递给对方并为对方所接受,是接受、了解对方的双向过程,是人类特有的需求[1]。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家长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中做好护士与患儿,护士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融洽护患关系,可以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同时还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身心需要,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 影响因素
1.1护士自身因素
1.1.1护士的素质。
护士对患儿缺乏爱心,语言生硬,态度差。由于儿科住院病人多,环境嘈杂,工作繁重,劳动强度大,易使护士身心疲惫,从而产生烦躁厌恶心理。患儿多护理人员少的情况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只能机械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无暇顾及耐心的解释工作及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宣教,或回答问题简短、生硬,致使家长对护士的态度产生反感引发矛盾。
1.1.2护士工作压力大。
儿科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2]。护士在每天繁忙工作的同时,还要保证自己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技术操作上不出半点差错,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而也没有办法保证与患儿及家属的有效沟通。
1.1.3护士的沟通能力差。
在临床工作中,部分护士由于工作时间短,临床工作积累不够丰富,工作中表现出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信心不足,加之在校时人文社会类课程少,导致沟通知识及沟通能力的欠缺。
1.1.4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儿科护理是以儿童为中心优于疾病为中心的过程,儿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儿”,而不是“病”,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疗、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及技巧,特殊的护理技能。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生理、心理需要,予以全面的护理,了解儿科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及用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已具备先进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及检查技术,儿科护士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相关的技术,才能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3]。
1.2患儿因素
1.2.1患儿住院时,对医院及病房的环境,医护人员及病友均感到陌生,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1.2.2住院患儿由于疾病影响,改变了日常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环境,使其无归属感。
1.2.3患儿住院期间,由于各种检查及治疗,特别是一些侵入性治疗,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腰穿,骨穿等等,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见到护士就哭吵,从而造成了与之沟通的障碍。
1.3家属的因素
1.3.1紧张与焦虑
由于家属对疾病缺乏认知,总是从最严重的方面考虑,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而产生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治疗,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而延误治疗。
1.3.2恐惧与不安全感
家属由于担心疾病预后以及对孩子的心疼,对各种检查及治疗,特别是侵入性治疗产生恐惧的心理。表现为对相同疾病孩子的预后敏感,不敢正视孩子的各种操作,比如头皮静脉穿刺时家属不敢看等等。
1.3.3知识缺乏
由于家属缺乏基本的医疗就诊知识,希望用药立竿见影,一旦治疗无进展或失败,就误解医护人员。有的家属甚至将正常的操作或药物的副作用归咎于护士操作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3.4怀疑与不信任。
由于近年来各种负面报道的影响以及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护人员年龄、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挑剔住院条件,对医护人员水平不信任, 有的甚至要求更换主管医生和护士,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1.3.5费用纠纷
孩子生病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家长在费用上有疑问都会问护士,如解释不到位矛盾就会激发。
2 沟通应对措施
2.1提高护士自身的素质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工作中应当以理解,友善,平和,忍耐和博爱的心态,为患儿提供帮助[4]。对患儿有爱心及耐心,工作中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应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还要加强心理卫生保健与美学知识的学习,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5]。
2.2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
尽量安排固定的护士对患儿进行连续的,全面的护理。熟悉的护士会使患儿有安全感。尽量满足患儿住院前的爱好和生活习惯,主动为其介绍病友,减轻患儿焦躁的情绪。与患儿共同讨论其感兴趣的玩具及动画片等,帮助减轻患儿的恐惧和担忧。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
2.3与家属的沟通
儿科护理中沟通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与家属的沟通,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6]。由于患儿受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的限制,很多治疗及护理都无法顺利的进行,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7]。
2.3.1减轻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
患儿入院时热情接待,详细介绍病房环境,住院须知,主管医生及护士以及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等。对于急性患儿如高热患儿,多观察,多询问,及时提供帮助,对家属的提问耐心的解释,以实际行动让家属放心。
2.3.2消除家属的恐惧
家属的恐惧绝大多数来源于对穿刺的担心。因此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操作时耐心的解释是减轻家属恐惧的最重要措施。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让家属暂时回避,同时也减轻护士操作时的压力,更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2.3.3消除怀疑与不信任
主动与家属沟通,以真诚的态度设身处地为患儿及家属着想,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以良好的心态和行为教育和影响患儿,注意仪表,保持职业的风度,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8]。
2.3.4减除家属对费用的疑问
对家属的疑问,详细的解答,提供每日清单。对确实困难的患儿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催缴费时护士要换位思考,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及肢体语言,巧用说话技巧[9],避免态度生硬,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 沟通的方式
3.1预防性沟通 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尽可能告知家属,对有问题苗头的家属作为重点沟通对象,多询问,多关心、多解释。
3.2书面沟通 将疾病的相关知识以书面的形式发放给家属,让其有更多时间去理解如何护理患儿及配合治疗[10],可以发放宣传单、宣传册、壁报等形式。
3.3集体沟通 可以开展座谈会的形式,对时令季节的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护理及预防措施与家属进行沟通。
4 讨论
护患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存在于护理工作的每一环节。护士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时,要有诚心、爱心、热心、耐心以及责任心,同时掌握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及技巧,创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黄萱,胡景明.论护患沟通技巧[j].护理学杂志,2005,20(17):65.
[2] 张菊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应对[j].天津护理.2005,13(1):41.
[3] 李淑霞,刘月梅.当代儿科护士素质要求探讨护理[j].实践与研究,2007,4(4):(61).
[4] 张静芬.临床护理(下册)[m].北京卫生出版社,2004,4:778.
[5] 张红.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234.
[6] 邵晓华.儿科护理中对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现代护理,2009,no4:124.
[7] 冯秀红.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8,28(3):74.
[8] 邓行爱,郑耀珍.给与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