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础护理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 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 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 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 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 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优质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意义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 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 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 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 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 分析与讨论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课和《基础护理技术》有机结合的教学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校12级专科护理两个班分别为试验班和对照班,试验班采用改革后教学方法授课,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授课后用自制调查问卷对试验班学生及基础护理技术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并对两班基础护理技术考核中护理礼仪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改革后的试验班学生考核成绩及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改革后试验班学生对于教学效果评价及基护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均好。结论:改革后《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关键词 护理礼仪;基础护理;实践研究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79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此推断要想让学生学好护理礼仪,应把其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以往护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在第二、三学期才开设《基础护理技术》和各门临床护理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课上只能训练单纯的站、坐、蹲、行走等简单的姿态,在《基础护理技术》课上单纯练习基护操作。学生自己往往不能将《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与《基础护理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不能将护理礼仪运用到临床基础操作中,使护理礼仪与专业课程相脱节,护理礼仪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们在2012级护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第一学期就开设了32学时的《基础护理技术》,并且和《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同时开课。在《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学生放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礼仪训练,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礼仪意识,使其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自觉运用护理礼仪。
1对象
随机选择我校2012级专科护理一个自然班58名学生为试验班。对照班为一个60名学生的平行班。两班均为高考统招生,均为女生,年龄18~22岁,学制3年。两班学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班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在实训课中没有加入基础护理技术的情境设计,只是单纯的护理礼仪训练。试验班对《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中训练入院接诊、肌内注射、口服给药、铺床等工作场景所需的护理礼仪,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会护理礼仪的重要性,体会护理的职业美。
2.1制定情境礼仪结合河北省卫生厅颁发的《河北省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标准及评分方法》的操作步骤,在试验班的《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授课中先由教师制定入院接诊、肌内注射、口服给药、铺床等工作场景所需的护理礼仪的要求。《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授课教师和《基础护理技术》授课教师共同备课,依据制定完毕礼仪要求再进行共同商讨,以便双方达到意见一致。
2.2实施
2.2.1言传身教,在礼仪环境中接受和内化知识礼仪老师在上《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课时,严格按照护士的仪容、仪表、服饰的礼仪规范要求自己,戴护士帽,护士服清洁、平整,身着白色工作裤,脚穿白色软底护士鞋,站立有姿,行走有态,落座有相,举手有礼,淡扫红唇,面带微笑,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一个清爽、秀丽、端庄、文雅的标准临床护士的职业形象确立在学生的思想深处[1]。
2.2.2提前布置任务根据授课班级《基础护理技术》的教学日历,在《基础护理技术》讲授入院接诊、肌内注射、铺床、口服给药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即依据所给病例完成以下任务:(1)查找《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中所要求的操作技术步骤。(2)作为病区护士,该如何完成此项操作。(3)在进行操作时能运用护理礼仪。(4)根据此病例分6组进行相关情境的模拟训练,注意礼仪要求。
2.2.3大胆模拟,情境教学上课时,让其中一组学生根据上次课的病例进行相关的情境模拟。情境模拟过程中,要求其他没有进行角色扮演的护生将观察到的礼仪与其中沟通技巧的优点、缺点进行记录[2]。结合学生记录情况,分析情境模拟中的优点及不足,讨论后纠正不足之处并进行完善,再次进行纠正后的模拟训练,此次练习时,不仅严格操作程序,更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形象的培训。
2.2.4考核课程结束后,两班学生均在进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时,由礼仪老师进行礼仪评分,满分100分,其中仪容15分,仪态25分,表情15分,言谈25分,沟通20分。评分>90分为优;80~90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考核前学生随机抽签决定其考核项目。
2.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进行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3.1两班基础护理技术考核中护理礼仪成绩比较(表1)
3.2两班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及基护教师对学生评价情况比较(表2,表3)
4讨论
4.1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过去基护老师都是按教科书中的操作流程进行教学,忽略了对护理礼仪方面的要求[3,4]。学生通过基护课的实训,操作程序清楚,但是,在言谈、举止、外貌形象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培养。将护理礼仪训练与基护操作情境相结合后,基护老师反映实训操作中学生能融入礼仪内容,既提高了护生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她们学习的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自卑感明显下降,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习和生活态度更积极[5]。缩短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2整个操作实训过程被护生接受学生在刚接触护理礼仪这门课时,大多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认为护理礼仪不像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等对其今后的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往往不愿意下功夫去学习这门课程。护生在实训过程中,发现要想顺利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处理冲突,需要大量的礼仪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他们在实训室、教室反复模拟训练,提高了其审美观。自从开展护理礼仪课之后,过去的奇装异服、不文明语言减少了,说明实训方法被学生接受。
4.3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护理工作的特点是与人的交流,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对其非常重要。良好的护患关系往往是病人配合护士操作的前提。而学生的教材里没有系统、规范解释护理操作内容,导致无临床经验的“准护士”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为某项护理操作的解释时有一定难度。护理礼仪与基础护理技术相结合,使护生从初学时就按规范要求练习,到自动在训练过程中加强与患者沟通能力的练习。不断训练护生的胆量、口才、解释等方面的沟通技巧,使护生的语言沟通解释能力逐渐增强;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能够将所学知识顺利地应用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从而提高了护生的服务品质。
4.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师给出的情境教学模拟训练,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资料,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及模拟练习,因此学生对课堂表演的期望值也一并升高,充分调动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作为引导者,把握表演时间和课堂气氛;当场点评,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礼仪技能的外在表现,使学生有进步感、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李丽.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的礼仪和沟通培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7):95-96.
[2]夏雅雄,方仕婷.护理礼仪融入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81-1882.
[3]罗菊英,李林.护理礼仪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调查[J].全科护理,2009,7(7B):1870-1871.
[4]李柳茵,赵小平,张莉芳,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强化护士礼仪与素养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5):2561-2562.
[5]梁子丽,毕桂娟,刘雪萍,等.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贯穿护理礼仪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1B):159-160.
为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住院病人舒适度,对基础护理进行检查控制。我院护理部经研究于2010年11月特成立基础护理质控小组。基础护理是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患沟通的桥梁,护理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我院护理部在提升基础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对于生活护理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风俗生活习惯,提供合情合理、恰如其分的人性化服务,满足患者多层次需求。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质控小组成员积极带动科员加入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服务水平,并积极争创省级优质护理示范医院。自开展基础护理质控活动以来本院按照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层层落实,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本院做法总结如下:
1 资料
1.1 基础护理质控小组质控人员:目前我院采取三级护理质控体系,一级质控:各病区质控员一人(共30个病区);二级质控:基础护理小组组长(组长一人,副组长三人,由病区护士长担任);三级质控:护理部质量控制委员会。
1.2 基础护理质控小组宗旨: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护理服务
1.3 基础护理质控小组目标:随机或定期检查全院各科室基础护理合格率100%(合格标准90分以上)。
1.4 基础护理质控小组职责
1.4.1 明确基础护理小组目标,职责;
1.4.2 组织本科室基础护理质量评分标准、操作规范学习,带领科员严格执行基础护理操作规范;
1.4.3 负责本科室基础护理自查工作;
1.4.4 监督本科室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
2 方法
2.1 学习并掌握基础护理质量标准、操作规范、考核标准及评估方法并组织实施;
2.2 各科室基础护理质量控制成员每月自查一次,平时工作中随时监控,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护士长,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及早实施;
2.3 质控小组核心人员每季度按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对每个科室进行检查,作好记录;
2.4 每季度召开小组会议,每位小组成员准备好资料,商讨基础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交流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经验,推广先进方法,及时反馈给护理部。
3 评价标准与结果
实施一年半(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后,按照我院基础护理质量质控体系考核指标[1](晚间护理、晨间护理、生活护理、压疮护理、口腔护理、失禁护理、留置尿管的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上述参数合格率与上一个一年半(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每月全院各科室基础护理合格率80%)的总体水平。自我院成立基础护理质控小组后随机或定期检查全院各科室基础护理合格率100%,考核指标均在90分以上。
4 效果
4.1 护理并发症及投诉降低: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在保障患者安全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及生活护理自理能力积极落实基础护理措施,为卧床患者床上洗头、擦浴、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给予亲人般的关怀。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爱心、真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患者感到舒服,整洁,整齐,还要感受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尊重、以促进疾病康复,大大的降低了全院的护理并发症及护理投诉。
4.2 提高了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我院基础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通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和上岗教育,并对基础护理质控小组成员进一步专业化的培训学习。基础护理质控标准使得日常生活护理程序化、制度化、患者得到了科学的照顾,基础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家属的陪护时间、精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基础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不但反映医院护理水平的高低和医院管理质量的优劣,并且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医院风险和纠纷,预防院内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础护理也是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2]。
4.3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成立基础护理质控小组以来,基础护理满意度比(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的88%提高到98%,取的了明显效果,夯实基础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4.4 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明显改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注重患者的情绪,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护理活动;要求护士用爱心、耐心、细心,热情周到地为患者服务,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视患者如亲人,用心去护理每一位患者。患者满意度的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健康宣教知晓率普遍提高,无自请护工,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得到患者和家属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产妇;焦虑;抑郁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185
分娩虽然属于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但因其特殊性, 给众多初产妇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长期以往, 就会形成抑郁焦虑情绪, 不仅威胁到母子的健康, 而且还可能延长产程, 甚至是并发产后出血等情况。为此, 给予初产妇必要的综合护理干预, 是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必然手段。文章抽选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49例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 具体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 现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选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49例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 年龄20~34岁, 平均年龄(26.1±3.3)岁, 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9.71±1.23)周。随机分为A组(24例)与B组(25例), 且两组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行常规分娩护理, 即动态观察其产程、胎心与宫缩情况, 进行肛检, 并做好会阴与产后的护理等相关工作, 而B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为:①心理引导及健康教育。产妇入院, 护士采用“一对一”的形式, 加强同其的沟通交流, 全面把握其妊娠过程、生活习惯与产检情况、心理状态以及本身对分娩的了解程度, 鼓励产妇提出疑问, 并给予其及时回答, 引导其保持积极心态, 消除焦虑情绪[1]。同时, 由经验丰富的护师具体结合产妇文化程度与心理状态等展开宣教工作, 如临产知识的征象、缓解分娩疼痛的方法与自然分娩的过程介绍、母婴喂养的知识以及婴儿的护理措施、自我护理措施等, 同产妇间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并采取针对性教育办法, 让每位产妇都能全面把握分娩的过程。此外, 在分娩室中, 责任助产士需发挥出执行者、陪伴者与照顾者的作用, 实施“导乐分娩”, 比如给产妇腰骶部按摩以缓解疼痛, 在待产室中播放轻柔的音乐以缓解产妇焦虑心理, 并对那些需行剖宫产的产妇必要的安慰, 告知其手术的一些注意事项与安全性, 以消除其焦虑[2]。②个性化护理。产妇入院后, 最大限度为其创设一个和谐、舒适的病房环境, 确保室内温度、湿度、光线的适宜, 确保床单的清洁, 让患者产生在“家”的感觉, 以此来消除其抑郁情绪。同时, 引导产妇正确饮食,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多摄入富含高蛋白、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 多食蔬果以保证营养的均衡, 特别是在产妇有了宫缩痛的时候, 更是应鼓励其进食, 以保存体力, 便于产程的顺利进行。此外, 护士还可引导产妇进行一些放松训练, 以转移产妇的注意, 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 比如, 在产前, 告知产妇一些基本的放松动作, 比如腹部深呼吸、肌肉放松等, 而产时, 则引导产妇进行肌肉放松、情境性放松, 适当按摩等[3]。
1. 3 疗效判定标准 于护理干预前后对两组进行SAS(焦虑自评量表)与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问卷均由产妇自行填写或是由测评者体温而产妇回答, 若SAS评分>50分, 则为焦虑, 若SDS评分>50分, 则为抑郁[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A组SDS评分由干预前的(57.25±6.83)分下降到干预后的(48.87±3.83)分, 而B组则由(58.15±6.91)分降至(40.25±4.53)分, 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9, P
3 讨论
一般来说, 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主要来自于产妇子宫阵发性的收缩与胎儿自产道中分娩出来的过程, 而初产妇由于未经历过分娩, 极易出现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增加产妇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儿茶酚类物皮质醇等的分泌物, 进而使产妇出现“害怕-紧张-疼痛综合征”[4, 5]。如今, 伴随医疗模式的转变,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 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被重视, 特别是在产科中, 有效的心理护理, 可显著缓解产妇的不良负面情况, 为母婴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此, 本院结合初产妇的实际心理变化, 最大限度为初产妇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病房与分娩环境, 入院后对其展开全面的健康教育与必要的心理引导, 使初产妇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分娩, 同时, 引导产妇进行一些放松训练, 有效的缓解了初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6]。而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 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B组产妇, 其SAS与SDS评分要显著低于给予常规分娩护理的A组产妇。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临床初产妇的分娩过程中, 可显著改善其分娩时的疼痛感, 改善其抑郁与焦虑情绪,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化芹.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焦虑抑郁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4):667-668.
[2] 傅蕾, 张楠莹.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30):3764-3765.
[3] 邢孟琴.舒适化护理对初产妇分娩疼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4):40-41.
[4] 万里莉, 周瑞棋.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15):29.
[5] 耿兰, 王惠仔.舒适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心理和情绪的影响.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4(4):528-529, 560.
1.1问卷回收情况本次共发放问卷教师组68份,临床护理工作毕业生组105份。回收教师组67份,其中组Ⅰ29份、组Ⅱ38份,组Ⅲ104份,回收率98.8%,对回收问卷检查,每人均按要求答卷,则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1.2对护理医学基础课实验了解程度组Ⅰ100%、组Ⅱ83%和组Ⅲ88%选择了解。
1.3医学基础课实验与护理专业课关系方面2.3.1总体看法将各题目三组看法比较集中的(选择率>50%)项目入选,三组人员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地位、目的、作用的看法见表1表1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总体看法(选择百分率%)从总体选择率看100%的教师和毕业生认为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医学基础课设置比较合理。护理专业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选择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82%。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课在专业课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被调查者62%认为既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又为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服务,73%的被调查者认为我院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有体现专业特点。
1.3.2对于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和实验课类型及设置的看法见表2。其中99%的教师认为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有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认为实验课类型选择率为验证型71%,演示型69%,创新型20%,在开设实验课的看法上各组看法也比较一致认为有必要开设实验课的医学基础课及选择率:人体解剖学96%、微生物与免疫学84%、生物化学85%、药理学88%、生理学83%、病理学85%、组织学46%。
1.3.3对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设置及教学的看法见表3。各组被调查者对实验课内容设置及实验条件、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看法比较一致。在“教学条件中影响学生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效果学习的因素”这一条目中,选择率比较集中,超过50%的分别是实验指导教师相关知识水平、授课方法与技巧、配套教材、课时数多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讨论
2.1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地位、目的、作用医学基础课的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石。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并且医学基础课程有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尤其是提高灵活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起到的作用既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又为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服务,这些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但组Ⅲ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作用选择率更高可能与当今护理工作者希望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护理技能的不断提高改进的发展形势有关。实验课内容设置的原则方面,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一方面应与护理专业课相衔接,另一方面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但三组的选择率有差异,组Ⅰ选择率相对较低可能是基础课教师偏重于基础课内容的完整性,而组Ⅱ和组Ⅲ选择率较高可能因为他们直接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触,更加重视医学基础课为临床工作应用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所以更强调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
2.2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课的设置医学基础课所占的比重在减少也是现代教改和护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99%的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有必要开设实验课,而且选择率多数超过50%,这也说明基础课实验对护理专业课教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人体解剖学的选择率最高达到96%,这提示教师要注重解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紧密联系,适当考虑在教改中趋向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对组织学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的选择率三组看法存在差异,组Ⅰ选择率83%相对较高可能是基础课教师更注重实验课本身对组织学课程的直观辅助教学作用,而组Ⅱ和组Ⅲ选择率48%、35%,较低可能组织学对护理专业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明显有关。本次研究显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演示型和验证型实验是比较适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验类型。创新型实验选择率低,这可能是由于医学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锻炼基本操作技能有关。这与现在教改提倡提高创新型实验比率的观点不尽相同,可能由于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有限,创新性条件相对较差有关。
2.3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设置及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如何使医学基础课实验有机的与护理专业课衔接互渗,提高其在专业课中的作用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今后教改的目的所在。在调查中多数80%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的设置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更好的为临床教学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不断提高继续学习能力,使自身技能水平达到临床工作要求。调查中79%的教师认为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师应适当进行系统护理知识的学习有必要,同时87%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教师参与基础课实验建设是使基础课程实验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教学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完医学基础后,不能很好的将医学基础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实际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提出让医学基础课教师进行临床教育来进行学科知识的渗透,医学基础课及实验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护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护理专业课教师充分参与基础课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的制定也有助于基础课实验与护理专业课内容的衔接和互渗。由此可见,教师进行双重知识背景学习有助于进行知识的衔接与互渗。[4]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调查中,被调查者认为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是教师自身因素(授课方法与技巧、指导教师的相关知识),其次是客观条件(教材、课时量)。这说明教师注重自身修炼,内涵的提高及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85%被调查者认为应采用实验报告+实践操作+平时成绩的综合成绩比较合理,可见教师们已经转变过去的期末一次操作考试定成绩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在实验考核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论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职;护理学;教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优质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学基础涵盖了临床护理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大部分中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的意义
皮亚杰等心理学家建立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指导有效课堂教学
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不佳。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以前教师教授如何给病人做口腔护理时,经常是教师先示范,然后给学生看视频,视频看完后教师再讲授口腔护理的操作注意事项,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口腔护理的操作要点。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后,我们改变了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方式,上课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十分钟,然后随机派两名同学,一位当病人,一位当护士,进行口腔护理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操作结束后教师提问刚才学生操作的失误之处在哪,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再做示范,观看教学视频。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提升。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此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如,教师在教授输液不良反应肺水肿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对肺水肿的产生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建构,讲授前先让学生复习血液循环的过程,再让学生理解如果短时间输入过多液体或超过患者的可代偿量时会出现什么反应,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从而完成新信息的建构。
3.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教学多强调规范和纪律,学生很少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面对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思考和探究,同时营造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如教师在护理学基础的技能操作课时,对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为组长,当某一位同学练习时,组内其他同学负责观察并进行点评。下课前从小组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评比,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对比赛进行观察和评审,发现问题并进行打分。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完成了教学目标。
4.教学活动应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传统护理学基础教学,尤其是教授基本技能操作时,一般都是教师告诉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不需要理解为什么,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就可以,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教师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可充分引导学生提出疑难、困惑,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如:教师在教授铺床法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右往左铺,不能从左往右铺吗?”“老师,一定要一个人铺吗,两个人一起铺可以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再告诉学生能或不能这样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探索,让他们尝试解决困惑。而教师就负责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铺床法的步骤,还学会了面对不同情况时如何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建构主义理论从独特的角度对教学和学习这对关系作出了全新的诠释。运用这种方法,教师需要在进行护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时,采用全新的教学思维和方式,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护理学基础教学相融合,这对提高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有效性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严雪怡.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28.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初产妇; 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104-02
产后抑郁症是常见的一种非精神病性抑郁综合征,常表现有易激惹、烦躁,焦虑、失眠、沮丧、哭泣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不但对产妇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影响婴幼儿的情商、智商发育和行为发展,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危害[1-3]。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身心医学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初产妇,年龄18~35岁,平均(23.5±2.54)岁;孕周37~42周,平均(39.5±1.4)周;新生儿体重2500~4000 g。既往无精神病史,无妊娠并发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参考吴素红等[4]研究给予产前检查,卫生宣教常规的产科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对产妇个性特征、身体健康状态、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给予产前、产时和产后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产前心理护理干预 从产前检查开始医务人员应用亲切友善的语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产妇精神状态,介绍相关知识,使产妇正确认识分娩,对所要经历的痛苦要有心理准备,使产妇以积极心态去迎接,以消除焦虑不安情绪[5]。对有抑郁危险因素和焦虑抑郁状态产妇加强心理疏导,提供持续心理、情感支持。广泛宣传妊娠、胎儿生长发育知识,讲解孕期生理改变,合理饮食、早孕反应等应对措施。教会孕妇自数胎动,并做好护理。对产妇社会活动进行评估,了解其家庭成员的关系,加强沟通,积极关心产妇内心感受并做好生活上的照顾,陪同参加孕期健康知识讲座。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进行优生优育教育,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1.2.2 产时心理护理干预 产时应重视发挥家庭和医院支持系统的作用。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应全面对产妇个性特征、身体健康状态、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尽量制定相应护理干预。进入产房后,实行导乐陪护,陪伴分娩有利于减少产后抑郁发生。言谈举止要和蔼可亲,鼓励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能量,给予擦汗,轻揉下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让患者有亲切的感觉。分散产妇对阵痛的注意力,教会放松技巧。进入产房允许家属陪伴分娩,使其有安全和满足感。
1.2.3 产后心理护理干预 产妇经历阵痛和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强,应避免各种精神刺激。护士应主动与产妇沟通,营造良好的氛围。及时传授育婴知识,讲述母乳喂养优点,指导母乳喂养、新生儿抚触等增进母婴情感交流,顺利实现母亲角色转变。耐心倾听产妇诉说,让其发泄心中不满和焦虑情绪。提倡多听节奏柔和,旋律优美轻音乐,陶冶情操,鼓励产妇早期活动,促进产后恢复。告知家属产后护理的相关知识,鼓励家属与产妇多沟通,批判重男轻女思想,缓解产妇的压力和自卑心理。产后6周内是抑郁症好发期,应该定期随访,给予必要的健康教育,以便早期识别产后抑郁症及降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性。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产妇在产后6周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分对比分析。
1.4 评价标准
采用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分,评价孕产妇是否发生抑郁。EPDS总分≤12分为阴性,表示未发生产后抑郁;≥13分为阳性,阳性者可确诊为产后忧郁症。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产后6周发生抑郁症6例,发生率为6%;对照组产后6周发生抑郁症16例,发生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672,P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发生率占分娩妇女的5%~25%[6]。其危害不容忽视,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影响婴儿认知及社会能力的发展,还影响夫妻关系和社会稳定。其发病既有产妇内分泌环境变化等生物学因素,也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7]。
影响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1)生理因素。妇女从怀孕至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妊娠期孕妇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产后孕酮明显降低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2]。雌激素水平的迅速下降,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作用下降,导致相应的情绪和行为改变。由分娩造成的疼痛及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造成心理不平衡。(2)心理因素。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但由于一些产妇缺乏孕期保健知识、孕期定期检查、孕期指导、分娩和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3]。90%存在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担心分娩能否顺利分娩、疼痛、婴儿有无畸形,婴儿性别能否被家人接受等。另外,产妇对即将承担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适应不良,导致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形成心理障碍。职业女性则因为脱离了工作环境,生理和社会角色的转换,使她们情感脆弱。(3)社会、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均是产后抑郁症的促发因素。夫妻关系不融洽为最大危险因素。产褥期内,婆媳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看法、习惯不同,在照顾婴儿方面不一致而引起冲突。家庭经济状况差,居住环境恶劣及家庭对婴儿性别的期盼,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影响。有些婴儿有生理缺陷或意外死亡,导致产妇心情沮丧很容易发展成产后抑郁症。(4)个性特征。孕产妇的个性特征与产后抑郁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产后抑郁症产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敏感(神经质)、与人相处不融洽和内向缺乏自信性格和心理耐受力差等个性。(5)产科因素。对分娩疼痛的恐惧、产钳助产、胎头吸引助产术及剖宫产产妇及产时并发症是产后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分娩过程中心理紧张,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机体变化,影响子宫收缩,使产程延长甚至难产,进一步加重焦虑、不安情绪,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该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及专业知识加强对有抑郁倾向和焦虑抑郁状态孕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分娩前要了解产妇精神状态,使产妇正确认识到分娩,以积极心态去迎接,以消除其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同时对产妇社会活动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调整家庭的适应能力,关心产妇内心感受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分娩过程中,护士尽量在旁陪伴指导和非语言交流,教会放松技巧,分娩后应避免各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致病心理因素,使孕妇处于最佳身心状态。产后6周内应定期随访,给予健康教育,以早期识别产后抑郁症,降低抑郁症发生率[8]。本研究显示通过分析孕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形成因素,实施有效心理护理干预,两组产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分对比分析。干预组产后6周发生抑郁症6例,发生率为6%;对照组发生抑郁症16例,发生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给予初产妇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有利提高母婴生存质量,也体现了现代护理服务模式在产科的具体应用,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丽容.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忧郁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8):507-508.
[2]范学红.产后抑郁症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临床和实验杂志,2008,7(5):27-29.
[3]岳凤玲.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341-342.
[4]吴素红,何峰云,陶丽玲,等.两种护理模式对改善孕妇抑郁症疗效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66-67.
[5]陈小英,陈友华.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8):115-116.
[6]崔丽霞,李少双,董红英.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的干预[J].现代医院,2009,9(7):93.
[7]潘晓放,卢旨明,肖娟.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9):28-30.
【关键词】基础护理质量 病患生命安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06-02
基础护理以护理工作质量为基础,不仅反映医院护理水平的高低和医院管理质量的优劣,并且在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降低危重病人病死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是防止和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护理工作面广,琐碎复杂,存在不安全因素较多,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如何从细节上落实护理安全和管理,预防不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是摆在每位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1 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原因
1.1 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 护士缺编影响基础护理质量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护士的工作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日益递增,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仪器的使用,双休日、婚假、产假、事假等无形中减少护士的编制。加之,护理人员流失,医护、床护比例失调,导致医院护士数量严重不足,人力不足,忙于应付治疗等硬性指标的完成,影响了基础护理的落实。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医院招收聘用护士,这部分护士由于人事关系、福利待遇等原因缺乏稳定性,工作热情较正式护士差,部分护士学历层次偏低,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有所欠缺。因此,基础护理的整体质量偏低。
1.1.2 教育不足,监管力度不够
平时护士长例会分析护理质量,加强质量教育,而对护士进行面对面的考核较少,对新护士、低年资护士更需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及专业技术培训。虽有较完善的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但对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主要集中在管理者身上,未能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实施基础护理而言,仅凭管理者的监督,检查力度是不够的,从发现的问题分析大部分问题是发生在8h 以外的时间。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减少问题的发生,确保病患安全。
1.2 护士自身的原因
1.2.1 对生活护理重视不够,有标准不执行
护士是基础护理的具体操作者,因此,护士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直接因素。由于护士的工作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仍停留在被动地执行医嘱,机械地完成注射、输液等治疗性护理的功能制护理观念上,认为生活护理是“软任务”,因而轻视或简化生活护理。
1.2.2 工作责任心和谨慎精神不强
由于基础护理工作量大、繁琐,有时护士为了方便,工作中违反操作规程,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有一部分护士存在轻视心理和侥幸心理,认为基础护理工作是琐碎的小事,忽视某些环节不会给病人带来危害,或者是护士发现曾经的不规范行为并没有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将它变为一种习惯。
1.2.3 病情观察不仔细
基础护理工作中,巡视病房,病情观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检查中发现个别护士不能按护理级别要求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病情观察不仔细,重点不突出,不知道病人可能发生哪些潜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护士没有真正与病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病人病情了解不够,如异常生化指标,阳性检查结果掌握不全面,因此,护理措施的针对性不强,护理质量较低。
1.2.4 健康教育不具体
主要表现为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化,针对性不强,往往流于形式,病人应了解的自我保健、康复护理知识掌握的很少。另外,检查力度不够,导致护士不能自觉、及时地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1.2.5 心理护理不到位
有效良好的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积极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而在检查中发现个别护士忽略、淡化心理护理。
1.3 其它方面
护士的学历普遍偏低,专业发展有限,教育力量薄弱,职称晋升相对困难,是目前护理专业客观存在的问题。护理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神圣的劳动,目前护士待遇偏低,且各种护理服务项目收费低,甚至许多生活护理及预防性操作的护理是零收费,这种价格背离价值规律的情况,促使护士产生对基础护理工作的消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护理质量的发展。
2 对策
随着现代护理观的引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迫切需要医院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国家卫生部曾多次提出,护理工作需做到“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通过基础护理工作,护士可以更细致地观察病情,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护士的价值”。
2.1 加强科学管理,落实基础护理质量
2.1.1 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临床一线护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护士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应改善临床护理人员的待遇,体现临床护理工作的价值,结合岗位、风险、责任、工作量以及工作表现等,制定不同护理岗位效绩工资,最大限度地挖掘护士的潜能,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2.1.2 增加护士的编制,完善后勤支持系统,加强护士助理人员的培训
从有利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护士调离护理岗位,保证一线护士数量,并在晋升技术职称时优先考虑临床一线护士。建立完善的后勤支持系统,病人检查、搬运、标本运送等工作可由专业服务公司承担,洗衣房、综合服务科、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科、药房等做到上门服务,使护士摆脱非专业性护理工作,把护士真正还给病人,服务于病人。对于简单的生活护理,可由助理护士完成,护师应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基础护理工作质量。
2.1.3 加强对基础护理质量的控制
对基础护理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用科学数据反映工作量和工作效果,将“软指标”变成“硬指标”。为了充分发挥护士长在科室中的管理作用,医院实行护士长目标责任考核制,将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实行流动红旗激励机制。护士长组织科室质控人员,实行分工负责,定期不定期认真检查,达到全科参与护理质量的目的,尤其针对节假日、礼拜天、晚、夜班问题多发时段,增加检查的力度、频度,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当场提出纠正,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利用晨会或护士会讨论、分析,使护士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地完成好每一项基础护理工作。
2.2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2.2.1 强化职业道德,提倡奉献精神
职业责任感是影响护理质量相关因素中最易出问题的环节。因此,要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2.2.2 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提高业务水平
严格的“三基三严”训练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病区护士长应定期对新进护士进行“三基”培训和考核,将新毕业护士作为培训重点,以基础护理在病人身上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重点。同时,每年应在全院范围内实施急救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拓宽急救知识,定期举办全院护理大查房及业务讲课,是提升护士业务素质的较好措施。还应注重培养护士严谨周密的科学思维,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困难的能力。
论文摘要:目的: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方法:对护理专业的三年制高中起点共计203名学生利用护理模型进行练习和采用真人真做,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03名学生考核结果操作步骤合格率为100%,优良率98.03%;90%以上学生认为利用模型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提高操作能力。80%以上学生认为真人练习有利于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实施整体护理。结论:护理教学模型是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必备的技能训练,模拟教具,在真实患者和学生模拟患者都无法圆满完成临床实践训练的情况下。模拟教具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对基本临床技能的培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采用以真人真做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护理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其内容的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护理技术。技能实践与动手能力日益成为护理教育的重中之重,护生必须完全掌握各项操作指标、熟练运用各种护理技能。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护理专业2008级、2009级三年制高中起点高职学生共计203名进行调查,其中女生199名,男生4名,年龄18~22岁。
1.2方法
1.2.1教学工具:选用多功能模拟人16具及真人,静脉输液手臂模型护理模型6具及婴儿头皮模型4具,应用于包括静脉输液技术、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技术、导尿法、灌肠法、鼻饲、口腔护理、心肺复苏等26个实验项目。
1.2.2组织教学:首先,观摩VCD蝶,老师结合VCD蝶进行讲解、示范、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在“模型”上练习,练习中要求相互监督、配合,最后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进行强化,直到掌握该项技能。
2 结果:
2.1操作掌握程度:考试按照评分标准要求进行,护士素质10分,用物准备10分,操作过程50分,整理10分,沟通10分,问答10分。95分以上为优,85-94分为良,70-84分为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通过考核学生合格率为100%,优秀36人,良好163人,优良率占98.03%。
2.2学生满意度调查:经学生问卷调查认为使用护理模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有192人,占94.58%;认为提高同学操作能力的有196人占96.55%,认为能增强记忆力的有158人,占77.83%。认为真人真做能提高护患沟通能力的有182人,占89.66%;认为能应对突发事件146人,占71.92%;认为能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173人,占85.22%。
3 讨论
3.1护理模型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3.1.1满足护理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护理模拟教学以其无风险性,操作可控性,练习可重复性,所有学生合格率为100%,优良率98.03%,说明利用护理模型教学,确实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地掌握护理基本操作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目标。学生在模型上练习没有心理负担.敢于操作,练习后有利于对上述操作步骤的掌握[2]。 转贴于
3.1.2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学生问卷调查中认为提高同学操作能力96.55%,认为能增强记忆力的占77.83%。说明从学生的角度认为利用模型教学可以通过手、眼、耳、脑等感管刺激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记忆。其次认为使用该模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占94.58%,说明通过利用护理模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在教学中应多巡回指导学生,及时发现、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护理模拟教学作为护理教育中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3]。模型可以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保证操作流程不受干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模型根据实验操作项目逐一环节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熟悉操作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练习。
3.2真人真做模拟演示和练习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3.2.1真人护理操作练习较之在人体模型上操作演示,更能增强护生的直观形象记忆和感性知识,有效地体现教学的逼真性,提高教学效果。
3.2.2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当病人的模拟操作示教过程中势必引起全体学生对“病人”的新鲜感,而对“病人”既好奇又关切,以至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的每个操作演示细节,激发学生处理突发事件。
3.2.3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通过互相注射,同学们能悟出“二快一幔”的实际含义及静脉注射未命中血管时针头在皮下反复穿刺时的疼痛及其减轻病人痛苦的重要意义.因此,能自觉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并注视患者心理反应。
3.2.4能有效地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与病人的感情交流真人真做模拟实践教学,认为能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占89.66%.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
综上所述,护理模型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模型的优点,模型操作的基础上采用以真人真做.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职业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护理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光兰,邬维娜,叶昌华,等.我国护理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0):52—53.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基础护理实验室 癔症 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13
癔症系由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疾病,[1]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 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据调查表明, 近年来青少年癔症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笔者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1例癔症患者,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 17岁, 在实验课中,同伴为她进行了静脉输液,拔针后,患者突然自述四肢麻木、头晕、全身无力,并出现全身僵直(以双上肢尤为明显)、呼吸急促。
2 处理
第一,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躺卧于实验室内的模拟病床上,取仰卧位,松解衣扣,鼓励患者做深呼吸。
第二,保暖。调节适宜的室温、加盖被子,轻轻按摩患者四肢,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僵直。
第三,加强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缺氧,必要时实施氧疗,防止出现碰伤、摔伤、坠床等安全问题。
第四,心理护理。主动告知患者,同伴给她输入的液体是生理盐水,与她平时所吃的食盐是相同成分的东西,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以亲切、和蔼、温和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询问她的学习、生活情况,使患者心情放松,也可引导患者回忆一些愉快的事情或谈一些她感兴趣的话题,减轻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第五,使用安慰剂。往患者静脉内缓慢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并告诉患者这种药物是专门用来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效药,是最好的、最贵的、进口的、很难买到药物, 如果注射后喉咙发热就很有效。在静脉推注过程中配以语言暗示,快推完时患者就说喉咙发热了,全身僵直的情况基本缓解。
第六,提供舒适的环境。组织其他学生快速、有序地疏散到其他教室,减少喧哗,不要制造恐怖气氛,保持空气流通,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第七,通知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学生家属,了解学生既往健康状况、性格特点、人际关系、家庭背景、家族中有无其他人患过癔症等情况。
第八,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安排老师给其他学生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慌张,尽力缓解教室内的紧张气氛,预防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因为青少年心智发育还不完全成熟,一些人目睹一个人发病后,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就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也跟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出现相同症状。待学生情绪稳定后,组织其他学生继续课堂学习。
第九,护送患者去医院。采取以上措施后,患者四肢麻木、全身僵直及呼吸急促的症状基本缓解,但仍自述全身无力、头晕、恶心。带教老师与班主任一起护送患者到医院,检查:生命体征正常,意识清楚,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脑电图、脑CT、脑脊液检查均正常,诊断为癔症。后经对症支持、物理刺激暗示治疗及心理护理后症状全部缓解。
3 讨论
3.1 提高警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课较多,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爱伤观念”及合作精神,教师多采用真人真做模拟实验教学法,但其中一些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痛苦的操作,如鼻饲法、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法等,在真人真做时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担心操作者操作不熟练给自己带来痛苦,甚至造成身体伤害,因此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恐惧,加之青少年心智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容易诱发癔症。
3.2 加强预防
带教老师应加强临床实践经验,能快速识别癔症,以免引起误诊。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对于过度紧张的学生,指导其做深呼吸,帮助树立自信心,而不能给予批评、指责。健全基础护理实验室安全制度,配备相应的物品,如氧气筒、输氧管、压舌板、约束具等。
3.3 注意事项
在静推10%葡萄糖酸钙前先询问患者心脏情况, 静推时要抽回血, 防止药物外渗。开始时速度宜慢, 当推到6~ 7ml 时速度稍加快, 以产生热的效力,提高病人的相信程度,到8ml时速度放慢,以巩固药物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理义,袁国桢,肖海等.心理医生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3.
[2]钟慧,李晓驷.20例儿童青少年癔症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53.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学观;护理学基础
高职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但纵观目前护理教学现状,理论教学仍然以教师灌输式为主,示教教学主要以学生观看为主,实验实训教学主要以学生模仿为主。鉴于以上教育现状笔者旨在填补现代护理教育不足,试阐明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还原课堂理实一体化,以使护生更适应现代护理教育形式。
1.人本主义教学观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早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提出,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潮的教学理念。人本主义教学观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基本持批判态度,反对把学生当作“大白鼠”,但罗杰斯不摒弃“分数”。
1.1以学习者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学观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到底“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结合现有的教育现象,老师应该怎样把握?有学者提出应该是①教学过程无固定结构 ②教学无固定内容③教师不作任何指导[1]。笔者认为认为应该调整为①教学过程应该考虑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②教学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③教师只引导不轻易评论。
1.2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教育教师主讲,课堂通常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通常被认为是学习知识的权威人士及发言人,师生关系是很难逾越的一条鸿沟。人本主义教学观影响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性因素。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传统教育教师通常重视知识的传播忽略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可以从以下3方面着手:①对学生有责任感;②教师是榜样;③多听学生的心声[2]。
2.传统课堂还原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有一章节是协助患者翻身侧卧、协助患者移向床头、约束带的使用等内容。笔者从事护理学基础教学已经8年,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在课前于示教室准备好一切用物及环境,课堂前5到10分钟,教师介绍本次课堂的学习目标及用物介绍,而此时学生主要把目光都集中在示教室里新鲜的用物上,对教学目标似乎没有兴趣。进入主题后,教师请一个学生演示患者或者直接用模型人作为患者,教师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正规示范,边示教边讲解,学生看完后的反应是“哦,好简单。”示教结束后教师讲解注意事项,课堂最后5到10分钟教师用于询问学生的感觉及课堂总结。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生课后对课堂的感受尤于看了一场不痛不痒的电影,看似简单的示教背后隐藏的问题挖掘不出来,学生学习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3.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课改
人本主义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本次课堂教师选择在实验实训室,教室有8张床,学生按平时实验实训小组分为八组。进入教室后,学生首先看到黑板上板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这时学生对黑板上的内容熟视无睹,教师进入教室后创造教学情境及布置任务。如老师创造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假如现在都在骨外科,现有一位患者,患者女性,19岁,三天前因从三楼坠下,全身多处骨折,现在患者神清,急性痛苦面容,生命体征平稳,平卧于床上。每组都有一个扮演早班接班的护士甲,一个是夜班交班护士乙,还有一个是患者同学丙。待会患者学生躺倒被子里,护士乙向护士甲显示患者护理记录单,在床头交接班,介绍患者一般情况,交代患者需要马上翻身,两位护士一起共同协助患者翻身侧卧。预习过的学生可以按照书本上的步骤来做,没预习的学生按照黑板上板书的步骤来做,教师此时只是一个专业的旁观者,不要轻易地评价学生行为。学生自己在“做”中体验角色及发现问题,做完一次后换不同角色体验。体验三种不同角色后请同学们交流经验,教师可以在同时观察同学们的反应,我在巡视过程中有听到同学们激烈的交流,如:还是活动自如好些!要是她是男的,未必也这样啊?幸好我的病人比较轻。还发现同学们对此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患者身体多处骨折,这样弄会不会疼痛啊?要是脊柱骨折了也可以这样吗?甚至有学生说要是这个患者来了月经我们是不是要帮她换卫生巾啊?我听到这些怀疑和感慨很意外也很惊喜,我发现了学生已经有开始真正体验不同角色,我反问其中一位学生:如果一位患者需要换卫生巾可是没有活动能力需要护士帮忙的话,你是愿意当患者角色还是更愿意体会护士角色呢?这个学生想了想说那还是当护士好些。
4.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优势效应
4.1人本主义教学观能激发护生的主动参与性
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倡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议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合同,如课时量、进度、内容一览表的制定,学生考核的方法,考核时间的制定等,总而言之,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参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潜能。
4.2人本主义教学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长期以来,护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处于听和“照方抓药”的知识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导致护生操作呆板,思维惰性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本主义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维护和发挥“潜能”的良好条件,是教学效果做到“自我实现” [3]。例如:有学者指出将一个5岁的小孩放在国外幼儿园,在没有任何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这个小孩可以通过与其他小朋友和教师的相处中,几个月就能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并且还带有当地的地方口音。因为学生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与其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4.3人本主义教学观能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对别人的处境能感同身受,并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其是护患沟通的精髓[5]。人本主义教学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情境时让各种不同性格、背景的学生组合,并在情境中互换角色,鼓励学生讲出不同角色的体验。这种实验实训课自身体验的学习效果远胜于教师上课苦口婆心的传授。
5.实施人本主义教学观存在的问题
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完全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也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是对师资要求另一方面是人本主义教学观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人本主义教学观似乎更倾向于将课程综合,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教师设计情景时牵涉到很多专科护理的知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人本主义教学观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重视学生的因素忽视了环境因素,忽略了教师的经验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对陌生知识需求的判断能力,另外教师完全转变角色很困难。
6.结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尚在摸索中,怎样能做到既保持传统教育的优势又能吸收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精华以弥补现代护理教育之不足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奇.学习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27-335.
[2]籍莹.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影响下的教师角色转化[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1-2
[3]Rogers,R,Carl.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M].Boston:MA;Houghton Mifflin.108.
[4]Du Jingna.Application of Hunanism Theory in the Teaching Approach[J].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2,1:32-36 .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应用效果
临床中,糖尿病为一种比较多发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过程并不是短期就结束,且单纯实施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控制治疗患者疾病。在治疗同时结合采用全面的护理措施,包括实施必要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1]。本次研究中,将健康教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效果令人满意,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取自我院从2012年1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临床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男35例,女18例,年龄为52-74岁,平均年龄为63±1.0岁,病史为2-9年。5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研究组25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P>0.05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作处理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注意对患者的身高以及体重进行测量,叮嘱患者按时用药。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制作一个通俗易懂、简单操作的糖尿病健康手册,主要内容为糖尿病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预防,其内容详细考虑到患者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运动、治疗以及饮食方案。第一,告知患者糖尿病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解糖尿病的发生原因、疾病类型、常见并发症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若有必要,可组织病友进行交流,便于全面了解疾病的注意事项。第二,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若患者为湿热体质,可注意多食用冬瓜、菠菜、荞麦;若患者痰湿,可多食用赤小豆、香椿、玉米;若患者阳虚,可增加食用核桃仁、南瓜、辣椒;若患者淤血,可增加食用茄子;若患者气虚,可增加食用山药、黄米、小米。根据少量多餐的原则,叮嘱患者要按时进餐。第三,运动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并考虑到患者兴趣制定适合患者的运动方案,督促患者要坚持运动,增强体质。第四,告知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监测,指导患者正确采用血糖监测仪,并让患者多练习,熟练掌握,便于明确具体的血糖水平,在用药时可参考血糖水平而调整用药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研究统计资料采用SPSS12.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别采用t和x2检验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教育后健康知晓情况
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健康知识了解率、自我保健以及健康习惯养成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后效果(n/%)
组别
例数
健康知识了解
自我保健
健康习惯养成
对照组
25
3(12.0)
5(2.0)
8(32.0)
研究组
25
22(88.0)
24(96.0)
21(84.0)
2.2分析研究护理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情况,护理前,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别为(11.6±3.6)mmol/L、(16.1±4.0)mmol/L,观察组分别为(11.7±2.8)mmol/L、(16.4±5.1)mmol/L,护理后,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别为(9.6±2.4)mmol/L、(11.0±3.0)mmol/L,研究组分别为(6.5±1.1)mmol/L、(7.5±2.6)mmol/L,研究表明,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有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为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恶性程度仅次于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同时该疾病会并发多种脏器疾病,影响患者的终身健康。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生则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水平[2]。单纯采用药物的治疗方法,并不能有效改善糖尿病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临床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当前,该理念已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基础性治疗措施之一。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了解,便于积极配合治疗;叮嘱糖尿病患者饮食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血糖监测,便于随时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饮食以及用药治疗情况。在患者身体允许情况下,引导患者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增强患者身体免疫力,维持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将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体重等控制在正常范围内[3]。研究表明,观察组实施护理后,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血糖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结合采用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侯玉岭.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30):6654-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