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篇1

关键词 急救 中毒 外伤 腹痛 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生命危在旦夕,所以医务人员往往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患者生命的抢救上,而忽略了重要关键的环节――心理护理[1]。此时患者面临生命威胁或身体的痛苦,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同时,医护人员应考虑到患者身体和心理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有利身体康复。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43岁。其中中毒患者10例,外伤患者10例,腹痛患者6例。通过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满足患者生理、社会心理、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患者早日达到健康的目的[2]。

护 理

中毒患者:服毒是目前较常见的一种急诊现象,患者多是因为受到严重不良刺激强度超过个体心理承受力,一时失去自我调整和控制能力而采取的解脱方式。此时若做不好心理护理,很难取得患者配合,抢救就很难奏效,甚至因此失去有利抢救时间,造成死亡。医护人员对患者要热情、主动,使患者感到欣慰,减轻患者紧张、忧虑、恐惧心理,针对不同原因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心理需求,给予患者体贴关怀动作与神情,使患者重拾生命的勇气,以振作精神,唤醒求生的欲望和信心,以安慰、劝解、疏导等精神疗法,使积郁已久的思想苦闷得到改善、释放,树立再生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外伤患者:外伤急救多因突发创伤导致躯体骨骼损伤,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再加上创伤引起的疼痛、出血及功能障碍,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造成患者恐惧不安。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谈,嘱咐患者不要直视伤口,减轻其恐惧心理,安定患者情绪,用简单语言介绍病情及疾病的可治性,用敏捷动作,及时准确的操作技术,迅速静滴、清创、止血,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取得患者信任与配合,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使其对疼痛不在恐惧,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给予患者生命的希望。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多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如果不用止痛药就有烦躁、不信任的心理。在疼痛原因未明确疼痛诊断之前,不能随意使用任何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症状,延误病情[3]。对此类患者应耐心解释不用止痛药的道理,应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采取深呼吸,松弛疗法,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痛苦,并尽快明确诊断解除患者原因。

讨 论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积累,护理人员对每位急诊患者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因人、因时、因病不同,采取有效抢救方案来挽救患者生命,在迅速准确配合医生进行诊治的同时应巧妙地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加以结合,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其身心康复。护理人员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待患者如亲人,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佩成.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162-246.

篇2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急诊患者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加上抢救时的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声音,极易加重病情,影响抢救效果和愈合。因此,作为急诊护士,不但应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就诊时有安全感,增加满意度,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2]。

1 急诊患者的突出心理状态

1.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的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知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1.2 焦虑、焦急 急诊科面临的大多数患者是那些突发性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脑出血等,发病骤然自觉症状明显(剧烈疼痛、发热、呼吸困难)。由于疾病来得突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产生焦急心理上,希望尽快得到诊治。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3 急躁易怒 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的急诊患者。因长期病痛的折磨,使患者产生敏感、多虑,易激惹等心理特征。酗酒的患者往往失去理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的还伴有有外伤,不待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和部位就发怒,误认为没有及时处置,或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甚至有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或因就就诊过程中医疗程序的繁琐不合理,导致心烦或因划价、交费服务不热情而“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患者的过激言行[3]。

2 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在急诊患者中,大多数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外伤,且多有大的伤口伴出血,使患者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这种心理可能加重患者病情。遇到这类患者时,护士首先要沉着、冷静,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嘱患者不要直视伤口,以免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迅速用无菌敷料遮盖伤口,在配合医生抢救时,要注意用词恰当,使患者在抢救室有一种安全感,遇到一般外伤患者,那就要求在工作中,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主动与患者交谈。一是分散患者注意力;二是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一旦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就取得了患者配合。

2.2 急诊患者应安置在抢救室并立即组织抢救,使患者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2.3 急诊患者发病多突然,患者及家属无准备。对暂时未带钱或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应先进行积极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督促家属补交各种医疗费用,绝不能在患者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及与患者发生冲突,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告诉他们在患者面前要保持冷静态度,不能因为家属的异常和急躁行为影响患者的思想情绪。

2.4 注意尊重患者。服毒患者都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间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他(她)们,要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是在尽心尽责“救”他们,使其打消轻生的念头。

2.5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无常,随时有死亡的危险。当病情危重时应立即下达病危通知书,并让患者家属签字,对患者所应承担的风险,需医患双方签字,与患者家属的知情合作十分重要,不能因抢救紧迫而忽视告知义务,急救护理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知情同意作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风险预测意识,进而减少及杜绝医患纠纷[4],当患者死亡后应对家属,表示同情并帮助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其痛苦。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于急诊患者在实施紧急治疗抢救同时只要细致观察,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就可使患者异常心态和行为得以及时纠正,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心理达到接受治疗最佳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程金莲,石贞仙,董新案,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

[2] 曾学君,李学军.急诊患者心理特点与预诊技巧.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66.

篇3

关键词: 急诊 危重患者 心理护理

急诊科接诊危重病患者,在搞好临床抢救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这一工作主要靠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密切配合共同来完成。现代医学与免疫学表明,人的大脑与免疫系统存在着某种联系,人的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抢救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旦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简要总结如下。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急诊危重病人机体重要脏器或原发病变或严重损伤,或急性中毒等,病情复杂,涉及临床各科,患者身体痛苦和心理痛苦都很大。医护人员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应根据病人的病种、病情、体质、个人嗜好、精神状态、家庭状况等,区别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心理护理,用准确“钥匙”,去打开病人的心灵之“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才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信心,提高勇气:急诊危重患者,因为病情重,面临死亡威胁,故心理护理要利用病人的求生欲望,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形式,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接受治疗的勇气。一是要对患者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改变过于恐惧的紧张情绪;二是要教育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既来之,则安之”,达到心理相对平衡;三是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症结,及时进行疏导,以诚相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摆脱一切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阴影,全身心地投入到医护人员的治疗上。

综合开展心理护理:不仅对患者,还包括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一切为了患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启发患者家属加入心理护理行列,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当患者病情危重时,很多家属都会惊惶失措,哭哭啼啼,有的甚至只会不停地抖擞病人,大声呼喊,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唤回病人的魂魄,岂不知此举非常危险。病人在处于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稍微不慎,病人就会因护理不当而死去。此时医护人员首先当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患者,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然后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劝慰,说明他们失态将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让他们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担忧、焦虑的家属尽可能多做解释工作,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通过他们再去影响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便于医生进行治疗。

总之,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心理护理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代替悲观消极的心理。只有做好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才有益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篇4

关键词:急诊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82-02

1各类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外伤患者的心理

1.1.1恐惧、焦虑、孤独的心理 在临床中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瞬间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使多数患者缺乏思想准备。临床表现为疼痛、出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创伤或致残,家人不能及时到医院守护。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 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

1.1.2其他复杂的心理 由于病因不同,就有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致伤,除有以上心理活动外,还可能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有偏向。还有的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或故意把病情说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存在的患者,除积极给予治疗外,还应针对其心理活动,耐心向患者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患者信任。

1.2急腹症患者的心理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恐惧心理特别严重他们对医护人员寄予很大的希望。有‘紧病慢先生’的想法,烦躁、不信任、辱骂的心理。

1.3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 此类患者多有家庭、事业等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当急性发作时又后悔,但碍于面子,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机

2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

2.1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外伤病人由于病情急、来势猛、缺乏心理准备而惊恐不安,不时发出和呼救,护士则要冷静、沉着,凭借自己娴熟的操作技术,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迅速静脉滴注、清创、止血,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工作方法才能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产生安全感,情绪稳定,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安慰家属,使其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2.2要关心、同情、体贴病人

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护士紧张而热情地接诊,亲切而耐心的询问病情,是病人体验到危难时遇到了可信赖的救命恩人。注意交谈技巧,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用真诚的心去温暖他们,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可敬从而潜移默化影响他们,使其消除无助感。

3对腹痛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耐心解释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的道理,尽快解除患者疼痛,护士应以急患者所急、痛患者所痛的态度,耐心解释不能随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使病情恶化,不利于诊断、治疗。同时,要给予患者必要的鼓励,增强其抵抗疼痛的信心,使其认识到医务人员非常了解患者目前所受的痛苦,正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4对中毒患者根据情况开导, 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应轻易放弃生命。是病人真正体会到医务人员为抢救其生命在尽心尽职地工作,同时我们也做好家属的说服工作,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获得家属的安慰,打消悲观厌世的念头,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5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家属的心情大都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只有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员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病员的康复,又能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及时向家属介绍患者的情况、疾病的特点和注意事项,从而发挥家属的积极能动性,与我们一起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为患者疾病的救治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配合”模式[2]。

6体会

急诊患者起病急,变化快,初起症状严峻,躯体痛苦剧烈,认为病情很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精神极度紧张,心理压力很大,这就使护士在接诊、实施紧急抢救的同时,细心观察、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异常心态和行为得到纠正,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语言亲切、动作柔和、操作准确,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重视和满足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达到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效果。急诊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提高了思想和业务素质,方法妥当,情感真诚,委屈克制,善于忍耐。另外,也充分体现了护士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面带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皮肤的接触都可以减轻病人的孤独、不安的心理,而达到护患沟通的目的。同时,也减少了急诊高风险敏感地带 的医疗纠纷。[3]

参考文献

[1] 陆霞. 护患沟通及服务程序在护理操作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4):355.

篇5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间53例急诊患者,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5±16.3)岁;其中创伤性疾病19例,酒精中毒13例,急腹症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其他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无心理疾病,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1.2护理方法

1.2.1惊恐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术,同时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抢救的过程中要实施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进而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感。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的仪器,例如检测仪器、输液器、引流导管等,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且由于患者对治疗流程以及治疗方式相关知识缺乏,在发生不良情况时很容易加重其恐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在查体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保护患者隐私。

1.2.2兴奋、烦躁类患者对于过于兴奋或烦躁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保持绝对的耐心和同情心,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和安慰。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表达,不能刺激患者,同时要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且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其兴奋、烦躁情绪,若患者情绪过于烦躁甚至出现暴怒表现,则要予以适当的镇静处理,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的情况。

1.2.3悲观、抑郁类患者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

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4评价指标

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