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篇1

关键词 急救 中毒 外伤 腹痛 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生命危在旦夕,所以医务人员往往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患者生命的抢救上,而忽略了重要关键的环节――心理护理[1]。此时患者面临生命威胁或身体的痛苦,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同时,医护人员应考虑到患者身体和心理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有利身体康复。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43岁。其中中毒患者10例,外伤患者10例,腹痛患者6例。通过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满足患者生理、社会心理、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患者早日达到健康的目的[2]。

护 理

中毒患者:服毒是目前较常见的一种急诊现象,患者多是因为受到严重不良刺激强度超过个体心理承受力,一时失去自我调整和控制能力而采取的解脱方式。此时若做不好心理护理,很难取得患者配合,抢救就很难奏效,甚至因此失去有利抢救时间,造成死亡。医护人员对患者要热情、主动,使患者感到欣慰,减轻患者紧张、忧虑、恐惧心理,针对不同原因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心理需求,给予患者体贴关怀动作与神情,使患者重拾生命的勇气,以振作精神,唤醒求生的欲望和信心,以安慰、劝解、疏导等精神疗法,使积郁已久的思想苦闷得到改善、释放,树立再生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外伤患者:外伤急救多因突发创伤导致躯体骨骼损伤,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再加上创伤引起的疼痛、出血及功能障碍,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造成患者恐惧不安。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谈,嘱咐患者不要直视伤口,减轻其恐惧心理,安定患者情绪,用简单语言介绍病情及疾病的可治性,用敏捷动作,及时准确的操作技术,迅速静滴、清创、止血,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取得患者信任与配合,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使其对疼痛不在恐惧,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给予患者生命的希望。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多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如果不用止痛药就有烦躁、不信任的心理。在疼痛原因未明确疼痛诊断之前,不能随意使用任何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症状,延误病情[3]。对此类患者应耐心解释不用止痛药的道理,应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采取深呼吸,松弛疗法,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痛苦,并尽快明确诊断解除患者原因。

讨 论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积累,护理人员对每位急诊患者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因人、因时、因病不同,采取有效抢救方案来挽救患者生命,在迅速准确配合医生进行诊治的同时应巧妙地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加以结合,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其身心康复。护理人员要充满同情心,耐心劝导,待患者如亲人,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佩成.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162-246.

篇2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急诊患者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加上抢救时的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声音,极易加重病情,影响抢救效果和愈合。因此,作为急诊护士,不但应具有熟练的抢救技术,还要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就诊时有安全感,增加满意度,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2]。

1 急诊患者的突出心理状态

1.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的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知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1.2 焦虑、焦急 急诊科面临的大多数患者是那些突发性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脑出血等,发病骤然自觉症状明显(剧烈疼痛、发热、呼吸困难)。由于疾病来得突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产生焦急心理上,希望尽快得到诊治。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3 急躁易怒 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的急诊患者。因长期病痛的折磨,使患者产生敏感、多虑,易激惹等心理特征。酗酒的患者往往失去理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的还伴有有外伤,不待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和部位就发怒,误认为没有及时处置,或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甚至有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或因就就诊过程中医疗程序的繁琐不合理,导致心烦或因划价、交费服务不热情而“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患者的过激言行[3]。

2 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在急诊患者中,大多数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外伤,且多有大的伤口伴出血,使患者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这种心理可能加重患者病情。遇到这类患者时,护士首先要沉着、冷静,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嘱患者不要直视伤口,以免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迅速用无菌敷料遮盖伤口,在配合医生抢救时,要注意用词恰当,使患者在抢救室有一种安全感,遇到一般外伤患者,那就要求在工作中,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主动与患者交谈。一是分散患者注意力;二是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一旦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就取得了患者配合。

2.2 急诊患者应安置在抢救室并立即组织抢救,使患者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2.3 急诊患者发病多突然,患者及家属无准备。对暂时未带钱或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应先进行积极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督促家属补交各种医疗费用,绝不能在患者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及与患者发生冲突,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告诉他们在患者面前要保持冷静态度,不能因为家属的异常和急躁行为影响患者的思想情绪。

2.4 注意尊重患者。服毒患者都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间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他(她)们,要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是在尽心尽责“救”他们,使其打消轻生的念头。

2.5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无常,随时有死亡的危险。当病情危重时应立即下达病危通知书,并让患者家属签字,对患者所应承担的风险,需医患双方签字,与患者家属的知情合作十分重要,不能因抢救紧迫而忽视告知义务,急救护理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知情同意作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风险预测意识,进而减少及杜绝医患纠纷[4],当患者死亡后应对家属,表示同情并帮助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其痛苦。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于急诊患者在实施紧急治疗抢救同时只要细致观察,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就可使患者异常心态和行为得以及时纠正,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心理达到接受治疗最佳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程金莲,石贞仙,董新案,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

[2] 曾学君,李学军.急诊患者心理特点与预诊技巧.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66.

篇3

关键词: 急诊 危重患者 心理护理

急诊科接诊危重病患者,在搞好临床抢救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这一工作主要靠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密切配合共同来完成。现代医学与免疫学表明,人的大脑与免疫系统存在着某种联系,人的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抢救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旦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简要总结如下。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急诊危重病人机体重要脏器或原发病变或严重损伤,或急性中毒等,病情复杂,涉及临床各科,患者身体痛苦和心理痛苦都很大。医护人员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应根据病人的病种、病情、体质、个人嗜好、精神状态、家庭状况等,区别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心理护理,用准确“钥匙”,去打开病人的心灵之“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才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信心,提高勇气:急诊危重患者,因为病情重,面临死亡威胁,故心理护理要利用病人的求生欲望,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形式,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接受治疗的勇气。一是要对患者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改变过于恐惧的紧张情绪;二是要教育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既来之,则安之”,达到心理相对平衡;三是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症结,及时进行疏导,以诚相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摆脱一切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阴影,全身心地投入到医护人员的治疗上。

综合开展心理护理:不仅对患者,还包括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一切为了患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启发患者家属加入心理护理行列,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当患者病情危重时,很多家属都会惊惶失措,哭哭啼啼,有的甚至只会不停地抖擞病人,大声呼喊,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唤回病人的魂魄,岂不知此举非常危险。病人在处于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稍微不慎,病人就会因护理不当而死去。此时医护人员首先当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患者,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然后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劝慰,说明他们失态将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让他们安下心来,相信我们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担忧、焦虑的家属尽可能多做解释工作,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通过他们再去影响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便于医生进行治疗。

总之,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心理护理中,应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代替悲观消极的心理。只有做好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才有益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篇4

关键词:急诊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82-02

1各类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外伤患者的心理

1.1.1恐惧、焦虑、孤独的心理 在临床中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瞬间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使多数患者缺乏思想准备。临床表现为疼痛、出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创伤或致残,家人不能及时到医院守护。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以及后悔恐惧交织在一起。 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

1.1.2其他复杂的心理 由于病因不同,就有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致伤,除有以上心理活动外,还可能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有偏向。还有的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或故意把病情说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存在的患者,除积极给予治疗外,还应针对其心理活动,耐心向患者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患者信任。

1.2急腹症患者的心理 急腹症时患者腹痛剧烈,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恐惧心理特别严重他们对医护人员寄予很大的希望。有‘紧病慢先生’的想法,烦躁、不信任、辱骂的心理。

1.3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 此类患者多有家庭、事业等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当急性发作时又后悔,但碍于面子,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机

2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

2.1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外伤病人由于病情急、来势猛、缺乏心理准备而惊恐不安,不时发出和呼救,护士则要冷静、沉着,凭借自己娴熟的操作技术,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迅速静脉滴注、清创、止血,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工作方法才能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产生安全感,情绪稳定,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安慰家属,使其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2.2要关心、同情、体贴病人

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护士紧张而热情地接诊,亲切而耐心的询问病情,是病人体验到危难时遇到了可信赖的救命恩人。注意交谈技巧,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用真诚的心去温暖他们,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可敬从而潜移默化影响他们,使其消除无助感。

3对腹痛患者应尽快明确诊断、耐心解释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的道理,尽快解除患者疼痛,护士应以急患者所急、痛患者所痛的态度,耐心解释不能随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使病情恶化,不利于诊断、治疗。同时,要给予患者必要的鼓励,增强其抵抗疼痛的信心,使其认识到医务人员非常了解患者目前所受的痛苦,正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4对中毒患者根据情况开导, 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不应轻易放弃生命。是病人真正体会到医务人员为抢救其生命在尽心尽职地工作,同时我们也做好家属的说服工作,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获得家属的安慰,打消悲观厌世的念头,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5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家属的心情大都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只有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员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病员的康复,又能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及时向家属介绍患者的情况、疾病的特点和注意事项,从而发挥家属的积极能动性,与我们一起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为患者疾病的救治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配合”模式[2]。

6体会

急诊患者起病急,变化快,初起症状严峻,躯体痛苦剧烈,认为病情很危险,随时可能死亡,因此精神极度紧张,心理压力很大,这就使护士在接诊、实施紧急抢救的同时,细心观察、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异常心态和行为得到纠正,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语言亲切、动作柔和、操作准确,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重视和满足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达到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效果。急诊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提高了思想和业务素质,方法妥当,情感真诚,委屈克制,善于忍耐。另外,也充分体现了护士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面带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皮肤的接触都可以减轻病人的孤独、不安的心理,而达到护患沟通的目的。同时,也减少了急诊高风险敏感地带 的医疗纠纷。[3]

参考文献

[1] 陆霞. 护患沟通及服务程序在护理操作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4):355.

篇5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间53例急诊患者,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5±16.3)岁;其中创伤性疾病19例,酒精中毒13例,急腹症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其他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无心理疾病,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1.2护理方法

1.2.1惊恐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术,同时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抢救的过程中要实施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进而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感。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的仪器,例如检测仪器、输液器、引流导管等,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且由于患者对治疗流程以及治疗方式相关知识缺乏,在发生不良情况时很容易加重其恐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在查体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保护患者隐私。

1.2.2兴奋、烦躁类患者对于过于兴奋或烦躁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保持绝对的耐心和同情心,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和安慰。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表达,不能刺激患者,同时要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且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其兴奋、烦躁情绪,若患者情绪过于烦躁甚至出现暴怒表现,则要予以适当的镇静处理,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的情况。

1.2.3悲观、抑郁类患者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

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4评价指标

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篇6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加护病房非常重要。它在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急诊重症监护室是急诊科的一个重要部门,具有急诊患者的特点、急救处理和医疗过程的连续性,其中患者面临生理和心理压力,身体环境不适应于身体环境、人的需要、自我形象的紊乱,使患者在情绪、行为上发生变化[1]。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对患者进行了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在的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65例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41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8.23岁。7例脑血管意外,脑出血,5例心功能不全,高血压,8例肺感染,19例肺性脑病,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 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2例交通伤,19例其他。患者结局:35例出院,23例转科,7例死亡。

2急诊ICU 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2.1紧张和恐惧在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中包括突发性猝死患者的急诊治疗,或转移到手术室等部门的危重患者,许多患者急性起病的意识和昏迷,处于稳定状态,恢复意识会对我们生活的身体环境感到奇怪,造成紧张和自觉发现使用机械通气或保护肢体的心理负担的患者更为明显。同时,所有患者均不熟悉的先进医疗设备,配备了急诊ICU,如显示器,除颤仪,呼吸机,血滤机,加上医务人员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可以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表现出恐惧和情绪,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的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2.2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孤独和焦虑是完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严格的探视制度,没有家庭伴侣,缺乏和外部沟通,可以使患者有孤独感,分离焦虑的形式,如果病情变化更急于照顾自己的亲人。紧张的氛围视觉超负荷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患者不愿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具有高度的家庭亲密度,患者可能会比较固执的性格,适应家庭的感情依赖性强。

2.3愤怒和敌意急诊ICU医务人员从事各种治疗和抢救的身影喧嚣,严肃的表情和患者暴露于各种监测仪器,各种留置导管中,形成被迫卧位,肢体活动受限,使患者感到生命的绝望,处于瘫痪状态严重的精神,自制力下降,愤怒,亲人,医护人员发泄,烦躁,易怒,哭闹不止的现象,如果仅用药物控制,效果差。

2.4睡眠循环障碍一直在ICU(重症监护室)有没有“时间”和紧急治疗是白天和夜间灯,光刺激睡眠患者的睡眠周期不适应的物理环境,夜间抢救,护理患者的睡眠也是一种隐性刺激,使患者感到急诊室没有安静,破坏生物钟,睡眠不足,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产生各种潜在的危害或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美国环境保护局建议,该医院在白天不超过48分贝噪音,夜间不超过35分贝,但调查发现,在任何时候的重症监护室的声音污染高于标准,最高可达80分贝,环境噪音的患者的睡眠很多。

2.5在急诊重症监护室,由于需要抢救和治疗,往往需要患者暴露的身体,有时医务人员紧急或工作等,忽视了个人隐私的保护,从而损害了患者的自尊心,造成了自我形象紊乱。有时患者因病情变化,冲动,自我伤害的行为,以确保与安全保障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医务人员经常为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强制肢体,患者苏醒后人体约束会产生拘束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3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3.1营造人文氛围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病房,中央空调系统,保持适当的室温(21℃~24℃),使用加湿器保证相对湿度(70%),也在保护与电气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家庭准备小加湿器。在患者的角度,放置一个大的时钟或日历,让一个有意识的患者能够意识到白天和晚上的时间,以保持时间的想法,尽可能地保持在夜间和夜间醒来的习惯[2]。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设置监测报警音量,减少夜间报警量,加强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危重患者的变化,并采取积极措施处理。加强与医生沟通,合理监测患者血压,在稳定状态和稳定血压的情况下,将有史以来的血压监测血压每小时变化2次测量,减少血压袖对肢体长的束缚和增强患者的舒适度。

3.2调整护理工作流程和模式,落实责任制护理模式,由1名护士负责2~3例患者的严重治疗和护理,对一个专职的护理。改进的模式,以确保患者的护理,可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需求,以减少护士和护士站和治疗室治疗的频率,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回答问题,患者,患者的基本护理和生活照顾,并使患者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护士,以确保心理意识,安全意识。在护患沟通模式下,从家庭成员、咨询和咨询到积极沟通,制定家庭沟通手册,对患者的主要治疗、饮食、用药的责任进行解释,尽可能避免使用专业的医学词汇,使患者及其家属保持疾病治疗的积极性。鼓励家庭访访期间的心理支持和舒适度,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孤独感,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提高患者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的认识,所以有意识的患者应使用普通的语言来帮助他们了解病情,对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和系统作简要介绍,使其作好准备,以帮助他们实现急诊治疗和护理,更好地解释本病;患者需要对医疗器械的使用效果和报警的原因,如通知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帮助监测心率和呼吸,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损害,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敌意,消除对重症监护的感觉。

3.4加强心理指导患者在ICU,护士要有同理心,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交流,鼓励患者积极使用语言或非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使患者居佑安全感,有利于恢复条件的改善。对于患者的不安,他们可以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3]。如,各阶段的疾病应采取卧位、运动和饮食要求的形式,在床上悬挂的照片可以放置,根据病情及时转页并指导患者进行仿真。

3.5在护理实践中的其他措施,护理人员应动作熟练,尽可能的减少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暴露患者全身,保护患者的自尊;在患者机械通气镇静治疗规范;各班加强对患者的观察,恢复意识,能与患者治疗肢体配合,及时解除保护性约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使用非接触式温度计测量温度,如红外耳温计,可节省人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特别是,它可以减少患者夜间睡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日东,张淑香.ICU 机械通气患者心理障碍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83-84.

篇7

【关键词】急诊患者;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69―02

1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由于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求医心切的特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故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或治愈。因此,专业的心理护理在医疗救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使急诊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减轻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使病人脱离危险,故加强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极为重要[1]。

1.1 紧张、焦虑和恐惧: 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2]。此种心理最多见于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和急症患者。原因在于瞬时袭来的意外疾病突然发作或慢性疾病病情急剧加重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例如,创伤多数是遭受天灾人祸,对创伤所致疼痛、伤残等缺乏思想准备。加之医院环境陌生,表现为恐惧万分、紧张过度;急腹症患者发病急,疼痛剧烈、难忍,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迫切要求止痛治疗。

1.2急躁、愤怒: 此种心理最多见于酗酒和打架斗殴的患者,原因是这类患者对当时受到的创伤难以承受。承受能力下降,易产生急躁心理,随时稍有不顺,就会怨气很多、脾气暴躁,甚至对外采取攻击态度。例如,酗酒的患者往往失去理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创伤,不待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就大怒,总以为未及时处理,常常借机寻找泄愤对象和机会,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甚至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等过激行为,无法配合治疗。

1.3抑郁、绝望: 这类患者多发生于慢性疾病时间长,病情反复迁延,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和医疗费用的困扰,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失落、绝望的心理,从而产生服药轻生的行为。还有一群年轻患者,由于学习、工作、感情受到挫折处于不能和不愿意接受改变人生状态,从而产生消极、悲观心理,瞬间产生绝望轻生行为。

2 急诊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评估

对急诊护士来说,由于工作节奏快和患者数量多,所以与每位患者沟通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因此,对患者及家属的评估有三种方式:

2.1通过在治疗的过程中观察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可以看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状态,如表情是否紧张、焦虑、无法安静等。

2.2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了解患者与家属的关系、家庭情况,以及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和预期。多一点倾听,多一点交流,不但可以增进护患关系,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与痛苦。

2.3通过与医生的沟通,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以及发病的原因。通过观察、交流与医生沟通收集不同患者的心理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3 心理护理措施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情况下,第一个迎接患者的是护士,护士应积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首先,对患者要充分关心、理解、同情以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3],高度热情对待患者。护士应亲切、耐心询问,对患者细心体贴、关怀周到,应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抢救室环境,应用角色转换并理解、体谅患者,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鼓励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在危险时遇到了救命亲人,护士在各种治疗操作前要清楚告知相关内容,说明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护患接触的短时间里,护士可观察病情同时了解其心理状态,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消除不良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理解家属的心情。协调好与家属的关系,护士应将患者的病情与家属做好客观解释。让其了解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各种检查的治疗目的,使之懂得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他们的情绪激动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及治疗,要让他们以冷静、乐观的态度陪护患者,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抢救赢得时间。

3.2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水平: 急诊护士娴熟的护理技术,人性化的接诊流程,严谨的工作态度,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理,无需言语就能向患者家属展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内涵,这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这就是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提高护士的急救业务水平这是所有护理策略的出发点和基础。扎实过硬的护理技术、熟练流畅的接诊治疗流程、优秀的工作作风、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置,无需语言就能向患者和家属展现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内涵,认真、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工作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心理感染力,患者和家属自然而然就会跟随护理工作的节奏,心情逐渐放松、平静,觉得“来对了”、可以“松口气了”,这就是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为此,首先护士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内涵。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如呼吸机、心肺复苏机、除颤仪、多功能心电监测等,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预案以及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如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术、洗胃术等。

3.3 家属和亲友的配合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病情关键时期,家属态度和支持尤为重要。患者往往容易接受家属的意见,因此医护人员应争取家属通力合作,让其向患者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便使各项检查治疗顺利进行,从而为救治患者赢得时间。由于院前急救现场情况复杂,时间仓促,加之患者多病情重,家属常表现为惊恐、不知所措、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护士应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应将与患者病情有关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患者家属。使其能及早了解与患者疾病有关的信息,消除其不必要的顾虑。对于有主见的家属,可如实告诉其患者的情况以及准备采用的诊断治疗方案,做到在抢救患者的同时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协调好与患者家属的关系。从言谈举止上给予其适当的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让其知道如何配合医务人员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护士面对生气、发怒、抑郁、恐慌的患者及其家属时,必须体谅和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方式进行解释和相互沟通,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取得家属的协助,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言语要亲切,用词要慎重,态度要诚恳,耐心解释家属担心和烦恼的问题,减轻家属的焦虑程度,消除医疗纠纷的隐患。

4 体会

急诊患者发病突然、意外、病情危重,造成急诊患者复杂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在抢救工作的同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用爱心、细心、耐心去温暖、感化每一位急诊患者,使其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能够在短时间内积极配合诊断治疗,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薄友玲,耿俊梅,邱红英.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1月第3卷第1期.

篇8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特征;护理对策

目的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从而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而沟通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交换信息的过程[2],所以护理人员如能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使急诊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另外,通过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急诊患者中的心理特点

1.1 容易产生焦躁、恐惧的心理。急诊患者对发病突然,躯体疼痛,抢救设备,医院环境陌生,抢救技术的陌生及医务人员的紧张工作态度,无形造成了患者的焦虑。多表现为不安,反复询问自己的病情及过分的依赖家属等等。

1.2紧张烦躁 由于创伤,失血,疼痛,胸闷等刺激,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大多数患者一到医院,就非常紧张,希望医生护士把他放在第一位,因此往往会表现出坐卧不安,不停地催促医生护士立即给其救治。

1.3易激惹,有攻击性 有些急诊患者是因为外因造成的创伤,此类患者和患者家属情绪比较激动,严重的时候还会在医院大打出手,闹的不可开交,此时,不但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控制,有可能还会有新的意外发生。

1.4迁怒 由于病情严重,患者往往会把自己的痛苦迁怒于别人,一旦某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大发雷霆,接诊时稍有不慎,患者就会怨言很多、脾气暴躁易怒,拒绝配合而影响诊治的顺利进行。

1.5绝望自杀 此类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主要是因为心胸狭窄,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得失,采取喝农药或者安眠药自杀,这类患者一般会拒绝各种治疗,极端不配合抢救,需要有人帮忙,强制进行施救。

2 护理对策

2.1争分夺秒、急患者所急 急诊护士应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争分夺秒地做好抢救工作。护士应始终保持冷静、沉着的头脑,饱满的情绪,娴熟的抢救技术,做到急而心细,忙而不乱,要在无形之中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2.2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急诊患者起病急剧、突然,对疾病缺乏思想准备,倍感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此时和他们交流时,护士必须具有娴熟的交流技巧,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礼仪性,灵活地应用交流技巧[3]。护理人员应持有同情体贴的热情态度,需以诚待人,主要用通俗语言的解释沟通[4],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知情权,并且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及信息反馈等,促进护患情感交流,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继而提升患者对医护工作者的信任程度和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尽早帮助患者树立与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处理好与患者家属的关系也很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热情的接待每位患者及家属,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体贴,关心患者,重视患者与家属的感受,耐心地向患者家属客观解释患者病情,各种检查的治疗目的及重要性,并且进行保护性的宣传,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协助意识,促使家属以冷静的乐观的态度陪护、鼓励患者,并协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减轻患者的恐惧、孤独感,提高护理质量。

2.3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突然、陌生的医院环境,往往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不整洁的环境与噪音也是种恶性刺激,极大可能加重患者负面情绪。因此,护士应做到迅速接诊,动作要有条不紊,技术要娴熟敏捷,尽快把患者安置好,积极、耐心询问病情,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使患者在急救环境中也能感到温暖、舒适,减少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积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2.4宽容忍让 对于愤怒易激惹的患者及其家属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不与其正面冲突,而是用行动证明你对患者病情的重视,对患者家属的理解,另外适时地递上一杯水,一张凳,这些简单的动作或许可以缓解一下剑拔弩张的气氛,从而改变患者和患者家属蛮横的行为。

2.5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技能训练,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掌握沟通的技巧,学会倾听的艺术,为真诚、有效的沟通打好基础;学会换位思考来体谅、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感受到我们全心全意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患者及家属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积极配合救洽,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结论

急诊患者相对于一般患者来说,对生命的渴望,对医护人员的求助、依赖更为迫切,心理需要贯穿于就医的各个环节,而且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复杂多样。所以,急诊室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不良心理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爱军,吕明.医患沟通技巧临床应用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11.06.

[2] 张继玲.急诊科护士如何做好护患沟通[J].中国医药指南,2010.30.

[3] N. Kamar, C. Garrouste, E.B. Haagsma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hepatit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who have received solid organ transplants [J].Gastroenterology, 2011,140:1481-1489.

[4] Foster L,Wallis M,Paterson B,et al.A descriptive study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a pediatric unit in one Australian hospital[J].J Infus Nurs,2002,25(3):159-167.

篇9

[关键词]急诊;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20-01

急诊是紧急情况下的治疗,能够保证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当意外发生时,在掌握准确的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积极挽救病人的生命。急诊患者多为病情急、突然发病,病情变化快,病人及家属特别渴望得到别人医生护士的帮助,护士对急诊患者不仅注重躯体疾病护理还要注意心理方面的护理,在抢救工作中应注重躯体功能与心理活动相互作用,在临床护理中观察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救治,提高抢救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6年8月~2007年9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患者639例,均实施了心理护理,男526例,女113例,年龄16~78岁,平均35.6±12.7岁,其中外伤患者484例,急性高热患者36例,服毒患者30例,急腹症患者18例,心肌梗死患者7例,其他患者63例。

1.2 方法对急诊的患者,在接诊时即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对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置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躯体疾病情况等具体病情,分别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采用语言交流或非语言交流得方式,在接诊急诊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做到语言肯定积极,给患者讲明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注意事项,耐心解释紧张对病情不利的因素,使患者产生信赖感、安全感、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明显缓解了病人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配合治疗,从而达到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目的。

1.3 评价方法效果评价标准根据①焦虑自评量表(SAS)[1]评分,包括20个条目,正向15个条目和反向5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级评分。②抑郁自评量表(SDS),包括20个条目,正向和反向评分各1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级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对2006年8月~2007年9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639例急诊患者,对心理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由患者填写后回收,共发放639份,收回有效问卷620份,有效回收率97.02%。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急诊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3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由注重病的疾病护理转变为注重人的身心整体护理[2],急诊患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紧急等特点,患者多是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加之病痛的折磨,患者心理反应十分复杂,在临床往往只重视对患者的抢救,而忽视了心理护理,我们采取了心理学知识对639例各种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充分说明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特点,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急诊诊疗工作是一项重要补充。在急诊病人中,各种原因的外伤较多,多伴有伤口出血现象,这时病人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这种心理可能加重病人的病情,病人急切达到医护人员的帮助,抢救人员应及时依据病人现状迅速做出应急处理,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尽力让患者与家属得到安全感,使患者情绪稳定,做好受外伤人员抢救中的心理护理。对服毒患者,了解引起服毒的具体原因,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做相应的心理安慰和心理指导,做好说服开导工作,树立从新对待生活的勇气,也是病人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1)语言的交流:语言的交流是心理护理主要的方式,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急诊接诊后,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常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暗示治疗的方法给予护理。(2)非语言交流:非语言的交流也是心理护理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非语言是指人的仪表、体态、行为语言,非语言交流是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是无声的、持续的[3],起着强化感情、辅助仪表的作用,护士通过微笑的表情 、关注的目光、娴熟的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给患者以亲切和依赖感,从而达到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目的。

总之,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从分运用心理护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篇10

关键词: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方法,以期为急诊外科护理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90例急诊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1.0±9.8)岁。文化程度:32例初等教育,35例中等教育23例高等教育。

1.2方法 分析患者心理素质、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共性化和个性化心理护理、发挥支持作用、定时评估记录等方法。

1.2.1分析患者心理素质 护理人员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细致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对于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患者,进行不同的解释、沟通,在情况允许下,解释同病区的同病种患者相互认识,以利于沟通交流[1]。

1.2.2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 针对患者医疗知识缺乏和对手术存在顾虑的情况,护理人员应给予详细的讲解,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术后恢复有重要影响。在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人员应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病因、治疗、预后、等情况有一定了解。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1.2.3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交流属于一种职业行为,也是一种基本责任、义务,应在整体护理模式的指导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从患者急诊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并向患者简单的介绍其病情,多进行语言沟通交流,使患者了解所处环境,消除患者的焦虑感、陌生感。护理人员规范化的言行举止对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有直接影响,护理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笑容,大方得体的动作,亲切温和的语言,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使患者感到安全、温暖,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还应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2]。

1.2.4共性化和个性化心理护理 在知情同意权方面,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家属意愿,结合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病情告知,避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对术前身心准备产生影响。同种疾病患者可产生不同心理反应,相同心理反应可来自于不同原因。所以,护理人员应从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共性心理出现,从认知角度来启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情况、成功例子、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对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采用写字、或肢体语言沟通,以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积极主动的配合手术治疗[3]。

1.2.5发挥支持作用 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对患者有较大的鼓励作用,护理人员应加以重视。护理人员应作好家属、亲友工作,指导家属、亲友如何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支持,让患者得到安慰,放松心情,摆脱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4]。

1.2.6定时评估记录 护理人员应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心理护理实施提供指引。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急诊外科患者评估表,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时的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针对患者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表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的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完成心理护理的评估、记录、反馈、评价,以指引心理护理工作的改进,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2结果

通过实施分析患者心理素质、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共性化和个性化心理护理、发挥支持作用、定时评估记录等方法,90例急诊外科患者均以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理,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基本在预定时间康复出院。

3讨论

心理护理指的是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多种方式、途径,积极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自身条件下得到最佳身心状态。通常来说,一个健康人进入患者角色后,多因病痛折磨、环境陌生等影响,出现一系列负面心理活动。而心理护理的任务就是根据患者心理活动规律、反应特点,针对其心理活动,实施一系列的心理护理措施,尽可能使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急症外科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是患者重要的心理应激源,会使患者产生多种负面心理反应,不当处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急诊外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逆转患者的负面心理,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患者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受到社会心理影响的。患者间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社会地位、爱好等存在差异,患者的心理素质也存在不同[5]。所以,上述影响决定了患者会产生不同心理反应,而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于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康复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应对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急诊外科患者在围手术期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在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观察始终,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应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术前宣教,在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配合,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急诊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产生直接作用,对心理护理与手术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临床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张爱萍,李静.全程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抑郁影响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92-94.

[2]李晓聪,林芝,余微萍.心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焦虑的影响[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2):156-158.

[3]钟敏.心理护理在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0(12):90.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具体护理措施,全面促进患者预后的身心康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186例,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急诊手术患者中,除37例全身麻醉患者之外,其余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均接受了系统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以平稳的心态度过手术期,术后恢复效果也较为理想。结论:对于急诊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对于手术成功率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在急诊手术中,患者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慌、畏惧、忧郁等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将对患者的内分泌、神经及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干扰麻醉效果,对于患者预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急诊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进而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186例,男性99例,女性87例;年龄3-86岁,平均(35.4±1.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3h,平均(1.1±0.2)h。本组病例中,急性阑尾炎68例,腹外伤42例,急性胰腺炎30例,消化道穿孔25例,急性胆囊炎15例,肠梗阻6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心理护理措施 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病情重、发展快、手术时间紧迫等特点,而在术前普遍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本组病例的术前焦虑程度分析中,患者在术前的心理状态以烦躁、焦虑及恐惧为主,为做好接受手术的必要心理准备,因此,本院护士用较短的时间向患者简要介绍了手术的方法、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且向患者说明进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同时,当患者病情较为紧急的情况下,护士利用手术准备阶段的时间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谈,以安抚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自觉接受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急救工作。

1.2.2 术中心理护理措施: 由于手术室的环境较为特殊,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护士应向患者进行手术室相关仪器、设备及主治医师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减轻患者对于手术室气氛的敏感情绪[1]。护士在急诊手术的进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因素引发的不良刺激,保证各项操作的稳、轻、准、熟。在对患者使用约束带辅助手术治疗时,护士应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和误解。

1.2.3 术后心理护理措施: 在急诊手术患者术后3-5d,护士应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心理反应与相关需求进行细致、耐心的护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实际心理需求。在患者术后,护士应主动进入病房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在术后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便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在急诊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中,护士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特别是要关注患者在术后常见的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按照医嘱合理进食、及早进行恢复性锻炼,以利于患者在术后早日康复。

2 结果

本组急诊手术患者中,除37例全身麻醉患者之外,其余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均接受了系统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以平稳的心态度过手术期,术后恢复效果也较为理想。

3 护理体会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心理护理作为一项新型的护理项目,其以现代医学研究中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旨在促进护士与患者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偏激行为和不良心理状态的作用。对急诊手术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要保证护理措施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因此,急诊手术室护士必须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知识层次,在对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时,要保证仪表端庄、操作娴熟、动作温柔、言语亲切,其目的是在全面展现自身修养和学识的基础上,协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感[2]。

在本组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得出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急诊手术患者普遍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或者躯体遭受伤残,因而心理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的状态,特别是在患者进入手术室时,脱离了亲人、朋友的关怀与照顾,面临陌生的手术室环境,患者自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2)焦虑、担心的心理状态,接受急诊手术的患者普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机体防御反应,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急诊手术的原理和流程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对于治疗效果的预期则较为强烈,所以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极有可能产生焦虑、担心的不良心理状态;3)急诊手术患者的常表现出情绪休克的状态,常见于车祸、摔伤、急性工伤等致残者,由于在受伤过程中患者处于难以接受现实的无欲状态,所以在急诊手术治疗中表现出现表情淡漠的状态,对于周围的刺激则不言语、无反应、无主诉。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知识认识程度的加深,在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时,患者普遍能够理解不良心理状态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因而多数患者乐于配合护士开展的心理护理工作[3]。而作为护理人员则必须牢牢抓住患者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引导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急诊室救治工作。另外,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保证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改善护患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意丹,李晓凡.国内急诊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7):119-120.

[2] 何忠杰,孟海车,林洪运,等.城市创伤的急诊救治――附719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14(2):113-114.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3年11月份到2015年3月份急诊收治的39例骨科创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3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4.5岁。其中有10例患者为上肢骨折,6例患者为骨盆骨折,3例患者为锁骨骨折,肋骨骨折患者13例,其余7例患者为合并对处骨折。

1.2 方法

对39例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理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查分析,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对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护理。

2.结果

2.1 不同年龄急诊骨科创伤患者心理特点

儿童患者多表现为紧张和恐惧,中青年患者多表现为紧张、恐惧以及焦虑,而老年患者不仅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还有大多患者伴有依赖性。具体情况见表1.

2.2 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心理特点分析

骨科创伤患者心理表现主要为紧张、恐惧、焦虑、抑郁、依赖、悲观,通过询问、调查、观察等方法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统计发现,创伤初期表现为紧张的患者占94.9%,恐惧心理患者占82.1%,绝望和依赖心理特点所占比例较小。中期患者紧张情绪有所下降,焦虑和抑郁有所上上,创伤后期患者已经适应因此紧张和恐惧心理会下降,但多以依赖和焦虑为主。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3.1 急诊创伤骨科患者心理状态

急诊创伤患者因各种急性创伤到医院急诊,缺乏一定的心理适应,会出现紧张的情况,在创伤初期多数患者迫切希望得到治疗,其对治疗的需求较甚,因此初期的紧张的心理情况严重[2]。加上因突发事故导致,很多患者在急诊中还处于未摆脱事故的状态,加上伤口严重、出血不止等都会使得患者出现恐惧。

患者在治疗中除有病情损伤疼痛导致的紧张和恐惧外,还有一个主要的表现为焦虑。患者焦虑主要是害怕创伤影响自己后期活动,对骨科创伤是否会影响身体功能,落下残疾等存有担忧。

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中还有个别患者会出现自杀行为,这些患者多是因为长期处于心理压抑和悲观的情绪而导致行为偏激。患者在中后期治疗中易出现。

3.2 护理方法

3.2.1 不同治疗阶段患者心理护理

创伤初期患者中紧张和恐惧人数较多,护理人员在接诊的过程中应热情,让患者得到爱护的情况下接受治疗。

创伤重期患者多表现为焦虑、紧张和恐惧,因此在进行护理时应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向说明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让患者认识到手术安全性情况下消除患者恐惧感,以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从结果中可知,患者创伤后期的心理情况较为复杂。以焦虑突出,伴有依赖。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与精神和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问题。同一些患者进行疏导和安慰,让患者能够适当的进行心理宣泄。另外,安排患者家属同患者多沟通,患者患者焦虑情绪。

3.2.2 不同年龄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

儿童创伤骨科患者多以紧张和恐惧突出,因儿童年龄小,对护理的依赖也较大。护理人员对儿童患者应耐心细致,多同儿童沟通,减少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提高彼此间的信赖。在鼓励儿童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多使用一些赞扬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让儿童更好的配合手术治疗。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共护理急诊外伤手术128例,其中成人76例,儿童52例,年龄2-78岁。均能顺利度过手术期。

1.2 手术前和手术中的心理特征

1.2.1 焦虑 几乎所有手术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患者的这种焦虑心理常常会影响麻醉效果及术后的愈合等。

1.2.2 情绪冲动,恐惧 急诊手术病人大多伴有情绪冲动、理智不足等心理特点。患者是意外受伤无心理准备、同时伴有剧烈疼痛、出血及全身不适。特别是儿童患者受伤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哭啼不止,家长担心、焦虑等等,都会使患者及家属产生情绪冲动和恐惧心理。

1.2.3 心理反应复杂、敏感 急诊病人的心理活动因起病方式、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个体经历等不同而各具特点。如愤怒、冷漠、不敢面对现实,这种患者来院后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有时会因经济原因而焦躁不安,不主动配合治疗。另外一些个别患者悲观、消极,被送到医院后常常拒绝治疗等。

1.2.4 担忧 期望来医院后被尊重和手术受到重视。

因为认知原因,患者缺乏手术和疾病知识,担心术中出血、术后感染、手术后是否美观,是否留下疤痕等担忧心理。

1.2.5 自卑与压抑心理 由于受伤而可能留下疤痕或身体器官可能的残缺、暴露等易使患者感到失去了尊严或自卑。

2 护理措施

2.1 感同身受地予以关注 急诊手术患者病情急、变化快,工作应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分秒必争,保持稳定情绪,有条不紊,以娴熟的技术及时采取各种抢救措施,向患者及家属传递一种与之呼应的情感信息,给予其心理支持,以平息患者或亲属的紧张情绪,赢得其信任与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2 关心体贴患者,有效地交流沟通 不论其社会地位、个人经济状况、自身健康水平如何,均应一视同仁,视患者如亲人,千方百计地为患者减轻痛苦。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不时给予耐心细致、开导解释、安慰鼓励。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热情接待,向其解释手术及麻醉操作过程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并检查手术部位,安置好,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努力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使患者了解医务人员在做什么,从中认识到手术中的重要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样既能让患者配合操作,又能使患者减轻恐惧,产生一种安全感。 转贴于

2.3 保持适宜的环境氛围 如注意将各种仪器声响调至最低程度,避免一切与手术无关的噪声,实施护理操作时关注患者需求,予以必要的解释,争取患者的密切配合,让患者在急救环境中也能感到温馨、关爱,减轻其身心重负。

2.4 根据不同个体分别对待 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个体如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个体经历等不同而各具特点的心理特征采用各种有效的交流沟通技巧,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2.5 对急诊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指导 根据不同患者恰当的向患者解释知晓的病情,手术的必要性及预后情况,特别是对头面部外伤,要求完美无缺的爱美人士,更应该详细、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向他们介绍医院的设备、技术力量和同类患者的预后情况等。

2.6 手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将住院患者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清楚,告知其手术后注意事项等。对不需住院的患者,告知其换药、拆线的日期,手术后的注意事项、饮食营养等。同时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让他们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共同树立战胜伤痛的信心。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除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和操作能力外,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工作有条不紊,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做好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它能使手术顺利进行及预后良好结果。我们在护理中抓住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理念,因人施护,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树立其战胜伤痛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安全度过手术期,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篇14

关键词:心理护理;骨外伤;急诊;常规护理

在临床上,骨外伤是常见的一种急性病,具有病情发展及恶化较快等特点,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就极有可能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1]。针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处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促使病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是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以80例骨外伤急诊患者为重点分析对象,分组护理后深入观察其效果,重点探讨了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现作报道:

1.观察资料以及方法

1.1观察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01月-2015年03月期间收治80例的骨外伤急诊病患为重点分析对象。其中,男性病患共53例,女性病患共27例;一般急诊病患66例,重症急诊病患14例。以护理方法的差异为根本性依据将80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以及研究组。常规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60.5±3.3)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0例、车祸30例,该组病患接受常规骨外伤护理。研究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57.4±3.5)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1例、车祸29例,该组病患在常规骨外伤护理基础上再开展心理护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常规组病患选择常规骨外伤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即给予病患患肢清洁、消毒以及药敷等,此外研究组以常规骨外伤护理为基础,再使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

(1)在病患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全面的了解病患的实际情况;为病患讲解相关知识,以加深病患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减少病患的担忧;手术前给予病患有效安慰,并帮助其做好思想准备;在病患进入手术室以后,要尽可能的稳定病患紧张、害怕的情绪,以免病患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影响手术的进行[2]。

(2)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病患的状态给予严密的关注,并通过帮助病患调整呼吸、握住病患的手等方法来减少病患的无助感和孤独感,从而加强病患对护理人员的信赖。

(3)在手术结束之后,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病患的承受能力,并告知病患手术成功的地方,对于未处理好的病灶要尽量少提及,以促使病患保持较好的状态,减少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发生的几率,确保病患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

1.3评定指标

效果显著:病患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效果一般:病患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病患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实行打分制:较为满意≥85分;基本满意60分~85分;不满意

1.4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处理。其中,一般资料以(x±s)作为代表,选择卡方检验对组间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而计量资料之间的对比则选择t进行检验,假如组间数据通过对比后存在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则以P

2.结果

2.1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为95.00%,常规组护理的有效率为82.50%,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

2.2两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35%,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

表2 两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情况(n/%)

2.3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明显比常规组病患低,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

表3 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 (分,x±s)

3.讨论

骨外伤不仅会对病患机体产生损害,还会严重影响病患心理。因此,在骨外伤急诊中,护理人员要抓住病患的心理,借助自己的专业护理技术给予病患相应的人文关怀,才能稳定病患的情绪,使病患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高治疗及护理质量的目的[3]。

心理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科学理论的统筹指导下,和病患进行友好、科学的交往,并不断改变及影响病患心理行为、心理状态,有效发挥其护理作用的一种护理方法[1]。在急诊骨外伤中,大部分均是意外事故所致,病患极有可能面临瘫痪及截肢等问题,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不良情绪会对病患的康复、手术效果及预后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5]。因此,在常规骨外伤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骨外伤急诊病患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就极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95.00%、病患的满意度100%,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而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却显著低于常规组,这表明对病患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要以病患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合理的应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才能促进病患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实施护理的时候,要充分应用心理护理,才能保证护理质量,改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及护患关系,降低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是必不可少的骨外伤急诊病患护理方法,值得在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成芳,董会芹,李青.急诊科的临床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10.

[2]许丽.中医情志护理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346.

[3]陆瑾,陈春美.急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