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篇1

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成立于1981年,解路新走马上任的时候,教研室已经走过了30年的岁月。彼时,技工院校发展萎缩、生存环境恶化,技工教育该如何走出低谷?如何找到新的发展之路?疑问在解路新心头萦绕不散,一绕就是12年。12年对技工教育发展的追问、研究与探索,让他对技工教育有了新的解读,其中的主题词是“改革”。

“开放才能有出路”

2007年9月,辽宁省劳动保障厅出台了一份《关于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意见》。这份《意见》中提出,技工院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设计上,应将长期的学历教育与短期的就业培训融入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应让劳动者不同目标的培训要求都能在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的教学环境中得以实现,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把技工学校办成人人都能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超市”。

这份《意见》是由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起草的,而“开放式教学改革”凝聚了解路新对于辽宁技工院校发展模式的所有思考。

在研究技工院校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之后,他认为,技校必须改变依靠学历生源的单一发展模式,面向职业培训市场和所有需要职业培训的群体。15年主管就业工作的经历,也给了他更加多元的视角,“就业的根本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从而实现就业。如何提高?必须依靠职业培训。而这就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机遇所在。”

2007年,当辽宁省技工教育的字典里出现“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时候,技工院校“多元化办学”的思路还没有被正式提出。虽然“开放式教学改革”与“多元化办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开放式教学改革”除了培训主体、培训学制等外延方面的多元化之外,更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具体地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即“以学生为教育服务的主体”推进培训主体的多元化;“以模块制为课程单位”,即设计课程模块,通过模块之间的自由组合,形成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以满足多元培训主体的多元需求,并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学分制为教学管理的基础”,则为开放式办学提供了制度与管理方面的支撑,让培训主体的选择更加便利与自由。“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改革从内涵发展的角度指出了通往‘开放办学’这一新发展模式的途径,强调通过内部的“质变”和“动因”实现外部的量变。”解路新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

这一发展思路提出后,在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的大力推动下,《关于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意见》以及《辽宁省技工院校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教学制度陆续出台,19所学校展开了学分制试点、探索实行弹性学制,编写了十多本改革教材,组织了多次教学改革现场会和研讨会……

提出“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时候,就有人对解路新说:“你的想法超前了些。”但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解路新越来越感到,“放开了思路,才能放开技校的发展空间”。现在,鞍山技师学院、沈阳技师学院、丹东技师学院、辽阳技师学院等一批技工院校已经脱颖而出,寻找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解路新:以前我们谈技工院校发展,总有一些习惯性的思维。例如一说加强技工教育,就是拿钱盖房子弄设备,把规模搞大,在评估的时候,也喜欢拿硬件“说事”。再比如,很多学校和校长都喜欢研究招生,认为招来了人学校就能生存,学校里两支队伍最大——招生和就业。学校有规模,招生人数多,这些都是好事,但如果条件确实有限,没有那么多投入,抢不到那么多生源,比如辽宁全省技工院校一年招生也就是4万人左右,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就不发展了吗?

技校发展面临的挑战、问题、困惑很多,但我认为技工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研究市场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破除框框,放下架子,进行改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招生、教学、就业这三个要素中,教学是主帅”

解路新在《对辽宁省职业培训教学工作的几点看法》的文章中写道:“职业培训教学工作的本质是解决质量问题,而抓质量是职业培训工作的中心工作。”

在教研室多年,他一直很 关注技工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正是影响技校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2006年,教研室制定下发了《辽宁省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每两年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制定这个标准时国内还没有相关的参照。除开展常规师资培训外,在2008年辽宁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辽宁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名师讲坛”工作正式启动,7位名师相继被推出;与沈阳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了在专业课教师中培养工程硕士的工作,第一批由省财政补贴资助的75名教师将于今年毕业。坚持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学校和社会进行调研,先后形成了《关于辽宁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辽宁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调研报告》,参与了原劳动保障部《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研究》《机械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驱动”型教材改革研究》课题,进行了《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研究》《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之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组织编写了多本技工院校和就业培训教材,在人社部教材办各省组织开发国家级教材数量中排名第五。策划、组织全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技能创新作品评选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收到实习作品600多件……

从教学制度、内容、管理的改革,到师资培训,再到教研队伍建设,解路新带领教研室所做的这一系列探索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问题。

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个技工院校健康发展的“七寸”,解路新和教研室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来到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采访的那天,正碰上教研室的工作人员被解路新派出去到学校“听课”,为下一步开展的省内新试点专业一体化师资培训挑选培训师。解路新一直非常关注一体化课改,并认为这一旦与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模块化课程设置结合,将给整个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2011年上半年,教研室用两个月的时间,到省内外十余所技工学校进行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之后召开全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座谈会”,统一思想,明确了改革步骤和方向,提出了工作目标。随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观摩示范课、一体化师资培训班、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擂台赛等一系列工作密集推进。在2011年底,辽宁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汇报会召开,12所参与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交流了自己开展一体化课改的经验和心得,与其他参会院校代表一起共同探讨了如何解决一体化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今年,在一体化课改试点范围扩大后,教研室随即决定在年底之前举办五期一体化师资培训班,以更好地助力一体化课改的推进。

“如何发挥教学质量的统帅作用,带动技工院校发展模式的变革?”解路新的追问还在继续。

解路新:招生的力度、推荐就业的能力,只有在教学高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和长久地发挥作用。否则,技工院校将无法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

“德育应该改名为素质教育”

衡量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有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指标,有学生的考证率,有大赛的获奖数,有家长、企业的好评率……但在辽宁之行中,我们找到了另外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答案。

在丹东技师学院,送去富士康实习的学生普遍适应良好,成长很快,与其他去富士康实习的技工、职业院校学生的怨声载道截然不同,学生说这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职业心态与心理素质,而这又得益于在校期间朱威军院长经常给他们上职业指导课。在鞍山技师学院,由副院长李成延主编的《焊接加工类专业职业素养培训教程》的校本教材新鲜出炉,这本与传统德育教材截然不同的职业教程,图文并茂,轻松活泼,以实训的形式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而此后还会有一系列与专业结合的职业素养培训教材出版,不仅告诉学生“职业”是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一个“职业人”。在辽阳技师学院,学院独创了类似军营的素质教育拓展营,新生在此军训一个月,从管钱到做饭,生活全靠自理,在这里学生的体能得到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今这个拓展营不仅受到了家长的称赞,还吸引了兄弟学校,纷纷表示想把自己的学生也送来这里训练……

2011年,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在全省技工院校中开展了心态健康教育,编写了《心态健康教育成功教程》,举办了全省技工院校负责人和教师参加的心态健康教育辅导讲座,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无论是解路新,还是我们此次所采访的技工院校,都不约而同地有一个观点:“技工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因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的构成是丰富多彩的,而影响职业发展的往往是技能以外的因素。解路新说,应该给传统的德育课“改名”,改革为“素质教育”。不光有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职业教育、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体能训练等更加广泛的内容;形式也要进行改革,培养方式要更加灵活,相关的职业启蒙教育也应该渗透到专业课课程和教学中。

解路新:现在企业选人,都是先看人品后挑技术。技工教育不是教会学生一门技术就够了,而是要把学生培养为职业人、社会人。技工教育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现在的发展、毕业后的就业,还要考虑得更远,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适应企业能力,让学生能生活、会生活,这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的教育。

“开放式教学改革”、一体化课改、德育教育改革,三大改革合力将带来技工院校发展的一场革命。为此,解路新不懈前行着,一直在朝着心目中技校发展的最佳样本努力着,而这个样本就是把技工学校办成社会人人都能进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超市”,这也是“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给技工院校一片更加广阔的

天空。

篇2

该会议面向网络论坛的成员和其他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利益攸关方,来自57个国家的165名人员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170条建议。会议的主要讨论内容包括:制定新战略的指导原则、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新问题和相关趋势、战略应包含的核心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等。会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6-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虚拟会议的报告》(UNESCO TVET Strategy 2016-2021――Report of the UNESCO-UNEVOC Virtual Conference),报告总结了讨论的主要成果以及与会人员的建议。新战略的制定是各方磋商的结果,包括此次虚拟会议。

一、前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部门,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近期正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全民教育(EFA)运动的结束,以及联合国于2015年9月召开的峰会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正式通过,都强调需再次思考教育部门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所扮演的角色,这个世界因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而紧密相连。当前的形势提供了一个契机去重申一些主题的重要性,例如受教育权、公平与全纳的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

关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发挥引领作用,如在韩国仁川召开的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正式通过了《仁川宣言》,该宣言呼吁通过教育转变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四条(SDG4)呼吁其会员国“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2016-202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迎来了新的契机。2010-2015年的发展战略侧重提升政策评估能力、理念阐述能力、TVET的监测能力,以及信息交流与全球TVET讨论能力。新战略毫无疑问将会反映当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面貌,同时受到一定的影响。TVET在推动青年就业、可持续发展、在线学习等方面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势必会加大力度。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即如何使TVET发挥出最大潜力。

为了汇集全球TVET利益相关方的建议,2015年9月28日至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在其网络论坛上组织了一场虚拟会议。来自57个国家的165位专家参加了这次虚拟会议。会议讨论了TVET新战略的指导原则、2016-2021年的核心要素、今后面临的问题与趋势,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TVET发展与转变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二、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6-2021年)》恰逢其时,之前的战略从2009年推行以来,外界形势已发生了许多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2021年教育策略、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2030年教育议程》的通过,均发生在全球化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其典型特征是经济、劳动力市场、技术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此外,劳动行业、工作领域、商品和服务的本质都在发生变化,政府的政策和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愿景同样在变化。

TVET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这些变化迫切需要TVET主动适应、作出反馈并转变自身,以便与变化紧密相连并体现自身价值。对这种变化予以积极反应,以及通过给人们的生活、经济和社会增加实际价值,也许是今后TVET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TVET系统在改革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个成功的TVET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确保TVET在特定的国家和全球范围内不断提高声誉、地位和价值(对个人、经济与社会)?对于这些“TVET悖论”(the TVET Paradox),即TVET的潜力和现状的不一致,我们需要找寻原因。

TVET有潜力去改变生活。TVET的目标之一是为工作领域的人们提供教育和培训,因此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并扩大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市场发展,促进“体面工作”,如通过增加收入的方式。TVET应该减少来自就业市场的排斥,通过提高生产率并激发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以促使个体和雇主获益。但是,TVET往往没有做到这一点。

TVET不仅要努力满足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还要强调终身学习,即不论种族、性别、残障情况和社会地位,使所有人拥有学习的机会、渠道,并知道如何学习。具有变革能力的TVET有潜力促进公平、减少贫困,并消除不平等现象。为了一个可持续的未来,TVET可以朝上述方向发展,也可以帮助各国培养见识广博的公民,帮助他们充分参与到公民社会中。

在现实生活中,TVET远没有实现上述目标,很少为个体、雇主、政府和纳税人提供“回报”,也没有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足够的贡献。与学术教育相比,它常常被排在“第二位”,并且一直处于地位低、威望低、影响力小的状态。简单地说,它往往被视为无力兑现自己的承诺,并无力发挥潜力。

这里确实有一个悖论:TVET的潜力和实际表现之间的落差,以及它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的落差。

三、目标和范围

(一)目标

此次虚拟会议的目的是向利益攸关方和更广泛的TVET共同体告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战略,为战略方向和内容的制定提供支持,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框架的思考作出贡献,这些框架将会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后5年的工作。此次大会持续6天,来自57个国家的165名人员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170条建议。除此以外,会议还进行了4个简单的民意调查,每一个调查都涉及高频核心问题,旨在引出更具体的定量信息,并提供一种优先次序。平均每个调查有35人参加,共计586次投票。

(二)范围

本次会议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的网络论坛会员开放,并且给其他领域的专家、政策制定者、各行从业者、TVET教师或培训师提供了一次参与机会,让他们可以为这一进程作出贡献。

会上涉及的高频核心问题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TVET制定新战略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TVET中新出现的问题和趋势是什么?新战略该如何应对?

战略应该包含的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还有哪些关键问题应该被提出来?

四、讨论总结

诚然,总结一场历时6天、包含170条建议的讨论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将以下问题综合考虑,确定关键点:

大量的讨论;

参与者的数量(可以代表兴趣点或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主持人的知识和经验所反映出来的参与者的见解。

简短的观点调查记录了586人次的投票,这提供了参考价值,反映了一系列重要而广泛的话题。相对于会议发言,4个调查注重从潜在的、更广泛的参与者中得到结论。

我们对每一个主题提供了一份说明,概述了最重要的问题与相关调查。

(一)主题一:原则

所有与会人员都被问及“什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与培训战略(2016-2021年)》的指导原则”,准确地说,与会人员都需要思考“什么是高水平的目标”以及“TVET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

会上讨论了TVET的目的,其中就业技能和工作技能被视为TVET的关键目标,但是其他技能的发展,如“品格”教育、动机发展、积极的价值观,以及一名参会人员指出的“作出明智的选择所需要的良好的意识和能力”,同样很重要。鉴于此,许多建议将TVET视作“整体的”(holistic),强调为生活而学习,以便创造更为均衡发展的个体和社会。

探讨作为一个整体的TVET的内容会引发关于TEVT的范围,以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关系和界限的探讨。一方面,一些人觉得有必要从联系的、一体化的而非分离的视角去理解两种形式的教育;另一方面,一些参与者指出,如果它们确实相互分离的话,两者之间应该有明显的界限。

正如一位参与者所描述的那样,探讨TVET的界限以及其与课程的学术成分的关系同样显示出TVET与学术教育的“平等评价”问题。大众对于TVET的看法和态度经常被提及。正如一名参会人员所担忧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参与人数大幅增长,但是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领域的参与人数已停止增长。

整个讨论可以概括为以下4条基本原则。

TVET提供获得技能和资格的机会,这些技能和资格应促使个体更好地获得体面工作。它提供工作技能,但不提供工作,TVET应采取一种全面的方式,在更广阔的社会中使个体为工作之外的生活做准备。

TVET的利益攸关方应该相互合作,尤其是与雇主合作,以确保所需的工作(这可以激发人们对技能习得的需求并因此提高TVET的参与度),并且最终提供这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亟需以一种终身视角(lifelong perspective)理解TVET议程,因为工作机会和个体的工作始终在改变。TVET不仅为年轻人服务,也为已就业和失业的成年人服务,因此,TVET应该关注初始教育与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与培训。

除了帮助学习者习得特定的工作技能,TVET还应该关注并提供其他技能,特别是创业技能,因为当工作岗位供不应求时,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人们创业。

当讨论TVET新策略的指导原则时,一位参与者提醒我们应理性看待TVET所能取得的成就,尤其当其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培训不一致的时候。鉴于TVET悖论的存在性问题已经讨论过了,那么这条提醒是中肯的。TVET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环境所影响,包括资源、政策和经济。从这方面来说,不可能奢求TVET能为所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但是解决方案也可能存在,这就需要合作者或利益攸关方之间就技能与工作问题进行密切合作,并共同承担责任。

有趣的是,参与者的讨论涉及许多领域,却很少有人关注TVET的未来。我们也许应该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修订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以及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和目录。同样,很少有人讨论关于平等的主题,如性别平等。

这4个指导原则涵盖了与会者对现状的不同评价,并在调查结果(见表1)中体现出来。调查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即制定TVET战略时,明确最重要的原则。的确,当提供一系列可能的原则时,调查结果清晰地显示出各原则的重要性。参与者大致从就业能力、终身学习议程和体面的工作这三项原则进行考虑。超过80%的反馈提到将上述意见作为核心原则,并且获得总票数中将近40%的支持。有趣的是,可持续性虽然在讨论中没有被列为一项原则,但吸引了约50%的受访者的回应,并获得近25%的选票。这表明它也应该被列为一项原则。约40%的投票者和20%的选票赞同促进包容性增长成为原则之一。

(二)主题二:问题和趋势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技术、世界工厂、物理环境、资源、冲突、政治和政策决议,都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影响TVET,如通过政策条款和课程。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看到这种变化就只想到一种结果, 而应该看到TVET与这些正发生变化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TVET反过来也会影响这些“变革的力量”。那么,TVET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机遇是什么?它们与过去的挑战和机遇相同吗?这些问题和趋势同样影响TVET悖论吗?

讨论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劳动力增长和人口统计、商业结构改变、空缺职位类型、TVET自身不断变化的专业需求等。贯穿整个讨论的一个共同点是,TVET与现行教育系统相关性较低。不管这是自我怀疑亦或自卑情结,还是认识到TVET没有被“外界”准确认知或者被低估价值,这些都不清楚。当然,几项提议集中关注TVET共同体成员自身需求的重要性问题,以更好地满足其成员自身需求来促进TVET发展。这一领域的教师、培训者、管理者和领导者需要必要的资源、专业发展和能力,以确保他们的能力能够实现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声誉。

关于TVET所面临的问题与趋势的自由讨论揭示了一些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很多参与者提出了经济形式与TVET之间的关系,正如一位参会者所质疑的那样,“如果TVET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你会怎么做?”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创造TVET的毕业生所需要的足够的工作。TVET将来想要成功,有三个核心问题必须考虑:一是技能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二是开发TVET市场的必要性,即增强学习者、非学习者和雇主对TVET的需求;三是更高的雇主参与度,尊重TVET机构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同时尊重TVET的政策发展与决策制定。

创业和自主就业的问题在很多场合被提出,尽管并没有真正讨论其对课程、横向技能教学、与商界的关系的潜在影响。

社区和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对于TVET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雇主保持密切的联系能够使TVET近距离接触客户并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从增加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也极有可能保证学习者有更好的收入。

对于收入和产出来说,推动高质量的TVET项目是至关重要的。“质量”可能指的是在教学质量方面的“标准”规定,提供和获得的资格的水平,课程和机构的声誉。与质量相关的问题同样也指向了TVET与学术教育、尊严平等、行业名誉的关系,如果TVET想被外界看作高质量教育的提供者的话,这些都亟需加强。

在很多方面,教师和培训者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个人层面来说,专业发展(学科和知识)以及在工作领域的经验被视为有价值的资产;从组织层面来说,TVET的管理与领导及其机构都尤为重要――从这点来看,尤其需要确保TVET的代表者和管理者的质量。就确保影响力来说,促使优秀的教师和培训者参与政策发展十分有价值,尤其是关于政策的改进与实施,这样才会增强政策的效果。同时,TVET教师与其他教育系统教师享有平等的地位问题也被提及。

与学术教育相比,TVET一贯以“低弱”的形象(poor image)示人,因此需要着手解决TVET自身形象和名誉问题。我们主张并强调“为技能大声呼喊”。另外,就个人和雇主,尤其是经济发展而言,需要加强与TEVT相关的经济案例研究。

这些担忧至关重要,并且对TVET从业者日常遇到的困难提供了发人深省的警示,他们并没有广泛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情境的变化,以及评估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因此,TVET应适应这种变化。预期可能会讨论的一些其他问题少有论及:

数字技能的重要性及如何发展数字技能;

不断变化的经济、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内容;

可迁移的技能或横向技能,例如口头和书面交流技巧,团队合作,以及基本技能(文字和计算);

迫切需要TVET提供“经济价值”,并且吸引除去公共资源以外的更多资金,从而使其财政基础更加多样化:谁应该为TVET出资?政府、雇主,还是个人?分别要占多大比例?如何平衡这些资源?

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涉及教育的目标4和涉及包容性增长与体面工作的目标8,以及其中关于2030年的发展议程。

调查也提供了参与者关于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TVET制定新策略时应考虑这一点,这样才能够体现讨论的整体方向。在向参与者提供问题或趋势的选项后,参与者能够确定并选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得到最多选票的是关于“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问题(占选票总数的13%),超过80%的投票者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其次是关于“雇主参与度”的问题(选票和投票者百分比分别为12%和74%);关于“供给质量、采用终身学习和整体方法”问题的排名紧随其后,每一个均获得2/3的投票者回应,这表明它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技能情报”、更加关注“结果”、“增加弱势群体的准入机会”得到了7%~8%的选票,一半左右的投票者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

(三)主题三:战略的核心要素

鉴于一些问题和趋势已被讨论过,以及TVET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部分的讨论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TVET战略的核心要素进行。TVET应该如何适应这些改变?我们应该如何提高TVET的能力并促使它更好地实现承诺?考虑到有限的条件,什么应该是优先事项?

数位参与者强调对TVET的供给进行整体分析,虽然很少有人知晓整体方法意味着什么。例如,在进行整体分析时,横向技能、生活和公民技能、基本技能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有趣的是,在之前的主题中几乎没有被论及的横向技能在这里被视为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讨论,这一重要部分不包含特定工作培训。通过为学生提供可能的自主就业机会和商业发展机会,创业学习很有可能创造工作岗位,而创造工作岗位是一种能改善TVET就业结果的方式。很少有人讨论关于“如何做”(即应用)和“做什么”(即知识)之间的区别。

质量问题再次被提及,尤其是雇主所看重的产出方面,这也影响到TVET的成就评估。数位参与者非常看重平等评价与TVET的额外价值。很明显,TVET的形象、观念、名誉有待提升。

关于“策略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可以从这一主题讨论中得出。

首先,“怎样获得更好的结果”这一问题经过考虑后,得出两个重要议题。

在评估结果时,应该至少考虑学习者产出问题,就像一位参与者指出的,“我们需要生产行业认可的优质产品”“只做被认为有价值的事”。如果学习者的积极产出至少能部分衡量项目或机构的成功与否,那么对于TVET来说,产出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有价值的。

在对结果进行测量时,测量内容应包括就业能力和工作以外的内容,特别需要重视教育或培训项目的“长远”的积极意义。

其次,这次讨论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为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开发更高效的学习方式,在同等水平的教育或培训之间,以及TVET与学术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建立更好的联系。在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为什么TVET学习者的就业率通常比较低?正如一位参与者所指出的那样,“从输入型方式变成输出型方式”,对于确保TVET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就至关重要。

其他的提议包括以下几点。

行业的参与和合作是提高TVET表现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就项目的内容与相关性来说,而且在增强就业能力、确保更好的结果、找到好工作以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方面都是如此。

获取技能与劳动力市场信息是TVET有效运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TVET中长期规划来说尤其重要。这种信息还有利于以需求驱动TVET发展。关于最近趋势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情报十分有价值,但是,大家都认为获得实时数据十分困难。职业咨询也应该更好地利用信息以确保学习者的能力及其职业选择之间更好地契合;就工作机会来说,应确保学习者有更多关于职业的知情选择。然而,这些都没有进行充分讨论。

健全的国家职业标准(Sound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NOS)提供了资格框架,这可以为TVET的质量和相关性提升提供坚实基础。如果雇主参与,这一标准就能更好地反映职业需求。

在实践经验(通过行业或机构交流可以提高)、知识以及教学技巧方面,教师或培训者的素质对于提高质量而言十分重要。

TVET和相关政策领域的机构间以及跨部门协调需要更加密切,以使技能和工作日程有效连接。这种整合就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而言都很重要。的确,正如有些参与者指出,“没有工作的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对于技能和工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共同研究中也有具体明确的建议或策略,如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的第4条和第8条。

最后,关于开发一个更加以需求为中心的技能和工作议程,一名参会者提出了“技能生态系统”的问题。生态系统的开发意味着有组织地将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可以是正式的伙伴关系,也可以是不太正式的网络伙伴,围绕共同的目标、议程,并就相关活动和预期结果达成一致。系统各个部分指向同一个方向――政府、职业教育提供者、雇主和其他利益攸关方有系统地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

该调查(见表2)让与会者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TVET制定的未来战略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10个关键要素可供选择,与会者可以从中选择出自己认为战略中应包含的要素。对于该战略,被认为最重要的要素(投票最多的和回应比例最大的)是需要“增强TVET与劳动力市场的关联”,85%的投票者表示,该要素应该列入战略要素,并且占到总选票数的17%;其次是“提高质量”,投票者比例为67%,选票比例为13%;激发“员工参与商业合作”也非常重要,大约2/3的受访者希望它能出现在战略要素中,选票比例为12%;接下来是“整体分析职业教育供给”问题。

(四)主题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扮演的角色

在实施TVET战略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该扮演的具体角色是什么?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活动和价值,参与者是怎么评价的?从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来说,该组织做的最有效的事情是什么?

公众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倡导、知识共享,以及召集利益攸关方和引导众多捐助者围绕TVET进行全球辩论时所扮演的角色表示高度尊敬和支持。以其地位、声誉和全球影响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倡导、关注并传播最佳实践,以及为整个组织进行宣传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参与者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是“在全球层面促进TVET达成高水平目标”,或建立“动态网络,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领导能力”。还有人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能够“巩固知识,促进行业参与和跨界合作”。

关于这一话题,参与者普遍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下列诸多领域中发挥独特作用。

第一,议程设置,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其领导能力和召集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网络构建、国际合作、能力建设、最佳实践分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知识整合是这些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一些人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做一些特定的工作,特别是如下工作:

更好地促进行业合作及雇主参与;

促进发展并提高透明度,促进后义务教育/培训之间的流动和跨国家流动,这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国际资格框架/系统实现;

在不同国家之间建立非正式和非限定的学习能力识别和认证系统;

收集优秀的实践技能和劳动力市场情报,特别是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短期和中期预测;

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4和目标8,与国际劳工组织进行联合战略研究;

为TVET的领导者提供交流或学习项目,从一系列问题中学习国际经验;

考虑如何提高/刺激对技能/TVET输出的需求,以便促进部门发展,并对经济、社会作出贡献。

其中一个有趣的提议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最好地扩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能达到的范围,以确保其产出和服务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更容易获得并有效利用,尤其对那些在TVET领域之外的群体。这对文件的制定和宣传都有一定的影响。

调查结果(见表2)提到了首要角色问题,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TVET战略时应扮演的角色。参与者可以在6种角色中进行选择,并被要求尽可能少或多地选择他们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所应扮演的角色。有3种作用尤其突出:促进国际合作;政策建议和能力建设;知识/最佳实践的传播。每一种作用都拥有80%左右的回应者。其次是倡导TVET(约占受访者的70%,约占总票数的17%)。

五、结论和建议

每个国家的TVET议程都不相同。挑战与机遇之间的平衡、成功的TVET战略的关键要素,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特定角色,这些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有所不同。根据特定背景的具体特征,优先事项和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许多国家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相同的,因此,应该告知各个国家国际合作与对话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发展有效网络来应对TVET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个国际组织,有着数量庞大的会员国,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参与这一“全球议程”的运作,并为个别国家的活动增加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网络是全球职业教育机构网络中心,是一个关于网络如何帮助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例子,如帮助建立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TVET议程、开拓TVET独特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角色还应包括政策提议和能力建设。知识的开发与管理是关键领域,通过分享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提供相应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该在这一领域作出贡献,促进全球、地区和会员国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从本质上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活动需要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向提倡TVET的方向调整,以提高TVET的地位,并巩固决策者、实践者和教育者的TVET共同体。

这次虚拟会议讨论了一系列的准则、问题、行动和角色,这些对于TVET在未来几年内制定全球议程是十分有价值的,并将帮助TVET在面临挑战时变革自身系统。

会上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获得了一些令人关注的见解,强调了大量相互关联的问题和明确的主题,这些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TVET战略必须纳入考虑的。这些见解都可以列入一系列建议中。

当今世界以全球化和技术发展为特征,TVET战略发展的根本应是在其中明确自身的角色。经济、劳动力市场和技术模式的变化,以及2030年发展议程的通过,对TVET未来几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政策制定者、利益攸关方、管理者/领导者、培训者以及学习者对“适应变化的过程”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对于TVET体系的成功转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也要求上述人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责任感。

这种憧憬应该植根于可持续性、绿色和公平的概念之中。对于TVET的成功发展来说,克服劣势、获得接受TVET和从事体面工作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性别歧视问题尤其需要解决。另外,提供学习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技术,是巩固TVET系统发展的坚实的证据基础。示踪研究或“大数据”可以用于技能需求预测、成就衡量及指标监测,包括所有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成就衡量。

TVET战略应该明确聚焦以下几个领域。

第一,接受TEVT的机会。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有必要增加接受TVET的学习者数量;二是TVET系统应该更有效,使更多的学习者完成课程并获得相应的资质或学习成果。参与应该建立在终身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青年、成年人、已工作的人群和失业者“一视同仁”。

第二,TVET的供给质量。TVET的课程质量需要通过适当的质量保障机制加以改进,如标准制定、基准测试和检验。对于质量保障,员工的招聘与发展、高校的管理和领导都十分重要。TVET课程的质量还可以通过明确TVET供给与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以及劳动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来提高。课程、资格证书、学习模式、设备与评估需要反映工作领域、工作要求和所需技能。同时,迫切需要确保TVET的供给在本质上是完整的,能同时满足以下需求:一是通识教育,基本或基础技能的需求(如识字、算术、数字技能);二是生活和公民技能(包括环境意识);三是重要的横向技能,如口头和书面交流,对工作和参与公民生活都至关重要。

第三,TVET治理。推动TVET系统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以便更好地实现技能和工作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是供给和参与结构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工作岗位数量和组成方面的平衡。它们之间的失衡容易导致技能短缺与结构性失业的双重风险,也会导致TEVT无法满足个人和企业的需求。解决这些平衡(或失衡)是确保TVET有效的关键。更好的供需关系将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学习者和雇主的收入水平。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是开发具有系统性的“技能和劳动力市场情报”(Skills and Labour Market Intelligence,SlMI),以便根据不同水平和趋势在技能供给、技能需求和两者之间的匹配方面提供必要的信息。这也给学习者、雇主、机构、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信息,并帮助他们在了解相关项目、优先事项和资源分配的基础上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同时意味着应该更关注教育部门、劳动力部门、经济发展部门等部际之间的协调。

第四,私营部门参与。通过构建TVET“商业案例”,以及使更多的人参与TVET的政策发展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TVET的地位、形象和声誉。企业应该更认真地对待培训和发展,把人力投资看作提高企业绩效、促进市场份额增长的关键手段。促进技能需求增长特别重要,尤其在需求相对不高的地方。TVET应该与雇主、利益攸关方以及政府合作,建立一个“高技术生态系统”,增强系统中需求和供应之间的联系。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为所有人提供体面的工作,增加对TVET的需求,这些都是TVET取得进步的强大驱动力。

第五,TVET机构。通过改变资金支持,激励TVET机构保障学习者改善成果,以及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例如,通过使用资金奖励,在就业能力或继续学习方面取得改善的或高于平均水平的成果。

第六,资金。资源压力是相当大的,需要注意的是公共部门以外的多元化融资,以及解决与“物有所值”、经济效益有关的问题。

希望本报告能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VET在2016-2021年战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建议。同时,希望这些记录对那些参会者、UNEVOC网络论坛的成员,以及更广泛的TVET共同体中希望了解TVET未来议程的人有所帮助。

篇3

摘 要: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创新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再学习、再升华过程。本文就如何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教育 培训质量

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也被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所接受,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业务技能提升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设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迫切需求,为使专业技术人员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水平,就必须通过多种继续教育形式,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获取新的知识的迫切需求。近几年来,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就如何提升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依据专业技术人员对业务技能提升的较低要求作为培训出发点,改善培训质量,改变用人单位对继续教育培训认识上的缺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四师很多单位只注重对人才量上的积累,缺乏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再学习、再深造的资本投入,造成人才固有知识停留在知识初期阶段,无法为单位再造价值。因此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结合专业技术人员本身利益,重点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确保专业技术人才能为单位提供智力支撑。

二、合理化的课程设置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质量提升的推手

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培训当中,课程的设计绝不能采取刻板的、单一的程式来进行,每一节课都应以自己的特点,以此达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与结构变化的目标。反观四师在往年培训课程的安排中,忽略了课程设计在培训工作中重要指导性作用,部局、委托机构、培训机构形成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导致培训效果不佳。2013年四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实施调查问卷中,发放问卷161份,收回161份,整体反映出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忽略了对专业的要求,更没有分析培训学员常用知识的储备量,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导致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学以致用。而委托进行培训的机构也出现了敷衍过程,完成培训根本达不到继续教育培训实质化提升知识更新的目标。从2014年起,四师人事局委托人才中心提出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合理化设置的要求,结合培训人员的年龄及知识结构特征,除了设置传统专业课程之外,强化了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礼仪及心理健康疏导的培训,一方面以此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来缓解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多方压力。如在四师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性,邀请了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专家和领导授课,并针对专业重点开设了公共课: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解读,民族地方史等课程,还增设了特色课程:专业技术人员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政务礼仪、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问题解读等;在内容选择上较以往更注重了培训的实效性,坚持科学、系统原则,强调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讲授,丰富了学习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推进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保障,提升培训质量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专业课学习的平台缺乏、工学矛盾突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我们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质量提升。一要顶层设计,确保质量提升。例如2014年四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局领导高度的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继续教育相关事宜,做到人员、内容和时间“三落实”,为培训质量提升提供了顶层保障。二要组织精细,准备充分。培训工作事无巨细,只有做好每次培训的方案,才是成功办好一次培训班的前提。提供培训工作的良好后勤保障,也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

根据每年参与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层次水平不等,四师及时调整继续教育的培训师资队伍,选择有针对的教师队伍,对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同时建立师资队伍资源库机制,充分发挥四师专业资源优势,及时填补、更新专家库,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与伊犁州直等单位联系,建立客座教师人才库,实行全社会人才资源共享的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培训的投资力度,真正使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学到最新、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从而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有效性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2]杨述厚.关于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3(4).

篇4

关键词: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92-02

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是联合国负责劳工问题的国际机构,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和国际公认的人权和劳工权益。因此,它在几个主要的国际组织中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尤为密切,关注它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做法,或许。对我国的职工教育、就业促进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国际劳工组织概述

国际劳工组织主要通过三个组织机构开展工作,都体现了本组织的特征:三方结构(政府、雇主和工人)。这三个机构分别是:

1,国际劳工大会。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于每年6月聚集在日内瓦参加国际劳工大会。每个成员国派两名政府代表、一名雇主代表和一名工人代表参会。通常由各国负责劳工事务的内阁部长担任团长,并代表其政府在大会上发言,阐述其政府的观点。国际劳工大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制定和通过国际劳工标准,并作为―个论坛讨论全球重要的劳工和社会问题。大会也将通过本组织的预算和选举理事会成员。

2,理事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执行机构,每年在日内瓦召开三次会议,讨论决定国际劳工组织的政策。

3,国际劳工局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常设秘书处和所有活动的联络处,它受理事会的监督并接受局长的领导,局长的任期每届为5年,可以连选连任。现任局长是职业律师胡安・索马维亚。劳工局雇用的官员有1900多人,来自110多个国家,他们在日内瓦总部和全球40个办事处工作。此外,还有600多位专家分布在世界各地执行技术合作项目。劳工局还拥有一个研究和文献中心以及一个出版社,广泛出版专题研究论著、报告和期刊。

二、国际劳工组织在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主要活动

国际劳工组织在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主要活动有:职业教育与培训立法;帮助建立国家培训系统,培训机构,职前培训中心;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评估,评估培训需求、培训场地、设备;为各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提供信息和政策咨询;培训师培训和教材的编写;技能鉴定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所涉及的三方(国家、企业、劳工)的合作;扩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受益面,提高劳工获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三、国际劳工组织关注职业教育主要方面

国际劳工组织的宪法序言中写到,为改善劳工条件有必要对该组织的职业和技术教育进行改革,有效组织职业教育是基于对员工和雇主利益以及社会整体利益考虑的;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变,在这种条件下,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职业培训扩展成为社会瓶颈和员工文化的重要因素,使得部分国家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并引起了在此基础上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要求而重组职业培训的普遍愿望。职业培训是指可以习得或发展技术和商业知识的任何培训形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技术和职业教育是指无论在学校的哪个年级,只要是以职业培训为目的,传授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每一个国家的公立和私立学校在职业培训方面的工作,不仅要确保适应不同企业、地区和当地政府的需求,同时要在基础项目的基础上协调、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国际劳工组织对职业教育的定义是很宽泛的,这种定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职业,从高技能的专业职业到低技能简单职业。因此ILO的培训活动中有任何与工作有关的技能的培训,也有技术师程度的培训。

1944年费城宣言重申国际劳工组织的培训目标,并把这一任务是放在经济背景下:实现充分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旨在实现“使工人受雇于他们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其技能与成就,并得以对共同福利作出最大贡献的职业”,并为培训和劳动力的转移保证条件。这些目标在这么多年以来众多被采纳的公约和建议书中重申,其中一些公约和建议书直接针对训练。

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技能和部门网页上,写道:“技能和知识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国际劳工组织技能和就业部帮助人们通过培训、能力培养和教育发展个人的就业能力。这种援助对于改善他们的生产率、提高他们获得收入的机会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增加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使他们有更多的职业选择。通过投资于人力资源,企业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和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

因此,国际劳工组织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一是帮助工人获得技能,充分就业方面,尤其是生产性就业:二是重视职业培训的经济效益和与经济、社会政策的相关性:它对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较少,但是,它能紧跟新教学方法的发展,将这方面的资料与各会员国分享,并在适当情况下,帮助各国根据其具体情况使用新方法。

四、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历史

二战后。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经济与社会的重建。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20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一个普遍的认识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使失业者重新走向工作岗位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另外,大量因二战后产生的退伍军人的就业也摆在了面前。

面对二战后的就业挑战,国际劳工组织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政策重点主要集中在建立国家培训机构,发展职前培训中心,投资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此时,国际劳工组织的多数职业培训项目,大都与劳动部门合作,有时也与其他部门合作,如那些负责工业,农业及农村发展,林业,教育的部门以及社会事务部门。这一时期的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培训项目主要要解决的是确保技术投入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各国大力发展职业培训系统,建立起了培训的基础设施,使之向更多的人群开放,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途径。就业培训的大力发展,在解决各国失业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到70年代以后,这种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随着投资逐渐积累起来,有效的运行大型培训系统,特别是以公共制度为基础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此时,国际劳工组织仍对培训保持了一定的投资,并于1975年制定了人力资源开发公约(第142号)和建议书(第150号)。

从80年代起,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渐放缓,劳动力快速增长,失业和就业不足人数上升,雇主对公共培训计划的质量不满日益增加,而那些就业期望未满足的工人和准工人也越来越失望。在根据结构调整方案制定的紧缩政策下,不少国家要维持原有的社会目标,其中包括教育和培训,越来越困难。

国际劳工组织在这一时期,大大减少了对培训的投入,举例来说,与1978年相比,在职业培训项目方面的技术合作和分配的国际专家在1992年分别从38%和35%下降到了12%和15%。同时,它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展开了促进自我雇佣的培训项目,例如在肯尼亚的“自力更生技能发展项目”,但是,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战略,政策重点,此时,ILO尚未做出相关的反应。

五、当前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重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培训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国际劳工组织感到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做出相关的反应,尤其是原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公约和建议书的更新。原有建议书反应的是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许多国家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经济社会和工业化政策;企业中工作的组织大体上是基于泰勒原则;劳动力的大部分是在稳定的工资性就业中受雇:信息和通信技术仍然处于其发展初期。反观当前,市场经济要求培训主体不能之局限于政府或单个企业,知识和技能型社会使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更高了,许多企业消减中层管理人员,强调团队合作,并授予第一线工作人员更多的裁量权,并更多地依靠应急工作力量(暂时性和部分时间制工人):信息通信技术、终身学习思潮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劳工组织于2004年公布了第195号建议书所取代,并将其改名为《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建议书》。确定了新的培训目标以及培训政策的原则。

篇5

关键词:教学课件,交通,职业教育,应用

 

1.交通职业学校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多媒体运用不合理

多媒体技术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具有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论文大全。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过程中多感官的联合运用,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实验证明,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比单一感官的学习记忆效果高出很多,学生长时记忆效果明显。而在当前实际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仍然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大屏幕为主要形式,很少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多数教师只是用多媒体放投影片、板书,甚至就是呈现课本上的图片、例题和练习题,这样就把多媒体当作单媒体使用,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与“粉笔+黑板”的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严格来说,应该是对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1.2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

只有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作出课件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而许多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大部分是从网上直接下载,少部分由教师自己制作。事实上,制作课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但是制作一个好的课件却很难。一方面,教师普遍感觉教学资源库缺乏。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由于教材版本差异、教学设计意图差异和学生知识水平差异,下载的课件不一定能够适合本校的实际教学。论文大全。例如:有些课件重视教学的程序化设计,导致课堂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跨度大;有些课件不适合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放到教学内容上来,由于过分追求声、色、文字等外在表现,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有位教师使用的幻灯片引入较多的图片、动画和声音,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都分散在多媒体教学的新奇上,忽视了知识的学习,结果学生在下课后普遍反映这节课没听懂。另一方面,独立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熟练掌握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大量的时间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储存和运用。

2.影响交通职业学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因素分析

2.1学校因素

学校投入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更多的是考虑应付上级组织的达标、评估和检查。论文大全。由于学校多媒体硬件设施有限,尚未开通校园网络,结果使多媒体辅助教学至今仍停留在简单的演示,更高层次的交互式教学迟迟无法开展,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校导向出现偏差,导致教师陷入教学误区。学校为了激发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性,一度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但是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时,过多地关注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设备,忽视了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教学是否实现了最优化,是否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甚至曾经规定公开课必须使用多媒体。结果使得多数教师不得不抛弃传统教学手段,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导致教学华而不实。

2.2 教师因素

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的辅助工具,是教师用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和交流的教学手段,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和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有些教师过分看重多媒体技术,甚至迷信多媒体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当成教学的必要工具,认为只要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会高涨。然而,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要求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还有个别教师认识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教育的作用,对科技快速发展对学科的影响认识不够,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多媒体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3.对交通职业学校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建议

3.1学校方面

学校应适当加大对多媒体教学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要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多媒体教学组织机构,统一协调多媒体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并且确定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标准提出相应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在制作课件方面,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课件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多、快、好、省地制作多媒体课件。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是要求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集体收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并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便利条件,同时应开展广泛的校际交流,将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添加到本校的资源库中。这样不仅能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实现资源共享打基础,还可以发挥学术群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合作与研究氛围,从而节约大量节约备课时间,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备课负担。学校应发挥教研室的职能,以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重点,研究如何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优势,探索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规律。此外,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差异较大,而且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差异较大,每天上网次数至少一次的教师明显比每月上网次数少于四次的教师更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学校还应该对一线教师进行有效的多媒体教学培训,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另外,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媒体教学价值判断的重点是教学效果,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对象。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要注重评价的多维度、多层次和方式的多样性,重视个别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关注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确保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

3.2教师方面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媒体系统包括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各种媒体有自身的特点,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来确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适合于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哪些知识适合于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是否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多用少,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决不能为使用而使用,更不能为偷懒而使用。在课件中运用多媒体形式要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用,而不是滥用。只有把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合理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益,实现多媒体的最优化组合。

4.结论

在教学学习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选择学习方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培养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还要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面对教师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知识世界时,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敢于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进行自主知识建构,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努力尝试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周晓. CAI堂件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

[2] 冯凤. 网络版课件的设计与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6) .

[3] 周锐. 浅谈多媒体课件开发中构件复用技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3) .

[4] 谢荣传. 超媒体CAI课件写作系统的设计[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3) .

篇6

“主文件”第一部分系统回顾了1999年第二届大会以来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发展变化: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变革、全球化、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平和安全考量等7方面的变化情况。在UNESCO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社会需要创造新的机会,来摆脱贫困、战胜经济和社会的一些脆弱性和不平等性,使年轻人拥有更好的技能,能够积极参与到经济和社会之中。同时,所有行业的雇主都需要适应性强并能持续学习的员工。这样,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就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尽管1999年以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教科文组织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用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单纯通过扩大现有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来惠及更多青年和成年人并非解决之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理念、政策与行动必须发生深刻变革,使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这也表明,惟有转型,才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二、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的前提

虽然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经常性的话题,但实际上,同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重大发展变化相比,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仍是微小和表层的。职业教育理念如果不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发生转变,职业教育在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变革和转型必然会“搁浅”。本次会议的诸多讲话和文件均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为改善工作、生活和终身学习服务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即仅仅满足某些群体的短期需求。会议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要从满足短期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时代长期发展的需求。

“主文件”开篇指出,青年人失业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过去十年中,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一趋势在未来得到改观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主文件”援引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表的一组令人忧虑的研究数据表明,从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报告进一步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如何应对全球青年失业危机,将青年的技能与工作世界衔接起来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其长期面临的一项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应开展一种在工作场所学习的环境,让年轻人能够学习现代设备的硬技能,同时能够有机会学习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商之类的软技能。

会议专题讨论了从终身学习角度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响应力。本次会议除更加关注适宜的制度安排外,还对终身理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一些主张。如“建议书”提出,“作为国家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衔接起来,以保证每个层次的灵活路径,并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者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建立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当的职业道路,包括提供不断更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自我评价工具,以挖掘学习者的能力倾向和兴趣,推动学习者获取职业生涯管理技巧”等。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明确提出了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和包容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谋求新的转型,即超越仅仅培养人们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范畴,还包括广泛的生活技能、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等。

(二)促进公平与包容

在“主文件”中,公平透镜被明确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分析工具,这表明职业教育价值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不单单满足经济的需求,还要有效地促进公平。在许多国家,某些群体在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等方面,会比其他人遭遇着更多障碍,特别是妇女和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打破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决策者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尽量消除或降低这些障碍。如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等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在分组会议上,各国专家和学者从不同侧面就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是关注劳动力市场被边缘化的年轻人,这种边缘化是从受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为了使年轻人获得体面的工作,应该在教育和培训阶段就确保他们不被边缘化。二是关注妇女,当前妇女的境遇相对困难,因为她们的流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转换工作地点,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必须让妇女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权,鼓励妇女更好地参加职业教育。政府应该动用其公共权利,给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妇女以奖学金,让女性更好地进步。三是关注其他四类特定人群,如家庭经济困难人群、残疾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人群。这也正如博科娃所指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包容和公平社会的核心。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这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成为诸多文件和发言的关键词。“主文件”明确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方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三、政策与行动:职业技术教育与

培训转型的关键

当前,制约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向纵深推进的症结,除了观念上的阻力外,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行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曾援引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中国谚语“当变革之风吹起的时候,有的人筑墙挡风,而另一些人造风车。”这似乎启示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并非易事,从现实出发,在现有的框架内采取理性的改革与行动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关于如何进行改革,会议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1999年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指出:“尽管政府承担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需要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建立政府、雇主、行业、企业、工会和社会之间新的伙伴关系。”这一观点自提出后被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所认可,但问题似乎仍然存在。正如“主文件”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方零星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些情况下是因为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由此,“主文件”不仅提出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如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等。第三部分对如何促进伙伴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二)增加投入并使资金来源多元化

“主文件”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这一警示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促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ADEA)沃尔特坦承,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被视为帮助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方式,但是只有极少数人(1%~10%)有机会获得;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平均占公共教育支出的5%)。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非洲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资金筹措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非常传统的、效率低下的、资金缺乏的正式资助体系逐渐转向于现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智利基金会INNOVUM负责人阿拉内达同时指出,根据一项2007年的经合组织教育调查报告,智利是公共财政投资教育最少的国家,几乎没有国家经费投入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在智利,职业教育占高中教育阶段入学人数的44.7%,91%的生源都来自低收入群体。

事实上,经费投入不足同样是中国职业教育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虽然“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但由于中职招生迅速增长,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生均办学条件不容乐观,甚至恶化。目前全国普通高中生均财政经费为3862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经费为3269元,经费普职比为1:0.85。高职生均经费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由此看来,增加资金投入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重要政策与行动。对此,“主文件”认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成为政策关注的主要问题。此外,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一种转变,那就是向着终身职业教育提供资金的转变。

(三)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和质量

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主文件”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的概念,但如何提升质量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对此,“建议书”提出以下几点。

制订有效的政策,目标是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制订能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人员专业水准的政策和框架;发展和加强各个层次的授课标准。

着力提升各种情境下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包括质量标准和基准的定义。

篇7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实训教学;职业人才培养

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与传统的人机界面以及流行的视窗操作相比,虚拟现实在技术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从本质上来说,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它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根据虚拟现实技术所应用的对象不同,其作用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例如将某种概念设计或构思可视化和可操作化,实现逼真的遥控现场效果,达到任意复杂环境下的廉价模拟训练目的等。虚拟实训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此情境,供学生观察、操纵、建构其中的对象,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虚拟构建实训环境方便、易用,降低了教育成本,教学效果明显,可构建在校园内无法建设的实训室可实现情境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和协同下作式教学。

2 虚拟显示技术实训的必要性

2.1 有效解决实训室建设存在问题

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能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性应用人才。加大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但由于实训基地建设前期投入和后期消耗很大,建设周期长,加之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设备的更新换代,使许多职业院校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投资。相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投资,建一套虚拟现实技术实训优势在于其投资小,设备更新幅度也降低。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对不同专业场景模拟实训,能够逼真、生动提供良好实训环境,解决实训用地紧张不能满足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有些专业还要借助于企业的环境及工作才能完成实训达到效果,可以在学校采用虚拟技术为学生提供企业的仿真效果生产环境,提高学生实训效果。

2.2 有效发挥虚拟实训优势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实训场地,教学经费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实训无法进行的不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实训场地,其设备和场景都为虚拟的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更新。且安全系数高,能够避免真实实训带来的安全危险隐患。虚拟实训可以让学生大胆去做真实实训会造成危害的实训操作,使学生通过各类传感器来获得逼真的感受,通过自身语言、动作等对虚拟环境对象向真实环境一样进行观察、操作和体会,在这种逼真的环境中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能操作中去,这既保证实训的目的和效果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获得了在真实条件下难以获得的信息。

2.3 虚拟实训平台搭建有助于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教育传授,根据不同领域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实训平台虚拟实训搭建有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虚拟制造实训平台的开发应与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情境相符,逼真地反应工作内容同时又要有辅助学习的功能,是非常好的助学平台。例如,汽车专业实训室建设难的问题。长期以来,高职汽车类专业因为专业岗位具有分散性、多样性等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成为实践教学中的难点,实训项目撤得十分薄弱。学院对汽车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重点投入,召集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讨,汽车实训室制造虚拟实训平台成功建成并使用。楼宇自动化专业构建了一套小区安防虚拟实训系统并使用,实践教学效果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虚拟实训解决实训场所占地问题,资金投入问题。⑵虚拟实训更容易实现教学交流;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进行模虚拟实践和老师能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⑶虚拟实训与市场领域结合更为紧密;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当今市场动态、现状和发展。

通过搭建虚拟实训平台实训,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质,是实践教学的很好帮手,对实践教学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还可以根据专业不同、课程不同进行多种虚拟实训教学研发使用,让不同专业学生受益虚拟现实技术实训。

3 虚拟现实技术实训教学对职业人才培养

虚拟现实技术实训的开发注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平台实训进行实训,作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训过程中围绕技术专业就业岗位,调研企业,征集主岗位等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实训,将虚拟技术引入到专业实训教学中去,把人才培养过程分阶段进行,教师辅导过程中要积累充实技能经验并反过来指导学生工作,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操作,掌握不同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平成技能学习,实现对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实训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理论与技术上的问题,实训内容、实训手段、实训模式还处于研发、分析应用与不断完善阶段。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虚拟现实技术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必将对职业教育职业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应用领域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郑士华.关于高职院校利用虚拟实训室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

篇8

基于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诉求依然未变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赋予我们对自身发展及国际影响力的自信,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的普遍响应,并已成为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就是要实现“五通”,即政治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这其中,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建设联系更为密切。一方面,沿线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工程的开展,以及中国装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将有效拉动有关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则可以说是夯实沿线各国民意基础的关键所在,而通过职业教育援外培训项目,则更有助于沿线国家对中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成就的认可,有利于实现民心的相通。在此方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来援外培训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以援外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展示“中国制造”魅力。学校迄今共承办了 50 期援外研修班,1000 余名参训学员遍布缅甸、泰国、坦桑尼亚、赞比亚、肯尼亚、埃及等 100 多个“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学校所开设的培训项目,始终坚持对接地方、区域的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并从最初的职业教育领域逐步拓展至港口管理、汽车产业等领域。各国学员多次参访中国海天集团、中国亚龙科技集团、中国吉利汽车、上海洋山港、浙江宁波港、辽宁营口港、山东青岛港等企业,实地感受中国制造的品质和魅力。

以援外培训增进价值理解和认同,传播中国文化。自承办援外培训项目起,学校始终将促进参训学员的文化认同和价值理解作为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特别引进对外汉语等相关专业教师,为援外研修班学员特别开设了“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人与哲学”“中文学习”等课程,使学员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有了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学校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实践体验课程,如剪纸、中国功夫、茶艺、书法等,让学员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促进了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价值认同。

以援外培训凝聚发展共识,组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学校以开展援外培训为平台,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宁波市教育局,三方合作成立“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项目为基础开展相关工作。研究院主要功能包括:开展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国援外项目的政策与绩效评估研究;组织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合作论坛,建立多边交流平台等,重在经验传播、理念提升、前景预测、问题分析与解决,为全国的教育援外培训绩效评价、改进我国援外培训绩效提出政策建议。

篇9

公路教育与培训是公路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创新型行业,实现公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公路教育与培训事业,建立公路人力资源支持保障体系,为公路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资源,是实现公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新时期赋予公路发展新的使命,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秉承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新时期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高速公路从业人员培养和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

第一,技能型人才短缺。

高速公路行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大、专业多、工种全,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据统计,在福建广大的从业人员中,各工种技能人才缺口在30—60%之间;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重在1%左右,远远低于国家提出的5%的要求。而在欧美发达国家,技能型人才比例非常高,如英国达到了96%。随着福建交通大发展,预计在未来五年,交通行业企业将需要15-20万交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人才。由于技能型人才、特别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缺乏,公路建设养护质量和施工安全难以得到最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事故难以有效杜绝。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全面对外开放,如不加快与世界规则接轨,实行从业人员技能鉴定和持证上岗制度,将无法合理保护我国公路市场和从业人员就业市场,将削弱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公路企业参与国际的竞争力。

第二,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公路快速发展的需要。

首先,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不能适应公路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仍然偏低。据统计,福建养路工队伍中,初中和小学学历的占62%;初级工和中级工占48 %。其次,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也不能满足公路发展的更高要求,许多在职人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许多在职人员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和再教育、再学习,终身“吃老本”,知识老化,不能适应新发展的需要。

第三,高速公路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不够。

一些单位职工培训缺乏科学系统规划,未形成固定机制,培训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存在“忙者少训、闲者多训”的现象。在教育培训经费方面,渠道不畅、总额不足,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规定,企事业单位要严格按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交通部在1995年提出要从交通规费中提取1%左右的经费用于交通教育,但大多数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不够,实际提取比例不足。

第四,教育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缺乏系统的培训教材体系。由于部市教材编写工作刚刚起步,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实践性强的教材体系还很不完善。二是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采取外聘的方式,师资水平有高有低。三是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先进理念层出不穷,培训内容难以跟上知识更新步伐。四是对学员缺乏严格要求。教育培训对学员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学员的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是公路从业队伍建设的必需手段

解决公路技能型人才短缺、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的问题,适应公路快速发展的需要,除适当向社会引进人才外,更主要应依赖现有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

第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是中央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是公路事业稳定发展的需要。

公路市场,包括公路养护市场,从业人员众多,但技能性、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据统计,福建省现有养路职工中,维护稳定和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依赖现有职工队伍,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使其达到规定的技能等级水平,既可以适应公路发展的需要,也可以确保高速公路行业就业稳定,促进公路事业稳定发展。

三、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措施

第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依靠职业资格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

生产人员素质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据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料统计,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提高10%—20%。正是基于对劳动者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日本、韩国、欧美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相当完善。

而在我国,公路从业人员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制度起步不久,推进速度较慢,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作为支撑。因此,应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职业资格发展的相关制度。

首先,职业资格应与单位资质和信用等级管理制度相结合。如对于公路养护企业,可在资质认证时,规定不同资质等级养护企业所应达到的技能人才的比例。其次,职业资格应与从业准入制度相结合。确定合理时限期,要求公路有关行业逐步实行持证上岗,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关工作。第三,职业资格应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相结合。实行职业资格注册(登记)继续教育培训,定期进行证书登记,定期组织持证人员回炉充电,及时更新丰富知识技能,确保持证人员知识跟上时展步伐。第四,职业资格制度应与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引导企事业单位将员工薪酬待遇、职场发展与职业资格挂钩,调动员工钻研业务、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完善上述机制,交通管理部门在公路市场、特别是公路养护市场中将更好发挥行业主导作用,促进公路施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公路事业良好长久发展。

第二,以政策支持为重点,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首先,要努力保障教育培训经费。外国企业十分重视员工培训,设有专门教育经费,规定员工每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参加培训。据统计,美国每年接受培训的员工达5000多万,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达600多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增长。福建省各级交通部门应按相关规定从交通规费中提取不少于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教育经费,一般企业要按不少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提取,从业人员要求高的企业可按2.5%的比例提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材编写、教学设施建设等。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加大对公路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人才教育培训基金。

其次,严格人员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建立人员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将职工接受教育培训情况纳入职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落实专门部门对人员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和管理。

最后,对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将各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情况纳入年终交通或公路目标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职工教育培训规划、职工年度培训率、年度培训经费投入等。

第三,以教育培训质量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质量和效果是教育培训事业的关键环节,事关教育培训事业成败,必须克服困难,努力不断提高质量和效果。

一是完善高速公路行业职业资格考评体系建设。严格高速公路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培训教材、考试题库的质量,根据行业发展适时更新;不断改进符合公路职业特点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的模式和方法,把握高速公路行业职业资格制度的正确导向;加强高速公路行业职业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确保考试工作的公平和公正,不断提高高速公路行业职业职业资格工作实效和社会认可度。

二是完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教材体系。制定培训教材编写规划,按轻重缓急逐步完善。培训教材要紧跟管理和技术发展步伐,侧重实践,注重实用。丰富表现形式,借助图片、动画、声像等,增强内容的通俗性和易懂性。

三是加强与相关单位的互动,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动态及职工所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四是内外结合,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建立与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合作关系,借助外智,建立数量较多、水平较高、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内部师资的培养。

五是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制定授课质量调查问卷表,征求学员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改进。成立教学督导组,监督提高服务质量。严格课堂纪律,确保学员来有所学,学有所获。

六是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高速公路行业,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为提高农民工队伍的技能水平,保证农村公路质量,根据其人多分散、不便于集中的实际情况,可采取送教上门、送知识下乡的方式,深入施工一线培训,扩大培训面。举办技能竞赛活动,激励人人争当优秀。

篇10

一、CBE、MES教学模式的内涵

CBE是英文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意为“基于能力的教育教学体系”,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而开发出的一种突出能力培养的新型职业技术教学模式,目前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该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也就是以职业或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为从业能力的基础,以能力表现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的基准,注重“学”并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受时间和环境限制组织课程与实施教学。CBE中的能力系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方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一般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职业分析工作、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的确定,是由来自企业的专家和专门课程设计的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来完成的。

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的缩写,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美加等国的“模块培训”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开发出来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旨在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技术工人培训上效率低下的状况。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二、CBE、MES教学模式的特点

虽然CBE和MES在对象及范围上各有侧重,但它们都基本体现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显著特点,代表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一,以具体职业的需要为教育培训定向

衡量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教育培训的产出是否能满足社会就业的需求。因此,CBE和MES在确定教育内容、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开发时,都首先强调对具体的职业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具体职业或岗位的实际需求再来确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材开发,即所谓的以职业或岗位为教育培训定向。CBE是根据职业分析确定的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开发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和教材,MES则是先确定某一具体职业或岗位应具备的全部能力,然后再继续将每一能力进行细分,直至最小的学习单元,以此来确定培训内容和学习材料。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只是在技术上存在细微的差别。

第二,组合式的学习材料

CBE根据职业分析确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围绕着完成这些职责或任务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的开发,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而对职业分析确定出来的各模块,MES 则把每个模块再按照实际操作步骤进行划分,根据完成每个操作步骤的需要,从认知、动作及态度几个方面确定出完成该步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然后对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完善和规范,以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编写一个小册子的方式,开发出MES培训的专用教材――学习单元。每个模块的培训,就由完成组成该模块的若干个学习单元来实现。

在此基础上,二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发出大量的组合式学习材料,CBE围绕某个专项能力或综合能力而开发,MES围绕每个模块的培训来设计每个学习套件。组合式的学习材料,为学习材料按每个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提供了可能。每位学生在学习前,都可以参阅标准的大纲和以此确定的学习内容,把其中自己已经了解和掌握的部分提取出来先进行考核检查,通过以后,便可把该部分内容从标准大纲中划除,不再重复学习或培训。同时,也可以在标准内容中补充进自己尚需要补充的内容,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需要。组合式的学习材料,还可以随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如职业职能转变,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等)而随时调整教育培训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使系统的产出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需求。

第三,个体化的学习方式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十分注意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学习内容由学习者自定,且学习进度可因人而异,采用个体化学习的方式,以最大限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效率。

CBE和MES都强调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式,不仅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可以因人而异,而且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也是按利于学习者自学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和开发的。

为了确保个体化学习的质量,CBE和MES都采用建立目标体系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只有笼统的综合目标管理的方式。CBE和MES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根据目标进行考核和管理,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实施后,都能及时得到考核评估,并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的评估和信息反馈,使教育培训系统的效率和效益都得到有力的保证。

三、CBE、MES教学模式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多种多样,每种模式都有长处和不足,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及其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的指导。因此,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要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接受现代教育思想,贯彻能力本位的教育宗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和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关系,然后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如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综合并借鉴国内外先进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新的技能培训方法,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新的教材和软件,开展师资培训,使广大职教师资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第二,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建立起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基本建设和其他各教学环节,在学校与行(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系统设计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和谐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早日实现城乡协调、工农和谐的重要保证。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主体定位不清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教练、裁判甚至领队都由各级政府来承担,政府职能定位不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均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号召、媒体宣传、学校实施、农民接受的固化的单向传统模式,成为一项政治任务,按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求,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农民和培训者之间的双向选择难以真正形成,制度和结构性矛盾困扰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相关部门也无所适从。正确的做法应是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当作社会公益性事业来对待,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应是理所当然的主要买单者。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部门、农民合作组织及相关企业是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

2.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上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技工供不应求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国务院也先后六次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职业教育和培训又在全国悄然升温,很多部门出于各种目的纷纷加入到职业教育的行列,开展了农民的各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各部门间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相互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合作,并没有形成合力。结果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教学设备分散,重复建设过多,培训内容雷同,培训效率低下,质量没有保障,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品牌,对农民没有吸引力。

3.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数量、规模仍然有限

近年来,职业教育相对前些年有些升温,但真正参加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所占比例仍很低,培训范围也极其有限。原因何在?一是资金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匮乏,无法承担大数量多层次的培训;二是宣传力度不足,农民接受培训的热情不高;三是收费问题。大多数培训机构因为以盈利为目的,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只注重收费而忽视培训质量,效果不好,农民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不愿培训;四是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务院先后六次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充分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高度重视,然而有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仍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出现了较多“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热热闹闹一阵子”,最后并没有多大实际效果,反倒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和领导务必切实更新观念,树立职业教育是基础建设,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的观念。

2.加强领导协调,整合职教资源

为了使职业教育在农村中广泛推行,笔者认为各县应成立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县委和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及相关的农业、工业、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其职责是负责指导本地区职业培训工作,研究对策,综合管理,协调处理,监督检查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管理和承办本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和处理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日常事务。

为解决农村职业培训资源分散问题,除应加大投入外,必须注重整合现有职教资源。例如建立全县职业教育师资设备数据库(当然得建立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从各行业各部门各学校,包括从工人农民中全面吸纳科技技能性能手及专家,充分利用各培训机构包括工厂学校的机器和实训设备,并随时做到数据库的更新。各机构间师资、设备、实训基地打通使用、相互调配,按照市场原则,相互支付报酬,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组建大型职教集团,以便做到打通培训、节约成本、提高培训效率。也可考虑成立区域性教育实验中心,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甚至直接为工农群众生产提供服务。

3.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

职教领导小组、职教机构尤其是广大的职业学校要广泛深入到企业,调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按照企业需要实行校企结合的定单式培养;要广泛深入农村农户了解农民的需要。为农民提供培训菜单,让农民自主挑选。可采取到乡村发传单、打广告、挂横幅、贴标语、办橱窗和讲座、现场宣讲等形式向农民宣传某些技能的实用性、某些工种的紧俏性。请学有所成、发家致富的成功农民典型现身说法,宣讲接受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为了打消农民的疑虑,也可以采取先免费指导培训,受益后再收取报酬的方式,通过宣传使农民“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对农民的宣讲和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应结合本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结合“一村一品”的特点进行宣讲,请专家进村办班指导,培训专业农民。应结合农民自身特点进行培训宣传。给农民技能培训所使用的教材应注重乡土化,文字表述应尽可能通俗易懂,多使用图形图片,做到图文并茂,增强感性。多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农民如身临其境。培训场所应尽可能选择田间地头、实训车间,多演示,让农民多模仿操作,也可方便群众,节约培训食宿费用。

4.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职教师资确实存在较大问题,我们可考虑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一是建立职业培训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限要到生产一线实践;二是职业培训机构要利用职教人才数据库向其它部门、机构或企业招聘、借用中高级技能性兼职教师;三是按照“以城带乡”“以东促西”的方针,实施“师资培训帮扶工程”,既包括两地之间培训机构间的帮扶,也包括企业与职教机构间的帮扶。可以是优势学校派教师到薄弱学校指导培训,也可是薄弱学校教师到优势学校学习,回去后再培训其它教师。甚至可考虑西部职教教师到东部二、三产业较发达地区的企业生产一线接受技能培训,如此还可以带回新观念新信息。

5.创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模式

除目前较为流行的以就业为目标的定单式教育培训模式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外,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

第一,动作技能示范模仿式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培训内容涉及动作行为技巧较多的培训,其优点是: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一切明了,受训者很容易从动作模仿操作向自主操作转化。其程序是:培训者讲明操作原理及步骤,同时示范动作;受训者在培训者指导下进行技能的尝试性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受训者在掌握基本要领和步骤的前提下,反复练习,使操作技能熟练化;最后,培训者引导学习者把掌握的行为技能运用到类似的情景中去。

第二,进厂驻村现场指导式教育培训模式。本模式就是邀请专家到村庄、到田间地头或是车间、实训基地,手把手、面对面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可以是现场针对技术问题进行咨询,专家能手现场给予解答;也可是专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问,请农民分析、思考、判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考虑到较多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结合实物现场指导,往往效果较好,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见效。这种模式的优点还在于能为农民节约培训时的交通、食宿费用,不耽搁农事。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职业教育与教学;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基本特性;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个体差异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确立

从1919年德国成立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的设计学院”开始,“造型、空间、运动、透视、解构与重组”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到了20世纪6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建立独立的设计学院,与其相适应的专业及基础课也明确起来,设计素描、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以及后来延伸的动感构成、空间构成和数字与多媒体等,也就成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

一般地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它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具有独创性;变通性;联想性;流畅性;直觉性;灵感性;多维性;综合性等基本特性。

例如,让学生回答“砖”都有哪些用途,学生可能回答:砌墙,垒台阶,铺路,砸物,压纸,作画写字,练功,垫东西,吸水……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的数量越丰富,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能说出不同的用途,说明变通性好;说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

再如: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马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特征:高矮,胖瘦,美丑,性格等,你还可以轻松辨别狗和猫,这些无须他人教都会的思维就是思维的直觉性。而当你看到黄色就想到香蕉和菠萝;看到红色就想到草莓、苹果和太阳;看到蓝色就想到大海和天空。这就是思维联想的力量。另外当你遇到一件复杂的事件让你百思不得其解,长时间的苦思冥想任不能解决。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舒适地躺在床上的时候豁然顿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这就是思维的灵感特性。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别人提出种种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时(思维的多维性),而这并不意味着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从这些方案、方法中挑选出最合理、最接近客观现实的一种,这种批判地选择的功能是思维综合性的体现。创造性思维优势就在于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有等消极影响,顺利地解决创造性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

1、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思维等)进行全息思维方式展开教学训练。如提供不同事件或不同色彩内容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触摸不同温度的水,记录肢体感受,并迅速的找出与其相对应的事件与色彩图片,以达到对视觉、触觉、思维相互关联的训练,再通过多媒体演示、网络教学予以确认。

2、针对一个课题进行”魔鬼式”极限性训练。如以“辣椒”为题,要求学生以图形的方式提出N个方案。并要求学生通过造型、联想、象征、分析等不同的方法,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赋予“辣椒”这个原创主题以新的概念。在这里创意不单是体现表面形式的变化,而是对观念的思考与创造,真正有绞尽脑汁感觉。这种课题解决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造型问题,而是一个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养成一种不断摆脱常规,不断超越限制,不断创新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

3、设定一个作业主题展开“头脑风暴”,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在争论中得到启发,有所受益。另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授课时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大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与制作,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应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解决色彩构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通过记忆作画训练,体会事物对象本质特征及其映像再认识。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默画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关于“造型”再认识。让学生从“再现”向“表现”的语言转换中思维逐步得到提升。以及对象特征进行改造性表现。在教学中默画训练对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思维强制性,在默画过程中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回忆、去概括、去摸索规律、去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尝试、去体会、去实验、去总结。

5、将东西方传统文化有代表性物件进行解构与重组甚至通过混搭来刺激设计灵感并赋予新的含义。古典油画与中国水墨画技法的结合,北京紫禁城与雅典卫城色彩类比,唐三彩、青花瓷的颜色与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借用,京剧脸谱上的高纯度、强对比配色方式与西方的版画与剪影寻找新的配色方案……在教学中重视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审美,积累设计灵感,增加学生艺术设计知识,拓宽设计思路,进行文化穿越,赋予物件新的内涵。

6、综合材料的训练与视觉传达。尽可能使用不同的材料、媒介,工具来表达对现实生活感知。对同一事物使用不同表现形式。同一主题内容变幻新的用笔方式。将物象进行抽象或意象化等。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去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差异,以及这种视觉差异所折射的心理联觉效应。

7、缺陷逆向思维法的训练。将缺陷转化为可利用的东西使其恰到好处的思维方法。如艺术家利用石材、木材等固有形态与纹理不露痕迹随类赋彩、随类赋形来化弊为利。在教学上老师提供一系列设计败笔,让学生重新整理展开想象用逆主流美流的方向去理解、去表现。

8、通过同构或置换、夸张、变形、抽象化联想以及象征意义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构或置换就是把不同性质的单元形按照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整体或局部性结合在一起,构成新的异样化的形象,以传达新的象征意味。当一个物体的使用功能完全丧失时,美的特质就游离出来了。如将桌子放在墙上,使用功能丧失,视觉特质就显现出来了。此外通过夸张、变形,拟人化、抽象化、几何化、自然物象人化,等方式用慨括的语言来表达事物。

篇13

论文摘要:英文书法技能训练是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在校的148名师范类一年级本科学生调查,发现学生英文书法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功底薄弱。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英文书法技能的培养。

一、引言

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教育管理和英语教学能力为其终极目标。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过硬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这是由教师的职责和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能,也有助于自己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中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种能力素质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体现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主要是:英文书法、音乐美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技能、自修与教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

英文书法是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英文书法技能训练也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书法是学生从事未来英语教学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书写规范整洁与否、得体美观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研备课、听课笔记、命题考试、批改作业等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生英文书法技能的培养必须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来达到训练目的。就目前英文书法教学的情况看,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书法的热情不高,书法学习低效,短期内难以达到训练要求。因此,提高学生对英文书法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效能,使之达到《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训练要求,这是执教人员有待探讨的课题。

二、学生英文书写能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英文书法在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课学期为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为了了解、掌握一年级新生的英文书写水平,为本研究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我们对148名在校的一年级师范类本科学生进行了英文书写能力测试与书写体态观察,经汇总统计显示,英语专业有72. 9%的学生存在坐姿不正确的现象,一般为身体伏在桌上或伏在手臂上、头部歪斜或偏侧、眼睛斜视桌面、面部与纸面距离过近(大约只有20c。距离)、脚部不能平落地面等不正确的书写姿势;有64. 9%的学生握笔不正确,一般为握拳式(手指紧贴掌心,形同握拳,这样使笔只能伸而无法缩,影响书写的灵活性)、拇指勾笔式(拇指勾住笔杆,形成虎口紧夹笔杆之态,书写时显得僵硬,不自然)、屈指并行式(拇指第一节与食指第一、二节与笔差不多成平行状,虎口紧夹笔杆、笔杆成垂直状)、食指上移式(食指弯曲上移与拇指相并甚而移到拇指上方,这样便消弱了食指的控制作用)、双指夹笔式(用食指和中指第一节夹笔书写,无法使食指起控制作用)等不正确握笔方式;有83. 8%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笔划顺序不正确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大写字母:E, F, H, T, X, N, M,以及小写字母:f, i, j, t, x等字母的书写上;94. 6%的学生英文字母、语句、格式书写不规范,较集中表现在自然段落开头的字母空位数量、书写的角度、单词之间的间距、句子之间的间距、标点的占位、大写和小写字母的占位等问题上。同时,经过问卷及访谈,我们了解到,52.7%的学生认为规范的英文书写对目前学习影响不大或不十分大,对未来工作的影响持不确定态度;97.3%的学生人学之前没有学习和练习过粉笔板书,83. I%的学生不能够区分意大利、匀体、圆体的书写形式,89. 9%的学生没有在书写方面得到任课教师的专项指导和规范要求,并有27%的学生反映目前不正确的书写方式与任课教师的熏染有关。

三、英文书法技能的培养策略

英文书法教学与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艺术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任课教师一定的书法原理与技巧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助练习。

1.提高学生对英丈书法学习的重视程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趋

要使学生充分领悟今天学习英文书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也无论他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是学生的书法示范教师,一位字写得好的教师,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的班级习字乃至学习风气。

当然,若要学生练就一手好字也绝非易事,要培养他们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任何兴趣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开始学生对英文书法学习没兴趣不要紧,可以逐渐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辅导、批改每日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书法学习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说来,书法学习的乐趣与学生所下的苦功及获得的进步成正比,练字越刻苦,获得的进步就越大,兴趣自然也就越浓。

2.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范贴,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姿势和不规范的书写

学生在练习书法时,有时会出现尽管练习很努力但仍感觉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练习者原有的书写习惯已经固化,且自己往往又找不出欠缺之处,很难一时改正,这时就应及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使之在练习中不断加以改进,使书法水平迅速提高。

另外,在书法练习中,一定要为学生选择完整规范的英文书法字帖以及所要练习的书写体,并加以认真讲授与指导。授课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学习便是临帖,先追求形似,再追求神似。一字一字地练习,一笔一笔地琢磨;没有看准,没有把握则不动笔;第一遍写完了,一定要认真与字帖对照,找出错误,想出改正方案,有了把握再写第二遍。要求学生在练字时不用求练习次数多少,可以将练习过的字放一放,过几天之后再回过头来写,这样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转贴于 3.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练习场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以致用

在课堂书法讲授的同时,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练习时间和场地,可利用自习室进行钢笔书写练习,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每日书法作业。也可以利用便携式“小黑板”进行粉笔板书练习,要求做到每天练习半小时。

培养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学习作风,使其懂得学习书法就像我们平时吃饭一样,不可能一口就吃饱,而应细嚼慢咽,在一笔一划中逐渐掌握要领,进而达到成竹在胸、运用自如的地步。同时,在学习中,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明确,学习就是学习别人,而不是学自己,不要忙于写出自己风格,学别人学多了,自己的风格也就凸现出来了,那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学习书法更需要有恒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指刻苦用功而言,有了一个长时期的刻苦临帖之后,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相反,三分钟的热度,一日曝,十日寒,是不会有长进的。

要求学生学习书法时还要做到专心致志。这里的专心致志有两层意思:一是临帖时要集中精力,不走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察之者精,拙之者似”;二是选帖时要专一。常常见到有的同学在临帖阶段,“上午临柳,下午写欧”。“昨日喜欢圆休.今天又醉心匀体”。这样朝三暮四,兴趣多变,每种字体都临过,可最终什么也学不到。

在课堂书法讲授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要把学到的写法随时用到实践中去。我们每天的临习时间毕竟有限,新的书写法则抵挡不住旧的书写习惯的排斥,只有学一个用一个,把运用也当作练习,将所学的书法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运用于日常书写的一切场合,只要一动笔就按规范来写,养成新的书写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旧的书写习惯复活,以便尽快地掌握新的书写技能。

4.组织英文书法比赛,以比赛促学习

在每个书法学习阶段,应在班内或年级组织阶段性英文书法比赛和书法作品展示,可以以学习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预赛或初评,评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选手或作品进行决赛。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技法,取井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达到以比赛促学习的目的。

5.带领学生到重点中学进行观摩,将书法技能与中学教学实践相街接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学生的书法技能和书法理论均有所增强,这时我们应及时带领学生到重点中学进行观摩,学习优秀骨干教师的备课笔记、教研记录、板书技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将在校所学英文书法理论和技法知识与中学的英语教学实践衔接起来,以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具备的英文书法技能,为其日后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做好准备。

篇14

关键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原则;新体系;特点

作者简介:孙玲霞(1981-),女,汉族,湖北人,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06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38-03

一、建立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原则

(一)社会适应原则。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功能的发挥总是受制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规格、层次由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定。脱离了这种需要,或因人才培养不足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或因人才培养过剩、结构失调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不适应的结果,既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会导致教育自身的萎缩。这在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是有着深刻的教训的。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直接服务农民和农业的科技人才缺乏的原因,不是我们培养的人才数量少,而是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体系脱离了农村社会实际。要改变这种教育与社会需要不协调的恶性循环,惟一的办法就是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

首先要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经济类型、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等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层次。其次,要与农业生产特点相适应。农业技术教育具有与工业技术教育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不能照搬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再次,要与农民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程度、职业需求和对科技的需要。

(二)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国目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使各个部分协调起来的机制,导致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打破以学校教育为惟一形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改变只有学历教育才是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现代大教育观,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要求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内部必须处理好各类别、各层次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完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建设,形成具有权威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的网络体系。

(三)多样性与灵活性原则。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有统一性,这是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反映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共性,包括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立法等。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更要讲究多样性和灵活性。多样性反映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区差异,反映的是各地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农业基础、资源、产业结构、文化传统、农民素质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具有多样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四川乐山教委在农村教育改革实践中提出了“短平快”的农村成人教育优化模式,是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典型表述。“短”主要指教学时间要短,科技传播时间要短;“平”就是强调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与农民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不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能脱离农民的接受水平;“快”是指科技信息捕捉的速度要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要快,学员把所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见效要快。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适应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它的核心在于把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者的手中,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果现代科学技术没有相应的传播、推广体系,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就面临难以迅速推广的困境。随着技术陈旧周期的加速,甚至在一项技术尚未面世之前,就可能被淘汰。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与僵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无关系。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市场经济可以概括为“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不稳定性不断加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和资金密集型经济在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在生产投入的各种要素中,科学技术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适应这一要求,除了加快科技开发外,最重要的是科技转化。“不稳定性加剧”是指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适应了世界产业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也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曾一度追求农民教育的“正规化”,如举办全日制的扫盲班,需要几百个学时,脱离实际,结果越办越萎缩。由于农民文化教育没有同学习技术相结合,在脱盲后又大量复盲,单纯的扫盲教育也并不能改变农民的贫困状态。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走出“只有拿文凭的教育才叫教育”的误区,采取灵活性的职业教育方式,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短平快”的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上强调了培育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和教育服务功能的整体性。

二、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框架

综观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历程,都是伴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实现的。在这一条历史长河中,各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也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纯注重推广普及功能到强调推广普及、疏导转移、陶冶净化等多功能并重的演变过程。与之相对应,在培养目标上,也实现了一个由培养传统农业技术人员到培养现代农民转变的过程。要实现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目标,就需要按照新的理念,结合中国农村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构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新体系。合理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反映。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考虑农业科技大发展与应用趋势,同时要考虑农民对教育的需要趋势。由此出发参照有关的研究,笔者提出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框架(如图1)

新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化特点。只有实现多样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并覆盖尽可能多的农民群体。长期以来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主要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在学校中进行,或者说主要不是在学校中进行,而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综合发挥作用的格局。在本文中把学校教育作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正式教育,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非正式教育。

正式教育,包括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其中有学历教育,也有资格证书教育。

非正式教育,主要包括农业推广教育和农民在各种学习型组织中所受到的教育。其中农业推广教育,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对农民的示范教育和培训,也包括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示范。

农村中的学习型组织,是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方面。它包括学习型的家庭、学习型的企业、学习型的机构、学习型的团体等等。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农村中就发展起不少的学习型组织。陶行知等人发起的平民读书处,曾有过较大的影响。后来陶行知总结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是一种促进学习型家庭形成的良好方法。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的地方成立的村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青年读书会,以及各种职业协会等组织,不仅有效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也促进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交流。

(二)多层次特点。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需求,并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就现实而言,我国目前有三个农民教育层次:

一是农民的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包括农村初中教育中渗入职教因素、乡镇农民技术学校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开展的农民绿色培训、推广机构进行的科技培训等。

二是农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业中专学校、农民中专等。在这些学校中,既有正规的学历教育,例如农村职高和农业中专对适龄青少年的教育,也有资格证书教育,例如对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的资格认证教育。

三是农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领域,它主要依托高等农林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函授、夜校、自学考试、资格认证等教育。目前的农林高校中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尚属于学历教育,对农民开放的程度有限,然而民办高校的兴起则为农民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三)多渠道特点。从受教育的方式来看,多样化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了多种途径,如函授、面授、远程教育等;从办学主体看,有公办、民办、企业和农民自发组织的教育等各种形式;从教育的性质看,有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也有系统的学历教育,既包括参观示范,也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科技信息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对尽可能多的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家骥等.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P142-164.

[2]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中国农业教育结构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