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医学影像的认识范文

对医学影像的认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医学影像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去找回自尊和自信,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赏识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的大量的出现,对于他们的教育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赏识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就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浅谈一下自己对此的看法。

一、“赏识”和“批评”的认识

首先赏识和批评,就象人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每个孩子都有让他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就有让他人可批评之处。但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有些老师,手里握着赏识和批评两种武器,却戴着“惟分是举”的有色眼镜,用的是“变脸”教育法。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笑脸赏识;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板脸批评;对学习中不溜的学生,表情平淡,既不赏识也不批评。作为老师就应该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去发现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不应戴着“有色眼镜”进入教室。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让别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让别人可批评之处。正确地赏识,可以给予他们以极大的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他们进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积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挖掘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二、赏识则鼓励、信任和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对有些学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忽略了一点:这些学生其实更期待鼓励和赞扬,他们其实更渴望上进。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一个积极的认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每个人身上也都有闪光点”,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去鼓励他们,给于他们一个美好的目标,并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和期待,我相信他们会对自己更有自信。

其实,在班级中我们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的人缘非常好,源于他热爱班集体,乐于帮助他人,而且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让同学们感觉他们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非常信任。我觉得这样的学生更期待别人的赏识,只要我们给予他们一些自信,给予他们一些信任和鼓励,就会很乐意去展示自己,上进的动力更大。

三、赏识则“两勤”

大家在一起常常说“不怕学生学不好,而是怕他们不学。”是呀,只要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就是好学生。如何让孩子们主动地自觉地去学呢?作为老师首先要“嘴勤”。只要孩子们有一丁点的进步,我们就应该积极的给予肯定,如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你今天的作业非常及时,字真漂亮!”“你走路的姿势真美!”……我觉得这些“一丁点的进步”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其次,要眼勤。作为老师就应该拥有一双善洞察的慧眼,时时、事事去捕捉学生的点滴变化,不怕麻烦及时的给予对错的指出或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无处不在,其奥秘就是让孩子们拥有“悟心”,在不知不觉中去推掉压在身上自卑的巨石,让他们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就会形成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我们老师都所期待的,所以说,“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篇2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02-02

责任意味着使命和担当。有无责任心,将决定一个人在生活、家庭、工作、学习上的成功或失败(托尔斯泰)。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1]。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构成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是衡量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尺,同时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网络也逐渐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网络这个信息宝库在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的同时,因其所具有的虚拟性也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

当前,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方面,更是产生了正面和负面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

1.正面效应

网络的运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拓展了德育的渠道,丰富了德育的方法与手段。首先,网络的超媒体性有助于大学生自主探索,促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在校大学生就是通过网络了解到灾区的信息,从而主动去关注此事。各高校的大学生纷纷举行了网上祈福和捐款活动,为救助灾区人民奉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又如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不少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发表了自己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其中一些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辟谣性说明,更是突显了大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公众利益、不人云亦云的可贵品质。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为实现学习者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如在网络模拟人大代表会议上,学生通过扮演来自各行业代表的角色,体会到了各行各业的艰辛,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加深学生对民生的了解,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职责所在。再次,网络的隐蔽性使大学生更易于彰显自己的个性,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一些内向的学生而言,当教师在课堂上问及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时,他们会三缄其口,但在网络上他们往往能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网络上就算是说错了什么,也不会给人带来压抑感,避免了现实交流中的尴尬。另外,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增加了大学生网民关注社会问题的可能性。目前,我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天生对社会问题有一种敏锐感。近两年来网络上不少热点话题的流行,如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思考等,都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是分不开的。随着微博的广泛流行,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负面效应

网络同样存在负面效应,尤其是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方面,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网上交汇,这使得网络在成为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成为不良信息的集中营。尤其是很多具有隐蔽性的信息的存在,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影响。稍不留神的话,网络用户就有可能在接受各种正面信息的同时,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不是很强,网络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思想的影响极易使他们产生动摇,进而对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对网络的沉迷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社会责任意识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人只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才能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2]。但网络的虚拟性往往使大学生分不清其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混淆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出现角色定位模糊的现象,并最终导致社会责任感淡薄,使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3]。例如,大量网络交友版块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现实交往能力的形成,降低了大学生的真诚度。三是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个人主义盛行,并最终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网络上发言的高度自由性以及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日益得到强化。一些大学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四是对网络传奇人物的盲目崇拜使得一些大学生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拥有高超网络技术的人往往成为IT界的宠儿,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崇拜的对象。尤其是那些IT界的精英,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Facebook的创始人Zuckerberg成为无数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但这种对于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的崇拜,会导致了另一种现象的出现,那就是对黑客的盲目崇拜。黑客们拥有高超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他们可以悄无声息地黑掉某一网站,攻击别人的电脑,甚至是不动声色地盗取他人的银行账号,以谋取私利。个别大学生将黑客当成“知识英雄”来崇拜,而全然不顾及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这样很容易造成个人价值观的偏离,进而影响了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个体认识其社会责任、履行责任的一种独特的道德情感。该责任意识是一种主动性的责任意识,反映了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体现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大学生三方的积极配合。因此,应构建由内而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体系。

1.优化网络环境,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建立网络道德失范的防控机制,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全社会都应重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及时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杜绝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注重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与此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行为的选择应以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标准,并建立在服从整个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的基础之上。此外,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学校应创造性地开设一些网络文化课程,变堵为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网络信息,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2.加强自我管理,培育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

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熏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只能起到外部的促进作用。为了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使他们树立自我管理的观念。在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使他们实现由被教育者向自主教育者的转变,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也才能让别人的教育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从网络上了解各种最新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擦亮眼睛,学会甄别信息,正确认识善恶美丑,要能够抵御各种诱惑,要学会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在网络上也要坚守社会道德准则,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的的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在于要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责任意识在促进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使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除了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外,还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为此可建立以社会责任教育为主题的BBS论坛,并按照不同的主题将其分成不同的版块,如“希望工程版块”“敬老活动版块”“国情民情版块”等,以BBS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表在BBS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网络论坛具有交互式实时响应的功能,其打破了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在这样的论坛上,我们可以积极宣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得以形成、巩固、提升和发展。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居于统领的地位。网络虽丰富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形式,创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机制,但却淡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采取优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才能消除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方乐莺.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道德生成机制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7-28.

[2]段慧兰,陈利华. 大学生道德自我之建构策略探讨[J]. 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2010,26(5):114-116.

篇3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启示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篇4

关键词:任职教育 士官学员 专业认同 从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73-02

随着部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士官教育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过渡到任职教育,士官院校大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了基层岗位的任职需求。然而,在现实中,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无学习兴趣、因感觉学无所用而混日子的人不少,还有更多的学员在毕业那年就申请了退役……院校多年培养的学员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已经流失,而留下来的因学业不精而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提升学员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对所从事的专业和岗位的喜欢,提升从业意愿,是士官任职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专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的涵义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秦攀博认为构成专业认同的有四个维度,其中认知是个体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情感是对专业的情感喜好程度;行为是个体在学习、择业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实际做法;适切是个体对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的评价。在以往的研究中,毛兴永发现专业认同能够有效预测职业决策困难,其中情感因子预测力最强,其次是认知因子。

从业意愿是学员愿意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任职岗位工作的意向。有关研究发现求职意向是求职行为的最强预测因素,因此从业意愿就成为士官学员毕业后选择岗位任职的关键因素。

二、士官学员专业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士官学员的专业认同程度和从业意愿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了提升学员毕业后对所学专业工作岗位的喜欢和热爱,有必要进行专业认同感的提升。

(一)认知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提升专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的基础。个体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能够促进其把本专业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一方面,当学员对专业的了解较少时,就会处于一种茫然状态,无法调动内心的激情和热爱,因此对专业的全面了解是形成积极认知的前提;另一方面,当学员接触的都是本专业的负面信息和群体时,就会对专业的岗位任职和发展前景进行消极评价,因此加大本专业的有关积极信息宣传和不断提升岗位任职的是程度是成积极认知的关键。积极的专业认知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提升专业情感和学习效果,以至于毕业时选择本专业岗位的意愿就会更强烈。

(二)情感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发现情感认同受志愿填报、是否从事过本专业的影响,是从业意愿提升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和接触、主动选择本专业、在专业学习中体验到更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都能增强其从业意愿。曾经从事过本专业的学员对专业的态度和认可度都比较高,他们一般会带着问题和困惑来学习,增加了对本专业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又会带动学员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通常也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增加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反过来强化学员的积极情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被逐渐调动,从而逐渐内化成对本专业的热爱以及毕业后从事岗位的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士官学员是否选择本专业的岗位任职,还要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大多数士官学员在毕业时即面临走留的选择,这也是决定他们是否选择相关岗位的主要原因。士官任职教育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多是属于部队的特殊专业技能,不能和地方的行业接轨,留在部队发展才有可能从事所学专业,但同时要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单位编制、本专业人员的多少等,要想一直从事本专业还要不断地参加学习培训、考取资格证书,这个过程中又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同时许多学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认知和自身的发展规划,权衡利弊之后往往会做出退役的选择,因此能够主动选择从事本专业并能真的在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学员数量是很少的。

三、增强士官学员专业认同感和从业意愿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保留专业士官人才,士官院校要和基层部队紧密联系,采取有力措施,共同提升士官学员对本专业的认同,形成良好的从业意愿,增强技术士官主动学习的兴趣、留队任职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的思想,从而有力地促进士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增强学员的专业认知认同感

1.学校加强特色专业的宣传,使学员在报考前就全面认识所选专业,学校在网页、杂志、报刊的宣传除了概括性地呈现学校整体情况之外,要着重设置专业的介绍,详细地介绍所设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就业前景等,学员就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而且能让他们更容易做到专业与个人匹配。

2.学校通过开展专业认同教育,提升学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认同感。学员入学后,院校要结合学员的整体情况和专业特色开展更加针对性的专业认同教育,引导学员全面正确的认识所学专业在学校、基层部队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使学员对专业岗位和前景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3.基层创设相应专业任职氛围,增强学员学习和工作的衔接性。基层也要积极鼓励那些曾在技术岗位上任职的战士报考相关的专业学习,并尽量安排实习学员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或任职,增加报考专业的针对性和学习工作的衔接性,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学员的专业情感认同感

1.基层形成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视氛围。专业技术士官队伍是基层部队的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基层部队要真正形成尊重和重视专业技术敢为人才的环境和氛围。使学员在报考前就能切身体会到技术岗位的重要性和在基层部队的地位,从心中形成愿意报考并且愿意从事本岗位的强烈愿望,形成对专业的积极情感。

2.学校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转变任职教育模式。学校需要转变士官学员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管理型”士官学员培养模式转变为“岗位型、技能型、实践型”,为部队培养更多岗位急需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也可以缓解士官学员退役后的就业压力,从而增加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信心。

3.基层不断提升技术岗位任职士官的待遇,坚持公平选人。基层技术岗位的人才选拔要本着德能优先、有能力者居上的原则,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技术士官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不断提升岗位待遇和后续培养,增强其对专业的积极情感和在相关岗位任职的意愿。

总之,加强士官学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就可以带动其行为认同和适切认同,提升对相关岗位的热爱和兴趣,增强从业意愿,为部队培养和留住优秀士官人才做好准备,为士官队伍建设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特点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思品教师;思品课;人格魅力

思品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品课的地位却显得有些“尴尬”。以至于使我想起多年前的春晚上,著名小品演员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鸡肋》,思品课就似王景愚口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因此,要扭转和改变思品课的尴尬地位,首先必须改变思品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思品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与彰显,改变思品课在学生心目中的无用与旧有“形象”,使学生喜欢思品老师、喜欢上思品课、渴望思品课的到来。本文试就思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格魅力的培养与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影响略陈己见,以求抛砖引玉,敬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一、思品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

多年的思品教学实践经验使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自觉培养:第一,思品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对思品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慈爱,思品老师不应仅仅把教书看成无奈的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执着地投身其中并以此为已任来认真对待,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与幸福,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善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第二,思品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了这样能力的思品老师,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能声情并茂、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的关系,创造融洽而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影响而受益颇多;第四,思品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而是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灵活多样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让学生在探求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和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二、思品教师以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几点看法: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教师的以身作则有曰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可以说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修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思品课教师,我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会从师爱、知识、语言等三方面影响学生:

(一)浓浓师爱的人格魅力;

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师爱"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更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师爱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关爱孩子,就远离了责问,点亮了心灯;关爱孩子,就远离了抱怨,多了份慈爱与宽容。 所以说,思品教师必须是有爱心且是多情的,即使很严肃、很严厉时也应使心中有热度。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在其成功经验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作为一名思品教师,要用心中的善良和慈爱来教导学生,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种用感情默默浇灌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如花儿一样,含苞恕放,色彩斑斓。也只有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思品教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渊博知识的人格魅力:

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思品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教师的"道"不 "精"而又不 "深"时,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思品教师应努力学习,勤于思考,要想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人格修养,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渊博的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遨游知识的海洋时,他们会感到浩瀚无比、缤纷绚丽,定会激起他们刻苦奋进、前行的豪情壮志。

(三)幽默语言的人格魅力:

思品教师的语言首先应该生动、诙谐、幽默,生动、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欢乐、愉悦,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方面起重要作用。用直观性强、幽默清口式的语言讲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色。其次要富有丰富的感彩,当你带着对教学的热爱,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有调查资料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中,富有幽默感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之一。在长期的思品课堂教学中,自己深研教材,妙语连珠,情趣盎然,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在丰富的知识教学中,时不时的不失时机地“幽”他一“默”。这充满魅力的课堂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住学生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造就人格的事业。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也正是因为拥有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思品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展现:教得通、教得活、教得巧,学生也能学得快,学得精,学得好!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轻松愉悦,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生活就是在享受生活。总之,思品教师能将教人升华为感人、化人、服人;由苦学转化为乐学、会学、巧学。教师越教越睿智,学生越学越聪慧。只有思品老师具备了人格魅力,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矗立起一座人格魅力的高山,使学生由衷崇敬而渴望上思品课,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