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范文

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间舞教学 渗透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22.2-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包括汉族、藏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苗族、佤族、哈尼族、彝族等等。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用肢体姿态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产、生活情景的行为,没有地域、国界、种族和民族之分,是人类共通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渗透对民间舞课堂教学起着前导作用

“前导”意为开道,引路。在民间舞教学中,各民族的文化是学习民间舞蹈的前提,也是学好各民族舞蹈的“引路者’。以蒙族教学为例。

蒙族舞蹈是中国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族文化渗透在蒙族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动律中。例如蒙古族舞蹈中的马步。它是一种特性的动作,是腿脚与上身结合的模拟性训练。它不仅可以使舞者脚下灵活敏捷,具备完成技巧和跳跃的能力,而且能准确把握草原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审美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配合讲解让学生明白马步动作的由来,既为什么要这样做,做起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身体和心理感觉等等。其次,蒙族体态必须贯穿于马步动作之中。因为蒙族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以及地理位置、性格特点等造成了上身后倾、颈部后枕的特殊体态,因此在做马步动作时体态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这体现着民族文化。

最后,让学生在做马步动作过程中要感受蒙族人在骑马时的心理动态。因为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骑马不仅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更是蒙族人休闲娱乐、释放心灵的一项重要运动。所以在学习马步时教师一定要从骑马的文化与心态入手,让学生以情带动,力求做到形似、神似。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学也有一定的限制

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而这些特定的文化主要体现在服装、道具、舞蹈动作动律和体态等方面。因此,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想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在渗透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所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服装与道具、动作与情感。

2.1民族文化对民间舞教学服装与道具的限制

民间舞蹈的服饰和民间舞教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舞蹈中的服饰成为表明舞蹈环境、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协助舞蹈演员表达舞蹈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以及民族、身份、性格等。从观赏者角度来说,舞蹈服饰为最便捷辨别民族、身份的一种特殊代号。舞蹈服饰不仅能介绍环境和人物,还可以表现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情绪。中国民间舞蹈中的服饰作为人体动态的自然延伸,对于一定的舞蹈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一般都会限定学生穿着简单的蒙族服饰,如靴子、上衣及发带等,从服饰入手可让学生初步形似蒙古族人,更加贴切地理解和表现蒙族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所涉及的道具种类十分繁多,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要了解各个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殊性,同样要了解舞蹈背后以及在舞蹈中使用道具的渊源、背景。服饰与道具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例如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舞者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盅碗舞,亦称“打盅子” 。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

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服饰与道具并不单是舞蹈延伸体现,它更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展示了各民族特殊的文化及舞蹈语汇,受其限制,我们的民间舞教学就必须按照各民族的要求来穿着服饰和运用道具,尽力符合各民族原有的样子。

2.2民族文化对民间舞教学动作与情感的限制

篇2

1、教具设备

回民小学首先保证了学生人手一只竖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吹奏练习。学校的还配备了丰富的图片、音响资料、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竖笛的效率。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枯燥的教授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在创设的快乐游戏情景和参观游览中体验、探究式学习。

2、回族文本资料

回民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有浓厚的回族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文本资料。通过带领学生查询研究学校所存的回族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黑龙江回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民族服饰,民族等。同时齐齐哈尔市的图书馆也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文本资源。师生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很多珍贵的书籍资料,得到回族歌曲的曲谱,以供学生学习演奏。

3、社区资源

回民小学建立在回民聚居区,有很多历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清真寺就是很具有特色的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回族穆斯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学生了解学习回族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附近就建有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馆里展出了大量现代少数民族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研究的重要物证。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文化视野,不但可以了解学校回族历史,更是能加深对齐齐哈尔市的热爱。

4、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已经是大众最能熟识、利用的现代化资源。课上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在课下都积极主动的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让学生有了参与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知网、中国期刊网等付费网站查询到一些珍贵的视频、文本资源,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设备与学生共享。既有利于学生的竖笛学习,又可以学唱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以达到让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的教育目的。四、回族小学校本课取得的实际效果齐齐哈尔市回族小学的校本课程一直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老师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学习竖笛,学习回族的民族文化。校本课始终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的方式,利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回族小学的学生每人都能熟练掌握竖笛的演奏技巧,有较强的识谱能力,可以轻松的把新曲试奏出来,而对于回族的历史文化也有较深的认识。目前,回族小学的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音乐活动,在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中也经常获得奖项。回族小学已经成为齐齐哈尔市小学音乐教育的模范学校,成为各种音乐活动组织方首先考虑邀请的对象。

5、总结

篇3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表演;眼神;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57-01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生活环境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便是其文化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在民族民间舞中,肢体、情绪、眼神等,均属于决定表演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重点以眼神为例,对其在民族民间舞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眼神

眼神是体现人精神世界的窗口,不同的眼神往往能够体现出人的不同情绪。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眼神,即表演者通过对舞蹈含义的解读,通过对舞蹈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乃至文明的理解,所体现出的情绪,是决定民族民间舞表演水平以及表现力的关键性因素[1]。没有了眼神的修饰,舞蹈的韵味便会消失,情感的表达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将眼神运用到表演中,将其与肢体动作等相配合,才能使舞蹈的张力得以增强,使其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达到更加吸引观赏者的目的[2]。

二、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眼神的重要性

(一)眼神是舞蹈的灵魂。眼神是舞蹈的灵魂,眼神中应该有戏,应会说话[2]。对于舞者而言,其眼神是否灵动,是否能够表达出情绪,是决定其舞蹈水平的关键。将眼神应用到民族民间舞表演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眼神,完整地诠释出作品需表达的情绪,体现出或希望,或坚毅,或愤怒,或妩媚的情感,可使舞蹈的光环被放大,使舞蹈的灵魂得以体现。

(二)有利于体现不同民族的不同特点。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服饰、饮食、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均有所不同[3]。民族民间舞,是每个民族的人民,在不断总结与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用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点以及看法的一种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表演中,必须体现出不同的眼神变化特点,以更加符合民族在文化以及艺术方面的特点,使观赏者能够通过对舞者动作以及眼神的联系,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不同的民族,对于舞蹈观赏性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三、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眼神的运用

(一)藏族舞表演中眼神的运用。在我国,藏族人民多数生活于地区,居民以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深入骨髓[4]。藏族人民性格淳朴、热情,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对自然充满信仰。藏族人民将雄鹰看作是勇敢的化身,将其看作神灵的代言者和人与神的沟通者。在藏族舞表演中,舞者眼神中表现出对自然和天空的崇拜,表达出希望。表达出雄鹰翱翔天空时,威武的身姿和凌厉的眼神,以神的视角,表达出对人间万物的俯视和保护,以使藏族的文化特点,以及人民的生活特点能够得到更好体现,使舞蹈更加具有表现力与吸引力。

(二)蒙古族舞蹈表演中眼神的运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族一直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在辽阔的草原上,人民骑着马纵横飞驰,勇敢、热情且豪迈。在蒙古族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应从眼神中,表达出野性勃勃的情感,表达出天子骄子的豪迈气质。眼神的运用同样应与肢体相配合,蒙古族舞蹈的肢体动作,立体型较强,眼神应跟紧脚步与躯体的变化,时而远眺时而俯视,在体现出大气的同时,表达出坚毅与勇敢。表演过程中,舞者的眼神需具有灵活性,应能够在不同的情绪间互相切换,使民族的特点与文化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体现,使舞蹈更加丰满,增强其吸引力。

(三)朝鲜族舞蹈表演中眼神的运用。中国的延边是朝鲜族人民数量较多的区域,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朝鲜族人民对白色的崇拜较为浓烈,加之常年战乱,人民不断适应了民族的生活,男女由于分工不同,体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朝鲜族女子优雅而内敛,朝鲜族男性幽默且稳重。在朝鲜族舞蹈表演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朝鲜民族的上述特点。舞者的眼神应是充满智慧与希望的,应表达出对稳定、富足的生活的渴望。同时,应根据朝鲜民族女性与男性性格特点的不同,对眼神进行综合诠释,通过舞蹈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灵魂。

四、结束语

各民族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受不同文化影响,民族民间舞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舞者在演绎不同民族民间舞时,应合理、科学、灵活地运用眼神,使其成为肢体动作的辅助,使观赏者能够通过对舞者眼神的观察,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的精髓,了解民族的文化与艺术,使舞蹈的灵魂得以体现,提高舞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亮.探讨舞台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及应用[J].音乐生活,2016,(11):88-89.

[2]林.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培养思考――从风格舞种专门化课程谈起[J].学周刊,2015,(32):227-228.

篇4

(一)民歌的起源与民族文化

关于民歌的起源,说法有许多种。不外乎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祭祀节日等等。然,不论民歌起源于什么,我们都可以说:民歌,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语言文字的客观环境下,所共同产生的一种宣泄人们情感、娱乐人们生活、传递地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我们说,民歌起源于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起源于人类对于宗教的认识和信仰,这其中也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而寻求的一种增加自我安全感的方式;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和认识的提高以及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所萌发的一种用以记录自己存在的历史和文化的意识。

(二)民歌的分类与民族文化

民歌的分类,依据不同的衡量标准可以产生许多种不同的分类。依据民歌的功能性,可以将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稻区田歌、船歌、小调、婚丧嫁娶歌等;依据民歌的地域性,可以将民歌划分为客家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等;依据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划分,还可以将民歌划分为蒙古族民歌、朝鲜族民歌、苗族民歌等等。然而,不论是依据民歌的功能性划分、还是依据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风格特点划分,我们都不难发现不同类型的民歌都与某一地域、某一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三)民歌的功能与民族文化

劳动号子的功能是在劳动中通过演唱劳动号子从而达到劳动者动作协调一致的目的。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们共同演唱或有时搭配演唱劳动号子,能够达到鼓舞气势、振奋人心、给劳动者增添精神和力量的作用。山歌的功能,山歌最初由两山之间少数民族的人民互相喊话发展而来。他们通常通过歌唱传达情感。因此,山歌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在演唱内容上以青年男女传达爱慕之意居多。婚、丧、嫁、娶歌,这类少数民族的歌曲是与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分不开的。折射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反应了少数民族人民在喜庆节日或者祭祀活动中的风俗习惯。通过以上第一部分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歌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与民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其中任何一个研究都离不开对另一个剖析和理解。因此,我们说民歌来源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民歌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歌的丰富土壤,而民歌也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图景、表达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传递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载体。民歌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分割来看的两部分。

二、民歌演唱中的必要因素

(一)在民歌的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准确的演唱民歌的旋律

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民歌多具有旋律优美、婉转的特点。在旋律线条上,多呈现出曲折、回旋等复杂多变的旋律特点。在音符的设置上,多采用装饰音来修饰主音。这些旋律的曲折多变、装饰音的大量修饰,为民歌增添了许多色彩,而且有些少数民族或者某一地域的民歌正因为其独特的装饰音而成就了其民族的独特风格。许多少数民族民歌都有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因此,在民歌演唱中,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是要将民歌的旋律掌握准确。民歌的旋律直接影响到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二)在民歌的演唱中,要格外注重情感的把握

民族歌曲来源于民族生活,是民族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体会升发出来的产物,它凝结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因此,在民歌的演唱中,情感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民歌的演唱中,情感的把握和处理要适度。有些演唱者在民歌的演唱中,过于注重情感的表露,或者在情感的表露过程中没有准确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演唱中情感表达过度、情绪失控对歌曲失去了把握。自己过分的沉醉在歌曲的情感中,而没有达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传递情感的目的。而有些演唱者在民歌的演唱中,太拘泥于节奏、旋律等音乐本体上的元素,而没有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种演唱方式下演唱的歌曲缺乏感染力、枯燥、乏味、单一,给人以空洞之感,不能够达到打动观众,引起观众共鸣的目的。演唱歌曲的根本目的是以歌曲传递情感,而不是以声音表现音乐元素。因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情感的表露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说在民歌的演唱中,应该适度的把握歌曲的情感,既不能过分表露情感而导致演唱歌曲失控,也不能够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对音乐本体的演唱。我们应该适度的表露歌曲的情感、增加歌曲的感染力、带动听众的情绪、在听众中产生广泛的共鸣。这是歌曲演唱的最高境界,也是民歌演唱的最高境界。

(三)在民歌的演唱中,要注意民族语言的准确性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都是由这一民族自己的民族语言来演唱的。这对不是这一民族的演唱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民族语言体现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族自身的标志性语言。例如赫哲族民歌中的“拉郎赫赫尼那”“给根”;而且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如蒙古族有蒙古语、藏族有藏语、苗族有苗语、朝鲜族有朝鲜语等等,那么我们在演唱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歌的时候,就应该多了试论民歌演唱中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杨晶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广西桂林541000)·音乐理论·解和学习这一民族的语言。只要多了解和学习这一民族的语言,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演唱这一民歌语言的民歌,才能够使得这一民歌演唱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这一民族的特点和风格。另一方面是,民歌演唱中的民族语言发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以蒙古族、藏族、朝鲜族举例,这三个民族的语言,其他民族的人如果没有学习和掌握他们民族的语言,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的。他们的语言自成体系,承载并记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一特点,反映在民歌的演唱中就体现为发音的准确与否,以及语言的准确度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对语音的模仿来进行民歌的演唱,那么演唱者将不能够准确的知晓歌词的含义,自然在演唱的过程中,头脑也无法产生对歌词内容和情感的联想。

三、民族文化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

(一)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演唱者更好的理解民歌的内涵

民歌的内涵蕴含在民歌的歌词和旋律当中。歌词所表达内容蕴含了歌曲的思想和情感;歌曲旋律的起伏和特点也间接的表达了歌曲的情绪和内涵。歌词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的。要想很好的理解和认知歌曲的内涵,首先要熟悉歌词的内容,只要了解了歌词的内容,才能够清楚歌曲所要表达的涵义,才能够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才能更好的演唱。一个民族的民歌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现象。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民族文化节,在其表现形式上通常都有民族舞蹈、民族器乐表演、民歌演唱和民族手工艺品。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典型现象来窥视这一民族的文化一角,也可以通过这些文化现象,来了解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发展历史。那么相反,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的学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一个民族的风土民情的认知来解读一个民族的典型文化现象。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透彻的、全面的、客观的、清晰的认识这一民族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说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民歌的内涵。民歌、民族舞蹈、民族手工艺品等文化艺术现象,都植根于民族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民族文化为它们提供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我们也需要这些文化艺术形式来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歌做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责任。这也为民歌的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面对民歌的演唱,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面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学习,以更多的热情和钻研精神来完成民歌的演唱。民歌对于民族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民族文化对于民歌的阐释和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歌将失去发展动力和创作的灵感来源。没有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歌将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说了民族文化与民歌相辅相成的。

(二)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在民歌演唱中更好的带动歌曲的情感

一首歌曲演唱可以分为许多层次,首先,最基本的层次是歌曲演唱仅仅依照乐谱上标记的音符来演唱,照本宣科。接下来,是歌曲演唱的上升阶段。演唱歌曲时不仅要依照乐谱标记的音符来演唱,更要注意歌曲的强弱处理和情感处理。许多民歌演唱者都停留在这一阶段,并且不断在努力钻研演唱技巧和歌曲的处理。但是这些对于演唱好一首民歌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样才是演唱好一首民歌呢?首先,少数民族的人们创作了民歌这是一次创作,演唱者站在舞台上演唱民歌,是对于民歌的二次创作。在二次创作中,融入的是演唱者对于歌曲的情感和理解,那么这种情感和理解来源于哪里呢?就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时,激发起建立在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带动下,演唱者对民歌进行了二次的创作。这种二次创作带给听众的是不同的感受,同时听众在聆听演唱者演唱的时候,也会结合自身不同的经历和情感,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这是听众自身上发生了第三次创作。所以一段音乐在不同人的耳朵里将会产生不同的美妙。但是产生这种美妙的基本前提是,演唱者要能够吸引听众的目光,能够带动听众的情绪,用自己的歌声感染听众。这就需要演唱者深入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对于民歌创作背景和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作品,让我们更清楚透彻的明知道歌曲所演唱的内容及其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演唱的这一歌曲。对民歌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歌曲,也能够让我们在整体上和细节上相结合的处理作品。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我们从演唱的第二层级上升到第一层次,以更加流畅的自然的情感表露音乐,让音乐的魅力感染听众的心灵。

(三)学习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歌演唱中的咬字与发音

篇5

1土族语言使用与文化的现状

随着当代经济文化发展,土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化也在发生着有目共睹的变化。从土族语言使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受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与民族语言自身的特点,土族语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封闭,仅仅在本民族聚居地内部使用土话,对外几乎不说土话。第二,不同年龄,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土族语言使用也出现不对等的现状。年轻的一辈已然听不懂老一辈的土话,老一辈人也很少继续使用并教育下一辈人沿用过去时代的土话。文化程度越高的,使用土话的频率也就越低。受时代新语词的影响,在土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语音发音,出现借用汉语或藏语语音表达新词语的现象,屡增不减。第三,在大通、黄南、民和、互助四地,因历史原因,民族迁徙,土族同其他民族杂居、混居,致使一些地方的土族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而转用汉话或藏话,尤为明显的是大通、黄南,民和与互助部分地区也已经出现了这种现状。第四,基于语言经济的原则,大多数土族同胞从思想和民族心理情感上意识到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他们还是选择更为优势的语言进行交际与生活。土族语言使用发生变化,也影响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古老的土话只保存于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里,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对年青的土族一代是陌生的,也是遥远的,所以保护的工作就落在了文化工作者的身上,借助印刷、录音、摄像等现代媒体技术,最初“活”的语言成为了“旧”的历史。作为土族身份象征的各种传统符号也在发生变化,尤以土族传统服饰最为明显,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虽仍保持传统习俗,但也发生了变化。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土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由最初富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仪式活动演变发展为被展示、被娱乐的表演节目。

2保护与传承土族语言与文化的意义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创新措施

我国主要包括了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与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其本身的发展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少数民族的舞蹈独具特色,必须要充分的发展少数民族的舞蹈,才能够更好的让别人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一、舞蹈艺术的内涵和重要地位

(一)舞蹈艺术的内涵

舞蹈艺术本身主要就是指通过人类的动作进行思想以及感情的表达,其主要构成的基本要素就是舞蹈语言、节奏以及表情等,从而才能够直接的以动态和直观的舞蹈形象表达出来。舞蹈艺术与其他人体动作艺术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主要就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其更加重视表达人们的深层次精神世界,其主要包括了深刻的思想、感情以及性格等。舞蹈艺术能够创造出被人们感知的生动舞蹈形象,不仅能够表达舞蹈人员自身的感情和审美情感,还能够培养人们体会到舞蹈内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对于哲学家和美学家来讲,舞蹈艺术已经升华到一种生活。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的舞蹈往往会经过长期的作用而逐渐的形成,其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比较高,其能够直接体现出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和历史过程中文化,其本身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少部分少数民族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歌舞文化,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不仅对中外乐舞文化的交流,还是对我国民族的团结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文化底蕴的传承和发扬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文化底蕴的增加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从而能够表明,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尤其是舞蹈艺术在我国整个文化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还需更新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云南少数民族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民族舞蹈发展的重要性,一部分因为民族舞蹈的发展并不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还需要浪费大量的精力,从而导致民族舞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甚至,一部分人还认为少数民族的舞蹈十分原始、落后,并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导致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及时的更新,认识还比较落后。

(二)力量分散,应于凝聚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并且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收集、制作、演奏、教学以及创新等内容。为了能够做好舞蹈发展工作,必须要各方之间的配合和参与。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此工程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领导,进而导致各个地方和单位独立进行发展。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能够带来一定的实惠,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扬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必须要真正的实现合作和统一领导,才能够解决分散的局面,凝聚各方之间的力量,才能够最终促进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

(三)保持特色,创新发展

必须要不断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民族特色,才能够进一步创新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从而融入现代化元素,最终才能够更好的将少数民族舞蹈传承和发扬,最终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三、加强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和特色的主要对策

(一)将云南民族舞蹈的发展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范围

云南民族舞蹈应该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范围内,文化产业的繁荣主要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不断推广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带动云南少数民族的经济,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

(二)组织一支具有多种专业舞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

必须要积极的收集关于少数民族舞蹈的资料,比如视频以及影像等资料,从而才能够开展全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制作和改良探索实验。必须要做好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长期继承和发扬的目标和计划,并且能够真正的按照计划实施。另外,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应该积极的收集网络人才和信息人才,从而才能够更好的为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条件,不断的提高少数民族舞蹈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真正的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搬到世界的舞台。

(三)相关部门应该支持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

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的做好配合工作,指导少数民族积极的开展舞蹈发展工作,从而才能够共同努力,将少数民族的舞蹈工作以系统工程的形式发展。

(四)加强政府投资

政府不仅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还应该加强投资,从资金上予以支持和照顾,从而才能够保障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最终实现少数民族舞蹈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还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要重视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其本身作为我国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大力度支持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海和平.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J].陕西教育(高教), 2010,(1).

篇7

关键词:藏文翻译;翻译实践;翻译理论;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13-01

1.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也就是将一种语言的意义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其中要保持原语言的内容,又要保证表达语言的通顺,让原语言的含义可以更好的让表达语言的人们理解。因此语言的翻译是一门精确同时又具备更高难度的语言技术。藏文翻译者如果想要掌握语言的翻译技能,就必须在掌握藏语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精准的使用汉语,对于藏语翻译者来说最为困难就是克服这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藏语翻译这作为当今我国藏汉文化融合重要人才,对于语言的学习,必须同时精通藏语又可以熟练的使用藏文藏语,这是藏语翻译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所以语言上就算是同一个含义,但是在不同文化内涵中还会存在歧义。只有认识到藏文翻译实践的重要性,才可以促成民族文化的融合。

2.藏文翻译实践是塑造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力量

藏文的翻译与实践有效的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而且丰富了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途径。

2.1藏文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

2.2藏文翻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藏文翻译实践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其一,对藏族文化的认识程度不断的深入, 从而了解和认识到了藏族的发展历程、进步历程以及发展历史,丰富了民族的精神内涵。其二,一个民族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融合文化内涵而形成的综合性的文化内涵,通过藏文翻译实践从而形成了目前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推动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其三,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理论知识,通过将文学经典的实际翻译,有效的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并且逐渐的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得到了重视,并且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3.提高了藏语的实用水平

3.1提高双语言的掌握水平。语言的翻译触及到了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的精通程度可以通过实践的翻译得到相应的答案。在藏文翻译活动过程当中通过翻译的实践,不仅仅可以知道自身的语言掌握水平,而且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将藏文的含义进行了解读,在用汉语重新编排藏文语言的含义,这不仅巩固了藏文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对汉语的使用水平。此外,语言的发展是更随着时代而不断的进行这更新,有很多新词加入了语言当中而且有不少词语的意思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通过翻译的实践,藏文翻译者们可以及时理解语言的变化,从而更好的使用翻译的技能,达到与时俱进的水平。最后,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技能的核心本质,藏文翻译并不是表面上用汉语将其意思表达,更深层的含义却是为国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藏文翻译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提高藏汉文化的融合。藏文作为藏区广泛的语言,其接触到了我国藏族文化当中的各个方面,文学经典当中有众多的资料都是通过藏文来发表的,许多原始的文学经典与藏族历史典籍都为藏语编写,甚至目前藏族仪式中任然在使用藏文记录活动,在小到目前的藏区教学还普遍在使用藏文。通过藏文翻译的实践,可以将藏文知识当中的历史、文化、经典等融会贯通,使得藏文知识更加的具有实用性。此外,目前已经有众多的青年人深入藏族教学,藏文翻译的实践,可以更好的让青年教师与藏族进行良好的沟通,促进两个民族的文化融合。

4.强化藏文翻译实践的对策

4.1以经典文本翻译为主。首先,根据藏文翻译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优秀的藏文经典文本进行翻译实践,优化藏文翻译的规范,为青年藏语翻译者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并挑选简单的文本让其进行翻译;其次构建藏文翻译培训机构,提高藏文翻译的整体质量,尤其是青年藏文翻译者,更是要为他们创造机会,参与到翻译培训当中。再次,政府要使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强化藏文翻译者对藏文翻译的认识程度。最后,政府要积极的引进藏文翻译方面的人才,从而提高藏文翻译者的藏文翻译水平,此外还可以定期引入藏文翻译大师,让藏文翻译者通过与翻译大师的沟通提高藏文翻译实践能力。

4.2提高藏文翻译者的认识水平。首先,藏文翻译者要积极的转变对藏文翻译的观念意识。其次,加强藏文翻译者之间的互动能力,最后,强化对藏文翻译的实践,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都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技能的核心本质,藏文翻译并不是表面上用汉语将其意思表达,更深层的含义却是为国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5.结语

藏文翻译是为了全面促进藏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培养藏文翻译者的藏文综合使用能力,翻译实践在提高藏文翻译者藏文综合使用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弥补学藏文翻译中的漏洞与不足,强化藏文翻译推动文化发展当中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丰富藏文翻译实践的多样性,从而更好的实现藏文翻译实践的目的。此外,藏文翻译实践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将文化内涵融入到藏文翻译的各个方面中,让藏文翻译者注意到双语言之间的联系,使藏文翻译者可以更好的将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良好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普布.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因素与藏汉翻译――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研究,2015,(1):105-110.

[2]阿顿・华多太,娜么塔.汉藏语言的渊源演绎藏汉民族历史关系――兼谈汉藏语言中的同音义词汇对照翻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2(8):52-55.

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民族风格;特征

引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对先进的文化进行学习借鉴,同时也要能够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通过现代化的设计,将民族风格加以融入,就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只有将现代化的设计和民族的风格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保障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从而对平面设计艺术就能起到拓宽的作用。

一、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重要性和方法分析

1.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重要性分析

平面设计在当前的各个发展方面都有着相应的呈现,已经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化的平面设计进行结合已经愈来愈受到设计师的重视,这样就能有效的产生全新的设计风格。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多民族的融合下也形成了多民族的风格以及文化。而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设计相结合,也能呈现出不同魅力风格的设计艺术。在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关系愈来愈密切的情况下,商业空间的发展也比较大,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注重民族风格文化与商业发展的融合就比较重要。现代的平面设计在这一环境下,就成为和传统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契机,能够对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

2.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的方法

将平面设计艺术和民族风格进行结合,就要能注重相应的方法。进行将两者结合过程中,就要在选题以及对资料的搜索和生活采风等方法的有效应用,来对第一手的资源加以应用,从多样化的民族风格文化中,来寻找比较恰当的文化素材,使之能够和现代化的平面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要能够通过自身对艺术设计的感知以及理解,以及对民间艺术的形式等方面的了解等,通过现代化的平面设计的观念方法的运用,和民族的文化以及语言等进行互补和结合,从而来形成独特性的设计风格。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上得到升华,在艺术审美的视野上也能得以有效拓宽,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

二、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特征体现和实现的程序

1.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特征体现

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在意象表现

构思的特征方面这就和绘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各自功能以及语言表现和造型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在材料语言以及设计的主题层面的限制,进行平面设计就不能通过写实和具象的语言,而是通过抽象化以及秩序化等图像加上相应的观念思维,来进行对平面设计的主题观念进行传达,这是平面设计的意象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就能够将形意结合体现出传统的民族风格,也能通过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将民族风格加以呈现。平面合计艺术当中的民族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对中和美的追求。中和之美是传统的美学,在形式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方面有着比较独到的间接,在传统文化的色彩上也比较浓厚。将中和之美和现代的平面设计进行结合,就能成为民族化的表现特征,在具体的展现上主张版面要素的多样化变化统一,在对立关系上要能协调等。这些中和之美主要就体现在语言的元素层面的和谐,以及对中和之美的应用等。除此之外,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民族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对生命精神的体现。在这一特征方面主要就是从传统艺术的设计角度出发,传统的艺术设计比较重视生命精神的表现,这就和西方科学逻辑推理有着不同。在对民族化的语言运用过程中,要能从概念的抽取以及中间语言的组织和风格表现这样的形式来加以呈现,这些特征都是现代平面设计和民族风格融合的重要体现。

2.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实现的程序

将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和民族风格进行融合,就要能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加以实现。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民间艺术的借鉴,将传统文化的观念进行吸收,不是简单的进行模仿,通过民族文化符号和平面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得平面设计的效果得以良好的呈现。对传统民族艺术的借鉴以及向着民族文化形式发展,要能在一定的基础上,就是要能够保证民族文化的优秀性和独特性,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平面设计的审美性以及精神性。如我国的传统道家的无为道德准则和含蓄的文化特征,就在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的自然含蓄以及意境的表达比较重视,在构图上对饱满以及完整性的追求,能够将民族风格得到有效的呈现,这就能够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的应用,使之和现代平面设计进行紧密结合,从而给现代平面设计新的发展活力。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能对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及形式加以融合借鉴,这也是对平面设计进行丰富的重要方法。在民族风格的元素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方面,主要是体现在构图方式以及色彩和造型的表现上,其中从构图方面来说比较注重对称美,这是古典美学中比较传统的对美的追求方式。而在色彩的表现方面主要对装饰性比较重视,这样就能够将这些民族的文化要素和平面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也能实现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在设计表现的效果上也能良好呈现。对于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民族民间的艺术当中的自由以及生动表现体现的比较鲜明。民间的美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基础,并使其成为其他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基础和大众艺术的形式。平面设计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平面设计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将其和民族风格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体现出崭新的设计样式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平面设计过程中,对民族风格的展现就要从具体的内容上加以重视,通过民间艺术的元素以及素材的应用等,来实现平面设计的多样化和独特性。通过此次对平面设计的民族风格的理论研究,就能从一定基础上,促进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起到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茜.东阳木雕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辩证关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7).

[2]邵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03).

[3]尹青.论现代平面设计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J].大众文艺,2014(23).

[4]谷会敏.传统美学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5(01).

篇9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承

舞蹈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就是通过人体的表演,并不会受到语言的限制,从而能够更好的承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审美心理。云南彝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其本身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必须要做好其舞蹈的传承工作。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现状

(一)民族特色文化流失严重

不同的民族往往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说,并且能够通过舞蹈进行展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在进行少数民族舞蹈传承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形体以及成绩,从而忽视了民族特色文化,导致其特色文化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进行舞蹈传承的时候,必须要真正的了解民族文化,才能够真正的保障少数民族舞蹈得到传承。

(二)过分注重教授形式

少数民族舞蹈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部分高校或者机构更加重视学生们的成绩和兴趣爱好,并没有真正的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舞蹈学习,其教授方式十分的单一。一部分民族舞蹈对于身材、身姿等具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云南花灯往往需要身段较好的舞者来表达。一部分高校为了能够及时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分解舞蹈动作,要求学习人员死记硬背,并没有了解学习人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最终会导致人们对学习少数民族舞蹈的兴趣日益下降,逐渐的丧失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在现代经济冲击下,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不仅给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还带来了发展挑战。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各个少数民族逐渐的实现了对外开放,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少数民族本身的聚集地比较多,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其本身就具有诸多特色。彝族舞蹈本身就能够成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舞蹈。

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措施

(一)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保障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的发达程度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民族的发展程度,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导致民族灭亡。比如苏美尔本身的民族文化十分繁荣,其本身不仅发明了车辆运输,还推算出太阳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舞蹈本身是人类通过形体动作来表达的文化艺术,人类能够通过舞蹈来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感情,也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主要愿望,彝族民族舞蹈本身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彝族文化,做好彝族民族舞蹈的传承就是对彝族文化的传承。

(二)深化少数民族舞蹈意识

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其本身的文化与生活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在发展初期阶段的时候,其经济方式与生产作物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进而导致每个少数民族都独具特色,舞蹈作为少数民族主要文化之一,其更是能够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彝族主要舞蹈来源于劳作,从而造成彝族舞蹈本身具有力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烟盒舞,其主要可以分为正弦以及负弦,甚至在当地都有一种说法,弦子一响脚就痒,即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等,从而能够说明舞蹈在彝族人们自身的重要性。

(三)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云南本身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信仰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经过我国相关部门的调研,云南本身少数民族舞蹈种类众多,其中具有六千多个舞蹈套路,少数民族舞蹈如果脱离少数民族文化,就会导致其不会具有鲜明的特色,甚至还会直接失去其文化。舞蹈与音乐一样并没有国界,是国际通用语言。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必须要坚持自身的特色,才能够实现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比如彝族的左脚舞比较出名,在当地许多地方都具有左脚舞,能够为客人提供娱乐,但是由于外人对彝族民族舞蹈缺乏深入的了解,最终会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舞蹈的血统。

(四)政府大力宣传推广少数民族舞蹈

我国政府积极的鼓励云南民族的宣传工作,提出将云南建设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并且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比如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工程等,从而在保护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对舞蹈家进行了进一步的评名,比如云南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师等,能够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于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云南政府不断的加强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措施,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云南印象》等作品,对于少数民族的舞蹈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民族舞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意识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必须要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放到首要位置,真正的了解和尊重民族的历史文化,最终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R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通俗歌曲,2015(9).

篇10

关键词:民族声乐;发展;多元化

一、引言

民族声乐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璀璨结晶,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各民族人民将悠久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民族声乐中,我国的民族声乐形式包括了传统的戏曲形式、曲艺说唱形式以及民歌,三种不同风格的声乐形式相互融合、渗透,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民族声乐具有极强的民族的色彩,将民族的语音、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的文化等等融入其中,民族声乐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色彩的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可以平铺直叙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可以充分利用民族人民的独特唱腔,可以表现民族的地域特点,更能展示民族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民族声乐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体现着民族文化的成就。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人民也逐渐将其赋予时代特点,多种多样的演唱题材、歌唱形式、唱作技法应运而生。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音乐形式层出不强,流行音乐的普及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声乐文化的影响力,使得这话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离人们的的生活越来越远。应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民族声乐的重要性,认识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认识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是长势所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性

(一)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交流、碰撞,全球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应对霸权主义国家一枝独秀的重要策略。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能够将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展示在全球化文化发展的舞台上。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在全球化大发展的舞台上,民族文化可以充分展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各种民族文化交融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互相汲取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精华,这也是民族文化长势发展的必然选择。自古以来,民族文化就是在碰撞、融合中不断发展的,无论是战争侵略中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还是地域上相邻近民族文化的碰撞发展,都使得各种民族文化得以碰撞交融。而且,各国家、各民族在民族文化碰撞发展的过程中也能清楚的认识到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对各国文化发展具有的强大推动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是摒弃本民族的民族特色,而是在充分展示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汲取到其他民族文化的优势特长,从而促进民族文化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民族声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展示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民族风土人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顺应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民族声乐也应秉持其多元化的特色,充分融入到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去,同时,民族声乐也应积极发挥其影响力,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交融、发展。

(二)中国民族声乐本身的多元化特点

中国的民族声乐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而中国又是一个国土面积大、少数民族多、各民族融合的大国家,不同的地域风情、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欣赏习惯,甚至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都会造就不同的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我国的民族声乐形式主要有戏曲、说唱、民歌三种,而每一种表现形式又包含多种多样的类型。如戏曲就包含了三百多个种类,京剧、越剧、豫剧、川剧、黄梅戏等等戏剧种类的唱法也截然不同。同时我们还有多种民族唱法,如青海的花儿、蒙古的长调、藏歌的高亢、江南民歌的婉转等,不同的民歌不仅在歌词上表现着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唱法上更是与民族特色巧妙融合,让我们能够闻其声辩其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民族声乐将地方特色巧妙凸显,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民族统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保存民族特色,将民族声乐放在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下,让民族声乐这份各民族独有的宝藏不被雪藏。同时为适应时展的需求,还应该将民族声乐赋予鲜明的时代印记,将民族声乐变得丰富多彩、并逐渐被人民群众接受和欣赏。

(三)民族声乐多元化是长势所趋

在追求创新的高速度发展社会中,人们更加崇尚追逐新颖、时尚的东西,仿佛只有不断的更新换代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在此发展背景下,民族乐因其形式上的古老而遭遇前所未有危机和挑战,让看似一成不变的民族声乐变得丰富多彩、历久弥新不仅是民族声乐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声乐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市场发展的浪潮中人们的审美更加趋向于个性化,人们追求个性,也要求所追求的东西拥有个性。因此,民族声乐也应紧跟时展的脚步,充满个性才能发展长存。声乐审美的多元化变化发展,就如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一样,人们希望民族声乐能够满足自己的试听享受,这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间接地促进民族声乐的创新化发展,实现民族声乐与新生音乐形式的交流碰撞。

民族声乐具有的民族特色,是其发展的极大优势,在更加讲求文化传承的当今社会,人们会更愿意付出时间金钱来用于旅游,从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同样,声乐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其特色对于促进自身发展优势极大。所以,民族声乐的传承者也应该认识到民族声乐的重要性,将其赋予更为丰富的色彩,并使其更为充分的表现民族特色,并逐渐靠近人民群众,让其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当人们愿意像通过旅游来了解一个地方的特色一样来通过民族声乐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时,民族声乐也就实现了其最初的意义。因此,民族声乐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财富,认识到民族声乐的重要性和优势,并将其运用到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使民族声乐的传承者重拾民族声乐发展的信心,也让民族声乐在更为充满激情的创作人手中传承发展。

三、结论

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民族声乐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民族声乐能够将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点、民族风土人情等充分融入其中,展示出极强的民族特色,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的音乐形式层出不穷,人民的审美习惯也在发展着巨大的变化。民族声乐在新型音乐形式的冲击下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民族声乐的特点并致力于推进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是民族声乐能够长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及其有效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希望能够通过对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探讨和研究,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爱华.“千人一面”与‘民族声乐学派”[J]南京艺术学院学,2005.

[2]王维平.从原生态民歌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J]音乐探索,008.

篇11

我国民族文化是由多个民族共同创建和传承的,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创造了许多非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是维系各族人民之间感情的纽带,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改革等巨大挑战,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和非主流文化意识为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改革带来一定干扰和压力。在民族文化失去保护和自然的传承环境以后,其传统文化也会失去原本的特色,且逐渐走向灭亡。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彻底失去本土的民族艺术。

二、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方式

1.充分利用民间艺人

各族人民都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艺术而自豪,在现代生活中,也先后出现了很多素质较高的歌舞艺术人才。民间艺术家是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是艺术的开拓者和发扬者,他们充分利用民间的歌舞艺术文化资源,通过参观、欣赏、表演和联欢等多种方式让民间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学生在体验传统的歌舞艺术表演之后,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可见,民间艺术家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2.深入田野、深入生活

实践教学是艺术类教学的关键。深入田野、深入生活以及深入自然应当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专业教育课时设置中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各大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本土艺术资源的教育作用,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走进少数民族村落,与当地人同吃、同住,感受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和风土人情,聆听民间艺人的歌唱和演奏。这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是积累民间艺术文化素材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3.因地制宜,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各民族艺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三、四年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规划好侧重点,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所处地域以及本地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等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个别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知。

4.注意素材收集后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现代转换是传承民族民间歌舞的关键,不但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完善,还要使文化遗存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各民族文化,调查资料明确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将其作为获取创意的条件和资源。

5.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和教育,不单单是高校的教育任务,也是一项社会责任,需要国家文化政策和民族法规的支持和指导,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配合。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活动或比赛,演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为艺术教育和民间歌舞艺术传承提供平台。

篇12

1、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作用

1.1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我国教育事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开展教学,从而造成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没有了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也失去了热情的态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体育课堂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堂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将单一的课堂教学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从学生的个性入手,根据他们的心理状况发展体育活动,例如开展球类的竞技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除此之外,对运动类型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事的体育活动也不尽相同,低幼龄的孩童主要开展的体育活动以趣味性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加注重强身健体,因此选择的体育活动主要以球类运动为主。这样,无论在哪一阶段的孩子都养成良好的运动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运动的魅力。

1.2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

素质对于一个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教育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准。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是否具有高素质时,通常时从其言行举止进行观察,另一方面,素质的高低也体现在身体状况方面,一个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也是高素质的体现。除此之外,素质的表现形式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我国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因此,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体育运动。我国少数民族除了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外,体育活动也不容小觑。例如蒙古族人民喜爱的游戏“打布鲁”、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喜爱的“打嘎嘎”、还有众所周知的“荡秋千”,是锡伯族的主要游戏形式。上述体育活动不仅体现出各个民族特点有的文化特点,长期发展下去还具有积极的传承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少数民族的民族特征。少数民族不但具有高尚的品质,在文化事业中也为人来带了一种异域风情,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将这些活动发展下去,能够达到国家制定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1.3在学生头脑中灌输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活动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一项任务,我们还应该将其深入到生活中,变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学生不爱进行体育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不具备清晰的体育意识,没有意识到体育活动对于个人,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在这种局限性的长期影响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忽视体育运动,进而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此,教师应该多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进而改变他们对体育的错误意识。

1.4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

少数民族体育娱乐活动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在今天地球村,信息时代正在将这些传统的文化遗产进行同化,民族传统文体文化的民族特性正在逐渐削弱。使得我们产生了对于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迫切性。自近代开始,西方现代传统竞技体育的引入,人们对于民族体育的观念逐步发生改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一些体育活动,它们没有文字记录,靠着人与人之间的口传身授。正在初见走向消亡,有的已经不存在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在发生着重大的演变,从原来注重祈福仪式,保家卫国,军事性,转变为现在以市场化为主的娱乐性。

2、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2.1教育观念问题

如今要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体育任然面临一些障碍,由于长期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套固有的、呆板的教学模式,惯性的思维方式,无法认识到民族体育的功能和优点,束缚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使他们把教学工作陷入自身设定的条框中,就这样按部就班,而且不亦乐乎。

2.2师资力量问题

教学活动的开展,师资是关键。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引进学校体育教学实践,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能够在我国学校得到正常而有效地开展,培养师资是 当务之急。因为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还没有将开设少数民族体育课纳入议事日程(除开设武术、气功课外),因而要使少数民族体教学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2.3教材缺乏问题

由于民族体育项目涉及面广,渊源复杂,内容多。而我们的传统体育教师往往只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和学习而转向民族体育教育,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一些理论、技术技能传授方法显得不足。而课程的体系也是教师自己摸索着定的,缺乏作为教学的依据的教材的指导,课程教学进度与内容安排不够合理,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从导致整个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3、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建议

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获得群众的爱戴,体育运动才能得以推广。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进行教科书的编纂,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数据,从而整理出完备的教材,为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另外,还要探索出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方法,从而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解决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动起积极性。相关的建议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了,总之,我们的目标就是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篇13

【关键词】 传统文化;设计艺术教育;营销传播;市场;传承;发展

一、 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一) 中国设计艺术市场、教育现状:回顾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我们的设计艺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化经济爆炸式的发展,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诚然,新的设计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总体来看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形式与语言一直是在跟着外国走,具体的陈述与表现上也失去了该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是令人深思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语境和存在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面对如此的文化缺失,作为传承文化与创新未来,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应从全民教育入手,从设计艺术教育做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于设计艺术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设计艺术理论和教育,是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传播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中:

1.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

2.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品质。

3.和谐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与人交往。

4.“以义导利”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爱国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精神。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

(一) 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即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传播语境下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中广泛运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经验,我们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 传统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得样式与元素。

三、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 国际化背景下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的传播思考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实际意义,高起点上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设计后,再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效的传播需要有世界语言的民族文化。

(二)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璀璨文化宝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珍视、继承、发扬,设计师作为不同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者,就更应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认同与归属,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之根,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自豪。这种观念和思想应该渗透到我们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活动中。

2. 设计呈现形式与元素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人类的审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与需求呈现的趋向是不同的,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与元素的生搬硬套,应该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审美特征。

(三) 在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建立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播。

1. 改进设计史论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传统的史论教学更多的是偏重系统的理论讲述,理论考试结束课,这种学习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传授系统完整,但忽视了学生的因素,难以实现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互动的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根据课程所讲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传统设计艺术观念、元素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全新表达方式,总结学习不同人物、时期、风格、流派、的设计表达方式,设计思维观念,更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播语境中的传承。体味中国传统审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篇14

关键词:民族文化;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30-01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专题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要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为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文化传承不仅维系着民族的昨天和今天,而且关乎着民族发展的未来走向。我国西南地区是多民族地区,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受到各民族文化传承中符号、语言、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职业技术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上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传承民族文化在西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精神结晶。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自己民族的各类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如果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各自民族文化的内容,势必会极大地调动起各民族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民族教育的成果。例如贵州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9个民族,有不少的民族民间艺术,如苗族的蜡染、侗族的大歌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如果将这些艺术作为职业教育中民族传承教育的内容,既能使学生学到一门技术,极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发扬民族文化,体现西南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又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多了一项实用技能,多了一条更稳定的出路,也提高学生自身素养。例如学习蜡染刺绣能够培养人的精细观察力;研习图案纹饰绘画能够强化形象记忆;学习歌舞有益于感情的丰富;脚马竞技对动觉智能、宗教对自省智能、山歌对唱对交流智能。据调查,旅游专业学生在学好相关专业的普通课程后,会几门少数民族语言等一些当地需求的综合技能,与一般毕业生相比,就业更加有保障也更能激起这一区域企业的兴趣。

为此,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教育作为在校生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全面推广。将民族歌舞、服饰、语言、用药等民族文化编成教材,分别纳入学前教育以及生产管理、中医中药等专业必选课程,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传承和保护了民族文化。还有把竹铃球、蹴球、陀螺、脚马竞技等民族体育项目在职教中心推广,让机械、汽修等专业的学生增强体魄的同时也能拥有一项民族艺术特长。这样带来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职教生的稳定就业。

二、职业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些思考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旧的传统观念束缚着少数民族的头脑。因此,职业教育帮助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心理,克服闭关自守的思想,打破封闭局面,促进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流、汇合,这对于消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用职业教育进行民族意识的启蒙,改变对传统盲目依赖的心态,吸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新成就、新思想,推动观念更新,激励各民族的时代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和观念。同时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观念,从自身来寻求力量,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扶持,打好基础,努力实现民族发展。

2.加大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

少数民族中很多人不了解先进技术,甚至还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所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非常必要。首先,把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宣传到每个角落,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真正了解职业教育,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其次,做好本地区职业院校的宣传工作。把学校规模、特色、招生就业等情况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并让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增强宣传报道的实效性和说服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院校就学。还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举行技能展示和招生咨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全面深入报道和宣传职业教育。

3.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和因人口分散等带来受教育成本高的现状,需要教育投入优于全国的其他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的贫穷,很难承担教育任务,必须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才能彻底改变“穷地方办穷教育”的现状。另外,沟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横向联系,使社会能够直接参与教育过程,将社会外部需求与学校内部改革结合起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重。首先,了解教师的需求结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需要,如青年教师需要进修提高,学习上培养、工作上信任,中老年教师需要改善中老年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心理环境,保持其工作热情等。其次,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最直接的一个方面是要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的数量。因为在艰苦的西南部少数民族山区,这些人才是最愿意留在家乡贡献才能的。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蕴涵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如何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掘这些职业技术要素,使之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今后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适应西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特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

参考文献

[1]李世平.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报,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