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范文

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篇1

关键词:信用管理;防范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外资银行渐渐参与到我国金融业的竞争中,而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市场不长,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市场化经营过程中,我国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如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等,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如何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世界接轨,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从提高我国商银行贷款质量和降低风险角度出发,提倡银行实施科学的信用管理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可以提高收益降低风险,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良性快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及世界范围的次贷危机,是由于信用危机引发的,并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迅速扩散开来。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金融机构业务是相关的,都是相互影响一起的整体,只要一家银行出了严重问题,就会影响整个金融业的信誉,立即引发整个金融业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世界出现金融危机。如果在金融危机中大量银行遭遇挤兑,许多金融机构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甚至倒闭。

(一)我国银行业对信用管理认识的缺失

我国银行长期以来多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遇到行业竞争强度小,由于对国有企业存在政策性倾斜的需要,一些贷款是否收回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到一定时候用行政命令冲销我国国有银行呆坏账,效益不是国有银行关心的主要指标。改革开放这后,金融体制改革使得我国银行开始面对市场,银行系统自负盈亏,但是国有企业的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头脑中,许多时候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报着对金融客户服务的应有心态,没有建设有竞争力企业的主人翁的意识,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发放随意,有限的管理能力使得银行盈利性差,贷款回收率低,呆坏账比例非常高。信用管理对于许多商业银行系统内的人来说,重要性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许多银行信用管理部门流于形式,贷款的发放仍然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信用审批过程,缺乏基本的现代银行管理环节,这十分不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

贷款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是银行的主要业务,贷款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古老的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需要更好的金融支持,银行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银行在成为现代经济必要的核心条件之一时,银行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地增大,甚至可能对我国金融行业造成严重的冲击。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银行业逐渐对外开放,将面临国外银行竞争的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以信贷为主要职能和业务的商业银行,需要在增加业务和防止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都担负着盈利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普遍存在着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问题,这些严重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引起了业内人士、理论界和政府高层的广泛关注。引入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已成为国有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找出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就必须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科学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1.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保障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和抗击风险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巴塞尔协议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而内部评级系统正是一种建立在信用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金融管理创新,它需要以科学的信用信息处理方法、资信评级和信用风险计量等信用管理技术为基础。一个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将极大促进优良贷款的产生,并且同时遏制不良贷款率。这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依据说不清的个人经验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而是科学、系统地对贷款对象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和贷款的数额、期限及利息率等。

2.信用管理为坏账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信用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对不良贷款的盘活能力和债权资金的回收能力。银行对不良债权不能仅仅以卖方为主,更不能完全依靠准备金冲销,这将极大地削弱银行的获利能力。信用管理为坏账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坏账可以由信用管理部门借助信用服务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完成。

二、防范信贷风险的基本途径

防范贷款风险的传统方法:自从14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首次出现现代意义的商业银行以来,贷款风险的防范问题一直都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降低贷款风险的传统方法包括财务报表法,即通过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析可获得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指标,可以确定贷款对象目前以及未来的风险因素。包括专家打分法,即传统上银行度量客户信贷风险的方法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量体裁衣,银行考核客户各种状况并最终做出关于是否贷款以及贷款金额的决定。

现代防范基本途径:围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应侧重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管理制、内部评级方法、资产组合分析工具、风险量化评估模型等全新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于如何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处理政府干预

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商业银行在盈利目标之外,还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责任,保护民族产业生存、发展、壮大。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而要降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用依法行政、依法治贷的方法弱化行政干预,并向政府争取应有的权益。对涉及银行权益的房地产抵押,要依据《担保法》、《合同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据理力争,不轻易放弃应有的合法权利,才能将银行风险降低到合理程度;对地方政府要求支持的项目,商业银行要坚持信贷原则,主要从银行利益出发,依据制度规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办理合法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或者要求有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做好商行信贷风险的转移和化解工作,确保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不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发生信贷风险,一方面要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要尽到银行的合理社会责任。

(二)加强银行系统制度建设

1.银行内部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监测、预警与控制的组织体系,完善组织设计,在各个岗位上安排合适的人员,确保各机构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

2.按照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真正落实和完善信贷“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管理制度及风险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制度,科学控制风险,做到商业银行岗位有责权,操作要规范,保证合法经营。

3.健全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搞好人员监督工作,防止人为造成风险的隐患。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教育加强责任心,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4.强化内部审计与稽核的力度,建立健全风险的防范、监测与预警系统,有效识别风险隐患,尽早把信贷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在银行内部还要健全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避免内部人员因为过劳而出差错,防范内部人员作案造成的损失。

(三)强化信用评定工作

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是信贷发放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前掌握第一手资料。除了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收集信息资料,如利用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自行收集资料。要求信贷管理人员深入第一线,与借款人的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进行充分地接洽和沟通,收集资料。还有,商业银行还可以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收集资料。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工商管理征信系统均已开通,商业银行可利用这些渠道查询企业的资料。最后,商业银行要通过分析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去伪存真,利用其真实的信息资料,做好贷款调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确保贷款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以降低决策风险。

(四)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贷款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贷款对象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导致的风险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风险预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这样通过充分的准备,而不至于等到企业出现严重坏账才发现银行损失无法挽回,这样能有效降低贷款回收的风险。

提高信用管理水平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科学信用管理方法的引入有利于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的降低,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的效益。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开放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信用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信贷收益,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科学的信贷管理将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良性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小英.关于加强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12.

[2]江木峰.关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问题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05,8.

[3]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86.

[4]徐建斌,金雪军.信息不对称、信贷制度安排与信贷资源配置[J].浙江金融2003,9.

篇2

一、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的风险分析

1.建设工程决策阶段面临的风险。项目决策是一个建设项目实施的初始阶段,虽然其本身发生的成本在整个工程中的支出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项目决策是否科学可能是整个项目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一个项目决策阶段,可能面临政策风险、环保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等各种风险,如果项目论证不充分,其中任何一项风险失控,都可能加大建设项目成本支出,严重者可能导致项目停工、停建、工期延长,甚至出现项目投资失败。比如,一个工业园区项目在立项时,对当地政府市政规划的调险估计不足,在项目建成后,由于当地政府规划调整,限制工业企业入驻园区,项目本身必须进行搬迁,投资单位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拆迁,、重新选址建设,使项目建设成本大大增加。

2.设计阶段面对的风险。设计阶段是一个建设项目具体实施的起点,这一阶段对整个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无论是工程质量、工程投资还是工程进度方面,都具有重大影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项目设计阶段,不仅应考虑到建筑物的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安全性,还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尽量选择经济效益更好的设计方案。如鸟巢在建设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因为钢材的耗费量太大而停止施工的问题。

保利房地产总经理宋广菊曾说过:“设计费用尽管只占到总成本的的3%以内,但是至少决定了75%以上的工程成本。”可见设计阶段对工程总成本的影响之大。设计是整个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源头,是实现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建设单位在与设计单位签署设计合同时,通常只对收费标准、设计质量与范围及工程技术要求等进行了要求,但是极少对建造成本进行制约。设计方往往只对质量与技术方面负责,成本控制的方面则表现的不是很积极,甚至于一些设计方为了提髙方案的保险系数而有意增加成本,致使项目成本增加。经验表明,一项合理的设计,可以使工程造价减少5%〜10%,甚至可能更多。

3.建设工程招标阶段面临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

对建设单位来说招标阶段成本风险主要来源于投标人方面,如在招标过程中投标人采用围标、串标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干扰正常的招标秩序,使招标发挥不出应有的成本控制作用。或者投标人通过利益输送,收买评标专家,操纵评标过程和投标结果,使投标结果偏离公正,获取不当利益。还有不少投标人在进行投标时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采用低价中标高结算的方式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在合同履行阶段,想方设法让建设单位追加预算,以达到髙结算的目的,从而造成工程成本风险加剧。

4.建设工程施工阶段面临的风险。对建设单位而言,施工阶段成本管理主要面临的风险有如下几种:(1)合同风险。施工合同在制定和签订过程中,合同语句表达模糊、约定不具体、责任不明确,致使施工方有漏洞可钻,加大成本控制风险。(2)材料风险。材料质量出现问题或市场价格变化浮动过大,造成材料成本增髙;材料领用流程不规范,质量监督不严格,造成材料浪费。(3)工程变更风险。工程变更是施工阶段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工程变更容易造成原有工程成本预算失效,易导致成本浮动,加大成本控制难度。(4)工程项目间接费用过髙,一是建设单位成本费用控制不严,造成建设过程中各项管理费用超预算;二是资金结构不合理,筹资比例过大,导致资本化利息过大,加大了工程支出。

5.工程竣工阶段面临的风险。工程竣工阶段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最后阶段,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进行工程造价审计,使审核后的工程结算真正体现工程造价。与其他审计相比,工程造价审计具有专业性更强、审计结果更为敏感的特点,如果选择的造价审计中介机构专业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低下或者在审计过程中有人为干预、相互串通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工程造价审计结果偏离真实造价,加大建设项目支出。

二、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不同阶段的预控措施

1.建设项目决策阶段成本预控。一个项目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成败,所以在决策阶段要进行广泛调研,对政策风险、环保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运营风险等要进行反复论证,对项目建设背景、工程选址、施工进度、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进行可研分析,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降低决策风险,为后期建设成本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建设项目设计阶段成本预控。建设工程设计结果将影响整个工程成本,所以注重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同时,设计方案是否优良,也直接影响到后期投资是否节约、造价能否有效控制。通常,在方案设计阶段,有很多种方案、方法可以满足建设单位的多功能需求。但是不同方案特点、全寿命周期成本、实施难易程度等都不同。一开始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直接关系到工程成本和项目的综合投资效益。所以,在设计阶段成本控制中,选择最优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设计阶段,成效最显著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实行限额设计,在限额设计的实行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使限额设计达到预期的成效。在限额设计中,最关键部分为限额设计目标的制订。值得注意的是,应合理确定限额设计的目标是否合理,这直接关系到限额设计成效的髙低,目标过髙,则难以实现;过低,则缺乏实践的意义。

3.建设项目投标阶段成本预控。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招标时,应选择资质合规、信誉良好的招标机构,强化招标机构的法律责任和自律意识。同时与招标机构一起,设计招标方案,做好调査研究,对投标企业的资金和信用情况做详细的分析,重视对招标单位的资质审査,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标书的编制,合理控制降价幅度;评标专家选择随机抽选方式,并定时更新评标专家库,减少人为干预或串通风险;做好标书评议工作,防止部分企业的恶意投标,损害其他投标方和建设单位利益,从而保证成本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风险。

4.建设项目工程实施阶段成本预控。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对建设项目甲供材料的管理,根据工程进度和材料采购周期,合理确定材料进场时间、进场数量,严格甲供材料领用流程,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材料的使用符合技术规范,避免重复领用,降低材料的浪费率;其次,会同施工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加强监管,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避免返工、变更等事项出现,造成人、财、物的损失。制定可行的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将危险系数将为最低,避免非正常损失发生;再次,将工程造价审计引入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对隐蔽项目,由工程造价审计人员进入现场调査、取证、记录,跟踪勘査记录由甲、乙双方和审计人员三方签字认可,避免施工方和监理方作弊加大工程量,为结算审计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加强建设单位的管理费控制水平,实行预算管理,将工程管理费用控制在定额标准内,避免费用超标;同时加强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浪费,减少利息资本化支出。

5.建设项目竣工阶段成本预控。在工程验收阶段,工程结算审计对建设项目支出金额的确定至关重要。首先,在选聘中介机构时,注意对其以往的工作业绩、专业素养、职业声誉进行评价,选择专业水平髙、道德良好的中介机构,保证审计质量;其次,在审计过程中,建设单位要与中介机构密切配合,严格审核工程结算编制资料、核实工程量、施工合同等,逐一确认明细项目定额,避免虚增工程支出。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体系

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应对影响金融会计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对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独立的特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从不同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出发,对各个管理子系统进行优化分析,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主体需要有全面的认识,对各项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把脉,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金融会计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实施是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管理体系建设

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特点。因此,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角度进行管理体系建设,是防范各项风险的基本方法,由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有序性特点,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对象的风险模式,对风险管理要坚持系统性的管理思想,从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系统性管理的基本理念,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稳妥地进行金融会计管理机制创新,提升金融会计的综合运行能力和运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综合性管理。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整体性研究,从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看,可以引发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较多。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从风险形成的综合性原因出发,逐步挖掘产生风险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提高金融风险整体性防控能力,为金融会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因此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研究,从系统风险的危害程度出发,对各项风险的运行规律和管控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形成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金融会计的各项风险能够有效的防范。从金融会计风险的组成因素角度分析,由于各个风险因素之间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同时各个风险因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按照标本兼治的基本风险防控理念,制定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会计行业产生风险会影响到各个企业主体和个人。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判的过程中,需要从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会计核算等手段发现金融风险,同时能够果断采取措施,从多角度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金融会计风险危机进行有效防范,确保金融会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风险管理各个模式出发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会计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层管理,可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的层次性管理体系建设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对系统性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综合性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层次性模式管理出发,对金融会计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表外风险进行全面的研判,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对各个风险层次进行的优化管理,形成层次化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新,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不同的目标战略出发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方法,在复杂的金融会计管理中不断探寻管理规律,通过定量性金融会计风险指标分析,确保各个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推进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性管理的观念。通过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形成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对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最优的金融会计风险体系管理方案,为完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营造积极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定量和定性分析出发,通过定性、定量的循环式分析和研究,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正确识别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各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目标性研究,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金融会计系统风险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把其管理体系进行分解。通过分解管理体系可以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内在管理结构,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金融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优化方案的分析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正确识别风险的角度出发,形成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确保金融会计管理系统风险体系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对风险因素能够有效的识别,并且找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风险指标体系和系统结构管理出发,确保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够在指标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机制,从不同的监控指标出发形成良好的指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指标风险管理水平,为指标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风险指标的管理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管理战略,推进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指标管理出发,对各项风险监控指标设定相应的控制值,不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及时收集相关金融会计数据,通过对各项管理指标的基础性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形成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综合性管理效率和质量。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符合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结构,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把控和综合性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防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指标角度出发,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模式创新和风险防范。金融会计系统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化解各项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系统的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评估机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主体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指标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通过对风险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形成具有综合性风险管理的方案机制,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防控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金融服务对象出发,对各项金融会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形成风险控制管理模型,通过不断的优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指标控制能力。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内外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的详细化设计管理能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各项经济指标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目标化管理,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机制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对各项风险进行综合评测,形成具有决策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为建立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出发,形成具有系统性管理理念的金融会计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模式入手,推进各项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形成具有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新梅.国有金融产权改革模式与创新研究[J].决策咨询,2013(3):90-92.

[2]张琦霞.金融信息未来发展战略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6(2):135-137.

[3]齐殿淇.我国金融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联性研究[J].产权导刊,2013(4):8-10..

篇4

《实施指导意见》共5章25条,包括总则;教育培训;作业安全风险管理;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电网安全风险管理;阐述了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说明了作业层、企业层、网省公司及总部层开展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内容。这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基本原则、体系内容、工作机制、重点要求等,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阐述,和实事求是的定位,对于公司各单位立足实际,正确理解和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实施指导意见》基本原则和思路可以概括为24个字6句话:“坚定方向、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分清专业、弄懂会用、持续改进”。

二、电力市场稳定性与风险管理措施

1、首先我们要坚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们知道,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我们现阶段在公司系统中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逐步建立基于闭环过程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既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我们实现安全“可控、能控、在控”的客观要求。通过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和教育培训,使各级人员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流程,供电公司各项工作,我感到抓的特别紧也特别实,我们现在搞宣传培训,实际就是在做这项工作,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我们自身安全风险分析能力和安全管理控制水平。

2、理清风险管理的工作思路。在这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还要贯彻“分专业、分层次、抓培训、理流程、建机制、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工作,奠定安全风险管理的良好基础。

3、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按照各自管理职责和工作特点,不同管理层次负责控制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安全风险,逐级落实安全责任。一各部门有各部门管理的安全风险,班组长有班组长管理的安全风险,员工也即直接操作者邮资机的安全责任,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具体来说,在工作中要掌握好一个首要任务和一个目标,首要任务就是供电企业以防止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作为首要任务,重点防控大面积停电风险;目标是无论供电企业也好、还是基建施工单位都要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为目标,重点防控人身伤亡、设备损坏、供电中断事故风险;基层班组、工区、个人重点控制作业过程中的违章、误操作、人身伤害等各类作业安全风险。

4、建立分专业的风险防控体系。就是要发挥安全生产“三个组织体系”的共同作用。三个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通过发挥三个组织体系的共同作用)形成专业配合并各负其责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各级安监部门牵头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和风险评估,监督落实风险防控措施;那么,调度、生产、营销、基建等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负责管理范围内的电网、供电、人身、设备等各类安全风险的辨识、分析和防控工作,落实各自职责和义务。前面是分层次管理,这条是分专业防控。

5、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要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作为每位员工来讲我们就要加强理论学习,正确理解安全风管理工作。因为它是对以往安全工作和现有安全管理手段的总结、提炼、延伸,是突出预防为主、实施过程控制、改进管理绩效的科学手段。通过学习并结合日常安全工作实际,学会并自觉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达到发现危害、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作业中存在的危险源是可以预控的。一般来说作业中存在的危险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现的危险源,通过现场考察或认真预知就可以发现。例如:正因为人们知道电气作业会有触电危险,所以事先戴好绝缘手套、穿好绝缘鞋,与带电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登杆作业前,人们也会预感到存在的坠落危险,因此,上杆之后,小心地挂好安全带。另一类是潜在的危险,因此,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地辨识预控。潜在的危险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务,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就有能力去认识它和控制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安全理论学习,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6、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机制?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改进。认真组织制定各阶段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工作,注重加强过程监督和偏差纠正,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下一轮工作的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我们还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

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风险管理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全面风险管理也是一种企业日常管理行为,主要通过设定企业战略发展经营目标,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实现全面覆盖企业风险、全员参与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偏好范围内有效管理企业各环节风险的持续过程。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推行全面风险管理,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可设立专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推进工作。一般情况下,成熟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

根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应履行的风险管理责任,应当明确各层级机构的基本职责,如:董事会需要负责审议并确定本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了解和掌握本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等。

而作为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关键部门——风险管理专责部门,一般由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如:企管部、办公室或监察部门担任,对董事会负责,主要的职责包括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定期组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评估等。

作为日常具体业务流程的运作部门,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等。

三、收集企业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收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项工作。企业在收集初始信息时,按照一般企业推行风险管理的范围,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收集信息:

1.战略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涉及本行业的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有关内容;企业的主要客户、供应商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主要竞争对手、标杆企业信息等。

2.财务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财务风险信息有:企业的财务状况,成本费用情况;财务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等。

3.市场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等。

4.运管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人力资源情况,市场营销情况、生产制造情况、流程管控情况、质量管理情况等。

5.法律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与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与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贸易合同;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等。

企业收集的各类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经过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等程序后,如来源可靠、条理清晰、分类恰当、依据充分,可以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确定,定义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

四、进行风险辨识,编制企业风险清单

企业风险辨识前,要进行充足的准备,事先应清晰了解企业设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以明确风险辨识的具体方向,要了解设定目标,确定风险辩识方法,设计风险辩识方法框架,风险辩识技术培训,基础资料收集,同时要注重内部的协调沟通。

风险辨识的具体范围一般应包括外部风险辩识和内部风险辩识。在风险辩识范围内,通过一定风险辩识方法,识别出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风险事项(包括外部和内部),及风险事项的诱发因素(包括外部的经济、自然环境、政治、社会与技术因素;内部的机构、人员、流程与技术因素)。最后,风险辨识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风险辩识有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如:经营目标识别法,操作运营研究法,流程图分析法,行业标准对照法,调查问卷法,座谈交流法,风险清单识别法,财务报表分析识别法,个别访谈法,风险评估研讨会。每一类型的风险辨识应选用哪些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风险辨识后,会形成企业的《风险辨识清单》。

五、风险评估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经辨识后,要进行评估管理,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通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标准和可能性判断标准的矩阵来进行评估。

可能性评估的选用标准,指针对各类风险特征,制定可供选择的评价具体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标准,一般按照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概率和现状持续时间进行可能性评估,可依据各项风险事件选择适合的标准,但每项风险只能选择一项标准。可能性判断标准,指为每一种可供选用的评估标准设定一定的判断区间,每一区间对应一种可能性。一般设定五个判断区间,即五种可能性:罕见(非常低)、不太可能(低)、有一定可能(中等)、很可能(高)、肯定发生(非常高);对应可能性的分值,为每一种可能性设定一个分值,如对五种可能性设定1-5分五个分值。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已形成的风险事件清单,对照“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评估标准模型”,为风险清单的每一项具体风险事件选定其中一项可能性发生标准。在对企业现状及过去历史情况基础上,根据辩识过程了解到的风险事件的原因及其他情况,确定其所在的某一区间,得出每一个风险的综合评估结果。

六、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固有经营条件,所处行业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为前提,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确定实施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一般的风险管理工具有: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工具选择,应该以各项风险管理工具的适用范围为依据,结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而确定;要针对某项风险事件选择一项或几项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应对后,能使该风险事项的剩余风险降至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应当注意的是,当选择了风险承担,则不再选择其他风险管理工具;当选择了风险规避,则不再选择风险稀释—对冲工具。

七、制定风险解决方案

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应考虑的事项主要包括四项:

1.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可结合企业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的可管理性,风险程度,成本效益性四项因素综合确定;

2.风险容忍和偏好,应结合本企业经验教训,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体现的应对能力,对董事会、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及本企业的风险容忍水平进行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估;

3.纳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流程的事项,在风险管理的排序中应作为优先项目考虑;

4.关键风险要素的存在,关键风险要素包括风险事件、风险原因、损失,企业应针对风险清单中的风险事件所描述的特定事项,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及所承受的后果,制定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风险解决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配套手段,以便减少随意性和对个人的依赖。在人力方面,企业高层要高度重视,选择及培训适合的风险管理人才;在制度方面,要建立和严格执行既定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将风险管理措施融入业务流程中;在机制方面,要建立权责分配机制和双赢激励机制。

八、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风险管理的监督方式,可采用持续监控和专门评价两种方式,结合风险管理的具体情况也可以两者结合。持续监控是指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情况进行常规、不间断的监督和检查;而专门评价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主要经营活动、关键业务流程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情况下,针对风险管理的某一或某些领域进行的监督检查。

篇6

【关键词】项目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系统的、完整的过程,是一种运用多方面知识综合管理的活动。工程项目的风险成因、风险发生、风险波及范围、风险破坏力等等交错复杂,因此运用单一的工程管理知识和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和措施,对工程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研究,从而将风险事件加以控制,将风险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工程项目风险的特征

(一)风险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必然存在。工程项目风险无论是来自项目内部还是来自项目外部,都是客观存在,不会被人们的主观意识所掌控。然而这些风险的发生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因为任何项目的实施都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我们能做的只有控制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却不可能做到完全排避风险。

(二)风险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表现为多种类型。也就是说在某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每个不同的阶段都会出现许多不同种类的风险,每种类型的风险又是许多不同风险因素所构成的,并且每个风险因素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复杂而客观的联系。

(三)风险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出现通常是不确定的。风险具体会发生在何时何地,会在项目进程中的哪个过程中发生,都是无法确定的,我们唯一能预测的是风险发生的可能。同时风险所导致的后果和产生的损失在事先也无法确定,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在事件后果产生前进行合理的推测等。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项目建设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复杂多变,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成为工程项目进程中的一个既重要又必然的环节,它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主要作用表现在:

现代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都普遍使用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来积极处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风险,将风险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后果降到最低,同时也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够维持项目运行的稳定。通过项目风险管理可以加强项目方案的执行,还可以协调好项目组织内外关系,进而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得以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合理进行可以帮助整个项目避免物资和人力的浪费,从而为项目建设节省开支,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一)把握整体原则

工程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并且每个风险因素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项目管理者应从项目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进行综合系统的处理,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二)事前防范原则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进行合理的预测,并及时地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而不是等待风险的来临再进行风险补救。防患于未然就是我们项目风险管理者最基本、最重要的风险管理理念。

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

目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本文基于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的认识,归纳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主要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风险监督四个阶段。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风险识别过程包含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

(二)风险评价

在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因素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的过程。

五、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

(一)风险识别方法

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步骤,即通过某种途径辨别出影响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存在的可能性,并予以分类。一般来说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生产流程分析法、风险专家调查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WBS分解法等等。本文主要采用WBS分解法进行风险识别,因此主要介绍一下WBS分解法的具体步骤: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收集相关资料,为风险识别准备资料;2.召集项目经理、相关技术人员以及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进行项目分解讨论会;3.进行分解项目工作,同时风险管理小组成员提出风险因素集并在WBS向下分解过程中添加风险因素;4.绘出WBS层次结构图,建立初步风险因素集;5.确定WBS结构中的监控点,明确每个工作单元分配的资源、交付成果、责任人,同时完善风险因素集;6.检查分解过程,验证分解的正确性,更新完善的分解报告,提交项目风险识别报告。

(二)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分析与评价是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量化的过程。它是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决策的基础。风险分析与评价的后果主要在于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建设工程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风险评价的方法一般有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网络计划技术、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等。经过对这些方法的优劣势分析,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层次分析法显得更系统、灵活、简便。

参考文献:

[1]耿海.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03).

篇7

【关键词】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措施;研究;现状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除了高科技网络化连接外,直接连接方式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线【1】。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最新兴起的城际交通轨道和市内交通轨道的兴建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兴建和正在兴建的隧道工程数目正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技术上与理论上来讲,隧道工程都是一种具有独特之处的工程形式,因为隧道工程不但具有一般的道路施工所具有的基本特点,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施工的极端复杂性,同时还会受到地层条件以及周围环境不确定性的显著影响。这些基本的特点都从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隧道工程施工的难度,也给隧道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此就从更大程度上对隧道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各种要求。

隧道工程施工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2.1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点,受到自身因素以及来自很多方面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估所产生的后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因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并存,比如对工程质体的描述:岩体节理发育程度、围岩级别、岩体质量指标、岩体完整性系数、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等,都具有随机的不确定性【2】,系统的动态性具体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系统会伴随着时间以及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系统稳定性和强度则会随着施工时间的延长有一定程度的缩小。此系统的开放性则主要指的是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发生信息、能源、材料交换等。

2.2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隧道工程的施工具有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以及风险性大和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等基本特点。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便成为关系到隧道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和减小其他各项损失的关键因素。同时,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还关系到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益、控制工期的进度和质量,加强整个工程施工的控制水准的关键环节,更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隧道工程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在此工程中存在较多的潜在人为因素以及非人为因素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其他施工质量,这成为造成施工过程中巨大经济损失以及严重人身伤害甚至是人身伤亡的重要原因。如何正确的了解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概率,如何对此类事故发生的后果以及损失进行尽可能相近的估计,以及如何采取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存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风险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内容,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这一管理由具有其他各种类型的管理所不具有的强大功能。如何积极地开展隧道工程风险管理以实现隧道工程施工的总体效益最大化是一项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一,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的了解工程的目标、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可以较好的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可以从更大程度上规避风险。第二,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可以使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因为在进行风险评估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与决策人员能够对工程的工期以及成本等基本内容做出更加详细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与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三,可以更好地提高所有工程参与人员的风险分配的基本意识。第四,有利于提高所有工程参与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风险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做到更好的控制风险和避免事故、减少风险。总之,建立隧道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对于该工程中所出现的风险的主动控制和及时发现,以尽可能地实现投资、工期、质量和安全控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隧道工程的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与预测模式正在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做好隧道施工的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3.1选择科学与合理的施工方法

伴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不断进步,新的施工方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我们如何让对这些方法进行选择,如何在多种方法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施工是一项技术性的问题也是施工单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大量的施工实践已经证实所采取的施工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与效益,采用合理与科学的施工方法不但能够避免地质条件的不足引起的损失和风险,还可以较好的规避因为对于地质条件的判断不足引起的潜在风险。并且这也是一种锻炼队伍,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以及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3.2加强风险的辨识

风险辨识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科学与可行的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要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风险可能会引起的后果和危险做出定量的评估。风险辨识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性环节,是做好整个工程风险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能否正确识别风险和判断风险的程度,对风险分析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风险辨识的方法很多,常用的风险辨识方法有专家调查法、故障树法、情景分析法、决策树法、流程图法、检查表法等。由于隧道的有些危险很难在短时间内用统计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得到证实,因此,建议采用专家调查论证的方法【3】。

3.3做好风险估计

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中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是以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基本依据,以可能会发生的后果为基本的预测指标做好风险预测,并且要根据判断的结果对风险评估进行等级确定。这是一项极具复杂性和精密性工作,不能够仅仅从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上适用于隧道工程风险估计的常见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工程风险模糊估计法等【3】。

3.4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

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指的是在对施工风险因素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预测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风险决策的基本依据,以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现发生的概率,或者转移风险。在风险管理中,隧道工程施工的各参与方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是进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有力保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伙伴关系是有价值的工具。在合作过程中,项目各方之间应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制定以降低业主成本和提高承包商的利润、减少工期延迟等的风险管理共赢原则。

结语

在隧道工程施工的实践中,我们应该进行不断的研究与不断的总结,进一步的认识风险管理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意义,争取形成一套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与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世海. 浅谈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J].四川建材,2011,(03).

篇8

关键词: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措施;

Abstract: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is a kind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form,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se characteristics also determine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various risk exis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in the form of all sorts of risks, the risk of all kinds of posi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of risk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 basic mode, points out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of all kinds of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Keywords: tunnel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The measure;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除了高科技网络化连接外,直接连接方式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线。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最新兴起的城际交通轨道和市内交通轨道的兴建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兴建和正在兴建的隧道工程数目正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技术上与理论上来讲,隧道工程都是一种具有独特之处的工程形式,因为隧道工程不但具有一般的道路施工所具有的基本特点,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施工的极端复杂性,同时还会受到地层条件以及周围环境不确定性的显著影响。这些基本的特点都从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隧道工程施工的难度,也给隧道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此就从更大程度上对隧道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各种要求。

2. 隧道工程施工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2.1 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点,受到自身因素以及来自很多方面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估所产生的后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因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并存,比如对工程质体的描述:岩体节理发育程度、围岩级别、岩体质量指标、岩体完整性系数、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等,都具有随机的不确定性,系统的动态性具体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系统会伴随着时间以及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系统稳定性和强度则会随着施工时间的延长有一定程度的缩小。此系统的开放性则主要指的是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发生信息、能源、材料交换等。

2.2 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隧道工程的施工具有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以及风险性大和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等基本特点。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便成为关系到隧道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和减小其他各项损失的关键因素。同时,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还关系到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益、控制工期的进度和质量,加强整个工程施工的控制水准的关键环节,更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隧道工程的施工特点决定了在此工程中存在较多的潜在人为因素以及非人为因素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其他施工质量,这成为造成施工过程中巨大经济损失以及严重人身伤害甚至是人身伤亡的重要原因。如何正确的了解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概率,如何对此类事故发生的后果以及损失进行尽可能相近的估计,以及如何采取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存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风险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内容,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隧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这一管理由具有其他各种类型的管理所不具有的强大功能。如何积极地开展隧道工程风险管理以实现隧道工程施工的总体效益最大化是一项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的了解工程的目标、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可以较好的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可以从更大程度上规避风险。

第二,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可以使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因为在进行风险评估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与决策人员能够对工程的工期以及成本等基本内容做出更加详细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与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三,可以更好地提高所有工程参与人员的风险分配的基本意识。第四,有利于提高所有工程参与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风险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做到更好的控制风险和避免事故、减少风险。总之,建立隧道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对于该工程中所出现的风险的主动控制和及时发现,以尽可能地实现投资、工期、质量和安全控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隧道工程的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与预测模式正在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3. 做好隧道施工的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选择科学与合理的施工方法

伴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不断进步,新的施工方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我们如何让对这些方法进行选择,如何在多种方法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施工是一项技术性的问题也是施工单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大量的施工实践已经证实所采取的施工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与效益,采用合理与科学的施工方法不但能够避免地质条件的不足引起的损失和风险,还可以较好的规避因为对于地质条件的判断不足引起的潜在风险。并且这也是一种锻炼队伍,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以及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3.2 加强风险的辨识

风险辨识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科学与可行的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要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风险可能会引起的后果和危险做出定量的评估。风险辨识是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性环节,是做好整个工程风险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能否正确识别风险和判断风险的程度,对风险分析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风险辨识的方法很多,常用的风险辨识方法有专家调查法、故障树法、情景分析法、决策树法、流程图法、检查表法等。由于隧道的有些危险很难在短时间内用统计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得到证实,因此,建议采用专家调查论证的方法。

3.3 做好风险估计

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中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是以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基本依据,以可能会发生的后果为基本的预测指标做好风险预测,并且要根据判断的结果对风险评估进行等级确定。这是一项极具复杂性和精密性工作,不能够仅仅从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上适用于隧道工程风险估计的常见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工程风险模糊估计法等。

3.4 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

隧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指的是在对施工风险因素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预测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风险决策的基本依据,以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现发生的概率,或者转移风险。在风险管理中,隧道工程施工的各参与方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是进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有力保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伙伴关系是有价值的工具。在合作过程中,项目各方之间应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制定以降低业主成本和提高承包商的利润、减少工期延迟等的风险管理共赢原则。

4. 结语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二者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本文将从理论争鸣、历史发展等方面厘清二者的关系。

(一) 理论争鸣

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是分析两者关系的第一步。对于同一术语,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认定,而对于同一认定,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了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不同观点。

1.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这一观点是由 CICA ( 1995) 提出来的。CICA从自身组织对控制的定义出发提出了 “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这一观点。

2.谢志华 ( 2007)提出: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升级为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转化,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风险,从语义上说,内部控制就是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就是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主要是从风险控制的方式和手段说明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是从风险控制的目的来说明风险控制的。

3.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COSO ( 2004) 中明确指出: 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前所述,COSO 认为风险管理由八个要素组成,内部控制由五个要素组成。显然内部控制包含在风险管理之中,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企业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范围广得多。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本质

上述三种观点揭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也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有共同点。因此,应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两者的本质。

1.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

(1)一般认为,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在当时相对确定的经济环境和相对简单的契约产权关系下,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产物资收支和保管过程中的失窃风险。为了保证财产物资在实物上的安全与完整,人们设计了支出钱财由两个不同岗位的人分别进行记录、核对的程序。这就是内部控制最初的思想――内部牵制。

(2)1940年 AICPA 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特别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

(3)从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最早的内部牵制本身就是基于企业财物的安全性和信息的真实性的需要而产生的,而财物不安全和信息不真实正是当时企业面临的基本风险。内部牵制是基于对这类风险的控制需要而产生的,内部牵制本身就是风险控制。

(三) 两者的关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共同的本质――风险控制。将风险组合管理观念引入了风险控制中,使风险控制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实践性; 将战略目标引入其中,使得风险控制上升到战略层次,使得企业在实施控制时也会更加系统化和周密化; 将风险控制的范围扩大,用整体化的眼光来看待个别风险和总体风险。因而风险管理是包含内部控制的,并且引导着内部控制向着风险管理的方向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现实协调

目前,很多国家为了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而制定一系列规范或文件将两者结合起来,我国也采取了这样的做法。2007 年 3月由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外内部控制框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关系的现实协调。

(一)目标体系上的协调。基本规范第4条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做出了详细规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企业战略; 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 资产的安全完整;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框架中对战略目标的表述认定战略目标属高层次目标,它与企业的使命相关联并支撑着企业的命运。

(二)要素分解上的协调。基本规范对风险评估要素定义为: “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对风险评估要素的分解,实质上对应的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风险评估要素的分解。将风险定义为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事项则是包含风险和机会,从这一方面看来, “事项”更加合理化和综合化。

篇10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二者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本文将从理论争鸣、历史发展等方面厘清二者的关系。

1.1 理论争鸣

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是分析两者关系的第一步。对于同一术语,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认定,而对于同一认定,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了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不同观点。

1.1.1 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

这一观点是由CICA(1995)提出来的。CICA从自身组织对控制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这一观点。

CICA认为,“控制”一词比传统的内部控制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控制是一个组织中诸要素的集合体,包括资源、制度、过程、文化、结构和任务,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支持该组织实现其目标(包含经营的效果和效率,内部和对外报告的可靠性,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内部政策的遵循性,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

1.1.2 内部控制等同于风险管理

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在对COSO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谢志华(2007)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升级为《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转化,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风险,从语义上说,内部控制就是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就是风险管理。

1.1.3 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OSO(2004)中明确指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如前所述,COSO认为风险管理由八个要素组成,内部控制由五个要素组成。显然内部控制包含在风险管理之中,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企业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范围广得多。英国Turnbull委员会(2005)认为,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部控制应当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1.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本质

上述三种观点揭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也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有着共同点。因此,应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两者的本质。

1.2.1 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

(1)内部控制的起源: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在当时相对确定的经济环境和相对简单的契约产权关系下,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财产物资收支和保管过程中的失窃风险。为了保证财产物资在实物上的安全与完整,人们设计了支出钱财由两个不同岗位的人分别进行记录、核对的程序。这就是内部控制最初的思想——内部牵制。(2)内部控制的提出和深化: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是基于审计实践的需要,1936年,AICPA在其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文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应考虑审查“内部控制”的要求。

1.2.2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1)风险管理的起源:传统的风险管理关注可保风险的管理,现代公司风险管理起源于保险业,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种组织主要是通过保险来管理不确定性,以应对各种灾难。“风险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是为了将风险评估、管理与简单的购买保险区分开来。(2)风险管理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概念。同时在这一期间,美国一些大公司发生的重大损失使公司的高层决策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那时,风险管理开始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的是对企业纯粹风险的管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公司仍只关注主要金融风险和可保风险的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还是一个相当新的事物。20世纪末,随着大型企业特别是巨型跨国公司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开始出现了将企业的所有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和财务风险综合起来进行管理的需要。这种需求使得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并沿着两条不同轨迹发展起来的传统风险管理和金融财务风险管理终于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崭新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3)风险管理的深化:2004年9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报告。风险管理被定义为一个设定目标、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并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动态地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的一个整体的综合过程。由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内部环境中的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偏好;董事会与经理层设定包括战略目标及其他相关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企业的风险容忍度、风险偏好以及事项识别环节所确定的机会;确定了目标,企业就要考虑其所面临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识别可能带来潜在不利影响的相关事项(风险)。

篇11

(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企业永葆竞争优势的源泉。国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完备的相关法案和文献,为我国的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企业经营中强化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最为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企业文化;风险文化;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66-02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营销、技术、战略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风险管理应运而生。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这种新的文化,即为风险管理文化,被视为重要的企业文化或企业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信用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具有风险,风险管理和控制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必须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一、国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

美国一位银行家曾经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所谓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行动或文字的呈现,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的风险特征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并以他们的能力、诚信和职业道德来控制、管理风险,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贯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风险管理文化是伴随着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一)国外风险管理的发展

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始于19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当时美国发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大约40%的银行和企业破产。为了度过这场危机,美国大多数企业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专门针对企业经营状况购买各种保险,以规避和转移企业风险。到1950年代,风险管理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并纳入研究,提出了“风险管理文化”。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化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于1970年代开始从美国引进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成果,风险管理开始在欧洲大陆传播开来。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

此时,多数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单一区域的信用风险管理,把企业风险通过在财产或其他保险公司投保来转移。之后企业风险管理主要针对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分散和回避,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拓展到全球范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在1983年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199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及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全面风险管理等新理论被提出并纳入实践。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分析和研究,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美国风险管理协会。全球众多知名公司、跨国企业也都在本世纪初开始实施自身的风险管理建设工作。

(二)国外风险管理文化的成果

1.《萨班斯法案》。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约束在美上市公司的各种经营行为,从法律层面降低上市公司风险事件的发生。该法案的核心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向公众披露的信息质量和增加透明度,防止出现虚假财务报告,并对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该法案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财务法则,其要求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对公司财务年报和季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书面保证,同时加强了对公司欺诈行为和白领犯罪的刑事处罚力度。

2.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2年,COSO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于1994年做出局部修正,成为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被国际和各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方面所采纳。该框架系统地描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构成要素和有效性评价标准等。经过十多年的应用,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普遍认可的一个标准。

3.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年9月的这份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和概念体系的应用指南。它对企业风险管理做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4.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于1995年首次,它给出了一套风险管理标准的语言定义和风险管理的标准过程定义。到目前为止,该标准已被澳大利亚政府和世界上许多上市公司采用,许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行业协会依此并结合自己的行业特性,编制了本行业的风险管理标准。

二、国内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

(一)我国风险管理的发展

我国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国内,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觉比较满意。由于国内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暂时的或者间断性的,缺乏对风险的定期复核和再评估。

(二)我国风险管理文化的成果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该规范共7章50条,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内部控制框架。最重要的是,它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督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规范》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有利于保障经济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指导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借鉴发达国家企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国外先进的大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通行做法,以及国内有关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方面的规定,于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引》)共分为10章70条,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确定了全面风险管理需实现的总体目标:一是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确保企业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四是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指引》还提供了4种风险管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使《指引》更具有操作和实用性。

三、中外企业风险文化的比较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国情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企业风险文化有其不同的行为特点。对比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和我国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不难发现两者的区别。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我国的全面风险管理更注重于将企业风险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对应起来,适应于总体目标并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并在事先做好对企业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从战略层面,确定一个科学决策的程序,以解决投资人的信任问题,为投资人提供的是长远利益,这样,从体系上解决了利益冲突的结构问题。而萨班斯法案关注的只是财务层面,只要求财务报告真实可靠,而不关心如何做出正确决策,这使得董事会趋于保守,未从根本上解决利益冲突的结构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秀华.西方企业风险管理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1(3).

[2] 杨月坤主编.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12

    对风险的处理有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四种方法。

    (1)回避风险。回避风险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如考虑到游泳有溺水的危险,就不去游泳。虽然回避风险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但这种方法明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回避或应该进行回避。如人身意外伤害,无论如何小心翼翼,这类风险总是无法彻底消除。再如,因害怕出车祸就拒绝乘车,车祸这类风险虽可由此而完全避免,但将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2)预防风险。预防风险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兴修水利、建造防护林就是典型的例子。预防风险涉及一个现时成本与潜在损失比较的问题:若潜在损失远大于采取预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应采用预防风险手段。以兴修堤坝为例,虽然施工成本很高,但与洪水泛滥造成的巨大灾害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

    (3)自留风险。自留风险是指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非理性”自留风险是指对损失发生存在侥幸心理或对潜在的损失程度估计不足从而暴露于风险中;“理性”自留风险是指经正确分析,认为潜在损失在承受范围之内,而且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比购买保险要经济合算。自留风险一般适用于对付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

    (4)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就是其中之一。

    风险管理和保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理论起源上看,先出现保险学,后出现风险管理学。保险学中关于保险性质的学说是风险管理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风险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保险研究的深入。同时,风险管理学后来的发展也在不断促进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实践看,一方面,保险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风险,风险管理的发展对促进保险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篇13

摘 要 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增强企业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风险反应能力以及快速恢复力,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化,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对于企业的顺利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全面、简洁的概述,然后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的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展望。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 发展历程 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层次加深,范围更广,市场经济发展飞速的同时,受到的国际市场冲击以及市场经济本身的不稳定性都会导致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生存风险的产生。对于任何事物来说不确定性和风险对于其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只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够使得企业化险为夷,避开各种市场风险,甚至是做到险中求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介绍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风险管理在我国历史悠久,风险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夏朝,主要是用于天灾人祸下的粮食储备制度。国外学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风险管理概念,认为风险管理重点是“风险”以及“管理”。迄今为止,最经典的风险管理定义就是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其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为风险管理做的定义,即:以组织目标为依据,以最小费用运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的中风险危机的管理过程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国内学者也对风险管理进行了各种定义,总结归纳,作者认为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对所面临的的风险及时预测、及时评估其对企业运行的影响,然后依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设计出风险应对方案,以期在风险中企业受到的损害最低,获得的利润最大。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风险管理发展的历程划分并不统一,但是学术界共同认为风险管理真正意义的开始阶段应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并且于六十年展成为现代化管理手段,而风险管理全球性的普遍应用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风险管理整体概念得到极大的发展。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划分,国内学者亦各有不同观点,例如,国内学者王农跃、严复海等将企业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据时间顺序依次是: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作者在深入研究众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活动发展情况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和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1.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

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时间基本为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也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思想萌芽形成阶段,风险管理涉及的企业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这个阶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模型化的定量研究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此阶段代表性理论著作成果是国外学者赫尔其和梅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书中将数理统计技术和概率论引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中,标志着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于专门化和系统化。

其次,此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由美国扩展至世界各地。这个阶段也是我国引入风险管理研究的最初阶段。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将风险管理与营运管理、战略管理定位企业管理的三大主体。

再次,非金融工商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研究的作用。风险管理的最初起源于保险行业,后来迅速为证券行业、投资行业、银行业等金融行业所采纳并加以发展。但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著名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发生火灾事故引发非金融工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研究在非金融工商企业界迅速发展。

最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企业应对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保险。虽然这个阶段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已经得到了非金融工商界的重视,但是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主体依旧是金融保险业,这也就是的了风险管理研究多多少少都带有金融保险的行业特性。例如,20世纪60年代Beaver发表的论文《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中基本就是采用金融保险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期,Scholes和Black联合发表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资料基本都是金融期权定价相关理论。

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附属于世界企业风险管理发展阶段。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基本发展特征与国外相似,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有: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不相配,风险管理没有放到企业发展战略地位;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基本由内部审计、会计、财务管理部门分别进行,风险管理主观性较强;风险管理的研究基本是独立进行,没有考虑到市场是持续、动态变化的,企业仅仅从某一片面、单一层面上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考虑。

这一阶段,我国风险管理比较经典的代表作是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保险总部出版的《风险管理手册》和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学者宋明哲所著的《风险管理》。

2.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银行个体倒闭最终引发拉美部分国家金融动荡、亚洲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等较大金融整体风险动荡,促使风险管理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领域扩展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受世界金融动荡的影响,我国风险管理研究阶段也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风险管理开始拓展至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上。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上进行各种创新工作,不断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全面考虑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有效的风险组合做到整体风险的规避,实现企业最大利润。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阶段相比,这个阶段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更加职责化,并且形成连续性风险管理制度。这个阶段我国企业设置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建立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再是管理层主观意愿,而是企业管理职责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更加连续化。

其次,模型化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转变为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模式。在参照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理论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是我国第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企业进行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最后,风险管理更加注重企业整体风险组合的研究管理。这个阶段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各个部门风险整体的应对。例如,在应对市场造成的产品风险时,财务风险以及各种产品市场风险相结合,制定最佳生产计划应对市场风险,保证企业在风险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三、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展望

综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作者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主要有: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将由传统被动风险处理向风险预防、风险转嫁以及风险价值利用转变,企业风险管理活动重点向风险开发、风险利用和风险经营转变。

其次,企业风险管理中母公司从外部以股东身份对子公司进行各种风险管理标准会得到完善。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委托理论以及两权分离理论,目前关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系统标准很少有涉及到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条例,所以如何进一步完善作为股东身份的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标准将会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再次,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流趋势将会是企业整体层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市场开放度更加深层次以及全方位,各种国内外市场风险的冲击必然使得根据企业管理战略目标制定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集成风险管理将会受到企业的重视。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容,集成风险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总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各级企业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能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得出本部门具体的子目标,各级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形成树状目标体系图。与此同时,风险管理成本效益等的绩效考核也会日益成为各企业以及理论研究者重视的内容。

最后,未来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学者,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政府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就像区域经济组织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必经之路一样,我国各个行业要得到极大的发展,合作式经济组织必然会日益成为企业之间共赢的必然手段,所以风险管理不会再局限于某个企业,经济组织整体风险管理会逐渐成为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另外对市场经济起引导以及宏观控制的政府也会参与整体市场经济风险管理的研究,因为经济全球化中的各种冲击,要想我国市场经济顺利规避各种风险,企业风险最小化,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控制。

结语: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规避风险,快速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做好对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的正确预测,科学合理借助风险管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各环节遇见的风险,或者在市场风险中做好企业展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篇14

当前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内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石油缺口日益增大,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56.3%。面对日益尖锐的石油供需矛盾,我国石油企业积极开拓国际石油市场,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海外油气投资与国内油气投资相比,具有高风险性,具体表现为综合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点。由于石油行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国外的大型石油公司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而我国石油企业的风险管理才刚刚起步,海外油气投资既缺乏经验又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目前,国内关于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思路比较单一,一方面从定性角度对风险分类识别,另一方面从定量角度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缺乏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基于目前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和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十分有必要对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的体系构建,该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确定了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的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思路,通过对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进行流程设计与组织设计,提出配套措施,构建了完整的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以期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二、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框架

(一)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具体如下:

(1)整体性原则。风险管理部门是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的主要部门,但仅仅依靠风险管理部门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公司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将风险管理结合到公司所有管理与生产经营活动中。

(2)动态性原则。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应充分反映海外油气投资动态变化的特点,体现其发展趋势。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相结合,当内、外部环境改变时,管理体系也应随之改变,能较好地描述、度量和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3)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构建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总结出普遍适用性的理论,在总体上进行把握,以便风险管理体系能在整个行业推行。另一方面,要结合公司具体情况,注重该体系的可操作性。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系统性的综合管理。一方面要在宏观上进行把握,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数量化佐证以衡量风险程度,并注意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二)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构建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对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进行基本流程设计,然后进行组织体系设计,在此基础上,形成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的的完善流程,并辅以相应配套措施,构建海外风险管理的完整体系。

三、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设计 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以既定的目标和环境为依据,通过分析和评估项目风险因素,最终达到决策目的。该流程包括三个方面,即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识别、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评估与海外油气投资风险控制。

(1)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识别。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识别是管理者搜集相关信息,综合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各要素,对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风险进行判断,确定风险评价指标要素的过程。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识别应遵循全面周详、综合考察、系统化制度化、科学量化等原则。本文从内外部两个层面对海外油气投资企业所面临风险进行识别,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企业所面临的和潜在的外部风险;通过对海外油气投资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进行头脑风暴法,以期对内部风险达到最优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评价指标及主要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2)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评估。作为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评估以定量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通过收集评价指标数据,结合数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对各风险要素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并对风险损失程度进行估计,把风险数据转化为风险决策信息,为风险管理者采取措施提供客观可信的依据,其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下面以委内瑞拉某项目为例进行风险评估:

(3)海外油气投资风险控制。海外油气投资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常用的风险控制技术有风险规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根据确定的项目风险等级确定其可控性,并选择风险控制的方法。如表2 所示。

针对海外油气投资具体风险,提出风险控制措施,一般来说,政治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建立健全政治风险评估体系,投保相关海外投资保险来转移风险,开展石油外交等。经济风险的控制方式有加强国际油价研究,利用合作、合资等投资方式,合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和实行外币集中管理等。可以采用恰当的股权结构,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等方式化解社会风险。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明确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来控制企业的管理风险。组织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优化组织结构,使组织扁平化;明确员工权责,将不相容职务分离。通过加强技术革新,提高员工技能等化解技术风险。

(二)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组织设计 海外油气投资企业风险管理内部组织构架的设计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海外油气投资企业纵向组织构架与横向组织构架。

(1)海外油气投资企业纵向组织构架。通过在避税岛设立子公司,建立层层嵌套的公司构架,这种设计不仅可以节税,同时利用子公司有限责任的属性,可以实现“防火墙”功能,有效切断项目上的风险与损失向上传导到母公司。其基本构架如图2所示。

(2)海外油气投资企业横向组织构架。企业横向组织构架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设置,包括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董事会,对风险全面负责。第二层级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部门与总经理。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核心部门,不仅应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风险部门经理, 还纳入财务、法律、市场等部门的管理人员。第三层级为风险管理部门、其他职能部门以及各具体项目部门,负责具体的风险管理。其横向组织构架如图3所示。

(三)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完善流程设计 在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设计与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组织构建的基础上,形成了海外油气投资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流程。如图4所示。

四、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保障措施

(一)识别并有效利用外部力量 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外部力量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东道国等方面,企业应有效识别并利用这些外部力量以引导风险管理。

(1)遵守政府法律法规。政府通过立法引导并监督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证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我国风险管理的直接法规和制度。国资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是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

(2)注重社会要求。由于股市的发展,社会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促使企业风险管理的规范披露。

(3)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技能。近年来,一些国际和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咨询公司对全面风险管理做了大量研究和推广工作。主要做法是为企业做有偿咨询项目,通过管理者访谈等方式,为企业梳理出一些风险点,提出改进建议,并推荐一个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理论框架。

(4)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境外许多项目是与东道国政府或企业进行合资经营,因此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具有约束作用,其中关于风险管理的要求对合资经营企业具有相当效力。

(二)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相结合 强化事前风险管理。主要是在海外投资项目投资开发前与风险未发生前进行预先管理,描述与度量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反映可能影响项目的所有风险事件综合产生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中心应在于风险信息的收集加工,通过对企业外部投资环境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以确定是否达到投资标准,达到可控制标准才可进行投资。

(1)注重事中风险管理。指海外投资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这一阶段企业应将风险管理常态化,阶段性地对项目内外部风险进行识别与综合评估,针对重大风险提供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比较筛选,选择最优的风险管理策略并最终实施。

(2)加强事后风险管理。产生全面风险管理报告,重点在于对前期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方案的评价,针对风险解决程度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修正完善,提供压力测试和回溯测试。通过责任追溯员工考核,进行奖惩激励。

综上所述,海外油气投资具有高风险性,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具有特殊性,构建完善的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是必要而可行的。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通过对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进行科学的流程设计与组织设计,构建完整的海外油气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对于规避海外投资风险,进行投资决策,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