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林业经济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识需要人才。知识和占有知识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资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建立全国人才信息网,以期利用这一电子人才信息平台,使林业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人才资源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全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hm2,森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国家批准黑龙江等8个省已跨入生态系统行列。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绝对值是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国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属于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少林国家。全国现有沙漠化面积达171.1km2,占国土总面积17.85%,其中风沙化土地5.4万km2,沙尘暴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沙区每年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风沙危害,其中重灾年份毁种面积达40多万亩,300多万亩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质退化,载畜量减少,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亿多元(林业厅提供)。林业企业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长期单一生产结构,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创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业,建设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林林,必须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实现现代林业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发展新理念,把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坚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要打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界限,实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发挥最大创造力一种人才资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进,也包括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对人才能力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网,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学林业”。信息化是当代林业现代化的标志,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现代化的方面,而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持续林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只有通过全局性、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才能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保证。
其次,加快整体性林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创新型人才,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发挥人才的潜能,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人才开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让科技人才自觉参与国家林业创新体系建设,在林业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促进部分学科、专业有重大突破。让知识资本参与分配,知识经济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资本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技术成果可作无形资产参与项目产业化投资,依据效益应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开发国内外两个人才市场,吸引人才为林业经济建设服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坚持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依托,以需要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调整人才结构与布局,既保证人才分布的动态平衡。人才要坚定不移地稳步推向市场,以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优质化。加强对人才的宏观调控与科学管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及基层对人才的需要,两种手段结合并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关键词】生态林业林业复合经济林副产品
一、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 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滞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 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 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 二者相得益彰,既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复合经济研究
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新条件,但如何利用好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要利用好这样的机会,首先要对林业养护与发展复合式的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林业养护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林业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那种只知道开采和利用地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毁灭式的破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把林业养护作为主要手段,既要向林业要经济效益,又不能破坏林业的生态效益,养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对于这一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复合式林业经济发展离不开 对林业的养护,林业经济要持续发展,林业产品是基础,对于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对产业链条的延伸是主要手段,而这些都要依靠林业养护来保证,没有良好的林业养护做前提,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 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 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 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对于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且农民生计对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地区,尽量实行“还权于民”的林业政策,提高农民对资源的可支配程度,通过技术培训与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大林地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人均林地资源占有量较少,林业生产对农民生计影响程度小的地区,不一定严格执行分山到户的政策,而应鼓励其发展多种经营方式,促进社会资金的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生态区位重要,且林业生产对农民生计影响程度小的地区,则应以生态效益为重。转贴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转移;林下经济;林业经济
引言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的充足性是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将林业经济的重点转移到林下经济的建设上来,有利于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林下经济可以有效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使林业资源的长期以及中短期效益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其优势积极发挥出来,增大林地的附加值。从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型发展,可以为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1林下经济的概况
生态环境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主要属于林业资源复合经营的范畴,具体内容包括能源、牧场、农田、林业等多项产业的混合经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供农民的收入有重要意义,其有利于缩短林业发展的经济和周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1]。现阶段,国有林场是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想将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必然不可忽视国有林场发挥的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的发展经验发挥出自身的属性优势。
2发展林下经济的问题
2.1项目管理不够严谨
目前,我国的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林业、水产、农业等产业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产权归属问题也是阻碍林业经济发展增速的重要因素,其会导致投资回报时间长,根本无法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农民在管理过程中既缺乏相关经验又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只能凭感觉走一步算一步,这就导致林下作物的产量难以提升。此外,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客观上造成了林下经济缺乏足够的人力支持。
2.2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台与林下经济发展相关的融资政策,大多数地区只能通过向银行借贷、投入自有资金、向上级审批资金等途径来进行林下经济项目的开发。我国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只是给予其少量的财政补贴,根本无法解决项目在饲养、种植上所面临的困境[3]。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下经济项目的发展速度就必然被迟滞,经济产物的质量也必然会难以保证,这也就难以提高林下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2.3项目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是林下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的林下经济产业的起步较慢,各地区所采用的基础设备都相对陈旧,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部分地区的道路还是土路,没有经过翻修,电量供应与水利项目都还是传统的设备供应,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林下经济项目的展开,客观上造成林下经济无法形成相应的规模,迟缓了林下经济的推进速度。
3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3.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林业部门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创造融资条件,要想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应该要加强对林下经济的重视和支持,在资金上加强扶持力度。比如人力成本、林业技术成本、各种树木的成本等,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针对当前大多数林下经济项目缺乏足够发展资金的难题,可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财政支持,使得相关部门能够给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专项支持,比如各种苗木的补贴,可以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林农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能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加强社会资金的筹集,为林下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
目前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管理水平还不够先进,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下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遵循独特发展、分布科学。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使林下经济的生产规模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市场的开发与规模经营[4]。此外,政府还应该从国外引入新型的经济作物种养模式,加强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建立健全林业经济作物的培养机制,增强林作物的产量、扩大林作物的产值。要想实现林下经济发展可持续化,必须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可以有专业人员制定相关的林下经济发展准则,形成林下经济项目科学化的检验检测体系。为了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与作物质量以次充好等现象,林业部门可以出台一些相关法规,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司法保障,使林业产值的增长科学化。
3.3完善管理机制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产业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加快林下经济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林下经济的推广过程中,上级与基层林业部门之间应该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对于林下经济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及时地解决[5]。另一方面,各级林业部门还应该要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具体管理内容详见图1。在推广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加强对当地林农的教育,使得当地的林农能够意识到林下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并且要加强各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农民掌握更多的林下种植技术,便于对各种林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3.4协调生态关系
森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可再生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林下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当前很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多出现了注重林下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使得很多珍稀植物、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此,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的改进,注重林下经济效益的时候更应该要重视生态效益。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把握住一个重点,即要把握住生态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在经济建设中发展生态,在生态发展中重视经济建设。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在原有的林业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分层管理,对林下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借助各种产业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5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发展意识
现阶段,我国的林农大都缺乏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与了解,政府与林业部门应该加强对林农的技术指导与文化指导,增强其对林下经济的重视程度,促使其了解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①先政府可以派遣宣传人员到林产区发放相关的林业知识手册,让林农对林下经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②政府可以通过讲座宣传一些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范例,让群众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优越性。③可以组织林下经济项目的管理人员去林业落后地区进行走访,一方面帮助这些管理人员寻找相应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这些林农与企业的感情,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基础。
4结语
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发展的最新模式,其属于人工生态复合经济的范畴,对实现林业附加值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林下经济模式的重视,从而使得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发挥出重要的生态效益,还可以发挥出经济效益。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林下种植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加强林下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推动林业经济向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能.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优势与发展模式[J].绿色科技,2015,12:313~314.
[2]李东明,赵利民.浅谈我省林业经济重点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84~85.
[3]叶燕敬,黄娟娟.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多样化经营转移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5,12:96+98.
[4]姜海英.国有林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方向[J].中国林业产业,2010,12:32+20.
闻喜县隶属山西运城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合多种树木生长,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境内山域面积广阔,3688个磨盘岭是其重要的生态林、经济林和畜牧业生产区,构成了全县的生态屏障;北垣面积广阔(近1.2万hm2)、气候温和、温差较大,发展高品质干鲜果品潜力巨大;美良川(南垣)、河谷地水肥条件较好,尤其是涑水河盆地,发展苗木具有较大优势,非常适合林业经济区域连片规模化生产。三山环列、气候温和、光热充足,从河谷、丘陵到山地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层带,为发展各种高档苗木和干果经济提供了条件。河谷盆地、丘陵山垣和广阔的沟川使适宜发展区域达6.67万hm2,发展空间巨大。
2闻喜县特色林业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闻喜县地处运城盆
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9′33″~111°37′29″、北纬35°9′38″~35°34′11″之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类林木种苗的生长和繁衍,是北苗南移、南苗北移的极佳过渡地带。闻喜县现有耕地5.53万hm2,主要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适宜的出让价格易于流转,有利于苗木的规模化经营。
2.2劳力充足,交通便利
闻喜农业人口33.4万,广大群众对土地有着天然亲和力,田间劳作技能好,素质高。苗木作为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产业,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境内大西高铁、大运高速、大运二级路、太风公路纵穿全境,闻垣高速、闻合高速直通中原、西北,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苗木集散。
2.3龙头带动能力强,政策优势明显
闻喜成功引进了山西省最大的苗木绿化公司—太原康培集团,实施规模化发展,企业化运营,以园林绿化苗木作为主攻发展方向,创建了康培苗木科技示范景区,直接带动了全县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苗木种植规模已达0.21万hm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闻喜县为苗木发展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苗木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推进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县苗木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办公室,负责全县苗木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工作。
3加快促进闻喜特色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建立生态经济林大县为目标,坚持“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发展。加快全县干果经济林发展总面积达到1.67万hm2,实现宜林荒山、荒坡全覆盖,磨盘岭得到有效治理。其中核桃经济林发展1万hm2、双季槐发展0.33万hm2、杜仲、花椒等发展0.33万hm2。每年以0.13万hm2的速度推进,实现667m2均收入3500元以上,总收入达到9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创建6大苗木生产基地,优质苗木发展到0.67万hm2,产值达到15亿元,苗木生产经营人员达到1万人,农民人均苗木纯收入达到1000元;建成特色干果经济林示范县、苗木生产基地重点县、生态经济型林业样板县,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3.1引入企业,建设“公司+基地+农户”建设生产基地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依靠单个农户是难以形成连片规模基地。所以应加大土地流转速度,引入新的经营主体,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规模化经营。积极推广郭家庄蛇虎涧村、蒿峪村的发展模式,发展农业专业合作,以组织化形成干果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加快种苗培育、栽植、抚育、管护。通过示范园建设,发展林业种植产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促进农业生产向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种苗培育区,成树栽种区,新品种研发选育和技术推广中心,加快育苗仓库、道路、水利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
3.2科学布局,重点打造中条山干果经济林生产基地
优先发展稷王山前沿、鸣条岗和中条山前沿区域,以核桃、双季槐经济林为主体,其他品种为辅助,充分发挥其经济林、生态林的双重功效,重点发展中条山前沿的干果经济林。规划自裴社的王赵村起至北坡、小王沟、江子沟、上水沟、祁家庄和后宫乡前偏桥、上院、南沟、焦山村一线东部的中条山前沿至中腰山区,全部栽种以核桃经济林、双季槐、花椒、杜仲等干果经济林树种;中腰至石门一带以发展生态林树种为主。以生态经济林打造闻喜以东的生态屏障。
3.3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立体种植
利用连片中条山、稷王山前沿核桃、双季槐、生态林地,发展林下经济,采取林菌、林药、林牧的联种、联养模式,扩大单位面积的增值效应。在林下种植低秆中药材,柴胡、黄芪、丹参等;发展林下食用菌、牧草和药用蚯蚓等,在山地沟壑区通过围栏发展林下蛋鸡和肉鸡养殖,生产市场价格较高的“笨鸡蛋”、“土鸡”等“野味”。创新经营模式,采取林上生产、林下出租的形式,合理流转土地。鼓励林农公司、加工养殖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具有闻喜特色的森林绿色食品,提升产业效益。
3.4加大支持力度,创立品牌
继续执行核桃产业支持政策,并形成长效机制,探讨核桃产业甚至包括双季槐、柿子与粮食作物同等的扶持政策。实际上对该产业的扶持就是对山区经济的扶持,要有长远发展战略。加快干果经济林品牌的创建力度,在“雷师傅”“半山腰”山楂品牌的基础上,打造闻喜山楂、闻喜核桃的产品品牌,以品牌效应形成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3.5优化区域布局,打造“一带五片区”
1.1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涉及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各个因素,且这些因素之间处于相互有联系的状态,进而组成一个经济系统,该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结构相对复杂。换而言之,各因素涉及范围广,包括文化、政治等,他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故而各个因素产生的效应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
1.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一个大的总体系,其中涉及多种类型的经济模式,如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等。具体来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综合考虑地域发展特色和前景,结合多方面的条件,比如实际的社会状况、林业发展状况等,制定出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据大量实践发现,正确的发展模式对林区发展方向、速度均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在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考虑自然状况、国家政策、文化等因素。
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其分类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从围绕核心角度分类
从该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两种。1)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以林业部门为中心,并由其统领社会各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林业工作。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木材,认为人类与森林处于一种敌对状态,单方面强调林业砍伐,且将林业与公众割裂开来,林业权的归属者是政府。因此,这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大众远离森林,较为独立。2)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林业发展模式,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在工作开展方面,其将林业部门与社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林业工作;在林业管理方面,其与其他动植物的管理密切关联,主张人与树林是伙伴;在林业权归属方面,存在多样化特点,其中包括集体林、国有林和私有林等,其与公众建立良好的联系。与此同时,林业机构的角色也发生较大转变,即从被林业政策决定向参与对话、利益交换的仲裁人,与此同时,还扮演着促进者、调节者等多种角色,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林业资源,促使林业资源效益最大化。
2.2从开放程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开放程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与理论观点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以追求区域经济的自我健全和完善为指导方针,从其生产和流通体系来看,主要是以“内循环”为基础前提。在其观点中,认为林业是独立的,所以发展要依靠自身,不具备整体观念,没有意识到林业只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开放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要求,以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为前提,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层面来看待林业的发展,即林业与社会各个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在看待林业经济发展时,需要上升到一个社会林业的高度,加强推广,促使全民关注林业,进而有效推动林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2.3从发展速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发展速度角度分类,可将其分为2类。1)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先行者的某个发展阶段,相对落后者出现超常规的赶超行为。从其实质来看,其理论指导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途径为重点工程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将传统林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林业经济发展,逐渐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据实践证明,采用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2)渐进式林业发展模式,指的是在发展林业经济时,按照一般规律来进行。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讲比较缓慢,没有意识到林业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其效果不甚理想。
2.4从绿色程度角度分类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在发展经济时主张绿色、环保。从林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1)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社会发展较为落后情况下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该模式造成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目前已逐渐被弃用;2)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在其环境观念中,认为环境与发展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下,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对环境问题的消极描述上,在讨论问题方面,侧重于技术层面,其虽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但是没有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甚至有时还会以反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林业发展,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3)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第2次环境运动的主题,该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张将环境与发展二者结合起来,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等,同时强调全方位、多学科研究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因此,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统一,从而可以为资源节约、人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贡献。
2.5从发展阶段角度分类
从发展阶段角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于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较为局限,过分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高于一切,采取“统治”的态度,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大肆掠夺。2)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提出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主张采取和平相处的理念。在发展林业经济时,强调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3结语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
1引言
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实现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以及防风固沙,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许多林业资源都被过度开发,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发展林业,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够维持林业资源使用与发展的平衡。
2生态林业的内涵及功能
2.1生态林业的内涵
所谓生态林业,指的是以生态经济学、生态规律作为基础原理,同时充分恰当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林业的稳定发展,并且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最佳的状态环境,构成完整的林业生产体系。生态林业的建设是多目标、多功能、多成份、多层次的,同时也是具备合理组合、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能协调发展、有良好动态平衡能力的巨大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2.2林业生态保护的发展
①充分发挥林业经济的功能。在发展林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经济利益的发展,保证林业生态环境同时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支持,发挥林业经济自身的优势,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要求,将天然林业与人工林业分开治理,保证天然林业原有的状态,同时发挥人工林业的经济效益;
②提升林农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林木的砍伐,所得的利益直接归林农所有,同时企业根据采伐规定,定期进行林木的回收加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稳定生产,同时还可以大大的提升林农的植树积极性;
③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的林地流转,激活林地资源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林地的生长周期长,兑现利益慢的问题。
3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应以不影响或尽可能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前提,尽量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伤害。此外,生态采伐还应以维持生态原有的物种多样性,将森林功能、景观等因素作为生态采伐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①林分水平上,应全面考虑林木的树种、产量和生态多样性的组合、树种搭配、林地生产、水分、养分及能量的交换过程等内容,让森林被采伐后依旧可以维持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②在景观水平上,应尽可能将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的特征;③在模仿自然干扰的水平上,则是模仿森林在生长中所会遇到的风倒或自燃等现象,并通过外力干扰来帮助森林成长。
3.2改善生态应用技术
各级政府和相应单位要提高合作,共同研究生态系统,对当地的林业生态系统进行监测。认真执行当地的林木苗种的培育工作,协调当地林业结构,通过高科技来提升林木质量。通过高科技技术转变林木加工的产业构造,将发展木材工业总体水平作为主线,持续开发林木资源和相应工业产业的附加值,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竞争环境。提高当地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优良的、适合当地生态系统的林业资源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进步。
3.3增加生态林地造林面积
林业资源保护应当注意“两手抓”,也就是一手抓造林,一手抓森林保护。具体来说,抓造林主要是利用对于宜林荒地的开发利用,实施造林活动,从而增加森林总体面积;而抓保护即要求严格执行森林相关限伐政策,执行征林占地的审批制度与补偿制度,同时通过大力提倡退耕还林政策,营造生态林,达到推广混交栽培技术,实行封山育林的目的。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于林地资源火灾、病虫害等问题的防治,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实现保护与造林的并行,取得发展的良机。
3.4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政策
林业生态环境作为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进行完善,通过建立林业生态保护区,有效的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充分的利用行政手段来更好的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之前,需要科学合理进行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出发,不断的对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有效的提高林业的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5加强执法管理,维持资源保护秩序
为了实现对林地资源的持久保护,法制建设与实施至关重要,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相对健全,包括《森林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林地管理暂行办法》、《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等,都从法制角度,给予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在进行森林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执法部门必须严格落实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并查处无证采伐、无证收购、非法运输等不良行为,同时加强森林的防火工作、强化苗木检疫程序,全面执行林业法律规定标准。
4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4.1实施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管理
要想实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至关重要。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国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①转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将以往按行政区域划分改为依据资源的自然特征予以划分,使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能够划分到同一区域,最大程度地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同时有助于提升林业管理的效率;
②制定出一个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及长期性的林业计划体系。该计划体系中不但要包含保障林业生产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指导内容,还应突出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最终实现用材与生态利用二者兼顾,促使我国的林业生产发展能够在该体系指导下,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确保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共同发展;
③为了保障林业计划体系得到有效地实施,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严格落实,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4.2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产生回归自然的愿望,而生态旅游更是逐渐成为人们业余休闲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森林资源来开发生态旅游行业。现阶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是有效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方式,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扩大内需的最佳举措,因此需要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完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和交通于一体的经济体系。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功能,还能提升林业生产与经济建设的效率,并为人们提供更多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林区特色的副产品,或成立副产品加工厂,以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
4.3制定多种经营策略,提高林地生产经营效率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过程中,不单单是被动的看护管理,需要充分的利用林业生产能力更好的实现林业资源效益。严格根据林业的实现发展情况,选择合理的林地经营方式,进一步搞活林下经济,利用林下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等,利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强化管理的科学性,利用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从而建立起适合的经营运行模式,以便于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的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5结语
林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通过林业资源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需要结合林业资源的保护,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协调发展的方式,有节制地运用林业资源并推动林业经济,最终在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张金波.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5,35(14):91.
[2]石建华.浅议我省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J].农家科技旬刊,2015(10):76~77.
林业技术创新有利于解决林区就业问题。衡量一个项目是否称得上林业技术创新,首先要看它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安置下岗人员,而且是否能突破林工企业传统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林业技术创新不但要在就业数量上有所突破,更要在就业质量上有所提高,实现高就业高收入,使林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具体说,就是林业技术创新应该是使林区生态平衡、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的林业技术创新应该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
妨碍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林,强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林业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一天内能够吸收1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其次,防风固沙,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有力屏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由于阳光爆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土地荒漠化。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森林能够使风速、风力大大下降,在防风固沙林的作用下,同时配合农业、水利等措施,风沙量将会逐年减少。除此之外,森林在增加降水、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著。
最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野生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不仅与森林的面积有关,还与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
1.2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部门。
首先,提供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木材、林副产品等,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着大量原材料,又生产着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其次,提供以木本粮油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为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服务。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林产品,还是人类未来营养食品和养殖业饲料供应的重要基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木本粮油及野生淀粉植物,森林果菜、食用菌等合计总产量折合成粮食达200亿kg。森林食品还能满足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食品保健能力的要求。
最后,提供就业机会。林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为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有利条件。林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山区开发、林业产业发展、承包开发荒山、非公有制经济、劳务输出等。由此看来,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增加就业机会。
2我国林业经营现状分析
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消失,形成了贫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下面这一组数字或许能从某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而木材蓄积量只占世界木材蓄积量的3%;森林面积122万km2,人均1000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0;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有林地面积占43%,而发达国家是80%~90%;森林蓄积量95亿m3,人均8m3,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83m3的1/10,大约名列世界第120位之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现状既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难以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的客观局限性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与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补偿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按照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相适应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和建设林业,而是采取同样的经营方式。也就是在木材永续利用理论指导下,把林业只当作一般的产业来看待,没有引起对公益林业的真正重视,其结果是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没有缓解,林业经济处于危困之中不能自拔。
3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就我国当前的林业状况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将遇到如下的难题:
(1)规划中的难题。我国林业经济成份复杂,有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也存在部分私有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总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到部份总体规划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所有者从强调自身利益出发,强调建设商品林。因此,在林业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所有者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2)树种选择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及林木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多种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及林木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以实现林业的多种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上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极为重要。树种既要适于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于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业的需要,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3)林地使用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另一方面,就是拿出一部分林地,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上,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一些环境遭到破坏,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4)投资体制上的难题。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国有林区在投资上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而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就很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与否取决于所有者,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实施集约经营,要受到所有者利益的驱动,既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做他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资金作保证。
4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对策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既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寻找林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针对所遇到的难题,采取一定对策解决,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战略。
4.1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林产品生产不能超过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对森林资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种用途方面实行综合管理。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按地域和环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选择目的树种;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先从保护天然林逐步转向保护治理环境,先从天然林的一般保护入手逐步转到利用人工林,全面保护天然林,先从国有林区启动,逐步扩展到山区、农村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4.2加强科学研究,寻找和选择商品林树种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商品林的建设是重点。在我国,目前商品林建设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的商品林树种,另一方面,在商品林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就我国北方而言,现在落叶松虽易成活,早期生长快,但后期生长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面窄。因此,极需通过科学研究,寻找选择和培育一种或几种目的树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选择针叶树种,但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造成林地酸化,地力减退,我国现有的人工林,大多是针叶林,主要是第一代,第二代的很少,地力减退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针阔混交的营造林方式必须坚持,且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4.3构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投资和技术体制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资,投资不到位,投资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投资要建立投资法人责任制及项目负责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约束责任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目前,林业工作中就科学技术运用上有两个弊端,一是林业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二是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企业极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这种状况不适应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4.4强化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林地的区划和林地利用的规划。但林地现存的问题也不能使林业分类经营更好地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要遏制林地不断被侵蚀的态势,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要对生态位置重要的地段,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确保林地作用;要坚决还林于山,还林于沙,利用森林系统的生态作用,改变自然环境;要不断地扩大林地的面积,在森林母体的情况下,依据林木生物学特性,扩种出更多的植物,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顺.论林业分类经营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J].林业经济,1996(5)
2侯元兆.林业分工论的经济学基础[J].世界林业研究,1998(4)
3陈国明.浅议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认依据[J].林业经济,1996(5)
4刘伟平.林业分类经营:概念与问题[J].林业经济,1998
[关键词]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4-0033-03
[收稿日期]2006-05-26
[作者简介]田刚(1962-),男,陕西绥德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窦林华(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戚文海(1971-),男,山东胶南人,黑龙江大学副研究员。
中俄两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研究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环境有利于充分挖掘对俄林业产业合作的潜力,增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动力,实现双方合作战略升级,促使中俄林业合作迅速向深层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
一、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运行的环境分析
(一)舆论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人对俄科技水平的认识仍存在误区。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诸多新闻媒体对俄科技水平的片面宣传有关。这种非全面宣传的消极后果是,不仅给广大民众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对俄的科技水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为此,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应加大对有关俄科技成果特别是林业科技成果、政策、法规、学术动态的报道,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性和综合性;可定期请国内各科技领域专家发表对俄科技领域的相关评论;不定期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俄林业科技成果展,同时邀请俄专家介绍本领域发展最新动态。只有通过上述举措,才能形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才能引导中国的企业、科研单位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进程中来。
(二)政策环境
良好、适宜的政策环境将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的营造应从两国行业主管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与对方开展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政策,在与俄毗邻各省区及与俄方结为友好省州的省区,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和出台本地区加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条例,共同构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三)政治环境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政治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实现产业化的良好政治环境已经具备,在今后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两国政府应进一步对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计划、领域、原则、方式等加以确认,使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政治环境更加巩固。只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才能为两国林业科技特别是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
(四)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两国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程度。目前,中俄两国均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两国的林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均处于不成熟阶段,而俄罗斯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则更低。目前,人才和资金问题(特别是中俄专项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是制约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启动的关键因素。为加速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两国政府在加强培育和调控林产品市场的同时,应努力培育有利于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业要素市场,如劳动力、资本、科技要素市场。只有专业要素市场不断发育和成熟,才能培育更多的合作主体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进程中来,从而切实扩大产业化的规模。
(五)体制环境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构成要素的协调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中俄林业科技合作机制的高效、务实运行取决于两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两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滞后,这既不适应两国各自经济转轨的需要,也不适应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体制改革总的取向应是使科研单位逐步从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转变,从而使双方的科研单位有与对方开展科技合作的较大自。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部分科研机构已私有化,或建立了股份公司。只有两国的科研机构真正成为技术市场的主体,其科研成果才能实现商品化,进而为实现大规模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创造前提条件。
(六)生态环境
中俄两国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不仅要注意森林经营的经济成果和效益,而且也要注意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防止滥伐森林,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是中俄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永续利用森林资源,使青山常在,这不仅是林业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中俄两国合作开发的长期发展目标所在,是林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否则,任何不合理的开发行为,都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这种破坏的后果具有很大的惯性,即使耗费巨大的人力、技术及资金等资源去拯救,也难以在短时期内恢复。
(七)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有利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教育、文化、体育、文艺、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沟通、融合。良好的人文环境将从最根本上解决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中的非经济因素障碍问题。这种环境的营造应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方面在政府层次上,应继续加强中俄两国政府间的定期会晤与磋商,将两国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制度化,切实推动人文领域大型合作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民间层次的交流。在营造良好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人文环境方面应充分发挥民间的上述优势。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良好、适宜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外部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子环境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它们将统一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二、促进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途径
(一)以大项目为纽带,使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有机联系,高效运转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应以重大合作项目为示范,以林业科技项目合作为桥梁,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以持续的政策创新为动力,才能将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有机地联系起来。应将中俄林业科技合作项目进行分类,根据项目的层次和规模确定相应的合作主体,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两国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开发和利用俄罗斯森林资源领域,在发展大型联合计划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包括在赤塔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分别建设生产能力为60万吨和30万吨的纸浆厂[1]。其中,中国在俄最大的投资项目――赤塔州阿马扎尔斯达60万吨纸浆厂和森林综合开发项目2005年3月中旬通过中国有关部门审批,俄远东设计院已完成厂址的勘察设计,并已通过由俄地方政府组织的环保听证会,俄方专家正在对中方拟出资的设备进行技术评估。
(二)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构建中俄科技林业合作机制,两国中央政府及科技、外贸主管部门应做基础性工作,尽快建立各个子机制。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步阶段,要注重发挥两国政府在整合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完善各自的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和孵化器建设。在产业化发展阶段,要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以企业为主导,应以持续的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产业化提供不竭动力。可以说,中俄两国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败。俄中林业合作常设工作小组于1990年根据苏联国家林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协议创建。到2000年为止该小组举行了四次会议。2005年8月俄罗斯联邦林业署与中国林业部达成协议恢复该小组工作。在区域林业科学合作中,中俄两国政府积极组织国际性、区域性学术研讨会议,互派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讲学,互派人员学习进修,互派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共建实验室等。
(三)应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做出中长期规划
目前,当务之急是由两国有关部门对双方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与需求情况做全面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做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中期和长期规划,确定具体的合作目标、原则和步骤。应将调查结果在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上,定期举办俄罗斯林业科技成果展,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近期内应首先做好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项目以中小型为主,以政府为主导;中期内,应逐步扩大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逐步由以黑龙江省为主扩大到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乃至扩大到全国,以大中型项目为主,仍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导;长期内,以大型项目为主,以增强两国各自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多个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园区,以大批林业科技合作项目产业化为最终目标。例如,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开展森林资源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在双方互利互补的原则下进行技术合作,使森林经营向集约、丰产、永续的经营模式转化。
(四)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有所不同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长阶段,应主要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机制,不断壮大双边科技合作基金规模,扩大双方参与合作的主体,引导合理的科技合作投资领域,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立法,优化双方科技成果的孵化环境。在产业化的成熟阶段,两国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应适时地转移到为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来,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只有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将工作重点适时转移,才能切实推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2]。
(五)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是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动力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成熟阶段,必须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激励机制为媒介,带动其他相关方面的创新,从而构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完整的创新体系[2]。构建创新体系,既是林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身的内在需要,也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构建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参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构建创新体系才能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注入不竭的动力。中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的长远目标应是在不破坏森林的生态保护作用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林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运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稳定地提高项目实施地的木材产量,为中俄双方在林业上更加广泛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营林造林;发展;经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即为林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林业部门要大力加强营林造林工作抚育、监管工作,不断改善森林综合功能,使林木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不仅能够增加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还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林业经济持续发展对营林造林工作要求
1.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展,其中即包括对森林物种的保护工作,也包括对林木的修复工作,通过对已经破坏了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作用。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了保证其持续发展,需要从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入手,提高林业工作者和大众的林业持续发展意识,以保证营林造林工作的顺利展开。
1.2加强基础管理促进长足发展
要想使林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也需要遵循又快又好的发展原则,既要保证林木产量,又要保证林木数量。在营林造林工作中林业工作者们一定要把握好管理与技术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从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并通过实地考察,充分做好计划工作和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营林工作的长远发展。另外,林业技术、管理和工作人员还要重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工作。
1.3增强全民营林造林意识
营林工作不仅单纯地局限于森林和山区,所在区域都有权利和义务加强绿化工作。所以,不仅要加强林业工作人员的造林意识,还要增强全民营林造林意识,以充分地调动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城镇与森林营林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拓展绿化区域,不断强快绿化速度,为人类打造一个更健康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1.4坚持林业产业多样化协调发展
公益林的打造不仅具有观赏性、联系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保证林业的长足发展,可以通过多渠道打造一条多样化的协调发展路线。将与其相关的特色加工业、绿色食品以及特色旅游业等与林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使他们能够相互促进,从而得到共同发展。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策略
2.1加强种苗生产工作
种苗生产作为营林造林工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决定着林木的生长状况和质量。只有优质的种苗才能实现速生、丰产、质优的标准,所以要加强种苗生产工作。首先,要做好林木良种的选育工作,还要加强快繁推广和质量监管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地利用种苗科技,以加快造林和优良树种的选育进程,为收获优质的林木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林木良种宣传示范推广,支持并鼓励林业工作人员使用良种;另外,还要加强容器育苗的推广力度,对于那些适合容器育苗的树种要尽量采取窗口育苗方式,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突破造林的季节限制,同时还可以加速幼林郁闭。
2.2选择科学合理的营林造林方式
要想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就需要打破传统的营林造林经营模式,将科学集约经营作为营林造林的主要手段,使营林造林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首先,要用机械整地、机械割草等现代耕作技术来代替传统的耕作方法,来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从思想上转换重造轻管的理念,广泛开展森林定向培育,将引水喷灌、配方施肥、抚育间伐等应用于营林造林生产之中,以全面提升造林的产量和质量;另外,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林下利用和复层林经营,打造功能多样、品种丰富、结构稳定的生态群落,使森林实现三效兼优的标准。除此之外,要调动各级林业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林业科技成果,以整体提升营林造林的科技经营水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计划、育苗到施工、抚育、经营等各环节的质量监管,使营林造林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
2.3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林业发展水平
首先,要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营林造林意识,并帮助他们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先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人员的思想问题,为提高营林造林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营林造林的各工作环节,加大质量管理工作力度,尤为重视质量检查工作,严把质量关;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调查中的细节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归档;为了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发放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的信誉,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证。加快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步伐,以增强林业竞争力,以保证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林业工作的落实和实施,林业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等有效手段,使林业能够吸引民间资本,以其作为行业发展的动力,并最终实现投资者和林业双赢的共同发展局面,这样即可以有效地增加生态效益,又可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5加强营林队伍建设
在营林造林工作运行中,要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要明确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营林造林队伍,才能保障营林造林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从业务知识、政治理论等各方面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职业首先,敢于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铁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镇郊林场
参考文献:
[1]樊志荣.浅析在可持续发展下营林造林工作的意义及完善[J].现代园艺,2011.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竞争力 发展对策
一、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有着比较完善的基础体系,发展产业集群有一定的有利条件。目前,在省内己经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具有产业集群雏形或者具有形成产业集群潜力的产业有以下五类:
1.以吉林省一汽为中心形成的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最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一汽集团为核心,长春市为主要生产基地,省内零部件生产企业为配套,各类汽车服务业为补充的汽车产业集群。
2.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吉林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在八五、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5%至20%,而在2004年的上半年增速高达40%以上,己经成为继汽车、石化产业之后的吉林省第三大支柱企业。目前全省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几乎都是由民间投资或与外商合资建成的。如吉林德大、长春皓月、吉林沱牌、吉发实业、吉林华正等,这些企业己成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和主体。
3.医药产业(主要是指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
吉林省的医药企业大都集中在长春、通化、和敦化市三地,按照2003年的统计,医药产业企业单位数占全省企业单位数的8.94%,其产值占全省产值的6.13%,在医药产业中,中成药的优势尤为突出,截止2004年第一季度,吉林省中成药工业利润占全国总利润的12.42%,名列全国第三。与此同时,生物工程制药也已成为吉林省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石化产业
吉林省石化产业是吉林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主要是以吉林石化公司为依托。目前吉林省正在加快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将以吉化、吉林油田为核心,发展精细化工和合成材料等新产品用以延长产业链,从而实现从长期形成的基本化工原料加工基地到面向最终消费的加工制成品基地的转变。
5.光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吉林省的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短,但速度很快。光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集聚,专业园区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信息交流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
以上五个产业之所能快速发展起来,是因为具有以下发展优势:
资源优势。比如,依托于长白山的中草药资源的优势,使得大量制药企业集聚在产地附近,从而形成医药产业集群;而优质的大豆、玉米资源又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创造了条件。历史基础优势。经历了建国初、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吉林省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了一汽、吉化等大型主导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前后关系链较长的企业集团,其发展必然带动配套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科研创新优势。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例,吉林省拥有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联合国援华玉米开发研究中心和国家玉米深加工工程中心等20多个科研机构,每年有几十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一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政策优势。由于现在正处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期,国家不断给予东北地区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在振兴吉林省经济中的作用,将发展五大产业集群基地列入未来五年的规划中,将从各个方面扶持现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网络
(1)存在大量的布局相对分散的中小企业。这一点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医药产业的表现尤为显著。首先,吉林省的医药企业规模不大,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截止2002年末,吉林省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91个,而其中,大中型企业为39个,累计完成产值38.21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8%。其次,吉林省的医药企业布局相对分散。有三分之二的医药制药企业分散于通化市、敦化市和长春市
(2)即使是存在一定地域上的企业集聚,也大都是处于集而不群的状态上。主要是由于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以汽车产业为例,2003年中国机械行业500强中有5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吉林省只有1家,而浙江有10家,上海有6家,重庆有5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吉林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并没有形成集群优势。
2.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主创新系统
首先,企业网络发展缓慢阻碍了自主创新系统的形成。吉林省目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网络,大部分企业仍旧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孤立存在,缺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而这一点也就将创新过程局限于企业内部。其次,创新系统中的产、学、研三个行为主体之间严重脱节。
3.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环境
吉林省的市场机制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计划机制的色彩依然存在,许多政府官僚气息比较浓厚,政府依然存在着“缺位”、“越位”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基础理论或者质量标准体系的研发中,企业一般是不会投入资金,而这些都需要政府投入;一些为主导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及相关性的支持产业发展缓慢,这些产业也需要政府扶持。政府应将资金从主导产业中抽出一部分,投入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项目上,并积极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
三、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选择有效区位,建立有效的企业网络
首先,应在一汽和石化企业周边建立以综合型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以汽车产业为例,吉林省准备在环一汽100平方公里的地区建立长春汽车城,以一汽为主体,形成产业链、服务链、信息链完整的企业网络。其次,依据科技优势建立以高新技术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工业园区。吉林省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几乎都集中在长春市,因此科技工业园区的最优区位是长春市。再次,依据资源优势建立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医药产业应在原料产地附近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以医药产业为例,吉林省的中药资源主要集中在通化市和敦化市,而药品的运输成本要小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所以应该选择原材料产地作为药品加工制造基地。
2.建立区域创新系统
首先,基于企业网络,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核心企业将基于生产阶段上的技术研发阶段进行划分,随同生产阶段的分工一同下包给若干个企业,然后核心企业将对各下包企业的成果进行评估,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生产要求的产品,而被选中的企业将获得大量的产品生产订单作为创新研发成功的报酬。其次,构建企业和高等院校及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创新网络。通过政府的课题项目将企业和学校联系起来。将科研机构的研发方向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信息有机联系起来。
3.进一步完善区域制度环境
区域制度系统的构建是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进行,既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解决政府出现“越位”、“缺位”的现象。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削弱对于经济运行的参与程度,通过产权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造的步伐。二是政府应通过有效规章制度的设立,加快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三是通过机构改革,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绿色通道”,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四是建立有效的制度,拨出专项资金、专项人才,用于提供公共资源支援中介机构的建立,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
关键词:农林企业竞争力 会计计量模式 资产组 公允价值
一、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一)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随着农林产业企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林企业将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同其他企业一样,农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持续性的、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核心竞争力,将使农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农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为农林企业创造价值和利益。农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的特性。这种核心竞争力还具有衍生效应,不仅可以使农林企业在现有领域中保持竞争优势,还可以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拓展以获取更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相对于其他企业,农林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农林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绿色性以及政策扶植优势,这是农林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农林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可耕地被工业占用和林木资源的过度采伐。这种稀缺性表现日益突出,但农林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之处在于农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而且农林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因此具有绿色的属性。此外,农林产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农林企业的发展。
(二)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计量现状分析 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可以持续产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在会计学中却被长期忽略,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却长期不被会计信息系统所反映的无形资产。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作出的定义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确认时应该遵循两个重要标准,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另外一个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我国农林企业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符合资产的定义,完全满足资产确认的第一个标准,即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随着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资产组概念的引入,只要采用恰当的会计计量方法,也可以满足资产确认的第二个条件,即该资源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据此,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全可以作为一项资产进行确认,而如何合理地计量则成为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以有效反映的关键因素。
二、农林企业竞争力会计计量的可行性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交易或会计事项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会计要素的过程,即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核算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频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已不能满足会计主体相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出现和应用较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只有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种,新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模式则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五种,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如果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公允价值是理性的双方在公平的市场中,在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关系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易的金额,可以用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表示。由此可以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中所提及的五种计量模式中事实上可以分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两类。其中除历史成本外其余的四种计量模式,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论是取自市场价格还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事实上都参考了市场因素,可以统称为广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同的是四种广义公允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技术方法有所不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前景逐渐广阔,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不能够完全替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补充、拓展和优化。农林企业的竞争力资产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如果是通过让渡资产,如付现方式取得的。理论上可以与其他资产一起纳入会计信息系统。农林企业通过让渡资产取得的某些长期资产其价值中理论上包含有竞争力资产的成分,但农林企业的大多数竞争力资产并非通过让渡资产取得,这就意味着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存在可以为农林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却因无法合理计量而没有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的竞争力资产,而这些竞争力资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有可能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延展,同时丰富了会计计量的手段和观念,优化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职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一是会计核算时间的延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一些会计要素的计量从初始计量延展到后续计量。历史成本更多地局限于会计要素的初始计量,强调历史数据的不变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用于初始计量,但更多地着眼于后续计量,这就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时间上作了延展,会计实务中所有资产包括竞争力资产的期末计价,不管采用市价、现值还是可变现净值,事实上都属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范畴。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最大优点是公允价值具有可变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资产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变动频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相对及时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可以较为及时地反映这种变化的结果。从而较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二是会计核算空间的拓展,长期资产的资产减值计量事实上是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长期资产变现周期长,价值高,在原有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其会计期末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或者不调整或者机械地调整,由此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通过比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是否发生减值和可回收金额,相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或者机械地反映会计要素期末信息,较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三是丰富了会计计量的技术手段,通常情况下,最常见的公允价值是市场价格,采用市场价格计量可解决一些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公允价值是理性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允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发生,而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市场化的价格,只要取得公允价值,计量便可以完成。此外在会计当局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还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是公允价值计量
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现值计量方法可以全面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产生现金流量的时段的合理判断、利率的选取以及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值中的其他非确定因素等。在市场条件下,即使是折现率也是市场多方博弈的结果,因此,依据折现率计算出的现值也具备公允的属性。
(二)资产组相关概念的引入 公允计量模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会计计量的技术手段,通常情况下,最常见的公允价值是市场价格。但是代表农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资产,如良好的山林环境,通常并不是通过交易或其他会计事项取得的,不让渡资产也就不可能产生历史成本,此外由于农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同样也难以找到可以参照的活跃市场价格,因此按照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自然无法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新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当局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还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现值计量方法可以全面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产生现金流量的时段的合理判断、利率的选取以及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值中的其他非确定因素等。农林资源的现金流量通常具有稳定持续的特点,这恰好为通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但是代表农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资产,通常难以确定独立的现金流量,如良好的绿色环境可以为农林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具体有多少经济利益是绿色环境带来的则无法准确计量,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在对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计量时,不必再将农林企业竞争力一定看做是独立的资产,而是既可以把一些能够产生独立现金流量的农林企业的竞争力看做是独立的竞争力资产,也可以把不能够产生独立现金流量,或者可以产生独立现金流量但不易准确计量的竞争力资产与其它与之密切相关的资产一起作为一个资产的组合共同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资产组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为农林企业特有的竞争力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合理反映出来提供了第二个理论支持。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人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还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因素。几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如果该资产组的现金流入受内部转移价格的影响,应当按照企业管理层在公平交易中对未来价格的最佳估计数来确定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资产组一经确定,应当遵循一贯性原则,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企业管理层应当证明该变更是合理的,并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作相应说明。新会计准则中资产组的概念是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合理计量并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农林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绿色性以及国家地方对农林产业的政策扶持等因素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商誉十分相似,通常不能够单独存在,必需依附于其他资产、资产组乃至子公司才能存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有价值。即只有和其它资产组合在一起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带来现金流量。把农林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以及绿色属性和它存在所依附的资产看成是一个资产组,只要这个资产组划分合理,就可以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却因为没有可观察的公允价值,或者因为无法准确单独计量现金流量导致无法折现获得公允价值,造成企业竞争力资产无法合理计量入账的问题。资产组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能否完整合理地纳入会计信息系统,因此要科学灵活地划定包含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在内的资产组,必要时还可以划分资产组组合。
三、农林企业竞争力的计量模式及计量技术选择
(一)农林企业竞争力的计量方法 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计量:
(1)可收回金额法,包括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内的资产组可以采用可收回金额计量。可收回金额应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关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给出的定义,在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在缺少可观察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交易双方讨价还价达成的一致价格也可以作为公允价值。其次,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再次,在即不存在销售协议又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规模相同或相近行业的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进行估计。
(2)折现法。农林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代表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并不是通过交易或会计事项取得的,因此难以确定公允价值,从而不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如绿色环境。对于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难以直接获取公允价值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采用折现的方法,即将资产在存续期内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以此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折现法主要适用于确定核心竞争力资产等价值不确定性较高、且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确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存续期和折现率等三个因素。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该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包括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而不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同样也不包括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以及与所得税收付有关的现金流量。关于折现率的选择,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于折现率的选择需要考虑三方面,一是无风险报酬率的确定,农林企业可以选择同期国债利率或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二是特定风险报酬率的选择,特定风险报酬率通常可以选择投资协议、融资合同中约定利率作为折现率,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合同利率,但是对报酬率有明确要求的,可以将合同约定的报酬率作为折现率。此外有的情况下,资金成本也可以作为折现率使用,此时的资金成本就是最低的折现率。
关键词:林下经济;模式;对策
林下经济主要是利用林地空间、森林资源,以技术为核心,进行种植、养殖以及有关产品的包装加工,使整体协调发展。其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这是一项新的经营模式,而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经济发展。林业部门在稳定工作中勇于创新,有效地推动林业发展。
1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
1.1林下栽植
1.1.1林粮现在社会粮食不仅仅包含所需要的主食,还包括一些干果和绿色食品,也包括粗粮,比如绿豆、豌豆以及板栗、柿子、枣树。还可以种植块茎植物,比如番薯、洋姜、魔芋等,其可以加工成粉条食品。1.1.2林油种植含油量高的木本植物,如油桐、乌柏、核桃等,这些植物含油料高。根据地质情况还可以种植草本植物,比如茴香、薄荷、紫苏,即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也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1]。种植农作物,比如花生、大豆,这些作物不与林木争肥争料。1.1.3林菜充分利用森林的湿度,而且其空气充足,光照强度比较低,昼夜温差小,有利于菌类蔬菜的生长,可以种植鸡腿菇、香菇等。可以人工栽培的一些蔬菜或野菜,或者是种植营养丰富且没有污染的药材。1.1.4林苗根据地质培养苗木、花卉,以有效地节约土地。而且林下昼夜温差比较小,有利于花卉的生长。我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园林品种类型非常多,可以利用林地进行种植,以有效地提供更多花卉品种,而且符合市场需求,可以推动林苗木产业的发展。1.1.5林草利用广阔的森林资源,可以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粮草、牧草。而且可以固定土壤,在地表浅层可以种植草坪草用于绿化[2]。
1.2林下喂养
1.2.1林禽利用森林资源可以放养或者圈养鸡、鸭、鹅,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危害,同时也可以为牲畜提供更好的养料[3]。而且目前市场的肉食需求很多。该模式成本低、投入少、收入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耗费的饲料少,有利于管理。1.2.2林畜饲养猪、牛、羊、兔。森林中有丰富的草,可以为畜类提供更多的食物,保证成活率高、投入少,而且粪便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作为林木生长的养料[4]。但是,需要注意保护树体,避免羊、牛的损害。
2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加强引导
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要统一思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要统一部署。搞好租赁承包制、签订合同,让林农放心,敢于投资、承担。另外,要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坚定信念,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市政府要全力支持,进行指挥,林业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林农和林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进行发展建设。同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相结合,进行统筹规划,发展各种适合的模式,有助于提高收益。
2.2合理规划
发展林下经济,要从林业的发展规划抓起,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确保可持续发展,选择合理的方案,作为实际经济发展的方向,搞好造林、养殖、采伐,改变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在林间科学的安排,进行专项规划。
2.3落实政策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在资金方面进行调整,投入合理的经费,发展林下经济项目。要对林下经济项目进行支持,将林下经济和农业结构相结合,并且做出合理的调整,推进无公害产品生产,也要进行扶贫项目开发。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多个发展的渠道,多发展污染少、收益高的项目,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还可以开发生态旅游业,让资金有机的结合。
2.4强化建设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产业建设,对林下经济基础发展设施进行规划和完善。采取技术措施配套建设,尤其是林区道路、水利、电信、物流等设施。不断地完善规模,提高综合生产力度。努力打造科学示范基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负责人培训和林农知识讲座,完善服务体系,满足市场需求,开发特色食品,提高收入,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发展。林业部门要根据地质需求,选择适合的林场进行试点、示范和正确的引导。不断地摸索、创新,充分利用技术带动人们收益,培养一些大户或者企业,鼓励不断创新,拓展新的林下产业,形成新的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借助身边实例宣传实实在在的收益,以利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狠抓市场和网络营销,增加收益。
参考文献
[1]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2]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0(4):57-59,62.
[3]李二军,路运宝.发展林下经济的五种模式[J].国土绿化,2007(2):24.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林业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起到极为关键性的影响,同时作为基础性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存在林业资源采伐过量的严重现象,由此诱发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利影响。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林业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林业经济发展资金缺乏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如此。众所周知,林业实际上属于国有制的产业,因此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注入大量资金作为发展的动力。但相对而言,受国内不同区域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面向林业经济产业所投入的资金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区域省份,用作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比例,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因此林业经济发展的资金缺乏问题,已经严重限制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二)林业经济发展技术落后
林业经济的发展与专业技术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只有在技术的支撑下,才能将林业经济发展引领至高速发展的模式中。但就目前而言,国内林业发展领域内,技术水平整体相对落后,对于专业设备的开发与利用等,均与国际上存在很大距离,甚至只能采购其他国家淘汰的设备。同时对于林业的管理技术不够科学,存在引进树苗无法适宜本地土壤、无法生长成材等现象,并且人员管理不善,出现植被存活率低的情况,而这都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关系界限模糊
林业经济的稳固发展应当是建立在林业资源的基础之上,对于资源储备量、分布范围等均存在一定的要求,但目前存在着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关系划分不清的现象。实际上,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发展是不同概念,林业资源是林业经济得以发展的根本因素和依托,而林业经济是对于林业资源的合理开业利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和影响,对于林业资源数量的追求以及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追求,两者之间应当保持平衡。通过对林业资源降低、升高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推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向。从这一层面而言,林业资源可以被视为评价林业经济发展的标准。
(四)林业经济发展制度未能落到实处
近年来国内林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对而言,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对林业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但实际落实中难度较高,无法对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国内部分地区,具有十分充足的林业资源,但相反的是,用作取暖的煤矿、天然气资源缺乏,只能严重依赖木材,并导致砍伐树木用作生活、取暖的情况,而这并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要求,缺乏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所承担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繁重,但部分乡地区内村民仍持有保守的观念,采伐林木用于生产生活,生态保护意识缺乏,砍伐林木的现象无法彻底解决。因此林业经济发展需要相对的制度作为保障。
二、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吸引来自不同渠道的投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林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当积极开拓更多渠道,吸引更多的发展资金,奠定扎实的前期基础。尽管林业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但由于政府能够投入的资金比例相对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对林业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优化,进而通过不同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资。具体的实施中,可将投资力度大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打造成典型示范例子,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他中小型林业发展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提供利率相对较低的贷款,激发企业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热情和自信心,同时将民间资金引入到林业经济发展中,不仅能够推进当地的林业经济建设工作,同时能够使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笔者所在的隆阳区,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大了林业产业建设工作,确立了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建设模式,同时结合高黎贡山糯橄榄产业,扩大种植面积,展开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工作,并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申报,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二)加大林业经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技术水平
目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导向,林业经济为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包括加大经营技术的研究力度。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国外淘汰的技术设备,并支持鼓励我国自主研发技术,使林业经济的发展走向现代化,同时可以与国内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林业技术设备,为林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应当提升林业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吸收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提高创造力,总结适合当地发展的针对性策略与方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幼苗成活率增加,提升幼苗培养技术,最终林业整体发展才能够得到保证。笔者所在的隆阳区内,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把握的问题,区林业局已经将岗位培训视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希望以此来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具体实践中,已经开设核桃管护、森林防火、政策法规培训等多期针对性培训班,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正确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林业资源应当是最根本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得到长期发展的资源储备保障,一旦林业资源不足,将会使林业经济的发展陷入尴尬局面中。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展开积极的经营体制革新,正确的对待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认识到,脱离了资金的支持,单独的林业资源同样无法满足林业经济成熟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
隆阳区为解决林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发展相冲突的情况,将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当地木本油料基地的建设速度,并申请争取低效林改造等项目,力求将木本油料产业打造成为带领山区人民致富的产业。同时,展开积极的农村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改造旧沼气池、引进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灶,以此来改善当地农民砍伐树木的情况,使林业资源和林业经济共同进步。
(四)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打破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的限制,防止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最终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路线。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从长远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优化林业整体经营机构,引入高科技含量的专业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同时加大对于树苗的培养,使林业资源储备量不断增加,起到绿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效果,进而为林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隆阳区在具体的工作中,为确保林业经济能够达到长期发展,坚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加大退耕还林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并申请新一批退耕还林工程,巩固绿化效果,同时组织石漠化综合治理、荒山造林等辅助项目。此外,隆阳区对辖区内森林火灾区的植被恢复工作限期开展,在当年必须清理完受灾林区,第二年造林验收结束,同时重视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确保生态平衡。
Y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同时符合当前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环境的需求。对此应当针对当前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解决策略,主要集中在吸引投资、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林业经济和林业资源两者并重等,最终才能引导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林业经济发展在获取应有效益的同时,对绿色健康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振立,张执慧.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01).
[2]申雪梅.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林业,2015(06).
[3]欧阳瑞辉.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5(06).
[4]马鹏程,马伟,孙玲萍.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24).
[5]魏环.刍议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