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范文

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重要性;现状;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因此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方法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以及竞争意识。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工商管理是培养人才的核心,主要是培养人才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运用经济学的原理与技巧以及科学的专门方法,从中分析与解决管理企业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因此,工商管理对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单一

目前,教师培养学生的模式过于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课堂上教师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致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低下,对专业的理论知识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课后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消化专业的理论知识。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笼统地传授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忽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培养质量。一些教师作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其教学内容、课程设计都缺乏科学规划,致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目标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价值。

(三)忽视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学生自我意识的发挥。教师过分强调专业需求,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人才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教师课堂上忽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思维,致使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工商管理中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工商管理的核心,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处理冲突与协调能力等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多关注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前景,课外大量阅读国际工商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的案例,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多观摩学习以及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结合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专业理论,培养出具备一定特长以及较强技术的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人才。

(三)完善工商管理目标体系建设

为了培养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完善工商管理体系目标建设是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完善相关目标体系已经成为首要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国际化工商管理的战略目标。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教师的教学计划都要以学生的培养与发展为中心,不断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并时刻关心以及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学校要根据自身现状,革新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发挥工商管理的特色,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重视校内的模拟课堂与实践设施的建设,并且积极联系社会私营企业,争取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

四、结语

社会以及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要求教师对学生专业的工商管理知识与实践能力要高度重视,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规范化培养,使工商管理人才能与时俱进。并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以及经济市场输送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君.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4):274.

篇2

    1.内涵“企业家”概念起于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的观点,后以弗兰克·奈特为代表的学者将企业家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统称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在英文表达上常常互用。企业家精神内涵综合可表述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所形成的勇于承担风险与不断创新的心态、观念、思维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2.特征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所独有的、显着的、共同的精神特征,该特征使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其主要特征是:(1)创新。对企业家创新的认识始于熊彼特,他把企业家界定为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这个观点揭示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在继承熊彼特思想基础上,彼得·德鲁克提出,创新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精神特征,其本质就是“做不同的事”。(2)冒险。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是成为企业家的重要条件。理查德·坎蒂隆和奈特两位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家精神与风险紧密相连。很多着名企业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凭着企业领导者冒险精神发展起来的,如IBM、海尔等。(3)合作。合作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方式。艾伯特·赫希曼认为,企业家有很强的合作能力。尽管企业表面上表现为企业家一个人在管理,但企业家在企业重大决策问题上,采用的是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4)敬业。马克斯·韦伯提出,企业家生存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事业,生存不是他们经营事业的原因,获得财富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志,强烈的事业心是企业家发展企业的不竭动力。(5)执着。英特尔总裁葛洛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名言表明,在目前信息指数级爆炸的时代,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无论经营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家都必须积极面对。(6)诚信。无数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配置社会资源效率最佳的经济运行方式,为了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法律制度和信用保障。任何商业活动缺乏诚信,都会产生很大的道德风险和很高的交易成本,最终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真正的企业家十分重视商业活动中的信用问题,并将遵守法律制度与信用关系当成自己应遵守的责任,在公开自由竞争和不能有欺瞒和诈欺的商业规则下,运用资源开展商业活动。

    二、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建立在企业家精神内涵、特征分析和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先进经验基础上,以及国内目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更精确要求,基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1.客观认识学生个性发展企业家精神首要是创新精神,个性化特质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产生的基础性条件。个性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其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品质常常与创新素质密切相关。由于在目前的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轻视个性的传统教育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差异、特色。工商管理教育不仅要在学生自主意识、自由探索热情等方面给予鼓励和保护,而且要关注知识视野的拓宽、持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不断探索问题意识的引导,从而使更多学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质。2.立体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围绕企业家精神,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立体设计。对专业和基础课程建设,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素养类课程,并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范围,以形成宽厚而合理的知识架构,同时还应因学生兴趣不同实行分方向培养,如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系即提供了创业管理方向、生产运营方向和商务管理方向。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能力导向为中心,根据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特点,打破现有课程的狭隘框框界限,基于“能力导向型”构建课程新体系,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不同系列课程的架构和组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不断审视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3.强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过于理论化,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学生不能将书本上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亲验性”的教与学的方法,对目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目前,国外比较倡导的是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试教学模式是根据将认知过程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该方式基本特点表现为,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设计与实际相似的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感知、从而获得近乎真实的感受。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在思维、判断、技能方面得到主动性的成长。4.培养创新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工商管理人才,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关键问题。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教师来匹配。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的教师基本特征主要有:具有较强的进取、敬业和开拓精神,以及开阔的视野和创造才能;具有善于启发学生求异、创造的能力;能掌握与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但是目前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知识较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为培养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教师,需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充实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新老师。5.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评价,使学生思维、行为等出现极强趋同现象,抑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因此,新的评价体系必须在两方面做出重大改变:一是用过程评价代替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特点在于,对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成为评价的核心方面,而传统的结果评价方式更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量、知识授受对与错的评判,这种评价极大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二是用多元评价标准代替单一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从课堂讨论、专题宣讲、课程主题设计评价、知识竞赛、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方面综合考察,最终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实质性评价。具有颠覆性的多元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篇3

新时期,网络教学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意义。将二者进行整合是未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文章基于此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并分析了其在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教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整合

我们应正确认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工商管理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并且现代社会需要综合性人才,因此高职工商管理教学应强调人才的能力、素质、潜力的全面培养。网络在现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既具有促进作用,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现代人才不仅要具备企业相关的管理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需要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还可帮助工商管理者对市场发展做出积极的回应,从而正确开发和操作。

一、网络教学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整合特点

网络教学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整合具有必要性,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强调其多样化及师生互动。要了解工商管理中的管理人员要掌握的具体技能,还应了解其特点。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网络教学为工商管理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在这一基础上,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资源,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探讨,这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当然,在这一背景下的教学还具有实际价值,主要体现为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出更清晰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清晰。使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主体的改变在人才培养中,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有利于其能力提高。工商管理涉及多个行业,而现代教学往往将其定义为某个独立的专业,这使得教学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抑制。不可否认,网络时代的到来具有必然性,而其在工商管理教学的作用则体现为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得到改变,网络教学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实际,利用网络可选择与实际相符的案例,在分析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多媒体可提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工商管理的特殊性,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而网络教学对于工商管理来说,使得其成为被学生所认可的专业。教学主体的改变,这是工商管理与网络教学结合的特点,而现代教学要确保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并合理的应用网络教学,使其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积极的要素。

(三)师生实时教学网络基础下的工商管理教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实时教学模式使得辅导效率得以提高。从长远角度讲,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人才,使其能够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传统教学的特点在于只关注某个专业,使得学生对未来的认识存在缺失,无法指定人生目标。而结合网络教学后,工商管理教学可通过网页、邮件甚至是流行聊天软件来完成,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满足了其需求,使得其对网络产生了新的认识,也对工商管理产生了新的认识。促进了人才培养效率,也使得专业能够在高校中可持续发展。

二、网络教学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网络教学提供必要条件,但网络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中,并非完全依赖于网络,还要从多个方面考虑,以下为我们在网络教学与工商管理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网络教学致力于将教学改革深化,将专业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致力于在高校教学中建立完整的教学策略,选择合理的案例,使得教学接近于企业需求,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但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利用网络,选择正确的课题,组织课堂纪律,以防止其起到消极的作用。

(一)资源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目前高校已经对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改善,但在教学资源整体水平上,依然存在缺失现象。这使得工商管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只有系统的规划才能确保资源的合理性。另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确保工商管理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这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学存在明显的脱离实际的现象。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使信息实现共享,并且能够注重结构化的知识整合。一方面,在教材的展示中,可以通过系统化的、直观化的涨势,另一方面,网站链接使得工商管理内容更加的深刻,接近于企业需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效率提高和能力培养的重点。而网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双向性作用,教师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教学模式设计讨论网络教学的意义,网络教学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作用。最终是要设计与之向匹配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专业能力、高尚素质的专业人才。文章重点讨论了二者之间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教师是设计为主要手段。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将其与网络信息这一技术相结合。另外,对于教学来说要使其整合与评价相结合,根据评价结果,对未来的教学进行调整。最使得整合效果达到最佳。总结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生活、工作中等多个方面。网络教学与工商管理的结合具有必然性,符合现代企业好社会的需求。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工商管理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管理能力、交际能力,掌握最新的信息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道路。总之,对于工商管理教学来说,应兼顾教和学,注重全方位的培养,将互联网技术与工商管理教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高成吉.工商管理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方法分析[J].智富时代,2015(04).

[2]李玉松.工商管理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神州,2012(34).

篇4

关键词:国际化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时期的许多学者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在此不一一例举。本文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国家的发展在立存高远的同时,又必须有合适的起点与切入点。因此,在不同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国际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大学也必须因循着相同的使命,确立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目标,这种目标的时代差异累积的结果是实现共同的使命。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大学所应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充分整合的、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具备较强能力的人才,但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现实的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应具备融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但同时也蕴积着相当的潜力,可以厚积薄发,即所谓“学理”与“术用”兼具者。为此,我们应当面向未来,领悟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已任。

因而,本着培养国际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首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思考并初步确定要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把目标设定好,才能以终为始,找到最优达到目标的方案。本文所说国际化人才是指在未来可以参与国际工商企业运作的人才,其典型特点是:站在全球化的视角进行思考,哪怕仅仅是一个小企业的小问题,比如采购一种原材料;随时可能与全球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比如世界范围内询价;随时灵活地根据局势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策略。总之,仿佛全球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其中的一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目前就不是这样做的,只是说明我们需要更好地梳理思路,做出策略规划,有步骤地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把最重要的观念、知识与技能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二、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

1.意识观念与知识技能并重

传统的大学教育更多地在传授知识,而世界在变化中存在,往往大学毕业了,四年前学的东西已经旧貌新颜,甚至在同一学期一门课还没有上完,教材的内容已经被刷新。基于这种历史时期的特定现实,让学生有正确的意识观念、快速获取知识并消化应用的能力比单纯地记忆就显得重要了,因而现在的人才教育要使意识观念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并重。

2.思维模式塑造重在应变力

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不同,掌握一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在当今国际化竞争的格局中难以敌千军,因而培养灵活的应变能力更是教育的焦点。比如思维在二极间的跳跃,包括宏观与微观、结构化与零散化、全局观与局部观、发展观与静止观等。这不仅仅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相得益彰,更要求教学方法得当。好比林语堂先生谈到他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经历,本来相同的一门课,但二位先生的论点截然相反,但校长却要求同时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辩证地评判与吸收。

3.更民族的才是更国际的

国际化不是全盘向别人学习,那样会永远落后于人,学习的目的在于超越,学生应有更强的本民族理论研究功底,才能在国际化的平台中展现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复旦大学的东方管理哲学研究、老子庄子孔子学说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与人文思想的内涵,更是国际管理理论家与实践家所共同关注的,尤其在管理思想变迁的时代,东方思想更彰显出其博大深厚的历史魅力。

4.整合教育

传统的教学比较单一,而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学更应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中,将不同的内容、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立体整合,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比如同样是外语教学,教学的内容可以辅以国际商务文化,教学方法可以重在培养沟通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角色扮演法及情境模拟法等。

三、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

1.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从二个方面来看,一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内容,二是专业课程所需要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博而专,以求触类旁通,共同形成人才所需要的素质结构。

(1)素质教育。我们都很了解,国际化大企业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看重的并不是具体的专业成绩,更看重的是其基本素质,这不单是因为目前学校教育的专业与社会所需求的岗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多的岗位工作技能需要到岗后训练,更在于世界变化越来越缺乏可预测性,因而素质才是应变最好的武器。具体来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教育应强化的是: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如中国经典文化概述、中国经典管理思想要览等;②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如国际商务文化、跨文化沟通技能等;③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如创造性战略思维能力、问题的创新解决能力等。

(2)专业教育国际化。即现有的专业课程都采纳国际通用版本教材,并增加相应内容的国内研究概况,让学生在中西对比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开设一些专门的课程或讲座,如①跨文化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处一方时的管理方法;②跨国公司研究,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中如何完成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调的研究。

2.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1)双语教学。在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双语教学。

(2)情境模拟教学。模拟国际化的工商企业管理情境,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法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完成教学。可以购买或引进工商管理模拟软件,也可以培训各科目的教师自己研境模拟教学的方法。

(3)参与国际模拟。世界各国的模拟教学发展水平不一,但西化背景的国家比较发达,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因此,加盟到国际模拟的平台中去,这是一条捷径。

(4)启发式教学。工商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技能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无法使学生know-how,而更多的只是know-why 或know-what,因此要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课题,让他们在探索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更多地总结、提示,而非告知。

(5)更多的实践。很多学生毕业了,还没有去过工商企业,最多是在实习的时候参与到了一二家之中。这很难给学生比较的机会,因此学校要同当地的跨国企业(不同投资背景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关系,让学生每年系统性地入厂实习。

(6)能力提升机会。比如开设论坛给学生公开演讲、辩论的机会,谈论一些工商企业管理的话题。

3.教师国际化

(1)选用教材双语化。为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语言技能,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采取中英文双语教材,使学生了解国际化范例,取消专业外语课程,但在各门课程中要求教师双语教学,即更广泛地、更大面积地促进语言技能在专业知识领域内的提高。

(2)教师的国际化背景。一方面是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而并不只是语言课;另一方面是聘请留学归国人员,再者就是本土教师的国际化知识与技能预培训,即超前于学生的培训。

(3)教师国际化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本身对跨国公司的了解,深入实习,或送出国进修、访问与专门培训,或聘任有跨国公司背景的人士担当教师。

4.教学环境国际化

(1)人文环境。使布告、文件等书面沟通和语言等口头沟通增加国际化的感觉,强制性地培养大家的外语能力,甚至包括教学管理人员,也应加强外语学习。

(2)物质环境。使教学办公室、教室都能以双语的方式、工商企业管理的方式来展现。所有的公文、教学与科研文件,都采纳工商企业管理的模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完成学习。而目前国内工商管理教学机构的环境与未来的工作环境相差太远。

总之,我们强调“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虽然上面描述的内容不会一蹴而就,但只有事先预想并设定了发展目标,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才可能使教学单位一步步逼近目标。如果不这样做,而等到外部环境的发展要求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候,不只被动的感觉难受,期间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与机会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参考文献

篇5

从整体上来讲,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注重传承轻视创新、注重单一的重复已有的知识轻视相关的研究知识,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说没有任何的作用,反而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1.专业与岗位缺少统一性,人才培养目标缺少针对性。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且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做到学有所用,虽然这个问题因为当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这仍然是需要重视和想办法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许多学院都开设了财经专业,但他们的教学模式仍然沿袭的是苏联时期的教学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三段式”模式,教学者只看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很多的学院都喜欢直接灌输给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从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了解,严重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这就使得现在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空洞,专业技能毫无改变,导致了学生的个人优点无法显示,人才培养类型单一,形成“千人一面”的现象。

2.专业价值缺少社会的认同性,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的最基本任务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专业性的人才,这也是学校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价值。高校的职能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但很多的学校对于学生成绩还是采取学分政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很多的毕业生踏上社会时候,还是会迷茫,还是不能理解正确的为人处世,这也反映了高校现在的“育人不足、服务不够”。

3.教学方式单一。现在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以书本知识、课堂教授为主,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没有考虑学生专业上的兴趣,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让学生的沟通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显得较为薄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改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对策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要确定当下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随后制定一个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以该目标为中心,安排具体的专业课程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当前企业缺的多为基层的管理人才,所以学校也应该就这类进行更好地教学,只有这样,才更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才能让毕业生更快的入职就业。

2.设立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当下的高校应该从工商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设立在企业实际操作当中实用、合理、有效的课程。适当的增加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对以后的工作是很有利的。

3.安排科学合理的实践环节。高校在安排学生实践之前应该先与相关企业联系,确定好相关的实践方案安排,可能的话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关系,为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奠定基础,实践中表现好的学生还可以正式入职。在实践的环节,要将专业知识、社会调研、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实力。

三、改革与创新后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因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漏洞,这就使得人们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现在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几个新型的工商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家共同探讨其优缺点。

1.“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根据加拿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将科学与人为相结合,将教学与创新研究养结合”所形成的模式,“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很好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其协同发展,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而且,该体系还提倡“全员参与、全方面、以人为本”的培养。全员参与就是讲将全校的所有师生、政工人员都联合起来,一起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全方面就是说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时期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知识、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专业培养;以人为本很简单,就是所有的教学培养内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技能能力为目的。

2.“按系招生么多方面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按系招生么多方面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是各大高校院校在招生时先按系招生,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统一培养,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共同学习。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之后,再分开让每个学生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该模式是根据美国的“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任选课程比例协调”的人才培养思想。这个模式的形成之后,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通过统一学习,发掘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工商管理的方向。

3.“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很好的将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了细分,形成了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资源管理、人才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五大模块,让学生在学习共同学科的基础上,找寻其感兴趣的,想发展的一到两个模块进行深入钻研。“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了传统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学生既能够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学习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形成一个以基础能力和专业创新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将“专有型”教育和“复合型教育”相结合,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4.“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是将学生和企业联合,让学生在专业的实践环境中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专业的基础技能和综合技能。当然该模式的成立是需要学生、学校和相关企业大成合作协议,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安排相关的学生进入企业学习,等到实践结束之后根据企业的相关评价对学生进行留下任职或者退回学校。这个模式在目前的各大高校运用的都比较多,这样做的好处既缓解了企业职员荒,有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学校还能很好的和企业达成相关协议,可谓三方互惠互利。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需求导向 目标定位 行业特色 团队建设人 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必须从相适应的角度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在旧模式基础上的一般修修补补,而是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从培养方案到教师队伍训练,招生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变革。只有完成这种"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专职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客观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分析,他们大多数"或本身就是老板,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或长期担当企业顾问,长期融入于企业实践"。而在实现真正的角色匹配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整合和训练的过程。整合、训练的基本方案有二方面。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地聘请社会上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退休的高级管理入土,担任工商管理专业某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常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土到学校作报告、举办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放下大学教师的架子,走出大学校门的围栏,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和企业实践中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做学问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机地将管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放空炮。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材建设等诸多子系统。

1.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是第一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应围绕着管理的特点和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去确定。要求管理者能够以随机应变、经验判断、当机立断等能力来具体地解决带有个性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工商管理者,不仅应具有高度的科学管理素养,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坦诚的心态、坚强的性格、丰富的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客观上还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创新即较强的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开拓精神,注重其创新人格的培养。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不但要有基础管理知识,更要有文理兼备和哲学、美学等相关的知识素养。努力实现课程群组的菜单式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整修教学计划为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课程群组构成。在普通教育课中,要多增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基础教学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沟通邻近学科的课程组成,具体实施按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开设,专业教学课程除专业课以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强化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1)角色模拟法。指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客体特点,设定情境,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游戏"或现场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强,容易调动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实现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既密切师生关系,又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智力激发。(4)课外辅导。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外辅导。

三、学校招生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特殊的素质要求,为此,除了应在学校的招生环节加强宣传之外,还应该在引导高素质的学生确立报考专业志愿方面下一番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则应增强其自我意识的培养。

1.应引导其树立崇高的学业目标,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是需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感染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要求标准,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

2.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不断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和恒心毅力的培养。

3.应通过共同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有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

4.应设计出能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制度。

他们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主要由学生来评价,应增加其发言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朝气、活力和创造力。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应给予必要的自由创造空间。过多的限制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反感,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美国在新经济时代的教育基础。21世纪的我国要想在新的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大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迫切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实用性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教学却明显落后,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问题相当突出,虽然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但多数是繁杂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重点,对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内容又不够深入,实践性较差。

 

(三)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机构,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地调整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时展的需要,工商管理教学更应如此。然而,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涵义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①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②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③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提升其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 “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对教学实践性环节方面的建设

 

有关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83%的毕业生要经过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上岗。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 培养 应用能力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教育目标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学生的就业。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教育,都是培养企业的实用性人才,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要注重对企业实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能否胜任这样重要的岗位工作,其应用能力是关键。

2.市场就业的要求

高效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很多企业都要求应聘者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3.专业特点的需要

企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非常多,而且偏向于抽象化,同时其专业本身的应用性和市场性非常强,因此,决定了在具体专业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强化学生专业的应用能力,进而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要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建立以提高学生技能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传授给学生新的方法与技能,使学生的执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以学生为本。

2.坚持系统性原则

这是指通过落实整体优化思想来进行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构建。首先,要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体系中各个培养方式之间的配合与分工,尽可能实现优势互补;其次,要能够从整个专业培养的总体规划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3.坚持灵活性原则

各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或者将各种培养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

三、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当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通常被定义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笼统定性没有将企业理论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分别开来,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日益矛盾。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市场经济不符合,严重影响力现代企业发展。

2.课程体系存有缺陷

企业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核心力;其次,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脱节,尽管有一定的实习活动,但是系统设计与操作还不够,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先天性不足。第三,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往往只注重传授国内外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只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明显不够。

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理论传授,对于基本创新能力的开发很容易被忽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是非常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最终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在市场中竞争须要将企业工商管理类的人才细分成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需要哪种类型人才,进而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首先,如果是理论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学习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创新理念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其次,如果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要设置出人才培养的科学课程。根据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需要,以及创新需求等进行目标性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没有必要的学科做适当的删减,主要设置一些专项课程。其次,要建立一些交叉性学科,着眼于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可以将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与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要建立起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人才在企业中的分工不同,须要将学科与专业进行划分,所以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实现模块化教学才能使学生胜任以后的工作。

五、总结

现代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能够为企业献计献策,使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优秀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备高超的应用能力。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企业发展的现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海滨.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2(13).

[2]党玉.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

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人才

1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著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2 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第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有新鲜的血液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的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只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管理上的规范化,还需要对其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篇10

【关键词】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型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现代社会对于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传统“三段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此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死板,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适合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人才需求。而新时代的发展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化,其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优异的成绩,而且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对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切实为企业、单位献计献策,做到各种事件的灵活应ΑR舱是因为此,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予以改变,让学生更加适应当前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

二、现阶段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一)“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式”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在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而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让科学教育与以人为本的思维理念相结合,注重将教学与学科研究融为一体,在此独具特色的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据协同论的思想而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我国人才培养发展需要,其与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更加突出表现了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变,注重让学生既从教材中汲取营养,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走出教室,走到世界开阔视野。“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人才培养“全方面,全过程,以人为本,全员参加”全新教学理念。

(二)“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依照我国当前的招生规章要求,各高校是“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借鉴了美国高校的“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任选课程比例协调”的人才培养思想。“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让各个高校注重院系建设,学校前期的教学培养鲜 少有的专业之分,而是首先让学生通学一部分素质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待学生后期发展到一定阶段,再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后期专业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精细化的工商管理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细分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基础上,再继续学习一些和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模块知识,而此模块知识的学习则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大部分高校所提倡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模块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而选择自己的想要课程,这样的课程学习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促使学生学习源动力的产生,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仔细地学习专业知识。“模块式”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拓宽学生视野,促使学生成为能力型和创新型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学生创造专业实践环境,帮助其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让学校以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参与到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通过实践过程来提升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此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能够了解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够予以一定程度的调整。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也让企业能够从众多人才中挑选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员,为企业诸如更多新鲜血液。

三、结语

不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侧重性也有所不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的予以应用,同时也必须在院校建设目标、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建设,从而让学生掌握极具实用性的工商管理知识,让学生的管理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的更好发展铺平道路,为学生的社会融入性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林奕鸣.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6,(08):15-16

篇11

关键词:高校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

引言:

各高校应当把握市场经济带来的潮流,加强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眼光,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竞争,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的贸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

一、新时期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时期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瞩目成就,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市场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刺激,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人才素质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力量,因此一系列的国外留学人员受到了部分企业的重视。而中国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被认为竞争力度略逊色于“海归”。目前中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上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人才培育缺乏明确目标

目前中国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特色不突出,导致了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单一化、机械化,缺乏教育活力,没有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更新。[2]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中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导师配备以及硬件设施等都在国际教育界较为落后,比如说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博士点设置不完全,尚有部分高校未能争取到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点,造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不利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同时目前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人才适应能力强

市场企业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企业内部,掌握企业发展基本状况,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做出贡献。[3]

4.具有过硬专业素质

企业对人才有着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处理专业素质能力,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向从而做出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决策,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事业责任感,是企业引进人才的参考标准。

二、浅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与培养

站在市场发展的角度,应当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分析研究,得出较为科学化的人才管理教育模式。目前工商管理行业趋临市场饱和,管理工作囊括了经济学、会计学、管理统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人才整体素质是一个考验。

1.贵州省某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实例

贵州省该高校在新时期的剧烈市场竞争下,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加强了对其的重视。贵州省该高校与省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性战略对口,将符合条件的学生送入企业内进行实习,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积累企业管理经验,从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贵州省该高校还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人士经典案例选编”的课程,通过对工商管理行业的职业性人才的经典实例进行讲述剖析,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榜样,促使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贵州省该高校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注重培养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对口,将学生的学习更加针对化、专业化,加速了人才资源的流通,形成具有该高校自身特点的良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

2.对提高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教育力度的相关建议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人才培养。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对中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2.1明确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高校应当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研究考察,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学校应当设立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对市场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力,对于数据的敏感程度加强,从而更好地在管理决策的制定上提高科学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能力,高校应当在专业课的开展基础上加以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4]

2.2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各高校应当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得到充分的引导,体现了人本教育理论,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基本教育宗旨,即“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目的,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实现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2.3加强高校创新改革力度

各高校应当促进高素质教师培养,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导师能力,高校导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不断改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能力,加强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各高校应当深化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向国际先进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学习,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性,实现教育理念的加速发展改革。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导师素质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延松.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罗华; 何建洪.基于需求的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篇1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本科在校生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本科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大量本科生虽然知识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能力严重欠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焦点。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内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也全面展开。1998年“应用型本科”的概念首次在国内被提出来,此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范围出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以着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形式展现,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等理论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国内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与借鉴;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改革等。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研究,突出强调校企合作关系,认为校企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需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善,但大多是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加以论述,在具体各个专业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较多,而很少涉及工商管理这个特殊专业。因此,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二、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困境

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其更关心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取多少利益。而一些企业则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本身并无好处,甚至认为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还需要老员工的指导,影响了企业原本的正常工作,会造成业绩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企业更需要经验,而在校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何况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学生到企业实践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有时企业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企业由于利益激励不足,甚至带来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往往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二)合作深度不够、质量较低。受到当前政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更为匮乏,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规范、合作准则与合作体系。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建立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找个实习的地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很少关注该基地是否专业对口,而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相当松散。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提供给实习或实训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通常是最基本的、且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基层岗位实践,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人才。因此,仅限于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能够获得多大的能力提升,是否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仍没有考核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质量难以把握。

(三)高校对校企合作内容监控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及对合作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注重合作的表面形式,而对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具体规划。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项目,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后,就不再参与对在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实践是为了获取基本的管理技能,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时具体的合作内容设计并不明确,院系对校企合作内容也没有必需的配套教学活动支撑,也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的过程监控,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高校将学生推给企业放任不管的借口。还有些高校的院系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了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所谓校企合作仅限于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启动仪式或颁发校外指导教师聘书等形式上,导致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致使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效果与成绩并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仍沿袭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思维,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将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平衡校企各方的利益诉求,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益是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方主体积极行动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的机构,从本质上讲,这两类主体利益往往难以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高校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十分明显且获利较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弥补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缺陷,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较难实现。因此,高校在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时应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找准企业合作的需求点,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时间更为长久。例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企业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进行项目开发等,让企业切实感觉到能够在合作中获益,才会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效运行。例如,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建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合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方面,应更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采取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践、合作研究企业管理政策措施、校企联合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最为重要。校企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实践教学和企业案例模拟分析等模式,增加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打破原本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过程,而非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理论以应对卷面考试。

同时,在制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征求企业管理者及行业专家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并深入调研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构建真正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校内,让学生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现校内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的甄选与合作内容的监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合作企业应具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合作对象,因此甄选优质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应选择企业管理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宜选择工业技术较强的企业,如可选择管理咨询公司、证券投资公司、销售公司及其他第三产业企业作为合作方,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企业的实力、规模、类型及社会责任等因素。高校应设立专业部门或人员负责对合作备选企业进行筛选、沟通与评估,只有选择优良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应实时监控合作过程。在合作之初应有相应的合作计划及目标管理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应有严格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在合作培养一批人才结束后应有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是校企合作有效有序开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中,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建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转变以往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完善的评估体系促使科学监控校企合作的内容。

篇1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高自学能力,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二类本科工商管理通过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实践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试验室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弹性学制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三类本科工商管理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现场讲授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第四,考核方式不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确定。一类本科工商管理常常利用卷面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二类本科工商管理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在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主要采用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考核。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或课程论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报告会;二是由老师确立学生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内容组织课外科研成果竞赛活动,每年规划一批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不但可掌握科研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工商管理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密切关联,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学校也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如定期举办各种读书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

    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不同的经营者对同一个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战略设想。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不会是相同的,所以案例分析中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能是哪些战略好些,哪些战略更好些。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们逐步能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是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科研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学校开设“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经济论坛通过聘请国内外着名的经济学家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企业家论坛通过邀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董事长、总经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史,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还可以将受聘的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基地。

    (2)考核方式

    精选出所讲授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在40万~100万字之间。期末考试前,根据阅读要求,组织一次开卷考试(允许带阅读笔记),成绩的20%计入期末总成绩。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名着进行评议,写出书面报告,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广博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采用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聘请成功的企业的高中级管理者为学生团队的实践导师,指导企业调查与实践。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形成团队(每个团队7~8人,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负责人民主产生。)。每个团队由导师组中的一名导师负责具体联系,团队保持充分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各种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动态经营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还可以开展了模拟企业资源计划配置的ERP沙盘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推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各模块学习期间,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提前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14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校企协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加速,国内外竞争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二五”期间大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其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到工商企业就业,企业极为重视毕业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理论与实践并未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另一方面,企业未能跟高校进行有效沟通,未能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于是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制约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校企协同,完善实践教学系统,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如实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情况,本课题组对湖南省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之前,对问卷设计的内容、选项设计等,充分听取了教育学专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企业工作人员、一线教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等多方意见,对实践教学的重要程度、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任课教师实践能力、制约实践教学发展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为使调查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样本具有代表性,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我们对部分高校采取实地调查当场回收问卷;部分高校采用通过电子邮件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总数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占97.3%。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归纳整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践教学管理有待加强

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对制约实践教学发展因素的调查中显示,35.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26.9%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目标不是非常明确,未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36.1%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机会少、收效低;只有1.8%的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见图1)。

图1 制约实践教学发展因素调查

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有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校外实习的情况。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社会调查,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第二,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时间较短,与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以致于部分学生实践学习流于形式;第三,学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以至于实践教学中存在有较大的随机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得到充分提高。

1.2 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查,24.9%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丰富”或者“很少”;49.2%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只有2.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较为丰富(见图2)。大部分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每学年除了组织两周到企业进行调查实践外,实践教学内容多以模拟训练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指导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机械地完成程序,由于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调,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很好的平台进行实践操作,无法提升实践技能,也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从而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2 实践教学内容调查

1.3 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不够完善

在“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指标体系”的调查中,22.9%的高校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指标体系“较完善”; 51.6%即超过半数的学校“有一些”;1/5的高校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指标体系“几乎没有或者没有”(见图3)。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较为注重专业理论教学的考评,而对实践教学的考评尚未建立完善健全的机制,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检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高校应建立健全一个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考核和评价,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图3 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调查

2 校企协同是解决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的根本途径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校企进行协同合作,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2.1 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是指学校和企业以各自为独立主体,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深化校企双方的合作,使双方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的组织行为。通过校企协同,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使高校成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也使企业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训练基地。校企协同可以使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体验中得到提升。另外,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既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研究,又可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和双赢。

2.2 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校企协同的实际教学,拓展了人才培养渠道,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交替进行,在认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在此过程中,找到自身学习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进行不断改进不断提升、不断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真正实现校企的互动与交流,能从长远意义上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可以缩小企业需求的人才和学校培养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通过校企联合会平台,既可开辟新的实践教学改革道路,摆脱了高校目前存在实习难的困境;又可推进新形势下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局面。

3 校企协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要使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出发,以企业需求人才为导向,确定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与质量标准。学校和企业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实施中,学校每学年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将实践知识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构建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学校应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详细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企业根据所需人才要求,与学校共同研讨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技能训练,该部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企业应提供相应的场所给学生进行参观,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操作。第二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为综合素质提升,在全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环节相互融合,在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专业意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部分为创新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是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让学生在专业认知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工商管理专业具体的专项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可以结合企业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校企协同的作用下,学校和企业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为主线,构建从“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到“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到“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创新能力与技能实践的深度融合与对接,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3.3 构建完善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规划的实践管理体系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顺利运行的保证。学校和企业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制定学校和企业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技能训练、经费管理、利益分配方案等),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并进行奖惩结合,形成提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产学研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校和企业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控制为重点,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主辅双线、三方互动”的教学管理体系,即以学校为主线,企业为辅线,使教学管理从校内向企业延伸,并且让学校(人才的输出者)、学生(人才)、企业(人才的接受者)三方能在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中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及实践教学效果。

3.4 构建开放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衡量校企协同培养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效果,应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考察,摸清学校和企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分析,寻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解决办法。应建立校企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为契机,对校企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从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态度、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并对学校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综合性的评价,通过评价找出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整改,构建实践内容质量评价、实践过程质量评价、实践质量信息反馈和实践创新考试考核等多方面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以上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先导,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中心,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关键,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学校和企业要将以上四个方面有效结合,双方进行互动协作,共同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2] 罗尧成等.校企互动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7 (3) .

[3] 蔡新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2 (1).

[4] 蔡天作,蔡冬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5] 祁鑫.以校企合作培养为契机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1).

[6] 季诚钧,樊丰富.改变合作培养人才中的“校热企冷”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7] 马淑卿,邸丽霞.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的制约因素[J].中国商界,2010(6).

[8] 纪文刚等.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

[9] 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