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后处理范文

医学影像后处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影像后处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方法;流程

针对医学影像,利用全网服务器向患者提供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有效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网络传递等重难点技术问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便捷。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会诊中心、手术室、内外科中广泛应用,使得医学影像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诊疗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

1 医学影像的简介

医学影像技术是当代医学主要的构成部分,而且是当前医学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其主要由医学影像分析处理技术、医学成像显示技术和医学图像压缩传输技术构 成[1]。传统医学成像技术是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学技术为理论指导,以成像机理将其划分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射线成像、放射性核素、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红外线成像及放射性核素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三息摄影为基础的三维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诊断技术的准确度和清晰度。

2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及流程介绍

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不管是采用功能影像技术还是结构影像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医学影像后怎样开展后处理,这是医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

2.1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在影像学检查结束后,为了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应该对影像进行后续处理与加工的技术。后处理技术主要是全面分析、识别、分割、分类及解释医学影像技术呈现出的结果。该技术的额目的在于更好地分析患者病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影像识别。

医学影像后续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两类,①直接处理技术,这一技术在患者影像学检查完成后,在影像设备上采用软件技术直接进行处理,例如在MRI和CT设备上直接生成血管成像等。但是这一处理方法的缺点在于无法改变影像,只有检查人员基于自身多年处理经验对病理学进行处理。②脱机应用工作站处理,该处理方法是在工作站或把胶片通过扫描仪对已经生成的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再对其进行影像后处理。例如多维影像(以MRI/PET/CT,SPECT)进行融合,同时采用专门软件自动识别、分割影像图。这种影像后处理方法的优势在于处理后的结果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可靠性、准确性较高。

2.2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 对于医学影像技术而言,其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医学图像分析处理和图像压缩传递环节中,这一关系表现得更加密切。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流程示意图,见图1。

图1 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基本流程

3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具体介绍

善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医学影像,其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加精确、可靠的判断依据,从而才能更加深入分析患者病情。按照医学影像特点和后处理的目的,医学影像的常见方法包括影像增强、影像分割、影像配准与融合、影像可视化、影像数据压缩等。

3.1医学影像增强 通过相关设备获取的医学影像主要分为CT片、X线片、MRI、B超等,然而这些医学影像成像普遍都是灰度图像。对于临床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专家而言,便能够从图像中总结分析出患者准确的病情情况。然而,由于成像设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影像质量的降低;即便是获得了高品质医学影像资料,但是对于临床技能和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而言,便难以从中分析出患者具体病情。所以,应该利用t学影像增强技术。医学影像增强主要是开展信噪比增强操作,对感兴趣对象区域或边缘予以突出,从而为患者病情分析和相关计算提供依据。

3.2医学影像分割 在医学临床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取患者组织的功能或病理相关信息,一般需要准确测量人体某一种器官和组织的截面面积、边界、形状及体积等方面。医学影像分割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体解剖结构不同,且采用设备获得的医学影像具有不均匀和模糊特征。基于此,采取分割技术重点突出医学影像中能够体现出患者病理的重要信息,从而有助于医护人员按照医学影像分析患者病理状况。

3.3医学影像配准与融合 医学影像成像模式较多,不同成像模式的影响包含了不同的病理、生理、解剖学或功能等方面的信息[2]。为了增强诊断可行性和效率,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对包括不同信息的医学影像进行人工综合方法,这就是医学影像配准和融合。

将具有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像通过配准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多模式图像,便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为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治疗方案设计、外科手术和疗效评价方面更加准确、全面。例如,把密度分辨率最高、显示钙化和骨质结构最佳的CT同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的MRI,或者把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的CT或MRI与显示功能和代谢改变的SPECT或PET影像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图像,增加了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更加准确定位了病灶,或者更加直观地显示了形态结构,使得医务人员能够从代谢功能和心态学两方面全面判断患者的病灶。

3.4医学影像可视化及压缩 对于医学影像处理技术而言,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价值较大的模块[3]。医学影像可视化的过程便是把CT、MRI等数字化成像技术获得人体信息在计算机上以三维模式呈现出来,利用三维模拟表现出传统手段难以获取的结构信息是该技术的最终目的。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能够有效弥补影像成像设备在成像方面的缺陷,在辅助医务人员诊断、引导治疗和手术仿真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价值。

当前,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MRI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在三维世界中实现可视化的影像成为可能。为了适应CT/MRI技术的改革浪潮,作为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医学影像有效的补充,将其同传统影像诊断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宁春玉.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X线影像优化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 实验教学 医学影像 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2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Image Technology

LIU Nian[1], HUANG Xiaohua[2], LEI Lixing[2]

([1]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2]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value of the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thod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idea, we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experiment softwa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use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execute resource optimization on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reating a distinctive, digital and multi-functional labora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we will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model .Results: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was improved,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was reformed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Conclusion: We should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and build innovation laboratory, improv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i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but also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need.

Key words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精准医学的提出,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断信息,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而医学影像技术学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更是临床诊疗获取优质图像的保障。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将多个影像设备综合应用,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交叉应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适应影像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不断更新,避免与临床脱节,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更新。因此,加强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的实践技能尤为重要。改革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验平台,是全面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趋势。②本研究通过建设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改革既往的影像技术实验教学思维和手段,以计算机网络为实验环境,将普通X线、CT、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等检查的图像及后处理信息导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实现医学影像信息资源共享。本平台是构建“以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多学科、阶段性、模块化、综合式的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平台。学生或师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设备操作实验的效率、质量,节约教学资源,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1 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室平台建设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是以计算机为硬件基础,Windows 操作系统为平台,联合开发的仿真实验操作系统为应用软件的实验室。本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有:(1)该软件操作完全模拟医院普通X线、CT、MRI操作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实践医学影像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该实验室共配置24台学生电脑和1台教师电脑,可让每个学生单独上机完成操作,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3)仿真软件的数据均来源于我院附属医院,有真实可靠的图像,与临床病例无缝连接;(4)该后处理软件不仅包含基本教材上的常规后处理技术,还包含最新、最近的科研软件,根据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进展,即时对软件进行升级,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提供有效的应用工具,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5)该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可自行安排时间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复习、做科研;(6)避免了大量学生同时到医院见习出现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2 应用结果

(1)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中的应用,原来的教学手段有了明显改变,已由人工教学变成网络化计算机教学,简化并优化了教学流程;过去用胶片展示教学,其图像较小、图像质量参差不齐,数量有限,管理困难,无法满足大量的学生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此外,实验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临床医、技人员现场教学转变成网络化仿真模拟教学,避免了学生只能看不能动手的情况;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网络化搜索、阅读、自学及复习,数字化仿真模拟教学几乎改变了以往了学习模式。第三,原来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成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模式,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操作,完成实验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教学信息量。

(2)实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丰富。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完整资料数据库中已有10 000余份,本实验室根据临床信息的发展会不断更新资料,其中包含普通X线、CT、MRI、超声、核医学、DSA等方向的图像资料,完全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其丰富的图像信息资料不仅能紧密地结合教科书上的知识框架,还能在实验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

(3)学习效率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更好地利用该实验软件进行科研分析,取得科研成果。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个性化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内容。

(4)教学管理的优化。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还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明显改变了过去复杂繁琐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学生在临床实验教学中损坏精密昂贵的设备,减小了学生到医院见习的安全隐患。

(5)教学效果的反馈。学生在实验课堂教学中,能及时将问题和难点提出,教师可及时解答;通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网络留言和讨论发现教学问题,并能及时反馈信息及解答学生的问题,检验实验教学效果。

3 讨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医疗设备迅速更新的发展,满足社会和广大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且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③④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对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系统地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践培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情景、实验界面和实验程序的模拟操作,加强了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和完整操作流程的理解。⑤⑥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使用,优化了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转变了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实现了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相适应的结合。实验项目覆盖了基础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使实验教学内涵更加深厚,而且使学生在学校能熟练掌握医学影像常规检查技术,具备图像后处理能力,以便在医院实习阶段能更快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室科研项目,进行个性化实验操作,这对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培养创新的科研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功能,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了创新性实验室,完善了实验课程体系,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了现代医学的影像技术学的发展,满足了医学教育事业和临床医技岗位的发展要求。这不仅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对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讯作者:黄小华

基金项目:本文为川北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医学影像技术模拟仿真教学平台”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12-13

注释

① 黄小华,游金辉,马雪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1):103-105.

②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等.CT、MRI仿真操作系统的研发及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8(2):219-220.

③ 梁明辉,王晓东,夏力丁.数字化仿真实验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22-124.

④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7):919-921.

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预后影响;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459000 河南省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在临床上的病亡率较高,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并发症情况较多,且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在治疗的过程中进行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等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消极心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效果明显。本文主要针对护理干预应用,与常规护理相比分析其临床预后影响,详细的报告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1~61岁;患者有发热、腹痛、腹胀症状,部分患者合并有恶心呕吐及背痛情况,患者均有暴饮暴食的习惯。在护理治疗过程中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及病史没有明显的差异。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使用同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操作过程中进行胰腺膜切开减压引流术,在患者腹部放置引流管,协同胃肠减压管、导尿管,术后给予患者常规吸氧、静脉营养、抗炎滴注治疗。13 护理方法 在护理过程中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操作,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给予患者术前检查,抗生素治疗,术后并发症防治护理、营养支持、常规检测等;治疗患者在护理当中使用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生命体征和病症检测,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出现异常或是患者身体情况较差时及时进行治疗护理,完成手术准备之后给予患者术中休克防治,进行术前3 h抗生素治疗支持,术后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护,保证患者住院治疗环境安静、卫生,对患者的体征异常、监护指标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处理,帮助患者完成清洗,确保患者的卫生干净[1];术前准备适合的血液,以便患者在术中出现大出血并发症时可以进行及时的输血治疗。患者术后导管等护理过程中确保其通畅、无菌、固定,可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定时检查,做好及时更换,对胃肠减压护理过程中每天使用09%NaCl溶液冲洗2次,确保畅通,对腹腔引流管应经常挤压,防止受压扭曲,观察患者的引流管积液的色量,出现异常及时进行检查或通知医师治疗。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护理,在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协同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和恢复训练,对与卧床患者进行每天按捏肌肉,确保患者的肌肉组织状况良好。在术前、术后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当中的积极性,为患者进行手术和治疗中的各种问题讲解,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心态[2]。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当中患者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0软件进行处理,以P

通过手术护理干预和术后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术前护理干预,患者的准备情况较为良好,术中并发症情况较少,患者的整理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患者要好,在治疗预后过程中,干预组患者的恢复较快,患者的功能锻炼和身体功能情况恢复良好,通过对患者出院前调查,结果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护患关系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相比,详细的护理效果比较情况见下表1:

在并发症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的并发症以术中大出血为主,术后并发症包括阴囊水肿、炎性渗出等,其中干预组患者死亡2例,对照组患者死亡9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中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却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术中出血等并发症情况较多,同时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预后情况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巨大的压力。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伴随着其他并发症及消极心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治疗。术前准备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术中并发症防治等,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信心;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预防、术后功能锻炼及恢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等情况,协同患者同时进行护理治疗,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3]。

篇4

[关键词] 脑出血;综合性护理;负性情绪;遵医行为;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6-0108-03

高血压脑出血病情变化较快,易形成脑疝,致残率和后遗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常伴有负性不良情绪,降低其治疗遵医行为,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其康复[2]。近年来研究发现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遵医率、并发症具有积极正面作用[3,4]。本研究观察了综合性心理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遵医行为、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和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择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例均来自2009年8月~2013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5],并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重度脑出血发生昏迷或脑疝患者;②高血压脑出血血肿较大需手术清除血肿患者;③既往有脑出血或脑梗死病史,认知或肢体运动受限患者。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心理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在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予以控制颅内压和血压、止血及对症常规治疗。常规护理组加用常规护理,包括检测生活体征的变化,进行病情观察、呼吸道、泌尿道和口腔护理、饮食和睡眠指导、康复锻炼等,心理护理组加用综合性心理护理,疗程为4周。综合性心理护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心理干预: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通过交谈、聆听、鼓励和安慰等多种方式,纠正其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使患者恢复并重建治疗信心,为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及康复打下良好心理基础;②认知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向患者讲述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提高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认知,纠正患者以往的不正确的认知,使其认识到遵医治疗、护理及早期康复锻炼的必要性及重要性;③康复干预:早期以床上被动运动逐渐向主动运动过渡,病情好转后可下床锻炼,先短距离行走,后逐渐独立行走,再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进行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遵医行为、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遵医行为评估标准[6] 分为完全遵医、不完全遵医和完全不遵医。完全遵医:严格按医遵执行;基本遵医:基本按医嘱执行;不遵医:常不按医嘱执行或中断治疗者。临床总遵医包括完全遵医加不完全遵医。

1.3.2 并发症 包括再次脑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疝、压疮、便秘、尿路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等。

1.3.3 护理满意度标准[7] 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和心理支持等五项。

1.3.4 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采用生活活动能力评定(FIM)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FIM评分18~126分,如FIM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总遵医率比较

干预4周后,心理护理组治疗临床总遵医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χ2 =4.50,P

2.2 两组干预后并发症率的比较

干预4周后,心理护理组并发症率(15.0%)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37.5%)(χ2 =5.23,P

2.3 两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4周后,心理护理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心理支持等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χ2=5.16、4.50、7.44、5.54和7.31,P

2.4 两组干预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

干预4周后,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均明显升高(t=2.97、2.29,P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起病急,病情较重且变化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需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8]。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其致残率和复发率仍较高,尤其是幸存者中大多遗留后遗症和并发症,这不但给患者本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9]。通过各种措施减少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治疗与护理满意度一直是治疗及护理难点[10]。

近年来,国内外对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满意度提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可起到促进康复的作用,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满意度提高具有积极作用[3,9]。张成君等[11]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可起到促进康复的作用,有利于减轻患者心理和躯体的痛苦,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苏晓蓉[12]研究发现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程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和预后。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4周后,心理护理组患者治疗临床总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提示综合性心理护理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遵医行为,避免或减少了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研究还发现干预4周后,心理护理组患者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心理支持等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心理护理组生活自理能力升高值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综合性心理护理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满意度,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综合性心理护理能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变患者的以往错误的态度和行为,提高其治疗遵医行为,并结合认知及康复护理干预,减少了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了其生活质量和预后。

总之,综合性心理护理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遵医行为,避免或减少了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旭光.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06,4(7):62-64.

[2] Lekic T, Hartman R, Rojas H,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melatonin upon neuropathology, striatal function, and memory abilit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J]. Journal of neurotrauma,2010, 27(3): 627-637.

[3] 陈旭红. 认知护理干预在治疗脑出血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前沿,2012,7(15): 76-77.

[4] 孙雪春. 综合护理干预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疗效评价[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 (10):1714-1715.

[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79-381.

[6] 林旭波,郑艳.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 27(12):28-29.

[7] 钱春荣,朱京慈,陈颖峥. 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和出院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8):841-844.

[8] Davis SM,Broderick J,Hennerici M,et al. Hematoma growth i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and poor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age[J]. Neurology,2006,66(8):1175-1181.

[9] 向世明,任冬云,陈群芳.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12, 21(11):288-289.

[10] 王丽萍,高芳,郑国贤. 4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和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09, 29(1):75-76.

[11] 张成君,赫玉芬. 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 121-122.

篇5

服务临床

追本溯源,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PACS的定义是什么。2012年的PACS专题叫《从区域走向区域的医疗影像》,在该专题的开篇综述中,本刊曾对PACS尝试做如下定义:可以实现对符合DICOM标准的医学影像的分析、处理和诊断,并可以进行图像三维后处理的医学影像系统。没错,我们给出的定义里有“三维后处理”,这正是我们今年的主题。

且不说今年主题,先来说说定义中的“医学影像系统”这几个字。PACS说到底是一个医学影像系统,不管是分析、处理、诊断还是三维后处理,PACS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医学影像进行的。而医学影像呢?很显然,是为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服务的。一番条分缕析之后,不难看出,PACS终究是为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服务的。

这也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将持续关注PACS的原因所在。

现在开始说今年的主题――三维重建。如你所见,在我们给出的PACS的定义中就有与它类似的一个词――“三维后处理”,也因此,讲PACS尤其是未来的PACS,三维重建一定会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两极分化

在操作本次专题时,我们采访了近二十位医学影像学从业者,其中包括十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学影像相关科室的主任和副主任,他们对三维重建的评价可谓两级分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三维后处理方面多有应用,该院有国内最大的前列腺癌数据库,泌尿外科甚至可以做到把某个地方发生前列腺癌的概率标志在腺体的三维图像上,这个工作当然是在医学影像科的大力支持下实现的。

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整合影像学”概念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室主任郭佑民也是三维后处理的“拥趸”,他认为包括三维影像在内的整合影像学将有可能颠覆时下的诊疗路径,创立新的医疗模式。

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部分接受我们采访的专家表示,三维影像后处理对放射科的工作影响不大。他们的观点大概是,放射科的主要工作是做诊断,而诊断最主要的对象是横断面图像,三维影像对诊断工作并无太大作用。甚至有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三维重建在我们医院基本都是研究生在做,我不是太清楚。”

革新诊疗模式

专家们对三维影像后处理的看法以及重视程度差别何以如此之大?个人理解或许是与其医院的业务方向有关,如果该院的临床科室没有太多三维影像后处理的需求,为临床科室提供服务的放射科自然不会在这方面深入钻研。

而正在享受三维影像后处理所带来的益处的专家,对三维后处理今后的作用和定位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霄英说:“我觉得,三维影像后处理会改变整个医疗服务的模式和理念。”表达类似观点的还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高级工程师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