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旅游文化资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文化资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文化资源

篇1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旅游是文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对一个地方来说,旅游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事业,它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性质,因此,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越来越重视的资源。首先,借民族风情搭建旅游文化平台。在国内旅游文化建设格局中,云南素以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独具特色。罗平旅游文化建设要走出省内,也需要借助民族风情,“以美丽的自然环境为载体;以独特的民俗民趣为形态;以鲜明的民族气质为核心;以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为见证。”展示自己独到的区域民族特色,吸引省内外游客。所以,通过开发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等资源,如西双版纳傣家泼水节那样,可以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平台,以带动整个区域旅游文化的建设,其次,以民族文化形成旅游文化品牌。民族地区各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的民俗风情,在区域差异性中形成民族文化的异质性。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情韵,以丰富多姿的风俗民情与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从而形成旅游文化品牌。如昆明的民族村、楚雄的彝人古镇,以及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等,都是通过民族文化独特性而打造的旅游文化品牌,在旅游事业中形成影响力。再次,以民族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中体现着本民族的特色服饰、饮食、生产工艺用品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元素,为开发旅游商品提供了文化内涵,是形成旅游产业链的源泉。民族旅游商品不仅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还能将民族文化元素借助旅游商品得以保存,这种民族文化含量越高,旅游产品越具有吸引力,越能使其产业链增值,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加明显。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人们出行方式多样化,那种以“看”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旅游的需求目的。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已经摆脱了单纯的自然、人文景观观赏,逐渐向文化体验转型。因此,民族文化丰富的文化意蕴转化为旅游资源,人们不是能够通过“看”就能感受其魅力的,只有亲自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文化的旅游,既能满足人 们旅游中新奇的体验,又能展示民族文化风貌,对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了解,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罗平境内,居住着占总人口13%的布依、彝、回、苗等少数民族,相对于云南其他民族地区,罗平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不具有太强的优势,但在滇东依然有着它的独到之处。罗平各民族服饰、节庆活动、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元素,为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

1.多样化的民族节庆活动文化。

节庆活动是每个民族的民俗与文化集中表现形式,带有浓郁的区域和人文特色。罗平除了汉族传统节日外,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文化。如布依族的对歌节、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祭山节,苗族的踩山花节等,无不体现着群体的参与性,又呈现着差异性,以及狂欢性,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因此,“节庆的组合与协作是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良好方式”,开发民俗节庆旅游,不但能丰富区域旅游资源,还能从文化内涵上传播当地形象。

2.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罗平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首先,罗平独到的地理与气候条件,盛产黄姜、白果等“三白三黄”特产;其次,形成一些有特色菜肴,如白果炖猪脚、百合水晶球、云腿水晶靓白薯等;第三,地方小吃风味浓郁,如卷粉、凉粉、面蒿粑粑等,也为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提供了旅游产业开发资源。旅游目的包括了休闲、娱乐、度假,为此,良好的食宿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打造出独具特色、物美价廉的风味佳肴,将进一步丰富着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的韵味。

3.丰富的民族音乐舞蹈。

罗平民间有着花灯等艺术形态,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大量的民族音乐舞蹈。如,布依族的蚂螂舞、竹竿舞等,彝族的山歌小调、“跳把式”、“箩箩舞”、“摆马”舞,苗族芦笙舞等。每逢节庆、婚嫁、丧葬、祭祀等活动,各族男女盛装云集,或对歌,或舞蹈,体现出别具风味的民俗传统,对开发旅游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服饰就是形象的史书”,罗平的彝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服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景观,也是一种形象的史书。在民族服饰文化中,布依族的蜡染,布依族和苗族的手工刺绣,体现了各民族的审美与精湛技法,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开发为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所以,民族文化既是人类最普遍的文化形态,也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在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罗平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罗平县委政府、旅游文化部门注重开发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先后举办了油菜花节、开发了多依河布依族文化景区,建设了布依族风情园等,在旅游业发展与旅游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罗平成为滇东的旅游精品与代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罗平旅游文化建设在深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不多。目前,罗平布依族文化旅游已初具成形,多依河景区已较成熟,进入景区品质转型升级阶段,但布依风情园还未展现旅游功能,长底乡还需要开发打造。同时,旧屋基、鲁布革等地彝族、苗族文化资源也需要开发打造。因此,民族文化旅游显现得过于单一,大大制约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的彰显。其次,民族文化体验、参与性项目太少。罗平旅游总体上仍偏向于自然生态观赏,文化旅游形态较为单一,加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散,资源挖掘深度和整合利用不够,文化体验、文化休闲娱乐项目极少。再次,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规划布局与整合发展滞后。随着经济观念的转化,一些民族村落自发开发了许多旅游、休闲项目以发展经济。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加之利己观念意识主导,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同时,民情风情旅游,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旅游品牌效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大打折扣。第四,民族文化旅游工艺产品水平不高。虽然布依族制作了竹制风车、水桶、水车等民族工艺品,但由于文化意蕴挖掘打造还不足,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因素,整体上罗平的民族特色文化商品和旅游工艺纪念品水平不高,缺乏观赏性、收藏性的文化旅游工艺产品。

四、罗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挖掘

民族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枯竭和消亡。因此,罗平应建立相应的文化政策与机制,全面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挖掘。只有盘清家底,为旅游规划部门提供现实依据,才能确定哪些需要拯救和保护,哪些可以开发、如何开发。

(二)准确定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取向

旅游业在开发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时,也会给民族文化带来负面影响,如满足游客“猎奇心理”而交易化,过度“文化表演”而庸俗化,甚至因经济需求而导致民族文化的退化。因此,准确定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取向,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罗平的民族文化基础不厚,生态脆弱,如果急功近利、过度包装,则会颠覆民族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改变其文化结构与生态环境,那么,要打造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就会力不从心。所以,罗平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定位为休闲、体验的生态文化,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民族村落休闲项目,让旅游者更多地滞留罗平,引导游客参与、体验罗平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加速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罗平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受制于山区交通,因此,改善民族地区旅游交通设施是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首先,做好整体规划。一是结合罗平区域位置条件,联通昆明、广西、贵州交通,拓展旅游辐射空间;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整合师宗五龙民族乡,连贯罗平河、多依河、鲁布革、旧屋基,再到板桥、长底、九龙的旅游路线,形成乡镇村落“小而精”的旅游品格,提高旅行通畅性,缩短旅行时空,延伸游玩时空。其次,科学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实力,逐步推进基础建设。再次,给予政策支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以旅游项目方式推进基础建设,从旅游效益中产生回报。最后,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纳入地方政绩考核而形成保障。

(四)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罗平的民族文化传统,目前更多地处于“待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在组织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加大罗平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要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也可借助文化节庆活动中,以民族文化专题的文学、摄影、绘画展示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甚至开展专题旅游广告,以印刷、广播、影视、户外等广告形式,强化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宣传,以整合的宣传阵势推销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从而获得旅游者最大程度的认同,推进罗平民族文化旅游。

(五)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篇2

容却是旅游资源文化。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界定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 、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4):67-72.

篇3

(一)开发现状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5处,有旅游景点228处,A级景区29处,其中80%以上为人文景观,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其中尤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典型代表,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地和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提供了先决条件。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0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和28.11%。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全市旅游景点数量多、体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热线。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水平不高、相互间发展不够协调,景区、饭店、旅行社和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点)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之整体宣传推介“合力”不够,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三是旅游人才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全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并存,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四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对外交通中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交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公路等级低、尚未形成通常的东西和南北大道。其次市内交通站点与各类交通标志太少,景区交通建设也严重滞后。

二、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营销理念、主打产品和受众等要素,本文提出市场导向模式、资源导向模式和组合集聚模式三种深度开发模式,可分别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学艺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一)市场导向模式

由于天水市毗邻西安、兰州两个省会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可开发观光和会议等旅游产品。其深度开发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市州县、兰州和西安等周边庞大的客源市场和方便的接待设施,如在伏羲庙、麦积石窟等景点可充分利用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大的接待规模。游客可以在市区住宿游玩,购买旅游商品,出行方便。

(二)资源导向模式

天水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史迹数量繁多、文化发达,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很多景点和文化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研究价值。这种模式主要的受众是带有专业性质的、生态意识强的小众市场。

(三)组合集聚模式

篇4

(一)历史文化资源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物质以一定的历史遗存为载体传承下来,这种人类历史遗存即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可见的遗址、古建筑等人类历史活动遗迹,也包括与一定地域有关的历史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的记忆。秦皇岛市(下简称秦市)拥有古国文化、古建筑、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历史人物事件关联文化等类别多样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具备和旅游文化形成良好互生关系的基础条件。

(二)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民俗、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特定地域旅游文化的特点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对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满足。现代旅游理论认为旅游业必须具有大力开展旅游文化建设。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旅游文化形态,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与旅游文化的互生关系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与旅游文化二者相互影响,包括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这里的互生关系指的是二者间的积极的相互推进的作用,这种推进作用包括拓展与深化、加速、生成新的生发点等多个方面的正向作用。以往人们对历史文化研究旅游业的推进作用有一定研究,但对旅游业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有所忽视。下面从这两方面分别加以探讨。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对旅游文化发展的推进作用

(一)旅游产品数量增加独特的历史遗存、历史记忆都有可能生成旅游价值。历史文化的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会增加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总量,为生成新的旅游产品提供契机。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2010年初,河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将蔡家坟村的北岭确定为商遗址,后经多方考证,发现北岭还曾被称为“孤子城”,并曾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石器等,加之蔡家坟就在距今县城南的12里,且靠近玄水(青龙河)和濡水(滦河)两河交会后的河道,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相合,判定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存续千年之久的孤竹国国都所在地,即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从而带动的“孤竹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一历史遗址的发现及相关研究直接推动“孤竹国文化遗址”旅游产品的生成。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相关研究的支撑,这一旅游产品很难存活。

(二)旅游产品质量提升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更新的过程,历史不是死去的过去,而是在研究中不断重生,从而给历史遗存赋予新的灵魂。早已享誉海内外的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孟姜女庙、秦皇求仙入海处、鸽子窝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及长城和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等,在日益拓展深入的历史研究中,内涵不断深化。依托碣石文化、求仙文化、观海文化、韩愈文化、近代革命与抗日文化等形成昌黎县碣石山、五峰山旅游热线。秦皇岛军事史方面的研究,如历史上本地的军事地位、历史上的战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长城文化涵盖下的山海关、老龙头旅游、长城旅游等增加新的内容。

(三)历史研究会议对旅游业的直接推动作用每年大量召开的研讨会议对宾馆业、餐饮业、旅游线路等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为地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导向提供理论支持秦皇岛旅游定位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又活力四射的滨海新城”,以历史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为特色,活跃而成果丰硕的历史研究使得这一定位更具理论底气。不断丰富的孤竹文化研究、历史遗址研究、历史文化名人研究、长城文化研究,一道道历史文化大餐使得东道主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迎接八方来客,更加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三、以旅游文化发展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一)旅游资源引来文化研究力量的聚集,提升了地方历史研究层次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历史研讨类会议在秦市召开,为地域历史研究提供便利条件,提升了地方相关机构的研究层次。如中国现代史学会2014年年会暨“中国现代思想史”学术研讨会、全国徐福文化与传承研讨会,“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即将召开的第三届北戴河国学论坛等等,不胜枚举。并有一批直接涉及地域文化研讨的会议召开,如燕赵文化精神理论研讨会、首届秦皇岛地域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对于这些会议,本地研究机构或有便利条件参加,或为会议的组织者,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工作的水平提升。此外,历史类研讨会后一般会安排一定的考察,历史研讨类会议考察的组织者往往煞费苦心,寻找旅游与历史的结合点,开拓具有旅游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线路,为新的历史文化旅游奠定基础。由于优越的旅游资源,这里是人员往来的活跃地带,因此经常有机会在一些卓有成就的人员游经此地时,通过邀其讲学等方式叩问真经,可谓不出门而观四方人,闻四方言。列入中国宜居城市的秦市也使一些才俊订居此地。

(二)旅游业发展使历史研究的价值获得再认识,从而得到更多的支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转型,文化旅游渐成强音,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价值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即使在经济导向的发展策略下,历史研究因其对旅游业的间接推动作用而获得实用性价值,从而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历史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和理解。

四、结论

篇5

山西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3000年之久,因此有着“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山西的旅游资源更具有独特性和人文性。晋商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最为鼎盛,称雄中国商界500年之久,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公元5至6世纪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国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的传承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我国首次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并取得成功的古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成就。另外,山西大约有3000多年的制醋历史,在古代“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山西人更酷爱食醋,被称作“老醯儿”,民间有“无醋不成味”的说法。出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汾酒是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名酒。跑马神泉和古井泉水被当地人称为“神泉”。山具特色的晋商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大院文化、古城文化、根祖文化等构成了山西旅游的灵魂。我省皇城相府景区的“迎圣驾”表演,再现了康熙皇帝驾临皇城相府并阅览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的情景,从2001年开始成为常态演出,为皇城相府的旅游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深受游客的喜欢。诸如此类的还有北京的大观园、云南的丽江古城、浙江的西塘、常州的中华恐龙园、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都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范例。我省应充分发挥文化大省的优势,赋予旅游以文化的内涵,把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突破口,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

二、山西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2011年统计年鉴,我省2010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1.39%,五台山等十大文化景区、晋商文化节等带着文化和旅游双标签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推进。但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依赖型”的思路仍在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我省由于区位、交通、综合实力等方面的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养成了依赖资源的惯性,同时对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出现为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滥用、歪曲文化资源。近几年随着游客对文化需求的增加,“资源依赖型”思路终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缺乏竞争力。无论是旅游业的提质增效,还是构建民族文化强省,都切实地提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以知识和创意为核心构成的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市场拓展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省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二)旅游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

当前,文化企业的体制改革还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企事不分、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各搞一套,缺乏统一策划和监控。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孤立、分散、更新不及时,可利用价值不高,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壁垒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另外,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各自为政,地方保护和条块分割等体制突出,缺乏必要沟通和关联。各地往往自成一体,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各个区域资源的特色定位,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重复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真正体现文化资源在旅游经济中的价值。

(三)旅游文化深度挖掘不够

当前我省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不可移动资源而轻视其他类型资源的问题。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利用民间工艺、历史文物、节庆活动等元素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不足。很多有着厚重历史背景的重要景观和文物,只是被导游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对同一个景点不同导游讲不同的故事,这样一来根本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通过信息资源各要素的整合推动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

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重新组合为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体系。信息资源整合既包括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人员、信息设备的整合,也包括信息管理过程的整合。旅游业是至少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产业集群,旅游文化的形成、包装、传播已多多少少渗透在旅游业的各要素中。本文认为,山西旅游文化可以借助旅游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得到健康发展。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全面开发旅游文化的内容、人才、技术等资源,充分服务于旅游产业。

(一)深度挖掘整合旅游文化的信息内容

不管是景点还是纪念物,附着的旅游文化越丰富多彩,越有价值。而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研究不够或不深入会极大制约开发利用的深度。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信息的学术研究。一方面,要系统地研究各个景区、景点、甚至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来被破坏了的重要景观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例如,平遥景区要想全面深刻地让游客领略到它的历史魅力,就非常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去研究平遥城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明清时代原有的一些重要建筑。另一方面,要研究重点景观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比如,晋祠作为一座雕刻、绘画、塑像、楹联、匾额俱全的古代殿堂,要想让游客充分领悟其多方面的价值,首先需要专家、学者对殿堂的建筑风格特点和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然后才能借助导游讲解或景观介绍读物传达给游客。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发行后,相关组织部门对这些信息内容整合,应用到有形旅游产品中。这样,景区内大到楼、阁、殿、堂,小到碑、碣、题、刻,都附有了细致透彻的说明,旅游文化的内涵便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旅游实体中。

(二)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

一般游客并不会去阅读纯学术的文献,而是通过景点介绍和导游讲解来领悟旅游景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一些人文旅游景点更是如此。所以,在做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编写有一定文化含量的导游词和雅俗共赏的读物。一方面满足了自助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导游人员提供了高质量的讲解范本。同时,要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首先,要把好导游人员的“入伍”关,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业。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在拓宽导游人员相关知识面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深他们对景点、景物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的讲解水平,使山西旅游景观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导游人员高水平的讲解传达给游客。

(三)依靠信息技术宣传旅游文化

美国普洛格调查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93%的网民在进行出游规划时访问过有关的旅游网站。因此,旅游文化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强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信息平台,如旅游政务网、旅游资讯网、旅游商务网,通过整合形成旅游数字集群,从而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保障旅游文化的健康高效传播。另外,全省各地方的文化资源都应实现统一信息规范、统一检索入口,避免数字鸿沟。

篇6

【关键词】视觉形象 旅游文化资源 特色地域文化

【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辽宁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形象塑造研究,L13BWJ0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塑造出一个个性化城市形象已成为当今城市优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形象是指旅游者以及社会公众对旅游业的整体感知。城市应打造独特的标识和图形符号使其该地区旅游形象被迅速地识别并在游客心中达到深刻记忆。因此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一、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的诠释。

视觉形象设计是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它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传播,它可强化信息传递、统一品牌标识、塑造视觉形象、是经营品牌的有力工具,使品牌宣传更具事半功倍的效应[1]。实质上,旅游文化资源的视觉形象设计就是对旅游地的再包装。通过对旅游形象的再包装,使游客在前往游览景区前对它有初步的了解和美好的愿望,并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快速地吸纳目的地各种信息,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观感和印象。

二、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集合。

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旅游地所呈现出旅游资源景观形象和公共设施。更多的是硬环境与一些富有创意的旅游地形象的文字、图像、景观规划等视觉识别符号系统的结合所带给人们最终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说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依赖于视觉形象设计,反之,视觉形象设计依托在旅游目的地之上,需要赖以生存环境作为依托。因此,视觉形象设计容纳了部分旅游文化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浓缩、提炼和再设计。

旅游中介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传递。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强大,旅游者可以在第三方虚拟平台直接与旅游地进行“对话”,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到有关旅游景点等旅游信息,这种对接有助于旅游地快速地构建旅游形象,旅游者不一定对旅游地的形象宣传完全信任。这就需要朋友家人、媒体、导游等其他中介者做支撑。在这过程中,旅游中介者可能随着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实际接触的增加而不断增多。所以,旅游中介者对于旅游地形象感知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感知。事实上,无论是视觉形象,还是旅游中介者所传达的旅游地形象的好与坏都会对旅游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它们还是无法传达完整、真实的旅游地信息,旅游地软硬环境的呈现,最终体验者是旅游者本身,旅游者才是旅游文化资源的真正体验者,只有当旅游者置身到旅游景区亲身体验景观、服务、设施、视觉形象时,才能与旅游地产生共鸣。由此可见,旅游者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所产生的视觉、听感、感觉等感知,这是视觉形象设计的最终目标。

三、辽宁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辽宁旅游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辽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辽东半岛与辽西走廊。其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对辽宁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辽宁视觉形象在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视觉旅游形象是对城市旅游理念的具体化、可视化的传达方式。辽宁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具象的景观环境加以形象化、视觉化,以标语、口号、图案、景观标识或标志性雕塑等浅显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旅游者在实地感知旅游形象与活动功能,方便、快捷、明确地完成旅游活动,消除旅游者进入陌生环境时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紧张心理,帮助解释旅游地感知环境,从而实现旅游地形象所要求的清晰、易懂的特征,使旅游者或目标市场人群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辽宁旅游形象视觉设计的内容很多,源于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辽宁文物古迹、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文化特征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沉淀,闪耀出各自独特的光彩。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方面应将民族独特性设为突出和重点表现对象,在任何时候民族传统文化都是设计的创作之“魂”。以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使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才能设计出既具世界性又有民族感的作品。应将辽宁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引导旅游业走向世界的基石。

旅游地通过完善视觉形象元素,一方面能帮助游客便捷地完成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理念一致的设计,使众多分散的视觉因素形成统一形象特征,更清晰地表现旅游地形象。它浓缩了景观文化、传播了景观理念、沟通游客情感,总之,视觉形象设计在辽宁旅游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注重发展视觉形象设计将推动辽宁旅游业不断繁荣,才能使辽宁省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引领辽宁旅游,再以旅游带动设计更加完善地服务于辽宁省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5-02

1.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1.1 博大精深的文化。 梅州历史悠久,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自古为人文秀区,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造就了丘逢甲、黄遵宪、 宋湘、丁日昌、张弼士、李惠堂、、曾宪梓、林风眠等一大批中国著名人物;孕育了23名梅州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梅州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是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花环龙、埔寨火龙、席狮舞、五华提线木偶等一批国家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梅州市共申报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81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4项;梅州市还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梅州市申报公布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1个,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29人、市级67人。此外,梅州还有千年古刹灵光寺、万福寺、神光山、千佛塔等著名的宗教文化圣地。

1.2 丰富多彩的客家菜和客家小吃。客家菜属于粤菜的三大流派之一。客家菜的特点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讲究鲜嫩;突出主料,原汁原味;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讲究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 梅州客家菜品种丰富,特色名菜有:客家盐h鸡、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 、酿苦瓜、客家盆菜、、开锅肉丸、客家娘酒鸡、客家咸菜焖猪肉、客家萝卜丸等;梅州客家特色小吃有:客家腌面、蕉岭三及第汤、清明{、、发{、味窖{、百侯薄饼、大埔算盘子、仙人{、笋{、丰顺捆{等。客家美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1.3 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 梅州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客家传统民居类型多样、民间艺术和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客家传统民居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和中西混合的骑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著名的客家民居景点有:南华又庐、故居、长乐学宫、丘逢甲故居、花萼楼、承德楼、石寨土楼和花螺墩围屋等。代表性的客家民间艺术有: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木偶戏、平远船灯、兴宁杯花舞、鲤灯舞、丰顺埔寨火龙、花环龙、席狮舞、大埔广东汉乐等,其中,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在客家地区广为传唱。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闹元宵"、正月二十"补天穿"、端午节挂葛藤、六月六敬公王、七月半"扛仙师"和年底入年挂等;现代节庆活动主要有:梅州客家山歌旅游节、梅县金柚节、平远脐橙节、丰顺温泉文化节、大埔汉乐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是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1.4 古村落资源丰富。 古村落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大量古建筑,古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梅州历史悠久,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梅州认定的省级古村落达46个,中国古村落5个。梅州古村落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已开发利用有:梅县南口镇的侨乡村、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和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等。

1.5 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梅州市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目前,梅州市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大埔县百侯镇和丰顺县八乡山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6个:大埔县百侯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区松口镇、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和蕉岭县南w镇石寨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梅县水车镇茶山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梅县松口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等。这些名镇名村都富有较好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的重要窗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

1.6 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 最近,梅州市《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正式定稿。未来15年梅州将依托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具有强大集聚能力、带动能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规划》中明确了重点项目的分布,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五华横陂镇老楼村建设足球运动小镇、平远差干镇围绕五指石景区建设地质观光小镇、大埔高陂建设陶瓷文化小镇、梅县松口规划丝路文化小镇等。通过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使梅州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升和完善,形成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

2.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 开发形式单调,丰富度不够,还停留在浅层次开发阶段。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的开发形式主要有梯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场)、观光花果园等,缺乏高端乡村旅游俱乐部;缺乏富有文化内涵的农家乐;缺乏高端的乡村意境体验旅游产品,跟北京怀柔区"虹鳟鱼一条沟"的农家乐的创意还有很大差距。现在,梅州乡村旅游主要还是利用乡村自然美景吸引游客,对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还不够深入,各级政府还不够重视,对客家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整合和宣传包装还远远不够,要搞好乡村旅游,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今后梅州乡村旅游应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还要重视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和布局。

2.2 缺乏整体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处于散点开发状态。 梅州乡村旅游点大多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自觉行动还未全面形成,目前,梅州市大部分乡村旅游点还没有编制规划,更缺乏主题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还没有形成片区状态。今后,从大的层面讲,梅州市应大力推进粤赣闽"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旅游合作品牌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根据市场需要灵活组合多种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把粤赣闽客家地区各镇(村)旅游点组合到一起进行旅游开发。从小的层面讲,梅州市各县(区)、各镇(村)应该做好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编制规划,还要做好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片区开发比较成功的有黄山乡村旅游、宏村、婺源和皖南乡村旅游等,梅州乡村旅游可以向上述这些乡村学习借鉴。

2.3 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特色。 目前,梅州市各镇(村)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大同小异,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影响了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是城市,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对城市居民最有吸引力,因此,应该寻求和开发具有浓郁地方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尽量做到"一村一特色",避免雷同,避免各镇(村)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2.4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与创意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在创新与创意方面还远远不够。在创新方面梅州市可以向浙江省永康市中山村学习取经,永康市中山村,依托全市最高的五指岩,每年在重阳节举办农民艺术节,连续举办了18年,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直到2003年,中山村改变招数,请专业攀岩队伍表演攀岩,让游客体验攀岩,吸引了大量青年游客,这年重阳节门票收入增加了一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此外,梅州乡村旅游还要大力开发富有创意的旅游产品,例如,开心农场、瓜果花卉节、捕鱼节、采摘节等,让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

3.结语

梅州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旅游业是梅州市重点打造的产业,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梅州广大乡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但目前,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CCTV《致富经》栏目组.专家指点乡村文化旅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

[2] 谢小康.梅州旅游研究文集[C].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8.

[3] 庄伟光,邹开敏,符永寿.论广东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J].新经济时代,2012(5).

篇8

一、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的构成

明确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内容,就是明确了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评估的基础。对于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评估有多个角度,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对品牌资产的评估应该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旅游文化资源作为品牌,它必须具有持续创造利润的能力,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还属于消费者和社会,它依附于一定时期的特定地域的文化环境。在评估的时候,从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至少考虑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品牌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反应出品牌的综合价值和竞争力。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市场价值是指将这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一种可以衡量的资产,是通过这项旅游文化资源所占用的资金情况,盈利能力等,通过财务核算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资产机制。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建立可以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自己的优势,提高竞争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优质的品牌,会产生较强的溢价效益,主要表现在销售量和获利能力上。销售量从企业的角度反映了品牌的影响力和在量上的影响。获利能力反映了品牌的生命力和在质上的音响。例如故宫博物院的门票价格要远远高于同类景点的价格,这就是品牌资产所带来的溢价效应。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社会价值是指旅游文化资源品牌对社会的影响,消费者对旅游文化资源所渗透的精神、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的认同。社会价值比较复杂,难以定量化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测评与消费者生活的关联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性、认同品牌价值观的人群占有量等指标来替代评估。

二、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内容

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其品牌资产价值的构成,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核心价值:旅游产品的市场表现;旅游文化资源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品牌个性代表的象征性价值。

旅游产品的市场表现方面的价值评估,除了一般意义上对于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的评估,还应该考虑到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在这里加入一个综合分析指标,即旅游资源的等级。可以利用过去进行的旅游文化资源的评估结果来评价旅游文化资源品牌价值的优劣情况。按照我国旅游景区的等级划分,可以将旅游文化资源划分为5个等级。按照我国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强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资源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是具有资产价值的,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广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与预期一致的产品知觉 、强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联想以及稳定的忠诚这四个方面的核心。(1)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品质认知是指旅游者根据出游动机,与备选的其他目的地相比,对旅游文化资源类的目的地及其配套设施质量和优越成都的感知。(2)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知名度是指潜在的旅游者认识或者记起旅游文化资源突出特点的能力。旅游文化资源与周围旅游资源的互补情况以及吸引范围都会影响到其知名度。(3)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联想是指旅游者透过其他的文化资源能够联想到该旅游文化资源的特征。旅游文化资源所处的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会对此维度产生持久的影响力。(4)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忠诚是指旅游者重复购买或者反复地向亲友推荐某项旅游文化资源。忠诚度可以用有客的满意度和偏好度来衡量,其中满意度包括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偏好度则主要是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的识别程度。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象征性价值即品牌所具有的个性,是指游客想到该旅游文化资源时能够想起的品牌的名称、标志及其感官冲击力等。比如提到金沙遗址,旅客是否会联想到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以及古蜀文明。

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估有利于旅游企业或组织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自身品牌的价值,并合理有效的保护品牌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要想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效的应用品牌资源,必须先对自身所拥有的品牌资源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以便获得有效的信息,来进行品牌战略的制定与修正,更好的发挥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Maja Konecnik,William C.Gartner.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for adestin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400-421.

[2]崔凤军,顾永键.景区型目的地品牌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模型初探[J].旅游论坛,2009,(1):67-71.

篇9

关键词: 哈尔滨 犹太旅游文化资源 特色旅游

提升国际化旅游城市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入境旅游的增长率。2008年哈尔滨共接待国外入境旅游者2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全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亿8034万美元,但总体低于哈尔滨制定的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1]由于哈尔滨目前主要以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为基本旅游市场,既有便利、持久发展的优势,又因过于依赖上述国家,导致客源单一,不利于入境客源市场全面、稳定、快速增长和客源总量的扩展。面对国内各地对入境客源的分流和激烈争夺的现实,哈尔滨旅游投资重心已经开始由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向特色支柱性开发转移,开发欧亚城市风光、多种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

一、哈尔滨开发犹太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

特色旅游发展是各城市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升级,旅游部门和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只靠传统的竞争手段难以取胜,提升城市整体的国际旅游形象,必须在经营方面创新,在创新中赢得市场。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特色品牌化发展是下一步竞争的制高点,谁能在市场上形成真正的特色品牌,谁就能够在市场上拥有主动权。冰雪文化与冰雪旅游历来是哈尔滨旅游中的主打品牌,每年为哈尔滨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周边国家同类资源竞争力度加大,全球气候的转暖,以及各地特色旅游的分流,哈尔滨冰雪旅游对入境旅游者的吸引力已经很难再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因此哈尔滨需要积极寻找新的旅游热点,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哈尔滨作为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中西文化交流由来已久,其中较为成熟的首推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

1.犹太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优势

犹太文化是哈尔滨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作为哈尔滨现代城市的兴起,其城市历史就同迁移而来的犹太人紧紧相联。哈尔滨犹太社区的活动一直延续到1962年,鼎盛时期在哈犹太人曾多达2万余人。至今哈尔滨尚保存着大量的犹太历史遗址遗迹,其中包括马迭尔宾馆、华梅西餐厅、犹太国民银行、犹太免费食堂、犹太新老会堂、犹太墓地、巨商斯基德尔斯基住宅等26处极具特色的犹太历史文化遗产,这些犹太遗址遗迹不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犹太历史资源,而且是亚洲犹太文化遗产为数不多的存在。

充分利用、合理开发哈尔滨的犹太历史文化资源是一项细致的系统工程。没有科学严谨的研究做基础,盲目开发利用,就不能深入挖掘含有足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哈尔滨犹太文化旅游项目,必然不足以吸引旅游者,也就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黑龙江省走到了前面,黑龙江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通过与来自以色列和世界各地的犹太学者、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千余人次交流访谈,推出了以《犹太人在哈尔滨》为代表的众多专著,并收集到大量原始材料,为旅游部门开发哈尔滨犹太资源提供了翔实准确的历史依据,同时也使得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2.犹太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认同优势

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认同和支持,在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旅游部门将哈尔滨犹太文化作为主要配套旅游产品列入其总体规划,提出了犹太人怀旧寻祖之旅。为实现哈尔滨犹太资源的有效利用,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已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在内部设有国内最大的犹太历史文化展览。

实际上,除了原居中国的犹太人及其后裔以外,以色列的许多犹太人都对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深感兴趣,把中国作为旅游的好去处,到中国旅游的以色列旅游者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以色列旅游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以色列来华旅游的人数大幅增加,从2003年的2.2万人次跃升到目前的5万多人次。根据哈尔滨旅游部门的统计,从2001年至今来哈的以色列犹太人超过2千余人次。对于绝大多数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犹太人来说,侨居哈尔滨的岁月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光,只是目前以色列旅行社对哈尔滨历史文化了解较少,尚未系统开辟哈尔滨线路,无法形成有效对接,故而大多数以色列旅游者都是以个人身份来哈观光游览。这种现象近年已有所改善,由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冉・魏涅尔曼牵头,主要由原居哈尔滨的犹太人及其后裔组成的旅游团开始分批来哈观光旅游,国内的国际旅行社也开始与以色列旅行社谋求合作,共同开发中国犹太文化旅游线路。

二、旅游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如何通过旅游的开发带动城市发展是城市行政管理者应该思考的课题,政府在旅游开发当中角色的定位亦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旅游在地区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管理部门必须起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应在政策指导、社会协调、信息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推进市场促销、提升产业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定位在于“协调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在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方法鼓励企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进行旅游形象宣传,改善旅游大环境等方面,使旅游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有序繁荣和快速增长,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哈尔滨犹太特色旅游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是必然的选择。一是由于犹太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客观上要求政府积极协调,开发旅游市场,从宏观上理顺并构筑一个利益共享、相得益彰的国际旅游合作体系;二是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涉及面广、交叉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渗透到众多部门和行业之中,并与其相融合。例如,现存犹太遗址遗迹的所属部门各异,对犹太历史文化认知不同,如果只是由旅游部门单独协调开发,很难在短时期内见效,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发展旅游的整体合力,使各部门各行业从国家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和单位利益的有机结合上寻求共同点,这些都必须依靠政府协调才能够完成。对于已初具产业规模的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游而言,政府更需要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旅游产业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投入,有意识地推进犹太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犹太旅游的特色宣传上,客源是旅游业的生命力,没有客源,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应占旅游总投入的相当部分。大连、杭州等城市每年旅游宣传促销都超过千万元,均来自政府财政支持[2]。鉴于此,哈尔滨应适当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做好犹太旅游品牌的宣传,增强开拓国外客源市场的能力。

为解决旅游促销经费的不足,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积极组织开展网上宣传和市场促销。国际互联网具有费用低、覆盖面广的特点。发达国家的旅游组织和企业已普遍在因特网上进行宣传促销,如美国经常性出国观光人群中,使用因特网服务的占32%,商务旅行占50%[3]。网上旅游促销和宣传受到各国旅游部门和旅行社的普遍重视。因此哈尔滨要尽快建立完善旅游信息网络,把哈尔滨犹太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出去,进一步扩大哈尔滨犹太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哈尔滨观光旅游。

三、影响哈尔滨犹太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避免犹太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孤岛效应”

特色是旅游业之魂,文化是旅游业之本,追求跨文化的体验则是旅游者的深层心理动因。在哈尔滨犹太旅游资源开发中,海外游客主要是看自己国家没有的东西,感受特定时期产生的犹太文化,哈尔滨应当避免游客在游完一些景点后产生“不过如此”的感觉。求新、求异、求乐、求知、求美,是旅游者的感受需要,但由于旅游者与旅游地文化交往带有非重复性、商业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游客追求的是一些感性轻松和刺激的文化需求,表现为只对目的地文化中一些可视可感的表层文化感兴趣,而较少涉及核心价值观和完整文化。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经营者在某种程度上迎合游客的感官需求,急功近利地片面开发,不将犹太资源作为整体文化资源来复兴和保护,这就使得那些被割裂的文化资源像大海中的岛屿一样孤立存在。割裂了与核心文化、价值观、社会背景联系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论对哈尔滨的历史还是对游客的情感和知识需要都是不够尊重的表现,这样不仅不能复兴和保护哈尔滨犹太文化,反而会使犹太资源平庸化,基至毁掉现有的宝贵资源。

2.对犹太历史文化的合理附会利用

旅游的特点决定了旅游文化必须在短时间使游客对该文化资源有强烈的感官认知,因此主观创造、经济、文化因素是形成旅游文化附会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我国旅游文化附会具有普遍性、功利性、地域性、传统性等特点。合理适度的附会就是把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观信仰传统以某种实物作为载体加以演绎和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丰富讲解形式,增强旅游资源的表现形象性,并强化游客的文化体验性。在犹太旅游资源开发中合理适度的附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对犹太历史文化内涵有着深度的认知。任意编造填加和人为拼凑出来的伪文化,不但不会加强和突出犹太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反而会破坏其文化资源,影响该资源的良性使用。

从目前哈尔滨旅游现状来看,哈尔滨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对哈尔滨犹太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发掘不够深入,缺少深刻了解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内涵的导游人才,大大降低了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的观赏性,阻碍了哈尔滨犹太特色旅游的长远发展。

3.合理保护利用犹太名人文化资源

现代旅游竞争的实质就是品牌效应的竞争。对旅游景区的发展来说,深厚的历史名人文化底蕴是旅游景区最为悠久和最为显著的效应优势。历史名人文化有助于旅游景区形成鲜明的个性,由于历史名人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很难为他人所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从而使该地旅游业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名人文化和旅游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它们之间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景区的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凡是二者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弘扬光大,该资源的产业链就会呈现出良性运转,反之则会走向断裂与衰败。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历来不缺少名人文化效应,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莫特的父母,以中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及其父母均在哈尔滨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哈尔滨犹太社区中走出过天才的钢琴家格尔施戈琳娜,著名小提琴家特拉赫金贝尔格,实业家R.M.卡巴尔金、L.G.齐科曼等一批历史名人。根据犹太历史文化资源性质的不同,尤其是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不同,哈尔滨完全可以为每个景点确定明确的个性主题,由政府出面规划动迁,在现有修缮保护的基础上组织社会资金修旧如旧,邀请犹太资本参与投资经营,使之成为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新亮点,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新景观,吸引犹太资本再次来哈投资兴业的落脚点。

四、开发犹太旅游资源的深层效益

旅游开发与人文资源往往是相互伴生的,可以说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资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形成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哈尔滨开发犹太特色旅游资源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对其提升国际化都市地位有着莫大好处。如果说广东和福建等沿海地区拥有引进侨、港、台资本的优势,那么与上海同样拥有犹太历史文化渊源的哈尔滨也有着引进国际犹太资本的独特优势,并且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总体上优于上海。上海通过对犹太旅游资源的宣传开发,从客观上加深了犹太人对上海的感性认识,继而带动犹太资本进入上海。这种优势目前已有所体现,在非亚裔外国人对上海的投资总额中,犹太资本已占25%以上。2006年犹太人在上海定居数超过1500人,每年约有50000人到上海旅游和短期访问[4]。哈尔滨如果能把与犹太人结下的百年历史渊源善加利用,挖掘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遗产“宝库”,将犹太旅游优势开发提升到发展文化战略高度,发展现实的经贸文化及科技合作,就一定能够取得哈尔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R/OL].[2009-09-28].省略ta.省略/

[2]赵成鹏.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J].哈尔滨旅游网.

篇10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一、明确融合内容

学习人文知识,培养国际化视野。例如在学校旁边的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飞鸟世界隶属全国首批国家级5A旅游景区,集动、植物的保护、研究、旅游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被誉为“中国最具国际水准的国家级野生动物园”,是全世界动物种群最多、最大的野生动物主题公园。长隆游乐园则集世界多种顶尖的机动游戏项目。这些著名旅游景点每年都汇聚大量国内外的游客。这是孩子们接触外界,培养人文精神、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窗口与平台。

了解古建筑知识,激发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番禺既有水乡风貌,又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其古建筑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教材库。目前,保存完好的宅第园林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它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另外“宝墨园”集古建筑与高水平仿古建筑一体,而大石、南村、沙湾等镇街的古村落也有不少独特色的古建筑。通过将这些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科学的情感。

树立环保意识,感受大自然风光。番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其中莲花山、滴水岩、大夫山等自然保护区仍保存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每逢节假日成千上万的居民就会到达这些地方休闲、聚会。从政府实施宜居城市的理念到人人都用心去爱护身处的环境,这些都是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同样也是综合实践学科课程内涵。

二、开发特色课程

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既以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为主,又要有效利用了学校校园资源。学校可结合当地景点资源,通过组织“读、说、写、画、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组织歌颂比赛、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通过营造乡土氛围,达到丰富学生文化涵养的目的。具体框架如下: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首先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了解本土特色旅游文化,分享研究成果,w验文化内涵;其次是形成对本土特色旅游文化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传承的责任感;三是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理念,掌握课程开发技术和方法;四是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程内容:分类整理本土特色旅游文化。基于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建设的研究。基于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课程实施的研究。基于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课程评价研究。

课程实施: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展示活动

课程评价: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通过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除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外,还力争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将研究资料整理归类,撰写成立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节的报告,并提交给上级有效部门。

三、融合的意义

挖掘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感。学生通过参观家乡特色景观,领略乡土文化的芬芳,深刻领悟乡土文化底蕴,继而激发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脉源的神秘向往,并在社区民情体验中,与长辈们发掘景观新内涵等,既能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运用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也能使学生发现旅游资源面临的不良环境影响,通过重视和宣传做好本土特色旅游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工作。

篇11

【关键字】吉林省旅游文化;SWOT;传播模式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资源整合又是欠发达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实现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要先理清影响资源整合的各类因素。吉林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以长白山生态旅游为主,近几年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长白山旅游的局限性是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比较大,其内里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也基本达到了一个饱和点,想通过长白山再大幅度拉升吉林省的旅游产业也比较艰难。所以如何在长白山以外挖掘旅游资源是吉林省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采用国际学术界最流行的SWOT(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威胁)模式对吉林省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在地理方位上,吉林省八市一州的行政划分并不影响文化的同根性,这些区域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民俗互相影响,语言,习俗,行为方式,宗教仪式上都有共通之处。这些区域强弱不同,可以在旅游文化资源上共同合作,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多赢局面。

优势(strength):1、吉林省潜在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吉林省有5A级国家旅游景区一个,包括伊通满族自治县的风情萨满园在内的4A级国家旅游景区九个,形成了档次较高的景区簇团。2、随着2009年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立,吉林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东北亚诸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也使得上述诸国成为吉林省旅游潜在的境外游客资源。3、吉林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山岳型旅游资源,历史古迹型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和久负盛名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资源。这些旅游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味上都有明显的区域优势,随着吉林省内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宣传,地方旅游文化的独特品味将更加彰显。

劣势(weakness):1、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足。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很多极具价值的景点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例如东北亚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承认的与西域丝绸之路同等重要的历史遗迹,吉林省集安曾见证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辉煌,但是现在已经无人记得,被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这说明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还需进一步加深。2、旅游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高。虽然吉林省境内旅游文化资源质量较高,但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与邻省辽宁相比有明显差距。近年来吉林省加大旅游开发和宣传力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省旅游资源知名度,但是仍然与省内旅游文化资源的历史意义不匹配。

机遇(opportunity):1、政策为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带来契机。2010年,吉林省旅游局会同省发改委和省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起草了《吉林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新修订的条例在增加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的支持政策条款、旅游资源管理、旅游行政执法等方面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推进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促进就业和增强旅游部门指导调控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职能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2、旅游消费的快速上升。吉林省2011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75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27%,进步明显。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正呈现强势增长的态势,这为吉林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拓展旅游市场提供了绝佳契机。

威胁(threat):1、旅游区域合作深度不够。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虽然种类繁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但是一直没有把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分类整合,总是单打独斗。因此本文提出了把吉林省八市一州按旅游文化资源种类划分成以长春市,吉林市,长白山地区,四平市,延吉市为核心的旅游圈,把之前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以多种联系形式串联在一起,实现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形象共塑,品牌共用,根据市场配置的原则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但是这种思想能否推行下去还未可知。2、缺乏专业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推动运作。目前吉林省旅游产业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缺乏专业旅游开发公司的参与,在景区资源整合中,仍是政府唱主角。这种方式固然能够协调旅游资源的整合,但没有专业旅游开发公司的介入,旅游项目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难以应对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

对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几点构想

篇12

[关键词]旅游;文化;资源

大庆虽然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却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跻身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

一、大庆旅游文化资源

1、石油文化

细数大庆的旅游资源,石油特色首当其冲,大庆的红色旅游在全国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要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以铁人纪念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石油会战传统教育基地、大庆创业追踪园等为依托,围绕旅游丰富新的表现形式,全力打造融知识性、参与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品牌,使其成为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2、古文化

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大庆的肇源县繁衍生息。目前肇源县境内还有一百多处文物遗址,其中包含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遗址――白金宝遗址,还有四处省级文物遗址。这些文物遗址囊括时代范围广泛,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为大庆这座新兴城市增添了历史底蕴,同时也为大庆的旅游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湿地文化

大庆的湿地面积是120万公顷,作为“地球之肾”,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随着大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湿地生态与时俱进。每逢春夏之交,大量远赴南方越冬的鸟类和水禽成群结队地回到大庆湿地,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观,吸引了大批游人和摄影爱好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生物自然优势,在湿地附近种植合适的植物,提升大庆湿地的旅游价值。

4、民族文化

大庆只有二百多万人口,却包涵了31个少数民族,占据少数民族大家庭的半壁江山。少数民族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风俗和文化,使大庆的城市文化更加厚重、多元。对游人来说,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特色饮食、民俗建筑、民族服装、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等都极具魅力,可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设民族文化村,把民族文化包装成主打产品,加大旅游业民族文化的分量。

5、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大庆地区最悠久的土著文化。从辽金时期的蒙古部落到元朝的肇州城,从明代的科尔沁部到清朝的杜尔伯特旗,大庆这块土地见证了千年历史风云,积淀了丰厚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以其辽阔、舒畅、原生态的特征,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庆应当重点发展、重点培养。

6、温泉文化

大庆市林甸县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被誉为“北国温泉之乡”。温泉并不少见,但是在北国边疆,温泉就显得犹为珍贵。大庆林甸温泉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医疗保健价值非常高。在“二十一世纪是休闲旅游的新世纪”的今天,对温泉旅游资源要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北国特色,打响雪地温泉品牌。

7、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是一个重要品牌,一个具体的城市形象。赋予冰雪以文化,冰雪就有了生命,就有了价值。近年来,随着滑雪场的不断建立并投入使用,滑雪、滑圈、滚雪球、雪地飞碟、骑马、自行车、摩托等雪地娱乐项目为大庆冰雪平添了许多生气。冰上也大有文章可做:抽冰尜、溜冰,乘坐冰爬犁,观赏冰下水草、游鱼……冰雪文化能够让寒冬成为快乐的季节,为城市增添魅力。

二、开发利用大庆旅游文化资源的几点建议

1、搞好各类旅游文化的整合

由市、县旅游局、建设局、文化局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大庆市旅游资源整合工作小组,对全市人造景观、人文古迹、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等进行调查,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旅游发展规划。要参照外地成功做法,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和整体性,将各类资源包装整合为体现城市特色的旅游景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多个主题不同、品牌鲜明、功能互补的景点。理顺旅游线路,突出文化特色,让“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响。让来到大庆的游客,既能体会到工业文明的进步,又能感受到远古文明的气息;既能看到黑土地上的粗犷,又能看到湿地里的柔情;既能在各民族之间徜徉,又能在大草原之上驰骋;既能享受到温泉水中的娴静,又能体验到冰雪地上的沸腾。

2、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大庆市的餐饮业和宾馆业虽然发展得很快,但纵观近几年的发展现状,还缺少五星级的酒店,更加缺乏具有大庆特色的餐饮小吃,旅游目的地的商场和娱乐场所建设亟待加强。应当成立旅游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如何为来到大庆的游客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在增加游客容纳量的基础上提高饮食、住宿、交通、娱乐的标准和质量,积极引导这些企业朝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兼顾安全、卫生、有特色,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3、加大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

旅游纪念品是以纪念意义为主要特征的旅游商品,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融入旅游区的地域文化和原生特色,提高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品位,既能带动旅游区的发展,又可对旅游区起到良好的宣传推展作用。在一些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因此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大庆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还相当滞后,体系零散,缺乏创意,制作粗糙。应当由市财政先期解决必须的启动资金,由旅游局、文化局等部门负责组织设计,开发制作有大庆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加强市场运作,选择厂家生产、包装、物流,向外推介销售。

篇13

一、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背景

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非常大的丝绸之路,已于2014年6月在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的天水而言, 提供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对文化的提炼与整合。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文化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这条线路上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统摄在丝绸之路文化主题中,更遑论转化为完善的旅游产品,发挥羲皇故里的品牌效应。天水旅游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加大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把天水建成丝绸之路国家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甘肃东翼连接陕甘川的区域旅游中心,使其充分拉动旅游需求,成为促进天水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现状

作为华夏文明之源、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羲皇故里,天水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比较少见。如将华夏历史上推三千年的大地湾遗址,处于天然太极图中的卦台山、建筑恢弘的伏羲庙、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小黄山之称的石门、留下杜甫《秦州杂诗》的南郭寺等等。

天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现状可以从“五线六类”来观察。第一线以丝绸之路为主,连接城市有天水、西安、兰州和敦煌;第二类以寻根祭祖为主,涉及旅游景点有天水的伏羲庙、宝鸡的炎帝陵、延安市的黄帝陵等;第三类以石窟艺术为主,主要覆盖天水境内的麦积山(麦积区)、大像山(甘谷县)、木梯寺(武山县)等;另外两线分别以闲度假和历史文化遗迹为主。围绕“五线”,天水分布着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古遗址(大地湾遗址等)、古建筑(石门山等)、古战场(街亭等)、古墓(赵充国墓等)、民俗等六类旅游文化资源。

三、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宏观决策和旅游部门的指导管理下,天水市深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全力扩大产业规模,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但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政府主导过于单一,缺乏旅游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固守传统旅游观念,旅游与文化融合思想僵化,主要以传统观光旅游,文化、休闲、节会、商务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突出等。加之旅游文化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界说,因此表现在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发展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天水没有寻求到一个统摄各类旅游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主题,六类主要旅游文化资源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渗透和促进,寻根祭祖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没有整合出潜在的文化联络关系和协调机制。宣传方式方法比较落后,丝绸之路对天水旅游的影响力甚微。二是对旅游业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全面认识,对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不能全面兼顾。三是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严重问题,省、市、区( 县 ) 以及十多个部门参与了旅游资源的管理,利益分割时相互争取,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踢皮球”,没有一个主心骨的单位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市场营销和市场监管。以麦积山石窟为例,作为辖区的麦积区竟然没有利益分成却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职责,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四是许多资源还处于有史无迹、有迹无景的状况,主要原因是旅游观念没有完全跟上全国旅游发展的步伐,导致旅游资源开发速度慢,深度不够。现有旅游产品注重观光,但娱乐性、延展性和参与性不强;产品质量等级低,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注重旅游资源的物质形态,而对其精神、文化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五是天水旅游文化需进一步提高档次,要积极破解旅游仅仅依存物化了的旅游资源本身而导致的发展瓶颈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游客的需求为中心设计高层次旅游文化建设思路。六是天水旅游文化建设中全民文化素质跟不上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人才与素质的缺乏制约着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四、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般认为,所谓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围绕旅游客体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通过旅游活动吸引和呈现人类文化内涵的所有自然和人文因素。细而言之,旅游文化资源涵w了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类资源类型。目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乃至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内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必须利用好其重要的区域特征和多样的资源优势,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对散点化的各县区旅游资源进行考察、挖掘、概括、凝练、升华出凝聚天水本地特色和优势的城区发展文化主题,营造文化风情,创新文化艺术,在更深层次上提炼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把天水建成以丝绸之路视野为统帅的国家精品旅游线和甘肃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这对天水乃至区域和丝绸之路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采用关键词或篇名检索法,共检索到关于“旅游文化资源”方面的相关文献有400多篇,剔除一些干扰文献,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文献有200多篇。“旅游文化资源” 一词广泛地被用于旅游各领域,旅游各领域也都亟需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以及旅游文化开发方面的带有普适性的高层次研究成果。研究归纳起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重点是定义了旅游文化资源的概念和类型,基本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能吸引旅游并呈现人类文化内涵的所有自然和人文旅游因素,包括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旅游精神文化三类资源。本研究即采用该观点。二是关于如何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研究,重点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创新、原则过程和重大措施。三是关于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研究,其实就是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的研究。另外,对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研究的重视不够,而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更处于空白。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趋势趋向于深入寻求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发展主题、主线和系统,以避免其停留在比较宽泛比较宏观的层面,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相生发展取得实效。

(二)研究思路

从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现状出发,研究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整合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以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为契机,寻求具有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主题、主线和系统,发挥旅游文化对天水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积极作用。

1.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现状调查分析:掌握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中的地位,掌握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做法,总结归纳优点与不足,为建立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学习丝绸之路文化渊源、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资源分类原则、旅游美学等相关知识及国家关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相关文件精神,借鉴学习相关省市关于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赴天水国家级旅游景点和相关部门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天水旅游景点发展状况、天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状况、天水旅游与文化资源相生现状、天水在丝绸之路中彰显地位和作用所依赖的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天水旅游与文化整合融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甘肃特别是天水涉旅游专业高校在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中的服务意识等。

2.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研究建立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资源整合策略,提出保障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策略得以应用的相应机制。重点研究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以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视野寻求具有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主题、主线和系统,通过提炼个体化的城市精神文化主题,为把天水建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城市提供依据。

篇14

摘要:随着交通的发展,商洛市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如今,旅游业不仅成为带动商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成为经济突破发展的新引擎。商洛旅游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笔者通过描述商洛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发现其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商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策

一、商洛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在加快脚步,提出各项措施来加快城市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快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商洛也不例外。其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社会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商洛市经济落后,长期以农业为主,发展水平较低。薄弱的经济基础导致了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等,从而造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足。多数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资金不足。七县区均属于资源型财政,支柱财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小且很不稳定,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经济缺乏发展的内生力,导致旅游业在经济比重中占很小地位。另外,因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旦游客大量涌入后,吃饭难、住宿难、购物难、停车难等问题层出不穷。再加上落后的经济状况制约了旅游区内游客数量的增加,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2.旅游吸引性弱,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首先,商洛现期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比较分散,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对文化不够重视,没有把文化与旅游合理的结合,使旅游缺少文化价值,难以吸引旅游者。其次,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文化与旅游没有达到很好的结合,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仍处于初始阶段,文化产品档次低浅单一,游客可以参与的娱乐项目还很少;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还不够吸引人,旅游商品品种单调,产品雷同,文化含量低,艺术品位不高,在品种、特色、数量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最后,旅游业发展起步迟、规模小,目前在全省仍处于后进位次。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单,产业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从整理上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到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涉旅企业,均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园林和建筑设计等方面人才紧缺, 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导致旅游产业难以得到高效的开发利用。

3.旅游资源缺乏地域特色,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商洛市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在西安经济圈以及陕、鄂、豫交界区域范围内得到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进入该地区旅游。但是,目前商洛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仍然处于盲目阶段,各地主要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开发浅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不仅资源利用率低,而且缺乏地域特色和持续的旅游吸引力,旅游资源难以维持长远的影响力。

由于市场的扩大,陕西各地普遍重视旅游业,导致商洛旅游市场开发难度大,影响力较小,竞争激烈。商洛依托秦岭及其余脉形成的旅游资源,提出把自己建成西安的“后花园”,打出“秦岭最美是商洛”,但是安康、汉中以及秦岭以北的长安、周至、眉县等市县也提出了同样的目标,它们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商洛有一定相似之处。

4.旅游产品规划不合理,旅游产业缺乏连贯性

⑴规划不合理,景区分散。商洛市缺乏统一的旅游业发展规划,部分区、县景区依托区位或资源优势,先期进行了局部的旅游开发。随着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两大问题:一是旅游资源开发较为分散, 各点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形成旅游开发合力;二是缺乏总体规划,各地只注重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市域范围内的旅游产品雷同,恶性竞争加剧。

⑵旅游产业连贯性不强,产业链较短。商洛旅游产业链条较短,缺乏各行业、各部门的整体协作。对商洛旅游而言,观光旅游目前仍是旅游的主要形式,而在景区旅游消费形式还是以门票消费为主,多数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过短,住宿、购物类消费环节占总消费比重很低,以至于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是那么明显。在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整个旅游产业链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二、商洛旅游开发与利用中的思考及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我认为商洛在旅游开发中应确立自身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品牌,制定系统的旅游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培育和形成商洛特色旅游文化和文化产业链,切实加强现代旅游文化设施建设。同时也应兼顾历史与现实, 突破中有继承, 发展中有创新, 使旅游文化成为商洛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打造商洛旅游文化的品牌和特色,用旅游业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将商洛建设成为陕西强市,更快实现陕西的“中国梦”。加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于建设商洛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现实的意义。对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⑴政府主导,加大投资。商洛旅游业刚开始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应在良好的旅游环境下,及时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调整战略, 乘势借势发展,仅仅靠企业和开发商是难以完成的。另外山区旅游开发投资多、难度大、见效慢,对外商资本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重点扶持。实行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可以发挥政府信誉好、协调能力强、有一定资金筹措能力的优势, 有利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⑵发挥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投资软环境建设,营造和优化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体制环境、工作生活环境。树立诚信政府形象,依据优惠政策和承诺为投资者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努力创造商洛宽松、和谐、良好的投资环境。另外,应积极鼓励和引进外来企业投资力度,不断创造广阔的投资环境。

2.挖掘旅游文化特色,加大区域联动发展

⑴抢抓市场机遇,全面打造生态山地游品牌。以四大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为龙头,在周边整体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园林休闲旅游,比如山阳县就抓住全市塑造“绿色商洛,度假天堂”的大好机遇,发挥区域“山、水、林、洞、峡”自然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以月亮洞为龙头,以金钱河漂流为纽带,以腰坪水上乐园、夹石峡、黑龙谷、百潭沟等为支撑点的百里生态旅游观光长廊;以七里峡、天竺山为主的休闲揽胜游;以创建省级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打造“山水秦岭·多彩山阳”塑造山水园林城市。

⑵加大文物资源开发保护力度,做足“历史人文游”品牌。商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应充分发掘悠久历史形成的诸多文化旅游资源,如商鞅封邑、武关、漫川关、竹林镇、云盖镇、闯王寨、生龙寨等聚落文化资源,商山四皓、贾平凹等名人文化资源以及近代抗日留下的军事遗址文化资源,洛南旧时器群、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崖石刻、东龙山夏商周遗址等古代人类文化资源,可充分利用这些元素打造游览景点,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发展氛围,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3.加强景区综合管理, 改善基础设施

一是加强景区的硬件管理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游客管理手段与景区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如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工程;综合整治景区店铺乱搭乱建;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完善景区游览图、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等游客引导设施。二是大力提高景区解说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通过将一些科普知识与景区的神化传说、历史故事加以结合,以达到吸引游客、增加游客兴趣、使游客受到教育的目的, 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

4.合理整合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开发

⑴整合资源,合理开发。商洛应将柞水溶洞、神奇木王、丹江漂流、金丝大峡谷、牛背梁、天竺山、大云寺、凤凰古镇、老君山、船帮会馆、月亮洞、塔云山、终南山秦楚古道、漫川古镇等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商洛一线游。

⑵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开发。像商洛这样的贫困山区进行旅游开发只有以生态旅游为基础, 才能保证在贫困山区旅游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商洛是秦岭山地自然生态旅游区的主干之一,极具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商洛旅游开发以青山绿水为底色,重点突出以山峡洞水林自然生态旅游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生态旅游,从而与陕北的三黄两圣,关中的文物古迹旅游遥相呼应,为陕西旅游业的区域联合开发,实现以西安为中心,关中为轴线,逐渐向陕北、陕南扩展旅游发展大战略奠定基础,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参考文献

[1]马静.旅游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北方经贸,2011(10).

[2]张妍.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03) .

[3]程静.浅谈商洛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J].商品与质量,2011(S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