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幼儿急诊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于某些疾病的婴幼儿患者,需要通过静脉输液对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1]。但是婴幼儿患者普遍年龄较小,在穿刺的时候会因为疼痛出现抗拒以及哭闹的情况,从而引起穿刺失败,刺破血管或者是液体渗漏等情况出现,造成反复穿刺的后果,使患儿痛苦增加,并破坏其血管[2]。而新型材料――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够使穿刺次数得到显著减少,同时操作简便,对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减轻也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本文研究了影响儿科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的因素并总结了护理对策。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在2015年1月-11月间收治的9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婴幼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43例,女性患儿为47例,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3岁,年龄均值为(1.5±0.7)岁。本次使用的器械为一次性BD密闭式留置针,使用的敷料为3M透明贴膜。
1.2 研究方法
1.2.1 穿刺过程
首先需要对患儿的静脉进行选择,一般要选择的静脉需要较为柔软且富有弹性,同时其走向要较为笔直,这样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另外在进行穿刺之前需要进行备皮处理,其范围要比使用的敷贴大,从而使留置针头的固定更加方便[3]。在穿刺成功之后,需要将留置针取出,然后对输液管进行空气排空,并将肝素帽中刺入头皮针并将两者固定,将留置针中的空气排空,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范围一般要在5cm×5cm之间。等到消毒液体干燥之后将穿刺部位固定好,并保证皮肤处于绷紧的状态,将留置针置于右手进行穿刺,针头以及皮肤之间要保证一定的角度,一般为15°-20°,观察是否有回血情况出现,如果有那么就要将其再进行推进,推进距离为0.1-0.2cm,且要沿着血管进行。最后在支撑点为针芯时送入外套管,送管不能在回血之后立刻进行。将针芯退出之后固定调节器。
1.2.2 固定过程
将穿刺位置作为中心使用透明敷料进行固定,在此过程中要保证固定的牢固以及平整程度,同时反折延长管,使其保持为U型并实施固定和包扎,防止有导管针出现移位的情况。
1.2.3 选择封管液以及封管
在进行封管时要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本次使用的为剂量3-5ml的生理盐水或者肝素钠稀释液,使用的封管方法为脉冲封管法,因为这样能够使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得到显著的下降[4]。通过脉冲封管法进行封管,能够使生理盐水漩涡产生于导管内,从而冲洗干净其中残留的药物,防止因局部血管受到药物刺激,而出现药物性静脉炎的情况,或者是使导管发生堵塞,使留置时间延长。如果有患者患有凝血机制障碍,那么在选择封管液时,应该使用生理盐水更具有优势。如果患者病情严重或者存在酸中毒现象,那么可能有区域性循环障碍存在于其体内,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此时使用肝素稀释液更具有优势。
2 结果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90例患儿,其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在24-48h左右,保留的平均时间为(32.6±2.7)h。其中一次穿针留置成功的人数为80例,经过两次穿刺留置成功的人数为6例,三次及以上穿刺留置成功的人数为4例。分析穿刺不成功的原因,发现包括患儿无法与医护人员配合、病情导致血管无法充盈,还有血管不显等,另外还有5例因家属疏忽导致其自行将留置针拔出,12例因为药物刺激或者脱水,导致局部渗出大量输液液体,4例活动度过大,引起渗血情况,还有3例出现针头堵塞,1例对透明贴膜过敏,剩下的65例患儿则顺利完成输液。
3 讨论
作为一种新型器械,静脉留置针解决了常规普通针头穿刺所具有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因为婴幼儿患者年龄较小,极为容易出现留置针滑脱以及刺破血管等情况出现,因此对于儿科婴幼儿患者,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且护理人员要注意几个方面:
3.1 无菌操作的遵守
在实施护理以及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对患儿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且要及时对留置针进行更换,不能将一个留置针使用于多次穿刺中[5]。另外在进行消毒时,其面积要比贴膜面积大,并且穿刺要等到消毒液干燥之后进行,防止污染贴膜,或者使其出现松脱的情况。除此之外要使用碘伏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并定期对无菌贴膜进行更换,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无菌操作意识,可以定期组织会议或者是学习,使其无菌概念得到加强,减少人为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
3.2 选择合适的血管
在对患者实施穿刺之前,血管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穿刺选择血管必须要具有丰富的弹性以及血流量,保证既粗且直,同时要不存在静脉瓣,另外不能选择耳前静脉等不易固定的血管。另外由于,婴幼儿患者具有较短且口径细小的血管,所以在穿刺过程中极易出现液体外渗以及肿胀的现象,因此要选择科学的穿刺方法,并选择合适的静脉实施穿刺治疗。
3.3 选择合适的留置针
留置针的选择对于穿刺成功率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如果患儿疾病的穿刺不具有特殊要求[6],那么使用的留置针要尽量细且短,这是因为在机体血管中置入较为细小的留置针,能够使其在血管中进行漂浮,降低机械摩擦的发生率,并避免损伤其血管内壁,防止机械静脉炎等并发症。
3.4 合作程度的提高
婴幼儿不稳定的情绪以及乱动乱抓等情况都会降低穿刺成功率,或者是使留置针出现移动以及脱落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引发静脉炎。因此穿刺前,护理人员要嘱咐患儿家属穿刺成功的重要性,建立其信任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避免患儿乱抓等情况出现,如果患儿神志不清,那么则可以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防止留置针松脱。
3.5 穿刺成功率的提高
如果护理人员没有掌握良好的穿刺技术,或者是在穿刺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导致血管刺破等情况,或者降低留置成功率。其次,因为患儿家属给予护理人员的压力,也会使其因担忧而穿刺失败,所以医院可以对讲座以及培训进行定期举办,使其熟练掌握穿刺的技术以及方法,保证其自信心的增强,对患儿血管进行有效的保护。
3.6 药物以及留置针刺激
因为有的患儿需要输入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如果血管受到药物的刺激,那么就会损伤其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患儿血管的通透性以及渗出,使其出现水肿以及充血等情况,如果情况严重,那么还有可能出现组织坏死的现象[7]。其次,如果药物的PH值超出了内皮血管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就会使其通透性受到影响,破坏患儿血管内皮结构的完整性。受到化学以及物理的双重刺激,患儿的血管容易出现严重的损伤,影响其疾病的治疗,所以对于婴幼儿静脉留置针患者,需要严密观察其情况,如果有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留置,如果病情较为严重需要输入的液体数量较大,那么可以对静脉通道的数量进行增加,通过交替输入来避免刺激血管的情况,降低液体渗出发生率。
相关研究显示,静脉留置时间一般在2-7d左右,留置时间与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呈现正比的关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在留置期间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及时进行巡视和观察,并遵照相关标准实施严格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李敏,蔡大会等.儿科婴幼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6):158-159.
[2]盛敬伊,史刖В苏丹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97-198.
[3]彭亿平,李凤,刘芳等.儿科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4):176-177.
[4]付爱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539-540.
[5]宋炜.优质护理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9):2919-2921.
【摘要】目的 探讨门急诊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方法 对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接受门急诊静脉输液的600例婴幼儿,分成观察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观察组运用沟通技巧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予以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穿利时的行为状况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经过护理干预,患儿恐惧心理逐渐缓解,抗拒心理明显降低,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婴幼儿;静脉输液;心理;护理
静脉输液是一项有创性护理操作,常导致患儿,产生恐惧、不合作等心理应激反应。它不仅对婴幼儿的生理、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患儿与护士配合不佳,更可降低护士工作效率,增加甚至激化护患矛盾。笔者通过对600例门急诊输液婴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接受门急诊静脉输液的600例婴幼儿,年龄1~6岁,其中男323例,女2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0例,对照组300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46例,急性支气管炎112例,支气管肺炎116例,急性胃肠炎109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种及静脉条件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由两位工作经验丰富、静脉穿刺技术熟练且善于与患儿进行沟通的护理人员完成。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语言、非语言交流方式对儿童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包括:①塑造护士美丽形象。护士的形象是护患关系间无言的、潜移默化的沟通手段。美丽形象包括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对职业操守的执着、对患儿的尊重和关爱、服务态度好、技术精湛等。静脉穿刺时针对患儿的不同特点与其沟通,建立友善、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取得患儿的主动配合。②输液前护士热情接待患儿和家长,亲切地称呼患儿的名字,轻轻地抚摸患儿的头或手。对于因害怕“打针”疼痛而哭闹的患儿,护士则和蔼、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与其讨论动画片中他们崇拜的英雄,同时鼓励患儿向他们学习,告诉患儿“打针”并不是他们想象的可怕,就象被蚊子咬了一口那么疼,如果乖的话只要轻轻扎一下就好了。以此淡化患儿的恐惧、怕疼心理。③穿刺完成后对患儿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表扬。
2 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2.1 心理特点
2.1.1 抗拒心理 由于大部分患儿均有过“打针”时的疼痛经历,往往一跨进医院注射室的大门,或看见医生护士,潜意识就感到害怕,表现为哭闹、挣扎、逃离、拒绝输液治疗等[1]。
2.1.2 紧张害怕心理 患儿多因不了解注射的方法、经过,或者害怕注射产生疼痛,给其心理带来巨大压力,以至于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出现全身冒冷汗、四肢冰冷、恶心、呕吐、虚脱等现象。
2.1.3 积极心理 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一般与医护人员进行交谈后,可消除不安心理,表现为安静、愿与医务人员交谈、好奇、对治疗合作等。
2.2 对策
2.2.1 诱导式教育 1-3岁患儿处于心理发育的第一阶段,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周围的事物和人的影响。所以采取诱导式的教育,用鼓励和赞美的语言取得患儿的信任。在注射时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赞扬患儿,潜意识地增强患儿的意志力;同时做好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
2.2.2 转移式心理疏导 适合3岁以上的患儿,在注射时,护士有意识地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可用交谈的方式,边询问患儿的生活、学习情况,并给予正面鼓励,有意识地转移和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使其紧张害怕的心理逐渐缓解,达到治疗的目的。
2.2.3 增强医务人员的亲和力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在就诊时,由于紧张和害怕,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每一句话都敏感;所以,护士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和语调等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2]。在实施心理干预时,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3]。因此,护士在输液时,应和蔼、耐心,即使儿童的行为比期望的要差,也不能粗暴指责,以免使其产生畏惧心理。对儿童提出的问题应以真诚友好的态度给予答复。3岁以下的儿童要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措施”,不要给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恐怖的治疗体验。3岁以上儿童,因其已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要采用儿童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逐渐减轻他们的畏惧心理,配合治疗。
3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婴幼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1)。
4 讨论
有文献报道,1~3岁婴幼儿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恐惧、不合作态度十分明显,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都较差,行为和情绪易受当时外界事物或外部环境的引诱而转移。静脉穿刺对患儿来说是接受痛苦的时刻.患儿合作程度,是影响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的极其重要因素。门急诊输液室的护士每天都要面对患儿的哭闹和家长的关注,护士在穿刺时不但要考虑,尽量做到一次成功,还须适度制止患儿的抵触,所以对穿刺护士的心理会产生较大压力,严重影响穿刺成功率。国外的护理研究表明,对门诊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是十分有益的,能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是接受治疗的重要前提。只有做好护理干预,才能使患儿和家长增强对医院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痊愈。国内也有学者报道,护士的表情和态度与家长的满意度密切相关,并在护理管理对策中,提出了应加强护士关于儿童心理特点和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知识教育。
本文提示,根据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在穿刺的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干预方式。如分散患儿对穿刺的注意力;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克服恐惧、紧张心理;纠正患儿对护士的错误认知,使患儿懂得护士阿姨给他“打针”是为治好他的疾病,消除对护士的敌意等。临床实践表明,以上在门急诊输液室,对婴幼儿静脉穿刺的心理干预措施,不仅减轻了患儿穿刺时负性情绪的表现,提高了患儿的合作程度和穿刺成功率;而且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菊芬.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护理杂志 2008 :11-12
[2] 霍世英,黄叶莉,杨桂娥,等.住院患儿过度心理反应的院内因素分析及对策.护理杂志.2007,21(7 ): 15-16
[3] 杨云智,赵凤琴,潘彩金,等. 不同部位静脉穿刺留置针在婴幼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中的应用比较 .齐鲁护理杂志.2008.13:27
[关键词] 护理干预;护理质量;急诊抢救;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b)-0105-02
急诊科是矛盾纠纷高发的科室,由于工作的随机性,常常在工作中患者骤增,旧患者尚未处理,新患者又不停出现,使护理任务繁重,再加上患者和家属的期望值高,存在着很大的护理风险和不安全隐患[1]。因此不断提升护理干预是重中之重,本文笔者选取200例患者,对其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探讨特殊的护理干预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1~6月本院急救中心收治的200例患者,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21~78岁,平均(56.72±10.31)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检查,包括环境、个人卫生、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等,按照医生指示给予护理,并根据常规的护理方式做好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各项护理工作。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特殊的护理干预:(1)术前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到疾病类型及手术,做好充分的术前思想准备,消除其忧郁恐惧及焦虑情绪。(2)术后心理护理。及时把握患者心理变化,耐心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对手术的注意力,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使患者的情绪得到缓解。尊重患者,鼓励患者保持坚强的治疗意志。(3)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急救仪器设备、药品的管理。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科学分工,团结协作,完善急诊护理管理制度,设置专人负责急救药品、器材的维护、保养与管理,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器材数量充足、性能完好[2]。(4)找出引发护理纠纷的薄弱环节,分析急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隐患,完善多途径、多渠道的信息反馈途径,如:通过调查患者、医生、驾驶员、其他部门人员、“120”指挥中心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缺陷控制,加强重点环节(患者的交接、患者检查、途中转运、医嘱查对、交接班)、重点人员(新护士、进修护士、实习生、轮转护士)、重点时段(夜班、交接班、节假日)、重点患者(急危、婴幼儿、三无人员)的管理[3]。(5)当发生护理服务失误时,护理人员主动、及时地实施护理补救措施(最好不让患者及家属感知到护士在实施服务补救)。在实施护理补救措施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患者及家属充分的理解、尊重,让其体会到医务人员在实施急诊服务过程中已经尽了最大努力[4]。(6)当护理服务失误发生后,护理人员从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采取积极沟通而不要过多地同患者、家属争论,真诚地向患者及家属道歉,善待患者及家属;另外,阐明服务失误后解决问题需要的步骤,医患双方随时保持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家属感知到服务补救的进展[5]。
1.3 观察比较指标
比较两组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数、患者投诉次数、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数、患者投诉次数较对照组少,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护理质量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尤其是急诊护理工作。危重症抢救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只要有抢救工作存在,就必定存在护理安全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应严格遵守医疗法律法规、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尽量减少服务失误的发生[6]。面对已经发生的护理服务失误,护理人员应以积极的心态实施预防性、及时、主动和多样性的护理服务补救。通过有效的护理服务补救,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可减少给患者和医院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文笔者通过特殊的护理干预,降低了急诊护理不良事件数及患者投诉次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急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有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翁淑贞. 加强护理规范管理 提高急诊护理质量[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725-1726.
[2] 郝淑华. 服务补救策略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2:181-183.
[3] 金丽慧. 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71-72.
[4] 潘惠仪,史瑞芬. 护士对护理服务补救的认知及运用现状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11,26(11):41-44.
[5] 罗丹.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18(1):115-116.
【关键词】 急诊分诊,分诊护士,沟通,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30-02
一 急诊分诊护理风险
1.分诊失误
1.1 主诉失误---无法获得患者正确的主诉,导致无法正确判断病种和病情,多见于老年人、幼儿、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或语言不通而家属、监护人对疾病情况也不了解的患者。
2 .隐瞒病史---某些患者不希望太多人知道自己的事情,认为那是自己的隐私,往往使护士在分诊时出现判断失误。
3 .既往病史的误导---有些患者曾因出现同一症状数次就诊,诊为同一种疾病,再就诊时这类患者常常认为自己了解病情,直接向分诊护士要求看某科,分诊护士由于工作繁忙或患者催促而认同患者要求,从而出现误诊。
4 .分诊护士专业知识欠缺---急诊病种多样,病情变化快,如果护士医学专业知识欠缺,无法快速全面的分析疾病,容易导致判断错误。
5 .分诊经验不足---很多疾病需要一定的分诊经验和应急能力,缺乏经验的分诊护士,遇到疑难病例或急重症病例时,经常会表现得不知所措;遇到急诊患者较多时,会表现得手忙脚乱,导致错误分诊或分诊的准确率低。
2.护患沟通障碍
2. 1 患者因素:因为突然发病,很多患者容易焦躁、恐惧、紧张,到急诊就诊时,都觉得自己病情最重,要求优先就诊,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会引起不满。
2 护士因素:护士有时只会机械地完成工作,而忽视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语言表达能力与技巧欠佳,关键性的内容表述不清;相关知识欠缺,沟通时护士情绪语气欠佳,均会导致患者误解与不满。
3 第三方因素:这里所谓的第三方包括患者家属、同事、朋友等,由于第三方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及对患者的极度关心,其焦虑程度有时比患者更强烈。
3.风险事件来自于职业伤害
3. 1 暴力及语言攻击:急诊患者病情急重且多为突发,患者及家属情绪不稳定,若遇到醉酒后的患者及家属则更容易冲动,甚至会污言秽语辱骂或动手殴打护士,导致护士身心均受到伤害。
2 感染传染病:急诊分诊台会经常接触一些未明原因的急性传染病,护士或其他患者在无意识不知情的情况下,来不及做好防护或缺少防护措施时就有可能被疾病感染。
4.风险事件来自于支持系统的缺失
4. 1 分诊制度和分诊标准:分诊制度未落实,缺乏标准的预检分诊系统,护士分诊无据可循,发生纠纷和事故时对护患均不能保护。
2 分诊流程:分诊流程不清晰,程序复杂,给护士分诊带来一定的困扰,延长分诊时间,耽误患者病情从而引发纠纷。
4.3 人员安排:急诊分诊是一个高难度、高风险的岗位,且随机性大,对急诊分诊护士有较高的要求,分诊护士资质过低,能力不足,会导致错误分诊;遇群体发病,成批伤病员时,没有调配或没有可以调配的人手到分诊处协同分流患者,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在分诊台滞留,延误救治时机。
二 护理风险的防范
1.提高风险意识、实行风险管理: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急诊分诊的优劣关系到整个急诊工作的医疗护理质量。正视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纠正不足,防患于未然。
2.建立急诊患者筛选制度:非急诊患者急诊就诊,对真正的急诊患者救治时机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患者分流制度和分诊标准,在分诊标准指引下,分诊护士依照分诊程序,根据疾病轻重缓急进行评估、分类、排列就诊顺序,必要时实施紧急的救治,从而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及时、有效的得到诊治。
3.提高分诊准确率,缩短就诊时间:重视分诊质量,提高分诊准确率,避免随意性和经验型分诊,严格执行先预检,后挂号的程序,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注重潜在问题的评估与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及医疗纠纷。
4.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扩展服务:医院急诊大厅设置清晰醒目的急诊就诊指引牌,分诊护士主动接待进入急诊的患者,指导及协助患者和家属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协助转送患者到相应的科室。
5.强化服务理念,提高专业素质
5.1加强分诊护士“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行“换位”思考,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减轻患者的焦虑心情,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5.2因急诊患者“突发性强、随机性大、涉及面广”,所以,分诊护士必须工作三年以上,具备多专科、多学科知识,应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较强。
5.3尊重患者隐私,有些患者不想某些涉及疾病的事情公之于众,此时,分诊护士要懂得察言观色,把患者带到相对隐蔽的地方问诊,为患者做体查时要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三 总结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处于医院医疗第一线,承担24h不间断的各类伤病员的急诊和紧急救治.分诊是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根据患者主诉及主要症状,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隶属科室,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2]。通过对急诊分诊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急诊分诊的水平,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管理;儿科急诊;护理
儿科急诊作为医院接待重病儿童患者的重要部门,儿科急性病通常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的特点。同时由于婴幼儿抵抗力低且多为高发人群,在看病时,通常有多位家属陪伴,因此儿科急诊室也具有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通常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进行护理,但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现有和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具体处理措施的管理程序,本文主要研究了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5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科室进行治疗的3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在我院实施风险管理前2012年9月到2013年4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室接受治疗的3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患儿年龄分布为3月龄到8周岁,实验组患儿平均年龄为5.1±1.2岁,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为5.0±1.1岁;实验组男性161例,女性139例,对照组男性163例,女性137例。通过对两组患儿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各项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建模成功。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如下:
1.2.1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院定期组织儿科急诊医师对护理人员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整体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同时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管理知识增强护理风险意识,进一步了解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的作用。护士长要定时组织科里护士,学习和探讨关于护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开会讨论差错因果及对策。为了是更好的掌握对护理风险的辨别和评估,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通过教育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培养其敬业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急诊科护士对工作中的风险意识。科室内并建立护理告知制度,严格执行对书写文件封存的规范程序。
1.2.2 加强业务培训
加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护理人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对护理操作技能娴熟的操作,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制定并组织科内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计划,反复训练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技术,加大对护理的执行和考核制度,真正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从根本上杜绝护理上的技术性差错的发生,有效地减少失误,要力争做到护理到位,让患者满意。
1.3 评价标准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以及输液外渗、医患纠纷、药物错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数据统计
全部资料均由 SPSS13.0 软件分析 ,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如下,实验组非常满意有197例,满意的有94例,不满意的有9例,满意率达97%;对照组非常满意的有146例,满意的有122例,不满意的有32例,满意率达89.33%,两组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2.2 不良事件发生次数
实验组输液外渗发生2例、医患纠纷发生3例、药物错发1例;而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13例、医患纠纷发生11例、药物错发6例,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次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3 结论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只生一个孩子,因此孩子一旦生病,作为家长便会变得焦急万分,尤其是当孩子患有急性病时,此时儿科急诊室护理人员若发生任何差错,便极容易导致患者家属的投诉或是出现护患纠纷。而风险管理就就是针对儿科急诊室可能现在或可能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评估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针对相应的风险与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本研究通过比较我院在儿科急诊室进行风险管理前后的患者满意度和输液外渗、医患纠纷、药物错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实验组家属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满意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
参考文献
[1]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2]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