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范文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幼儿急诊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儿科婴幼儿患者;静脉留置针;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对于某些疾病的婴幼儿患者,需要通过静脉输液对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1]。但是婴幼儿患者普遍年龄较小,在穿刺的时候会因为疼痛出现抗拒以及哭闹的情况,从而引起穿刺失败,刺破血管或者是液体渗漏等情况出现,造成反复穿刺的后果,使患儿痛苦增加,并破坏其血管[2]。而新型材料――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够使穿刺次数得到显著减少,同时操作简便,对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减轻也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本文研究了影响儿科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的因素并总结了护理对策。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在2015年1月-11月间收治的9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婴幼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43例,女性患儿为47例,年龄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3岁,年龄均值为(1.5±0.7)岁。本次使用的器械为一次性BD密闭式留置针,使用的敷料为3M透明贴膜。

1.2 研究方法

1.2.1 穿刺过程

首先需要对患儿的静脉进行选择,一般要选择的静脉需要较为柔软且富有弹性,同时其走向要较为笔直,这样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另外在进行穿刺之前需要进行备皮处理,其范围要比使用的敷贴大,从而使留置针头的固定更加方便[3]。在穿刺成功之后,需要将留置针取出,然后对输液管进行空气排空,并将肝素帽中刺入头皮针并将两者固定,将留置针中的空气排空,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范围一般要在5cm×5cm之间。等到消毒液体干燥之后将穿刺部位固定好,并保证皮肤处于绷紧的状态,将留置针置于右手进行穿刺,针头以及皮肤之间要保证一定的角度,一般为15°-20°,观察是否有回血情况出现,如果有那么就要将其再进行推进,推进距离为0.1-0.2cm,且要沿着血管进行。最后在支撑点为针芯时送入外套管,送管不能在回血之后立刻进行。将针芯退出之后固定调节器。

1.2.2 固定过程

将穿刺位置作为中心使用透明敷料进行固定,在此过程中要保证固定的牢固以及平整程度,同时反折延长管,使其保持为U型并实施固定和包扎,防止有导管针出现移位的情况。

1.2.3 选择封管液以及封管

在进行封管时要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本次使用的为剂量3-5ml的生理盐水或者肝素钠稀释液,使用的封管方法为脉冲封管法,因为这样能够使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得到显著的下降[4]。通过脉冲封管法进行封管,能够使生理盐水漩涡产生于导管内,从而冲洗干净其中残留的药物,防止因局部血管受到药物刺激,而出现药物性静脉炎的情况,或者是使导管发生堵塞,使留置时间延长。如果有患者患有凝血机制障碍,那么在选择封管液时,应该使用生理盐水更具有优势。如果患者病情严重或者存在酸中毒现象,那么可能有区域性循环障碍存在于其体内,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此时使用肝素稀释液更具有优势。

2 结果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90例患儿,其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在24-48h左右,保留的平均时间为(32.6±2.7)h。其中一次穿针留置成功的人数为80例,经过两次穿刺留置成功的人数为6例,三次及以上穿刺留置成功的人数为4例。分析穿刺不成功的原因,发现包括患儿无法与医护人员配合、病情导致血管无法充盈,还有血管不显等,另外还有5例因家属疏忽导致其自行将留置针拔出,12例因为药物刺激或者脱水,导致局部渗出大量输液液体,4例活动度过大,引起渗血情况,还有3例出现针头堵塞,1例对透明贴膜过敏,剩下的65例患儿则顺利完成输液。

3 讨论

作为一种新型器械,静脉留置针解决了常规普通针头穿刺所具有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因为婴幼儿患者年龄较小,极为容易出现留置针滑脱以及刺破血管等情况出现,因此对于儿科婴幼儿患者,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且护理人员要注意几个方面:

3.1 无菌操作的遵守

在实施护理以及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对患儿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且要及时对留置针进行更换,不能将一个留置针使用于多次穿刺中[5]。另外在进行消毒时,其面积要比贴膜面积大,并且穿刺要等到消毒液干燥之后进行,防止污染贴膜,或者使其出现松脱的情况。除此之外要使用碘伏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并定期对无菌贴膜进行更换,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无菌操作意识,可以定期组织会议或者是学习,使其无菌概念得到加强,减少人为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

3.2 选择合适的血管

在对患者实施穿刺之前,血管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穿刺选择血管必须要具有丰富的弹性以及血流量,保证既粗且直,同时要不存在静脉瓣,另外不能选择耳前静脉等不易固定的血管。另外由于,婴幼儿患者具有较短且口径细小的血管,所以在穿刺过程中极易出现液体外渗以及肿胀的现象,因此要选择科学的穿刺方法,并选择合适的静脉实施穿刺治疗。

3.3 选择合适的留置针

留置针的选择对于穿刺成功率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如果患儿疾病的穿刺不具有特殊要求[6],那么使用的留置针要尽量细且短,这是因为在机体血管中置入较为细小的留置针,能够使其在血管中进行漂浮,降低机械摩擦的发生率,并避免损伤其血管内壁,防止机械静脉炎等并发症。

3.4 合作程度的提高

婴幼儿不稳定的情绪以及乱动乱抓等情况都会降低穿刺成功率,或者是使留置针出现移动以及脱落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引发静脉炎。因此穿刺前,护理人员要嘱咐患儿家属穿刺成功的重要性,建立其信任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避免患儿乱抓等情况出现,如果患儿神志不清,那么则可以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防止留置针松脱。

3.5 穿刺成功率的提高

如果护理人员没有掌握良好的穿刺技术,或者是在穿刺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导致血管刺破等情况,或者降低留置成功率。其次,因为患儿家属给予护理人员的压力,也会使其因担忧而穿刺失败,所以医院可以对讲座以及培训进行定期举办,使其熟练掌握穿刺的技术以及方法,保证其自信心的增强,对患儿血管进行有效的保护。

3.6 药物以及留置针刺激

因为有的患儿需要输入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如果血管受到药物的刺激,那么就会损伤其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患儿血管的通透性以及渗出,使其出现水肿以及充血等情况,如果情况严重,那么还有可能出现组织坏死的现象[7]。其次,如果药物的PH值超出了内皮血管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就会使其通透性受到影响,破坏患儿血管内皮结构的完整性。受到化学以及物理的双重刺激,患儿的血管容易出现严重的损伤,影响其疾病的治疗,所以对于婴幼儿静脉留置针患者,需要严密观察其情况,如果有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留置,如果病情较为严重需要输入的液体数量较大,那么可以对静脉通道的数量进行增加,通过交替输入来避免刺激血管的情况,降低液体渗出发生率。

相关研究显示,静脉留置时间一般在2-7d左右,留置时间与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呈现正比的关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在留置期间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情况,及时进行巡视和观察,并遵照相关标准实施严格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李敏,蔡大会等.儿科婴幼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6):158-159.

[2]盛敬伊,史刖В苏丹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97-198.

[3]彭亿平,李凤,刘芳等.儿科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4):176-177.

[4]付爱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539-540.

[5]宋炜.优质护理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9):2919-2921.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门急诊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方法 对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接受门急诊静脉输液的600例婴幼儿,分成观察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观察组运用沟通技巧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予以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穿利时的行为状况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经过护理干预,患儿恐惧心理逐渐缓解,抗拒心理明显降低,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婴幼儿;静脉输液;心理;护理

静脉输液是一项有创性护理操作,常导致患儿,产生恐惧、不合作等心理应激反应。它不仅对婴幼儿的生理、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患儿与护士配合不佳,更可降低护士工作效率,增加甚至激化护患矛盾。笔者通过对600例门急诊输液婴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接受门急诊静脉输液的600例婴幼儿,年龄1~6岁,其中男323例,女2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0例,对照组300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46例,急性支气管炎112例,支气管肺炎116例,急性胃肠炎109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种及静脉条件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由两位工作经验丰富、静脉穿刺技术熟练且善于与患儿进行沟通的护理人员完成。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语言、非语言交流方式对儿童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包括:①塑造护士美丽形象。护士的形象是护患关系间无言的、潜移默化的沟通手段。美丽形象包括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对职业操守的执着、对患儿的尊重和关爱、服务态度好、技术精湛等。静脉穿刺时针对患儿的不同特点与其沟通,建立友善、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取得患儿的主动配合。②输液前护士热情接待患儿和家长,亲切地称呼患儿的名字,轻轻地抚摸患儿的头或手。对于因害怕“打针”疼痛而哭闹的患儿,护士则和蔼、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与其讨论动画片中他们崇拜的英雄,同时鼓励患儿向他们学习,告诉患儿“打针”并不是他们想象的可怕,就象被蚊子咬了一口那么疼,如果乖的话只要轻轻扎一下就好了。以此淡化患儿的恐惧、怕疼心理。③穿刺完成后对患儿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表扬。

2 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2.1 心理特点

2.1.1 抗拒心理 由于大部分患儿均有过“打针”时的疼痛经历,往往一跨进医院注射室的大门,或看见医生护士,潜意识就感到害怕,表现为哭闹、挣扎、逃离、拒绝输液治疗等[1]。

2.1.2 紧张害怕心理 患儿多因不了解注射的方法、经过,或者害怕注射产生疼痛,给其心理带来巨大压力,以至于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出现全身冒冷汗、四肢冰冷、恶心、呕吐、虚脱等现象。

2.1.3 积极心理 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一般与医护人员进行交谈后,可消除不安心理,表现为安静、愿与医务人员交谈、好奇、对治疗合作等。

2.2 对策

2.2.1 诱导式教育 1-3岁患儿处于心理发育的第一阶段,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周围的事物和人的影响。所以采取诱导式的教育,用鼓励和赞美的语言取得患儿的信任。在注射时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赞扬患儿,潜意识地增强患儿的意志力;同时做好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

2.2.2 转移式心理疏导 适合3岁以上的患儿,在注射时,护士有意识地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可用交谈的方式,边询问患儿的生活、学习情况,并给予正面鼓励,有意识地转移和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使其紧张害怕的心理逐渐缓解,达到治疗的目的。

2.2.3 增强医务人员的亲和力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在就诊时,由于紧张和害怕,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每一句话都敏感;所以,护士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和语调等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2]。在实施心理干预时,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3]。因此,护士在输液时,应和蔼、耐心,即使儿童的行为比期望的要差,也不能粗暴指责,以免使其产生畏惧心理。对儿童提出的问题应以真诚友好的态度给予答复。3岁以下的儿童要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措施”,不要给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恐怖的治疗体验。3岁以上儿童,因其已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要采用儿童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逐渐减轻他们的畏惧心理,配合治疗。

3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婴幼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1)。

4 讨论

有文献报道,1~3岁婴幼儿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恐惧、不合作态度十分明显,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都较差,行为和情绪易受当时外界事物或外部环境的引诱而转移。静脉穿刺对患儿来说是接受痛苦的时刻.患儿合作程度,是影响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的极其重要因素。门急诊输液室的护士每天都要面对患儿的哭闹和家长的关注,护士在穿刺时不但要考虑,尽量做到一次成功,还须适度制止患儿的抵触,所以对穿刺护士的心理会产生较大压力,严重影响穿刺成功率。国外的护理研究表明,对门诊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是十分有益的,能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是接受治疗的重要前提。只有做好护理干预,才能使患儿和家长增强对医院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痊愈。国内也有学者报道,护士的表情和态度与家长的满意度密切相关,并在护理管理对策中,提出了应加强护士关于儿童心理特点和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知识教育。

本文提示,根据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在穿刺的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干预方式。如分散患儿对穿刺的注意力;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克服恐惧、紧张心理;纠正患儿对护士的错误认知,使患儿懂得护士阿姨给他“打针”是为治好他的疾病,消除对护士的敌意等。临床实践表明,以上在门急诊输液室,对婴幼儿静脉穿刺的心理干预措施,不仅减轻了患儿穿刺时负性情绪的表现,提高了患儿的合作程度和穿刺成功率;而且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菊芬.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护理杂志 2008 :11-12

[2] 霍世英,黄叶莉,杨桂娥,等.住院患儿过度心理反应的院内因素分析及对策.护理杂志.2007,21(7 ): 15-16

[3] 杨云智,赵凤琴,潘彩金,等. 不同部位静脉穿刺留置针在婴幼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中的应用比较 .齐鲁护理杂志.2008.13:27

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护理质量;急诊抢救;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b)-0105-02

急诊科是矛盾纠纷高发的科室,由于工作的随机性,常常在工作中患者骤增,旧患者尚未处理,新患者又不停出现,使护理任务繁重,再加上患者和家属的期望值高,存在着很大的护理风险和不安全隐患[1]。因此不断提升护理干预是重中之重,本文笔者选取200例患者,对其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探讨特殊的护理干预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1~6月本院急救中心收治的200例患者,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21~78岁,平均(56.72±10.31)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检查,包括环境、个人卫生、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等,按照医生指示给予护理,并根据常规的护理方式做好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各项护理工作。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特殊的护理干预:(1)术前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到疾病类型及手术,做好充分的术前思想准备,消除其忧郁恐惧及焦虑情绪。(2)术后心理护理。及时把握患者心理变化,耐心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对手术的注意力,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使患者的情绪得到缓解。尊重患者,鼓励患者保持坚强的治疗意志。(3)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急救仪器设备、药品的管理。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科学分工,团结协作,完善急诊护理管理制度,设置专人负责急救药品、器材的维护、保养与管理,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器材数量充足、性能完好[2]。(4)找出引发护理纠纷的薄弱环节,分析急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隐患,完善多途径、多渠道的信息反馈途径,如:通过调查患者、医生、驾驶员、其他部门人员、“120”指挥中心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缺陷控制,加强重点环节(患者的交接、患者检查、途中转运、医嘱查对、交接班)、重点人员(新护士、进修护士、实习生、轮转护士)、重点时段(夜班、交接班、节假日)、重点患者(急危、婴幼儿、三无人员)的管理[3]。(5)当发生护理服务失误时,护理人员主动、及时地实施护理补救措施(最好不让患者及家属感知到护士在实施服务补救)。在实施护理补救措施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患者及家属充分的理解、尊重,让其体会到医务人员在实施急诊服务过程中已经尽了最大努力[4]。(6)当护理服务失误发生后,护理人员从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采取积极沟通而不要过多地同患者、家属争论,真诚地向患者及家属道歉,善待患者及家属;另外,阐明服务失误后解决问题需要的步骤,医患双方随时保持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家属感知到服务补救的进展[5]。

1.3 观察比较指标

比较两组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数、患者投诉次数、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数、患者投诉次数较对照组少,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护理质量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尤其是急诊护理工作。危重症抢救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只要有抢救工作存在,就必定存在护理安全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应严格遵守医疗法律法规、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尽量减少服务失误的发生[6]。面对已经发生的护理服务失误,护理人员应以积极的心态实施预防性、及时、主动和多样性的护理服务补救。通过有效的护理服务补救,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可减少给患者和医院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文笔者通过特殊的护理干预,降低了急诊护理不良事件数及患者投诉次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急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有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翁淑贞. 加强护理规范管理 提高急诊护理质量[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725-1726.

[2] 郝淑华. 服务补救策略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2:181-183.

[3] 金丽慧. 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71-72.

[4] 潘惠仪,史瑞芬. 护士对护理服务补救的认知及运用现状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11,26(11):41-44.

[5] 罗丹.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18(1):115-116.

篇4

【关键词】 急诊分诊,分诊护士,沟通,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30-02

一 急诊分诊护理风险

1.分诊失误

1.1 主诉失误---无法获得患者正确的主诉,导致无法正确判断病种和病情,多见于老年人、幼儿、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或语言不通而家属、监护人对疾病情况也不了解的患者。

2 .隐瞒病史---某些患者不希望太多人知道自己的事情,认为那是自己的隐私,往往使护士在分诊时出现判断失误。

3 .既往病史的误导---有些患者曾因出现同一症状数次就诊,诊为同一种疾病,再就诊时这类患者常常认为自己了解病情,直接向分诊护士要求看某科,分诊护士由于工作繁忙或患者催促而认同患者要求,从而出现误诊。

4 .分诊护士专业知识欠缺---急诊病种多样,病情变化快,如果护士医学专业知识欠缺,无法快速全面的分析疾病,容易导致判断错误。

5 .分诊经验不足---很多疾病需要一定的分诊经验和应急能力,缺乏经验的分诊护士,遇到疑难病例或急重症病例时,经常会表现得不知所措;遇到急诊患者较多时,会表现得手忙脚乱,导致错误分诊或分诊的准确率低。

2.护患沟通障碍

2. 1 患者因素:因为突然发病,很多患者容易焦躁、恐惧、紧张,到急诊就诊时,都觉得自己病情最重,要求优先就诊,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会引起不满。

2 护士因素:护士有时只会机械地完成工作,而忽视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语言表达能力与技巧欠佳,关键性的内容表述不清;相关知识欠缺,沟通时护士情绪语气欠佳,均会导致患者误解与不满。

3 第三方因素:这里所谓的第三方包括患者家属、同事、朋友等,由于第三方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及对患者的极度关心,其焦虑程度有时比患者更强烈。

3.风险事件来自于职业伤害

3. 1 暴力及语言攻击:急诊患者病情急重且多为突发,患者及家属情绪不稳定,若遇到醉酒后的患者及家属则更容易冲动,甚至会污言秽语辱骂或动手殴打护士,导致护士身心均受到伤害。

2 感染传染病:急诊分诊台会经常接触一些未明原因的急性传染病,护士或其他患者在无意识不知情的情况下,来不及做好防护或缺少防护措施时就有可能被疾病感染。

4.风险事件来自于支持系统的缺失

4. 1 分诊制度和分诊标准:分诊制度未落实,缺乏标准的预检分诊系统,护士分诊无据可循,发生纠纷和事故时对护患均不能保护。

2 分诊流程:分诊流程不清晰,程序复杂,给护士分诊带来一定的困扰,延长分诊时间,耽误患者病情从而引发纠纷。

4.3 人员安排:急诊分诊是一个高难度、高风险的岗位,且随机性大,对急诊分诊护士有较高的要求,分诊护士资质过低,能力不足,会导致错误分诊;遇群体发病,成批伤病员时,没有调配或没有可以调配的人手到分诊处协同分流患者,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在分诊台滞留,延误救治时机。

二 护理风险的防范

1.提高风险意识、实行风险管理: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急诊分诊的优劣关系到整个急诊工作的医疗护理质量。正视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纠正不足,防患于未然。

2.建立急诊患者筛选制度:非急诊患者急诊就诊,对真正的急诊患者救治时机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患者分流制度和分诊标准,在分诊标准指引下,分诊护士依照分诊程序,根据疾病轻重缓急进行评估、分类、排列就诊顺序,必要时实施紧急的救治,从而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及时、有效的得到诊治。

3.提高分诊准确率,缩短就诊时间:重视分诊质量,提高分诊准确率,避免随意性和经验型分诊,严格执行先预检,后挂号的程序,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注重潜在问题的评估与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及医疗纠纷。

4.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扩展服务:医院急诊大厅设置清晰醒目的急诊就诊指引牌,分诊护士主动接待进入急诊的患者,指导及协助患者和家属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协助转送患者到相应的科室。

5.强化服务理念,提高专业素质

5.1加强分诊护士“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行“换位”思考,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减轻患者的焦虑心情,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5.2因急诊患者“突发性强、随机性大、涉及面广”,所以,分诊护士必须工作三年以上,具备多专科、多学科知识,应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较强。

5.3尊重患者隐私,有些患者不想某些涉及疾病的事情公之于众,此时,分诊护士要懂得察言观色,把患者带到相对隐蔽的地方问诊,为患者做体查时要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三 总结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处于医院医疗第一线,承担24h不间断的各类伤病员的急诊和紧急救治.分诊是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根据患者主诉及主要症状,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隶属科室,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2]。通过对急诊分诊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急诊分诊的水平,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儿科急诊;护理

儿科急诊作为医院接待重病儿童患者的重要部门,儿科急性病通常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的特点。同时由于婴幼儿抵抗力低且多为高发人群,在看病时,通常有多位家属陪伴,因此儿科急诊室也具有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通常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进行护理,但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现有和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具体处理措施的管理程序,本文主要研究了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5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科室进行治疗的3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在我院实施风险管理前2012年9月到2013年4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室接受治疗的3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患儿年龄分布为3月龄到8周岁,实验组患儿平均年龄为5.1±1.2岁,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为5.0±1.1岁;实验组男性161例,女性139例,对照组男性163例,女性137例。通过对两组患儿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各项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建模成功。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如下:

1.2.1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院定期组织儿科急诊医师对护理人员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整体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同时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管理知识增强护理风险意识,进一步了解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的作用。护士长要定时组织科里护士,学习和探讨关于护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开会讨论差错因果及对策。为了是更好的掌握对护理风险的辨别和评估,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通过教育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培养其敬业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急诊科护士对工作中的风险意识。科室内并建立护理告知制度,严格执行对书写文件封存的规范程序。

1.2.2 加强业务培训

加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护理人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对护理操作技能娴熟的操作,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制定并组织科内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计划,反复训练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技术,加大对护理的执行和考核制度,真正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从根本上杜绝护理上的技术性差错的发生,有效地减少失误,要力争做到护理到位,让患者满意。

1.3 评价标准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以及输液外渗、医患纠纷、药物错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数据统计

全部资料均由 SPSS13.0 软件分析 ,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如下,实验组非常满意有197例,满意的有94例,不满意的有9例,满意率达97%;对照组非常满意的有146例,满意的有122例,不满意的有32例,满意率达89.33%,两组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2.2 不良事件发生次数

实验组输液外渗发生2例、医患纠纷发生3例、药物错发1例;而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13例、医患纠纷发生11例、药物错发6例,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次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3 结论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只生一个孩子,因此孩子一旦生病,作为家长便会变得焦急万分,尤其是当孩子患有急性病时,此时儿科急诊室护理人员若发生任何差错,便极容易导致患者家属的投诉或是出现护患纠纷。而风险管理就就是针对儿科急诊室可能现在或可能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评估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针对相应的风险与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本研究通过比较我院在儿科急诊室进行风险管理前后的患者满意度和输液外渗、医患纠纷、药物错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实验组家属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满意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

参考文献

[1]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2]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575.

篇6

关键词:输液疗法;方法;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医学环境的不断改善,心理护理已经成为医院护理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患儿输液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安抚家长的情绪及护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儿输液的心理护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0月在门诊部首次进行静脉输液的急诊患儿250例,年龄2~9岁。研究中,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125例,男66例,女59例,年龄(5.90±1.12)岁;护理组125例,男61例,女64例,年龄(5.40±1.5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使用调查法,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询问患儿平时的性格特征、心理行为,同时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大概了解其心理活动。嘱咐对照组的家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并说明注意事项,与患儿家长加强沟通,对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手段。而护理组则是加强与患儿的沟通,温柔的对待每一位患儿,轻拍、抚摸患儿,并积极鼓励患儿,主动与其交朋友,语言温柔,动作轻微,同时要求加强积极配合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实践证明,对照组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比较紧张,眼神较恐惧,配合率为68.0%(85/125);而护理组的患儿比较平静,表情轻松,眼神轻松,治疗配合率为87.0%(112/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心理护理与输液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情绪不好,也很难一次成功,所以,除了应具备完善的医学理论知识外,还需掌握数量的穿刺技术,当然,高度的责任心也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输液的一次性成功率。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输液的滴速,并观察针头有无断损[2]。

医护人员必须根据输液规范严格操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患儿家属说明输液的必要性,以及输液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输液应在医护人员的监控下进行,门诊患儿应集中在输液观察室,同时做好记录,以便医护人员应对输液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措施熟练掌握正确实施[3]。

3.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需采取不同的护理手段:①对于周岁以内的患儿输液,在穿刺过程中通常需要助手协助固定患儿头部,这必然使患儿感到恐惧,所以,护士应尽量缩短这一过程持续时间,在静脉穿刺时,可以选择让患儿家属抱住患儿,穿刺完成后再放下患儿,穿刺并妥善固定后立即抱起并哺乳以安抚患儿;②幼儿学前阶段的患儿反抗情绪较强烈,也比较喜欢新奇的玩具,好奇心强,护士可以和家长配合,许诺给他买喜爱的物件,同时安抚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最小的针头,无疼痛感,减轻患儿的紧张情绪,积极取得他们的配合;③上述的护理方式主要适合幼儿园学前时期的患儿,而已经步入幼儿园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喜欢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采取各种鼓励的护理手段是十分可行的,例如,通过言语进行鼓励,或者给一些小朋友喜欢的玩具等鼓励他们。待患儿的情绪逐渐放松后,并在家长的配合下,尽快找到血管行静脉穿刺;④学龄前儿童通常可以主动配合治疗,但也有些许紧张情绪,此时,护士可与患儿交谈,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肥胖或手足冰凉等血管显现不明显的患儿,可在与他们交谈的同时,采用手臂下垂、局部热敷等方法帮助血管的显露,选择桡静脉等易于穿刺的静脉进行穿刺[4]。

3.2 注意与患儿家长沟通:护士要发自真心的关心患儿,重视患儿家属的实际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在治疗中,一些患儿家属不希望进行头皮穿刺,认为头皮穿刺会剃光头发,影响美观,护士应说明头皮穿刺的必要性,并指导患儿科学的看待头皮穿刺,除此之外,还可选择前额浅表静脉行离心穿刺,这样做就不需要提出太多的头发,保证患儿头部美观。完善自己的心理护理知识,认真对待每一位患儿,对年龄稍大一些的患儿可进行输液前教育,以鼓励、赞美为主,耐心引导他们积极配合输液治疗,提高治疗效果[5]。

3.3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在静脉穿刺中,也会出现一次不成功的问题,此时的家属往往不能理解,有的还会向护士发脾气。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仔细,抱着负责到底的态度,奉献自己的爱情,并向家属解释清楚没有一次穿刺成功的原因,尽量得到家长的谅解与配合,及时完成静脉穿刺。患儿在输液时,身边最好只留下一位亲人,这样做既可以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也能减轻操作护士的心理负担,提高输液效果。

4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郑修霞.门诊注射室患儿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2):126.

[2] 邓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57.

[3] 严 谨.住院学龄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5,35(10):584.

篇7

门急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和与患者接触的桥梁,但由于其工作量大、节奏快,而且患儿家长层次不一、患儿配合度低、环境嘈杂,门急诊输液室是各类护理投诉的易发地。因此,正确分析输液室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制定对策提高输液室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医疗投诉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纪检办公室、护理部接到门急诊输液室输液的患儿家属的各种护理投诉12例,主要投诉方式为口头和电话投诉。我们根据各部门对每起投诉的详细记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投诉患者年龄0~14岁,其中婴幼儿8例占投诉量的66.66%,4-7岁儿童2例占投诉量的16.66%,7-14岁儿童1例占投诉量的8.33%。投诉人群中,患儿年龄在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比例最高,占到了总投诉数量的一半以上。这说明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投诉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投诉高年资护士2起,低年资护士6起。不同职称护理人员被投诉率比较,护士及实习护士的被投诉率明显高于护师、主管护师职称者。

2.2 投诉原因

静脉穿刺未一针见血4例占36.36%,排队等候时间过长、输液室环境差3例占27.27%,,护士服务态度差、解释欠详尽沟通不足3例占27.27%,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致配错药、换错静滴药、误拔针1例占9.09%,。

3 讨论

3.1 护理技术需进一步提高

从资料分析结果上看,穿刺注射未能一次成功所引发的投诉占到第一位。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和实习护士,护理操作技能熟练度低,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心理素质差,遇事容易慌乱,使患儿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儿科输液,家属要求高,部分家长在配合静脉穿刺时不能按照要求固定患儿头部或肢体,导致小儿静脉穿刺困难,甚至多次穿刺失败,从而引发投诉。

3.2优化就诊流程 改善就医环境

门急诊儿科诊室、门急诊药房、门急诊交费处的标识不够清晰、明显,家属心情焦急的情况下,没有仔细看标识,没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窗口;等候输液病孩多,排队等候时间长;输液室内人员密集,环境保洁不及时,导致家长心情烦躁。

3.3医疗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病人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务人员的服务要求日益提高,而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服务行为没有因为当前社会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期望的提升而改变。一方面,在工作繁忙时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回答不够耐心,解释不够仔细,有的甚至推诿患者。第二方面,门急诊输液室任务较繁重而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无充足时间与患者解释、沟通,导致患者不满而被投诉。第三方面,年轻护士业务知识欠缺,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态度生硬,不能有效化解矛盾,也会引发投诉。

3.4护士素质有待提高

不按操作规程要求工作,如三查七对不严格,部分护士为贪图工作方便,简化操作程序,使查对流于形式。配错药、换错瓶,检查巡视不到位,未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当出现输液速度过快、过慢、液体外渗,液路不畅、药物过敏等情况时,往往是先由家属发现再提醒护士,这样容易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另外,实习护士在临床后期,带教老师认为学生的基本技能已经掌握,把学生当成减轻工作的帮手,放松了对学生的安全护理意识的管理,带教不严,放手放眼,而其因缺乏经验,在单独操作时出现护理差错,导致患儿家长投诉。

4 对策

4.1 完善规章制度,优化输液护理流程

对原有的工作流程实施重建,对原有工作环节进行整合、重组、删减等,形成以提高整体护理效应、减少意外为核心的护理流程。针对儿科输液区的特点,将儿科门急诊划分为以下区域:二岁以下患儿输液室、二岁以上患儿输液室、注射室、雾化治疗室、抢救室,各区域指定一名高年资护士负责,主要负责督促、检查、沟通、协调、指导护士。

4.2加强基本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穿刺技术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也是给予病人有效治疗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是儿科急诊护士的一门很重要的基本功。护士长合理排班,新老搭配。注射班的护士安排2~3名,以一名穿刺技术好、心理素质好的护士为主,另安排1~2名导注护士固定患儿肢体,护送患儿到床旁。科内成立了“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穿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和好的建议进行分析总结,以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4.3加强护士自身素质训练,提高服务质量

护士作为操作过程的行为主体,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慎独精神、良好的语言修养等高层次的素质。护士的每项操作都关系到患儿的安全,加强护理人员的常见疾病的基础护理操作的培训,根据毕业年限的不同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护理培训模式。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鼓励护士参加院外的各项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4.4加强工作责任心抓好关键点,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篇8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 针对性急救;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096-02

doi:10.14033/ki.cfmr.2016.27.050

高热惊厥在儿科急症中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病人群多以1~4岁幼儿为主,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临床中对惊厥病症的发病时间没有准确的范围,长则能达到数分钟,短则有数秒,一旦发生反复发作状况,则会使幼儿脑部出现缺氧现象,从而能严重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1]。在临床治疗中,因患儿的年龄较小,对陌生环境会产生排斥,易哭闹,因此,在救治期间将护理工作应用其中非常重要[2]。为进一步探究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接收治疗的高热惊厥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先后对其分组。对照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0.6~3岁,平均(1.8±0.6)岁。观察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4岁,平均(2.2±0.5)岁。在所有患儿中,有36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22例患有支气管炎,26例患有扁桃体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若患儿出现惊厥发作现象,则需要指导患儿侧平卧位,把裤子与衣服迅速解开,让身体不再受到束缚。此外,急救室内要保证空气通畅,对患儿的病床予以选择时,应当尽可能选择有较高床档的病床,这样能避免患儿发生坠落现象。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与口腔内的杂物与分泌物,保证呼吸通畅,并把患儿的头部偏向一侧。针对抽搐较为严重患儿,则需要在患儿口中放置干净纱布,防止舌头被咬伤。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由于患有小儿惊厥高热病症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如果发现自身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则易发生害怕和紧张等负性情绪,再者因身体产生的疼痛,则容易对治疗产生排斥。这时,医护人员可对患儿做摸头或者轻拍等动作给予患儿安抚,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度。应用物理降温等方式,比如温水拭擦等,对患儿进行皮肤护理。若患儿体温降低效果不显著,则需要对患儿予以退热剂等药物治疗。由于发热阶段能加快患儿体内新陈代谢,而且还会使患儿发生大量出汗现象,针对此现象,在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对潮湿衣物给予及时更换,而且还要对患者采取补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护理3 d后检测两组患儿的体温变化,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患儿复况。

1.4 评价标准

以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的相关标准为依据[3],对所有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予以评价。显效:患儿体温已恢复正常,且惊厥病症完全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状;有效:患儿体温处于正常状态,惊厥病症得到改善,且无并发症状;无效:患儿的临床病症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后临床效果比较

经护理,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6.19%,明显低于观察组患儿的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59,P

两组患儿体温变化和复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护理3 d后平均体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儿科病症中,高热惊厥属于临床常见且多发病症,它是指因感染等疾病,导致患儿体温上升,从而产生惊厥[4]。由于此病症具有病情重和起病急等特点,易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例如:反复抽搐和呼吸困难等,从而能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所以,针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予以有效及时的急救护理与诊治尤为重要。

针对性护理的实施,不仅能对惊厥病症的发生予以抑制,而且还能使患儿大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降低,所谓针对性护理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患儿进行护理,即:饮食和给药、吸痰和吸氧等,这样不仅能将患儿脑部供养不足状况改善,还能避免患儿脑神经因缺氧出现损伤现象,把口腔和呼吸道内的杂物与分泌物清理干净,可使呼吸保持畅通状态,降低窒息的发生[5]。为了能改善患儿的病症状况,医护人员可予以患儿应用镇痛药。若患儿出现惊厥发作现象,医护人员可以灌肠方法对患儿应用水合氯醛治疗,1 g是最大限度,可使用50 mg/kg。此外,医护人员还可以建立静脉通道的方式对患儿予以治疗。将急救期间需要使用的药品准备完善,用留置针实施穿刺时,所选择的血管要有较好的弹性,以便输液更畅通[6]。针对病症反复发作患儿,则需要将20%浓度的甘露醇,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患儿体内,

朱丽萍等[9]的临床研究报道显示,针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在临床护理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急救护理的实施:处理惊厥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惊厥时间长导致患儿颅内出现高压现象,从而发生脑细胞损伤现象,防治并发症的产生。医护人员应当对诊断予以及早明确,实施降温方法,这样降低惊厥现象的发生,使患儿的痛苦有所减轻。第二,患儿呼吸保持畅通状态:如果患儿出现惊厥现象,则需要立即将患儿放平,让其平躺在床上,并将患儿衣领解开,向一侧偏头,这样能避免患儿出现呕吐时,气管内吸入唾液与污物,导致窒息现象发生,必要时,则需要对患儿实施气管插管,使其呼吸保持畅通。若患儿的抽搐较为频繁,则需要在嘴部放置牙垫,避免因抽搐使舌头被咬伤;若患儿伴有牙关紧闭症状,为了能对患儿牙齿予以保护,不能将其牙、嘴强力撬开。第三,对惊厥病症予以控制:首先,医护人员可对患儿的人中穴进行掐捏,或者对患儿的涌泉穴和百会穴、合谷穴和内关穴等进行针刺,然后对抽搐患儿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先是将0.3~0.5 mg/(kg・次)西泮原液注入患儿体内,需要注意的是,此药物的最大注入剂量不能>10 mg,如果输液无效,则将灌肠保留,予以水合氯醛10%,可交替使用上述两种药物。如果患儿的高热惊厥病症是由病毒和细菌导致,可实施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控制感染的扩散。上述研究报道与本次研究报道相符,从结果中可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实施紧急有效的护理方法与急救措施,不仅能使急诊小儿高热惊厥病症的临床疗效提高,而且还能加快患儿病症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韦|.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5,28(11):326.

[2]甘军侠.8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1):104-105.

[3]刘雪贞.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5,36(15):3373-3374.

[4]房玉辉,付言美.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99-300.

[5]张春香.5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2):130-131.

[6]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7]王朝媛.个性化护理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效果观察[J].西南军医,2010,12(4):782-783.

[8] Harvala H,Robertson I,Chieochansin T,et al.Specific association of human parechovirus type 3 with sepsis and fever in young infants, as identified by direct typing of cerebrospinal fluid samples[J].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9,12(12):1753-1760.

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儿科急诊;护理工作;应用效果

0引言

儿科急诊接待的为急重症患儿,患儿病情多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因复杂等诸多特点,对急诊治疗以及护理质量均有较高的要求[1]。而由于婴幼儿免疫力差,加之就医过程中常有多名家属陪同,使得儿科急诊人流量很大,环境嘈杂等,加之患儿理解能力、配合能力较差,常有哭闹不安的情况,使得急诊治疗以及护理会受到更多不良因素的干扰,因而更容易出现护理风险,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2]。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儿科急诊患儿为例,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儿科急诊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管理模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患儿接受的为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男性和女性患儿人数分别为26例、24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5.2±0.9)岁;观察组50例患儿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包括男性和女性患儿人数分别为27例、23例,年龄5个月-9岁,平均(5.3±1.2)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点:

1.2.1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导致儿科急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常与医护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工作责任心不强有关。为此,科室应当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升急诊急救工作技能,以便能够以更加专业的面貌投入到对患儿的急诊急救工作之中[3]。另外,应当加强对全体医护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有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白工作疏忽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4]。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对待工作能够更加认真、仔细,充满责任感,对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明确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5]。另外,对于容易发生护理风险的薄弱环节加强重视,大家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共同查找风险,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科室制定护理告知制度,尊重患儿及家属的知情权,对于家属的各种疑问耐心予以解答,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护理文书书写应当规范、及时、准确、完整、真实,使用完成后存档,留备以后查阅,同时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书。

1.2.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业务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的培训,这对于提升急诊护理效果,保障患儿安全十分重要[6]。科室应当提高护理人员儿科急诊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并使他们都能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从而促使护理质量的提升。另外,应当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促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此外,还应当培训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使他们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充满耐心、爱心,增进护患之间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感,从而促使工作的顺利开展。

1.3观察指标

(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护理满意度: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为本院自制,满分总计100分,分成很满意(≥90分)、一般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这三个等级,进行满意率的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s),检验方式为t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12.0%,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8.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4.0%,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篇10

【关键词】复方苯乙哌啶中毒;急救;护理;小儿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33-01

1 临床资料

1.1 本院2004年6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复方苯乙哌啶小儿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其中小于1岁1例,1~3岁24例, 4岁1例。

2 中毒的急诊处理

2.1 急诊入院的患儿,护理人员需迅速了解患儿病史,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迅速作出病情判断,协助医生尽快做出诊断,以利抢救。

2.2 清除毒物:给予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

2.3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大量补液,以保证抢救用药迅速准确及时输入。

3 护理

3.1 急救的护理

3.1.1 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衰竭的昏迷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同时准备吸痰装置。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呼吸运动不协调,昏迷等情况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如痰多、气管导管不畅或插管后无有效的自主呼吸,立即行气管切开,备好呼吸机。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小婴儿可用头罩吸氧3-5L/min。昏迷不醒,静推纳洛酮0.1mg/kg,间隔30min再推注1次。

3.1. 2 严密观察病情:在护理工作中,应密切观察患儿意识、体温、脉搏、心率、呼吸、瞳孔、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的变化,并记录。发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并做好各种抢救工作。

3.2 洗胃护理:

3.2.1 洗胃胃管宜选粗大,以防食物残渣堵管,每次冲洗入量不超过胃容量1/2,洗胃量500~1000ml[2]。毒性大,服量多者,洗胃量至少大于1000~5000ml,直至洗出液变清为止。

3.2.2 洗胃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应用解毒剂,避免药液被胃酸分解后又被吸收,促进毒物排泄。大量输液,给予利尿剂,观察尿量、比重,及时记录,以便及时调整输液量和速度。保护肝功能,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

3.2.3 洗胃后,给患者更换衣服、被褥,保暖。观察洗胃后反应和效果,注意有无合并症,做好口腔护理,昏迷、休克患儿注意角膜护理。

3.3 饮食护理:调理饮食、给营养丰富、多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减少对胃黏膜刺激。

3.4 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患儿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家长缺乏适当知识,担心小孩病情。服药中毒者家长对未照顾好小孩感到自责,应开导家长关心爱护患儿,向家长耐心解释疾病,治疗及预后,以取得家长信任及配合。

3.5 出院指导:嘱家长应管理好家中备有药品,要加强对儿童的保护,慎重收藏药品,药品应放在小孩不易取到的地方,最好用带锁的柜子,特别是复方苯乙哌啶毒性较大,家长一次量不要买的太多,以防患儿中毒,避免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现在特别是商业性药房多,复方苯乙哌啶一次售一瓶(100片)。基层社区医生一次只给1-2片就行,不要给5片以上。同时告知家长:如果药物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马上就诊尽早处理,服药时间超过6小时也要洗胃。

4 结果:26中毒患儿治愈26例,无一例有并发症。

5 讨论

5.1 急性中毒是儿科急诊常见的危重急诊,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监护不力。

5.2 幼儿是小儿中毒的高发年龄段,夏季暑期中毒小儿多见,防止小儿急性中毒,必须加强防范预防教育,加强小儿暑期管理带教,加强小儿监护,防范于未然。保管好药品,应把药品放置在小儿不能触及的位置。

5.3 大力宣传卫生知识,管理好孩子。家长买来的整瓶药丸放在家中,如复方苯乙哌啶因为药品口味甜,和小儿吃的糖丸相似,小儿分辨力差易误服。家长不能随便给小儿服用剂量、用法不详的药物,不盲目服用药物。

5.4 告诫家长:一旦发现小儿有不明原因的困倦,不明原因的瞳孔变化,意识障碍,无发热抽搐危及生命,均应考虑中毒的可能,应立即到医院救治。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儿科急诊急诊护理风险管理

一、儿科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儿科急诊室作为医院的窗口,患儿流动性大,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能减少医疗纠纷或差错事故的发生。

1.1急诊室夜间急诊患儿多为危重症,抢救治疗活动性大,且无预见性,有时显得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候诊检查等待的时间长,患儿家长大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急、最重、最需要享受急诊服务。此时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一旦护理技术欠佳,一次穿刺不成功或医护、护技耦合性环节欠紧密等极易引起护患纠纷。

1.2用药错误: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常以公斤体重计算。对治疗卡上的名称、剂量、执行途径等内容时要认真核对。尤其是急诊护士执行各种抢救的时候,更应该坚持三查七对,防止各种差错出现。特别在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执行口头医属的时候,护士所执行的各种操作与药物的供给均需与医生核对后方可实施。以免出现用错药、打错针等事故。

1.3病情观察:儿科患儿不同于成人,因其生理解剖特点,致使患儿往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不能自我表达,对一些留观的患儿,护士即使在规定时间内巡视观察室,仍有延误病情的可能,经常是几分钟前观察时病情平稳,而几分钟后就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如不及时发现,则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对正输液的患儿若护士观察不及时,还会有输液外渗,严重者出现皮肤坏死等可能。

1.4环境与压力:儿科急诊护士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尤其是做各种检查治疗时。患儿的哭声震耳欲聋,有些患儿在输液的全过程哭闹不休,加上患儿家长的训斥声,哄孩子逗孩子的声音常使护士心烦意乱,其操作又是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进行,可使护士心情抑郁,心理压力大。

且急诊室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复杂的环境,特殊的服务对象,可能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在夜间,有时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患儿家属的漫骂、殴打、伤害护士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爱心、耐心、同情心是一个儿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与其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可预防一些护理风险的发生。

2.2对儿科急诊护士要重视他们心理的压力源,及时疏导和关心,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信念,采取科学的放松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教育引导护士要正确看清自己,确定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护士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应为能减轻和消除患儿的痛苦而感到愉快和骄傲,树立只有在帮助患儿的同时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人生观。

2.3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注重环节质量管理,优化各种流程,提高危重症患儿抢救技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更好地减少医疗纠纷。

2.4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学习,只有高水准和有预见性的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的安全,减少护理风险。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开展如何在工作中降低风险,维护自身及患儿利益并预见风险倾向的讨论,做好预见性护理,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为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了量化考核力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量化考核把护士工作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一改过去的“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使科室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也增强了,护理安全系数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篇12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3岁6个月,面部多处被人咬伤后6小时来院。伤口大小不等,最大可见2cm×3cm,皮缘参差不齐并伴有部分皮肤撕脱,最小1cm×1cm,局部瘀血、红肿。待肠道准备好后在全麻下行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术。

2 心理分析

因为患儿于第一天上幼儿园被同龄儿童按压在地咬伤,所以对陌生的环境产生严重的排斥和恐惧心理。接触陌生人也有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加上伤痛带来的惊骇、恐惧等情绪。如果患儿不能得到很好的安抚和调节时,在局麻下强行进行的手术,会给患儿留下很大的心理阴影。并且会给患儿带来更大的痛苦,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哭叫、痉挛等症状,影响手术进展。患儿情绪上十分依赖其家属及监护人,当患儿手术前,家属表现若惊慌失措,过于紧张不安,往往会给患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儿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对家属做好心理疏导也十分重要。

3 护理措施

3.1术前:巡回护士接到通知后,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语气温柔和患儿交流谈论些患儿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做朋友,拉近距离,增加信任度,降低其恐惧感。安抚家属情绪,告知家属其情绪变化会影响到患儿情绪,嘱其克制焦虑不安的情绪。可介绍手术室环境、术前准备项目及意义及麻醉方式和配合等。指导家属学会进行积极的心理安慰,并让家属鼓励患儿、增加患儿的信心。备齐术中所需物品,提高工作效率。

3.2术中:带患儿到充满童趣的儿童手术间,像亲人一样患儿,增加其安全感和信任感。并与之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可拿出玩具引导患儿配合使其降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及排斥心理。因患儿是被压按成仰卧位咬伤的,十分惊惧仰卧在陌生的手术床上,若清醒状态按压下给患儿进行相关操作,会给患儿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因此,可由巡回护士抱着患儿进行吸入麻醉镇静后再进行相关操作,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术中让患儿处于功能,防止肢体受压。

3.3术后:麻醉恢复期间,让家属一同陪在身旁,减轻其分离性焦虑,增加其安全感。关心患儿感受,并表扬患儿勇敢、坚强。详细告知注意事项做好健康指导。

4 讨论

小儿头面部是机体最外露的部位且头面部血供丰富,外伤后出血较多,加上小儿恐慌啼哭,给医患双方都带来很大的影响[2]。所以做好心理护理对急诊手术的患儿来说非常重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不但能有效地减轻患儿痛苦,并且是手术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关健。患儿受伤后, 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往往表现得非常强烈, 独生子女的家长, 都把孩子视为珍宝, 突然的外伤, 不论愈后如何, 家长的心理一时难以应对[3]。但往往患儿情绪受家属影响很大,所以患儿的心理护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属及监护人的心理支持,父母亲的倾向性可以变化为儿童的倾向性,因此对急诊患儿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对其陪同家属的心理支持也同等重要。两者兼顾才能对做好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王雪芝.小儿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 26:110-112.

[2]崔小莉,徐保安.小儿头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的急诊美容缝合[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下):29.

篇13

关键词:小儿 高热惊厥 急诊救护 宣教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96-02

小儿高热惊厥多见于婴幼儿,大多数发生在急骤高热(39℃~40℃以上)开始后12h内,其发病率为3%~5%,复发率高,约为35%,复发频率越高,引起脑损伤的可能性越大[1]。

1 临床资料

我院地处郊区乡镇,前来就诊的以当地农民和外来流动人口居多,他们对婴幼儿的照顾和保健比较欠缺。尤其是流动人员,预防保健不完善,求医问药受封建观念和经济条件的束缚,存在就医拖拉现象,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使病情恶化引发高热惊厥的患儿较多。本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共接诊小儿高热惊厥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2.4岁,经有效救治,初步急救成功率达100%,由于有两名患儿病情危重,症状缓解后由120救护车转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2 急诊救护过程

2.1 分诊。患儿来到急诊室,如有以下情况者立即由护士直接送抢救室,并立即呼叫儿科医生:①患儿正在抽搐或刚刚抽搐停止;②患儿以前有过高热惊厥史,此次正高热不退;③有高热惊厥先兆者,如婴儿有发热情况并有神经系统表现,如淡漠、迟钝、躁动不安或嗜睡交替出现[2];④婴幼儿发热伴有极度烦躁、精神恍惚、哭吵不安、惊跳等易激惹症状者;⑤患儿出现鼻翼煽动和局部肌张力增高;⑥超高热患儿,即体温>41℃;以上表现提示有惊厥发生的可能。

2.2 急诊救护措施。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患儿抽搐时表现为意识丧失,全身肌张力增高,四肢强直,头后仰甚至角弓反张,多伴有呼吸暂停、紫绀及口鼻大量黏液样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因而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性窒息。将患儿侧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松解包被及衣服,以防窒息。并按压人中、合谷穴,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或牙垫放在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2.2.2 吸氧。迅速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4~6L/min,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观察面色、口唇及指趾甲有无紫绀,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

2.2.3 立即开通静脉输液通路。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并保持通畅,遵医嘱快速准确给药。用药上选择对循环功能影响小的抗惊厥药,安定为首选药物,每次0.25~0.5mg/kg,最大量10mg保留灌肠或肌肉注射或稀释1~2倍静脉注射,速度1~2mg/min,必要时15~20min可重复使用,每日2~4次,苯巴比妥每次5~10mg/kg,分2次肌肉注射,2次间隔时间为2~4h,24h后给维持量,冬眠灵有强有力镇静作用,每次1~2mg/kg肌注或静脉注射。在抗惊厥的同时,及时使用抗生素,纠正酸中毒,20%甘露醇静推以减轻脑水肿。70%以上的高热惊厥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3]。用药时注意抗生素使用间隔时间,输液过程中应防止碳酸氢钠和甘露醇外渗。

2.2.4 降温。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降低环境温度,用40℃~45℃温水擦浴;亦可用冰袋置于患儿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使用冰袋时,注意及时更换冰敷部位,防止冻伤皮肤。患儿发冷时应增加保暖措施,四肢回暖后,应松开衣被,以利散热,避免直吹对流风。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2.2.5 病情观察。注意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神志、瞳孔、面色、心率、肌张力、前囟张力等病情变化,15~30分钟测体温一次并记录,体温居高不下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配合医生做好各项针对性检查,以免误诊。

2.2.6 心理护理。患儿处于陌生环境中,又由于病痛折磨,以及陪护受到限制,容易产生恐惧、焦躁心理,见到医护人员即哭闹不止,护理过程中应以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4]。

2.2.7 做好安全护理及皮肤护理。使用床栏防止坠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 健康宣教

3.1 指导家长惊厥发作时的家庭急救要点。立即将患儿侧卧,清理口鼻分泌物,用筷子、牙刷柄或家长的手指置于患儿上下牙之间,防止舌咬伤,并按压人中、合谷等穴位,立即送往附近医疗机构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3.2 指导家长掌握常用退热方法。提醒家长一定要在家中备好肛温表,教会正确测量的方法、部位和读数,当体温升高至39℃时给予退烧药,并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讲解温水擦浴、温水浸浴的方法、好处。减少穿着衣物,让孩子多饮水。

3.3 饮食指导。给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鼓励多饮水。

3.4 提高免疫力,减少感冒次数。加强营养、经常性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不定期开窗通风。流感季节,用食醋加水熏蒸消毒室内空气。给孩子多晒太阳,勤洗手。

4 小结

虽然高热惊厥多属于良性的,愈合良好,但多次发作,持续时间长,可发展到复杂型,甚至演变为癫痫,故发热早期及时控制体温,尤其以往有过惊厥史和癫痫家族史患儿,应重视以免惊厥复发,减少癫痫发病率。因此,我们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超前服务、超范围服务,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热心、细心、耐心。减少高热惊厥发生次数、降低高热惊厥发生时的危险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患儿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向录秀.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救护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11):1048-1049

[2] 李涣联.婴儿捂热综合症的抢救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2,7:25-26

篇14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010年来我院进行急诊输液的87例患儿,随进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43例患儿进行预见性护理,对对照组44例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并详细观察记录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患儿的情况,对两组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患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7例患儿进行急诊静脉输液,有24例患儿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其中观察组有7例,占16.3%,对照组有17例,占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渗漏;预见性护理

静脉输液渗漏损伤是小儿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近年来开展的预防性护理可以降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我院选取2009年-2010年进行急诊输液的87例患儿,分成两组,预见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010年来我院进行急诊输液的87例患儿,年龄在3个月~14岁之间,其中男孩38例,女孩49例。将87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患儿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44例患儿采取常规护理,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组报告的87例患儿,均采用头皮针进行输液,输液部位包括头皮静脉,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且单次输注时间大于1小时,并对发生输液渗漏进行详细记录,记录包括发生渗漏的时间,输注的药品,部位等。

预见性护理措施主要针对包括对患儿,家长及护理人员三个方面。护理人员将患儿注意力从血管穿刺中转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家长的配合可减少患儿哭闹,活动引起的针头穿刺血管导致的静脉输液渗漏,如果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家长可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并积极进行处理。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熟练,遵循静脉穿刺原则,由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对于有较强血管刺激性和容易引起渗漏的药物,可选择患儿血流丰富,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患儿输液时间较长,超过3天,可选择进行留置针输液。在进行血管穿刺成功后,需要妥善固定。输液完毕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并用棉签按压穿刺点至不出血为止,力度适中一般按压5min[1]。

2 结果

本组报告的87例患儿有24例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其中观察组有7例,占16.3%,对照组有17例,占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快速的给药途径,但静脉输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容易引起静脉输液渗漏,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甚至组织坏死,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不利于进一步进行治疗。由于小儿的特殊性,更加重了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机率,加强预见性护理可以降低和避免小儿静脉输液渗漏。

3.1 静脉输液渗漏因素分析静脉输液发生渗漏常见原因如下:静脉输液时,家长和患儿欠缺合作性,患儿活动,不固定,家长又为看护及时制止,导致固定胶布松脱,针头滑动刺伤血管引起静脉输液渗漏;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导致静脉输液渗漏[2];患儿皮肤松弛,不容易固定,另外患儿消瘦,营养不良,使血管充盈不充分,均可导致穿刺时穿透血管引起输液渗漏;此外,护理人员对穿刺技术不能熟练掌握,或者穿刺难度比较大,导致医源性静脉输液渗漏[3]。

3.2 预防性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作用分析由于患儿年纪小,对医院恐惧心理强,加之输液穿刺皮肤会产生疼痛感,更加重了患儿的恐惧心理,所以对患儿采取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可降低患儿对输液抵触恐惧心理,减少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告诉输液目的,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同时,家长有知情权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另外,家长的得当看护及对患儿精神引导可对避免产生静脉输液渗漏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婴幼儿输液,可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持抱婴幼儿的方法,减少渗漏发生[4]。争取家长的配合也是预防性护理的一个关键环节。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避免针头在皮下多次反复进行试探,造成血管损伤性输液渗漏。护理人员要依据患儿的病情,建立静脉使用计划,根据原则由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对于有较强血管刺激性和容易引起渗漏的药物,可选择患儿血流丰富,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患儿输液时间较长,超过3天,可选择进行留置针输液,避免因反复穿刺引起的输液渗漏,头皮静脉较易固定,不容易滑脱,适合选择此部位进行留置针输液。

此外,妥善固定针柄,避免在静脉输液时,固定不牢而引发静脉输液渗漏。对于小儿手背,足背等活动部位进行静脉输液,可用小夹板固定腕关节和踝关节,固定的松紧适度,不影响血液循环和输液的通常。在拔针时,要准确迅速,针头拔出后,要进行固定按压。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护理问题,容易引发医疗护理纠纷[5]。在小儿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组报告的87例患儿有24例发生静脉输液渗漏,观察组有7例,对照组有17例。结果表明,对急诊静脉输液的患儿采取积极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降低静脉输液渗漏发生机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各级医院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朝琴.楮秀华.周华玲.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2010,11:156-158

[2] 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09,8(38):756-757

[3] 花芸.刘小文.刘新文.殷艳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3(21):30-32

[4] 陆琴.韩萍.我国预防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0,1(10):45-47

[5] 仰明莉.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13(7):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