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问题的措施范文

环境问题的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问题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问题的措施

篇1

(一)利益的驱使及环保意识的缺乏

随着市场对特色农产品的推崇,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在追求特色农产品数量和效益的过程中出现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激素等添加剂的滥用,导致产地环境的破坏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产生。特色农产品产地是“特色”的直接来源,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特色农产品产地安全是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人们在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只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环境保护意识,孰不知“环境在利益在,环境损则利益损”。

(二)农业面源污染对产地环境的影响

1.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特色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且破坏了特色农产品赖以存在的特殊产地环境。特色农产品产地是“特色”的直接来源,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特色农产品产地安全是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上世纪70年代以有机氯为主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到80年代尽管已完全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但至今一些地区的土壤中仍能检出六六六、DDT。[1]目前,全省农药消耗总量2.5万多吨,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约100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6.67万公顷。此外,人们为了追求产品“数量”的最大化,忽略了“质量”。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有机质减少、板结,生物活性降低,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导致个别特色农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严重超标。人们为了追求市场效益,使用催熟剂等添加剂来争取产品的上市时间,以获取更多收益,结果带来了农产品不安全隐患。由此可见,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是当前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农业废弃物主要有塑料地膜、禽畜粪便、秸杆和生活垃圾等。塑料地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农田土壤带来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农膜,大部分属难降解膜,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在耕作层下形成一层不透水层,这样就降低了土壤的渗透性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削弱了耕地的抗早能力,阻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影响其生长。随着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伴随的是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理。据监测,在规模化养殖场未经处理排放的冲粪水中,每升污水的生化耗氧量含量高达3000~5000毫克,远远高于国家二级水源和农业灌溉的标准,成为农村的有机污染源之一。秸杆和生活垃圾的焚烧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给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三)工业“三废”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工业“三废”污染主要是指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的废气、废渣和废水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2011年,甘肃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532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6252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则为3745.5万吨。废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水泥厂、化工厂、钢铁厂,冶金厂等,2011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55.18万吨,烟尘排放量9.8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9.263万吨,造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矿区排放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使得甘肃主要河流普遍受到污染,甘肃境内有黄河等五大水系,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黄河甘肃段水污染最为严重,兰州及沿河中小城市把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水中含有丰富的有机、无机毒性物质和少量重金属元素。[2]农民用此来浇灌农田,造成对农产品的二次污染及带来农产品安全隐患。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工业和城市污染的承载者。城市生活垃圾的乡村化转移,城市工业污染“头痛医头”的做法,即将一些污染较大的工业如冶金、化工、造纸搬离城市中心,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特色农产品赖以存在的特殊产地环境面临巨大威胁。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

关于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立法保护的对象。例如美国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制定的重要法规有《农地保护政策法》(Farm-landProtectionPolicy),主要对农地做了各种划分和保护,以及《农业废物控制条例》(AgriculturalWasteControlRegulation),该条例主要对农业废物的利用、储存和管理作了较细致的规定。[3]日本为了防治和消除农业用地被特定有害物质污染,以及合理利用已被污染的农业用地,研究防止生产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农畜产品,以达到保护国民健康和保护生活环境的目的,制定了《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瑞典有《农业环境保护法》,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立法。[4]但我国没有统一的专门立法。我国关于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宪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农业法》第58条规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保养耕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19条规定:“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农用薄膜等化工产品,防止对农产品产地造成污染。”缺乏专门立法不利于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二、甘肃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用长远和安全的“利益链”提高生产者环保意识

首先,富有地域性的特色农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要环境在,就会有年复一年的长远增收,还会造福于子孙后代。相反,环境一旦破坏,“特色”便不复存在,收益就会减损。其次,产地环境是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和保证。在建立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制后,产品的“安全”便意味着消费者的“安全”和生产者最终利益的“安全”。要用“利益链”让生产各环节、各主体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环境好,收益好”的环保理念,不断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让生产者明确认识到产地生态环境是他们的“吃饭碗”,不能自砸饭碗,而要守住和保护好大自然的赐予。人们环保理念的树立除了软方法之外,还需要硬手段,即通过强有力的地方立法来实现。如《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引导公民和企事业组织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全社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是实践证明,仅是“宣传教育”远远不足以保护产地生态环境,还必须加大法律责任的承担,无严格责任的法律是颗“软柿子”。甘肃省可通过制定《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污染责任处理条例》对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严格责任制,彻底扭转只追求自家生产收益的最大化,忽视产地生态环境总体保护和建设的落后思想。[5]

(二)对特色农产品产地实行申报审批及环境监测制度

从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地区拥有自己先天、适宜的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超越性,具有原产地所决定的在质量上超越同类产品品质的唯一性。如“兰州百合”、“定西马铃薯”、“刘家峡西红柿”、“平凉金果”、“天水花牛苹果”、“靖远羊羔肉”等产品。这些产品给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必须保护好相应的产地生态环境。对特色农产品实行产地申报审批制度,才能有针对性地保护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可通过制定《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地申报审批办法》,对申报和审批主体及程序等做出相应规定,使特色农产品的最佳生产地域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与保护。产地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特定地区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管理、污染源监督管理与控制、产地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6]产地生态环境普查涉及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要体现环境监测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监测,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7]尤其对全省名优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实行长期定位监测,对其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环境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监测预警。

(三)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和生产投入品的源头监管,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生产投入品是影响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特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严格执行《农业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加强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经营单位的市场监督管理。健全农资连锁配送经营体系,有效杜绝生产中滥用农药、使用禁用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害农等现象发生。在农业投入品管理方面,相关各部门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通过市场准入管理,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或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农药,凡被国家和省列为禁用的农业投入品,一律依法不准进入特色农产品产地境内进行市场销售和使用。具体可通过下列措施来保障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一是要健全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特别是剧毒农药的进、销、存都要建立台帐,载明进货批次、来源和销售去向,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二是通过严格执法来营造生产、销售和使用安全农业投入品的良好环境。要加大对违法违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有害农业投入品的打击处罚力度,要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危害的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和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三是建立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对全省各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长期监测。各检测机构配备现代化的检验手段,对农药残留、生物毒素等有毒有害成分进行常规定量检测,对特色农产品质量实施全程信息化管理。四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把生产源头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行非化学除草、非化学农药灭虫治病等措施,从而促进投入品的正确合理使用,减少产地环境污染。

(四)建立健全产地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产地环境污染具有发生的随机性、附着的长久性。待污染后再治理所付出的代价远比预防污染所花的代价高出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产地环境的保护必须进行“事前预防”,从源头控制。然而,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农民改变生产方式,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措施,是进行污染源头控制的一个最有效手段。[8]通过对德国和欧盟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发现,农业生态补偿已成为调控农民改变生产方式,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德国政府对于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了一定方式,使得农业生产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的农户,则通过给予一定的补贴对此予以鼓励。[9]甘肃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产品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首先,将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补偿资金。根据特色农产品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对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稳定投入,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绿色生产。其次,设立专项生态补偿项目,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补偿。如化肥和农药减施生态补偿项目,主要补贴内容为化肥和农药合理减量施用。一方面,对于按照科学种殖要求合理减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农户可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给予一定补贴,另一方面,鼓励施用农家肥、绿色肥,放弃使用除草剂而采用非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再如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补偿专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生物反应碳肥利用、秸秆青贮饲用和秸秆气化燃用、养殖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和固体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等可采用实物或直接补贴方式。以此促进和保障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实现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产地生态环境的目的。[10]

(五)加强地方立法保护产地生态环境

篇2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资源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三个省市。改革开放来,首都经济圈各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其中北京市在2006年人均产值就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过高问题,从而导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首都经济圈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首都经济圈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本研究对于首都经济圈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首都经济圈水资源短缺问题仍较为严重

目前,首都经济圈的主要城市北京市与天津市水资源短缺状况较为严重,而河北省部分城市与地区也存在着水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

1.北京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京市水资源无论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看,水资源都是相当匮乏的。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人均水资源量也仅为117.6立方米,远远低于联合国城市人均1000立方米水资源量的缺水下限。近年来,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年用水量超过40亿立方米。每年为满足用水需求,需要抽采地下水多达21.2亿m3,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已经威胁到北京市的生态安全。

2.天津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天津市的水资源也较为缺乏,多年均水资源总量只有15.7亿立方米。而天津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方面的年均用水量则达到了23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情况严重。目前,天津市主要依靠引滦河水人津的方式,及应急引黄河水入津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用水问题。此外,天津市每年的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就达到了2.7亿立方米,对天津市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3.河北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5亿立方米,其中的可用水资源总量大约为170亿立方米左右。近年来,河北省的年均用水量已经超过200亿立方米。因此,需要依靠开采地下水来满足生产与生活方面的用水需要。目前,河北省的地下水超采量年均超过40亿立方米,如果这种超采行为持续下去的话,将严重威胁河北省的生态安全。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首都经济圈主要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首都经济圈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来源于工业化、城镇化及消费现代化等一系列综合性因素所造成的。如首都经济圈北京市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天津市石油化工与装备制造业发展、河北省的钢铁、建材等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问题。此外,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规模不断膨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赤字越来越大。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开始大量进入家庭。但是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北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2013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北京市在2013年大气污染仍较为严重。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臭氧、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仍处于超标状态。其中PM2.5年平均值达到89.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达156%[1]。北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但影响到首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北京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形象与国际交流。

2.天津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天津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目前,天津市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仍超过50%,是直辖市中工业所占比重最高的城市。而且天津市的工业结构又以重化工业为主,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石油化工、金属冶炼、装备制造、电力生产等。这些重化工企业每年需要消耗数量巨大的能源,天津市每年的煤炭消费量就超过6000万吨。巨大的能源消费也带来了污染物排放较高的问题。2012年天津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2.45万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3.河北省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钢铁、石化、建材、电力是河北省四个主要耗能产业。2012年,河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9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就超过了2.7亿吨。巨量的煤炭消费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从河北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来看,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76.12万吨。也导致河北省的邢台、唐山、石家庄、邯郸、衡水、保定和廊坊等城市成为我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2]。

4.首都经济圈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从首都经济圈来看,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消费污染、燃煤与建筑施工等,其中消费污染中,尤其以汽车的污染物排放最为突出。2013年,北京市的汽车数量超过540万辆,不但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而且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在首都经济圈,北京市的各类资源过于集中使得北京市的人口规模不断膨胀,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北京市不但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此外,北京市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北京市的功能过于集中必然对资源、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形成生态赤字。

三、首都经济圈环境污染治理政策与措施

要解决首都经济圈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首都经济圈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初中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的提问技巧直接关系到物理课堂的气氛,积极探索物理课堂提问技巧,成为每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深思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进一步增强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初中;物理;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 G203.12

TTP/1.1 200 OK Date: Sun, 18 May 2014 07:50:46 GMT Server: Microsoft-IIS/6.0 X-Powered-By: X-AspNet-Version: 2.0.50727 Consuming-time: 271 Set-Cookie: __ReadAuth=wfTUoieJrr/7n3ESruVqc5+TgXCTbLHvPR5XWUjqQORNSM/N/NNSPEWJto429pe7; path=/; HttpOnly Set-Cookie: _SessionId=yudwtjba3djaj3ac33kel0mh; path=/; HttpOnly Cache-Control: privat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2312 Content-Length: 163255 河北公共图书馆共享 function checkOS() { var ua = navigator.userAgent.split(";"); if (ua[2].indexOf("Windows NT 6.2")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 8下运行!')"); }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checkOS(); }); function doPrint() { var bdhtml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var sprnstr = ""; var eprnstr = ""; var prnhtml = 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 + 17); prnhtml = prnhtml.substring(0, prnhtml.indexOf(eprnstr)); var _first = "解决首都经济圈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策略与重点措施分析

作者:姚腾霄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理论(上半月) 2014年3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误区

初中生刚刚接触到物理学科,初中物理教师的提问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态度,而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课堂提问的误区,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一)只讲不问

有的初中物理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整堂课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提一个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满堂灌”的课堂效率不高。

(二)不顾大局

每个学生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学习成绩有差异,有的物理教师眼中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提问问题时也主要提问这部分学生,冷落了大部分学生;还有的初中物理教师的提问没有层次性,让学生难以回答,甚至对物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惩罚性提问,使学生难堪。

(三)不理不睬

在上课之前,老师都是有备课的,有的初中物理教师为了赶进度,怕影响到既定的授课内容,对于学生突然的提问不理不睬,或者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1]。

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初中生刚接触到物理学科,在课堂提问中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一)提问要精心准备,有明确的目的性

优秀物理教师的课堂提问看似随意,实则是经过精心的准备与考量的。初中物理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问题是什么,估计学生的答案会有哪些,对于每一种答案的出发点又是什么,最后怎样回归到提问的重点等等。每个问题都需要物理教师的精心准备,通过课堂提问也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二)提问要有新颖性与趣味性

初中生的自我控制意识还不够,“玩”心还比较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态,将趣味性的东西与物理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趣味性与新颖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打造一个解疑、生疑问题环境,从而在愉快的课堂环境学习知识、掌握能力,亲身体会到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感、优越感、满足感。比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如果拿一个金属片和小羽毛,问学生:“哪个物体下落的快?”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往往会认为金属片下落的快,接着老师可以做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情况,在实验面前,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对生活经验产生怀疑,老师在趣味性的实验结束后,就可以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了。

(三)提问要有层次感和梯度感

初中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认知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因此,物理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感,层层深入,从简单问题开始,逐渐的引入深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具体说来,物理老师在设计提问问题时,要区分难易程度,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提问学生,简单的问题留给那些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考虑到中低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章节时,老师在讲解完了摩擦力的相关物理知识后,可以以自行车为例,层层递进的提问,加深学生对于摩擦力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走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脚蹬了自行车。”教师可以接着问:“如果把自行车支起来再蹬还能走吗?”学生会回答:“不能。”教师再问:“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支起来后自行车不再与地面接触。”这样就能得到结论:自行车向前走的力是地面给的向前的摩擦力[2]。

因此,物理课堂提问要注意层次感,如果问题设计的过大,大多数学生将会感觉无从下手,而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抽象的物理知识点。

(四)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对于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学生回答的是否正确,老师都要给出一个适当的评价,回答的好,好在哪里;回答的不够准确,缺少了哪几个方面。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物理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也不做过多的评价,直接拿出正确答案,这实际上忽视了问题的意义,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直接关系到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式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提问技巧,让枯燥的纯知识学习变成快乐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轻松学习。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格外重视的议题之一,如何有效缓解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依托高端环境监测技术预防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如何改善已有环境问题监测技术的水平等问题吸引了各方研究者们的关注。虽然我国经济水平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受各领域技术革新的浪潮的影响,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污染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污染严重程度持续升级,对于公众健康及社会安全均构成威胁。

一、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及监测技术的现状

不断的实践结论及不断深入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有效、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在防范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作用,相关技术可以在环境污染事件爆发前及爆发初期抢占解决问题的有利时间,大力降低环境污染事件带来的种种后续不良危害。

环境监测技术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污染事件各方面的参数及指标,换言之,环境监测技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体系,需要对于环境监测的几大组成要素均予以认真考虑与算法设计,包括监测站点位置的选择、监测数据的分析、监测体系的机制建立、监测仪器的维护等。另外,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形成后,需要做好长期实践、修改的准备,以迎合不断发展的环境问题现状。而高水平的环境监测技术需要具备根据具体环境工作全面统筹规划各阶段、各问题的监测手段。结合我国现有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环境检测工作存在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环境监测配套设备的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予以制约。环境监测工作的依托手段为各种监测工具、设备、设施,就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参与者将眼光集中于技术本身的研究上,而未能充分重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监测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体系。缺乏稳定性的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显然是无法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升级、革新提供基础支撑的。一些大型的、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的应用不及时,不仅降低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的应用体系不完善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所产生的限制范围亟需缩小,对于常规设备设施的有效应用安排,需要引起各方重视。

第二,环境监测工作参与者在领域内的专业水平不足。由于我国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处于初期起步阶段,在环境监测体系完善性方面有很大进步空间,而在众多提升、改进方面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在于对环境监测工作直接参与者的专业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就目前情况而言,在一些边远的二、三级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及能力普遍偏低,与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人员素质能力低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改革的步伐及效果。

第三,环境监测工作技术水平处于初期水平。环境检测工作承担着缓解、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责任,各方对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有效化解多元化的环境问题。经验的缺乏、理论储备的不足等原因,令现有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亟待升级。

第四,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革新及监测工作的进展。由于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对于环境污染进行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在技术方面,对于监测模型的设计需要依托高水平的团队支持及设备支持,而这些需要足够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当前我国在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的重视度尚可,但匹配的资金物力投入相对欠缺,不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五,我国现有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模式水平不高,无法有效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现代化发展。质量管理即对环境监测工作运行效果的把关环节,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技术、人力、制度等多方面均予以关注,并配备对应的管理模式及相关制度。然而我国现有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质量管理理念的渗透性不足,相关从业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还未很好的建立,在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内容的检查、审核阶段的操作流程过于落后、缺乏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特征,无形中降低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环境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需要首先克服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不足,才能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管理工作。

二、环境检测技术问题的合理化对策分析

上述对于我国现阶段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中出现问题的描述,可以清晰反映未来我国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改进中的关注要点:人、制度、设备三方面。针对上述三方面的具体改进方向及合理化对策,笔者将做如下分析:

第一,加大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添加必要的环境监测必备常规设备及仪器,填补部分区域在环境监测设备体系中的不足,为环境污染事件的日常防范效率的提升做充足准备。同时,对于环境监测设备的维护工作需要格外重视,否则将会是国家资源的浪费。

第二,引进专业人才,对环境监测工作参与者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归根结底,环境监测工作是以人工操作为主要运行模式的,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因此,未来我国在环境监测技术升级方面,需要格外重视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专业化人才引进、科学化有效培训体系的建立、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等方式来实现。另外,在人才能力提升时,可以凭借经验交流来提升实践认知水平与理论认知水平。其中,对于专业要求高的环境监测设备的应用,这一环节更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维护制度,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环境监测技术体系需要具备完善的统筹规划能力予以辅助,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良好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支持,因此,未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升现有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的健全水平。具体细则可以包括设备仪器的稳定性检测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等,尽可能从人为可控层面降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失误率,提升环境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及科学性,降低检测工作体系的运行成本。

第四,提升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从预警及防范角度提升公众的参与度,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的开发、运用,国家的投入仅仅具有号召、宏观调控的作用。环境污染问题的缓解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相关知识宣传及培训工作,提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环境污染危险源有基本的辨识能力及辨识意识,在民众心中建立其自然的对于环境问题的防范能力,有助于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工作配套的国家相关法制法规,以国家态度对个人行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进行客观监督,协助全社会建立起正确的、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由此可见,我国在环境监测工作方面发展的着眼点需要兼顾技术、公民意识、体系完善方法、工作人员专业性提升四个方面,每一方面的具体执行方针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及操作空间的限制,环境监测工作决策者应因地制宜的调整总体方针细则。

三、结语

基于本文分析不难看出,关于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及其应用效果的不断提升,不仅需要从技术层面入手对已有技术手段进行不断升级,更需要我国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客观看待已有不足,加强不断改进技术、持续发展的正确意识,从而达到通过环境监测技术提升环境保护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晓晓.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2).

篇4

关键词:矿业开采;生态环境;基本原则;防治措施;矿产开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85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9-008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9.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矿业开采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使得矿产资源浪费和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虽然当前很多新建的大中型矿山采取了若干保护措施和生态重建手段,但是旧有矿山的生态环境仍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地剖析矿业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目标,对于促进矿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积极意义。

1 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1.1 矿山生态环境防治面临的挑战

除却新建的大中型矿山,旧有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并且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产需求也必将不断增加,这也就决定了采矿活动不会停止,反而会继续增强。但是对于旧有矿山来说,其生态环境问题本就十分严重,一旦加大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那么必将出现新老问题的叠加现象,使得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难度增大;第二,集体和个体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集体矿业和个体矿业在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乱采滥挖、冶炼工艺落后等问题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个体矿业的整合力度,但在短期内个体矿业和集体矿业仍将持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第三,需要处理的矿山三废越来越多。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排放的三废既是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因素,矿业开采过程中三废的排放量本就很大,再加上旧有矿山对其处理的忽视,使得矿山三废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1.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矿业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矿石采掘、选矿和冶炼等环节,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多方面的。目前比较常见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第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在矿业开采的过程中三废排放量是很大的,以废石为例,每生产一吨金属或者煤炭,往往会产生上百吨的废石,如果没有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那么这些废石必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此外遇到暴雨天气,废石废渣又将成为泥石流发生的新物源条件;第二,对空气和地下水的破坏。当前矿业开采中对空气和地下水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硫化工和煤炭。其中煤炭采矿业排放的废气多为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对空气污染严重,硫化工生产则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及汞、砷等有害物质,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当然,其他类型的采矿业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地表景观破坏。近年来,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等灾害在矿山时有发生,对矿山地表景观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例如露天采矿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山坡滑动,采矿淘金破坏河道等;第四,对水循环系统的破坏。疏干排水是采矿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其往往会导致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进而使得区内泉水干枯、河流流量锐减,改变了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循环条件,使水环境发生变异甚至恶化。

1.3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因素:第一,计划经济时代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忽视。除却当前新建矿山之外,旧有矿山基本上都开始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一方面当时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矿业开采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又快又好”仍是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使得矿山企业的工作重心在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上而不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第二,市场利益的驱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开始逐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理念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仍旧有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采用非常简单、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在开发的过程中也不愿加大投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第三,政府管理的不到位。一方面当前关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旧不够健全,各级政府也没有针对性地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和政绩,对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视而不见,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工作严重滞后;第四,社会环保意识淡薄。矿业开采虽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矿山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较为淡薄,再加上新闻媒体和宣传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报道较少,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工作难以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

2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多年形成的,问题积攒较深,涉及的矛盾较多,因此在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防治时不能采取单一的治理措施,要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的基础上综合采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政策手段等多种措施实现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有效

防治。

篇5

关键词:淡水池塘 养殖 环境问题 解决途径

目前,淡水养殖业是我国渔业发展中的重点,其产量在水产养殖中逐年呈上升比率,淡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重点,过去传统的密集型养殖方式暴露了诸多弊端,限制了淡水养殖产业的升级,因此,分析和解决目前淡水池塘养殖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吗,推进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针对传统淡水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略作分析,并结合最近产业研究成果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来分析下其解决之道。

1.淡水吃糖养殖环境问题分析

从目前淡水养殖的局面来看,传统养殖的高密集型所造成的弊端与水体富营养化、氮失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三大主凶之一。

传统淡水养殖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进行养殖,对于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同时近年因饲料投放问题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限制淡水池塘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养殖水平随着技术研究的突破不断提升,单位水体的鱼载力也在提升,但是鱼类代谢与饲料投放的力度也在增加,养殖的高换水率必然会导致污染加重,最终限制行业本身的深入发展。我国以围网养殖和围栏养殖为主要方式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是很严重的,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强对水体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退鱼还湖”等政策,这些必然会继续加重淡水池塘养殖的比率,按照池塘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比重来看,这种潜在的对环境的污染风险是巨大的,因此,做好淡水池塘养殖问题的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好水体资源与鱼类资源,也是淡水池塘养殖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池塘养殖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氮失衡已经成为了限制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目前,淡水池塘水体中的含氮量与含磷量都已经超出了警戒线指标,但是能够支持初级生物循环的有效磷含量却极低,以上两种富营养化的物质无法溶解于水体,只能吸附在淤泥或被重金属络合,这将加重水体负担,加重污染,尤其是现在池塘饲养饵料多使用含氮量较高的有机肥,因此,氮失衡已经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重要池塘环境问题。氮失衡所带来的危害是内外两个层面的。在内部污染方面,会造成鱼类体内排泄系统和代谢系统失衡,造成过量活动或失去平衡,极易发生昏迷或死亡现象,这对于依靠产量取胜的淡水池塘养殖来说可谓是致命打击。在外部污染上,由于高换水率所排放出来的富营养化水体和氮失衡水体,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将会加剧大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成为大环境内环境污染的主因,同时对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长期的恶劣影响。因此面对以上这些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与重点。

2.淡水池塘养殖问题解决之道

目前,关于淡水池塘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也成成为立体修复,主要是通过在水体环境中营造立体养殖空间实现对超积累物质的吸收和净化,加强淡水池塘环境内的硝化作用,通过水生植物、蔬菜与细菌的立体分布和作用优化水体内的生物循环,同时还能有实现对多种资源的优化利用,达到产业升级,降低排污系数的目的。异位修复技术的重点主要是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处理,提升水体利用和循环率,降低污染。

篇6

我国目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虽然近些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总体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有序发展。因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认识和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怎样理顺和解决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1.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林地利用率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

一是各林种比例现状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总量少,质量低,分布不均,已积累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形成了四大心腹之患:沙漠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旱灾严重、洪劳灾害频繁,近50年来我国平均每3a就出现一次大涝。二是林龄结构不够协调,林分低龄化问题突出。三是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m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114m3/hm2的68.5%。

1.2 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①片面追求灭荒速度及数量,忽视了对林木培育目标及市场前景的分析和判断,树种、林种趋同化现象严重。②对提高林木质量特别是种苗及抚育工作重视不够。如今年实施的山西省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由于苗木短缺,在施工时只能是有什么苗木栽什么苗木;③林木管理跟不上,火、病本文由收集整理虫害等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经济效益差。

1.3 林业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基础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但总体看,由于底子薄、起步晚、建设速度慢、现状距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如“三防”体系建设(防火,病虫害,公安),“四站”建设(技术推广站,林业工作站,种苗站和木材检查站),林业科研,教育,森林资源监测及林业信息建设均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并形成体系。

2.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局部地区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年来虽然环境治理和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每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了农林牧业的生产,人口与土地矛盾日益尖锐。

2.2 水资源短缺

据了解,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4位。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量2710m3,为世界水平的1/4,每公顷均水量为26595m3,为世界水平的3/4,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不足全国的20%,而耕地占全国的64%。

2.3 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问题仍在加剧,并不断向周边扩展,尤其以人口密集的工业地区最为严重,1993年我国废气排放量为11.0万亿m3,未包括乡镇企业。

3.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1 重用材,轻护林

有关部门有任意改变森林的经营方向,忽视有效协调生态和经济同步的发展,诸如平原农区,迫于烧柴奇缺,而过度采伐或过度疏伐林网,以致破坏了农田林网的基本结构,使林带网出现缺口,有的地方至出现对水源林实行砍伐或强度择伐的毁林行为。

3.2 资源消耗量大

由于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特点办事,重木材生产,轻生态效益。我国现正处于工农业经济发展中期,各种原材料需要量大,技术又较为落后,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现状。

3.3 人口增长较快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土地资源有限,贫困乡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日趋紧张,农业人口无地可种,迫使乡村穷人向森林边缘地带迁移寻找农用地,蚕食森林使林地变为农地,同样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增多对各种木材的需求也增多,造成林木不断地减少。

4.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采取保护性策略建设、经营和保护森林现代自然保护是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维护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整个自然的关系,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经营。我们过去对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大都是单项进行的,如土壤利用、森林经营、森林工业、水源保护等,脱离了整体的经营管理方式,有极大的局限性。为了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就要按照生态的原则作为自然保护对策的主要基础。

4.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把“自然保护”的含义确定为“对人类所利用的生物圈的管理,旨在使它们既可为当代人提供最大的持续利益,又可为世世代代人保持满足他们需要和渴望的潜力”。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

4.3 依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探讨和完善补偿制度,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在目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上,林业补偿问题已被证明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林业补偿的核心问题是补偿依据,补偿来源,补偿数量,林业补偿能否为社会承认,关系到林业补偿是否得到实施;林业补偿的大小,关系到林业补偿的效果。值得正视的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百业待兴,而环境资源林又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工程,耗资甚巨,一个完善的补偿机制只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建立。

篇7

关键词:地下水开发利用;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有关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一直以来都都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水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地下水的开采也更为频繁。在开采地下水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开采和补给的速度不相匹配,进而导致地下水下降十分明显,并引发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河流量减少等现象。

补给行为和消耗活动需要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一旦打破,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威胁到动植物和人类。因此,应对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科学而全面地分析,合理开采地下水,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1 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十分丰富的物产资源,然而人均占有资源的数量却并不多。另外,我国水源分布不均匀,南北方跨度大,同时还存在着用水不规范等问题,节约用水方面的观念较为淡薄。目前看来,我国地下水源的开发现状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急需得到改善。

对近年来我国地下水开采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由于种种不合理的开采行为,导致地面下沉、水质下降的情况多次出现,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同时,地下水资源没能得到合理开l,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水资源,还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进而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用水紧张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科学开采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改善目前的现状,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已成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重心,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2.1 地下水位下降

如果地下水补给的速度低于抽取地下水的速度,地下水漏斗的现象,就会出现在非承压的含水层中。一旦地下水漏斗出现在某一区域,就会产生叠加效果,导致水资源平衡被打破,水位再次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就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2 地面沉降

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地面沉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然而却并非必然现象。只要合理开采,科学利用,就会避免地面沉降现象的出现。地下水开发和利用,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引起地表高低程度出现差异,地表土结构紧缩,进而导致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现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究其原因,就是地下水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补给,致使土层结构失去支撑。

地面沉降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地质问题,对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如供水系统出现故障、地下管线破损,甚至地面运输线路中断、建筑物倒塌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地面沉降问题的治理和控制有很大的难度,目前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人们逐渐加强了地下水的开采力度,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其严重程度存在差异,然而却敲响了警钟,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2.3 地下水污染

水资源的污染,是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导致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进行地下水开采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导致不同水质含水层间串层问题的出现,使水污染现象向更深层次延伸。同时,如果过度地开采地下水,水原本的动力条件也会因此改变。浅水层位于承压水层上方,因过度开采而逐渐下渗,进而污染深层压水。

2.4 海水入侵

在一些滨海城市,如果过度开采地下水,就会导致陆地地下淡水水位降低,淡水层系统被海水入侵,这就是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出现的海水入侵现象,这种现直接导致内陆水质变差。

3 解决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水资源管理

根据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并且从空间的角度,结合地下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对水源井的地域分布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目前,一些地区过度开采的现象较为严重,为使地下水开采和补给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应积极做好地下水位的调节和控制工作。在时间的角度上,应根据来水量和需水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调度系统,科学合理地调度和分配水量。

3.2 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

对于不同层位的地下水的动态,利用监测网点对其进行控制,健全监测网络。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水平,合理优化管理模式,组织研讨会,确保地下水开发利用处在良好状态,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3 保护地下水资源

彻底清查污染源头,并切断污染源,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被排进了河流中,这样一来,必然会造成水污染的加剧。从这些状况来看,加大力度打击城市以及县镇工业企业污水不合理处理行为,提高污水排放指标,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做的重要工作,然后,就是对污染尚浅的水层采取封隔的措施,使其污染源头被阻断,从而减少深层水源被污染的几率。

3.4 增加地下水的贮备能力

针对一些山丘以及坡度大的河谷平原,制定完善的水库修建计划,由于它们具有坡度大的特点,因此排泄能力相对较大,蓄水的能力差。如果是在旱期,过度利用地下水,就会使得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加快漏斗区的出现速度。因此,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率的前提,即加大水层蓄水能力,选取储水能力较好的地区,在地下水排污处建设防渗墙,从而形成地下水库。

4 结束语

经济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时展的主题。改善环境、减少污染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以实际行动来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文章以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研究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做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在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只有正视自己的行为,秉持可持续发挥的理念,才能够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邢宗强,陈立龙.地下水开发对扎龙湿地环境影响评价[J].林业科技情报,2012(3).

[2]高太忠,罗人明,雒国忠,等.冀-京-津平原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01(6).

[3]周闯,王立新.地下水开发对植被的影响研究――以鄂尔多斯哈头才当水源地供水工程为例[J].北方环境,2011(10).

篇8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近些年,全世界都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大城市具有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断想着小城镇扩散。随着近些年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小城镇中进行环境管理和治理也迫在眉睫,只有更好的解决了环境问题,才能使城镇达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维持其经济的稳定进步。

1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1.1 水域污染

近些年,随着工厂建设的增多,虽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吨数也不断增多,在废水中有很多污染物并不能进行化学溶解,如果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流入江河湖泊,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域污染。在现阶段的废水处理中,虽然国家对此已经进行了处理规定,但是由于废水处理的难度很大,需要投资很多,许多企业在进行废水的排放中,并没有进行预先的处理。这种情况在小城镇中更严重,由于管理部门对于废水的管理力度并不大,所以更多的企业对于废水处理并不重视。这些带有悬浮物、氮磷污染物的废水流入水域后,会给水域中的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对于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

1.2 大气污染

随着工业生产增多,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大气排放气体也不断增多,这些含有煤烟的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伤害,加大酸雨出现的频率,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

1.3 垃圾污染

随着各种行业的发展,城镇中垃圾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在这些垃圾中存在的无法讲解的物质,如果处理工作做得不好,很容易赢下地下环境,对土壤及地下水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1.4 噪声污染

各种声音的出现,在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形成噪音,对人体的伤害很严重。很多城市住宅区的噪音严重超过规定要求,对于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小城镇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小城镇的进步迅速,但是随着小城镇的工业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环境的问题。由于小城镇的环境管理力度并不够,环境污染现象发展迅速,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健康。在小城镇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2.1 工厂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小城镇中,由于并没有垃圾集中处理的机构,所以工业生产的垃圾和人们日程生活垃圾,在处理上并没有相关规范,多数垃圾并不会经过分类处理就进行了随意的倾倒或者填埋工作,这也就造成了小城镇严重的垃圾污染,这些垃圾中存在的不可降解垃圾有很多,对于倾倒填埋区的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严重。

2.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小城镇进行矿产等开发的时候,并不会对于开矿进行详细的规划,并不会适可而止,在开矿过程中采矿手段落后,很可能会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2.3 在工业的生产中,对于排放气体并不会进行预先的过滤处理,所以这些气在排放后,会给小城镇的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使大气环境遭到破坏,及影响农业发展,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4 污染处理设施不足给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在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上,都没有很好地处理手段,所以就造成了严重的水域污染状况。

2.5 在进行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并没有对于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排泄物进行很好地处理工作,所以当这些物质直接流入农田等区域时,会给农业造成破坏,影响土壤质量,造成土壤的盐碱化。

3 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从环境系统角度看,小城镇乡村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流和信息的传递中心,以是沟通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的节点。小城镇环境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小城镇周围地域开阔,环境容量较大,天然净化功能炉较强,自然资源丰富。加强环境保护可以使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城市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正处于初始阶段,小城镇的环境尚未受到很严重的污染或破坏,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化小城镇,不重蹈发达国家早期及我国大中城市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建设现代化城镇过程中,必须同时加强城镇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4 加强小城镇发展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加强和改进小城镇规划工作,优化城镇布局

首先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从小城镇功能定位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小城镇的规划要做到几个结合: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和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发潜能的有机结合。要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规划、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几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新建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发挥项目环评的作用

小城镇新建项目一定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把关。一是要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二是项目要符合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要求以及总量控制目标,三是项目要建在合适的功能区。强化项目环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公众意见。支持位于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区域的城镇加速发展。

4.3 构建小城镇生态环保体系

要加强小城镇生态建设,大力提高小城镇绿化覆盖率,特别是提高人均拥有的公共绿地率,形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小城镇特色。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一是耗水多,二是生态效益不一定好。应做到草花藤科学搭配,针阔叶混交,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多品种、多样性、多层次,充分利用光、热、土、肥、气等资源,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有条件的地方,在小城镇还可以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

4.4 完善好基础设施建设

应当建立与城镇发展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大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能力。小城镇应搞雨污分流,对污水的处理要走“大中小微”结合的路子。要因地制宜广开气源,开发好清洁能源,积极发展集中供热,解决分散的大气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推广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5 结论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进步,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并且恶化迅速,如果不能对于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治理,将影响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制约其经济的进步。所以在小城镇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对于环境问题进行重视,积极制定环境治理方案,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方案,确保小城镇的稳定、健康、环保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采矿;环境地质问题;防预措施

矿山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并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矿山地质灾害可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因此,研究采矿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一、采矿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1、矿山开发易引发的环境问题。(1)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植被和土壤破坏是矿山开采对区域环境最直接的破坏。尤其是露天开采的项目,地表植被被清除,开采过程中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加之开采废料废水的污染,和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土壤逐渐坚硬板结,土壤养分水分越来越匮乏,会形成大面积的人工落地。(2)对水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对矿区水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表现在地上水和地下水两方面。采矿对地上水的影响主要是污染。选矿、采矿活动都会使地表水含酸性,尤其是金属矿开采中,产生的浮选尾矿浆、废石淋浴液、生产生活废水中都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这些废水会污染矿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降低矿区水环境质量。采矿中的水力开采作业会改变河道和矿床结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进而导致沿海浅水区、池塘及泛滥平原的泥沙淤积,水质恶化。这种水生环境的恶化还会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动植物生长。采矿对地下水的影响极具安全隐患,很多矿山开采项目都会改变矿区水均衡系统,导致大面积水位下降。这往往是导致地面塌陷、矿井吐水灾害的主要原因。(3)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矿山开采中钻孔、爆破、矿石破碎以及矿石、废石运输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有些矿产项目甚至会释放有毒害的气体,粉尘和有毒害气体严重污染矿区空气,导致矿区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采矿所产生的空气质量下降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4)废物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废渣、废土这些废物垃圾如果没有科学的处理渠道,堆积在矿区或附近(目前很多矿山开采都没有实施完善的处理方法),植被无法生长,地貌、水质、土壤都被破坏。长期以往,废物垃圾中所含的有害元素不断释放出来,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5)对区域生态结构的影响。植被土壤、空气、水这些是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矿山开采造成植被土壤破坏、空气水质污染、水量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威胁到动植物的生存繁衍,矿区生物多样性程度下降,生态结构趋于恶化。

2、矿山开发易引发的地质问题。(1)矿石开采引发的地震。采矿引发地震我国矿山开采引发的最主要的地质问题之一。矿石开采改变了地表以下的物质结构,地下矿顶板崩塌、采空区围岩变形等作用导致的地震在我国以往的矿山开采项目中并不罕见。地质环境的变化必须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才是安全的,采矿活动所产生的地应力和地质结构变化一旦超出限度,就有可能引发地震。(2)冒顶灾害。冒顶灾害是矿山开采发生事故中最普遍的一种,尤其是矿岩稳定性差的难采矿体及软弱夹层。这种坍塌往往发生的很突然,而且发生前没有征兆,很难防范。如果难采矿体或软弱夹层发生大规模垮塌,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3)岩爆现象。岩爆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矿山开发过程中,采矿活动如果导致岩体地应力骤增,超过岩石可承受的限度,而同时岩石足够脆的话,就可能诱发岩爆。采矿活动导致岩层失去平衡,强大的能量将岩石击碎并抛出。一旦发生岩爆,将会给开挖的工作面造成巨大破坏,人员和设备损害难以避免。(4)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近年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矿区造成了巨大损失。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松散废弃矿石堆积、部分区域重力侵蚀活跃,以上矿山开采活动造成的现象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二、采矿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的预防措施

1、制定科学的矿山开发方案。新的矿山开采项目方案设计之前,要对矿山进行系统的环境地质勘探,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严格进行矿山开采的可行性论证。若环境损害超过开采所得效益,则项目终止进行,对矿山资源进行保存。

2、做好监测体系。做好环境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环境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体系是矿山开采过程中重要目标之一。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覆盖面上都能够充分满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懂得如何正确解决资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时, 科学的采矿方法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使得开采工作更为科学合理的进行。只有在全面掌握矿山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宜,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是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环节。在防治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显性地质灾害的同时,亦需重视闭坑后潜在的矿山灾害可能对已复垦土地产生的危害。认清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持续性及不能坐吃山空,应该为子孙后代做好长远打算,把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结合起来, 要着重改进生产工艺,以达到矿山闭坑后生态重建的目的。

3、政府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国家应建立完整的体系,法律对大型矿山的开采许可权。政府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要求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5]。监督和引导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

4、控制开采过程,进行“绿色”开采。采用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开发低废、无污染的矿山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调查和充实西部矿山生态环境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科技发展计划。涉及火药的开采活动,控制爆破的破碎程度、破坏范围、坍塌方向,控制爆破的危害,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

结束语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矿山开发利用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山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在采矿中必须对环境的地质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晓宏,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措施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6

[2]房长云,李杰;探析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4,3

[3]郭飞,刘贺;风茂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4,5

[4]孙丽,国外矿山开采沉陷的发展及主要研究方法[J];商情,2013,52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保教育;防治措施;城市污染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我国城市在规划建设上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努力使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由于太过注重开发建设而忽略环境保护,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甚至更快的速度在扩展。因此,考虑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但我国主要负责各个县市城市规划的单位在城市建设上缺乏环境管理的经验,加上我国的“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意识较为薄弱。城市规划单位大都是从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上着手考虑,并未对城市建设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加以考虑,例如,水、空气、噪音污染等,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成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涉及经济、人口、资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问题。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功能区划分、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克服了以往城市建设发展的无序性、随意性与盲目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减少污染、生存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同步规划、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

2.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形成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的发展情况制约,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的的规模在迅速增长,经济也在高速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水体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严重。由于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大量的污水没有经过污水处理而直接排入到江河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粉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受季风影响,被污染的空气会将污染源带到其他地方,使得国内整体空气健康指数逐渐降低。

2.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和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由生活、生产生成的固体废弃物被堆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样不仅影响城市形象,还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文化娱乐等各项事业也在快速推进,各类影视娱乐也充斥着城市的每一处角落,甚至于有些城市因此而被称为“不夜城”。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综合整治规划:

3.1水污和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而大气是我们生活所赖以生存的必备要素。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照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3.3城市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和城市对固体废物的承载能力,制定处理方案。达到减少废物产出量、有效利用、降低消耗的目的。在噪声污染综合整治中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

4加强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学校环境保护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环境是中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的重要条件。社会资源也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学校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4.1学校加强学科教学利用课堂教育,多学科渗透环保意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保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环境教育是新兴的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探求并确立学科环境教育渗透点,抓住学科与环保知识的显性和隐性关联,将环保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环保习惯就自然养成了。

4.2学校开展开展多种活动活动,深化环保教育。学校或企业要开展宣传活动,强化环保意识,围绕环境节日或开设绿色环保基地强化环保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它能让学生时刻感受环境教育,自然地诱发学生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等将来他们就会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4.3学校和社会互动,使校园绿色文明活动走向社会。学校环保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校内,还因结合学校实际走出校园,形成学校和社会全方位的环保教育网络。学校积极主动联系社会有关方面的力量,争取他们对学校环保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们要利用公园、生活区等社会资源培养中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使之萌发环保意识,还要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促进环保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社会生活场所,共同构建环保互动场。

总之,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是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聚落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先锋.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09.8

[2]付俊会,付春晓.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09.(09)

篇11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问题

0.前言

水利工程施工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该使用生态学、系统学等学科中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并且通过设计、调控,从而可以修复以及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最终可以改善环境污染,促使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得以提高。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合理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工程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能够推动水利工程的顺利完工。

1.水利生态工程的应用原则

1.1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处理好水利工程与人类、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促使生态系统以及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最终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充分结合起来,促使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并且要充分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1.2共生互补的原则

共生是一种合作共存以及互利互惠的现象。在处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时候,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来进行,并且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协调,从而能够建立起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关系,最终能够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效益。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循环利用各种材料,将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循环利用,从而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

2.1水环境问题

通过蓄坝拦水会影响下游的用水情况,并且水利工程施工也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会使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从而会破坏当地的整个生态系统。还有一些动物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因此就会出现了退化等现象。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从而可以避免破坏当地的环境。

2.2影响着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有利而且有弊。第一,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来对农业用田进行保护,通过雨水径流可以灌溉农田,从而使得土壤的肥沃程度得以改善。第二,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从上游而来的大量泥沙等沉积物会使得库区水位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了周围地下水的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由于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此时水汽的蒸发在不断加大。

2.3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噪音问题

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建设向着安全以及有序的方向进行,这就要重视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建在峡谷、山区等地方,并且也会挖填一些地段,这样做就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爆炸以及机器操作所带来的声音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2.4污染当地的空气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泥以及石灰等是其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是由于水泥以及石灰容易挥散以及容易传播,从而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会呼吸道这些有害的砌体,最终会伤害到当地居民的内部器官,并且也会威胁到当地民众以及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3.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措施

在水利工程中,生态水利工程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生态水利工程是以满足社会经济以及利益需求为基础,从而可以促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逐渐提高,此时人们认识到虽然水利工程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但是在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时候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然而生态水利工程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通过科学的规划以及指导,不仅能够满足社会经济需求,而且也能够保护环境。

3.1共生互补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水利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要建立平等、协调的关系,从而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把握好当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使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

3.2循环再利用以及综合利用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循环再利用以及综合利用施工材料以及物品,并且要最大化的利用每一种原料以及物品。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这就要确保水利工程经济利益得到最优化的利用,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确保水利工程中的资金可以得到了最优化的配置。

3.3主体空间利用

主体空间的利用主要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生物物种。主体空间利用的目标就是指要对施工区域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有效的控制水流以及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可以科学的规划以及整体安排工程建设区域的总体规划以及布置。

3.4对环境监控体系进行加强以及完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的标准来监控以及管理水利工程,并且严把审核关,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应该将人员的责任明确,为不同的工作人员配备不同的监测设备,然后再将这些数据以及信息整理出来。通过对环境监控体系进行加强以及完善,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工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是比较多的,从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保护、施工开展中的生态工程环境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并且会涉及到土地资源、水流资源以及附近居民的安全等,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其工程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要遵循生态工程应用原则,最终促使水利工程施工中所取得利益得以最大化。 [科]

【参考文献】

[1]刘晓玲.阜阳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思路[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90-92.

篇12

1 农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 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往往指的是进行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而每种生物凭借其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对于自然环境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而全球不同的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故而,农业生产必须要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等处罚,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2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业生态一般指的是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具体来说,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保护农业环境的生产安全。(2)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的安全。(3)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安全。(4)保护农业生产产品的安全。

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是人类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2 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受到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之后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根据标准进行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三废”对土地、大气和资源的污染无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农民自身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肆进行农药和化学药品的释放,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随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 水资源污染且紧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的是总量丰沛平均紧缺的情况。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据了总用水量近70%作于。而且,我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的情况。所以,上升到农业生产层面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将面对严重缺水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

2.3 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接近了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近4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将会持续上升。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已经造成我国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最终,我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水土沼泽化、盐渍化以及肥力缺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4 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 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现阶段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重点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推广,逐步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 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也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没有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国水污染的频发。所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故而,我国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4 结语

不得不说,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生存危机。而这种农业生产危机的源头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故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加强治理,积极防范,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措施

引言

随着现在环境的不断污染,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时应当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能够有效地对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同时也能检验环境的管理水平,能够真正反映环境的好坏,在环境的管理生产上也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了解环境水平的一种衡量指标,对人类和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和排放量进行监测,通过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从而确定监测地点的环境水平,进而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等方面提供基础和保证。环境监测的过程是一个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的获得监测地点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监测地点和监测内容背景的调查,通过掌握的信息确定方案,选取合适的布点,现场采样,将所采取样品进行试验分析,然后根据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2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2.1自动监测水平大幅提升

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得到逐步提升。目前,我国对31个省份和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讯系统的建设;在淮河流域及部分省市开展了污染源废水和废气在线自动监测试点工作,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全国338个设区市建成自动站1436个,很多县级城镇也建成了1~2个自动站。

2.2环境监测科研工作迅速发展

全国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开展了涉及环境容量、排污许可、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2.3环境监测技术体系逐步健全

我国已有各类方法标准400余项,覆盖了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农药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3.1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环保机构及主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偏于末端治理,即只有哪里出现了污染,才到哪里调查监测,因而造成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的污染监测阶段,没能切实做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全方位的超前服务。

3.2监测人员跟不上环境监测发展的脚步

现阶段,我国监测人员与监测工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依旧存在人员数量较少、技术水平低、监测人员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监测人员不能够完全熟练的操作现代化的设备,相关的技能不够强,分析能力比较薄弱,从而大量的缺少复合型的人才、技术人员以及指导人员等。并且由于监测任务繁重,对长期工作在环境监测一线的人员来说,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导致监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由此可见,环境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并不能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还有待加强。

3.3大型设备得不到充分的使用

环境监测站中很大一部分大型仪器以及成为标准的配置,各部门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由于监测项目单一、升级维护环节薄弱及操作人员能力素质达不到等多种原因,致使监测部门对设备的使用程度不够高,有些甚至只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对设备进行购置,因此部分监测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继而使环境监测数据不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3.4监测工作资金不足

由于经费欠缺,不能够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费用,以至于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应对大量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能力,促进设备的健康运行,才有足够的实力去完成减排监测、土壤调查等多方面的环境监测工作。当前时期,监测部门的资金严重不足,对其标准化建设、土壤调查工作以及对空气自动检测系统的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消极影响,加大了监测站的工作难度。

4加强环境监测的有效措施

4.1提高对环境监测地位、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既关注化学物质的污染,又同样注意到辐射等各种物理因素所带来的危害;不仅关注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而且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给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仅关注常规的污染物质,也越来越关注痕量污染物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法制建设,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实施行之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等制度,而这些制度的建立,首先就需要我们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为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同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预示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的态度从防止污染向治理环境的根本转变,要想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必须要依靠扎实的监测数据,同时治理效果的检验也依赖于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由此可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是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对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重要性的认识需得到进一步提升。

4.2加强队伍建设和建立完善的竞争制度

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强化人员能力建设,可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现场实践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等办法提高环保监测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监测人员对污染源的动态以及环境的变化分析和掌握。同时,要制定全面的目标计划和完善的奖惩机制,一方面按照明确的计划开展监测工作,另一方面明确监测人员工作职责并对其进行考核,以激发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4.3对大型现代化设备进行充分的利用,建立设备共享制度

环境监测部门应该提高现代化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相关的设备共享的制度。大型现代化设备的成本较高,具有多功能性、标准性以及专业性等对方面的特征,要想提高大型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率,就必须推动设备开放共享的制度的建立,如通过环境监测部门与高校、商检以及质检等多个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在大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4资金投入增加,完善监测设备

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配备精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测试手段,这就要求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部门和上级环保部门的支持,力争将监测站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有条件的还要积极开辟新的经费来源,充分利用各种援助资金、民间资金等。要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完善环境监测设备仪的器配置及维护,保证环境监测工作向测试手段多样化、技术规范化、信息资料计算机化的方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4.5做好应急工作,提高环境质量监测

要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最好环境监测的应急工作,提高监测队伍对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从而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除此之外,还应对监测报告进一步完善,监测部门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同时,要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提高监测报告的质量,把环境问题梳理清晰,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具体策略,使监测报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而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监测数据需求种类的多样性也越来越突出,同时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和基础手段,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监测部门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监测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环境保护的工作进程。

参考文献

[1] 边伟伟. 试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现状与对策[J]. 才智,2011,10:234.

篇14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治理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为的过度开发和不妥善的治理使得我国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不断的恶化,这样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同时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的生命财产都受到了损失,也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然而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还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重视。

一、矿山生产活动与地质灾害

矿山,是矿业活动的中心,其生产活动一般包括矿石采掘、矿坑排水和选矿冶炼三大部分。由于上述活动,而造成地下采空、地下水位降低等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形式,成为巨大的人为地质营力。矿山地质环境,根据矿业活动的影响范围,可分为大气(近地面)环境、地面环境、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和采场(露天采场与地下井巷、采场)环境四大部分。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矿山生产活动而造成的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使矿山地区地质环境发生异变,而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害性地质事件。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常见的有酸雨、采空区地面沉降、崩塌、滑坡、岩溶塌陷、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突水、溃泥等26种。每年由于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以千计,经济损失则以亿元计,严重影响矿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多,其分布空间又涉及矿山的大气、地面、水和采场环境,在每一个矿山构成一独立的地质灾害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即灾害的种类及多寡、灾害的强度和时间、空间分布等,除取决于矿区特定的地质环境(即地形地貌、气候、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外,亦与矿床开采方式、方法及选冶工艺密切相关。这个系统内的各灾种,由于其主控作用往往相同或相似,而显示出灾害发生的伴生性和链生性。每一种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作用形式,常产生一群相互伴生的地质灾害。一种主导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链生一系列诱发地质灾害。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我国的矿山环境问题危害的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其中主要表现为山体崩塌、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水质污染等。

1、矿山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主要包括矿山地区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三大类。矿山地区的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煤矿、煤矸石、粉尘和易挥发性的气体等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其中煤矸石所带来的污染给大气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煤矸石不但能够给当地的水、土带来危害,煤矸石自燃、爆炸等现象很容易发生,而且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直接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水质污染主要的污染源是矿山开采和洗选业所排放出的超标废水带来的污染。另外,矿山开采中的废渣,如煤矸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等的长期堆积,不断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农田和草地,在降雨时废弃物中大量的重金属和一些微量元素顺着雨水流入地下水,对地下水源和地表水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2、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可以诱发山体崩塌、泥石流、地面坍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不合理造成了地下采空,或者对地表的开采影响了斜坡的稳定造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煤矿带来的地质危害最为恶劣。

3、矿山地质的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例如采矿活动中建设的厂房、堆矿场,为采矿服务的公路或铁路等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同时堆放的固态废弃物所占有的土地等,据统计已经累计达到600万公顷,为此破坏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60万公顷左右,而且每年都会以一定的速度递增的趋势呈现上升的趋势,然而为此而恢复耕地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十二左右,同时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得草地不断退化,严重的影响了生态平衡。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问题的对策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指标体系建立

由于我国各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对矿山资源的开发和破坏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在各地区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指标中应满足以下几点:“三废”的控制、生态环境恢复指标、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灾害的控制。关于“三废”的治理主要是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要达到二级指标。部分地区并没有将“三废”达标就进行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与此同时也应将噪声的指标列入其中,厂界噪声和矿区机械噪声应控制在三级指标。我国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状况,将我国制备恢复率、土地复垦、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地下水的污染治理列入了生态环境恢复的指标当中。对尾矿的综合利用、煤矸石综合利用、废水区的恢复等应满足二级指标,同时被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的指标的内容之内。

2、保障资金需求

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一定要保障资金需求,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放在首位,不仅要积极争取国家立项资金,还应该实现对相关配套资金的合理利用,将钱用到实处。

(2)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利用制度。由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坚持“专款专用、政府监管以及企业所有”的原则,在对资金进行管理和利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金运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3)市场机制的引入。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对融资投资体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调动矿山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3、加强监督管理,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各级国土资源、环保、林业、水务等有关部门要深入宣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实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目的任务和政策措施。树立矿山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矿山企业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服务,主动帮助矿山企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矿山企业建设绿色矿山。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部门相互配合,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由政府制定“占一补一”政策,矿山占一亩土地,异地补一亩荒山进行种树、种草。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矿山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各级国土资源、环保、水务、林业、安监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国土资源部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水利部门小流域治理、环保部门的环境治理紧密结合起来,集中财力、物理,成片、成沟综合治理。实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4、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科技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科技队伍建设要坚持“提高素质、改善装备、技术创新”的原则。首先要掌握和解决地质灾害发生和治理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难题。其次总结原有基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判断的研究,从而提高监测技术和水平。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对于相关部门而言,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将矿山实际特点作为基本出发点,合理规划,制定合适的保护与治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工作质量,从而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