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婴幼儿的护理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泪道阻塞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常表现为泪溢,合并泪囊感染时常有脓性分泌物溢出[1]。泪道冲洗是治疗泪道阻塞的常用方法,婴幼儿的泪道较细小,传统的泪道冲洗比较繁杂,难度较大,单一医护人员难以完成操作,且冲洗效果不够理想, 张宁、陶晗对传统的泪道冲洗进行改进,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可由单一医护人员完成,自命名为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和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效果良好,今将首次接受改良型泪道冲洗法和高液压泪道冲洗法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120例144眼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录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在儿童眼科门诊因溢泪、溢脓就诊的年龄为1~6个月泪道阻塞的婴幼儿共120例,144眼,其中男60例,69眼,女60例,75眼,且首次接受改良型泪道冲洗法和高液压泪道冲洗法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进行统计分析,不是首次接受泪道冲洗的患儿不列入本组统计。
1.2 治疗与结果 首次行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年龄为1~6个月的婴幼儿120例,144眼均能顺利进行,采用改良型婴幼儿泪道法冲洗后,泪道没有通畅者均进行高液压泪道冲洗法冲法。采用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144眼后,泪道通畅者为36眼,占25.00%,不通畅者为108眼,占75.00%,泪道不通畅者108眼行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后,泪道复通畅者为83眼,泪道仍不通畅者25眼。综合首次行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及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后,年龄为1~6个月的婴幼儿120例,144眼中,泪道通畅者119眼,占82.64%,泪道仍不通畅者25眼,占17.36%。
2 泪道冲洗治疗前护理
2.1 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消除家属的种种顾虑,得到家属的支持与信任,详尽向家属说明泪道冲洗在泪道阻塞治疗中的重要性,说明冲洗的过程,取得家属的支持与合作。
2.2 泪道冲洗治疗前准备 检查所必需的医疗器械,磨钝的4~6号头皮针,泪小点扩器等是否齐备,用消毒棉签清除婴幼儿眼分必物,干性眼分物泌要蘸上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湿性清除。
2.3 磨钝头皮针的方法 用镜片磨边机打磨,手工细磨,并在棉签上和自己的手背上试验,头皮针头要求光滑,无锐利感,用注射器冲洗明确头皮针通畅,经消毒后备用,本院使用高压蒸气灭菌法。
3 泪道冲洗治疗操作方法
3.1 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 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患儿仰卧,长颈灯照明,由患儿家属用双手垫毛巾、纸巾挟紧头部颞侧及下颌,固定患儿头部及双手,医护操作者常规清除患儿结膜囊分泌物,用泪点扩张针垂直伸入溢泪眼的下泪小点,扩张针转向颞侧并来回转动扩大下泪小点,泪小点稍大就行了,不要太用力,动作要轻巧,忌粗暴操作,然后用10 ml注射器抽取已溶解的双黄连注射液3 ml 0.3 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 ml 5 mg,生理盐水6 ml,总混合药液10 ml,注射器套入已磨钝的4~6号头皮针管,排除空气,用已磨钝的头皮针尖垂直插入已经扩张过的下泪小点,有抵触感时把头皮针向颞侧转90°呈水平状进针伸入泪小管,直达泪囊,若进入阻力大,则要边注射混合药液边进针,在液压的作用下扩张泪小管就容易伸入,不可粗暴操作,以免损伤泪小管黏膜。此时医护操作者一手固定头皮针,另一手缓慢注入混合液,同时密切观察幼儿的状态,如分泌物返流,泪道是否通畅,眼睑是否肿胀,患儿哭声是否突然停止等,若泪道是不通畅则进行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泪道通畅的表现:患儿有频繁的吞咽动作或鼻孔有药液流出。
3.2 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 若用上述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泪道尚未能通畅,则进行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已进入泪囊的头皮针向上转90°再向下经过泪囊到达或接近鼻泪管,此时头皮针已压迫泪小管总管,上下泪小管,在密切观察幼儿的状态下,缓慢加压注入混合药液,压力渐渐增大,为了防止在高液压下头皮针脱离注射器,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按住头皮针管与注射器接头处,其他三指及手掌紧握注射器套筒,注射器的注射棒朝下,用力缓慢往桌上推压,压力较大的混合液传向泪囊及鼻泪管下端,促使鼻泪管下端Hasner瓣开放、引起阻塞的分泌物移位,甚至使鼻泪管下端膜状物破裂,从而迫使鼻泪管下端通畅,此方法自命名为“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大部分用常规泪道冲洗法冲洗泪道不畅通的婴幼儿应用此法操作泪道畅通。
3.3 泪道冲洗治疗注意事项 注意动作要轻巧,忌粗暴操作,以免损伤泪道;注意观察冲洗返流物;注意观察幼儿表情的变化,有异常改变马上停止操作,如眼睑肿胀,婴幼儿突然停止哭闹等。
4 泪道冲洗治疗后指导
嘱家属注意幼儿眼部卫生,用棉签及时清除眼分泌物,也可用纯棉毛巾或纱布消除,不能使用纸巾清除眼分泌物,因为纸巾纤维易粘在眼结膜上,况且不够卫生,若使用纯棉毛巾或纱布清除眼分泌物,必须进行清洗后煮沸消毒,阳光下晒干才能再次使用。按摩泪囊区前要洗手,剪短指甲;注意观察婴幼儿眼分泌物和泪溢情况,发现依然泪溢隔天到医院继续行泪道冲洗;大多数婴幼儿不需用药。
5 讨论
我国每年有新生儿约2000万[2],与婴幼儿溢泪、泪道阻塞相关的新生儿泪囊炎占新生儿的2%~4%[3],但根据郭玉銮等[4]对3704例新生儿眼病筛查报告,与婴幼儿溢泪相关的泪小点膜闭2例(2只眼),先天性泪囊炎1例(1只眼),数量甚少。但笔者在儿童眼科门诊因溢泪、溢脓接诊的婴幼儿数量很多。
无论护理学科如何发展,永远改变不了“以患者为本”的核心[5],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痛苦,采用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及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属于无创伤性治疗,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可单一医护人员完成,统计结果表明,治疗效果很好,从而减少创伤性治疗。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能促使泪道通畅的原理:压力较大的混合药液传向泪囊及鼻泪管下端,促使鼻泪管下端的Hasner瓣开放、引起阻塞的分泌物移位,甚至使鼻泪管下端膜状物破裂,从而迫使鼻泪管下端通畅,达到治疗泪道阻塞的目的,但对于没有管道化的鼻泪管,较厚实的膜状物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也无效,只能改用有创伤性的治疗,如泪道探通术、泪道穿线或插管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等[6]。不管医学如何发展,护理在新的治疗中也占重要地位,本组采用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及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属于无创伤性的治疗,若没有好的护理,没有细致的护理操作,是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惠延年.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3-56.
[2] 卜行宽.关于我国开展早期听力检查和干预的认识和意见.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1,9(1):13-15.
[3] 江军,费秀清,庞秀琴.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中国斜视与小儿科杂志,2001,9(3):97-136.
[4] 郭玉銮,董砚儒,施锦娜,等.3704例新生儿眼病筛查报告.中华眼科杂志, 2006,42(8):470-471.
【摘要】 目的 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确保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300例患儿,利用静脉手推法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并采取多种方法保证增强扫描的成功率,所有CT增强图片质量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中298例CT增强检查均获成功,其图片质量均符合诊断标准,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引起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例检查失败,产生运动伪影。结论 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可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同时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CT增强 护理 婴幼儿
婴幼儿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一个难题,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细而脆、不能配合等等诸多因素,往往给CT增强带来不便,因此,在CT增强检查的全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配合适合的扫描方法,可大大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可明显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对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护理的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1~1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300例婴幼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儿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1个月~3岁;其中颅脑病变131例,胸部病变32例,腹部病变73例,盆腔病变36例,骨关节病变28例。
1.2 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Hisppeed螺旋CT机扫描。
1.3 检查前的准备 镇静制动,对于不合作患儿均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急救用品如氧气、血压计、吸痰器、急救药品等。
1.4 增强方法 [1] 全部病例扫描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进行。一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按1~2mg/kg体重计算,采取静脉推注法手推注射。扫描前20min推注地塞米松,按0.5mg/kg体重计算。
1.5 检查中监护 CT增强检查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等情况,保持静脉输入通畅。记录CT增强检查前、后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以便对比。
1.6 扫描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方式扫描,层厚为5mm或7mm,螺距为1.0。手推完成后立即扫描。
1.7 图片评价 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分别以脑动脉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四肢大血管等作为参考,若明显强化,则表明CT增强检查成功,否则失败或不佳。
2 结果
2.1 CT增强检查成功率与图片质量 本组中,检查成功298例,图像质量优良;差者2例,有运动伪影。
2.2 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 本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天后症状均消失。
2.3 生命体征观察 全部病例扫描前后,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均稳定,皮肤弹性好。
3 体会
通过本组病例CT增强检查结果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要在CT增强扫描前做好镇静制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把握好扫描的时机,可以明显提高CT增强检查的成功率,获得优质图片,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3.1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静脉碘过敏试验 [2]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是增强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采用5%葡萄糖维持通道,一方面便于维持血容量、防止病情变化而随时用药,另一方面便于在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用药。关于是否作过敏试验,国外如欧洲、日本等相继停止进行过敏试验,但国内几乎所有医院都还在进行。一般方法为取30%泛影葡胺1ml静脉推注,20min后观察有无全身发热、瘙痒、皮疹,有无呕吐等过敏反应症状,无反应者方可进行。实践证明在临床上仍有实用价值。
3.2 镇静制动 对不合作患儿采取镇静制动是检查成功 的关键。一般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按0.3~0.5/kg体重计算,灌肠后保留10~15min,同时要按紧部,防止排出体外而失效。另外,本组病例中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但2天后症状均消失,我们分析系水合氯醛的药物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3 检查前30min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 为了预防碘过敏反应的发生,首先了解该患儿有否高危因素,可在检查前30min左右,口服扑尔敏,或按0.3~0.5mg/kg体重注射地塞米松,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效果较好,本组中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4 采用快速均匀注射和螺旋扫描 对于婴幼儿,我们不主张使用高压注射器,一律采用手推法推注。注射速度控制在0.7~1.5ml/s之间,注射完毕立即进行螺旋扫描,层厚5mm或7mm,螺距1.0。多排螺旋CT效果尤佳,可获取良好的图像。扫描应稳、准、快,避免重复扫描。
3.5 绝对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3] 对于婴幼儿应绝对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避免副反应发生,同时应减少造影剂量,主张以1~2ml/kg体重剂量为宜,最大用量应低于60ml。
3.6 急救措施 在CT检查时要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处理。
3.7 扫描后观察 CT增强检查完成后30min内不要立刻离开,应继续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30min后一切正常方可离开。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34.
【关键词】营养不良、婴幼儿、社区护理干预
婴幼儿期作为人一生中身体、头脑发育最为迅速和旺盛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不仅会对智力和健康造成影响,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后代[1]。所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对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与其父母的饮食习惯、营养态度、文化程度以及营养知识等有关。因此,社区儿保部门在对本社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之后,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改善上,效果显著,先将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社区在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体检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龄0-36个月,平均年龄为(14.5±5.6)月,在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有87例在临床诊断上为中度营养不良,有6例在临床诊断上位重度营养不良。
1.2方法
1.2.1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有效评估方法
在对社区婴幼儿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时,主要将体重和身高作为判断标准,在进行具体测量时,运用统一的体重计、身高计以及量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2.2病例分组
在本组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87例为中度营养不良,6例为重度营养不良,在进行病例分组时,主要采取随机形式将87例中度营养不良婴幼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1例,实验组56例,而6例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则被全部划入实验组。
1.2.3干预护理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法
在对社区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护理干预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调查喂养现状。在对本社区的婴幼儿喂养现状进行调查时,主要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调查主要包括“家长饮食习惯”和“基本情况”两部分内容,全面了解婴幼儿的喂养现状、父母文化程度以及饮食习惯等;(2)在社区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通过多媒体设备,对两组婴幼儿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教育,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派发宣传单的方式,帮助家长正确了解婴幼儿喂养知识,提高家长的婴幼儿喂养水平;(3)对照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部门应该定期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基础保健;(3)实验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在对实验组婴幼儿进行基础护理保健的同时,还应该针对问卷调查找出的问题,将婴幼儿家长可能存在的喂养误区、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喂养态度等找出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包括:正确指导家长对家庭饮食环境进行改善、合理安排营养膳食;引导家长了解婴幼儿的进食特点,尤其需要掌握喂养固体食物、糊状食物的技巧;指导家长密切关注婴幼儿的成长变化,根据婴幼儿的成长需要,添加相应地辅食。在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之后,儿保门诊部门应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每个月对家长进行回访一次,及时掌握婴幼儿的喂养现状,一旦发现问题,要正确指导家长不断改进。
1.2.4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在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之后,一定要及时对干预效果作出正确地评价,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注意:(1)评价内容和时间。干预后,对社区婴幼儿营养状况进行三个月一次的回访调查,分别测量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高,及时了解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具体改善状况;(2)干预效果基本判断标准。在测量出婴幼儿的身高和体重之后,要参照WHO的标准值进行有效判断,分为:有效(包括好转、痊愈)和无效(包括加重、不变)。
1.2.5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据相关调查显示,相比较过去而言,我国婴幼儿和新生儿体格发育改善明显,但是,从当前我国婴幼儿的营养现状来看,由于很多家长缺乏健康营养知识,存在比较多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以及喂养态度,从而导致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概率逐年上升[2],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在本次研究中,对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的家长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婴幼儿之所以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不重视营养搭配。如果家长能够对婴幼儿的成长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根据婴幼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求,及时对营养膳食进行改善,添加正确辅食,就可以有效改善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现状[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基本情况相似,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没有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对照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只给予了基本护理保健,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在给予基本护理保健的同时,儿保门诊部门还对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且与家长一起进行分析,找出喂养误区和不正确喂养行为与态度,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针对婴幼儿营养不良这一现状,对其进行全面的社区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改正错误的饮食习惯和喂养方式,有效改善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的智力和身体素质,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江丽.社区婴幼儿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5):353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6个月,6个月~1岁,1~2岁6个月分为3组。1.2.2 评估方法 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表现为哭闹、手足挥舞、拒绝躺下,不让医务人员测量为不配合。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关键词:百白破疫苗接种;局部反应;护理干预;效果
本研究为观察百白破疫苗接种局部反应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选取了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疫苗接种的婴幼儿86例,分别应用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并结合其护理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疫苗接种的婴幼儿86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3例,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26:17,年龄3.4~8.6个月龄,平均年龄(6.0±1.3)月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7:16,年龄3.5~8.7月龄,平均年龄(6.1±1.5)月龄,所有婴幼儿都无任何过敏史及接种禁忌症。2组婴幼儿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护理干预,主要方法:接种前对婴幼儿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向其家属说明该疫苗接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咐监护人员在婴幼儿接种后多饮水,以减少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后,若婴幼儿的体温超过38.5℃,则需给婴幼儿服用退烧药,接种疫苗后6h要热敷接种部位,12min/次,3次/d,连敷3d。接种后,需时刻观察婴幼儿的身体状况,若发现其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则及时通知医生就诊。注射室应定时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卫生,且要配备相关的急救用品以便紧急使用。在确定接种对象和接种疫苗后,先将疫苗摇匀,选择正确的接种部位,接种疫苗后用棉签按压大概1min。接种后护理干预:接种后婴幼儿需留院观察30min,并嘱咐其回家后注意休息、多饮水和注意接种部位卫生,以免出现细菌感染和局部反应[1]。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局部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穿刺情况,其中局部反应发生情况是指婴幼儿出现红肿、发热等情况的程度,穿刺情况是指注射疫苗时的穿刺次数。
1.4局部反应判定标准 局部反应判定标准:局部淋巴结肿大或局部红肿范围大于等于5.1cm,婴幼儿体温大于38.5℃,则为强度反应;局部红肿范围在2.6~5.0cm,婴幼儿体温在38℃左右,则为中度反应;局部红肿范围小于等于2.5cm,婴幼儿体温在37.2℃左右,则为低度反应[2]。
1.5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一般资料采用x±s完成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和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的局部反应发生情况 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后,研究组的局部反应发生率2.33%明显比对照组25.58%低,两组差异较为明显(P
2.2两组的穿刺情况比较 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后,研究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3.02%明显比对照组76.74%高,两组差异较为明显(P
3 讨论
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3种传染性疾病的统称,该疾病多发于12岁以下的婴幼儿和儿童,会对其身体发育、智力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3]。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表明,百白破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3种疾病,但仍不确定采取何种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局部反应和穿刺次数。本研究通过分析在本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的86例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并应用不同护理,在保证两组婴幼儿经过相关护理后,比较两组的局部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穿刺次数,发现常规护理下的局部反应发生率25.58%明显比护理干预2.33%高,且穿刺次数也多于护理干预,表明常规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婴幼儿接种后的局部反应情况,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的特点。由此可见,百白破疫苗接种局部反应应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婴幼儿接种后的局部反应,减轻因局部反应带来的痛苦,也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注射疫苗时的疼痛,缓解其家属的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增加整个家庭的幸福、健康指数。
同时,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应用护理干预后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有效证实。本次研究除分析了两组婴幼儿的局部反应情况,还统计了两组婴幼儿的穿刺次数,发现经护理干预后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3.02%比常规护理76.74%高,但经护理干预后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也无法达到100%。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继续观察百白破疫苗接种局部反应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进一步改善护理措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给婴幼儿带来的疼痛,从而有效提升其生活水平和质量。
综上所述,百白破疫苗接种局部反应应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红肿、发热等情况,并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从而可以有效减轻接种疫苗给婴幼儿带来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冰,王艳,张红芬,等.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干预措施效果观察[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2):44-45.
【关键词】物理降温;发热39℃;护理措施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当婴幼儿体温超过39℃以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治疗。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长时,能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威胁,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造成高热惊厥,影响婴幼儿的发育[1]。发热给婴幼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婴幼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笔者现将物理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发热婴幼儿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3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16.92±4.93个月。发热时间为3d-8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遵医嘱正确给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儿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药物的用量,水杨酸类药一次按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h。乙酰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按照每公斤体重10mg-15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6h。2岁以下患儿可以使用10%的滴剂,2岁以上患儿可以服用5%的糖浆。吡唑酮类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等,芳基烷酸类药物如布洛芬等。
1.2.2观察组患儿在依照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方法:①物理降温护理:告知患儿家长多喂温开水、饮料或者富含水分的水果和稀饭等,病房室内要开窗通气,减少穿衣,解开包裹以及衣服颈部的扣子,暴患儿露头,有利散热;在发热时洗热水澡或用热手巾进行全身擦浴;将冷湿毛巾或毛巾包裹碎冰块敷头,将少热水袋内装少许冷水枕于患儿的头下,或将冰袋放置于大动脉波动处,如颈部、腹股沟内侧、双腋下。当体温超过39℃时给予酒精物理方法降温,用质地较软的纱布蘸取25%-35%的酒精,依次在患儿的颈部、掌心、腋窝、足背、腹股沟处反复拍拭,时间为15-20min,拍拭完毕后要暴露擦浴部位。②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③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发热的相关知识,指导掌握发热的相关护理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1.3效果判断有效是指体温在30min内下降,1h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2h体温无回升现象。无效是指体温30min、1h仍持续不下降,2h后体温下降在0.5℃以内。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物理降温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发热仅是一个临床症状学的诊断,是许多相关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发热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发热的病因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难点和重点。由于婴幼儿的发热病因较复杂,且无明显的其他特异性的症状,临床治疗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必要需要进行实验室以及特殊的检查,然后依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的疾病发展经过,甚至采取试验式的治疗,综合性的分析才能最终明确临床诊断[2]。婴幼儿发热的热型与成年人不同,加之近几年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对临床的一些疾病的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发生改变[3]。
总之,从临床治疗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比较简单易行,尤其对于离医院远而又要及时处理的高热患儿更方便使用,但是无论哪种婴幼儿的降温方法均是对症处理的,而不是对因进行治疗,所以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患儿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李巧珍.儿科常用几种退热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1(91):478.
【关键词】婴幼儿 俯卧位 护理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器官和组织尚未发育完善,无论在解剖、生理特点等方面与成人均有明显的差异。俯卧位属于被迫,尤其是婴幼安置俯卧位,由于婴幼儿胸式呼吸不发达,主要靠膈肌和腹肌张力产生胸腔负压,而膈肌位置较高,腹部较膨隆,俯卧位使腹肌受压,腹肌、膈肌活动受限,腹式呼吸减弱致通气不足,因此,对安置的用具、术中手术铺巾、体温保护等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62例俯卧位患儿术中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8个月~5岁;手术为肛瘘切开挂线术28例,臀部血管瘤切除13例,肩背部血管瘤切除21例。
2 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俯卧位垫准备 依据手术要求准备俯卧垫。自制一套可活动的俯卧垫,即由宽5cm,长度为5~8cm的棉枕和一张8cm×12cm的底垫构成,棉枕一边和底垫可缝制子母粘贴,摆放手术时可根据患儿身高选择长度相当的棉枕;根据婴幼儿的体重、体型的情况调节两边垫枕的宽度。
2.1.2术前访视 术前访视可针对性地了解婴幼患儿的兴趣、习惯等,对婴幼患儿施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前了解和评估患儿的静脉情况,以便做好穿刺部位的选择,困难的静脉穿刺可与病区做好沟通,提前做好静脉穿刺的护理会诊,开通静脉通路,以免因穿刺困难影响手术顺利开展。
2.1.3术前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与母亲的分离,引起分离性焦虑症,表现为恐慌、紧张,哭闹不止等反应,因此,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因此,可以采取家属陪护麻醉等方法。
2.2术中护理
2.2.1护理 婴幼儿俯卧位摆放特别要求要以肩、锁骨及髂部为支撑点,尽可能将腹部与手术床之间悬空,避免腹部受压[1]。使用我科自制活动式的俯卧垫,根据患儿体形调节棉枕宽度,将患儿俯卧于俯卧垫上,将头偏向一侧,头部枕凝胶垫,注意避免眼部、耳部受压;也可将患儿额部直接枕于“C”形凝胶垫,也可以用橡胶手套装上2/3自来水后扎紧封口成“水掌”代替凝胶垫使用。安置好,约束患儿四肢时要注意在约束部位使用棉垫保护皮肤,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以免因约束过度引起皮肤坏死。
2.2.2保持呼吸道通畅 婴幼儿俯卧位时,保证呼吸道通气顺畅是关键。
由于婴幼儿舌大,颈短呼吸道管径小,腺体分泌旺盛,麻醉后舌根后坠等因素,容易引起呼吸道的堵塞,而婴幼儿哭闹会加重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导致缺氧及胃胀气等症状,因此可通过人为的干预减少婴幼儿哭闹,手术室可在交接厅准备各式各样吸引儿童的玩具,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接患儿时护士保持亲切的表情,必要时摘下口罩与患儿进行沟通或协助麻醉医生给予患儿使用.镇静药后再进入手术间,减少患儿因恐惧引起的紧张心理。术前要保证吸引器性能正常,处于备用状态;术中要注意气管插管的管道固定,可用粘度较强的丝质胶布固定。
2.2.3输液护理 良好畅通的液体通路对保证术中用药及患儿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婴幼儿输液多选择头皮静脉和上肢静脉或踝部大隐静脉,但要根据手术部位,充分考虑婴幼儿俯卧位后便于对液体的管理,通常下腹部以下手术选择上肢头静脉和头皮静脉,上腹部以上手术选择大隐静脉。静脉穿刺多选用22~24G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时要夹闭输液管端所有开关,防止输液管压力大于静脉压力,回血受影响造成假象导致穿刺失败;同时掌握静脉穿刺时机,患儿如果难以配合者,可以在给患儿吸入镇静后再穿刺,但提前做好血管评估。上肢手背穿刺的,俯卧位摆放后,可将患儿的手臂向上抬举,手掌张开,顺势将手掌贴于头面部之后胶布固定手和头面部,利于手部静脉回流及术中观察。
2.2.4术中容量控制 使用静脉输液泵输注液体,开始0.5~1h内以20ml/kg快速滴入[2],以补充术前禁食禁饮欠缺量,在随后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术中准确记录出血量及尿量。由于婴幼儿血液占体重比重相对较大,且绝对容量少,因此少量失血,即可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因此要准确计量出血量、尿量,提前做好干预,防止并发症发生。
2.2.5术中无菌巾的选择 常规的手术无菌巾对于婴幼儿相对较大,同时由于重力作用,增加婴幼儿的承受能力,影响婴幼儿的呼吸、循环,因此,应选择适合婴幼儿的无菌巾,也可在不影响患儿保暖的情况下,消毒完毕先铺盖一层棉布类的无菌巾,然后再铺一次性无菌巾,目的是减少常规无菌巾的重力对婴幼儿的压迫。
2.2.6体温维护 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成熟,环境温度极易影响婴幼儿体温的升降[3]麻醉、手术暴露等因素容易使患儿体温降低,而体温低容易使患儿产生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增加感染机会,因此调节手术间温度在24~26℃,术中严密测量体温,保证患儿体温不低于35℃为宜[4]对体温低的患儿采用升高室温、加温输液及使用加温气毯,以升高患儿体温,尽量减少使用热水袋,以免烫伤患儿局部皮肤。
2.2.7眼部护理 由于眼睑部位相对娇嫩,容易压伤,且术中长时间暴露,容易引起角膜干燥等症状,因此在安置俯卧位时,要在麻醉后安置前,在患儿眼部四周轻涂眼药膏,再用输液贴将眼睑闭合;在安置过程避免眼球或眶上神经术直接受压,以免引起失明。
3 体会
由于婴幼儿和成年人各方面不同,应对手术的各方面耐受性差,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特点,给予护理的程序方面、选择护理器具方面等,尽可能给患儿选择个性化的护理模式;且婴幼儿病情变化快,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室护士除了要对专科护理配合要熟练以外,对病情观察还应要仔细到位,熟知婴幼儿病情观察的各项正常生理指标及婴幼儿术中病情变化表现,掌握相应的急救措施,注重对患儿全方位护理,确保患儿手术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王文兰,刘莉.后路脊柱手术患者术中摆放及护理[J].甘肃中医.2006,19(5):28.
[2] 孟庆云.小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
关键词:婴儿;烧伤;护理
婴儿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且小儿烧伤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创面疼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婴幼儿烧伤尚缺乏理想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后并发症较多。因此,临床上研究婴幼儿烧烫伤中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婴幼儿烧烫伤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共收治婴幼儿烧烫伤62例,现将婴幼儿烧烫伤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3年2月共收治婴幼儿烧烫伤62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患儿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3月龄~6岁。41例热水烫伤,21例火焰烧伤;烧伤面积最大为58%,最小为3%。烧伤部位以四肢、头、面、颈部躯干为主,烧伤面积10%~19%者27例,20%~29%者18例,30%以上者7例;其中浅Ⅱ度31例,深II~III度19例。其中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1例患者出现低血容性休克。诊断均符合三度四分法烧伤分度,符合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患儿家属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儿性别、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
1.2.1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 大部分小儿烫伤是家长监管不力,小儿缺乏自我保护回避危险能力所造成。意外发生后,患儿哭闹,家属自责往往情绪激动、焦虑、恐惧,其结果会影响患儿情绪。因此积极做好家属的安慰工作,让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配合抢救和治疗。
1.2.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进病室应穿隔离服、戴口罩、帽子、穿隔离鞋。限制探视人员,小儿皮肤薄,烧伤后易感染,因此,对烧伤病室及医护人员的无菌要求十分严格,病室通风2次/d,紫外线消毒2次,床单元保持清洁。
1.2.3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呼吸道烧伤或头面部,颈部烧伤的患儿要注意喉头水肿的发生,仔细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发现喉头水肿,呼吸异常时,及时准备配合医生做气管切开术。
1.2.4烧伤休克补液治疗及护理 为防止休克的发生,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输液顺利,对小儿进行24h心电监护,出入量,尿量监测,随时记录病情变化。经常检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根据体重,烧伤面积计算液体输入量,第一个24h,总量的1/2在前8h输入,后16h输入总量的后1/2,输液速度应根据小儿尿量而定,尿量维持在1~1.5ml/(kg・h)。
1.2.5营养支持疗法 婴幼儿烧烫伤后应该加强其营养支持,尽可能帮助患儿恢复肠道功能,降低患者烧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烧伤后的营养状态。对于疾病严重的烧伤患儿来说能够进行营养支持的尽量进行营养支持。烧烫伤婴幼儿发病后通过营养支持疗法能够阻止肠道内的细菌或病菌毒素发生移位,更加有利于患儿的早期康复。同时,治疗过程中可以让患儿饮食高热量的流质饮食,如:牛奶、果汁等,且饮食上应该遵循多餐少饮的原则,降低患者烧伤后急性胃扩张、食物返流等并发症发生率。护师还要注重耐心、细致、暖和、亲切喂食。同时注重积极进行静脉营养,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静脉营养并发症。
1.3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6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等表示,并进行t检验,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来我院治疗的62例患儿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后患儿均得到痊愈出院,在实验中对患儿进行3个月随访,患儿并无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婴儿幼儿烧烫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且多数患儿由意外伤引起,严重患儿将直接威胁其生命;同时,患儿治疗过程中如果治疗方法、护理方法不得当将会造成终身残废,对患儿身体和心灵造成双重打击。近年来,护理体会人性化服务在婴幼儿烧伤抢救治疗过程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这种护理模式和传统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它是我科护师根据每1例患儿烧伤类型、性质以及严重程度制定的个性化护理计划。患儿治疗过程中,护理婴幼儿要求护士具有扎实临床基础及专业知识,高度责任心,并有细致,敏锐观察力,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处理,本科62例患儿经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后,无1例并发症发生,由此看出这种护理模式的优势。
综上所述,婴儿幼儿烧烫伤患儿治疗过程中采用良好的护理是救治婴幼儿的基本保障,能够有效的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治愈率,缩短病程,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余娟,王建华.面颈烧伤患者的心理反应和护理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6,4(1):124.
[关键词] 婴幼儿;肛周湿疹;护理;复方紫草油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46-03
肛周湿疹是指发生于周围皮肤,少数可累及会,皮肤浸润肥厚甚至发生皲裂,奇痒难忍的一种皮肤炎症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1]。肛周湿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具有易复发的特点。而婴幼儿皮肤娇嫩,角化层薄,较其他年龄人群更易发肛周湿疹[2]。婴幼儿发生肛周湿疹后,主要表现为肛周皮肤渗液,可见丘疹、丘疱疹或是密集性粟样多形性丘疹,而且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甚至难以忍受。我科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对45例婴幼儿湿疹患儿采用复方紫草油外涂患处,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重庆市璧山县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肛周湿疹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患儿,男17例,女28例;年龄1~3岁,平均(1.6±1.4)岁;病程8 d~3个月,平均(1.7±1.3)个月;对照组患儿,男19例,女26例;年龄1~3岁,平均(1.8±1.2)岁;病程10d~3个月,平均(1.8±1.2)个月。所有患儿均符合肛周湿疹的诊断标准[3],排除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对复方紫草油过敏等疾病的患儿。对照组患儿采用新霉素外涂患处,观察组患儿采用复方紫草油外涂患处,均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4]
患儿肛周局部出现明显湿疹样皮肤病变,如红疹、红斑、糜烂、渗出、结痂、脱屑;患儿哭闹,且部分患儿用手挠抓;伴有头皮、腋窝等其他部位皮肤湿疹样病变。
1.3 方法
两组患儿便后均采用温开水清洗臀部皮肤,拭干,尿布或尿裤勤换洗,每日采用烤灯照射1~2次[4]。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新毒素涂于患处,观察组加用复方紫草油(武汉健民集团随州药业有限公司)涂于患处,并配合相应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休息护理、臀部护理及烤灯照射护理等[5]。
1.4 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患处皮肤恢复情况及患者瘙痒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价标准[5]如下。痊愈:肛周瘙痒消失,皮肤光滑,无鳞屑及糜烂渗出。好转:痒感减轻,局部无渗出,鳞屑明显减少,不影响正常睡眠。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痊愈+好转。同时对两组患儿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随访所有患儿1年,观察患儿肛周湿疹复况,及1年内复发次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8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9,P=0.02
2.3 两组患儿随访1年期间湿疹复况比较
3 讨论
摘要目的:探讨危机管理对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患儿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眼科行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182例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88例和观察组9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缺陷、护理风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投诉虽低于对照组,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中危机管理的实施,可有效减少婴幼儿化疗风险,保证婴幼儿化疗安全。
关键词 危机管理;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04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fant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 management
YANG Yu-qiong,ZENG Deng-fen,SONG Bi-ying
(Daping Hospital,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gery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infants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
Methods:A total of 182 patients received infants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and August 2013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94) and control group (n=88) randomly.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crisis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and those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Nursing defects,nursing complaints,satisfaction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nd nursing risk occur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In the comparison of nursing defects and nursing risk occurrenc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The satisfaction of family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the nursing complaints of two groups compared was no statistics sense (P>0.05).
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infants retinoblastoma chemotherapy,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infants chemotherapy and ensure the infants chemotherapy safety.
Key wordsCrisis management;Infants;Retinoblastoma;Chemotherapy;Application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全世界发病率为1∶20000[1],治疗难度大,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危害患儿的视力和生命。随着对RB治疗观念的进一步认识,尤其是摘除眼球和放射治疗引起的颜面部畸形对RB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的影响,化学减容治疗(简称化疗)已成为RB治疗的新途径[2]。化疗是保守治疗RB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RB系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治疗可达到保眼,力争保存有用视力的目的,有可使肿瘤体积缩小,使眼部肿瘤局部治疗引起的损伤更轻微的优点,治疗的主要方式有结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和眼内动脉注射[4]。为了保证化疗婴幼儿的安全,杜绝各种意外损伤的发生,护理上采用了危机管理方法对患儿进行管理。危机管理[5]又称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造成的危害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眼科行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住院患儿182例,其中男98例,女84例。年龄1个月~3岁。以2010年1月~2011年5月住院的患儿88例为对照组,以2011年6月~2013年8月住院的患儿94例为观察组。两组患儿都采用VEC化疗方案[6],即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卡铂的联合应用。纳入标准:(1)确诊为RB。(2)在本院眼科住院接受化疗。(3)婴幼儿。(4)患儿家属自愿接受危机管理。排除标准:(1)曾经或正在进行手术或放射等其他治疗。(2)有肿瘤复发或转移。(3)拒绝或自愿要求退出危机管理。两组患儿的年龄、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具体如下:
1.2.1化疗危机的防范
1.2.1.1建立危机管理层级制度在实施化疗时建立危机管理层级制度,即采用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三级管理制度。
1.2.1.2成立危机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由4名护师组成,责任护士、护士长任责任组长,制订危机干预方案,对护理人员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对化疗患儿由专职主管护士按危机管理评估、实施,由护士长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评价、总结、修订和监督实施。危机管理小组成立后,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危机管理培训,以提高和形成危机意识,提高观察力、判断力、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加强护患沟通,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严格操作规程,做好感染控制。
1.2.1.3确立危机管理流程由4名护师和护士长讨论后制定相关危机管理流程,具体为:主管护师对化疗患儿行危机风险识别与评估、危机管理实施(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危机发生时的对策、危机总结,在循证的基础上行PDCA危机管理流程再评估和处理,不断总结修订,以保证婴幼儿化疗质量。
1.2.1.4化疗危机的评估与识别由责任护士对化疗患儿危机进行分析评估、分类,明确责任。化疗危机因素包括:婴幼儿不能表述或表述不清,好动,无自主意识,不能配合治疗;婴幼儿抵抗力差,易感染;皮下脂肪相对较厚,静脉穿刺相对困难,婴幼儿体重轻,化疗对身高体重要求严格,对陌生环境适应力差等;化疗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如造血系统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脱发等表现;某些抗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较强,婴幼儿表现尤为明显,若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局部组织剧痛、经久不愈,甚至坏死;婴幼儿多次化疗,抵抗能力降低,加之化疗后造血系统抑制白细胞减少,易发生院内感染。
1.2.1.5化疗时危机的预防对RB化疗时危机的预防,除对化疗危机进行正确识别和评价之外,在进行化疗前,向患儿家属讲解RB的危害性以及化疗的必要性;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指导;化疗期间加强饮食指导,补充营养,保证饮食均衡;对抵抗力较弱患儿,做好消毒工作,减少探视,防止患儿感染;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后予以漱口或喝白开水含漱,以防发生口腔溃疡;正确计算化疗药物的剂量,准确配制化疗药物,对易发生耳毒性和肾毒性药物,做好肝肾功能与听力监测检查,以避免或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患儿化疗每日所需静脉均由经验丰富的静脉穿刺能手负责穿刺与护理,做好静脉通道维护,设立化疗醒示标志,使用化疗药物前后确保无外渗;拔针时,对有出血倾向患儿适当增加压迫时间;化疗中责任护士勤巡视、勤观察、勤报告、勤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迅速报告、及时处理,预计可能发生的后果,阻止事态进一步发展。
1.2.2制订化疗危机处理方案出现危机时,责任护士迅速采取补救措施的同时呈报护士长,护士长迅速协调并报医院不良事件,必要时请医院相关护理专家会诊,组织一切可能的力量寻找补救措施。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将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1.2.3化疗危机的总结危机的发展可以分为潜伏期、否认期、爆发期和灾难期4个阶段。根据危机的发展过程,将危机管理分为3个过程即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根据循证护理原则,采用PDCA模式对化疗危机发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危机出现过程中各环节,危机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发现和排除潜在危机,对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完善。不断在危机中学习,在失败中总结,对问题进行整改并落实才能降低危机发生,提高化疗患儿护理质量。
1.3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由责任护士于化疗结束后对患儿家属发放问卷调查表,解释填写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由患儿家属自行填写后收回,书写不便者,根据患儿家属意见由护士协助填写,结果由护士长评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化疗期间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比较(表1)
注:对照组化疗药物外渗5例,静脉炎7例,院内感染4例;观察组化疗药物外渗1例,静脉炎2例
2.2两组护理缺陷、投诉情况及患儿满意度比较(表2)
3讨论
3.1危机管理有助于减少RB化疗婴幼儿护理风险发生结果显示,危机管理对RB化疗婴幼儿危机有预警作用,有助于减少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危机管理机制应用于婴幼儿化疗的管理,经过临床实践,无1例院内感染。护理危机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由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的可能性,护理风险具有水平高、不确定、后果严重等特点[7]。护理危机管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在医院护理危机暴发前进行预防和控制,并于危机暴发后迅速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解决危机,尽量避免和减少的危害[8-9]。表1结果提示,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婴幼儿化疗患儿实施危机管理可降低护理风险发生。
3.2危机管理有助于减少RB化疗婴幼儿护理缺陷的发生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出现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它包括护理事故和差错,是引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缺陷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患者及家属自主意识的增强,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护理界各位同仁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中婴幼儿RB化疗危机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处理,表明危机管理有助于减少相关护理缺陷的发生。
3.3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RB化疗婴幼儿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满意度调查是发现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和改进护理服务的一种方法[10]。表2显示,对照组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婴幼儿RB化疗家属的满意度。
4小结
化疗是一种高风险保守治疗手段,由于化疗疗程长、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强,容易损伤血管引起渗漏,轻者出现局部红、肿、痛,重者出现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及深部组织结构的损害,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11]。结果显示,危机管理机制应用于婴幼儿RB化疗的管理,有预警危机作用,可减少其护理风险、护理缺陷与护理投诉发生,提高婴幼儿及家属满意度。因此,重视婴幼儿RB的化疗危机的早期预防,在使用化疗前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危机识别,化疗全程积极进行充分危机的预防、处理与总结,对降低护理危机的发生率、保证和提高婴幼儿化疗安全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Abramson DH,Schefler AC.Update on retinoblastoma[J].Retina,2004,24(6):828-848.
[2]Friedman an DL,Hinelstein B,Shields CL,et al.Chemoreduction and local ophthalm ic therapy for intraocular retinob lastoma[J].J Clin Oncol,2000,18(1):12-17.
[3]Rodfiguez-GMindo C,Chantada GL,Haik BG,et al.Treatment of retinoblastom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Curt Treat Options Neurol,2007,9(4):294-307.
[4]徐冲,邢怡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化学治疗机耐药性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10,28(11):1097-1099.
[5]钱蓓健,王维.手术室护理概论[J].上海护理,2005,5(3):73.
[6]杨玉琼,张银琴,付敏,等.化学减容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9-40.
[7]钱敏,毛丹丹,钟代曲.神经内科跌倒风险评估量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B):31-33.
[8]朱力,任正臣,张海波.公共关系新论理论与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9]刘英茹,张怡梅.论组织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预警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5(11):35.
[10]辛莉莉,王慧,崔林,等.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83-85.
[11]王欣萍.化疗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11B):33-34.
[关键词] 婴幼儿;口腔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066-04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SHAO Ruoheng GUAN Fei WANG Mengxing ZHAO Liping LI Yuehua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and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Methods 503 cases of infants in Wannianhuacheng Community of Fengtai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ir individual oral health records including dental conditions, oral mucosa and the related soft tissue structure, teeth, feeding habits, oral habits were established. The guidance of family related knowledge was carried out, and diagnosed the disease in early stage. All infa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 to 2 years. 502 cases of children in same age as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kindergarten, who didn't have oral health records.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and bad oral habi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10%(382/502), which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76.93% (387/50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levated to 86.08% (433/503), which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1.71% (361/50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erms of oral disea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infa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aries rate was 43.03% (216/502) and DMFT was 0.98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30.02% (151/503) and 0.62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field of bad oral habits,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7.10% (86/503),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2.07% (161/502),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Establishing the oral health records to manag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ral diseases in infa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status,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ants; Oral health; Records management
WHO对109个国家12岁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儿童的牙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各国制订和推广有效的预防政策和方案。我国近年来对婴幼儿口腔疾病的相关因素和疾病的早期干预多有研究,得出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是一项重要措施[1]。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大众对婴幼儿口腔保健认知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非口腔专业的其他领域医护人员对儿童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健康习惯的养成、儿童口腔患病后病情M展对相关生长发育的影响既缺乏概念也不够重视[2]。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采用对婴幼儿建立口腔健康档案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旨在为提高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的婴幼儿503名作为干预组,男254名,女249名;胎龄38~42周,平均(39.51±5.19)周;出生时体重为2285~3852 g,平均(3075.16±954.61)g。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通过1.5~2年的追踪后,干预组婴幼儿平均年龄(2.71±0.42)岁。选取同社区同年龄入幼儿园的未建立档案儿童502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3±0.57)岁;男256名,女246名;出生时胎龄36~41周,平均(38.47±5.22)周;出生时体重为2300~4017 g,平均(3015.13±973.64)g。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胎龄及出生时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避免了由于早产、肥胖等原因对后期实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生时口腔健康状况良好;②无先天传染性疾病;③无先天性认知障碍等精神疾病。排除标准:①追踪期间失访者;②先天性兔唇婴儿;③家长有认知障碍难以配合者。
1.2 方法
1.2.1 干预情况 在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包括牙体情况、口腔黏膜及相关软组织结构、牙齿咬合、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吮手指、吐舌头、舌舔牙等)等个体化资料,以及婴幼儿口腔清洁开始时间、方式、工具的使用和频率,婴幼儿父母的自我饮食习惯、口腔清洁情况、口腔就医和保健等情况。并在社区开展针对家长、社区医生、幼儿园保健医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建立档案时,包括针对婴幼儿展开的口腔检查以及针对家长展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个人特征、健康知识、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相关知识指导,进行早期疾病诊断。通过1.5~2年的追踪,期间根据幼儿口腔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所建立的档案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式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1.2.2 婴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问卷 包括以下问题[3]:①龋齿是由于细菌利用糖产酸腐蚀牙齿而引起的吗?②小头软毛刷是适合儿童使用的保健牙刷吗?③幼儿应使用儿童牙膏吗?④患了龋齿的乳牙是否及时到医院补?⑤最容易引起龋齿的坏习惯是睡前吃零食吗?⑥少吃含糖粘性食品是预防龋齿的好习惯吗?⑦龋齿对身体最重要的危害是引起心、肾等全身性疾病吗?⑧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口腔保健措施之一吗?⑨每次刷牙的时间是否少于3分钟?⑩竖刷法是正确的刷牙方法吗?
1.3 观察指标
检查两组婴幼儿干预前后的相关牙体疾病(包括患龋率、龋均等)和口腔不良习惯等指标,讨论建立婴幼儿口腔档案的积极意义。以WHO推荐的龋齿诊断标准[4]作为本研究的龋齿检查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及龋均比较
在口腔疾病方面,在研究初期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及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口腔不良习惯方面,干预前,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专业儿科医生严重缺乏,儿科口腔医生比儿童比例更是严重不足[5-7]。大部分专业儿科医生已经超负荷应付门诊中疾病的治疗,无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中去大力开展预防,使得不预防患病率高成为恶性循环。本研究尝试由专业儿科口腔医生协助社区基层口腔医生以家庭儿童口腔医生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和疾病家族史、现有口腔详细检查以及检查后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乃至必要治疗的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除了对于常见龋病的防控,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终止婴幼儿早期口腔不良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或减轻相关颌面部发育畸形的程度,并通过对干预组婴幼儿进行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家庭各种因素等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有效降低了婴幼儿的患龋率与龋均,改善了婴幼儿的口腔行为习惯,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以及龋均的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有力证明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对其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将婴幼儿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推广的呼声一直不断。由于我国儿科口腔医生的严重不足,同时儿科牙医忙于应付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且基层社区口腔医生的儿科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科口腔疾病辨别诊断能力较弱,导致婴幼儿口腔牙病早期无法得到有效干预,进一步出现儿童的重度龋病导致颌面部蜂窝织炎、乳牙早失乃至牙合咬合紊乱恒牙异位萌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8-10]。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在研究初期对婴幼儿家长进行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有效提高了家长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家长自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的日常护理,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干预1年后,对照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增反降,这说明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其口腔健康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家长对婴幼儿给予稳定的关心,可明显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11-13]。
通过2年左右试点社区人群的档案建立和规范,完善了档案建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培训基层社区口腔医生儿童口腔常见多发疾病诊治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大多数婴幼儿口腔疾病可以在常规社区体检中被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综合统计后得到有效降低龋病及不良生活和喂养习惯导致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的比例和治疗费用,为婴幼儿档案建立加入基层婴幼儿常规保健项目打下基础,预期计划的完成情况较好。但研究过程中也出F了一些问题,例如建立档案人群的选择和长期随访的依从性难以保证,或者对建档内容的规范性和健康指导的准确性保证落实情况等,因此在今后的在实际操作时,应着重注意以上问题,将建档管理的效用最大化。反观目前的儿保门诊,针对婴幼儿的口腔方面只局限于对乳牙的萌出情况,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检查内容和教育内容[14-16]。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政府部门对4~18周岁人群进行的口腔健康普查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人力,但对新生儿的投入较少[17-18]。且一旦口腔出现疾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医疗的治疗定价较低,尤其儿童的很多手工操作相关治疗费用仅为成人的一半[19-20]。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就开展对婴幼儿口腔健康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将婴幼儿的口腔保健工作前移,不仅可以节约政府在较大年龄儿童的口腔疾病治疗中的费用支出,还可以有效控制其患龋率,对保证婴幼儿的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建立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57-259.
[2] 冯惠芬,钟春仪,巢枫榕,等.从化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观念知晓率的性别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246-249.
[3] 侯庆中,刘寿桃,何静,等.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58-659.
[4] 王伟健,王左敏,俞艳平,等.WHO两种龋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1):46-47.
[5] 顾育盈,孙嵩,李莉,等.幼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9):174-175.
[6] 蒋宝凤,蔡蔚,张莲华,等.婴幼儿口腔健康3年干预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23-1524.
[7] 姚林洁,林非欧.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1-3632.
[8] 曹轶婷,祝策,徐玮,等.上海市11~14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5,24(3):345-350.
[9] 陈周焕,刘建国,张剑,等.婴幼儿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29-11732.
[10] 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等.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45-1548.
[11] 李何,曾晓娟,李秋忠,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09-311.
[12] 严黎吉.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9):232-233.
[13] 钟俊华,曾念彬.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14] 曹骏瑶,叶玮.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8):507-50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4):251-256.
[16] 蔡楠,王桂茹,侯丹丹,等.小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9):2002-2004.
[17] 阿依努尔・阿不都热衣木,赵今.婴幼儿龋病预防方法研究回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4-76.
[18] 梁翠媚,赵霞桂,容林惠,等.江门市区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761-762.
[19] 辜双娇,林居红,王孟宏,等.重庆市4~17岁孤儿口腔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4):378-381.
[关键词] 秋季腹泻;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41-01
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每年10~11月份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的婴幼儿多见。潜伏期1~3天,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1]。本病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三大主症。开始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0~39.5℃之间,可伴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继之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状,随后24小时内出现腹泻,少则一天数次,多则数十次,大便稀薄,呈清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呈白色米汤样,多无特殊臭味。严重腹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促发营养不良。
秋季腹泻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只要适当调整饮食,采用食物疗法,大部分患儿在一周内可以治愈。
1防治秋季腹泻的几种方法
1.1 母乳喂养可防腹泻
婴幼儿出生数月内最好以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婴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非常适合婴儿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肠杆菌和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应提倡母乳喂养,采取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婴幼儿患病时断奶。
1.2 及时补液防脱水
婴幼儿腹泻大多起病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在家中,家长可在500毫升开水或米汤中,加入20克白糖两平匙和1.75克食盐半啤酒瓶盖,做成口服补液[2],小于2岁的患儿每次腹泻后可补充口服补液50~100毫升,每天的摄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岁的患儿,尽量多饮,每天摄入量不少于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防脱水。若孩子已出现脱水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在途中应不断补充口服补液。
1.3 注意饮食调节
首先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母乳喂养者应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并在喂奶前喂适量温开水;人工喂养者可先给米汤或稀释牛奶,由少到多,由稀到浓;严重吐泻者禁食8~12小时以利肠道休息,禁食停止逐渐恢复饮食[3]。
1.4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对婴幼儿的食具及用品应严格消毒,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例如,家长在喂食、喂水前应洗手,孩子的食具、饮具要消毒,在给婴儿喂奶前,母亲要清洗等。
1.5 增强体质
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尽量避免感染疾病,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小儿腹泻。
1.6 慎用抗生素
婴幼儿腹泻约一半以上为病毒感染和饮食不当所致,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而加重腹泻。针对小儿秋季腹泻,可用藿香正气水、黄连素等口服药以抗炎祛毒[4],调理脾胃,促进病情好转。
1.7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6个月~3岁的婴幼儿,在每年7~9月份,即秋季腹泻流行季节来临之前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秋季腹泻的好方法[5]。
2 护理要点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疗效,对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6]。
2.1心理护理
秋季腹泻急性期患儿常常伴有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易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因此要给予家长心理护理。首先要对家长讲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给予家长以心理安慰,避免急躁焦虑情绪。
2.2 严格消毒隔离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7]。患儿用的奶瓶和餐具要彻底消毒,一般要求煮沸30分钟,儿童饭前便后认真洗手。
2.3 调整饮食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腹泻患儿如母乳喂养者可继续母乳,不可突然断奶。除母乳喂养者外,需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的目的。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如粥、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注意饮食卫生。
2.4 密切观察病情
包括排便次数、颜色、性质、量,呕吐物的性质、量,呕吐与进食、饮水的关系,并正确记录,观察有无脱水表现。轻度脱水时,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以下,患儿表现为精神稍差,口唇粘膜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皮肤弹性正常,尿量较平时略少,末梢循环尚好;中度脱水时,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10%,患儿表现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唇粘膜干燥,前囟和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皮肤弹性较差,尿量明显减少,四肢稍凉。重度脱水时,失水量约占体重10%以上,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口唇粘膜极度干燥,眼窝和前囟深凹,哭时无泪,皮肤弹性极差,尿量极少或无尿,休克症状。
2.5 加强臀部皮肤护理
婴幼儿皮肤特别娇嫩,腹泻时排出的大便酸性较强,排便次数较多,若不及时更换尿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臀,严重者可致皮肤糜烂[8]。必须加强巡视,注意保持衣服和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指导用棉质尿布,勤洗勤换。每次便后臀部用温水洗净,防止尿布皮疹及继发感染,已发生尿布皮疹者应根据大便酸碱度,选择3%硼酸水或2%~5%碳酸氢钠清洗[9],辅以烤干,治疗时要有专人守护,防治烫伤及发生意外。慢性腹泻伴营养不良者应勤翻身,预防压疮及继发性肺炎,每日将皮肤受压部位用3%乙醇或红花油按摩1~2次,并用气圈或海绵托起,以免继续受压[10]。
2.6 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家长讲解此病的病因、病程、治疗方法、护理要点、转归及预后,让家长对此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并选择适当的断奶时机,避免在夏季断奶。增强体质,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2.7 其他
急性期要准确记录出入量,为继续输液量的确定提供依据,对腹胀的患儿,观察有无低血钾的表现,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3 小结
秋季腹泻为婴幼儿期常见病,多由肠道内病毒感染、饮食喂养不当及气候变化引起。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它容易侵犯近端小肠粘膜,引起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变性与脱落,使上皮细胞吸收功能明显不足,造成大量水、电解质在肠内聚积。根据《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的疗效标准[11]分为三级。由于目前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尚无特效药,临床上一直采取对症治疗。通过饮食调节、按时接种疫苗、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在很大程度上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在秋季腹泻的预防和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结论与国内黄朝霞[12]等的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1] 崔琰.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7.
[2] 黎瑞兰.小儿秋季腹泻的预防及护理[J].临床护理,2007,154:75.
[3] 王冬凌.小儿腹泻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20:84.
[4]王.潘生丁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学,2004,313:31.
[5] 李建华,段霓,杨玉梅.护理干预对小儿秋季腹泻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07,1116:11.
[6] 周佩妍.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7:31.
[7] 林颖.100例小儿秋季腹泻护理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7:327-328.
[8] 王岩.小儿秋季腹泻的家庭指导及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114:21.
[9]赵莉.婴幼儿秋季腹泻128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5:14.
[10] 程灵芝.小儿秋季腹泻的食疗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02.
关键词:综合镇静护理;亲子行为;婴幼儿;颅脑磁共振
颅脑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多方位反应疾病的形态学信息,而且还可从细胞代谢和分子水平上提供一定的功能信息,这对颅脑疾病的诊断价值较大;同时它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技术,对人体没有辐射损伤,因而在儿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磁共振检查也有其特殊性,检查时间长,噪声大,患儿在检查过程中难以长久保持稳定,而亲子行为可使患儿处于亲属者的怀抱,让其在陌生环境中保持相对固定的睡眠姿势,有利于在高噪声的磁共振检查中保持不动。我科对需行颅脑磁共振检查的婴幼儿经过综合镇静护理结合亲子行为后再行检查的措施明显提高了婴幼儿完成检查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5月3岁以下经过综合镇静护理后进行颅脑磁共振检查不成功,但仍处于睡眠状态的婴幼儿47例。47例婴幼儿均使用6%水合氯醛口服,剂量遵医嘱给予,一般为1ml/kg。47例婴幼儿均排除有胃炎、胃溃疡、心、肝、肾疾病史。24例未施行亲子行为后继续检查,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7.1月;23例施行亲子行为后再行检查,男性1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8.2月。
1.2方法
1.2.1综合镇静护理 做好预约登记时的宣教指导,根据患儿睡眠规律来确定检查时间;根据患儿年龄和睡眠习惯限制,于药物镇静开始前数小时令患儿处于清醒活动状态,一般新生儿1~2 h,婴儿2~4 h,幼儿4~6 h,嘱家长在这段时间内与其说话交流,活动其肢体,给予玩具,看喜欢的电视节目,户外活动等[1,2];为了避免喂服镇静剂时患儿发生咳呛,建议患儿服用镇静剂前禁食1~2 h;保证镇静剂的有效服入,在感到饥饿时遵医嘱给予6%水合氯醛喂服;患儿服用镇静剂后可继续喂奶,使其处于最佳的舒适状态;患儿入睡后,使用棉球填塞好耳道,并用小儿耳罩做好听力保护;在等候检查的过程中可安排患儿在扫描间门口倾听扫描声响,使其能尽快适应这种声响。
1.2.2亲子检查行为 经过综合镇静护理,通过牵拉耳鼻判断患儿熟睡后用温暖棉被包裹将患儿轻放于扫描床上,在患儿颅脑和阵列头线圈的间隙之间应用棉垫填塞,以达到固定和降噪目的。此时启动射频时突然出现的声响对于部分有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易醒、易受刺激的患儿在扫描时图像易出现运动伪影,但是查看患儿时,患儿仍然处于睡眠状态,这时让患儿亲属上床,呈俯卧位,趴在患儿身侧,双手环抱于患儿两侧并轻拍患儿,让婴幼儿在睡眠情况下仍能感受到亲属给予的保护和安全感,呼吸到熟悉的气味,使其睡得更踏实。整个检查过程亲属均陪伴在其侧给予零距离关爱。亲属也可适时观察患儿情况,如遇检查过程中患儿出现皱眉、眼球转动,眼睛时闭时睁,嘴一张一合在吸吮着,面部表情十分丰富,四肢有时也会活动,这时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已经醒了,其实此时宝宝仍处于浅睡眠状态[3],这时医务人员要有耐心,根据患儿特点让亲属采取个性化关爱,如哼唱儿歌,给予安抚奶嘴,抚触,轻轻抚摸宝宝小手等,以使患儿顺利完成检查。
1.2.3评价方法 影像图像质量清晰,无运动伪影,能满足诊断要求视为成功;影像图像质量欠缺,有运动伪影,不能满足诊断要求视为失败。
1.2.4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婴幼儿检查完成情况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两组婴幼儿检查完成情况见表1。
实施亲子检查成功的19例婴幼儿中,有16例一次性检查成功;3例患儿在检查过程中断续活动,其中2例中途睁眼但未动,1例觅食给予安抚奶嘴,3例最终完成检查。未实施亲子检查成功的2例婴幼儿中,1例一次性检查成功,1例断续完成检查。施行亲子行为后再行检查的23例婴幼儿中,成功19例,成功率为80%(19/23);未施行亲子行为后再行检查的24例婴幼儿中,成功2例,成功率8%(2/24),实施亲子检查组与未实施亲子检查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
3讨论
婴幼儿离开亲属后会有很大的不安全感,受外界刺激时易惊恐不安,这时特别需要亲属的抚触,给其温暖,使患儿嗅到亲属的气息,让其安静下来。杨伟峰等报道[4]抚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医疗技术。抚触对人类,特别是婴幼儿大有好处。婴儿抚触可作为母婴之间联络的纽带,避免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恐惧不安,而且可使安静睡眠的时间延长。莫秀凤等报道[2]当患儿检查时,嘱其家长握住患儿手脚,轻轻的抚触患儿胸腹等非检查部位,模仿在家入睡时的情境,给予零距离关爱,可减轻患儿睡眠的不稳定性,使其睡得更踏实。但经实践后得知此种方式更适用于大一点的儿童,对于婴幼儿,扫描床定位到零位时,亲属是无法触摸到婴幼儿的,故我科采用了亲子检查行为,即让亲属上扫描床后俯卧在婴幼儿身侧,双手环抱于患儿两侧并轻轻地抚触患儿,根据患儿特点,采取个性化零距离关爱。亲子检查行为的优点:①亲属可近距离观察到患儿的反应,如面色、呼吸、溢乳等情况。②在MR扫描过程中梯度磁场噪声很大,目前临床用磁共振检查引起的噪声一般在安全范围[5],但是突然启动时,患儿还是容易被噪音惊吓到,此时若亲属及时抚触患儿,会让患儿及时安静下来,从而适应噪音完成检查。③亲子行为有利于检查过程中采取个性化零距离关爱,如哼唱儿歌、给予安抚奶嘴、抚触患儿等。④Zhangwei Wang报道[6]磁共振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伤害,MR是一种无辐射损伤的检查技术。故亲子行为在此检查中切实可行。
本次临床观察,采取亲子行为的婴幼儿具有如下特点:①平常在家睡觉时易被声响惊醒。②喜好被人抱才能安静入睡。③因呕吐造成镇静剂未达到有效剂量者。故而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若碰到此类患儿,在应用综合镇静的基础上结合亲子行为可有效提高检查成功率,此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冉启英,杨静,陈霞,等.综合镇静护理在4岁以下癫痫患儿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8):1282-1285.
[2]莫秀凤,张俊成,赵相胜.综合镇静护理在脑瘫患儿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2):26-28.
[3]王琪.0-3岁育儿同步指南[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40.
[4]杨伟峰,蔡红.浅谈抚触在儿科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8):1332-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