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婴幼儿的护理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泪道阻塞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常表现为泪溢,合并泪囊感染时常有脓性分泌物溢出[1]。泪道冲洗是治疗泪道阻塞的常用方法,婴幼儿的泪道较细小,传统的泪道冲洗比较繁杂,难度较大,单一医护人员难以完成操作,且冲洗效果不够理想, 张宁、陶晗对传统的泪道冲洗进行改进,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可由单一医护人员完成,自命名为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和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效果良好,今将首次接受改良型泪道冲洗法和高液压泪道冲洗法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120例144眼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录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在儿童眼科门诊因溢泪、溢脓就诊的年龄为1~6个月泪道阻塞的婴幼儿共120例,144眼,其中男60例,69眼,女60例,75眼,且首次接受改良型泪道冲洗法和高液压泪道冲洗法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进行统计分析,不是首次接受泪道冲洗的患儿不列入本组统计。
1.2 治疗与结果 首次行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年龄为1~6个月的婴幼儿120例,144眼均能顺利进行,采用改良型婴幼儿泪道法冲洗后,泪道没有通畅者均进行高液压泪道冲洗法冲法。采用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144眼后,泪道通畅者为36眼,占25.00%,不通畅者为108眼,占75.00%,泪道不通畅者108眼行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后,泪道复通畅者为83眼,泪道仍不通畅者25眼。综合首次行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及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后,年龄为1~6个月的婴幼儿120例,144眼中,泪道通畅者119眼,占82.64%,泪道仍不通畅者25眼,占17.36%。
2 泪道冲洗治疗前护理
2.1 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消除家属的种种顾虑,得到家属的支持与信任,详尽向家属说明泪道冲洗在泪道阻塞治疗中的重要性,说明冲洗的过程,取得家属的支持与合作。
2.2 泪道冲洗治疗前准备 检查所必需的医疗器械,磨钝的4~6号头皮针,泪小点扩器等是否齐备,用消毒棉签清除婴幼儿眼分必物,干性眼分物泌要蘸上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湿性清除。
2.3 磨钝头皮针的方法 用镜片磨边机打磨,手工细磨,并在棉签上和自己的手背上试验,头皮针头要求光滑,无锐利感,用注射器冲洗明确头皮针通畅,经消毒后备用,本院使用高压蒸气灭菌法。
3 泪道冲洗治疗操作方法
3.1 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 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患儿仰卧,长颈灯照明,由患儿家属用双手垫毛巾、纸巾挟紧头部颞侧及下颌,固定患儿头部及双手,医护操作者常规清除患儿结膜囊分泌物,用泪点扩张针垂直伸入溢泪眼的下泪小点,扩张针转向颞侧并来回转动扩大下泪小点,泪小点稍大就行了,不要太用力,动作要轻巧,忌粗暴操作,然后用10 ml注射器抽取已溶解的双黄连注射液3 ml 0.3 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 ml 5 mg,生理盐水6 ml,总混合药液10 ml,注射器套入已磨钝的4~6号头皮针管,排除空气,用已磨钝的头皮针尖垂直插入已经扩张过的下泪小点,有抵触感时把头皮针向颞侧转90°呈水平状进针伸入泪小管,直达泪囊,若进入阻力大,则要边注射混合药液边进针,在液压的作用下扩张泪小管就容易伸入,不可粗暴操作,以免损伤泪小管黏膜。此时医护操作者一手固定头皮针,另一手缓慢注入混合液,同时密切观察幼儿的状态,如分泌物返流,泪道是否通畅,眼睑是否肿胀,患儿哭声是否突然停止等,若泪道是不通畅则进行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泪道通畅的表现:患儿有频繁的吞咽动作或鼻孔有药液流出。
3.2 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 若用上述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泪道尚未能通畅,则进行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冲洗:已进入泪囊的头皮针向上转90°再向下经过泪囊到达或接近鼻泪管,此时头皮针已压迫泪小管总管,上下泪小管,在密切观察幼儿的状态下,缓慢加压注入混合药液,压力渐渐增大,为了防止在高液压下头皮针脱离注射器,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按住头皮针管与注射器接头处,其他三指及手掌紧握注射器套筒,注射器的注射棒朝下,用力缓慢往桌上推压,压力较大的混合液传向泪囊及鼻泪管下端,促使鼻泪管下端Hasner瓣开放、引起阻塞的分泌物移位,甚至使鼻泪管下端膜状物破裂,从而迫使鼻泪管下端通畅,此方法自命名为“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大部分用常规泪道冲洗法冲洗泪道不畅通的婴幼儿应用此法操作泪道畅通。
3.3 泪道冲洗治疗注意事项 注意动作要轻巧,忌粗暴操作,以免损伤泪道;注意观察冲洗返流物;注意观察幼儿表情的变化,有异常改变马上停止操作,如眼睑肿胀,婴幼儿突然停止哭闹等。
4 泪道冲洗治疗后指导
嘱家属注意幼儿眼部卫生,用棉签及时清除眼分泌物,也可用纯棉毛巾或纱布消除,不能使用纸巾清除眼分泌物,因为纸巾纤维易粘在眼结膜上,况且不够卫生,若使用纯棉毛巾或纱布清除眼分泌物,必须进行清洗后煮沸消毒,阳光下晒干才能再次使用。按摩泪囊区前要洗手,剪短指甲;注意观察婴幼儿眼分泌物和泪溢情况,发现依然泪溢隔天到医院继续行泪道冲洗;大多数婴幼儿不需用药。
5 讨论
我国每年有新生儿约2000万[2],与婴幼儿溢泪、泪道阻塞相关的新生儿泪囊炎占新生儿的2%~4%[3],但根据郭玉銮等[4]对3704例新生儿眼病筛查报告,与婴幼儿溢泪相关的泪小点膜闭2例(2只眼),先天性泪囊炎1例(1只眼),数量甚少。但笔者在儿童眼科门诊因溢泪、溢脓接诊的婴幼儿数量很多。
无论护理学科如何发展,永远改变不了“以患者为本”的核心[5],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痛苦,采用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及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属于无创伤性治疗,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可单一医护人员完成,统计结果表明,治疗效果很好,从而减少创伤性治疗。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能促使泪道通畅的原理:压力较大的混合药液传向泪囊及鼻泪管下端,促使鼻泪管下端的Hasner瓣开放、引起阻塞的分泌物移位,甚至使鼻泪管下端膜状物破裂,从而迫使鼻泪管下端通畅,达到治疗泪道阻塞的目的,但对于没有管道化的鼻泪管,较厚实的膜状物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也无效,只能改用有创伤性的治疗,如泪道探通术、泪道穿线或插管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等[6]。不管医学如何发展,护理在新的治疗中也占重要地位,本组采用改良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及高液压婴幼儿泪道冲洗法,属于无创伤性的治疗,若没有好的护理,没有细致的护理操作,是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惠延年.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3-56.
[2] 卜行宽.关于我国开展早期听力检查和干预的认识和意见.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1,9(1):13-15.
[3] 江军,费秀清,庞秀琴.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中国斜视与小儿科杂志,2001,9(3):97-136.
[4] 郭玉銮,董砚儒,施锦娜,等.3704例新生儿眼病筛查报告.中华眼科杂志, 2006,42(8):470-471.
【摘要】 目的 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确保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300例患儿,利用静脉手推法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并采取多种方法保证增强扫描的成功率,所有CT增强图片质量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中298例CT增强检查均获成功,其图片质量均符合诊断标准,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引起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例检查失败,产生运动伪影。结论 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可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同时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CT增强 护理 婴幼儿
婴幼儿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一个难题,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细而脆、不能配合等等诸多因素,往往给CT增强带来不便,因此,在CT增强检查的全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配合适合的扫描方法,可大大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可明显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对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护理的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1~1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300例婴幼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儿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1个月~3岁;其中颅脑病变131例,胸部病变32例,腹部病变73例,盆腔病变36例,骨关节病变28例。
1.2 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Hisppeed螺旋CT机扫描。
1.3 检查前的准备 镇静制动,对于不合作患儿均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急救用品如氧气、血压计、吸痰器、急救药品等。
1.4 增强方法 [1] 全部病例扫描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进行。一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按1~2mg/kg体重计算,采取静脉推注法手推注射。扫描前20min推注地塞米松,按0.5mg/kg体重计算。
1.5 检查中监护 CT增强检查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等情况,保持静脉输入通畅。记录CT增强检查前、后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以便对比。
1.6 扫描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方式扫描,层厚为5mm或7mm,螺距为1.0。手推完成后立即扫描。
1.7 图片评价 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分别以脑动脉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四肢大血管等作为参考,若明显强化,则表明CT增强检查成功,否则失败或不佳。
2 结果
2.1 CT增强检查成功率与图片质量 本组中,检查成功298例,图像质量优良;差者2例,有运动伪影。
2.2 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 本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天后症状均消失。
2.3 生命体征观察 全部病例扫描前后,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均稳定,皮肤弹性好。
3 体会
通过本组病例CT增强检查结果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要在CT增强扫描前做好镇静制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把握好扫描的时机,可以明显提高CT增强检查的成功率,获得优质图片,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3.1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静脉碘过敏试验 [2] 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是增强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采用5%葡萄糖维持通道,一方面便于维持血容量、防止病情变化而随时用药,另一方面便于在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用药。关于是否作过敏试验,国外如欧洲、日本等相继停止进行过敏试验,但国内几乎所有医院都还在进行。一般方法为取30%泛影葡胺1ml静脉推注,20min后观察有无全身发热、瘙痒、皮疹,有无呕吐等过敏反应症状,无反应者方可进行。实践证明在临床上仍有实用价值。
3.2 镇静制动 对不合作患儿采取镇静制动是检查成功 的关键。一般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按0.3~0.5/kg体重计算,灌肠后保留10~15min,同时要按紧部,防止排出体外而失效。另外,本组病例中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但2天后症状均消失,我们分析系水合氯醛的药物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3 检查前30min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 为了预防碘过敏反应的发生,首先了解该患儿有否高危因素,可在检查前30min左右,口服扑尔敏,或按0.3~0.5mg/kg体重注射地塞米松,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效果较好,本组中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4 采用快速均匀注射和螺旋扫描 对于婴幼儿,我们不主张使用高压注射器,一律采用手推法推注。注射速度控制在0.7~1.5ml/s之间,注射完毕立即进行螺旋扫描,层厚5mm或7mm,螺距1.0。多排螺旋CT效果尤佳,可获取良好的图像。扫描应稳、准、快,避免重复扫描。
3.5 绝对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3] 对于婴幼儿应绝对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避免副反应发生,同时应减少造影剂量,主张以1~2ml/kg体重剂量为宜,最大用量应低于60ml。
3.6 急救措施 在CT检查时要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处理。
3.7 扫描后观察 CT增强检查完成后30min内不要立刻离开,应继续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30min后一切正常方可离开。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34.
【关键词】营养不良、婴幼儿、社区护理干预
婴幼儿期作为人一生中身体、头脑发育最为迅速和旺盛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不仅会对智力和健康造成影响,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后代[1]。所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对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与其父母的饮食习惯、营养态度、文化程度以及营养知识等有关。因此,社区儿保部门在对本社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之后,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改善上,效果显著,先将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社区在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体检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龄0-36个月,平均年龄为(14.5±5.6)月,在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有87例在临床诊断上为中度营养不良,有6例在临床诊断上位重度营养不良。
1.2方法
1.2.1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有效评估方法
在对社区婴幼儿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时,主要将体重和身高作为判断标准,在进行具体测量时,运用统一的体重计、身高计以及量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2.2病例分组
在本组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87例为中度营养不良,6例为重度营养不良,在进行病例分组时,主要采取随机形式将87例中度营养不良婴幼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1例,实验组56例,而6例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则被全部划入实验组。
1.2.3干预护理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法
在对社区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护理干预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调查喂养现状。在对本社区的婴幼儿喂养现状进行调查时,主要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调查主要包括“家长饮食习惯”和“基本情况”两部分内容,全面了解婴幼儿的喂养现状、父母文化程度以及饮食习惯等;(2)在社区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通过多媒体设备,对两组婴幼儿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教育,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派发宣传单的方式,帮助家长正确了解婴幼儿喂养知识,提高家长的婴幼儿喂养水平;(3)对照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部门应该定期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针对性治疗和基础保健;(3)实验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在对实验组婴幼儿进行基础护理保健的同时,还应该针对问卷调查找出的问题,将婴幼儿家长可能存在的喂养误区、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喂养态度等找出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包括:正确指导家长对家庭饮食环境进行改善、合理安排营养膳食;引导家长了解婴幼儿的进食特点,尤其需要掌握喂养固体食物、糊状食物的技巧;指导家长密切关注婴幼儿的成长变化,根据婴幼儿的成长需要,添加相应地辅食。在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之后,儿保门诊部门应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每个月对家长进行回访一次,及时掌握婴幼儿的喂养现状,一旦发现问题,要正确指导家长不断改进。
1.2.4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在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之后,一定要及时对干预效果作出正确地评价,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注意:(1)评价内容和时间。干预后,对社区婴幼儿营养状况进行三个月一次的回访调查,分别测量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高,及时了解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具体改善状况;(2)干预效果基本判断标准。在测量出婴幼儿的身高和体重之后,要参照WHO的标准值进行有效判断,分为:有效(包括好转、痊愈)和无效(包括加重、不变)。
1.2.5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据相关调查显示,相比较过去而言,我国婴幼儿和新生儿体格发育改善明显,但是,从当前我国婴幼儿的营养现状来看,由于很多家长缺乏健康营养知识,存在比较多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以及喂养态度,从而导致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概率逐年上升[2],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在本次研究中,对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的家长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婴幼儿之所以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不重视营养搭配。如果家长能够对婴幼儿的成长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根据婴幼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求,及时对营养膳食进行改善,添加正确辅食,就可以有效改善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现状[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基本情况相似,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没有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对照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只给予了基本护理保健,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在给予基本护理保健的同时,儿保门诊部门还对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且与家长一起进行分析,找出喂养误区和不正确喂养行为与态度,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针对婴幼儿营养不良这一现状,对其进行全面的社区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改正错误的饮食习惯和喂养方式,有效改善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的智力和身体素质,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江丽.社区婴幼儿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5):353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6个月,6个月~1岁,1~2岁6个月分为3组。1.2.2 评估方法 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表现为哭闹、手足挥舞、拒绝躺下,不让医务人员测量为不配合。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