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

农业的技术创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的技术创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的技术创新

篇1

关键词 农业技术;创新;世界贸易;现代科技;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157-02

0 引言

近几年朝阳市政府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科教兴农的理念指引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朝阳市的种植业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良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正在朝着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和高技术现代化的农业方向转变。重点围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进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农业节能技术、农作物增收、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展。

1 当前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1 技术推广的配套体系建设不完善,普及遇到障碍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近两年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增多,使得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当前我们虽然在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改进,但是由于农民对于新技术应用存在较多顾虑,对于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配套的保险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农民对于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缺乏有效动力。

1.2 农业技术发展的投入不足

由于社会环境和集体意识的影响,新一代的年轻人当中进入农业技术研究领域的人才越来越少,年轻人逐渐从土地当中脱离出来,需求都市化的生活,对于农业科技研究失去了兴趣,另外国家在农业技术投入这方面仍然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技术研究人才的缺乏和设备的严重不足。

1.3 农业技术研究的推广力度不足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最认可的仍然是那些能够看得见实际效果的技术,很少有农民去冒险尝试一些效果无法确定的技术,而当前农业技术的研究主要由政府和科研单位牵头进行,农民没有参与到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来,他们没有体会新的技术成果对于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仅仅凭借宣传推广无法打动农民。

2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农业技术的供需特点

当前在农业技术的供应方面,容易受到科研经费和推广资源的投入影响,农业技术的主导者政府部门与科研单位与农民之间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系,因此农业技术的产出和推广应用之间不存在必然性,农业技术的需求容易受到结果导向的影响,受到农作物生产周期及自身条件的影响,农民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差,一般会选择低风险的方式来获取技术,尤其是在当前单户农民自主经营的情况下,给农业技术的广泛普及带来了较大障碍。

2.2 农业生产的整体利益偏低,农民缺乏技术引进动力

从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来看,农产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普遍偏低,农民的收入不足,而劳动力价格和市场其他消费品价格偏高,导致农民的整体收益较低,他们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愿意引进更高的技术。另外在一定的土地经营面积限制之下,农民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开始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而进入城市打工,导致农业生产的人才不足,农民缺乏农业生产的动力。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技术的引进和普及

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运用能力客观上影响着他们对农业技术的转化率,制约着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在农民当中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人都选择了脱离农业而进入城市当中,近几年农民的青壮年劳动力资源向二三产业的专业,促进了城市化水平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他们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缺乏重视,导致对农业技术需求不足。

3 农业技术创新策略

3.1 完善农民生产保险

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商业性的保险企业参与到农业市场当中来,开发与农业生产加工环节相关的保险业务,为农民的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供巨大保障的同时,实现保险业务的农业方向拓展,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的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采取政府推动和农民自主选择相结合的保险运营模式,旨在鼓励和倡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

3.2 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农业产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以及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农民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在技术的引进和吸收转化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区域化和规模化的特色农业生产也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3.3 政府部门继续增加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从增加农业技术科研投入和基础推广建设等方面,保障技术的产出和推广,大力宣传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用信息化的手段完善农业生产环节,让农民真是的感受到农业技术的应用所能够带来的生产的便利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

3.4 丰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重点依赖于基层农技人员,未来应当拓展技术推广渠道,例如采用树立农业技术应用典型,通过树立榜样来影响广大农户的技术应用态度,通过大众媒体以及政府宣传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触,当当前以农业技术指导为核心的技术推广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及销售全流程的服务,切实推动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加工等各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季火昆,胡瑞法.农业科技投资体制:现状与国际比较[J].管理世界,2000,3.

[2]黄季火昆,等.中国农业投资经济[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

[3]李国祥.加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J].南方农村,2000,2.

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85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指的是:研究人员在成功研究一项农业新技术或新成果后,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边传播,并逐渐被大众接受、使用的全过程。以我国实际情况为为基本出发点,学习借鉴国外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加速我国农业技术的扩散与使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发展历程

国外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研究最早始于上个世纪初期,并将扩散概括为模仿定律。扩散研究广泛涉及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地理学以及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十分复杂,因其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农业技术创新采用行为的研究,它以农民为研究对象,以诱导农民行为为最终目的,方法上侧重对经济行为的分析,重点影响研究农业技术创新采用的各个因素;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农业技术创兴扩散的整体特征为对象,重点研究扩散过程中,影响扩散的因素、扩散的速度、扩散渠道等。另外,在对农业技术创新分类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公益性技术扩散、经营性技术扩散及中间性技术扩散等。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扩散研究十分有限,研究分散,成果较少,还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化。尽管如此,也需要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

1.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辨析

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上,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农业技术创新采用、农业技术推广等。对于创新与扩散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两者有关系,认为扩散是创新的后续子过程,创新是技术研究的源头,要研究扩散,必须先创新;另一种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关系,扩散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规律性的独立系统。

1.2影响扩散的因素

影响扩散的因素主要有: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和效益性、技术适用的地域环境限制、经济社会环境等。在分析出影响因素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加大政府诱导行为和政策支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户素质等。

1.3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模式有以下三种:传播型、交互型和指导型。传播型的扩散内容为单一的农业技术,以大众媒体为主要的扩散渠道,扩散方式以面对面传授、示范为主,其缺点在于传播速度满、传播周期长、受众面小。交互型是以互联网、农业专家系统为载体,扩散内容广、速度快、质量高。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是传播型,并逐渐向指导型甚至交互型过度。

2国内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比较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国外扩散研究始于农业,研究内容宽泛。国外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实力研究众多,这些研究结合了农业技术的特性,针对性强、可信度高,能真实反映具体内容。兼顾微观和宏观研究。对微观行为和宏观定量化数学建模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起步晚,虽有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对成功扩散的研究多,是百姓的研究却很少,着重关注已完成的扩散,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创新,宏观监督的研究广泛,但缺乏微观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将对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探讨和简要分析。

3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未来发展

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实证研究,提高成果的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关注扩散现象的空间过程研究,农业技术的扩散不仅是时间过程,也是一个空间过程,应加大地理学科的研究与应用,发挥学科专场。例如,一项农业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状各异的区域的扩散路径、扩散速度都会不同,通过对他们的跟踪调查,可得出不同的空间扩散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农民素质低、农业规模效应、经济效益低等特点,重视中国特色研究,切实结合中国国情展开工作。

4结束语

我国从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外先进经验的指导下,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和改革,从而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李同升.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国际经验及国内趋势[J].经济地理,2006.

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创新

如今,传统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大数据时代,将彻底改变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信息服务技术也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信息化服务影响着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农业信息服务从根本上而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在内外相结合的模式下,进而推动信息服务发展。

一、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的不足

如今,农业信息技术中融合多方面技术领域,但是从整体发展上看,农业信息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行业发展失衡、适应范围较为狭窄。自从人类进入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未来,成为发展共识,实现“信息技术”引领时展,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中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农业信息缺少整合

我国是农业种植大国,因此,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视。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政治、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信息服务在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环境中显然不能自如的应对,因此,想要在这样的状态下灵活的应对,还需要立足于农业发展中,掌握信息发展变化。但是根据我国目前发展状态而言,农业信息缺少集中性,缺少整合,在相关决策上并不能达到准确、科学。

(二)缺少有效的反应制度

在农业市场发展中,价格调整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市场机制在一些突发事件上缺少预防性,即使有了预测,也不能做到积极的应对。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彻底改变这一问题,大数据时代所发挥的真正作用是:对突发事件的预测,利用相关数据信息,进而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所以,从现阶段来看,大数据时展中,农业信息服务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信息化发展失衡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服务发展较为落后,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空白。农户缺少相关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在沟通、先进技术学习上较为滞后,农户整体素质较低。另一方面,在其地区发展上失衡,影响了信息服务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发展较为快速,在信息化发展上更为先进,而在我国东部、西部等地区信息化发展则较为落后。

(四)缺少信息化人才

我国农业信息人才服务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服务缺少人才的培养。第一,在其专业知识上,缺少先进知识的学习、更新速度较慢,落后于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才整体专业知识较低;第二,在其结构、学历、组织上出现较大的差异性,缺乏合理性。

二、大数据时代农业服务信息策略

(一)加大资金投入

现阶段,我国农业大数据研究正处于初级发展时期,因此,数据的收集、决策、问题解决成为当下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目前,我国在生产效益上,难以将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而想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我国投入更多的资金应用在数据研究中,建立公益性研究组织,可以与学校、IT行业、基层单位等进行合作,进而增加研究实力,当研究一定的成果后推向社会发展中。

(二)建立农业联盟

大数据时代,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高集成的特征。因此,建立农业联盟成为大数据时代下的一种有效途径,以实现大数据资源的共享,提高农业研究技术。在这样发展状态下成立数据平台,其内容丰富多样,例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将其在数据平台中,实现关系分析。

(三)实行农业信息服务推广

在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中,选择技术超前、水平高的农业研究成果,全面实行农业服务技术的应用,根据相关发展需求建立技术先进、数据集中、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进而将数据信息发挥真正的作用。

(四)培养信息服务人才

大数据时代中,人才的发展成为支撑社会的根本要求,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中,人们对于农业活动缺少深入认识,对先进技术涉及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信息服务带来的便利条件。所以,当前形势下,只有培养农业信息服务人才,才能推动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打开了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改变了单一的思维方式,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分享。笔者分别从: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大数据时代农业服务信息策略进行分析,其目的希望各地区寻找到一条适合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的新篇章,进而在大数据形势下,建立适合现展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篇4

作者:项晓萍

关键词: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32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断有各式各样的新型技术出现并加以使用,促进了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使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提高了我国经济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

1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

目前,虽然世界各国对环境恶化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善,但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针对环境问题进行一些效果显著的改善,才能使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的治理,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和液体的排放,使因环境污染造成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得到有效处理,从而使环境优化农业创新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1.2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难点

1.2.1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技术的创新缺乏自主性,大多都是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很少有自主创新和研发,且创新目标单一,技术知识储备不足,有些技术的发展国家投入不足,导致无法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2]。

1.2.2技术创新难点分析

要想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就要有足够的人才和知识技能,这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人才的缺乏使我国技术创新的脚步减慢,每年毕业于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只有大约十万人,农业科技人才的不足制约了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创新。除此之外便是资源问题。我国人多地少,且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这也是技术创新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3]。

2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贡献率、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等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且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在农村务农人员相对减少,造成土地抛荒现象严重,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重要原因;由于城市扩张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减少,也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一同增长的关系。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要有创新力,也就是农业技术的创新。国家应加大建设力度,推动建设投资,国家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和技术服务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帮助农民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做好中介服务。在初步阶段,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可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但是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技术创新带动的农业经济发展更加明显。再配合上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大力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当中,促进农业企业发展,提升农民合作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大前期投资力度,更好的推动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此,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显现,增加了产品的收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加的快速和稳定。

篇5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及技术创新概述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农业经济生产建设和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首先就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铁律,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和投入的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在对农业生态提供充足保护的同时,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的产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指引下以实现环境资源和农业生产平衡发展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技术和受益的稳定、持久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低于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研发基础设备短缺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二、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时的发展现状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难度大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多为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投入的资源有限,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理解不深入,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难度较大。

(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性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向创新型农业技术方向迈进,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过强,导致我国自身农业技术的创新型发展不足。此外,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农耕思想制约了我国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农业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创新性发展不足。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经济收益风险较大由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需求较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应用加以佐证,研发的成果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使得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长信具有较大的经济收益风险,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边际效益。此外,土地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容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关乎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加大资金和研发力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科研人员也要注重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加大技术成果的应用率,切实解决当前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对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良性指导作用。

(二)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机制我国要想摆脱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行政体制来规避单纯依靠人为自觉性的弊端,进而在制度上给予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支持,为农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健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制度关注和重视只能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才是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效果和转化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健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制度可以将技术创新由理论落实到实践,将理想转化成现实,通过资金环境的优化来提升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中来,进而对实现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篇6

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技术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进一步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

农业科学技术在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改善“三农”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由谁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换句话说,谁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呢?综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实施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实施者,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在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该而且必须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也进一步明确,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三、企业在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以企业为载体,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大、高、外”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体制中,国家的计划、科研单位的研究和企业的需求之间不可能相互吻合,这就使得科研与开发应用始终是“两张皮”,科技、经济严重脱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现状必然也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我国农业科技系统主体结构中,应该有一个以农业企业为重点的研究开发应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择优支持一支精干的重大基础或公益性研究力量(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任务、经费、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实力和水平。其他力量则纳入市场轨道,进入企业或科技进步相关的第三产业,使得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开发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应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力量。此外,大中型企业具有资金雄厚、科研实力强、市场竞争意识浓、又具有先进的管理及人力资源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主力军。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从源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经过生产技术定型到商业成功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源技术发明、研究、开发、中试、工程设计、试生产、扩散等一系列相互紧密联系的阶段。这一复杂的过程具有目的性强、涉及领域部门多、投入大等明显特点。大型农技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其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先进的生产或加工技术,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生产并销售出去,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强烈,也只有不断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技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有力、市场反应迅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是现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

四、小结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应该成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主体,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故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切实推进企业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篇7

关键词:农业发展;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分析与研究

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得到新的发展与挑战。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均占有量少,成为影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市化发展与建设,通过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1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概念

1.1农业技术创新概念

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阶段农业生产工作中,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针对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探讨、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实用性的农业生产设备,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资金与发展动力。

1.2农业经济增长概念

通过运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运行管理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氛围。

2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之间的关系

受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将具有时代性、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使用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广泛的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业生产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的推动下,能够加速农业经济增长;且农业经济对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具有反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农业主体开发与创新的自主性。

2.2技术推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运行方式与管理方式。从农业生产地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入手,选用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农业生产技术、运行技术与管理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运行效益,减低农业运行成本,加快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因此,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能够调动农业发展的自主新型、稳定性与协调性,使农业生产技术能够与社会发展步伐相互协调一致。

2.3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在发展前期不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在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能够将技术创新转变成最佳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动。

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策略

3.1政府做好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工作,政府应全面分析市场发展现状与农业发展水平,结合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与应用水平,科学的制定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农业技术研究政策与技术推广政策;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的要依靠政府的支持,通过增加推广资金的投入,且不可盲目的注入推广资金,应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度出合理的资金投入策略,并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方略。

3.2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探索中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一味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远远无法达不到达到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需要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入手,加大社会发展中多范围资金的扶持力度。在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量逐渐减少,为保证农业技术研发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需改革传统农业发展方略,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调动社会企业对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维持农业技术研发的正常进行,转变农业资金投入方式,开拓资金投入途径,使农业资金投入方式能够多样化,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革。

3.3加快科技成果转变

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曾展,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变,使其能够快速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变,应处理好科学技术研发方与技术使用方的关系,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机构,做好治理工作,调整好技术研发单位与农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健全农业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变,农业科技产业组织的转变,使农业发展中各部门能够均衡发展,降低发展风险,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3.4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中,注重技术投入,将农业科研力量集中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中,忽视农业生产前、生产后的发展,做好技术追踪工作,加强技术推动力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技术推广体系。借助网络远程遥控教育技术,做好农业技术研发培训工作,借用农业科研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4总结

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基本理念,将该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变,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魏金义.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2]张胜戚.陕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策略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短缺,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创新问题。我国由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规划、同时由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转移,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就是在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用高效的技术开发、研究、转换等手段,进行资源的创新分配、创造更多的农业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1]。

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1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期,主要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研究、比如:农业种子的发育研究、农业收割机械的研究、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研究、播种技术的研究、农业病虫害的研究等。所以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创新可以说与农业的经济增长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随着这些农业技术的创新活动运用到真正农业生产中的时候,将会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比如:新的高产玉米种子的应用可以使玉米的产量得到增长。新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收割的效率、我们就以玉米的收割为例子,一个三口之家一天的手工玉米的收割数量仅有1000~1500kg,而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一天的效率是3个人手工玉米收割效率的10倍以上。而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革新可以达到的效果是使用更少的农药化肥达到农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扰,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所以说,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联系。

2.2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中国有许多的新型农业创新技术,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使得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收到了影响。比如:许多的农村地区因为过去信息的闭塞和缺乏农业生产的投资,对于许多的新技术不了解、即使对一些有所了解因为缺乏资金也无法马上使用。现在,许多的农村地区都用上了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农业的产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不是近几年才研究出来的,而是早就研究出来了,由于种种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所以直到现在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也是如此,因为推广工作的不到位和过去农民对农业投入力度小、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即便是现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农业产品收割的也非常有限,许多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玉米、花生、黄豆、高粱、小麦等农作物的收割[2]。

3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3.1国家要加大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必须要加强国家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农业种子的技术研究、新兴化肥农药的喷洒技术,还是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以及技术改进都必须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

3.2两者之间要进行有力的成果转换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是注重成果之间的转换。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可以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反过来、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效果也会促使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工作更有效率的进行。比如:农业经济增产增收后,许多的农民就有足够的资金和很高的认识,购买新的增产增收的农业种子和先进的联合收割机,这些行为都会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3.3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的。把各有所长的农业科技人员投入到具体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中,研究出适应我国农业特点的科技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结论

在农业土地资源短缺、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不仅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我国农业整体的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淑娟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河滩社区

参考文献:

篇9

1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的重要意义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做好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工作,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率,还能够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同时,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农民使用农业机械技术时间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机械技术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能够有效减轻农民朋友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为国民科技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撑。

2农业机械技术在创新与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创新与培训人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人员知识水平有限,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质量,降低农民的工作效率。同时,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结构存在问题,技术培训对象主要是农民,由于农民对机械的认识不够全面,并且不同区域的农民对机械技术要求不同,创新与培训人员如果采用统一的培训结构,不能够让农民更好的掌握农业机械技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创新与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影响,农业机械技术的使用人员主要是农民,创新与培训人员往往按照以往的培训内容进行培训,会让农民产生一种无聊乏味的感觉。因此,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人员需要不断加入创新因素,并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重视,保证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方法

3.1转变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观念。在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培训经验与理念进行培训。由于农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已经不适用于当今。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源培训效果,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改变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观念,让农民能够真正掌握农机机械技术的精髓,保证农业机械技术在农村能够更好的发展。例如,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可以定期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学习,在学习农业机械技术的过程中,鼓励农民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给予针对性解答,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帮助农民能够更好的掌握农业机械技术。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学习农业机械技术的积极性,相关培训人员可以采取奖励措施,对于那些掌握农机技术较好的农民,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给予相应的奖励。当然,对于那些表现较差的农民,应该不断鼓励。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观念,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不但能够让农民更好的掌握农业机械技术,保证农业生产质量,还能够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机械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保证我国农业经济能够稳定快速的增长。3.2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对其工作的重视。在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培训人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效果。因此,农业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的专业技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对其工作的重视,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的工作质量,促进农民能够更好的掌握农业机械使用技能。例如,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技术培训人员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如果遇到不能完全执行的管理条例,需要及时将情况上报相关部门,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能够正常工作。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对其工作的重视,还能够有效保证农民的学习质量,让农民真正掌握农业机械技术。3.3及时更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内容。为了能够让农民更好的掌握农业机械技术,应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培训队伍,并及时更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内容,保证培训质量。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在保证农民学习质量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在农村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时,技术培训人员也可以积极采纳农民的建议,让技术培训人员与农民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农民能够更好的学习农业机械技术。例如,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人员可以定期将农民组织在一起,然后分组进行讨论,如何提高培训人员的工作质量,讨论结束后,技术人员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人员进行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可以将农民提出的意见详细记录下来,然后针对农民的观点,不断引进新的农业机械技术,从而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的要求。通过及时更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内部,培训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培训人员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培训工作,让农民能够更好的了解学习农业机械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培训人员需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采取合理的创新培训方案,让农民能够真正认识到农业机械技术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不断转变之前的传统培训观念,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保证培训质量。但是,培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对农机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方法的满意度。

作者:苑东明 单位: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任丹,漆雁斌,于伟咏,等.农户机械使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四川省205户猕猴桃种植户的调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04):528-534.

[2]刘荣和.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措施分析[J].山西农经,2016(17):27.

[3]卢晓玲.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12):47.

[4]张莹莹.五十年科研工作回顾与展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J].热带农业科学,2015(11):60-63.

[5]孙翔鸿.将技术发明创新简单化———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举办《企业创新技法(TRIZ)》培训[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5(03):56.

[6]田鞭.探析农改体制下山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新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6(01).

[7]刘必鑫.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10).

[8]杨志清.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J].科技传播,2016(18).

篇10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7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农业经济的社会地位已经越来越弱,这就要求农业必须积极吸收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创新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多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十分快速,但是国家的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使得农业技术创新始终缓慢发展,处于滞后在状态。在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中,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低于其他产业,投资强度与非农业的差距十分明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使得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农业推广体系的不完善就会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的综合影响下,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体系不断地变化,从政府主导模式转向市场化模式。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造就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急剧减少,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等不良问题的产生,进而阻碍了农业的整体发展。

1.3 农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匮乏

由于资金投入和政策等问题,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收入越来越低,已经无法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导致大量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开始另谋生路,从事商业工作。农业技术创新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建设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不良影响。

1.4 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创新属于应用研究,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分配在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但是基础研究的经费却明显不足,这样不合理的资金投入分配,给农业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潜力,减少基础研究的投入将会使农业技术创新失去坚实的后盾,进而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 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

2.1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想要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完善问题,必须要加强农业技术供需之间的紧密联系,建设健全的农业技术中介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有利的帮助。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政府可以加强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在农业院校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促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不断更新发展。

2.2 合理优化布局科研机构

面对科研机构不合理这一问题,政府应该鼓励进行分工合作,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业科研组织等,积极推动科研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从而才能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2.3 吸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农业技术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在职人员定期进行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农业企业还应该吸收一些新人,富有创新能力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农业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

2.4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与农业相关的企事业从事农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都应该综合到生产成本中,政府积极加大投入,合理分配,才能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政府还可以尝试鼓励企业个人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投资,以此为农业技术创新吸收更多的资金,才能激发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3 结 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农业资源的约束发展,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农业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世界上各国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仍旧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倍受重视,这就需要我国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3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理念创新

在现有的机制框架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有时还不能与改革后的推广技术所需要的理念相适应,造成服务与需求脱节。

他们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深入,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的不够彻底,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全面,而这些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以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同时,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不断的组织专家培训农技员和农民,并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4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 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

篇12

    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发达国家农业装备朝着大型化、多功能、高效率和复式联合作业方向发展,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智能化和操作自动化,并广泛采用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和柔性制造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从粮食生产机械化向全面生产机械化的过渡,并正在快速进入以信息技术应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高级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巨大发展,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并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当前,我国农业装备研究的重点是:研究高性能农业机械与装备、农机农艺相融合技术,利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开发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与装备,研究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刚刚进入农机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发展水平落后了20~30年。主要表现为:1)农业机械化刚刚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全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2)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粮食生产尚未实现全面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多数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仍处于起步或空白。3)农机装备技术水平低,性能差,产品结构简单,总体技术相对落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被国外技术和国际大公司挤压,面临严峻挑战。4)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缺失,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条件及方法还不够成熟,现代设计方法与试验条件滞后,产品开发生产周期是国际水平的2~3倍。5)农机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机械大型化、农业机械作业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6)国内农机行业中小甚至微型企业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缺乏创新性强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一些高性能、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产品还长期依赖进口;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严重缺乏。7)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低、基础弱,农产品原料品质难以保证,每年农产品收获后损失达数百亿元,加工增值潜力巨大;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较严重。8)农业装备与技术行业领军人物及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缺乏可持续创新的能力。

    2发展方向

    近十几年来,围绕主要粮油作物重要环节生产机械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但是,在水稻和玉米机械化生产装备技术、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方面,还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实际的迫切需要。

    2.1拖拉机方面

    目前,我国拖拉机功率分布不合理,中小功率产品占绝大多数,大功率产品比例偏低,缺乏特大功率产品,使得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大马力拖拉机的关键零部件技术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与广泛采用电喷发动机的国外产品相比,国内发动机在增压器和中冷器的可靠性上尚未完全过关,而电控技术的缺失使拖拉机整机控制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国内传动系在功能上仅仅是由滑动齿轮过渡到啮合套,这与国外同步器、动力换档、无级变速以及静液压传动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在液压系统方面,国内主要是开式半分置式液压系统,甚至目前无力位调节的分置式液压系统还呈上升趋势,这与国外的闭式负荷传感液压系统以及电子反馈的悬挂系统也呈鲜明的对比;在操纵与控制系统上则存在更大的差距,与国际上已经普遍采用的电子和液压操纵控制相比,目前国内拖拉机主要还是以机械杆件控制为主的操控系统,少数的电子控制也是孤立和简单的开关控制。

    2.2种植机械方面

    1)在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中,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最低,至2010年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8%,其中种植机械化水平为20%。现在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是培育适应超级稻精密插秧的优质秧苗和研制适应超级稻精密插秧的机具。目前,我国超过30%的水稻种植面积采用直播,且大都采用人工撒播,亟需攻克的关键技术是通过机械直播改无序为有序,要求播种均匀并可满足常规稻、杂交稻和超级稻等不同品种对播种的农艺要求,可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2)国内玉米播种机械主要以小型机械式为主。机械式排种器对种子的适应性差,漏播率、重播率、破损率较高,而且不适宜高速作业。目前,国内生产的播种机多以机械式排种器为主、气吸式为辅,产品总体水平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水平,播种质量难以达到农业技术需求。3)在油菜、棉花等旱田移栽机方面,国内已经研制开发出钳夹式、链夹式、挠性圆盘式、吊杯式和导苗管式等各型移栽机,但这些移栽机大多停留在半机械作业水平,还需要配备相当人力进行人工取苗和投苗等操作。由于栽植频率受限于工人的喂苗能力,一般栽植频率不能超过35株/min,导致移栽机作业效率低,虽然省力但不省工。因此,需要研究能自动取苗、栽植作业的全自动移栽机,实现移栽作业机械化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大型保护性耕作与田间管理机械方面

    1)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我国尚缺乏大型智能化保护性耕作装备。2)与国外先进的喷雾施药机具相比,我国生产、使用的喷雾机械作业效率、雾滴附着率、农药有效利用率等技术指标低下。手动药械占93%,中小型机动植保机械占6%,配套拖拉机喷雾机占1%。3)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90%,高效精确灌溉节水技术设备短缺。

    2.4收获机械方面

    国内谷物联合收割机主要以喂入量2~4kg/s的横轴流滚筒机型为主,产品平均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近30年,喂入量8kg/s以上的大型智能化谷物联合收割机仍是空白。存在的主要不足:一是结构简单,单位收获量能耗高,作业效率受到限制;二是设计主要靠经验和模仿,缺乏系统的基础试验数据和设计理论;三是整机主要采用机械传动和简单液压控制技术,结构、运动参数调整困难,作业性能无法监控,驾驶操控自动化程度低;四是整机和发动机、液压件、电器元件等配套系统的制造装备水平低,产品振动大且噪音高,无故障工作时间低于60h。

    3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农业装备与技术科研总投入虽不断增加,但占整个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偏低,农业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私人企业投资农业科研占农业科研投资比例更是不足2%,且科研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许多农业装备技术研究院所转变为企业后,其所承担的共性、公益性技术供给职责大大弱化,科研院所缺乏投入的动力和供给的积极性。另外,农机部和机械部的撤销、高等教育的改革,直接导致高校农机学科的削弱,农业装备与技术重要前沿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匮乏。

    近年来,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农机市场迅速膨胀,涌现出大量短期渔利性的拼装类企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健康发展。做强做大骨干龙头企业,跻身世界前列的国际化公司,成为振兴我国农机行业的紧迫任务。目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难以建立有效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研究重视不够,储备不足,大型攻关项目所需要的智力、跨学科知识、大型设备和信息等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科技人员和科技团队无法充分共享资源、展开合作。同时,信息不畅导致研发环节重复,研发链与产业链脱节,科学研究难以解决农机行业生产中出现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致使我国农业装备行业关键性技术依赖进口,产品的科技含金量不高,整体竞争力低。评价机制方面仍注重以论文、专利、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且评价周期短,大多为1~2年,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忽视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效益评价;产、学、研各环节间缺乏有效链接,导致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难以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以加快推进。农机专业萎缩,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乏力。缺乏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与有效汇聚国际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和平台,难以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

篇13

新产品开发通常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战略最关键一个环节,然而在规划初期由于市场需求较为模糊以及不确定性较高,因而被称为模糊前端 (fuzzy front end,FFE)。模糊前端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却是改善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和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的引擎和推动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在模糊前端阶段能够及时、有效地“去模糊化”,促进以知识转化和知识螺旋为特征的技术知识创新,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品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1]。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从组织内部独立完成转为与外部伙伴协作完成[2]。供应商作为产品模块主要提供者和外部合作重要对象,能提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所需的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获取并利用供应商资源成为提升自身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3]。由此,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逐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研究热点。

由于非常规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增加了模糊前端参与管理协调的难度,因此,有效提升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的成功率是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4]。模糊前端参与过程中不同供应商在技术路线、知识存量和文化等因素不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充分理解各个供应商能力和相互兼容性等情况,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产品的开发。然而目前学术界缺乏对模糊前端阶段如何整合供应商资源提升产品创新性这一问题的研究,且还未能深入分析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在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背景下对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产品创新性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另外,阐明网络结构形态在模糊前端参与产生的实际作用,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模糊前端这个重要而薄弱环节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模糊前端参与和产品创新性

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是指新产品进行实质性开发前的阶段,包括从产品创意产生、创意评估、甑选到产品概念形成的过程。模糊前端参与的实质是跨组织的知识集成,在此过程中,需要企业产生大量具有新颖性的创意,并营造适合新想法形成的组织氛围[5]。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有利于调整和重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效解决创新活动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其中,模糊前端阶段获取相似配的供应商创新性可以有效克服企业知识短板,增加企业内部知识的异质性,并有助于这些异质性知识之间的相互激荡与碰撞,有利于一起解决由于新产品开发中模糊前端阶段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各种问题。

模糊前端参与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知识、增加知识存量,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模糊前端参与使得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能更早利用供应商的知识,与供应商之间能建立强而紧密的关系,合作伙伴间深层次和频繁地进行互动使得合作伙伴熟悉各自的强项和能力,有利于新产品开发所需技术知识的转移,减少产品概念形成所需要时间,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从而提高新产品上市速度,进而提升新产品开发活动的市场创新性[6];第二,模糊前端包含大量隐性技术知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难于全部拥有,选择创新型供应商可以尽早发现潜在问题,有效整合这类供应商创新性有利于设计新产品创意或者对于现有产品概念进行重大改进[7]。有效利用供应商的相关技术知识,增加技术工艺过程的有效互动,减少新产品设计过程中变化,进而提高产品开发活动的技术创新性。基于此提出假设1:

假设1a:模糊前端参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创新性有正向影响;

假设1b:模糊前端参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性有正向影响。

(二)网络结构形态的调节作用

网络结构形态作为供应商网络刻画的关键,其不但能够反映企业改变网络的物料流、知识流、信息流等资源影响网络资源配置效率,也能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对战略供应商管理效果,代表供应商网络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规模和质量。基于现有研究,学者借助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嵌入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网络结构形态,主要包含网络结构和网络位置,深入到基于新产品开发活动所组建的供应商网络特定情境下研究发现,网络结构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网络中心性体现,网络位置主要通过供应商弹性反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网络中心性位置有利于整合和利用创新型供应商所提供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功能等方面的技术知识。Capaldo[8]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网络位置对主导企业在知识共享网络中获取动态创新能力有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强化信息获取、技术研发所需的信息及其管理效率,同时指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越接近网络中心,其所能获取的网络经验、信息越丰富,便能加速概念的形成,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大提升新产品的上市及时性[9]。因此,网络中心性高的情况下,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更能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接近和获取较多互补性资源,从而使得新产品开发更具有市场创新性。

当主导企业的网络中心性越高,则其所能获取的网络内外部资源越多,越有可能及时获取所需资源、知识和技术,并成为知识流动的中介。Tsai[10]通过网络理论探讨组织学习层面的知识转移,指出组织越接近网络中心性,则拥有越多的途径获取网络其他成员所开发的新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创新其技术研发的发展成果。因此,网络中心性高的情况下,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模糊前端阶段构建强势的技术地位,并强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潜力,进而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中技术创新性。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a:网络中心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创新性的关系;

假设2b:网络中心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性的关系。

供应商弹性通过重塑供应基的有效性来响应外面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好的重构、协调和管理供应网络的能力导致更优的供应基[11]。在供应链情境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竭尽全力适应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通过更好地配置和重塑供应来源,网络化结构通过获取不同渠道的外部资源有效补充组织内部资源。由于技术创新周期变短,为了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供应商弹性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12]。因此,当供应商弹性较大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更有能力通过模糊前端参与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中的市场创新性。

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其本质是一个技术学习的过程,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知识并不等同于对其充分掌握,只有将这些新技术知识在企业内部被充分吸收和消化,并与现有内部的技术知识有效整合,转化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技术知识并利用其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才能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性。供应商弹性越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网络内外供应商的联系越多,网络结构越多元,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每个模块化中越能掌握供应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13]。因此,供应商弹性高的情况下,企业越有可能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其他开发需求,通过外部合作中开发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跨组织合作能力越强,越有能力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性。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3:

假设3a:供应商弹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创新性的关系。

假设3b:供应商弹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性的关系。

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概念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和数据收集

从2014年1月到2014年4月,课题组对浙江、河南、陕西、山东、江苏、重庆、安徽、上海等8个省市106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现场填写、邮寄和电子邮件相结合的方式,发放530份问卷,为确保问卷回收质量,课题组通过2轮的问卷发放和多次沟通联系,收回385份问卷,剔除其中数据不全的21份问卷,有效问卷回收3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8.68%。问卷调查所涉及各类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均衡。样本数据中,部门经理(21.98%),项目经理(4.67%),技术管理人员(15.93%),采购经理(33.24%),采购人员(24.18%),其中参与供应商管理活动较多的采购经理、技术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占总和的73.35%,对于模糊前端阶段管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满足本研究调研所需。

(二)构念的测量

为确保调查问卷量表设计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构念主要采用已有研究中被广泛认可、成熟的测量量表,并根据研究内容进行相应修改形成初始问卷,为确保问卷的质量,邀请专家和学者对初始问卷进行完善和修订,最终形成用于大样本调查的正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其范围从数字“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来反映题项对企业实际的代表情况(见表1)。

1.模糊前端参与。模糊前端参与是主导企业为整合供应商创新资源而通过与供应商相互协作促进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过程[14]。参考Wagner[15]的量表,共3个题项。

2.市场创新性。市场创新性是指新产品相对于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新颖程度Swink和Song[16],Danneels和Kleinschmidtb[17],共4个题项。

3.技术创新性。技术创新性是指新产品所嵌入技术的创新程度,借鉴Kock等[18]和Antoncic等[19]的量表,共6个题项。

4.网络中心性。网络中心性主要指主导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网络成员连接,并以较快速度获取和控制资源,并取得重要影响地位的程度。其中网络中心性借鉴Gnyawali和Madhavan[20]、Rowley等[21]的量表,共有5个题项。

5.供应商弹性。供应商弹性是企业通过重塑供应基的有效性来响应外面环境变化的能力,测量采用Chu等 [12]和Liao等[13]的量表,共有4个题项。

6.控制变量。为了了解其他外生变量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加入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作为控制变量,以期获取更完整的观察,其中采用企业人员总数取对数代表企业规模。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效度检验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两个部分,收敛效度检验常用三个指标来检验,第一,各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必须显著大于0.5,而本研究的因子载荷最低值为0.770;第二,Cranach’s α系数都超过0.8,组合信度(CR)超过0.7;第三,构念的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应大于0.5。如表1所示,本研究数据均满足上述三项收敛效度的基本研究。区别效度常用各构念的AVE平方根值大于任意两个构念相关系数证明构念具有区别和显著不同,即具有区别效度。如表2所示,各构念AVE平方根值(表对角线数值)显著大于相对应的两项构念最大相关系数值,具有很好的区别效度。

问卷法是一种自述式(selfreport)收集同一调查者的主观衡量的调查方法,极有可能导致对变量之间关系过低或过高的评判,形成共同方法变异问题。为避免共同方法变异,采用harman单因素测试法,将模糊前端参与、网络中心性等所有变量题项以最大变异法进行因子分析,数据通过限定单一因子方法不能提取单一因子,其第一个因子方差解释总方差的20.83%,因此可以推断共同方差变异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不大。

(四)假设检验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诊断,对所有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计算各因素的方差膨胀因子的最大值为2.208,远低于10的上限值,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如表3所示,首先,模型1和模型4加入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两个控制变量;其次,模型2和模型5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主效应模糊前端参与,模型3和模型6;最后,加入模糊前端参与与供应商弹性、模糊前端参与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项。

模型2和模型4表明,模糊前端参与对企业市场创新性影响(β=0.42,P<0.001)和对企业技术创新性影响(β=0.199,P<0.05)显著,假设1a和1b获得支持。模型3表明,模糊前端参与与供应商弹性的交互作用对市场创新性起到一定程度的负向调节作用,拒绝假设2a;模糊前端参与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市场创新性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β=0.202,P<0.001),假设2b获得支持。模型6表明,模糊前端参与与供应商弹性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性起到显著负向调节作用(β=-0.173,P<0.001),与假设3a相反;模糊前端参与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性调节作用不显著(β=0.062,P>0.1),拒绝假设3b。

为了更加清楚地揭示供应商弹性和网络中心性的调节作用,本文图解对其分析。由图2a可见,在高网络中心性水平下,模糊前端参与对市场创新性的影响明显大于低网络中心性水平时的情形。由图2c可见,网络中心性对模糊前端参与对技术创新性的影响不明显。从图2a和图2c可以看出,网络中心性仅对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创新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于对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创新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企业网络中心性越强,其收集和掌握不同供应商创意的能力越强,其产品概念的差异化程度也越高,有利于推出与竞争者有差异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由图2b可见,在高供应商弹性的水平下,模糊前端参与对市场创新性的影响明显低于低供应商弹性水平时的情形,由图2d可见,在高供应商弹性的水平下,模糊前端参与对市场创新性的影响显著低于低供应商弹性水平时的情形。从图2b和图2d可以看出,供应商弹性对模糊前端参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创新性和技术创新性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与本文所提的假设3相反。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新产品开发活动中模糊前端参与需要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进行频繁的创意互动、意见反馈和知识共享,因而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相当重要。然而在技术交换风险程度高的情境下,供应商会权衡技术交换所共享的程度。供应商弹性通过重塑供应基的有效性来响应外面环境变化,增加网络的不稳定性,降低网络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供应商往往不愿在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中提供关系专用资产投入,从而无法取得应有的效益。此外,通过图解分析发现,模糊前端参与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是不同的。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下,其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倾向于低网络中心性和高供应商弹性。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高的情况下,其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倾向于高网络中心性和低供应商弹性。

三、结论

1.本研究提出并验证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性的关系。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可分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风险,提升机会辨识分析的准确性和创意想法的优良性,产生更多优异的产品概念,降低新产品开发失败概率,通过对供应商创新能力降低市场和技术层面上的模糊性,减少研发的时间和成本,以便新产品的研发更快进入市场。基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范式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转变的背景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显然不同于以往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有组织内部独立完成的管理认知,市场竞争不再只是单一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向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竞争,传统的企业独立竞争理念和做法,已无法再适应新环境发展需要。

篇14

1.1推广队伍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是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够重视推广工作,专业技术水平也较低,且推广人员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从而导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致使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很不理想,广大农民也难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农业技术。

1.2推广方法落后,内容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及时推广给广大农户知晓,让广大农户了解新的农业技术,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真正发挥先进农业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推广方法落后,推广内容不健全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阻碍了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使得农民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致使农民的收益得不到提升,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策略

2.1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融入先进理念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并充分发挥其真正作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必须改变现行的推广方式,针对以往推广内容不健全的情况,结合当下农民的需求,科学完善推广内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融入先进理念,由传统的单一向农民推广技术,转变为提供综合式的优质服务,通过开通电话热线、设立咨询部门、建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站等措施,有效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问。将农业推广部门的职能由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向专业的农业综合咨询服务部门转变。

2.2加强培养推广工作人员,组建高素质推广队伍为了改变农业推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术缺乏,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这一现状,我国农业推广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入到培训活动中,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理念,并要求现有的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以此提高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聘请专业的知识人才,以此弥补推广人员数量不足的状况。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