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管理范文

儿科护理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科护理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科护理管理

篇1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过程,先进的护理伦理和技术能否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护理管理。儿科病区里患儿具有年龄小、病种复杂、护理技术要求高等因素,护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现总结如下。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1 关心和尊重护士 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的操作,但对儿科护士来说要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成功率并非易事,面对家长的围观,患儿的不合作,护士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若不能“一针见血”常常会遭到家长的指责、投诉,甚至谩骂。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差,观察和护理较成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儿科护士不但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又得不到尊重。很多人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护士长要解决护士们的实际困难,缓解心理压力,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安心做好每天的护理工作。

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病区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儿科服务的对象以婴幼儿较多,护士必须具有爱心、童心,多与他们交流,玩耍,消除其恐惧心理,同时要求护士穿刺技术过硬。

1.3 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独立的关系,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2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我们可以在病房的走廊、墙壁上张贴一些色泽鲜艳的卡通图案,多买些玩具,给他们有种家的感觉。

2.2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每位护士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的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安排床位时按病种分类,病房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 min,保持病房整洁干净。

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1)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2)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3)护士忙于抢救重患者而没有为其他人做及时的处置;(4)患者多,治疗护理不及时,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

篇2

【关键词】儿科病房;护理管理;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93-02

1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1关心和尊重护士: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病情观察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年轻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她们,使她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1.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管床护士配合责任组长的工作,定期在病房召开健康教育小课堂,由护士讲解疾病知识、喂养知识,发放科普知识宣传单,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患矛盾。

1.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危重病人多,周转快的特点,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查房不及时、医嘱更改频繁、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与科主任反映协调医护关系,改进工作流程,以病人为中心,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并且危重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增加中午和中班高峰时段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准确,由上白班的主管护师、护师上备班,抢救病人时及时增援,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1.4护士长要树立自身的威信

1.4.1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护士长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护士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但身先士卒的同时又不能“一手包揽”,“苦干”式的领导者已被现代管理所淘汰,一个出色的护士长是要合理使用激励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护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常见的激励方法有奖励激励、感情激励、目标激励及行为激励。

1.4.2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儿科病种繁多,专科性强,这就要求护士长在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进取、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走在护士的前面。在技术操作方面护士长也要有过硬的本领,护士们懂的,护士长要精,护士们不懂的护士长应熟,护士头皮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护士长能“一针见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护士们的尊重。

1.4.3正确用人,平易近人:任何一个护士长都是从普通护士中走来,虽然工作职责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护士长用人要公平合理,任人为贤,发挥每个护士的专长,努力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2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2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门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免费提供电磁炉给患儿热饭、热奶。为远到而来的病人提供整理箱装物品,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努力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加强护理人员专科技能培训:护士的专科业务素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护士只有具备过硬的护理技术操作,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制定不同层次护士的专科知识学习和操作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各类专科知识讲座,疑难病例讨论,重症护理查房或外出培训,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护理理念,以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养,采取以老带新,一对一传帮带的作用。

2.4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围绕护理制度的落实和安全环节质量的控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儿科身份识别的重要性,交代患儿及家属佩戴手腕带,有利于核对身份,保证治疗护理的准确性。病床加床栏并挂有防坠床、防跌倒的标识。由科室安全员每周检查,每月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把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若有差错事故发生,按其性质与情节组织本科护理人员讨论分析事发原因,责成相关人员认真总结、吸取教训,使护理人员的纠纷意识和安全意识常备不怠。

2.5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每位护士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各种治疗护理前洗手,接触不同的病人用快速手消液消手。病房开窗通风,大病房安装空消机,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出院床单元臭氧消毒机消毒备用。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如小儿胃管、雾化吸入器、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到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③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④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挂错补液;⑤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⑥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⑦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⑧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

3.2纠纷的防范措施: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长排班根据护理人员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新老搭配、优势互补;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更换补液护士都要有签名,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3.3护士长的应对策略:护士长首先对护理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对有情绪不满或过激行为早制止,及时阻断其恶性发展。对待纠纷要做到三宜三不宜,即宜见不宜避,宜劝不宜激,宜散不宜聚。[1]其次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患儿家长,心平气和,满腔热情地接待,耐心倾听申诉和反映,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如确实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要向家属解释、陪礼道歉。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和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坏或将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让患者及家属满意。

篇3

提高护理操作,进一步规范实用的护理程序。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确保儿童和家庭保健由一个普通的心脏,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程序、护理过程可以有效地避免护理纠纷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与成人高等风险相比,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病人家属情绪波动,所以很容易在护理纠纷和医务人员,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护士应多关注保健的细节,考虑病人的家属的感受,关注细节和护理,以减少护理纠纷合理安排过程。

2.协助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护理习惯,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

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的建立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措施到位及时执行,准确地实施治疗,护理,加强病房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为贯彻落实就业前培训制度,在新护士、实习生上岗之前,进行岗前培训。设置情景客房,模拟练习不安全的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护理安全意识。学习,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职业素质和护理安全教育的核心系统,掌握儿科护理的特点,完成岗位职责。因此,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医院应尽量详细的内部规章制度,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合理细化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医院护理工作可以标准化,制度化。

3.在做好常规护理基础上应当积极和患儿和家属进行及时沟通,对孩子的照顾要有“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

现在儿童患者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同时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孩子生病,尤其紧张,焦虑的是父母,过度照顾,夸大病情的严重性,对医务人员过分的要求,护理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人住介绍,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并告知其主任医师,护士,病房床位,护士长,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病房规章制度。对于人文环境,根据儿科病房的特点,创作,类似静电塑料卡通喜洋洋,米老鼠图案儿童的窗口上,从而减少在医院治疗的患儿的紧张青训,宣传育儿知识,在护理站的大厅天花板上悬挂风铃,风铃上挂各种温馨的祝福,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宣传预防烫伤,坠床,窒息,中毒等儿童常见意外。将“以疾病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逐渐过渡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中来,以满足护理,儿科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服务细节,积极寻找在儿科护理服务的薄弱环节,提高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更完美的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现护士和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避免误解和沟通不畅造成的护士医患矛盾。护理模式的转变,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是第一个“人”,其次是“病”。因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在儿科护理中很重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主动提供护理服务,病人的满意度作为护理的最高目标,在现有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

4.结语

篇4

1.1转变观念,灵活安排排班: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再教育培训和考核。单人值班时一定要经验丰富的护士。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感、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1.2加强儿科护士的规范化培养:特别关注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努力提高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率;实行“一带一”制度,帮助新护士尽快成长;定期对护士进行操作考核,通过理论知识笔记,无菌技术操作,静脉采血,静脉套管针的留置,鼻导管吸氧等考核项目,检验护士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制造各项操作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等,严格规范进行“三查七对”等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见,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的发生,做到在抢救患者时动作准确、敏捷、到位、紧张而有序,同时加强团队及个人抢救能力的培训,抢救患者时,护士之间,医护之间以及科室之间需相互协调和配合。

1.3设立专科仪器管理制度: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每天清点维护,定时检查,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出入科室实行登记等,保证仪器的有效使用。

1.4制定应急预案及流程:通过头脑风暴法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及流程,使护士认识到管理风险的普遍存在,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士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1.5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对可能发生风险的护理操作,提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及时发现在护理服务细节中存在的隐患,把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防范,注意每一个细节,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准、更精。

1.6提高护患沟通措施: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要求护士着装整洁,头发不过肩,给患者以庄重的仪表。推广应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护士做到“请”、“对不起”当头,一次穿刺失败需要再次穿刺时规范化语言是“对不起,让您的宝宝受苦了”。避免生、冷、硬语言。当患者或者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做好解释工作,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发生冲突。

1.7对护士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要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生活和需要,掌握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尽量保证护士的休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大家工作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1.8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严谨性。按规定程序修改护理记录。如果患者拒绝检查、治疗和住院,一定要说明原因并签字。

2小结

篇5

1.1护士技术操作过程中的风险:①一些儿科患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发展猛、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护理服务过程中常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过错输血感染、输液反应、过敏反应、违反操作规程、护理新技术应用等因素都可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2]。②抢救患者时,医生来不及开书面医嘱,口头医嘱多,执行时可能因听不清而用错药、重复用药。抢救仪器的故障,如吸引器无吸力、监护仪出现血压或血氧饱和度测不出、异常心电图波形。

1.2意外事件形成的风险:①不可抗力因素,如突然停电、设备故障等[3]。②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因素:如意识障碍(昏迷或骚动)致碰伤、坠床、撞伤,抽搐、呕吐可导致患者咬伤、窒息;急症、重症患者在诊查、运送途中可能突然出现呼吸心脏骤停情况发生。也存在如给小孩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等原因,导致暴力事件,如辱骂、打人、砸东西等。

1.3职业性损害造成的风险:由于儿科急诊患者病情往往比较急,需要马上救护,面对患者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如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救护过程中在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传播给家人和朋友。

1.4护士心理性因素产生的风险:急诊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精神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

1.5病历资料造成的风险:目前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缺陷。由于工作量大,存在着漏记或忘记护理记录;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中医护记录不一致或自相矛盾;病情记录、护理措施、效果评价与实际不符:护士未按常规观察及记录或弄虚作假,而导致误诊、误治引发医疗纠纷事故。

2风险管理对策

2.1转变观念,灵活安排排班: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再教育培训和考核。单人值班时一定要经验丰富的护士。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感、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2.2加强儿科护士的规范化培养:特别关注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努力提高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率;实行“一带一”制度,帮助新护士尽快成长;定期对护士进行操作考核,通过理论知识笔记,无菌技术操作,静脉采血,静脉套管针的留置,鼻导管吸氧等考核项目,检验护士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制造各项操作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等,严格规范进行“三查七对”等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见,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的发生,做到在抢救患者时动作准确、敏捷、到位、紧张而有序,同时加强团队及个人抢救能力的培训,抢救患者时,护士之间,医护之间以及科室之间需相互协调和配合[4]。

2.3设立专科仪器管理制度: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每天清点维护,定时检查,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出入科室实行登记等,保证仪器的有效使用。

2.4制定应急预案及流程:通过头脑风暴法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及流程,使护士认识到管理风险的普遍存在,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士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2.5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对可能发生风险的护理操作,提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及时发现在护理服务细节中存在的隐患,把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防范,注意每一个细节,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准、更精。

2.6提高护患沟通措施: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要求护士着装整洁,头发不过肩,给患者以庄重的仪表。推广应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护士做到“请”、“对不起”当头,一次穿刺失败需要再次穿刺时规范化语言是“对不起,让您的宝宝受苦了”。避免生、冷、硬语言。当患者或者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做好解释工作,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发生冲突。

2.7对护士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要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生活和需要,掌握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尽量保证护士的休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大家工作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增强科室的凝聚力[5]。

2.8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严谨性。按规定程序修改护理记录。如果患者拒绝检查、治疗和住院,一定要说明原因并签字。

3小结

篇6

关键词:细节护理;儿科护理管理;医护人员

0引言

当前人们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儿科护理。所以儿科护理的关键就是要满足病人的需求[1]。因为大多数患儿年龄小,所以通常治疗依从性差,甚至有的患儿出现恐惧心理,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本次实验中对于部分患儿采取细节管理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室的患儿共78例进行研究,他们的年龄在3-9岁之间。然后把他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

因为儿科病人的特殊性,所以对于儿科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水平[3]。护理质量是工作的中心。所以医护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病人进行护理。对于有不良情绪的人员,护士长要做到胸中有数,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并且适当减轻其工作压力[4]。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确保护理质量。对于护士自身来说,除了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水平外,还应该有一颗关爱人的心,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所以,医院要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和道德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和道德素质。还可以适当采取奖励措施,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适当奖励,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全面提高自身护理水平和道德素质。

1.2.2细化管理制度,建立良好工作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就是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因此应该改善儿科管理制度,使其具有切实可行性。此外,还应该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动态监控模式,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立即纠正,从而督促医护人员养成好的工作习惯。

1.2.3护理指导

对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要热情迎接患儿及家属,同时还要耐心回答病人的疑惑。在对患儿进行护理之前,应该嘱咐家长多关心、安慰以及鼓励病人,从而减轻患儿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并且可以拉进患儿同医护人员的距离,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此外,医护人员要注重细节管理,因为自身的一个小动作或者细微的表情都可能给患儿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医护人员要重视细节管理,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注意在进行护理工作之前应该同病人家属进行沟通,一旦病人的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或者因操作不当导致患儿身体不适时,应该向病人或者家属道歉,态度要诚恳,让家属看到医护人员的真诚,感受到对患儿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质治疗依从性。

1.3效果评价

运用我科室自制的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患儿治疗后的病情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其整体护理质量越好。

1.4数据统计

运用统计学软件SSPP1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如果P<0.05说明存在明显差别,具有临床可比性。

2结果

实验组患儿在经过细节管理护理模式后,其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均大大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在医院的管理中,细节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要遵循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还鼓励在岗的医护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争取在细节中体现出完美。因此细节管理越来越被管理者所重视,然后在医院中采取护理管理的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细节管理主要是针对某一细节进行的完善和补充。通过细节管理模式,大大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和执行能力。我国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所以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忍耐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病人年龄较小,病情特殊,加上家长的担心以及病人的不配合,给护理人员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所以,医护人员应该注重细节,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任何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增加患儿的痛苦或者反抗,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给医院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医护人员不但要认真做好护理工作,而且还应该耐心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医务人员必须学会细节管理,因为医疗质量能否提高、患儿家属是否满意以及医疗安全是否得到保证大大取决于医院对于护理细节的重视程度。所以,在儿科的病房管理中采取细节管理特性的新型护理模式,对于提高病房管理以及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对于在儿科病房中采取新型的细节管理模式,能够大大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以及医院的整体护理治疗,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

参考文献

[1]郭莉媛.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73-274.

[2]于文凤.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111-112.

[3]王红梅.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及细节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61-262.

篇7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满意度

引言: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临床护理期间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一旦发生风险不仅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引发纠纷事件。由于儿科主要收治一些年龄相对较小的患者,其身体和心理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护理期间极易出现风险事件,从而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1-2]。基于此,本研究以240例患儿为调查对象,分析对其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患儿临床资料

本院儿科于2018年1月开始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随机选取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前收治的120例患儿为常规组,随机选取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后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组,其中常规组男性66例,女性54例,患儿年龄范围在4个月至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2.10)岁,呼吸系统疾病45例、消化系统疾病54例,神经系统疾病21例;研究组男性67例,女性53例,患儿年龄范围在4个月至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2.12)岁,呼吸系统疾病46例、消化系统疾病54例,神经系统疾病20例。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在实施风险防范式管理前儿科主要采用传统管理方式,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风险事件,并为其讲解如何更好的规避风险发生。在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后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在儿科成立风险防范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意识培训,并对儿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和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2)完善管理制度,在实施护理工作期间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制定护理质量监管小组,不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抽查,对于护理期间存在的风险事件及时处理。严格规范护理文书书写,确保儿科护理文书字迹清晰,保证护理文书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3];(3)加强药物管理,因为儿科收治的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其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差,同时其药物敏感性也比较强,因此一旦出现服错药则极易造成医疗事故,对此应对药物进行严格管理,并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用药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则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或医生进行处理[4]。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护理期间风险事件、纠纷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家属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其对护理工作越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选患儿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数据(%)显示,x2检验,计量结果以(x—±s)表示,t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和纠纷事件发生率差异

经过对所选患儿调查显示,研究组风险事件和纠纷事件发生率均为0,而常规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7%,纠纷事件发生率为0.83%,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2.2对比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差异

经过对所选患儿家属调查显示,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8.15±1.10)分,而常规组满意度评分为(80.17±5.53)分,组间比较(t=3.281,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风险方法式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比较常见,在临床护理期间需要加强对患儿住院环境、饮食方案、药物使用等进行护理,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同时对一些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患儿应对其进行压力性损伤评估,对于一些高危患儿应按时协助其进行翻身,并保证其皮肤清洁和干燥[5]。同时医院还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胃管插管等基础操作培训,争取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风险事件和纠纷事件发生率均为0,而常规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7%,纠纷事件发生率为0.83%;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8.15±1.10)分,而常规组满意度评分为(80.17±5.53)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降低儿科风险事件发生,还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明,蔡益民.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4):73-74.

[2]史林芝,张巧权,谢俐萍,蒋金丽.分层责任制质量控制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1):109-111.

[4]王婧.风险管理联合安全护理在改善门诊儿科护理工作质量中的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7):44-45.

篇8

[关键词]PDCA护理管理;儿科;护理质量;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儿童家属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其对护理服务态度和护理质量也明显提高[1]。PDCA属于近年来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模式之一,其属于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的一种,对一切管理活动都比较适用,共分为4个阶段即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2]。PDCA不仅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维护护理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其通过让整个护理过程程序化、整体化和规范化,来有效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最大限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为了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以及家长满意度,该院对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150例患儿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从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该院儿科治疗的患儿中挑选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组,其中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设为对照组,接受PDCA护理管理的设为试验组。试验组包括40例男性和35女性患儿;患儿年龄1~14岁,平均(6.7±1.8)岁;患病时间5~20d,平均(10.6±2.4)d。对照组包括39例男性和36女性患儿;患儿年龄2~13岁,平均(6.5±1.7)岁;患病时间5~25d,平均(10.5±2.5)d。该次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讨论,且患儿家属对该次研究表示知情并签订同意书。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患病年龄、男女构成比例、患病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而试验组患儿则接受PDCA护理管理模式[4],具体为:①计划:在儿科组建PDCA质控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和护士,认真学习PDCA的相关内容和实施方法。PDCA小组全面评估患儿及其家长的护理要求,寻找存在的问题,同时充分考虑可能对疗效产生影响的因素,根据主次、先后顺序排列,拟定患儿入院后的健康教育计划、心理辅导计划、患儿生理护理计划等,明确考核指标,对存在的疑难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反映,通过小组讨论以及咨询护理专家等方式找出改进措施,讨论措施可实施性并最终确定方案。②执行:护理计划要在正式实施前发放到每一位小组成员手中,由责任护士负责职责分工,同时所有入组护士都要接受相关培训,保证能够按照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各项护理服务,管理小组成员负责监督落实情况。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患儿家长正确用药以及注意事项。协助患儿翻身、进行饮食指导,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让患者及家属得到人文关怀[5]。③检查:由高年资责任护士负责PDCA实施后效果的检查,发现和寻找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质控小组成员要对科室各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按照要求处理小循环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同时科室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总结归纳的同时寻找最优处理措施[6]。④处理:积极征求患者以及家属的建议及意见,同时根据检查结果对上一阶段存在的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根据实际护理工作情况及时调整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将存在的问题纳入新的循环,而已经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巩固。护士长同时要重点质控重点患者、重点环节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对护理期间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并将工作职责细化,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评价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相关要求拟定符合该院实际情况的护理质量考核表,考核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健康宣教和临床操作4方面,每项满分为100分。患儿家长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级别。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x±s)差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并用[n(%)]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质量对比

研究数据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取得一定护理效果,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评分明显占据优势,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试验组和对照组家长满意度对比

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60.00%(45/75),而试验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3.33%(70/75),试验组满意度更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3,P<0.05)。

3讨论

护理质量和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密切相关,护理模式的选择必须以保证临床疗效为前提[7]。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下儿科的护理质量并不令人满意,这既和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不能正确认识本职工作重要性有关,又和患儿自身生理特点有关,治疗期间患儿配合度和依从性较差,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而PDCA循环体系具有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在一切管理活动中都比较适用。在该次研究中,于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对护理服务实施循环治疗控制以及护理方法评估,重视细节量化、环节监控以及全程互动,通过环环相扣,互相促进,使护理质量呈现螺旋式上升[8-9]。PDCA循环体系将对护理质量的把控由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评价的系统管理中,执行期间系统评估计划方案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取得的成绩不断巩固,保证护理服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10]。PDCA循环体系广泛的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对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殷秀伟[9]在其研究中指出PDCA循环体系应用于小儿肺炎的护理中,不仅减少患者住院时间,而且提高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明显降低护理风险。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PDCA模式,有利于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增加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发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冷爱美 单位: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刘菊芳.PDCA循环管理对提升儿科病房优质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1(12):1453-1455.

[2]闫彩琴,尚全梅,王学梅.PDCA循环在儿科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5(13):456-457.

[3]李珍芬,刘杏丰.PDCA护理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与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5(5):707-709.

[4]陈小雅.PDCA循证护理理论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4,3(16):3582-3583.

[5]宋丹,孙秋华.PDCA循环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6(21):147-149.

[6]周如女,罗玲,周嫣,等.应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3,30(11):48-51.

[7]黄江莲,周惠宏,曾春嫦,等.应用PDCA循环促进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体会[J].广西医学,2009,31(7):1058-1059.

[8]吕晓芬,徐慧红,吴春羚.PDCA循环在门急诊输液患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3):154-155.

篇9

关键词:儿科;夜间护理;护理安全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意外事件多,缺少主动告知症状的能力;儿科病房内护士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责任和职业压力较大;儿科夜间护理当班人员多为工作年限较短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执行医嘱和各种护理操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因而护理工作压力大,护理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儿科病房的医疗纠纷较多,夜间更是儿科病房各种差错事故易发时段。为减少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就诊安全及住院满意度,我们通过总结2012年以来我科夜间发生的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儿科开放床位45张,每月出院病人人数在300人次左右,儿科护理人员共14人,平均年龄32.5±6.4岁;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10人;学历分布:本科2人,本科在读1人,大专5人,中专6人。本研究共总结了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科室护理值班记录、总护士长夜查记录、科室月度护理质控记录、院护理部和监察科患者投诉记录,对我科发生的所有的夜间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资料进行总结,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汇总。资料显示,我科病房共出现夜间护理缺陷132次(其中严重护理缺陷11次),护患纠纷15次(其中严重护患纠纷3次),护理人员负主要责任的护患纠纷5次,未出现导致患儿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2结果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汇总表。

3讨论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可分为护理人员相关因素,护理管理制度相关因素,患者及家属相关因素,因此,应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护理人员因素

3.1.1制度执行不严格表现为夜班护士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如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物品不严,有过期甚至物品丢失未发现,不能认真查看交班报告,对病区整体患者情况不熟悉,床旁交班过于简单;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不能做到班班查对的原则,特别是后夜不查对前夜医嘱;违反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如配置液体不戴口罩,夜间输液时为图方便不挂输液卡等。

3.1.2业务技术水平缺陷由于夜班护士多以年轻护士为主,因经验少,事物处理能力不够成熟,在病情观察能力、静脉穿刺水平、熟悉及使用抢救设备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夜间入院患儿的静脉穿刺上引起患儿家属投诉次数较多,是引起护患纠纷最常见的原因[1]。

3.1.3护士自律性不足夜间病房内护士单独一人值班,这需要护士有严格的自律性,也就是“慎独”精神[2]。“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表明慎独精神具有独自、谨慎、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特殊品格和能力。护理工作的核心精神要求护士细致、细心、一丝不苟地为患儿服务,当夜间护理工作是个体独立承担的时候,护士的“慎独”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好坏[3]。夜间护士能否按照护理级别按时巡视病房,治疗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直接影响病区安全管理。

3.1.4工作压力过大研究表明,儿科护士是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4],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常常成正相关。儿科工作压力主要和儿科专科疾病特点、患儿不合作、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有关[5]。年轻护士专业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特别是新护士,由于上岗前只接受护士的基本技能训练,而专科性不强,在小儿静脉穿刺、危重儿急救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当夜班独自面对患儿及家长时,总是感到信心不足、精神紧张,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护理效果常常不理想,就会产生内疚、灰心、无能为力等心理紊乱综合征,更容易导致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

3.2护理管理制度因素

3.2.1儿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床护比是1:0.4,但临床护理人员的缺乏在我国目前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6]。我院儿科开放核定床位45张,应有护士18名,实有护士14名,缺口比为22.2%,且低年资护士占比达到71.4%(10/14)。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杂,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较多,加之患儿不配合治疗措施,护士工作量较大,配备更显不足。

3.2.2护理人员排班制度缺陷目前护理排班制度各家医院和病区各有不同,有传统三班倒、APN班、扁平化排班、整体护理两班倒等模式[7,8]。科学合理排班不仅要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弹性排班原则、合理搭配原则,还要注意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2.3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当儿科是患者数量有较强的季节性波动的科室,尤其在冬春季节,呼吸道感染高发,患儿数量猛增,护理工作压力增加,需要通过全院护理人力资料调配增援等手段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然而由于全院总体护理人员不足,且儿科专科具有其特殊性,调配增援的护理人员不能独立承担夜班工作,增援对减轻科室护理工作压力效果不佳。

3.3患儿及其家属因素

3.3.1夜间急诊入院患儿病情特点夜间急诊入院的患儿多病情较为危急和严重,如热性惊厥、持续性重症哮喘、脱水性休克等,急诊入院后需要护士迅速按照医嘱给予各种治疗措施,如建立静脉通路等。但重症患儿常伴有静脉塌陷穿刺困难、烦躁不配合治疗等病情特点,对护理工作要求相对更高,增加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3.2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患儿家属的常见不良情绪有:对疾病缺乏认识和对环境的陌生引起的焦虑情绪;对病程中病情变化过程的不了解引起的紧张情绪;对疾病不了解进而对治疗方案产生的怀疑情绪;对孩子接受各种侵入性和有创检查的不配合甚至反对心理;反复住院或病情较重患儿的经济负担引起的悲观心理等[9],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对夜间护理管理及安全体验造成影响。

3.4加强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护理对策

3.4.1强化护理人员的思想和法律意识教育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相应护理常规、操作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建立临时医嘱的双查对制度和方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科室设有“护士交班本”,具体规定了交接班内容,帮助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明确具体交接对象。急救物品、仪器由专人负责。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使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

3.4.2实行护士长晚查房制度护士长下班前带领责任护士巡视病房,重点了解新入院患儿的病情、医嘱、治疗护理落实情况,跟踪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查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检查抢救室及治疗室药品、物品及急救器械的性能,保证夜间抢救药品、器械的无短缺,设备性能良好。评估危重患儿夜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督促接班护士进行认真仔细的床头交接班,加强值班护士对危重患儿重点监护。

3.4.3改进排班方法实行弹性排班。根据病区护士的能力、资力等综合素质实行“新老护士搭配”值班制,低年资护士按照APN法排班,高年资护士全夜值班,轮科护士专人带教并实行跟班制。在危重患儿多,工作量超负荷时增加人力资源,指定二线值班人员,在病区工作需要时,保证随叫随到,以确保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落实。

3.4.4加强专科培训,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通过专科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才能更好地保证护理安全。强化服务理念,深化优质服务内涵,培养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士的自律性,尤其倡导护士夜间工作的慎独精神,促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减少护患矛盾和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荣德明,张英,谢功群.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2013,10(12):173-173.

[2]唐晓云.护士慎独意识和修养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2,31(25):154-155.

[3]张阿妮,姜东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慎独修养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31-732.

[4]李玉娟,韦翠花,李莉.儿科护士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5):2505-2507.

[5]蔡华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37-138.

[6]刘克英,胡海鹰,黎小慧.432名护士延时下班现状和补偿意愿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21):39-41.

[7]刘娟,刘春红.改革排班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2):134-135.

[8]吴燕红.扁平化排班模式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6-57.

篇10

1 管理体系以人为本的原则

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护理管理也不例外,护理管理所指的人有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1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2个甚至4~5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丁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1.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患者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人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患者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患者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1.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1]。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4护士长要树立自身的威信

1.4.1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品德 历史上许多事例表明,道德颓废的人不会有人信任,品行高洁、大公无私、正派公道的护士长才能得到护士的信赖,可见树威之道修德为先。护士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护理管理的成效、人心的向背都产生重大影响,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威望,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是护理人员效法的楷模[2]。

1.4.2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古人云"己不正何以正人",护士长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护士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但身先士卒的同时又不能"一手包揽","苦干"式的领导者已被现代管理所淘汰,一个出色的护士长是要合理使用激励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护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常见的激励方法有奖励激励、感情激励、目标激励及行为激励。

1.4.3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开拓创新的意识 儿科病种繁多,专科性不强,有些疾病在专科护理书上都找不到护理依据,需要在临床上摸索,这就要求护士长在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进取、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走在护士的前面。在技术操作方面护士长也要有过硬的本领,护士们懂的,护士长要精,护士们不懂的护士长应熟,护士头皮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护士长能"一针见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护士们的尊重。

1.4.4正确用人,平易近人 任何一一个护士长都是从普通护士中走来,虽然工作职责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护士长用人要公平合理,任人为贤,发挥每个护士的专长,努力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2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诿等情况发生。

2.2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

2.3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

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⑥护士忙着抢救重患者或处置新患者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⑦患者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检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3.2纠纷的防范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 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小儿镇静后及时送检查。

总之,只有加强管理,执行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使儿科病房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最大限度地保障患儿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差错及纠纷,达到和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美芳.论护士长的非权利影响力[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8.

篇11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代表了医院的形象,也是影响病人选择就医的主要因素之一。儿科门诊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就医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院儿科门诊的现状,将其护理管理的要点浅析如下。

1 合理配置

护理人力资源由于儿科门诊空间小、患儿多、医护人员有限,使得就诊及治疗等候时间较长,导致社会满意度下降,因此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尤为重要。

1.1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排班 儿科门诊工作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季节性与时间性,每年的6~8月份、11~1月份为就诊高峰期,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本科在排班上执行弹性排班,根据实际门诊量的多少灵活增减班次人员,以尽量减少病人等候时间,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1.2 合理搭配护理力量 由于患儿血管细、不配合,使得静脉穿刺难度加大,这就对护理技术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长在排班时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将护理人员新老搭配,合理排班,使各班次力量较均衡,以减少因技术不过硬而导致的护患纠纷。

2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儿科门诊属综合内科,病种较多,同时还担负着接收儿科急诊的重任,这就对护士的综合业务水平、护理经验、应急能力等有很高的要求,为此我科每月都安排业务学习,每位护理人员也都积极参加业余学习,遇到急重症抢救病例,要认真讨论总结经验以提高抢救水平。

3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杜绝差错

事故儿科门诊环境嘈杂,病人及家属多,治疗任务重,护理人员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影响工作,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严格“三查七对”,遇到有疑问的医嘱不可盲目执行,应找医生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认真把关,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4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治病这么简单,而是无论就医环境、服务态度,还是医疗水平、护理技术、医疗费用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因此要求医护人员要加强服务意识,根据不同病人及家属要求,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尽量使病人满意。

5 分析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

认真分析容易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积极改进,努力使病人满意,避免纠纷的发生。常见的纠纷原因有以下几种。

5.1 护理人员自身原因 由于护理人员技术不过硬或心理素质差,输液采血没有做到“一针见血”,引起患儿家属不满导致护患纠纷。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也是引起护患纠纷的常见因素,如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告知不详尽、遗漏或延误治疗等。

篇12

1、评价指标

细节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定,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其中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评价时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并发放给患儿和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施行的。在实际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表信度为0.735,效度为0.899,符合调查表的设计要求。该研究一共发放了280份问卷调查表,共回收有效问卷调查280份,回收效率100%。

2、统计方法

该论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过程中对计数资料实行百分率计数,组间比较利用进行χ2检验。

二、结果

通过统计调查发现,该医院在儿科施行细节管理后,护理相关并发症、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而患儿和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明显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人数相等,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按照本论文中的实验方法进行细节护理。通过调查统计得到表1结果。而由表1可见,对照组中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相关并发症人数(8人)要比观察组人数多(4人),对照组中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差错的人数(10人)要比观察组多,对照组中出现护患纠纷案例(4起)要比对照组(2起)多。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最终结果可知,观察组患儿和家属的满意程度为131人,占总数93.57%,对照组仅有115人,占总数82.14%。总上可知,在儿科护理中加入细节管理,相较于常规护理,患儿出现并发症状况的人数、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差错的次数及护理纠纷案件明显减少,且患儿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在儿科护理中加入细节管理确实有着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讨论

细节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其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细节管理强调事情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细节管理要求企业中的每个职员都能够尽职尽责,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在注重工作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注重工作细节,尽量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细节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在统筹全局的同时同样也注重细节,基于其优势,细节管理也同样得到了卫生系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为了做好卫生工作,细节管理也开始出现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且经实践证明,细节管理同样能够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发挥良好作用。自从医院实施细节管理以后,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医院领导开始重视细节管理,因此医院各部门也开始意识到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将细节管理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化被动为主动,从过去的难护理、易于患儿和家属发生纠纷转变为了及时沟通,和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工作的良好局面。同时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能够积极面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主动找寻解决方案,通过施行细节护理前后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儿科护理缺陷和护理差错率明显降低,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从患儿和家属的角度考虑,这让护理人员和患儿与家属的沟通更加顺畅,这也大大减少了护理过程中因沟通不顺而导致的护理纠纷。另经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进行细节护理后,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达到93.6%,和实施细节管理前的7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结语

篇13

【关键词】安全管理;儿科;护理

儿科相对于其他科室有独特性,由于患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差,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于自身感受和病情不能自诉,对护理的配合也有困难。而家长对于儿科的护理服务相对更高,这使得儿科的护理管理存在很多困难,护理服务水平有限而医疗需求矛盾日益加深[1]。有资料表明,儿科病房的护理纠纷高达医院总医疗纠纷发生总数的一半以上[2],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做好儿科护理相关工作,加强其安全管理。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1月儿科病房收治的患者共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10例,其中男60例,女50例,平均年龄为(5.8±1.6)岁;对照组110例,其中男62例,女48例,平均年龄为(5.5±1.5)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与分析及常规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安全管理,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分析其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内容有:1)优化住院环境安全。根据患儿病情和疾病系统对其进行区域的划分,注意开窗通风。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地面和走廊注意防滑,病床上加固护栏防治患儿坠床。2)加强患儿护理安全。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加强护理质量,进行护理操作方面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考核合格,具备胜任护理工作的能力。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检查其制度执行和职责履行情况,评估其技术操作水平和抢救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给予纠正和改善。严格防控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风险因素,对于护理中存在的隐患定时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和措施。3)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建立护理安全文化。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总结护理经验,加强对潜在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提高护理服务安全意识,正确评估护理质量和识别护理不良事件,学以致用,保护患儿和自身的安全。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家长的文化程度进行针对性地安全教育宣传,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4)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值班情况。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新老人员合理搭配,在护理能力上互补,确保护理的安全管理。

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安全管理评分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应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评分量表对护理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使用满意度量表对满意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服务态度的评价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满分为100分,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为非常满意,得分处于60分与89分之间为基本满意,得分小于或等于59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的百分数之和。

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进行安全管理评分发现观察组的分数(94.7±3.8)明显高于对照组(71.4±4.2),说明观察组的安全性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仅为6.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4%,满意度(96.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8.2%)。具体见表1。

讨论

儿科病房由于患者的特殊性,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要高于其他科室。出于对患者进行护理时的安全意识和高度责任意识,将安全管理贯彻于护理工作中,对确保儿科护理安全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护理工作加强了安全管理,其安全管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患发生纠纷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比较好。可见在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中应用安全管理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大大加强了儿科护理的安全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原因。首先是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与不明确,主要体现在工作中责任分工不明和奖惩不公,这就大大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削弱了责任感,以致在工作中态度懒散,不够团结。护理人员大多工作任务繁重,也是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之一。其次对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方面的疏忽,导致其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薄弱,限制了自身发展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护理风险埋下隐患。另外,医院环境设施不够健全。由于患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差,容易发生坠床、跌倒和磕碰,这就要求医院方面加强对患者的保护,比如病床加固护栏、在卫生间铺设防滑垫等,以保障患儿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4]。最后,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患者家属出于对患儿的呵护,常担心过度医疗或者医疗不到位,有些家属缺乏相关的基本知识,常会反复询问病情及护理目的和效果,有时会妨碍正常护理工作的进行,造成医护纠纷和满意度的下降。本次研究充分说明了安全管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对加强儿科护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效果显著,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完善,有效降低护患纠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建伟,王亚君.浅谈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与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1,8(29):117.

[2]曾慕阳.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12(3):168-169.

[3]郑翠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11):559-560.

篇14

[关键词]细节管理;儿科护理管理;作用效果

细节管理,是指在总体管理中,对具体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要求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做好的自己的工作,从而完成自身的小目标,进而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1]。在儿科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没有自理能力,产生的相应问题也较多。因而,儿科护理密切需要优质护理,优质护理的实施依赖于细节管理,细节化的护理能很好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进而提升医疗护理的质量。我院为更好地服务于儿科患者,使患儿得到更为优质护理服务,选取84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应的医学护理研究,论证细节管理对儿科护理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84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48例;年龄3~7岁,年龄(4.5±1.5)岁;本护理研究都经患儿监护人的同意并签字。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42例。两组在性别、病症、年龄、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内容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护理、一般健康教育、对家属的心理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细节管理护理。(1)强化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意识和态度。护理工作属于一种烦琐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容易使护理人员产生相应的懈怠和厌倦的心理,对此我院会要求护理管理人员定期与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沟通与交流,摆正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态度,使护理人员养成“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意识,从而使护理流程的服务工作更加精细化。同时,我院要求护理人员密切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儿家属的所遇到的问题,帮助患儿家属缓解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合理安排护理服务流程和注意护理细节上的问题,进而减少护理纠纷。(2)加强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训练。要使患儿得到优质服务,与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的纯熟度有着密切关系。我院会定时或不定时组织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邀请护理专家指导我院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升我院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技能,帮助我院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护理工作习惯。我院根据历来的护理经验,制定相应的护理指导手册,其中有详细的护理工作指导和应注意的护理事项。这样一来,使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护理操作两者更加系统全面。同时,我院也会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礼仪服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3)细化护理工作考评机制和管理机制。我院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建立了相应的护理工作考评机制和管理机制,使得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使护理人员的护理实践操作更加具体化和细节化,从而保证护理质量。我院儿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考评,从而纠正不合理的制度或者护理工作流程。

1.3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护患纠纷、并发症、护理差错的发生率。以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反馈,且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符合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比较两组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满意度越高,说明效果越好。整个问卷100分,大于或等于95分为满意,大于或等于70分而小于95分的为一般,小于70分的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护患纠纷、并发症、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护患纠纷、并发症、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满意27例,一般14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7.6%;常规组中满意16例,一般18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度为81.0%,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细节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以阶段性目标为导向,以细节操作为手段的一种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细节管理强调各个岗位的员工都应尽职尽着,做好本职工作,注重工作过程中的各项细节,减少和避免工作失误[3]。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融入细节化管理,能够很好地使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更加优质化,从而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对患者而言,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使患者身心处于健康状态。本研究表明,实施细节管理的儿科护理比常规的护理更加有效,能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护患纠纷、护理差错的发生。同时,患儿的并发症也相对减少,使患儿身体康复的进程更短,从而改善患儿生命质量,而且患儿家属也比较满意。

综上所述,将细节管理的理念应用到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创造并发展具有细节管理特色的新型护理模式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也是病房管理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绍珍,刘红菊.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2):65-67.

[2]陈清.加强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地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2):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