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范文

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0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篇1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 满意度;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88-01

我院神经内二科自2010年4月定为首批试点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一年多来,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增强护士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护理人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1],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同时加大了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考核,患者满意度提高。

1 具体方法

1.1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 护士按职称、年限及工作能力分层次使用,设2名责任组长,每名责任组长下面配备2-3名责任护士,2名助理护士,每人包管6-8名病人,按照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和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的要求,对其实施全程、连续性护理,做到8h上班,24h负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修订各班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细化各班工作流程。

1.2 实施绩效考核 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将日常工作进行细化量化,根据护理人员的分层、护理质量、病人的满意度、护士的基础护理、培训情况等分配奖金,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1.3 简化护理病历书写 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及专科特点将护理记录表格化,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留在病房,观察病情,与病人沟通,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2]。

1.4 加强业务培训 护理部组织对17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达标。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利用晨会时间共同学习《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及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并定期进行考核,进一步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1.5 强化基础护理 根据分级护理标准,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制成公示牌张贴在病房,向患者主动公开服务标准和内容。按照分级护理标准,为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洗脸、梳头、喂饭、洗脚、翻身拍背、协助大小便,为生活部分自理患者协助完成生活护理。科室建立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记录本,责任护士将自己为每位患者实施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进行登记。包括患者的床号、姓名、服务项目并双签名(护士签名、患者签名)。护士长随机检查护士的完成情况。

1.6 强化健康教育 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期间,医护人员向病人及家属进行饮食、心理、生活起居、安全、用药等方面的健康指导,并根据病人的个体化需求进行康复、保健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向病人发放健康小处方,科室设置健康专栏等方式向病人进行带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的宣传。护士在床头交接班,做治疗护理的同时,抓住点滴时间对患者进行宣教。

1.7 实施“123”服务 “1”是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一针准”。即对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前,要求护士充分评估,依据病人穿刺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方式,承诺一针见血。“2”是两个到位。即患者首问负责到位;探视陪护制度入院宣教到位。“3”是患者床前温馨问候三句话:即“称谓+您好!今天感觉舒服些了吗?有需要帮助的吗?”

2 效果评价

2.1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谐了护患关系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护士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要,基础护理到位,健康教育到位,服务态度到位,使患者身心舒适,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患者满意度由开展前的92%提高到99%。同时,强化基础护理,强化健康教育,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2.2 提高了护理质量 优质护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护理部、科室强化专科护理培训、加强基础护理培训、为病人实施全程的健康教育,使护士的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护士能够按各项服务标准安全、准确的实施各项治疗护理,全面细致的观察病情,健康教育更加到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低。责任制整体护理,绩效考核,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带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体现了护士的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 护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主体,通过这项活动的实施,转变了服务理念,由传统的“要我做”变成了主动的“我要做”;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护理模式,护士能够积极主动地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得到了患者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充分体现了护士的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同时对优质护理服务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4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内二科多为偏瘫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很高,通过实施基础护理,护士利用晨间护理检查患者的皮肤,为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定时擦浴、及时使用气垫床,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大大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一对一功能锻炼指导,鼓励和督促患者坚持锻炼,增强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护理服务理念、护理模式、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项活动调动了护士的积极主动性,使患者得到了切实可见的实惠,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达到了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学习《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方法。方法:组织全院训练骨干对《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原文通读,导读,将规范精神渗透在每项技术服务中学习。结果:制定了24项《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流程与评分标准;按规范训练全院945名主管护师以下的护理人员;将规范中1个制度与6个原则汇集成册发至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的护理天地网供各科护士组织学习。结论:集中组织训练骨干学习规范能提高训练骨干的组训能力,提高训练效果。

【关键词】组织学习;临床护理技术;技术服务;规范;骨干培训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2010年1月卫生部制定并下发了《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1](以下简称《技术服务规范》)。由于今年是贯彻执行《技术服务规范》)的第1年,因此还有不少护士对《技术服务规范》)的新思路,新要求认识不到位,对其精神实质把握不够。为此,护理部、院教育训练组,组织全院骨干原原本本学习《技术服务规范》),切实弄清新规范的新内容,新要求和主要特点变化,从而增加了我们按规范施训的责任感。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学习对象:组织学习的对象为全院训练骨干共111名,均为女性,来自61个科室的科室总带教和科室护理操作示范员。其中科室总带教 53 名,护理操作示范员 58 名。年龄 22-35 岁,平均年龄(26.91±257)岁。职称:护师 72名,护士 39 名。学历:本科 44 名,大专 59名,中专8 名。工作年限:≤3年29名,占26.13%;4-5年36 名,占32.43%;6-10年38名,占 34.23%;10年以上8名,占7.21%。

1.2方法

1.2.1组织全院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原文通读:为增强全院护士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精神的理解,护理部将卫生部印发的《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1]全文下发至护士训练骨干,保证学有资料,要求对原文通读。

1.2.2组织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导读:由医院教育训练组,集中全院护士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进行导读,重点讲解《技术服务规范》的新内容,主要精神和特点,并对操作中应遵循的1个核心制度:查对制度;6个原则:标准预防原则、消毒隔离原则、安全给药原则、无菌技术原则、安全静脉输液原则、安全输血原则[1]进行讲解。

1.2.3将规范精神渗透在每项技术服务中进行学习:我们在全院护士技术训练骨干中挑选操作水平好、能讲解、能示范的 10 名骨干成立“教练组”,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由教育训练组负责对本组成员的学习管理[2]。将24项常用临床技术服务项目,每人分工2-3个,按规范要求从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要点、结果评价几方面重新编写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教育训练组组织“教练组”成员汇报流程设计思想讲述该项操作与传统操作有何不同,新规范中增加了哪些技术服务行为,增加的缘由,演示新流程,集体讨论直至统一认识。经过教育训练组审核、修改,定稿后在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上下发。

2效果

2.1按《技术服务规范》编写了24项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2.2按《技术服务规范》组织对全院61个护理单元主管护师以下的945名护士进行了24项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的培训。

2.3将《技术服务规范》中应遵循的1个核心制度,6个原则在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上的护理天地网络下发,供全院护士随时查阅。

3体会

3.1理解了《技术服务规范》的精神实质:通过原原本本学习规范,使全院护士训练骨干理解了《技术服务规范》的精神实质就是规范护士行为,即规范护理技术服务和护理核心制度及前沿护理知识、技术及新理念的执行。

3.2归纳了《技术服务规范》的几个特点

3.2.1《技术服务规范》的新理念:卫生部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称之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1],由卫生行政部门下文的方式统一这种提法是第1次。广义来讲,技术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技术。技术是服务的一部分,技术与服务不能分家,只要患者需要就都是服务[3]。这体现了现代服务的新理念。

3.2.2《技术服务规范》的项目更加完整:《技术服务规范》中增加了患者入院护理,患者出院护理项目,卫生部将上述2项作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项目并进行规范还是首次。在患者入院护理中规范了完成入院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等级;在患者出院护理中规范了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等新内容。由此,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护理技术服务都有了统一规范,使技术服务项目更加完整。体现了护理技术服务的完整性。

3.2.3《技术服务规范》项目更加适应临床所需:《技术服务规范》中将以前归于专科护理技术的血糖监测技术,急救与监护护理技术的心电监测技术、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使用技术归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项目,目前这些护理技术服务项目不仅限于在心血管、内分泌、专科病房及监护病房使用,在临床各科室的使用也很普及。这次技术服务项目的调整能更加适应疾病谱的变化,更能适应临床工作所需。

3.2.4《技术服务规范》增加了患者对技术服务的评价:我们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资料多侧重于操作步骤的标准化[4]。偏重于形式而忽视了患者在当时状态下的护理需求,感受,患者的反馈评价和满意度[5]。对患者的关注,与患者的交流要求较少,致使护理技能操作的教育、训练、考核的标准没有从患者的角度出发[4]。形成了“孤立”的完成护理操作的局面[6]。而《技术服务规范》中将由考核者单向对技术操作的评价转变为由患者/家属与考核者共同评价。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直接听取患者/家属在接受护理技术服务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如皮下注射技术的结果标准为①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②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1]。从中反映了护理技术服务评价标准的出发点转向了患者。

3.2.5《技术服务规范》反映了学科前沿的知识、理念:《技术服务规范》集中反映了近些年护理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规范中将护理评估、舒适护理、护患沟通、知情同意、告知义务及尊重患者的权利等融入其中,并在工作规范要点中要求遵循查对制度及根据技术服务项目符合以下相应的原则,如标准预防原则、消毒隔离原则、无菌技术原则、安全给药原则、安全静脉输液的原则、安全输血的原则。这些前沿知识、理念将引领护理技术服务向更先进、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3.2.6《技术服务规范》给设计技术服务流程留下了创新空间:由于《技术服务规范》只列出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要求,结果标准三个部分,是一个框架,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重新设计流程和细节,这就给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护理工作者留下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因此也引起了广大护理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认为,在设计流程时,一要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二要结合医院实际,这样才能使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7]。

实践证明,医院组织全院训练骨干集中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2]。弄清了《技术服务规范》的新内容、新要求、主要特点,使训练骨干成为了按《技术服务规范》施训的明白人,带头掌握了前沿的护理理论知识、理念,打牢了业务基础,提高了组训能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等三个文件的通知[S]. 2010

[2]赵小平,黄玉兰,李奇能,等.合作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运用效果分析 [J].护理学报,2007,14(2):34-36

[3]任真年.开展全优服务 追求病人满意[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2):123-124

[4]李冰,朱江.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与语言沟通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

[5]施卫星.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

篇3

【摘要】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形成了责任制护理模式,成为改变临床护理模式的切入点,并达到了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 实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因此提升护理质量势在必行,而且市场的竞争促使我们改变护理观念,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去适应市场的需求。我科与时俱进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支持督促下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认真落实了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实现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康复护理等为一体的连续全程无缝隙的整体护理。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先将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提高认识:提高了护士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护理部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卫生部印发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围绕优质护理服务项目进行讨论、分析,使护士明确在护理活动中对患者落实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认识到夯实基础护理服务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减少护理纠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人员培训: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内容和精神,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连续的服务理念。重新认真学习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保障护理安全。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服务文明公约,按服务公约内容每周落实完成文明服务项目,改善服务态度,以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病房整体护理服务素质。

1.3 实施方式、方法 全员参与、分组负责、责任到人。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人人参与,将基础护理服务融入到分级护理、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岗位工作流程之中,并增设了生活护理岗位,制定了辅助护士岗位、责任护士岗位、责任组长岗位职责。护士分组、分床负责患者的整体护理,责任到人。从附助护士、责任护士、责任组长到专业指导,层层把关。责任组长负责本组重症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和本组护士的业务指导,并能随时排解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对疑难患者或不合作患者本组护理人员同力协作,确保了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的全面落实,切实达到全程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的全面开展。

1.4 实施内容

1.4.1 制定制度: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制定主管护士和协作护士聘任条件,制定主管护士和协作护士岗位职责。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日间化疗患者护理操作流程。建立文明服务公约,建立住院患者告知书。

1.4.2 基础护理:护士长带头,以主管护士和协作护士为主的基础护理工作按公示的项目和频次在病房内展开,勇士建立“基础护理工作交接登记本”,每天每班把基础护理工作完成的和未完成的情况记录,作为每班交接班的一个内容,把基础护理渗透到整个护理程序中,保证了基础护理工作的延续和贯通性。

1.4.3 健康教育:我们继续规范了出院疾病指导与饮食指导,在出院指导中把病人需要尤其注意的给予强化醒目的提醒,如:切忌、切宜。把饮食具体到哪一种食物并列名单等。我们采取集中宣教配以实物,如:胃管、镇痛泵等。配以动作演示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为病人术后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操作宣教洗脸、洗脚、剪指甲,倡导能自理的病人进行自我的卫生处置。

2 成效

2.1 护士的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通过培训,护士掌握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主题、内容,知晓了工作的目标、方向 、方法,增强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调动了护士学习的主动性,使护士自觉执行基础护理服务规范、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工作流程,保障了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努力以优良的服务态度、规范的服务流程、娴熟的服务技能、良好的沟通技巧为患者服务。提升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

2.2 分级护理服务项目的公示、温馨提示语、对患者家属的告知书、出入院安全检查流程等告知及健康知识对患者、家属的全方位指导,增强了护士对患者的告知意识和沟通技巧,和谐了护患关系,有效地减少了护理纠纷和投诉。自开展以来,未发生护理纠纷和投诉,护理服务满意度达100%。

2.3 患者安全隐患的管理不断加强,保证了护理安全。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护理文书的简化,确保了护士与患者有效的接触时间,护士对患者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能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估,并且能针对评估问题做相关的告知与沟通,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有风险的事件能做到早发现、早告知、早预防,真正达到防患与未然,自开展以来无一例发生跌倒、走失、自杀等护理意外。

3 存在问题

护理量增多护士人员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服务质量升级报酬能相应的提高,后勤辅助力度不够,护士花在非护理工作时间过多个别护士转变服务观念工作比较松懈。以上因素会制约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阻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筹资政策;给付政策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急剧攀升;而伴随少子化、空巢化,家庭照护功能逐步弱化,迫切需要社会化的长期护理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社会保险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解决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重要选择。2016年6月27日,人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选择青岛等15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早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自2012年起,青岛、东营、潍坊、聊城、济南、南通、日照、长春等8地已相继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本文拟通过对8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8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比较

本文基于Girblit社会福利分析架构,从保障政策、筹资政策、给付政策、服务输送政策四个维度,对我国8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保障政策

1.参保对象《指导意见》指出,试点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原则上主要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在这一点上,各地与《指导意见》基本符合,少数地区稍有差异。如表1所示,东营、潍坊、聊城、日照、济南的参保对象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长春和青岛的参保对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南通(市区)则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如表2所示,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范围与《指导意见》的要求基本符合,南通兼顾医疗护理、生活照护,重点向生活护理倾斜,并明确规定长期护理费用包括床位费、照护服务费、护理设备使用费、护理耗材费;东营、潍坊、聊城、日照、济南、青岛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护理费用纳入保障范围,但没有明确界定;长春以医疗护理费用为主,包括床位费(不含医疗机构)、护工劳务费、护理设备使用费、护理日用品、舒缓治疗费。

(二)筹资政策

1.筹资渠道《指导意见》指出,试点阶段可通过优化职工医保统账结构、划转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调剂职工医保费率等途径筹集资金,并逐步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如表3所示,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划转;潍坊、聊城、日照、济南还从福彩公益金划转,而聊城、日照、济南、南通的政府也给予一定补助;仅南通要求参保人员个人缴费,每人每年缴费30元。2.筹资标准在筹资标准上,如表3所示,除东营外,各市均明确规定了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办法与筹资标准。聊城、日照、济南、南通采取定额筹资,其中聊城、日照、南通为每人每年100元,济南为每人每年115元。青岛、潍坊采取比例筹资,从医疗保险基金按一定比例划转,如潍坊以“缴费基数的0.2%+个人账户记入比例0.1%”从职工医疗统筹基金划转。长春采取定额筹资与比例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职工医疗保险基金采取比例筹资,按“个人账户0.2%+统筹基金0.3%”从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划转(住院统筹医疗从统筹基金划拨0.5%);居民医疗照护保险基金采取定额筹资,按每人每年30元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划转。

(三)服务输送政策

1.服务项目如表4所示,各地将医疗专护和机构医疗护理作为重点发展的服务项目。除长春外,其他城市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青岛、日照还提供社区巡护。无论是医疗专护、机构医疗护理、居家医疗护理还是社区巡护,由于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基本仅限于医疗护理费用,因此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仍是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不包括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等长期护理服务。2.服务供给在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上,如表4所示,各地参考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模式,通过对服务机构定点资格认定,以定点机构的形式供给服务。同时各地明确规定了各类机构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类型。例如医疗专护由医疗机构提供,青岛、东营、聊城还限定只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才能提供医疗专护;对机构医疗护理、居家医疗护理、社区医疗护理,各地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长春规定机构医疗护理必须由养老或护理机构提供,日照规定居家医疗护理既可以由医疗护理机构提供也可以由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青岛规定村卫生室仅限承担社区巡护服务,而南通规定符合标准的企业可提供居家照护服务。

(四)给付政策

1.给付条件各地明确规定了给付长期照护保险待遇的条件,如表5所示,各地长期照护保险给付对象主要是重度失能老人,多数地区以《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分低于60分作为衡量标准,济南以评分小于等于50分、长春以评分小于等于40分作为衡量标准。另外长春还将《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意见(试行)》、体力状况评分标准(卡氏评分KPS)作为给付待遇的标准。除此之外,一些城市还限定必须卧床不起或预期卧床不起达一定时间才可申请给付待遇,如青岛、济南、南通规定卧床不起或预期卧床不起6个月以上才可申请给付待遇。2.给付标准各地根据本地实际确定了长期护理保险给付标准,明确了具体的报销办法和比例。如表5所示,具体报销办法有三种,一是聊城、济南采取统一报销办法,护理保险基金报销90%,个人自负10%。二是青岛、长春采取“身份”区别给付的办法,青岛参保职工报销90%,一档缴费成年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报销80%,二档缴费报销40%(限社区巡护);长春参保职工报销90%,参保居民报销80%。三是东营、潍坊、日照、南通采取按服务机构类型报销的办法,东营在机构、居家报销95%,二级医院报销90%,三级医院报销85%。此外日照、南通还对部分服务项目有限额规定,日照规定社区巡护每人每月限额150元,南通规定居家照护每人每月限额1200元。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的主要争议

(一)保障政策中的争议

1.参保对象:城镇职工还是城乡居民?除长春、青岛和南通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均纳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外,其它地方仅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因此,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应覆盖城镇职工还是城乡居民,仍存在争议。实际上,无论是覆盖城镇职工还是城乡居民,目前我国仍将长期医疗保险定位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而不像德国、日本、韩国那样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这样的定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范围、资金筹集、待遇给付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限制。2.保障范围:医疗护理还是生活照护?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均以重度失能人员为保障对象,在保障范围上还存在争议:医疗护理还是生活照护?目前仅南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兼顾了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重点向生活护理倾斜,其他城市仅将医疗护理纳入保障范围,诸如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长期护理费用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而且各地对长期护理费用的界定也存在争议,仅长春、南通明确界定了长期护理费用。未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应覆盖医疗护理还是生活照护,或者重点向哪一方面倾斜,长期护理费用该如何界定,这些都将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筹资政策中的争议

1.筹资渠道:医保基金划拨还是独立筹资?我国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均主要依托医疗保险基金划拨,少数城市还从福利彩票划拨和进行财政补贴,仅南通要求参保人缴费。主要依托医疗保险基金划拨,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实质属于基本医保基金,这决定了长期护理保险仍是基本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短期来看,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确实存在一定结余,依托医疗保险基金划拨具有一定可行性。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费用上涨,基本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显示,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将在2017年普遍出现赤字。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迫切需要加快探索社会化、多渠道筹资。未来长期护理保险是继续坚持以基本医保基金为主体,通过财政补贴、慈善捐助等方式扩展筹资渠道,还是建立以财政专项补贴和个人缴费为基础的独立筹资机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2.筹资标准:定额筹资还是比例筹资?当前我国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筹集标准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长期护理需求不同,因而基金筹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筹资标准差异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筹资标准的确定方式:采用定额筹资还是比例筹资?聊城、日照、济南、南通采取定额筹资,青岛、潍坊采取比例筹资,而长春采用了定额筹资与比例筹资相结合的方式。一般而言,定额筹资的资金来源相对稳定,比例筹资有利于确定城乡统一的筹资标准,能随着基本医保基金的变动适时调整。但无论是定额筹资还是比例筹资,在当前依托医疗保险基金划拨为主的筹资渠道下,都可能面临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问题。

(三)服务输送政策中的争议

1.服务项目:居家社区导向还是机构医院导向?各地长期护理服务项目布局的背后,存在价值理念之争:居家社区导向还是机构医院导向?各地长期护理服务项目均包括医院医疗专护和机构医疗护理,除长春外,其他城市还提供居家医疗照护,青岛、日照还提供社区巡护服务。但实际上,各地长期护理服务项目仍然更加注重机构医疗护理和医院医疗专护的发展,忽视居家和社区护理的基础性作用,与我国近年来大力倡导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理念相悖。而且各地机构医院导向的服务项目,可能还会加重社会性入院问题,从而导致医疗保险资源和长期护理保险资源的浪费。2.服务供给:谁来提供服务?虽然各地规定医院、养老护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相应的长期护理服务,但由于各地推行机构医院导向的服务项目,因而各地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的主体仍是医院和养老护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中所起作用十分有限。未来,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是坚持医院与机构为主,还是通过整合居家社区资源,依托社区平台来供给,值得我们思考。除南通规定企业可提供居家照护服务外,各地未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做出明确规定。

(四)给付政策中的争议

1.给付条件:评判标准确定的争议?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了长期照护保险给付待遇的条件,但是采取何种评判标准仍存在争议。大多数城市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作为主要标准,仅长春还参考了《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意见(试行)》和体力状况评分标准(卡氏评分KPS)。在具体评分标准上也存在差异,如多数地区以评分低于60分作为给付条件,而济南和青岛分别以评分低于50和40分作为给付条件。此外,各地均未采取德国、日本、韩国那样的分级给付办法———将需求者分为若干个等级,按评判的需求等级给付保险待遇。2.给付标准:统一标准、“身份”区别还是按服务项目?当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给付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报销比例最高是潍坊的居家照护,达96%;报销比例最低是青岛二档缴费的社区巡护,仅40%。更为明显的是,各地给付标准确定方式的差异:采用统一标准、“身份”区别,还是按服务项目?聊城、济南采取统一给付标准,不同项目不同人群均采取统一的报销比例;青岛、长春采取“身份”区别给付的办法,根据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等各类“身份”及不同缴费档次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东营、潍坊、日照、南通则按服务项目给付,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采取不同的报销。此外,日照、南通还有限额规定,日照规定社区巡护每人每月限额150元,南通规定居家照护每人每月限额1200元。

三、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的思考

(一)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应首先确保其政策的公平性价值取向,即通过这一政策缓解居民高额长期护理费用负担,缩小贫富差距,化解长期护理后顾之忧。那么在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有必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出判断。一是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仍定位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这样的定位既可能影响基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又限定了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只能用于医疗护理给付,忽视了生活照护需要。未来我国医疗和长期护理需求均会快速攀升,对此,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逐步从医疗保险中独立出来,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减轻居民高额长期护理费用负担,化解长期护理后顾之忧。二是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与保障范围。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职工,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医疗照护费用,诸如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长期护理费用被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可见,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和保障范围还很小,保障能力十分有限,需要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和保障范围,最终将全体国民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长期护理费用逐步纳入报销范围,提高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能力。

(二)建立多渠道独立筹资机制

依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划拨,缺乏独立的筹资机制,是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普遍问题。医疗保险属于短期支出项目,而长期护理保险属于长期支出项目,特别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形势下,需要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以保障制度本身的独立性。在制度设立初期,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利用资金划转的方式来填充基金空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随着制度的发展,应逐步从医疗保险体系中独立出来,建立相对独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长期护理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多渠道筹资,需要明确各方筹资责任,特别要强调个人的缴费义务,增强费用意识。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偏重,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会对其造成较大压力。因此笔者认为,在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时不应再强调企业的缴费责任,而是以全民参保的形式,参保人员每年缴纳固定保险费,政府财政给予补贴,但需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承担比例。此外还可参考各地现行做法,通过福利公益金、社会捐赠等渠道筹措资金。

(三)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输送体系

要构建科学有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服务体系与保障制度二者不可缺一。保障制度可以先行,但服务体系建设也要及时跟进,并通过需求评估机制促进服务能力与支付能力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合理匹配,构建起高效便捷的服务输送体系。一是完善居家社区导向服务项目体系。基于“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理念,扭转目前各地机构医院导向服务项目布局,构建起以居家社区为导向的服务项目体系,发挥居家和社区护理在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应推动新型社区护理机构的发展,如发展24小时的居家看护服务、日间照护中心、小规模多机能居家照护中心等,同时推进护理型养老院的小型化与社区化,充分发展机构的支撑作用。二是推动长期护理服务的多元供给。要逐步引导民营资本流向居家社区服务领域,弥补我国居家服务与社区服务的不足。除民营资本外,政府还应鼓励医院、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参与服务供给,鼓励社区发展“互助”团体,并对照顾家属提供专业培训、心理慰藉等,从而形成一个包括政府、家庭、市场、社区、志愿组织的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

(四)建立水平适度的补偿机制

一是完善需求评估机制,建立分级给付机制。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实践采取不同的评估手段和认定标准,混乱的评估标准与认定等级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特别会影响待遇的给付。因此有必要加快发展评估手段,发展统一长期照护需求等级认证标准。同时还要根据需求评估机制将长期护理需求科学划分为若干等级,实行不同等级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差别给付,设置不同等级服务给付类型和给付限额。二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合理确定补偿水平。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目标是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又鉴于长期护理服务涉及内容复杂,以服务项目为基础,以实际长期护理费用为支付标准,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更能体现长期护理保险的公平性,也更具可操作性。同时还需明确费用控制手段,例如为每位认证者制定照护计划,按计划提供服务;逐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长期护理救助、商业长期保险的衔接政策,实现多层次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铭来,朱浩.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规模和机制探讨[J].中国医疗保险,2016,9:31-37.

[2]耿晨.南通市基本照护保险制度试点探索路径[J].中国医疗保险,2016,9:51-53.

[3]张慧芳,雷咸胜.我国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地方实践、经验总结和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9:91-97.

[4]赵亚男.护理保险制度财务可行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5]雷鹏,吴擢春.我国长期照护制度建设现状与思考———基于青岛、南通和长春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疗保险,2016,2:23-26.

篇5

【关键词】组织学习;临床护理技术;技术服务;规范;骨干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05-02

The method and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out Common Clinical Nursing Technical Service Standards

Zhuge Haihong1Wang Yanxia2Liu Yun3et al.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out the Common Clinical Nursing Technical Service Standards. Methods:We organize key members read the book and understand it before using. Show the standard spirits on common nursing technology. Results:Draw up 24 common used nursing technology processes and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 All trainings follow the standard. The standard was collected and published including 1 institution and 6 principles and was shared on internal hospital website for download and study.All the 945 nurses under chief nurses in hospital were requested to follow. Conclusion:Organize key members learn the standard can improve their organizing and training ability, also elevate the whole training effect.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learning;Clinical nursing technology;Technical service;Standard;Key members training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2010年1月卫生部制定并下发了《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1](以下简称《技术服务规范》)。由于今年是贯彻执行《技术服务规范》)的第1年,因此还有不少护士对《技术服务规范》)的新思路,新要求认识不到位,对其精神实质把握不够。为此,护理部、院教育训练组,组织全院骨干原原本本学习《技术服务规范》),切实弄清新规范的新内容,新要求和主要特点变化,从而增加了我们按规范施训的责任感。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学习对象:组织学习的对象为全院训练骨干共111名,均为女性,来自61个科室的科室总带教和科室护理操作示范员。其中科室总带教53名,护理操作示范员 58名。年龄 22-35岁,平均年龄(26.91±257)岁。职称:护师72名,护士 39 名。学历:本科 44名,大专 59名,中专8 名。工作年限:≤3年29名,占26.13%;4-5年36名,占32.43%;6-10年38名,占 34.23%;10年以上8名,占7.21%。

1.2方法

1.2.1组织全院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原文通读:为增强全院护士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精神的理解,护理部将卫生部印发的《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1]全文下发至护士训练骨干,保证学有资料,要求对原文通读。

1.2.2组织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导读:由医院教育训练组,集中全院护士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进行导读,重点讲解《技术服务规范》的新内容,主要精神和特点,并对操作中应遵循的1个核心制度:查对制度;6个原则:标准预防原则、消毒隔离原则、安全给药原则、无菌技术原则、安全静脉输液原则、安全输血原则[1]进行讲解。

1.2.3将规范精神渗透在每项技术服务中进行学习:我们在全院护士技术训练骨干中挑选操作水平好、能讲解、能示范的 10 名骨干成立“教练组”,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由教育训练组负责对本组成员的学习管理[2]。将24项常用临床技术服务项目,每人分工2-3个,按规范要求从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要点、结果评价几方面重新编写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教育训练组组织“教练组”成员汇报流程设计思想讲述该项操作与传统操作有何不同,新规范中增加了哪些技术服务行为,增加的缘由,演示新流程,集体讨论直至统一认识。经过教育训练组审核、修改,定稿后在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上下发。

2效果

2.1按《技术服务规范》编写了24项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2.2按《技术服务规范》组织对全院61个护理单元主管护师以下的945名护士进行了24项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的培训。

2.3将《技术服务规范》中应遵循的1个核心制度,6个原则在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上的护理天地网络下发,供全院护士随时查阅。

3体会

3.1理解了《技术服务规范》的精神实质:通过原原本本学习规范,使全院护士训练骨干理解了《技术服务规范》的精神实质就是规范护士行为,即规范护理技术服务和护理核心制度及前沿护理知识、技术及新理念的执行。

3.2归纳了《技术服务规范》的几个特点

3.2.1《技术服务规范》的新理念:卫生部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称之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1],由卫生行政部门下文的方式统一这种提法是第1次。广义来讲,技术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技术。技术是服务的一部分,技术与服务不能分家,只要患者需要就都是服务[3]。这体现了现代服务的新理念。

3.2.2《技术服务规范》的项目更加完整:《技术服务规范》中增加了患者入院护理,患者出院护理项目,卫生部将上述2项作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项目并进行规范还是首次。在患者入院护理中规范了完成入院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等级;在患者出院护理中规范了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等新内容。由此,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护理技术服务都有了统一规范,使技术服务项目更加完整。体现了护理技术服务的完整性。

3.2.3《技术服务规范》项目更加适应临床所需:《技术服务规范》中将以前归于专科护理技术的血糖监测技术,急救与监护护理技术的心电监测技术、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使用技术归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项目,目前这些护理技术服务项目不仅限于在心血管、内分泌、专科病房及监护病房使用,在临床各科室的使用也很普及。这次技术服务项目的调整能更加适应疾病谱的变化,更能适应临床工作所需。

3.2.4《技术服务规范》增加了患者对技术服务的评价:我们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资料多侧重于操作步骤的标准化[4]。偏重于形式而忽视了患者在当时状态下的护理需求,感受,患者的反馈评价和满意度[5]。对患者的关注,与患者的交流要求较少,致使护理技能操作的教育、训练、考核的标准没有从患者的角度出发[4]。形成了“孤立”的完成护理操作的局面[6]。而《技术服务规范》中将由考核者单向对技术操作的评价转变为由患者/家属与考核者共同评价。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直接听取患者/家属在接受护理技术服务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如皮下注射技术的结果标准为①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②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1]。从中反映了护理技术服务评价标准的出发点转向了患者。

3.2.5《技术服务规范》反映了学科前沿的知识、理念:《技术服务规范》集中反映了近些年护理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规范中将护理评估、舒适护理、护患沟通、知情同意、告知义务及尊重患者的权利等融入其中,并在工作规范要点中要求遵循查对制度及根据技术服务项目符合以下相应的原则,如标准预防原则、消毒隔离原则、无菌技术原则、安全给药原则、安全静脉输液的原则、安全输血的原则。这些前沿知识、理念将引领护理技术服务向更先进、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3.2.6《技术服务规范》给设计技术服务流程留下了创新空间:由于《技术服务规范》只列出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要求,结果标准三个部分,是一个框架,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重新设计流程和细节,这就给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护理工作者留下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因此也引起了广大护理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认为,在设计流程时,一要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二要结合医院实际,这样才能使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7]。

实践证明,医院组织全院训练骨干集中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2]。弄清了《技术服务规范》的新内容、新要求、主要特点,使训练骨干成为了按《技术服务规范》施训的明白人,带头掌握了前沿的护理理论知识、理念,打牢了业务基础,提高了组训能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等三个文件的通知[S]. 2010

[2]赵小平,黄玉兰,李奇能,等.合作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运用效果分析 [J].护理学报,2007,14(2):34-36

[3]任真年.开展全优服务 追求病人满意[J]. 医院管理杂志,2003,10(2):123-124

[4]李冰,朱江.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与语言沟通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

[5]施卫星.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