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7: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体经济发展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现代化矿井;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其中,机电一体化对现代化矿井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矿产行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而且保证了矿产业的安全运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率。因此,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化矿井的发展方向。
1 机电一体化对于现代化矿业发展的必要性
将机电一体化逐步应用到现代化矿业的发展之中,对于推动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损耗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矿产业的综合实力。因此,在现代化矿业的发展之中,机电一体化存在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现代矿产业中,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有利于降低工人作业的强度,减少人工损耗,提高了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和安全程度,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
二是由于矿产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其阴暗潮湿及高密度的颗粒粉尘对从业者影响甚大,更严重的甚至会危及从业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现代矿产业中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代替人工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从业者职业病的发生率,保证了从业者的人身安全。
三是在现代矿产业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机械作业的精细度,在保证产品数量的同时,不断增强产品的质量。从整体上不断推动我国矿产业的迅猛发展,增强我国矿产业的实力[1]。
2 我国矿产行业中机电一体化的实际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在矿产采掘中的应用
在矿产业的采掘过程中,为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利益最大化,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作为基础采掘环节中十分常见的。在采矿的作业中,基本实现了电力牵引采矿机,它不仅能够克服阻力前进,而且在出现下滑状况时可以实施发电制动,防止意外情况的产生。同时,它还具有运行方便、简单易操作的优点,是当前最为主要的设备之一[2]。
2.2 机电一体化在矿产安全生产的应用
在现代矿产业中,安全生产是当今最为关注的问题。其中对于矿区的监控是机电一体化最为重要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和机器,加强了对矿产业各个环节的全面监控,它不仅提升了安全生产,而且促进了科学化的管理,对矿产业的现代化意义重大。
2.3 机电一体化在矿产运输中的应用
当前,在矿产的运输环节中,主要采用皮带传送的方式。其凭借运输距离远,运送量大、效率高且稳定的自动化特性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因此,在中国采矿业的原矿的运输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矿井提升机的应用是当前自动化程度最高,最明显的自动化设备。它大大简化了机械的结构,充分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每一个环节的综合应用。除此之外,全数字的提升机其具有非常高的可靠度,在电气安装方面做了明显的简化,形成了相互兼容、配置简单的特点,在现代矿产业中也占据了一定地位。
3 矿产业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3.1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微型化趋势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微型化趋势是指矿产业中所运用的技术和机械逐步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今后在矿产业中,可以运用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的微型机器完成之前大型机器不能完成的工作。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微观领域完成精细化的加工,对矿产业进行精细化加工。
3.2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在机电一体化中将发挥不可比拟的作用,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将领导机电一体化走向新的阶段。智能化在技术方面将人类与机械做了有机的结合,汲取了运筹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更高层次的飞跃。在矿产业的部分工作环节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取代人工作业的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了矿产业的安全运行。
3.3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网络化趋势
当今社会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将网络化的产品运用到机电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矿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进程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同时可以监控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这一系列的流程,避免产生的不必要的问题。
3.4 矿产业中的机电一体化将呈现绿色化趋势
工业化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利益和方便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当今社会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提升。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再回收利用资源,绿色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矿产业中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矿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近几年在矿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且工作劳动强,因此目前生产面临人员不足的情况。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矿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提高安全效率,确保安全运营,我国必须要进一步加快矿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进程,拓宽我国矿产业的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的矿产业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贺培权.论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化矿井的发展方向[J].能源与节能,2013(04):30-31.
摘要: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原有的经济发展早已不适应当代社会,本文则就是立足于当今经济发展方式趋于转变的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浅析国企在这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浪潮中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分析,旨在国企在这些改革上可以创建新的管理模式、构成新的组成结构,从而可以让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其领头军作用。
关键词:国企改革;经济发展;转变
说起国有企业的改革,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的理念,并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这一方针政策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状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性的发展战略。同时,这样的方针政策也体现来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在党的十报告中,则明确提出了要深化够有企业的改革,完善其管理体制,以达到增强国有经济影响力、控制力以及活力的目标。这样方针的提出表明了国家对在未来需要改革的国有企业的一种要求。
现如今国家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快,原有的经济发展与之已经开始不匹配,这就需要国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步伐,对现有的一些经济资源可以合理配置。国有经济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这就表示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如果要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就应该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则是放在企业的重组上。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是否可以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这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是否可以更进一步。究其核心则是国有企业的重组。不难看出,企业重组在这场改革中产生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深化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另一方面,这样的企业重组可以吸引更多的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保障国有企业所有员工的利益。
1 国有企业的现状和重组分析
国有企业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对于那种规模很大的还具有垄断性质的一些央企国企,更容易被很多人理解为“全民持股”的工厂,当然从实际情况中来看,国有企业的发展如何确实也在关系着每一位人民的利益。但人们渐渐发现,在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内,现存的国有企业从不去思考所谓的市场竞争方面的问题,有着垄断市场这样的一个优势但是企业的效益并不理想这样的一个现象。尤其是很多企业开始出现了裙带关系、腐败消费等一些不好的现象,这些都导致人们开始迫切的想要去改革现有的国有企业,不愿意再看企业不停的在往坏的方面发展,人们更希望这些企业可以投身到市场竞争中去,希望国有企业可以走向国际化,为人民和国家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重组,顾名思义就是以合并、吞并、买卖等各种方法让国有资产进行新一轮的资源配置,以此来达到降低各种成本的目标。在时展的浪潮中,有国企向民企转变的这样的一些例子,这些例子催生了原本的资本市场更多的想象力。[2]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清楚的企业如果有这种转变的趋势,公司的管理要利用银行的钱然后以折现的方式去收购那些不可以流通的国有股,而且让自己来定价,这样的行为于政府而言,政府可以有一部分的收入,这样定价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了国有企业的隐性资产损失的特别严重。
所以,国企之间所谓的兼并重组本质上是在让一方独大的力量强化。这样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让地方和中央的一些资源可以得到了重组,但是其中的委托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在“保值增值”这样的一种国有资产的政策引导下,国企兼并重组的情况加剧,国有企业的盈利还有资产规模都远远地超过了民企,在2013年,中国企业的500便体现出了这样的一个特点。这些企业有这么多的利润收入,主要来源于一些垄断型的企业,比如石油石化、航空等诸如此类的行业。但是若是去掉了金融业来看的话,从制造业方面来看的话,这些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的人均收入约为6万元,而国有企业则只有3万元。
2 国有企业在重组时存在的问题
(1)国有股独大,可是缺乏控制力
国企在深化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即国有股它一股独大的问题,这样的现象阻碍了调整整体的经济结构同时也制约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国有资产应该要在改革中做到进退有度,要很好的去体现其控制力,不可以让市场上还是一片混乱不清的一种状态,特别是一些地方的重点国企和一些大型的央企要通过兼并重组的这样一种方式,不断的去提高企业自身的控制力,同时要合理利用好自身的垄断资源和优势去与民企竞争,减小民企的生存范围。在产业迅速发展的时候,国企的这种扩张方式还可以掩盖自身所存在的低效率的问题,但是当这样的时期一过,国有企业的这种势头就一定又会降下来。[3]
(2)重组替代改制,上市改制可不转制
自2004年以来,国企不断的进行兼并重组,在“保值增值”这样一个看似标准实则并不科学的口号下,动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这种趋势下往往隐藏的是不合理的利益划分。
国家开始不断的加快国企混合制的步伐,IPO这种方式得到了国资监管机构的一再推崇。一个企业的上市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的,比如合理的治理机构、拥有大量的资金等。但是,公众流通股的分散性以及联合行动实施的困难性,以至于产权多元化对国有股份的制衡起不到丝毫的作用。一股独大的问题成为了国有股难以决绝的问题。[4]在实际中,非上市国有控制企业与国有控制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任何转变。
(3)国有产权在重组及转让的过程中定价难
国有资产在定价方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说在资产注入的过程中,大股东为了可以更好的去控股故意压低价格,可能会侵害到一部分小股东的利益;第二个问题是在非国有股权的引入中,尤其是在引入一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关于利益输送方面的问题。[5]国有产权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以至于部分的国资监管机构和国企经营者害怕将其流动,害怕因为定价的不准确会让其承担流失资产的责任,而定价太高又会击退潜在的那些战略投资者。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国有企业会在企业内部以较低的价格将股票发放给员工,这样就导致了这些资产进入了少数人的口袋。但是因为这几年国家相关政策对这方面的制约,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众多的改革方法中,由于没有人愿意去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去触犯相关的法律,所以让职工大规模的持股就成为了官员受贿概率比较低的改革方法。
3 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的文章可以看出,国家在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国有股始终一股独大,以及定价方面都是在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了几点建议:1、要深入改革市场机制,让市场结构变得可以竞争化。所谓让市场结构富于竞争化,即是让市场结构更加的效率化。通过引入一些国有投资者来实现混合所有制。继而让企业的改革落实到实处,让整个结构达到最大的优化。2、国有企业在实现其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要让其规范化。在现如今的这种经济条件下,股份制已经成为看资产组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这种股份制改革对于促进和推动国有企业在重组中的重大作用,要自觉地把加快股份制革新作为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的基本性特征。[6]
4 结语
在现如今的社会,国有企业在改革的道路上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国有企业应当要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号召,尽快的去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便更好的去适应在世界范围类同等企业在开放市场中相互竞争的这样的一个大趋势。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去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推踊旌纤有制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1):38-40.
[2]王诚,李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市场取向改革以来学术界相关理论探索[J].经济研究,2014,(06):156-178+18
[3]李念,李春玲,李瑞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6,(27):98-104+129.
[4]李保民.新形势新国企新国资[J].经济研究参考,2013,(58):3-35.
解放思想是的灵魂和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检察事业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完善新机制、开创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推进检察业务发动机。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大会,大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当中部署,对检察工作具有全新的指导意义,
如何落实“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是摆在检察队伍面前的重要课题。大武口区检察院党组书记张国军同志带领全院干警认真反复的、全文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结合年前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组织全院干警谈机遇、学先进、找差距、站排头。使全院广大干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争先意识、勤奋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和开放意识,坚决破除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思想。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明确新形式下检察工作的如何为大武口区经济大发展服务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坚持以人民满意作为政法工作的最终标准,从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以更好的作风和更高的效率,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切实化解社会矛盾,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维护好人民权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检察机关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的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持把执法为民落实到一切执法活动中去,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办案、依法管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克服特权思想。
张国军检察长结合石嘴山市委关于开展“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活动提出:全院干警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紧密结合政法队伍开展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全区政法队伍警示教育活动,以周彤案件为教训,不断提高检察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执法公信力,全面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大局的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为大武口区经济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是检察业务落实市委提出的“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活动的有力支撑。
鉴于目前国内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水平的普遍问题,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可体现在采用新的数字信怠展示形式、科学地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化建设思路、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拓展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渠道与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合二为一四个方面。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还需要认识到几个关键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展示与传播效果:一是专业人力资源缺乏:二是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三是关于真实性的态度问题:四是资金投放不足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信息 展示与传播 新媒体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76-02
我们知道,展览是一种经济产业,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仅仅是某项文化资源展览项目的一部分,运用新媒体艺术和技术手段对之设计,其根本还是要从营销的角度全面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信息整体传播的效果。研究首先应包括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及定位、场馆(包括虚拟场馆)的环境与构造、信息的特点与分布、观众的需求和目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利弊与目标、资金情况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全面整体地进行新媒体艺术表达形式的策划,包括形式与信息内容的配合、形式多样性的选择、新技术的运用、综合多种形式的设计方案等,才能使数字传播效果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被呈现。
当然,在形式的选择和新技术运用环节,设计人员始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技术的运用是否能与传播效果成正比?新技术的应用、新形式的出现当然会吸引更多观众对其信息进行关注,但设计人员如果单纯是为了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形式的新颖性,沉湎于科技优势而忽视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最终的结果则是乏味的空壳无法与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对接,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效果和目的也就完全丧失了。
一 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
1 采用新的数字信息展示形式。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在新媒体语境中具有技术现实意义的新颖形式,包括虚拟现实场景、远程临场、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数字幻影成像装置、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等。
远程临场与虚拟现实非常相似,虚拟现实是在电脑模拟中尽力达到“真实现场存在”的幻象,而远程临场,则尽力令人们产生出现在远距离场所中的幻觉。在本质上远程临场和虚拟现实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两者都有一个人机接口(interface),观众通过该接口运用人类的自然力量,与另一个环境产生互动,而后一个环境不在用户身体周围。远程临场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展示场所,通过主题设i+,可以让观众感觉自己视乎真的出现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或事件中。在远程临场中,观众有越多越丰富的感觉线索,就越能感到一种存在的真实性。而虚拟现实的典型特色,则是通过改革知觉和人机界面技术,在知觉感性方面表现出令观众感觉身I缶其境的“沉浸式”视觉和声觉体验。虚拟现实通过各种技术增强普通计算机的表现能力,包括显示给予人立体感的三维视觉幻象、围绕在整个环境的环绕式投映影像、三维立体声音定位等,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人类生理反应基础上的。观众可以通过两眼看见的差异来判定深度,或是两耳感觉到以信号的毫秒时间差异来定位空间。同样的,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可以给观众造成―种假象,让他们感觉看到、听见的―切比想象中的历史真实环境更加真实。
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的范围通常是在720°(x和y两个维度的360°),因此可以全方位细致地观摩文物,这对那些不能触碰的珍贵文物有积极的展示补充作用。文物的全景图片可以通过高密度角度的序列图片生成,也可以是高质量的三维建模渲染图片。这种形式既可以用于展厅现场控制以作为真实文物展示的补充部分,又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以替代文物二维图片展示的不足。
数字幻影成像装置的主体部分是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一,设计通常都是巧妙、有创造性、耐人寻味的。究其原因,则在于装置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先进性和自由性,在对传播内容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中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现在再配合数字技术手段,就更具有时代吸引力了。例如深圳博物馆新馆的证券交易所幻影成像装置,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装置通过多层玻璃折射平面影像(分了图层的单人影像),形成多层次的影像幻象,并通过底层图作为最终背影,使场景呈现较为立体的空间层次,很有现场感。
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其性质也是属于新媒体的一种,通常是某个主题展览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某个文化主题所进行的展示策划,以达到强烈吸引观众对其文化遗产关注和认知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设计通常是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技术呈现某个历史状态或某种文明。例如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的王朝――玛雅文明展”,工作人员在4000张摄影、测量图纸、地图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玛雅的虚拟空间,并由日本著名的演员扮演“国王”、“天文学者”、“考古学家”等角色,使展期中的12万观众通过虚拟现实与表演艺术,亲身体验了玛雅文化。
2 科学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信息建设思路。
目前,国内大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单位所设计的网站明显有两种思路:一是为完成建设任务而进行的设计,相关的文化遗产内容展示非常粗略,通常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征)为框架的少量文字+图片介绍;二是网站的定位,大多是以保护和宣传单位为宣传重心,文化遗产原本的信息展示则很少。这样的建设思路直接导致文化资源为全社会共享的目的无法实现。
对文化遗产的网络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至少应有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一是图像资料的收集与展示(在广度上展示信息);一是对单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以至可以延伸到当时的文化体态和其他文遗作品(在深度上介绍信息)。这两种定位可以综合地体现在一个站点中,也可以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单位的信息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对网站进行设计。当然,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必须是在对文化遗产内容有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化遗产的信息特点来设计数据收集方式、框架结构、媒体选择、演示方式、交互方式等内容。
3 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
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的数字游戏,让人们更有发现的快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文明阶段、人物事件、文化内容、民族故事,都会让游戏策划的主题异彩纷呈。无论是在线多人游戏,还是单机单关游戏,只要具有良好的游戏机制和游戏性,传播的文化遗产信息内容就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性。
对游戏产业来讲,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策划游戏,不但会带来游戏的品质提升,形成新的消费点和盈利点,实现游戏产业发展的新路标,更重要的是,游戏的形式会使文化遗产知识和信息被更有广度和深度地传播。游戏产业的主要消费人群――青少年,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知识传播的主要对象。作为用户,他们人数众多,知识吸收力强,随着游戏的深入,需要掌握更全面的文化遗产背景知识和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游戏进程,这就会在无形中促成了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和研究兴趣。例如,法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探险游戏《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1685年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为背景,利用3D和虚拟漫游技术再现了当时的宫殿建筑、家具、油画作品、工艺品、30多个生活在宫殿中的人物、音乐等,加上游戏中的地图、文献等辅助功能,让青少年在寻宝探秘的同时了解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当然,众多的游戏公司已经认识到了此类游戏的市场前景,目前市面上的历史策略游戏也举不胜数,但在游戏的策划和设计中却普遍存在一个仅仅考虑市场营销的问题,极少准确地去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信息,有时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因此,这些游戏无论怎样精彩和吸引,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游戏。只有基于文化遗产信息被准确传播和展示这一前提,只有在游戏策划中关注文化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和知识深度问题,游戏这种形式才能完美而有效地与文化遗产信息相结合、相促动。因此,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的研发和创新,才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二 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人力资源缺乏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领域,缺乏数字设计、网络建设、传播与心理、交互行为研究的新媒体人才;而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缺少甚至没有人文历史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样,在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之间,造成了一种因各自缺位而形成的人才断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数字技术不能在学术层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也就缺乏了对应文化遗产信息特点和传播需要的独特设计。
如何解决人文和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互补、融合和组合问题,是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急待研究和行动的工作。目前在满足这一需要的人才培养尚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只能首先做到对两方面专业人才怎样磨合、互补、有效合作的研究。
二)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影响
在文化遗产信息内容的研究和数字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过分人文专业化所导致的传播阻隔问题,也会存在过分追求娱乐化、趣味性而产生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消解和损害问题,这都是我们在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时需要特别警惕的。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其实还是前一个问题,即研究文化遗产资源的专业人员不熟悉数字传播的原理和特色,专业习惯思维和专业表达让文化遗产信息在传播层面造成与受众的疏离,同时,新媒体艺术创作人员不熟悉文化遗产丰富深厚的内涵和优势,往往会顺应商业和普通公众的娱乐性浅层需求,不但不能把深厚的文博知识丰满地传达给受众,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因此,怎样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工作中衡量是否过度,是研究课题中的一个新方向。
数字信息的过度应用,也会给展览、旅游等产业带来负面问题。在传统文物展示场所、文化遗产遗址、文化社区和保护区,观众(游客)搜寻的目标有可能不再是文化遗产信息而是数字设备,更有可能造成观众(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对数字形式和设备的极度依赖,其代价就是造成观众(游客)与文化历史资源产生分割,与展览或旅游项目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三)关于真实性的问题
为保证广安大街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做好拆迁居民安置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将部分开发企业现有的拆迁房源作为广安大街拆迁专项用房(以下简称专项用房),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专项用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即土地行政划拨,2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二、专项用房专项提供给广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迁居民选购。被拆迁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可购买专项用房或经市政府批准上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并凭所在区政府出具的证明到开发企业购房。
三、专项用房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市建委按经济适用住房定价原则审定。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提高价格。
四、市建委、计委、规划委、国土房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专项用房的工程质量、审批手续等项内容进行审核,并督促有关开发建设单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区政府和宣武区政府根据审核结果,对专项用房的价格、质量、配套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认定,满足拆迁居民入住条件的房源,由区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迁居民凡购买区政府公布的专项用房,具有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产权发证部门依据购房合同和购房人付款凭证,在30日内颁发产权证。开发企业负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六、广安大街拆迁工作完成后,开发企业将购房人证明和销售合同报区政府核准汇总,开发企业凭区政府出具的证明,统一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办理土地划拨及有关费用的减半征收手续,并可按京财税(99)1201号《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关财税减免政策。开发企业购买的拆迁房源专项用于广安大街拆迁的,按照被拆迁居民实际购房面积免收开发企业购买房源发生的有关税费。
七、对于部分房屋已交纳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由征收管理部门退还或在开发单位后续建设项目中抵减,已享受返还或免收政策的开发项目,不再抵减。
八、专项用房的物业管理费用执行市京价(房)字〔2000〕163号《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试行)》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的期限收取。任何单位不得以拆迁安置为由,一次收取长期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等费用。
关键词:不动产经济 波动规律 波动特征
一、前言
不动产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目前我国不动产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考虑到经济周期发展规律,不动产经济波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把握不动产经济的波动规律,全面分析不动产经济波动的特征,对提高我国不动产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识到不动产经济的重要作用,重点做好不动产经济波动的特征研究工作,正确分析我国不动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确保我国不动产经济波动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二、我国不动产经济波动受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
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与房地产的发展往往呈现出正相关性,即当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社会总财富持续增加,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往往伴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发展。
我国不动产经济受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最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的高效运行,促进了不动产经济的发展
宏观经济的高效运行,带给了各行各业以发展机遇,对于不动产经济的促进更是具有较大作用,具体表现在为不动产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购买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了不动产经济的发展轨迹
不动产经济的发展轨迹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制定,决定了不动产经济的整体发展轨迹及发展质量,所以,不动产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关系密切。
(三)宏观经济的发展质量,决定了不动产经济的发展方向
宏观经济发展质量较高,不动产经济就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宏观经济发展质量较低,不动产经济就会表现的相对低迷。所以,宏观经济的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了不动产经济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不动产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房地产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而城市化进程又可以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而造成了对房屋的需求。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年大量进程农民工、大学毕业生进入城市,从而带动了房地产的繁荣。
我国的不动产经济主要是建立在城市化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城市化政策的支持,城市不动产经济不可能获得充足的购买力,城市不动产经济也不可能有如此的多的消费群体参与到不动产经济中来。从这一点来看,我国不动产经济波动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在当前形势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疑给不动产经济带来了繁荣和促进,直接提升了不动产经济的发展质量。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减缓,不动产经济也将从过热朝着趋缓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我国不动产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只有认识到城市化进程对不动产经济波动的影响,才能保证不动产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四、我国不动产经济波动受到了来自政策支持力度的影响
从历史看,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对房地产的影响非常大,当国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的时候,往往能迎来房地产发展的高峰,而当国家收紧银根,房地产受到的冲击又是最大的,考察房地产的经济周期要很好的看清楚政策的调控力度。
对于当前我国的不动产经济来说,不动产经济的繁荣程度,已经成为了银行金融业的晴雨表。每当银行和金融政策出现调整的时候,不动产经济都会出现小幅的波动和调整。所以,政策支持力度对不动产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政策支持力度对不动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就不能达到正确分析不动产经济波动的目的。
五、我国不动产经济波动与供需矛盾有着密切关系
房地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们的住房需求,即所谓的刚性需求;一是人们的投资需求。而供给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一是政府投资兴建的政策性保障住房。
从供需方面来看,不动产经济的波动与供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动产数量供大于求,则不动产经济的发展质量将会较低,其整体发展速度也会受到影响,不动产经济的整体效益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如果供不应求,则不动产经济的升值空间较大,不动产经济将会出现较为理想的繁荣状态。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动产经济在实际发展中是呈现上下波动的状态的,只有掌握了不动产经济的波动特征,正确理解不动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才能保证不动产经济波动在合理范围之内,进而达到提高不动产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江.不动产通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2]张亚丽,梁云芳,高铁梅.预期收入、收益率和房价波动――基于35个城市动态面板模型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3]石柱鲜,赵红强,谭屹然.我国房地产业的泡沫分析[J].重庆与世界;2011年05期
[4]孔行.我国房地产价格形成机理与波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池京均.金融危机后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和影响因素的确定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制度障碍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尤其在新常态下,稳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同时加之金融改革迅速推进,金融资源供给有所增强,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依然较多,除了传统的渠道不畅、激励不足,还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与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挑战。另外,金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风险频繁。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和侧重点,并从政策调控、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等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一定制度。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占整个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但正规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商业银行限于自身体制原因,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而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造成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融资有待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家虽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相关制度细则未出台,使得民间资本受到严格的进入管制。
其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目前,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可以发起成立中小金融机构,但同样由于银监会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有限,造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从渠道看,由于制度性的规范,民间资金极易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过度追求投机性,以致演变成犯罪行为,反而易造成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更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表现为近年来房地产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虚假繁荣问题严重,投机性的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产生,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加之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究其原因,在于民间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回报激励。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了套利空间,正规金融体系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获取信贷较难的实体经济更难生存。综上所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无法形成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调整,遏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既要发挥好正规金融体系作用,又要引导民间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要综合采取各类手段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支持创业型中小企业,降低债券发行门槛。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尊重民间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相关投资管理机构,遏制虚拟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二是优化财政和市场支持手段,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转型升级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判断和定价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有效吸引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市场正常利润率回归。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要继续调控房地产政策,完善调控机制,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处罚违规炒作行为,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流动性管理。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营改增各项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是督促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需求,推进服务创新,金融功能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产流通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方法,多渠道支持商户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3期),2009年4月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lla,第1期
[3]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时报,20llb,12月21日
作者简介:
多元经济企业;发展方向;管控模式
1.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发展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多元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发展方向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企业管理目标。多元经济作为国有和集体控(参)股企业,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将行使出资人的相关管理职能以及生产经营监管职能。因此,在加快理顺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分级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国有全资和国有控股企业,比照二级单位管理;对集体全资、集体控股企业,其安全、质量、环保、人事、党群工作等,则实行委托管理,行使出资人的相关管理职能以及生产经营监管职能。
整合重组目标。以专业化、集团化为整合重组目标,逐步对产业关联度高、具有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效益的企业,实施专业化、区域化整合重组,基本形成业务类别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产业结构目标。立足于培育自我生存发展能力,构建适合集体资产做强做大的产业结构和业务体系,形成与主营业务协调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2.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管控模式
实行集团化的分级管理模式。多元经济资源整合后的多元经济企业,实行“集团管理、公司运作、放权经营”的管控模式。为对多种经营企业实施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有效管理,鼓励和支持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集团化重组,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多种经营企业比照直属二级单位实行行政分级监管。
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各集团公司建立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集团为市场竞争主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运作管理的自。各集团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市场开发、客户管理、生产运营和安全环保管理。
对各集团公司进行分类管理,对各集团的产品方向、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提出要求,即进行战略意义上的引导、指导。
各集团公司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设立公司制法人,依法建立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实行决策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分离。
各集团公司采取“直线职能式与事业部式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按照扁平化管理的理念,设立精干、高效的总部机关。科学定员、控制人数,对所属组织按地区重组和专业分工重组的子公司进行设置。
各集团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进行重大投资决策,审批下属公司的较大投资项目;任免直属公司的主要领导成员;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进行资本运营;确定下属公司的利润指标、财务预算,实施绩效考核;协调下属公司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下属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对下属公司提供政策指导;在规划计划、人力资源、市场、财务、审计、法律等方面提供支持。
强化内部审计体系。在各集团公司总部设立审计部,强化审计职能,形成“制度+审计”的监督检查体系。建立学习型的企业,学习海尔等企业管理理念,重视人本管理,建立和谐长庆。
强化股权管理。实施战略控制管理:规范清理后,所保留的30家三级法人实体,均属于国有、集体有绝对控制力的企业。按照中国石油的要求,对这类企业在股权管理上实行“战略控制管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按股权决策程序审议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及调整方案,公司发展规划与经营计划,投融资计划及方案,财务预算与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公司资本构成变动事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事项,以及涉及《章程》修订的其它事项;选派股东代表、董事、监事,推荐经理层人员,并对所委派、推荐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监控企业经营动态,督促相关决策的贯彻落实。
健全股权管理职能:按照全过程股权管理的要求,股权管理应覆盖股权投资、股权过程管理、股权处置等环节。可对资本运营部原有科室职能做相应调整,按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所确定的工作流程,由投资管理科行使投资规划和法人实体投资管理职能,股权管理科继续行使出资人行权管理职能,原改革改制办公室行使法人实体整合重组及调整处置等管理职能,并设立专职董监事办公室,与中国石油资本运营部相关职能接轨。
加强绩效管理与考核:各法人企业应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并按照股权管理程序审定的年度预算指标,由公司董事会具体制定经营考核政策,年末由资本运营部统一指定中介机构进行严格审计,按照审计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考核结果与二级托管单位年度考核挂钩。
分层级管理经营者。按照企业分级监管模式,对分级监管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党委(总支)书记,比照正处级、副处级(总师)干部,实行备案制管理。
对公司直接监管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总支)书记,比照正处级干部管理,对副总经理(总师)比照副处级干部管理。对二级单位实施行政监管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总支)书记,比照副处级干部管理。对上述实行备案制管理的干部,经履行考核程序后,可以在全同级别干部岗位上交流任用。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宏观指导。为实现生产统一协调,安全统一管理,以及避免重复建设、同业竞争,降低经营风险,凡以市场为依托的多种经营企业,及二级单位在不直接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在劳动用工、市场协调、车辆购置、财务及资金管理、重大投资、审计监督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协调、控制和监管。
多种经营企业的HSE管理、质量监督、资质认证等项工作,按相关政策和专业管理要求,进行统一管理。
对企业财务工作实行动态归口管理。对多种经营企业管理状况、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等,纳入多种经营企业统计管理范围,实施动态归口管理。多种经营企业应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种统计报表、财务报表等统计信息。
主办单位管理党群工作。多种经营企业的党建、工会、共青团等党群工作,依照各自章程和有关法规,可由其所在的二级单位负责管理。
明确多元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改革的形势,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的重组联合和企业间的重组整合。本文分析了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多元经济企业整合后的管控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1]刘 力.多元化经营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经济科学,2011.03
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如果协调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使人们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的了解与掌握。
关键词:
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反思;实体经济关系
金融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市场经济的波动和周期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体系能够体现出社会资金的流动趋势和发展方向,其中包括了社会经济和运行规律,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状况的语言描述而反映出的人类思想。而实体经济是表现出当前社会经济运作的情况,也可以切实地展现出金融体系运作。分析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可以高效的规避经济风险,从而达到更高经济效益。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是有着必要联系的。
1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概念
金融体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它的概念:①宏观概念角度;②整体角度。宏观概念角度是金融制度在国家整体经济中运作时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模式,每个国家之间都不尽相同,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根据每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有些国家是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来决定国家的金融体系,还有些国家是由国家来进行宏观调控或者金融管理机构来决定的。整体角度分析,可以把金融体系看作是国家的综合性体系,能够体现出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框架,金融交易平台、中介管理机构、市场资产联合构成了金融体系,而企业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更好的生存,需要了解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来综合分析全局情况。金融体系能够实现登上融资、整合企业流动性资产,这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细化股权、指导资源配置、加强风险管理、激励经济运行、提供企业关键性信息的作用。实体经济包括所有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消费的内容,从宏观的经济学概念角度包含了各种经济经营活动,涉及到交通、工业、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产业,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经济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经济特点的角度来看,经济实体主要包含了提供人类基本生活生产资料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作用。实体经济活动能够保障人们发展经济和生产消费活动的关键所在,可以通过实体经济活动实现人们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消费[1]。
2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中,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趋于金融体系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实体经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比较倾向于利益的获取,发生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这就需要侧重于优化配置实体资源和生产要素。金融体系的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需要有完备的信息支持,但在实体企业进行融资贷款时许多金融机构通常都有求必应,使金融体系出现门槛低、缺乏稳定发展的情况,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还有一些金融体系发生非理易,使很多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切实际地进行金融交易,出现了金融体系失控的现象。只有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积极主导,给实体经济提供大力的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对实体经济加强构建进度,给实体企业提供便利的资源支持和物质保障。近几年,我们国家对各行各业加大了相关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实体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实力都有所提升,资本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出现经济危机的时期,出现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脱节,这是由于金融体系当中的理财规模过于膨胀,使银行的可贷款资金快速降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随时会出现金融泡沫的现象。我们国家的债务问题比例虽然已经很相似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很成熟,不会出现经济增长量透支的影响[2]。金融体系需要从不同的阶段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不断进行完善,前提是需要了解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时总结出它的运作规律,这样才可以使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更稳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实体经济从初期的单纯货币式交易发展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而这个模式就是金融体系。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时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适当的规避实体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可以看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的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可以给实体经济提供可信度较大的中介平台,为实体经济转移相应的经济风险,以保障实体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3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
3.1金融体系自身的运行规律
金融体系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逻辑和固定规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体系已经演变得非常复杂,它涉及多个方面,从“投机”我们可以来解释金融体系自身的运行规律。“投机”交易在金融体系的运行中起到剂的作用,投机所存在的高收益和高风险同时也扩大了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和风险范围。金融投机是在供大于需、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买进,在供不应求、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卖出,投机者不参与消费和生产,而从买卖之中获取差价而谋利。掌握好投机的适度更加方便实现资金的跨期配置,同时促进了市场的价格波动,增加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有些金融体系的交易看上去是与实体经济脱离的,但是却具有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的功能,所以,这也是实体经济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之一。
3.2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匹配程度
在传统金融体系的发展影响下各个国家都希望通过金融体系的迅速发展来带动经济增长,不断推出对外开放、促进金融自由化的相关政策与举措,这也成为放松金融监管的依据。在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体系还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加强金融全球化的时候还是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一些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传统理论和经济实践的对立现象,重新说明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金融发展不只是单一的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存在一定的范围,金融发展超过了范围反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在评估私人部门信贷规模、银行信贷供给增长、金融体系就业比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发现,金融体系的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存在“阈值效应”[3]。这种“阈值效应”说明过度复杂化的金融体系会加大监督资源的投入范围和规模。在国际性的金融安全发展滞后、政府制度治理缺失的情况下,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而金融市场却是国际的市场,金融过度国际化并不一定能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反而会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稳定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讲,金融全球化会带来更多的运作资金,能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比如像我国这样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并不是资金流入国内,反倒向高收入的国家进行投资。另外,金融体系过度发展也不利于监管机构与市场参与主体充分了解金融体系的风险情况。所以,需要政府通过市场准入限制以及利率管制等系列管理政策,来加快资源合理配置,不但使金融机构主动降低风险,还能防止金融抑制的危害,从而促进金融体系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4.1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
金融体系想在整体的市场经济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就需要进行未来自由化发展,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使金融体系在复杂的金融行业内发挥更大的功效。政府要在金融体系进行自由化改革时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指引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利率的变化来实现稳定经济的控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保障。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改革不但能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盈利能力,还能实现多元渠道拓展经济融资,从而增加实体经济效益,更加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全面发展。
4.2完善实体经济资本市场的发展
无论是金融体系的发展还是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如果想加快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这样才能稳定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可以分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直接金融就是资本市场,而间接金融就是各类的金融机构,这两者结合成为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对于实体经济来说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而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是直接金融。所以,在进行资本市场改革时,要依靠各类金融机构的宣传与推广,让实体经济及时了解到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信息,促使资本市场更加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实体经济进行制约,从而避免实体经济用非正当的方法获取利益。另外,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对金融信用结构进行完善,增加融资渠道,以保障实体经济拥有良好的金融体系环境,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促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4]。
4.3加快金融体系发展发挥实体经济更多作用
实体经济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起到主动的作用,需要发展经济需求的导向,完善金融体系,解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出现脱节的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强调实体资本的积累,然后融入到金融体系中,使金融体系扩大规模。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激活市场金融需求,促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使二者发展目标达到最佳融合状态。现在我们国家的实体经济已经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金融体系往多元化发展,为金融体系扩大规模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5结束语
金融体系的发展变化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不断的探索,并且成为一项研究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近些年发生了对这方面课题的研究产生了偏差,使一些地区的金融业没有正确的指导而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几率。所以,有必要深刻认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地方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发展,掌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规律,制定出适用的相关决策,从而规避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失调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余悦.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2]王艳枝.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中国外资,2013,(18).
[3]蒋智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运行;跨区域;协同发展
一、引言
就本质上而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是一次相对较晚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政府也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帮助房地产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的模式,有效的保证市场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目前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房地产金融了,根据虚拟经济分析中虚实二重性的原则来今后房地产金融改革提供了充实理论解说。
二、房地产市场经济的虚实二重性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区域经济组织在结构状态、发展机制中展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基本管理机制。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过程一直都在伴随着政府对其下达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主要目标,2006到2009期间虽然政府一直在努力遏制房价的涨幅但始终未取得明显的效果,但在2010年政府将虚实二重性原则运用到宏观调控中去后政府对房地产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可以从研究财富的性质的角度来对虚拟经济与房地产的虚拟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在虚拟经济中强调财富是具有价值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并且将经济体系划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不同的层面,虚拟经济的作用主要在于协助我们找到一些传统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特点,而实体经济的存在就是将一些微观上的问题反映到现实中来,将问题放大化从而得到更好的解决。在房地产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虚拟经济在这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的一种,它向大家提供的消费方式是依照面积来进行交易的,因此在保证面积不变的时当房地产的价格的上涨对居民是没有实质上的改变的。这样的变化对于房地产投资商的意义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价格的变化就会导致房地产在社会财富中的价值有所上升,这也是体现房地产市场虚拟性的之处,近年来中国也是由于这样巨大的虚拟性财富才创造出很多富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是汇集了生产制造、金融服务、交通物流以及房地产市场等多方面经济类型活动。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始终扮演着这样三个角色,一是为广大消费群众提供居住、工作以及社交场地;二是为私人或企业供给一个投资与获益双赢的契机;三是为社会的信用机制提供了另一个保障渠道。其中第一个是属于房地产本身的性质,不会对市场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后面两点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而对房地产市场给予的特殊性属性。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经济体制都是围绕主体进行交互作用的机制,由于一些状态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持续变化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也会随之出现浮动。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导致房地产在这之中起到了拉动地方经济的作用,由于消费房地产需要大量的信贷而促使大量的资金向房地产发达地区流向从而也就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之中要避免出现“泡沫经济”的现象,如果房地产的价格上升的原因是投机所影响的,那么当价格下降时就会引发经济衰减以致经济危机的现象,因此应当主要对房地产的投机进行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存在着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其行为主体的复杂性明确了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性的验证。
三、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迫切性
(一)虚拟经济下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态
在这样虚拟经济环境下,各国之间的比较也是在实体经济体系以虚拟经济体系下进行的。而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全球化的进程,在资源配置中虚拟经济始终起到了领导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中国与各国竞争的前提下也将由实体经济机制转化为虚拟经济机制。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很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配置。而房地产市场则是虚拟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源,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金融的发展历程。虽然中国房地产按揭贷款事业在1998年刚开始发展,但其发展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国家慢反而是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了我国虚拟经济体系的重要位置。
(二)区域经济作用下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现如今的房地产事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企业了,这样快速的发展使得房地产的价值与世界平齐。虽然房地产市场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由于阶梯因素的影响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在扩大,就房地产市场方面来说,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也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上升。一面为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一面又将泡沫经济的影响传播到整个经济体系,由于土地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从而地方政府对其有着特殊的对待。根据房地产的特殊性这一特点,我们应当将其放在房地产区域性这样大的背景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做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交点,应当充分利用好房地产市场区域经济性的特殊作用更好的进行调控宏观经济。
(三)房地产市场的双重性
就目前来看,我国应当全力发展房地产的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促使房地产市场在金融中发挥双重属性:保障政策型房地产金融和经济型房地产金融双向发展,这是我国应当快速解决的一个问题。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这两个方面都遇到了困难,无论是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还是各个省份的住房问题都在加强寻找如何解决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融资市场的不发达情况也会避免像美国那样发达国家出现房地产次贷危机的现象,因此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还是处于半开放状态。而今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虚拟经济也会相应的完成全球化因此中国必须融入到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去,我们可以考虑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来对我国的房地产全球化进行相关借鉴从而完成虚拟经济的房地产市场发展。
四、国外房地产融资方式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借鉴
(一)美国模式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地广人稀”的国家,一般会采用“资本市场融资”这样的模式进行对房地产市场调控。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在一定情况下指定相应的住房金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对住房抵押劵的发放从而筹集住房基金。这种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将住房资金筹集起来,并且可以保证住房抵押债券使用期限可以进行合理的延长,这样一来居民群众的购房压力减小也会在承担范围下进行购房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经济,以这样的方式无形中也提高了虚拟经济的市场地位。在这之中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的影响不会过大,会留出很大一部分空间使房地产市场进行自我调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政府在引导二级市场的同时会将一级市场处于当时的竞争的条件下,利用这样调控的模式实现保障住房基本供给的原则。而这种模式的发展与其国家的一些基本条件及属性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包括:发达国家的资本条件;住房抵押贷款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成熟化;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基金、保险企业以及银行信贷政策的干预程度。
(二)日本模式
由于日本地形的特殊化也相应的导致日本房地产融资方式的特殊化,其特点就是利用住宅信贷资金来源进行进一步的多元化,也可以成为“混合性融资”。它根据基金的模式集资住房信贷基金,与此同时也将一些私人金融企业大量的运作在融资之中。日本为帮助民间金融市场,出台多方政策进行引导投资从而保证房地产市场为金融带来良好的扶持。
(三)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所实行的“强制储蓄融资”模式使房地产市场的改革的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以及认可。这种模式的主体就是以政府为主要引导人,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例如:政府单独设立先关机构直接融入到住房的设计、规划、建造、销售以及经营等,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案强制调控住房政策。并且将将住房保障机制强制运用到人民群众中,在工作中将雇主与雇员思维工资收入的一部分作为住房基金定期纳入政府机构以此来完成雇员购房消费的资金来源。这种模式的特殊性就在于资金流向稳定、资金存款期限较长、资金金额较大以及筹集资金成本较小。但是这样的模式也同样存在弊端,这样的条件非常严格就导致经济条件必须要稳定不间断的进行并且要保证整个人民群众的收入情况差别不大。
(四)英国模式
在欧洲一些国家例如英国、德国、比利时以及法国等地产金融模式大多都是“合同储蓄制融资”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借贷双方利用合同契约的形式来筹集住房资金,将存款与贷款相互结合,采用封闭式运营的模式,其中还会通过将实际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的方式来实现“高进低出”。而这种模式的运行还需要诸多条件的配合,要通过国家的优待政策并且要求拥有完善化、标准化、严格化金融市场体制。在德国的“合同储蓄制融资”的模式下,政府会主动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来满足各个不同阶层群众对住房的要求,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满足金融体系的变化。建立完善的住房互助机制从而为中低层群众提供相应的住房扶持。
五、房地产市场金融跨区域协同发展思路分析
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要在加强各区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基础上进行对房地产市场的维护,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应当结合我国现有政策以及居民的住房需求情况制定一项政策性房地产金融与商业性房地产金融相互协作发展的模式。在一些地广人稀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奥地利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它们的国土面积比较大,政府大多是对房地产市场采取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思路使公共住宅变成住房保障的一部分,而像一些土地比较稀缺的国家如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地,住房的价格大大的高于人均收入因此也就高于一些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国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自己很大的特殊性目前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利用聚集性资金来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而房地产资金的聚集就表明了在房地产价格阶段性上涨的发展中将资金汇聚到这个区域来从而带来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而这样的概念的成立也是和我国的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密不可分的。我国的商业性住房金融阶大体分可以以下为三个思想:第一政策型房地产金融发展方向。如何解决贫富性差价问题是解决住房性问题的关键,不但要设立国民的社会保证机制并且要通过纳税的方式调节居民收支差距的问题。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是设立社会保障体系机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政府的协助是不可少的提供相应廉租房来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的问题。以香港、新加坡的经验来看一项工作是属于政府应当承担的任务而不是房地产开发商应当负责的项目,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政府利用建立廉租房、社会保障房以极低的价格向中低层居民售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低层人们的住房问题。在香港实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颇有效果,有一半的人民享有廉租房的待遇因此就这一点中国应当吸取其中的经验,中国也需要政府为低收入居民提供低价房来解决住宅问题。提供住房公积金政策,在二十世纪初上海就依照新加坡的住房模式设立了住房公积金的机制。我国的住房以及城乡建设基本上是以保障性住房融入到住房公积金中的方式进行展开的,而其中遇到的融资困难的问题也是通过将大量住房公积金来完成的。第二商业型住房房地产金融跨区域协同发展段,与境外一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只是初级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发展方向。房地产市场是将实体经济与虚体经济相互结合的关键,从这个方面利用本质来完成房地产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性质。当今无论各个方面世界都在走向高度区域化的进程,而房地产市场处于所有资产方面最中心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房地产是人们拥有最稳定长久的固有资产也是在银行实行贷款是最佳的抵押凭证,也是由此可以将它成为金融运作中的砝码。如果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一个价值系统进行探究那么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流向以及虚拟经济的调控都会反映出一定时期的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这之中就会需要更加标准化、完整化的方向来引导区域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将这种发展方向称之为社会融资模式。目前来看我国的商业性房地产市场相对落后,即使在资金双方都有创立抵押资产的市场以及能力是也需要将住房抵押制度实行,但由于中国住房信贷发展比较落后,缺少足够的数据以及示例来对市场环境进行评估。第三政策性房地产金融与商业性房地产金融协作发展方向。在我国政策性房地产金融与商业性房地产金融成为金融行业领头的问题上需要必须协同两者的发展历程,为金融活动的发展创造一份坚实的保障。在1994年我国推出政策性住房与商业性住房协同发展的后就更需要深入的拓展以及加深发展历程,这种理论也是在跨区域经济中的一项重要指向。在当今的经济体系中房地产市场并只是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存在于现有的资产组合中。虽然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但并不代表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各个区域之间竞争合作的过程,区域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活力与效率。而区域之间的合作就会帮助推动各个区域中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之间产业的转移,进行优缺点的互助从而形成协同发展的效果。在我国跨区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下应当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为房地产开发的事业提供坚实的后盾,对于构建在竞争与合作基础上的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体系还需要经过实践的磨合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改进。
六、结论
因为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的原则,这也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需要同时调控房地产的整体方向与加强保障性住房两个方面,不但要同一时间保证两项任务的正常发展而且要保证可以在同一环境下两项任务的标准化完成。发展房地产市场一面要发展实体经济条件下建设住房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住房、工作以及娱乐场所;另一面也要发展区域经济下基本提升以及保证虚拟经济在房地产市场中重要位置。在具体实施这操作的过程中,对保障性住房该如何建设是各地政府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行各个不同的实际政策以及各地政府与中央要积极引导一些行政推进。我们要经过一些跨区域经济手段来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下一步的宏观调控,例如利用融资的方式来加强房地产的推定历程。目前全世界在处理如何推动保障性住房的问题都有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大体是通过金融的作用来进行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会从金融环境以及跨区域经济方面探究出适合各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1年第2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11-08-10.
[2]贾康.房地产税的作用、机理及改革方向、路径、要领的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
[3]刘波,刘亦文.房价与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0,34(6):65-70.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1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11-05-03.
[5]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4).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14%城镇就业来自房地产业企业》,人民网-环球时报,2014年5月23日.
[7]任兴洲、刘卫民、邵挺:《当前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亟须高度重视》,《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4月4日.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 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院校
多数创业型大学都是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创新意识的人才为目标,最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创业型大学刚刚起步,多数创业型大学都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需要依靠政府、社会企业的支持,才能推动创业型大学顺利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一、构建创业型大学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机制
创业型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构建有效的创业型大学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机制框架,可以保证创业型大学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在《三螺旋》一书中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三螺旋关系模式。
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认识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等。亨利・埃兹科维茨的“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式分析了创新系统中处于三螺旋模式中的三方地位是平等的,每一方都可以成为系统中的主动力,而另外两方给予一定的支持与辅助,在互相促进过程中提高创业、创新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途径,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收益和利润。例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同时也是一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业型大学。在学院建设过程中,各系部、各专业紧密围绕三螺旋模式,坚持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方针,以“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为学院建设原则。各系部、专业通过创办公司实体,与校外企业联合,将真实的工程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以创业团队形式输出服务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技术传递和知识传播搭建广阔平台。在大学和产业互动过程中,必须有法律、制度及相应政策给予保障与支持。在教师、学生取得科研成果输出、转化的过程中,结合相应政策,制定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当遇到法律、制度等问题时,政府给予合法权利保障,通过知识产权立法,对发明创造者提供申请专利的法律保护。
二、创业型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作用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能各方面普遍存在差异,遵循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无法做到紧密联系,导致某些学生在实习、毕业时无法适应本职工作,而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创业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常规教学中不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扩充,而且通过实习锻炼学生的实践、实训技能,通过最初的岗位实习,发展到组建创业团队,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优秀人才以企业预备役形式对外输出。在此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技术成果作用
师生通过企业实践创造的科研、技术成果,是创业型大学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创业型大学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明确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极其重要的。创业型大学通过创办企业实体将科研、技术成果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使之服务于企业运营,促进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大学内的公司实体成为区域产业构成的一部分。创业型大学是创业者的孵化器,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职业型创业者。通过科研、技术成果的作用,紧密联系大学与产业的关系,搭建二者良好实践平台。创业型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教学做合一、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例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创办家政服务中心、汽车实训大楼、机床厂等实体,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结合项目促进教育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努力探究思考,研发成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构想,学院创办了科技园,大力支持学生创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学院公司实体进行创业,学院会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各种资源对接,待学生项目有了雏形、成熟之后,可以通过组建团队、创办公司的形式运作创业项目,学院为创业学生提供科技园场地支持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学院的科技园作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器,整个创业过程在科技园体系内完成,并以此为平台与企业进一步洽谈合作。
三、推进地方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
地方院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本省城市及区县,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省内就业。某些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虽然根据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各自的培养目标,但对自身办学定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将办学重点放在培养理论型人才上,因而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校自身发展难以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和支持。由于以上原因,某些地方高校面临巨大的招生、就业问题,学校转型迫在眉睫。近年来,某些地方高校调整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着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努力走出切合实际的办学新路。
(一)地方院校应强化转型基础
地方院校是目前我国发展创业型大学的主力军,而且这种趋势会维持较长时间。致力于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地方院校,以及准备转型为创业型大学的院校,始终需要思考的是根据本校特点制定转型发展方向。虽然要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但同时不能缺失理论型人才培养,倘若只专注于创业教育,只将创业教育作为转型工作的主抓手和着力点,这样地基不牢固的创业型大学终究是走不长远的。
(二)地方院校重视科研发展
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院校的普遍特点是科研实力一般,师资队伍不强,科研力量较分散,因为办学趋同的桎格,在政府及社会资源竞争上一直处于弱势,一定程度上是对地方院校的巨大挑战。在这种形式下,“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将科研立足于企业根本需要上,鼓励教师、学生创新创业,并将专业知识融入科研成果中,不仅有益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还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与利润,对学生而言,是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的提升。
(三)地方院校转型重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教育教学始终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地方本科院校多属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不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普通高等院校注重培养理论型人才,而地方院校注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前者注重理论,后者注重实践。地方院校转型的创业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要基于专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四)地方院校增强特色实力
在民众心中,教学规模、师资配备与科研实力是衡量一个大学实力最显著的指标。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先天劣势,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研究实力等远不及研究型大学,处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中的不利位置,游离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边缘,所以地方院校需要发展成为具有办学特色的大学,特色也是一种实力。地方性、应用性、大众性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特色,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地方创业的有利条件。在转型过程中,只有挖掘自身优势,有效利用特色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产业 产业战略
一、区域产业战略概念
(一)战略概念
战略的观念最早出现于中国,论述战略的中国古籍《老子》,主要涉及的战略内容是政治战略、军事战略,因年代久远,语言变迁,其内容当今已无人能准确解读;第二本中国古籍《孙子兵法》,第一章《计篇》中的“庙算”一段明确提出了战略的概念,“庙算”的本意是“在宗祠中推算”,结合本章内容翻译为现代语言就是“战略分析”,在这一部分孙武重点讨论了“涉及军事成败的本质性关键性因素”;中国古代政治战略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向刘备介绍了针对刘备状况的“涉及政治成败的本质性关键因素”。
源于西方的“企业战略”多参照西方对战略的理解,是关于“企业在具体竞争行为中以取胜为目的的系列大步骤”,现在通常说的“企业战略制定”主要指“企业在具体竞争行为中以取胜为目的的系列大步骤的制定”。较为特殊的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和金伟灿的《蓝海战略》中的所谓战略指“企业在具体竞争行为中以取胜为目的的系列大步骤制定过程中的选择原理”。
综合中西方理论中对战略的理解,战略指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集合,若偏重本质则为中国的传统理解,偏重实用则为西方人的理解。“战略分析”、“战略决策”、“战略计划”、“战略选择”、“战略哲学”、“战略规划”、“战略竞争”、“竞争战略”、“扩张战略”以及“战略防守”等在经济管理中常涉及到的关于战略的词,其具体含义均包括“重要”、“关键”、“普遍”、“主要”以及“大”等含义。
本文认为战略一词指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集合。经济问题的研究应以事物的本质为基础,因而战略包含源自中国传统的含义,又因研究对象为经济领域,因而战略也包含源自西方的含义。具体理解时取偏向于中国传统的含义还是西方的含义,视战略一词具体所指对象而定。
(二)产业概念
“产业”一词在中国古语中主要指“家产”、“财产”;在经济领域“产业”最初指工业生产包括重工业生产和一般制造业生产;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形成规模,以及电影、艺术等文化创意类经营项目模仿工业的一些经营理念,“产业”一词涵义得到扩大,形成了现代涵义。“产业”在目前主要指社会活动中的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领域。
“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三个相关联、有时可以相互替代的名词中,“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所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涵义依次扩大。“产业发展”针对的对象指经营性项目的运营实体和经营性领域;“经济发展”针对的对象除包括经营性项目的运营实体和经营性领域外还包括一定区域内全体人民的收入;“区域发展”针对的对象既包括经营性项目的运营实体和经营性领域,还包括一定区域内全体人民的收入,以及对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领域、提高一定区域内全体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起到支持作用的科教文卫等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生产项目。
(三)区域产业战略概念
区域产业战略,是以区域政府为主体,以实现辖区内产业的高速、平衡、协调、持久发展为目的而坚持的一套战略方案。区域产业战略理论指全面指导区域产业战略制定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区域产业战略是以实现辖区内产业良性发展为目的的战略方案,区域产业战略可以成为区域的政府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依据,但其本身并不等同于区域产业政策。区域产业战略重点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的各类战略性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在系列战略性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对战略性相关因素的干涉及其作用机理以及政府对战略性相关因素的干涉对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区域产业政策以政府的经济发展预定目标、政府为实现预定经济目标对下一级政府机构提出的行政行为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以及国有投资项目为内容,不包含任何决策理由以及理论分析。
区域产业战略理论重视作为各地产业基础的区域差异,以产业发展中决定产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对象,在涉及产业发展方案的比较、取舍时,产业发展方案只包括重要环节或关键环节。
区域产业战略理论是目前不同区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拓展空间日趋狭小的理论产物,该理论对于如何使不同地区的产业在相互激烈竞争中仍然持续发展,能够给出准确答案。
二、区域产业战略理论定位
(一)区域产业战略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无学者就区域产业战略全面综合性研究给出专著,仅国内部分学者就区域产业战略的某一方面发表过论文。区域产业战略全面综合性研究专著缺乏,并不代表区域产业战略的理论缺乏。通过学科研究所涉及到的对象的对比可以知道,区域产业战略依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等理论丰产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理论研究领域,理论涉及到区域产业战略理论的国内外著作较多。
(二)区域产业战略理论功能
因为生产实践的社会关联性和理论的相互包容性,区域产业战略的相关理论多被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所包涵。目前被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所包涵的区域产业战略相关理论表现为,以讨论区域产业战略的价值理念、区域产业战略的环境支持、区域产业战略的政府政策为主,对直接制定区域产业战略所需的战略判断规则、可据情况选择使用的战略措施、战略措施结合技巧、目前区域产业战略选择急需得到解决的战略判断方案较少涉及。针对目前相关理论在实践性、实用性方面尚不完美的特点,区域产业战略理论需要向更具有实践性、实用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2][澳]罗伯特·J·斯廷森,罗杰·R·斯托,布莱恩·H·罗伯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规划战略[M]. 朱启贵,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关键词: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有效途径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实体领域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也就是说,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就能让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稳定有序。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具体状况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发展转型时期的今天,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中最常见的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虽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商业银行在经济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这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使得实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1.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水平
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价格也在受影响的条件下呈现出下调趋势,这就造成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面临成本越来越高、产能过剩频繁出现、费用增长快速、资金供应不到位等局面,而且一部分产业的利润也不断下降,尤其是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这些困境带了的威胁是非常明显的。这种经济趋势的变化,让一些低端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订单数量少、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多个问题同时出现,对企业的效益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支持力度不断下降带来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完全超过了对其他群体的影响,造成了实体经济利润增长比较慢的问题。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已经更高,多达5万多亿元,增长了5个百分比,通过主要经营的业务得到的收入比较高,增长了10个百分点之多,而且在实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较大,比商业银行增长的速度更快,只是最终的利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在经济通货膨胀率极高的条件下出现了经济萎缩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产业空心化格局的出现。
2.生产要素的变化造成了产业的空心化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发展要素的支持,比如说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劳动力素质、资本投入等方面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出现资产的通货膨胀以及泡沫经济带来的高强度的压力,而在这种泡沫经济逐渐消退之后就容易造成企业实体的空心化问题。一方面,在资源价格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给劳动者带来了更广阔的选择,增加了劳动者就业的机会,这让企业在成本方面必须加大投入,造成了成本提高的问题,而且在实体经济中的成本回落现象变得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在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中,大部分企业都存在技术发展跟不上要求的情况,同时在创新方面的力度仍然不够,这种创新不足的情况在一部分中小企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大多数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实体经济中的金融行业的市场在融资方面的能力会有一定减弱,投入的成本远远要比生产的资本多,而且使得实体产业的发展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性不断降低,原因都是造成企业实体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罪魁祸首。推荐阅读>>>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推荐
3.实体企业中“脱实向虚”的现象尤为明显
从目前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在虚拟经济不断盛行的今天,虚拟经济的高回报以及短投资造成了大部分国内企业中的实体企业已经开始和实体经济市场相脱节,这其中的一些企业还逐渐朝着一些高回报、高风险的领域不停迈进。比如说,在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中,很多资金都已经投入房地产、贵金属等虚拟经济市场中。除此之外,为了在虚拟市场经济中有更高的收益,就可以借助一些市场运作和炒作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虚拟经济的大范围入侵,让实体经济企业的“脱实向虚”现象越来越突出,即使这种现象的产生离不开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但是这也就正好说明了在市场中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风险。比如说,在温州有很多实体企业,其中就包括了45家制造业,而在这些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参与了房地产的开发,还有一些实体企业利用企业作为融资的单位,不断朝着房地产以及金融行业发展,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实体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背景下商业银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重要措施
1.不断优化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政策
一些不同领域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已经规划到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中,同时借鉴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后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方面做出了及时的调整,同时还把当地的实体经济发展状况作为指导,发展一些具有特色的聚集性的产业,从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把握企业项目准入、资金风险防控上的差异性,制定适应地区发展需要的计划,采用区域性的发展战略。除此之外,要想让资金能在固定的情况下及时得到归还,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加强对资金账户的管理和控制,并在定期内进行检查,这样不仅能控制一定的资金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信贷的风险。
2.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商业银行负责的范围内,不仅仅要加强对自身的完善,还要在金融产品的推广方面做足准备,同时也要在原有的金融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对产品的价格和盈亏进行准确的定位,而且要想让产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信贷客户的需求,就要对产品的性能不断改进,要对产品的用途、价格、信贷额度进行一定的设计。而从市场债券方面来说,在生产金融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债券市场的产品,让一些中小企业在短期时间内进行融资,把每个企业的融资特点作为基础,这样才能让融资的渠道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从金融产品和商业银行产生的衍生品的市场发展来看,这种实体经济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我国现如今就存在多种股票、利率以及汇率的衍生品,这种衍生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结构,而且也实现了在品种和业务上的创新和发展,这也就推动了商业银行基本资产朝着金融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商业银行要正确引导金融资源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之下,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这促进了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不断融合,实现了商业银行资本朝着产业资本转化的目标。基于这样的基础,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依据一定的商业化经营原则,不能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发展,不能只是一味通过粗放的方式来对实体经济进行支持,而是要不断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不足的环节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一些发展缓慢的领域。商业银行在进行长期资本投入的过程中,应该对风险有一定的预测,要始终坚持“风险可控,商业经营”这样的经营原则,这时候就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发展模式,比如说批量开发以及联户营销,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发展优势,把发展的目光集中在战略性较重的新兴产业上。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地区性产业发展的重视力度,要加强培养物流产业,不断促进能源、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固定的生产链上完成,让实体经济的发展扩大规模,更具有组织性,这样才能让实体经济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实体经济带动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的共同进步。
实体企业做金融业务,可从两方面获益,一是用金融工具来服务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控股和参股金融资产,分享金融领域的高利润。实业和金融,两者若能够协同发展,公司的整体业务将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但是实体企业的扩张思路与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理念往往存在偏差,而企业产融结合过程中,大量内部交易也会加速风险的传递。如何在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之间建立有效的防火墙?
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消息人士称,银行存款利率的放开也只是时间问题。利率市场化对产融结合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上述问题,《能源》杂志记者专访了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国勇。
融资杠杆
《能源》:您如何看待中央企业发展金融业务?产融结合在国电融资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
邵国勇:产融结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做产融结合的比例相当高。国内企业如华润集团、中航工业等做的都比较成功,这些产融结合的成功案例和我们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产融结合有强大生命力。
产融结合最重要的关键点就在结合上,产融结合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方面可以平衡利润,解决矛盾,预防实体经济的效益滑坡。另一方面产融结合紧密度高,更有利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使企业运营风险转移路径增多。产融结合还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问题,信息不对称对金融企业服务于实体经济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如电厂、煤炭等行业贷款,大众银行可能要一个月左右办成,由于我们财务公司对这一行业的情况信息了解充足,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办下来,这就大大缩短了贷款周期。
另外,作为集团的金融支撑,产融结合还可以发挥杠杆和牵头行作用。举一个例子,在厂网分开初期银行对在新疆的电力企业贷款利率基本不下浮,我们充分发挥产融结合的优势,利用杠杆和牵头行作用,撬动第一个银行,又带动第二个银行,将利率下浮了10%。
《能源》:国电资本控股公司在产融结合运作上有怎样优势?与其他公司相比,主要特点是什么?
邵国勇:我们的优势是比金融机构更了解电力,比电力更了解金融。国电集团有四十多家主要二级公司和数百个基层企业,我们通过金融控股平台提供金融咨询和综合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的金融会渗透比较深。
我们最大的特色是金融控股。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支撑核心就是实施产融结合,而金融控股便是最好的实施路径。国电集团金融产业“5+X”的清晰战略(5是优先发展,X是选择性发展)和明确的“四化”指导思想(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协同化运作),使金融控股模式初步搭建。
很多公司搞了资本控股,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模式。国电资本控股由集团公司全资设立,有健全的“三会”制度,集团公司牢牢把握了金融产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和科学发展速度,各金融专业公司由资本控股公司投资并承担责任,在预算管理、责任考核、风险控制等方面则完全让资本控股公司按金融规律管理,形成最优模式,并有效隔离风险。
风险防火墙
《能源》:提到风险,对于实业公司而言,做金融业务面临着多重风险,国电资本控股公司是如何防控的?
邵国勇:我们对风险的防控是有严格程序的,并且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聘请了资深金融、法律专家指导,每年至少开两次会议,整合汇报业务运行情况,风险制度建设情况等。各专业板块又通过董事会、监事会、信贷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形式建立了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风险管理设立了几道防线,有业务防线、职能部门防线和风险管理部门防线。
公司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发展规划,提出了“五全”的风险管理理念,即“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全新的风险管理办法”,努力提高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
《能源》:就目前电力行业的资产控股公司而言,产融结合还面临哪些瓶颈和挑战?
邵国勇:搞产融结合首先有两个关键要素要处理好。一是发展产融结合能否把握结合的度很重要。产融结合目的在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做强主业提供坚强的金融支撑、金融服务。因此我们以国电集团内部金融整合为基础,突破外部市场,外部市场已达60%左右,我认为控制在60%是最佳的,我们重点是要建立与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要拓展外部市场,更要在产融结合上下功夫。二是能否做好风险隔离、风险管理是关键。金融产品本身就是有风险的,这既是金融的魅力所在,也是金融的危险所在,关键在于能否做好风险管理。主营风险可能传递给金融产业,金融风险也可能向主业传递。国电资本在这方面就做了防火墙,专业公司也设立了道道防火墙,以防风险传递。
搞产融结合其次就是体制机制及人才问题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有竞争力,我们也在积极地探索。
《能源》:央行不久前放开了银行的贷款利率,利率的市场化对资本控股公司有何影响?
邵国勇:此次央行放开贷款利率完全在我们预料之中。对国电集团来说是利好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但目前影响也不明显。对于我们控股公司来说,我们各专业单位,特别是财务公司和银行也积极应对,对银行、财务公司来说是考验产品创新能力和着力提高议价能力的关键时期,对保险起到了正面作用。总体看,利率市场化对产融结合有影响有挑战,但不影响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